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灏明患抑郁症症不愿求医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抑郁症患者求医经历 中国三分钟下结论
中国:排个长队,聊三五分钟美国:预约一次,聊一个小时
日 09:20:4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在中国,治疗抑郁症还是起步阶段,即便患者愿意主动向医生求助,看病还是很不便捷,医生看病过程也相当粗犷。美国的心理治疗体系相对完善成熟,寻求治疗的难度要小得多。
  在中国看心理医生
  三分钟下结论
  王丫米治疗抑郁症过程中,有一次看医生,让她倍感失望。
  她想象的心理诊所是一个暖色系的精致的地方,但事实上,它跟一般的医院没什么两样。医生是一个40岁左右的男性,长得像&政工干部&,与他对话就像&跟自己的父母谈话,两个人不在一个思维体系里&。
  &我做了巨大的心理建设,去看精神科医生,我在外面战战兢兢地排了三小时队,想了半天怎么跟医生说,要不要追溯童年,我以为会和医生聊很多,医生会问我很多。&王丫米说,&但他就问你睡眠怎么样,情绪怎么样,谈了三分钟,给我一张100多个问题的表格,测试完,告诉我是中度抑郁,给开了药,就和我看感冒是一样的。&
  从一进门开始,医生就没能获得王丫米的信任感。这种感觉很微妙,也让王丫米特别不愉快,因为医生草草就帮她下判断了,&真想把他拖出去打一顿&。
  病人太多他不会记得你是谁
  在重度抑郁症患者李橙(化名)看来,中国医生不论医术好坏,病人都太多了,也只能给你三分钟。&你说多了他听不进去,他基本听两句就给你开药,因为后面的病人太多了,他也不会记得你是谁。&
  &300块的特需门诊,也是等上3个小时,然后与医生聊5分钟。就是听病人主诉,没有任何检查的办法。&而且一般医生是听不下去的,&你想跟他说很多,他就急着打断你,说,我大概知道了,你要不然再试一试某某药?&
  就诊的过程中,有的医生还会不停看表,看后面还有几个人。这种小动作对一般病人可能没什么,但对于原本就脆弱不堪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就成了非常沉重的心理压力。
  专业心理医生严重匮乏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研究中心主任王刚说,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需要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甚至包括患者和家属组成治疗联盟。
  现实的情况是,抑郁症的治疗基本上就是医生、患者的事,跟别人没关系。大量的心理从业人员,没有医学背景,和医疗机构是脱离的,没能构建一个治疗的联盟。
  治疗的第一步,找到一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就相当不容易。中国有执业资格的精神科医生是2万人,与之对应的是庞大的病人群体,各类精神障碍的患者有1亿多,其中重性精神类疾病病人1600万。仅有的这些资源,还集中在有限的城市的有限的医院里。
  &现代的医学理念要求医生治疗的是人,而不仅仅病。&王刚说,&但现状正好相反,医生更关注的是你的症状有没有消失。而不是作为一个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
  再先进的医疗技术,再完美的药物,只能提供一个重塑自我的可能性,药物或是技术,并不能帮你重塑自我。
  在美国看心理医生
  好看好玩有知有见。&鳗鱼君&是都市快报《漫阅读》周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扫描二维码,关注鳗鱼君,收看更多精彩内容。
  心理医生划分细门槛高
  在美国,抑郁症好像感冒一样常见。美国的医院、大学、社区、企业、军队都设有心理诊所或配备专业心理医生,白宫还特别设立&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专门为总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诊所和牙医诊所是美国人最常出入的诊所,80%的美国人看过心理医生,其中30%把定期看心理医生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美国有相对完善的心理治疗体系,在美国看心理医生也有一个规范化流程。一种方法是直接打电话给你中意的心理医生,然后预约时间见面;另一种是找自己的家庭医生,然后由家庭医生推荐心理医生。两种方法都能顺利找到心理医生,因为全美的心理治疗工作者有28万人,1000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
  美国的心理医生分为三种:一种是心理医生,通常是心理学(psychology)研究生毕业,方向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但并不是所有学心理学的都可以当心理医生;第二种是精神科医生;第三种是心理咨询师,是没有心理学文凭但拿到临床心理咨询执照的社会工作者。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没有开药的处方权。如果必须药物来控制和住院医疗的话,那就得找精神科医生。
  心理医生在美国是个热门职业,收入仅次于律师和牙医,社会地位也很高。不过,成为心理医生的&门槛&同样很高。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首先要有系统培训和教育经历,须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其次要经过长达6&8年的心理学专业学习和培训;最后要通过能力评估考试并获得学位和证书。从业前,心理医生还必须通过从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明。
  一次一小时,第一个医生没成功
  W女士是华人,生活在美国,为治疗抑郁症,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寻医问药之路。
  她起初十分抗拒医生开出的抗抑郁药物,因为担心一旦服药,以后就会对药物产生依赖,而且副作用会没完没了地循环。W的丈夫对抑郁症的看法很开明,鼓励她按医嘱服药。
  心理医生是她的家庭医生推荐的,第一次去看病,她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因为最初几次,完全要W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个犯了她的大忌。她觉得心理医生的眼神不对,分明想探听自己的隐私,隐私是能说的吗?讲出来,医生说不定会告诉他的太太和他身边的朋友,说不定他的朋友里就有自己的熟人,脸往哪里放?
  W跟医生一直僵持着,她不说话,医生似乎也不着急,一直用非常温暖的目光看着她,好像要给她催眠。
  如坐针毡了一个小时,她一无所获。这次看病不了了之。出了医院门,她快速跑进停车场,生怕被熟人遇到,生怕被人问到自己看什么病。
  回到家里,她得知,美国的医生有一种法律责任,不能随便透露病人的任何信息,否则病人可以起诉医生,医生会因此吊销执照,失去行医资格。而且在美国做医生要经历十年之久的读书和医院见习医生的磨练,能做正式医生看病,会非常珍惜的。
  即便如此,W依然没有松口,这样反复了3次,她终于忍无可忍,换了医生。
  第二个是华人女医生,先聊她替妈妈治抑郁症
  第二次,W换了一个华人女医生,她按预约好的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到。
  应该说,她的转机是从这次开始的。因为在医院的心理专科处&&
  &我看到一大群等候的人,他们年龄不一,有男有女,一个个看起来很快乐,我很想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我这样心事沉沉,好像世界末日到了。我目送他们离开登记处,走进另一间大房子里。这时,护士出来喊我,我顺便问了一句,这些人干吗的?护士解释说,他们是来集体接受心理治疗的。多么不可思议!看心理医生不应该关起门来一对一吗?护士看出了我的疑问,解释说,是有心理医生给他们上集体课。&
  这次看医生,W感觉非常好,因为女医生长得慈眉善目,像家人一样温暖,她们用中文交流,少去了过滤语言的时间。医生伸出手跟W握手,然后介绍自己。
  让W最舒服的是,女医生告诉W,她是从香港移民来美国的,到美国后再读书,因为她妈妈患了抑郁症,所以她选择了读心理学。读书期间,妈妈已经来到美国和她一起生活,她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妈妈,现在妈妈已经痊愈了。
  W一下放松了,像遇见老朋友一样聊天。
  看一次医生,花100美元
  W看的心理医生,收费跟普通医生一样,看一次,100美元,如果有医疗保险,就只要10到20美元钱的挂号费,当然,医疗保险也有各种各样的,基本上好一点的,都是20美元挂号,其他都是保险报销。
  医生的治疗手段也都差不多。
  最初都是让病人述说,医生不会给出太多的结论和意见,但W已经没有心理负担了,她选择了配合医生,几次下来,她感觉轻松了不少。
  她也接受医生的建议,只要有太阳,每天早上和傍晚的时间,她会选择温暖而不强烈的日光浴,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时会跟几岁的儿子女儿一起看卡通片。
  W还总结了一个秘诀:&当你看到不愉快的事情,当你觉得心上过不去那个坎的时候,你对着镜子咧嘴微笑,很有效果的。&
  &现在我没有自杀的念头了,我很开心每天上班下班,看到先生和一双可爱的儿女。我不像过去那样,非要自己烧饭,非要烧出多么美味的食物让家人吃得开心,我宁愿把时间留出来,跟家人共度。&W说。
  W还总结说,如果有抑郁症,千万不要以为看几次心理医生就好了,关键是,要学会自我调整,还有,需要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发现自己不愉快的时候,不要压抑,要善于跟亲人朋友倾诉,需要吃药就一定要吃,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对抗抑郁症。
  (特约撰稿钟雨记者李筝综合报道)
挂号咨询:联系电话:按3
总监:曹漪洁联系电话:3
责编:尉洁婷联系电话:0
责编:王秀萍联系电话:8
记者:郑宁联系电话:7
记者:蒋春江联系电话:7
记者:左佰常联系电话:1
记者:郑名智联系电话:8
记者:包伊莉联系电话:9
记者:王婧联系电话:8
健康频道传真:4
官方邮箱:
欢迎联系我们
关注微博:
扫一扫关注浙江在线健康频道微信患抑郁症不愿求医
健康咨询描述:
发病时间及原因2年:学习压力与性格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18:58:36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2537称赞:67用微信添加“快速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家人远程诊断和指导用药。
指导意见:您的情况考虑是精神压力太大了,你要放松心情,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要适当的放松自己,建议到针灸推拿科看看,看看做做推拿什么的是不是可以缓解一下,另外要运动的医生询问:
百度智能推荐
挂号科室精神心理科
常见症状、心境低落、闷闷不乐、悲痛欲绝、思维迟缓、运动抑制、
检查项目精神心理测试、心理疏导检查
并发疾病、
常用药物、、、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浏览:135·
浏览:140·
浏览:153·
浏览:319·
参考价:150
参考价:121
参考价:160
参考价:280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治疗抑郁障碍,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
参考价格:¥150.52
本品用于。1. 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
参考价格:¥121
疾病问题推荐
亲:您现在哪里不舒服?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怎样排解抑郁症?_百度知道
怎样排解抑郁症?
