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儿童多动症的表现,对他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吗?

&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更新时间: 10:05:47
健康分享者:牛牛忘记了被浏览 1045 次
该经验由 askaf 发布经验求助,
多动症,也就是医学上所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少年儿童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对于这类孩子,很是让家长和老师的困扰,很多小孩都是活泼好动的,那如何才能判断是否得了多动症呢,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吧。
步骤/方法:
1患多动症的小朋友,经常会在需要安静的场合都安静不下来,总手吵个不停,动个不停,容易因为某写小事而兴奋和冲动。
2注意力难以集中,无论是学习,或者看书看电视,都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目标。即使感兴趣的事物,都是专注不起来。
3做事经常有始无终,在学校不能遵守集体纪律,情绪很不稳定,提出的要求必须要做到,不然就闹脾气。
4话多,总喜欢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插话,或者喜欢干扰别的小孩玩耍。常常手脚动个不停。在不恰当的情况下到处乱跑。
注意事项:
如果家里的小孩都有以上的这些情况,就考虑是多动症儿童,建议要及时进行纠正治疗,轻微的多动症可以在家自行教育纠正,比较严重的,就去专科医院咨询医生的意见。
&相关知识推荐:
温馨提示:以上经验分享由网友原创,仅供参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多动症 热门相关
多动症 推荐医院
医院电话:010-
医院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东路...
医院电话:010-
医院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北...
更多你想知道的(云推荐)
多动症 精彩推荐
多动症 相关药品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缺陷/多动...
参考价格:¥225
功能主治:滋养肝肾,开窍,宁心安神。用于肝肾阴...
参考价格:¥115
相关热门资讯医生解说
精彩健康专题
咨询实录推荐儿童患了多动症怎么办?_百度知道
儿童患了多动症怎么办?
要不要吃些什么?束缚活动等?
提高了100分了,是确诊的,有么有专家帮忙解答下
提问者采纳
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学习。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左右,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 多动症的表现 其核心为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1、活动过多 这类孩子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啼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 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 这类孩子胆大不避危险,不计后果,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出现不良行为,如说慌、偷窃、斗殴、逃学、玩火等。敢翻墙爬高,喜争吵打骂,常称王称霸。 注意力不易集中。 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不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溜号”,听而不闻。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马马虎虎,潦潦草草,错误不少。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 2、冲动任性 这类孩子由于自控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事生非。当玩得高兴时,又咕又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当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这种喜怒无常,冲动任性,常使同学和伙伴害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因为患儿不易合群,久而久之也可造成其反抗心理,常常发生自伤与伤人的行为。 学习困难。 这类孩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未听清楚,以致做作业时,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 部分孩子读书时可把“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左右不分。写字时,不是多一横,就是少一竖,或偏旁反写。画图时,不是比例大小失调,就是位置安排不当,这些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 这类孩子考试成绩波动较大,到3-4年级时,留级的可能相对较多。但因智能正常,如课后能抓紧复习、辅导,尚可赶上学习进度。 多动症的原因 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 有人认为,多动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住处不能及时传递而造成的一种病态。脑内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而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服药后,可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使患儿动作减少,因此,多动症患儿必须服药治疗。 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1)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2)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3)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 遗传因素: 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 其他因素: 近年,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 此外,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怎样确定孩子是否患多动症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1、注意涣散 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3项: 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2.上课常常不听讲。 3.注间容易随境转移。 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2、动任性 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 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3、活动过多 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2项: 1.坐立不安。 2.经常奔跑。 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6.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7.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在允许活动的场合,如下课时、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第二,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在美国,从1979年起,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已把“多动症”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及“注意缺陷不伴多动”两种,后者也就是“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多动症患儿与顽皮儿童间的区别: 1、注意力方面的区别 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 2、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 3、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此外,近年来随着多动症知识的普及,一些幼儿园老师,已能发现某些多动症儿童(7岁以下)的早期症状。如不守纪律、不睡午觉等,催促家长及早诊治,顽皮儿童虽活动亦多,但约束自己方面较多动症患儿好得多。 怎样治疗儿童多动症 以往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可自然消失。现经学者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1)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2)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可有显著的差异。因此,目前一致的看法是:多动症应及早治疗,综合治疗。 家长和老师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第二,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 1、药物治疗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可使注意力集中,养活活动过多的症状,从而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患儿随着行为的改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随着情绪的稳定,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会减少。因此,该药也间接地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发育。不过,利他林唯一的缺点是,它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 利他林每片10mg,每晨1片,餐后服用,如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显,可酌情增量,药物有效剂量,因人而异家长应经常与老师联系,密切观察反应,摸索其有效量,如出现食欲减退、头昏、失眠等情况,家长不必惊慌,可稍减量,2-3周后,患儿即可适应,反应消失。为避免产生耐药性,在周日、假日及不学习时,可以不服药,寒暑假也可停药,但如假日须要学习及做作业,可在学习前半小时服用利他林。利他林一次服药作用时间只能维持4-6小时,因此,必须坚持长期服药才有效果,随意停药,症状又复出现。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可服用1-5年,但随年龄增长,情况好转,药量可逐渐减少,直至停药。 2、教育方法 服药同时家长要重视教育工作,要学习了解有关儿童多动症的知识。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紧辅导。教育多动症的患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肽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提要求不应过于苛求。 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 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这类儿童应从小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儿童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5).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父母应和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帮助医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况,征求医生关于治疗上的指导性意见,有条件时,应争取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如果药物治疗和教育措施配合得当,在部分患儿可在短期内变得安静,注意力集中,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行为治疗 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巩固;而当有些不适宜行为出现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如教师把患儿在上课时间内屁股扭动的次数记下来,倘使减少了,就加以表扬,并且每天给家长带一份报告去,扭动次数减少了,家长就根据报告给予奖励。而奖励的办法可根据各家的具体条件确定,如准许其晚上看电视,或假日去动物园,或奖励给玩具等。 4、饮食疗法 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酷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发生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状加重。相反,多动症的患儿只要限止这类食物,症状可明显减轻,因此,多动症患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少食含酷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少食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桔子等。饮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调味品,如胡椒之类,也不宜使用酒石黄色素,如贝类、大红是、柑榄等食物。 2).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因为锌是人体内的微量无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有关。锌缺管常使儿童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智力减退。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多数头发中锌含量较高。所以,常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对提高智力有一定帮助。 3).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禽血、瘦血等。 4).应少食含铅食物。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所以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等食品。 5).应少食含铝食物。因为铝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金属。食铝过多可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动症患儿应少吃油条,因为制作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钾铝。因此,吃油条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不利。 北京儿童医院: 抽动秽语综合征: 近年有增加趋势,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的综合征,出现突然的短暂的没有意义的运动如眨眼、侧视、耸肩、噘嘴、张嘴、吸鼻、清咽、咳嗽、尖叫、呕吐声、犬吠声、做鬼脸、点头耸肩、上肢抽动、腹部抽动、踢腿等,如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即要立即就诊。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力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运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该症多于学龄前起病,它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习、家庭和校外活动,而且容易导致儿童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自尊心受影响,因此应及时治疗,我科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配用一定的营养脑组织药物,治疗抽动秽语及多动症,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提问者评价
请这位医生方便不方便到无锡来看看,这个可怜的孩子叫焦俊
参考资料:
本人就是医生
北京军颐中医医院是脑科专科医院,我觉得专科医院接诊的这类病例多,技术好,可以去那试试。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9条回答
你好!首先祝你家孩子早日恢复健康!“是药三分毒”,我来给你介绍几则成功治愈“小儿多动症”的食疗秘方:
1. 百枣鸡蛋汤
取百合60克,红枣4枚,鸡蛋2个。将百合、红枣加水400毫升,大火烧开,打入鸡蛋,煮至熟,下白糖,调匀。分2次服。
2. 咖啡糖奶饮
用咖啡适量。按普通浓度冲好1杯咖啡,适当加糖或奶。给患儿饮用,每日2--3次。
爱心提示:以上介绍用方,请务必咨询当地正规中医医院,结合自身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辨证选择使用。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是你自己认为的多动症吧?小孩就是多动的.或许他比同龄人好动得多.以至你认为是多动症.我身边也有小孩超好动,我们也常怀疑他是否得多动症.但过了那个时期就好了.每个小孩发展都是有阶段的.不用太紧张了.
