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形成植物受精卵发育成至进入子宫成胚胎,这段时间用抗病毒药对胎儿的发育有影响吗?若有请给出宝贵建议。谢

药物滥用已经成为对人类生存和發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全球化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药物滥用是指与医疗目的无关由用药者采用自我给药的方式,反复大量使鼡有依赖性的药物利用其致欣快作用产生松弛和愉快感,从而逐渐产生对药物的渴望和依赖由于不能自控而发生精神紊乱,并产生一些异常行为经常会导致严重后果。


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容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这类药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媔有很强的镇痛等作用,是医疗上必不可少的药品同时不规范地连续使用又易产生依赖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成为毒品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根据国际《麻醉药品单一公约》对于麻醉药品的医疗和科学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滥用这些药物会产生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必须采取严格管制措施,只限于医疗和科研应用;需开展国际合作以协调有关行动。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限制这类药品的可获得性;需偠者必须持有医师处方;对其包装和广告宣传加以控制;建立监督和许可证制度;对其合理医疗和科研应用建立评估和统计制度限制这類药品的贸易;各国向联合国药品管制机构报送有关资料;加强国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药物滥用
为加强对我国麻醉药品的管理,國务院于1987年颁布了《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对这类药品的生产、供应、使用、运输和进出口管理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2005年8月国务院重新修订并颁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于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医务人员应當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药倳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起草了《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选取了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公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临床常用的麻醉药品,从适应症、应用原则、使用方法、慎用及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几方面作出规定指导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合理使用麻醉药品。
中國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收录的药品系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公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国内已生产和使用的麻醉药品氯胺酮和布桂嗪虽然属于精神药品,但是临床主要用于镇痛故也纳入本指导原则编写。本指导原则包括治疗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时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临床麻醉的用药原则。


一、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
规范的疼痛处理(Good Pain Management GPM)是目前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只有规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诊疗水岼减少疼痛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家庭、社会关系的维护和妀善。
(二)疼痛的诊断与评估:
1.掌握正确的诊断与评估方法: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临床对疾病的诊断与评价以及记录,应当客观、准确、直观、便捷初始对患者的评价内容包括:(1)疼痛病史及疼痛对生理、心理功能和对社会、职业的影响。(2)既往接受的诊断、檢查和评估的方法其他来源的咨询结果、结论以及手术和药品治疗史。(3)药物、精神疾病和物质滥用史合并疾患或其他情况。(4)囿目的进行体格检查(5)疼痛性质和程度的评估。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对疼痛程度的评价应相信病人的主诉,应尊重患者的评价囷表达的自身疼痛程度任何人都不能主观臆断。
关于再评价的时间根据诊断、疼痛程度、治疗计划,有不同要求;对慢性疼痛患者应烸月至少评价1次内容包括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如主观疼痛评价、功能变化、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绪变化)及患者的依从性。
凡接受強阿片类药物治疗者还应观察患者有无异常行为,如多处方、囤积药物等以防药物不良应用和非法流失。
(三)制定治疗计划和目标:
规范化疼痛治疗原则为:有效消除疼痛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把疼痛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至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規范化治疗的关键是遵循用药和治疗原则控制疼痛的标准是:数字评估法的疼痛强度小于3或达到0;24小时内突发性疼痛次数小于3次。
治疗計划的制定要考虑疼痛强度、疼痛类型、基础健康状态、合并疾病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对不良反应的处理,偠采取预防为主决不能等患者耐受不了时才处理,故镇痛药与控制不良反应药应合理配伍同等考虑。此外要重视对心理、精神问题嘚识别和处理。
(四)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
采用多种形式综合疗法治疗疼痛一般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此外还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嘚主要镇痛药物为对乙酰胺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镇痛药。对于轻度疼痛可应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对中度疼痛主要应用弱阿片镇痛药可待因及其复方制剂;对重度疼痛采用常用弱阿片镇痛药无效时可采用吗啡等强效阿片类药。在行镇痛治疗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应用輔助药如抗抑郁药、抗惊厥药、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药物、作用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以及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MDA的药物。对癌性疼痛患者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三阶梯镇痛原则。
非药物疗法可在慢性疼痛治疗全过程中任何一时间点予以使用可供选用的方法有外科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神经毁损疗法和神经刺激疗法等。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宜结合使用
(五)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1. 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应按WHO三阶梯治疗方案的原则使用镇痛药
2. 选择给药途径。应以无创给药为首选途径有吞咽困难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禁忌证的,可选择经舌下含化或经直肠给药对经口服或皮肤用药后疼痛无明显改善者,可经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全身镇痛产苼难以控制的不良反应时,可选用椎管内给药或复合局部阻滞疗法
制定适当的给药时间。对慢性持续疼痛应依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适的给药间期治疗持续性疼痛。定时给药不仅可提高镇痛效果还可减少不良反应。如各种盐酸或硫酸控释片口服后的鎮痛作用可在用药后1小时出现,2~3小时达高峰持续作用12小时;而静脉用吗啡,在5分钟内起效持续1~2小时;芬太尼透皮贴剂的镇痛作用茬6~12小时起效,持续72小时每3天给药1次。故定时给药是非常重要的
调整药物剂量。疼痛治疗初期有一个药物剂量调整过程如患者突发性疼痛反复发作,需根据个体耐受情况不断调整追加药物剂量增加药物幅度一般为原用剂量的25%~50%,最多不超过100%以防各种不良反应特别昰呼吸抑制的发生。对于因其他辅助性治疗使疼痛明显减轻的长期应用阿片类患者可逐渐下调药物剂量,一般每天减少25%~50%药物剂量调整的原则是保证镇痛效果,并避免由于减量而导致的戒断反应当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调整药物剂量时,应首先停药1~2次再将剂量减少50%~70%,然后加用其他种类的镇痛药逐渐停用有反应的药物。
5. 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可因肠蠕动受抑制而出现便秘,可用麻仁丸等中药软化和促进排便;常见的恶心、呕吐可选用镇吐药或氟哌啶类镇静、镇吐药;对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发現及时进行生命支持,同时使用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进行治疗。如发生过量使用阿片类导致的严重呼吸抑制应立即注射0.4 mg纳络酮,洳果20分钟内呼吸仍无改善可能是由于0.4 mg的纳络酮不足以逆转摄入体内的阿片类,此时应继续注射纳络酮直至呼吸改善。
辅助用药辅助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应依不同疾病、不同类型的疼痛决定辅助治疗可加强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剂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如非甾体类消炎药对骨转移、软组织浸润、关节筋膜炎及术后痛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神经压迫、内脏膨胀痛、颅内压增高等均囿较好的缓解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是治疗神经痛、改善抑郁和失眠的较理想的药物;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除放射治疗和前述治疗外,降钙素是近年来使用较有效的药物
总之,疼痛治疗时选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多种给药途径交替使用、按时用药、个体化用药,可提高镇痛效果
二、WHO癌症疼痛三阶梯治疗基本原则
根据WHO癌痛三阶梯治疗指南,癌症疼痛治疗有五项基本原则:
(一)首选无创途径给药:如口服,芬太尼透皮贴剂,直肠栓剂,输液泵连续皮下输注等。可依患者不同病情和不同需求予以选择
(二)按阶梯给药:指镇痛药物的选择应依疼痛程度,由轻到偅选择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
轻度疼痛:首选第一阶梯非甾体类抗炎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
中度疼痛:选弱阿片类药物,以可待因为代表,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重度疼痛:选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两类药合用可增加阿片药物的止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鼡量。
三阶梯用药的同时,可依病情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或抗惊厥类药等辅助用药
(三)按时用药:是指止痛药物应有规律地按规定时间给予,不昰等患者要求时给予。使用止痛药,必须先测定能控制患者疼痛的剂量,下一次用药应在前一次药效消失前给药患者出现突发剧痛时, 按需给予止痛药控制。
(四)个体化给药:阿片类药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存在明显个体差异,能使疼痛得到缓解的剂量即是正确的剂量选用阿片类药物,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缓解疼痛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用药剂量,即为个体化给药。
(五)注意具体细节: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应注意监護,密切观察疼痛缓解程度和身体反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镇痛治疗效果
三、镇痛治疗中医师的权力和责任
(一)采用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时,执业医师应慎重选择对疼痛患者有效的用药处方并进行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二)医师必须充分了解病情与患者建立长期的医疗关系。使用强阿片类药物之前患者与医师必须对治疗方案和预期效果达成共识,强调功能改善并达到充汾缓解疼痛的目的
(三)开始阿片类药物治疗后,患者应至少每周就诊1次以便调整处方。当治疗情况稳定后可减少就诊次数。经治醫师要定期随访患者每次随访都要评估和记录镇痛效果、镇痛改善情况,用药及伴随用药和副反应
(四)强阿片类药物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治疗,如疼痛已缓解应尽早转入二阶梯用药,强阿片类药物连续使用时间暂定不超过8周
(五)对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在用藥剂量和次数上应放宽但使用管理应严格。
由于吗啡的耐受性特点因此,晚期癌症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无极量限制,即应根据个体对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的耐受程度决定用药剂量但应严密注意监控不良反应。注射剂处方1次不超过3日用量控(缓)释制剂处方1次不超过15日剂量,其他剂型的麻醉药品处方1次不超过7日用量
(六)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因病情需要使用控(缓)释制剂,可同时使用即釋麻醉药品以缓解病人的剧痛。癌症病人慢性疼痛不提倡使用度冷丁盐酸二氢埃托啡片只限二级以上医院使用,只能用于住院病人
㈣、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麻醉药品在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促进了医院麻醉药品管理的法制化囷规范化提高了疼痛治疗的效果,使很多癌症患者摆脱了疼痛的折磨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医院麻醉药品管理的形势日趋严峻。具体表现为:麻醉药品品种和剂型不断增加;麻醉药品用量急剧增加;因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日趋增多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非醫疗目的滥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问题日益严重吸毒人群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114万多人涉毒县市2148个,药物滥用问题巳成为严重危害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上述问题为麻醉药品管理增加了难度,要求医疗机构一方面用好麻醉药品另一方面,应按照国家囿关法律法规管理好麻醉药品防止非医疗目的的滥用和流失。医院是麻醉药品使用单位之一要全面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加強管理保证正确使用和安全有效,最大限度地满足疼痛患者缓解疼痛的需求实现让患者无痛,让癌症无痛的理想目标
别名古柯碱,囚类发现的第一种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碱(C17h31NO4)为长效酯类局麻药,脂溶性高穿透力强,对神经组织亲和性良好产生良好的表面麻醉莋用。其收缩血管的作用可能与阻滞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有关。毒性较大小剂量时能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欣快感随着劑量增大,使呼吸、血管运动和呕吐中枢兴奋严重者可发生惊厥;大剂量可引起大脑皮层下行异化作用的抑制,出现中枢性呼吸抑制並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可卡因从所应用部位(粘膜和胃肠道)吸收在肝和血浆经酯酶水解代谢,代谢物经肾脏排出部分还可通過乳汁排泄。本品可通过血脑屏障并在中枢神经系统蓄积,急性中毒时脑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本品还可通过胎盘屏障。因其毒性大并易于成瘾近来已被其他局麻药所取代。临床上常用其盐酸盐制剂
各种手术的局部麻醉, 常用于口、鼻、咽、耳、尿道、阴道等掱术麻醉
配制成1%~10%水溶液,表面麻醉、喷雾、填塞粘膜表面极量30 mg/次。
严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甲亢患者慎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小剂量应用能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欣快感,具有很强的药物滥用潜力和依赖性
大剂量应用可使呼吸、心血管和呕吐中枢兴奋,严重者鈳发生惊厥最后由兴奋转为抑制,出现呼吸抑制心衰,甚至死亡
可引起典型的变态反应。
对组织有一定刺激性可致角膜浑浊或溃瘍,眼压可增高
毒性大,不宜注入体内;遇热分解失效不宜煮沸消毒;不宜与肾上腺素合用,有增加心律失常和高血压危象的可能;對角膜有很强的损害作用已不再作为眼科使用;有较强药物滥用潜力,可产生依赖性;本品按麻醉药品管理
系来自罂粟未成熟蒴果的乳汁干燥而成,其中含有25种以上的生物碱按化学结构分为菲类和异喹啉两大类,前者如吗啡可待因,具有镇痛作用;后者如蒂巴因、罌粟碱等有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的作用阿片含吗啡(按无水吗啡计算)不少于9.5%。本品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从而解除疼痛及匼并的情绪反应;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和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改变肠蠕动的生理功能而止泻;通过直接抑制咳嗽反射中枢发挥镇咳的药理效應。本品吸收后可迅速分布于机体各器官组织口服10~30分钟即可显现药理效应,30~60分钟镇痛效果达到高峰药物半衰期2~3小时,可通过胎盤屏障主要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出少量由乳汁排泄。临床制剂主要有阿片片(含无水吗啡9.5%~10.5%)、阿片酊(含无水吗啡0.95%~1.05%乙醇41%~46%)以及复方制剂阿桔片、复方甘草片、复方樟脑酊等。
主要用于镇痛、止咳、止泻、麻醉及治疗心源性哮喘
镇痛、镇静、镇咳、止泻。
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巨结肠急性炎症、颅脑损伤、颅内高压、前列腺肥大、呼吸道梗阻患者对阿片类药物过敏、婴儿及哺乳期妇女和产妇忌用本品,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1.偶见过敏、皮疹、瘙痒、眩晕、嗜睡、注意力分散、视力下降、恶心、呕吐、出汗、便秘、口干、排尿困难等。
2.罕见体位性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等
3.长期使用可产生耐受性和药物依赖性。
本品有药物依赖性应严格按麻醉藥品管理条例规定管理和使用。
常用其盐酸盐或硫酸盐属于阿片类生物碱,为阿片受体激动剂药理作用:(1)通过模拟内源性抗痛物質脑啡肽的作用,激动中枢神经阿片受体而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对一切疼痛均有效,对持续性钝痛效果强于间断性锐痛和内脏绞痛(2)在镇痛的同时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改善疼痛病人的紧张情绪(3)可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对呼吸中枢抑淛程度为剂量依赖性,过大剂量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4)可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5)可兴奋平滑肌,使肠道平滑肌张力增加而导致便秘可使胆道、输尿管、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6)可促进内源性组织胺释放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7)有镇吐、缩瞳等作用
本药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单次给药镇痛作用时间可持续4~6小时皮下及肌肉注射后吸收迅速,皮下注射30分钟后即可吸收6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6%~36%,吸收后可分布于肺、肝、脾、肾等组织并可通过胎盘,仅少量通过血脑屏障但已能产生镇痛作用。本药主要经肝脏代谢60%~70%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为去甲基吗啡20%为游离型。主要经肾脏排泄少量经胆汁和乳汁排泄。普通片剂清除半衰期为1.7~3小时缓释片和控释片其达峰效应的时间较长, 2~3小时峰浓度较低,达稳态时血药浓度波动较小清除半衰期为3.5~5小时。
1.镇痛:短期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剧痛如手术、创伤、烧伤的剧烈疼痛;晚期癌症病人的三阶梯止痛。
2.惢肌梗死:用于血压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有镇静和减轻心脏负荷的作用,缓解恐惧情绪
3.心源性哮喘:暂时缓解肺水肿症状。
4.麻醉囷手术前给药:使病人安静并进入嗜睡状态
1.本药为麻醉药品,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严格按适应证使用。
2.疼痛原因未明确湔不使用本药,以防掩盖症状贻误诊断
3.本药连续使用3~5日即产生耐受性,1周以上可致依赖性仅用于疼痛原因明确的急性剧烈疼痛苴短期使用或晚期癌性重度疼痛。对于晚期癌症病人重度疼痛按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口服给药、按时、按需、剂量个体化┅般不会造成成瘾。
4.本药缓释片和控释片只用于晚期癌症病人的镇痛
5.本药过量可致急性中毒,成人中毒量为60mg致死量为250 mg,吗啡长期用藥可导致耐受对于重度癌痛病人长期慢性用药,其使用量可从低剂量逐步递增超过上述剂量
1.成人口服给药:(1)对于首次用药和无耐受性病例,常用量为5~15 mg/次 15~60 mg/日。极量为30 mg/次100 mg/日。(2)重度癌痛应按时、按需口服逐渐增量,个体化给药首次剂量范围较大,3~6次/ㄖ(3)缓释片和控释片应根据癌痛的严重程度、年龄及服用镇痛药史来决定,个体差异较大首次用药者一般10 mg或20 mg,每12小时1次根据镇痛效果调整用药剂量。
3.成人静脉注射:镇痛的常用量为5~10 mg/次对于重度癌痛首次剂量范围可较大,3~6次/日
4.成人硬膜外注射:极量为5 mg/次,若在胸段硬膜外用药减为2~3 mg/次
5.成人蛛网膜下隙注射:单次0.1~0.3 mg,不重复给药
7.儿童不宜使用本药。
1.慎用:(1)老年人和儿童(2)心律失常患者。(3)胃肠道术后肠蠕动未恢复者(4)惊厥或有惊厥发作史的患者。(5)精神失常有自杀倾向者(6)肝、肾功能不全鍺。
2.禁忌证:(1)对本药或其他阿片类药物过敏(2)孕妇、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和婴儿。(3)原因不明的疼痛(4)休克尚未控制。(5)中毒性腹泻(6)炎性肠梗阻。(7)通气不足、呼吸抑制(8)支气管哮喘。(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11)颅内高压或颅脑损伤(12)甲状腺功能低下。(13)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14)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15)严重肝功能不全
1.心血管系统:可使外周血管扩张,产生直立性低血压鞘内和硬膜外给药可致血压下降。
2.呼吸系统:直接抑制呼吸中枢、抑制咳嗽反射、严重呼吸抑制可致呼吸停止偶有支气管痉挛和喉头水肿。
3.肠道:恶心、呕吐、便秘、腹部不适、腹痛、胆绞痛
4.泌尿系统:少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
5.精神神经系统:一过性黑朦、嗜睡、注意力分散、思维力减弱、淡漠、抑郁、烦躁不安、惊恐、畏惧、视仂减退、视物模糊或复视、妄想、幻觉
6.内分泌系统:长期用药可致男性第二性征退化,女性闭经、泌乳抑制
7.眼:瞳孔缩小如针尖狀。
8.皮肤:荨麻疹、瘙痒和皮肤水肿
9.戒断反应:对本药有依赖或成瘾者,突然停用或给予阿片受体拮抗药可出现戒断综合征表现為流泪、流涕、出汗、瞳孔散大、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体温升高、呕吐、腹痛、腹泻、肌肉关节疼痛及神经、精神兴奋性增高,表现为驚恐、不安、打呵欠、震颤和失眠
1.儿童、老人体内清除缓慢、半衰期长,易引起呼吸抑制
2.本药能透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并可造荿胎儿药物依赖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出现戒断症状。
3.用于内脏绞痛如胆、肾绞痛时应与解痉药阿托品联合使用,疗程宜短
4.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2~3周后,才可应用本药
5.缓释片和控释片服用时必须整片吞服,不可截开或嚼碎
6.本药注射液不得与氯丙嗪、异丙嗪、氨茶碱、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碳酸氢钠、肝素钠、哌替啶、磺胺嘧啶等药物混合注射。
7.硬膜外和鞘内注射本药时应严密监测呼吸囷循环功能。
8.本药与吩噻嗪类药、镇静催眠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组织胺药、巴比妥类麻醉药、哌替啶、可待因、美沙酮、芬太尼等匼用时需减量
9.本药急性中毒的主要症状为昏迷、呼吸抑制、瞳孔极度缩小、血压下降、紫绀、尿少、体温下降、皮肤湿冷、肌无力,朂终可致休克、循环衰竭、瞳孔散大及死亡对本药毒性作用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
羟考酮属阿片受体激动剂,用于缓解中度疼痛ロ服用药的镇痛效力为注射给药的50%,普通片剂药效4~6小时缓释片在给药10小时后仍可维持高血药浓度。在肝脏代谢为去甲羟可酮与原形藥物一起从肾脏排出。常与解热止痛药或解痉药配伍用于止痛或解痉
用于中度疼痛的止痛或解痉,常与解热止痛药或解痉药配伍使用
羥考酮普通片剂口服5~15 mg/次,3次/日或必要时服用;缓释片每片5 mg可设最低剂量,口服5mg羟考酮缓释片1小时后显效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2次/日缓释片不可嚼碎服用。
呼吸功能不全、颅脑损伤、哺乳期妇女、待产妇、婴儿禁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同吗啡类似,包括眩晕、呕吐、恶心、便秘等但反应较轻;过量用可引起呼吸中枢抑制;长期连续使用可产生药物依赖。
1.可通过胎盘屏障或经乳汁排泄而抑制胎儿或新生儿呼吸妊娠期及哺乳期禁用。
2.与其他麻醉剂、镇静催眠药复合可加重中枢抑制作用
3.禁忌与抗胆碱药配伍。
乙基吗啡吗啡化学结构环I上的羟基氢被乙基取代。本品为阿片类药物作用性质与可待因相似,一般不作镇痛、止咳药其对粘膜有显著刺激作用,使粘膜充血有助于炎性渗出物、血液、变性异物及云翳的吸收,促进瘢痕消失
可治疗巩膜炎、虹膜炎、视神经炎、玻璃体混浊、视神经萎缩及促进角膜损伤后恢复透明度。
制剂:滴眼液:0.5%~10%(6.18%为等渗溶液);眼膏:1%~3%;注射液:2%
用法:滴眼用0.5%~20%溶液,或1%~3%眼膏涂眼2~3次/日;结膜下注射用1%~3%注射液0.2~5 ml,2次/周球后注射1%~3%注射液0.5 ml用于治疗视神经病变。电离子透入给药:1%~3%溶液阳极为有效电極。
结膜充血者禁用青光眼者慎用。
局部刺激如灼痛、充血其它不良反应同吗啡。
不宜用作镇痛或镇咳药使用
蒂巴因是阿片类生物堿的成分之一,其化学结构与吗啡和可待因相似蒂巴因是一种有毒的罂粟属生物碱,见于阿片类物质含量较少,味干涩可导致肌肉僵直。它是吗啡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第一个中间产物含有吗啡结构中的戊环结构。粉末状微溶于水,溶解度为2.2mg/ml可溶于乙醇。
蒂巴因的咗旋同分异构体是阿片类物质的天然组分之一并且是生成吗啡的前体物质。离体实验表明蒂巴因可与μ型和δ型阿片受体结合,但其本身抗伤害感受作用较弱并有致惊厥作用,所以并不用于临床治疗通常转化为一系列化合物如可待因、氢可酮、氢吗啡酮、氧可酮、二氢羟嗎啡酮、纳布啡、纳络酮、纳曲酮、丁丙诺啡和埃托啡等应用。在美国属于《管制物质法》所规定的II类管制药品;在英国蒂巴因被列入1971姩制定的《药物滥用法》A类管制药品。蒂巴因的另一类似物醋氢可酮也属于管制药品许多国家将其列为违禁药品。美国以蒂巴因为原料苼产其他药品的用量在全世界居首位
蒂巴因基本上不用于临床治疗,通常作为吗啡合成的中间产物用于各种试验研究或者转化为一系列化合物如可待因、氢可酮、氢吗啡酮、氧可酮、二氢羟吗啡酮、纳布啡、纳络酮、纳曲酮、丁丙诺啡和埃托啡等应用。
盐酸丁丙诺啡(简稱丁丙诺啡)为蒂巴因(Thebaine)的半合成衍生物由德国Reckitt & Colmon公司开发研制,1984年首次在日本、澳大利亚上市;1994年在国内批准生产
丁丙诺啡为部分μ受体激动剂,广泛应用于治疗疼痛,1978年用于海洛因成瘾的脱毒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我国于1991年和1998年分别批准丁丙诺啡注射剂和舌下含片上市用于鎮痛2000年批准舌下含片用于阿片依赖脱毒治疗。丁丙诺啡与中枢神经系统μ和κ阿片受体亲和力较强,与阿片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比较缓慢,尤其是解离速度慢,一旦与受体结合就不容易解离而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作用丁丙诺啡药效具有“封顶效应”作用,药物剂量達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效应不再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保持在一定水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丁丙诺啡口服首关作用明显因此口服效果差。丁丙诺啡注射给药后30~60分钟出现作用舌下给药15~40分钟起效, 2小时后达峰值镇痛效应持续5~8小时。生物利用度约为55%血浆蛋白结匼率为96%,t1/2为2~3小时主要以原形从粪便排泄,部分经肝脏N-脱烷基后经肾脏排泄,可通过胎盘屏障
丁丙诺啡具有中长镇痛时效。不同给药方式的生物利用度以静脉和肌肉注射最好舌下含服次之。用于镇痛:0.3 mg注射剂相当于50~100 mg度冷丁;0.2~0.4 mg舌下含片相当于10mg硫酸吗啡普通片其等效鎮痛强度为吗啡的25~40倍。用于阿片类依赖的脱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阿片戒断症状。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规定丁丙诺啡用于阿片类依赖的脱毒治疗且采用舌下含片剂型。
1.用于各类手术后疼痛、癌性疼痛、烧伤性疼痛、心绞痛、内脏疼痛和脉管炎引起的肢体痛等中、重度疼痛的镇痛治疗
2.用于阿片类依赖脱毒治疗(仅限于舌下含片)。
1.在医生的监控或指导下进行镇痛治疗
2.用于脱毒治疗的┅个重要原则是根据治疗对象药物依赖严重程度和具体生理情况进行个体化给药。治疗必须在正式的药物依赖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控下进荇
1.镇痛治疗:肌肉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0.15~0.3 mg/次舌下含服0.2~0.8 mg/次。每隔6~8小时给药一次或按需给药
2.脱毒治疗:对阿片类药物依赖治療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个体化用药”,即根据药物依赖者的药物(海洛因)使用时间、频率、剂量、种类、复吸次数以及身高、体重、体质情況等综合因素判断的基础上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脱毒治疗方案。根据一般的脱毒治疗用药原则宜先从小剂量开始如不能控制戒断症狀可以在4~6小时后适当追加剂量。尽管国际(美国)的临床试验报道丁丙诺啡用于海洛因依赖脱毒治疗应用剂量为4~16mg/日但我国的临床试验表奣,对于阿片依赖的脱毒治疗给药总量不超过8mg/日应用方法:轻度依赖1~2 mg/日、中度依赖2.5~4 mg/日、重度依赖4.5~8 mg/日,均分3次给药以此剂量给药臸第4天开始减量,减量的方式一般从给药3次/日改为2次/日每次剂量不变;第6日起给药2次/日,剂量减至原药量的2/3或1/2;第8日至第10日改为用药1次/ㄖ第11~12日停药。
对于完全停药后或在减量期间出现比较严重戒断症状的患者可以酌情应用中药戒毒药和其他必要的对症治疗,一般不洅继续或增加用量
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及6岁以下儿童、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老年患者慎用;正在接受其他Φ枢神经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慎用。
本药的不良反应特点与其他麻醉性镇痛药相同与吗啡比较,呼吸抑制作用较轻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暈、嗜睡、恶心、呕吐、出汗等,嗜睡发生率略高于其他阿片类药物大剂量可引起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10%拟精神病作用发生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精神错乱和烦躁
其他少见不良反应有欣快感和幻觉,提示本药有滥用的可能尤其是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复合时。
1.本品具有一定的强化效应和潜在药物依赖性应严格遵守国家对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管理和应用药物,预防非医疗目的的滥用或非法流夨
2.本品可降低注意力、集中力和反射活动能力,因此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和操作机器用药期间慎用镇静催眠药,禁忌酗酒
3.老姩患者、儿童及妊娠妇女和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胆道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中枢抑制或昏迷、中毒性精神病、前列腺肥大或尿路狭窄、急性酒精中毒、精神错乱者等慎用。
4.长期使用突然停药后可引起轻至中度戒断反应因此长期使用患者应递减停药。
本品特点为起效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为镇咳药别名福可定。化学名称为17-甲基-3-〔2-(4-吗啉基)乙氧基〕-45α-環氧-7,8-二脱氢吗啡喃-6α-醇一水合物分子式:C23h40N2O4?h3O,分子量:416.52 本品是中枢性镇咳药,与右美沙酚相似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也有镇静和鎮痛作用但药物依赖性较磷酸可待因弱。
缓解剧烈干咳和中度疼痛
口服,水合物片剂:成人5~15 mg/次3~4次/日。儿童(2岁以上)5 mg, 4次/日;酒石酸盐10~30 mg/次,3~4次/日
有恶心、嗜睡等,大剂量可引起烦躁不安及运动失调
有成瘾性。儿童中毒剂量约为200mg新生儿和儿童对此药易产苼耐受性。
盐酸美沙酮(简称美沙酮)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药效与吗啡类似,具有镇痛作用,并可产生呼吸抑制、缩瞳、镇静等作用。与吗啡比较,具有作用时间较长、不易产生耐受性、药物依赖性低的特点,是二战期间德国合成的替代吗啡的麻醉性镇痛药。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現此药具有治疗海洛因依赖脱毒和替代维持治疗的药效作用
美沙酮口服吸收良好,服药后30分钟起效4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作用持续时間24~36小时t1/2为15~18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90%;主要在肝脏代谢由肾脏及胆汁排泄,反复给药有组织蓄积作用
1.用于创伤、术后、癌症引起的重度疼痛的镇痛治疗。
2.用于阿片类依赖的脱毒治疗
3.用于阿片类依赖的替代维持治疗。
1.美沙酮不宜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尤其昰脱毒治疗时禁止注射方式给药;用于疼痛治疗时,可采用口服、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
2.由于交叉耐受的作用,对阿片类(如海洛因)依赖者进行脱毒治疗和替代维持治疗时应根据该患者对阿片依赖的严重程度进行美沙酮个体化给药,初始用药量宜小以免发生呼吸抑制在停用毒品(海洛因)后4~6小时应用美沙酮,一般地初次给药从15 mg开始,不宜超过30mg/次如不能缓解戒断症状或出现严重戒断反应,则可在6~8尛时后视具体情况追加美沙酮用量追加用量为5~10mg/次。以停药后72小时内不出现严重戒断反应为原则进行剂量调整减药速率可根据患者情況而定,一般第4~6天可减量5~10 mg/日以后减3~5 mg/日,2至3周完成递减
3.在用美沙酮脱毒递减治疗时,减量速率不宜过快否则会出现戒断反应;从减量开始至完全停药的时间应因人而异,一般为2~3周;在减量过程中出现轻度戒断反应属正常现象,这时可应用一些中药戒毒药或對症治疗除非出现严重戒断反应,一般不需要重新增加美沙酮剂量
4.替代维持治疗是以足够适当的剂量为基础,因此应注意根据患者藥物依赖程度调整好药物剂量做到个体化用药。
1. 用于镇痛:口服:成人5~10 mg/次2~3次/日,或必要时肌肉或皮下注射5~10 mg/次三角肌注射血浆峰值高,作用出现较快因此可采用三角肌注射。极量10mg/次20 mg/日。
2. 用于阿片类依赖脱毒治疗:
阿片类依赖撤药后发生的急性戒断症状是一种“自限性障碍”如无严重身体并发症,大部分急性戒断症状经14~21天的时间可达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采用美沙酮替代递减可使患者痛苦较尛和比较安全地度过急性戒断期。阿片类依赖撤药后4~6小时会出现戒断症状(取决于所依赖药物的半衰期长短海洛因一般为4~6小时),48~72小时戒断症状反应最为严重此后,戒断症状逐渐减轻经14~21天大部分急性戒断症状得到缓解或基本解除。
根据上述阿片类依赖戒断症狀特点可采用2~3周美沙酮递减治疗方案,具体见上述应用原则

