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赚钱发现一种虫子,不知道是什么虫子,但绝对不是蜱虫。

我在家里发现一种奇怪的虫子
我在家里发现一种奇怪的虫子 30
那只虫子脑袋像蟋蟀,上面长着一对胡须,身体是黑色的,尾巴是三角型的,透明的翅膀,后脚非常的长。有图的给图,没图的说一下是不是新生物。欢迎来回答!!!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
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
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体长约2厘米,体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为害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多于夜间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农业害虫。
大棺头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头扁,前端平,向前倾斜,雄性头向两侧明显突出;
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身体暗黑色,有光泽,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泽,后翅较发达,雌性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夜间觅食,成虫、若虫均为害大豆、高粱、花生、瓜类、蔬菜等作物。全国各省多有分布。
后腿是不是很粗。要是你去上网去查查蟋蟀.蟋蟀王不是很常见的。有05年脖子王,和钨钢王,
其他回答 (13)
是不是&土地狗&啊,钻地很厉害那种吗
好像再猜谜语哦
我想应该是蟑螂吧,因为蟑螂经常在家里出没,不过有几个特征就不太像,估计是新生物吧!!
那应该赶快去昆虫研究中心!!
o(∩_∩)o...
是外星动物
不知道
不过我们家也有
是天牛吧,哈哈
明显的蟑螂= =!
城市人没见过蟑螂
很有可能蟋蟀“王”很相识。
忘了还有蜡烛乌背黄虫王极、天蓝青-虫王极、蟹青大头-虫王极、这些虫王不一定是你见到的虫子,所说的这些虫王都是很稀有的,不是那么常见的。很有可能是变异虫子。是不是新生物我就不知道了。
蟋蟀(cricket)是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昆虫,因鸣声悦耳而闻名。约2,400种,长3~50公釐(0.12~2吋)。触角细,後足适於跳跃,跗节三节,腹部有2根细长的感觉附器(尾须)。前翅硬、革质;後翅膜质,用於飞行。雄虫通过前翅上的音锉与另一前翅上的一列齿(约50~250个)互相摩擦而发声。音的频率取决於每秒击齿的次数,从最大蟋蟀种类的1,500周/秒到最小蟋蟀种类的将近10,000周/秒。鸣声的速率与温度直接有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最普通的鸣声有招引雌性的寻偶声;有诱导雌性交配的求偶声,还有用以驱去其他雄性的战斗声。雌雄在前足胫节都有敏感的听器。多数雌虫以细长的产卵器产卵於土中或植物茎内,对植物常可造成严重危害。在北方,蟋蟀多於秋季成熟产卵,若虫於次春孵出,蜕皮6~12次而成熟。成虫寿命一般为6~8周。  
蟋蟀亚科(Gryllinae)的田野蟋蟀属(Gryllus)和家蟋蟀(Achetadomesticus,旧作Gryllusdomesticus)体粗壮,黑或褐色,常打浅洞;取食植物、动物、衣服或互残。田野蟋蟀又称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时进入室内。家蟋蟀头部色浅,并有深色横带;已从欧洲引入北美;见於建筑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布广泛,日夜鸣叫。在美国售作鱼饵,又用於生物学实验。田野蟋蟀属常出现於诗、文中。如狄更斯的《炉边蟋蟀》。针蟋亚科,或归入蟋蟀亚科)长12公釐,鸣声为一系列高调的颤音,生活在牧区及林区。条纹针蟋腹部有三条暗纹。树蟋亚科(白或绿色。翅透明;因食蚜虫而有益,但产卵时损伤树枝;鸣声为悠长的颤音。雪白树蟀通称温度计树蟀,因其在15秒钟内发出的颤音数再加40,便大约等於当时的华氏温度。栖息在乔木和灌木的种类夜间叫,草丛种类日夜都叫。蚁蟋亚科的种类小型,3~5公釐长,无翅,弓背,生活於蚁巢中。钲蟋亚科的种类(无翅灌丛蟋)常见於灌丛或热带多沙地区水边的碎石下,体细长,5~13公釐,无翅或翅小,而覆有透明易磨去的鳞片。蛣蛉亚科(的种类(有翅灌丛蟋)4~9公釐长,产卵器剑形,生活於池边灌丛中。金蛣蛉亚科(的种类(褐色灌丛蟋)较大,瘦长,浅褐色,常见於树上或灌丛中。在东方,人们笼养雄蟋蟀听其鸣叫;在中国斗蟋蟀的风习已有数百年之久。蟋蟀在神话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们认为有蟋蟀存在便等於好运和智慧,伤害蟋蟀便带来不幸。在缅甸曼德勒的市场上销售一种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游方僧人食用。  
是蟑螂种绿萝
【物种名称】绿萝
【中文别名】黄金葛、魔鬼藤、 石柑子
等待您来回答
