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端dota是什么意思位置?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qǔ gǔ duān2 英文参考Hénggǔ KI11[中国针灸学词典]3 概述曲骨端为别名,即(穴)。出《》。
汉语拼音Henggu
罗马拼音Hengku
美国英译名Horizontal Bone
各国代号中国KI11
法国莫兰特氏R11
横骨为经穴名(Hénggǔ KI11)。出《》。别名。属。横骨是、足少阴肾经的。横骨为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横骨穴主治,肝肾及等疾患:如,,,,,,,,,,痛,,疝气,,少腹胀,尿闭,肿痛,,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痉挛,膀胱,,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等。
4 横骨穴的别名下极(《》),(《》),(《》),(《》),曲骨端(《针灸资生经》)。5 出处《脉经》:浮,下热风,……针横骨、泻之。6 穴名解横骨为耻骨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7 特异性横骨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8 所属部位下腹部9 曲骨端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横骨穴在下腹部,当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横骨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0.5寸处(《》)。另说在脐下4.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5寸,旁开1寸(《》);脐下5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横骨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10 曲骨端穴的取法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当耻骨联合上点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11 曲骨端穴穴位解剖横骨穴下为、皮下、腹直肌鞘前层、锥状肌、腹直肌、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下筋膜。有腹壁下,阴部外动脉。着髂腹下的分支。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组织由疏松和组织构成。可分为脂性层和层。两者在中线附着于腹白线,两侧向下,在腹股沟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在股前区的阔筋膜,但在耻骨联合与耻骨间的浅筋膜纤维层与(阴唇)、浅筋膜相连。脂性层的与性别差异较大。两层之间有皮神经、浅等经过。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在耻骨结节上3厘米处,穿腹外斜膜,布于耻骨区的皮肤。其腹腔内对应是膀胱、、乙头下端。空虚的膀胱,其顶部不应超出耻骨联合上缘。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锥状肌→腹直肌。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脉及阴部外动脉通过。12 曲骨端穴的功效与作用横骨穴有益肾填精的。横骨穴具有益肾助阳,调理的功效。横骨穴系与冲脉之,有调补肝肾之功,与之平,其所治症,为、、、下纵引痛、虚竭等症。13 曲骨端穴主治病证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横骨穴主治少腹胀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疝气。横骨穴主治阳痿,遗精;疝气,阴痛,遗尿,小便不利;少腹痛。横骨穴主治少腹胀,小便不利,遗尿,尿闭,阳痿,遗精,疝气,睾丸肿痛,尿失禁等。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或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等。1. 泌尿疾病:尿道炎,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睾丸炎;2. 妇系统疾病: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3. 其它:角膜炎。14 刺灸法14.1 刺法一般0.5~1.0寸。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刺。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至及部。:横骨穴针刺前排空,并缓慢,以免刺伤膀胱。14.2 灸法可灸。3~5壮;或5~10分钟。艾炷灸或3~5壮,10~15分钟。
