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诊所所可以开展中医绿色疗法吗

得糖尿病了,您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得糖尿病了,您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行医20余年,在中干过也到西医院干过,上过中医的本科也读了西医的研究生,这些年来经常遇到病友、朋友要我讲:病了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的问题,我自己的老师里面有非常反对西医的老中医,也有对中医嗤之以鼻的留洋回国的西医,大家看过神医喜来乐么?王御医和喜来乐就合不来,宁死不用喜先生的药方,现实生活中确有某些医生就是信不过中医,等等。近来和许多糖友交流过,他们也真是希望能够有人讲一下这个荐选医的问题,选医是个大难题呵,犹豫了一年多,今天就勉为其难讲几句,谬误之处还望大家原谅哦。
西医如何看?
糖尿病,就是尿中有“甜味”,有“糖”的病。何以尿中会有“糖”呢?西医认为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群,是一系列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引发的临床综合征群。引起血糖升高的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靶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如此使得血中葡萄糖不易或者甚至完全无法被细胞所利用。葡萄糖堆积在血液中而使血糖升高,超过一定阀值(医学称之为肾糖阈)后,葡萄糖便会被释放到尿中,结果尿中见“糖”。由于血液滋润周身,人体每一个细胞都需要血液来供应营养并带走代谢废物,长期糖代谢异常就一定造成身体其他代谢异常,如此就产生了糖尿病。
可糖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人体的糖是从食物中来。食物通过消化系统的分解和吸收,其中的葡萄糖会进入血液,通过循环系统送到身体每个细胞以供其代谢。若将人体比作汽车,那么糖就是汽油。如果不吃食物,糖就来自于肝脏中肝糖元的分解(医学称为肝糖输出)。如果长期禁食饥饿,那么人体就分解肌肉、脂肪转化为糖以供细胞利用(医学称为糖异生)。葡萄糖是维持每个细胞正常生理机能的燃料。然而葡萄糖必须胰岛素的帮助才能进入细胞进行代谢转化为能量,如同开车必需有钥匙启动发动机一样。胰岛素就是使血中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钥匙。其实胰岛素也是一种激素,是由胰腺的胰岛细胞所控制的,所以西医认为,糖尿病患者一定是由于胰腺失去制造胰岛素的功能(1型糖尿病),或者自身细胞对胰岛素反应能力变差(胰岛素抵抗)、合并胰岛素分泌障碍(2型糖尿病)。由于这个缘故,人体组织无法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细胞就始终处于挨饿状态,结果导致:一方面携带着高浓度葡萄糖的血液在周身流动,流到哪里就腐蚀到那里的正常细胞(糖毒性),而且还会流失燃料(尿糖);另一方面由于缺能量,机体会分解肌肉、脂肪产生脂肪酸、酮体入血转化为糖以供利用(糖异生),导致血糖更加增高!久必成灾,祸患“人”这一当今世界最奇妙的生物机器!您首先看到的是变瘦了,或者伤口容易而不易愈合(损害了免疫机能的表现),随后是各种可怕慢性并发症,最终是生物机器的全面崩溃,要了“人的生命”!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糖尿病?
胰脏里面的胰岛细胞出了什么问题使得胰岛素不能正常分泌?人体为何要自寻烦恼去抵抗胰岛素?对11型和2型糖尿病的病因,西医目前无法确知。现在公认的解释是对于1型糖尿病:①免疫介导性②特发性。对于2型糖尿病:1遗传因素、2环境与生活习惯。因为找不到准确病因,西医所以无法治愈,目前治疗的办法一是降低血糖(降糖达标),二是控制糖(控制糖尿病)。目的在于:“
(1)纠正高血糖和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正常代谢。
(2)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3)防治酮症酸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及神经系统等慢变,延长患者寿命,减少病死率。
(4)肥胖者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顺利,维持成年人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总之,主要就是延缓并发症,或者减轻并发症带来的痛苦。
西医降糖和控糖强调“五驾马车”,其中,最主要手段就两个,一是注射胰岛素,二是服用药物。对1型糖尿病来说,因为自身已经无法分泌胰岛素了,所以除了注射胰岛素别无他法。对2型糖尿病来说,因为自身或多或少还可以分泌胰岛素,所以有单纯用药刺激其分泌的,有只注射胰岛素的,也有两者混用的。
西医的优势在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好,非常直观,便于理解,具体来说表现为实验室的检查化验和临床进行的试验总能取得很好的一致。比如针对2型糖尿病进行检查化验,针对其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的,分别研究出的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制剂(促泌剂)、增加胰岛素效能的增敏剂和象拜糖平一类的阻碍葡萄糖吸收等一类药物,这些药物针对性强,实际使用效果也不错。至于胰岛素的发现和临床应用更是一个伟大成就!以至于使得人们曾经一度乐观的认为糖尿病可以治愈了!正是由于胰岛素的使用,糖尿病治疗才能够走进防治并发症的时代,发现胰岛素的班廷医生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长期使用对人的肝脏和肾脏会造成损害,此乃人体最重要的两大排毒系统
,而注射胰岛素相对药物而言副作用更小些。从严格意义上讲,胰岛素并不是一种药,而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实际上,每个人都离不开胰岛素,没有胰岛素,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生命也就无以维系。在胰岛素问世之前1型糖尿病患者都难逃悲惨夭折的结局。正是由于胰岛素的临床使用,才使糖尿病成为一种可治之症。考虑到即使是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确诊后要生活过十年以上,绝大多数人仅存的不多的胰岛分泌功能迟早会衰竭殆尽,最终也需要注射胰岛素,所以目前有许多西医主张胰岛素应尽早使用。
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胰岛素及抗生素应用以前,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及感染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自1921年胰岛素应用于临床至今已近80年,糖尿病性昏迷及感染所致的死亡急剧减少,大幅度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寿命。现在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我等“糖民”心中主要伤痛,特别是血糖控制不错但仍然不可避免各种慢性并发症!如微小血管病变:眼病变、神经病变、变(水肿、);大血管病变:冠状动脉()、(脑中风)、变(烂脚);其它病变:消化系统(肠胃功能障碍如、)、生殖泌尿系统(、尿频)、、免疫力差、易感染、及等等。我等“糖民”心中那个痛啊就像被宣判了“死刑--缓期执行”!可是目前西医治疗并发症尚无良法。
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目前西医所有的手段(包括所谓循证医学)除了可以通过药物或者胰岛素控糖,注意检测每天血糖值达标外,然后就是用一些维生素、阿司匹林之类、以及降压、调血脂,再就是经常检测血脂、血压、甘油三酯、胆固醇或者检查眼底、小便等这一套。西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因为病因不能确定,手段有限,虽然实际效果有效且使用明显,但也有限。看一下西医最为称道的研究:1983年—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提供经费进行了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年英国进行了联合王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这两个大型的长期研究告诉“糖民”:第一、理想的血糖控制能够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减缓其进展,第二、68%左右的并发症和58%左右的糖尿病死亡率单靠控制血糖根本无法解决!虽说如此,但是西医是一门科学,讲究实事求是,要求具体数字说话,经得住重复验证!(所有相同实验必须一致,数据有国际标准,不搞模糊东西)。因此能在国际医疗界占主导,而且西医能够“与时俱进”,进入到细胞水平、分子基因水平研究,不断提出新的理念,例如糖尿病研究领域的一项大奖Banting(班廷)奖获得者提出要充分认识到胰岛B细胞衰退的病因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已知胰岛B细胞衰退的至少有10大原因:①衰老引发的线粒体功能异常②遗传和基因③胰岛素抵抗④脂肪毒性⑤糖毒性⑥胰淀粉样多肽沉积⑦肠促胰岛素作用下降⑧大脑对葡萄糖和能量调控失衡⑨α细胞增殖分泌增强⑩肾脏重吸收糖过多),他提出了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和针对糖尿病病理生理特点的治疗方案即一种联合用药方案:生活方式+二甲双胍+TZD类+GLP-1受体激动剂四联疗法,等等。现代社会是一个高节奏,凡事要讲究快捷,所以以目前医学水准,我等“糖民”如果不想因为糖尿病高血糖、酮症中毒马上一命呜呼,还非得以西医为主,舍此别无他途!即便你住的是中医院,西药也还是照用不误的,因为糖民们要快速降糖,医院也要求床位周转率。
中医如何看糖尿病:
中医能看糖尿病吗?坚定地回答:能!
