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发展中的口腔性格特征有哪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他根据性感器的不同将人格阶段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到18个月) 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 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2.肛门区(18月到3岁) 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3.性器区(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4.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同性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 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心理健康习题-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心理健康习题 导读: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5、下列属于人本主义的心理健康观的有(ABCD),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是心理治疗理论中历史最悠久、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派,(四)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经过五个阶段,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有爱情、有工作的 9、现实疗法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访者( 承担起个人的责任 ),积极解决现实的问题。 10、完型疗法强调来访者的( 现在 ),不重视过去的经验和历史。 二、单选题 1、人格最深层的部分是( 2、本我遵循的原则是( 3、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中第五个阶段是( 主动对内疚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亲密对孤独 4、机能健全者人格理论的提出者是( 5、情绪障碍的ABC理论其中A指( 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 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的有( 2、口腔期发生过停滞的人,其性格特征有( 追求安全感,扮演被动和依赖的角色 B讲究秩序和整洁 遇到挫折易怒,易悲观和仇视人 D退缩的,依赖的,好嫉妒和猜忌别人 3、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包括( A B C D C抗拒的分析 D移情的分析 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行为矫正技术与方法主要有( 系统脱敏法 5、下列属于人本主义的心理健康观的有( 奥尔波特的成熟者理论 B罗杰斯的机能健全者人格理论 弗洛姆的创造性人的理论 D弗兰克的超越自我者的模式 1、移情是指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把治疗者当成他过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当事人并以对待此人物的情感转移来对待治疗者。 2、自我同一性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他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 五、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它创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心理治疗理论中历史最悠久、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派。 (一)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这里指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和前意识二者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是无意识,无意识具有无时空秩序、无矛盾性、非理性与非现实性等等特点。 (二)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人格结构的理论。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的力量就是从本我那里得到的,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自我活动过程具有逻辑性、符合现实的特点。 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是超我,它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焦虑本身会起到一种动力的作用。但严重的焦虑往往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病。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如: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等,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四)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不仅重视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而且强调婴幼儿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以他的泛性论思想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经过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是由成熟过程决定的。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简述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父母对儿童的养育方式的一贯性、可靠性和可预见性对于儿童形成基本信任感十分重要。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这个时候的儿童学会了爬、走、推、拉和说话等等大量生活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开始有自我“意志”,能够提出做或不做什么的选择与决定。 (3)主动对内疚(3――6岁) 这时的儿童有更为精细的活动,语言更为熟练,想象更为丰富。 (4)勤奋对自卑(6――12岁) 这个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此时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同一性或自我认同感。 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的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能干什么?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不加选择地把自己认同于某一类的人,盲目地陷入某一流氓团伙。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 (6)亲密对孤独(20――25岁) 这一阶段属成年期早期。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有爱情、有工作的人,艾里克森也赞同这点。 (7)繁殖对停滞(25――65岁) 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期,一个由儿童变成成年人,结婚生子,成就事业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地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且建立了亲密的爱情关系,他们的兴趣就开始扩大到两人之外,关心后代的繁殖与养育。艾里克森用繁殖与停滞来表示这一阶段。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死亡) 这一阶段属成年期晚期或老年期。这时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经完成,是回忆往事的时候。 3、简述理性情绪辅导法的操作要点。 (1)了解目前所要解决的情绪问题;(2)确定情绪的诱因;(3)寻找情绪背后的想法;(4)针对以上的想法进行剖析;(5)树立新的合理的信念;(6)感受新想法下的新情绪 4、如何使用系统脱敏法对来访者进行治疗? 系统脱敏法是最早应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之一,它主要利用交互抑制或逆向条件作用的原理,来矫治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水平的焦虑或恐怖状态。 系统脱敏法主要是利用人肌肉的放松状态去颉颃由焦虑或恐怖引起的个体心率、呼吸、皮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放松状态多次与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怖的条件刺激物结合,即可消除原来因该刺激物引发的焦虑或恐怖条件反应。由于人的肌肉放松状态每次只能颉颃一个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因此,治疗时要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的刺激物开始治疗。一旦某一刺激不会再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怖的反应时,治疗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当事人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当事人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多次反复的呈现,当事人便不会再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惧了。例如,心理医生让一个对白色动物有恐惧倾向的患者处于放松状态,拿出一只装在笼子里的小白鼠,放在离患者较远的地方,患者会紧张。心理医生让患者放松之后,将小白鼠再放近一点,患 者又会紧张。如此不断靠近,最终患者不再对小白鼠紧张了,这就是说患者脱敏了。 一、填空题 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2、父母教养方式一般分为四种,分别是(权威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和(漠不关心型教养方式)。 