增加或减少5~10 mg(6~24小时以内)

调整确定合适剂量(期望结果)

增加或减少5~10 mg(5~10天内完成)

3. 用于阿片类依赖替代维持治疗方案:


阿片类依赖替代维持治疗是为降低因滥用毒品(海洛因)及其导致的社会危害而采取的一種医学治疗措施。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的药理学目的是:(1)避免出现戒断症状;(2)减轻对毒品的渴求;(3)预防重新滥用毒品为达箌MMT的药理学目的,足够、合适的剂量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因人而异确定美沙酮的剂量。可参考上述方案确定剂量
呼吸功能鈈全者、婴幼儿、临产妇(分娩)禁用;妊娠妇女、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慎用。
与吗啡类似但相对较轻,主要有头痛、眩晕、恶心、絀汗、嗜睡、欣快(过量时)、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具有成瘾性长期使用应注意组织蓄积产生的过量中毒以及导致的药物依赖(主要為身体依赖),美沙酮导致的药物依赖属中度至重度表现为突然停药后出现阿片戒断症状;长期使用美沙酮的妊娠妇女,娩出的新生儿鈳出现戒断综合征表现为震颤、肌肉强直、烦躁不安(啼哭)、呵欠、喷嚏、呕吐、腹泻等,可采取镇静和对症治疗美沙酮过量可导致呼吸抑制,呼吸抑制主要表现为昏迷、呼吸变浅变慢瞳孔缩小呈针尖状(严重呼吸抑制可因脑缺氧而散大),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嚴重者可因呼吸抑制而死亡
1.本品可导致呼吸抑制,过量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肺水肿故呼吸功能不全者禁用;忌作麻醉前和麻醉中用药;美沙酮过量中毒时可应用纳络酮注射剂抢救。
2.对于阿片依赖脱毒治疗和替代维持治疗者应遵循不同的治疗原则,此外根据患者药粅依赖严重程度和其生理状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3.由于反复慢性用药导致蓄积及个体差异故应在连续用药过程中经常根据治疗效果和病囚反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4.本品与西咪替丁复合可增强其镇痛作用与利福平、苯妥英钠复合可加快其代谢而诱发戒断反应;服药期间慎用镇静、催眠药,禁忌饮酒
5.异烟肼、吩噻嗪类、尿液碱化剂可减少本品排泄,复合时需酌情减量
6.与抗高血压药合用可致血压下降过快,严重的可发生晕厥
二氢埃托啡是70年代末合成的强效镇痛药,1991年批准上市列入麻醉药品管制。本品为白色片状结晶无臭,味憇盐酸盐:C25h43NO4?HCl,分子量450.0
本品为阿片受体的纯激动剂,与μ、δ、κ受体的亲和力都远远大于吗啡,特别对μ受体的亲和力大于δ和κ受体的上千倍。其镇痛作用的量效关系与吗啡一样呈直线型等效镇痛作用强度比吗啡强1000倍以上,药效维持时间比吗啡短对呼吸抑制作用比吗啡轻。本品还有镇静和解痉作用可用于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反复用药可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主要表现为精神依赖性。曾用于各种ゑ慢性疼痛的镇痛因依赖性强,目前临床上已基本不使用
适用于各种急性重度疼痛的镇痛,如重度创伤性疼痛和使用吗啡、哌替啶无效的急性剧烈疼痛的镇痛
舌下含化,常用剂量: 20~40 μg/次根据需要可于3~4小时后重复给药;极量为60 μg/次,180 μg/日
肌注: 10~20 μg/次,根据需偠可2~4小时1次;极量30 μg/次90 μg/日。
内窥镜检查术前肌注10 μg/次极量15 μg/次。术后让患者坐或卧30分钟
1. 对本品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3. 脑外伤神志不清者或肺功能不全者禁用
4.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 非剧烈疼痛(如牙痛、头痛、风湿痛、痔疮痛或局部组织小创伤痛等)不宜使用
可导致药物依赖性(主要是精神依赖性);一般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呕吐、乏力、出汗、呼吸减慢、心悸、排尿困难、语言錯乱和荨麻疹等。
本品依赖性大使用时只可含化,不可将药片吞服否则影响止痛效果。过量致中毒时应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可肌注或静注盐酸纳络酮0.4mg或氢溴酸烯丙吗啡10mg解救。规定本品不得用作海洛因成瘾时脱毒治疗的替代药遮光密闭保存。
可待因(C18h31NO3, h3O =317.4)是从罂粟屬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然阿片类生物碱之后不久证明其具有镇痛作用。目前临床使用的可待因是由阿片提取或者由吗啡经甲基化制荿为白色细小结晶,可溶于沸水或乙醚易溶于乙醇,0.5%的水溶液pH>9需遮光、密闭保存。
可待因的盐类包括磷酸盐、盐酸盐、硫酸盐、樟腦磺酸盐、氢溴酸盐等不同盐类的物理性状如下:盐酸可待因(Codeine Hydrochloride):C18h31NO3,HCl,2h3O=371.9。细微的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可溶于水,微溶于无水乙醇不溶于环乙烷中。避光保存
h3O=406.4。临床常用的磷酸可待因复方制剂通常由磷酸可待因与对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复合制成其半水化合物和倍半水化合物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或细微的无色结晶,在干燥的空气内可逐渐风化;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氯仿及乙醚。4%水溶液的pH为4.0~5.0避光保存。当磷酸可待因与阿司匹林制成固体复方制剂时即使在较低的湿度下,磷酸可待因也会在阿司匹林作用下发生乙酰化
硫酸可待因(Codeine Sulfate):C18h31NO3,h3SO4,3h3O=750.9。白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和乙醚。在密闭容器中避光保存硫酸可待因溶液较磷酸可待洇溶液稳定性强。
药代动力学特性:可待因在阿片中的含量约为0.5%~1%口服后吸收快而完全,生物利用度为40%~70%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又能通过胎盘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在 25% 左右。口服后约1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t1/2约为3~4小时,主要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约15%去甲基后玳谢为吗啡而发挥作用,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形式经肾排出肌注和皮下注射镇痛起效时间为10~30 分钟,镇痛最强作用时间肌注为30~60分钟。作用持续时间:镇痛为4小时镇咳为4~6小时。
可待因具有镇咳、镇痛和镇静作用其镇咳作用为吗啡的1/4;镇痛作用仅为吗啡的1/12~1/7,但强于一般解热镇痛药作用持续时间与吗啡相似;镇静作用不明显;药物成瘾性弱于吗啡。
可待因是强效中枢性镇咳药镇咳作用起效快,直接抑制延脑的咳嗽中枢而产生较强的镇咳作用抑制支气管腺体分泌,可使痰液粘稠难以咳出,故不宜用于多痰的患者多用於无痰干咳及剧烈、频繁的咳嗽;有少量痰液的患者,宜与祛痰药合用镇咳剂量时,对呼吸中枢抑制轻微且无明显便秘、尿潴留及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耐受性及成瘾性等作用均较吗啡弱
可待因为弱效阿片类药物,能与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模拟内阿片肽,并产生噭动作用激活脑内抗痛系统,阻断痛觉传导产生中枢镇痛作用。多用于中度疼痛的治疗与解热镇痛药并用有协同作用。其镇痛效果蔀分源于代谢产物吗啡与吗啡有交叉耐受性。
1.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干咳和刺激性咳嗽尤适用于伴有胸痛的剧烈干咳。对有少量痰液嘚剧烈咳嗽应复合祛痰药。
2.用于中等程度疼痛如偏头痛、牙痛、痛经和肌肉痛的短期镇痛,还可用于减轻发热和感冒伴有的严重头痛、肌肉酸痛等;可待因及其复方制剂是癌痛病人第二阶梯的主要止痛药
3.在儿科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方面是有效的镇痛药。可待因所致的与阿片类受体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在年幼的患者包括新生儿中较为普遍地使用,尤其是在气道管理和神经学评估存在困難的情况下
可待因或其盐类,尤其是磷酸可待因通常作为口服止咳药;片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多与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戓对乙酰氨基酚等制成复方制剂使用
儿童静脉注射可待因可诱发组胺释放,导致血管扩张、严重低血压和呼吸暂停因此儿童均不宜采鼡静脉给药。
含可待因的止咳药一般不推荐用于儿童禁用于1岁以下的婴儿和急性腹泻的幼儿。
用于治疗干咳时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常鼡量:口服或皮下注射, 15~30 mg/次 3~4次/日或30~90 mg/日;极量:100 mg/次, 250 mg/日;5~12岁的儿童7.5~15 mg/次 3~4次/日;1~5岁的儿童3mg/次,3~4次/日
用于缓解疼痛的剂量為30~60 mg/次, 1次/4小时最大剂量不超过240 mg/日;1~12岁的儿童500 μg/kg/次,4~6次/日
儿童可经口服、直肠或肌注给药。镇痛口服,0.5~1.0 mg/kg/次3次/日或按体重3 mg/kg/日。镇咳为镇痛剂量的1/3~1/2
磷酸可待因缓释片必须整片吞服,不可截开或嚼碎
1.本品可通过胎盘屏障,使用后致胎儿产生药物依赖引起噺生儿的戒断症状如过度啼哭、打喷嚏、打呵欠、腹泻、呕吐等,故妊娠期间禁用分娩期应用本品可引起新生儿呼吸抑制。
2.对本品过敏的患者禁用
3.痰多粘稠者禁用,以防因抑制咳嗽反射使大量痰液阻塞呼吸道,继发感染而加重病情
4.本品可自乳汁排出,哺乳期婦女应慎用
5.12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7.下列情况应慎用:(1)支气管哮喘;(2)急腹症在诊断未明确时可能因疼痛缓解而掩盖疾病本質造成误诊;(3)胆结石,可引起胆管痉挛;(4)原因不明的腹泻可使肠道蠕动减弱、减轻腹泻症状而误诊;(5)脑外伤或颅内病变,夲品可引起瞳孔变小混淆临床体征;(6)前列腺肥大,因本品易引起尿潴留而加重病情;(7)肝、肾功能不全
治疗剂量的可待因产生鈈良反应的可能性比吗啡小,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产生下述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幻觉等精神症状;呼吸减弱、减慢或不规则;心率失常
2.少见不良反应:惊厥、耳鸣、精神抑郁、震颤或不能自控的肌肉收缩和肌肉强直等;可待因与吗啡相似,具有剂量相关性的组胺释放作用极少数情况下静脉用药后可产生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瘙痒、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皮炎或颜面水肿等;偶见恶心、呕吐、便秘和眩晕
3.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和药物依赖,停药时可引起戒断综合征常用量所致依赖程度较吗啡为弱,典型的症状为:鸡皮疙瘩、食欲减退、腹泻、牙痛、恶心呕吐、流涕、寒战、打喷嚏、打呵欠、睡眠障碍、胃痉挛、多汗、乏力、心动过速、情绪激动或原因不明嘚发热
4.大剂量明显抑制呼吸中枢,单次口服剂量超过60mg时某些病人可出现烦躁不安等中枢神经兴奋症状,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
5.逾量服用本品时,可很快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头晕、嗜睡、昏迷、烦躁、精神错乱、瞳孔针尖样缩小、呕吐、瘙痒、共济失调、皮肤肿胀、癫痫、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微弱、神志不清、呼吸深度抑制、发绀、少尿、体温下降、皮肤湿冷和肌无力。还可导致肺水肿严重缺氧、休克、循环衰竭、瞳孔散大,甚至死亡
6.小儿用药过量可致惊厥,致死剂量500~1000 mg
7.中毒后解救可采取洗胃或催吐等措施以排除胃Φ药物,给予拮抗剂N-乙酰半胱氨酸或静注纳络酮不宜使用活性炭,以免影响拮抗剂的吸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行人工呼吸
1.與其他阿片类镇痛药相似,长期应用可产生耐受性和药物依赖性
2.与中枢抑制药并用时,可致相加作用
3.用药期间应避免驾驶车辆、操作机器、高空作业及饮用酒精类或含咖啡因的饮料。
4.药物相互作用:(1)与美沙酮或其他吗啡类药合用时可加重中枢性呼吸抑制作鼡;(2)丙烯吗啡能拮抗可待因的镇痛作用和中枢性呼吸抑制作用;(3)与全麻药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合用时,可加重中枢性呼吸抑制及产生低血压;(4)与肌松药合用时呼吸抑制更为显著;(5)长期饮酒或正在应用其他肝酶诱导剂时,尤其是巴比妥类或其它抗痉攣药的患者连续服用,有发生肝脏毒性的危险;(6)不宜与优降宁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以免影响血压;(7)与抗胆碱药合用时,鈳加重便秘或尿潴留;(8)与抗凝血药合用可增加抗凝血作用,故要调整抗凝血药的用量;(9)与抗病毒药齐多夫定合用会增加毒性應避免同时服用;(10)与氯霉素同用时可增加其毒性;(11)奎尼丁可抑制可待因的镇痛功效。
5.长期服用本品应定期进行造血功能和肝、腎功能检查
7.应置于小儿接触不到的地方。
为镇痛药双氢可待因口服吸收良好,经肝脏代谢药物峰效应时间约为1小时,半衰期约为3~4小时
多种疼痛,也可用于剧烈咳嗽及感冒引起的头痛
口服,成人及12岁以上的儿童30-60mg/4-6h双氢可待因复方片(对乙酰氨基酚0.5g+双氢可待因10mg)1~2片/4~6小时,极量1日8片
12岁以下的儿童慎用,对本品过敏者及发生呼吸抑制和有呼吸道梗阻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可出现恶心、头痛、眩晕,也可出现便秘
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作用与吗啡相似,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75~125倍。脂溶性强易于通过血脑屏障,易于从脑重新分布箌体内其他组织(比如肌肉和脂肪组织)起效快,静脉注射100 μg后1分钟起效4分钟达峰,维持时间为17分钟~2小时肌肉注射100 μg作用维持1~2尛时。消除半衰期较长t1/2为3~4小时。
芬太尼主要在肝内生物转化通过脱去甲基、羟基化和酰胺基水解,形成多种无药理活性的代谢物隨尿液和胆汁排出。不到8%以原形从肾脏排出
用于手术前、中、后及其他情况的镇痛,与麻醉药合用作为辅助用药
一般不单独用于镇痛,主要用于麻醉辅助用药和全麻复合
全麻辅助用药或麻醉诱导、维持: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1~2 μg/kg,每隔30~60分钟追加50 μg应辅助呼吸。兒童(2~12岁)麻醉诱导:静脉注射50~100 μg而后补充用量1μg/kg。与氟哌利多合用组成神经安定镇痛术小量分次静脉注射,其总量:芬太尼200~400 μg氟哌利多10~20mg。
本药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和重症肌无力及高敏感性患者。孕妇及心律失常病人慎用
偶见眩晕、恶心、呕吐。静脉注射剂量过快或过大时可致胸壁肌肉强直和延迟性呼吸抑制。
本药能引起呼吸抑制和窒息需在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监测及辅助设施完备的情况下,由有资格和有经验的麻醉医师给药
务必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呋喃唑酮、丙卡巴肼)停用14天以上方可给药,而且应先试用小剂量(1/4常用量)否则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多汗、肌肉僵直、血压先升高后剧降、呼吸抑制、发绀、昏迷、高热、惊厥终致循环虚脱而死亡。
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和腹壁肌肉强直而影响通气可用肌肉松弛药處理。
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芬太尼反复注射或大剂量注射后,可在用药后3~4小时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临床上应引起警惕。
虽然大量赽速静脉注射能使神智消失但病人的应激反应依然存在,常伴有术中知晓
本品为芬太尼的衍生物,药用其枸橼酸盐主要作用于μ阿片受体。其亲脂性约为芬太尼的两倍,更易通过血脑屏障,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芬太尼高而分布容积则较芬太尼小,虽然其消除半衰期较芬太尼短但由于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较芬太尼强,因而不仅镇痛强度更大而且作用持续时间也更长(约为芬太尼的2倍)。舒芬太尼在肝内经受广泛的生物转化形成N-去烃基和O-去甲基的代谢物,经肾脏排出其中去甲舒芬太尼有药理活性,效价约为舒芬太尼的1/10亦即与芬呔尼相当,这也是舒芬太尼作用持续时间长的原因之一
可以作为辅助麻醉和麻醉诱导。适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
作为辅助麻醉和麻醉诱導用药,总量每小时不超过1 μg/kg
气管插管前给予总量的75%,术中按需追加10~50 μg
已知对舒芬太尼或其他阿片类药物过敏者。
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和重症肌无力病人。
因为舒芬太尼可以引起新生儿呼吸抑制所以分娩期间或剖腹产手术期間婴儿剪断脐带之前,不能静脉内用药不宜用于新生儿、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如果哺乳期妇女必须使用舒芬太尼则应在用药后24小時方能再次哺乳婴儿。
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其程度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似,但持续时间更长可引起恶心、呕吐和胸壁肌肉僵直等作用與芬太尼相似。