中医药能治疗糖尿病,而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医在2千年前就认识到尿中有糖是一种病症,指出此病与饮食过于甘肥有关,进而又明确知道病的部位与胰脏有关。早在2千多年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只是那时没有糖尿病这个词,古人称做“消渴”罢了。这个记载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中医理论对糖尿病病因的解释与现代西医有很大不同,当然其治疗理念、用药的指导思想和处方也大相径庭,判断疗效的标准也不一样,如果单从药物降糖方面而言,西医降糖效果立竿见影,用药方便,自是占着极大的强势,中医望尘莫及,故目前绝大多数病人日常主打用药是西药,就是某些中成药也加入降糖的西药成分例如消渴丸。但是也有人坚决反对看中医的!糖民若是要求看中医,必定有许多人站出来,要么苦口婆心相劝,要么严肃批评责备,甚至在媒体上大呼取缔中医的也有。
对糖尿病的研究,西医在降糖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毫无疑问还将继续取得更大成功。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期服用西药降糖、控糖,糖民均知道其有毒副作用,而每种西药说明书也详细将毒副作用记录在案,更何况随着病程进展,病人要不断增加药量,当增加到极限时候得另换一种更厉害的药来,一般来说副作用也更随之增加。想到要跟这些有“毒”“副”作用的抗糖尿病药物打一辈子交道,我等糖民有谁不忧心忡忡呢?还有那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要是没有并发症他将不成其为一个病,现实是糖尿病可以导致许多并发症。血糖高只是糖尿病诸多代谢物紊乱的一个特征性的表现,自胰岛素应用之后,糖尿病严重程度不是看其是1型还是2型,而是其并发症的多少,糖尿病的诸多危害通过并发症体现!对糖尿病对患者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并发症,即使是长期使用胰岛素注射、血糖严格达标者也不能幸免。在对付致“糖民”于死地的并发症方面,目前西医却没有彻底的有效手段。
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减少西药副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对付并发症?糖民们不愿坐以待毙,大伙把目光投向中医,希望能从几千年来中医对抗糖尿病的斗争中取得一些有用经验,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医是根据古代医家经验积累结合古代自然哲学、以及当时的自然科技而来。在没有生化检查仪、X光机、CT机器,没有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当时已经知道解剖:《黄帝内经》记载:“若夫八尺之躯,可剖而视之”),中医根据临床症状表现、疾病发展、归纳出一套独特的诊断治疗理论并形成中医生理及中医病理学。例如,传统中医根据患者的主要表现,包括口渴多饮、多尿、身体消瘦或者尿有甜味吸引蚂蚁、小便起白泡,将它归结为中医的“消渴”范畴。
“因渴而消瘦”,糖尿病严重的时候都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
三多),肌肉消瘦(一少)。古代诊断糖尿病,诊断“消渴”,都是靠“三多一少”。某人最近瘦成这样子,渴的要命,吃的也多,尿的也多,医生一看就说是“消渴症”。隋唐时期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更明确指出“消渴病”口渴多饮,尿有甜味,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方》则认为消渴病患者脾虚或肾虚,导致水谷精微下流,所以尿甜。其后,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又不断深化,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还包括食疗、运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几千年的丰富经验。所以说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优势。传统中医对“消渴”的理解,“消”是就是消谷善饥,能食形瘦。“渴”就是口渴引饮,而且饮水不能解渴的意思。如果中医就凭此来诊治糖尿病,那就可能误诊误治会害死人的。因为临床变现也有渴而多饮尿多,也能表现为能吃但形体消瘦,口渴喜欢喝水,这两种病都没有血糖高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病。现代中医认为“消渴”和糖尿病密切相关,或者说主要是糖尿病的一个阶段。可见中医也是与时俱进的哦!
中医以独特理论: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理论、阴阳等来解释糖尿病的生理病理,其精髓之一在于辩证论治,其二在于整体观念即通过调整五脏六腑功能、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辩证分型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同,即便是同一个患者,不同的中医大夫开出的方药可能就不一样,但是就能取得一定成效。这个理论体系在西医来看简直是匪夷所思,不是地球人的方法!
传统中医依照消渴症状和病情轻重不同,分为上、中、下消。简单地说,上消:口渴饮水不能解,中消:能食却瘦,下消:尿多,有白泡沫。上消是肺中燥热,中消是胃中有火,下消是肾阴亏虚。现代中医突破了传统的三消论治,目前最多的是按照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辩证治疗。
对于糖尿病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主要是“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以及脏腑柔弱”所致。千年前,中医虽然不知道血糖的存在,但它已经观察到这病和体质、饮食、情绪、环境等有关系。素体阴虚——多有先天不足的体质因素(西医所谓遗传因素)。想过没?2型为什么多发生在中年以后?中医认为“年四十,阴气自半”,“年五十肝气始衰。”就是说中老年以后人的形体衰老,无脏六腑包括胰腺的功能开始逐渐退化,因而逐渐发病。《黄帝内经》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瘅就是消渴。许多糖友有类似的经历:年过中旬就已经有身体不如年轻时强壮的感觉,如饮食不如从前能吃,冬天更怕冷了,活动后乏力,球场上没有奔跑全场的快乐等等。果然,刚过五十岁的时候就发现成了糖民,自然是2型的哦。
饮食不节——喜欢甜食、油腻、烧烤、油炸、辛辣的食物,加上运动过少,形体肥胖,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黄帝内经》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中国的饮食文化最为丰富了,洋人见面就说“HOW
YOU!”我等见面必问“您吃了吗?”,许多事情开会谈判都搞不定的,饭桌上就能搞定!现如今经济危机,但是饭店就没危机感。有糖友说他的食量不大,也极少暴食暴饮,但喜欢甜食,油炸之物,只认白米饭、白馒头而且要吃到大饱,摸摸肚皮有一种满足感才罢;生猛海鲜、飞禽走兽都是下饭菜!山珍海味、大快朵颐,以为快事,青菜水果饮茶喝水从来不重视也不喜欢,白酒啤酒红酒,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雪碧果汁那是最爱!运动极少:以坐为主,晚上又喜欢伏案上网,甚至过分到直线一百米以上的距离一定开车。无劳作之辛苦,无风雨之侵袭,养尊处优、自以为命好可以享福!。岂知祸福相依,成为糖民,从此要求粗茶淡饭,节食、绝甘露琼浆,每餐后必运动,苍天公平,不服就是不行哪!
中医认为消渴病变机制主要是腑脏的老化,其机能紊乱所致,其中以肺、胃、肝、肾为主,肾和脾是关键。因为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人的基因、体质、生长发育和衰老都属于肾主管的范畴;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管食物消化、体内养分吸收输送和血液运行变化。传统中医是没有“血糖”这个概念的,在中医看来血糖高只是消渴病(糖尿病)的表象之一,称之为“标”,其原因是各个腑脏间机能紊乱失调的结果,此谓之“本”。在消渴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变化,但也有一定规律:早期主要是阴虚燥热,日久后就损伤津液耗损阴血,如同开水煮太久水份都蒸发不见了一样;中期逐渐出现气阴两虚,乏力体倦,形瘦口干;晚期阴损及阳或者阴阳两虚,多出现疲倦乏力,面色晄白水肿,手脚冰冷等症状。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气滞,淤血、痰浊在病变过程中逐渐积累,筋脉瘀滞周身脉络不通以至出现、肺痨、心、脑、眼、肾等并发症出现。
在西医还不能“科学”地解释1、2型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不能根本解决令人恐怖的并发症的时候,中医就已经可以如此解释这种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尽管不精确,但在世界诸多医学流派中应该有它一席之地(我们这个星球还有生物多样性呢),因为它是建立在整个中医学理论基础之上,而且这个理论和理论下的临床实践,在现代西医还未诞生的几千年里,为中华民族繁衍兴旺做出过实实在在的、有目共睹的巨大贡献,直至今天即使现代西医席卷天下、所向披靡,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许多方面仍然发挥着有效的积极作用。我等“糖民”如果不问青红皂白,盲目迷信某些“医学专家、科学家”的偏激之言,将它弃之如蔽履,不能正确分析中西医在对付糖尿病方面各自的优缺点,巧妙利用它们各自的长短处,是不是自绝一条生路呢?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辩证论治,具体实施叫“辩证分型”,也有辨病论治的专病专方,治疗消渴症也是如此。传统中医:辩证分型论治如下:
上消:以口渴为主,大量饮水仍觉不解。舌红的,舌苔薄偏黄,舌面干燥,皮肤干燥,此为肺中燥热。治疗用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中消: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常有口干舌燥、便秘、舌质红、舌苔黄等症状。病因为胃中有火,治疗要清泻胃火。
下消:尿多,起白泡沫,有甜味、腰酸腹大、腿消瘦。多梦,房事不举,阳痿、舌质干红,舌体削瘦,舌苔少或者就没有舌苔。病因是肾阴亏虚,用药应该以滋阴降火为主。若兼比较肥胖,甚至怕冷,舌质淡,舌苔白,治疗要以温补肾阳。实际临床中,在具体用药上,很少有单纯一“消”情况,往往是合并身体消瘦或者小便白浊较多,因此兼顾治疗是常见的。
如果仅从降糖效果来说,中药难说有什么超过西药的地方。但我们要知道,在有现代西医以前,中国人得了“消渴”病用上述治疗思路,在延长病人生命、减轻痛苦方面是取得了成效的。我国隋、唐朝有个大医学家叫做孙思邈的,他本人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就是吃中药活了140岁,总结的治疗糖尿病的方子叫做“消渴方”收录在《千金方》,这本医书流传于世!
