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中药材种植

如何鉴别中药材是否被硫磺熏过
中药材为什么要熏硫磺?&&&
用硫磺熏蒸药材,一可起防虫作用;二可防腐作用;三是可把药材表皮漂白,使药材外观好看,以便卖个好价钱。但有些不良药商将过度使用硫磺,目的是给中药增加重量。我国目前药材标准中,对药材水分没有严格控制标准,不法商人正是利用这个漏洞,用硫磺熏蒸药材后,让药材中的含水量可高达20%-30%而不发霉,从而获取更多利润,一般不经硫磺熏蒸的药材水分超过15%,即容易长霉、霉烂变质。还有些不法药商对已经发霉变质中药材也常用硫磺熏蒸的办法来进行补救“美容”,经过这么一个过程,就很难再看出是霉变药材。&硫磺对人体有害 &
&如果能严格按照传统古法中药熏磺的操作执行,中药中残留硫磺的量是很微量的,短期少量服食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服食过度打磺的中药对人体健康肯定是有害无益的。&
&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体食用硫磺熏蒸过的中药材、食物会破坏消化道和呼吸道系统,使这些器官的黏膜受损,导致变异;另外,还对肝、肾脏等器官有损害。更严重的是,一般的小作坊出于成本考虑,熏蒸药材的硫磺质量较差,纯度不高,含有较多的铅、汞等重金属,如果食用量较大或长期食用,会引起慢性中毒。长期接触过度打磺中药或经常从事中药打磺的人员,轻者会出现眼红、眼痛、流泪、失眠、头晕、呕吐、恶心、乏力等症状,重者可能会出现反射性声门痉挛,说话能力下降、吞咽困难、憋气等。&
&另外,硫磺在熏蒸过程中会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其溶于水,产生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可能会造成某些药材有效成分受到破坏,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国家明令禁止中药熏硫磺 &
&由于硫磺熏蒸或浸泡中药材的加工方法会导致药材残留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除山药外,其他所有中药材原药不能用硫磺熏蒸或浸泡;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对中药材采用硫磺熏蒸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对于在市场流通领域的部分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通过采用硫磺熏蒸或浸泡达到外观漂白的行为,应按违反《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第七十五条的规定进行查处。”而从2005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版药典删除了山药加工中使用硫磺熏蒸的方法,表明中药材已不允许使用硫磺熏蒸以漂白、增艳、防虫。《药品管理法》之第四十九条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劣药,使用硫磺熏蒸,应按劣药论处;第七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劣药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或者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何识别熏硫磺中药材有方法 &
&选购中药材识别是否被熏过硫磺可以从“看、闻、捏、尝”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看,因为硫磺熏蒸后的中药材颜色过于鲜艳,甚至艳丽的不正常。
& &其次是闻,硫磺熏蒸后的中药材通常会有一股较刺鼻的酸味;
& &然后是捏,硫磺熏蒸后的中药材要比未熏蒸的中药材重,就连质地疏松的草药也可感觉到重量的差别;
& &最后是尝,硫磺熏蒸后的中药材通常都有一股酸味。但党参和当归这类含糖量较大的药材,哪怕被“撒磺”过,煲汤后的酸味也并不明显,未必尝得出,只能靠市民自己注意多方鉴选。&如何避免食入过量的硫磺 &
&选购中药,尽量去知名、正规的大药店或医院药房(虽然不能确保,但相对来说好点)。另外提醒,用硫磺过度熏过的药材靠浸泡淘洗是没有用的,因为毒素已经进入到药材内部,很难洗干净。把打磺熏过的中药材打开包装,摊薄,放在通风处一段时间,可以驱除一部分残留的二氧化硫。因此,如果是误购了过度磺熏的中药,最好的办法就是弃之不用,千万不要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到时候伤害了身体、加重了病情后悔晚矣。在选择药材时除了依靠上述介绍的如何识别打磺药材外,尽量选择外观粗糙自然的品种。另外,提醒大家用中药煲汤,一定要选择无硫中药材煲汤。
&媒体曝光中药材熏硫磺事件:日晚,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变性的草药》,曝光甘肃省陇西县用硫磺熏制黄芪、党参、当归等药材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摘要] 该文回顾了中药鉴定学科及其方法学的产生历史,并依据在中药来源、性状、显微、理化以及生物鉴定等各种方法学研究方"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历程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该文回顾了中药鉴定学科及其方法学的产生历史,并依据在中药来源、性状、显微、理化以及生物鉴定等各种方法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研究进展,阐述了各种方法学结合自身特点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科学发展的进程,进而描绘了中药鉴定方法学系统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论文网 /1/view-5070067.htm  [关键词] 中药鉴定;发展史;方法学;研究方向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1-2]。其研究对象是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中药的真伪优劣鉴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是其他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中药领域的基础学科,已成为广大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3]。   