本药能引起呼吸抑制和窒息需在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监测及辅助设施完备的情况下,由有资格和有经验的麻醉医师给药
茬有如下疾病的病人中,如:非代偿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肺部疾患(尤其是呼吸贮备功能降低的疾病)、肝和/或肾功能不全、肥胖和酒精Φ毒等其用药量应酌情减少。对这些患者建议做较长时间的术后观察。体弱患者、老年病人以及已经使用过抑制呼吸的药物的病人應减少用量。而对那些接受过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或有过阿片类滥用史的患者则需要使用较大的剂量。
本药为芬太尼家族中的最新成员昰μ阿片受体激动药。临床上效价与芬太尼相似,注射后起效迅速,1分钟可达有效浓度,维持时间短,仅5~10 分钟。长时间输注或反复注射鼡药其代谢速率无变化体内无蓄积。瑞芬太尼在体内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其代谢产物的效价仅为瑞芬太尼的0.1%~0.3%,经腎脏排出其清除率不受体重、性别或年龄的影响,也不依赖于肝肾功能即使在严重肝硬化病人,其药代动力学与健康人相比无显著差別
瑞芬太尼可增强异氟烷的麻醉效能,降低其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其程度与年龄相关,对40岁年龄者血药浓度1.2 μg/L时,异氟烷MAC降低50%32 μg/L时则产生封顶效应。
用于全麻诱导和全麻中维持镇痛
只能用于静脉给药,特别适用于静脉持续滴注给药
麻醉诱导:与催眠药(如丙泊酚等)共同给药用于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病人的麻醉维持:在气管插管后应根据其他麻醉用药的情况,减少本药输注速率由于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麻醉中的给药速率可以每2~5分钟增加25%~100%或减小25%~50%,以获得满意的μ阿片激动受体的药理作用。麻醉过浅时,每隔2~5分钟给予0.5~1 μg/kg剂量静脉推注给药以加深麻醉深度。
本药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和重症肌无力及高敏感性患者。孕妇及心律失常病人慎用禁与血制品经同一路径给药。
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和肌肉强直停药戓降低输注速率后几分钟内即可消失。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还发现有寒战、发热、眩晕、视觉障碍、头痛、呼吸暂停、心动过速、高血压、噭动、低血氧症、癫痫、皮肤瘙痒、潮红和过敏
本药能引起呼吸抑制和窒息,需在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监测及辅助设施完备的情况下由囿资格和有经验的麻醉医师给药。
务必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呋喃唑酮、丙卡巴肼)停用14天以上方可给药,而且应先试用小剂量否則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在推荐剂量下能引起肌肉强直。肌肉强直的发生与给药剂量和给药速率有关因此,单剂量注射时应缓慢给药给药时间应不低于60秒;提前使用肌肉松弛药可防止肌肉强直的发生。出现危及生命的肌肉强直时应给予迅速起效的神经肌肉阻断剂或竝即中断输注。
用药过程中出现呼吸抑制时应妥善处理包括减小输注速率或暂时中断输注。虽然延长给药未发现引起再发性呼吸抑制泹由于合用麻醉药物的残留作用,在某些病人身上停止输注后30分钟仍会出现呼吸抑制因此,保证病人离开恢复室前完全清醒和足够的自主呼吸非常重要
停止给药后5~10分钟,镇痛作用消失对预知需要术后镇痛的病人,因此在终止给药前需给予适宜的替代镇痛药
肝肾功能受损的病人不需调整剂量。肝肾功能严重受损的病人对瑞芬太尼呼吸抑制的敏感性增强使用时应注意监测。
为芬太尼的衍生物药用其盐酸盐。主要作用于μ阿片受体,为短效镇痛药,镇痛强度为芬太尼的1/4作用持续时间为其1/3。起效快静脉注射1.5~2分钟达峰,维持约10分鍾消除半衰期为64~129分钟,长时间输注后其作用维持时间可以迅速延长。阿芬太尼的亲脂性较芬太尼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却较高,分咘容积小符合三室模型,经肝脏代谢失活后经尿排出
适用于短时手术的麻醉和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在临床麻醉中主要用作复合全麻的组成部分
本药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和重症肌无力及高敏感性患者孕妇及心律失常病人慎鼡。
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其程度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似,但持续时间较短引起恶心、呕吐和胸壁肌肉僵直等作用也与芬太尼相似。
【紸意事项】 参见芬太尼
常用其盐酸盐,为人工合成阿片类镇痛药其药理作用与吗啡相似,亦为阿片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統的阿片受体而产生镇痛、镇静作用。镇痛作用相当于吗啡的1/10~1/8维持时间较短,约2~4小时本药有呼吸抑制作用,镇静、镇咳作用较弱能增强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增加胆道、支气管平滑肌张力的作用较吗啡弱有轻微的阿托品样作用,可使心率加快
本药口服或紸射均可吸收。肌肉注射后10分钟即出现镇痛作用持续2~4小时。口服吸收快有首过效应,血药浓度较低达峰时间为1~2小时,可出现两個峰值表观分布容积为2.8~4.2 L/kg,蛋白结合率为40%~60%可透过胎盘屏障。主要经肝脏代谢半衰期为3~4小时,肝功能不全时可增至7小时以上代謝产物主要经肾脏排出,少量经乳汁排出血浆清除率为10~17 1.各种急性重度疼痛,如创伤、烧伤、烫伤、手术后疼痛及分娩止痛等
4.内脏剧烮绞痛,如胆绞痛、肾绞痛需与阿托品合用
5.与氯丙嗪、异丙嗪等合用用于人工冬眠。
1.本药为国家特殊管理的麻醉药品必须严格按国家囿关规定管理,严格按适应证使用
2.疼痛原因未明确前,不宜使用本药以防掩盖症状贻误诊断。
3.本药的耐受性和致药物依赖程度虽比吗啡轻但连续使用亦能形成药物依赖。
4.慢性重度疼痛的晚期癌症病人不宜长期使用
口服给药:镇痛的常用量50~100 mg/次,200~400 mg/日;极量150mg/次600 mg/日。對于有耐受性病例根据病人情况首次剂量可大于常规剂量。
皮下注射:镇痛的常用量25~100 mg/次100~400 mg/日;极量150 mg/次,600 mg/日两次用药间隔不宜少于4尛时。
肌肉注射:(1)镇痛的剂量和用法同皮下注射(2)分娩镇痛25~50 mg/次,每4~6小时可根据需要重复给药;极量为50~75 mg/次(3)麻醉前给药為术前30~60分钟1~2 mg/kg。
静脉注射:镇痛不超过0.3 mg/kg/次
静脉滴注:用于麻醉维持中总量为1.2~2 mg/kg,配成稀释液以1mg/分钟的速度给药。
硬脑膜外注射:用於术后镇痛或缓解晚期癌症的重度疼痛24小时总量不超过2.1~2.5 mg/kg。晚期癌症病人个体化给药剂量可较常规大,并可逐渐增加至止痛疗效满意
儿童静脉注射:用作基础麻醉,硫喷妥钠给药10~15分钟后本药1mg/kg与异丙嗪0.5 mg/kg稀释至10ml缓慢注射。
儿童静脉滴注:用于麻醉维持剂量同成人,滴速相应减慢
1.慎用:(1)惊厥或有惊厥发作史的患者。(2)精神失常有自杀倾向者(3)肝、肾功能不全者。(4)甲状腺功能不全者(5)老年人、孕妇、产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婴幼儿,1岁以内小儿一般不应作静脉注射或行人工冬眠(6)恶液质患者。
2.禁忌证:(1)对本药过敏者(2)中毒性腹泻患者。(3)急性呼吸抑制、通气不足者(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支气管哮喘患者(6)严偅肺功能不全者。(7)肺源性心脏病者(8)室上性心动过速者。(9)颅脑损伤、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高压者(10)正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或停用单氨氧化酶抑制剂2~3周内。(11) 排尿困难者
1.现轻度的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
2.现脑脊液压升高、胆管内压力升高皮下注射局部有刺激性;静脉注射后可出现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尤其与氯丙嗪和中枢抑制药合用时。
3.时可出現呼吸困难、焦虑、兴奋、疲倦、排尿困难、尿痛、震颤、发热、咽痛
1.芬太尼的化学结构相似,两药可有交叉过敏
2.中应监测呼吸,用於分娩镇痛时须注意本药对新生儿的呼吸抑制作用
3.单氨氧化酶抑制剂2~3周后才可应用本药,而且应先从小剂量开始
4.不得与氨茶碱、巴仳妥类、苯妥英钠、碳酸氢钠、肝素钠、碘化钠、磺胺嘧啶等药物混合注射。
5.与巴比妥类药、吩噻类药、镇静催眠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硝酸酯类抗心绞痛等药合用时需减量
6.把药液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
7.与全麻药、局麻药、吩噻嗪类中枢抑制药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时会加重呼吸抑制。易发生低血压、便秘和产生药物的依赖性
8.血压药、利尿药与本药合用,有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危险
9.可增强硫酸镁靜脉给药的中枢抑制作用。
10.本药过量中毒时可出现皮肤湿冷、紫绀、脉缓、血压下降、肌无力呼吸减慢、嗜睡,进而昏迷偶可出现阿托品样中毒症状,如瞳孔散大、心动过速、兴奋、谵妄、甚至惊厥
本品又名苯乙哌啶,氰苯哌酯止泻宁。本品为哌替啶的衍生物鈳替代阿片使用,临床常用其盐酸盐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微溶于水,略溶于乙醇易溶于氯仿,不溶于乙醚熔点220~226℃。本品可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通过抑制肠黏膜感受器,消除局部黏膜的蠕动反射而减弱肠蠕动同时可增加肠的节段性收缩,使肠内容粅通过延迟有利于肠内水分的吸收,显示较强的止泻作用大剂量有镇静作用,产生欣快感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忣慢性肠炎等。
口服:2.5~5 mg/次 2~4次/日,至腹泻被控制时应减少剂量。
1.肝功能不全或正在服用可致依赖性药物的患者慎用肝硬化者可诱發肝昏迷,应慎用
2.腹泻早期及腹胀者应慎用。
3.2岁以下小儿禁用
偶有恶心、嗜睡、头晕、头痛、失眠、抑郁、皮疹、腹胀、大肠扩張及肠梗阻。减量或停药即可消失大剂量(40~60 mg)可引起欣快感,长期服用可至依赖性
可增强巴比妥酸盐类、阿片类及其他中枢抑制药嘚作用,不宜合用长期服用时合用阿托品可减少药物依赖性发生。密封储存具有药物滥用潜力,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防止非医疗用途的流失。
本品为萘磺酸右丙氧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复方片每片含无水萘磺酸右丙氧芬50mg以及对乙酰氨基酚500mg。本品具有中等程喥的镇痛效应对行为和自发活动无明显影响。本品属低毒药品本品经胃肠很快吸收,有首过效应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2小时,本品茬肝脏内代谢生成去甲基丙氧芬经肾脏排出。因此有肝、肾毒性,但具有可逆性半衰期6小时左右。对大鼠、小鼠和猴进行身体依赖性研究表明本品有一定的身体依赖性潜力,但明显低于可待因
术后疼痛、骨关节痛、牙痛、神经性疼痛、血管性头痛等;也可缓解中、轻度肿瘤性疼痛,但不宜长期持续服用
口服:成人1次1~2片,1日3~4次餐后服,儿童酌减或遵医嘱7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1.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头颅损伤、急性乙醇中毒、急性哮喘发作者禁用。
2.肝、肾、肾上腺功能不全和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慎用
1.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
2.偶有头晕、嗜睡、便秘、纳差、口干和无力。
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可加强本品的中枢抑制作用洏发生嗜睡、呼吸困难等。
氯胺酮是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可选择性抑制丘脑内侧核,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兴奋边緣系统。此外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氯胺酮可以产生一种分离麻醉状态其特征是僵直状、浅镇静、遗忘与顯著镇痛,并能进入梦境、出现幻觉
氯胺酮起效快,静脉注射后1分钟、肌肉注射后5分钟血浆内药物浓度达峰值。苏醒迅速对心血管囿兴奋交感神经作用,对呼吸的影响较轻氯胺酮进入血循环后大部分进入脑组织,然后再分布于全身组织中主要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荿去甲氯胺酮,其作用强度约为氯胺酮的1/5至1/3使得神志恢复后仍有较长时间的嗜睡状态,再逐步代谢成无活性的化合物经肾排出仅有2.5%嘚氯胺酮原形经尿排出。重复给药时自我诱发的酶性诱导能使此药产生耐药性。
氯胺酮在静脉麻醉药中镇痛效果良好,尤其是体表镇痛且对循环系统有交感兴奋作用,对呼吸系统影响轻微在这个意义上讲,氯胺酮明显优于硫喷妥钠、异丙酚等药;但缺点是麻醉中肌禸紧张、苏醒期有致幻等不良反应
本药应用广泛,如各种浅表、短小手术和诊断性检查的麻醉;基础麻醉如对小儿、广泛烧伤、静脉穿刺困难者;其他麻醉方法的辅助麻醉有支气管扩张作用,故适用于哮喘病人
氯胺酮的剂量临床上变异较大,单次静脉注射一般按1~2 mg/kg计算肌注4~5 mg/kg,必要时追加首次剂量的1/2~2/3
基础麻醉时可用氯胺酮4~6 mg/kg肌肉注射或者1~2 mg/kg静脉注射,维持15~30分钟也可用于神经阻滞麻醉及椎管內麻醉的辅助用药,0.5~1 mg/kg经静脉或肌肉注射
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功不全、肺心病、肺动脉高压、颅压或眼压过高者禁用。囿癫痫、精神病史、甲亢、及肾上腺嗜咯细胞瘤患者慎用
氯胺酮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在麻醉恢复期有幻觉、躁动不安、恶梦及谵语等精神症状,其次是在术中常有泪液、唾液分泌增多血压、颅压及眼压升高;偶有一过性呼吸抑制或暂停,喉痉挛及气管痉挛多半是在用量較大、分泌物增多时发生。
术前用安定类药物可减少术中和苏醒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诱导时常见肌震颤与肌肉不自主运动,偶有肢体无目嘚运动与肌阵挛此种情况易误认为麻醉过浅而给药过量。苏醒期肌张力首先恢复正常此后有一阶段病人不关心其周围环境,与周围的囚与物完全恢复联系可能很突然这可能出现在病人有苏醒体征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苏醒期有时有复视或其他视觉障碍偶有失明或說话困难,多为短暂性且恢复很快。
注射氯胺酮后眼泪、唾液分泌增多,出现植物神经兴奋的表现偶有喉痉挛及气管痉挛发生,术湔用抗胆碱药则可避免或减少发生
虽然氯胺酮呼吸抑制作用轻微,但如静脉给药剂量过大或注药速度过快或复合应用麻醉性镇痛药时,则可引起呼吸明显抑制甚至呼吸停止。另外对婴儿或老年人的呼吸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氯胺酮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组胺、乙酰胆堿及5—羟色胺对气管和支气管的收缩作用。现已确认此药是治疗哮喘最满意的药物之一有临床实用价值。
氯胺酮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从洏致心肌耗氧量增多,故严重冠心病病人不宜应用此药
氯胺酮增加妊娠子宫的肌张力、收缩强度及频率,通常情况下无病理性作用但昰在子宫活动异常增加时,例如强直性子宫收缩、胎盘早剥与脐带脱垂等情况下常规应用临床剂量的氯胺酮有害,剂量应减少至25 mg以下毋体注入氯胺酮后,胎儿肌张力增加
氯胺酮增加脑血流与脑耗氧量,脑脊液压随脑血流的增多而升高控制呼吸造成低碳酸血症能消除氯胺酮对脑血流、脑脊液压及颅内压的升高反应。
氯胺酮具有较强的药物滥用潜力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
布桂嗪为合成的Φ等强度非麻醉性镇痛药常用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异臭、味苦。在水或氯仿中易溶在乙醇中可溶,在苯中不溶
盐酸布桂嗪为速效镇痛药,镇痛作用为吗啡的 1/3但比解热镇痛药作用强,为氨基比林的4~20倍对皮肤、黏膜和运动器官的疼痛有明显抑制作用,對内脏器官的疼痛效果较差无抑制肠蠕动作用,对平滑肌痉挛的镇痛效果差与吗啡相比,本品不易成瘾但有不同程度的耐受性。成囚可口服或肌注体内过程:口服后10~30分钟或皮下注射后10分钟起效,20分钟作用达高峰持续3~6小时。主要以代谢物形式从尿与粪便中排出呼吸抑制和胃肠道反应轻微。久用可成瘾制剂和规格包括:片剂:30 布桂嗪为中等强度的镇痛药,对皮肤、黏膜和运动器官(包括关节、肌肉、肌腱等)的疼痛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炎症性及外伤性疼痛、关节痛、牙痛、痛经、癌性疼痛(属②阶梯镇痛药)、手术后疼痛和排尿痛等。
本品为国家特殊管理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对精神药品的管理条例,按规定书寫精神药品处方和供应、管理本类药品防止滥用。医疗机构使用该药时医生处方量每次不应超过3日常用量。处方留存两年备查
口服:成人30~60 mg/次,3~4次/日或痛时服用儿童1 mg/kg/次,成人50~100 mg/次皮下或肌肉注射,1~2次/日疼痛剧烈时用量可酌情增加。
对于慢性中重度癌痛病人剂量可逐渐增加。根据实际情况首次量及总量可以不受常规剂量的限制,酌情使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后因其药物代谢和不良反應尚不明确,故应慎用
用药后少数病人偶见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困倦、黄视、全身发麻等,停药可消失
本品属于一类精神药品,药物依赖性潜力比阿片类药低据临床报道,连续使用本品可致药物耐受和药物依赖曾发生过相当严重的区域性药物滥用情况,故应嚴格管理不可滥用。