你在哪里啊,这种小朋友如确定是的话一定要治疗的,要吃些药物等.上海长海医院儿科每周三下午有专门的多动和学习困难的专家门诊.生病了还是要去医院检查和治疗的.
怎么知道是多动症啊,是医生确诊的吗,如果不是,那么缺锌也会引起多动的,给宝宝吃点试试!
如果是在一家医院确诊,我劝你还是到至少三家医院看看,如果得到同样的结果,你再下结论给孩子对证治疗。千万不要盲目的给孩子下这样的结论。如果你按照他们提供的症状一条一条比照的话,估计大部分孩子都是多动症吧。所以还是慎重对待。另外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不停地强调孩子好动,这样其实是强化了孩子在这方面的意识,会适得其反的。
孩子患了多动症,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多动症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实际上只有一部分多动症儿童须要服药,多动症儿童中部分对药物产生反应,即使是疗效明显也还是属于对症治疗。多动症孩子的父母应当冷静对待小儿的异常行为,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耐心地说服和训练,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起轻松愉快的气氛也是治疗的必要条件。
家庭关系不和,父母吵架打骂、闹离婚,或家庭人员杂乱、过于拥挤等,都对多动症的治疗不利。
日前,记者从“半边天家园”了解到,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30%左右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且男孩多于女孩。
陈涛(化名)是天津市某小学的三年级学生,但语言能力只能表现出一年级的程度,数学也只能达到二年级的程度。这个男孩平时在学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有“多动症”现象,并且与同学交往有障碍。“半边天家园”志愿者———天津市儿童医院高级心理咨询师姚立大夫分析,这是典型的感觉统合失调。近年来,统合失调引发的学习困难愈来愈多,其主要是母亲怀孕期间胎位不正所产生固有平衡失常;活动空间太小、爬行不足所产生前庭平衡失常;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触觉学习不足;父母采用传统方式要求太多或太放纵,对幼儿触觉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撑力不足;延误矫正,造成幼儿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等原因造成的。其明显特征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跌倒或撞墙;笨手笨脚、容易受挫、缺乏自信;黏人、爱哭、性格孤僻;写字无法在框内、笔画经常颠倒;自言自语、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症状。
姚大夫说,感觉统合失调多发生在6—12岁之间,这些儿童在听、说、读、写、拼音、推理或数学方面能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基本学习策略,社会交往有困难,并且还可能存在一定的行为障碍。对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学习困难应由心理、教育专家对儿童进行智力、运动、语言、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能力的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和学习困难的原因,并确定适宜的训练方案。
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治疗,姚大夫表示,目前国内治疗这种症状的主要方法是游戏运动疗法。其中包括:加强触觉学习,如涂料游戏、球池游戏等用于治疗触觉敏感不足、自闭症、身体协调不良、多动症。在触觉学习的同时,配合身体协调,如仰躺、俯卧大笼球,倾斜滚动等用于可以治疗身体协调不良、触觉敏感不足。而平衡台平躺游戏、平衡台跪坐或静坐摇晃等可以用于治疗多动症、自闭症。这种游戏训练一般每期20次、每次1小时,由专职人员负责训练,定期评价训练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多数儿童的学习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般在半年左右有明显效果。
参考资料:
去查有关这方面的书,然后找到关与这类的病的治疗方法,对症下药。这样就可以了
我也想知道谁能确诊这个多动症?
多动症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现在的孩子为何越来越难调教_多动症_儿童心理_网络精英新闻系统
现在的孩子为何越来越难调教
15:03:17&&&&&&阅读23806次
现在的孩子为何越来越难调教
在家庭教育咨询中,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形:有的父母很是焦急地诉说,我的儿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脾气变得越来越坏,不要说我们,就是连老师也敢顶嘴。另一位家长在边上则无奈地说,女儿性情比以前差多了,先发脾气后掉泪,动不 动耍性子。
某社区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被告知“看到孩子渐渐长大,步入学校,父母都会说,小孩以前很可爱,如今令我们讨厌了,因为他们越来越难调教”时, 40% 的人都认同此说法。其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父母们发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缺陷”。我们不难看到,由于昔日“第一任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宽容迁就以及对昨天暴露出来的“缺陷”的原谅与生俱来,所以导致今天的无奈与焦躁。不少父母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毕竟小,长大了会慢慢懂事的。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他们会把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种种不良毛病视作天真、聪明、可爱。因此,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孩子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反抗”行为,就是所谓累积性缺陷,源出于家长自身。
现在,不少父母为了孩子,本身面临着诸多压力,由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失误,或者由于某种疏忽,造成孩子在情感、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发展的失衡而产生“缺陷”。而某方面的不足致使后一阶段教育的滞后以及缺少针对性教育,最后表现出来的“缺陷”变成令父母头痛的问题。一位母亲曾告知,孩子小时候童言无忌,大人感到她十分可爱。入学几年来,女儿就经常出言不逊,可母亲的批评还能稳住她。最近,母亲对女儿伤害大人的言行深感教育无方,有时竟暗自流泪。现在,还有孩子以耍脾气的手段要挟大人满足自己提出的条件,其实他们在察言观色,窥视父母的态度,以便“趁虚而入”。
现在孩子越来越难调教,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警惕孩子出现累积性的“缺陷”,父母要学习与孩子打交道的本领,成为教育的主人。
1 、发现孩子在认知、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时,要引起重视。他们身上无小事,采取对策不可少。
2 、当孩子以非正常态度提出要求,不能迁就,理智说服,态度坚决。
3 、任何时候不要当面宠孩子,对“骄”、“娇”苗子,应斩钉截铁地处理在“萌芽”状态中。
4 、时常以一份好的心态尝试做孩子的朋友,彼此的沟通有助于增强孩子克服缺陷的信心与勇气。
5 、对孩子的有些要求不妨稍慢兑现,观察他们前后的变化,力求培养他们遇到问题理智、克制的心态。
6 、孩子越小,家长就越容易发现教育的契机,不要轻易丧失。
7 、教育孩子可能会遇到困惑,应及时请教学校教师,寻求方法,争取主动。
作者 : 施青濒
《新闻晚报》 2004 - 03 - 16
下一个 TOP
―――――――――――――――――――――――――――――――――――――――――――――
家庭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忠心近日在有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研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四大误区,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早期教育中的盲目性
许多年轻父母接受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误认为开发智力越早越好,过早地让孩子识字、读书;盲目进行神童教育,急功近利,“杀鸡取卵”,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盲目进行超前教育,会打乱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半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极大的片面性。比如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抓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学习;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特长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全面发展;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只重视营养保障,忽视身体锻炼等等。人的素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片面教育只会把有机的素质整体隔离开来,对立起来,导致儿童畸形发展,“欲速则不达”。
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严重