尽管现代西医在降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并不意味着今天我们就要彻底抛弃还有一些用处的东西,特别是西药还未尽善尽美(世界上有尽善尽美的事物吗?)的时候。因此中医药可以成为西药降糖控糖的辅助药物:辅助稳定血糖,辅助控制血糖,可以让西药加量或换药的时间延长,也许可以让并发症来的更迟或者减轻。甚至在血糖不算太高的时候单用中药就可以搞定血糖!但是,假如空腹血糖已经十几、二十几了,出现糖尿病酮症了,还顽固用保健品降糖,还坚决用降糖效果缓慢、不明显的中药“慢慢”降糖,出了问题那是你自己找的,不关中医的事。当代中医决不会如此看病。
中药究竟是否可以降糖?下面举数例西医研究结论说明: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经,有大补元气,补肺健脾,生津止渴之效。西医实验证明其对糖代谢有双向调节作用。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西医研究其含有的多糖成分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没有影响,但可使葡萄糖负荷后的小鼠血糖水平显著下降。
淮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胃,益肺肾。西医认为其含有的多糖和山药黏液都具有明显降低血糖功能。
葛根——味甘、辛,性平,归脾、胃经,可解肌退热,透疹发汗,生津止渴,升阳止泻。西医实验证明葛根对家兔有降血糖作用,与葛根素、大豆黄酮有关;葛根水煎剂、醇浸剂对实验性犬有降压作用。
麦冬——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西医实验证明给予家兔服用麦冬水及醇提取物,有降低血糖作用,并能促进胰岛细胞的修复。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胃、肝、大肠经,具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之功效。含小檗碱及多种微量元素。前者有降低血糖作用,抑制肝糖元异生,促进外围组织对葡萄糖的酵解,对抗升糖激素的作用,所以可以降血糖。
目前已被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达70余种,复方30余首。降糖有效成分按化学结构分为8大类(萜类—如人参皂甙、田叶菊;黄酮类—如葛根、淫洋藿;多糖类—如人参、茯苓;甾体类—如知母、麦冬;胰岛素、肽、氨基酸类—如苦瓜;硫键化合物—如大蒜、洋葱;不饱和脂肪酸—如玉米须;生物碱—如长春花)。中药降糖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和数目,改善胰岛素受体后效应;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利用,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此外,还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调节脂代谢、提高机体清除体内自由基的能力等。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这不奇怪。中、西医在血糖高是糖尿病的“标”这方面的认识上没有分歧。有分歧的地方之一是西医认为高血糖是引起病人死亡和并发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元凶,治疗糖尿病首先要降糖,而且要直接降糖,完全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特别强调“降糖达标”;之二是因为西医目前尚不能知道1型以及2型糖尿病的确切病因,无法治“本”,所以治疗手段上只能以降糖和控糖为主,其长处也以降糖效果迅速显著和可控制为特色。中医治疗疾病从来是主张重在治本轻于治标的即所谓“治病求本”,“消渴病”也不例外,不以直接降糖为方向,极端者甚至不承认迅速控制血糖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故中药在降糖方面长处就不如西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其一是通过综合调节作用,着眼于正气与病邪双方的强弱、进退,机体的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状态。强调平衡阴阳,进行整体调节。补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正常,用药的目标就是“以平为期”,是希望通过人体自身的努力从内部来达到自然降低血糖、控制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效果。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多元的。中西医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观,反映在对糖尿病认识和治疗手段方面就不同,其各自的优、缺点一目了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不是某些激进的朋友所称的“巫术”。中医和西医的理论、手段虽然大相径庭,但真理的标准并非全只在西医一家。我们必须承认西药在降糖方面的优势,西医几大类降糖药,包括胰岛素作用机理很清楚,作用环节,适应于哪些病人,对哪些病人相对要说要注意禁忌的,搞的很清楚,临床上不同病人群要选择不同药物,要来达到降糖的效果。糖尿病包括很多并发症的出现,是长期血糖控制不满意,必须让血糖达到一个理想控制,西药在这一点疗效肯定的,力度肯定的,但是西医就血糖论血糖,它的用药有的管餐后,有的管空腹,有的兼管之。而且不同药之间似乎还有递进关系,一种失效了马上有另一种顶上。而且西药标准全世界统一,适用面广,效果迅速直接而明显,临床医生容易掌握,使用方便,这是西药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吃药(打针)--吃饭--再吃药(打针)--再吃饭……周而复始,无穷无尽,这其中的艰难困苦无法言说,常常令糖民潸然泪下,更何况还有药的副作用也是日积月累,终成祸害。传统中医没有血糖指标一说,治疗用药和医生临床经验和学识水准有极大的关联,同一疾病患者给同一个中医师看,每位患者处方不一样(中医叫做同病异治);不同患者先后去看不同疾病,处方却似一样(中医叫做异病同治);同一疾病会因为气候、节气、个人体质、年龄、生活习惯,以及病情、症状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型,处方也不尽相同。反映在具体实践中,有糖友感言“难求,处方神秘,道理玄乎,效果不能重复再现,标准不能量化统一,容易造成借中医行骗者多,败坏名声,令人憎恨。这既是它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良有以也!
中西医本不同道。但道不同就一定不相与谋吗?无关的人可以走极端,因为他们不仅不必为此付出什么代价,甚至还可以赚些眼球,但我等“糖民”呢?
