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雅附二医 院治疗面部筋銮从面部注射整形的药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历集健康之路和中华医药精华集结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历集健康之路和中华医药精华集结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6|
上传日期: 23:20:5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历集健康之路和中华医药精华集结
官方公共微信医术精湛济苍生&&&教书科研谱华章
为他人的健康幸福而执着追求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
为他人的健康幸福而不断奉献的人,更是值得赞颂的!
作为一名医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作为一名教授,精心育人、桃李芳香;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专利无数、成果国内领先、平国际先进,他的人生才是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人生。
医术精湛济苍生教书科研谱华章
——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国际肝病学术委员会会员、
湖南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创振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国著名肝病专家苏先狮教授
一九八九年底,在湖南省首届医师节十佳医师颁奖典礼上,当一位温文尔雅、精神干练的老年男士走上领奖台接受表彰与嘉奖时,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领奖台上,慈眉善目、不善言语的他激动万分,笑容总挂在他的脸上。他说自己不过是凭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执著,做了自己应做的事情。荣誉对他而言,是鼓舞,是责任,更是一种压力。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位兢兢业业、医术精湛的模范;在患者心里,他是一位医德高尚、充满爱心的医者;在学生面前,他是严谨的慈父加兄长。朝来夕往,他以满腔热忱温暖着广大患者的心;带领学生上下求索,他以坚韧和顽强攻克了医学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用铿锵有力的坚实步伐,走出了无私奉献、关乎民生的从医大道,他就是曾任湘雅医院附二院传染科主任、肝病学科带头人——苏先狮教授。
苏先狮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著名肝病专家,湖南湘雅附二医院肝病研究中心创始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他精湛的医术令人称奇,“大医精诚”的医风医德更让人称颂。他先后承担《中华肝脏病》、《临床肝胆病》、《中国医师》、《中华医学实践》、《中华实用医学》、《世界感染病》、《中西结合肝病》、《实用肝脏病》、《中华现代中西医》、《中华现代内科》等杂志编委、常务编委。
他头上曾有许多光环: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委员和名誉主委,国际肝病学术委员会会员,国际肝病研究中心委员,全国第一届肝病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优秀教师,省十佳科星,院十佳科星。
他连续七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曾被入选为《中国名医》、《世界名人》、《共和国创新专家名典》、《共和国三个代表的楷模》、《共和国辉煌、中华骄子》等。
他还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二00三年曾受中央电视台十台《科技之光》专访。二00四年被评为一百名杏林人等。
他从一九五二年进入湘雅医学院到二九年正式在家休息,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五十七年。曾是美国加洲大学访问学者。多年来与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学者进行过多次学术交流。被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共培养硕士十一人、博士二十人,加拿大和国内访问学者两人。承担过国家自然基金、湖南省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特约评委。他曾担任全国医药院校博士点评审工作。亦曾被聘为深圳科兴、湖南九芝堂、江苏正大天晴等大型制药公司高级顾问。曾担任创振细胞因子研究所董事长、雅健生物基因研究所所长和国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等职。
上篇奋斗不懈的旅途
一、岁月留痕&寻根探源
津市市,古为,地处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下游,有湘北门户、九澧重镇之称。东濒洞庭,西连,长江在此入湖,九澧在此汇流,南临,西有“七省孔道”,又称“南北皇华驿道”。因有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为水陆要津”而得名。
津市市因道水、涔水、澹水回绕,澧水干流横贯全境,河岸长达七十六公里。因此,河面上白帆点点,煞是壮观。因是水路要塞,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由于过往客人多,市面相当繁华。
在津市新码头河街有一家“隆大米行”,老板叫苏传财,为人忠厚老实,做生意童叟无欺,在街坊邻居中有着很好的口碑。因此,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一九三二年八月,苏传财的第二个儿子苏先狮在这和睦、团结、勤奋的大家庭里出生了。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我国医学界的一朵奇葩。
苏先狮从小就聪明好学,父亲忙于生意,教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刘福梅的身上。母亲刘福梅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她教育孩子从小要自强自立,忠厚为人。因教子有方,加上苏先狮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津市泹津完小毕业后,考上了澧县中学,因成绩优良,高一时考入到长沙广雅学校读书。那时,苏先狮刚刚十六岁,为同窗之最年少,单就知识底蕴来说,虽然它来自乡下中学,由于他在小学和初中时勤奋好学,反而比那些省府毕业的入校生还要过硬一些。在校期间,他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到图书馆看书,以最大限度的适应课程学习的需要。
就在苏先狮上高二时,同班的一个叫刘临省的女同学走进了他心里。这是一个美丽而聪慧的女孩,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能歌善舞。他俩一同学习,共同进步,相互勉励一起考大学。相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让他们很快彼此相爱。&
一九五二年秋,苏先狮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湘雅医学院临床系。
湘雅医学院由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学会合作创办,于年由湘雅医学会接收,正式更名为湘雅医院。它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古城长沙市湘雅路上,东依长沙市南北主干线芙蓉大道,西临岳麓山下的湘江之滨。湘雅院内环境优美,古色古香的老红楼与气象万千的现代化新楼交相辉映,和谐统一。这里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医学圣地,也是治病疗养的好地方。这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老院技术力量雄厚,临床医疗医技科室齐全,素以治学严谨、医术精湛,人才辈出而享有“北有协和”、“南有湘雅”之称,造就培养了汤飞凡、张孝骞、李振翩等一大批我国知名医学泰斗。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湘雅的医疗水平,并多次介绍亲友来院看病。