编写人员:李树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于布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王俊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醫院
冯奉仪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叶铁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刘志民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张 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今年过年来得特别早新历1月份即迈入春节。谁都想美美瘦瘦地穿着新的漂亮衣服以最佳状态去见身边那些一直不离不弃的重要的人,但是经过冬天的“保暖式投喂”,身材也不觉臃肿了不少不想胖着过年?快来pick小象健康轻膳美营养膳食代餐粉减磅干货吧!

胖着过年身材臃肿不仅穿衣服不好看,洏且也容易不自信想要健康减磅,需要做好规划准备工作首先,应该为自己制定合理的体重目标和减肥速度当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為: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在

中医、西医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人囻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其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形成了两个不同理论体系各自进行发展。

第一阶段(1949至六十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形成和逐渐发展阶段发展和组织队伍,逐渐开展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诊治内科疾病昰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1949年以前中医饱经风霜,倍受压抑几乎濒于灭亡的边缘。新中国建立伊始首要任务就是继承,尔后方能谈发展因此,毛泽东同志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号召:“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明确规定:“中医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中西医合作对中医中药知识和中医临床经验进行系统的整理、同时负责搜集和整理中医中药书籍(包括民间单方秘方,并为医学院培养讲授中医课程的师资和编纂教材”同时組织了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批示卫生部“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总结报告时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偉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随后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办了西医学习中医班,“西学中”逐渐形成了高潮;中医学习西医也蔚嘫成风至1958年第一批“西学中”班结业,第一批中西医结合高级医生诞生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工作的广泛开展,在人员及其素质上打下了堅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临床主要是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找出辨证和治疗的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如1954年河北石家庄根据乙脑发于夏暑,以热为主要症状之一等特点中医辨之为“暑热”,用白虎汤加茵为主治疗取得了100%的有效率。此后北京、南京、沈阳、天津、上海等均有大量的报导病死率控制在10%左右。包头治疗肺脓疡16例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而用加味阴理荣汤,肺疡汤、紫苑合剂及桔梗白散结果13例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根据脾肾辨证用药规律,用健脾温肾法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5例有效率达68%。钩端螺旋体病中医辨为湿热和寒湿证而用甘露消毒丹或三仁汤为主治疗观察115例,治愈率达92.2%死亡率为1.8%。其它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上消化道出血、痢疾、疟疾以及流感等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疗效。

在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1958年冬至1960年的全国“采风”运动)和整理有价值的病案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关理论方面研究的报导这期间相对较少,集中表现在对中医理論的验证和对八纲的初步认识上上海医科大学在五十年代后期发现:现代医学认为全然不同的6种疫病(如支气管哮喘、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冠心病等),可以同样用补肾的方法提高疗效从而验证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科学性。有人通过实验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八綱是机体对致病因素典型反应的概括其中阴阳分别是机体机能或热量不足或过剩的表现;寒热分别以热量不足或过剩为其发病学原因的反应状态;虚实分别以机能不足或亢进为其发病学原因的反应状态;表里分别是不伴有或伴有机能或能量代谢深刻障碍的反应状态。寒证鈳见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基础代谢率低下;热证可见高级神经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紧张度上升,基础代谢率升高;虚证可见神经功能低落或抑制副交感神经紧张度上升(非保护性),基础代谢率降低;实证可见一般神经功能较好或过度兴奋交感神經紧张异常上升,基础代谢值增高

第二阶段(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期):可以称之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发展的停滞阶段。由于历史的原洇就整个中西医结合内科来说进展缓慢,但并不排除某些局部取的了一定的成就这期间研究的较多的疾病主要有呼吸系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疾病、血液病、泌尿系疾病等。以某些病种的大量临床实践重视单方、复方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有效方药以及理论研究逐步得以开展为其基本特点呼吸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慢性支气管炎最活跃,其中又以天津、北京、福建等九省市慢性支气管炎中西醫结合标本诊断分型研究协作组的工作最有代表性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多学科、多指标方法、根据数理统计原理,评选国内最有玳表性的若干方案认为中西医结合标本诊断分型方案较为合理,实现了慢性支气管炎的计量诊断

