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能杀死疟原虫是青蒿与黄花蒿区别植物的一种表现性对吗

青蒿素到底是从什么植物中提取的_百度知道
青蒿素到底是从什么植物中提取的
提问者采纳
青蒿素,无论是从很多媒体的报道还是我们顾名思义,都给人一种印象:它都源自于一种菊科植物——青蒿。然而,这是一个有点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真相是:青蒿中不含青蒿素,青蒿素是从它的近亲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与黄花蒿有什么关系?说古医书里的青蒿是植物黄花蒿,原因有三:第一,黄花蒿很皮实,不择土壤,它随风摇曳的身影遍及全国乃至全球的北温带。相比之下,青蒿就娇气多了,适应力差、资源稀少。在我国,仅东北、华北至华南地区有零星分布,而且喜欢择水而居。第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青蒿的花期是农历七、八月份,也就是说它在秋天开花。这点,与植物学上黄花蒿的花期吻合。植物学上,青蒿的花期在夏季,即阳历的6~7月份。第三,植株气味、花朵大小方面,也能证明医书中的“青蒿”,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黄花畅处扳肺殖镀帮僧爆吉蒿气味浓郁,花朵较小,而青蒿气味清淡,花朵较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青蒿素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一年生草本植物,青蒿草
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中提取
青蒿素,青蒿素青蒿中提取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黄花蒿与青蒿素- Micro Reading
& 中国观察
黄花蒿与青蒿素
   湖北日报讯黄花蒿又叫黄蒿,是菊科蒿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中国传统中草药。其有效成分青蒿素在抗疟方面与传统的奎宁类抗疟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
  青蒿素提取于黄花蒿,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评价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目前青蒿素用于疟疾防治的价值已被人类认识和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青蒿素的复方制剂列为国际上防治疟疾的首选药物。
编辑:小微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
友情链接: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京公网安备号京网文[7号ICP:31  反中医人士经常说:“中医所说的那种芳香可食用的青蒿(香蒿)并不能治疟疾,青蒿素是从中医并不认为能截疟、辛臭不可食用的另一种植物臭蒿(黄花蒿)提取出来的”。果真如此吗?我们这就论证一下。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究竟出现过多少叫青蒿的植物,恐怕统计起来比较困难。我们既然谈论中医,那就以中医的记录和典籍为主线谈起。   (一)   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陶弘景说青蒿就是草蒿,那么这个青蒿到底是现在的青蒿还是现在的黄花蒿呢?还不知道,能“杂香菜食之”的未必不是黄花蒿,就象拌苦瓜的时候经常放糖一样,黄花蒿味道虽苦,却未必不可以“杂香菜”而食。反中医者说黄花蒿不可食用,我还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根据。
楼主发言:20次 发图:0张
  (二)   《蜀本草》中有:《图经》云,青蒿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苗,日干,江东人呼为 X 蒿 (那个字没有,据说是类似黄鼠狼的动物),为其臭似 X 。 北人呼为青蒿   这里呢,青蒿就是臭蒿。   (三)   《本草图经》:青蒿,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干。根 茎 子 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注:饮香大概就是饮料的意思吧)   这里又提到了一句青蒿“处处有之”,那么我们一般就会想,可能确实分布很广泛吧。而今天的青蒿(apiacea),据有资料介绍,其分布零散,资源量小,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可黄花蒿呢,分布确实非常广泛。   此中青蒿的“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的特征也与黄花蒿相符,惟独“干者炙作饮香尤佳”,又让人又觉得有些不象,因为我们听说黄花蒿很臭,味也苦,大概是不能作“饮香”的,反中医的斗士们也经常以黄花蒿的“臭”来证明其与“青蒿”是不同的。我比较好奇,总想知这黄花蒿的臭味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上网搜了一下,结果发现,竟然有人非常喜欢黄花蒿的气味。现引用如下:   【3. 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inn.  确定指数:100%   气味极浓,我最喜欢她的味道了,虽然有人说是臭味。关于生境,感觉她是伴人植物,有人处就有其踪迹,而山林中却没有。山东地区花期9月-10月。产青蒿素,据说有治疟疾的功效。】   【黄花蒿我们那里俗称黄蒿,很喜欢它的气味.   家里捂豆豉的时候,用它铺、盖煮熟的黄豆,发酵。   哪里被蚂蚁咬了,被马蜂蛰了,也用它揉碎了糊上。】
