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升高是什么意思对眼干眼沔有关系吗

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危险因素分析--《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年04期
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AB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胎龄≥35周、血清胆红素(TSB)峰值425μmol/L且资料完整、进行了头颅核磁共振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的患儿,根据是否符合ABE的诊断标准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一般资料、母孕期情况、合并症、围生期缺氧、黄疸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实验室指标共22项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其中13项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43例,对照组3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出生后体重下降程度、TSB峰值、平均每日胆红素上升值及B/A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严重黄疸诊断日龄、围生期缺氧史及酸中毒与ABE的发生相关,OR(95%可信区间)分别为0.545(0.413~0.962)、36.589(1.114~)、7.963(1.294~49.010),P均0.05。结论在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严重黄疸诊断日龄越小,曾有围生期缺氧史和(或)伴有酸中毒者,ABE发生风险越高;而母乳喂养、出生后体重下降多、存在母子血型不合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则可能是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加强黄疸的监测、对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积极纠正酸中毒,可能有助于预防胆红素脑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722.1【正文快照】:
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不清甚至缺失,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满足①或ABE)是由于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导致②其中一条诊断即成立。(3)酸中毒[5]:血气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导致死亡或神提示BE≤-6 mmol/L和(或)pH值7.35。经系统永久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余楠;韦红;;[J];重庆医学;2010年17期
刘芳;杨素艳;杜志方;郭志梅;吕朝霞;周春风;;[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赵博贤;毕云科;李宪峰;申忱;赵世光;;[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04期
刘义;;[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年06期
徐瑞峰;吴珠明;高红霞;易彬;;[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年06期
涂真真;陈萍;;[J];医学综述;2008年11期
吴俊超;刘军民;刘华勇;;[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13期
汤行录;梁志强;陈伟;严志汉;梁莉丹;张姿英;陈翔;王小同;;[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年06期
庄严;李贵南;周勇;胡月圆;李军;占彩霞;;[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琼枝;杨秀珍;倪玲;叶书来;;[J];安徽医学;1993年04期
王文静,施勤,马仁飞;[J];安徽医学;1994年05期
赵敏;孙素欣;;[J];安徽医药;2007年12期
吕红娟;肖瑾;徐培坤;;[J];安徽医药;2010年07期
童建兵;王晓旸;高宁宾;;[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王秀敏;孙大山;;[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刘金洪,王永华,赵金晓,王枫;[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伟利国,李学恩,梁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潘映辐,魏宝森,翁再民,陈天风,仇叶萍;[J];北京医学;1990年04期
陈葵,潘映辐,铁艳梅,李秀华,孙迪,洪波,杨福生;[J];北京医学;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凯;刘晓伟;袁菁;刘亮;范洁;奚娟;方馨怡;;[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路树超;陈思思;刘炜;王朝阳;刘清国;;[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袁红;陈榕;黄大鹏;王文远;陈占禄;陈锋;;[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王志芳;王颖;李虹;刘玉红;黄祖春;谢正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郑重;田理;;[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许虹;李美山;徐飞;李方;;[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高军;孟尽海;;[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唐启盛;谢利军;霍爱荣;;[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儒芳;[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宋莎莎;[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刁文雯;[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吴敏;[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倪春鸿;[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邱萍;[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何庆华;[D];重庆大学;2003年
陈雁;[D];苏州大学;2002年
王亮;[D];郑州大学;2004年
梁战华;[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吉祥;[D];泰山医学院;2010年
李山成;[D];泰山医学院;2007年
郭清河;[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曾志;[D];暨南大学;2011年
尹益勇;[D];暨南大学;2011年
彭杰;[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林芳;[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胡旻婧;[D];南通大学;2010年
万俊玲;[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常虹;[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盛玮;汪峰;;[J];安徽医学;2008年06期
雷晔飞;谭金亮;徐柳蓉;周晓惠;;[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12期
龚晓辉;颜美玲;黄秀群;刘丽;邓力红;;[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年04期
贲晓明,李佩红;[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6年01期
陈宇辉;熊虹;成怡冰;;[J];医药论坛杂志;2006年02期
雷利荣;王焱林;贾宝辉;詹佳;王成夭;;[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林爱华;[J];中国医院统计;2003年01期
曹锋生;韩继媛;田兆兴;;[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冷振香,黄绮薇;[J];小儿急救医学;2003年02期
吕高萍;;[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海燕,邓春,曾燕;[J];新生儿科杂志;2004年01期
王岩;黎有东;;[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年04期
韦昆成;;[J];广西医学;2008年09期
卓培培;;[J];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21期
闻惠兰;林小容;张惠平;张燕龙;;[J];广东医学;2009年02期
朱晓云;黄俊辉;;[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07期
贲晓明,陈舜年,秦玉明,孙安阳,吴圣楣;[J];新生儿科杂志;2000年06期
陈克正,张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年03期
初平章;宫英方;;[J];河北医学;2006年03期
赵瑞斌;;[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贺仁龄;李长明;;[A];新世纪全国首届小儿综合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杜立中;;[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王淑霞;朱文珍;;[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杜立中;;[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蔡碧珊;;[A];第28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1年名老中医治疗(儿科)疑难病临床经验高级专修班论文汇编[C];2011年
黄华英;;[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林秀珍;;[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舒蕾;;[A];玉溪市第十五届儿科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牛荣华;李桂琼;;[A];玉溪市第十五届儿科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杨尧;;[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
康英歌;[N];医药经济报;2011年
王雪飞 记者
李水根;[N];健康报;2011年
李水根;[N];健康报;2001年
张惠佳;[N];大众卫生报;2005年
周月娥;[N];大众卫生报;2009年
周月娥;[N];大众卫生报;2009年
;[N];营口日报;2010年
本报特约记者 钱勇 本报记者 赵绍华;[N];健康时报;2004年
李颖;[N];科技日报;2010年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王小衡;[N];大众卫生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瑾;[D];复旦大学;2011年
孙逸;[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丽平;[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刘开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王亮;[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任庆国;[D];山东大学;2010年
田巧红;[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王丹;[D];山东大学;2013年
裴进升;[D];桂林医学院;2012年
刘丽;[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梁小明;[D];泸州医学院;2012年
党姗姗;[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ι?飬?????????
?&&45 ?缸.
?ι?飬????????????8UMOL/L,????
?С?45?缸.
???????(????)?????ij????β?3555...??????(????)?????ij????β?3555???????????ε?? ?? ??? 鷽 λ?? ??