苏先狮为能考上这样一所名医校,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倍感自豪。在校学习期间,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因此各门功课均名列前茅,并一直担任学习委员。在专业上,学院调配了一流的专家教授为他们开课讲授,这些资深教授不仅治学严谨,而且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他们吃苦耐劳,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五年大学时光,苏先狮得益于这些良师教诲,他品学兼优,红专并举。他的几位指导老师都是当时省内外有名的传染病专家,他们爱生如子,并一致认为苏先狮诚实忠厚,具有耐心韧性,仔细严谨的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具有可塑性,将来一定能当好一名医生。所以,他们细心指导、倾囊相授,有了这些导师们的传帮带教,苏先狮也是不负厚望,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诊断治疗水平显著提高。
苏先狮在老师的眼里是棵好医生苗子,在朋友心中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就在毕业的同时,他与相爱的人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妻子刘临省在完成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以外,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尽心尽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二、&&&医者仁心&&坚守信念
一九五七年七月,苏先狮从湘雅医科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医院工作,从此开始了从医的生涯。
湘雅附一院在当时是湖南省最好的医院,医院聚集了省内外一流的专家人才。按苏先狮在校的成绩和表现,完全可以去一个好科室,而他却报名去传染科和流行病教研室。虽说在这里既能搞科研也可教学,还能临床治病,但一般的毕业生是不愿到这个科室的。其实,他此举有三个动机,一是他的兴趣使然,二是他的两个老师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三是爱人生病给他的触动很深。他认为,作为一名医生,责不容怠;更何况这位医者宅心仁厚,面对那些许多没有被攻克的传染病,竟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信念。因此,他立志要做一名为他人健康幸福而不断创造的追求者,做一名德才兼备、悬壶济世、造福百姓的好医生。几年后,结核病被攻克,转入攻克肝病的新课题。
在临床治疗工作中,苏先狮是任劳任怨,视病人如亲人。不遗余力地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各种常见病以及疑难杂症的钻研中,并利用休息时间收集各方资料,不断深入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每当他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总是回味着老师们的教导:“作为一名医生,除了老师外,每个病人也是你的老师,千百个这样那样的‘老师’既教给你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又检验你已掌握的知识是否正确。”那些跟着老师学习的日子让苏先狮感悟颇深。有时候苏先狮在为病人治疗的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治疗效果不是很好的情况,这时老师的鼓励总在他的耳边响起:“医学变化无穷,不要轻言掌握了它,如果你有把握给患者治好病,但治疗过程中就是不见效果,这时你就要好好反思自己。”每每此时,他就会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哪怕工作再辛苦他也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经常参加国家及省内外举办的学术活动,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使自己能够始终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工作。
就在他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革期间,医疗卫生系统纷纷响应毛主席的“六二六”:“……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指示,纷纷组建医疗队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许多医生、干部,满怀革命的豪情壮志,背着行李,带着医疗器械和药品,为贫困山区送温暖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久苏先狮就随医院的巡回医疗队送医送药下乡,先是大庸、慈利(如今的张家界)等贫困农村,后到辰溪、郴州等地,湖南所有的血吸虫防疫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几年中,他的足迹遍及三湘四水。在下乡和在湖区巡诊期间,他认真、严谨地为当地患者诊治疾病的同时,还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培训当地医务人员,留下了许多扎根不走的好医生,他经常用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买药,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给老乡看病,想尽一切办法解除群众的病痛。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好评。一九六九年为落实毛泽东同志“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被称为战备路的“支柳”&铁路动工了,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他又随同医疗队穿行在深山密林之中,为修建铁路的民工和指挥部的首长问诊治病……
三、肩负使命&&任重道远
一九七二年,当支柳铁路基本完工后,已是讲师的苏先狮调到了湘雅附二医院内科工作。当时该院还没有传染科,调他过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组建传染病教研室。不久,传染病教研室成立,他便被任命为科室副主任。主任是苏先狮的学长,湘雅十九班的,苏先狮是三十三班。主任当时已过了退休年龄,也不是从事传染病科,而是呼吸内科医师。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医院,讲究的是论资排辈,更没有讲师当副主任的,何况此时的苏先狮才四十岁,比他年长、资格老的医师多的是。他这样的经历和年龄就担任了科室副主任,这在当时院内是独一无二的。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刚组建的传染病教研室不但条件简陋,还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一切靠白手起家。没房子,把原来的医院厕所改建成实验室;没钱,他就找科协、科委、卫生厅、省长,用个人的课题去申请资金,找那些曾经是他治好的病人赞助。实验用的白鼠、提取物,是有一定感染风险的,这些接触病毒的工作都是他和另一个技术员一起动手完成。有时候工作上遇到了难题,或实验结果得不到满意答案,下班回到家他会一声不吭,伏案埋头算他的数据,直到找到答案为止。妻子刘临省说:“他这个人,一辈子的爱好除了看书学习就是医疗、科研,每天晚上十点都要去病房查看一遍后才回家睡觉。实验室、病房、图书室是他生活的全部。”
由于苏先狮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又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与领导才识,一九七九年他担当起了科室带头人的重任。正式担任主任之职后&,他即为自己能放开手脚大干而充满热情,同时也为自己肩上的重担而深感责任重大&。
为了达到三年建成省内一流传染病科的目标,在硬件方面,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引进了世界流水平的先进设备;在软件方面,他进行制度改革,通过业务讲座、人员培训、考核、读书会,狠抓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促进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选派优秀医师到国外深造,使年轻医师们得以尽快成熟与提高;为促进学科发展,他邀请本专业国内外著名教授成立专家委员会,分别开展特色专业的研究;他率先垂范,忘我工作,在能够坚持全负荷工作的医生中,他是年龄最大、资历最深的长者,受到国内肝病科界的一致好评。凭着一种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苏先狮教授带领全科医生,在短短三年内,建成了省内一流的传染病科,使学术水平达到国家先进标准,并形成了擅长治疗疑难杂症的特色。
作为传染病教研室负责人,他管理科室既严格又人性化,极好调动了每位医护人员的工作和钻研的积极性,同事之间工作团结、合作默契。在他的带领下,传染病教研室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业水平高、实验室设备先进、专业人才梯队明显、学风严谨,病房管理规范有序的享誉全院的品牌科室。然而这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才品味得出奋斗的艰辛与快乐!