  其中还能找到黄花蒿“处处有之”,而青蒿(apiacea)稀少的介绍:   【青蒿喜欢长在水边、河边,呈零星分布;而黄花蒿则是广布。】   看来,这黄花蒿也是有一些并不“臭”的植株,其个体可能因为生长期和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或者说黄花蒿的“臭”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就象榴莲的臭一样,有人就是喜欢它的味道,或有人并不认为它臭,反而是异常喜欢。这就是说呢,以气味为依据来说明黄花蒿不是“青蒿”的论证破产了。   再说说黄花蒿的“苦”,能否因为黄花蒿的“苦”就判定它无法在晾干之后加热制作“饮香”呢? ---未必如此。 茶叶本身味道苦涩,但晾干后泡起来喝,却是很好的。
  (四)   《本草蒙荃》:按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诵之,只疑两药一种,因分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况遇寒冬,尤大差异,茵陈茎不雕,至春复旧干上发叶,因干陈老,故名茵陈;草蒿茎干俱雕,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发旧干者三月可采,发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采从先后为云,非以苗分老嫩为说也。   这里呢,说的是“草蒿”。给出了“草蒿”名称的来历--“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告诉人们草蒿和茵陈蒿是不同的(其实从描述来看,不同是很明显的)。虽然李时珍和前面提到的陶弘景都说过青蒿就是草蒿,不过在《本草蒙荃》中的这段话中我们毕竟没有看到“青蒿”的影子。但这个资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其中“草蒿”的生长期差异引起了我的注意:“发旧干者三月可采,发新苗者,四月才成”,就如同我知道的发芽葱、白露葱,以及春葱,伏葱等等类似,同样是葱,因为播种期的不同,其生长期也是不同的。这为我后面分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新增“黄花蒿”条目的原因打下了伏笔。
  (五)   《本草纲目》: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并重申了前人的古方 -- “疟疾寒热 : 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   本草纲目首次增加了“黄花蒿”一条,此前的医药书并无“黄花蒿”字眼的记录,并言明黄花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 -- 即本草纲目中的黄花蒿和青蒿除药用之外的区别,一是颜色,一是气味。   先说说颜色。黄花蒿一开始是很绿的,老时变黄,其中存在一个颜色转变的过程,不同生长期内的黄花蒿颜色有差异是正常的,我上面提到的有关草蒿的记载:“发旧干者三月可采,发新苗者,四月才成”,就是说明草蒿生长期的问题,现实中黄花蒿的生长期也确实存在差异。至于气味。我上面说过,有人认为黄花蒿的气味非常好闻,喜欢的不得了,那本草纲目中的这个“辛臭不可食”的黄花蒿是今天的黄花蒿吗?会不会是“同名异物”呢?-- 赵燏黄前辈说是,我不知道赵燏黄当时的工作有没有在现实中找到本草纲目中黄花蒿的对应植物,如果没有找到,我认为还有这样的可能 ---- 本草纲目中的黄花蒿是“与青蒿相似”的,即与那个“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 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 .... 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的青蒿是相似的,而这些都是今天黄花蒿的特征,也就是说本草纲目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其实都是今天的黄花蒿,只是因为植株间因为生长期、环境、营养等因素存在差异,导致了颜色的略微差异以及气味上的差异。有人会问:“同种植物个体之间气味的差异难道会这么大吗?”。我认为是很正常的,想想人的出汗吧,出汗少的时候会有香味,出汗多了就会发臭。人的嗅觉其实是很奇妙的,我第一次吃榴莲的时候,差点没吐出来,其实应该只是心理作用而已,以后慢慢就习惯了。如果榴莲的臭味再少一点,我肯定会说它香甜的,而如果臭味再多一点,那我又要吐了...... 。
  还有人会问,本草纲目里的青蒿难道不可能是apiacea吗?我觉得没有理由这样认为,青蒿(apiacea)不但没有细黄花,味不苦,不能截疟,而且和黄花蒿叶子也是不同的,黄花蒿和它的区别不仅仅是“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那李时珍是不是没有记录青蒿(apiacea)呢? 当然可能,很正常,本草纲目不可能收录所有植物,李时珍长期生活行医和著述的湖北蕲春,没有apiacea的分布,其他地方亦呈零散分布,不常见,资源量很少。
  (六)   那么一直以来,在中国药用的青蒿事实上都是些什么呢?这就需要“考古”了,因为黄花蒿“处处有之”,分布甚广,以及“细黄花,味苦”,成为药用青蒿的主要来源并不奇怪。我们先看看赵燏黄前辈的工作:   赵燏黄先生30年代在北平研究院制定了系统考证本草药品古今名实的计划,并从两方面进行工作:一方面是按植物分类学分科进行整理,如对菊科及川续断科药物50多种的整理,每科均按药用部分分为根、花、叶、草卉、果实等类;每药之下,先考察现代药材与历代本草记载是否相符,其次考察药材之原植物,以实地采集之完全标本,互相质对。他最早调查并鉴定了北京地区药用青蒿的原植物为“黄花蒿·臭蒿”,并指出与《本草纲目》之黄花蒿为同名异物。.......   综上所述,那些认为古代中医所指青蒿不是今天黄花蒿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而根据古医书中对青蒿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认定古之中医用青蒿主体上就是今天的黄花蒿。
  洗衣粉从来不吃黄瓜的,因为他们吃的黄瓜都是青色的。
  臭蒿对疟疾的疗效比金鸡纳霜好,而相关蒿治疗疟疾的医书在唐以前就有了,只是人们后来把蒿当成了香蒿
  青蒿,又称“香蒿”  黄花蒿,又称“臭蒿”  楼主,明白了否?  哈哈哈
  @三国之祢衡
09:41:38  青蒿,又称“香蒿”  黄花蒿,又称“臭蒿”  楼主,明白了否?  哈哈哈  -----------------------------  看你这名字就知道是个只会喷的.....