家庭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通过社会实践,让孩子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孩子进入社会奠定基础。而现在许多学校则把家庭当成学校的“附庸”,往往围绕学校的教学给家长布置任务。家长呢,则是学校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家庭教育丧失了它的独立性。
家庭教育模式封闭
主要表现在家长企图让孩子与社会隔绝。家长看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生怕不谙世事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就想方设法阻碍孩子接触社会;管教多疏导少,说教多实践少。而相对于孩子的心理来说,又管得太多太严,“不许”太多,“允许”太少。孩子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少;相互沟通少,子女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家长说,孩子听;家长命令,孩子执行。
赵忠心认为,传统的家庭教育在新的时期受到极大的挑战,家长们应该尽快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变评价孩子的标准。评价孩子的标准应看孩子“能否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孩子“听话不听话”。第二,要改变与子女的关系。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家长可以教育子女,家长也要接受子女教育。第三,改变教育模式。由封闭模式转向开放模式。第四,讲究教育方法。保持与子女沟通的渠道、注意选择教育时机、要有分寸感等。第五,充实新的教育内容,比如休闲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消费教育等。
《新闻晚报》 2004 - 02 - 24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
父母望子成龙 家庭教育岂能一“托”了事
父母望子成龙,为子女聘请各科家教辅导学业不足为奇,可是贵阳一些中、小学生家长们竞相把孩子全托到老师家生活。有专家就此评论说,虽然这些家长希望孩子“近水楼台先得月”快步成长,但由此失 去的更多东西却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
李先生及其爱人为了能让6岁的女儿受到优质教育,动足了脑筋,先托关系把孩子户口迁到朋友家,如愿进入贵阳市一所知名小学就读。待女儿读到小学三年级时,夫妻俩终于说服了班主任老师,可以把女儿“全托”在老师家里,每周末才回家一次,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接受老师系统、严格的学科辅导。谈及这件事,李先生说:“我们两人工作都很忙,平时根本顾不上孩子的教育,与其请各种家教,不如多花点钱把孩子托付给老师,生活和学习都有保障。”
离异不久的黄女士独自抚养14岁的儿子,前不久她开了一家“美容院”,生意日渐兴隆,可与儿子相处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眼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往下掉。正为此事犯愁的她听说有些家长把孩子全托给了老师,黄女士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把孩子托到了数学老师家,虽然这种选择能否保证孩子学习进步还不得而知,但黄女士心里却觉得踏实了。
“全托式”家教使家长与老师达成“双赢”,但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成为双方的赌注。采访中,黄女士读初二的儿子对母亲的举动就十分反感,他对记者说:“她就想找办法把我约束起来,在老师家更没有自由了,现在连一些同学也开始疏远我。”
孩子的回答是家长和老师不曾想到的。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专家何克说,“全托式”家教受到家长青睐,是因为一方面为家长赢得了更多时间,另一方面家长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家教毕竟只能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很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孩子的人格成长。家教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全托式”家教会导致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减少,而一个孩子健康性格、道德观、亲情观的形成单靠老师是很不够的,不能将家庭教育如此一“托”了事。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
孩子过于听话非好事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不喜欢那些顽皮异常的孩子。然而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言行方面如果略有越轨,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益。特别是在精神心理健康方面,调皮的孩子要比那些言听计从、安静稳重的孩子优胜得多。
那些对家长言听计从的孩子,通常低估了自我价值,自信心比较弱,对环境和生活中发生的事物怀有恐惧。他们把良好的行为作为自我保护手段,因为他们所犯的错误越小,所谓的“风险”也就越少。这都是他们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因而在人格成长方面,往往怯懦拘谨,缺乏进取独立的能力。
但是顽皮或偶然表现放肆和恶作剧的孩子,较具冒险精神,自信心强,敢作敢为。他们每一次的顽劣行为,其实是对各种“规限”作出挑战,显示出个人的力量,表达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孩子,他们尚未能在工作、事业等方面去展示自己的能力、价值和独立性,只能凭与成年人对抗、不合作或在行为上反叛加以表现。因此,精神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略微顽皮,对他们健康发展有益无害。
当然,做父亲的也不能因此纵容孩子的越轨行为。如危害他们本身安全或伤害别人的言行举动,都应该加以遏制。但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有时大可不必对其作出过分激烈的反应,严厉地责罚。
摘自 《新闻晚报》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
福禄贝尔教学法
启蒙教育的推广者――福禄贝尔是幼儿园的创始人,对于幼教理论与实际运用有相当大的贡献,他认为孩子从幼稚时期一直往上是有联续性的,而且幼稚时期更是蕴藏着无限丰富待开发的资源,所以世人尊 称他为「幼儿之友」。幼儿园这个名词就是福氏所发明的,因为他在林中散步,目见草树花鸟的热闹生态,觉得与幼童的生命力很像,因此出现 kindergarten 这个专有的名词。福氏一生致力推广幼儿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绝不能忽略幼稚时期的阶段,他的贡献与影响在今日已看见成果,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已知重视幼儿教育,而且也是大多数的幼儿必然接受的教育过程。
艰辛的过程 ----
说起福氏推广幼教的历程,可说是坎坷艰苦,他早年的生活非常不幸福,出生后九个月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和继母也不重视他的教育,让他孤独的成长,之后在他十岁到十四岁时,舅父母把他接去同住,可说是他少有的快乐时光。这时他去教区学校受一生中唯一的系统教育,本来想要进大学读书,但因为没有钱而放弃。也是因缘际会,他遇到一位模范学校的校长,不但欣赏福禄贝尔的才干,而且给予他学校教师的职位。自此之后福氏觉得教育是最符合自己愿望,适合兴趣与才能的工作,决定以教育作为终生努力的事业。以后福氏觉得学力不足,于是进大学修课,获得矿学教授的资格,足见福氏的坚毅的精神,其一生的学说主要也是在此时期完成。
游戏为主的幼儿园 -----
  福氏创立的幼儿园容纳三岁以上七岁以下的幼童,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游戏,知识的传授属于附加的部分,穿插其中。上课用口语不学文字,唱歌有歌本,多数是故事,另外有恩物与手工材料,都是用以促进儿童自我发现与发展的用具。这个单纯的幼儿园地后来却因时代因素受到政府干预而被禁止继续设立。福氏因此黯然逝世,后来由受其精神感召的伯爵夫人继续致力于这项推展工作。
理论架构 ----
  福氏的教育理论大致如下:他相信创造力是人类的本质,满足感来自于与神灵和世界的和谐相处中去发展创造力,于是他开始鼓吹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的发展就像植物的种子,种子蕴藏整棵树的本性。人的发展也应该由此演进,唤醒儿童体内天生而善的精神,让蕴含的神性发挥出来。福氏认为儿童以活动来表现自我、发展天赋。这类的活动表现以游戏为主,藉由游戏可以表现儿童的内在心理,所以游戏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的游戏都具有教育价值,若是没有意义的游戏,儿童会变成漫无目的、茫然无绪的状态,这样就不能正确适当的准备与衔接以后的课程。基于游戏材料必须加以确定,使老师能够善加指导,因此福氏发展出恩物及手工材料当作媒介。
融洽的幼园环境 -----
要让儿童参与社会活动,使群性尽量能获得发展是很重要的部分。福氏认为人与人应合作,不能离群独立生活,所以学校应该是一个雏型的社会,教室应具有社会活动的情境,教师应设计各种游戏活动,使儿童培养出礼让、互助、尊重他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福禄贝尔所出版的 --- 人的教育一书中,也阐释了他的教育理想,就是发掘人内在的善源,共同组成一个平和互爱的社群。也因此从小的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他穷其一生所努力的方向就是为此。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
专家谈如何才是合理的教育孩子
 孩子提十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七条现代社会诱惑太多,竞争太激烈,要鼓励孩子竞争,但不要攀比,要教会孩子“节制欲望”。现在的孩子容易狂妄,家长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因此,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也要 适当高一点,让他们伸手摸不到,跳一跳才能够摘到。
