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的功效与作用能减轻磺胺药的胃肠道反应吗

山西恩惠来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
新闻咨询&正文阅读
《药物与健康》第二章
药品的不良反应及危害
阅读:5681次&
时间: 11:19:30&
作者:石天恩&
[
Copyright & 2006 - 2011 Easye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恩惠来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晋)非经营性- 晋ICP备大众医药网 - 西药天地 -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滥用药物造成的危害
????? ????
- 基础理论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滥用药物造成的危害
  医生处方用药,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注意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一定不可滥用。
  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毒副作用,特别是在长期使用以后或用量较大时,更容易在病人身上出现毒副反应。即使象阿司匹林这样一般公认为比较安全的常用药物,倘若大量服用,也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文献上曾有服30~40g而致死的报告;久服可引起胃肠出血及牙龈出血;在一组218例病人中,有67%的病人每日服4次,每次3片,结果每日失血3~10ml;还能诱发胃溃疡,使胃溃疡恶化,导致胃溃疡出血和穿孔;长期服用还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在少数病人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及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国内曾有1例因服用后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致死的报告;阿司匹林和其他水杨酸类药物偶可产生耳鸣、耳聋或眩晕以及急性肾小球坏死、肾乳头坏死、肾炎、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对特异质病人,小剂量亦可引起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反应。又如枸橼酸哌嗪(驱蛔灵)是一种家庭普遍应用、毒性较小的驱虫药,但据报道,眼量稍大也会产生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抗疟药乙胺嘧啶在常用剂量比较安全,但如以每日25mg的剂量用至1个月以上时,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服用过量能产生中毒甚至死亡。小儿用时更须特别注意,因为此药有香味,很容易服用过量。
  一些新药,由于临床经验不够,对其毒副作用观察及了解不够,加以早期新药管理不严,曾发生过严重不良后果。例如50年代在西欧市场上出售的新药沙立度胺(“反应停”),作为镇静药广泛应用于妊娠反应,以至引起8000多例畸形胎儿的悲惨后果,它至今仍用于预防和缓解麻风反应症状,与抗麻风药合用以减少反应或减轻反应程度,但禁用于妊娠早期。在日本,由于长期连续服用氯碘喹(加入成药中广泛出售),造成万余人患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炎(subacute mydo-optico neuropathy,SMON)的严重药害。国内一度曾应用呋喃西林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后来各临床单位陆续发现其毒性反应颇为严重,特别是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在一组200例的报告中竟有6例出现,且此种中毒症状长久不易消除,因此禁用于内服。合成止痛药阿法罗定(安侬痛),临床试用来发现其成瘾性,直到推广应用后才发现,虽当即加以控制使用,但已造成临床上一些困难。肝炎用药乳清酸,开始时因轻信国外宣传,曾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国内药厂亦纷纷生产。后来根据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此药疗效既不可靠,又有一定毒性,滥用情况才得以遏止。这类例子还很多,说明过去在新药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医生在使用新药时必须充分掌握有关资料,十分慎重地用药,应密切观察病人用药以后的情况,尽量避免引起不良后果。对于宣传、推广新药,也必须持慎重的态度。
  1 药物的不良反应
  1.1 各系统的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反应:毒副反应中比较多见的是胃肠道反应。一些对胃肠道粘膜或迷走神经感受器有刺激作用的药物都可引起恶心、呕吐。
  硫酸亚铁、抗酸药、吡喹酮、硝硫氰胺(7505)、林可霉素(洁霉素)、克林霉素(氯洁霉素)、丙戊酸钠(抗癫灵)、氨茶碱等都可引起恶心、呕吐、偶致腹泻。吡喹酮尚可引起口腔溃疡、便血等。
  细胞分裂抑制剂如烷化剂氮芥等、氟尿嘧啶(5-FU)、甲氢蝶呤,可引起消化道粘膜损害,出现口干、舌痛、口腔痛(进食时)、吸收不良、腹痛、便血、恶心、呕吐等。服用大剂量四环素族药物亦可引起类似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吲哚美辛、保泰松、羟保泰松、甲灭酸、氟灾酸、乙醇、咖啡因、呋噻米(速尿)、依他尼酸、甲苯磺丁脲(D-860)、利血平、吡喹酮、维生素D等均可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出血。吲哚美辛、甲苯碘丁脲且可引起穿孔。吡罗昔康(炎痛喜康)亦可诱发消化道溃疡及出血。长期服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引起出血、穿孔。