由于长期精神抑郁,我开始变得患得患失/敏感多疑/未雨缪谋/斤斤计较/重复罗嗦/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what can i do?
我本就多愁善感,再加上感情生活工作多有不顺,现在搬了新家上班,周围没有一个朋友。所以就这样了。所以现在总是很容易伤感,开心不起来,还常常会有杞人忧天的感觉!可是我真的觉得自己的情绪有时已无法自控。想事情就停不下来,一直想得头疼。我才二十岁,自己一个人住。晚上总是失眠,还总出现幻觉。真是可怕。
提问者采纳
  抑郁症是一种大脑疾患,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规律。多年来抑郁症和抗抑郁药的研究,一直是当代精神病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虽然有关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还不十分清楚,但并不妨碍对此病进行有效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如心理治疗、睡眠剥夺治疗、光疗和电痉挛治疗等,但当代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需要指出的是抑郁病人常有消极悲观念头,重者轻生厌世,医师应高度警惕并告诫家人严加防范。条件允许最好住院,电痉挛治疗有立竿见影、起死回生的效果,应果断及时采用。  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这里仅介绍疗效确切,普遍公认的两类药物:  1,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2,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药:由于新药发展很快,新药层出不穷,如万拉法星、萘法唑酮等,但目前仍以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剂为主,临床应用这类药物也最多最广。而某些抗精神病药如舒必利、抗焦虑药阿普唑仑、罗拉、丁螺环酮和中枢兴奋药哌甲酯的抗抑郁作用尚存在争议,故从略。  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主要有两种,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1,单受氧化酶抑制剂  异丙肼是本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受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从而提示了动物行为和大脑单受类递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精神药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学研究奠定的基础。  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主要产品有吗氯贝胺,剂量150-450mg/d,分次服。据称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当。  虽比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安全,但仍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及潜在的食物、药物间相互作用,一般也不作为首选药。  2,三环类抗抑郁药  是紧接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之后的另一类抗抑郁药,以丙咪嗪为代表。  它的化学结构与氯丙嗪相似,原以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抗精神病药,但临床试验结果大出所料,该药对精神分裂症无效,却能改善抑郁心境。以后又经大量,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从而取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一跃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首选药,垄断抗抑郁药市场长达30年之久。  三环类抗抑郁药共有产品10余种,我国除丙咪嗪外还有阿米替林、多虑平和氯丙咪嗪。马普替林虽为四环结构,但药理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一致。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适应证为各种类型抑郁症,有效率约70%-80%,起效时间1-2周,剂量范围50-250mg/d,缓慢加量,分次服。因镇静作用较强,晚间剂量宜大些。治疗范围血药浓度丙咪嗪和阿米替林为50-250ng/ml。  三环类抗抑郁药临床应用时间最长,药理作用研究得也最多最充分,简言之,其主要药理作用为:1阻滞单胺递质(主要为肾上腺素和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单受含量升高而产生抗抑郁作用。2阻断多种递质受体,它与治疗作用无关,却是诸多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如阴滞乙酰胆大碱m受体,可能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窦性心动过速、便秘、尿潴留、青光眼加剧、记忆功能障碍;阻滞肾上腺素a1受体,可能出现加强哌唑嗪的降压作用、体位性低血压、头昏、反射性心动过速;阴滞组胺h1受体,可出现加强中枢抑制剂作用、镇静、嗜睡、增加体重、降低血压;阴滞多巴胺d2受体,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内分泌改变。  抗抑郁药物副作用较重者,宜减量、停药或换用其他药。一般不主张两种以上抗抑郁药联用,由于本病有较高复发率,症状缓解后尚应维持治疗4-6个月,以利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让忧郁重见彩虹  自己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于任何事情,更甚者,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出现轻生的念头。大多数人处于这种状态时,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状态不太正常,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他们往往采用一种消极的应对方法,躺在床上对自己说:等我情绪好转时,我就能够……。然而,情绪什么时候好转呢?似乎并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往往相当苦恼,急于摆脱却又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只能茫然地等待。其实,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是相互关联的,一者动,三者皆动。三者中,最易于自我控制加以改变的是行为。因此,当情绪不佳时,个体可以通过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而间接地主动改善自己的情绪。在此,为大家介绍一种行为治疗的方法,只要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你的生活一定会重新绚丽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现在根本没有希望改善的想法,甚至出现了轻生的念头,那么,最好是去找心理医生看一看。)  找一件以前一直很喜欢但已经很久未做的事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完成它,逐渐增加生活中有意义的活动。随着活动的增加,你会发现:你可做的能做的事情很多,你对生活的兴趣会逐渐恢复。  1、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这个目标要可行,也就是说,外在条件和自身条件都要具备。最初的计划要比较易于实现,需要的时间、精力比较少。如果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在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情况下,你半途而废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你一想到某个目标就兴致勃勃地准备采取行动的话,你就不必往下看了,你不是这篇文章希望帮助的对象。)如果你住在内陆省份,就先别计划进游大海:如果你只在游泳池里游过泳,就不要计划横渡琼州海峡。这些目标对目前的你而言太远大了些。  现在,我们假定你的目标是&今年夏天学会游泳&。这个目标可行吗?可行的,因为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一个夏天就学会了游泳,他们并不是运动天才;我知道离家不远有个游泳场,开设有游泳课程;我有参加游泳课程所需的这笔钱;这个夏天我有时间。  2、对你的目标精确定义。  只有目标明确,你才能判断是否达到了目标。否则,你总有办法对自己说:&我失败了。&为了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你需要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实施这项行为治疗的过程中,你要确保你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你相信你才能力做到你想做到的事情。所以,请你精确定义你成功的标准。  &今年夏天学会游泳&,&今年夏天&是指什么时候?2004年6月一9月。哪种游泳方式?蛙泳。怎样才算是学会?能不借助于任何辅助工具游100米。好了,9月30日,你可以依据这些标准检验你的目标是否达到了。  3、将你的行动计划划分成足够小的步骤,确保你的计划一定可以完成。  为你的目标制定一个详细计划,计划的每一步要达到的目标都足够小,以确定你一定可以做到。比如,你第一步的目标可能是:确定游泳课的上课时间。你可能对这个目标嗤之以鼻,觉得太轻而易举了。但对于某些抑郁很重的人而言,能打起精神做这件事也很不容易了。记住,在确定每一个分目标时,要确保你一定可以完成。每完成一个目标,你就胜利了一次,每一次成功会令你的自信逐渐增长。如果你定的分目标太大,就难免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打击你的信心,也许,几次失败之后,你就会对这个计划完全丧失兴趣和信心,半途而废,重又返回到以前什么事也不要做的状态之中去了。  4、用自己的行为定义是否成功。  换言之,目标中不要牵涉到他人的行为。如果你的目标是与人交往,注意不要制定这样的目标:下班后和小李一起喝咖啡。这个目标的不当之处在于: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小李是否接受你的邀请。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不能控制别人的行为。因此,你的这个目标违背了上一条原则,你并不能确定这个目标一定可以实现。依据确保成功的原则,你可以这样修改目标:下班后,邀请小李一起喝咖啡。只要你开口邀请过,那你就成功了。至于小李的反应,并不重要。邀请技巧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5、目标中不要有情感成分。  在这个计划中,重要的是做,而不是你在做的过程中的感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不能直接控制情绪。而在抑郁状态下,你很难从任何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感觉。情绪会受到行为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即刻起作用的,需要一定的时日。因此,如果你一定要感到愉快才算是成功,那么,你很可能会失败。不要制定这样的目标:&我要愉快地游两圈&,只要&我要游两圈&就足够了。  好了,主要的原则讲完了,你可以开始制定和实施你的计划了。如果你在某一时刻失败了也不必焦急,头一次尝试时,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再回头看一看这五条原则,找出你的错误所在,加以改正。相信你一定会战胜抑郁,生活得多姿多彩。
提问者评价
TKS!药物我不想尝试,我想我该去找点乐趣倒是真的,好久都找不到快乐的理由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呵呵!~~~千万别着急,先记住一句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觉得首先你应该给自己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氛围,其实抑郁也不会持续很久的,因为你在寻找快乐,你向往着快乐,在某一天你会学会快乐的,那需要点时间,来重新塑造你的心态!生活随经历会发生很多的变化,抑郁不是你着急就能解决的问题,你需要给自己的点时间,也不要刻意的去寻找,只要学会用快乐的生活态度面对眼前的问题和挫折就可以了,生活就是这样的,我们需要给自己点时间,别着急好吗?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心中充满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罪人。我就是这么做到的。我的qq9307736。也许我能帮你。
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我并不觉得你得了抑郁症.其实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可能产生抑郁的表现.这些表现有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是否得抑郁症要到专业的心理门诊去确定.多愁善感不是坏事.这样的人往往有较高的天赋.你自己可能也能感觉到.我建议你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和以前的好朋友去倾诉,或者像现在这样通过网络表达出来.这样很好.另外还可以像其他朋友说的那样做自己喜欢的事.你投入一项兴趣中你就会忘掉现在的烦恼.这是自然的.不用去证明的.还有就是对什么不要要求过高.很多事在这个世界上不能随我们的心愿,这是很正常的.希望你早日快乐起来.如果出现幻觉,我建议你尽快去到正规大医院(省市级)看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会根据你的情况作出判断.然后给你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你今年多大年纪?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吗?