宠物领域专家是什么?蜱虫属于寄螨目、蜱虫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虫,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虫,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近期咬人事态扩大,据河南省卫生厅发布消息,从2007年5月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截至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症病例557例,死亡18例。
蜱虫是什么
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蜱虫读音:(pí chong)
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草、牛鳖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 (读音 )等。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该寄生虫极其喜欢皮毛丛密的动物,尤其喜欢黄牛,经常可以再黄牛的脖子下方、四腿内侧发现其身影,多时会聚集成群,并且非常不容易剔除。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农村极为常见。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份。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   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 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 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基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气门板小,位于基节Ⅳ的前上方。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肛门位于体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蜱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成虫及若虫足基节Ⅰ~Ⅱ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基节腺液的分泌,有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时,病原体也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钝缘蜱属的一些种类。
蜱虫相关:
据《新京报》9月8日讯。河南省商城县鲇鱼山等乡镇出现一种毒虫---“蜱”。
  被此类毒虫咬伤后多出现感冒样高烧并伴有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下降的症状,并已经有数人死亡病例。
  早年罗伯哥在首都师大期间曾经学习过生物系,老家在农村,因此对“蜱”多少有些了解,与罗伯哥的读者分享。
  “蜱”:属于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蛛型纲、寄螨目、蜱总科。
  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小型节肢动物,外形有圆形,卵圆形或长形等,腹部有四对足。小的虫体长仅0.1mm左右,大者可达1cm以上。虫体基本结构可分为颚体(假头)与躯体两部分。
  此类毒虫主要分布于草丛中,从前在老家房山区的西部山区生活的时候,曾经知晓此类草虫。
  在当地叫做“草B虱”现在想想应该是“草蜱虱”更多的人把这种虫子叫做“狗痘子”,主要是因为从前农村养的猫、狗多数是散养的,经常在草丛里窜来窜去,于是此类寄生虫就会趁机寄生在猫、狗身上,经常在猫、狗的耳朵里,粗心的人会以为猫狗长了“痘”,而且此类寄生虫吸足血后如大粒的黑豆。猫狗通常会因为痛痒而不断用爪子搔挠。
  此类虫子四对足如同螯肢一般,当人们用力从猫狗身上吧它们揪扯下来时,往往使得肢解,其尖利的螯肢会部分留在猫狗身上,将其置于地上用脚碾碎后,完全是一片血污。
  此时猫狗通常会忍受疼痛让人帮助它们解困。
  年少时和伙伴们上山摘酸枣时候,穿行于草丛,偶尔也会在人的身体上找到。此类虫一般会寻隐秘部位寄生,应该不是为了避险,主要是人畜的隐秘部位一般都是皮肤细嫩容易刺穿嗜血的部位。
  那时候倒也没听说有谁被咬得如何,估计是这些年毒性加强了吧。
  在此罗伯哥强烈建议朋友们看护好自己的猫狗宠物,尽量不要在草丛戏耍,特别是野草地带。喜欢越野搞穿越或者近距离亲近自然地人们,最好能够穿高帮靴子、长裤并扎绑腿封闭裤口。到营地或者晚上休息前检查身体上是否有刮伤的时候也要注意这种初始只有黑芝麻粒般的小虫子。
  现在也许和罗伯哥一起旅行过的朋友知道罗伯哥为什么穿战靴扎绑腿了吧,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酷”。
  此类毒虫目前的确引起一定的恐慌,但是从死亡数字看,其尚未达到让人恐慌的地步,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完全可以避免。
  目前,网络报道此类毒虫有蔓延之势,大概与惟恐天下不乱的心态有关,同时还能提高点击率,言论自由的同时应该多些社会责任。
  好了,总结一下:
  让您的孩子和宠物远离野草环境。
  人工草坪是否有此类毒虫,罗伯哥不晓得。
  进行必要的保护和必要的检查时必要的。
  郊区采摘时系紧裤管,事后检查腿弯、等处。
  不必恐慌。
战胜过SARS还怕蜱虫?