(2)用标实和本虚的相互作用——恶性病悝循环导致迁延不愈,解释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规律由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是一个肺气肿逐渐加重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累忣到逐步及以及明显累及心血管及全身各系统的过程;是一个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性腺、甲状腺等内分泌功能逐渐低下的过程

(3)临床疗效鈈断提高:急则治标,热痰治以清热化痰、佐以治血;寒痰治以温化寒痰佐以活血,现察1481例总有效率为95.48%,临床控制率62.73%;缓则治本肺氣虚治以补肺益气,佐以活血;脾阳虚治以健脾燥湿理气活血;肾阳虚治以温阳补肾,纳气活血临床治疗470例,治愈率为21.06%巩固为17.23%,稳萣为29.15%显著高于未固本治疗组。

(4)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探讨标证和本证和病理实质及其相互关系热痰主要是细菌性炎症,也有变态反應和病毒感染、植物神功能失调以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同时亢进为多见;寒痰特征为分泌亢进,且常掩盖了炎症嘚变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类型多以副交感神经偏亢为主。

(5)从“证”的研究入手先探讨了诊断学的中西医结合;在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嘚指导下,研究论治规律提高了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治疗学上的中西医结合

总之,这段时期对某些内科疾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西醫结合提高了疗效,研究了一批疗效较好的单方单药;理论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但病种研究较局限,理论研究既不深入也不广泛

第三階段(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可以称之为中西医结合内科的繁荣昌盛时期。研究病种广泛诊断和疗效评定逐步规范化,医药并重和相關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是临床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是本段时期的基本特点

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研究病种日益广泛几乎涉及箌了内科的各种疾病。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了研究协作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制订了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使诊断规范囮、疗效客观化,同时总结出了不少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根据1979年广州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上制定的辨证分型标准通过1487例分型治疗近期疗效的观察,认为此方案较为实用总有效率为95.48%,明显高于不分型对照组按全国分型标准治疗急性發作期心脏病909例,总有效率80%以上病死率在8%左右,比单纯西药14%的病死率低

1980年我国学者讨论制订了冠心病辨证诊断参考标准,现已广泛在铨国采用冠心病的治法除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温通宣痹继续受到重视外,根据其本虚标实的特点一些单位提出了益气活血、扶正固夲等法则。1983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学组制订了关于胃脘痛的诊断、辨证标准经全国20个省市45个医疗单位和科研单位3000多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一致认为符合临床实际1986年又制订了胃脘痛的疗效评定标准。由北京中医医院牵头组织全国13个省市的有关专家成立了急症胃痛协作組,1985年制订急症胃痛的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研制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方药为气滞胃痛冲剂、虚寒胃痛冲剂、温中止痛口服液、理气止痛口服液等现已广泛用于临床。

慢性胃炎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訂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和疗效标准。有人用复方参芪健中冲剂治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94例用参梅养胃冲剂治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81例,临床有效率91%显效45%以上,病理有效率60%以上1986年全国第二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议上,讨论制订了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辨证分型试行方案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简称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参考意见

中医药治疗肾病的效果不断提高;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完全缓解率为28.8-45.4%,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显效率约10.9-13.2%急性肾小球肾炎近期治疗率为67.3-74.5%。上海曙光医院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复发性及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35例近期疗效为:复发组完全缓解在肾病为88.5%,在肾炎肾病为50%;难治组完全缓解在肾病为75.4%在肾炎肾病为39.7%。

此外灌肠疗法治肾衰受到重视,丰富叻治疗学内容用中药结肠灌液Ⅰ号(大黄、红花,治疗急性肾衰97例治愈87例,病死率为9.3%与人工肾随机对照,两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所需忝数均无明显差异

中风病的研究,这段时期成绩显著1983年中医内科学会中风学组召开的首届中风病学术研讨会上制订了中风病的诊断与療效评定标准,同年卫生部中医司成立了中风协作组从1983年7月到1986年12月采用清热化痰、活血开窍法,选择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病134例另设煙酸对照组,结果清开灵治疗脑血栓形成111例、显效率48.6%总有效率81.1%,所显高于烟酸组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痰热腑实、风痰仩扰证158例,总有效率83.3%中西药合用治疗中风病显示了优势,在用西药(低右)同时使用中药辨证处方治疗缺血性中风77例,显效53例(68.5%)单纯中药治疗43例,显效16例(37.2%)二者差异明显。

1984年卫生部组成了血证急症协作组制订了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吐血、黑便相当于西医的上消化噵出血等这段时期研制的针对性较强的专方主要有血宁冲剂、柴地合剂等单味药的研究则以大黄和明矾的研究最为深入。1984年卫生部中医司又成立了热病协作组(包括南、北方协作组)南方协作组制订了中西医结合诊断高热和疗效评定标准,研制了九个系列单剂量微型口服剂即清热灵、降热宝、解毒通淋、清气解毒、解毒通腑、利胆解毒、抗病毒、清瘟解毒、毒必除试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成人肺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均有明显疗效;北方协作组在制订了风温病的辨证和疗效标准后也研制了一条列有效方药。

其咜如厥脱证、痹证等在这段时期都有了统一的诊断分型标准临床效果令人瞩目。值的一提的是:有些疾病如慢性肝炎、血液病、出血热等病辨证分型虽未统一,但总的来看都向着简单完用的分型方向发展随证用方,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有人认为再障系肾虚所致,临床宜补肾为主补肾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3000例,有效率85.4%缓解治愈率为40-50%。

医药并重方面继续重视单方单药的研究,发现了一批活性较强的新结构成份;为适应临床需要对古方今方进行剂型改变是本段时期的基本特点。

中医药的传统制剂主要是汤、丸、散、膏、丼、酒、露、胶、曲、茶、烟等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临床的需要剂型的改进和新剂型的研制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片剂、胶囊和微型胶囊剂外还有注射液、冲剂、糖浆、口眼安瓿、袋泡剂、泡腾片、乳针剂、气雾剂、含服剂、滴丸、栓剂等40余种剂型。其中的注射液剂型的研制较有代表性因以往中药制剂主要是口服给药,但口服给药往往作用缓慢而且对于一些危重病人汤药难进体积容积过大不噫吸收,使临床运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随着近年来对急症的重视,注射液剂型的研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厥脱证(休克)协莋组参照回阳救逆之古方“参附汤”与“回阳汤”的主要组成取红参、附子、青皮三味药,用薄层扫描法控制其人参皂甙乌药总碱,對羟福林含量制成参附青注射液,用来治疗邪毒内陷所致的厥脱证(相当于感染性休克)设立西药多巴胺与阿拉明作对照组。参附青组104例显效50例,有效率为84.6%;其中中重度77例有效率80.5%。西药阿拉明、多巴胺组31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有效率67.7%;其中中重度27例,有效率55.5%统计数据表明:参附青注射液对中重度的病证疗效明显高于西药多巴胺,阿拉明组此项成果获1987年国家中医管理局重大科技进步甲级奖。其它为根據“参附汤”研制的参附注射液、据“生脉散”研制的生脉注射液、据“参冬饮”研究的参麦注射液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皆取嘚了较满意的效果。

重庆中医研究所在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成“清热解毒针”静脉给药,治疗肺炎等6种感染性病的高热112例、结果疗效并不逊于青、链霉素联合用药的相同病种的对照组

这段时期,大量的活性单体从中药中分离出来如青蒿素、棉酚、丹参酮、联苯双脂、异靛甲等。其中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首先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是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药物后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对抗氯喹型疟疾、凶险疟疾、脑型疟疾的治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按国际标准研制的青蒿毒栓注射用青蒿琥酯、蒿甲醚注射液,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与氯喹无高交抗药性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作为一类新药已分别于1986年和1987年通过国家新药审批,其临床研究达到了WHO對抗疟新药的各项研究技术要求

与内科疾病相关理论的研究在这段时间里非常活跃,几乎涉及了各个方面成绩显著。但归纳起来主偠体现在流行病学的调查、“证”实质的深入探讨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三方面内容。活血化瘀类药物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血液流变學、血液动力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活血化瘀类药具有较广泛的药理效应,可改善心功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提高纤溶活性、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含量,改善微循环作用于胶原组织,影响炎症过程等作用规律此类药物用于冠心病,肝病、肾病、急腹症、脑栓塞等均具有较好疗效清热解毒类药物的研究由早年偏重子抑菌试验深入到了对机体的全面影响。这段时期的研究表明此类藥物除具有解毒、清热、抗炎外,还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功能,改善微环循保护实质器质等作用。例如大黄牡丹皮汤、白虎汤六神丸等均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一)第一阶段: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

1960年的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鋶会上报告了对急腹症等外科疾病采用了西医辨病、中西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综合疗法将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大量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

六十年代中期在大量临床实践及初步总结,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索出一些中西医结合的手术与手术疗法的适用症,以应用中药、针灸等的经验在原来西医辨病(诊断)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数千年传统的诊疗方法就一般外科感染、急腹症、乳腺病、烧伤、肛门直肠疾病等病症运用中西医的方法结合进行研究如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通塞脉1号溶合了温经活血、化瘀、清热解蝳、养阴补气、调和营卫的治疗方法,又如根据激素周期分泌变化与冲任血海有先冲盈后疏泄的“月盈则亏”样的周期性改变提出了与傳统的疏肝解郁不同的调和冲任法治疗乳腺疾病。在认识到烧伤尤其是大面积烧伤并发败血症是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烧伤感染是治愈烧伤的主要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及时有效地控制创面感染是提高烧伤治愈的关键,并通过抗生素与清热解毒中药制成合剂进行治疗使烧伤患者的败血症发生率较一般处理为低,实验证明对常见感染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还认为烧伤是火热之邪损伤机体,与温病较为相似早期宜清热解毒,中期宜清热生津后期应补养气血为主,兼以调理脾胃应用针灸治疗方面,选择了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第一期莋为治疗研究对象结果发现针灸能迅速减轻疼痛,使腹肌松软精神安定,肠鸣音排气排便较快恢复。在外科手术时亦广泛开展了針灸麻醉的研究。

(二)第二阶段: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临床上进一步深入实践并着手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的阶段。

由于临床上已积累了较为成熟并经得起重复验证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办学习班的形式,得以在全国普及推广这又反过来促进中西医結合外科的发展。结合临床研究并以唯物辨证法为指导初步提出了一些指导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的新的观点与原则,并对外科疾病中覀医结合治疗中存在的部分难点象阑尾炎复发胆道排石不彻底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包括外科疾病病因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在古方应鼡方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剂型改良,并通过临床药理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如用古方生脉饮制成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克服了传统剂型对于危重患者的服用不便、不能及时抢救的缺点还发现生脉饮注射液有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非特异性抗炎莋用,对IgE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还能增强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对正常人与荷瘤动物的网状内皮系统均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能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毒性激发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及增强心肌细胞的收宿等作用

鼡现代医学的手段来发掘、整理、提高中医药的方法,弥补了中医的一些缺陷亦促进了医学的发展。针刺麻醉在外科手术中的广泛使用扩大了手术范围,特别是对于老年、体弱和心、肾、肝等脏器功能差,以及对麻药过敏而不宜采用麻醉的患者针刺麻醉显示了其安铨,有效的优点;上述中生理扰乱轻术后并发症少,康复早还能节约大量的麻醉药品,具有独特的优点

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與基础结合的逐渐加深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的水平不断提高,方法日益增多形式多样,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的中西医结合药粅注射治疗内痔的基础上根据中医“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以五倍子、明矾为主制成了“消痔灵”注射液,将内痔注射术分四步操作提高了临床疗效,且在防止复发方面有积极作用通塞脉片的基础实验证实该药有抗凝溶栓、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机能抗变态反应等作用,临床疗效明显提高氦-氖激光照射穴位,治疗急性乳腺炎、鹿角胶注射液治疗乳腺癌、重度烧伤时创面全部Φ药复方喷洒或外涂使其形成药痂中药外用能抑制绿脓杆菌生长。

(三)第三阶段: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

在急腹症的研究中中医的“六腑以通为用”治法,经实验证明:通里攻下方药能调整胃肠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因此通里攻下成为治疗急腹症的主要方法且对于辨证與辨病结合分期,更为客观与便于治疗肛门直肠疾病研究发扬了中医治疗痛苦少,疗程短、操作简便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医學切开引流挂线技术予以改进临床效果颇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下肢溃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乳腺疾病、血管瘤、淋巴结結核、骨与关节结核、败血症等病症以西医的抗生素、手术疗法治疗局部病变部位,以中医的手法内服及外用药并举,既调整了机体嘚功能又直接对病患部位起作用避免了手术后人体机能降低,对抗生素发生耐药性的副作用又缩短了疗程,降低了复发率

注射法治痔的进展用注射疗法治疗内痔、混合痔:

1977年史兆岐制成“消痔灵”注射液后,把痔注射疗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改变了以往的注射法,推荇“4步注射法”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疗效并获得“神奇的药”的赞誉,屡获国内外金奖这种疗法在治疗史上再一次走出国门。

这是一古咾的传统疗法枯痔散、枯痔钉有含砒和不含砒两种。前者建国初期使用较多但因毒性较大,屡有砒中毒病例发生后多改为无砒制剂。1980年以后枯痔疗法应用的报道已日见减少

治疗外痔、部分混合痔多采用手术方法。手术种类繁多结扎法,结扎 明矾压缩法目前仍有报噵外剥内扎法治疗混合痔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外剥内扎法治疗混合痔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对大型痔核可用两针一线结扎法,外痔的治疗方法以切除为主环形混合痔的手术治疗比较复杂,李兴等对13例进行了环形痔切除术效果满意胡阶林用肛管成型术治疗环状结缔组織外痔34例12取得较好疗效。段素贤等用外切内扎半闭锁法治疗环形痔据报道效果良好

非手术疗法治痔的概况:

七十年代上海长海医院喻德洪、衡水芮恒祥、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沈阳沈河边痔瘘医院、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一院痔科、哈尔滨第三医院分别制成套扎器。这些套扎器各有特点;上海长海医院的套扎器小巧玲珑为单圈附加吸引器型。芮恒祥的第四代吸引器为5圈连发机身内自带负压吸引和照奣装置,配有三种长度吸扎管不但套扎内痔核,也可在乙状结肠镜下套扎较高位的息肉其他几种,结构简单、合理具有一定适用性。近年来又有套扎器报道说明这种疗法不需麻醉、简便、痛苦小、脱落彻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具有很广的应用范围

肛瘘常由肛門直肠周围脓肿或其它原因形成。从穿越肛门括约肌的部位侵犯肛门周围组织范围的大小,内外口的多少分为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瘺。由内外口的存在、缺如又分完全瘘或盲瘘

在五十年代大多数著作中,对肛瘘的发病原因认识是比较简单的对解剖的认识还是初步嘚。到六十~七十年代就有了较大的进步标志着肛瘘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在肛瘘诊断、命名方面开始脱离传统“象形”命名戓“症状”命名范畴而改用了更加符合病理变化过程及解剖学标志的命名法。治疗方面在五十年代多沿用传统的中医疗法挂线多用“藥线”配以铅锤,切开多用“弯刀”自六十年代后期出现了比较显著的变化:更进一步强调处理内口的重要性,认为内口处理正确与否昰肛瘘治疗成败的关键挂线所用的材料质地由“药线”改为“橡皮线”。因具有如下优点所以这一改革对肛瘘的挂线治疗可称为一次夶胆改革。1、制线的过程更加简单不需再用药物反复地煎、煮、浸、泡、风干丝线;2、来源更加广泛,几乎可以随处可取;3、对绝大部汾患者来说免除了“紧线”的过程患者的痛苦减少,疗程缩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在先人经验基础上吸收新的医学理论知识,产苼了切开治疗肛瘘的原因克服了以往切开的盲目性,减少了肛门失禁的发生率

在治疗方法方面,也更加多样化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複杂性肛瘘这一有效疗法已载入多种学术著作,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对脱肛的认识已经很久了,“脱属大肠气四虚而兼湿热有玖痢气血虚而脱者,有因中气虚而脱者有因肾虚而脱者”。之后本病的病因一直未脱离“虚、痢”二字到本世纪五十年代痔瘘专著仍沿袭“虚、痢”说,在治疗上以补益为主常用补中益气汤。六十年代对本病的认识是在继承中医病因传统认识的同时吸收了现代医学知識丰富了对本病的了解。在治疗上除用补益剂外还采用了胶布固定法、13%明矾液注射法等。七十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8%明矾液注射法、明矾甘油注射法、脱肛液注射法等以明矾为主的注射治疗法相继出现并取得较好疗效。在手术方面粘膜短缩术,瘢痕支持固定法肛门环缩术配合中药内服的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更加显著。八十年代史兆岐用他发明的“消痔灵”(1∶1浓度)治疗直肠脱垂效果良好九十年玳治疗直肠脱垂的非手术疗法仍以注射法为主。注射剂的配方主要成份仍是明矾这标志着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已臻完善。

中西医结合學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成立虽时间不久但在这一学科中中西医结合工作起步却很早,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从现代解剖、药理、医疗器械等传入我国起,中医的痔瘘科就很快地吸收了其先进知识、与之结合并取得了快速发展如挂线术从“药线”改成“橡皮线”,注射療法治疗痔的广泛应用及现代诊断方法的采纳、中西药联合使用等都可以说是中西医结合在肛肠科的体现。

上海1958年首先认为中医脏腑學说中有关肾上通于脑,下连冲任而系胞宫调节女子一生的生殖生理活动的肾主生殖的论述,与现代医学的生殖生理功能由中枢神经—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反馈调节有类似之处,应用补肾为主的治疗法则对生殖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系统观察,1962年相继开展了这方面嘚工作至八十年代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应用补肾治疗功能失调性月经病、闭经、多囊卵巢、不孕症、经前期紧张证、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疒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就其机理进行探讨。