再说说糖尿病并发症。
尽管中医药降糖力度不强,在治疗急性并发症方面不如西药,但是在对付慢性并发症方面中医可以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慢性并发症大致可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一般来说,中药治疗可以预防、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有的地方效果优于西药。例如糖尿病足病是既有神经病变、又有血管病变与合并感染,伤口不易愈合。在严格控制血糖基础上,配合活血化淤、清热解毒以及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再加上适当清创有利于溃疡愈合和控制感染,做到内外兼治。在伤口还没有溃破时,传统中医可以用温经通络,活血化淤药物来清洗。已经溃破的伤口,可用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的方药如金创膏外敷。内外合治减少截肢。糖尿病眼病多发生在中、晚期,中医认为因病日久,累及肝肾间有血淤和痰湿。治疗上以补益肝肾,活血化淤,祛痰除湿。非增生期以活血为主,例如糖尿病,西医没有很好的办法,中医可以内服中药、加上针灸眼部得穴位效果不错,但是要求针灸手法高超否则有一定副作用,如今高明的针灸师本已经是难找,病情到了这个份上,一般都把中医当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其希望值之高容不得半点差池!岂容你有一丝半点副作用!(所以眼针绝技近乎失传了)故糖尿病眼病晚期,中医一般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当然要以西医手术为主。
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看来属于“消渴病麻木”,是由于消渴日久,肝肾不足,气血顶虚,络脉失养所致。采用中医治疗效果不错。
在中医文献记载中很早就有了。一般认为消渴日久会出现水肿、胀满、尿浊、吐逆等症侯。在西医看来这些是慢性肾衰竭急性恶化的阶段,常进行透析治疗。中医认为是脾肝肾的脏腑亏虚,气阴两虚,兼夹气滞,血淤痰湿。治疗要在辩证基础上酌情增加利湿泻浊、活血通络的药物,可以延缓透析时间减少透析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手段除了药物之外,还有诸如针灸、导引、推拿(按摩)的方式。这太难懂,很难用现代语言阐释(国家花费了三个五年计划也没有研究明白经络)限于篇幅,不说也罢。
最后,让在下总结一下:
1、西医优势。西医的理论优势在于与现代科技结合的非常完美,体系完备医理清晰;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的切入点是从增加胰岛素的作用入手,甚至直接补充胰岛素等,以增加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的释放。此外,也有考虑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速度等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改善糖代谢紊乱等体内多种代谢紊乱症群。其治疗特色在于可以迅速利用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将血糖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用药方便,标准统一,中外一致(例如糖尿病诊断标准、控制目标全球一致)、医患皆知。研究表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其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超过血糖控制好的人,所以西药是具有很好的推迟、减轻并发症痛苦的基础用药。在治疗急性并发症救人于水火方面,西医能很快达到效果,减少死亡。全世界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研究更好的药物,更好的方法。因为全世界有许多巨无霸大公司拿出大量的金钱支持他们研究,还有许多现代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工程学、机械制学、仿生学、药学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充分支持着这样的研究。无须讳言,这是中医目前极大的尴尬处和危机处。  
2、中医优势。现在因为有了高效的降糖药物和手段,高血糖已经不是患者要命的直接威胁。有糖友感叹“即使血糖长期控制得很好,仍然不可避免要出现并发症,并发症才是把糖尿病患者送进地狱的真正危险的凶神。”。故西医认为“目前糖尿病治疗已经跨入并发症时代”,但是到目前为止,西医对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效果尚不理想,因为它不知道疾病的病因,最伟大的成就充其量也不过在治“标”,这是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盲点。在中西医治“本”上都没有令人信服手段的情况下,中医自有用武之地。中医治疗的特色着重于腑脏生理功能的调整,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辩证论治,用中药、中医推拿、针灸等中医治病技术来进行治疗,可以让血糖控制得更稳定,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总结了几条如下:
1.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历史悠久和丰富经验的优势。
2.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不断深化、与时俱进的优势:现在的糖尿病和古代的消渴已经大有不同。现在医生是依据血糖来诊断糖尿病的。血糖达到了诊断值,就可以诊断“糖尿病”。虽然血糖高,如果没有高到出现“三多一少”的血糖水平的话,他还是糖尿病,可是因为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古代中医无法诊断,他说不是“消渴”,现在糖尿病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消,也没有喝,不是过去古代讲的“消渴症”。
古代可能没有认识,现在需要重新认识。这一部分的糖尿病人,现代中医称其为“无消渴糖尿病”。现代中医对于“无消渴糖尿病”类型的治疗效果非常好,
建国以来,特别是国家把糖尿病列为“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以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科研工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和特色诊疗技术。显示出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3.中医治疗糖尿病有理念上的优势: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中医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可能和西医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一种平衡状况。中医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治病也是“以平为期”。西医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非常强调降糖达标,而中医认为任何一个病并不是把指标下降了,这个病就算解决了,例如:我们会发现强制压下血糖指标以后,有的患者反而会发生许多不适:腹胀、乏力、口苦、便秘等等还有莫名烦恼。因为指标达标并不代表着你所有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全都正常了,你没有别的问题了,所以中医认为“指标达标”是非常重要的,该用西药就用,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要用中药调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控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又例如夏署之际,许多病友血糖不稳,难于控制而且体倦,中医辩证属署湿,与藿香正气液口服,既能解决症状,又能稳定血糖。但是动物实验并没有发现藿香正气液口服能够降低血糖!可见中医可能更强调的是患病治“人”。中医讲究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中医理论把人放在自然界里,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员,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会影响自然界,自然界也会影响人。人身上可能有很多的病,但是病是在人的身上,而这个人既有生理病理的病,同时也有心理的问题,对于人来说,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和生活环境发生关系,和社会环境也发生关系,所以一个人得糖尿病绝不是单纯的自己的问题。强调治病要个体化的理念:中医治病强调因人而异,真正体现人文关怀!虽然同样都是糖尿病,但是糖尿病有不同的类型。糖尿病有老年的,也有中年的,年轻的,甚至儿童的。糖尿病有胖的有瘦的,糖尿病有各种原因形成的。中医认为人群体质不同,病因复杂,患病后临床证候表现必然千差万别,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当然也应有所区别。中医称之为“辨证论治”,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体化治疗思想。不可能凭一张处方,一味药物解决糖尿病不同患者和糖尿病不同阶段异常复杂的病情变化。实际上中医对发现糖尿病,已经确诊的病人,是按不同的表现的类型(诊型)治疗的,比如说有一百个糖尿病病人,如果西药可能逃不出去五种类别的降糖药,从中医来讲,就完全不是五种类别的药能包揽的,一个有经验的中医生会根据临床经验去看,他会依据每一个人的精气神的不同,包括形体的差异,疾病寒热性质的不一样,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盛衰甚至性别、脾气喜好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方案。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医生抓住你的病机,使得脏腑功能协调,无疑对健康疾病的防治都是有利的。中医的“治未病”理念预防糖尿病:中医注重养生、治未病的理念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现在的人都能完全按照古人的防病理念生活,糖尿病患者就不会这么多。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治疗的时候,很注重对于并发症的提前预防。不仅是并发症,对糖尿病本身的提前预防也很重视。比如在糖尿病之前的血糖已经开始异常,但是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水平,这一段是属于糖尿病的前期,如何从这个阶段阻止它发展成为糖尿病。得了糖尿病以后,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现糖尿病的并发症,如何预防向严重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发展?这是中医重视的。所以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时候,从发现糖尿病那一天起,就开始用预防并发症的药物,这样可以使并发症出现的时间、出现的程度大大延迟。在治疗疾病上,真正的高水平,应该是见微知著,应该在疾病的早期去发现,去阻断,不要等到各种客观指标都已经出现明显异常了,再去考虑治疗,这就是中医传世经典--《黄帝内经》所倡导的“上医治未病”理念。例如2型糖尿病来说,很多孩子或者是小的时候,出生低体重的孩子将来走到成年以后,比正常孩子得糖尿病的机率要大,从体重来讲,低体重儿糖尿病比一般的要高发。从中医来讲,你有体质的偏差,有这个问题,在早期的时候,就要注意调节,这就是治未病的观点,从小的时候,甚至就可以发现你体质的偏差,就可以纠正弥补,对这种孩子帮助他调整体质状态,就可以让他将来得糖尿病的机会小一些。再举个肥胖儿的例子,现在10几岁,20几岁的小孩就很胖了,是2型糖病的后备军。本身体质就比较偏差。这样的人将来就容易得2型糖尿病,中医把胖的孩子,包括胖的人群分成肉人、脂人、膏人,分别有自己的对应方法,这样对预防病是有利的,中医把任何一个病都看成偏差到了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界限的时候就是病了。所以我们在没有到达这个度的时候,注意纠正这种偏差,实际上就相对的来讲是可以预防糖尿病的。
4.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特点和实际优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十分复杂,有主观症状(只有病人自己感觉得到),也有客观症状(医学上可以检测到),有糖尿病特有的症状,也有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无论是什么症状,对患者来说同样都是痛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医生就是减轻患者痛苦,而中医药确实具有显著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症状的作用,所以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例如临床上,有些经过西药综合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仍然存在一些症状,如口干又不想喝水,疲乏无力,体弱多汗等气阴两虚的表现,西医对此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这时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采用益气养阴、填补肝肾、等中医治疗的方法,取得良好疗效。又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麻木,植物神经病变汗出异常,服用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或配合中药活血化瘀以及温通之剂外洗,如植物神经病变汗出异常,采取辨证论治、调和营卫治法,常可取得较好的改善症状的作用。这一点早已被中西医专家所公认。
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上的特点优势:&中医药有整体调节、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和优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西药口服降糖药的作用特点完全不同。磺脲类降糖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双胍类降糖药通过改善胰岛素利用降低血糖,拜唐苹通过抑制小肠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作用机理明确。中药则是通过整体调节,通过综合作用而取得疗效。对于一张中药复方甚至一味中药来说,往往既有减低胰岛素抵抗作用,又有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更有一定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和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有的还常常兼有调节血脂、抗凝、改善血流变、降低血粘度、促进微循环、清除自由基、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清热益气对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课题,应用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对清热益气对药与胰岛素增敏剂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进行了对照研究。整体实验结果显示:中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游离脂肪酸血症和高水平坏死因子-α;可以减轻高糖、高脂导致的胰岛β细胞损害,提高模型动物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能上调肠系膜脂肪组织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提示中药可能通过调节脂肪组织基因表达等多方面作用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各国医学家耗费巨资联合攻关20年发现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并贯穿于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且是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环节,因此,直击胰岛素抵抗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本人到卫生部同济医科大学,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进行了为期3年的研究,发现中药调肝泻火法能改善胰岛素信号传导,解决胰岛素抵抗(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家级医学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中国中医药学刊》)。总之,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防治血管并发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中医在临床诊疗模式上的优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临床上的诊疗模式。在糖尿病的辨病诊断方面,中西医关于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一致的。中医的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既根据病人体质、病症、性格、季节气候,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把西医侧重病因和病理形态的诊断与中医侧重全身生理病理的疾病反映的诊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医生对整个病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既可使着眼于整体宏观的中医辨证进一步深入走向微观化、客观化和定量化,又可使侧重局部和微观的西医辨病走向整体化和综合化。