天天干才能有义务感现在很多家长用家务劳动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其实,家务劳动不应是救火式、临时性的,应该通过长期的、规律的家务劳动培植孩子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家庭中应实行家务劳动承包制,父母和孩子都要有明确的分工,谁没干活就要得到相应的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感。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在道德问题上不听话,要坚决反对;如果是因为淘气不听话,家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是思维上不听话,则要予以支持和鼓励,甚至允许标新立异。总的说来,对于孩子听话的问题,家长应该遵循“行为上严,思维上宽;小时候严,长大了宽”的原则。
 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几乎都在女性的关怀下成长,从妈妈、幼儿园阿姨到学校老师,女性教育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男性所具备的自立、勇敢、逻辑思维、活动能力等品质,对于孩子成长来说甚至更为重要。大海带给人温情和浪漫,但高山的挺拔和坚强却能够撑起孩子成长的脊梁。
来自《新闻晚报》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
宝宝记忆训练八部曲
没有记忆,人的大脑将永远是“一片空白”,用谢切诺夫的话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不过,增强记忆得从儿童时期做起。这里,给您介绍 8 种训练儿童记忆的方法。
一部曲:利用游戏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的话正好说中了幼儿的记忆特点。明智的家长绝不能“命令”孩子记住这、记住那,而是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记。您只要想想“你拍一,我拍一,早早睡觉早早起……”这样的拍手歌,就不难想像,利用游戏可以让孩子无意间记住多少东西了。可以训练幼儿记忆力的游戏很多,如说歌谣、讲故事、猜谜语、唱儿歌等等。
二部曲:明确任务
  不用说孩子,就是您自己可能也不记得走过无数遍的楼梯是多少台阶。但是,您如果跟孩子说:“数数楼梯有多少台阶,星期天好去告诉姥姥。”孩子准会记牢。又如,您给孩子讲故事,先跟他说:“妈妈讲个故事,回头你再讲给爸爸听。”这也能促使孩子记好您讲的故事。为什么?就是因为明确了任务。记忆的任务、目的明确,可以提高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的兴奋性,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因而记得牢。
三部曲:充分理解
  什么算理解?就是新知识与脑子里原有的知识经验“挂上钩”。一旦挂上钩也就容易记住。因此,您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学的新知识与脑子里的旧知识建立联系。比如,孩子记“乘法口诀表”,你可以启发孩子理解“乘数不变,被乘数增加‘ 1 ',积就增加一个乘数”的道理。这样,他就借助已有的加法知识很快记住了乘法口诀。
四部曲:附加意义
  要记的内容有意义,您可以让孩子在理解后再去记。如果是一些没有意义联系的材料呢?您可以引导孩子给要记的材料附加上“意义”。具体方法有:
  假想法。如,要让孩子记住富士山海拔 12365 英尺,就可以把富士山假想为“两岁”的山,即前两位数想成 12 个月 ( 为一岁 ) ,后三位数想成 365 天 ( 为一岁 ) ,这样一假想很容易记住。
  谐音法。比如,马克思于 1818 年 5 月 5 日诞生。要记住这个日期,可以谐音为:马克思――要发一一要发 (1818) 打得资本家呜 (5) 呜 (5) 直哭。
  形象法。看图识字要算最典型的形象法了。再如,让孩子记阿拉伯数字的字形,可以形象地想成: 1 像铅笔细长条, 2 像小鸭水上漂, 3 像耳朵听声音, 4 像小旗随风飘, 5 像鱼钩来钓鱼, 6 像豆芽咧嘴笑, 7 像镰刀割青草, 8 像麻花拧一遭, 9 像勺子能吃饭, 0 像鸡蛋做蛋糕。
  歌诀法。比如,“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整不差”的歌诀,可以帮助孩子很快记住哪个月份是 31 天。
  推导法。比如,孩子是 4 月份的生日,妈妈是 5 月份的生日,爸爸是 6 月份的生日。孩子只要记住一个人生日的所在月份,加以推导就全记住了。
五部曲:巧用时机
  不同时间学的东西,记的效果不一样。研究表明,人在入睡前学的东西记得好。因为学后就入睡,不再有别的东西来干扰,使大脑有一个很好的自行巩固记忆的过程。因此,您的故事、谜语、歌谣等,不妨在孩子临睡前讲给他听。
六部曲:多用感官
  有个实验,以 10 张画片为材料,单凭听觉记的效果为 60 %,单凭视觉记的效果为 70 %,而视、听觉和语言活动协同进行,记忆效果为 86.3 %。这是因为多种感官参与识记活动,可以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的神经联系。
七部曲:反复强化
  明朝有位很有学识、记忆力很强的人名叫张溥,他锻炼自己记忆的方法是: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再抄一遍,如此反复 7 次,然后烧掉,从而使他博闻强记。张溥所用的就是反复强化法。至于幼儿因其记忆保持的时间短,就更需要经常强化,以巩固记忆了。
八部曲:系统归类
  记忆应该是能记善忆。有的孩子知道得不少,就是到时侯想不起来,他不是没有记住,而是不善于回忆。所以,训练孩子的记忆力,不光是让孩子善记,还要让他善忆。让他把记在脑子的东西系统地归类,整理得井然有序。比如,孩子学了一定数量的字,你可以帮助他按字形或读音归类,以后再学,继续归入相应的类别。这样,系统地存在脑子里就容易回忆起来。总之,“存”在脑子里的东西系统性越强,到时侯就越容易“取”出来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本地专家认为幼教应以母语为主
据悉,台湾的幼儿园不以全英语、双语进行教学,不将英语列为科目教学,“以免影响幼儿未来的人格发展”。有关幼儿园课程的规定只列健康、语文、尝试、游戏、工作和音乐六大领域,其中语文课程只列出汉语。看来不论在幼儿园进 行纯英语、双语教学,还是将英语列为独立科目都是不合适的,应当纠正。
幼儿学习双语到底是否合适?本市情况如何?今后的幼儿双语教学何去何从?昨天,记者采访了市教委有关人士,他们说本市目前不会考虑废止以英语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但同时也明确表示:学前教育还是要坚持以母语为主,一些用“外国语”、“双语”来给幼儿园冠名的做法也是不妥的。
家长:英语特色最具择园吸引力
本市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展幼儿特色教育,目前具有特色教育的幼儿园占到全市托幼机构总数的五分之一(包括民办托幼机构)。而在特色教育中,除了艺术、科技和体育外,以英语为特色的幼儿园在家长择园时是最具吸引力的。
由于英语教学是家长择园时考虑的首要条件,因此,即使是一些艺术、科技、体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在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地囊括了幼儿英语教学。不少幼儿园更是自行选购了各种各样的儿童英语教材,在极少数的学校里,甚至有时候连孩子也都有自己的英语课本。
市教委:幼儿英语教学暂不废止
市教委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显得有些无可奈何。尽管一再强调整个学前教育都应该以母语教学为主,但家长“学英语要从娃娃抓起”的心态却是“水涨船高”。专家表示,学前教育阶段是学习母语的最关键时期,在幼儿阶段学习母语,不仅有利于汉语口语的发展,而且对日后进小学后写作文都很有帮助。但由于目前学前教育直接面向市场,下拨经费也有限,所以,民办托幼机构就将开设英语教学特色作为吸收生源的优势。
目前有规定,只有一级幼儿园才能进行英语特色教育。而在教材方面,老师也应该采用统一的教师指导用书,学生更不应该有教材;在师资上,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持证者才能上岗进行幼儿英语教学,外教需有相关教学经历;对教学内容,倡导在儿童的活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感受式的口语教学,绝对不可进行英语单词和字母的教学。
专家: 12 岁后学英语更加扎实
记者曾在某一由社会力量办学托幼机构里看到, 3 个月的宝宝就在接受全英语式的教学了。华东师范大学儿童语言专家张明红副教授告诉记者,除去个别案例,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不否认培养出英语应对如流的天才儿童。但对语言学习来说,环境因为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第二语言环境,就给孩子一味地灌输英语,反而会事倍功半。
科学研究表明,第二语言的学习即使在 12 岁后进行,也是没有问题的。相反在语法、词汇和词根等方面可能掌握得更加牢固、精确。在 12 岁以前学习英语可能在语音、口语上刺激得比较早、效果好,但如果因此影响孩子性格,变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的“两栖人”,或是干扰了汉语的学习,反而得不偿失。
来自《新闻晚报》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早教误区 " 伤 " 了孩子 ( 提醒 )
科学的早期教育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可是,有些家长急功近利,使早教变味。学前教育专家表示,早教中存在的误区越来越多,致使本来促进孩子发展的早期教育反而“伤害”了孩子,使他们越学越累,甚至出现厌学。
误区一:把宝宝当病人
近日,记者在一场亲子游戏中看到,一个孩子参加亲子活动,四位家长陪在门外。除了父母、祖辈还有保姆。而外出随身携带的奶瓶、饮料、衣服和蛋糕更是一大包。家长告诉记者,虽然带这么多东西外出活动不是很方便,但还是生怕对宝宝照顾不周。
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家庭都认为宝宝是“脆弱的小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精心呵护。况且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老人、长辈对孩子更是疼爱有加,有的家长甚至像对待病人一样般无微不至地照顾宝宝。
实际上,宝宝并不那么软弱。市立幼儿园园长赖丽芳告诉记者,孩子还在胎儿时就拥有各种能力,一出生便有多种潜能,并且还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在学校里,他们需要和同伴、朋友一起进行社交活动。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要求,除了适当照顾外,更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一点“冒险”,以挖掘体内的各种潜能。如果家长总是一味把他们当成病人一样小心翼翼地照顾,他们的潜能只可能一个一个地消失。
