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怎样降低高血压压

友情链接: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
日16:01来源:中国心血管杂志
新闻检索:
作者:张云鹤, 何青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脑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
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达2.66亿,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至少有2~3个罹患高血压,居于慢性疾病患病率之首。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平均每2位老年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将增加。
1 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
1.1 收缩压增高为主
随年龄增长,心脏、血管顺应性下降,动脉管壁僵硬度增加,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收缩压水平逐渐增高,舒张压水平下降,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hypertension,ISH)成为老年人高血压最为常见的类型。研究表明,ISH占8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的90%以上。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更为密切,是心血管事件更为重要的预测因素。欧洲收缩期高血压研究(Syst-Eur)显示,收缩压平均下降23
mmHg,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分别下降42%和26%。中国收缩期高血压研究(Syst-China)显示,收缩压平均下降20
mmHg,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减少38%和37%,全因死亡率、卒中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分别减少39%、58%和39%。高龄老年人高血压试验(HYVET)结果显示,坐位收缩压平均下降29.5
mmHg,卒中、心衰的发生率分别减少30%和64%,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分别减少39%和23%。
1.2 脉压增大
与年龄相关的动脉硬化、动脉顺应性及弹性下降,使大动脉对血流的储存及缓冲能力下降,伴随着老年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使脉压增大;同时,当老年人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引起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同样可以导致脉压增大。正常脉压为30~40
mmHg,老年患者的脉压可达50~100
mmHg。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对于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脉压是比收缩压和舒张压更重要的冠心病预测因素。脉压每升高10
mmHg,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将增加1.02倍。
1.3 血压波动大
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血管顺应性降低,血压更易随情绪、季节和体位等变化而出现明显波动。血压急剧波动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及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明显增加。
1.4 体位性血压变异
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经典的诊断标准是指从平卧位改变为直立位后3 min内,收缩压下降≥20
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OH。研究表明,血压达标(<140/90
mmHg)的社区7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1
min内OH的发生率为5%,血压未达标的患者为19%。血压未达标的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比血压达标者高2.5倍。OH的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老年人由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当高血压伴有糖尿病、脑卒中、或应用大剂量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α受体阻滞剂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等时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体位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通常是指在站立位时收缩压增高≥20
mmHg,而平卧位时血压正常,诊断时需首先排除继发性高血压。OHT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项研究发现OHT与交感神经系统尤其是α神经元的过度刺激有关,与非体位性血压变异的患者相比,OHT和OH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和深部脑白质损害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体位性血压变异与老年人高血压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关系呈“U”型曲线,提示体位性血压变异是老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5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10%(非杓型)或>20%(超杓型)、夜间血压较白天升高(反杓型),使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显著增加。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靶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压的昼夜节律更为密切。
1.6 合并症多、合并用药多
老年人高血压常伴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缺血性肾病、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痴呆等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若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更易发生或加重靶器官损害,显著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常常临床症状不明显,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或并发症,在处理时需综合考虑。
1.7 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
符合以下3条标准之一者诊断为PPH:(1)餐后2 h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 mmHg;(2)餐前收缩压不低于100 mmHg,而餐后&90
mmHg;(3)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心绞痛、乏力、晕厥、意识障碍)。近年PPH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老年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有时伴随直立性低血压。与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PPH的发病率更高,更容易出现组织低灌注的症状,从而增加跌倒、骨折及靶器官损害的风险。PPH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餐后内脏血液灌注增加使心输出量减少、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及餐后交感神经张力不足等有关。PPH以预防为主,对于无症状者可采取餐前饮水、减少糖类摄入、避免餐前服用降压药等非药物治疗,做好血压监测。对于有症状者主要以减少内脏血流量、抑制葡萄糖吸收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药物为主。