抑郁症有重有轻,你还想知道排解抑郁症说明你不严重.我认识一个人都疯了,(由抑郁症引起的)而且那个人在疯之前我们还吃过午饭,当时晚上才知道他有病.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病,每八个人一生中就有一次会发生抑郁症。抑郁症的危害极大,不仅造成病人的直接痛苦,而且还影响其日常的功能发挥。内科病人如果合并抑郁症,则可使症状加重或复杂化,影响躯体疾病的康复。
抑郁症的代价也是高昂的,不仅给病人个人,而且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这种代价并不仅仅是指抗抑郁药的药费,远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抑郁症会造成病人误工,由此耗费大量时间;其次,患抑郁症的病人,功能发挥下降,不能承担家庭责任;此外,许多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病人,在确诊以前,反复进行不恰当的内科检查;最后,在处理抑郁症病人的自杀上,人们也耗费了大量精力,等等。由此可见,抑郁症的高昂代价主要是间接支出巨大。
正因为抑郁症如此多发,影响如此严重,代价又如此巨大,医学界一直在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长期以来,抑郁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习惯于把它视作性格缺陷,或是对外界刺激的合理反应。结果是,病人患了抑郁症,不愿求医,医生也不愿积极治疗。即使医生下决心进行治疗,面临一大堆抗抑郁药,又无从下手。所以,掌握抑郁症的诊断要点和各种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是着手治疗抑郁症的第一步。
我曾经得过抑郁症,但我凭着自己的努力自己熬了过来,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个精神科医生写给抑郁症患者的话_只看楼主
一个精神科医生写给抑郁症患者的话_只看楼主
共2页 1&&&&&直接到页&&&&&&
作者:&提交日期: 15:25:00 访问:19274 回复:269
??长久以来,我们的社会、我们周围的人甚至抑郁症患者本身都对抑郁症这种疾病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性格软弱、缺乏进取心、自暴自弃、喜欢自虐等。   但如今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抑郁症是一种由大脑某些生物指标改变而已引起的真正疾病。当然,这一结果并不是让所有的患者都去吃药,而是让我们所有人都去尊重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正如我们尊重理解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痛苦一样。抑郁症不是单纯的“想不开”或“思想问题”,患者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振作起来。    患抑郁症,不是患者为摆脱现状而选择的结果。与抑郁症抗争,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围人的看法,而是治疗;不是周围人的大道理或抱怨,而是帮助、支持、建议,或者更简单的说是理解和照顾。  
作者: 回复日期: 15:22:30 &
  那么为什么世人会难以接受抑郁症是一种疾病的观念呢?        首先,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痛苦:没有伤口,没有流血,没有可以测量的指标,也没有实验室数据可以明确地作出诊断。所有的依据只是患者自己的感觉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其次,在别人眼中,抑郁症很容易和所谓的“状态不佳”混淆。正常人在外界条件严酷时会或多或少作出抗争等反应,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只会不知所措。    
作者: 回复日期: 15:23:54 &
  抑郁症是一种会影响我们生活全部的疾病:它会降低我们的行为能力,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遭。它会让我们变得完全不象从前。        那抑郁症的主要症状究竟有哪些?        要明确诊断抑郁症,以下的症状必须不间断地持续两周以上,而且和平时的状态有明显差异。        - 情感症状(在抑郁症中必须存在):几乎每时每刻都情绪低落、悲伤或空虚;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 生理症状:行动迟缓、疲劳、无力;有时也会紧张、激越。食欲改变(可以是增加或减少)。睡眠障碍(可以是失眠或嗜睡)。    - 心理症状:自我贬低、过于自责。有时会有厌世、自杀观念和企图。    - 认知症状:难以集中注意力、思考困难、下决定时常常犹豫不决。        以上这些症状经常会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我们感到越疲劳,做的事情就越少;而做的事情越少,我们就越自责;我们越自责,情绪就越低落,抑郁症状就越严重,疲劳就会越加剧。。。这就是为什么要与这些症状做抗争,防止它们互相影响使病情恶化。尽管做起来十分困难,而且刚开始时或许根本看不到任何良性改变,但我们没的选择,必须从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着手。当然仅靠患者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作者: 回复日期: 15:26:21 &
  抑郁症如不加以治疗,可能持续数月或者更久。研究表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的抑郁症极有可能复发。所以不仅要及时治疗,而且药物的量、维持的时间一定要足够。        治疗中的抑郁症有三个阶段,与用药的三个阶段相吻合。    - “走出黑暗”期:在药物的作用下,患者感到好转,症状的数量减少、严重程度减轻。他开始找回与疾病努力抗争的力量。这段时间的用药常被称为“急性期用药”,一般持续两个月左右。    - 康复期:患者还十分“虚弱”,却已经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但在面对困境时,甚至没什么特别的原因,症状还是会重现,只是可能比刚开始时轻一点。这段时间,患者最容易自行停药,因为他开始觉得自己已经痊愈。要记住,这仅仅是康复期,继续服用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这时的用药我们称为“巩固期用药”,它的目的已不是改善患者状态(因为已经足够好了),而是防止疾病的复发。这段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在四到十二个月之间。    - 治愈期:在六个月到一年的药物治疗(期间没有明显复发)以后,患者可以被认为“治愈”。这时可以遵医嘱逐步停药,这样做会使复发的风险降至最小。    
作者: 回复日期: 15:28:42 &
  抑郁症其实自古以来就有之,而它经常会为社会、我们的家人、甚至患者本身所不理解。    患者自己对疾病的偏见会给他带来双重痛苦,使他越来越难以面对现实,更会为自己的现状感到自责万分,好比一个糖尿病患者为自己的糖尿病自责不已。无论是自我责备(“都是我的错”)还是推卸责任(“都是别人的错”)的想法,对于患者来说都毫无用处。他只有在康复以后才能够作出合理的反省,而不是在抑郁症发病期。    对于患者周围的人来说,他们或许只看到他过分的悲伤。起初会表示理解同情,渐渐地也会不耐烦:“他现在是不是也应该振作一点了!”但是我们会去责备一个老慢支患者一直咳嗽吗?    虽然当代社会相比于过去,对抑郁症抱有更理解宽容的态度,但很多时候仍然存在把精神疾病不当成病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偏见?        还是这个问题:抑郁症是一种看不见的疾病。没有皮疹,没有体温,没有肿块,X光照不出,抽血验不出。。。尽管现在的神经影像学已经能够发现抑郁症的大脑病变,但由于太复杂昂贵,使用者甚少。    一种旁人看不到的疾病,一些令人生厌的行为(患者常常无法完成本应属于自己的工作,而这些事只能由家人、同事代劳),这一切就是偏见所产生的原因。    
作者: 回复日期: 15:32:46 &
  为什么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有的人会的抑郁症,而有的人不会?为什么有些人在大的挫折面前也能勇往直前,而有些人在微不足道的小事面前也会崩溃?请不要想当然地把抑郁症归咎于单一因素,如:“父母的教育问题”、“没有进取心”、“性格软弱”、“工作压力太大”、“遗传”。。。抑郁症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换句话说它是由各种因素积累而成:性格的缺陷(往往跟过去的经历、遗传有关)、创伤性的生活事件等等,而这些事件经常会成为抑郁症发病的导火索。        我们认为,带有某些性格特点的人(如缺乏自信、过分依赖等)往往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同样,某些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失业、严重经济困难等,都容易诱发抑郁症。此外,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的、会威胁到生命的疾病,如糖尿病、肿瘤等;还有其它一些心理障碍,如酒依赖、焦虑及严重恐怖症等,也时常会伴发抑郁症。我们同时也怀疑童年时经历的某些事件(如幼年失怙、遭虐待或缺乏关爱等)也可能在数年后造成青少年或成人抑郁症。        我们有必要知道抑郁症因何而起,是为了在未来的日子不要重蹈覆辙,而并非为了马上治愈它。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抑郁,在什么情况下这种情绪会出现,会帮助我们减少复发的机会。  