  @三国之祢衡
09:41:38  青蒿,又称“香蒿”  黄花蒿,又称“臭蒿”  楼主,明白了否?  哈哈哈  -----------------------------  @刈麦的死神
09:42:29  看你这名字就知道是个只会喷的.....  -----------------------------  好文章,楼主辛苦了
  @三国之祢衡
09:41:38  青蒿,又称“香蒿”  黄花蒿,又称“臭蒿”  楼主,明白了否?  哈哈哈  -----------------------------  @刈麦的死神
09:42:29  看你这名字就知道是个只会喷的.....  -----------------------------  中医从未停止对古人的质疑和验证。  反而是西医粉自己故步自封,以小人之心度人。  他们既不知道西医吃屎的最新科学进展,有不知道中医对医学的无止境探索。  他们是一群拿钱回帖的垃圾。
  说说青蒿为什么无效,青蒿素为什么有效  楼主:伏羲福兮 时间: 09:56:00   说说青蒿为什么无效,青蒿素为什么有效  一个中医书里记载有效的东西,为什么到了西医手上就无效?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西医如何治病。  西医治病的方法:  先找病源。以疟疾为例。西医找到的病原生物就是疟原虫。  然后在实验室里,把各种药物分批去试。能杀死疟原虫的就入选,进入下一个环节。不能就淘汰。  青蒿汁不能杀死疟原虫,于是淘汰。这个即是青蒿不治病的证据。  青蒿素可以杀死疟原虫,留下。即是有效的证据。进入后面环节,合格后成为药品。  看清楚没有,这个方法是西医方法也好,叫科学方法也好。反正程序就是这样。  也就是说,一样东西要成为他们(西医或者科学)认可的药,必须杀死病原生物。(这里特指是西医认为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病)  如果不能杀死,则立马在这个环节被淘汰,不可能进入后面的环节。想临床试验就是天方夜谭。  以上,就是中医不能治病的科学西医给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不是来源于临床实践,而是来源于实验室的试验。诸于中医不治感冒,不治癌症等等不治,全部是因为中医的中药不能在实验室里杀死,他们认为要杀死的东西而得出的结论。没有一个结论是来源于临床。  讲到这里,大家休息休息。我来说说两个生活小事。  朋友,你做过甜酒吗?  没有做过的,请你去做一次。  这个经历会让你知道细菌是什么。  为什么古人不知道细菌,也能做甜酒?  为什么明明放了酵母(甜酒用),却没有做成甜酒?  温度高了或者低了为什么做不出来甜酒?  有了杂菌为什么也不行?  可能你还会发现更多。。。  这些问题你清楚了,你就会知道西医把细菌(病毒)当做疾病原因,是多么的荒谬。  这个事例说明,细菌再多(酵母菌),环境条件不具备,细菌赖以生存的食物(培养基)不具备,细菌就不可能繁殖生存。  也就是说,在实验室条件下,细菌能好好的活着,想它们死,只有依赖能杀它们的药物。  但,脱离了实验室条件,它们要活是不容易的,是可以不用直接杀死它们也能消灭它们的。  我再说另外一个实例。  学过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一件事情好还是不好,是用科学不科学来衡量的。  也因为如此,我们会选择经得起科学验证的事物,而抛弃经不起科学验证的事物。  下面的事情,不知道诸位如何选择。  我们居住的房子一般都是装上纱窗防蚊子。  如果房间里有蚊子,我们可以用艾叶点燃来熏,等一段时间后,再关好纱窗,到了晚上我们就基本可以不受蚊子的害了。当然,驱蚊的方法有多种。  还有一种就是用灭蚊的方法来杀死蚊子。  同样,灭蚊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现在,我们用西医的科学方法来验证。  艾叶不能杀死蚊子,纱窗不能杀死蚊子。  所以,艾叶和纱窗都不能让我们免收蚊子之害。  只有灭蚊的方法,才是我们房间里防止蚊子的唯一方法。  这个结论,你同意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实验只能对科学实验的内容负责。也就是说,它可以证明灭蚊的方法可以灭蚊,却没有权力对它无法证明或者没有证明的事情行使否决权。  也就是说,科学的西医在没有用青蒿去治病的情况下,是没有资格对青蒿说三道四的。
  只是地方叫法不一样。
  @三国之祢衡
09:41:38  青蒿,又称“香蒿”  黄花蒿,又称“臭蒿”  楼主,明白了否?  哈哈哈  -----------------------------  @刈麦的死神
09:42:29  看你这名字就知道是个只会喷的.....  -----------------------------  楼主,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难道非得让我把话说的如此直白么  原来帖子是你转帖的,那么我就把话说的清楚些吧:  帖子里“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这句原话,直接就可以用青蒿和黄花蒿的别称破掉----  青蒿,别称“香蒿”,就是陶弘景说的“人取杂香菜食之”的东西。  而富含青蒿素的是黄花蒿,别称“臭蒿”,这东西是不能直接吃的!  所以很简单,历史记载的青蒿,绝对就是后世所说根本不能治疟疾的青蒿,而真正有用的黄花蒿,中医很少使用,偶尔用之也不是用来对付疟疾的!  楼主啊,你们就别吹了,没有西医的技术,是发现不了青蒿素的,我们传统的中医,对疟疾是没用的!