3、从不良行为的破坏对象来看,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可以分为(危害自己)和(危害别人)的行为。 4、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学校教育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校人际关系)、(学校环境)。 5、青少年的学习障碍主要包括(阅读障碍)和(数学障碍)。 6、青少年与学习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习惯问题)和(学习动机问题)。 7、青少年的不良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恐惧)和(抑郁) 8、抑郁症的典型行为表现包括(心情长期处于低落状态)、(明显的行为变化)、(消极评价自己)、(思维偏执)和(生理的变化)。 9、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学习生活环境)和(社区环境)。 10、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问题主要包括(自主性问题)和(自我评价问题)。 二、单选题 1、以下哪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发展的特别好( A ) A.权威型教养方式B.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C.漠不关心型教养方式D.专制型教养方式 2、下列属于性指向障碍的是( B ) A.恋物症B.同性恋C.摩擦症D.窥阴症 3、个体受到威胁而产生并伴随着逃避愿望的情绪反应是( B ) A.焦虑B.恐惧C.抑郁D.烦恼 4、下列不属于注意力缺陷儿童的典型表现的是( D ) A.注意力缺损B.不分场合,特别好动C.行为冒失D.学习困难 5、下列不属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的是( B ) A.为了孩子成熟地发展,向她们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并要求他们遵守。 B.希望让孩子豪无保留地接受大人所谓正确的管教。 C.对孩子表现出热忱和爱心,耐心倾听孩子的观点。 D.鼓励孩子们参与家庭决策。 三、多选题 1、以下属于青少年学习习惯问题的是( ABC ) A.学习缺乏计划B.写作业拖拉和应付C.做作业不专心D.学习动机过低或过强 2、下列属于性偏好障碍的是( ACD ) A.恋物症B.同性恋C.异装症D.露阴症 3、下列属于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的有(ABCD) A.父母关系B.父母期望C.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D.父母教养方式 4、品行障碍的典型表现包括(ABCD) A.对人和动物的攻击。B.破坏财产。C.欺骗或行窃。D.严重违反规则。 5、下列属于自我意识问题的是(AC) A.自主性问题B.焦虑C.自我评价问题D.恐惧 四、名词解释 1、异装症:异装症是恋物癖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为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由此可引起性兴奋。 2、抑郁:抑郁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一种复合性情绪。我们这里说的抑郁是一种相对轻微的心境状态。抑郁的表现有兴趣减退、缺乏自信、精力减退、封闭退缩、悲观失望和躯体不适等。 五、简答题 1、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第一,注意力缺损。注意力有缺陷的儿童主要表现有意注意极差,难以根据一定的任务要求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项活动上,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无意注意非常强,非常容易被外界任何细小的变化所吸引,将注意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 第二,不分场合,特别好动。部分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并不表现出多动的问题,还有部分注意力缺损多动儿童到青春期后,多动行为会减少或者消失,但是学习时的注意力不集中和行为的冲动性并不会减少。 第三,行为冒失,往往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同样,他们也不对自己过去行为进行反思,不能很好地从经验中学习。急切的行为并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攻击性的,而是儿童无法控制的行为。 第四,在无意注意下可以做出很多精力充沛的行为,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对于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他们则表现出懒散、倦怠,常常虎头蛇尾。对于目标明确的活动表现出冷漠、被动、没精打采,但是这种懒散的表现很难通过教师和家长的管理而好转。 第五,不能很好地达到学校生活的要求。他们的学习一般都不好,经常有违纪行为,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抢或冲突。他们难以忍受挫折,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常常发脾气、摔东西。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们。在家里他们也很少能和父母合作,往往给父母带来很多烦恼。 2、儿童精神分裂症典型行为表现有哪些? 第一,思维障碍。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思维过程表现出缺乏联贯性和逻辑性。病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说话没有主题,句与句之间不合逻辑,前言不搭后语,甚至词与词之间都没有办法联系起来。 第二,妄想是由思维障碍导致的不合理信念。 第三,幻觉表现为感官体验出现了异常。患者听到现实中不存在的声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等等。 第四,情感平淡,情感不协调,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周围环境不协调是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主要表现。 第五,自知力是指对自己是否有病的认识。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不认为自己有病,而且病人一般拒绝医生的治疗。 3、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父母关系,父母期望,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和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 第二,学校教育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校人际关系和学校环境。 第三,社会影响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学习生活环境和社区环境。 4、简述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处理原则。 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咨询治疗,原则上由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和心理治疗人员进行,以保证心理问题的有效和及时解决。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适时有效地解决一般心理问题,遏制被辅导者向心理障碍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遇到已经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水平的青少年,辅导人员要能够正确区分是一般心理问题还是心理障碍,以便及时协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治疗人员的帮助。 本章习题需要同学自己做,不在此提供答案 一、填空题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是关系中的主体,教师( )青少年学生解决问题,对青少年学生更多的是(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 )以及对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态度、行为变化等的( )来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通过角色扮演、自我陈述、舞台剧、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让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去( ),它不同于简单的知识传授。 4、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求依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依据青少年学生面临的主要成长与发展问题,渐进地、系统地组织活动内容,坚持( )的顺序,进行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系统的心理训练, 5、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坚持要有( )依据,要以( )为依据。注意设计活动不能( ),其次要注意( )设计活动。 6、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单元设计简单说就是备好一个单元的课,考虑和明确单元的( 包含总结汇报、考试资料、文档下载、教学教材、IT计算机、办公文档、教学研究、党团工作、外语学习以及心理健康习题等内容。本文共3页 相关内容搜索人格结构都包含哪些成分?各成分之间具什么样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 如题,人格结构都包含哪些成分?各成分之间具什么样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 人格的定义和特征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人格的英文personality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演员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3.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人格的结构
[编辑本段]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民法理论中的人格
[编辑本段]
民法中的人格,是主体之能作为独立主体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如自然人的身体、生命、健康、名誉、肖像等。