误区二:提早面对“考试”
如今,学前儿童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除常规入托入园外,业余时间家长把孩子送进形形色色的培训班,让他们去充电,去赶考。于是,孩子在 1 岁内开始学认字, 3 岁内开始学外语, 3 到 6 岁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参加过各种培训班。
多数家长又总是把教育和学习相提并论。他们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就是教育效果的表现。特别是有关电脑技能、语言能力和艺术特长等各方面的专长教育。
学前教育专家指出,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都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而且从今后发展来说,这些远远要比一点“成绩”更重要。
误区三:幼教“小学化”
许多家长从宝宝一出生就为孩子规划了美好的将来,奉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是晚认了几天字,少学了几个单词便觉得是极大的失误。
如今,在家庭幼教中出现小学化倾向。不少孩子在入学后,出现厌学、逃课等不良情绪。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识字、阅读和英语口语。不少幼儿除在特色班、兴趣班已有涉及,家长更多的在语文、英语和数学上猛下工夫。如今,才四五岁的孩子就识字、讲英语、背唐诗,一些认识 1000 字的学前儿童足以应付一年级全年课程。
学前教育专家表示,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止一条,人生随时都有不同的起跑点。学前教育应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不应成为压力。如果过度让学前教育影响到正常义务教育,反而得不偿失。
误区四:盼孩子成“神童”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教育是“超常”的,最好天生就是神童。其实, 90% 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如果家长非要把正常的孩子培养成超常孩子,结果很可能是拔苗助长。
有关专家提醒,幼儿在各个年龄段有众多发展需求,即使在某个方面有超常发展也不能取代其它方面的发展。另外,幼儿早期智能中的显性能力比较容易被看出来,而高水平、复杂的能力一般不易被发现,如果只是一味地重视、关怀孩子的超常之处,反而不能让孩子的智能在平和、正常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千万不要苛求和强求单方面发展。
来自《新闻晚报》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还没有在 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教育行为。导致这种局面,也许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当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亲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与亲情为纽带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亲职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
儿童的早期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予适当的教育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年轻的父母不要错过,在这时期中存在着几个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应了解这些阶段及时进行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 展会有极大的帮助。
  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如下:
  出生后 6 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年龄,进干食物正个月后,就能伸手抓东西,过了这个关键年龄,婴儿就可能拒绝咀嚼从口中吐出食物。
  出生后 9 个月至 1 岁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
2 ― 3 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年龄,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
2 岁半~ 3 岁半是教孩子做到有规矩的关键年龄,应使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
4 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
4 ― 5 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5 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年龄,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5 ~ 6 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时期。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儿童入学,五岁还是六岁
很多家长都关注孩子的入学问题,我们建议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做好选择,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很重要,学习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在于心理调适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的识字和卡通心算课程就是 为孩子进入小学前,做好心理准备,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两会上,省政协常委黄庆勇在提案中提出:将现行的儿童入学年龄由 6 周岁提前到 5 周岁。也就是说,小孩一到 5 周岁,就可以上小学了,不必老“趴”在幼儿园里搞过渡。这项建议引起了许多家长的热切关注,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
  记者走访发现,有趣的是,赞成者一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智力发育得较好,唐诗都能背十好几首啦,足以提前一年升小学,没必要再在幼儿园里多耗一年,以免延误长大后的发展。俗话不是说了嘛,“赶早的鸟儿有虫吃”;而反对者则认为,一年的孩子一个样, 5 周岁的孩子身体、心智发育就是与 6 周岁的没法比,太早上学并不一定能抢到发展的“先机”,相反还可能拔苗助长。还是那句大实话说得好:饭要一口口地吃。“ 5 岁还是 6 岁?这是个问题”。让我们来听听家长和专家是怎么说的―――
  五岁入学有四大理由最主要的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
  话题的抛出者、省政协常委黄庆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申明学童应提前至 5 周岁入学的四点理由:
  第一,实际上,目前教育的趋势是适龄儿童提前接受教育,现有教程也必须作出相应改革;
  第二,时代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也越来越聪明了。其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都比过去提早, 5 周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接受系统教育的条件,大人理应做到与时俱进;
  第三,社会上就业压力大,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孩子早一年出来工作,就可以早一点减轻父母的负担,换句话说也就是减轻了社会压力。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提前一年毕业创造财富,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挥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四,毕竟现在各行业如选任干部等都是有年龄要求的,尤其是女性的选任要求更多,工龄较长、年龄较小的人被选用的机会当然大。早一年入学就早一年掌握了这个先机。
  黄庆勇还郑重地强调,自己提出这个提案,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就业的战略性问题。
  父母有赞有弹分歧大,每个孩子情况不同,意见不可能统一
  儿童应提前至 5 周岁入学,是不是深得家长们的欢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的态度不尽相同。
  儿子正在广州市滨江路小学读三年级的阿云称, 5 岁的孩子接受能力太弱;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育都不是系统教育,而是以玩和学前适应为主,因此 6 岁入学并不存在重复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上失业下岗的工人太多,大学生也面临就业危机,早一年毕业也可能意味着早一年找不到工作。
  潘先生坚决反对儿童提前入学。他说:虽说有人说孩子越早学习文化越好 , 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来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 7 岁以前的孩子还是应该以玩为主,我们做家长的不应剥夺孩子最基本的权利 , 扼杀孩子的童真,只是应该在玩的当中适时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罗女士则坦言:这个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主要看孩子是否聪明。如果孩子聪明且接受能力强的话,提前到 5 岁上学也不是不可以,让他们早点毕业、减轻一下家庭负担不是挺好的吗?