1中药鉴定学科及其方法学的产生   中药鉴定学是在古代本草学和现代生药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国外生药学传入我国,1934年赵橘黄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册,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这是两本把近代生药学理论和方法介绍到本草学和中药学研究的专著和教材[4-6]。   1949年以后,我国生药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楼之岑教授和徐国钧教授是我国现代生药学的主要奠基者,他们对现代生药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把四大鉴定方法引入了中药鉴定,并应用于大量中药鉴定研究实践,对中药鉴定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开拓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版了一系列以中药鉴定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著作,如《中国药典》(1953年版、1963年版第1部)、李承祜(1952年)、楼之岑(1955年、1964年)、徐国钧(1957年)等多版生药学教材,年裴鉴、周太炎编著了《中国药用植物志》共8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著了《中药志》(年),谢宗万编著了《中药材品种论述》(1964年),以及《药材学》(1960)、《中药鉴别手册》(1959)、《中药材手册》、《药材资料汇编》、《中药鉴定参考资料》、《中草药学》、《中药大辞典》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和工作,从不同侧面对中药的四大鉴别(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为中药鉴定学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我国中药鉴定研究发展的第一个高潮[2-6]。   1956年我国组建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4所中医学院,以后相继建立20多所中医院校,中医药教育从此不断扩大和提高。1959年,各学校相继成立了中药系,开设中药专业,1964年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课程,并被确立为专业课之一[2,7]。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了我国第一本高等院校《中药鉴定学》教材,明确了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确定了四大鉴别方法,其主要内容记叙方式为以后的版本所采用,为中药鉴定学教材的更新打下了基础,是中药鉴定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中药鉴定学科的形成。此后,随着中药鉴定研究的发展、中药标准化的进程和《中国药典》的不断改进,《中药鉴定学》教材也不断发行各种新版本对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如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第2版(1979年)、任仁安的第3版(1986年)、李家实的第4版(1996年)和康廷国的第5版教材(2003年,2007年),以及张贵君(2002年)、石俊英(2006年)和王喜军(2012年)等各种版本的《中药鉴定学》教材,这些各具特色和多样性的教材极大繁荣和丰富了中药鉴定学的学科建设内容,促进了其发展。2002年张贵君主编的版本中明确提出了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是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之一[2],自此,中药鉴定学就包括继承祖国药学遗产、整理中药品种,制定中药标准,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这四大任务。   在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过程中,植物系统分类学、植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现代仪器分析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相互融合应用于中药的品质和资源研究[3],衍生和发展了一些新的学科,如中药资源学、中药分子鉴定学、中药(材)商品学、中成药分析、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药用矿物学等,形成了中药鉴定学蓬勃发展的学科群。其中中药资源学不仅涉及到中药资源品种的鉴定、生态、分布、保护、生产和开发利用,还涉及到资源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和生物工程等工程学科,因此,中药鉴定学与中药资源学存在很多交叉内容。21世纪初开始,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中药鉴定研究,生物鉴定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标志中药鉴定学已经进入了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时代,开启了中药鉴定学新的发展阶段。   2中药鉴定方法学的发展进程   2.1来源鉴定和品种整理   用系统分类学方法确定中药的原植物或原动物的来源物种是一切中药鉴定方法的基础。古代本草和文献中所载的药物来源是当代用药的依据之一。对古今中药品种进行考证并探讨其历史演变,实地对药材原植物进行分类鉴定、结合现代临床应用和药理药化研究进行品种整理是中药鉴定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   六五(年)期间,“中药材同名异物的系统研究”对贝母类、金银花、大黄、柴胡、细辛、石斛等类中药材的同名异物混乱品种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地理分布、生态、植物形态、生药性状、商品规格、显微鉴定、理化分析等方面比较了其异同,从而达到了正确鉴定品种,制定品质标准的目的,为逐步澄清中药材同名异物的品种,发展生产提供了依据[8]。