??????????????B顣
???棬????????????医学知识_疾病库
Rh血型不合
【 疾病名称 】
Rh血型不合
【 英文名称 】
Rh blood type incompatibility
【 别  名 】
【 类  别 】
【 概  述 】
概述:Rh血型抗原是受第1对染色体上3对紧密连锁的等位基因决定的。共有6种抗原,即C与c;D与d;E与e。其中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故凡具D抗原时称为Rh阳性。迄今尚未定出抗d,故难以证实d抗原的存在,现仅以d表示D的缺乏。DD和dD均是Rh阳性,dd则表示Rh阴性。Rh阴性的频率在种族中有差别:在白种人群中约占15%,美国黑人中占5%。我国汉族人群中则低于0.5%,而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如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Rh阴性占人群比例5%以上。 &&& Rh血型系统有6种抗原,即C、c、D、d、E、e,其中d抗原目前尚无抗血清,故能测出的只有5种。6种抗原中以D抗原最强,致病率也最高,占Rh因子中的80%以上,故临床上常以抗D血清来定Rh血型。
【 流行病学 】
流行病学:我国汉族妇女绝大多数均为阳性,阴性者仅占0.34%,故极为少见。但我国维吾尔族妇女阴性者占4.9%,塔吉尔族妇女则高达15.7%;欧美各国溶血达15%,故母儿血型不血型不合问题也就相应较为突出。&&& 母亲为阴性,父亲为阳性,其子女有65%的可能为阳性,其中约有10%可能发生溶血病。&&& 除D抗原可致外,其他抗原也可使母亲致敏,同样可引起,只是其抗原强度较弱,发病较少而已。抗原性的强弱次序是D>E>C>c>e>d。我国人血型以CCDee为多,因此由抗E、抗c所致的就相对较多。然而,由于D抗原的抗原性强,容易产生抗D抗体,故绝大多数仍以抗D抗体引起者占首位,但与其他民族比较,E、c的作用在我国汉族妇女则比较重要。一般所谓阳性血型,是指具有D抗原者,因此由抗E或抗c所致的,其母亲可能为阳性,故而溶血病不一定都发生于阴性的母亲。&&& 血型系统亦有不同亚型,其中以DU亚型在方面较为重要,它对某些抗D血清能起凝集反应,而对另一些抗D血清则不起反应。如果孕妇具有DU亚型,接受阳性红细胞刺激可产生抗D抗体,这时DU抗原具有阴性的特点;但如果孕妇为阴性,胎儿具DU抗原,这时孕妇又可接受DU抗原刺激,产生DU抗体,这时DU抗原又具阳性的特点。由于抗体绝大多数都由免疫反应产生(虽有个别报告天然存在抗体),且刺激抗体的一定是阳性细胞,故而孕妇如何产生抗体,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问题。&&& 胎次与发病的关系,D溶血病很少发生在第一胎时,因为致敏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但仍有约1%的第一胎发病率,其原因有:&&& 1.母亲接受过不合血型的输血或有肌注血液史。根据资料调查,D致敏,主要通过妊娠,而通过输血致敏的极少,仅0.92%;E除妊娠致敏外还可通过输血使受血者致敏,E阴性者第1次输入阳性血后有19.0%致敏,第5次可达49.0%,第10次后增至55.1%,说明E阴性孕妇过去有输血史者第一胎即易分娩溶血病婴儿。&&& 2.有史、破裂病史。&&& 3.孕期间(多数在妊娠4个月以后)有少量胎血进入母体。&&& 4.羊水穿刺时,损伤胎盘而有胎血进入母体。&&& 5.孕妇的母亲(即胎儿的外祖母)为阳性,孕妇在胎儿时期,被其母的阳性红细胞致敏。&&& 孕妇一经免疫,以后妊娠时是否发病,取决于其丈夫是阳性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如果丈夫为阳性纯合子,胎儿全部为阳性血型,胎次越多则孕母经过多次激发后所产生的抗体也越多,这些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婴儿患病的可能性也越大,病情也越严重;如果丈夫为阳性杂合子,胎儿呈阳性或阴性的机会各半,也就是其间可穿插阴性不患病的胎婴儿。
【 病因 】
病因:&&& 1.血型不血型不合同时伴有ABO血型不合& 由于进入母体的胎儿红细胞受到ABO抗体的作用后,很快被中和而来不及产生抗体,故不易发生溶血病,即使发病病情也较轻。Douohoe等(1964)发现,母儿AO不合(母O、子A)的中和力比母儿BO(母O、子B)强,前者能保护90%的妇女不致敏,后者只能保护55%的妇女不致敏。&&& 2.红细胞的抗原量& 这决定于进入母体的胎儿红细胞量及阳性红细胞抗原簇量。阳性杂合子红细胞比阳性纯合子红细胞的抗原簇少一半,但这点对溶血病的发病并不重要,因为患溶血病的新生儿都是阳性杂合子(因其母是阴性纯合子)。同为阳性杂合子,但抗原簇量不同,例如CDe/cde红细胞与CDE/cde红细胞,前者比后者的抗原簇多1/3,故CDe/cde新生儿易于发病,其病情也比CDE/cde者为重。由于存在着各种影响溶血病发病的因素,故阴性妇女,虽然孕育着阳性胎儿,其发生溶血者亦仅占1/10左右。
【 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 &&& 1.血型不合& 带有(+)抗原的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抗体又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作用于红细胞而导致溶血。因而过度增生,显露于胎儿血中,因而名曰胎儿成症(erythroblastosis fetalis)。 &&& 经胎盘失血(transplacental blood loss)即胎儿血液入母体。并不少见。经酸洗脱法可检出HbF,由此可证明确实有胎盘失血。唯血中含胎儿血量只0.1~0.2ml,尚不足以使母体致敏,但反复多次小量经胎盘失血仍可以致敏,已知引起系统免疫致敏仅需累计量1ml。许多产科因素增加经胎盘失血的机会,例如疾病、剖宫产、臀产、、、外倒转术或羊膜穿刺、流产,尤其人工流产亦会发生较大的经胎盘失血。 &&& 血型不血型不合时,胎儿红细胞经胎盘失血进入母体循环中,被母体脾脏的巨噬细胞所吞噬,需要经相当时间才能释放出足够量的抗原,该抗原抵达脾脏淋巴细胞的相应抗原受体而产生抗体,这种初发免疫反应发展缓慢,常历时2个月以上甚至长达6个月,且所产生的抗体常较弱并系IgM,不通过胎盘。由于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较多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临产时,故第1胎胎儿分娩时仅处于原发免疫反应的潜伏阶段,即使经胎盘失血发生得较早,但因前述原因,一般第1胎的发病率很低。当发生原发免疫反应后再次怀孕,即使经胎盘失血的血量很少亦能很快地发生次发免疫,IgG抗体迅速上升,通过胎盘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导致溶血。 &&& 2.血型不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种免疫性溶血的机制如下(以抗D为例): &&& (1)母为阴性。 &&& (2)胎儿为阳性。 &&& (3)胎儿红细胞经胎盘入母体循环。 &&& (4)母体被胎儿红细胞的D抗原致敏,使母体产生IgM抗体。 &&& (5)再次妊娠又有少量细胞进入母体。 &&& (6)迅速产生大量的IgG抗体。 &&& (7)母体产生抗D,IgG抗体进入胎儿循环。 &&& (8)母体的抗D抗体使胎儿的红细胞被致敏。 &&& (9)致敏的胎儿红细胞被破坏。 &&& 有少数(约1%)的溶血病发生在第1胎,这是由于部分孕妇曾接受过血型不血型不合的输血,或另有少数阴性孕妇当她尚为胎儿时,由于她的母亲是阳性,因此存在血型不合,若此时(孕妇)母亲的血有少量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使之发生了初发免疫反应,这样当孕妇在第1次妊娠她的胎儿是阳性时,只要有少量胎儿血进入孕妇体内即可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足够量的IgG抗体引起发病,这就是所谓的“外祖母学说”。 &&& 血型不血型不合溶血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为阴性、胎儿阳性即抗D抗原阳性时,是由抗E(母为ee)、抗C(母为cc)或抗e、c等引起。其中以抗E较多见,因为在我国汉族人群中CCee或CcDee几乎占半数,且E抗原性仅次于D,我国上海市18年中诊断溶血病122例,其中47例(38.5%)母为阳性,而由抗E引起溶血病者42例。