  @三国之祢衡
09:41:38  青蒿,又称“香蒿”  黄花蒿,又称“臭蒿”  楼主,明白了否?  哈哈哈  -----------------------------  @刈麦的死神
09:42:29  看你这名字就知道是个只会喷的.....  -----------------------------  @三国之祢衡
14:15:00  楼主,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难道非得让我把话说的如此直白么  原来帖子是你转帖的,那么我就把话说的清楚些吧:  帖子里“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这句原话,直接就可以用青蒿和黄花蒿的别称破掉----  青蒿,别称“香蒿”,就是陶弘景说的“人取杂香菜食之”的东西。  而富含青蒿素的是黄花蒿,别称“臭蒿”,这东西是不能直接吃的!  所以很简单,
历......  -----------------------------  西医粉的致命伤就是用书本攻击书本,自说自话。  如果你赞成中医,用某中医的话作为依据也说得过去,问题是他是西医粉。  也就是说,从逻辑上讲,如果一个中医说对了,那么说明中医是对的。至少也是有对的。可惜,西医粉是全盘否定中医的。即在他们的逻辑里,中医都不对。  既然都不对,你拿来做依据不是脑子坏了吗?  有本事,你从原理上去说人家错了哦。  偏偏他们不读书。
  @三国之祢衡
09:41:38  青蒿,又称“香蒿”  黄花蒿,又称“臭蒿”  楼主,明白了否?  哈哈哈  -----------------------------  @刈麦的死神
09:42:29  看你这名字就知道是个只会喷的.....  -----------------------------  @三国之祢衡
14:15:00  楼主,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难道非得让我把话说的如此直白么  原来帖子是你转帖的,那么我就把话说的清楚些吧:  帖子里“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这句原话,直接就可以用青蒿和黄花蒿的别称破掉----  青蒿,别称“香蒿”,就是陶弘景说的“人取杂香菜食之”的东西。  而富含青蒿素的是黄花蒿,别称“臭蒿”,这东西是不能直接吃的!  所以很简单,
历......  -----------------------------  1.三国之祢衡不就是那个因为见人就喷最后被大老粗黄祖干掉的傻逼吗?  2.你的举例我的转帖都有反驳,你慢慢看,我懒得黏贴。  3.动不动就把将一切技术归西医,那首创麻醉外科手术的华佗是什么医?所有的科学原理都是客观存在的,绝不会因为它由某人发现就变成某人的专有。所谓的西医技术只不过是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难道科学有中西体系之分吗?数学有中西体系之分吗?物理有中西体系之分吗?除了理论名称不同,具体原理难道有什么区别?  4.中医确实缺乏一整套完善的进修体系,医生成长较慢,队伍中难免有滥竽充数之辈,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亟需进行现代化提炼。但有些败类为了贬低中医,将一切精华归于西方,一切糟粕归于中国。  这就像当年被蛮族统治的欧洲人,在从阿拉伯人那重新接受包括圣经在内的一切文化后,只会反过来把阿拉伯人称为野蛮的异教徒,绝对不会说,自己的一切科学文化理论都传承自阿拉伯,包括所谓的西医,完完全全是对阿拉伯医学的抄袭。可他们没有自称阿医吧?
  顺便给你科普下阿拉伯医学,省得你再拿西医说事。  自公元7世纪起至其后的一、二百年间,阿拉伯人初步建立起一个西起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大唐西部边境与印度信德地区的横跨亚、非、欧的世界性帝国——阿拉伯帝国。这一帝国的文明达到很高的水平,其包括医学在内的科学、技术及文化成就,即使在帝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保持领先地位,直至文艺复兴,世界科学中心才由那里转往欧洲。帝国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那个时代的医学进步和发展。阿拉伯帝国的医学成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  与其它文明不同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成就与伊斯兰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伊斯兰产生之前的漫长岁月中,阿拉伯人以及帝国内其他一些后来皈依伊斯兰的民族完全笼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腊、罗马与波斯文明的阴影之中。随着阿拉伯人版图与活动范围的扩张,许多民族如波斯人成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传播的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由于践行伊斯兰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进步和发展。
  穆斯林医学之父——拉齐  拉齐简介  al’Razi  al’Razi  拉齐(al’Razi,欧洲人称其为Rhazes,公元865~925?年)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与哲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学识深邃而广泛,一生写作了200多部书,尤以医学(与化学)方面的著作影响巨大。拉齐曾先后担任雷伊(位于伊朗德黑兰附近)和巴格达医院院长,并从事学术著述,被誉为“阿拉伯的盖伦”、“穆斯林医学之父”。  拉齐在医学上广泛吸收希腊、印度、波斯、阿拉伯(甚至中国)的医学成果,并且创立了新的医疗体系与方法。他尤其在外科学(例如疝气、肾与膀胱结石、痔疮、关节疾病等)、儿科学(例如小儿痢疾)、传染病及疑难杂症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他是外科串线法、丝线止血和内科精神治疗法的发明者,也是首创外科缝合的肠线及用酒精“消毒”的医学家,还是世界上早期准确描述并鉴别天花与麻疹者(中国人认为中国的葛洪是最早描述天花症状的,在拉齐之前也有一位阿拉伯帝国的学者介绍过天花与麻疹,但拉齐的论述更为后人所了解),并且将它们归入儿科疾病范畴。拉齐注意到一种疾病出现的面部浮肿和卡他症状(如打喷嚏、流清涕),与玫瑰花生长及开放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他第一个指出所谓的花粉热就是缘于这种玫瑰花的“芳香”。