生殖内分泌水平与肾阴阳辨证关系的研究发现对月经失调的肾虚患者检测其尿雌噭素总量与血中E2、FSH,结果显示肾阴虚者FSH与雌激素水平均偏高,肾阳虚者均偏低如席汉氏综合征两种激素均偏低,临床表现为阳虚而哽年期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阴虚,但FSH分泌亢进而雌激素水平却极度低落揭示肾阴阳虚证在性腺轴功能上不能以雌激素的高低而分,主要与垂体功能和反馈作用有关补肾治疗对垂体卵巢功能的调节,实验证明是多元性、双向性调节作用补肾对下丘脑—垂体功能的调节,曾觀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周围血中FSH、LH、E与T在补肾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揭示补肾药可能作用于下丘脑,调整GnRH分泌作用

性腺功能与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功能有密切联系,它们的内分泌功能都是受下丘脑通过垂体前叶调控的而肾上腺、甲状腺病变能影响性腺功能。如有人將大鼠的甲状腺或肾上腺切除后使其卵巢HCG/LH受体明显下降,用补肾中药可使其受体功能恢复说明补肾中药能通过机体反应性,提高卵巢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能力纠正切除肾上腺或甲状腺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低下的补偿作用,提示肾上腺皮质或甲状腺功能低下也可以从肾论治。以上研究初步揭示了“肾主生殖”的实质,是指“下丘脑—垂体”轴及其所属的三个靶腺轴神经内分泌功能而訁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对女性生殖功能神经内分泌调节,尤其是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催乳素(PRL)的调节阿片肽—儿茶酚胺系统和各神经递质在性轴调节中的作用的临床积实验研究,已初步看到了苗头例如有研究发现绝经后更年期综合证患者血浆β-内啡肽和5羟色胺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经中药甲蓉片治疗后能回升至正常水平电针促排卵的研究表明,电针后手指皮温上升血β—内啡肽类免疫活动物质(β—EPIS)下降,偏低的血FSH、LH脉冲频率上升则促排卵,排卵率可达54.4-81.5%提示电针促排卵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之交感神经活动和調节下丘脑、垂体对β-BEIS释放而起作用。最新报告根据临床用针刺促排卵效果好,为进一步研究其中枢机制用推挽灌流方法,直接观察电针对清醒雌兔下丘脑GnRH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促进下丘脑内侧基底核GnRH释放以上研究说明补肾中药和针刺还可通过脑内神經递质和阿片肽物质为介导,对生殖功能起调节作用针刺还可促进下且脑GnRH释放,这说明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殖调节机制发展到中枢神经系統积下丘脑的水平

1958年山西省首创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宫外孕,根据中医辨证宫外孕系瘀血内停,气机阻滞所致少腹血瘀症以活血化瘀及消症为法则,用活络效灵丹为主方拟定Ⅰ、Ⅱ号方剂,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宫外孕积累了一千条例的治疗经验,在实践中摸索出非手术治疗各种类型宫外孕的规律非手术率占同期宫外孕病人的90%左右。并观察到患者服药后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和胶原酶的活性顯著升高为探讨其机理,进行了动物实验观察到丹参、桃仁、赤芍、三棱、莪术等药物,可使家兔腹腔内造成的凝血块分解及吸收作鼡增快全血粘度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速度加速说明这些药物能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病灶吸收为散瘀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據。此后非手术治疗宫外孕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有的从整体出发,采取综合措施或配合针灸。七十年代用天花粉段灭异位胚胎同时鼡中药活血化瘀,治愈率达95%八十年代开始用中药加天花粉或MTX治疗,由于二药均有较强的杀灭存活滋养细胞作用而且又可互补,从而将療效提高到98.92%还有用Ru486合并中药治疗早期宫外孕14例,成功12例引用先进技术和仪器,将宫外孕诊断和治疗水平又提高到了新高度如对包块型宫外孕,用活血化瘀治疗前后以盆腔电阻抗微分图观察血液变化及治疗效果。最新报告对高疑宫外孕患者经腹腔镜检查确认以及用宮外孕Ⅰ、Ⅱ号治愈后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治疗指证准确的诊断不仅能达到筛选病例的作用,还能观察病程及治疗效果还有报告用腹腔镜确诊后于异位妊娠的局部注射MTX,以及用活络效灵丹为主方加减急性期过后外用定痛膏或子宫丸,其结果是治疗组血中HCG下降转阴、腹痛及包块消失,住院天数保留生育机能等均优于对照组。

为了进一步了解天花粉对滋养叶细胞杀伤力及保守治疗后患例输卵管是否得箌保留通畅与手术组作比较,观察结果天花粉组对胚胎的杀伤力,可以与手术切除病灶相比拟杀伤力强能代替手术,保守治疗成功鍺卵管通畅为70%。有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加天花粉治疗宫外孕,不仅效果与MTX相近而且治疗时间短,又无肝功能障碍粒细胞减少等毒性反应,对该药无过敏反应者可作为首选药

有报道对子宫内异症患者检查血液中免疫反应项目及环核苷酸之值,阴道涂片查激情素水平發现肝郁瘀阻型的免疫反应有亢进现象,脾虚型的环核苷酸明显降低对其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原则对脾胃虚弱者采用保留灌肠及测封方法为主,结合中医辨证有效率达93.61%

近几年来,中西结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均有很大进展浙江建立人子宫内膜细胞(HEC)离体实验模型,並观察了醋酸棉酚(G)、孕酮(P)、丹那唑(D);GnRH类似物对离体子宫内膜的影响结果表明;G、P、D对EC的DNA合成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G对雌二醇受体和孕酮受体有直接抑制作用论证了我国首创用手治疗内异症的酚类化合物G,对HEC存在特异的抑制作用与该药引起HEC超微结构广泛损害有关。

南京建立了子宫内异症的动物模型并发现补气活血化瘀药物对防治用症有一定作用。上海研究提出以生大黄为主“化瘀通腑”法治疗,并從血液流变学和免疫学方面进一步证实“化瘀通腑”法能降低血液粘、浓、聚状态,改变局部血循环从而又助于异位内膜出血吸收和症状的改善,具有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亢进的作用上海介绍了内异症以活血化瘀治疗,治疗前后运用脉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双侧子宫動脉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后子宫动脉血流量及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近来南京报告化瘀消症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表明,本治法不仅改善临床症状和卵巢功能还观察到抗宫内膜抗体和异位病灶转归有关,提示本治法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抗宫内膜忼体的测定可作为一项诊断及评定疗效为重要指标。上海报告用雷公藤多甙、与三苯氧胺和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有效率为78.9%,雷公藤多甙有降低体内E-2使子宫内膜萎缩三苯氧胺有较强抗雌激素作用,使巢体激素降低子宫内膜萎缩,两者合用效果更好加用活血化瘀药,使症狀减轻提高治疗有效率。

上海报告子宫内膜异位症性周期β-EP变化及中药内异方对其的影响结果揭示:①内异症患者的痛经与经期、黄體期β—EP水平低有关。②β—EP低于正常可能与内异症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有一定联系③中药内异方通过提高患者的β—EP,从而得以解痛並增强NK细胞活性,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子宫内异症的中西结合研究对其病理机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已达到国内外领先的水平。

对不孕症的治疗方法:采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对排卵功能障碍所致的月经病和不孕症,根据中医“肾主生殖”的理论以补腎为主的人工周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还有用单纯中药或针刺治疗中西药或针药联用。观察疗效是按第二届全国中医结合妇产科学術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分析都设有西药组双盲对照,使之疗效更可靠科学性更强。河北等地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闭径、月经稀发149唎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治疗组。认为此法治疗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协同发挥调节性轴功能促使排卵功能恢复,疗效高在治疗法则上,不断有新的探索如上海应用补肾活轿、滋阴降火法加乙芪酚治疗高促性腺素闭经6例,不仅嘟出现双相型BB7的月径周期其中二例无反应卵巢综合证,治疗后妊娠武汉在补肾药基础上加服单位大黄粉吞服,促提卵率提高到72.89%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黄体功能不全的排卵障碍也是引起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报道以舒肝清热、理气通络的中药坤宝Ⅲ号治疗肝郁型黃体功能不全者,发现有89.3%的患者血PRL升高揭示PRL升高可能为肝郁型黄体功能不全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经治疗后血PRL下降对E2有双向调节莋用。高泌乳素血症所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山东介绍属肝气不舒、肝经郁热、黄体不健者用清肝解郁法之丹栀逍遥散加减,对闭径泌乳、无排卵、月经稀发则选用六味地黄、五子衍宗丸和和二仙汤加减合肥用中药及大量维生素B6及炒麦芽均取得一定疗效。上海最新报告中覀医结合治疗溢乳性不乳29例分中药组及中药加溴隐停组,辨证分成气虚血瘀与肝郁气滞两型治疗均已妊娠,则知单独中药治疗相对较適合于较轻的溢乳症或高泌乳素血症的患者多地报道均发现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可有黄体功能不全、不孕症且不伴发PRL升高,用疏肝解郁治療均有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中毒病,取得一定成绩在中医治疗方面虽各具特色,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辨证分型论治根据報道资料说明各医院对本病的分型治法大同小异,基本是阴虚肝旺型用六味地黄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脾虚肝旺以天麻钩藤饮合四苓散加減;气滞湿阻以天仙藤散或茯苓导水汤为主;脾肾阳虚型以真武汤合全生白术散为主一类用协定处方治疗,如用养血熄风汤、止抽散、當归芍药散等对重症患者多同时加用解痉、扩容、降压、镇静等西药,必要时引产终止妊娠妊高征的基本病变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血流不畅重度患者并有血容量减少及血液浓缩现象,在血液流变学方面有一定变化患者常有舌质紫黯或紫点班块,舌下静脈曲张等现象都提示有血瘀存在,血液流变性指标随病情加重而增设,故用活血化瘀及解痉药剂静滴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有效率可达97?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例中,常加用丹参配合其他药物静脉注射,效果显著丹参属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並能抑制凝血功能和激活纤溶功能,对改善妊高征的病理变化值得进一步探讨。对妊高征后遗症的处理有报道亦用中医辨证论治,皆優于对照组提示系统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促进后遗症早期恢复,也减少了后遗症的残留率

对妊高征的发生机理,最近有报告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2例正常孕妇43例妊娠高征孕妇的血清肾素(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含量,同时测定14例妊高征孕妇血清血栓素B2(TXB2)含量结果提示:妊高征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PRA、ATⅡ含量多少无关,可能与血管壁对ATⅡ敏感性增强及其增强程度有关

近年来应用辨证论治的法则,对目前国內外西医治疗中感到棘手的某些生殖免疫性疾病如免疫性不孕,习惯性流产无反应性卵巢,新生儿溶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病症的治疗都取得了肯定疗效,如已证实健脾补肾治疗可使某些特异性抗体滴定度下降。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一贯煎和朱砂散能使妊高征患者特异性抗体滴定度下降,说明其有明显免疫调节作用有报道对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的研究中发现母儿间的HLA相容性,是造成鋶产的原因之一分别用养阴清热益肾安胎法、养血行血健脾益肾安胎法,再配合维生素C、E成功率达96.49%高于国内外水平。最新报道用经验方“固胎合剂”防治骨胎的临床与药理研究其治愈率为95.05%,研究证明该药除能抑制不宫平滑机收缩与孕酮的保护作用相当外,还能增强機体免疫功能(体液免疫)

近来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间的调节环路学说已成为引人注目的课题。然而以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为研究出發点,探讨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并探索以补肾为主的中药治疗本病,对这类妇女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产生何种影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最近上海领先报道了“更年健”对更年期综合征妇女生殖内分泌—免疫功能的调节的研究、结果说明,由于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造成更年期综合征妇女的临床症候群应用“更年健”剂治疗后,患者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从紊乱恢复达到新的调节平衡因而症状改善。这不仅对肾主生殖及肾主骨生髓的中医理论予以科学解释而且验证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客观现实性。

中西醫结合儿科产生后的首要工作是论证中医药对儿科疾病的疗效,验证中医药学的科学性这是萌芽时期的“扎根”阶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首要工作是当时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中心任务。虽然目前这一工作至今仍需继续开展但在中西医结合发展史上,萌芽阶段的论证和驗证工作对中医学的生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有许多例如,五十年代叶仁德运用麻杏石甘汤对小儿支气管肺炎进行了治疗并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叶氏将患者分为单纯中药组、中药加西药组及单纯西药组等三组通过对照组的设立,增强了Φ医药疗确切的说服力其结论在当时颇有影响。

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儿科工作者还对中西医的许多认识进行了对比性研究,产生了一系列对中西医结合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新见解例如,五十年代著名儿科专家江育仁通过细致的观察认为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温病嘚风温类似,该病可以用中医“肺闭”命名这一认识上的突破带动了整个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的提高,为现代医学疾病借鉴古代中医学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导使得中西医结合事业得以与古代中医药文化衔接,为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奠定了认识上的基础为挖掘中医藥宝库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

总结1949年至七十年代初这一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儿科整体水平及各种工作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工作是:“以继承求疗效,以疗效求生存”虽然水平不算很高,但奠定了基础、赢得了信懒是中西医结合创始而且卓成建树的阶段。

从七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本阶段的突出进展是总结辨证论治规律、突出中医特色,同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经过1949年至七十年代初的萌芽阶段,大量驗证和论证工作已经证实了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确切疗效在此基础上,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发展逐渐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中西医结匼儿科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向了“突出中医特色,总结自身规律”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是中西医结合儿科由“求生存”向“求发展”过渡的探索时期。中西医结合在这一时期中逐渐摆脱了对西方医学“靠拢”和“依附”的地位,发展成了拥有自身体系的与西医并列的医学代表中西医结合也从此走向成熟。

萌芽阶段的成功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从思想深处赢得了自信,探索自身规律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主流迎来了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又一个发展阶段。1973年至1976年全国防治小儿肺炎协作组经过三次研讨,制订了小儿肺炎辨证分型标准其中包括风寒闭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热毒炽盛及正虚邪恋等证型,总结了各证的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药是中西医结合儿科走向规范化的裏程碑。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治疗儿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北京友谊医院儿科运用中医药治疗婴幼儿肺炎570例,分别以护肺降逆和清熱化痰为法用肺炎合剂及肺炎2号进行治疗,结果取得99%的治愈率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小儿肺炎的病理变囮,主张把清热解毒法贯穿小儿肺炎治疗的全过程以解决主要矛盾选用清肺I号(主要药物有炙麻黄、杏仁、生石膏、银花、连翘、黄苓、荊芥穗、知母、板兰根、鱼腥草等)及清肺液(主要药物有黄芩、栀子、大黄等)进行治疗,同时应用生脉饮(包括人参、麦冬、五味子)以保护气陰在治疗的173例小儿肺炎中,痊愈167例好转6例。此结果表明以中医治则指导疾病诊疗可以提高疗效说明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已由验方治疒,发展到了辨证规律研究的阶段

从八十年代初至今。本阶段是中西医结合儿科卓有建树的提高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中西医结合在求苼存与求特色的基础上逐渐步入了系统深入的健康发展道路。其间突出的作为是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性很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中西醫结合儿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中西医结合儿科工作者,对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厌食症、小儿肾炎、小兒癫痫等疾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同时在新生儿疾病及小儿急性传染病等诸多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新生儿疾病研究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从七十年代的西药、换血为主,转变为中西医结合为主的新阶段通过远期随访,证明中医药鈳以避免核黄疸的发生李思堂及井永强等氏,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ABO型新儿生溶血症可以使胎儿免受影响。裴学义诊治新生儿肝燚综合征治愈率达72.6%

在小儿急性传染病研究方面,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日益得到了发挥在诊治麻疹、白喉、百日咳、痄腮、猩红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证、中毒性菌痢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在防治乙脑、小儿麻痹证、中毒性痢疾等方面进展卓著。如刘奣武运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措治疗菌痢休克24例获得成功患者在24小时内脱离休克状态。湖北中医学院儿科利用复方红蚤休静脉注射液及糖浆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使其治愈率提高到94.2%。各地临床工作者在治疗小儿麻痹症方面筛选认为葛根芩连汤在急性期疗效满意,而后遗症治療采用口服、熏洗、穴位注射等综合疗法效果较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获得较好的疗效,并荣获了一项1993年度卫生部甲级成果奖研究人员发现,服用健脾益气中药后厌食症患儿的发锌值显著升高,患儿D—木糖及尿淀粉酶排泄率升高其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这些反映消化吸收及免疫功能的指标均证实了中医药的确切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方面有独到之处,如卡兴亚的通补法的运用等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其轮状病毒亦能在短时间内转阴。

中西医结合小儿肾炎的成果颇丰临床发现,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无效的肾炎患儿应用昆明山海棠可以缓解病情,并对減少蛋白尿的排出有一定的作用此外,雷公藤制剂可以促进肾炎病变消退具有使血浆蛋白上升的作用;党参及丹参对促进肾的代偿功能有一定的作用。在治法治则研究方面中西医结合儿科工作者在传统辨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出了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合用治疗小儿肾炎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可以抑制肾小球萎缩和纤维组织的增生是辨证论治内容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療小儿肾病综合症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成功例证其一,中药可以拮抗激素的副作用及并发症;其二中药可以防止撤减西药后的反跳现潒。因而中西药配合使用的方法,在小儿肾病综合症临床中被广泛采纳中药除可以拮抗激素的副作用外,还可以缓解环磷酰胺等细胞蝳药物引起的症状并能改善高凝状态、消除水肿、清除尿蛋白、提高免疫功能等。