  据媒体报道,河南省信阳市自2007年5月报告了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通过全省进一步排查和监测,截至日,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症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负忧⒐馍较睾推角徘壳安糠窒厥忻裰谝殉鱿挚只徘樾鳌
  其实这种无形体病就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也叫壁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主要侵染人体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无形体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
  称有点陌生,其实壁虱这种虫子在乡村较常见,以前并非没有叮咬过人,却没有造成现在这种病状。说来说去,还是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出了问题,这些年由于环境的污染,或是某些质量不过关的饲料,使动物们体内含毒,动物的痛苦无法言说,它们只有通过这种转换方式,让人类体验痛苦从而引起警觉,其实这是动物们在提醒人类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发生无形体病感染地区的人们切不可惊慌,既然找到了罪魁祸首,就一定有防治的方法。2003年那场沙斯病毒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确定病源,传播速度惊人,以致全国进入警戒状态,但最终依靠科技的力量和全体国民的团结一心,战胜了可怕的沙斯,因此,壁虱这虫子要掀起大浪来也是不可能的,只要疫区人民相信科学,群防群治,就一定能战胜它!
蜱虫?吸血鬼?
  一只小小的已经让18人丢了性命,想都想不到,这种虫子在我们这里夏天的时候的随处可见,尤其是青草多的地方,他们一开始都是依附在草上,一旦有什么动物从草边走过,他们就会转移到动物的身上,藏在动物的皮毛里靠着吸取动物的血液维持生命!
  这种靠着动物血液赖以生存的小虫子,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吸血鬼,他们有吸血的时候,身体扁扁的,被风一吹都能飘起来,随风飘付在什么地方可能也是他们寻找食物的一种渠道,当它们一旦找到血源,就会疯狂的吸食,把身体撑得又圆又大,使得它那几只细小的腿脚都难以支撑住它那充满血液写的身体,一个震动就能把他们从动物身体上掉落下来,所以在动物经过的地方可以看见类是黄豆大小的他们的踪影!
  以前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它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说他染上什么病毒传染给了人,我觉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蚊虫的叮咬更可怕,蚊虫之类的动物也是吸血的,但是它们有一个特点,有点风吹草动,迅速离开被吸血动物的身体,再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猎食的范围之广难以想象,可不这样,它们是一旦找到可以下口的地方,就拼命的吃到不能再吃为止,而且它们行动缓慢,不具有高度传播的途径!
  不管怎样,卫生是第一重要的,不管是人,还是家里饲养的宠物,都应该注意洁净,坏的东西往往生存于人看不到的肮脏地方!