  @三国之祢衡
09:41:38  青蒿,又称“香蒿”  黄花蒿,又称“臭蒿”  楼主,明白了否?  哈哈哈  -----------------------------  @刈麦的死神
09:42:29  看你这名字就知道是个只会喷的.....  -----------------------------  @三国之祢衡
14:15:00  楼主,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难道非得让我把话说的如此直白么  原来帖子是你转帖的,那么我就把话说的清楚些吧:  帖子里“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这句原话,直接就可以用青蒿和黄花蒿的别称破掉----  青蒿,别称“香蒿”,就是陶弘景说的“人取杂香菜食之”的东西。  而富含青蒿素的是黄花蒿,别称“臭蒿”,这东西是不能直接吃的!  所以很简单,
历......  -----------------------------  拉齐的代表作  曼苏尔医书  曼苏尔医书  拉齐的代表作《曼苏尔医书》是医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他于公元903年把《曼苏尔医书》捐献给萨曼尼德的王子兼雷伊地区长官曼苏尔。《医学集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著作,作者花费15年的时间完成此书。《医学集成》主要讲述的是疾病、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保存有一部《医学集成》的阿拉伯语手抄本,它是在1094年由一位佚名抄写人抄写的,也是该馆最古老的医学藏书。  《曼苏尔医书》和《医学集成》分别于1187年与1279年在西班牙深受穆斯林文化影响的历史名城托莱多与法国的安茹被译成拉丁语而在欧洲广泛传播,并且随即取代了盖伦(Galen,公元130?~200?年)的医书;它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又被多次翻印,并且由当时著名医学家加以注解。  此外他还著有《医学入门》、《医学止境》、《精神病学》、《天花与麻疹》、《药物学》、《盖伦医学书的疑点和矛盾》等。  拉齐确信,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一定会被比他卓越的思想超越。在他看来,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因为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
  @三国之祢衡
09:41:38  青蒿,又称“香蒿”  黄花蒿,又称“臭蒿”  楼主,明白了否?  哈哈哈  -----------------------------  @刈麦的死神
09:42:29  看你这名字就知道是个只会喷的.....  -----------------------------  @三国之祢衡
14:15:00  楼主,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难道非得让我把话说的如此直白么  原来帖子是你转帖的,那么我就把话说的清楚些吧:  帖子里“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这句原话,直接就可以用青蒿和黄花蒿的别称破掉----  青蒿,别称“香蒿”,就是陶弘景说的“人取杂香菜食之”的东西。  而富含青蒿素的是黄花蒿,别称“臭蒿”,这东西是不能直接吃的!  所以很简单,
历......  -----------------------------  医圣伊本·西那(阿维森纳)  伊本·西那  伊本·西那的医学成就主要体现于一部极其著名的百万字医学百科全书——《医典》。他在《医典》的开篇中说:“医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它告诉人们关于机体的健康状况,从而使人们在拥有健康的时候珍惜健康,并且帮助人们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恢复健康。”《医典》一书全面而系统,全书包括五部分,分别讲述医学总论、药物学、人体疾病各论及全身性疾病等内容。  主张  传染病方面:  感染性疾病曾经一直是人类疾病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类疾病是由病原体例如致病性细菌、真菌与病毒等引起的。伊本·西那提出人本身以外的因素在引发疾病方面的作用,首先发现了“原体”可以是产生疾病的原因,指出肺结核就属于此类疾病,天花和麻疹也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原体”所致,而且还强调了“消毒”的重要性。他发现水与土壤可以是传播致病物质的媒介。伊本·西那不但认识到钩虫病是由肠道寄生虫引起的,并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  临床方面:  伊本·西那对医学的造诣是广泛而深入的。他主张外科医生应该在早期阶段治疗恶性肿瘤,以确保对所有病变组织加以切除。伊本·西那在著作里强调膳食营养的重要意义,提出气候和环境与疾病有关的观点。他研究过心脏瓣膜,发现主动脉有三个瓣膜,瓣膜的张开与关闭配合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从而维持血液的流出与流入。伊本·西那描述和记录了有关心脏病药物的提炼,以及皮肤病、性病、神经病(例如脑膜炎)与精神疾病等病症。他还能够将纵膈炎与胸膜炎相鉴别。他也介绍了用烧灼治疯狗咬伤、针刺放血与竹筒灌肠以及音乐等疗法。,此外,中国医学的诊脉也被收入到其著作之中。  药用方面:  伊本·西那主张,在正式推广使用一种新药之前,首先应该进行动物与人体实验,从而保证药物的安全性。  《医典》的影响  《医典》从12世纪被译成拉丁文起直至17世纪的数百年间,始终被欧洲的医学院校用作医学教科书,仅在15世纪的最后30年内,这部著作就被用拉丁文出版过15个版次。它对西方医学的影响胜过任何一部医学著作。著名医学教育家奥斯勒(William Osler,年)博士对《医典》的评价是“被当作医学圣经的时间比其它任何著作都要长”。《医典》是现代医学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  西那的其他著作  其实,伊本·西那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他一生大约写了450部著作,它们不仅是关于医学的,还有专门论述哲学、心理学、地质学、数学、天文学、逻辑学与音乐等学科的,其中传世的有240部左右(关于哲学与医学的分别为150部与40部)。例如影响力仅次于《医典》的《治疗论》一书,本身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出于对两位医学先驱的尊敬,拉齐与伊本·西那的画像今天仍然悬挂在巴黎大学医学院的画廊上。
