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远津门中医院在哪里在哪里

宫颈癌和子宫肌瘤患者用中医药止血补血思路探索
宫颈癌患者,临床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阴道出血,宫颈癌患者出血量非常大,很多患者出血后血色素低到了临界点以下,需要输血以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控制好,部分宫颈癌患者甚至可能因为出血过多而死亡。子宫肌瘤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宫颈癌和子宫肌瘤引起的阴道出血,在中医中叫“血崩”,是妇科急症大症。出血量太大以致患者昏迷晕厥时,需用独参汤急救,用上好的人参30-50g,浓煎成参汤后喂给患者喝。如果经济条件差,承受不起人参昂贵的价格的话,亦可考虑用黄芪补血汤代替。方如下:
黄芪补血汤
黄芪60g,全当归12g
黄芪补血汤中的黄芪可用生黄芪也可用炙黄芪,如果出血太多,人过度虚弱,应考虑先用炙黄芪,再用生黄芪。
为求止血,同时要急服云南白药,粉剂或胶囊均可,出血期一次性可服用4克,一日三次。出血减缓后,可逐渐减量至每次0.5至1克。
急救过后要进行日常的止血和预防出血,控制肿瘤的治疗。宫颈癌治疗的思路较多,针对有出血倾向又不能得到手术等有效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可考虑按照中医的辨证治疗的思路,根据患者具体的体征,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兹就笔者临床常用的几张处方做一些简单的介绍,以后有时间时,写作些更详细的文章全面介绍笔者治疗宫颈癌的经验。
一、固本止崩汤
熟地30g,炒白术30g,人参10g,生黄芪10g,当归15g,炮姜6g
固本止崩汤出自《傅青主女科》,主要功效为补气养血,固本止崩。用于妇女血崩,症见两眼昏黯,昏晕在地,不省人事,脉象洪大而虚,重按无力证属血去气伤者。
固本止崩汤是临床治疗妇科血脱气虚证的常用方,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和习惯性流产引起的出血均可用。如果患者出血量多势急,应该重用黄芪和人参,黄芪的量有时可重用至120g,人参的量可重用至30g,甚至可加制附子急救回阳,补气固脱。患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短气易喘、经漏不止者,属于中气下陷的,要重用黄芪、人参,同时还应仿效补中益气丸的制方思路,加用升麻和柴胡升阳举陷,柴胡用量宜小,1-6g即足。如果患者腰膝酸软,经血淋漓不止,考虑加菟丝子、川续断、山茱萸等补肾益精固冲。
另外还要看患者出血的颜色,若颜色紫黯深红、有血块、患者小腹疼痛、舌质黯淡或边有瘀点,舌底青筋暴露,这种情况属于少腹瘀血症,可考虑在处方基础上加味一些化瘀止血的药,如三七粉、蒲黄炭、桃仁等。血虚生热,口渴喜饮者,加生地、女贞子、墨旱莲、龟甲等滋阴潜阳、凉血止血。失血日久,加阿胶、制首乌滋阴补血。
二、清热固经汤
生地12g,地骨皮12g,地榆12g,阿胶12g,藕节12g,陈棕炭12g,龟甲20g,牡蛎20g,栀子10g,黄芩10g,甘草6g
此方出自《简明中医妇科学》,功效为清热凉血,临床以经血非时而下,量多质稠,色深红,舌红脉数,舌苔黄腻为用方依据。
临床常用此方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期延长、子宫肌瘤、子宫体癌、宫颈癌等所致阴道不规则出血证属血热妄行之崩漏者,也可用于宫内节育器带来的副作用。
如果患者属于热灼阴伤,有咽干口燥,舌红苔少现象,可加沙参、麦冬、玄参以养阴清热;如果患者肝气郁滞,胸腹胀痛,心烦易怒,可加龙胆草、柴胡以疏肝理气。如果患者少腹或小腹疼痛,可加黄柏、茵陈以清热利湿。可根据患者的各种具体情况对方中的药进行加减。此方中的龟甲和牡蛎,应该先煎。
三、增液汤加味(笔者自用方)
玄参30g,生地24g,麦冬24g,白芍12g,当归12g,茜草20g,仙鹤草30g,蒲黄炭12g,大黄炭12g
此方为笔者自用方,用于宫颈癌和肠癌见便秘便血、阴道出血者。宫颈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或者采用现代的西医治疗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大便秘结的现象,患者只要一用力大便,鲜血就会从阴道或肛门喷薄而出,情状极为恐怖。治疗时,若见患者舌红苔黄,脉数、斑疹隐隐,可以此方凉血止血,润肠通便,先治患者之标。
另外中药中对宫颈癌较为有效的抗癌药有苦参、石韦、藤利根、山蛩虫、斑蝥、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在治疗宫颈癌出血的方剂中,可以适当的加入相应的抗癌中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作者网站:
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搜名为“周志远”的公众号添加亦可)
周志远,一介书生,酷爱医学,专注于中医治疗癌症、乙肝、哮喘等慢性病和癌前病变研究;医学科普作家,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们该如何向日本人学习中医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即诬也。
——韩非子《显学篇》