1.8 白大衣性高血压(white-coat hypertension,WCT)
又称诊室性高血压,为特殊类型的高血压,表现为患者仅在诊室内血压升高而在诊室外血压正常。目前常用诊断标准为诊室内血压值持续≥140/90 mmHg,而24
h平均血压值<130/80 mmHg,或多次家庭自测血压值<135/85
mmHg。据2013欧洲高血压指南数据显示,WCT的发生率为13%,占到高血压患者的32%,而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尚不明确。但有研究显示,随年龄增长,WCT的发生率增高,在女性和不吸烟的个体中更常见。欧洲高血压学会血压测量工作组推荐,一经诊断为WCT,需3~6个月内复诊,并每年随访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有无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Meta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及其他混杂因素后,WCT患者与正常血压个体相比,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还有研究显示WCT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介于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个体之间,降压治疗后伴有WCT的老年ISH患者与血压正常的老年人相比,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高2倍。所以WCT是否可以等同于正常血压仍存在争议。
1.9 难治性高血压
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联合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治疗至少1个月,血压仍不能达标,或至少需要4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考虑为难治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更常见于老年患者。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老年人群的血压达标率不足25%。老年难治性高血压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药物依从性较差;其他药物影响了降压药的作用;与年龄相关的血管重塑及交感紧张。近年发现,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apnea,OSA)是导致难治性高血压一个重要原因。研究显示,老年OSA的患病率为37.5~62.0%,是引起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独立因素。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时需排除由测量方法不当、治疗方案不当及白大衣性高血压等导致的假性难治性高血压,并寻找影响血压的原因和并存的疾病因素,比如用药的依从性、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排除上述因素后,要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2 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
多项研究证实了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性。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靶器官,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SHEP)、Syst-Eur、Syst-China及老年人认知功能和预后研究(SCOPE)等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降压治疗可降低老年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总死亡率。2010年国际维拉帕米SR/群多普利研究(INVEST研究)显示,70~79岁老年人收缩压控制在135
mmHg、≥80岁控制在140 mmHg,在不同指南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有所不同 (见表 1),但其相差并不大。与控制在&130
mmHg相比,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的风险更低。
老年人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干预仍是降压治疗的基本措施,应贯穿降压治疗的始终,包括调整膳食结构,适当减少钠盐摄入,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老年人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应遵循以下要点:小剂量开始,平稳降压;多药联合,逐步达标;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监测立位血压,避免低血压;重视家庭自测血压及24
h血压测量,同时要注意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
目前临床常用的5类降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CCB)、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β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虽然近年对β受体阻滞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存在争议,但如无禁忌证,仍推荐作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首选药物。JNC8建议,除β
受体阻滞剂外,上述药物均可作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伴或不伴糖尿病)的起始治疗。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起始(或增加)降压治疗应包括1种ACEI或ARB以改善肾脏预后。联合用药主要利用多种不同机制降压,协同增效,减少不良反应,保护靶器官。老年人高血压通常选用两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为增加患者依从性,可选择单片复方制剂。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有其一定的特点。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心、脑、肾疾病、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及多重用药,治疗更困难,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在强调降压达标的同时,需要注意伴随疾病的影响,并加强靶器官的保护,避免过度降压。根据患者对降压药的反应情况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在数周甚至数月内逐渐使血压达标。HYVET研究结果提示,80岁以上老年人群将血压控制在150/80
mmHg以内,可从降压治疗中获益。2010年一项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过度降压并不能降低8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进一步降低血压是否可使高龄老年患者获益尚无足够临床研究证实,临床不建议过度降压。
高血压对于老年人的危害更大,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以及死亡的危险更高,积极控制老年患者血压可获得与中青年患者相似甚至更大的益处。治疗中我们应该结合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实现平稳降压,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1]James PA,Oparil S,Carter BL,et al.2014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report from the panel members appointed to the Eighth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JNC 8)[J]..
来源:中国心血管杂志, ):当季多发症状
当前位置: &
老年人高血压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疾病用药:暂无
疾病自测:暂无
老年人高血压应该如何预防?