  生意人陈先生说:我的孩子也是不到 6 岁上小学,我也认为孩子早上学好,当然,开始时需要父母陪孩子走过一段时间,年龄引起的差距会慢慢减小,我儿子现在学习就挺好。
  老师多反对五岁入学,认为五岁孩子适应力比较差
  与家长态度不一相反,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对提前到 5 周岁入学大都持反对意见。
  广州市滨江第一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孙老师说, 5 岁的孩子太小,适应能力太差,无法接受小学太系统化的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是比较轻松自由的,但一上小学就要接受较规范的教育。例如上课要坐在座位上 40 分钟不准乱动,很多 6 岁的孩子都还需要差不多一个学期的时间才能适应。部分 6 岁的学生刚入学时还撒尿、哭个不停, 5 岁的儿童更是难以适应的。我教 6 岁的孩子已经感到压力很大, 5 岁的孩子教起来会更辛苦。不过我至今还没有教过 5 岁入学的学生。
  梅花路小学的一位负责人也认为,小孩子提前到 5 岁上学不行。因为现在的孩子本来就少,不会出现以前那种因为孩子多、照顾不过来才送到学校的情况。孩子还是应该有其比较美好完整的童年。她还说,孩子最恰当的入学年龄应该是 6 岁半,现在提前到 6 岁就出现了很多孩子坐不稳、上课玩耍的现象。而要提前到 5 岁,可能他们上厕所时连裤子都不会脱。提前一年入学虽说可以提前一年毕业,但这并不一定能使他们争取到更多的就业和被选用的机会,因为现在大学扩招,一些大学生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孩子提前一年出来,岂不是提前一年失业?
  华阳小学的周校长也称,现在孩子 6 岁上学年龄就偏小,接受能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 5 岁上学就更小了,根本不能坐下来,心也不能静下来。而且他们也不会去想怎么学好,他们不会有这样的意识。
专家说,我国小学学业负担太重,太小入学能否受得了?
我国现行的 6 周岁入学该不该提前?儿童何时入学有没有个标准?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张卫博士认为,孩子入学的年龄问题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这包括孩子的生理发育和社会性发展是否与小学教育相适应。当然年龄较小的孩子经过训练后也能入学,但是否很好地入学,即他们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接受系统化知识的能力是否与小学教育的要求相符合,这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他说,我国曾经把小学五年制变为六年制,把高中二年制变为三年制,原因是社会基础的复杂化,使很多年龄较小的人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只能靠增加学习年限的办法,延长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 岁的孩子尽管身体发育比过去的孩子要好的多,但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善,在社会交往中还存在许多的障碍。例如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肯定不如 6 岁的孩子。
  他还称,中国的小学教育比外国的小学教育要系统得多,因此中国的小学生压力会比较大。国际上各国孩子的入学年龄一般处于 6 ― 7 周岁之间。中国与外国不同的是,外国的小学教育采取比较自由的方式,幼儿园和小学都是玩过来的。而中国的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幼儿园的教育是学前适应教育,灵活性比较大,对孩子没有什么约束。而一旦进入小学,就要接受规范系统的课堂教育方式。心理发育还不完善的 5 岁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到底应该采取那种教育方式呢?中国的小学教育能否做到自由灵活的教学方式?这是也值得思虑。
  因此,张博士称,孩子几岁入学?一要看孩子的自身能力,二是看我们教孩子什么。
  提不提前,关键看小学学什么,不一定要搞“一刀切”
  其实,自从黄庆勇提出儿童提前 5 周岁入学的提案后,不少网民对此也展开了讨论。
  一名叫“杨红宇”的网友称,学童几岁入学 , 我不是教育学家 , 不好评论。但目前国内的教育方式 , 对于 6 岁入学的儿童已是一种很重的负担,再提前到 5 岁 , 那些孩子还能正常成长吗?虽说前几年大家喊了一段时间“给孩子减负”的口号,后来 , 还不是没用。终究 , 现在学校的评比、老师的奖金,还有学校的拨款,都与学生的成绩是息息相关的,谁敢掉以轻心?所以,在目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体制下, 5 岁的孩童上小学,真的太累了。
  著名蒙氏教育专家孙瑞雪在接受网民提问时称: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的教材是超过儿童的认知年龄的,所以我认为 7 岁以后上小学是比较好的,对孩子的发展好。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如果我国学习美英等国将儿童入学年龄提前至 5 周岁,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小学教育模式。黄庆勇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出了同样看法。他说,入学年限制度改革跟小学教程改革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他说,孩子在 5 ― 9 岁还是玩的年龄,现有的小学教程必须进行改革。例如幼儿园的教育应该是以育体为主,小学教育要以育德为主,中学教育要以育才为主,大学教育要以育能为主。这是一种大教育的范畴,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只要教程作出相应的修改, 5 岁入学就不会成为幼儿的负担。
  但张卫教授则提出:如果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学校就必须对师资有所调整。学校到底有没有能力或者有没有必要,为了让孩子提前一年上学而大动干戈?
