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贴膏的概念?

中医预防保健概念首次明确 “治未病”将有据可依
《纲要》首次明确了中医预防保健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中医预防保健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末,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预防保健理论,建立理论体系框架;优化集成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建立相对系统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和规范;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
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近年来,治未病工作深入开展,但理论构建尚不完善、技术方法的科学筛选与集成不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缺乏有效机制等问题日益凸显。
《纲要》首次明确了中医预防保健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中医预防保健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纲要》明确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理论提升为基础,技术集成为核心,效果评价为抓手,服务应用为重点,案例示范为引导,机制创新为保障,为提高中医预防保健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中医预防保健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理论研究,技术、产品研究,标准研究,科技成果应用研究4个方面。其中,《纲要》提出开展药物、非药物、生活方式等健康状态干预技术方法研究;加强手法、拔罐、艾灸等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健康状态干预技术方法的熟化研究。筛选、评价一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关键技术;收集整理和研究名老中医和长寿人群的养生经验;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开展心理、饮食、起居、运动、环境等适宜养生方法研究;梳理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开展养生、健身功法的研究和规范。
《纲要》要求研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围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总结中医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经验,按照择重急需的原则,示范性研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开展有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的研究,优先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健康保险服务、优质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等领域进行技术集成和集约化服务的应用研究,建立应用示范基地,探索适宜不同领域和人群使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为保障规划目标和各项任务的实现,《纲要》强调要通过加强领导、组织机制、平台共享、引导投入、队伍建设、交流合作、科普宣传7个方面保障实施。
专家认为,《纲要》的实施将有利于通过科技创新,全面夯实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基础,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技术体系,为&治未病&健康工程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中医预防保健产业进步;有利于做好中医预防保健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整体布局,攻关解决该领域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丰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理论体系,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
本文标签:&&&&&&
(责任编辑:陈璐莹)
猜你喜欢最热推荐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健康界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共有4人支持医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朱莉选择预防性手术是未雨绸缪的做法,无可厚非。共有6人支持乳癌早期诊疗技术已较为成熟,因此朱莉选择预防性手术纯属过度预防。
第三方账号登陆: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医“治未病”——访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欢迎光临中国中医科学院!
  &&&&&&&&&&&&正文
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医“治未病”——访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
来源:&&时间: 16:11:03& 点击:
  在近日举行的中医“治未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专家研讨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从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渊源、基本含义、主要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中医的“治未病”说。希望医务工作者在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治水平的同时,更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预防上面。   中医“治未病”历史源远流长   温长路介绍,中医的“治未病”说源远流长,是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完善的系统学说,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和方向。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认识,突出了治在病先的主题。   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他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治未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养生保健,均有涉猎;治则方药,一应齐全。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千金》两方中,他还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朱丹溪对治未病也有高明的认识,说:“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叶天士未雨绸缪的思想,又前进了一步,他提出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是指疾病过程中要防变于先,采取主动。   中医“治未病”含义广泛深刻   中医“治未病”说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温长路认为,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中医的“治未病”说,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文章可做,都可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传播、转化的规律采取使疾病朝正向逆转的措施,都有让医者施展才华的机遇。   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治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的认识,是欠全面的。亚健康是一个范围很大、种类很多、表现很复杂、边界相对模糊的集合,作为以微观思维方法为主体的西医学在对它的认知和处理上确实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局限性,而这些恰巧是以整体思维为主体的中医学的长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换句话说,中医的“治未病”说,针对的不仅仅是亚健康状态,而是包括亚健康状态在内的、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大健康学说。   中医“治未病”方法简便验廉   中医“治未病”有什么方法?温长路认为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他强调,病未发,防微杜渐;病既成,把握进退;病痊愈,慎防劳复。   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强调心理调理,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医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医德。医者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物处方。   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治未病”,就要抓住合理饮食、科学营养、强化机体物质基础、增强人体自身免疫能力和抗拒病邪能力这个基本点。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养生之要当以食为本。