作者: 回复日期: 15:35:20 &
  在抗抑郁药问世之前,抑郁症患者经常要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是所有症状缓解,这就大大增加了复发和自杀的危险性。有了抗抑郁药这一有效的工具,患者就能在服药的同时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它有以下三个好处:          1,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知道抑郁症有多么让人难以忍受,不仅仅是悲伤,还有对健康、生活的各种影响。医生们把它们称为“精神痛苦”,并不是偶然。          2,恢复正常生活的能力:正常起床、正常洗漱、正常交谈、正常工作、正常睡眠,药物使这一切重新变得可能。          3,重拾生活的乐趣:改善“情感的麻木”(无法体验到渴望、欲望和愉悦),让快乐的笑容重新回到我们脸上。          当然,抗抑郁药是药品,而所有的药品都会有副作用。要知道,一种药物上市前,必须经过反复地试验,证实它的副作用对人体不会产生过大的危险性。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很多只是在服药的初期出现,如消化道症状、疲劳、烦躁、头晕等,还有就是让人感觉是“吃了药了”。通常几天或几周以后这些情况会自动消失。当然也有长期服用产生的如性欲减退等副作用,但停药以后可以恢复。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告诉医生,而不是自作主张减药停药。  
作者: 回复日期: 15:39:52 &
  抗抑郁药不是镇静剂、安眠药,也不是那种所谓一吃见效的“神药”。通常服药初期不会让人有什么感觉,而是逐渐起效,一般要等两到三个星期。所以需要每天按时按量服用,而不是感觉不好时才想起吃一颗。          当我们感觉病情好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副作用上;此外,药物常常让我们回想起发病时那段痛苦的经历;或者认为我们不再需要它;周围人也会问:“你什么时候能不再吃这东西?”。渐渐地,我们忘了坚持按时服药的习惯,甚至停止服药。请记住,大多数研究证明,服药不规则或过早地停药是抑郁症复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一般建议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坚持服用抗抑郁药半年以上,减药停药都必须遵医嘱。          有时候,我们会感觉药物不再有效,好比说这药吃得“疲”掉了。事实上,在服药的最初几个星期,我们会感到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几个月以后就觉得不过如此而已。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抗抑郁药并不是让原本已经基本恢复的患者感觉“更上一层楼”,其目的是维持这种稳定健康的状态!    
作者: 回复日期: 15:45:42 &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聆听、交谈为主的治疗手段,目的是使求治者改善身体健康状态、提高抵御压力的能力、重建自信心、更好地认识自我等。心理治疗师通常是医生或心理学专家。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往往是被提倡建议的。它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不要再重蹈覆辙,改变我们及我们周围那些需要改变的事情。所谓当局者迷,要看清楚我们自己的现状、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目标是否明确合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就是心理治疗的价值所在。          对于抑郁症,最佳的心理治疗时机是在急性期病情缓解之后(因为那时候的我们才可以正常地集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急性期,我们好比在水中快要淹死的人,而抗抑郁药就是那块浮木;在上岸脱离危险以后,才能由心理治疗来教会我们游泳。          心理治疗分许多种流派。有些方法着重于追根溯源,了解分析患者的过去;有些方法则着眼于现在。选择的时候要看哪种方法让你感兴趣、能使你缓解矛盾及情绪并帮助你进步。心理治疗的方法也可以随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况而改变,比如先用一种方法教会你如果更好地面对当前的压力,再用另一种方法挖掘你童年时的往事对你现在的影响。但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每一种方法又都有它的优缺点。最后,在选择时听一听医生或专家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 回复日期: 15:57:48 &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是一种极易反复和复发的疾病。通常我们说的病情“反复”是指在康复期中某些症状重现;“复发”是指治愈后出现一次新的抑郁症发作。        以下就是一些可能会引起疾病反复或复发的因素:        —抑郁症发作时治疗不当;    —服药不规律(药物剂量不足,未按时服用,停药过早等);    —生活环境恶劣;    —孤独;    —伴随其他未缓解的躯体或心理疾病;    —过去已有一次或多次抑郁症发病史。        下面是一些可以防止疾病反复或复发,或者减小风险的因素:        —坚持心理治疗;    —正确服药;    —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听从医生的劝告;    —家庭,工作,社会环境稳定。    
作者: 回复日期: 16:00:08 &
  如何面对厌世消极观念,自杀企图?        过去,我们总是不敢和抑郁症患者谈论自杀,怕“让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甚至有不少医生在和患者交谈中也有意避免这个话题,而是等到他们真地采取行动了才当“事后诸葛亮”。如今我们知道,厌世消极观念和自杀企图在抑郁症患者中是十分常见的,并不是我们讲了才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想法。  
作者: 回复日期: 16:03:17 &
  当我们抑郁时,会想到死。这是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有这种想法,是很符合逻辑但同时又是很令人担忧的。    说它符合逻辑,是因为抑郁症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使我们过于注意那些阴暗面,忘了还有好的一面;而当我们感到走投无路,无法面对现实,无力改变现状时,自然而然会产生绝望。    令人担忧,是因为抑郁症患者会感到人生没有希望,所有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死亡是唯一的出路。这往往是患者付诸于行动的最主要原因。  
作者: 回复日期: 16:12:34 &
  在抑郁症患者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各种程度的消极观念:或许死了就能一了百了的想法(对生活的疲倦更多过对死亡的执著);各种模糊的一晃而过的死的念头;及明确的自杀企图。当自杀企图在头脑中挥之不去,并日趋具体化(有计划)时,患者应该马上住院治疗!    
作者: 回复日期: 16:15:02 &
  有了自杀念头该怎么办?        作为抑郁症患者,要敢于说出这种想法,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不要总是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要钻牛角尖。因为抑郁症会削弱我们理性思考的能力,让我们无法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记住:自杀念头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险!如果不想让家人朋友担心,增加他们的负担,那就快点去和医生谈吧!    
作者: 回复日期: 16:21:38 &
  得了抑郁症,除了医生,药物,家人朋友能够帮忙,患者本人是不是也应该做些什么呢?        对自己好一点!        抑郁症会让我们感到能力下降,精力不足。因此,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洗漱,穿衣,走路,购物等,也会让我们筋疲力尽,更别说那些复杂的活动,如工作,学习,制定计划等。慢慢地恢复这些能力,不一蹴而就,是至关重要的。记住,是“慢慢地”!        当我们的腿骨折了,我们不会期望在石膏刚拆除时就能够正常行走。而对于抑郁症急性发作以后也是同样道理,我们需要时间来找回过去的感觉。把这时候的能力和发病前相比较,毫无意义:抑郁症康复期能力不及从前,这是一个现实,尽管有时不明显,尽管我们比发病时感觉好了许多。我们需要时间让心灵上的伤痕结痂脱落。        当我们做事情,通常是我们想去做,并且我们感觉有能力去做。不过,抑郁症正好摧毁了这些愿望,所以,在抑郁症缓解时,就算不情愿,我们也必须适当逼迫自己去做些事情;同样,抑郁症常常让我们感到能力下降(对自己的负性看法),所以当我们做事时,不要强求自己一定做得很好,学会接受结果可能并不完美,比如说办事效率不高,或完成后兴味索然。在抑郁症的缓解期自我强化时,应该遵循以下逻辑:在产生愿望以前行动。就算这么做无法带来愉悦感,但一定要坚持,愉悦感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回来。    
作者: 回复日期: 16:24:43 &
  TO BE CONTINUED!