【 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不同抗原引起的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大致相仿。最严重的是死胎和水肿胎儿。主要症状是,几乎发生在每个患儿。贫血可发生在出生后1~2天内,但大部分在出生后5天才逐渐苍白。其他症状有精神萎靡,表现为嗜睡、少吃、少哭。有的因贫血而发生心力衰竭,表现为气促、呻吟及发绀。严重的婴儿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核),而出现抽搐、凝视或震颤,最后死亡。 &&& 本病的临床症状是由溶血引起,症状的轻重程度和母亲抗体的量,胎儿红细胞被致敏程度和胎儿代偿能力等因素有关。 &&& 1.胎儿水肿& 多见于病情重者,患儿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活产的水肿儿中多数为。如不及时治疗常于生后不久即死亡。不少胎儿水肿者为死胎。水肿的发生与低蛋白有关,因髓外造血与缺影响肝功能,部分患儿尚发生心力衰竭亦加剧水肿。这类患儿胎盘水肿重量与新生儿体重之比可达1∶(3~4)(正常为1∶7)。 &&& 2.& 胎儿由溶血而产生的胆红素都由母肝代为处理,故新生儿脐血一般无,重者可以有0.3mg胆红素,出生后处理胆红素责任全在于胎儿自己,再加之肝功能也还不够健全,出生后4~5h即见,并迅速加深,于出生后3、4天达到峰值,超过340μmol/L(20mg/dl)者不少见。出现早,上升快,是溶血溶血症患儿的特点,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但有少许患儿在病程恢复期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出现胆汁淤积综合征,是因为肝内有广泛髓外造血灶,巨细胞形成,胆管增殖,淤积胆汁肝区纤维化,胆小管中心坏死等。还有部分严重贫血的胎儿水肿,髓外造血造成毛细管阻塞,亦可有阻塞性。 &&& 开始时出现在脸部(血清胆红素为68~102μmol/L),如胆红素值上升则四肢和躯干也出现,最后波及手心及足底。胆红素>256.5~307.8μmol/L (15~18mg/dl)时,面部躯干均呈橙黄但手足心仍为淡黄,但如胆红素>324μmol/L(20mg/dl)手足底也转为橙黄。10天新生儿高胆红素在231μmol/L时肝功能均无损害,血糖降低43.5%应注意肝功能。 &&& 与ABO溶血症比较,有较多病例在24h内出现,而ABO多在出生后2、3天。重庆报告全部溶血病的在24h内出现,12h内出现15例。 &&& 3.贫血& 程度不一,轻度溶血者脐带的>140g/L;中度溶血者脐带血<140g/L,重者则可低于80g/L,且常伴有胎儿水肿。出生后溶血继续进行,贫血较刚出生时明显。部分溶血病患儿在出生后2~6周发生明显贫血(Hb<80g/L),称为晚期贫血,这是由于部分患儿早期症状并不严重,勿需换血治疗,但血型抗体却在体内持久(超过1~2个月)存在,继续溶血而导致晚期贫血,即使早期症状较重而作了交换输血的患儿中仍有部分小儿发生晚期贫血,因为交换输血只能换出部分血型抗体。此外换入的成人红细胞离曲线较新生儿的右移,较易释,能减轻组织缺,但红细胞生成却减少。
【 并发症 】
并发症:核是本病的主要并发症,早在1904年,Schmorl对1例因重症而死亡的新生儿进行尸解就发现其脑基底核被黄染,并首次命名为核(kern)。此种黄染物质经分析确定为未结合胆红素。它能导致神经细胞的中毒性病变,故又称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胆红素脑病最明显处是脑基底核,呈鲜亮黄色或深黄色;其他部位如海马沟、视丘、视丘下核、苍白球、壳核、顶核、尾状核、脑室核、小脑小叶和脊髓前角等均呈淡黄色;小脑、延脑、大脑半球的白质和灰质也可受影响,但更轻淡些。&&& 基底核神经细胞在新生儿期在生理及生化代谢方面最活跃。耗量及能量均需要最大。故基底核最易受损。胆红素进入脑细胞后可能使脑细胞的线粒体化的偶联作用脱节,因此脑细胞的能量产生受到抑制,使脑细胞损害。&&& 1.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与血-脑屏障的成熟度& 完整的血-脑屏障具有栅栏作用,可限制某些物质(如胆红素等)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但当缺、感染、及酸中毒等的影响,其通透性有所改变,屏障作用就受到破坏,即所谓血-脑屏障开放。此时不仅游离胆红素可进入脑组织,而且与联结的未结合胆红素也可进入。某些药物可影响血-脑屏障,尤当新生儿期血-脑屏障不够成熟,胎龄不足的儿更是如此。生后头几天新生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大,胆红素易于透过,因此可认为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而易于发生核。&&& 2.游离胆红素梯度& 未结合胆红素(UCB)系脂溶性,它与富有脑的神经细胞有亲和力。当UCB与联结成为复合物后,因分子量大,一般情况下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但不与联结的UCB可通过,进入中枢神经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凡能使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的因素,如:①UCB浓度过高;②含量过低;③存在竞争夺取上联结点的物质均可导致胆红素脑病。血与脑游离胆红素梯度愈高,则其进入脑的量愈多,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也愈高。&&& 3.胆红素浓度& 足月新生儿当无其他并发症时,其总胆红素浓度在307.8~342.0μmol/L(18~20mg/dl)以下时很少会发生胆红素脑病。当总胆红素>342.0μmol/L(20mg/dl)时就有可能导致部分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总胆红素浓度为256.5μmol/L(15mg/dl)或更低时就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4.胆红素脑病与其他因素& 某些高危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胆红素脑病。如儿脑底神经核需多,代谢率高,当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后就易受影响。