古人告诫人们“饮食有节”以及主副搭配、荤素结合的思想,不仅很有见地,而且与现代倡导的健康食谱几乎完全相同。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论治,其效未有不如鼓应桴者。   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生命在于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强弱、疾病治疗和恢复得快慢等,都和运动息息相关。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可以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如跑步、打太极拳、散步、按摩脚心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科学用药,保障健康机体。以药防病、以药减灾、以药治病,都是中医得心应手的法宝。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廉)、便(使用方便)上下工夫、做文章。在一定条件下,药物是人类的朋友,但本质上看它是个危险的朋友,“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是非常超前和科学的,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因此,科学合理用药,对保障健康非常重要。 医学的本质是以健康为目的。健康,除了指机体不生病外,还包含着诸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态健康等更加广泛的含义,是多种复合因素的集成。因此,仅以治病为追求的医学模式已经受到了挑战。中医学以“治未病”构建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其科学认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表现出的优势,让人类看到了希望。“治未病”所表现出的健康学和社会学问题,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主题。(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周&&颖&)
 最新新闻
上一篇:下一篇:
技术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COPYRIGHTS & 2006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TEL):6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治未病及体质辨识概念探讨及干预措施--《吉林中医药》2012年03期
治未病及体质辨识概念探讨及干预措施
【摘要】: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重要环节,体质偏异是疾病发生和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治未病应当以体质状况为基础,在生活方式上顺应自然四时气候变化,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不妄作劳;在精神状态上保持乐观积极心境,达到心态总体平和。在此基础上根据体质的偏颇,对证服用汤药或应用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对机体进行总体调节。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21【正文快照】:
治未病思想早在战国时代的《内经》及《难经》已经提出,且贯穿于传统中医辨证施治及调摄养生的全过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亚健康人群也日益增多。在如何避免医疗资源的重复及浪费,合理应用医疗资源的探索过程中,治未病这一理论又重新受到重视。国务院发布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丽清;[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上劼;刘耀;赵煜;;[J];四川中医;2011年01期
吴震西;[J];中国社区医师;1994年02期
徐有水;郭元敏;;[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08期
陈金禄;[J];吉林中医药;2005年07期
刘宏岩;;[J];吉林中医药;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益超;;[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徐建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陈寄尘;;[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张福珍;[J];北京中医;2004年06期
赵玉成,孙克平;[J];北京中医;2005年05期
张晓明;;[J];北京中医药;2010年03期
张建军,张赤志,张明辉;[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3期
张光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9期
康震;梁爽;杜志超;;[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佟晓哲;;[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超;薛汉荣;傅斌;程光宇;张元兵;兰智慧;舒燕萍;;[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首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费中明;;[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郭雅明;王学军;高丙路;张玑;李晓红;杨小娥;葛雪芹;李文超;;[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王新志;;[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金娟;;[A];西黄丸临床应用研究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怡贞;[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纪长青;[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易春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嵇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吴华堂;[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孔乐凯;[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王海燕;[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李成卫;[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王景霞;[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庄乾竹;[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海龙;[D];河南中医学院;2010年
范秋玉;[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华敏;[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张玲;[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任晋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东雅;[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凌丹丽;[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胡仕礼;[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环;[D];陕西中医学院;2011年
郑婷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斌;施亦青;;[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2期
沈大水,郑妙健;[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何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王尚礼;宋康;;[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贾立群;;[J];北京中医药;2008年06期
沈浪泳;[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10期
庞德湘;连建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03期
潘秋;周丽波;仝小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3期
赵颖;魏品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10期
吴文君;[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以蓓,寿芳,张秀峰;[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柴可夫,钱俊文;[J];甘肃中医;2002年05期
张苗海;[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年04期
王琦;[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尹雪萍;张珍玉;;[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王思成;;[J];世界中医药;2008年01期
崔丽娟,罗仁,赵晓山;[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黑雪琴;杨倩;王苏霞;;[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年06期
袁卓珺;王琦;刘铜华;;[J];中医杂志;2010年10期