  高血压本身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它引起的重要脏器(尤其是心、脑、肾等靶器官)的并发症己对人类构成严重的威胁。一些研究表明,血压升高易合并心、脑、肾的损伤,如高血压患者得冠心病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合并心力衰竭则增加6倍,而且是引起肾功能衰竭的首要原因,是名副其实的&无声杀手&,高血压的危害由此可见。
  我国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变化是好的(如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增加),但有些是不利于健康的,如吸烟、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过度饮酒和少运动等,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加速了高血压的发展。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人群高血压患病人数在20年中增加了1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各地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很快,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高血压,将出现心、脑血管病的更大流行。
  近20年来世界上有些人群至今仍与现代生活相隔离,并保持较&原始&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多运动、无饮酒吸烟习惯和精神压力小等),其高血压患病率很低,且没有明显的随年龄上升的现象。因此高血压流行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人类生活违背了自然规律后得到的一种惩罚。因此,在我国进行高血压防治是势在必行,越早采取有力措施收效越大。高血压预防具体策略可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己有危险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即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减少个体发病率和群体发病率。一级预防也叫原发预防。一级预防有两种互为补充的策略:一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即寻找出将来可能发生高血压的人(如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者、在儿童少年时期血压偏高者及肥胖者等),在非常早期,血压尚未升高前进行预防,这种方法需要从人群中检出高危险因素个体,故检查面广。费用较高。二是针对整个人群进行预防,这种策略干预的是社会全体人群,不仅数量大,而且促使人们从儿童-青年时期就采取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一级预防不仅可显著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对于预防糖尿病和某些肿瘤亦有明显益处。具体措施如下:
  (1)减轻体重:许多研究都证明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可降低血压水平。临床和流行病研究常用的表示肥胖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当然并不是所有肥胖者都患有高血压,也不是所有高血压者都肥胖,但经过10~15年随访,超重者至少有60%将发生高血压。我国于1958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进行了3次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全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为5.11%,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同时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平均体重指数也在上升,高血压患病率高的省市平均体重指数也高。另有统计,我国的高血压病患者中肥胖者是健康人的3倍,在各项危险因素中,体重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最强,因此,要预防高血压,必须减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供应丰富,而人们的体力活动强度降低,因此使摄入的热量与所消耗的热量失去平衡,从而导致了体重的增加。
  因热量过剩引起肥胖而导致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如下:①血容量和心排出量增加;②因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或肾素与醛固酮关系异常而引起体内水钠潴留;③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紊乱,例如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活性增高;④细胞膜协同转运功能缺陷,钠钾泵活动异常,都可能是引起高血压和肥胖的细胞病理基础。
  减肥的措施一是控制食量。限制饮食要注意平衡膳食,不提倡使用抑制食欲的药物。因脂肪提供的热量高,故总脂肪的摄入应限制在总热量的20%以下。老年人进食应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二是增加运动量,科学的减肥方法强调低热量饮食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可采用快步行走、游泳、保健体操、气功等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较好的减轻体重的效果。
  (2)改善膳食结构:1977年,中国营养学会根据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原则,发表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主要内容包括8条,即: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食物;如饮酒应适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①限制钠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食中钠盐的摄入与血压的升高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平均食盐摄入量几乎呈线性相关。据WHO报道,人群每天摄盐量减少5g,能使舒张压平均下降0.53kPa(4mmHg)。北方食盐摄入量一般每天15g以上,其高血压患病率在6%以上,而广西、福建等地均在10g以上,其高血压患病率则在3%以下。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天氯化钠摄入量不超过5g。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膳食钠盐入量大大超过这一标准,北方15~18g/d,南方7~12g/d,因此,建议我国北方居民将食盐减到每天10g以下,南方居民减到每天7g以下。