儿含量偏低,致使胆红素与的联结点减少;又如窒息缺、感染性、酸中毒及低蛋白血症等可减少胆红素与的联结量;药物、饥饿及等可夺取联结点而降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在处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应及时考虑这些因素对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 5.临床分期& 有人将进行性出现的神经症状分为4期,第1~3期出现在新生儿期,第4期在新生儿期以后出现。&&& 第1期——警告期:足月儿常在出生后2~5天出现,儿7天出现骨骼肌张力减退,嗜睡及吸吮反射减弱、呼吸暂停、精神萎靡、呕吐、四肢舞动、低热、拥抱反射消失等非特异性症状。北京儿童医院报道病例中大都有突然明显加深,但肌张力减退不易发现。&&& 第2期——痉挛期:主要特点为痉挛、角弓反张和发热,尖叫,呼吸困难,心动过缓。北京儿童医院以痉挛的出现作为进入第2期的特征。轻者仅有眼直、凝视、为时很短;较重者两手握拳,双臂伸直,外展强直;重者头向后仰、角弓反张,抽搐后肢体出现弛缓。痉挛程度轻或重,时限长或短,对诊断同样有意义。发热常出现于第2期初,与痉挛并存者占80%。&&& 第3期——恢复期:大都始于出生后第1周末,首先是吸吮力和对外界反应渐恢复,继而呼吸好转,痉挛渐减或消失。&&& 以上各期持续的时限,第1期12~24h,第2期12~24h,最长48h,若病情好转,则进入第3期,约需2周之久。各期时限可随病情轻重而变,轻者可停止于第1期,数天后渐好转,重者在第1期内就可死亡。&&& 第4期——后遗症期:凡未予治疗或病情发展及症状出现缓慢的患儿,日后仍可出现后遗症,但某些后遗症状经2~3个月以后似可逐渐恢复,其预后尚难肯定。经长期观察发现在第1年中可有角弓反张、肌张力增加及不规则抽搐或惊厥等渐趋向恢复;第2年间发现角弓反张可继续减轻,部分患儿仍有不规则、不自主的抽搐,肌张力增加或减低(软瘫);第3年可能上述所有神经症状虽仍存在,包括肢体不自主舞蹈样手足徐动、语言发音困难、高频率失听性听觉障碍,眼球上转困难或斜视,锥体束症状有肌张力减低和等均可逐渐好转,部分患儿仅有轻度或中度的神经肌肉功能不协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可单独或同时存在,直到患儿上学时才消失,智能发育和运动障碍可能平行出现(表1)。&&& 上海市835例分析一文中,有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者48例,除表现有四联症外,尚有,抽搐或阵挛、抬头乏力及等症状(表2)。
【 实验室检查 】
实验室检查:&&& 1.血抗体测定& 阴性的孕妇应检查其丈夫的血型,若不合,测产妇抗体。第1次测定一般在妊娠第16周进行,这可作为抗体的基础水平。然后于28~30周再次测定,以后隔2~4周重复1次,抗体效价上升者提示小儿很可能受累,当抗体滴度达1∶16时宜作羊水检查。内抗体多是IgG抗体,有人测定证实,有IgG1及IgG3抗体的比只有IgG1重,胎儿水肿出现在20周,而只有IgG1的出现在27周。只有IgG1抗体的4/5得病,而同时有IgG1及IgG3的都发病,IgG2及IgG4不能免疫。还有测血中红细胞吞噬作用证明50%阳性则为重症,20%阳性则为轻症。&&& 2.聚合酶反应(PCR)& 检测胎儿D型。年文献中PCR检测结果被胎儿或新生儿血清学所证实者共500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7%和100%。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6.9%。与脐带穿刺和血清学比较,羊膜穿刺PCR技术鉴定胎儿D可降低4倍围生病死率。2001年经验又证实PCR不仅能探测D有无,而且对通过父母周边血、羊水和脐带血全面检查可鉴定出8/14杂合子父亲传D基因给婴儿而26/26纯合子父亲传D基因给婴儿。此法能对抗D型患儿做全面鉴定以便对妊娠作出正确的处理。&&& 3.羊水检查& 正常的羊水透明无色,重症溶血病羊水呈黄色。胎儿溶血程度愈重就愈高,羊水也愈黄,故羊水检查结果对进一步处理方法的决定有参考价值。450nm处的光密度与羊水中胆红素含量有关。该处光密度增加可出现胆红素膨出部(bilirubin bulge)。此膨出部的高度与胎儿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但羊水在450~460nm处光密度膨出部的光密度读数在妊娠不同阶段并不是一致的,故同一450nm处光密度膨出部的读数在妊娠不同阶段有不同意义,凡膨出部值在Ⅰ区者提示胎儿未发病或病情为轻度,在Ⅱ区病情属中等度,在Ⅲ区则表明病情严重。用分光度计测450nm,仪器设备要求较高,亦用测定胆红素法,<8.55μmol/L者,估计胎儿红细胞破坏不严重,可视为孕妇健康,考虑等待自然分娩,大于此值,如L/S值≥2.0应考虑终止妊娠,如>17.1μmol/L者L/S≥2.0即应终止妊娠。&&& 红细胞及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出生后第1天网织红细胞可超过0.06),增高(出生后1~2天周围血可以找到超过核红细胞2~10个/100个白细胞)等仅提示患儿可能存在溶血,不能凭此而确诊。出生后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血清特异性免疫抗体的检查。&& (1)检查母、婴的血型是否不合。&& (2)检查婴儿红细胞是否被致敏,直接法阳性说明婴儿红细胞被血型抗体致敏。并可作释放试验以了解是哪种血型抗体。&& (3)检查婴儿血清中有无血型抗体存在及其类型,将婴儿血清与各标准细胞(CCDee、ccD、ccDee、Ccdee、ecdEe、ccdee)做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4)检查母体血清中有无血型抗体存在,做间接可以证实。由于血型抗体只能由人类红细胞引起,故存在母体内存在血型抗体对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但要确诊,上述第(2)点检查应阳性,只有婴儿红细胞被致敏才发病。
【 其他辅助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 1.B超检查& 重度胎儿水肿并发时B超可检出胎儿腹部有液性暗区,其中间可见飘动肠曲、肝等脏器;胎儿水肿时则胎儿周身皮肤包括头皮厚度增加,呈双线回声。 &&& 2.用正常血液对患者红细胞作血单核细胞分层试验其阳性的敏感性是91%,而阳性的准确率是100%,而对照羊水450在0至Ⅱ氏层的准确率为60%。用单核细胞分层还省了做B超或羊水穿刺,可做初筛试验。 &&& 3.呼气末一化化碳& 是监测内源性CO产生的很好的指标。从衰老的红细胞和产生的血红素,经血红素化酶将血红素转化成胆绿素过程中释放C0,每代谢一个克分子的亚铁血红素就会产生等克分子数的CO。在临床上对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监测内源性CO的生成可以更直观地预测血清胆红素的生成。
【 诊断 】
诊断:产前及产后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即可诊断。
【 鉴别诊断 】
鉴别诊断:主要与ABO溶血相鉴别,鉴别要点见表3。
【 治疗 】