蜱虫高发地村民猜测致死原因:毁林喷农药所致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多家媒体关注了河南信阳咬人事件,昨晚记者从北京乘火车出发,今天凌晨抵达信阳后立即赶往出现较多的商城县,并对部分村镇进行走访。
  蜱虫极难被发现
  截至发稿,记者尚未见到。在采访中,当地百姓告诉记者,这种虫子非常难被发现,只有芝麻粒大小,而且趴在人身上时,人是没有太多感觉的。被咬后,也不会像被蚊子叮咬那样起红色的包。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吃了不少血,鼓得像绿豆大小了。将拨下来时,最多只能将其身子拨下来,的嘴和爪子是嵌在肉里的。所以总体上是很难被发现的。
  村民不愿多谈
  今天上午,记者走访了河南信阳商城县的鲶鱼山乡下马河村和伏山乡南冲村等地。在下马河村时,村民告诉记者说确实听说过咬人的事,也知道咬人最后致死的事。但是由于村民平时不出门,并不清楚外面的说法。有关部门也并未到村里进行防治宣传。据村民介绍,去年的这个时期,有4个人被咬并有3人死亡。
  总体而言,这些村子的特点是,村民居住分散,三五户或者十几户住在一曲,都是山区。此外,记者发现村民对于都不愿意多谈。记者在一条上山的小路上遇到一个到山上干农活的村民,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并没有什么有效的防治办法,只能让大家尽量不上山。这个村民对此很担心,山上有,但是必须上山干农活,没有办法。在与记者短短的交谈过程中,这位村民并不愿意与记者太接近,记者离他有1米的距离时他会立即把距离拉开到两三米甚至更远。
  在伏山乡南冲村,记者遇到一个被咬过的村民,他只是告诉记者:确实被咬过,但是没有感冒没有发烧,什么事都没有。态度较冷淡。
  村民推测蜱虫咬人致死原因
  当地的百姓,包括下马河村的村委主任,他们自己的推断是,当地属于南部的山区,山上种了很多树木。其实多年来一直都有,而且一直都在咬人,只是发现咬人致死是最近的事情。他们自己推断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当地山林的面积一直在逐渐减少,目前比十年前减少了1/3。十年多年,当地一直有飞机在喷洒农药来杀虫。经过十多年不这样打农药,山上有了很多存活的。第二,山上种了大量板栗,当地村民自己打农药时,农药基本是落在叶子的正面,但是附着在叶子的下面,农药不能直接伤害到它们。久而久之,就有了抗药性。当地村民认为,存活下来并且有了抗药性,体内也含有了农药的毒性,一旦咬人,可能将其他毒性传染到人身上。第三,现在是潮湿闷热的季节,也是活动最为频繁的季节,去年出现咬人致死的事件,就是在这个季节发生的。
  但这些只是当地村民的推测,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查处咬人致病的原因。
今年夏天,河南商城县,有多人被一种叫做蜱的小虫子咬伤,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截至9月10日,河南共发现无形体病病例557人,死亡18人。因叮咬致病甚至死亡的案例,在其他省市也有发现。目前,山东累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82例,死亡13例;江苏报告13例病例,死亡4例。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主任王世文表示,发生的由传播疾病具体致病病原体,尚未最后确定,病原体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蜱虫叮咬可传播多种疾病
全世界已发现的蜱约800余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此次河南商城传播疑似无形体病的,是全沟硬蜱。它为褐色,须肢为细长圆筒状,广泛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
“传播的疾病并非只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一种,而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存在。”中国病治疗专家、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业中心医院副院长郑元春说,只是目前,一些医院对致病并不重视,科研经费也面临不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教授介绍,咬人可以传播多种疾病。森林脑炎: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我国主要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新疆出血热: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蜱媒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莱姆病: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Q热:感染方式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有本病存在。细菌性疾病: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无形体病: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血液传播可能性很小
“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卫生部专家透露,它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被蜱叮咬了以后和跟蚊子叮咬了以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李德新认为,蜱只是一种媒介。被蜱咬了以后,因为蜱里面有可能携带一些能够使人致病的细菌或者病毒,这样的话这些病毒通过蜱叮咬进入人体内可能使人得病,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就有可能是无形体引起的,也可能是我们最近发现的一种新的病毒引起的,没有病毒和细菌蜱咬了人以后顶多是局部的创伤,可能也有些过敏,没有很严重的后果。