  氯丙嗪类、两米嗪、阿米替林、氯氮平、多虑平、抗组胺药、阿托品、东莨菪碱、苯海索、开马君、神经节阻滞降压药(如美加明、安血定等)均可引起肠蠕动减慢甚至肠麻痹。氯丙嗪类、阿米替林、氯氮平、多塞平等对50岁以上精神病人以及有肠胃功能紊乱者,尤易诱发肠麻痹,甚至肠坏死。
  苯乙双胍、胍生、利血平、普萘洛尔(心得安)、依他尼酸、新斯的明、酶抑宁等可引起腹泻。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亦可引起腹泻,林可霉素偶可引起严重腹泻,临床表现类似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有发热、腹胀、腹痛、便中带脓血粘液、白细胞升高等。
  (2)肝脏毒性反应:氯丙嗪可引起黄疸(发生率1%~8%),一般能于停药1~2月后恢复,极少数死于肝功能衰竭。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氯拉嗪等亦能引起类似的肝损害,但较少见(发生率小于1%)。地西泮、氯氟、甲丙氨酯等偶亦可引起黄疸。
  苯妥英钠、扑米酮、三甲双酮等均偶可导致肝损害,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兼有碱性磷酸酶升高。
  氟烷引起的肝损害,国外报道236例中死亡28例,其机制不明。
  丙戊酸钠有时出现肝脏毒性,碱性磷酸酶及氨基转移酶升高,国外有致死的报道,多数死亡发生于儿童。
  大剂量保泰松可引致肝损害,产生肝炎、黄疸,可由于继发肝硬化而致死。
  特异体质病人大量应用水杨酸类可导致肝损害,呈现肝肿大,碱性磷酸酶及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脂肪变性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的血浆浓度如超过300μg/ml时能严重损害肝脏;如与乙醇同时应用,则对肝脏的损伤更严重。
  甲多巴亦能引起肝损害(发生率1%~3%),国外有因此致死的报告。长期应用此药,可导致肝硬化。
  奎尼丁、胺碘酮(乙胺碘呋酮)均可导致肝损害。前者平均服药2周后即可出现肝功能不正常。
  烟酸大量长期使用可引起黄疸与氨基转移酶升高。氯员丁酯(安妥明)久用后约有1%的病人的氨基转移酶上升,但停药后多能恢复。
  同化激素如甲睾酮、去氧甲睾酮、苯丙酸诺龙等均有诱发胆汁淤积型黄疸的可能。
  氯磺丙脲可诱发黄疸。
  四环素不论口服或静脉给药,如剂量超过1.5g/d,即可能引起肝损害。长期口服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四环素族药物,可因干扰代谢而造成脂肪浸润性肝损害,严重者可致死。有报道孕妇6例每日静滴四环素2~4g,用药第3~5日全部出现黄疸、氮质血症、休克,于5~13日内死亡,尸检发现肝脏有广泛性脂肪变性。
  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能引起混合型或胆汁淤积型肝损害,其发生率约5%~10%。氯霉素偶可引起肝细胞毒型黄疸及肝脂肪浸润,多见于成人。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也可导致胆汁淤积型黄疸,停药后大都能恢复。
  各种磺胺药都可引起黄疸。
  异烟肼的黄疸发生率约为0.1%~1%,50岁以上病人较多见。利福平可致混合型黄疸,发生率可达5%~7%,与异烟肼合用时对肝脏毒性尤大。对氨水杨酸的黄疸发生率约0.3%~5%,肝损害属于混合型,合用异烟肼时所致损害尤为严重。吡嗪酰胺可引起肝炎、肝坏死,甚至导致死亡。
  氨苯砜是砜类中最常引起黄疸的药物,发生率约为2%~5%。
  氯喹偶可致肝细胞毒型黄疸,并可引起肝细胞坏死。伯氨喹、阿的平等较大剂量时或对敏感的新生儿可引起溶血及黄疸。血防八四六(六氯对二甲苯)偶可致中毒性肝炎及溶血性黄疸。锑剂(酒石酸锑钾、锑-273等)可引起肝肿大、肝区痛、黄疸、氨基转移酶升高,剂量大时可产生急性肝炎,严重者有黄疸加深、腹水、肝萎缩、弥散性出血、昏迷等。硝硫氰胺(7505)亦可致肝损害,出现黄疸、肝功减退。
  多数抗肿瘤药都有肝毒性,例如甲氢蝶呤可引起肝细胞毒型黄疸,长期应用导致肝硬化。巯嘌呤(6-MP)甚易引起黄疸,发生率达10%~40%。氮芥类均有程度不同的肝毒性。放线霉素D、丝裂霉素C、光神霉素等可导致中度或重度肝损害。门冬酰胺酶可引起肝细胞脂肪浸润。
  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量应用亦可能引起肝细胞脂肪浸润。
  氨基丁三醇(THAM)曾引起新生儿严重出血性肝坏死。
  别嘌呤醇可致胆汁淤积型黄疸。
  长期大剂量应用硫唑嘌呤,黄疸发生率可高达10%~40%。
  (3)泌尿系统反应:抗生素中以卡那霉素、新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B对肾脏的毒性较显著。卡那霉素可引起蛋白尿、血尿等,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可使肾功能减退。卡那霉素对肾脏的反应在老年病人中较多见。新霉素用药早期出现蛋白尿和管型尿,尿中有红、白细胞,以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尿毒症,病理切片显示肾小管变性坏死及细胞浸润。局部伤口应用新霉素也可引起尿毒症。杆菌肽的临床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尿素氮增高、肾功能减退等,受损害最显著的是肾小管。多粘菌素B大剂量时可造成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为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庆大霉素的肾脏毒性比卡那霉素小,病人仅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时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及血尿,而且是可逆的。链霉素对肾脏可发生轻度的损害,如出现蛋白尿及管型床,个别病人肾功能有所减退等,但停药后一般即可恢复。紫霉素可引起蛋白尿,肾功能减退。头孢菌素类毒性较低,但在过大剂量时亦可损害肾脏,尤其是头孢噻啶(先锋霉素Ⅱ),在国外报道的一组7,000例中,约0.5%发生程度不一的肾损害,严重者可引起肾小管坏死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万古霉素在用量较大或疗程较长时,可出现蛋白尿、进行性氮质血症。二性霉素B可引起肾小管坏死、基底膜增厚。