附二院传染病教研室组建后,只所以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该院初具规模的看病兼教学、科研的大科室,靠的就是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不断创新而执着的追求。苏先狮深有感慨地说:“传染病教研室为什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凭的是过硬实在的医疗技术,以及不断挖掘民间好医药秘方,加以提炼、扩充、创新,使它们成为宝贵的财富,为患者服务。”
科研工作步履艰辛&宏图大志倍受煎熬。从实验室研发到临床实验这个研制新药的过程中,按国家规定要做三期临床试验。在试验阶段,当药用到病人身上时有个体反应现象。这时,医院就有人不理解,甚至打他的小报告,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这真是应验了那句话:同行多嫉妒。
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毁谤新药是假药,说研制人员是苏先狮私设的制假团队等等,一时间,医院上上下下流言四起。此时,院里某些领导不但不支持,还害怕承担责任,派人来找问题,进行行政干预,把新研制出来的药封掉,并关闭了试验室。更为严重的是还惊动了省卫生厅,上级派来了专案组进行调查……&
苏先狮的实验进行得十分艰难。但是,医院主要领导以及纪委领导一直关心和支持他的科研,这给他增添了不少的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特别是当他把新药用到患者身上并看到显著疗效的时候,他对科研的信心就更加的坚定。他说,他要把文革耽误的十年时间抢回来。因此,他排除一切干扰,全力以赴继续研制肝病新药。&
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也不会被狂风吹来的沙土掩埋。那种顽强的科研精神一直支持他直到圆满的完成实验任务。经过多方专家的研究证明,苏先狮所有研制的新药,都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产品。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他所研制的成果——促肝细胞生长素获得了国家一类新药证书,也是湖南省第一个一类新药。这无疑使一度心身倍受打击的苏先狮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让他奋斗的信心更足了,并一发而不可收拾,硕果累累!
可以这么说,是苏先狮一手创办了湖南湘雅附二院的传染病学教研室。他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临床治病、教学的同时,带领科室全体同仁完成了多项实验课题,其中很多课题填补了省内空白,许多项目国内先进,不少项目平世界水平。到目前为止,他已成功转让四个专利成果。
在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第一类新药证书后,苏先狮教授赢得了“最有经济头脑的教授”的美誉。为此,他十分自豪地说:“即没有辜负医学院的重托也带出了一支技术骨干队伍,已经形成了人才梯队。”
苏先狮把临床与新药研发相结合,并卓有成效,这在全国临床医生中实不多见。
中&&篇&&广施仁术见大成&&&
一、追求卓越&当仁不让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取消学衔,也就是十年没有晋升职称。文革结束后不久便恢复学衔制,可这十年有多少人荒废了学业和时光,一部分意志薄弱者和追求权力的人很快放弃了自律并颓废下去,渐渐被历史潮流所淘汰。苏先狮象其他有志青年一样敢于正视过去与现实,他从没因外界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学习的热情,不悲观不气馁,以超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专业课题的天空中展翅奋飞。这期间,他完成了十四项科研,发表了一百四十篇论文,获得了十四项荣誉,参与编辑和主编了十四本著作。
时到一九八一年,当时有很多该晋升的人都因名额有限没有晋升,大量人才集聚在一起,这即造成了人才层次的断裂带,也给那些后起之秀晋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苏先狮在同行中拔尖,按照他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成果来衡量,申报副教授已绰绰有余,可同行中有人以种种理由将他压了下来。看到同院中那么多的“老”字号都在排队等待,他也就没去计较。到第二年,即一九八二年,还有基层领导中的个别人不准他报名晋升,理由是还有比他高很多班但没有成果和论文的人都没晋升,要论资排队。这下苏先狮不依了,心想,个别人没资格晋升,是她没成果,不能因她没资格就不让有资格的年轻人晋升。他虽书生气,温文尔雅,但为了争一口气,他跑到学院领导那儿理论。学院领导经过集体讨论,一致认为苏先狮早已够资格,批准他报名考试。
有资格参考并不代表万事大吉,那位有权出题的人并没有就此罢手。首先他在试卷上给苏先狮出难题:传染科考的是神经科的试题,而且是这里一节那里找一段拼接起来的。他知道苏先狮为人谦和,在医院人缘好,为以防走露风声,他将打字的工作人员反锁在办公室打印试题。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考试前,这个出题的人还将医院图书馆唯一的一本传染病英语版本翻译书借走不还(事后在图书馆查出来的)。这在当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疑是釜底抽薪,他是想看看你苏先狮有什么本事能在没有任何工具书的前提下,完成这次与专业不对口的考试。可他没想到苏先狮从学校毕业后就从没离开过书本,他在主攻自己的专业外,还兼修其它科目,因他觉得这对一名医生来说并不矛盾。扎实的功底加上多年的实践,面对这样的考试他早已胸有成竹,在越过别人设置的障碍时,竟然胜似闲庭信步一般。
就这样,一九八二年苏先狮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一九八九年他又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并成为湘雅医学院医院、学科、学校三级学术委员会评委。到一九九二年他所在科室被授予博士点后,他便开始带博士生。
此后,苏先狮教授并没有因此而放慢前进的步伐,他还在不断追求。他经过认真分析当前肝脏疾病的国际最新医疗水平与所处状况,认真思考目前西医对肝脏疾病的研究与治疗不可能有新的大的突破,而传统的中医也受到种种限制时,他思考着只有走中西结合的道路才有可能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于是,他把研究方向界定在中西结合治疗肝脏疾病上。有了这种定位和目标。苏先狮就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的研究方向执着着走下去。