有研究发现,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但李德新认为,血液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到目前为止大概发现有一起或者两起经过血液传播的,基本上没有。
蜱虫咬后发热需及时就医
叮咬传播的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就是发热,因此王贵强教授提醒公众,“被咬后出现发热,要到医院进行血常规的检查,如果白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出现下降,一定要提醒医生,自己被虫子咬过,有利于医生进行诊断。”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
“一般病例可以通过治疗渡过危险期。”据专家介绍,被咬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被咬伤后,发病率一般为万分之一,而无形体病临床死亡率大约在2%―8%之间,多发生于老年人。
李德新介绍说,由于该病的一些症状不具备非常特异性,和其他的一些疾病会有类似的表现,所以有时候鉴别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发现这类疾病应尽早地去查血小板、去查白细胞,如果发现有减少,到条件比较好的医院去治疗。”
怎样预防蜱虫叮咬?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说:“这病在教科书上没有记载,人类对它的研究很有限。”但通过对“无形体病预防技术指南”研究后,许汴利发现该病也是可防可控的。
“其实,普通的杀虫剂就能够杀死。人被蜱叮咬是可以预防的,完全没必要惊慌。”李德新也表示,不让皮肤暴露,暴露的地方可以涂点避蚊剂等这些东西,多搞好环境卫生,减少暴露被蜱叮咬就可以很好地来进行预防。
专家们开出了如下防治原则:一是环境防治: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二是化学防治: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三是生物防治:用生物农药藻盖杀(0.12%藻酸丙二醇酯)。四是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如果发现附着,千万不要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应该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头部,或在旁点蚊香,把“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如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谈及此类疾病的流行趋势,李德新表示,这类疾病有一些特点,比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发病有它的季节性,每年4月份到8月份,这段时间病人是比较集中发生的,这个可能和媒介活动本身有关,天气冷了,这些媒介都不活动了,同时人的户外活动、生产活动也减少了,所以病人就少了。现在已经是秋冬季节,疾病趋势将会减少。河南商城数村民对遭蜱虫咬伤致死人数提出质疑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河南商城数村民对遭蜱虫咬伤致死人数提出质疑
  河南商城县有多人被一种叫做蜱的小虫子咬伤,不治身亡。今天,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将赶赴信阳,到达后,除了给当地现有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外,还将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病因。而专家表示,蜱虫叮咬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防可控,不必恐慌。
  [斗蜱有招]
  蜱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可防可控,首先注意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应少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避免被蜱叮咬。如需进入这些地区,需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少裸露身体,穿紧口长袖衣裤。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控制媒介传播,妥善管理无形体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一旦出现疑似体征,应主动就医。
  今年夏天,河南信阳市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后致死。9月8日,在媒体报道河南信阳市商城县蜱虫咬人致死事件后,河南信阳市卫生部门首次召开了新闻通气会。据悉,这是2007年当地发现第一期疑似病例后,官方第一次就该病召开新闻通气会。
  昨天,快报特派记者赶赴河南省商城县蜱虫叮咬致死事件“重灾区”进行调查,感受到当地不少群众“谈蜱色变”的紧张情绪。村民们也向记者表示,信阳市应该公布所有患者名单和死亡人员名单。
  现场:大家心里有点慌
  河南信阳市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后致死的消息,最近几天已经引起了信阳和商城不少人的关注。昨天,记者乘车从信阳赶赴商城的途中,大巴车上大家交流的话题也都是这个奇怪的病。“听说波及的范围比较大,挺吓人的!”在信阳市区一处小餐馆内,老板李先生还主动和记者交流起了这个话题。他说,发病的范围主要在农村,病例也主要是农民。“到底在商城有多少人因为这个病死亡,现在传得很玄。听说在市区一处公园内也有人被蜱虫咬了!”