王捷虹;;[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03期
赵辉;郑晓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年08期
方桂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桂克全;;[J];中国卫生产业;2008年11期
武月萍;;[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10期
魏明;关新军;成一星;翁艳艳;;[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07期
王宝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9期
关崧;彭继升;张波;;[J];河北中医;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琦;;[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林良智;;[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洪蕾;冼华;;[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林惠;;[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唐乾利;岳桂华;;[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王秀玲;;[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何清湖;;[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江学勤;田小平;刘敏;;[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艳阳;[N];大众卫生报;2008年
记者杨鸿恩;[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记者 郭静 通讯员 宋莉萍 吴远团 胡延滨 李雪;[N];广东科技报;2009年
章关春 通讯员
郑纯胜;[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本报通讯员
赵文;[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提供
闫妍 整理;[N];医药经济报;2009年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
张远翠 胡本先;[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山东中医药大学
皋永利;[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陈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耿建芳;[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宫蕊;[D];山东大学;2012年
周登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陈家旭;[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张鑫;[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林岭;[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郑频频;[D];复旦大学;2005年
刘琴;[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李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昊;[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刘桂芳;[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晓春;[D];中南大学;2007年
杨俊英;[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张雅杰;[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杨军华;[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杨凯钿;[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任依;[D];北京大学;2008年
刘艳;[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李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曹红院;[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陈慰;[D];复旦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当前位置: >
详解:中医的“治未病”与“治末病”
近几年,&治未病&概念的引入并逐渐深入人心。但许多没有学过的人对此依然陌生,经常把&治未病&说成&治末病&或听为&治胃病&。这不奇怪,&治未病&是中医的专业术语,而且是几千年前说的,就是学中医的人以前也用得不多。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和社会的需求,&治未病&进入了国家政府、医学领域和普通老百姓要说的词汇。这是好事,是&古为今用&,&中为西用&,甚至可以&中为洋用&。是中医的发展传承和推广,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是中医对人类的贡献,作为中医人,应该自豪。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历代医家都有非常重视&治未病&。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实用价值。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深谙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他的著作《医门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此外,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的经验也是很可贵的。
为了减少误读误解,其实,细细琢磨,&治末病&的概念也是有的,上述中&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其中&已病&就是&末病&的范畴,&末病&可能更是指疾病的中晚期。不妨将错就错,把&治末病&概念也作为新时代的术语引入,便于区别&治未病&,加强&治未病&的概念和意思,有对立才有发展,就是中医的&阴阳&。个人之缪论,仅供参考。只愿&治未病&更加发扬广大,在国家、人民的生活中产生实际的利益。
相关文章:
向医生咨询相关问题
有问题向医生咨询,百万医生在线解决您的健康问题。
大家都在搜:
健康加油站当前位置:
> 惠农中学治未病工作理念宣传学习材料
惠农中学治未病工作理念宣传学习材料
日 11:30:12 来源:
访问量:1414次作者:
惠农中学治未病工作理念宣传学习材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应用学科:
以上内容由
&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 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健(医学&。KY3H健康保障模式是&治未病&工作开展的落地平台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
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 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
中医治未病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
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泰州建立&治未病&中心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
中医院'治未病'体检中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
中山市首家&治未病&中心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70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
  明末清初医家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实际上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清代名医
  此外,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的经验也是很可贵的。
  中医所谓&治未病&即为防病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将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了首届中医&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共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卫生部部长
  异见:
  最近似乎开了不少的所谓&治未病&的门诊。个人对治未病的看法是,不如卖保险的。
  不信你到那些个治未病的大专家那里问问,他能不能给你保证,未病治完,你再不会得那些个病了。很明显,他不能保证。或者换个问法,如果你得了这个病,他承担部分的花销。他亦不会同意。
  而这后一个要求,保险公司却敢承诺。
  那么,是不是只能等病来找呢?那倒也不是,一些普通的预防措施还是可以做的。不过预防就是预防,跟&治未病&的&治&毫不相干。
  《内经》是有这个话,&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这话的重点,不在谓词,而在主词。那说的是什么?&圣人&。《内经》有云: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其次有圣人。圣人的治未病啥意思呢?就是没病的时候做好治的准备,这可不是指什么预防措施啊。