作者:匿名 回复日期: 16:45:07 &
  好帖  请继续
作者: 回复日期: 16:55:48 &
  为什么提倡要敢于和周围人谈起我们的抑郁症?    把自己的病症和现状说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我们了解那些非患者的看法,帮助我们换一种角度地看待原先我们认为不得了的问题,让我们减少孤独感,自责感。。。同时,这也有利于我们寻求理解和支持:当周围人不了解我们的病情时,就容易产生“他在赌气”,“他在自暴自弃”,“他过分注意自己的健康”等这样的想法。    但要注意,也不要一天到晚讲个不停。总是重复诉说,尽管不是出于恶意,终会让人感到厌倦,而且会使人产生再怎么样也帮不上忙的无力感。不要让抑郁症成为我们的代言人!一旦感觉好转,就尽可能的去说一些别的事情,而不要让话题老是围着自己的痛苦打转,让别人有兴趣与你继续交谈下去。    向谁诉说呢?    和亲友交流,这是至关重要的;向一些可以信任的同事或上司,也会有帮助;邻居或一些泛泛之交,倒不是必要,除非你们谈到这个话题。原则是,不要因为患了抑郁症而羞于启齿,适当的诉说能够帮助我们战胜疾病和困难。
作者:匿名 回复日期: 17:15:16 &
  谢谢楼主,现在社会上对抑郁病人的不理解与歧视还是很普遍的
作者: 回复日期: 18:53:45 &
  抑郁症让我们戴上墨镜看世界。    抑郁不是妄想。它不会或很少会让我们虚构出那些并不存在的情况,而是让我们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各种问题困难或事物的阴暗面上,从而看不到别的。比如在路上看到一个可怜的乞丐就让我们产生对整个世界的悲哀感和绝望感;当然这种路遇会让人感到伤心无奈,但与其左思右想这个人间如何的黑暗还不如给他一点钱来的有价值不是吗?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就开始反思自己可能不是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但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吗?抑郁症就是使我们整日纠缠在这些现象上,而忽略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视了事物的光明面。    在抑郁症患者的思维中,有很多逻辑上的误区,可以是反应性的,甚至是潜意识中早已存在的。  —容易把一些原本简单的事情“灾难化”:比如夫妻吵一次架就想到了离婚;孩子一次考砸了就认为他考大学没希望了。。。  —经常以偏概全:比如“我的自行车坏了——我总是这么倒霉”;“这项任务我完成不了——我根本不能胜任这个职位”。。。  —往往反复考虑问题而不付诸行动: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让抑郁症患者参加一项考试,他们通常会停滞在答不出的问题上,而不是像非抑郁症患者那样跳过做下一道题。    当然,我们所有人都会有负性思维,只是个人比例不同而已。研究表明,要维持一个健康平衡的精神状态,正性思维应该占三分之二,而负性思维应该占其余的三分之一(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以求改变)。所以,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乐观地看待问题,但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把什么都看成黑的。“愤世嫉俗”,看上去好像很特别,很“酷”,但对我们的健康却没什么好处。
作者:匿名 回复日期: 16:25:51 &
  说得太好了,强烈支持.想问一下搂住,不晓得抑郁症久了会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啊,会遗传给孩子吗?
作者: 回复日期: 18:14:54 &
  TO 匿名    现在的许多学者都相信,长期或反复发作的严重抑郁症会导致认知功能不可逆转性改变,说白了就是容易的老年痴呆。我现在的老板是国际上神经内分泌学的权威,他发现许多抑郁症患者发病时体内氢化可的松(cortisol)浓度增高,长此以往会产生“神经毒性”产生认知功能障碍;而抑郁症状缓解后又会降低。而且现在许多躯体疾病的产生都被认为和心理因素有关。  父母有情感障碍,孩子得病的几率也会增大,但不是百分之一百。所以与其担心他会不会也患病,还不如早点治疗自己的病,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孩子,你说对吗?
作者: 回复日期: 18:18:48 &
  TO maggie_ws and all    谢谢支持!这个帖子还没完,后面还有一些关于如何改善我们不良情绪小窍门的内容。欢迎继续关注。  最近开的帖子太多,从分裂症到抑郁症。。。还有在别人帖子里回帖,我自己都块要精神异常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6:57:46 &
  前面说过,抑郁症患者常常会行动迟缓,做起事来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和懒惰毫无关系,而是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基础的:抑郁症会使我们的大脑和机体功能受到损伤。当然也有心理原因:悲观(“有什么用呢?”)、否定(“反正肯定成不了!”)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越来越吃力。而这种无力、无为又会增加我们的自责感:“我今天又什么都没做成!”,从而加剧抑郁症状。    许多研究显示,每日适量的体育活动可以略微改善我们的情绪。当然,我们不能依靠跑步或者仰卧起坐来治疗抑郁症,但它们对我们的帮助是能得到肯定的。所以,尽管我们可能宁愿躺在床上不起来,还是加把劲每天做一点体操或散一会儿步。因为在抑郁症中,即使躺在床休息也并不意味着能够休息得好。抑郁症期间的疲劳感,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静止不动而减少,但却会因为活动而改善。    另外一个使我们不想动的原因,是那种追求完美的想法。对着这一间乱七八糟的房间,或是一堆来不及完成的工作,我们经常希望能够干净利落、不留一点瑕疵地搞定。但是,就算对于没有患抑郁症的人来说,做到以上这点也已属不易,更何况。。。比较聪明的办法是,把一个大目标(整理房间),分化成几个小目标(每天整理一部分),当然还可以分得再细一点(今天收拾书桌,明天整理衣柜)。同时,要试着接受劳动成果可能不如平时那样完美无缺。这么做的目的,不是马上重新开始走向成功,而是重新开始行动。
作者: 回复日期: 17:56:50 &
  我们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对发生在身上或周围的事情做着判断和评价:“太棒了!”,“哎,真倒霉!”,“喏,又来了!”,“不错嘛!”。。。这种“我们内心世界模糊的低语”,能够自动引导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当我们没有患抑郁症,就没有必要特别注意它们;但抑郁症患者,极可能因为这种内心低语而“自我中毒”。    抑郁症患者是被我们称为“负性自动思维”的牺牲品,尽管有时可能不十分显而易见。比如,当我们走在路上,和一个认识的人擦肩而过,他却并没有和我们打招呼。当我们抑郁时,这种情况很可能使我们大受打击;但我们通常不会马上追上去问他“你不再跟我打招呼了吗?”,而是继续在一边钻牛角尖,越想越觉得沮丧。这种反应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正常的,但实际上让我们伤心的根本不是因为朋友没打招呼,而是我们先入为主的想法。比如,“他虽然看到我了,但不想和我说话。”这么想,我们自然高兴不起来。为什么不能这样想:“他可能在想心事,没看到我。”难道这不是另一种可能吗?抑郁症会限制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阴暗的一面。负性思维同时也是性格焦虑、悲观的人身上常见的特点。    如何才能减少这种负性思维?  所谓的认知治疗,就是以纠正和改变这种负性思维为重点的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在治疗中,患者将学会如何寻找发现并努力改变这种不良认知。当然,其目的并不是让我们把一切都看得十分美好,而是战胜在抑郁症中起主导地位的一味否定和悲观。我们要的是理智,而不是抑郁。
作者: 回复日期: 21:33:30 &
  抑郁症,对于医生来说,属于情绪障碍。也就是说,抑郁症是一系列情绪失调的结果,而并非只有悲伤。        抑郁和焦虑常常是孟不离焦,但两者的想法认知却并不相同。抑郁使人气馁、迟钝,它让我们对过去所发生的事的一种负面评估,在这个结果上又对未来做出了更为负面的定论:“我没用,我的过去已经一团糟,将来肯定更没希望。。。”而焦虑是对未来及可能到来的灾难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它会使人紧张,让人想做些什么来补救,但又无法心平气和:“我肯定不会成功,这事一定成不了,太糟糕了!”担心未来,又对过去左思右想,这是抑郁症经常引发的混合了以上两种情绪的认知。同时患者也常常会感到恐惧,是因为抑郁症使我们在生活中的困难面前变得脆弱。        抑郁症不仅让我们悲伤退缩,还可能让我们对周围产生敌意。负性思维并不只针对自己,还包括旁人:所有的一切都那么让人不顺心、让人恼火。家人、同事、邻居、陌生人、全世界都可以成为这种敌对情绪产生的源头。而这种情绪,又因人格基础不同,有的人会用激烈的方式表达,有的人则把它藏于自责背后。        如果觉得悲伤、忧虑、烦躁和怨愤正慢慢取代你别的情绪,不必为此感到自责,但要相信这是抑郁症的症状。尽可能以你最好的状态来抵制那些想要放弃的念头,不要让你自己孤立起来。告诉周围人你的疾病,他们会愿意理解你的苦楚。  
作者: 回复日期: 17:54:18 &
  TO Ineedhelpw和所有人    我发这个帖子,并不是希望把大家弄得人心惶惶,三天两头就拿出上面的诊断标准和自己对照。如果觉得自己真的处于抑郁状态,有很多问题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还是去见一见你周围的专业人士,听一听他们的意见。我到现在仍然不支持网络心理咨询这种方式。因为我坚信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和求助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观察对方的反应是必不可少的。抑郁或者其他情绪障碍,通常和从小养成的看待问题的不正确方法有关。而要纠正这种方法,往往需要治疗师一步步耐心甚至“手把手”的教,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靠网络很难做到这一点。治疗师、医生甚至药物并不是帮你解决问题,而是教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给你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必要条件(如健康的身体)。我们要的不是那块金子,而是能够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  当然,如果对于疾病、药物以及现状应该采取哪种解决手段有问题,我能帮忙的一定不会推辞。想联系我的话可以先用站内消息,同时请详细写一下情况。  谢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作者: 回复日期: 21:56:40 &
  TO Ineedhelpw    能够有一个了解自己有曾经的确对自己有过帮助的心理治疗师,是很幸运的事情。抑郁症或抑郁状态不是一次好了就终生不会再犯,人生总是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打击。所以建议你还是先回那位咨询师处,相信他应该会给你帮助。但也要记得,心理咨询师通常不是医生,所以如果觉得症状越来越严重,咨询了几次还没有用,并出现消极轻生的想法时,还是立即去医院看看比较好。  祝你早日恢复。
作者: 回复日期: 22:03:26 &
  TO 匿名    你能把你的求医经历在稍微具体写一写吗?为什么两年间会换这么多次医院和医生?你所说的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有什么区别?他们给你开过什么药?你吃了感觉如何?这样抑郁的反复发作,他们有没有建议你住院治疗?还有,你为什么认为你现在仍处于严重抑郁中?