  昨天,在商城县余集乡,村民们谈起这个话题,显得恐惧异常。按照商城县疾控中心公布的情况,1名死亡病例吴德正就是余集乡的农民。记者观察到,恐慌的情绪就像瘟疫一样,正在村里扩散。一位村民称,按照县里公布的情况,发病时间有季节性,主要在4月到9月份之间,但现在大家到户外的时候,都提心吊胆的。
  据了解,卫生部于日,曾向各级卫生部门下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其中指出,蜱虫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但是很多发病患者的家属均表示,他们的亲属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并未被医生告知该病具有传染性。
  昨天,商城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德强对此说法予以了否认。他说,医院对于蜱虫患者都是按照传染病要求防护的。
  商城“重灾区”多位村民昨天向记者表示,政府没有公布确切的疫情,导致现在大家很担心,有恐慌情绪。
  村民要求公布所有患者名单
  昨日,河南省商城县数名疑似无形体病死者的家属,对当地公布的病例尤其是死亡人数提出质疑,并要求官方公布所有病例名单。
  商城县疾控中心主任余芳称,其中有一人死亡,死者为余集乡农民吴德正。但记者昨天了解到,除了吴德正,商城县至少还有鲍祥义、雷呈华(女)和龚正成三名疑似病例死者。
  昨天,除了鲍家未取得联系外,雷龚两人的家属都对官方数据表示质疑,认为官方明显存在瞒报情况。雷呈华的女儿小丁说:“我母亲已经被确诊为无形体病,现在怎么又说不是了?”
  就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的被质疑,商城县疾控中心主任余芳解释道,部分死者的死因并非无形体病,是家属误解了病因。“有的病人死在家中,死因不明;有的虽是疑似病例,但死在信阳的医院,都不属于商城县的网络直报范围。”余芳称,所有病例,商城县疾控中心均按要求统计上报。河南省卫生厅也表示,不存在瞒报疫情,信阳等地卫生部门从2007年就已将疑似无形体病例纳入网络直报范畴。
  昨天晚上,死者家属称,截至目前,并未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上门调查。“政府只有公布详细的发病人员和死亡人员名单,内心的疑问才能消除。”
  快报特派记者 邢志刚
  发自河南商城
  最新进展
  卫生部专家组
  今天到信阳调查
  昨日,记者从河南省卫生厅了解到,今天,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将赶赴信阳,到达后,除了给当地现有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外,还将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病因。这次卫生部专家组共有3人,其中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王贵强,他曾多次到河南、山东等地,为蜱虫咬伤患者进行会诊,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东方今报
  山东蓬莱11人
  遭蜱虫叮咬致死
  河南商城多人被蜱虫叮咬致死,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了山东省蓬莱市,蓬莱一家医院的医生透露,截至7月14日,他们医院接收的蜱虫叮咬致死患者就达到11例。据了解,蓬莱市大辛店镇皂户于家村(音)、白李庄村、东区家沟村(音)都发生了蜱虫叮咬死亡病例,目前正在核实死亡人数。中广
  专家提示
  蜱虫叮咬病可防控
  不必恐慌
  河南省疾控中心许汴利主任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河南省信阳等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发生被蜱虫叮咬后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例,个别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其中一些病例被诊断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另有一些病例无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证据。
  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为常见,目前已有较成熟的防控手段。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减少或避免对蜱的暴露,并告知出现症状者及时就医。目前该病治疗手段主要是抗病毒和对症治疗。新华社
  蜱虫叮咬致死率算不算高
  蜱虫,在农村本来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小虫子,被这种虫子咬一口,也不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但是这个夏天,这个小虫子就变得不是那么平常了,因为被它咬过的人,甚至出现了死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蜱虫是不是这件事的元凶?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李德新。
  记者:我打一个比方,被蜱虫咬了一口与被蚊子咬了一口没有什么区别。我这样说恰当吗?