  @三国之祢衡
09:41:38  青蒿,又称“香蒿”  黄花蒿,又称“臭蒿”  楼主,明白了否?  哈哈哈  -----------------------------  @刈麦的死神
09:42:29  看你这名字就知道是个只会喷的.....  -----------------------------  @三国之祢衡
14:15:00  楼主,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难道非得让我把话说的如此直白么  原来帖子是你转帖的,那么我就把话说的清楚些吧:  帖子里“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这句原话,直接就可以用青蒿和黄花蒿的别称破掉----  青蒿,别称“香蒿”,就是陶弘景说的“人取杂香菜食之”的东西。  而富含青蒿素的是黄花蒿,别称“臭蒿”,这东西是不能直接吃的!  所以很简单,
历......  -----------------------------  外科学之父 ——扎哈拉维编辑  简介  al’Zahrawi  公元10世纪的扎哈拉维(Abul Qasim al’Zahrawi,欧洲人称之为Abuicasis或Albucasis,阿尔布卡西斯,公元936~1013年)是出生在穆斯林治理下的西班牙的著名医学家,享有“外科学之父”的赞誉,其祖先来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安萨尔部落。  扎哈拉维与《医学手册》  扎哈拉维的《医学手册》是一部集其数十年医学知识与经验的著作,包括30篇的内容,涵盖大量临床问题,适用于执业医生与医学生。这部著作附有历史上最早的外科器械插图与文字说明,而且数量相当丰富(200幅左右)。这些精致的插图(与文字说明)使其极具学术价值。他还把外科治疗划分成几个部分,例如烧灼术、手术切除、放血疗法与接骨术。12世纪,《医学手册》的外科部分(第30篇)在托莱多被来自意大利克雷默那的翻译家杰拉德(Gerard,年)翻译成拉丁语,并且在年之间至少再版10次之多。从12~15或16世纪,几乎欧洲所有的医学家编撰的外科教科书无不参考或引用扎哈拉维原书的译本,例如Roger、Guglielmo Salicefte、Lanfranchi、Henri de Mondeville、Mondinus、Bruno、Guy de Chaulliac、Valescus、Nicholas及Leonardo da Bertapagatie等人。  在《医学手册》的第一与第二篇里,扎哈拉维归类了325种疾病,讨论了它们的症状与治疗,并且在第145页上首次描述了一种由“健康”母亲传递给儿子的出血性疾病,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血友病。这部分篇幅后来亦有拉丁文译本出现,名为“Liber Thoricae”。  在妇产科方面,扎哈拉维的著作包括指导训练助产士如何处理异常分娩,取出死胎与去除胎盘,以及剖腹产的实施方法等。  扎哈拉维与外科器械  中世纪阿拉伯外科大夫的手术器械  中世纪阿拉伯外科大夫的手术器械  扎哈拉维不仅改进了一些器械,还发明了许多外科器械,例如一种引流腹腔积液的斜面套管,插入尿道治疗尿路结石的探头,以及一种用于切开脓肿的隐蔽式手术刀。他还发明、引进了手术钳子/镊子、(羊)肠线以及今天妇产科医生使用的窥阴器与扩阴器等。  扎哈拉维的影响—阿尔布卡西斯大街  械  阿拉伯外科大夫的手术器械  扎哈拉维对于后来的医学尤其是外科学具有很大的影响,人们也并没有忘记这位生活在1000年前医学家。现在,在扎哈拉维的家乡西班牙科尔多瓦,有一条叫做“Calle Albucasis”的街道,就是以他的拉丁化名字Albucasis(阿尔布卡西斯)命名的,意思是“阿尔布卡西斯大街”;西班牙旅游局在这条街道的6号建筑物门前安放了一块铜匾,上书“阿布·卡西姆旧居”(“阿布·卡西姆”也是扎哈拉维的名字,取自其全名)。按扎哈拉维的设计而复原的外科器械,曾经在西班牙、突尼斯和巴基斯坦等地的博物馆中庄重地陈列展示,以表达人们对他的尊敬。
  伊本·拉希德  出生在西班牙的医学家伊本·拉希德[ibn Rushd,拉丁名阿威罗伊(Averroes),年]是研究组织学的先驱,他还发现患过天花的人以后不会沾染天花,他对血管与运动保健也颇有研究,西班牙与北非的摩洛哥都曾留下他工作的足迹。他的《医学原理》在当时是一部很全面的医学入门书籍。除了医学之外,哲学与天文学也是伊本·拉希德研究的对象,尤其是在哲学方面,他的“阿威罗伊哲学”(Averroism)对西方学术界的影响力甚至大大胜过其在伊斯兰世界所享有的威望。
  眼科疾病编辑  简介  阿拉伯帝国的医学非常注重眼科疾病,医生们好像大多都对这方面的病症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具有很高的诊断与治疗眼科疾病的技艺。几乎所有的医学著作都有专门的篇章论述眼科疾病,但是最全面的关于眼科疾病的论述是以专著的形式讲述的。  伊本·易斯哈格  侯奈因·伊本·易司哈格(Hunayn ibn Ishaq,公元809~873年,欧洲人称之为Joannitius,兼翻译家与数学家,基督徒)写了多部眼科学专著,诸如《眼科问题》、《眼睛的结构》、《五彩斑斓》、《眼科疾病》、《眼病治疗》、《眼科疾病的手术疗法》……其中以《眼科十论》影响最大。  卡哈尔  卡哈尔(Kahhal,公元940~ 1010年,可能是基督徒)则在其眼科学专著《眼科医师手册》里介绍了多达130种眼科疾病。  白内障治疗  白内障治疗  白内障治疗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病变部位在眼球的晶状体,未治者的结局常常是致盲。当时,聪明的医生已经知道它的治疗方法。与卡哈尔同时代的毛斯里(Mawsili),是白内障针吸术的发明者,这种技术即通过一种金属空心针经过巩膜吸除白内障病变。200多年后,即大约于1230年,有一位历史学家兼眼科医生在大马士革的一家医院里亲眼目睹过使用上述器械去除白内障的手术的过程。然而,14世纪埃及著名的眼科医生萨达卡(Sadaqah)对这种疗法的真实性表示质疑。  