  一部分磺胺药(如磺胺甲嘧啶、磺胺甲f唑等)因乙酰化结晶产物沉积而引起血尿、疼痛、尿闭等,还可因此而导致肾小管病变或间质性肾炎。增效磺胺复方剂(如复方新诺明)亦可因结晶沉积而导致肾功能损害。
  滥用非那西丁以及由它配成的解热镇痛成药,可产生慢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对乙酰氨基酚亦有类似反应。保泰松、氟灭酸、甲灭酸偶可引起血尿、蛋白尿及肾小管坏死。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可引起水肿。吡罗昔康可致血尿。
  有机汞剂(如汞撒利)可致肾小管变性坏死,甚至因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酒石酸锑钾可引起蛋白尿及管型尿。大量应用铋剂偶可致急性肾衰竭。
  巴比妥类可产生肾小管损害。
  大量静滴对氨水杨酸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抗肿瘤药自消安、苯丁酸氮芥亦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管收缩药去甲肾上腺素、甲氧明、去氧肾上腺素等可因产生肾血管痉挛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或无尿。
  利福平可引起急性尿路过敏症状(肾绞痛、尿闭、膀胱刺激症状等)。
  双异丙吡胺可致排尿困难,尿潴留。西咪替丁能引起肾功减退、急性间质性肾炎。
  甲氧氟烷可引起肾功能损害。糖皮质激素、促皮质素、甲睾酮、苯丙酸诺龙、丙酸睾酮、黄体酮、口服避孕药等因引起钠、水潴留而产生浮肿。
  (4)神经系统反应:氯丙嗪及其衍生物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有人统计其发生频率为:氯丙嗪35%,奋乃静36%,三氟丙嗪36%,甲哌氯丙嗪43%,氟奋乃静52%,三氟啦嗪60%。此外,利血平、氟哌啶醇、五氟利多、甲多巴、左多巴、碳酸锂、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胃复安)、吡罗昔康等亦可致锥体外系反应。
  异烟肼、巴比妥类、甲丙氨酯、氯氮、格鲁米特可诱发惊厥。
  糖皮质激素、阿的平、氯喹、地卡因、甲氨蝶呤等可引起癫痫发作,萘啶酸可使癫痫发作加重。
  乙醇、巴比妥类、甲丙氨酯、氯氮、地西泮、格鲁米特、氯丙嗪、奋乃静、苯妥英钠、丙米嗪、氟尿嘧啶等均可引起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复视。
  硝硫氰胺可引起头痛、眩晕、失眠、多梦、共济失调等。吡喹酮可致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走路有飘浮感,偶可引起癫痫发作。
  强痛定可引起头痛、头晕、眩晕、眼花、黄视、乏力、全身发麻、发抖等。
  白消安、哌哔嗪(驱蛔灵)、碳酸锂、三甲双酮、青霉胺等可致肌无力。
  利血平、氯丙嗪类、美加明、阿的平等能引起精神抑郁,国内曾有服利血平导致病人自杀的报道。服中枢兴奋剂如咖啡因、氨茶碱、麻黄碱类等过多可引起焦虑情绪、精神不安、失眠。大量使用异烟肼亦可导致兴奋不安、幻听幻视等症状。
  糖皮质激素可产生情绪欣快,常伴有精神兴奋和失眠。
  大剂量溴剂、巴比妥类、水含氯醛等可引起精神错乱。
  吡拉西坦(脑复康)可致精神运动性兴奋。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引起急性颅内血压升高、血管剧烈收缩而导致脑血管意外。异烟肼、呋喃唑酮(痢特灵)、呋喃妥因、链霉素、卡那霉素、他巴唑、甲硝唑、吲哚美辛、肼苯哒嗪、长春新碱等可诱发周围神经炎。
  氯霉素内用可致视神经炎,其中有些病例因视神经萎缩而失明。异烟肼、乙胺丁醇久用亦可引起视神经炎。
  长期滴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可诱发青光眼和白内障。
  长期应用氯喹可引起眼部病变,较严重的是视网膜退行性色素变性,黄斑区细小点状色素沉着,视力消退,最后导致失明。
  山道年、三甲双酮可诱发黄视症。
  喹碘方、扑米酮长期或大量使用可产生眼部症状如眼球震颤、双侧瞳孔大小不一及调节失常等。
  引起听神经障碍者主要为耳毒性抗生素及奎宁、氯喹、水杨酸类、依他尼酸等。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妥布霉素等对耳蜗神经可造成损害,产生听力减退或耳聋,老年病例尤易发生。此种损害是进行性而不可逆的,有时在停止用药后仍可继续加重,因此在应用此类抗生素时应特别慎重。链霉素、庆大霉素主要损害前庭神经,产生眩晕和平衡失调,一般是暂时性的,对听力的影响比双氢链霉素小。奎宁、氯喹可引起耳鸣、暂时性耳聋,且可通过胎盘使胎儿耳聋,孕妇忌用。水杨酸类中以水杨酸钠的耳毒反应较显著,症状为耳鸣、听力暂时减退、眩晕。依他尼酸钠耳毒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且可产生永久性耳聋。呋塞米亦有一定的耳毒性。