韩非子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没有经过验证而认定某件事或者某种道理,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不能确证某种真理,而以之为依据,是一种扯淡的行为。所以动辄说先王、先圣怎样怎样的家伙,不是愚蠢就是扯淡。这段话实在是骂得痛快。
中国人历来有厚古而薄今的传统,言必称先王。中国的中医,是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根源的。有相当一部分人确信《黄帝内经》真的是中国的三皇五帝中的黄帝和他的大臣岐伯所作,实际上,《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不会早于战国时期,作者只不过是在借黄帝的这张虎皮,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正确的观点,也不乏错讹百出之篇章,以之谈玄可以,用来指导临床治病,绝对是不可取的。
中医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以大和民族重视实践胜于理论的精神,将中医改造了一番,成了日本的汉方医学。今天,靠着中国的中医做起来的汉方药在世界上的普及程度,比中国的中医药要广泛得多。日本社会对汉方药还是颇为认同的,就连日本首相安培晋三患溃疡性肠炎,都在服用汉方药治疗。
日本的汉方医虽然认可中国的中医为源头,但是对中国的中医是做了取舍的,而非对中医理论拿来就用。屠哟哟教授在获取诺医学奖时,也曾有过这种表述,屠哟哟说,中医药是个宝库,但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从屠哟哟参与的抗疟治疗研究史来看,当时中国组织了大量的中医参与到抗疟研究之中,收集的各种治疗疟疾的方剂有几千张,针灸、艾灸等方法也被应用上了。但是收效甚微,屠哟哟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青蒿治疟的记载,然后屡经实验,才发现了青蒿素,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疗效达到了百分之百,这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有意思的是,葛洪撰写《肘后备急方》时,也为中国人厚古薄今的传统所困扰,在《肘后备急方》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苟能信之,庶免横祸焉。世俗苦于贵远贱近,是古非今,恐见此方,无黄帝、仓公、和、鹊、踰跗之目不能采用,安可强乎?”葛洪若知道自己的这本《肘后备急方》在一千多年后,启发了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在九泉之下的葛洪一定会很感安慰。
胡适先生在撰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通过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的诸子百家十有八九是伪作,同样是伪作的还包括道教的各种经典以及大量的佛经和中医典籍。之所以会有伪作出现,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很多著者在世之时均威望不高,不得不托言某某先圣所作,以增加其著作的可信度。所以很多医者在撰写自己的医学专著时,都会说自己遇到了某某仙人,得授某某医术,如此这般,老百姓才相信他们。
久而久之,此风一盛,中国的很多医学著作就成了韩非子所指出的“非愚即诬也”的著作。中国的著述者创造了借圣人而为自己立言的恶俗,以至于后世学者,如果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就很难从前人著作的沙砾中淘出真金来。
孟夫子有句经典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所揭的是中国大量的著述者不诚实的短。日本人研究中医,采纳的正是孟夫子的这种态度。他们从中国的中医典籍中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但是并没有将其中的所有的理论都照搬过去,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医的实践价值进一步提升,用实证的方法去验证中医的实际疗效,通过积累大量的临床数据,得出某种药的适应症范围,将用药依据科学化,将中医的疗效提升上去了,所以脱胎于中医的日本汉方医药才会在日本,乃至在全世界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必须重视实际的临床经验。日本的汉方医学大师汤本求真说:“不问何种学术,理论与事实,欲其相应而无毫厘之差如治数学者,只需专为理论之研究而已足,无所用其经验之知识。至于医学,则非单纯之理论所得而解决之,故不得不求之于经验的结合。若理论脱离经验的事实,直可谓之非真正之理论,故当以人体经验的事实为先,而理论为后矣。”
汤本求真先生的这种重视实践,将临床经验置于医学理论之先的态度,正是一个严谨的医生应该持有的治学态度。医学并非靠逻辑,而是靠人体实验来验证的一门学问。中国人常常过于强调中医的逻辑性、哲理性,而不注重中医的临床实证,久而久之,中医的临床疗效大幅度下降,以至于中医终于有一天发展成了老百姓眼中的有意无意的骗子,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我们学习中医的,应该向日本人学习这种重视实践,不迷信理论,不轻易的掉进哲学诡辩的圈子中去的精神。医生是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人,医生不应该总是追求某种思维定式而忽略了实践。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教弟子时,首先要求弟子牢记药性,而非学习各种医学理论。因为一旦陷入各种医学理论之中,就很容易成为一个为理论俘虏的教条主义者。