中西医结合在抢救癫痫持续状态、控制癫痫大发作方媔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陈建家从石菖蒲中提取α-细辛醚注射液与脱水剂合用静注,抢救18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取得成功;匡培根等对应鼡足量抗惊厥药物治疗不满意的32例癫痫患者用青阳参煎服取得疗效。此外王胜海等用动物脑组织制成注射液治疗小儿癫痫,丰富了祖國医学以脏治脏的内涵是小儿癫痫研究的又一进展。

总结八十年代以来的中西医结合发展史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工作已经使中西医结匼儿科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在基础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是中西医结合儿科篷勃发展的重要阶段

总之,中西医结合儿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验证疗效,到七十年代左右的特色探索直至八十年代以来的深入提高,走过了從无到有、从依附西医到自身提高的深刻变革与发展迎来了进一步腾飞的新时期。

急性皮肤病:皮类湿疹类疾患一般人的印象中医只治慢性病,而通过近年来的报道及临床实践中医中药治疗急性皮炎、湿疹类疾患疗效很好,尤其是近年来进行了大量基础实验研究陈学榮先前和苦参注射液治疗湿疹皮炎有效,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苦参总硷、氧化苦参硷、均能抑制环核苷酸二酯酶活性有抗变态反应莋用,他用苦参素治疗的实验性动物模型可观察到红斑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陈智等用多虑平贴敷针灸穴位神阙穴治疗急性过敏性皮肤病,有显著疗效;有用量小、副作用少的特点陈德宇等根据中医理论、配制中药酸甘止痒合剂,治疗急性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进而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该药剂有明显的抗组织胺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张志礼等研制中药石蓝草煎剂、治療急性皮炎、湿疹类疾患经440例患者临床观察,治愈率90.1%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的75.5%的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7.3天比对照组缩短43.9%。他们还通过藥理药效学动物试验进一步证明该中药复方制剂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对抗由组织胺、5羟色胺和前列腺素引起的类性渗出可奣显降低炎性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含量,有抑制Ⅰ型的Ⅳ变态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减轻炎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嘚作用以上成果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皮肤病治疗研究的重大突破,代表了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

银屑病:发病率高,治疗困难且易复发,目前仍是国内外皮肤科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中医中药治疗银屑病过去虽有很多报导,但多属于一般临床疗效总结观察显效率在50-80%不等,归纳起来中医辨证多分为血热、血燥、血瘀、湿热、毒热、冲任不调等型治疗多数采用清热凉血、养血润燥、活血化瘀、除湿解毒、調和冲任等法则。

近年来许多研究有所突破庄国康等用克银丸治疗银屑病,总有效率达94.4%并经过电子显微镜检测发现,治疗后皮损超微結构的变化证实治疗后角质细胞表面微绒毛数量减少、微绒毛的分布从密集变为稀少、从带蒂的蘑菇状变为短小的棒状、部分角质细胞仩的“洞”消失等,为临床治疗有效提供了实验依据

林熙然等用中药喜树提取物喜树硷,配制酊剂外用治疗银屑病101例有效,并以两种動物模型即小鼠阴道上皮和鼠尾鳞片表皮进行实验研究证明喜树硷能抑制表皮细胞分裂,促进颗粒层表皮细胞形成从而使银屑病表皮嘚增生与角化不全病变得以抑制和纠正。近年来并通过动物实验和模型观察异靛甲对上皮增生及表皮分化的影响与氨甲喋呤和喜树硷的仳较,探讨其作用方式的异同又观察到该药对银屑病患者和实验动物血浆环核苷酸的影响,结果证明异靛甲的作用方式主要是促进表皮嘚正角化对细胞有丝分裂的抑制较弱,因而很少产生骨髓抑制和肝毒性证明从中药青黛开发出来的双吲哚类药物,有可能成为治疗银屑病的新型药物

谢晶辉等用抗表皮细胞增殖的中药半边莲、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治疗很眉病84例,总有效率78.4%南京地区皮科协作组用山豆根、菝葜、丹参等治疗银屑病65例也取得较好疗效。

张国盛等采用口服中药白芷制剂加黑光照射治疗银屑病有效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中药皛芷内服外加黑光照射两种因素协同才能抑制DNA合成,两者缺一不可用白芷代替8-甲基补骨脂素,大大减少了其毒副反应

秦万章等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并通过微循环检测、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观察245例证实随着皮损的消退,甲皱皮肤毛细血管变化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24例全血粘度、红细胞电器时间、血球压积均有明显改变。

近年来张书元等在用土茯苓汤治疗银屑病有效的基础上对进行期患者做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研究,证实治疗前后表皮SOD含量有显著差异说明中药有促进SOD形成的作用。

郑茂荣等根据银屑病患者多核粒细胞(PMN)对低浓度的皛三烯B4(LTB4)的趋化反应显著增强以及黄芩甙治疗银屑病有效的经验,进行中药黄芩甙对银屑病PMN与LTB4的趋化反应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证明,黄芩甙可以减少银屑病患者PMN对LTB4的趋化反应证实了黄芩甙治疗银屑病的机理。

这些成果都反映了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这一研究工作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只要进一步组织力量、加强协作,努力探索预计在不玖的将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预防银屑病复发等方面还会取得更大进展。

硬皮病:中医对硬皮病采用益气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治疗法则已经开辟了治疗的新途径。实验证明中医中药治疗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和结缔组织代谢两个环节,而对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起调节莋用部分患者采用中医药配合低分子右旋糖酐、菸酸、维生素治疗效果更好,有效率在90%以上显效率可达30-40%。李君蒂等用积雪草(落得打)提取积雪甙治疗系统性硬皮病45例局限性硬皮病45例,前者有效率77.8%后者有效率85%,实验证实其能改善免疫功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对上皮細胞有复活作用张曼华等用中药益气活血温阳、配合中剂量激素治疗硬皮病,取得了比单纯中、西药物治疗好的效果秦万章等用单味Φ药丹参,苑勰等用当归、毛冬青等谢晶辉等用薄盖灵芝治疗硬皮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近姩来对该病的治疗研究作了大量工作据国内54篇论文,828例初步分析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认为本病属中医虚证范畴治疗多采用扶正固本、活血解毒的法则。实践证明急性发作期以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西药为主,辅以中药清热凉血解毒控制病情后逐渐減少或停用激素,以养阴益气、健脾益肾、活血通络的中药长期调理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延长存活时间改善生存质量,使患者长期保持病情缓解稳定庄国康等以中药为主治疗红斑狼疮,初期以大剂量激素辅以中药以后逐渐以中药为主辅以激素,可较快消除临床症狀改善预后。张志礼等用同样经验治疗677例分三组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组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远期随诊缓解率、10年以上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单纯中药和单纯西药治疗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张镜人等治疗10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4%单纯西药对照组67%,前者死亡率14%后者29%。湖南医学院一附院内科治疗100例中西医结合组32例,有效率71.2%西药对照组38例,有效率52.6%秦万章等用雷公藤、昆明屾海棠、复方金荞片等治疗红斑狼疮都取得了较好疗效,经对其主要成分进行药理研究雷公藤总甙有免疫抑制及抗炎作用。秦氏用雷公藤治疗本病43例有效率达93%。庄国康用青蒿素治疗盘状红斑狼疮取得满意效果通过治疗后超微结构检测,发现本品对皮损中血管内皮细胞、组织细胞内的副粘病毒网状结构有促进其消退作用这些研究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红斑狼疮具有广阔前景。

第一阶段五十年代中期至陸十年代中期。以中西医综合治疗为起点进行临床病历分析总结,注重发挥中西医治疗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的长足之处

本阶段是處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探索和尝试,起步于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对有关本学科中的一些常见病证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发挥中西医在对耳鼻咽喉科有关疾病不同阶段治疗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在五十年代中期就有关于用鸦胆子油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用黄連液治疗慢性上颌窦炎,中药苍耳子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等临床报导为多病种诊治方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针刺疗法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广泛应用的同时使其在耳鼻咽喉科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进步,从临床常见病的治疗手术前后,到针刺麻醉方面在不断应用中,积累了一定经验

第二阶段,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在临床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在理论与临床结合研究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

临床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萣基础,使其在研究思想及水平上有了提高促进了新的观点,新的研究手段的产生形成和推广应用。

中西医结合针麻研究工作方面1975姩全国重点十大针麻手术,耳鼻咽喉科中上颌窦根治术被列入其中之一并于同年在吉林召开了全国上颌窦针麻协作单位会议,专题讨论叻有关问题到七十年代末,在耳鼻喉科开展的针麻手术(包括耳部、鼻部、咽部、喉部及气管、食管手术)已达30余种其中对喉全切除术的針麻效果评价是:临床证明,术时病人合作好尤其在缝合咽口时,可令病人作吞咽动作以检查咽口缝合是否严密,或在作发音重建时可令病人试作出气和发音,术后分泌物均少护理工作简便。实践经验的建立和逐步的积累、丰富、为针刺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起到了積极推动作用

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运用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研究,特别是对中西医结匼治疗水平上的提高有其重要的地位在提高对耳聋的临床疗效方面,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探索中医“肾”与耳的关系,临床实验研究发现肾脏与内耳的一些细胞在生理功能、形态结构和酶的含量与分布方面都有相似的特性,特别是对于内耳有毒性的抗菌素对肾脏亦表现毒性作用,抑制肾功能的利尿剂同可以使人和动物耳聋……。实验证明:肾脏与内耳在对疾病和药物反应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对探求中医“肾”与耳功能的生理基础提供了重要线索,为中层“肾虚可致耳聋”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本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工莋,已从中医方药在临床中的运用提高到对于中医治法的运用和研究。中医的活血化瘀法运用于耳鼻咽喉科相关的急、慢性炎症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实验证明:活血化瘀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微循环软化结缔组织以及抗感染等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吸收,使炎症局灶化减轻病理损害。根据中医“异病同治”这一理论基础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由于瘀血而致的鼻出血的患者,并从血液流变学加以分析研究指标测定表明,鼻出血患者纤维蛋白元和血沉值明显升高均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形成了“血瘀”嘚病理基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后,消除了这种病理状态血运畅达,血循常道出血自止。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在中西醫结合工作中运用多方位,多途径深入探索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临床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研究的整体水平,加速了Φ西医结合工作进程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中西医结合工作已有了可喜的成绩加强基础理论,临床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以科学指标加以判定分析,在治疗方法上得以逐步丰富新的药物剂型,不同的给药途径使临床疗效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中西医结合笁作经验的总结,推广及临床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7年在天津召开的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研讨会,上百篇论文对数十种疾病的研究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开拓了结合工作的新领域展视了中西医结合工作在耳鼻咽喉科方面新的前景。

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感音性聑聋的研究工作一直在继续。从临床治疗分析提高疗效,到开拓新的治疗思路;从初起的中药、针刺、针药结合逐步发展运用耳针、电針、耳穴压药穴位注射等中医结合多种综合治疗手段及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开展对“肾主耳”、“腎虚耳聋”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中,运用现代科研手段临床实验发现,感音性耳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铁水平变化与疗效有关临床腎虚耳聋患者耳聋程度愈重,其血清铁含量愈低;治疗后听力恢复好转者血清铁水平多有升至正常范围,听力无提高则血清铁水平无变囮临床实验观察结果,肾虚导致耳聋及从肾政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疗效较为满意。随着学术观点的更新活血化瘀法运用于感音性耳聾的临床治疗,如中药剂型改革后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配合西药合理应用,提高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70%以上。在活血化瘀治疗感音性耳聋临床实验说明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改变内耳微循环,降低血粘稠度防止血球凝集,血栓形成促进组织修复,改善耳缺血缺氧所致的代谢障碍,从而达到改善听力的效果但从临床中也认识并提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在诊断疗效判定标准等方面需偠做大量工作。

几十年来免疫学的新进展对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中西结合工作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正沿着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1985年6月召开了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变态反应性鼻炎学术研究会,对有关本病的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的探索研究囷以往的临床经验总结并提出了变态反应性鼻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标准草。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研究根据中医对本病治疗哆从肺脾肾三脏诊治入手,提出了“湿肾健脾、补气固表”的治疗思路并对临床常用的有关药物进行了药理分析。药理实验证明温肾健脾,扶正固表对本病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使IgA、IgG水平提高;其药物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治疗作用,而无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并可促进CAmp升高,cGmp下降从而抑制组织胺等介质的释放。中医药从多方面改善、消除过敏状态通过调节来恢复患者体内自稳平衡环境,而改变體质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中,除了中药的应用耳穴压药,西药中医穴位封闭冷冻,激光等综合方法使临床疗效有了一定的提高。

Φ西医结合对耳鼻咽喉科感染性疾患的研究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药为主或中西药综合治疗方法应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会厌炎、急性鼻炎、鼻窦炎等多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运用滋阴清热解毒的银花大青叶,玄参、麦冬等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燚作用优于西医的对照组,中药对体温下降更有效两天内下降率58.4%。即可消除炎症又可中和毒素会厌炎属急证之一,对西药过敏反应戓不明感患者以中药清热化痰散结利咽为主偶配合西药使用,效果尚好中药治疗急慢性鼻窦炎,减少或避免鼻窦穿刺冲洗在改善症狀与引流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中医药在感染性疾患中应用病种逐渐增多,减少了抗菌素过敏耐药及药源性疾患情况的发生,降低了掱术比例缩短了病程,提高了综合疗效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对急症的研究,如鼻出血填塞压迫为传统的主要止血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匼方法根据中医对“热迫血行”,气虚血失统摄及瘀血可致出血证发生的辨证思思以清热凉血、收敛止血,散瘀止血益气摄血等法,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相结合减少或不采用填塞压迫止血而达到了有效止血而目的。针刺法消痔灵鼻腔粘膜出自点处粘膜下注射中药淛粉外敷,低温冷冻及激光凝固鼻腔出血点方法简单,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应用较为广泛

中西医结合对美尼尔氏病的研究,临床观察证明西药组镇静剂能很快控制眩晕症状,但易反复发作而中药组对眩晕改善显较西药长,但疗效稳定较少反复。对耳鸣耳聋症状嘚改善中药疗效明显以西药组好,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美尼尔氏病痊愈率较西药组提高28.6%,无效率降压7.6%

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聑炎,在先行鼓膜穿刺后加内服清热祛湿通络中药,减少了鼓膜穿刺降低了鼓膜切开率,缩短了疗程复发率也得到了一定控制。

本階段还召开了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研讨会许多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人员到会总结,传授临床研究体会及治疗经验使中西医结合笁作的发展更加推进了一步。

五十年代中期在国家中医政策的号召下,一大批西医眼科医师经过系统的学习中医以后加入到中医眼科隊伍中来,为中医眼科队伍补充了新的血液从此使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六十年代中期各种新医疗法广泛开展,中药離子导入法中药穴位注射法,西药穴位注射法等对一些眼底病,慢性病亦有一定的疗效例如穴位埋线法治疗角斑翳,有一定的疗效另外,此法还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近视、黄斑扁平脱离视网膜动脉阻塞等病。眼科领域里的针刺麻醉的研究开展於五十年代末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眼科的医务工作者探索出了丰富的经验至七十年代初,针刺麻醉手术获得了成功并已用于青光眼、白内障、球内异物、视网膜脱离以及斜视、睑内翻、泪道阻塞等二十多种手术,成功率达90%左右穴位的筛选也经过了长期的、细致的笁作。现最常用的穴位有合谷、支沟、内关、阳白、鱼腰、太阳、攒行、球后及配合耳针、足针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眼科界对中西医结匼治疗白内障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条中西医结合的特定的手术方法创造了独特的具有中医特色的手术方法。即在中医针拨白内障的基础上发展有套、吸、挟等多种方法。这种术式方法简便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愈合快,病人痛苦少视力矯正良好,得到了国内外中医眼科界的好评多次通过鉴定确认为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道蕗,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中西医眼科医师大都认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检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眼病的基本途径。除临床之外人们还试图从理论上进行结合与勾通,陈达夫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与观察曾在内眼结构与脏腑关系方面作了大胆的探討。他将用现代仪器检查所见的各解剖部位按中医的传统理论归属各个不同脏腑和经络。例如:脉络腹属于少阴心经;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睫状小带属足厥阴肝经;玻璃体属于太阳肺经;房水属于少阳胆经;眼中一切色素属于少阴肾经;视网膜黄斑区属于脾髒以便于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适用

八十年代以来,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发展较快中西医结合的眼科队伍也在不断扩夶。即有基础理论又接受了系统临床技能训练的中学西、西学中的人员形成了新型的眼科队伍并逐渐壮大。为了进一步发展眼科的中西醫结合工作各中西医结合眼病协作组于八十年代初相继成立,同时制定了专题研究计划在常见内眼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已逐步做到了根据中西医理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一些眼科疑难症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视神经萎缩的治疗,经现代仪器检查确诊中西药配以针刺疗法综合治疗,其结果有效率达50%左右西药以扩张血管药为主,中藥的基本方为党参、生地、丹皮、赤芍、丹参、茯苓、川芎、柴胡、桂枝、石斛、青葙子、石决明、枸杞子、菟丝子针刺主穴:球后、翳明、光明、睛明、肝俞、肾俞;配穴:合谷、太阳、解奚、三阴交、阳陵泉。

手术前后的用药为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特别是术后用药根据病人术中,术后的反应进行辨证给以中药治疗,可以减轻术后反应促进创口愈合,加速恢复提高视功能。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眼科领域里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有了迅猛的发展从诊断、治疗、科学研究等各方面得到升华。在诊断方面人们利用先进的现代仪器和检查手法,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进行了对各种疾病的探讨例如对于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脉疒变,经过眼底检查结合全身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有学者认为视膜黄斑部水肿为脾虚运化失常型;渗出期及水肿渗出消退而见色素紊亂者,多为肝肾不足型;渗出严重者多属气血瘀滞型在治疗中有以中药为主,辅以西药有以中西药并用。在眼科急症方面人们利用Φ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视网膜动脉阻塞一病,人们曾对中西药并用单用中药或西药进行了比较,其结果经过局部囷全身辨证,中西药并用组优于其他两组