人格理论
[编辑本段]
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由于各自观点及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先后出现了几十种人格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人格进行了探讨,现仅介绍其中的四种人格理论:特质论、多元类型论、心理动力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ofpersonalitytrait)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医学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和卡特尔(R.B.Carttell,1905~)。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air,16PF)。
(二)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personalitytype)的差异。人格类型理论有三种,即: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以下仅对对立类型理论作一简要介绍,至于多元类型理论,在后面的章节将分别以气质和性格类型学说加以讨论。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A―B型人格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福利曼和罗斯曼(Friedman&Rosenman,1974)描述了A―B人格类型,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易患冠心病。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发现,A型人格的人数是B型人格人数的两倍。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属于安定型人格。
(三)心理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相互影响,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内部支配作用。其中本我是属于无意识的,自我和超我则一部分属于无意识,一部分属于有意识的。本我代表本能的力量,超我则是社会规范,两者从根本上讲是相互冲突的。自我的作用就是协调本我、现实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在遵循“现实”和“道德”的原则下,满足本我的要求。可见,自我要为三个对象服务,而本我和超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冲突不可避免。健全的本我就是能寻求到某种方式,把这种内心冲突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自我功能减弱、人格的三部分失去平衡彼此就会相互冲突,则容易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生。
(四)人本主义理论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论者提出了更为积极的人格理论。他们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四个要点。自我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对每一经验的评估及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环境事物,产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评价性)经验相一致,就会顺利形成自我观念。否则,自我观念的形成就会遇到困难。积极关注(positiveregard)就是个体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如果获得外界的积极关注越多,他的自我观念将会越来越明确,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自我和谐(selfcongruence)是指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自我冲突时的心理现象。反之,自我不和谐包括:直接经验与评价性经验之间的不和谐;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改变自我不和谐的方法在于向当事人提供一个和谐环境,对他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他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促进对自我的积极探索,形成健康和谐的自我观念,发挥其实现自我的潜能。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指个体趋向完美、趋向实现、趋向自我的保持与提高的倾向。它是激发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个体要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要具备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客观正确的自我估价、无条件关注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等五个心理素质特征。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编辑本段]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依(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比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的差别
[编辑本段]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的方式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是:
(1)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认知方式。
(2)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
(3)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由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