  何以见得呢?我们再读读那句话,加上下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看出意思没?病已成而后药之,说的是病了才来熬药,就像渴了打井一样,不亦晚乎。《内经》云: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这个治未病,就是作汤液&以为备耳&。
  而且这还是指的上古中古的&圣人&了,&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 石针艾治其外也&。治未病,远见乎中古,早不为今世法了。
  &治未病&新解:常人没病的时候,就关注并对医学健康事业尽到责任和义务,找好医生,得病时才不至于乱投医。医生平时就潜心于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摒除一切后顾之忧,临床时才能胸有成竹,手到病除。
  及早预防 中医治未病
  清代《世补斋医书》认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以&疾、病、疾病&古今词义异同理解&治未病&含义。&无疾&,健康人;初患苦为&疾&(临床前期);疾甚为&病&,患病。提醒&治未病&不是指&无疾&的健康人使用药物治疗。
  《类经&序》&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辑《上古天真论》:&善养生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治外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治内之道&;&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修身养性之法&:&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调于四时、象似日月、辨列星辰&等等养生法则。集《四气调神大论》一年四季养生方法;以及&顺、逆&正反两方面效应后果;结语&是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维方式已经确立。
  &&清代名医,温病学派创始人。他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
  &&明代著名医家。关于什么是&治未病&,他感受颇为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他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可以说&
  &&元代著名医学家。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唐代著名医家,史称&&
  &&晋代著名医家,他在防病养生方面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提倡&养生以不伤为本&,重视身体保养。疾病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是由于人们防患意识淡薄,平日不注意护形、养神而致。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愈如抽丝。&一旦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后悔晚矣。其次,强调劳逸适中,慎避外邪。他在《抱朴子》中指出,一个人所以常生病,皆因风寒暑湿所致。如果平日注意内养正气,形神相卫,各种邪气就不会侵犯人体。此外,葛洪还认为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要素是气和血。人生病主要是气血亏损所致。他提出一系列不损伤气血的养生之道,其中包括:唾不及远,行不疾步,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晚起,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饮酒当风,不欲广志远愿等。在精神保健和心理卫生上,
  &&东汉著名医家,史称&医圣&,对&治未病&有着独到的研究。据《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一天,仲景与侍中
  ------姓秦,名越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中医治未病
  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
  五禽戏
  《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认识指导&&
  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心理保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
  二、饮食保健: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健的关键。《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保健食品的特点和优势是传统的中医药学、养生学与现代食品科学、营养学密切结合,既有几千年的丰富经验、
  三、运动保健:运动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三国时的华佗,根据中华传统文化所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理论,创造了&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促进体魄的强壮。《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提示应当劳逸结合、锻炼适度,才能气血调畅、疏郁散结、脏腑得养、阴阳互守。适当的运动能使周身的血液畅流不息,不致瘀滞;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证脏器细胞正常活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获得健康长寿的要素。
  四、药物保健:历代医家对药物养生保健有很多记载。《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养生作用的药物共约160种。后世医家分别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遵循中医理论进行君、臣、佐、使的配伍,适宜于长期进行养生保健。传统保健药物如六味地黄丸、
  五、住宅保健:中华文化典籍中有&鸡初鸣、洒扫堂庭&等教导。到后世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治未病主要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复发。治未病也不是时髦的语言文字和单纯的临床实践。临床运用更需要理论指导,建立未病治疗学科体系,让中医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动力所在。
  1.无病先防
  ①无病自调,重在养生强体、养生卸病。调理重在修身养性,一是调节人体生物钟与自然界的谐调统一性,按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人体阳气,与天地共阴阳,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不病;二是调节人体心理状态与社会发展状态的谐调统一性,按和谐顺畅的目标,保养人体气机,与社会发展共节奏,适应社会变化而不病。
  ②因病而防,重在有针对性的预防。一是预防接种,我国始于明代的用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世界医学免疫法的先驱,奠定了因病而防的思想基础和扩充了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以此扩展因病而防,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预防疾病的传染和流行都任重道远。二是消除环境致病隐患。三是防衰老性疾病。生物的衰老是必然,机体老化易引发老年病。尤其是衰老性疾病引起和加速的原因多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针对其引起的因素加以防范尤其重要。
  2.既病防变
  ①有病早治(亚健康、亚临床调理),是防在疾病未加重之时;
  ②先安未病之脏(临床并发症),是防在疾病未演变之时;
  ③病后止遗(临床后遗症);
  ④防疾病复发(临床发作性疾病)。
  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结合国家劳动保险制度,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中心或体检站,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定期体检,&辨病&与&辨体&相结合。开发&体检-预防-保健-诊断-治疗-体检-康复&为一体的环式治未病保健诊疗链,建立完善的体检资料数据库,动态观察和规范管理,定期开展随访和健康教育。定期体检内容不但包括身体疾病、心理疾病、中医体质类型和亚健康状态,及时发现&疾病微征&或&隐态&,且利于早期逆转,恢复健康。通过体检,及早发现并防止疾病传变。
  2.重视先兆截断逆转先兆症状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如对
  3.安其未病防其所传未病,指尚未患病的肮脏或部位,与&已病&和&成病&相对而言。如,
  4.掌握规律先时而治对于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常可先时而治,预防为主,往往能事半功倍,如
  5.三因制宜,各司法度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人有老幼、男女、胖瘦以及九种体质分别,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时有一年四季之分,这些不同特点,决定了治未病时的&同中存异&、&异中存同&的必然性。因此,治未病工作的开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泰州建立&治未病&中心
  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1.未病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早已根深蒂固孕育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之中。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维方式已经确立。其先安未病之脏和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构成了中医治疗未病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