治疗:除极少数重症患者在宫内已开始接受治疗以减轻病情、防止死胎,绝大多数溶血病患儿的治疗在生后进行。&&& 1.胎儿治疗& 对已致敏的孕妇北京协和医院用500g,当归250g,川芎250g,白芍300g,广木香12g。共研成细末,炼蜜成丸,每丸重9g,孕期中每天服1~3次,每次1丸,直至分娩。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和协和医院给或ABO不合的孕妇口服茵陈冲剂(包括茵陈、制、、甘草等),对防止流产、死胎、及减轻新生儿症状有一定疗效。&&& 在妊娠早、中、晚期各进行10天的西药综合治疗( 2mg,1次/d, 500mg加25%40ml每天静脉注射1次,气吸入2次/d,每次20min。 30mg,3次/d,须在整个孕期服用)也可减少死胎、流产、和减轻新生儿症状。&&& 由于妊娠越近足月,抗体产生越多,影响胎儿越大,死亡机会越多。若过去史有过死胎或本胎抗体效价由低升高到1∶(32~64)或由高突然转低;胎心音出现杂音,孕末期腹围、体重过度增大,或自觉全身乏力、胃纳不佳,升高,影像诊断有水肿、、肝等都得考虑提早终止妊娠。一般在35~38周时引产,新生儿存活机会较多,娩出前可促胎肺成熟,力争L/S比值≥2,口服1周(10~30mg,3次/d)可减少RDS和增加胎儿肝细胞酶的活力,减轻生后。ABO不合者较轻,很少需要提早终止妊娠。&&& 若羊水光密度检查提示有胎儿死亡可能的重症病例,可考虑在孕21周起进行宫内输血,隔周再输,以后每3~4周1次,将血注入胎儿腹腔以纠正贫血,使获得存活机会。输血量按胎龄减20乘10计算,进血量过多、腹压超过脐静脉压力可致循环停止,胎儿死亡。但此法本身有引起感染、出血、可能,刺激胎盘可导致更多胎儿血液流入母体,加重病情。&&& 2.产前治疗& 其目的为纠正贫血,减轻病情。&&& (1)免疫球蛋白(IV)疗法:用大剂量滴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可治疗,减少换血的需要。认为:①大剂量IV可反馈抑制母体产生IgG;②IgG通过胎盘需经过胎盘滋养层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介导,大剂量IV可竞争此Fc受体,故可阻止母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③大剂量IV进入胎儿体内后,可与胎儿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起到封闭作用,阻止胎儿红细胞破坏。&&& 有人曾治疗56例(其中ABO型不合,44例,血型不血型不合12例),30例用光疗和IV,26例单用光疗,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只有2例需要换血,而对照组26例中有5例换血,差异非常显著(P<0.01),IV用法,IV静脉注射800mg/kg滴注约0.75ml/min,连用3天。 &&& 由于有这种比较简单而且用血少的方法减少了传染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也不用大量换血又减少了技术操作的限制,疗效还好,用置换术及宫内输血的可能性逐渐减少了。&&& (2)置换术(plasmapheresis):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与上海中心血站合作,于1981年起应用国产血液成分分离机对反复死胎和新生儿全身水肿的重症病例进行孕期置换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目的是换出抗体、降低效价、减少溶血、提高胎儿存活率。一般在胎龄20周后每周换血1次或视病情而定,每次换血1000ml左右。&&& 换过程中有出现皮肤瘙痒或、血压下降和畏寒呕吐等异体蛋白过敏可能,经对症处理后即可恢复正常。分娩过溶血病(重症)的产妇,再次怀孕后要监测抗体效价,若抗人球蛋白法测定抗体效价高于1∶64,直接菠萝蛋白酶法高于1∶32,又有胎儿积液肝等症,应考虑做置换术(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对孕妇的血液做间断流动离心分离,用~A抗凝液每次采出1~1.5L,每周1、2次。孕妇的浓缩血细胞以生理盐水悬浮后当即输回,用新鲜冷冻或作置换剂)。一般在妊娠20周后开始,为保持抗体低于治疗前效价常须做多次置换术。1981年国产血液成分分离机试制成功,通过数十例的试验,证明效果较好。&&& (3)宫内输血:临床确诊有血型不血型不合,羊水做分光光度计检查,胆红素膨出部值在Ⅲ区时提示胎儿受累程度重,若胎儿尚不足33孕周,为纠正胎儿的严重贫血,挽救胎儿,可做宫内输血。输血的方法是以阴性的O型血且与母亲血清不凝集的浓缩红细胞液[220~250g/L(22~25g/dl)]输入胎儿腹腔。输入的红细胞能完整地通过淋巴管进入胎儿循环。输血量视孕周而定,20~22周输20ml,24周40ml,32周100ml。一般每隔1.5~3周输血1次,待检测羊水L/S比例说明胎儿肺已成熟则可让小儿提早娩出。在输血过程中应多次测胎儿腹腔内压力,若压力超过输血前1.33kPa(10mmHg)应停止输血,以免压力过高压迫脐静脉使流入胎儿的血供被阻断引起死亡。近年则采取在B超引导下用特制的长针穿刺胎儿脐带或肝脏内血管采血定血型,测及,若<60g/L应立即输血,60~70g/L酌情决定,并随访。选用阴性血,要输入浓缩血(0.8)以减轻心脏负担,5~10ml/次使胎儿≥0.35,若未达到此数值,1周后再输血。&&& (4)提前分娩:当羊水分光光度计测定胆红素膨出部值位于Ⅲ区且孕周>33周,测羊水L/S>1.5可考虑提前分娩,以防止胎儿病情进一步加重,发展成胎儿水肿或死胎。&&& 3.临产时的处理& 尽可能准备好献血员、器械和换血人员。一般ABO不合以足月自然产为好,不合需提早终止妊娠者可做剖宫产。由于红细胞在胎内已有破坏,缺较明显,出生时容易有窒息,须做好防范。胎儿娩出应即钳住脐带,以免脐血流入儿体过多,加重病情。断脐时残端留5~6cm,远端结扎,裹以无菌纱布,滴上1∶5000液,保持湿润,以备换血。胎盘端的脐带揩清表面母血后,任脐带血自动流入消毒试管3~5ml,送特异性抗体及血清胆红素测定,同时做血常规、血型、计计数,挤勒脐带会使胶质混入血中,可影响的正确性。胎盘需测重后送病理检验。胎盘越重,发病越剧。&&& 4.新生儿治疗&&& (1)光照疗法(phototherapy)(简称光疗):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降低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1958年Cremer发现把患有的新生儿放在阳光下,能消退。到1968年Lucey对儿进行了临床光照试验,发现其疗效无副作用才开始应用于临床。&&& 光疗为最广泛应用的适宜技术,它包括以下优点:①花费最少,只需要普通荧光灯泡;②方便,婴儿裸体,需要很少护理;③安全,新加坡的2.5万名孩子治疗证实是无损伤的;④简单,婴儿放置无须翻身,因胆红素周流很快;⑤效率甚高,从15mg开始24h有50%的下降。&&& ①光疗原理:胆红素的敏感光线是450~460nm,蓝色的425~475nm和绿色的500nm均十分有效,故亦有人用绿光和蓝光。光照对未结合胆红素特别敏感比结合胆红素大2~3倍。在光的作用下未结合胆红素经ⅨaZ型转化为异构的ⅨaE型,后者属水溶性,可经胆汁排到肠腔或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胆红素。&&& ②光疗指征: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0年广州全国新生儿会议通过了推荐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生儿干预方案(表4)。&&& ③方法:&&& A.单面光疗:用6~8只20~40W蓝荧光灯,排列在婴儿上方,呈弧形,灯管间2.5cm,灯管距婴儿正面皮肤40cm,温度要根据季节进行调节,使婴儿周围温度在30℃左右。&&& B.双面光疗:患儿上下皆有蓝光,距离20cm,婴儿睡在透明的玻璃上,以便透光,现国内应用此法,因其疗效好,但儿皮下脂肪少或特别好动婴儿易摩擦者,可用单光。