对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证”与某些客观指标的联系进行研究,如与胰岛素的释放、与胰岛素反调激素、
与肾上腺皮质及髓质激素的代谢产物、与清除自由基的损伤、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的关系以及糖尿病瘀血证的研究等,使糖尿病诊断方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较高的层次,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一系列的客观指标相结合,以其微观的形式参与于宏观之中,使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科学性向前跨跃了一步,无疑对“施治”的指导也更加确切,疗效必然提高。
中医在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方面的优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和方剂十分丰富,为新药开发和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较多的选择余地。中医药研究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展较快,以益气养阴为主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研究、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中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及蛋白非酶糖化抑制剂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中医中药防治糖尿病高粘血症及微循环障碍的研究等,均取得可喜的成绩。一旦出现并发症,现代医学是无法使其逆转的,而中医药确有其独到之处,具有显著的优势。常用的中药药物多为动植物,接近人类食物,药食同源,毒副作用较小,适合作为终身病的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绿色优势突出,对患者长远健康保护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与西药降糖药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能不同程度地减少西药用量。有些中药对人体内分泌代谢功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以降低高血糖,又可使低血糖恢复正常。作用温和,不会产生继发性失效。符合国际上努力寻找天然植物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趋势。符合中国国情,保证社会医疗保险的推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医还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食疗、运动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疗法相结合。临床和药理实验研究发现:人参、玄参、葛根、桑白皮、蚕丝、生地、栝楼、粉、枸杞子、地骨皮、麦冬、天冬、玉竹、黄精、黄连、黄柏、苍术、白术、山药、山茱萸、何首乌、玉米须、茯苓、泽泻、黄芪、知母、木瓜、乌梅、苦瓜、夏枯草、鬼箭羽等,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而中药食疗、八段锦、太极拳、气功锻炼等,同样是很有特色的传统疗法。针灸、推拿等,有扶正祛邪、疏通气血和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有一定治疗作用。中药外治包括药浴、中药外敷、箍围等,可改善糖尿病足临床症状,促进顽固性皮肤溃疡愈合。中医还主张
“心身同治”,就是在用药治病的同时,强调心理情志方面的调理,中医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求人心态平和、平静,少一些贪欲。可是现代人就是有那么多欲望,那么多贪欲,为了工作、金钱,情感经常郁闷,郁郁寡欢、悲愤、恼怒。“郁闷”成为流行词,血糖不高才怪!
中医药在实际疗效上有“防治并重”的优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还有防治并重的作用。糖尿病心、脑、肾并发症和糖尿病变、糖尿病足等,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盲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并发症目前尚缺少有效防治措施。所以,有不少人对中医中药寄于厚望。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连续把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作为研究课题就说明这个问题。研究发现: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确实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且可以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和恶化,保护残余视力,延缓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进展,使部分患者免于死亡、目盲和截肢致残之苦。中医有节约医疗资源的优势:中医治疗有简、便、廉的特点,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毕竟人口众多,还有很多低收入者。而现代医学的很多药物、治疗手段都非常昂贵,中医方面却有一些简、便、廉的小方子。比如有时可能简单一个针灸疗法、一个熏洗的方子就能使得病情得到改善,当然比用很昂贵的药要经济很多,
可是,有人会说:中医治疗有的时候可能比西医治疗还贵。这是因为有时候,中医会在使用西药的同时加上一些中药调节身体,这样就会显得总价贵了一些。请各位注意: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我们需要看得更远一些,现在的治疗使得你的并发症推迟或者不出现,这不是更省钱吗?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广泛性等优势。国家权威媒体日中国中医药报第2068期发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世界卫生组织资助的“中医药治疗的证据与优势”课题完成。课题组总结了历代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和证据,说明了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广泛性等优势。有效性是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无论在改善或减轻临床、体征(如“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无力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还是改善有关实验指标方面(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血脂等),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且降糖作用持久。治疗糖尿病的方剂十分丰富,目前已被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达70多种,复方30多个。中药新药中以益气养阴为主的降糖甲片,以及起活血化瘀作用的降糖通脉宁等均有良好疗效;中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蛋白非酶糖化抑制剂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具有比西药显著的优势。安全性是指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大多属于天然植物,通常副作用较少,可以长期服用。广泛性是指中药治疗糖尿病不但具有整体调节、论治的优势,还具有多因素、多靶点、动态、合并、综合表现药效的特点。2型糖尿病病情隐匿,为多因素疾病,重在综合防治,符合中医药从整体调节治疗糖尿病的特点。中药不仅有直接降的作用,还具有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有利于慢性并发症的症状缓解,补充、丰富单纯的西医药治疗手段。
好了!罗嗦了这么多究竟有多少人看中医?在下给您提供一点资料:&北京居民患病爱看中医 慢病患者就诊率和中医院年门急诊人次高于全国:&患者对中医有多大的需求?中医又承担了多大的工作量?日前召开的北京市中医工作会议公布了《北京地区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居民看病愿意选择中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的这项研究调查了北京18个区、县的27800名城乡居民,以及23所中医医院、20所综合医院、1所中西医结合医院、10所职工医院、9所中医专科医院、10所西医专科医院、35所卫生院、106所卫生室和264所个体开业诊所。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家庭健康状况、就医意向、慢性疾患、住院就医,以及中西医资源配置状况和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等。城镇居民患病后希望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占39.95%,希望西医治疗的占39.83%,急性病看西医、慢性病看中医的占12.76%,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占4.08%,没有选择的占2.87%。实际就诊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占35.33%。北京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2.05%,以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为主要病种,占前十位慢性病的50%,有48.15%的慢性病患者选择接受中医治疗,此数据高于全国统计指标。平均每所中医医院年门急诊人次为15.92万人次,高于全国的13.6万人次,中医承担了北京市1/3多的门诊医疗服务量。综合医院平均每名中医人员全年担负门诊2158人次,西医则为965人次,中医的门诊工作量是西医的两倍;北京市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量的42.87%是由城乡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完成;对中医住院病人的医疗服务85.71%是由城市中医医疗机构承担的,其余的基本是综合医院中医科提供;中医院住院病人前几位的科别排序是内科、外科、、、骨科等。调查还说明,县级以上中医机构在诊疗人次中采用中医、中西医混合治疗的占97.83%,门诊中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占68.71%;个体诊所人均药费价格为110.12元,较中医医院高10元。(健康报)
糖民们:如果您希望把自己的血糖控制得更稳定些,如果您希望推迟降糖西药加量和更换时间,如果您希望推迟或避免痛苦的并发症,如果您希望生活质量有最大保障,如果您希望“走”的时候能够更从容更有尊严些(人生自古谁无死?!)那么,那么就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中医!
让我等糖民做一点哲学思考:任何事物走到极端的时候就一定要走向它的反面。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广大患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因此,不存在中医西医谁好谁不好的问题,也不存在谁强谁弱的问题。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临床上是科学的。
下面介紹筆者自己的實踐經驗
以人为本------2型糖尿病治疗的四个境界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委员会理事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徐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智明
糖尿病的症结是并发症:许多糖尿病人讲:不怕糖尿病,就怕并发症!糖尿病要是没有并发症,将不成其为一个病。自胰岛素应用以来,糖尿病严重程度不是看其是1型还是2型,而是其并发症的多少,糖尿病的诸多危害通过并发症体现。糖尿病治疗已经进入“糖尿病并发症时代”。糖尿病的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肾病、眼病、糖尿病足等,已成为患者致死、致盲、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进展成尿毒症,糖尿病足最终发生足坏疽、截肢、致残。
许多人都按照国内外提倡的“五架马车”疗法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说不好,钱没少花,药没少吃,每天算计着吃,可为什么还是发生了并发症?
治疗糖尿病仅有降糖是不够的,糖尿病治疗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病求本,标本同治,强化治疗,全面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这才是糖尿病治疗的大势所趋。
现在糖尿病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降糖为中心转移到治疗胰岛素抵抗、维护胰岛细胞功能、解决“十高一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高糖化血红蛋白、高尿酸、高尿微白蛋白、高炎症反应、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低下的免疫力,改善糖耐量、全面战胜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治疗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治疗关键是---要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核心是防治并发症!