七五(年)和八五(年)期间,楼之岑和徐国鈞院士牵头开展了对213类中药材进行了“品种整理与质量评价”的系统研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研究的一次系统的大总结。该项目对多来源中药进行本草考证、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10项系统研究,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7-8]。建国以来经过本草考证的中药材品种已有200多种,大部分常用中草药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90年代以后,《新华本草纲要》1~3册(年)、《中华本草》30卷(1999年)和4个民族卷(年)、《新编中药志》1~4册(2002年)等大型中药学著作陆续出版,全面总结了我国当代中药研究包括中药鉴定和品种整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国中药鉴定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7-8]。
  在中药品种整理的基础上,中药资源的近缘种及系统分类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如“九五”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杨春澍等完成了“八角茴香类和地枫皮类药的系统研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何廷农等完成了“中国龙胆科植物的研究”[3]。2005年,肖培根院士依据植物的分类学、系统学、植物化学、药理学等多学科方法建立了研究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相关性的药用植物亲缘学。并用于大黄类、贝母类、芍药类、苍术类等药材亲缘关系的研究,对于正确进行系统分类,发现中药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9]。通过品种整理和基原鉴定确定了中药材的来源物种,出版了大量专著和中药材原植物原色图谱,其中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陈士林、林余霖等主编的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是中药材原植物鉴定重要的参考书。   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大量数据不断冲击传统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为一些有争议类群的划分提供了新的证据。国际上的一些学者(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APG组),联合起来制订了结合分子分类依据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于,2009年分别推出了第1,2,3版《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该系统吸收了当前全世界大部分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的意见,并在不断修改中[10]。APG分类系统的意义,在于依据植物界内在的分子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分类。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变化为中药的来源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2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是用感官观查中药性状特征的方法,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鉴别最常用的手段。自1953年始,《中国药典》收载了药材的性状标准,为中药性状鉴定提供了法定依据。20世纪50年代后,中药性状鉴定融入了中药经验鉴别的方法,将现代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理论知识与传统药材的经验鉴别相结合,把药材性状特征归纳为形状、大小、表面、颜色、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10个方面,确立了中药性状系统鉴定的基本方法[1-6]。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出版了大量重要的含有中药性状鉴定内容的著作,如《药材学》、《中药材手册》、《药材资料汇编》、《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等,并详细地记载了药材的产销及商品规格等方面的知识; 还出版了大量的药材及饮片的彩色图谱,如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等编著的《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1~4册),是药材性状图文鉴定的重要工具书之一,阎文玫的《实用中药饮片鉴别图谱》(2005)、郭长强等的《中药饮片炮制彩色图谱》(2011)和陈士林、林余霖主编的《中药饮片标准图鉴》(2013)是大型的饮片图谱参考书。这些高质量的彩色图谱,为中药材和饮片进行外观质量鉴定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   中药的性状鉴定技术结合现代数码、信息和计算技术,发展了一些新方法[11-14]:①中药形态结构计算机三维重建与实时动态显示技术,将模式识别的原理和模式分类方法引入多目标识别过程,实现了中药形态组织三维动态显示及其形态学参数测定。肖小河等以中药附子为例进行了连续切片的三维重建与动态显示,提供了中药鉴定生动和立体的三维图像和技术资料[11-12]。②中药微形态系统鉴定法,利用体视显微镜或加上数码成像技术,依据药材表面的细微特征信息实现中药材鉴别的方法。