  (5)造血系统反应: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巯嘌呤、白消安、环磷酰胺等)、氯霉素、有机胂剂等均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氯氮、甲丙氨酯、氯丙嗪、苯妥英钠、三甲双酮、卡马西平、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氯喹、阿的平、海群生、甲苯磺丁脲等偶亦可引起。氯霉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剂量大小无关,且为不可逆性,死亡率较高。
  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苯妥英钠、氯氮、氯丙嗪、非那西丁、保泰松、吲哚美辛、甲灭酸、氟灭酸、奎尼丁、甲多巴、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维生素K、青霉素、链霉素、头孢噻吩、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氨苯砜、氯喹、阿的平、伯氨喹、血防八四六、磺胺类、呋喃类、萘啶酸等可致溶血性贫血。
  长期使用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扑米酮、苯巴比妥以及抗肿瘤药甲氨蝶呤、巯嘌呤、阿糖胞苷、氟尿嘧啶、羟基脲以及阿司匹林等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长期大量服用乙胺嘧啶亦偶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氯霉素、锑剂、磺胺类、氨基比林、安乃近、复方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异烟肼、丙基硫氧嘧啶、甲基硫氧嘧啶、氯氮平等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其中以氯霉素最多见。此外,氯丙嗪、对氨基水杨酸、苯海拉明、苯妥英钠、阿司匹林、氢氯噻嗪、奎尼丁、伯氨喹、乙胺嘧啶等偶亦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
  西咪替丁、谷丙胺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抗肿瘤药因抑制骨髓功能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其中以阿糖胞苷较多见,其次为环磷酰胺、白消安、甲氨蝶呤、巯嘌呤,再次为长春新碱。氯噻嗪类亦可引起,但发病较慢,程度较轻。长期应用雌激素也可产生血小板减少。偶尔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尚有:奎尼丁、氯喹、奎宁、乙胺嘧啶、磺胺类、氯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红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水杨酸钠、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乃近、呋塞米(速尿)、螺内酯、甲苯磺丁脲、巴比妥类、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甲丙氨酯、安妥明、双嘧达莫等。
  洋地黄、肾上腺素、樟脑、非那西丁等可引起白细胞增多,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
  (6)循环系统反应:过量使用强心甙类常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致死。奎尼丁可致心力衰竭。胺碘酮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静注普鲁卡因胺可引起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停搏。钾在治疗过程中常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临床上呈现阿-斯氏综合征,为其致死原因。
  注射肾上腺素可因血压突升而致脑溢血,还可引起心律失常及心绞痛。静滴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产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偶见心肌炎。异丙肾上腺素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以及心绞痛。麻黄碱、苯丙胺、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酚妥拉明可引起心律不齐。
  口服维拉帕米(异搏定)可引起阿-斯综合征致死。
  新斯的明可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乃至休克。
  利血平可致窦性心动过缓,长期应用可致心力衰竭。肼苯哒嗪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心绞痛。
  静脉滴注黄连素可导致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乙胺嗪偶可产生心肌损害、室性早搏。氯喹可因窦房结抑制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阿-斯综合征。扑疟喹可致虚脱、室性异位搏动、房室传导阻滞。
  快速静注氨茶碱可使血压突降、心脏停搏而死。
  钙剂静注大量可引起室性早搏、心室颤动以至停搏。
  正定霉素及阿霉素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缺血,个别病例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苯妥英钠偶可致心力衰竭。
  多塞平、丙咪嗪等过量使用可致心房颤动、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抗高血压药所产生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诱发脑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