15 曲骨端穴的配伍横骨配、,有清下焦,热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尿道炎。横骨配、关元,有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横骨配关元、、肾俞、三阴交,治闭经。横骨配、三阴交,治遗尿。横骨配、、,治。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少腹痛,溺难,阴下纵,横骨主之。《》:阴下纵,卵中痛。《备急千金要方》:脱肛历年不愈,灸横骨百壮。《针灸大成》:主,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始,五脏虚竭,。《》:不能立,横骨宜救急。17 曲骨端穴研究进展17.1 对膀胱的调节作用对膀胱的调节作用:据报道对膀胱张力紧张者,能使张力降低,对膀胱张力松驰者,能使张力增高。并能使逼尿肌、的肌电增加。以泻法针刺中极、横骨穴,既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降低,又可使弛缓性张力增高。17.2 用于针麻用于修补术,可减轻切皮时的。17.3 对逼尿肌、肛门括约肌的影响针刺横骨穴,能使逼尿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增强,有助于恢复便的随意能力。18 参考资料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7]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 [8]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相关文献浏览本页的人还关注了以下词条:
开放分类: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曲骨端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抱歉,功能升级中,暂停讨论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六 11:58:35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请问这是股骨头坏死吗?股骨下端是哪个位置。_股骨头坏死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1,453贴子:
请问这是股骨头坏死吗?股骨下端是哪个位置。收藏
请问这是股骨头坏死吗?股骨下端是哪个位置。
抓紧,早期
骨梗死又叫骨髓梗死和股骨头坏死都属于“骨坏死”的大类,但不是同一种病。比缺血性骨坏死轻的多,一般来说多休息吃点消炎的药等自愈就行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颞骨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niè gǔ]
颞骨(temporal bone),属于中的,共两块,左右各一。位于两侧,并延至,参与构成颅底和的侧部,形状不规则。以外为中心可分为、和岩部3部分。[1]
岩部又可分为岩部、部、茎突,故颞骨又可由鳞部、鼓部、岩部、乳突部、5部分组成。[2]
颞骨嵌于、和之间,参与组成与,与大脑及颅内的许多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密切。[3]
颞骨位置与毗邻
颞骨,构成人体的23块骨骼之一,共两块,左右各一。
颞骨外侧面与毗邻
颞骨位于头颅两侧,为颅骨底部和侧壁的一部分,其上方与相接,前方与、相接,后方与相接,参与形成、,内侧面与、紧密相邻。[3]
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和内耳道均包含在颞骨内。
颞骨外侧面
颞骨颞骨组成
颞骨为一块,以外为中心分3部:鳞部(又称),鼓部,岩部(又称锥部)。[1]
岩部可进一步细分为岩部、部、,故颞骨可分为5部分:鳞部、鼓部、岩部、乳突部、茎突。[2]
以骨性外耳道为参照点:鳞部位于外耳道上方,乳突部位于外耳道后方,鼓部及茎突位于外耳道下方,岩部位于外耳道内侧。[3]
颞骨颞骨鳞部
颞骨颞骨鳞部组成
颞骨鳞部,又称,居于颞骨的前上部,形似鳞片,前接蝶骨大翼和颧骨额突,上为顶骨,后连乳突部,内连岩部,分为内、外两面,上、前、下三缘。[2]
有时将前缘下缘合称前下缘,上缘成为后上缘。重要的解剖标志有:顶切迹,颞骨,,外耳道上棘。
1.颞骨鳞部外侧面:光滑略外凸,有颞肌附着,表面有浅细的颞中动脉沟。[2]