沙眼治疗  沙眼是又一眼科常见疾病,常引起倒睫、睑内翻及角膜血管翳,严重者也可致盲。当时的医生对于此症已有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但对角膜血管翳给予清晰的描述,而且尤其擅长于手术切除这种长在角膜上的血管组织,但是这种手术的真实性似乎令人疑惑。他们在手术中使用一系列自己发明的手术器械,例如开眼器、拉钩、细小的手术刀和拨针。他们还能够采用类似的手术器械治疗翼状胬肉。  以当时的医学水平来看,上述手术是非常精细与复杂的,而且患者往往要忍受相当程度的疼痛,故帝国的医生可能并非常规进行这种手术。  其他  阿拉伯医学家在治疗眼科疾病  阿拉伯医学家在治疗眼科疾病  在12~14世纪,在阿拉伯帝国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眼科学著作,例如《眼科指南》与《眼科疾病治疗的思考》等,后者分17章讲述了眼的解剖、生理,以及124种眼科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其中不乏在作者之前从未描述过的内容。它们在当时以及其后几百年间都是从医者学习眼科疾病的权威著作。  虽然眼科疾病早先一般是在外科疾病中讨论的,但是阿拉伯帝国的医生已经开始把眼科疾病从一般医学中独立出来,这就是现代眼科学学科的雏形。例如13世纪叙利亚医学家库弗(Quff,公元年)在其编写的外科专用手册里,故意不收入任何眼科疾病,因为在他看来,眼部疾病应该属于专科医生的诊治范畴。[6]
哈森(al’Haitham或al’Haytham,公元965~1040年,欧洲人称为Alhazen)不仅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与数学家,他在研究光学原理的同时,也对人类眼科学或眼科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对于眼球的生理解剖和视觉原理的认识。今天眼科医生使用的“视网膜”、“角膜”、“玻璃体”及“前房液”等专业术语据说大多是哈森发明的。
  精神医学编辑  穆斯林是研究精神疾病的开拓者,而且在这一领域发挥了早期的作用。事实上这归功于拉齐的直接贡献,是他在巴格达为精神疾病患者建立了特别的病房。正如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教授赛义德(Ibrahim B. Syed)所言,“穆斯林为精神病学带来一种冷静的全新的意识”。因为穆斯林医学家根本不会相信在欧洲基督教世界盛行的精神疾病的“鬼魂学说”(鬼魂附体),所以他们能够对此类疾病进行冷静的临床观察。  纳菲斯与他的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理论  13世纪大马士革的医学家纳菲(或称伊本·纳菲斯,ibn al’Nafis,年)对盖仑的血液循环学说进行了积极的批判。盖仑认为血液的流程是右心腔→左心腔,而纳菲发现心脏左右心腔之间的隔膜很厚,而且隔膜上面没有像盖伦所设想的那种孔道,血液不可能从右心腔直接流至左心腔。为了纠正盖仑的谬误,纳菲斯提出一种血液小循环(肺循环)理论,即血液在此的流程是右心腔→肺动脉→肺(交换空气)→肺静脉→左心腔。这种血液小循环理论比后来的塞尔维特(Servetus,年,因蔑视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学说被宗教裁判所裁决处死)的发现要早300多年。遗憾的是他的学说并未在当时引起人们的重视,被淹没了700多年直至20世纪才重新被后人在布满尘埃的档案中发现。另外,1547年,安德里亚·阿尔帕戈(Andrea Alpago)曾经将伊本·纳菲斯的一些书稿翻译成拉丁语,因此欧洲人完全有条件了解伊本·纳菲的重要工作(甚至包括直接阅读阿拉伯语书稿),而就在这前后欧洲的医学家便获得了与伊本·纳菲斯相同的“发现”。难道这只是巧合?以下是纳菲手稿的英译。  ……the blood from the right chamber of the heart must arrive at the left chamber, but there is no direct pathway between them. The thick septum of the heart is not perforated and does not have visible pores as some people thought or invisible pores as Galen thought. The blood from the right chamber must flow through the vena arteriosa (pulmonary artery) to the lungs, spread through its substance, be mingled with air, pass through the arteria venosa (pulmonary vein) to reach the left chamber of the heart……the nourishment of the heart is from the blood that goes through the vessels that permeate the body of the heart……  伊本·纳菲斯不仅正确揭示了肺的解剖结构,而且还是第一位记录心脏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的医学家。他写到“……心脏的营养物质来自沿这些血管运行的血液,而这些血管是分布于心脏的……”
  药学方面  解剖学  在药物学方面,阿拉伯帝国的医生与药物学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大量的创新。他们善于使用复方制剂,主药、佐药与替代药巧妙搭配,首先开始将樟脑、氯化氨与番泻叶等作为药物加以使用;在他们的处方里,还出现了来自中国、东南亚、喜马拉雅山脉以及非洲的药物;而糖浆、软膏、搽剂、油剂、乳剂或脂等剂型,以及丸药的金、银箔外衣则是他们首创的,甚至今天西方医学界使用的“Syrup”(糖浆)、“Soda”(苏打水)等词汇,都是从阿拉伯语音译的。当时的医学百科全书或综合性医学书籍都留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药物以及处方药物的搭配。这部分章节系统地讲解了药物与处方的构成成分与配制的程序和步骤。  伊本·贝塔尔(ibn al’Baitar,1188?