在此特向糖友介绍我一直践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的四个境界:
境界1、针对初发、初诊的2型糖尿病人,采用“β细胞休息概念+调肝泻火的治本法则”,诱导患者达到康复极限,进入不用任何药物,血糖维持正常的境界。
境界2、针对多年的糖尿病已经吃过各种中西药以及保健品且并发症产生的病友:采用“中西结合,标本同治疗,强化治疗”临床规程:
首先用现代科技监测评估胰岛素抵抗,并判断其胰岛B细胞功能,然后用中药治疗,这是与传统中医的不同之处;对于具体的2型糖尿病人,根据其胰岛素抵抗的程度、B细胞功能、并发症的异同,与中医辩证施治,综合治疗,这是与西医的不同。此法主要是使病友进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控制延缓、或者不同程度的逆转并发症”的境界。
境界3、对于高龄糖尿病人合其他疾病,诸病缠身血糖已经不是太高的老年病人:采用“3C治疗模式”---控制血糖波动性的世纪新策略配合中医从肝论治理念,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使人体达到“糖稳态”,特制中药控制并发症的创新方案以达到与“糖”
共舞,延年益寿的境界。
境界4、“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干预不得糖尿病乃是治疗糖尿病的最高境界。此法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
治疗2型糖尿病达到4个境界祥细介绍
1、境界一介绍:21&世&纪&糖&尿&病&治&疗&新&思&维—介绍国际先进的糖尿病疗法:β细胞休息概念+调肝泻火治本法则:适用于对于(针对)初发、年龄小于45岁病程不大于5年的2型糖尿病人。
1.1糖尿病治疗反思:数十年来,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患者和医生都经历过许多同样的痛苦历程:刚患上2型糖尿病时,用小剂量降糖药,血糖立即下降,在服药量相同前提下,数月后血糖开始上升,药量增加后,血糖则再次下降,数月后再又升高,久之,服药超过极限而血糖仍居高不下,病人则须长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胰岛素细胞功能的衰竭!经过长期艰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前期之前,患者就已经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对于洋人来说胰岛素抵抗占主导地位,就中国人来讲,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起主要作用。0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最高奖项得主的演讲资料显示:空腹血糖受损(IFG:5.6mmol/L&血糖&7.0mmol/L)人群β细胞功能损失已经达到70%,而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损失了90%,β细胞存活量损失了50%!所以传统盲目使用降糖药存在误区。因此,治疗的关键(1)在于如何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而不是过多刺激胰岛,过量释放胰岛素和阻止小肠对葡萄糖的转化而降糖,否则就会导致胰腺功能过度负荷而代谢更加紊乱并导致各种并发症。(2)在于维护β细胞功能。
1.2&糖尿病治疗的世纪新概念:β细胞休息概念。“β细胞休息”是指采有用抑制β细胞分泌或减少β细胞分泌压力的手段,使β细胞休息,从而促使β细胞功能恢复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国际最新研究显示:β细胞功能衰竭是糖尿病病程发展的主要动力。采用高科技手段人工胰岛(胰岛素泵)使β细胞休息后,β细胞功能就可得到明显改善。人体对血糖的调控就能恢复正常。国外资料研究表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采用“β细胞休息”概念疗法后,不用任何药物,血糖维持正常可达一年以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好的疗效?请看---
1.3& 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从正常人发展成2
型糖尿病患者,其β细胞功能改变到β细胞衰竭需要一个更长的时期。该过程可用四个时期来描述:
期为β细胞功能代偿期,此期是由于机体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这与可能出现的β细胞分泌调定点下调和调动足够的β细胞数目作功来满足增加的胰岛素需要量有关,该期胰岛β细胞结构与β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均正常,血糖水平正常,因此亦称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潜伏期。如在这一时期进行“β细胞休息疗法”,即能减轻β细胞工作负荷又可消除高胰岛素血症对机体带来的危害,达到抑制或推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第2期为β细胞功能轻度失代偿期,在第1期如没得到及时合理治疗,病情将继续发展,该期血糖水平开始升高,空腹血糖超过5. 6
mmol/ L。当空腹血糖达到6. 4 mmol/ L 时,胰岛β细胞表面的葡萄糖感受器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迟钝,胰岛素分泌第1
时相基本消失,但第2 时相却部分保存,在此阶段胰岛素mRNA
水平及β细胞储存的胰岛素量正常,提示胰岛素分泌机制比合成机制受到的影响更大,胰岛β细胞受损,但仍然使胰岛素量得到适度维持,即IFG(空腹糖调节受损)和IGT(糖耐量减低)期,也就是糖尿病过度期,此时仍然没有失去进行“β细胞休息疗法”的最佳时机,否则病情将继续发展。
期为2糖尿病期,β细胞功能重度失代偿,胰岛素mRNA与β细胞脱颗粒开始减少,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继续下降,β细胞肥大,但胰岛的结构和形态看起来仍然正常,β细胞的功能也能维持一段时间分泌胰岛素以避免重度失代偿造成的严重高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此时也可以进行“β细胞休息疗法”,恢复胰岛第一时相分泌。
期为β细胞功能完全失代偿期,该期的出现往往合并单一或多个器官或轻或重的并发症,是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指症,这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病情长期演变以及没有及时接受科学合理、系统规范治疗的结果,此时,胰腺发生淀粉样变,脂肪、糖原的沉积,胰岛结构破坏并且纤维化,胰岛β细胞进行性凋亡等病理改变。从理论上此阶段“β细胞休息疗法”失去意义,应用胰岛素只是激素替代疗法。
1.4&&新的理念、新的曙光:国际先进的新疗法:β细胞休息概念+调肝泻火的治本法则。
近20年来,世界各国医师和研究者在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保护和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方面作了多种大胆的尝试。这一理念和疗法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使不少新诊断而病情较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能在数月甚至数年间回归正常生活的行列-----这就是β细胞休息疗法
!1997年有一位医生带给我们这样的好消息:他就是是以色列的ErolCerasi博士,他给十三例新诊2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泵静脉注射胰岛素两周后,有九例不用任何抗糖尿病药物能维持血糖正常达9~50个月
!国内纪氏和翁氏CSII两周治疗的研究中报告: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六月缓解率约在70%左右,一年两年缓解率在40%以上!中日友好医院的观察在病程小于五年的病例1年、两年、三年缓解率约6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即便是轻度高血糖也可以损害胰岛β细胞对血糖升高的反应以及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这被称为“葡萄糖毒性”,高血糖究竟有多毒?长期高血糖可以引起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衰减,产生胰岛素抵抗,剥夺β细胞工作的权利,甚至导致β细胞凋亡!Purrello
F等专家早在1989年发现:大鼠胰岛β细胞暴露于高血糖24小时会损害胰岛素分泌功能以及对高葡萄糖的反应,但是这种损害是特异的和可逆转的!高血糖导致机体对葡萄糖的感知反应下降在早期是可逆的,其机制可能是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障碍,长期的高血糖将会导致细胞不可逆的损害,其机理是糖毒性损害的胰岛素基因表达或者转录。
这就提醒我们:只要早期解决糖毒性,就可以恢复胰岛细胞功能,只要恢复胰岛细胞分泌第一
时相,就意味着患者可以不必用任何药物血糖可以控制在正常水平!或者糖耐量减低水平,也就是说:逆转了你的糖尿病!
21世纪的最新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高血糖有8个原因: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肝脏糖输出过多三要素,即三位一体的主流作用,第4位是中央性肥胖导致的脂肪组织和脂质代谢异常(即所谓脂毒性)所致高血糖,第5位是肠促胰岛素(例如胰升糖素样肽1,GLP-1)分泌减少,第6位是胰岛α细胞分泌胰升糖素增多,参与血糖升高的第7位是肾脏,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第8位是大脑,尤其是下丘脑积极参与血糖调控。
针对三位一体的主流作用,其核心便是(1)是胰岛β功能衰竭,(2)是胰岛素利用率低下(胰岛素抵抗),我们一改既往“拔苗助长”,“鞭打病牛”的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的传统方法,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糖尿病治疗手段——人工胰岛(胰岛素泵),
行CSII治疗使β细胞休息。保护并恢复胰岛功能。同时采用具有治本之功的调肝泻火法则,研制出系列配方消渴安胶囊,胰康灵等,以解决胰岛素抵抗,解决糖、脂毒性、保肾、调节脏腑机能,修复损伤的胰岛。
临床实践表明疗效良好!