胡东维[15]等对十字花科19种植物种子依据种皮微形态特征的鉴别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周建理等[16]利用体视显微镜等结合电脑软件,研究了根据药材表面的信息特征实现中药材鉴别的方法。③中药脉序图谱鉴别法,依据不同种类植物之间在叶形、叶脉、脉序等形态等方面的信息来鉴别中药与其易混品的方法[17-18]。④仿生识别法,即结合仿生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气味、味道和颜色进行智能识别的方法。嗅觉仿生(电子鼻)和味觉仿生(电子舌)[12-14]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在中药鉴别的探索中。应用现代先进的智能识别技术发展较为客观的性状鉴别方法,将是中药鉴定有意义的一项研究探索;微形态等方法能使现有的性状鉴定信息更为丰富和精细,是较为简单、实用和直观的方法,这项工作的系统化、数据化和信息化将有利于推广应用。   2.3显微鉴定   显微鉴定是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组织结构和粉末特征的方法,仍然是中药鉴定研究的重要内容。建国后中国才真正开始药材粉末的显微鉴别研究。1951年南京药学院徐国钧院士发表了101种药材粉末鉴定的检索表,开中药粉末鉴定之先河;此后,他陆续对400余种中药进行了显微鉴别研究,并将其技术运用到中成药的鉴别中。1986年,徐国钧主编的《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出版,使我国粉末生药显微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中药粉末系统研究的空白[19]。七五和八五期间,213类中药材进行了品种整理与质量评价研究,显微鉴别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1977年版《中国药典》开始收载显微鉴别内容,用于中药材、中成药的鉴别,改变了“膏丹丸散、神仙难辨”的局面。此后不断增加,2010年版《中国药典》显微鉴别内容达到总共1 253项,较2005版增加了633项,所有药材、饮片和含生药粉的中成药都增加了专属性很强的显微鉴别内容[20-21]。   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光学仪器的应用,使显微鉴定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能够对中药材、饮片和含生药粉末的中药丸、散等进行多元素、多角度的分析,为中药显微鉴定提供新的依据[11-13,22]。透射显微镜能观察到亚显微和细胞器结构,如从罂粟果的乳汁细胞里能看到充满生物碱的囊泡[14],这一应用还有待深入研究。扫描电镜由于能清楚地辨别细胞表面的精微纹饰和附属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花粉粒和种子表面超微特征的观察进行物种鉴别,如康廷国等利用扫描电镜对4 种洋金花的花粉粒进行观察, 发现它们的超微特征有显著区别[11,23];还被用于茎、叶表面或动物药表面特异性信息特征的分析,如张朝晖等发现海龙类药材表面微皮纹有明显的种间差异[24]。偏光和荧光显微镜能增加显微结构和显微特征的鉴别信息。赵中振等[25]对偏光镜下中药材粉末特征的特异性信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主要利用偏光镜通过药材的偏光特征鉴别了含34种药材的至宝三鞭丸,这对含有生药粉的中成药的鉴别有特殊意义。Liang等[26]使用荧光显微技术,利用茎的横切面形状、内皮层细胞壁荧光特征等鉴别点,区分了白花蛇舌草与其2种密切联系的同属易混品。Chu等[27]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与荧光显微镜,通过观察表面片、横切片腺毛、非腺毛等显微特征及横切面的不同荧光特征,能区别金银花和山银花5 种忍冬属植物的花蕾。数码摄影技术使药材的显微结构和粉末显微特征图谱逐渐告别手绘图形,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显微鉴别彩色图鉴》等大量彩色数码显微特征图谱的专著。
  显微镜技术还结合多种技术发展了调查活性成分在不同组织间分布的组织化学定位法。如谭玲玲等[28]用香草醛-冰醋酸和高氯酸混合试剂显色,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北柴胡的柴胡皂苷主要分布在中柱鞘和次生韧皮部中。鄢丹等[29]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法和化学特征谱法测定板蓝根的抗病毒活性,发现断面木皮比低于1∶1的板蓝根质量较优。蔡宗苇等[30]建立了一种利用质谱仪直接分析植物组织切片化学成分的方法,为组织化学定位提供了一种无需样品化学处理的直接分析方法。   2.4理化鉴定   理化鉴定是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中药所含有效或特征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鉴定真伪优劣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色谱、光谱技术等在中药分析的应用中得到推广,使中药理化鉴定的系统方法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   色谱技术在20世纪初产生,于60年代开始用于中药分析,经逐步完善后列入1977年版药典,且在以后各版药典的中药和成方制剂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并成为中药鉴别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中薄层色谱法最早应用于中药的理化鉴定,采用对照品、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进行对照鉴定,促使TLC成为中药定性鉴定中专属性较强和最广泛使用的色谱技术。中药薄层色谱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谢培山等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薄层色谱彩色图集》(2009)等。随着色谱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为代表的色谱技术逐渐成为中药鉴定的主要技术,其他包括气相色谱法(GC)、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和凝胶电泳等方法,可更精细和准确地反映中药中的化学组分和数量分布等特征,成为中药鉴定和质量控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11]。