  具体建议如下:
  A.提倡烹调时减少钠盐和含盐调味品(如酱油、黄酱、辣酱等)的用量。
  B.少食腌制品。
  C.推广食用低钠高钾盐(含氯化钠70%氯化钾25%)。
  D.使用定量盐勺,有助于烹调时盐量的控制。
  E.熟食中选择低盐食品。
  F.父母应使儿童不要养成爱吃咸食的习惯,尽量少吃含钠盐较多的快餐。
  G.钠盐的减少是逐步的(表5)。
  ②增加钾: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钾与血压之间呈负相关,钾对血压的作用独立于钠。
  钾对血压的调节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压力感受器的功能以及直接的促尿钠排泄作用等有关。
  据研究,每天尿钾排泄量增加到60mmol,可使收缩压降低0.36kPa(2.7mmHg)。
  我国人群膳食钾摄入量普遍偏低,一般每天2~3g,膳食钠钾比为3∶1,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标准,我国人群膳食摄入的钠钾比应达1∶1,即每天钠盐为5g,钾为4g,多食含钾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我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月吃蔬菜12kg(相当于每天400g)水果每月1kg(相当于每天33g)。同时应改善烹调方法,以防止因煎、煮时间过长而使食物中的钾大量丢失。
  ③增?a href=&http://jbk.39.net/keshi/pifu/pifubing/490b3.html& target=&_blank& class=blue&痈疲喝巳浩骄刻?a href=&http://jck.39.net/jiancha/huaxue/bian/4e794.html& target=&_blank& class=blue&钙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低钙引起血压升高的可能机制是,细胞内游离钙的水平(非血清钙水平)直接决定着平滑肌的收缩和张力,游离钙水平的降低能够直接导致外周阻力的下降;而血清钙水平低下,平滑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钙离子通道活性反而增高,这导致了细胞内游离钙水平明显升高,呈现钙超载现象,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有研究表明,增加钙的摄入量,可促使钠的排泄,有利于降低血压。有调查显示,日钙摄入量低于300mg人群的血压较日钙摄入量大于800mg人群的血压高2.6kPa(20~30mmHg),另有临床试验显示,补钙可使收缩压降低0.4~0.8kPa(3mmHg~6mmHg)。
  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天钙摄入量应为800mg,而我国成人每天钙摄入量为300~500mg,这与供给标准相差较远。故针对我国人群膳食钙摄入的状况,补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应提倡增加奶制品的摄入,每天250~300ml牛奶可补充钙约300mg。绿叶蔬菜中含钙也较多,要保证每天食用新鲜蔬菜400~500g(应多选择一些营养丰富的深色蔬菜和绿叶蔬菜),另外,虾皮、豆制品、带骨头的鲑鱼罐头、木耳、蘑菇、紫菜等含钙也较高。儿童、青少年、孕妇和老年人应有更多钙的摄入,这不仅利于预防高血压,而且对于预防骨质疏松是十分必要的。
  ④减少膳食脂肪、补充优质蛋白质:有研究表明,即使不减少膳食中钠盐摄取和减重,如能将膳食脂肪控制在总热量25%以下,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P/S)维持在1,连续40天可使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12%,女性下降5%。增加优质蛋白,一般指动物蛋白质和豆类蛋白质。目前研究表明,蛋白质的质量差和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高有关。故应增加膳食中的优质蛋白质。我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人每月摄入谷类14kg、薯类3kg、蛋类1kg、肉类1.5kg、鱼类500g。
  ⑤多吃蔬菜和水果:增加蔬菜或水果可使SBP和DBP分别下降0.4kPa(3mmHg)和0.13kPa(1mmHg),减少脂肪消耗可使SBP和DBP分别下降0.8kPa(6mmHg)和0.4kPa(3mmHg),素食者有较低的血压,降压作用是水果、蔬菜、纤维素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有无动物蛋白。
  (3)限制饮酒:一般少量饮酒不影响高血压发病率,但大量饮酒(指每天饮酒超过2~4份以上,每份相当于15ml酒精或啤酒300ml或葡萄酒100ml或白酒25ml),肯定促使血压上升。
  酒精引起高血压可能的机制有:①增加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的水平;②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以及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的作用;③酒精直接对外周血管紧张度的影响,或许增加钙向细胞内的流动;④胰岛素敏感性减低;⑤镁的排出增加,可促进血管痉挛;⑥压力反射作用降低。
  Klatsky等提出,每天40g酒精是阈值,每天酒精摄入量超过78g的重度饮酒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不饮酒者的2倍,但每天40g酒精摄入量以下的饮酒者的血压水平与不饮酒者无明显差异。Framing Ham前瞻性研究发现无论男女饮酒4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长。重度饮酒不仅引起高血压,而且可引起心律不齐、心肌病和脑出血。因此,预防高血压,最好不饮酒,已有饮酒习惯的人要戒酒或减少饮酒量,每天最多不应超过1两(50g)白酒。
  (4)戒烟:烟草中含有烟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吸烟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使其调节能力受到破坏,产生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据统计吸烟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所以应坚决戒烟。
  (5)增加体力活动:有资料表明,体力活动少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是体力活动多者的1.52倍。有报道,仅锻炼一项可降低血压正常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0.53~0.78kPa(4~6mmHg)。大规模的随机试验证明,体力活动和降低体重相结合可降低血压。美国JNCV建议有规律的运动作为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的有效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措施之一。