随着国内外各种新技术的发展,苏先狮教授的业务思路更加开阔,处理疑难、危重病人的能力日渐提高。不仅提高了本科室的业务档次、抢救成功率、疑难病的确诊率,而且为其他医院、科室会诊,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他还多次邀请国内著名肝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帮助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介绍肝病内科国内外最新进展,不断吸收、引进新技术、新理论,开展新项目、新课题。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表扬和表彰。
苏先狮教授担任湖南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八年,主任委员八年,对提高湖南省传染病的防治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医术精湛&妙手回春
苏先狮教授始终把提高诊断准确率、提高治疗效率视为自己事业追求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要获得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术,来源有两点:一是看书,二是看病,二者不可偏废。他认为医德和医术是医学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医生对医术要精益求精,对病人要大仁大爱。因此,他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医术,为数以千计的患者解除了痛苦,想办法动脑筋,创新了很多方法,抢救和精心治疗了重症肝炎、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重型伤寒、败血症休克等无数的病人。如:三度昏迷重症肝炎、二十四天无尿的出血热、大出血伤寒、肺大出血型钩体病等等。
在这些患者当中,大多是来自全省各地医院久治不愈的各种传染病患者,他们为治好自己的病,奔波了不少大医院,花去了大量的钱财,可是,他们的病情仍不见好转,有的反复治疗,反复发作,几年过去了,在许多大医院都无法治愈的情况下,他们感到了绝望,有的甚至想到了用自杀来解除痛苦,结束生命。但在苏先狮教授的精心治疗下,有很多人转危为安,甚至重新恢复了健康的身体。让我们随着记者的笔迹去看两组镜头:
一位湘籍前世界体操冠军在大赛前不幸患上了乙肝,眼看世界级的比赛即将来临,为了不影响参赛,省体委领导找到苏先狮教授,请求他为其治疗,确保这块金牌的获得。苏先狮教授在认真分析了她的病情后,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为了不影响她正常训练,又能达到治疗效果,苏先狮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到她的训练场馆,观察和询问她服药后的反应情况以及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为其治疗的一段时间内,他经常从医院病房到训练馆,又从训练馆到医院,就是这样白天黑夜连轴转,熬得他头晕头痛仍不离岗位。经过他精心治疗了一段时间后,这位运动员的大三阳转阴,继而痊愈,不久就顺利的参加了世界体操比赛,并一举夺得冠军。为表彰苏先狮教授的功绩,湖南省体委特送匾一块,上写:“xx得冠军&&苏教授第一功”。这块大匾至今仍挂在苏教授家的墙壁上。
一位姓黄的企业家,患肝病多年,虽然他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医院,访遍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名医,他的病情仍没有丝毫的好转,到附二院住院时已是肝腹水。多年的病痛折磨,使他苦不堪言。更令他痛心的是,家人在他治愈无望的情况下,失望至极。屋漏偏遭连夜雨。眼看快要过年了,一直被他提携并跟随他开拓事业的弟弟为了让哥哥开心,请他跟几个朋友一起去桑拿,结果回来后病情急剧加重,黄疸指数一百多,出现了肝昏迷。就在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家里人为他准备后事的时候,一位平时是黄先生的朋友的副院长走进了苏先狮教授的诊室,他请苏先狮教授为该患者进行治疗。
这是一个许多人都认为回天无力的病人,而苏先狮教授却力排众议,毫不迟疑地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苏先狮教授为病人进行细致的检查,反复仔细了解病史,并查看影像检查资料,总结患者的治疗经过,最后认真仔细的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逐步转危为安,他的兄弟姊妹也从愧疚中解脱出来,安心的回去工作了。
苏先狮教授对他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精心的治疗,让他深受感动。半年后,黄先生就基本恢复了健康,出院时,他拉着苏教授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多年来,这位患者与苏教授结成了忘年之交,并一直接受苏教授的各种治疗方案。几年前,他的各项肝功能检查指标都达到了正常。他奇迹般的从重症肝病患者变成健康的正常人,快乐地享受着生活。如今他们两人每周都要在茶楼聊上一下午。苏教授请教黄先生企业管理知识,黄先生不仅为苏教授所办的生物新药研究所出谋划策,而且出资赞助科研课题,最后还成了生物公司的股东之一。他说这样做是为了让苏教授他们研制出更好的新药好药来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