时间和剂量分连续与间断两种疗法,有人主张用连续48h或24h,认为这样疗法好,但也有人主张间断即8h,然后次日再照8h,两组比较认为无大差异,而且间断照射副作用较少。&&& ④影响光疗效果的因素:&&& A.增加皮肤暴露面,身体要取舒展的姿势,洗澡后不要,尿布要小,不遮住光源。&&& B.有人认为蓝光加绿光疗效最佳,但皮肤颜色改变,使人有青紫的感觉,所以有人主张用疗效稍逊色的白光。&&& C.实验证明灯管距离仍为40cm,疗效较好,另外光源外侧要用白色的档物,以增加反光照射。&&& D.灯管寿命超2500h时,疗效降低45%,故寿命不得超过2000h,但有人认为使用200h后即应换灯管,亦未免太短,使用灯管不满454h的单光每照射24h,总胆红素下降70μmol/L,所以参照以上指标,可酌情调换灯管。&&& E.因光疗所形成的ⅨaE如在肠内,而有不能排出。则又可变回ⅨaZ而被吸收,故应设法防治。&&& ⑤光疗副作用:&&& A.由于荧光灯热能影响,照蓝光时体温可上升至38~39℃,尤其天热时更易产生此现象,所以设计时应注意通风。&&& B.光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出时,刺激肠壁易发生,故应注意补充水分,至光疗停止即可停止。有人主张喂不含乳酸的奶一个疗程可以见效。&&& C.皮疹可持续到光疗结束。&&& D.蓝光对()也有促使分解的作用,故()下降。可给()5mg,3次/d。&&& E.血清结合胆红素高于68.4μmol/L(4mg/dl)时光疗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光疗停止后,青铜症可以消退,但时间较长。&&& F.由于强的光线照射可能对眼有产生充血、角膜溃疡等症的危险,所以要用黑纸或黑布保护。&&& G.低血钙,贫血等症状亦可发生,故要使用钙剂。如贫血发生则应尽量停止光疗。&&& ⑥护理:&&& A.照光前的护理:&&& a.照光前先洗澡,洗浴后不应,以免阻碍光线照射,待灯下温度在30℃左右放进婴儿。先开全部荧光灯,并在周围罩上白布,既能保暖又可反光。指甲应剪短以免抓伤。&&& b.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调换,有灰尘应先擦去。&&& c.天热时可将光疗装置放在通风处,如走廊、门口等。&&& d.用黑色不透光纸片或布做遮目镜以防损伤。&&& B.照光时的护理:&&& a.喂养可在光疗时进行,由于光疗下小儿易哭闹,出汗以及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40%,稀便中水分也比正常时增加至1、2倍,故光疗时水的需要量增加15%~20%,特别是1.25kg以下的儿影响更大,所以可以多喂些糖水,则需补液。&&& b.患儿应裸体随时放在床中央,以获得最佳光照位置,玻璃床板应透明,应对患儿呕吐、泪水、出汗、大小便及时清除。&&& c.室温应保持在30℃左右,每4小时测体温1次,一般超过38.5℃时纠正体温。&&& d.对瘦小患儿可采取俯卧式或用单面光疗,以免骶尾骨损伤。对于特别好动者,可肌注,既可减轻又减轻体力消耗,防止擦破皮。&&& (2)换血疗法:是治疗溶血症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最迅速的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换出致敏红细胞,移出抗体和降低血清胆红素以防止胆红素脑病。同时还可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由于换血偶有心力衰竭、血栓、和继发感染等合并症,所以必须严格掌握指征。&&& ①指征:一般临床多是先光疗,一旦发现光疗效果靠不住,就考虑换血,所以两法的指征需要连续起来考虑(图1)。&&& ②选血:&&& A.血型不血型不合时用阴性血,如(抗D)溶血无阴性血时,不得已可用无抗D(IgG)的阳性血,此时换入的血液被 IgG破坏影响疗效,但至少也能换出相当量的胆红素及抗体,同时消耗游离的抗体使溶血早期停止。重要的血液应与母亲血清无凝集反应。&&& B.对有明显贫血和心衰的患儿可用减半的浓缩血来纠正贫血和心衰,只需在换血时插入长针头输血。一般换血时可先用上层血,用其丰富的结合更多的胆红素,以便换出,而换血结束时可换人较多的红细胞以纠正贫血。如在换血前1h注入1g/kg,可使胆红素换出量增加40%。&&& C.应选用新鲜血,但应先置室内预热,使与体温接近。但(+)血甚为难找,应急时可用冻血,可节省时间,经验证明可靠、安全,冷冻血中2,3磷酸酸不像储存72h的新鲜血一样降低而它的含量与新鲜血相当,具有较强的携能力。但有堵管的问题,须加少量,还有冷冻血一样经20% 液的稀释,易造成贫血。均可用3份洗涤压积红细胞加2份,即可纠正。&&& ③抗凝剂:&&& A.:抗凝能力强,每100ml血只需加3~4mg,大多数新生儿可在6h内分解,通常换血后须按血量所需量减半给中和之,因另外半量已随血换出被肝脏代谢,作用时间短,24h内作用消失,故无()也可不用,另外血血糖很低,换血时可发生,每换100ml血可通过脐静脉给50%液5~10ml。&&& B.枸橼酸右旋保养液,使用也方便。但保养液占血量的1/5,血液被稀释,换血后贫血不易纠正。有人认为枸橼酸与钙结合,造成,但不超过10min后又恢复正常。故传统方法每换血100ml注射酸酸酸钙既无必要,又无作用。有些学者提出除非有心电图提示有,即可不额外补钙。高浓度的血有刺激分泌的作用,使血糖降低,应注意。&&& ④换血步骤:&&& A.换血前准备:&&& a.人员安排:手术者,助手,观察记录者各一人,另外护士1~2人。手术者负责插管、换血、测静脉压、应急处理整个换血过程的操作和指导。助手协助手术者消毒皮肤、准备器械、插管、固定导管、抽血注血、结扎脐带等操作。观察记录者,除记录手术中情况和出入血量外,并观察患儿状态。如有重要变化时,应向手术者报告并作急救措施。护士负责准备器械和供应敷料、药物、冲洗器械、照料血瓶、接送标本等工作。&&& b.药物准备:500ml生理盐水3瓶,1支,10%酸酸酸钙2支,1∶5000100ml,10ml生理盐水5支, ()1支,急救备用药品等。&&& c.器械准备:大字形五通活塞2只,20ml换血注射器4副,换血塑料管宜20cm长,长度宜短,插管进入脐轮最多9cm,脐轮处量静脉压不到11cm,管不宜过长,因每次抽注血必须丢掉一部分血是管内死腔,管长了,浪费太多。管外径要有0.4cm,因脐静脉直径有0.5cm,儿管径略小些,前端要修剪使钝圆以免太尖了容易穿孔,在靠管前端处要剪侧孔2、3个,以免管端抵住血管壁而不出血,数量要两根。容器3只(盛放盐水、废血、盐水)。长针头4只(套橡皮管),钢尺1把(测静脉压),探针2只,毛巾钳4把,蚊式钳8把(直、弯各4把),持针钳1把,眼科小解剖镊1把,眼科中解剖镊2把(有齿、无齿各1把)。眼睑拉钩2把,3号刀柄1把,小组织剪刀1把,小尖头剪刀1把,“0”号丝线1圈,细圆针2只,直血管钳2把(消毒皮肤用),10ml、5ml、2ml针筒若干副,滤血器2副,标本试管4支。&&& 在无大字形五通活塞等器械时,接上两只三通活塞串联起来进行换血;但衔接处易发生凝血块阻塞。用涂过硅油的大字形五通活塞,两只注射器可同时抽血或注血,保持两种血液经常流动于活塞各个通道间密闭进行,可减少血液凝结和污染的机会。&&& d.体位及其他:新生儿换血时应放置在远红外保暖床上,取卧位,暴露手术部;手脚分别用夹板棉垫绷带固定,换血大部分采用脐静脉,如脐带老化或干燥,可用盐水浸泡30~60min软化,易将导管插入静脉。术前应安置心率监护,或心前区放一听诊器用胶布固定之,以便术中进行监测。患儿术前停喂奶1次,或抽出胃内容物,以防呕吐后再吸入。&&& e.换血开始前及换血过程中,注射器、活塞塑料管装配后,放入生理盐水内(200ml盐水加6~8mg)抽注滑润。五通开关的各个通道与换血注射器、塑料管和出入血橡皮管接妥,放好废血盆。