2010年版药典含量测定从2005年版的245项增加到720项,其中稳定性和精确度较高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新增412项达到总共587项,对中药标准化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新增了离子色谱法用于离子化合物的测定[20-21]。采用HPLC分离技术,能够得到标示某种中药特征的共有峰指纹图谱,从而实现对中药有效组分的质量控制。现阶段,HPLC是中药注射剂应用指纹图谱实现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现已普遍采用HPLC,TLC,GC,HPCE等技术对植物药有效组分进行多成分质量控制研究,其中用一个标准品对多指标成分进行分析的方法,由于简便、实用、成本低,是首先推荐发展的方法。孙国祥等[31-32]利用数学原理将检测信号转化成易于判别、能揭示潜在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特征的数字化信息,建立了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潜信息特征判据方法和定性、定量相似度评价体系,对深化指纹图谱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紫外、荧光、中红外、近红外、拉曼光谱及等离子体光谱(ICP)等光谱技术被大量成功应用到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鉴定研究中[11],其中有些研究具有系统性,如孙素琴等[33]测试了 200 多种对照药材的红外光谱,姜大成等[34]对16组54种动物药材的红外光谱进行了鉴别研究;李峰等[35]用荧光光谱对16种矿物药进行了鉴别。在这些光谱方法中,现代近红外和拉曼光谱技术由于分析速度快、样品可无需处理或对样品无损,正在发展成一种中药快检和在线监测技术。X衍射技术首次于1997年运用于中药材的鉴定,相比植物和动物类药材的鉴定,在矿物类中药的鉴定效果较好,对于大量矿物类中药能准确鉴定,如张志杰等对我国雄黄药材的成分和晶型用X衍射技术进行了确定[36]。2010年版药典新增了ICP光谱法用于中药中有害金属元素的测定[20-21]。   色谱-光谱联用技术将具高效分离性能的色谱技术与能获取化学成分丰富结构信息的光谱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新技术,是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中药理化鉴定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气相色谱-质谱(GC-MS)、红外光谱-质谱(IR-MS)、质谱-质谱(MS-MS)、气相色谱-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C-FTIR)、高效毛细管电泳-质谱(HPCE-MS)等在中药的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液质(HPLC-MS)联用技术。2010年版《中国药典》首次采用液谱-质联用技术(HPLC-MS)控制中药材千里光中的有毒成分和测定川楝子、苦楝皮中既有效又有毒的成分[20,21]。   2.5生物鉴定   生物鉴定即对生物特征的鉴定,是对中药所含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药效、活力或毒力)测定或对生命信息物质(核酸、蛋白质、细胞结构等)的识别,以达到品质鉴定目的的一种方法[37]。常用的方法有免疫鉴定法、生物效价或生物活性测定法、DNA分子鉴定法、mRNA差异显示鉴定法、细胞生物学鉴定法等[37-39]。生物鉴定作为中药鉴定学的一种方法学始见于张贵君主编的2009年版的教材[2]。   2.5.1生物效价测定法 对活性物质不明确的中药,生物效价或活性测定是评价质量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有抗菌效价、免疫作用、抗凝血活性、异常毒性、降压物质的测定以及过敏反应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等[37-39]。在2010年版药典中,用抗凝血酶活性来评价水蛭药材的有效性;在地黄的鉴别中,采用薄层自显影技术,既达到薄层色谱分离的显色效果,又可同时检测供试品抗氧化的强度[20-21]。肖小河等依据中药药性理论和热力学理论,提出基于生物热动力表达的中药质量生物效价评价方法[11]。不同中药作用于微生物生长代谢的热功率谱图和热动力学参数可作为中药生物检测的定量指标。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细菌为观察对象,研究了不同种质的板蓝根[40]、不同产地的黄连[41]对菌株的不同生物热力学表达影响,表明该方法可用于鉴定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的药材。
  2.5.2免疫鉴定法 不同动植物药材含有不同的特异蛋白,免疫鉴别即用动植物所含的特异蛋白制备的特异抗体与待检品中的特异抗原结合产生沉淀反应来鉴别药材的真伪。该技术适用于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动物药的鉴别。丁培贤等[42]采用免疫电泳法及琼脂免疫扩散法准确鉴定了虎、豹等多种动物的骨骼,并能将豹骨进一步鉴定为雪豹、云豹或金钱豹。这说明免疫鉴定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鉴别法。   2.5.3中药分子鉴定法 中药分子鉴定一般是指依据大分子(核酸和蛋白)特征的鉴定。由于中药样品的特殊性,核酸分子鉴定主要集中于DNA分子鉴定,如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基于PCR的分子鉴定技术、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技术等。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中药鉴定学与分子生物学相融合,形成了分子生药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3]。年,有60多类型植物药、12个类型的动物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鉴别研究,发表了百余篇论文。