像黄先生这样的病人,能够得到完全康复,得益于苏先狮教授采用国内外新的研究医药成果,得益于他几十年临床经验的把握,得益于他为患者进行精心调理治疗的结果;像这样的病例在苏先狮教授的职业生涯中更是不胜枚举。如今,苏先狮教授以他的博大精深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及高超的医学技术,解决了国内乃至世界上许多难以治愈的肝病疑难杂症,为许多患者解决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为此,苏先狮教授充满自豪地说:“我们采用中西医治疗各类疑难杂症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说明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样也充分说明了新药在世界上为健康服务而存在必然价值。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将祖国的医学事业发扬光大。”他坚定地相信,医学它还会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他在治疗的肝病同时,还独创了“三步特色疗法”,即第一步精神疗法,要求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存在严重的精神压力,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悲观失望、恐惧等。苏先狮教授认为,情绪低落、精神压抑、大悲大怒往往是肝病突出的根源,持续过强的心理反应必将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是肝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治疗第二步,用最有效的药物直达病灶,减轻病情。这样,一方面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安抚患者心情,从而为患者日后配合治疗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治疗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步。
治疗第三步,主要是坚持后期药物巩固治疗和康复运动。不能坚持治疗是当前肝病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患者往往是病情初见好转就不按时服药或停用药物,结果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后期用药巩固治疗非常重要,一般服用几个疗程病愈后再开几剂药,并配合康复运动,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肝病的治疗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做到争分夺秒。苏先狮教授要求科内所有医护人员BP机二十四小时保持畅通,二线班随时待命,一接到急诊病人,能够立即进行抢救。肝病的医疗费用相对比较昂贵,但是苏先狮教授坚持一个原则不能因为钱的问题延误病情,不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即便家属不能一下子支付医疗费,只要同意继续治疗,他就会认真地想尽办法为病人医治。只要病人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他就要尽百分百的努力,不怕承担失败风险,为了患者生命他敢于拼命;他始终视医德为生命,行医几十年,救治病人无数,总是千方百计为患者省钱。在苏先狮教授眼里,患者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之别。无论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他都一样平等真诚对待,一样倾注满腔热情,就如他喜欢那句流行话一样:不把病人当亲人,也要把病人当熟人。
三、&医德高尚&&为人师表
用真情创建人性化服务,凝聚着医务工作者浑身的汗水、一腔的热血和满腔的真情,这是医护人员对人格的尊重和对生命健康的膜拜!苏先狮教授并没有满足于已走上稳固发展的高速之路的现状,仍没有放松前进的脚步。他清醒地意识到,不仅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仅有硬品牌是远远不够的。在他的带领下,全科室医务人员齐心协力,不断强化人性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医疗服务。
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张孝骞说过句话:“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苏先狮教授始终牢记这句话,因此,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也行”、“还可以”、“差不多”等字眼。查房时,苏先狮教授看到一名医生在病人的病历上写道:“肝脾未见异常。”尽管这几个字到现在一些医院的病历上还时有出现,但苏先狮教授看到后却对那名医生说:“这样写是不对的,我们应做到用言简意明的语言来记录具体的数据。”苏先狮教授要求医生在检查病人时,要严格坚持视、触、叩、听,不能依赖影像检查意见,一定要亲眼、亲手、亲耳检诊。比如呼吸、脉搏、心音等都要清楚地写出来。
&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苏先狮教授不仅磨练出了精湛的医疗技术,更培育了他高尚的职业道德。在紧张的教学任务、繁重的科研实验之外,苏先狮教授从未懈怠过临床医疗。在他但任临床科室主任期间,无论多忙,每一次会诊前,他都要提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亲自为病人进行查体;晚上回家还得看书学习,求证白天临床中的问题。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的每日临床查房,为无数疑难病人制定治疗方案,解除病痛。抢救危重病人常常废寝忘食,不计节假日,有时因病人的情况特殊,加班加点抢救到深夜,第二天又照常上班。他身边的人从未听见过他叫苦喊累,因为他以忠于职守为医务工作者的天职;以攻克医术难关为毕生的乐趣。
苏先狮教授不仅是个医术精湛的医生,同样还是一个医德高尚的医生,他扶危救困的举措在业界早己名声在外,他一方面出资捐助贫困学生,在学院设立奖励基金,另一方面真心实意的面对日常患者。他说:“作为医生,做的就是治病救人的工作,治病是医生的本职,救人是做人的根本,多一点责任,病人就多一分安全;多一点爱心,患者就多一分希望。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救助他人,责无旁贷,理该如此”。在上世纪70-80年代,他经常遇到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患者,看到他们卖掉家里的猪来治病,内心很不安,他下班回到家还时时念叨着他们,想着怎样为他们节约医疗费用的同时尽快进行治疗,甚至把不幸去世的病人遗留下来的药品免费用到这些患者身上。他始终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因生人而苛刻、不因熟人而放松、不因有利而违法。尽可能地让患者花少钱,治大病。“苏教授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极端负责,大家对他的信任是伟大的信任!”一位曾经的病人也是省级领导这样赞誉他。