&&& f.记录和观察:要严格按表记录各项指标。&&& B.换血途径:&&& a.脐静脉:&&& 脐静脉插管:脐带剪剩3cm左右,插管时提起脐带与下腹皮肤呈30o~45o角,略偏左腿,导管插入时,方向稍偏右上方约30o角,可与腹内脐静脉成一直线。为了避免血块被推入静脉内,故要边插边抽。导管插入脐轮5cm左右,血流顺利抽出,通常已达门静脉左支,即可扎紧脐带线固定导管。导管插入深度只求达到顺利换血为度,如插入9cm可达心脏则能引起。&&& 脐静脉切开:脐带脱落断面愈合不能利用者,则在腹壁上做腹膜外脐静脉切开。在脐孔上1cm处,局麻后做1.5cm长的横的半圆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分离组织、剪开筋膜。在正中线稍偏右处找灰白色脐静脉,脐静脉很宽,直径有4~5mm,按静脉切开插管法操作进行脐静脉插管。&&& 近年来有较多建议用双血管同步换血的,其中的广州市儿童医院赵宁等年用Wiener法治疗13例,效果良好。该法抽血桡动脉,每次10~20ml,然后用液推注后间歇5~8min。输血用周围静脉均匀输入,用输液泵控制速度,该法胆红素下降59%,换血后平均7天消失,均未发现并发症痊愈出院。&&& 除此之外有用脐静脉和周边静脉,两侧周边静脉看来均不及用桡动脉好。且此一家有13例之多,此法避免了用脐静脉比较复杂的办法,且双侧用同步输血避免了死腔失血200~300ml,且脐静脉插管深及心脏,有造成心跳暂停或不齐的危险,但脐静脉直径有4~5mm宽,是个宽大的血管,可以利用,而且只用脐静脉继发感染的可能性较少。&&& b.中心静脉:如导管不能插入脐静脉时,可采用肘前窝的中心静脉,这条途径可留做再换血时用。而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应用X线定位。而脐静脉导管在换血过程中常要移动,不需要用X线检查。&&& c.大隐静脉:必要时也可用大隐静脉切开,导管向上通过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但此静脉近会阴部,容易污染而感染,且不像脐静脉可以反复多次应用。&&& C.测静脉压:将导管与注射器分离,垂直提起之,在手术野立置以厘米尺(0点在皮肤),根据血柱高低从标尺上读出数即为静脉压,正常新生儿静脉压在8cmH2O时,要考虑有血量过多的的可能,宜多抽少注,以降低静脉压。静脉压低时说明血容量不足,宜少抽多注,一般出入量差额不超过60~70ml。待静脉压恢复正常后,如有缺额再行补上。&&& 换血开始及终了时各采血标本一次:分别留送血清胆红素、及、血糖等化验。了解换血效果以及预防。必要时可加做、血小板、总蛋白、血清电解质(钾、钠、氯、钙)和留一管抗凝血放入冰箱备查。&&& D.换血量及速度:换血量通常为新生儿全部血容量的2倍。新生儿血容量通常为80ml/kg左右,因此换血量为150~180ml/kg。但亦有人通过对比观察认为每次换80ml/kg效果与160ml/kg无异。换血过程中每次更换血量为10~20ml,这个量是根据新生儿对换血的耐受力而决定的。每次交换量决不能超过总换血量的10%,通常每次量开始用10ml,如全过程进行顺利,新生儿体重>2kg者,则以后每次可交换20ml,换血时间为1.5~2h。双倍血容量换血可换出85%~90%的致敏红细胞及降低循环中60%的胆红素和抗体。&&& E.换血的危险性及并发症:换血时要思想集中,操作轻巧,温度调节换入血的稀稠等细小枝节问题均得审慎思考。换血病例的死亡率与手术者操作熟练程度关系较大。换血期间可发生以下一些并发症。&&& a.最多发及主要的危险是心力衰竭,所以要注意抽注不能大,注意抽血时要轻柔,注血时不要用力,要定时测量静脉压,如过高则要多抽少注。如同时有需要进行持续静脉补液者应减慢流速,否则会干扰静脉压。&&& b.库血未经逐步复温而立即输入,可引起心血管功能障碍。一般将血瓶置于室温下预温,应保持在27~37℃,如血瓶外加用温水不能超过37℃,以免溶血。国外有螺旋管置水浴箱中使换入的血液加温至30~37℃,据称效果满意。使用陈旧的血(3天以上),含量高;高血钾可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脏停搏。&&& c.脐静脉插管时,出血不顺是最常遇到的问题,术者需要转动导管或前进后退,以便取得通顺位置。但企图强立推动导管通过,脐静脉穿孔可引起出血或进入腹腔和肝脏,故导管尖端要修剪圆润,以减少这种可能,由导管顶端与心肌接触或由于迅速直接向心脏灌注血液引起反复的。&&& d.换血过程中切忌有空气和凝血块注入,静脉导管不可开口放置在空气中,量静脉压时必须注意;患儿哭闹或深喘气可吸入空气,造成空气栓子。导管插入前应装满盐水,可指示导管内液体的流向。导管插入后先抽血,可避免脐静脉的小血块推入引起血栓。&&& e.用作为抗凝剂者,用量不能过大,以免引起出血和血小板减少。&&& f.换血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引起感染。换入血液虽经事前各项检验,但血清性肝炎尚难完全排除。&&& g.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肠穿孔,是由于换血过程中注射血液时门静脉系统产生反压,破坏血流到肠道引起缺血和坏死,甚至肠壁穿孔的后果。&&& F.换血后处理:&&& a.换血后脐带包以无菌纱布,倒上消毒过的1∶5000液,保持湿润,以备再用。如脐上切口要注意预防伤口感染。伤口未拆线前不宜沐浴。&&& b.患儿送新生儿室重点护理,继续光疗,密切观察患儿程度及有无嗜睡、拒食、烦躁、抽搐、拥抱反射、呼吸、心跳等变化,并及时处理。&&& c.术后情况良好者,可试喂糖水;如无呕吐等异常情况可进行正常喂养。减轻后可继续母乳喂养。&&& d.术后3天内,可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e.术后每1~3天检验1次,血清胆红素按加深速度每0.5~1天测1次,减轻后可予免除。血糖等可按需监测,以便及时处理。&&& f.晚期贫血,出生后2个月,由于体内免疫抗体尚未完全消失,仍有轻度溶血继续进行,加上此年龄恰为生理性贫血高发期,最好每2周复查血常规1次,以便及时发现晚期贫血,如降至90g/L以下,考虑少量多次输血,或补充铁剂,还有一说是认为这些婴儿缺乏,用后者治疗可能有效。&&& 换血疗法大减少死亡率,一次换血后组织内的胆红素可再回入,加上骨髓或脾脏中致敏红细胞的分解以及换入红细胞的衰老死亡,可使血清胆红素再次升高或超过第1次换血前的浓度。在这种情况下应按换血指征再次换血。&&& (3)药物疗法:&&& ①降低血清胆红素:&&& A.酶诱导剂:新生儿肝脏醛酸转移酶活性仅为成人的1%~2%,故未结合胆红素不能有效地与之结合,而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酶诱导剂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增加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与醛酸结合的能力,使血清胆红素下降。酶诱导剂需用药2~3天才呈现疗效,儿的疗效较差,故应及早用药。常用的酶诱导剂是和。单独应用疗效优于,合用则可提高疗效。新生儿5mg/(kg·d),分2~3次服,100mg/(kg·d),分3次服。孕妇可在临产前2周开始服用,剂量为50~100mg/d。&&& B.减少胆红素的吸收:新生儿肠壁富有β-醛酸苷酶,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经此酶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及醛酸后,未结合胆红素又从肠壁吸收,增加血中胆红素含量。10%溶液5ml,每小时服1次。琼脂125~250mg,4~6次/d口服。