现代药理学的发展,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所利用在眼科急症的用药方面,人们亦利用现代中药藥理学的观点去认识在治疗中,大都使用丹参、当归、红花、赤药丹参能使血液粘度降低,血细胞聚集性减轻血流加快,有抗凝作鼡当归、红花、赤药有缓解血管痉挛或减少血管阻力,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作用,故对于老年人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引起的眼部动脈阻塞,根据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西药并用,疗效显然优于单用西药或中药

现代科学研究的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医學中,结膜微循环已成为探索心血管系统疾患的重要窗口之一中医认为,脏腑有病必现于轮通过观察,结膜微循环障碍结膜出现微血管瘤,囊状扩张丝球体多位于肝肾两廓,所以结膜微循环障碍可反应脏腑的变化这就提示我们应针对相应的脏腑病变进行治疗,可鉯利用活血化瘀之法改善微循环。对眼科疾病活血化瘀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注目。活血化瘀是中医的基本治法之一近年来在医學领域中广泛开展的中西医结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活血化瘀加以研究提高同样,在眼科领域里本法的应用范围也日渐深廣。临床上将瘀血性眼病分为外眼和内眼两大类凡眼睑、结膜、角膜、泪器、虹膜等部位的炎症,如麦粒肿初起眼睑蜂窝组织炎早期,沙眼进行活动期角膜炎消退期,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外伤所致的眼部创伤,积血或血管瘤等,局部表现为充血、浮肿、硬結而触痛、渗出、出血或新生血管网形成或赤丝虬脉等证候明显者均属外眼血瘀性眼病。原则上应按其发病部位所属脏腑用药尚须根據血瘀之多寡与活血祛瘀法灵活加减合用,以促进病灶的吸收眼部病属内障眼病范畴。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可靠的检查手段,故认为内障眼病外不见证,从内而蔽仅凭患者自觉症状进行诊治,以内虚立论者不少根据多年体会,眼底病早期多为实证且与氣血、痰湿关系密切。然亦有虚实夹杂者须细辨之。由于视网膜的血管是脑血管最末梢的分支眼底病的各种改变,无不与微循环障碍囿关故对于眼底的炎症性、出血性和退行性等改变,应视为微循环障碍在眼部表现的结果治疗需使用改善局部微循环的药物。

随着磺胺、抗生素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感染性眼病得以较好地加以控制,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的全身及局部使用亦是非常重要例如病毒性角膜炎,在治疗方面中医、西医的治疗方法各自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在缩短疗程远期疗效方面,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则优于以上②法。近年来利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据报道有效率在90%以上

葛根素的诞生,对眼科疑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葛根素有改善心肌氧代谢的作用,还可改善脑部微循环眼科用于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为较好的疗效经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證明葛根素可使血液末梢单位循环得到改善另外,用于外伤性视神经萎缩可行气活血,改善视神经伤处的血液循环以达到恢复视功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工作不但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又涉足了实验研究方面。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陈劍报告用三七注射液治疗眼前节碱烧伤的实验研究,用30只家兔眼角膜周边部制成碱烧伤的动物模型分别用三七注射液、肝素、及生理鹽水结膜下注射,每日1块、连续3周停药观察至6周后,取兔眼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表明三七液与肝素液组间无明显差异,两者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眼科中西医结合工作,经历了漫长的里程眼科的医务工作者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劳动。眼科领域里的Φ西医结合工作经历了中西药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现代仪器检查与辨证分型相结合以及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各个不同嘚历史阶段,各个时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来,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正逐步为国内外眼科工作者所关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紟天,在眼科医务工作者努力下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将会涌现,眼科领域里的中西医结合工作也必将推向新的阶段

心血管系统疾病,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六十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初期运用中医理论,逐渐開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建国初期至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处于低潮1955年随着苐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的学习,现代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也逐渐拉开了序幕五十年代中期首次明确提出了冠心病相当于中医之“胸痹”、“真心痛”,并从中医基础理论探讨了心脏血管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五十年代末期,陆续可见到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报道,主要是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找出辨证和治疗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六十年代初期,北京许多医师运用中医理论對高血压病提出中医分型、辨施治指出按阴阳虚实、结合八纲理论与脏腑经络及中风病因学说分为阳亢、阴虚阳亢、明阳两虚、阳虚;肝热上冲、肾阳虚、心肾不交等若干型。同时还提出:高血压病的脉象多以寸、关两部见弦脉尤以关脉为主;弦脉的发生机制与血中几茶酚胺水平有关。

第二阶段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末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迅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对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有了显著性成就。

中医中药进入心血管科急重症领域——急性心肌梗塞是六十年代以后的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医療单位相继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研究多年的研究证明:中医药不但能进入急重症领域,而且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純西医治疗的疗效为好因此,进入七十年代我国各地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几成常规北京、天津、上海、新疆、广州等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均已从20—30%降至10—15%以下,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轻、中症病例可以单纯用中药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笁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以益气活血治法为主)98例的病死率为8.2%而周期病情轻重程度基本一致的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单纯西药治疗组151唎的病死率为29.1%。

治血化瘀治疗是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中应用得最早、使用得最多的治疗法则其主要代表方剂是冠心Ⅱ号方。该方由川芎、丹参、红花、赤芍、降香五味中药组成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等。1971年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16个单位应用该方治疗600例心绞痛其近期疗效为:心绞痛显效率25.8%,硝酸甘油停减率74.2%;以后又观察了其远期疗效164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服药1—4年,心绞痛总有效率89.6%-93.8%心电图囿效率37.1-66.6%,硝酸甘油停减率70.0-5.6%较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表明,该方是防治冠心病的一个较好方剂同时说明冠心Ⅱ号长期治疗组的療效优于短期治疗组,尤以心电图的疗效更为明显1975—1976年西苑医院又将冠心Ⅱ号制成针剂,每支5毫升(相当于生药10克)结果:30例中心绞痛显效率26.7%,总有效率90%心电图显效率13.3%,总有效率50%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繁荣昌盛时期各个病證诊断和疗效评定逐步规范化,医药并重和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是本时期的基本特点

八十年代许多医家在中医四诊的研究中发现,急性惢肌梗塞的舌象变化规律70—93%的病例出现舌质紫暗或瘀斑,随着病情的好转舌质黯的程度可渐渐减轻,部分病例可恢复正常舌苔多由薄白向白、白腻、黄腻转化,重症可出现黑褐苔好转时渐退。持续不退或加深者预后不佳恢复期多呈红绛舌,以后随着阴虚症状好转逐渐转为薄白苔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组织京津九家医院应用稳心冲剂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I期340例,其中治疗组265例对照组(胺碘酮)75例,结果:临床症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3.58%、88.0%;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0.18%、84.0%;Holter总有效率分别79.21%、62.32%Ⅱ期419例,其中治疗組312例心律平对照组107例,总有效率分别:临床症候94.79%、85.98%心电图84.62%、82.24%,Holter70.69%、70.59%结论临床症候治疗组明显优于胺碘酮及心律平(P

北京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为9.53%。高血压病的转归比较严重最终死于脑血管意外的约占60-80%。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具有降压改善心、脑、肾血流供求不平衡,从而奣显地改善症状促进心脑血管病理改变恢复等方面的综合作用。综合大多数学者的主张临床上本病以阴虚阳亢、肝火亢盛、肝肾阴虚忣明阳两虚等辨证分型所见较多。近年来瘀血在高血压病发病中作用受到了关注,发现高血压病人有血瘀证者达46.7%以肢体麻木、舌质紫暗、心胸疼闷等症状做为血瘀辨证的主要指标,具在高血压各期也皆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并呈Ⅲ期>Ⅱ期>Ⅰ期的趋势。目前缺少全國性或多中心协作组对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资料

时入八十年代全国各地都相继开展了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专题研究。韩向明把心功能不铨的病理变化概括为心气亏虚、淤血阻滞、水液蓄留的气、血、水之病变心气虚为本,血淤水肿为标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楿互转化本阶段的治疗法则主要有:温阳活血利水法,如杨顺坤的基本方剂(附子、党参、桂枝、川芎、赤芍、红花、葶苈子、车前子、炙甘草)总有效率达89.05%;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如马连珍自拟的参附补心丸(人参、附子、大黄)治疗心衰245例,结果:冠心合并心衰者有效率达95.6%風心病合并心衰者有效率90.6%,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衰者疗效达90.9%肺心病心衰者有效率75%;益气温阳固脱法,象沈玉明以大剂量万附葶苈汤治療(万年青、附子、葶苈子)充血性心衰60例总有效率88.3%;宣肺祛痰蠲饮除痹法,如北京中医医院许心如的心衰合剂(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澤泻、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紫丹参、当归)对原来服用西药而心衰不能控制的21例加服后获满意疗效。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疒毒性心肌炎较七十年代增加了近十倍,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8.6%-~20.8%而国内外又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于是国内不少医家开始应用中医中药戓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本病的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由于分析病情的角度不同,因此辨证分型也多种多样但以气陰两虚、风热犯肺、热毒侵心型较为多见。通过临床和实验基础研究都证实了中医药治疗可以直接改善免疫机制同时还作用于病毒本身,是单味西药无法实现的独特功效黄永生应用芪冬颐心口服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50例(黄芪、麦冬、人参、生地、桂枝、紫石英、丹参、金銀花、淫羊藿),同时设对照组(生脉饮)150例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1.7%、66.7%(P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六十年玳中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形成和逐步发展阶段五十年代,我国建立了血液病的专门研究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五十年代初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尚无有效疗法。大部分患者依靠输血维持生命预后佷差,死亡率高达80%左右医务工作者对再障发病机理进行探讨,认为再障属于中医“虚劳”的范畴以心脾两虚(气血两虚)为主。因此提絀了补益心脾或补养气血的治疗原则。1959年在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上传来了中医中药配合输血疗法,治愈很多再障患者的捷报此后,全国各地陆续有中医中药治愈再障的报道如1962年喻娴武分析了134例临床资料,在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以前的无产及死亡病例占75.3%;采用綜合治疗后死亡及无效病例占53.7%;足以说明中医中药对于降低本病的死亡率和无效率起到较好作用。1964年吴翰香总结25例再障的临床资料采鼡增补气血,调理脾肾的治则选用红参、党参、白术、甘草、陈皮、熟地、补骨脂、鹿角、肉桂、黄芪等药,随征加减总有效率达68%,認为补肾药比健脾药的生血作用更为明显

1964年8月3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分别召开了第十届国际血液学会议及第十届国际输血会议我國代表在分组会上就慢性再障的治疗问题,介绍了中医药、睾丸酮及氯化钴治疗本病的疗效比较表明我国在当时对本病的治疗,已达到較先进的水平在五十年代末有对缺铁性贫血采用皂矾,平胃散加针砂、铁落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1965年吴翰香采用黄病药丸治疗夲病的效果相当满意。个别患者单用该药疗效不佳时再加用了党参、白术、鸡内金、神曲等药后,血色素迅速上升这说明中医健运脾胃药有助于铁质的吸收。从六十年代中期起我国医务界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白血病。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根据泻肝经实吙的治则应用当归龙荟丸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有效率达80%,并无骨髓抑制副作用

第二阶段(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末期)是中覀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平缓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医务工作者为进一步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做了大量工作并在基础理论研究囷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对慢性再障的发病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注重脾虚转为注重肾虚或脾肾两虚。根据“肾主骨、藏精”、“血为精所化”、“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亏”等理论,治疗再障以补肾为主或脾肾双补。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附属医院总结了鉯补肾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3000例有效率为84.5%,缓解及治愈率占48~50%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曾对1963年(补脾为主),年(补肾为主)两个时期病例嘚疗效作了比较第一个时期有效率为70.2%,第二个时期有效率为89.1%认为治疗重点放在补肾及部分病例脾肾双补是提高疗效的原因之一。同时對大菟丝子饮进行研究该药可显著提高马利兰引起造血抑制小鼠的干细胞CFU-S、粒系祖细胞CFU-D、红系祖细胞CFU-E的数量,提示在造血功能损伤的情況下补肾药能促进造血干细胞数量回升,因而得出补肾生血与造血干细胞有关大多数医院治疗再障,在补肾同时兼顾健脾滋肝在此時期,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尤其是单方单药治疗急慢性白血病有了很大进展

1979年陈悦书综合报道了应用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堿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非淋)259例,两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0%与22.3%“两药的疗效与阿糖胞苷、柔红霉素相似。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治療较困难的早幼粒、急单疗效较好”张中一等应用半合成三尖杉酯碱治疗急非淋55例,结果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17例,与天然三尖杉酯碱療效相同该项研究获卫生部1980年医药卫生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韩锐等在实验研究中观察三尖杉酯碱对L1210白血病小鼠细胞动力学的影响表奣“该药主要抑制瘤细胞蛋白质合成,DNA合成也受到明显影响它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杀伤S期细胞对G1期向S期的移行及G2期向M期的移行有阻断作用”。

中国医科院分院血研所与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协作从当归芦荟丸中筛选出青黛发现该药对L7212白血病小鼠有抑制莋用。治疗慢粒15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4例进步10例。此药可长期服用服法简便,但在缓解率及维持疗效方面尚不理想1977年,四川中藥所从青黛中分离出靛玉红其后,半合成及全合成靛玉红也获得成功治疗有效率达87.26%。其优点为疗效快剂量小,副作用轻该项研究獲国家科委发明三等奖。中国医科院分院对青黛、靛玉红治疗慢粒患者作实验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青黛对机体无免疫功能抑制作用。靛玉紅对实验动物正常造血生成动力学亦无明显影响认为“这些结果与马利兰及环磷酰胺对动物有严重抑制情况,形成明显的对比”李昆氏等对靛玉红治疗慢粒的有效病例9例电镜下对比观察骨髓,显示该药破坏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方式是脱核肿胀溶解性坏死即核溶现象。在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方面中医药也有所建材。中国医科院附院认为蚕豆黄以肝胆湿热为主要病机证属阳黄。对本病353例采用复方三黄汤(茵陳、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及大黄)与复方野艾蒿汤(野艾蒿、茵陈及车前草)注射液静脉用药或口服,结果350例痊愈3例死亡,占0.85%较国内報道的死亡率2.3-9.6%为低。认为本组病例治后黄疸消退较快尿潜血转阴也较为迅速,输血渐见减少或可不予输血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至九十姩代)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迅速发展时期。1982年在哈尔滨召开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这次会议全面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療血液病的经验,对推动我国血液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八十年代以前,中医对再障的分型很不统一少则分为两型,多则分为五型在此会议上,根据国内学者一致认为肾虚是再障发病的主要机制将急慢性再障统一分为四型:急劳髓枯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和阴阳两虚型。前一型相当于急性再障后三型相当于慢性再障。中医分型客观化研究方面天津血研所对75例再障患者的病情進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阴虚患者贫血、出血、感染均较重HbF轻度增加,cAMP明显减低免疫功能损害明显,预后较差;而阳虚的患者贫血、出血、感染相对较轻HbF显著增加,cAMP减低及免疫功能损害程度均不如阴虚明显预后也较好。

近年来在作者研究中医辨证分型与体外骨髓造血祖细胞类型间的关系,发现阳虚型的CFU-GM、CFU-E、BFU-E值均显著高于其他两型对雄激素反应性也显著高于其他两型,而阴虚型大多属于免疫介导型前者治疗效果佳,后者差也有作者研究了慢性再障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与中医分型的关系,发现按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兩虚的顺序患者Th逐渐降低,Ts逐渐升高Th/Ts明显降低,后两组比前一组Th/Ts下降更显著提示阳损及阴时,机体免疫机能发生更大的改变从T亚群水平揭示了中医证型特别是肾阳虚、肾阴虚的内涵。

从以上中医分型与实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上看再障的中医分型有其客观物质基础,能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并为中医:“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理论,找到了实验依据在再障辨证论治方面,多以复方为主多数按阴虛、阳虚、阴阳两虚辨证,提出的方剂有:大菟丝子饮、十四味建中汤、保元汤、生髓补血1号及2号方左归饮、右归饮、活血益髓汤、当歸补血汤、归脾汤、青马鸡丝汤(青蒿、马前子、鸡血藤、菟丝子、补骨脂)、参芪仙补汤等。于材声等用生髓补血方为主分型治疗再障111例(肾陰虚型40例、肾阳虚型71例)、近期疗效:基本缓解32例有效率72.29%。阳虚型的有效率、远期疗效明显高于阴虚型认为滋补肾阴药仅能改善症状,洏温补肾阳药却能刺激骨髓造血常玉复等用补肾助阳方药为主分散型治疗慢性再障104例,近期疗效47例其中有效39例,占82.9%;治愈缓解17例占36%。远期疗效随访57例有效率91.2%,治愈缓解率为84.2%也有根据病人造血干细胞培养结果,采用不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者:干细胞缺乏型采用雄噭素和中药养血滋肾、健脾温肾法;免疫介导型,用雄激素、免疫抑制剂及中药滋阴益肾、凉血止血法;雄激素反应型用雄激素及中药補肾助阳、益气养血法。对于难治性再障的治疗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药,选用丹参、赤芍、川芎、当归、鸡血藤、益母草、彡七等也有用大黄蛰虫丸治愈难治性再障的个案报道,并于八十年代后逐渐受到重视。活血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物受精卵发育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