2000年,黄璐琦等编著了《分子生药学》[39](2000年第1版,2006年第2版),该书系统总结和论述了分子生药学的理论和方法。2004年邵鹏柱、曹晖等编著了《中药分子鉴定》一书,着重介绍10余种常用和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其在中药分子鉴定中的应用,是国内外分子鉴定研究成果的汇总和总结[43]。中药分子鉴定技术不仅用于中药不同物种的鉴别,也广泛用于种下不同居群、不同种质资源和地道药材的研究[39],已用于厚朴、芍药、苍术、白芷、栝楼、明党参、半夏等诸多药材的种内及种间关系研究,为中药鉴定提供了遗传学证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首次采用了DNA分子鉴定技术用于川贝母及蛇类药材物种的鉴定[20]。2010年,陈士林等完成了常用中药材原植物DNA条形码的鉴定研究,编著了《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44],通过研究比较psbA-trnH, matK, rbcL, rpoC1, ycf5, ITS2和ITS等7个候选DNA条形码,发现ITS2是最佳条形码序列。随着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研究的深入与普及,国家药典委员会讨论通过中药材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列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增补本[45]。   3中药鉴定方法学的发展趋势   早期中药鉴定方法包括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四大鉴别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性评价的需要,又逐渐发展和完善了生物鉴定法。这些方法都在不断发展中,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推动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药的特点是品种多,其形态和组织千变万化,其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复杂。品种多,就需要系统、大规模地比较和分析其鉴别特征,才能准确地把握和鉴别它们。当代学科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计算科学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渗透,使得中药的系统鉴别特征和方法能够信息化、数据化,便于传播。中药鉴定技术的信息化和系统化发展,有利于它的推广和应用。随着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以及仪器分析的手段不断更新,紫外、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气相、高效液相、各种电泳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计算机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智能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组合被吸收运用到中药鉴定方法中,将不断用客观、科学的分析方法,完善和代替主观的分析方法,用准确、精细的分析方法代替粗略笼统的分析方法,不断丰富中药鉴定学的内容,形成以“四大鉴别法”为基础、以生物技术结合理化分析为重点、逐步适应中药现代化并有利于中药走向世界的一套更为科学、完善、先进的中药鉴定体系。各种通用化、标准化、精细化的中药鉴定技术的系统化和信息化发展成为未来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的方向。   系统生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种现代生物技术整体研究方法,有助于帮助人们逐步形成从局部观走向整体观,从线性思维走向复杂性思维,正确认识中药质量。因此,基于系统生物学整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中药品质整体综合分析模式和生物鉴定方法,将是中药品质评价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在当前我国大力加强中药研究和加速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中药的准确鉴别仍然是确保中药科研结果可靠,确保中药质量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中药鉴定工作者将在继承有价值的传统鉴别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发展实用的中药现代鉴别技术,使中药鉴定的内容和方法更为丰富、完善,并不断推广和市场化,以满足中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 张贵君. 中药鉴定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九五”以来中药学科发展报告(年),第一部分中药学科中药鉴定学[R].2008.   [4] 徐国钧.生药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5] 黄璐琦,张瑞贤,曹春雨. 我国生药学的历史回顾[J]. 中国中药杂志,):195.   [6] 邬家林. 中药鉴定学的历史沿革(摘要)[J]. 中药材科技,1984(2):32.   [7] 田丽娟. 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沈阳: 沈阳药科大学,2006.   [8] 蔡少青,王璇.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北方编.第6册[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9] 陈四保,彭勇,陈士林,等. 药用植物亲缘学[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97.   [10]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J]. Bot J Linn Soc,(2):105.