2.颞骨鳞部内侧面:又称颞骨鳞部大脑面,呈凹面,有大脑沟回的压迹与脑膜中动脉沟。毗邻大脑、小脑。[2]
3.颞骨鳞部上缘:锐薄,与顶骨下缘相接。[2]
4.颞骨鳞部前缘:呈锯齿状,上薄下厚,与蝶骨大翼相接,形成蝶鳞缝。[[2]
5.颞骨鳞部下缘:内侧与岩部前缘外侧部融合,形成岩鳞裂,或岩鳞缝,为幼儿入侵颅内途径之一。[3]
下界与颞骨鼓部前上缘相连,形成鼓鳞裂。[2]
颞骨颞骨鳞部解剖标志
顶切迹:颞骨鳞部上缘的后上与乳突部上缘相接处有一,称为顶切迹,内嵌顶骨后下角。临床上经后径路切除术或血管减压术时,常以顶切迹作为解剖标志。[3]
颞骨颧突:颞骨鳞部前部下方有伸向前方的颞骨颧突,水平伸向前,与的颞突相接形成颧弓。颞骨颧突有前、中、后根。
颧突前根:又称,呈结节状,连接颧突的下缘,其后侧的圆形深窝,称下颌关节窝,简称下颌窝。下颌窝参与构成,由颞骨鳞部和岩部构成。
颧突中根:又称关节后突,介于下颌窝与外耳门之间。
颧突后根:从颧突上缘经外耳门上方向后移行于。[2]
颞线:颧突后根从上缘经过外耳门上方向后延伸形成一条略微隆起的弧形骨线,称为。下缘止于此。临床上实施中耳乳突手术时,不应超过此线,否则容易损伤。
乳突上嵴:颞线有时呈嵴状,称乳突上嵴。
外耳道上棘:颞线之下,骨性口后上方有一下棘状突起,名为外耳道上棘,简称道上棘(Henle棘)。它向深部的投影,由浅而深依次可遇到、外、后半规管、内淋巴囊。[3]
颞骨颞骨鼓部
颞骨,位于鳞部之下,岩部之外,乳突部之前,为一扁平的U形骨板,构成骨性壁的前壁、下壁、部分后壁。
鳞鼓裂:鼓部前上方与鳞部相接处。
鼓乳裂:鼓部后方与乳突部相接处。内侧有,面神经通过该孔。
岩鼓裂:鼓部内侧与岩部相连处。岩鼓裂位于下颌窝中。
鼓部的前下方形成下颌窝的后壁。
鼓沟:鼓部的内端有一窄小的沟槽,称为鼓沟,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附于沟内。
鼓切迹(Rivinus切迹):鼓部的上部有缺口,称鼓切迹,此处无鼓沟及纤维软骨环,鼓膜直接附着于颞骨鳞部,形成。[2]
颞骨颞骨乳突部
乳突部(mastoid portion)位于颞骨的后下方。其上方与鳞部以颞线为界,前下与融合形成鼓乳裂,内侧与岩部相连。可分为内、外两面,上、后两缘。
乳突(mastoid process):颞骨的后下方有一肥厚的突起,位于外耳门的后方,称。
1.颞骨乳突部外侧面
乳突外面粗糙,有枕肌及耳后肌附着。乳突外下方有、头夹肌、头最长肌附着。
道上三角区:在乳突的外侧面,道上棘的后方,后壁向上延伸与相交所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道上三角区。此处骨面含有多个小血管穿通的小孔,故又名筛区,是乳突手术时指示的重要标志。
乳突孔:乳突后方近后缘处常有一贯通骨内外的有,乳突导血管穿过此孔,使耳后静脉或枕静脉与相沟通,枕动脉亦有小支经此孔供给。[2]
2.颞骨乳突部内侧面
乳突切迹:乳突尖部的内侧面有一前后走行的深沟,名乳突切迹,又称二腹肌沟,有后腹附着。沟的前端为。
枕动脉沟:乳突切迹的内侧有一浅沟伴形,名枕动脉沟,有枕动脉经过此沟。
二腹肌嵴:在乳突腔的尖部可见一与二腹肌沟相对应的呈弧形隆起的骨嵴,名嵴。二腹肌嵴的前内端与管垂直段相交。设想建立一个将此弧形骨嵴分为内外各半的矢状切面向前延伸的平面,该平面与骨部外耳道后壁相交成一直线,此线即为面神经管垂直部的投影。有助于面神经的定位。手术时,磨去该交线以外的外耳道骨段较安全。
乙状沟:乳突内侧面为颅后窝的前下方,有一弯曲的深沟,称为乙状沟,位于其中。
乙状窦颅外标线:乳突尖与顶切迹之间可引一条假想直线。它标志着乙状窦在颅内的走向。顶切迹为乙状窦上膝的颅外标志。乳突尖为乙状窦下膝的颅外标志。乙状窦管径一般右侧大于左侧。[2]
3.颞骨乳突部上缘
乳突上缘与顶骨的乳突角相接。
顶切迹:颞骨鳞部上缘的后上与乳突部上缘相接处有一,称为顶切迹,内嵌顶骨后下角。
4.颞骨乳突部下缘
乳突后缘与枕骨相连。
5.乳突气房:正常乳突部的骨质中有许多含气小腔,称乳突气房。乳突新生儿时期并未发育,而后才逐渐气化,婴儿期气化继续进行,岩尖部气化可持续到成人的早期。待乳突发育完毕,呈一短钝的、尖端朝下的锥状突起。[2]
乳突按气化程度可分为四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
鼓窦:乳突气房中位于上部的气房最大,称,与相通,是乳突手术的重要标志。
Koner隔:有时在乳突气房深浅气房之间存在一薄层骨板,为鳞部在发育过程中向乳突方向伸展所致,称为Korner隔。[2]
颞骨颞骨岩部
颞骨岩部形似一横卧的三棱锥体,故又名岩锥,位于,嵌于和之间,内藏和平衡器官,有一底,一尖,三面,三缘。岩部内部含有内耳道,其外端即为内耳道底,参与构成的和内侧壁的大部分。[2]
1.岩底向外,与鳞部、乳突部相融合。[2]
2.岩尖粗糙,朝向内前而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和枕骨底部之间,构成的后外界,内口开口于此。[2]
3.1岩部前面:
又称岩部大脑面,组成的后部,向外与鳞部的大脑面相接。
颞骨岩部前面
由内向外有以下重要标志:
三叉神经压迹:岩部前面,近岩尖处有三叉神经压迹,容纳。又称半月节压迹。