  (7)其他毒副反应:吗啡、可待因、哌替啶、巴比妥类、安定、萘啶酸、氨基丁三醇、多粘菌素B(静滴)等可产生呼吸抑制。
  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E、链霉素可使呼吸肌麻痹。
  青霉素、对氨基水杨酸、氯丙嗪、磺胺类、呋喃妥因、氢氯噻嗪等可引起过敏性肺炎。
  长期使用白消安、甲氨蝶呤、呋喃妥因、青霉胺等可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症。
  磺胺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维生素K等在引起过敏反应时常伴发哮喘。
  右旋糖酐、尿崩停、阿司匹林、复方甘草合剂可诱发哮喘。
  新霉素、苯佐卡因、奎尼丁、硫柳汞、甲醛等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磺胺类、口服降血糖药、氢氯噻嗪、呋塞米、氯丙嗪类、四环素、灰黄霉素、水杨酸类等可引起光敏性皮炎。
  磺胺类、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乃近、解热镇痛成药(如索密痛等)、保泰松、氯丙嗪、巴比妥类、甲丙氨酯、格鲁米特、苯妥英钠、汞剂、溴剂、砷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氨茶碱、穿心莲片、颠茄片、阿托品、可待因、甲氨蝶呤等均可诱发药疹(主要为固定性药疹)。据报道,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石家庄)收住药疹154例中,由抗生素引起者占27%,解热镇痛药占19%,磺胺类占17%,巴比妥类占6%,汞剂占11%,以上5类共占80%。
  普鲁卡因胺、肼屈嗪、甲多巴、利血平、氯丙嗪、苯妥英钠、三甲双酮、美沙酮、异烟肼、保泰松、青霉素等可诱发红斑性狼疮。
  1.2 过敏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等,其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青霉素的过敏反应率居各种药物过敏反应的首位,约占用药人数的0.7%~10%。其过敏性休克反应率也最高,占用药人数的0.004%~0.015%。此外,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类、争光霉素、二性霉素B、磺胺类、吡哌酸、苯巴比妥、甲丙氨酯、氯丙嗪、安乃近、复方阿司匹林、复方氨基比林、水杨酸钠、保泰松、辛可芬、吗啡、哌替啶、樟脑磺酸钠、尼可刹米、普鲁卡因、丁卡因、阿托品、氨茶碱、枸橼酸喷托维林(咳必清)、复方氢氧化铝片、贝那替秦(胃复康)、凝血质、卡巴克络(安络血)、酚磺乙胺(止血敏)、右旋糖酐、汞撒利对氨基水杨酸、奎宁、酒石酸锑钾、呋喃丙胺、可的松、促皮质素(ACTH)、黄体酮、缩宫素、胰岛素、链激酶、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辅酶A、三磷酸腺苷(ATP)、细胞色素C、水解蛋白、维生素B1、B2、B6、B12、C、K、维丁素胶性钙注射液、肝素、抗毒血清、类毒素、疫苗、硫代硫酸钠、硫酸钡、碘造影剂、鸦胆子、黄连素等,均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须加注意。近年来国内外已报道导致死亡者多例。如国内报道青霉素致死7例,其中2例因嗅到青霉素气味引起过敏性休克而致死,1例因皮试导致过敏性休克而死。7例中,1例为12天的女婴,1例为14岁男孩。头孢噻吩钠(先锋霉素Ⅰ)致死1例,因皮试引起过敏性休克致死。庆大霉素致死4例,因过敏性休克致死2例。婴儿肾衰和老年人肾衰致死各1例。卡那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致死1例。氯霉素致死2例,其中1例为4个月男婴,肌注致过敏死亡;1例静滴引起急性再障并感染休克死亡。1例静滴乳糖酸红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致死;细胞色素C作过敏试验(划痕)时亦有引起过敏死亡者。
  1.3 耐受性、耐药性和依赖性
  耐受性(tolerance)是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之分。前者可长期保留;后者往往是连续多次用药后发生的,增加剂量后可能达到原有的效应,停止用药后,其耐受性可以消失,机体恢复到原有的反应水平。易产生后天获得耐受性的药物有肼屈嗪、麻黄碱、亚硝酸类、巴比妥类药物等。
  耐药性(resistance,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病原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这是由于长期应用抗菌药,应用剂量不足时,病原体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通透性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药物依赖性(dependence)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使用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由于断()引起的不舒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性。同一人可以对一种以上的药物产生依赖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定义)。