作者: 回复日期: 0:59:50 &
  回CranesChen    如果你写的这段经历作为一个医科生的考试病例题目的话,我肯定会回答:双向情感障碍(II型),目前抑郁状态。    双向情感障碍就是以前说的躁郁症,它的特点就是情绪高低起伏过大,难以维持平和、中庸。其实情感障碍中,真正单向的“躁狂症”或“抑郁症”很少见,大多数是这种时高时低的双向。  你的“高”的阶段虽然不象典型躁狂症那样情绪明显高涨,言语行为增多,但自我感觉良好,工作有劲头,对前途充满信心等,正是”轻躁狂”的特点。不过这种状态不会影响我们,反而会使我们获益不少,因此很多人在介绍病情时会忽略。其实如果能一直保持这个状态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有“高”就有“低”。抑郁的时候,因为和前面差别太大,所以会觉得更加苦闷,那种自责、自卑的感觉会更加严重。  从你的描述中,发现你服药也不是那么的规律。不好就吃,好一点就停。如果你仔细看了这个帖子,就应该知道要想减少抑郁症的复发,坚持遵医嘱服药一段时间以巩固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再好的医生、再好的心理治疗师也没有办法帮你。  双向情感障碍的首选药物是心境稳定剂,顾名思义就是把人的情绪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然后根据情况加用象抗抑郁药等其他药物。  最后,你所说的自卑原因,在我看来和抑郁症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还是先去医院寻求治疗,情绪稳定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是否有道理。
作者: 回复日期: 1:20:52 &
  诊断只是我的个人意见,是针对那段文字的。
作者:匿名 回复日期: 12:43:15 &
  楼主是个好人好医生,鉴定完毕!
作者: 回复日期: 3:59:53 &
  前面已经说过,当我们抑郁时不要干等着那些“我想要做某事”的劲头重现,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做一些在以前能够带给我们快乐的事。慢慢的,我们会重新体验到它们所带来的快乐。得了抑郁症,会让我们感到生活索然无味,失去了品尝生活中微小幸福的能力。但我们越是和日常生活“保持联系”,那种趣味就会越快地恢复。不过最困难的是必须接受此时我们并不能像平时那样感到满意:和朋友的聚餐、与孩子在一起、河边散步、看搞笑电影。。。由于抑郁,我们可能会感觉麻木、迟钝,远不及平时令人兴奋。但这只是暂时的,当我们痊愈时,所有的感觉都会回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这一天早日到来(后面会说到具体方法)。    让我们感觉幸福的一生,并不光取决于那些狂喜的时刻,而是生命中时常出现的那些令人愉悦的时光(微小的幸福)的汇合。这些微小的幸福(一个友好的表示,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早晨,孩子给你画的肖像,一封好友的邮件。。。)其实随处可见,但我们要善于发现,只可惜人往往后知后觉:“幸福啊,当我意识到你的时候你却已经远离。。。”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消沉和忧虑常常使我们的双眼蒙蔽,看不到近在咫尺的幸福。而很显然,抑郁让我们更不可能轻易察觉它们。这就是为什么当症状稍一缓解,就应该马上开始努力恢复我们品尝微小幸福的能力。就象我们的体能一样,这种能力也是可以靠后天培养的。
作者: 回复日期: 4:40:43 &
  我们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会有一个判断。理论上,这种判断应该是客观、公正和全面的,无论是对成功还是失败。但这并不容易做到,许多人总是过于严于律己,过多地自我批评,却忘了自我鼓励。如此一来,自信心自然会下降。在抑郁症中,自信心下降的情况犹为明显:我们变得对自己更为苛刻,经常自我贬低、自我谴责、自我批判。这实在是负性自我评价对我们的“毒害”。    试着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认知心理治疗师给他们的病人的建议之一,就是要意识到这些负性思维的“毒性本质”并学会将其纠正。要学会象对朋友一样对自己说话:如果他有缺点,我们不会隐瞒;如果他犯错误,我们会指出。但我们不会对他这样说:“瞧,又失败了不是!真是个笨蛋!你永远也不会成功!”而是会说:“这样还不行,但这只是个开始。瞧着吧,你一定可以的!”而且我们不会忘了告诉他他的优点。抑郁症,使我们根本不可能这样善意而尊重地对待自己。    当我们患了抑郁症,妨碍我们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我们的努力和状态的自我评判,却又不考虑到我们的疾病。如果我们的腿断了,我们不会责怪自己走得太慢或需要别人的搀扶,那为什么当我们的心灵或意志“骨折”时要责怪自己无法顺利完成工作或家务呢?它也是一种“残疾”,只是外表难以察觉而已。所以,不要去和抑郁前的我们或没有抑郁症的人比较。要行动,但不需要评判,对自己好一点,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或疾病康复者。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混为一谈。
作者: 回复日期: 14:00:46 &
  TO 所有人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天天都有好心情!
作者: 回复日期: 16:47:14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没有得抑郁症,相较于快乐,我们更容易放任自己的悲伤情绪。如果得了抑郁症,情况自然就会更糟。一位哲学家说过:“悲观是一种情绪,乐观是一种意愿。”正说明了人性中这种自我放弃的自然趋向,而我们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抵御它。在抑郁症急性期,与悲伤作斗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许多时候需要药物的帮助。一旦病情缓解,就应该学会如何掌控情绪的起伏不定。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永远地摆脱悲伤,因为悲伤往往是一个信号,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期待相违背;而是如何利用悲伤,使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稳定不变的平衡(一直感觉良好)。而是大脑在不知不觉中,不给那些阴暗的想法留出太多的位置,让它们妨碍我们的生活;是积极地尝试,而不是一天到晚冥思苦想、钻牛角尖;是容易敞开心扉,接受他人善意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主动性”,通常是无意识的,在抑郁症中也是完全被摧毁的:平时微不足道的小事会让我们觉得如临大敌,小小的挫折会让我们终日郁郁寡欢。我们往往在康复后才意识到,当初曾给我们带来莫大痛苦的事情原来是如此不值一提,一旦我们重拾勇气和力量,这一切很快会迎刃而解。    如何控制好我们的情绪,有以下几个重要步骤。首先要学会尽快辨认出自己的负性情绪,而不是放任它们。它们可能是由某个生活事件而产生,有时也会无缘无故而起,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抽时间思考分析一下前因后果,以便于作出接下来的选择:如果可能的话,就解决问题(引起负性情绪的生活事件);如果不行,就马上转移视线,不要胶着与此,使自己深陷忧虑之中难以自拔。
作者: 回复日期: 20:09:04 &
  抑郁症的具体治疗因人而异,而且和医生、治疗师的水平,患者自身的性格背景及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匿名 回复日期: 20:25:37 &
  楼主写得真好。  我正在服用抗郁药物,仔细看了楼主的贴子,觉着楼主是真正能够理解抑郁的人,而不是象有些医生那样,给人的感觉就是照本宣科,没能理解这个病,也没有理解病人----甚至根本不想理解。  我的医生诊断的倒不是单纯的抑郁,是PTSD,服用的药物是帕罗西汀。服药已经14个月,现在剂量减到很小,隔天服用四分之一粒,算是停药的前夜了。  我前后换了两个医生,都是精神科背景的心理治疗师,服药配合心理治疗,两年多了,现在基本算恢复。第一个医生对我帮助很大,可惜他调到外地去了。现在这个也还不错,但我看他的时候,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所以感受不那么深刻。  现在还断续看这个心理医生,半个月或一个月去一次。药物大约还有一个月可停了。  只是有时候心里想着有些忐忑,害怕会复发。但又觉着经历了这么多,这么艰难我都走过来了,应该有能力应付生活中的麻烦。呵呵,反正稍有忐忑吧。  谢谢楼主,你是好医生,谢谢了。  
作者: 回复日期: 21:08:04 &
  PTSD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很重要,所以即使药物停了以后,如果有条件还是最好继续进行心理治疗。因为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去接受、去适应。至于复发,不是你怕了,就不会复发,有时候反而会怕什么来什么,因为自己给自己压力过大。而这时的心理治疗,并不是为了帮你恢复(你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而是为了帮助保持这种平衡稳定的状态,减少复发的几率;即便是复发,也可以在事态变得严重前及时提醒你。