  老年人应该选择规律的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行走或游泳30min,每周5次左右,也可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老年人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过程中应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25次/min为宜。老年人应先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6)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精神压力对血压的升高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精神紧张、压力大的职业,人群血压水平较高。实践证明,争强好胜、固执、多疑、多愁善感,特别是愤怒、敌视情绪的人最易患高血压病,所以保持心情平和宁静,学会放松自己、防止暴怒,避免精神刺激,适当休息,多信任他人,睡眠不好及时调整睡眠。
  虽然高血压的发生多在老年,但高血压的预防应从儿童时期做起。预防高血压的战略重点应放在一级预防。
  2.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病的个体或群体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或加重,这些措施常包括一级预防的措施、合理药物治疗及病后咨询等。简言之,二级预防就是及时的、正确的治疗。由于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每年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因此二级预防意义重大。
  预防成功的标准: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推迟并发症发病的年龄,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不因为高血压而影响工作,学习和寿命期限。其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落实一级预防的措施。
  (2)进行系统正规地抗高血压治疗:方案如下:①根据不同的患者,参考抗高血压的药物评价标准,选择适当的药物在2~4周或更长的时间内将血压降至18.6/12kPa(140/90mmHg)以下。药物的降压作用应力求平稳,安全有效,同时应是价格低廉,每天服用1次,这样才可能使患者长期坚持治疗。②按照血压变化规律,选用最好的服药时间,如每天第1次给药应在早晨6点。③除降压药物外,加用小剂量(75mg/d)阿司匹林,作用有两方面,降低血小板聚集协助降压;防止血栓形成而预防冠心病和脑血管病。④选用比较好的监测方法,即在血压高峰时测血压,以使高峰时血压也降至正常。⑤兼顾其他因素的治疗,治疗老年高血压可优先考虑利尿剂和钙拮抗剂,当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应区别对待。例如:患者兼有左室肥厚、糖尿病,则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兼有高脂血症、痛风,则不宜使用利尿剂等;男性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合并前列腺肥大,这时适用&受体阻滞剂等。只要长期坚持上述做法,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死亡,其中还包括康复治疗。即高血压患者,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心衰、脑卒中等,及时合理处理,控制病情发展,抢救病人的生命,降低其病死率,以及在这些并发症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治疗。临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相当多数的高血压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由于患者长期&无症状&,致使患者长期是高水平的高血压,而未能得到治疗或未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的结果;或者是由于病人缺乏必要的自我健康知识。
  高血压病的预防应强调以下几点:
  (1)对每一位来院就诊的病人,均应常规测血压,以更多地发现高血压病人。
  (2)高血压治疗根据是血压水平,而不是症状,对于那些血压升高而无症状的患者,一定劝其接受治疗。
  (3)一定有规律服药,定期复查,使血压真正降到正常值以下。
  (4)病情平稳时,督促病人坚持服药,不能认为自己没事而自动停药。
  4.社区防治 社区防治的关键是要有领导、专家、基层医务人员3个方面的结合,缺一不可。北京朝阳区对心血管病经过11年综合防治,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病率分别由防治前的31/10万,117/10万降至防治后的21.1/10万及67/10万,分别下降了29%及43%。
  (1)建立组织和培训人员:要做好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工作,首先必须建立有领导、专家、专业人员、基层保健人员和群众参加的防治网系统,WHO曾建议可按以下3个水平进行培训。
  第一,三级培训。担任高血压防治研究的国家级和大城市心血管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士,应具备丰富的现代心脏病学、内科学、流行病学和与之有关的知识,并能负责组织规划的制定和培训省或地区有关科研人员。
  第二,二级培训。多指省级、地区的医院或中心的内科、流行病或职业病等方面的专家。他们负责对地区或县级的心血管病或慢性病的人员进行培训。
  第三,初级培训。对象为基层医院、厂矿保健站、街道卫生所及农村保健人员,由曾接受二级培训的人来培训这些单位的医护人员、药剂师、助产士、专职保健人员及志愿者。
  (2)社区干预:我国高血压人数现已超过1亿人,而且还继续逐年增加。面临的严重后果是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和病残危险的显著增加。日益加大的卫生经费将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进入21世纪后,这种影响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而更加严重。尽管如此,我国人群中多数高血压患者尚不能坚持服用降压药,而且血压能够得到控制的人数城市仅为4.1%,农村仅为1.2%,最为严重的,还有众多的高血压患者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已患有高血压。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处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的阶段,近年来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干预研究的结果。我国在年的&心血管病高发区社区人群综合性预防研究&,该研究选择了3个城市社区和1个农村社区共有40万研究人群,经过4年干预以后,人群中危险因素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血压患者服药率及控制率增高,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下降趋势,目前已有充分的科学知识证明心血管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这种预防潜力很大,需要全社会的医务人员,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