但此法仅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临床较少应用。&&& C.减少胆红素转化:近年来国外报道用锡-原卟啉(Sn-protoporphyrin)及锡-中卟啉snMP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一定疗效。锡-原卟啉是一种血红素加酶的抑制剂,使血红素转变成胆绿素的过程被抑制,从而减少胆红素的形成。Kappas等报道用SnPP治疗ABO溶血症,0.5μmol/kg(0.25ml/kg)于出生后5.5h用药1次,与对照组比较消退无显著性差异。如第1次用药后24h再给0.75μmol/kg,血清胆红素>171μmol/L(10mg/dl)者24h后再给0.75μmol/kg,可降低血清胆红素达20%,96h测半衰期为3.7h,但抑制HO作用可持续7天。SnMP抑制H0能力是SnPP的5~10倍,副作用仅为SnPP的1/10,对抑制H0的作用可达8天。锌、原卟啉和锌、中卟啉与SnMP相似,能更有较地抑制H0活性及阻断胆红素的产生,及光敏作用较小。20世纪80年代末,SnPP、SnMP已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作为观察性新药用于临床。&&& 同一作者,在重症胆红素血症又有两个耶和华见证会成员儿童在生后75及10h胆红素升高威胁要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用了两至三面照蓝光,并用光毯均无效。由于家长拒绝换血,只好用SnMP一次均能解救患儿于水火之中。具体胆红素下降水平如图2。&&& D.也有报道用γ-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是由于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所致。静脉大剂量γ-球蛋白可通过阻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发挥作用,减少胆红素的形成。用量为γ蛋白1g/kg,6~8h内持续静脉滴注。取得较好的疗效。&&& ②减少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 A.: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1g可与16mg胆红素联结,因此可与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而减少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伤害脑细胞,即预防胆红素脑病。用量为1g/kg加溶液10~20ml静脉滴注。心力衰竭者禁用。&&& B.纠正酸中毒:酸中毒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更易透过脑膜进入脑实质。因此纠正酸中毒也是预防胆红素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供给热量,也可减轻酸中毒和预防。&&& ③辅助治疗:&&& A.供:青紫或呼吸困难者应供,因缺对生命会带来威胁外,还可加重酸中毒的发生。&&& B.中药治疗:a.茵陈汤:茵陈15g、9g,制3g、甘草1.5g,每天服1剂,分次在奶前水煎服,连服3~5天。b.三黄汤:制3g、黄连9g、4.5g。c.,每支10ml(内含茵陈4g、2.5g、山栀1.5g,2g)加10%液静脉滴注。
【 预后 】
预后:溶血病是较重的疾病。金汉珍等报道上海病死率是20.5%,重度5.8%,美国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证明,溶血病在一度下降之后,1970年进入高发期。在1986年每1万名分娩中有10.6名,现虽已有(D)的预防方法,但发病率及死亡率仍高。关于溶血溶血症脑损伤说法不一,德国123名换血的孩子,16岁时多次与正常儿对照说明其学校作业情况落后于正常儿,听觉诱发电位在我国已有多家用于观察新生儿对神经系统影响,多数证明有高级神经改变。
【 预防 】
预防:溶血病的发病,需要母体先后两次接触抗原,才能产生足够量的抗体使胎儿受累发病。首先了解孕妇是怎样致敏的,当母亲是阴性时,胎儿的阳性红细胞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盘的损伤孕期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渗漏进入母体,不过机会少,数量小,进入母体的阳性红细胞逐渐聚集在脾脏中,被该处的吞噬细胞所吞噬,但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释放足够的抗原,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抗体。开始产生的抗体是IgM,不能通过胎盘,但不久即产生IgG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至胎儿。第1次产生抗体的速度慢,数量少,且经过一段时间后即停止增长。但在产生抗体的同时出现免疫记忆细胞,且永久存在,整个过程至少需要8~9周或6个月,此时该妇女已致敏。一旦致敏,就不能再恢复到未致敏状态,至该妇女第2次再怀孕阳性胎儿时,抗原再次进入母体后则引起强烈反应,此时产生抗体速度快,数量多,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第2次怀孕分娩过程中,即母亲需二次接触抗原才会使新生儿发生溶血病。因此,预防阴性妇女发生致敏,必须在第1次分娩阳性新生儿后立即进行。故在第1次接触阳性时即应注射抗D球蛋白。于第1次分娩阳性新生儿后72h内肌内注射抗(D)IgG 300μg,输血时抗(D)IgG剂量可按20μg/ml血计算。产前预防剂量一般主张300μg,若为流产,孕龄不满12周注射50μg,>12周注100μg,28周200μg,然后按照每毫升胎儿血液完全被中和需注射抗D抗体10~25μg计算,以求合适的剂量。对未致敏的阴性妇女,在孕28周时可加注ogam300μg,分娩阳性新生儿后72h再加注300μg。对有ABO溶血病史的孕妇,用活血化瘀中药可取得一些预防效果。&&& 通过给阴性孕妇注射(D)IgG来预防(抗D)溶血病已取得满意的效果。溶血病发病率可降至80%,而胎儿宫内输血儿的成活率可达49%。&&& 溶血病的发病需母体先后两次接触抗原才产生足够量的抗体使胎儿受累发病。故在第1次接触阳性时即应注射抗D球蛋白。适用于下列几种情况:①第1次分娩阳性婴儿后,于72h内应用;②若第1次预防成功,孕妇未产生抗体,则在下一次分娩阳性婴儿时应再次预防;③流产后(不论为自然或人工流产);④在羊膜腔穿刺后;⑤产前出血、宫外孕、疾病;⑥由于胎儿经胎盘失血至母体亦可发生在妊娠早、中、晚期,故有人主张产前预防;⑦输入阳性血。&&& 剂量:一般预防剂量可肌内注射抗(D)IgG 300μg,但当时进入母体的胎儿血量>25ml时剂量可加倍。输血时抗(D)IgG剂量可按20μg/ml血计算或35μg/ml红细胞;输血小板,中性白细胞或则注射300μg。产前预防剂量一般亦主张300μg,若为流产,孕龄不满12周注50μg,>12周注射100μg。Pollack等推算不同孕周注射抗(D)IgG的剂量:25孕周500μg,26周400μg,27周300μg,29周200μg,32周100μg,这样在临产时孕妇体内抗(D)IgG至少仍有20μg。
【 操作 】&&&&
相关研究进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纯胆红素升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