  按照依赖情况,可分为两种:①身体依赖性,有时也称生理依赖性,它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可产生一种强烈的躯体方面的损害,即戒断综合征,表现为精神和躯体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症状,使人非常痛苦,甚至有生命威胁。以前曾称为“成瘾性”。产生身体依赖性的药物均为中枢神经抑制药,如吗啡等。②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它使人产生一种要周期地或连续地用药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断药时一般不出现躯体戒断症状。以往曾称为“习惯性”。常易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物有酒及某些催眠药等。
  滥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物,一旦产生依赖性后,除可影响用药人的身心健康,还可产生社会问题。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须特别注意,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1.4 致畸
  某些药物应用于孕妇可引起胎儿畸形(参见本章“6”)。例如沙立度胺、丙米嗪、己烯雌酚、孕酮、雄激素、甲氨蝶呤、巯嘌呤、白消安、环磷酰胺、阿司匹林、氯氮、地西泮、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氟哌啶醇、四环素类、氯霉素、链霉素、奎宁、乙胺嘧啶、华法林、双香豆素、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糖皮质激素等均有致畸的临床报告。
  乙醇、苯丙胺、碳酸锂、氯丙嗪、苯海拉明等用于孕妇,亦有致畴的可能。
  孕妇应用乙醇、吸入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分娩时用大剂量)、雌激素类、碘化物、甲萘醌、有机汞剂、吩噻嗪类(大量)、黄体内分泌类、奎宁、水杨酸盐类、链霉素、四环素类、维生素A、D(大量)等时,尚可使胎儿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1.5 致癌
  有一些药物可诱发恶性肿瘤,例如长期滥用解热镇痛药的肾脏病变患者,其肾盂癌及膀胱癌的发生率较一般人为高。抗肿瘤药中的烷化剂与抗代谢剂,可诱发某些肿瘤。己烯雌酚可能引起女性生殖道腺癌并可能通过胎盘使胎儿致癌。砷剂可引起皮肤癌。另有一些药物,有致癌的可能性,但尚未能肯定,如保泰松、氯霉素(白血病)、苯丙胺、苯妥英钠(恶性淋巴瘤)、利血平(乳腺癌)、氯贝丁酯(安妥明)(胃肠道肿瘤)、黄体酮(宫颈癌)、煤焦油软膏(皮肤癌)。另有一些药物经过动物实验初步证明可能致癌,如灰黄霉素、异烟肼。有的药物如土霉素在酸性介质中能产生致癌物二甲基亚硝胺,宜注意。中草药中,如农吉利碱、某些鞣质等,亦可能有致癌性。
  2 药物的滥用
  2.1 抗主素的滥用
  抗生素的滥用现象,目前仍比较普遍而严重。滥用抗生素会引起过敏反应、其他不良反应、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已如前述。对于一般伤风感冒,有人亦用抗生素治疗,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可引起不良反应,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合并症,延长病程。对小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结果亦往往得不偿失,病程多数因之延长。对麻疹病例,应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感染,合并症常增多。滥用耳毒性抗生素如卡那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等,对耳蜗神经可造成损害,产生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老人及小儿尤易发生,必须警惕。大量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四环素族、氯霉素),由于体内各处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及真菌即乘机大事繁殖,因而可形成二重感染,其中尤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多见。同时,长期应用抗生素,必至抑制肠内有助消化的非病原性菌如双歧杆菌的繁殖,从而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总之,抗生素的广泛滥用,必须引起警惕并设法加以制止。
  2.2 解热镇痛药的滥用
  由于解热镇痛药中多数是家用成药,人们可以不经过医生处方而直接从药店买来应用,因此滥用现象比较普遍。据统计目前国内解热镇痛药中销售量最大的是解热镇痛片(即APC片,含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和咖啡因)与去痛片(即索密痛片,主要含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此外安乃近片的销售量也较大。这种滥用,必然会造成药源性疾病,有时还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长期服用含非那西丁的制剂,可引起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等,甚至可能诱发肾盂癌和膀胱癌。非那西丁还易使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起紫绀反应。此外,非那西丁还可引起溶血和溶血性贫血,并对视网膜有一定毒性。长期服用非那西丁,还可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因此1982年我国宣布淘汰的127种药品中就有非那西丁片,但其复方制剂如APC片、去痛片并未被淘汰。国外如美、英、德、日本等国也都决定取消非那西丁或规定在其包装上须注明“不能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氨基比林和安乃近同属吡唑酮类药物,对造血系统有不良影响。氨基比林在少数过敏病人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险。氨基比林在胃酸条件下,与食物发生作用,可形成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特别是亚硝胺。1982年淘汰的品种中有此药的片、针剂及一部分复方制剂,但去痛片未淘汰。安乃近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严重的过敏反应,服药后有时还因出汗过多、体温下降过快而引起虚脱。现许多国家已开始停止使用这两种药物。