作者: 回复日期: 22:00:45 &
  TO woaisanmao    如果帖子能够给你帮助,是我的荣幸。  找一个好的、适合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确实不容易,但我想去试一试,也总好过一个人孤军奋战吧。我们常常有一个误解:心理治疗,应该谈完了就会让人感到舒服。其实不然,心理治疗不是哄人开心,也不是做思想工作,一般不会达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其过程比较长,有时甚至会让人感到痛苦,因为要触及一些平时我们刻意回避的东西。所以不能仅仅依靠1,2次的经验就断定这是不是一个好治疗师(当然那些只知道赚钱的黑心人除外),而是要看几次疗程下来,自己是否向目标有了迈进,哪怕只是一点点。如果一点进步也没有,除了怀疑治疗师水平以外,更应该想到是否是自己的情况或者说病情已严重到心理治疗暂时无效的地步,这时就要考虑先用药物治疗了。就像前面说的:对于抑郁症,最佳的心理治疗时机是在急性期病情缓解之后(因为那时候的我们才可以正常地集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急性期,我们好比在水中快要淹死的人,而抗抑郁药就是那块浮木;在上岸脱离危险以后,才能由心理治疗来教会我们游泳。  
作者: 回复日期: 23:23:17 &
  TO 匿名         PTSD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当这些症状缓解,我们就会明显感到好转。但药物并不能让我们忘记事件本身,它可能会成为将来的隐患,这时心理治疗就起了大作用。换句话说,药物治疗为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分析、接受事件做好了准备。至于心理治疗用什么方法,每个治疗师都有他的专长,每个患者也有他的喜好,我无法做出评价。但无论是药物还是心理治疗,都好比腿骨折的人的拐杖一样,它使我们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可以行走,帮助我们康复,直到我们觉得即使放下拐杖也能够行走自如;不过不要忘记,当阴天下雨、腿又开始疼的时候,拐杖总是在那里可以帮助我们。
作者: 回复日期: 23:46:29 &
  TO woaisanmao    原来你是心理学系毕业的啊,算是半个同行,握个手。  其实作为大学心理老师,不用把许多责任揽到身上,比如你说的同性恋倾向和精神分裂症。前者并不一定需要也很难纠正,我们所能做的是支持、安慰和疏导,帮助他们排解外来及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后者如果确诊的话,就是医生药物治疗的问题了,心理治疗或辅导只是其次,重要的是及时发现,提醒他自己去求医、服药,不延误病情。  至于你现在的情况,无论是否是抑郁,能自己走出去自然最好,但也不必过于强求,累了自己,让周围关心你的人担心。  最后祝你一切顺利。
作者:匿名 回复日期: 10:07:48 &
  作为一名康复了的患者,我亲身感受过那种痛苦,仿佛死过一回,现在我很快乐.我的建议是:当你真正是郁抑症病人了,一定要服用药物.并且不能随意停.同时,逼自己走出去,参加各种运动(打球\游泳\跳舞等).心里再不愿意也要出去,一小时也好.半小时也行.渐渐的你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笑容会慢慢回到你的脸上.有空时可以多多看一些心理书籍,让自己明白自己的病,接受自己目前的状态,积极向前看.还可以找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书来用心去读.你会发现自己其实不算最糟,比起很多的人你甚至是很幸福.就这样.你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的.祝福你,朋友!!
作者:匿名 回复日期: 10:08:22 &
  作为一名康复了的患者,我亲身感受过那种痛苦,仿佛死过一回,现在我很快乐.我的建议是:当你真正是郁抑症病人了,一定要服用药物.并且不能随意停.同时,逼自己走出去,参加各种运动(打球\游泳\跳舞等).心里再不愿意也要出去,一小时也好.半小时也行.渐渐的你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笑容会慢慢回到你的脸上.有空时可以多多看一些心理书籍,让自己明白自己的病,接受自己目前的状态,积极向前看.还可以找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书来用心去读.你会发现自己其实不算最糟,比起很多的人你甚至是很幸福.就这样.你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的.祝福你,朋友!!
作者: 回复日期: 15:55:57 &
  许多人的情绪障碍并不仅仅太低或太高,而是难以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双向情感障碍的分类有好几种,并不是单纯的一次躁狂一次抑郁交替发作。有的人可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抑郁,只有几次轻躁狂发作或相反。  遗憾的是,双向情感障碍的原因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而且我们只能针对患者的过去史作出诊断,却还无法预测下一次发作会是哪一种。  要转载没问题,不过希望能留下转载的地址,谢谢。
作者: 回复日期: 15:05:49 &
  我不知道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总觉得活着没意思,不想吃,不想玩,不想穿,连收拾打扮的心情都没有.生活中虽然不太富裕,但也衣食无优.不知道怎么回事,是抑郁症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的不是知道是否是抑郁症,而是如何摆脱这种情况。
作者: 回复日期: 15:12:57 &
  想问楼主可以不服用药物治疗抑郁症吗?    ————————————————————————————    严重抑郁症药物治疗是必需的,可以加快病情恢复、减少患者痛苦、降低自杀发生率和复发率。
作者: 回复日期: 19:27:06 &
  是否需要吃药不是靠这种网络交流的方式就可以判断的。至于记忆力问题,如果真的象你说的那样严重,还是去医院看看比较好。影响记忆的,有心理因素,如焦虑等;更有生理性、器质性原因,如脑外伤、颠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及服用某些药物等。如果是前者,除了用药物改善根本的心理障碍,还最好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如果是后者,更要有病治病了。
作者: 回复日期: 20:20:54 &
  TO 又生一计    我是个医生,所以比较相信能够用科学解释的东西。抑郁症及其它一些精神科疾病的大脑器质性改变,是研究人员经过无数次实验、观察得出的结论,而不是通过一两个个案。简单的讲,大脑微小的病变引起精神科疾病,大的病变引起神经系统疾病。虽然这些学说还不够完善,但对我来说更有说服力。  你或许是象你所说的轻微抑郁症患者,或许不是。但你的情况并不代表其他真正抑郁症患者,而且就算同是抑郁症,他们的性格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大脑异常改变的部位或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可能不一样。所以我并不十分赞成病友之间过多地交流治病经验,却不信任自己的医生,把真正的治疗放在一边。  发这个帖子并不是鼓吹药物万能,我也从不否认心理治疗的功效和重要性。但在上面已经讲过,抑郁症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也就是说接受外界信息及思考能力会下降;有的抑郁症患者不言不语或幻觉妄想的情况。这时候用以交流、思考为主的心理治疗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心理治疗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和治疗师的水平以及患者对治疗师的感觉有很大的关系,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坚持到最后。许多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在康复后会有这样的感觉:那段日子真是不堪回首,太痛苦了!我们可以这么说,很多时候药物治疗是为心理治疗做准备。  我不是想说服你得了病一定要吃药,如果不吃药疾病也会好,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希望你能够明白,如果有一天,你或你周围的人得了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除了心理治疗,还有药物可以帮助你。
作者: 回复日期: 20:22:17 &
  楼主会治疗精神分裂症吗?不妨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知识,非常需要    ----------------------------------------------------------  关于精神分裂症,我在天涯医院有帖子,但还没有完,最近有点犯懒。你想知道什么呢?