  李德新:恰当。
  记者:刚才专家说,一旦被蜱虫咬了以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可以让人丧失劳动力,甚至丧失生命。如果有人被咬后大意了,后果会这么严重吗?
  李德新:刚才那个专家的说法不准确。被蜱虫咬了以后,可能有一些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可能使人得病。如果没有细菌和病毒的话,被咬了以后,最多就是一点创伤,不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它只是一个传播者。
  记者:被蚊子咬了以后也有可能死人。
  李德新:对,也有可能得一些传染病,甚至死人。
  记者:被蜱虫咬了的后果比被蚊子咬了以后严重吗?
  李德新:不一定,要看它携带的是不是一些很严重的细菌和病毒。
  记者:蜱虫以前也有,为什么今年咬了人就死人呢?
  李德新:这可能与一些生态的改变有关,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
  记者:被蜱虫咬了以后的致死率高不高?
  李德新:不算高。
  记者:蜱虫会在城市里出现吗?
  李德新:城市里基本上没有。
  记者:宠物身上有可能出现蜱虫吗?
  李德新:可能性很小。
  记者:蜱虫会通过血液传播吗?
  李德新:很少很少。
  记者:河南一个老中医被蜱虫咬后死亡,引起当地一些市民的恐慌,他们认为,学医的都没有救活自己,他们没有学医,那就更可怕了。
  李德新:这没有必要恐慌,关键要预防。比如夏季在野外劳动,要穿长衣长裤,不要让皮肤暴露,将暴露的皮肤涂上驱虫剂。也可以用杀虫剂杀死蜱虫。如果被咬,要及时治疗。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据央视新闻1+1整理
  并非所有蜱虫咬伤均致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教授将于今早飞赴河南商城地区,与卫生部专家组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一起到当地进行会诊。
  据王贵强介绍,蜱虫原来在山东地区比较多,“其实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只是蜱虫有一个地域分布的问题,并不是每一种咬人后都会致病甚至致死。”他说。
  “东北黑龙江地区那边有一种蜱虫咬伤人后能够导致森林脑炎的发生,但也有很多是被咬伤后连症状都没有,没有一点感觉的。”
  据介绍,咬伤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主要看病原体是什么,而此次河南商城地区发病甚至致死的病原体要待进一步调查后才能确定。
  “要从自然环境大规模控制”,王贵强称,除非使用杀虫剂等,但目前的情况还不到这一步。个人自我防护很重要,毕竟这样的情况防不胜防。
  王贵强称,这次他的主要工作在临床治疗方面,看当地在治疗此病时是否存在滥用药的情况,并提供一些治疗建议,带回一些信息以供研究。“滥用药会加重病情。”
  江苏防控
  蜱这种虫子一下子变得路人皆知,而根据江苏省疾控的调查显示,这个蜱虫在江苏确有分布。据悉,省疾控已将所谓的“虫咬病”纳入常规监测。昨天,省卫生厅发布通报,2005年以来,全省报告疑似该病死亡4例。
  南京也有蜱虫
  江苏已有四例疑似该病死亡
  纳入常规监测
  江苏省卫生厅通报说,2005年江苏即制定了监测方案,开展了相关监测和研究。专家告诉记者,“虫咬病”其实有个正式的名字,今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规范其名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发现病原可能是人粒细胞无形体或者新型布尼亚病毒。截至今年9月9日,全省共报告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3例,其中4例来自外省,共死亡4例(外省1例)。省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已经将其列入常规监测,医疗机构如果接到疑似病例,就要上报,由省疾控中心再报告国家疾控部门。