  2.3 中药的滥用
  人们以为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这话不完全对。中药相对地说比西药的毒副作用要小些,但中药内也有毒剧药,如服用不当,一样会引起不良反应。据不完全统计,1974年至1984年期间,国内期刊关于因使用中药而中毒致死的报告共有27篇,这些中药包括:巴豆、苍耳子、六神丸、雷公藤、甜瓜蒂、木通、牵牛、苦楝子等。
  曾有报告因长期轮换服用朱砂安神丸、活络丹、补心丹等而引起汞中毒的病例,乃由于这些中成药内都含有朱砂(汞化合物),长期服用引起了蓄积中毒。
  云南白药是一种很有名的中成药,治疗内外出血和血瘀肿痛有很好疗效,成人一次剂量为0.2~0.3g。如果一次内服量超过0.5g,就可能引起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至形成肾功能衰竭。
  六神丸、六应丸、梅花点舌丹等中成药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有较好疗效,但因内含蟾酥,具有一定毒性,若服用过多,可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周及四肢麻木、大汗淋漓等中毒症状。
  有的中成药(例如牛黄解毒丸)还可引起过敏,应加警惕。
  “药带三分毒”,完全无毒性的药物是很少的,中药亦不例外。即使如著名中药滋补药人参,若服用过多过滥,也会引起不良后果(见下小节)。因此中药也不可滥用。
  2.4 补药的滥用
  补药是一般人对维生素及其他营养药、补血药或某些中药补益药(如中药人参)的俗称。人体对于这些药物的需要大都有一定限度。例如维生素,每日需要量并不大,一般从日常膳食中即可得到充分供应,原不必另外再求补充。只有需要维生素量较大的儿童、孕乳妇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如慢性腹泻),才需要适当地补充维生素。即使是这些真正需要维生素量较大的人,以及维生素缺乏症患者,也不可随便给以维生素,而是应该缺什么补什么,适当掌握其用量。滥用维生素,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而且还可能引起维生素之间的不平衡,影响机体的正常机能,甚至造成中毒。以维生素A为例,小儿一次用量超过30万单位(约为浓缩鱼肝油6g),成人超过50万单位,就可能引起急性维生素A中毒,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烦躁、嗜睡、前囟隆起,还可有眼球震颤、复视、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若小儿每日服5万至10万单位以上,连续服药超过6个月,或不满半岁的婴儿每日服1.85万单位,连用3个月,都可引起慢性维生素A中毒,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肢体深部硬且有触痛,颞部及枕部可有肿块状突起(不满半岁的婴儿常出现颅骨软化),皮肤瘙痒,脱屑,毛发干脆易脱落,口唇皲裂,食欲减退,偶有牙龈出血及鼻衄。
  滥用维生素D,同样也可以引起中毒。若小儿每日服2万单位,连用几周或几个月之后,可导致高钙血症、异位性钙化和纤维性骨炎。临床表现主要由高钙血症所引起,包括头痛、厌食、恶心、呕吐、口渴、嗜睡、多尿、脱水、高热及昏迷,尿内出现蛋白和红细胞。如不及时停药,可引起肾脏钙化,导致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因高钙血症及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可见,维生素是切不可滥用的。在治疗维生素缺乏症时,开始虽可以给予较大剂量或进行注射以便迅速补充需要量,但一俟得到弥补以后,即应减少剂量至每日需要量,并尽快改注射为口服。在预防维生素缺乏症时,一般采用口服给药即可,没有必要采用注射。
  至于中药补益药,人们往往认为“有益无损”,“多服一点无妨”。其实,即使象人参这样以药性平和著称的中药,也不能滥用,否则会同样造成不良后果。根据中医经验,人参虽可益气健脾,但如长期过量应用,亦可引起院腹胀满、食欲减退。观察还证明,一些病例在长期服用人参后,常出现失眠、易激动等现象,需要停药一段时间才能好转。据国外报道,在连续服用人参超过1个月的133例中,大多数出现兴奋状态、失眠、欣快感、神经衰弱、咽喉刺痒、高血压等症状,有的还出现皮疹、水肿、清晨腹泻等。其中14例,每日服人参3g,最多时服15g,经24个月后检查,发现10例表现欣快、烦躁、激动、失眠;4例因用量较大,导致人格解体和混乱感。又据苏联文献:一次服3%人参酊200ml后,出现全身玫瑰疹、瘙痒、眩晕、头痛、体温上升及出血;一人因内服500ml而导致死亡。中医认为,一切实证、热证,均忌用人参;阴虚火盛者使用后常出现便秘、鼻衄;初感外邪而无虚证者服用后,则会使表邪久滞不去,加重病情;故人参长于补虚,只宜用于虚证,一般健康状况尚好并无虚证表现的人,就没有必要使用。
  2.5 激素及其他药物的滥用