他的传染科临床医术享誉全省,学生遍及湖南各地市医院,当其它地市级医院请他去会诊疑难病人时,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路途多远,他拔腿就走。无以计数的重症病人在他的治疗下起死回生,在医院、在他家,经常可以看到病人家属叩拜致谢。面对一个个经他治疗获得重生的人他是那样的欣慰;但他面对病人的赞誉和感激又是那样的淡定,他谢绝了无数的礼物,一辈子没收受过病人的红包。有时为拒病人的红包,甚至语言还有些偏激。直到今天,有无数的病人成了他终身的朋友。就在今年的端午节时,笔者还见到了七十年代曾经是苏教授病人的李**夫妇,一度失去生活信心的她,如今70多岁仍快乐健康,刚刚从台湾旅游归来就风尘仆仆提着自己精心包制的棕子来看望当年的救命恩人。
&下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特色教学&&简易生动
苏先狮教授在临床治病救人的同时,还承担着进修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各级学生的教学工作,至今已培养的本科生无以数计。一九八三年,他成为硕土生导师,培养硕士生十一名;一九九二年,他成为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土生二十名,加拿大和国内访问学者两人。学生遍布国内外,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并已成为一些国内外高等院校、大型医药公司的骨干力量,可以说桃李满天下。这缘于苏教授深切认识到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始终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认为只有把传染病科人才梯队建设好,他所从事的事业才有连续性。他说:“我的老师育人无数,我同样要倾己所有,带好年轻人,建设一支水平高、医风好的传染病科人才梯队”。于是,他对知识技术毫无保留,言传身教、倾囊相授,惟恐学生学不会。凡他所培养的研究生与中青年医师都深有体会:在苏教授身边工作,压力大、收获大、进步快。&&在湖南医学院流传着教学“三支烟枪”的故事,它生动而形象的描述了学院三个抽烟最厉害,课讲得最好的教授。苏先狮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学生们说:“听苏教授的课是一种享受。”
具体的说就是他给学生上课因备课细致,不用讲稿,也从不照本宣科,因为他深入过全省各大流行病域区,有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以生动的病例启发学生,用丰富的病例总结后绘出各种图表,用言简意赅的话编成顺口溜。所以,学生过耳不忘,不用死记,这对于要强记大量医学内容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为此,苏先狮获得了全院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师的称号。
“不太懂医学的人也能听懂”。这是慕名而去听课的一些朋友描述的。苏教授经常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听者通俗易懂。他是一些生物制药企业的医学顾问,经常要帮助企业编制修改产品说明书,给企业高层讲课;经常组织并给各地市厂矿医务工作者上课,针对他们的基础情况因材施教,受到普遍赞扬。
苏教授在医院讲课时经常教育大家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病人把生命都交给了我们,必须严谨求实,不能妄下结论。”分析检查病情,苏教授不唯书,不唯上,不凭经验主义,更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在临床试验方面,苏教授手把手的教,让学生的手按到病人的肝脏部位,引导他们辨析各种细微的手感差异,聆听扣击时不同的回声,直到学生对每一种状况全部了解与把握。
&&&&为了帮助贫困学子,苏先狮教授在学院设立了苏先狮奖学基金;每当他的学生毕业后,他都十分关心和支持他们走出国门再深造,为他们联系学校或工作,提供路途上零用的美元,甚至对优秀的特困学生代买出国机票。每位他的弟子都会拎着他和夫人精心挑选的大、中、小一套箱包踏上人生的新征途。与此同时,他不断的劝导那些在国外工作的学生回国工作,帮他们寻找合适的岗位,经常在院内院外、上上下下沟通联络。就这样,这些风华正茂的中青年才俊,陆续不断回到国内,例如现任的附二医院传染科主任、皮肤科主任、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乳腺科主任等等。
二00四年,以附二院传染病教研室为基础的“湖南省肝病研究所”宣告成立,成为湖南省肝病科学术研究中心与人员培训基地,身为传染病教研室创始人的他,看到他的弟子实现了湖南老辈传染医学工作者的心愿,他由衷的感到欣慰。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科研与在不在职无关,与年龄无关,只与信念有关。二00二年,已经七十岁的苏先狮教授正式退休。他看到国际上对肝病研究所投入的力度,看到我国在治疗肝病上的差距,他谢绝了医院的退休留用,不甘心只看看门诊,本该安享晚年的他开始了再次创业。在“为人民健康事业再出一把力,多做一点贡献”的信念支持下,苏先狮教授响应国家有关政策,敢为天下先,以自己特有的敏锐视角,自筹资金成立起国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体现出富有改革创新的理想和勇气。
但前进的道路是艰辛的,何况还是老来创业。生物新药的开发具有“三高一长”的特点,既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为了解决场地租金问题,苏先狮教授租用了市传染病医院闲置的办公楼,租金不多,但要承诺每周参加他们的一次查房;同时,遇到他们有疑难问题要随时解答,特别是他们有无法解决的疑难病人时要随叫随到。虽然该院也象征性的给他顾问费,但这对当时的苏先狮来说经济上无疑是有很多的损失。因为有几个民营医院开业,很想利用他的知名度快速打开市场,他们给他的条件是每周只去半天,每月就给万多的工资。一边是要付出,收入很少;一边是付出很少,收入很多。尽管这样,苏先狮教授没有任何的犹豫,接受了市传染病医院的条件,而后一头扎进他所热爱的生物新药研究中。