  社区(community)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定的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征并通常由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居民,形成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自然村落,城市中的一个街道,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生活小区,也可以是一个县域城市的一个区,乃至一个城市。
  ①社区干预策略的一般原则:
  A.社区分析要因地制宜:高血压患病率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分布不同,其分布趋势是南低北高,这与不同区域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故不同社区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B.多学科参与:高血压的社区干预是以流行病学为基础,需要现代医学知识、行为学知识及社会学知识等共同参与运作的研究。
  C.社区干预是基于社区人群的研究:社区干预是为了改变社区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干预措施或计划、高血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控制,必须能够被社区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组织所接受,得到他们的协作并能成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通过他们能够将这些计划或措施在全社区付诸实施。
  D.建立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对于社区干预是重要的。监测内容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它可以是疾病监测,也可以是各种暴露因素及防治水平的监测。
  E.重视干预计划及措施的可行性:在社区干预中所订措施或计划的可实践性,是保证其能否在全社区人群中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或计划的制订必须以该社区的社区分析为依据,这种措施或计划的具体内容应能通过社区组织自身去落实,使之能成为全社区人群的行为。
  ②干预策略(表6):高血压的社区干预策略包括人群策略和个体策略(也称高危策略)。
  A.人群策略(Mass Strategy):人群策略是指以全人群为对象,以多渠道的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以降低人群中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水平为主要目标的预防策略,而不是针对高危个体。对不同疾病、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人群策略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人群策略有如下特点:
  a.目的和目标:目的在于降低整个人群的平均血压水平,减少高血压发病率和患病率。目标是降低人群中与高血压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水平,但在高血压高发的地区,人群策略的目标也应包括促进高血压病人的检出、治疗和控制。
  b.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重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宣传栏等多种媒体进行多渠道的健康教育,是人群策略的主要手段和最大特点。
  c.公众教育:其重点是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性、高血压的可预防性和预防的方法。
  d.高血压病人教育:主要包括:高血压的危害性、高血压发病的隐匿性、定期测量血压的重要性、高血压终生治疗的必要性、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病人的重要性及血压控制的标准。
  e.医务人员的教育:主要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医务人员不仅应不断了解高血压诊断治疗方面的进展,更应重视在对高血压病人的临床实践中真正应用这些新知识。
  B.个体策略:个体策略也称高危策略,是从人群中检出高危的个体或亚组,有针对性地给以适当的干预,以改变其高危状态。从而达到减少相关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目的。
  个体策略包含2个基本步骤:首先识别检出高危个体或亚组。其次对检出的高危个体进行适当的干预。检出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对检出的高危者,针对其不同的情况给予有效的干预。对检出的高危个体采用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干预,纠正其高危因素,使危害减到最低程度。
  由于人群策略面向的对象是全社区的人群,其中多数个体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未患疾病,他们对种种预防措施感到受益不大,所以干预措施在实施中的顺应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高危个体针对性较强,干预措施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产生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高血压的防治中,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在预防干预的实施过程中,两种策略紧密结合,可以取得社区防治的最大成功。
老年人高血压相关信息
问题描述:请在此提交你的问题,医生将为你免费解答
关注疾病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降低高血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