作者: 回复日期: 23:28:21 &
作者: 回复日期: 0:03:07 &
  TO LS    与其说“如果。。。现在可能。。。”,不如把目光集中在现在和将来。再多的“如果”也无法让我们回到过去。
作者: 回复日期: 15:36:31 &
  作者:Kathie1999 回复日期: 7:22:09     -------------------------------------------------------  谢谢你的支持。
作者: 回复日期: 19:29:42 &
  TO kenzo_hana    我这个不是心理咨询帖,只能大概地讲一下我的看法。如果牵涉到具体的分析、治疗,希望你还是去询问自己的主治医生或治疗师。    你说你离不开你的先生,依赖你的先生,你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很好。但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你在认识你先生之前是怎么过来的;别人夫妻分离为什么没有你这样强烈的感觉;你和你先生暂时的分离除了让你主观上焦虑、不知所措外,你认为客观上会对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你在担心什么。其实问题还很多,但要慢慢解决。如果上述问题你自己目前无法回答,可以试着去和你的医生或治疗师交流一下,看看他们是否能够引导你找到答案。    至于是否要吃药,我更加无法通过网络这种交流方式回答你。但我想说,医生给你开药,并不是因为你离不开你先生,而是因为你的这种观点、这种期望和现实生活的矛盾让你产生焦虑、悲观、自责的情绪。还有就是抗抑郁药的疗效和剂量有很大关系,没有达到治疗剂量,吃再久也是徒劳的。再重复一点,任何药物都不能为你解决问题,如摆脱对你先生的过分依赖,只是为你在解决问题前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作者: 回复日期: 20:39:24 &
  找专业人士倾诉,听听他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看似很隐私的问题往往是现在状态的关键。你对你现在的医生印象不好,也很正常。并不是说那个医生怎么不好,但每个人都有第一眼看到就无缘无故不喜欢的人或物。一个搞心理治疗的,就算水平再高,如果对方不喜欢、不信任,也很难成功;要想亡羊补牢重建信任又太费时间。建议你换一个医生或去找一个心理治疗师试试看,最好是女性。
作者: 回复日期: 0:47:26 &
  作者:hemomo 回复日期: 22:35:56   
    在抑郁症患者的思维中,有很多逻辑上的误区,可以是反应性的,甚至是潜意识中早已存在的。      —容易把一些原本简单的事情“灾难化”:比如夫妻吵一次架就想到了离婚;孩子一次考砸了就认为他考大学没希望了。。。      —经常以偏概全:比如“我的自行车坏了——我总是这么倒霉”;“这项任务我完成不了——我根本不能胜任这个职位”。。。      —往往反复考虑问题而不付诸行动: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让抑郁症患者参加一项考试,他们通常会停滞在答不出的问题上,而不是像非抑郁症患者那样跳过做下一道题。    -------------------------------------     楼主很专业,是的,平时偏执到不可原谅的地步    ----------------------------------------------------------  你是在小暖风的咨询帖里询问过的那位吧。恕我直言,你的情况最好是去看医生,甚至需要药物治疗。冲动、毁物甚至自伤,然后觉得舒坦,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原因很多,但最为常见的是莫名、极度的焦虑、紧张。这就象有的人焦虑时爱咬手指甲,有的人爱抓头发一样,都是为了缓解这种情绪。但我们在主观上往往只注意这种行为,却忽略或不易察觉这种行为背后的情绪。严重的焦虑光靠心理治疗很难改善,而且所需时间长,患者的痛苦必须延续。个人比较赞成的做法是先用药物改善情绪、减少冲动行为(治标);再通过心理治疗究其原因,纠正不良认知和行为(治本)。当然这是在患者合作、医师合格的前提下的。
作者: 回复日期: 0:57:57 &
  作者:萤火虫的魅力 回复日期: 22:53:30   
    gandharvas您好!    我从高中开始就一直头疼,睡眠不是太好,导致情绪有些低落。当时一直当神经衰弱来着,吃了些脑黄金之类的补药。毕业后工作压力过大,最后辞职。去看医生说是抑郁性神经症。我当时看的是精神科大夫,因为读到一篇文章说神经衰弱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心理治疗。最后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做心理治疗。我想问您的是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区别是什么? 那个更为严重?     ps:看到有个帖子说神经衰弱是重度抑郁症是这样吗?     -----------------------------------------------------------  我国对神经衰弱的定义其实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行了:一种神经症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情绪烦恼,入睡困难。有的病人还表现为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而神经症指一组精神障碍,为各种躯体的或精神的不适感、强烈的内心冲突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所苦恼。其病理体验常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但缺乏任何可查明的器质性基础;患者力图摆脱,却无能为力。  这里指的抑郁症是指情感障碍。  当然不能保证神经症患者一辈子不得抑郁症  问两者哪个严重其实没什么意义,关键是治疗是否得当。
作者: 回复日期: 22:01:01 &
  作者:萤火虫的魅力    虽然神经内科和神经衰弱都有“神经”两个字,但严格上讲,单纯的神经衰弱不属于目前国内神经内科的治疗范围。神经内科的医生可能懂得精神科、心理学的知识,但他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的强度、习惯使他或许没有很多时间给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建议你去看心理咨询师或干脆精神科医生。
作者: 回复日期: 20:35:54 &
  更新更新!  -----------------------------------------------------------    当我们抑郁时,周围的人(家人、朋友、同事、邻居。。。)有时会雪中送炭(交流、支持、建议),有时也会雪上加霜:我们的状态不好,但有些人的言行会让我们感到更加恼火、疲惫甚至自责。但无论是否抑郁,我们永远需要那种被心理学专家所称为的“社会支持”。而在抑郁症中,我们总是趋向于孤立,渐渐地失去了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这种孤独感,又不知不觉地增加了我们的痛苦。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就像对待所有心理问题一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我们感到有一点点好转时,试着强迫自己每日完成一项“社交行为”,比如:  - 给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寄一张小小的明信片获一封写了简短问候的E-mail;  - 打个电话给一个住在外地的亲戚;  - 和朋友出去喝一杯;  - 花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散步、看电影、收拾房间。。。    做这些事情时,既不要对别人强颜欢笑,假装自己已经完全恢复;也不要像祥林嫂那样不停诉苦;而是应该用简单明了的几句话说出事实,如:“最近我状态不是很好,所以我可能无法说出一些快乐轻松的字眼。但我很高兴能和你们保持联系,有空能给我来个电话吗?”    当然这些努力通常无法马上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愉悦,但却是尽快康复所必不可少的。记住:每天至少一项“社交行为”。
作者: 回复日期: 1:58:35 &
  作者:寻求帮助者 回复日期: 16:40:14   
    我一位朋友正在服用治疗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他现在结婚一年,想要小孩。想问一下,停药后多长时间能要小孩呢?有没有副作用呢?谢谢!    -----------------------------------------------------------  男方服用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还是咨询一下主治医生比较好。另外,怀孕、生产以及抚养教育孩子不仅对女人有压力,男人的压力也不小,所以如果有精神方面疾病病史的,最好能够坚持随访,减少复发的机率,这对孩子也很重要。
作者: 回复日期: 2:03:52 &
  作者:wyg2002668 回复日期: 16:00:29   
    抑郁是不是不分年龄段    ------------------------------------------------------------  是的。只是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可能不同。
作者: 回复日期: 2:38:55 &
  作者:叼半根烟 回复日期: 1:48:47   
    想问一下,抑郁症与非抑郁症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    临床上对抑郁症的诊断,必须要符合它的诊断标准。国外是DSM-V或ICD-10,国内是CCMD-V。有兴趣的GOOGLE或百度一下应该能够找到。平时我们口中说的抑郁症,很多只是抑郁状态或抑郁症状而已。普通人的情绪也会有高有低,但如果超过了一定范围或持续时间过长,影响正常生活,就属于病理性了,需要治疗介入。
作者: 回复日期: 4:18:41 &
  笔误,应该是DSM-IV和CCMD-IV。汗。。。
作者: 回复日期: 16:59:37 &
  作者:香菇prozac 回复日期: 13:02:25 
    gandharvas,我想问问,医生诊断写情绪障碍是否就是抑郁症呢?    因为我一个人去的医院,心理CT是严重抑郁,但医生在病历上写的情绪障碍,还开了百忧解,每天10mg。    -----------------------------------------------------------  情绪障碍是和情绪有关的心理疾病的总称,抑郁症既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自然包含在内。此外还有躁狂症、双相等。既然医生认为你目前的状态需要吃药,那就耐心点坚持下去。希望你早日快乐起来。
作者: 回复日期: 16:28:58 &
  作者:menghuann     其实是什么诊断并不重要。我的意见是,在你或你的家人痛苦不堪自己又束手无策的时候,应该及时求助于医生或治疗师,至于具体的治疗方案,也应该由他们向你回答。
作者: 回复日期: 16:27:52 &
  作者:warm_snow     人看自己,往往会有盲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分裂症患者伴随抑郁症状并不稀奇,而且这是他们主动求医的常见原因。只不过他们忽略的是引起抑郁情绪背后的原因:幻觉、妄想等。对于这种情况,如果只用抗抑郁药治疗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加重病情。当然服用抗精神病药,并不表示他一定是得了分裂症。
作者: 回复日期: 2:11:05 &
  我还是想说一次,我不搞网上心理咨询,因为一没这个时间,二我也不赞成这种方式。大家如果对疾病、药物有什么问题,我会尽我自己所能回答。但如果想心理咨询,还是去正规医院或咨询师处,或者去这个版块上一些进行网上心理咨询的帖子试试。不用在这里浪费时间和精力了,敲这么多字也挺不容易的。
共2页 1&&&&&直接到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俞灏明患抑郁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