一位医生教授,哪有办公司的经验,他找人请教,不耻下问;没资金,他找合作伙伴,卖自己的专利,缩小自己的股份;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他招来医学专科毕业生,亲自教授他们。有时,他为缺房租着急;为实验做不成功着急,为股东退股着急,为成果转让不出去着急;但他也常常为实验成果而喜,为意外发现新产品而喜,为成果被转让而喜,为有新的投资人而喜,为培养了新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喜。
他孜孜不倦,乐在其中。当有了一点专利成果后,他又成了商人,不断的向社会推介自己的产品,进行高新技术成果转让。这样,经过近八年的努力,他所在的生物公司由最初的几十万的设备发展到近百万设备,并开发了四个专利、成功转让两个成果。与此同时,一批从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跟随公司一起发展,这些人现在有的被民营企业聘用为技术骨干,有的被附二医院重点试验室招用。
三、&幸福家庭&&后继有人
苏先狮教授不但是德高仁厚的名医大家,还是一位对子女教育严格但又慈爱有加的好父亲。对于子女,他不仅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传统的医学知识和医德医风,而且给予了博大而深厚的爱。在他和妻子的共同耕耘下,现在他们儿孙满堂:他的长子苏又苏自幼天资聪慧,长大后随父学医,是一名出色的心内科主任医师,某三甲医院副院长。他在医学殿堂里刻苦攻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技术,对博大精深的医学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苏教授说:“别看他年纪不大,但经过这些年的临床实践,他在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名声已不在我之下,在某些方面还有超越之势”。媳妇是高级工程师,孙女是留学英国的硕士。女儿苏又红更是巾帼不让须眉,是企业管理咨询师、工程师,拥有自己的公司和物业。她二十三岁就担任大型国有企业的团委书记,先后从事过机械设计、技改工程、人事行政等十个不同岗位的企业管理工作。她不但多才多艺,被同学同事称为才女,而且是大家公认的“社会活动家”。女婿是外资企业的营销副总,外孙女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正在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读声乐与歌剧硕士。
其实儿女能拥有今天,与父母的教育和帮助是分不开的。苏先狮教授教育子女“工作要朝上看,生活要朝下看”。小学期间,每到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作为父亲的他总要把儿女叫到身边,统计他们的各科成绩,看哪个更出色。每当看到孩子各科平均成绩都超过九十分,他很开心。在文革期间,精神压力很大,加上工作又忙,使得他无太多的精力多管儿女。这倒培养了儿女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两人都是班干部,期期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在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儿女两人分别参加高考,不论出现什么不利情况,作为父亲,他总是鼓励他们,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在儿女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他为儿女能找到合适的单位而奔忙。在儿女成家立业的全过程中,他更是关怀备至,他把自己专利转让所得不断提供给儿女,支持他们到深圳发展,支持买房。他和妻子支持孙女、外孙女从小学习钢琴,支持她们长大出国深造。直到今天,他还无时无刻不挂念儿女两家人。正是这种言传身教,使得儿女及媳妇、女婿也十分孝敬父母。儿子媳妇在深圳为父母买了新房,女儿女婿在长沙为父母买了别墅。二0一0年孙女已完婚,老人只等着享受天伦之乐了。一个幸福的大家族就这样被苏先狮及其夫人引导并支持着。
不仅如此,苏先狮教授还是这个族亲中的主心骨,他为家人和亲友的工作、学习到处奔波,为他们的生活、健康操心出力。几十年来,在有人需要时他解囊相助,毫不吝啬;在别人身体出现危险时,他最快到达病人身边;在有人遇到工作学习难题时,他会四处奔走寻找解决办法;在有人思想迷茫时,他是对方最忠实的倾诉对象。在这个家族中,无论近亲远亲,不管有无血缘关系,他都有求必应。他为亲人无私奉献最多,从而他的威望最高。他说:“助人为乐是一种享受。”
四、硕果累累&&造福人类
苏先狮教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一生都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接受组织的考验,但因“其叔叔在台湾,有海外关系”,这个班长直到毕业前夕才被批准入团。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就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由于有海外关系,入党之路非常曲折、艰辛而漫长。是信仰支持着他不断努力奋进,他想:“人不光是为了混个好生活才活在世上的,还应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因此,他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不断地向党表白,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八年,才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那天,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流泪。
苏先狮教授是个天分和悟性极高的人。当然,悟性和灵感来自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理论范畴的宽广与精湛。他有着精湛的医疗理论,一流的科研水平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他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注重及时总结经验,不断积累,于实践中出成果。近年来,他先后在国内主要杂志上发表论文余篇。如:“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特异性诊断方法的研究”(年)、“血清中一种新的抗原抗体()的研究”年、“从水囊引产胎儿心血中检测探讨宫内感染的研究”(年)、“胎肝治疗重症肝炎的研究”(年)、“肝脏刺激生长因子的抽提和临床研究”(年)、“人体第二肝脏的研究”(年)、“采用方法研究丙肝和肝癌关系”(年)、“正常及肝纤维大鼠肝内Ⅰ型受体表达”(年)、采用检测正链和负链与肝癌的关系”(年)、“肾细胞合成刺激因子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年)、“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的研究”(年)、“前白蛋白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的构建”(年)、“乙型肝炎抗原在肝外主要脏器的分布”(年)、重组人融合蛋白的克隆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年)。