  张最后说,孩子的入学年龄问题归根到底是个人本身的问题,是家长需要和学校能力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要“一刀切”,不一定要强制要求孩子 5 岁入学。或许我们可以在较成熟的高中或大学这个环节去缩短年限,像研究生从两年半缩短为两年;如果大学能很好地实行学分制,提前修完学分的学生就可以提前毕业。在管理上,我们也可以采取跳级的方法,让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实现跳级。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的方法。
不同国家入学年龄方案
  国别  入学年龄(岁)
  法国   6  
  比利时  6
  意大利  6   
  丹麦   7
  瑞典   7
  芬兰   7
  新西兰  6
  德国   6
  西班牙  6
  奥地利  6
  美国   5-7
  俄罗斯  6
  英国   5
  爱尔兰  6
  日本   5
  葡萄牙  6
何时入学,各国不尽相同 1986 年 7 月,我国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第五条规定:凡年满 6 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 7 周岁入学。 1990 年中期,教育部又提出凡满 6 周岁的儿童应当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我国从 1980 年代中期至今,一直执行的是儿童 6 周岁入学的规定。
但在其他国家,儿童入学的年龄要求不尽相同,大都有在 6-7 岁之间,而 5 岁入学的国家也有,如美国、英国、芬兰、日本等国。
孩子说:急什么,我还没玩够
你们大人吵些什么?什么五岁、六岁的,反正,你们都看到了,我还这么小,上厕所还不会脱裤子哩!让我上小学,还要背那么大的书包包?多累呀!多不好玩呀!我的童年还没玩够呢,急不得。哎,这台阶,真高,我要歇个脚。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家 , 不应该成为 " 第二课堂 "
家,对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是嗷嗷待哺的摇篮,对大人来说,是人生历程中的驿站。可如今,家成了学生“学校的延伸”、“学校的第二课堂”:孩子每天背着书包,从这家学校到那家学校,从这个课堂到 那个课堂,“两点一线”,完成了学校作业还要写爸爸作业、妈妈作业,白天上老师的课,晚上还要应付各种门类的家庭教师和家长的陪读。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家从此失去孩子的笑声、歌声和亲子沟通交谈声,甚至个别孩子每天只会机械地讲上三句话:“妈,我放学回家了”、“作业做好了,我总算可以睡觉了”、“第二天,我又要上学了……”考试像一把刀,架在每个孩子的头上,使孩子失去了天真、灵气,使家庭失去温馨和欢乐。
家,不应该成为学校的延伸,更不应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上课做作业不应该成为孩子家庭生活的全部。从现代的教育观来看: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立体的,不仅是教育内容的开放,而且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也是开放的,学校固然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光依靠学校的力量难以担负起培养现代人才的重任。因为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时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而在这三个世界中,家庭对孩子生活世界的教育和训练更是责无旁贷。家庭、学校、社区只有各自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承担起为 21 世纪培养人才的重任。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有自己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源泉,是孩子步入人生的起点,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有一条人生的起跑线,那就是家庭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今天,把家庭视作学校的延伸,本身反映了当今家庭教育的“异化”。很多家长的观念中都筑起了一面无形的墙:只要有利于孩子应试有助于孩子多拿分,可以不惜代价,不惜时间,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和快乐,与孩子应试无直接关系,一切都可拒之家门之外。
家不是学校,也不是课堂。家应该是太阳底下最温馨的乐园,最安全的港湾。家对孩子来说,不是提供食宿的场所,而是心灵的血脉,生命的根,精神力量所在……但现在不少孩子从他诞生到这个世界那天起,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他们的父母从小把他们托在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父母可以“双脱手”,一个星期难得与孩子见一次面;对孩子来说,他们希望家应该是“共同时间”,希望每天有段时间,那怕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好,可以与父母共同交流沟通分享,不再是只要父母让孩子“听话”,而是孩子与父母共同“对话”,让孩子在“对话”中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
孩子期望中的家,不仅仅是提供物质的场所,那里有鸡蛋、牛奶、巧克力,更需要有心灵的关怀、情感的支持。有一位孩子说:“在我困窘的时候,希望能见到爸妈安慰的目光,这就象一把绒毛刷子,擦掉眼睛里的灰尘,看到美好的前程和目标;当我高兴的时候,希望能见到亲人赞许的眼神,就象一幅色调明朗的油画展现在眼前,虽然无言但情谊深厚,足以让人品味许久;在我伤心的时候,希望能听到亲人鼓励的话语,就象一缕久违的阳光洒向我的心房,让我顿时开朗、坦然起来;在我烦恼苦闷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家中那和谐的气氛,就象春风吹过一池静水,心境随之平静下来。
作者 : 乐善耀 来自《新闻晚报》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
关于家庭教育的各方观点
评优要彰显儿童本色
毛莉(上海市少工委副主任):评选“好苗苗”主要有三个标准,那就是“懂礼貌、有特长、会服务”。现在的孩子有特长这一项基本可以过关,但在懂礼貌和会服务这两项上,通过一次演讲方式,很难全面表现出现。通过动态测评,给孩子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相互交流、了解,通过隐性观察,几乎能考核出小朋友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缺乏的就是良好的道德习惯,尤其是爱心、责任心和团队意识,而这些恰恰是 21 世纪的建设者所必须具备的才能。通过这种动态测评的方式,可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
教育要在平常状态中
张昱瑾(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秘书长):在孩子中推行动态测评确实是一种新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反映孩子的真实状况。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说,有三方面的指导意义。一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培养,不应刻意追求某一次表现,关键在平时,与平常的应变能力,沟通的能力,否则,如果仅仅是家长和老师为孩子准备好讲稿,这肯定过不了关;其次,孩子们要学会做到“心中有他人”,有服务的意识,不应“以自我为中心”;三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平时只是死读书,不掌握方法,一到变化的环境中,就很难适应,更谈不上很好地发挥了。
当好孩子“第一老师”
潘斗修(小苗苗选手家长):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一身份使得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惟我独尊,这种评选形式对矫正他们的不良思想和习惯有重要意义。的确,当前许多父母的千依百顺“培育”了孩子的娇蛮个性,孩子们目中无人,将谁都不放在眼里,以致言行无所节制,出口伤人、行为蛮横成为了普遍现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终身老师,而儿童时期又是模仿欲望极强的阶段,通过参加这次评选活动,我们家长对孩子教育也颇有体会,家长对孩子的讲话态度、在孩子面前的行为举止都要有“学者典范”。
《新闻晚报 升学周刊》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
为自卑孩子点亮自信的明灯
一个总是低着头、弯着腰走路的孩子,他的骨骼必然会变得弯曲;一个自卑的孩子,在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来,他的心灵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孩子需要昂起头来走路,需要昂起头来做人。《知心姐姐》 就中小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孩子的负面评价八成来自家长。对此,专家呼吁,家长应改变传统的批评方式,帮自卑的孩子点燃自信的明灯。
自卑:孩子心头沉重的十字架
中小学生产生自卑的原因有很多,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让他们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们常常独自一人品尝着自卑的苦涩滋味。他们因为什么而产生自卑呢?接受调查中小学生回答产生自卑的原因中,大概可以分为 6 类,见下表:
有个孩子说:“面对考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我失望了。路在我的眼前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一堵墙,我觉得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种罪恶……”孩子一旦自卑了,他们眼中的世界似乎就是一片黑暗,他们的生活感受就是一种煎熬。
一位小学生说:“自从上小学以后,大家都瞧不起我,说我太矮,我听了心里非常难过。”于是她每天围着家附近的大学楼跑 5 圈,跑了一年,才长高了 4 厘米。同学们听说了这件事情后,都哄堂大笑。妈妈知道了她的心事,又给她去买“吃了会长高的药”,她吃了半个月,也没长高。因此她心里常常感到难过。
当家长只关心孩子成绩的时候,孩子可能在为各种事情自卑不已。他们知道要认真学习,可就是改不了马虎、粗心、懒惰、自制力差等毛病;他们想拥有更多的朋友,但却发现别人总在躲避着自己;他们想在各方面都很出色,但努力之后,依然不如别人……加上别人负面的评价,他们开始痛苦地怀疑自己。
信任与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家长要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有一个孩子来信对知心姐姐说:“有一件事,我说了您肯定不会相信。”原来,因为这个孩子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妈妈就板着脸说:“你呀,也就是我自己的孩子,要不你该上哪儿去就上哪儿去,我看见别人的孩子都比看见你高兴。”爸爸则说:“现在把你扔了犯法,早知如此,还不如当你在你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把你打掉。幸好我只用把你养到 18 岁,就可以和你说拜拜了!”听了这样的话,孩子能不自卑吗?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嫌弃的孩子是自信不起来的,一个总听到父母说自己不好的孩子是自信不起来的。