我个人一直把医学理论当假说而非真理来学,绝不肯因为那些理论有多权威而“无参验而必之”(不经实践验证就肯定),我必须得是在临床实践中验证过某种理论是百分之百的无误才肯相信它是真理,否则都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参考。
我的这种对一切医学理论存疑的态度,让我能够不存有任何偏见的广泛学习中西医理论,结合临床,从中挑选出可信度较高的去相信。久而久之,便没有了任何门派之见,亦无中西医对立的偏见。医生所患的是自己的见识少,知识面狭窄,临床治病时手段少,病人所愁的是病多病难治,好医生难找。
日本人对待中医的这种态度是非常理性的,在中国,一个普通老百姓可能都能对中医的玄学头头是道,讲自己阴虚火旺、肾虚脾虚,他们从电视中或者街头的极为肤浅的畅销书中学习一点皮毛的术语后,就自以为得窥中医的奥秘,将一种以讹传讹的东西四处传播,以至于中医术语最后大多沦为骗子的话术似的,这样颇不妥当。
家父治疗喉科疾病时,从不号脉,亦不辩证,统统以一味青草药榨汁从鼻子滴入,几个小时即告痊愈,治愈率百分之百。迄今为止,我未能见到北京的哪一个喉科专家,无论是中医教授还是西医教授,能够有如此之高和如此之快的疗效。我曾拜读过我国中医治喉科的大家耿庭鉴教授的喉科专著《耿氏喉科传灯录》,也曾用过其中的方子治疗过喉科疾病,其疗效不但慢而且不可靠。完全的没有办法跟家父在田间地头里积累的这种临床经验相媲美。这种经历更加的坚定了我在学医时对各种医学理论存疑的态度。
对祖先遗留下来的医学遗产存疑,并不是否定它们,而是从中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中发现祖先的理论并不实用,就大胆的改进之,这也并非离经叛道,而是创立新知。我们若没有这种重视实证和创新的精神,我们中国的中医,即便现在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得到了政府的力量在推广,最终还是会因为它重视玄学理论但临床疗效却并不高而为老百姓唾弃。
作者网站:
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
个人微信号:zhouzhiyuan197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用纯中医治疗的第一例乙型肝炎转阴了
患者齐某,辽源人,男,50岁,因其弟弟找我治疗淋巴瘤,陪同弟弟一起前来,谈起其家族病史。患者家中有长辈因为乙肝发展为肝癌去世。患者和其弟弟二人均为乙肝患者,患者本来准备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是见到笔者后,想先中医治疗一下看看。患者脉弦,舌苔黄腻,腹胀,乏力,另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多种慢性病。2016年2月下旬到京首诊,笔者脉诊后,决定予健脾祛湿、益气化瘀法为主进行治疗,拟处方如下:
柴胡10g,黄芩10g,白术20g,茯苓20g,当归20g,白芍20g,淮山药20g,连翘20g,五味子15g,茵陈20g,炒栀子15g,生甘草15g,丹参40g,金钱草20g,鸡内金30g,海金沙20g,香附15g,木香15g,生黄芪15g
水煎服一日一剂,煎两遍,合在一起,分三次服用,饭后一小时服
患者服药一个月后复查,乙型肝炎的三项指标,两项转阴。
这种治疗思路,是笔者无意间从一个肝癌患者那里学习到的,该患者的岳父几十年前曾经在某老中医处治疗其乙肝,同去的还有另外两个乙肝患者,三人均被治愈多年。不过遗憾的是,当初的老中医给他们开的处方,只剩下一张残方。笔者此前据此残方治疗乙肝无效,后来自己在此残方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了一下思路。治疗这位患者兄弟两个的乙肝,均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顺便一提,本文中的患者的弟弟也是乙肝患者,同时也是一名淋巴瘤患者,在笔者处治疗淋巴瘤,淋巴瘤在三月内迅速缩小。乙肝引起的各项偏高的指标均恢复正常,但是他同时服用了抗病毒药。笔者此前曾经怀疑其弟弟乙肝被控制住与其服用的抗病毒药有关,现在从其哥哥的疗效来看,可能中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
这两个患者现在均继续在笔者处治疗,今后的疗效,笔者将会继续跟踪随访。笔者也将在近期,将这种治疗思路,试用于其他乙型肝炎患者,观察其疗效是否具有重复性。
作者网站:
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
个人微信号:zhouzhiyuan1979
周志远,一半是郎中,一半是书生。酷爱医学,专注于中医治疗癌症和癌前病变研究;自由作家,关心时政,热爱哲学、心理学、佛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长按或者扫描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志远 财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