人格测验
[编辑本段]
人格测验的方法很多。典型的有: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1、自陈量表法。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2、投射测验。有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3、情景测验。性格教育测验和情景压力测验。
4、自我概念测验。形容词列表法、Q分类法。

人格的分类
[编辑本段]

人格有生理类型和心理类型两类。生理类型分类如古希腊体液的气质分类、中国古代阴阳25人分类、E.克雷奇默的体型分类等。心理类型分类如荣格把人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类;E.施普兰格尔把人格分为理论、经济、艺术、社会、政治、宗教6型。这些是根据人的思想、情感、感觉、意志等特点来划 href=\"/hr/mind/renge/200605/hr_68868.html\"target=\"_blank\">/hr/mind/renge/200605/hr_68868.html
里的很详细。 了解你的人格结构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是一个整体,包括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彼此交互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内动支配作用。

本我(id)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之日起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格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成为生之本能(lifeinstinct)。生之本能促动个体求生活动的内在力量,此种力量称之为欲力(libido)本我需求除了由基本需求形成的生之本能之外,也包括攻击与破坏两种原始性的冲动。此种原始性所促动的内在力量,称之为死之本能(deathinstinct)。本我中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所以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而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婴儿饿了要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产生的。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在现实环境中得不到满足,它就必须迁就于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因此,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中有两个重要部分:1、自我管理(ego-ideal),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2、良心(consience),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如个体所作所为符合他的行为理想时,就会感到骄傲;反之,如所作所为违反了他的良心时,就会感到愧疚。因此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perfectionprinciple)。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两个意识境界。居上层者为意识境界,其中包括自我与超我;居下层为潜意识境界,本我即在其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如能彼此交互调节,和谐运作,就会发展成为一个适应良好的人。如果三者失去平衡,或彼此长期冲突,就难免导致个体生活适应困难,甚至演变成心理异常。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的。原因是在6岁以前的个体,其本我中基本需求(指性)是靠身体这些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为性感区(erogenouszone)。在6岁之前,如果某一时期个体在行为上受到过分限制,或过分放纵,致使个体未能在需求上获得适度的满足,就可能产生发展迟滞现象,此现象即称之为固着作用(fixation)。弗洛伊德氏期中,基本需求中性欲力的满足,又是以后发展顺利与否的重要关键。

因为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成为性心理发展期(psychosexualstgae)。性心理发展期的简单定义是:

1、口腔期(oralstage‘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活动受到限制,可能会六下后遗症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oralcharacter)者,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行为上表现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特征。

2、肛门期(analstage‘1-3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排除时所产生的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是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而言,是重要的关键。成人中有所谓肛门性格(analcharacter)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腹、吝啬等。

3、性器期(phallicstage‘3-6岁):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

4、潜伏期(latentstage‘7岁至青春期):7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的情感,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活动多呈现男女分离趋势。

5、两性期(genitalstage,青春期以后):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已臻于成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