  [11] 陈士林,郭宝林,张贵君,等. 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1043.   [12] 黄璐琦,胡之璧.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3] 龙芳,李会军,李萍. 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076.   [14] 李薇,肖翔林,龚奥娣,等. 近年来中药鉴定技术发展的特点[J]. 中药材,):222.   [15] 胡东维,蒋选利,姚雅琴,等. 十字花科十九种种皮微形态学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22( 1):61.   [16] 周建理,杨青山. 中药微性状鉴定法[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66.   [17] 陈泽濂,吴七根. 双子叶植物的叶脉特征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应用[J].植物学通报,1993,10(增刊):35.   [18] 何报作,曾静,韦郃,等. 鬼针草与易淆品白花鬼针草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特征[J]. 中国中药杂志,):2559.   [19] 徐珞珊. 科学人物药学篇——徐国钧[EB/OL]. . http://www. bioon. com/popular/scientist/60. html.   [20] 中国药典.一部[S].2010.   [21] 蒲旭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增修订概况[J].中药与临床,):10.   [22] 刘萌萌,李峰. 显微鉴定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50.   [23] 康廷国,纪俊远,王金萍,等. 四种洋金花的显微鉴定[J].中药通报,):12.   [24] 张朝晖,濮祖茂,徐珞珊,等.海龙类药材扫描电镜观察[J].中药材,):604.   [25] Zhao Z Z, Shimomura H, Sashida Y,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by a polariscope(1)-(3)[J]. Nat Med,):389.   [26] Liang Z T,Jiang Z H,Leung K S,et al. Distinguishing the medicinal herb Oldenlandia diffusa from similar species of the same genus us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y[J].Microsc Res Tech,):277.   [27] Chu C,Liu H J,Qi L W,et al. Combination of normal light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for authentication of five Lonicera species flower buds[J]. Microsc Res Tech,2011,74( 2):133.   [28] 谭玲玲,胡正海,蔡霞,等.北柴胡营养器官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其含量比较[J].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14.   [29] 鄢丹,韩玉梅,骆骄阳,等.板蓝根木皮比与药效及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J]. 中药材,):43.   [30] 蔡宗苇.直接分析植物组织切片化学成分的方法:中国,.7[P]..   [31] 孙国祥,胡玥珊,张春玲,等. 构建中药数字化指纹图谱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2009, 29(1):160.   [32] 孙国祥,侯志飞, 毕雨萌,等.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潜信息特征判据研究[J].药学学报,):857.   [33] 孙素琴,张宣,秦竹,等. FTIR 直接鉴别植物生药材[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 542.   [34] 姜大成,张洁,邓明鲁.16组54种动物药材的红外光谱鉴别研究[J]. 中草药,):75.   [35] 李峰,岳金波,李久明.16种矿物药的荧光光谱鉴别[J]. 中药材,):609.   [36] 张志杰,周群,尉京志,等. 我国药用雄黄的晶体结构鉴定[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91.   [37] 王晶娟,张贵君. 中药生物鉴定法的内涵与教学模式[J]. 药学教育,):22.   [38] 张贵君,李晓波,李仁伟. 常用中药生物鉴定[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9] 黄璐琦. 分子生药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40] 赵艳玲, 山丽梅, 金城, 等. 基于生物热活性表达的中药板蓝根品质评价研究[J]. 中药材, 2008, 31(5): 743.   [41] 代春美, 肖小河, 胡艳军, 等. 微量热法对不同产地黄连品质的评价[J]. 中成药, 2008, 30(8):1179.   [42] 丁培贤,贺天笙.生物免疫化学法检定虎、豹骨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1989, 24(8):457.
  [43] 肖培根. 中药分子鉴定评介[J]. 中国中药杂志,):1559.   [44] 陈士林. 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5] 陈士林, 姚辉, 韩建萍, 等.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2): 141.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ethod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s′ Authentication   CHEN Ke-li1*, HUANG Lin-fang2, LIU Yi-mei1   (1.Development of Pharmacy,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65, China;   2.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193, China)   [Ab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mergence process of the subject and method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s′ Authentic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major achievements acquired in research of each methodology including identification of origin, description, microscopic,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s, it is expoun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ach methodology combined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further described for method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s′ Authentication towards systemat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Key words]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development history; methodology; research direction   doi:10.4268/cjcmm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材种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