~1248年)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药用植物学家,他编写了两部医药学著作《药物学集成》与《医方汇编》,堪称经典之作,其中药物是根据它们的治疗作用进行编排的,而且除了阿拉伯语名称之外,还加上了希腊语和拉丁语名称,从而促进了医药学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医方汇编》的拉丁语译本的若干部分,1758年还曾在意大利的克雷默那出版。  穆斯林的药物学成就对欧洲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后来相当长时期内欧洲这方面的著作,主要就是在先前穆斯林著作的基础上编辑或是稍做改编而成的,例如约翰尼斯1250年完成的《Expositio Supra Nicolai Antidotarium》(分别于和1602年在威尼斯出版)。阿尔巴诺(在帕多瓦任教)的《Conciliator and De Venenorum Remediis》则是广泛承袭伊本·拉希德等人的著述。15世纪萨拉迪尼·阿斯科罗的《Compendium Aromatariorum》(药剂师手册),在形式和内容上深受穆斯林医学家伊本·西那等人的影响。而17世纪晚期出版的《伦敦药典》,在编列的药物分类和剂型种类上也反映出受到穆斯林药物学影响的程度。事实上,欧洲人使用的药典一直依赖穆斯林的著作与资料,直至19世纪晚期。
  医德(职业操守)  关于从医者的职业操守,(伊斯兰哲学家、宗教学者)伊本·哈兹姆(ibn Hazm,公元994~1064年)提出,一个做医师的人必须在道德上具有良好的品质,即仁慈、富有同情心、友善、忍辱、接受负面批评;他对医师外表的要求是,医师应该留短发,勤剪指甲,穿戴干净,举止尊严。  在众多科学学科中,医药学是穆斯林的长处所在,这种地位的取得,与学科教育是分不开的,而早在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中国史书称“黑衣大食”)初期,即公元765年,巴格达就建立了医科学校培养医药学人才
  医院体制  中世纪阿拉伯医院  阿拉伯帝国早在倭马亚王朝时期(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公元661~750年)就在大马士革建立医院提供医疗方面的服务,但是有文献可考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医院是公元9世纪在阿拔斯王朝的巴格达建立的;大约经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又有五所医院在巴格达开业。而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初期医院,则是东征的十字军在伊斯兰世界开阔眼界之后,返回欧洲13世纪在巴黎建立的,与巴格达的医院相差约有400年的时间,公元931年,帝国还规定城市或医院的医生必须通过考试才可以开业行医(据说先前的罗马帝国也有城市医生需要通过考试的规定)。根据记述,公元10世纪初期那里已经建立起流动医院,日常在帝国的村庄提供医疗服务。巴格达最具规模的一所医院建立于公元982年,该院建院之初就拥有包括眼科医生与外科医生(含正骨医师)在内的25名医生,而到1184年,一位旅行家描述说,那所医院的规模就像是一个巨型的宫殿。另外,努里医院是12世纪在大马士革建立的。  公元872年帝国在开罗建立的一所医院,它是迄今最早的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医疗的医院;12世纪与13世纪,纳斯里医院和曼苏里医院先后在开罗建立。  相对巴格达而言,在穆斯林管理下的西班牙,医院出现的比较晚一些。  帝国的医院在设计上即为其赋予了非常完善的功能。目前了解比较多的是关于公元12~13世纪叙利亚与埃及的医院的情况。那里的医院在布局上呈纵横交叉垂直形状,中央部分是四个拱形大厅,比邻有药房、储藏间、图书室、工作人员生活区以及厨房,每个拱形大厅都有喷水池提供干净的水源。不同的疾病,诸如胃肠道疾病尤其是痢疾与腹泻、风湿性疾病、外科疾病、眼科疾病和发热等各自在不同的区域就诊,而女性患者则是在独立的诊室与病房就诊的。医院还为精神病开辟专门的病房。医院不仅配置正常的执业医生与药剂师,而且安排有值班医生接诊预约定时复诊的病人。当时的医院同时具有医学教学功能,并且有管理、护理与勤务人员从事工作,还有医学生为非专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  所有医院的建立与运营在财政上主要依靠的是国家预算,这笔预算来源于国家(向富人)征收的遗产税;另外,富人与统治者的捐赠也为医院提供了资金(伊斯兰教教义要求,生活宽余者,应该用部分节余帮助穷人,给予的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金钱,即交纳“天课”)。虽然独立的行医者是收取一定的费用的,但是医院的服务据说是免费的。
  黏贴了这么多,最后问一句:离开了阿拉伯医学,西医算是什么?
  @三国之祢衡
09:41:38  青蒿,又称“香蒿”  黄花蒿,又称“臭蒿”  楼主,明白了否?  哈哈哈  -----------------------------  @刈麦的死神
09:42:29  看你这名字就知道是个只会喷的.....  -----------------------------  @三国之祢衡
14:15:00  楼主,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难道非得让我把话说的如此直白么  原来帖子是你转帖的,那么我就把话说的清楚些吧:  帖子里“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这句原话,直接就可以用青蒿和黄花蒿的别称破掉----  青蒿,别称“香蒿”,就是陶弘景说的“人取杂香菜食之”的东西。  而富含青蒿素的是黄花蒿,别称“臭蒿”,这东西是不能直接吃的!  所以很简单,
历......  -----------------------------  @伏羲福兮
15:12:24  西医粉的致命伤就是用书本攻击书本,自说自话。  如果你赞成中医,用某中医的话作为依据也说得过去,问题是他是西医粉。  也就是说,从逻辑上讲,如果一个中医说对了,那么说明中医是对的。至少也是有对的。可惜,西医粉是全盘否定中医的。即在他们的逻辑里,中医都不对。  既然都不对,你拿来做依据不是脑子坏了吗?  有本事,你从原理上去说人家错了哦。  偏偏他们不读书。  -----------------------------  别听他扯什么西医,那完全是一帮强盗发达后,对阿拉伯医学成果的窃据。
  @刈麦的死神 佩服楼主这种较真的精神。赞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花蒿种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