经过β细胞休息概念+调肝泻火治本法治疗2周,有六成病友可以达到不吃药不打针血糖正常的境界!其中有的病友维持血糖正常已经3年多了!特别提出的是:病人没有出现“一旦使用胰岛素就摆脱不了的”状况,他不仅停用胰岛素而且连降糖药也不用了!该法适用于新诊断的年龄不大于4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使用胰岛素泵输注超短效胰岛素,模拟正常人的胰岛β细胞工作以使病人自身的胰岛β细胞休息,同时采用具有治本之功的调肝泻火法则解决胰岛素抵抗调节脏腑机能,修复被损伤的胰岛。我们的经验就是胰岛素越早用越好!中药联用效果更好!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患者还是其家属甚至有一些医务人员不愿意早期使用胰岛素!其原因有多种,其一:病人、家属感觉使用胰岛素很复杂。其二:为了留条“后路”,保证到晚期病情严重时“有药可救”。其三:“我是2型糖尿病惧怕“依耐”变成1型糖尿病”等。这些完全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错误认识!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通常使用的磺脲类药物和二甲双胍未见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保护和改变作用,因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持续升高,而且研究已经证实某些磺脲类药物降糖力量强大,但是却使得胰岛β细胞较快就消耗殆尽了(医学上叫做细胞凋亡)例如优降糖,所以治疗失败是必然!事实上长期大量服用降糖药产生的毒副作用也是造成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长期口服降糖药产生的白细胞减少、肝肾受损、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都会引起各种并发症,长期的低糖饮食往往不能维持正常的人体需要而至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营养缺乏也是引起各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胰岛素是人体内的正常激素,正常人每天要产生并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以实现血糖的稳定。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的治疗;2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因此开始可用口服降糖药物促进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产生和增强其作用,但接下来其中有半数以上患者可因长期药物刺激,而使人体胰岛功能衰竭,此时就必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因此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完全应该由病情的需要而定,不是因为用了胰岛素才导致了胰岛素依赖。产生这种错误观念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医学界曾给糖尿病起了个非常容易让人误解的名字,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近年国际医学界废弃了这些容易造成误解的糖尿病的称谓。从严格意义上讲,胰岛素并不是一种药,而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实际上,每个人都离不开胰岛素,没有胰岛素,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生命也就无以维系。在胰岛素问世之前1型糖尿病患者都难逃悲惨夭折的结局。正是由于胰岛素的临床使用,才使糖尿病成为一种可治之症。
施&&就是该新疗法的受益者:他患有糖尿病,尽管十分注意控制饮食,各种中、西药物也服用了不少,但血糖就是控制不好。临近中秋佳节,施先生感到全身乏力,肌肉疼痛,口渴多尿,一查血糖空腹为17mmd/L,餐后血糖达25mmd/L,节前住进市中医院内分泌专科。我们没有象以往那样给他上大剂量的降糖药,而是首先检查了其的胰腺功能,然后采用了β细胞休息概念配合中药调肝泻火法则治疗方案,次日一觉醒来,不知不觉,血糖已降到7.3mmd/L,全身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神清气爽!随后的几天,血糖多在4.5—5.8mmd/L,患者八年来第一次与妻儿一起尝月饼,而且血糖平稳。施先生即兴赋诗一首:“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八年未邀月,今夜终团圆。”
某女,26岁,2006年7月住院2周,当时血糖空腹18mmol/L,行β细胞休息概念+调肝泻火治本法则方案治疗,至今2年血糖正常。刘先生,40岁:2007年5月住院3周,行β细胞休息概念+调肝泻火治本法则方案治疗,至今血糖正常。温先生,38岁,经住院治疗至今血糖正常1年,沛县刘某,经治疗至今8月血糖正常。武汉胡先生今年3月经过治疗2周到了西藏吃了许多牛羊肉过了藏民生活血糖至今正常!等等。
但是现在我还是不敢说根治了他们的糖尿病,可是我的确看到经过“β细胞休息概念+调肝泻火治本法则方案”治疗,他们至今血糖正常!起码在这段时间,他们摆脱了吃药、打针的痛苦!中医传世经典《黄帝内经》说得好:“言疾之不可以治者,未得其术也”,让我们大家一起戮力最终战胜2型糖尿病吧!
我们的目标:糖尿病人的康复极限!
现代医学认为,目前的医疗条件下,糖尿病无法根治。通过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中药的调理及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度的运动,完全可以达到康复的水平。当一种疾病无法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时,达到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即为康复极限.
糖尿病人极限康复的标准:
1)&&&&&&&&&&空腹血糖值稳定在6.0
mmol/L以下,
2)&&&&&&&餐后二小时血糖值不高于8.0
3)&&&&&&&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7%
4)&&&&&&&测定血清C肽水平(mmol/L)1小时在1.36±
0.4;3小时在0.51± 0.25。
5)&&&&&&&血脂谱在正常范围。
6)&&&&&&&无并发症发生,体重正常、精神状况良好好。
7)&&&&&&&&&&西药基本停服,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控制病情。
2、境界二介绍:“中西结合、标本同治、强化治疗”---适用于多年的糖尿病已经吃过各种中西药以及保健品且并发症产生的病友:
-合理的治疗策路缘于对2型糖尿病过程的彻底了解,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谨守病机”。各国医学家耗费巨资联合攻关20年发现传统疗法失败的原因是:一是不能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2是基本不能组止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并贯穿于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且是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环节,因此,直击胰岛素抵抗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中医称为“异病同治”。中医主张“治病求本”,但“本”在何处?我们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受体后环节胰岛素信号的传导障碍,这是“关键”中的“关键”。针对此点,笔者经过多年研究,突破传统,提出“肝失调达,脏器失和,气血津液代谢异常,阴阳水火调节失衡”是糖尿病的总病机,其核心是“肝机能失常”。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医调肝泻火法能改善胰岛素信号传导,解决胰岛素抵抗(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家级医学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中国中医药学刊》并受邀在德国布莱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并研制出新配方胰康灵,终于找到病之根本,并创立了中西结合、标本同治、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治疗新策略,为全面战胜2型糖尿病打下了基础。
糖尿病的许多并发症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西药治疗并发症疗效不理想,原因在于糖尿病导致的体质变化(胰岛素抵抗)未得到改善,这些发生于全身的病变正是西药治疗的薄弱环节。有什么样的治疗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治疗效果!我们提出一定要以世界上先进的理念指导治疗!因此,我们创立了先进的临床规程治疗2型糖尿病---首先用现代科技监测评估胰岛素抵抗,并判断其胰岛B细胞功能,然后用中药治疗,这是我们与传统中医的不同之处;对于具体的2型糖尿病人,根据其胰岛素抵抗的程度、胰岛B细胞功能、并发症的异同,我们与中医辩证施治,综合治疗,这是我们与西医的不同,标本同治、强化治疗-直击胰岛素抵抗,恢复胰岛功能,解决“十一高一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高糖化血红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尿酸、高尿微白蛋白、高炎症反应、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低下的免疫力,改善糖耐量、全面战胜2型糖尿病!
鉴于中医治疗糖尿病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现实的疗效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还设立了糖尿病的中草药研究机构。现代中医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不只是局限于降糖,而是作用于多个环节、多层面、多靶点,是全面防治糖尿病,这正是中医的最大特点――治病求本的体现!