  江苏省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末期,全省的调查显示,这个虫子在江苏广泛分布。蜱虫主要寄生在猪牛羊等动物身上,而猫狗等宠物也是它的宿主,蜱虫本身咬人并不致病,关键是蜱虫体内是否携带相关病原体。专家告诉记者,游人到郊外游玩,或者是林区的工人在作业,可能导致蜱爬到身上吸血,如果体内带有病原体,就会导致病原体的传播,继而引发疾病。
  南京不稀奇,紫金山就有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专家宋大鲁教授告诉记者,在南京,蜱虫并不罕见,它算是比较普遍的小虫,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生活在森林中的灌木丛或茂盛的杂草草尖上,活动范围很小,只有方圆数十米。记者了解到,在南京,丘陵地带、紫金山上、植被比较好的市民广场,都发现过这种小虫,蜱虫的嗅觉极其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尤其敏感。栖息在森林地带的蜱,当狗来到距离它栖息地15米左右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得到,并且伺机爬附到狗的身上并寄生下来。
  专家说,蜱是一种会吸狗血的小昆虫,犬巴贝斯虫就寄生在蜱的体内,当蜱吸狗的血,同时就把犬巴贝斯虫传染给了狗。也就是说,狗被蜱叮咬后,一方面要被蜱吸血,另一方面还会得犬巴贝斯虫病。蜱也喜欢叮猫,但是猫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发病的例子。
  宋大鲁解释,通过显微镜的观察,蜱的身体呈椭圆形,和一粒芝麻差不多大,并不起眼。蜱在叮刺吸血时,狗一般不会感觉到疼痛,个别蜱吸血后甚至可以胀大到吸血前的100多倍,一般吸血后,蜱就会有黄豆大小甚至更大,成为一个“小小的血球”。
  [释疑]
  宠物还能不能养
  蜱虫事件出现后,很多市民开始担心了,既然这个虫子竟然在狗身上出现,那么宠物到底还能不能养呢?宋大鲁告诉记者,蜱是寄生在狗和猫的身上,人不是蜱虫的主要寄主,它对于人的血不感兴趣,极少侵犯人类,所以蜱不会寄生到人的身上,不用担心。
  昨日,北京赛诺森动物医院的周大夫说,狗身上如果出现蜱虫,一般都是在野草丛中玩耍粘上的,蜱虫一旦寄生到狗身上,就会吸血,“蜱虫的头部很小,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后,身体就会膨胀好多倍,同时还会分泌一种毒素。”周大夫说,一旦狗被蜱虫吸血,轻者会出现皮肤瘙痒,重者会出现贫血现象,甚至会出现麻疹。
  但周大夫同时表示,因为城市卫生条件相对较好,一般宠物狗也不会长时间逗留野草中,所以即便出现蜱虫吸血,基本都是轻微症状。“目前,我们接诊的宠物狗当中,基本全是轻微患者,特别严重的,除非在山区。另外,蜱虫寄生也是有季节性的,一般集中在每年的6月份到10月份。
  昨日,记者也在多个宠物论坛上发现,不少狗主人都在担心小狗被蜱叮咬,并发帖求助治疗方案。周大夫说,小狗一旦被蜱虫寄生,“要进行全身药物喷洒,一般的动物医院都有这种治疗药物,治疗一次即可杀死蜱虫,并可保证一个月不会被咬。而价钱也不贵,几十块钱一次,和治疗跳蚤等差不多。”
  还有哪些“毒虫”
  江苏生态学会专家王长军告诉记者,日常生活中,有的小虫子咬人也是很疼或者能引起其他皮肤病。比如蚋,在南京就出现过,这种虫子,体长不过2~3毫米,黑色,头小,驼背状,俗称“挖背”,基本生活在水中。跟蚊子的“饮食习惯”一样,都是吸食人畜的鲜血,咬完人后,感觉非常痒,严重的还会出现丘疹。专家告诉记者,南京咬人的小虫还有叫隐翅虫,隐翅虫其实是不咬人的,只是因为它爬到人的皮肤上,常常被大家不自觉地打死或捏死,这时,会造成毒液大量溅出,酸性值很大,所以,遇到这种虫子,别打死它,只要用嘴吹走即可。快报记者 刘峻
  快报综合
更多关于&& 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里赚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