岩浅大神经沟:岩部前面,三叉神经压迹的外侧有两条与岩锥长轴平行的小沟,内侧者称岩浅大神经沟,通过同名神经岩浅大神经。
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神经沟的外侧末端为面神经管裂孔,有岩浅大神经穿出。
岩浅小神经沟:岩部前面,三叉神经压迹的外侧有两条与岩锥长轴平行的小沟,外侧者称岩浅小神经沟,通过同名神经岩浅小神经。
岩浅小神经管裂孔:岩浅小神经沟的外侧末端为岩浅小神经管裂孔,有岩浅小神经穿出。
弓状隆起:岩部前面,岩浅小神经沟向后外方有一大的凸起,称为弓状隆起。前位于其下方。
鼓室盖:岩部前面,弓状隆起向外有一浅凹形的薄骨板,称,将和分隔。[2]
32岩部后面:
又称岩部小脑面,组成的前界,向外与乳突部的内侧面相连。是由三个静脉窦(岩上窦、岩下窦、)围成的三角形骨面,其顶朝向内,其底朝向外。
内耳门:岩部后面中部偏内处为内耳门,向外通入。
内淋巴囊裂:岩部后面内耳门之后外有一为薄骨板遮盖的裂隙,称内淋巴囊裂。其中有前庭水管外口。前庭水管外口经骨性前庭水管通向骨迷路的前庭,有(又称膜性前庭水管)经过。
弓形下窝:岩部后面内耳门和内淋巴囊裂之间的上方有一小凹,称弓形下窝,有硬脑膜的细小静脉通过。[2]
3.3岩部下面:
粗糙凹凸不平,最不规则,构成颅底底面的一部分。
颞骨岩部下面
岩部下面的前内侧部,骨面粗糙,为腭帆提肌、鼓膜张肌、软骨部的附着部。
颈动脉管外口:岩部下面的后外侧及鼓部内侧,有前内和后外紧邻的两个深窝,前内者相当于岩尖与岩底的中间处,为外口。有、静脉丛及经过。
颈静脉窝:岩部下面的后外侧及鼓部内侧,有前内和后外紧邻的两个深窝,后外侧者为颈静脉窝。颈静脉窝构成的前界和外侧界,内容纳颈静脉球的顶部。
乳突管小沟:岩部下面,有颈静脉窝,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一浅沟,称为乳突管小沟,该沟向后穿入骨质而成一小管,成为耳支的通路。
鼓室小管下口:岩部下面,颈动脉管外口和颈静脉窝之间的薄骨嵴上,有鼓室小管下口,起于岩神经节的舌咽神经鼓室支即以及咽升动脉的鼓室支通过该小管进入。
蜗水管外口:岩部下面,有颈静脉窝,在颈静脉窝的前内侧、紧靠颈静脉间突有一三角形压迹,为舌咽神经之岩神经节所在的部位,凹底有一小孔,为蜗水管外口。[2]
4.1岩部上缘:最长,有岩上沟容纳岩上窦,岩上沟缘有小脑幕附着。岩部上缘内端有一切迹,内含半月神经节的后部,岩部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相接,并形成小管,内有和岩下窦经过。故在气化非常良好的颞骨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时可并发岩尖炎,而出现三叉神经痛和展神经瘫痪症状。
4.2岩部后缘:内侧段有岩下沟,内含岩下窦。其外侧段和枕骨的颈静脉切迹形成颈静脉孔。
4.3岩部前缘:内侧部分与蝶骨大翼接连形成蝶岩裂。外侧部分与对应部分组成岩鳞裂和岩鼓裂。在岩部和鳞部之间,有上下并列的二管通入鼓室,居上者称为鼓膜张肌半管,居下者称为半管。[2]
5.内耳道:为位于岩部内一骨性管道,长约10mm,向后开口于内耳门(岩部后面中部偏内处),向外为内耳道底(一垂直的而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所封闭。内含有、、、迷路静脉。
内耳道底:颞骨岩部内有内耳道,内耳道的外端为一垂直的而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所封闭,该骨板称内耳道底。内耳道底构成的和内侧壁的大部分。内耳道底有一横嵴分为大小不等的上下两区。内耳道底上区较小,被一垂直骨嵴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面神经管区,后部为前庭上区。内耳道底下区较大。前方为蜗区,后方为前庭下区。[2]
内耳道底及分区
内耳道底分区  位置通过神经内耳道底 面神经管区前部上区  即为面神经管入口,通过面神经内耳道底 前庭上区后部上区前庭神经上终支内耳道底 蜗区前部下区蜗神经纤维内耳道底 前庭下区后部下区前庭神经下终支的球囊神经、后壶腹神经
颞骨颞骨茎突
:起于颞骨鼓部的下面,伸向前下方,呈细长形,长短不一,平均约25mm。
茎突远端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附着。
:在茎突和之间有茎乳孔,为面神经管的下口,由此出。[2]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17-18
孔维佳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08:7-12页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671-675页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ota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