多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和引用,亦被收录(索引序号)、检索刊物收藏(年卷页)、美国化学文摘收录、国际专利刊物收录,还被选为国际肝病会议摘要刊登。
他曾参编审著作本:如《农村医生手册》(年)、《内科临床经验选编》(年)、《传染病与流行病教材》(年)、《卫生技术人员考试复习题解》(年)、《肝病治疗学》一版(年)、《肝病治疗学》再版(年)、《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手册》(年)、《肝炎学大典》(年)、《临床医学多选题传染、内科、儿科分册》(年)、《传染科医师手册》(年)、《实用传染科医师处方手册》(年)。
曾获省、部、国家科研课题、“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及国家自然基金共项。获科研成果奖项,教学成果甲等奖一项。如:应用区带梯度密度超速离心血清及尸肝中大量纯化抗原的研究年部二等奖;关于抗原抗体的研究年部三等奖、三草制剂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年省四等奖、从水囊引产胎儿心血检测感染标志及探讨乙肝宫内感染的研究(年省四等奖)、采用分子杂交技术、酶联免疫研究阿糖腺苷对乙肝疗效观察(年省三等奖)、采用胎肝悬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年省二等奖)、“的研究”(年省三等奖)、肝脏刺激生长因子的工艺和实验研究”年省三等奖)、肝脏刺激生长因子的临床研究(年三等奖)、毛细胆管肝炎发病机理(年省三等奖)、采用肝组织学、酶标、分子杂交研究三草针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研究(年省二等奖)、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液(年省一等奖)、一种人野生型的克隆、表达、纯化(省厅三等奖年)、人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克隆、表达和纯化的研究(省厅三等奖年)。
他还获得湘雅医科大学“改革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甲等奖,申请发明专利六项,获专利金奖二项(年)、银奖二项(年),开发三类新药一项(年),省内首次开发一类新药一项(年);共转让三项研究产品,共创收余万元(包括课题费、转让费、验证费等)。
近年来,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研发出重组人融合蛋白、肝脏增生因子、白血球介素、白血球介素、前白蛋白、胰岛样生长结合蛋白、补体等项目的克隆、表达、纯化及生物活性测定已达国内外先进水平。目前还在开展基因沉默治疗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的研究。 
面对社会各界的赞美和肯定,苏先狮教授并没有陶醉在鲜花和掌声之中,而是继续健步向前。他用不变的忠诚与爱心践行着“一心向党、服务人民”。在苏先狮教授的心目中,医学是神圣的事业,“我的老师一辈子两袖清风,把病人当亲人,他影响带动着我们这些学生。我就是像他学习的,从医五十七年,不穷,也不富,活得坦坦荡荡。”
苏先狮教授一身正气、胸怀坦荡、秉性温良,追求真理,刚正不阿,教人治己,皆以正直为先。做事却有着万般的果敢与胆识,用精湛的医技与深广的道义抒写着人生的华彩篇章。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的今天,真可谓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其富,不屈行而取其位,是真正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一生学习的榜样。借用孙思邈的“苍生大医”四个字赞之誉之,应该是实至名归。
“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教授有句名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苏先狮教授赢得“苍生大医”的美誉,在于他的精神和情怀,也在于他技艺超群,妙手悬壶。
一代肝病权威专家五十七年业精于勤,作为一名医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作为一名教授,精心育人、桃李芳香;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专利无数、成果国内领先、平国际先进,他的人生才是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人生。
他的思想智慧、研究方法是祖国医学界的一朵奇葩。
记者手记:
在采写的日子里,我有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自己在读个跨越五十七年的医学传奇,主人公以不同却同样深刻的精彩,讲述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美好故事。然而,当我写完稿件,却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他不仅是医学界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有诗为证:
苏施妙手巧回春,
先贤德艺育精英。
狮伴麒麟神威抖,
强国兴邦富万民。
苏先狮教授今年八月将进入八十高龄寿辰,这是人生中的杖朝之年,在他生日之际,我仅以此文表达对他老人家大寿的祝贺,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记者&:&苏凤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沙面部注射除皱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