  2.治未病是中华民族文化。治未病一词,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国语.楚语》曰:&夫谁无疾眚?能者早除之&&为之关藩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强调了早期治疗,防止传变的重要
  1.目前医学科学在世界水平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科技发展,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健康损害越来越显现,SARS、艾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预防更比治疗重要,单纯的修补医学已经是很不适应今后的医学发展,治疗和防护两手抓才是上策。
  2.随现代社会节奏加快,
  3.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有利于中医学优势发挥,应当是中医学发展的着力点。
  中医院&治未病&体检中
  1.为国民的健康护航
  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而对于传染病,通过打断传染必须的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指导人们远离疾病。
  心脑血管病、
  2.降低医疗费用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怎样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呢?国家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转变,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预防为主&。而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所以,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九五&期间,卫生部曾做过的一个课题,研究社区防治和预防投资效益比,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块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八块五毛钱。
  3.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医更凸显优势。 
  4.中西医学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当前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样一来,把影响人的健康的诸要素均纳入其范畴,从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进行医学研究,这和中医重视整体,强调&治未病&,就可以互补相成了。&治未病&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其实质就是&人人享有健康&。中医学在医学模式、理论特点和诊疗方法上,对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老百姓在这一点上都有所体会,比如人们常说&中医治本&、&中医治病去根&、&中医讲究调理&就是对中医诊治优势的认同。
  中山市首家&治未病&中心
  KY3H模式:是指由昆仑健康保险、炎黄健康科技、炎黄文化传媒三家公司,提出了以人(未病/已病)为中心,健康文化、健康管理、
  &治未病&是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医疗危机的唯一途径。只有&治未病&的医学才是经济上供得起,因而可持续的医学;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医学。从&治病&到&治未病&,一字之差,却蕴涵着深刻的变革,决非现代医学的技术性的外延(如疾病早期诊断等等)。核心是观念的变革,即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中心,转向以维持、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而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命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身心整体),且和其所生存的环境有着内在的联系。故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结合)是&治未病&的必然内涵。
  当前,诸如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病等非传性慢病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我国青年早卒人数的63%),并构成了疾病社会负担的主要部分(68.7%),且以18%的年增率上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非传染性慢病是身心整体失调的局部体现。从整体功能失调到疾病的发生是渐变到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渐变、量变阶段,身心整体状态可因正确、及时的干预而好转,从而避免疾病。这正是&治未病&的最有效时期(&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因而&治未病&的主题是:(个体化)人的身心状态的(动态)辨识和(动态)调控。
  KY3H模式通过金融契约,发挥健康保险的社会管理、资金融通、经济补偿和市场组织功能,把分散的个体的健康需求转变为社会化、集约化的健康管理。以金融契约为纽带,把不同健康需求的人群和现有的医疗保健机构联结起来,逐步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过渡;同时,以&治未病&为目标,潜移默化,逐步改变相关医疗保健机构的功能和观念,形成真正的&治未病&的层次结构体系,逐步实现以疾病诊疗为中心到以维持、促进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KY3H模式的健康管理是以人(未病/已病)为中心的健康服务平台,是&治未病&的具体体现。其特点主;其次,KY3H模式所创导的观念、思路和服务模式等,对于
  中华&治未病&(ky3h)网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落实
  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昆仑保险-炎黄健康公司承办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卫生部部长陈竺宣布&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标是: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011年2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授予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所属的医疗机构&房树村卫生室&为全国&治未病&培训基地,并颁发了铜牌和证书。
  全国&治未病&培训基地(房树村卫生室),将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面向全国招生,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理论结合实践,开展五绝指针医疗保健技术以及推拿、按摩、足疗、拔罐等技术、技能的培训教学工作,培养康复保健师、健康讲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指导学生考取全国通用的职业培训证书和就业。
  五绝指针疗法被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确定为&治未病&指定推广技术。
  广东深圳:向社区群众推广&治未病&
  一、中医医院在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一)是提供&治未病&服务的重要平台。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干预手段以中医药的方法为主,中医医院作为实施中医药服务的主体,应当成为提供&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平台。同时,中医医院尤其是三级中医医院,是区域内中医服务资源的主体,通过纵向整合区域内中医资源,组成一个点面结合的区域性中医服务网络,发挥区域&治未病&服务网络的中心作用和示范作用。
  二、中医医院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建设要素
  (一)建设服务平台。建立独立的&治未病&专门服务科室,是中医医院全面、系统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基础,是建立区域&治未病&服务网络的前提。为此,我院设立了&治未病中心&,并作为医院的一级科室。首先,应明确&治未病中心&功能定位。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多个方面,贯穿于未病预防和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但就&治未病中心&的功能来说,主要体现&未病先防&,重点在预防保健。如果将&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等都包含在内,那就会与医疗服务系统全面交叉,难以界定其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的工作范畴,也就难以进行建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已病之人、病愈之人就不开展预防保健服务了,由此其服务的对象应包括所有的人。同时,鉴于&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特殊性,我院对&治未病中心&还赋予了一定的管理和协调职能。其次,要围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这一核心,整合医院的资源,形成合力。并与医院相关科室建立有机的联系。第
  北京中医医院门诊大厅
  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名单(13家): 
  日第二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名单(32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未病贴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