中西结合、标本同治、强化治疗新疗法7大特点:
现代科技与中医精华的完美结合,中西结合,标本同治。突破了传统盲目降糖的误区。
1)&&&&&&&&&&辩证施治,注重整体调节。不仅降糖,而且降脂、减重、保护胰岛细胞、治疗胰岛素抵抗、防治心脑血管病,全面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2)&&&&&&&&&&因人而异。处方用药灵活。病有男女老少不同、轻重危急各异,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3)&&&&&&&&&&副作用小,药材取自天然。中药材源于自然,又经过数千年的选择使用,高效低毒、“绿色”优势突出,适合长期服用,而这点正是糖尿病患者所要求。
4)&&&&&&&&&&手段多样,治法内外兼顾。内外合治,中西并用,针药两用,足疗,达到综合疗效。如糖尿病肾脏病出现尿蛋白、水肿,可用中药内服、药浴足疗、中药灌肠、穴位贴附脐疗、针灸以温肾利尿,达到消除蛋白尿、降尿素氮、肌苷、消除水肿的目的。
5)&&&&&&&&&&药食同源,重食养食治。既享口福,又能治病。
6)&&&&&&&&&&强化治疗,见效快捷,迅速消除乏力酸困、麻木视物昏花等症状,恢复肾功能。持久稳定控制血糖,恢复并长期保护胰岛功能。
境界三介绍: “3C治疗模式”---控制血糖波动性的世纪新策略:对于高年糖尿病合其他诸多疾病血糖已经不是太高者:采用3C治疗模式---控制血糖波动性的世纪新策略配合中医从肝论治理念,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使人体达到“糖稳态”,特制中药控制并发症的创新方案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1&&祸患无穷的糖尿病并发症:双目失明!肾衰!截肢!心肌梗塞!中风!麻木不仁!异常出汗!阳痿!甚至死亡!……糖尿病并发症如此之多!糖尿病患者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肢坏死、肾功能衰竭和双目失明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出几倍甚至二十几倍!使男性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性增加2-3倍,女性增加3-4倍!30岁以前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中,有1/4的人发展为慢性肾衰!糖尿病中风的发生率增加4倍!这究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人没有感觉,等到他们感觉不适到医院就诊时都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并发症!难道就没有办法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3.2&&糖尿病控制的金指标---糖化血红蛋白:1950年代,美国哈佛学派与耶鲁学派关于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并发症是否相关的争论引发了以后的美国大学组糖尿病计划(UGDP)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
等大型临床研究的实施,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最终得出了全球共识:以糖化血红蛋白(Hb) A1c
作为平均血糖水平与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风险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越高,并发症的风险越大!因此国际上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控制良好与否的金指标。
医师和患者共同面临的困惑:我们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有些患者HbA1c
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并发症出现较早。DCCT研究也发现,在强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HbA1c
水平相同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不同。例如,HbA1c 均为9 % ,强化治疗组8 年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不足6 % ,
而常规治疗组的风险则高达14 %!难道半个世纪研究找到的HbA1c 这个金指标不灵验? 是否有其他因素影响并发症的发生?
3.3&&拨开迷雾见青天:波动性高血糖----糖尿病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波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研究表明正常人的血糖受精密的调控,波动幅度较小; 2
型糖尿病患者不但血糖水平明显增高,并且血糖波动幅度显著增大。即使HbA1c
水平相似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波动的幅度也可能相差甚远,血糖波动幅度增大是糖代谢紊乱加重的征象!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组患者HbA1c
为6. 6 % ,但是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很小,另一组患者HbA1c 为6. 7 % ,但是血糖波动幅度很大 。这说明HbA1c
是反映平均血糖水平的良好指标,但却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大小。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发现,过高的血糖导致细胞内正常糖代谢途径受损从而造成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导致并发症的发生。Quagliaro
在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时,分别给予稳定低糖浓度(5 mmol/ L) 、稳定高糖浓度(20 mmol/ L) 和波动性糖浓度(5
mmol/ L 和20mmol/ L 每24 小时交替) 的培养环境, 2
周后发现波动性高血糖较稳定性高血糖可更强烈地激活PKC(注:蛋白激酶-C,一种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分子);与此同时,波动性高血糖组的细胞凋亡(细胞死亡)增加也最为显著。用Goto-Kakizaki
鼠的研究证实,反复的餐后血糖波动会加剧单核细胞黏附到主动脉血管内皮(注:一种导致动脉硬化、中风、冠心病等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机制),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严重!
这些实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如果细胞处于剧烈波动的糖环境,受到的损害较持续性高血糖环境更大。
波动性高血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其通过急、慢性作用加重血管损害引发心、脑、肾等并发症。急性作用为瞬时葡萄糖高峰(
spikes)与血糖波动(excursion)
引起动脉壁急性损害或经氧化应激的直接毒性作用;慢性作用通过升高HbA1c和糖基化终产物(AGEs)
&水平,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糖尿病研究的最新发现----波动性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罪魁祸首!它还影响糖尿病患者预后!
血糖波动可以用血糖变异系数(CV)精确度量,Verona 糖尿病研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5 年的随访研究发现,空腹血糖的CV
是糖尿病累计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病死率的预测因子,他们对更大样本量的1 409 例2型糖尿病 患者进行为期10
年的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空腹血糖的CV & 18. 7 % 和CV & 11. 7 %的人群累计死亡率分别为39. 6
%和23. 7 %;
因此认为,空腹血糖的变异性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报因子;血糖波动性大对于死亡率的影响大于单纯高血糖!
3.4&&评估血糖波动性的新技术:血糖波动对糖尿病病人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及时发现评估血糖波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以前白天血糖波动性的评价多是通过频繁静脉采血测定血糖来进行,这种方法对于评价全天血糖波动性有很大的局限性。夜间采血更是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尽管有了血糖仪,但是频繁的手指采血也难以忍受!近年来不断完善的动态血糖监测技术(CGMS)
通过测定组织间液葡萄糖的浓度来计算血糖浓度,能够准确反应24小时血糖波动的情况;
连续72小时的血糖监测可以得到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高血糖和低血糖时间百分比等多项评价血糖波动性的指标。研究证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精确性,能够对评价日常血糖波动性提供更充分和更有说服力的数据资料,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导致血糖波动性增大的诱因。
3.5& 3C治疗模式---控制血糖波动性的世纪新策略
控制血糖波动,尽可能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波动性是制定和调整糖尿病治疗方案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糖高波动性使得胰岛素剂量的调整缺乏针对性,导致低血糖的频繁发生和高血糖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使血糖控制,减少波动达到“糖稳态”的方法,比如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等对于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效果较好,在减轻空腹血糖波动性方面,目前常用睡前注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
作为补充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手段,由于NPH
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尤其是注射后仍有峰值时间段,容易导致夜间低血糖和清晨空腹波动性增加,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研制成功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
和甘精胰岛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NPH
的上述缺点,但是还是存在不易察觉的血糖波动!进入新世纪来,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发生了最值得关注的变化----那就是“双C”疗法!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胰岛素泵)英文就是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联合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Delivery
(CSII)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胰岛素泵),即“双c”,我们再结合Chinese medicine(中医),
简称3C疗法。该治疗模式能够及时准确地采集血糖波动数据并据此调整胰岛素输注系统,更为精确的模拟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最大程度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我们使用3C治疗模式控制血糖,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使人体达到“糖稳态”,特制中药控制并发症,获得了标本同治的良好久远的效果。
4、&境界四介绍:糖尿病治疗的最高境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干预不得糖尿病
4.1& 2型糖尿病控制的关键在于对2型糖尿病前期进行防治。圣医治未病;大医治已病;庸医不治病。上个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最高的医学境界。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它将人们的认识带入“无病世界”的最高境界。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立项“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我们为此成立了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课题组,并且开设了糖尿病前期综合防治门诊。
“中国人2型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我的一些亲朋好友先后有不少人患上糖尿病。象乙肝,麻疹可以打预防针预防,糖尿病能预防吗?”。这是个很有见地的问题!毛泽东曾经对医务工作者提出“预防为主”的方针,而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最高的医学境界。现在研究已经证明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中国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区,现今超出印度名列全球第一!由中国学者在大庆进行的一项为期5年的前瞻性研究表明-通过积极干预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可以阻止其发展成为糖尿病,有些人甚至完全恢复正常。这项报告赢得了国际同行们的普遍赞誉并且广为引用。现在已经明了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因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和胰岛素作用的缺陷,即胰岛素抵抗,它首先引起糖耐量减退(2型糖尿病前期),然后使胰岛B失代偿并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
国外Joslin糖尿病中心进行的历时25年研究随访观察无糖尿病而父母均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结果显示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降低的个体在25年后糖尿病累积发生率达85%左右,因此胰岛素抵抗状态在糖尿病发病前就存在,它可预测糖尿病的发病,只要控制了胰岛素抵抗就能阻止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这一点已经为中国大庆研究所证实。其办法是: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药物干预。长期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即改变生活方式,很多人不易做到,使用药物是比较现实的手段。
2型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IGT或IFG人群糖尿病的转化率为正常血糖者的8倍多。其中IGT是尤为重要,IGT并非意味着是一种轻病,很多IGT患者还可同时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血脂紊乱、代谢综合症和脑卒中等疾病,使病情复杂而加重原发病。同时,IGT还可作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预示糖尿病的发病及体内血管、脏器的病变。
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FPG)<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血糖(2hPG)>7.8mmol/L且<11.1&mmol/L。IGT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是2型糖尿病高风险的预示因素。但并非全部IGT均会转变为2型糖尿病,部分IGT者会回复到正常糖耐量,其余则有可能在多年内维持在IGT状态。多数情况下,IGT只代表正常糖耐量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一个短暂阶段。在IGT阶段即开始系统治疗维持6年,可延迟甚至逆转2型糖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西医结合诊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