家长要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多分析,多开导孩子,而不要打击孩子。有许多孩子说:“我平时学习都不错,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掉链子。”像这些孩子,他们并不笨,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帮助孩子分析并开导他们,而是一阵打击,那孩子就会自卑与胆怯起来。
家长先要改变自己
指出孩子的缺点要讲究艺术无庸置疑,孩子身上肯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需要家长和老师指出来。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方式以及语气指出来。孩子最烦家长用批评、侮辱、否定的语气指出自己的缺点。本来他可以改正的缺点,就因为家长的方法问题,他偏拧着,或者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有个孩子一玩起电脑游戏来就废寝忘食,一学习起来就无精打采,他说自己“注意力很差。”他的爸爸对他说:“你能废寝忘食地玩电脑,说明你的注意力很好,关键是你学习的兴趣不足,你如果对学习产生了跟玩电脑游戏一样的兴趣,你自然也就集中精力了。不信你试试。”结果这个孩子发现自己真的能集中精力学习了。孩子贪恋电脑游戏原本是一个缺点,经这个家长一说,反而让孩子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优点。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个性。不管家长怎么帮助孩子,孩子要想重建自信,最终还是要靠他自己想通问题,自己寻找办法或接受家长的指导。因此,孩子的个性在信心的重建中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对那些开朗的孩子,家长说话行事就可以粗放一点,面对那些敏感、心胸狭窄的孩子,说话行事则需要细腻一些。不过,对敏感、心胸狭窄的孩子,家长在讲究艺术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改变这种个性。还有一些问题是孩子自己努力、别人帮助都不能马上改变的,比如外貌欠佳、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等等。那么,家长就应该让孩子明白,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通过人的努力就肯定能变好的。但是,“上帝关上了这扇门,总会打开那扇窗户。”要让孩子学会正视现实、接纳自己,并善于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自卑原因: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导致孩子自卑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当他们自己遭遇挫折,或者听了别人的负面评价之后,既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也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所以开始自卑。
性格缺陷导致自卑
有这样一句关于性格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一个孩子自信还是自卑,他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胆小的孩子比勇敢的孩子容易自卑,心胸狭窄的孩子比开朗的孩子容易自卑,没有主见的孩子比善于分析问题的孩子容易自卑……
有一个女生称自己是“一个无用的女孩”。她为什么认为自己无用呢?因为她这样想:“我想在初一的第一次考试中一定考一个好成绩,结果我失败了,只考了 67 分,这次测试给我这个从来没考过 80 分以下的女孩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次测试使我丧失了认真学习的信心,使我丧失了勇气和力量。我是不是太没用了?”从这个女生的来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导致她自卑的性格因素。
至于那些对别人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心胸狭窄的孩子,他们更容易自卑。家长、老师和同学正常的提醒、建议,在这些孩子看来,可能就受不了,觉得别人在歧视自己,因此产生了自卑。也正因为如此,同学们可能就会冷落他们,因为和这样的同学一起说话、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太累了。这样就更加剧了这些孩子的自卑心理,形成非良性循环。
负面评价让孩子自卑
在此次调查中,有 474 名中小学生觉得自己之所以会产生自卑,是缘于下面的一些因素。
调查发现:在别人给中小学生负面的评价中,有 80.2% 来自家长。有一个孩子来信说:“虽然语文成绩得了一个‘优',但有很多题都有一些小问题,结果老师就说:‘你是个典型,一点儿也不聪明。我要在家长会上让你的家长知道你有多笨。”有些孩子就是因为别人总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也就渐渐觉得“我真的不行”了。这是暗示产生的结果。有一个本来什么事情都不放心在心上的女生来信说:“我渐渐地长大了,那些天真活泼逐渐消失了。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败、同学的讽刺、朋友的不理解、父母的错怪……都促使我变得孤僻起来,不愿和别人交往了。”
来自《新闻晚报》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
把握好孩子学习的关键年龄
心理学研究表明: 2~3 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年龄; 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年龄; 2~3 岁也是学习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的关键年龄; 2 . 5~3 . 5 岁是学习如何“做规矩” 的关 键年龄; 3~5 岁是学习音乐的关键年龄; 3~8 岁是学习外语的关键年龄; 4~5 岁是学习辨认图像的关键年龄; 5~6 岁是学习汉语词汇的关键年龄 .
尽管孩子学习的关键年龄问题还在不断探索,不同的儿童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不能机械地对待。但是,如果想学钢琴不从 5 岁开始,想学习提琴不从 3 岁开始,往往就难得其妙。如果想学习外语不从 8 岁前开始,至少在语音方面就很难学得十分准确。
如果孩子错过学习的关键年龄,就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相反,如果家长能不失时机地根据孩子学习的关键年龄,提前给予恰当的教育。如 4 岁前让孩子看一些彩色图片,以利于他们形象视觉的发展。如果想让孩子学外语,可以从 3~4 岁起教他念外语单词。如果想让孩子向文学方面发展,可以在他 5~6 岁时多给他讲些儿歌、童话、故事、背些古诗词等,那么,你可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
家长要因材施教 : 婴幼儿也有气质
专家发现,不同的幼儿出生后就已经具备了不同的气质特征,从而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风格。幼儿并不完全被动接受父母的影响,他们也以自己的气质特征影响着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近日一项调查发现,儿童的气质特征影响着父母的教育态度,而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又影响着儿童后天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适应性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积极乐观、性格开朗,与家长关系融洽,更能激发家长对孩子积极的教育态度。而有的孩子淘气、鲁莽、脾气急躁、与周围人难以相处,家长则感到束手无策,在教育方法上更容易失去信心,容易引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对日后性格发展不利。
不同孩子的气质在出生后不久就形成了,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不同气质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帮助建立健康生活态度。专家建议家长,要以信任和民主的态度教育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要“支持但不迁就,约束但不强制,有期望但不过高”。如果孩子个性强、过于淘气,家长也不应悲观,更不应采取训斥、专制方式,而应理解孩子由于气质不同而在生活、交往上的缺陷。
来自《新闻晚报》
上一个 下一个 TOP
---------------------------------------------------------------------------------------
关心孩子 : 盲目攀比不可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的教育观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一些新的教育观点能给家长以启示。
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许多孩子幻想成为伟人名人,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可是这些幻想常常成为孩子沉重的包袱,使其失去童年的快乐。
应该鼓励的不是分数,而应该是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基本素质的提高。
3 、跟孩子讲话应多用短语,并力求用语准确恰当。
4 、奖罚不宜太多。罚得多,会使孩子心灰意冷;奖得勤,孩子会觉得平淡无味。
5 、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去圆自己的梦。
6 、世界上没有完人,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十全十美的人,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
7 、孩子放学后或节假日,不要把家庭变成孩子的第二课堂。
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而家教中的从众随流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在多数情况下,从众随流可以使家长借鉴其他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与方法,避免走弯路,这是可取的一面。但有些家长没有主见,不是从自家、自身和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而是盲目随大流、赶时髦,其结果往往出乎家长的预料。
例如,在家教投资上的盲目攀比。由于广大家庭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家长有更多的钱投入家庭教育,一些家长盲目地为孩子买钢琴、高档电子琴,其他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还有的家长不去了解分析孩子学习不佳的原因,而是花高价请家庭教师等等。这样做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
再如,成材标准的功利性。有些家长很少去想时代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是根据看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向孩子灌输当明星、当官、当老板,要有名、有权、有钱,其结果只能使孩子步入歧途。
还如,由于盲从,造成一些家长在家教内容上随意变化。今天学钢琴,明天学书法,家长自己也弄不清学什么孩子有“前途”,结果使孩子筋疲力尽、无所适从,大多半途而废。显然,盲目从众随流是不可取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走适合他 ( 她 ) 自己的道路。
来自《新闻晚报》
[相关专题]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