  激素方面也存在着滥用的现象。有人以雄性激素睾酮为补品,但却不知此药如应用过多,效果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促进性机能,反而由于阻止脑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而使睾丸机能减退,生殖器官萎缩。雌性激素同样不可滥用,长期使用可能引起卵巢的退化、萎缩。促皮质素(ACTH)滥用的结果,可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诱发糖尿病、高血压等,必须引起警惕。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与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类似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满月脸(面胖)、骨质疏松、脱钙、溃疡、糖尿、精神异常、多毛、痤疮、踝部水肿、阳痿、月经障碍等。
  钙剂大量服用的结果,血钙量增加,导致肌肉及关节痛、共济失调、多尿、尿石等毒性反应,静脉注射钙剂且能引起心跳过缓、心室颤动;注射过快可引起心脏停搏,因此滥用钙剂是很危险的。
  口服葡萄糖亦有滥用现象,其实我们每日从食物中摄取的糖一般说来完全可以满足生理需要。
  2.6 药物联合应用上的滥用
  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某些情况下(例如为了取得协同作用,抵消副作用,延续耐药性的产生等)是必要的。但药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药物联用后往往并不是各起作用互不影响,而是在药理或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以致可能引起种种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联合的药物愈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据有人统计,当联合使用5种以下的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而联用20种以上的药物时,发生率可上升为45%。因此,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特别是“开大处方”、“放乱箭”的处方用药办法一定要注意避免。
  在药物的联合应用中,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比较滥的。实际上,联用抗生素常常不如单用安全、有效。据文献报告:以金霉素和大剂量青霉素联用于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其死亡率(79%)远较单用青霉素治疗者(死亡率30%)为高。有人分析一组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的药物治疗结果,其中40例单用磺胺嘧啶,死亡率为8.9%;54例单用青霉素,死亡率1.9%;47例联用青霉素和磺胺嘧啶,死亡率10.6%,且并发症亦多。有的文献还指出,青霉素或链霉素与四环素族、氯霉素联用,在低浓度时略是协同作用,但到一定浓度以上,其疗效反不如单用青霉素或链霉素。近年来临床上抗生素的联用是不少的,然而,除链霉素与异烟肼等联用于肺结核、链霉素或四环素与磺胺类联用于布氏杆菌病、青霉素与链霉素联用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多粘菌素B与某些抗生素联用于绿脓杆菌感染、氯霉素与丙种球蛋白联用于麻疹、四环素族与制霉菌素联用于某些四环素族敏感菌感染等有限几种的联用已证明确属必要外,其他尚少见有联用疗效较单用为好的临床报告。
  临床上为了抢救危急病人,常把多种药物配合在一起进行静脉滴注。这种措施在抢救工作中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其中主要的一个是药物的配伍禁忌问题。国内有人曾对各种常用抗生素、促皮质素、维生素C、去甲肾上腺素、酚磺乙胺等注射液静脉滴注的配伍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盲目混合静脉滴注,会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把青霉素同分子量较大的胺类如普鲁卡因、异丙嗪、氯丙嗪等一起作静脉滴注,即可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产生沉淀;把四环素族与青霉素配伍,可使青霉素的有机酸游离出来;四环素族与中性及碱性注射液(如谷氨酸钠、乳酸钠)配伍,可使四环素族盐基游离;促皮质素与近中性及偏碱性的注射液(如氯化钾、谷氨酸钠、氨茶碱等)配伍即产生混浊;维生素C同碱性较强的注射液如氨茶碱配伍,可促使其氧化而减效,氨茶碱同去甲肾上腺素或去氧肾上腺素或间羟胺注射液配伍,均可使其升压作用降低;氨基了三醇(THAM)、磺胺嘧啶钠、碳酸氢钠、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氯丙嗪及盐酸异丙嗪注射液同上述会甲肾上腺素等三种升压药分别配伍后在密闭器内37℃放置4小时,亦可使其升压作用下降;酚磺乙胺、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三种注射液以不同方式配伍,测得其半数致死量都比各药单独测得者低,说明配伍后的毒性均较单独应用时为大。
  以上清楚说明,滥用药物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必须尽力加以克服,关键在于医务人员要以对病人健康极端负责的精神,努力精通业务,通晓药理及有关知识(例如药物动力学等),全面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慎重、准确地使用药物,提高用药水平,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为保证安全有效的必需药品的生产供应,尽量减少滥用药物造成的危害,我国医药卫生领导部门遴选出国家基本药物并编订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供医生临床用药时参考。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咪替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