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前列腺肥大怎么治疗?↘

万古基缘植物复合浓缩液的独特配方:诺丽纯原汁、玛卡浓缩液、姬松茸浓缩液、巴西莓浓缩冻干粉、蓝莓浓缩液、沙棘浓缩液、枸杞原汁和米邦塔仙人掌汁。诺丽纯原汁在太平洋波利尼西亚200多个岛屿上,生长着一种叫诺丽(NONI)的四季长青的果树。二千年来,人们经常将诺丽果压成汁液饮用,从而强身健体。当地的人们把诺丽视为上帝恩赐的礼物,这一带的草药医典中有明确的记载,诺丽中的成份的确具有天然神奇的功效。NONI最理想的生长环境为:火山灰土壤、海滨地区、四季日照充足、不用农药和化肥、没有化学污染。我们的诺丽原汁自然生长在大溪地摩利亚MOOREA等波利尼西亚岛屿富含矿物质的火山灰土壤上,那里具有诺丽中最重要的成份的最佳形成条件。我们每一批诺丽原汁原料都通过了美国农业部有机认证,具有国际最高品质。诺丽原汁主要成份及作用机理诺丽果实中含有环烯醚萜(Iridoids)类化合物、甲氧基香豆素、多糖等重要成份。其中环烯醚萜尤其重要。当人体补充诺丽后,诺丽中的这些成份随血液循环系统进入细胞,它将修复细胞,包括细胞中的基因。诺丽中的成份极大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从细胞和基因的层面,使人体恢复健康。 &1993年美国和日本的科研人员从500种不同的天然植物中筛选能够强化免疫系统的成份,神奇的诺丽是众多产品中唯一令人感到兴奋的,它被发现是癌变细胞的抑制剂。诺丽被称为“增强免疫功能之冠”的草本植物。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的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期刊发表权威论文:世界药用植物新宠——诺丽果,其中论述如下:关于诺丽,在替代医学中对于下述疾患均有疗效,如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肌肉疼痛、月经不调、头痛、心脏病、艾滋病、肿瘤、消化道溃疡、各种扭伤、抑郁、消化不良、动脉硬化、血管方面问题及吸毒成瘾等。美国两任总统的医学顾问所罗门医学博士走访了一万多饮用诺丽的患者,特著书《天然神奇的治疗专家诺丽》论证其惊人功效。封页翻译:一个两千年来帮助人们获得健康的秘密:降低高血压,抵抗癌症, &减轻关节炎症状和疼痛,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增进细胞的健康,促进身体的全面健康。所罗门医学博士《天然神奇的治疗专家诺丽》一书,通过对50位医生和健康专业人士的调查,根据他们自己和一万多名诺丽食用者的情况,所罗门博士总结了统计数据,列表如下。这个表汇总了喝诺丽果汁的24种疾病的病人数量和有效率。&病症用诺丽人数有效率过敏94884%抗衰老14878%关节炎71981%呼吸问题285477%癌症88965%骨腕、肌腱、粘液囊炎29478%情绪问题80777%糖尿病I、II型277384%消化问题159389%体力问题832792%思维不清37388%心脏病112380%高血压93885%肾脏问题237267%使思维敏锐298372%增加肌肉81672%肥胖问题284175%疼痛包括头痛423188%性功能问题160887%睡眠问题123173%吸烟45258%压力411372%中风101957%提升整体健康456180%美国农业部有机认证玛卡浓缩液玛卡浓缩液来自秘鲁安第斯山脉卡华玛沃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玛卡被称为“秘鲁国宝”、“秘鲁人参”和“植物鹿茸”。那里高寒、强风、高日照,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玛卡为秘鲁安第斯山脉4000米以上唯一能生存的植物,使玛卡富含特殊珍贵的成份。我们的玛卡浓缩液通过美国有机认证,能确保食用安全和有效成份的含量。玛卡最重要的成份为其所独有的玛卡烯(Maceaene)、玛卡酰胺(Macamide),玛卡含有的人体必须的18种氨基酸是已知草本植物中含量最高的,因而有“植物鹿茸”之称。如:精氨酸、天门氡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还含有多种生物碱、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s)、固醇(sterol)、多醣体(polysaccharida)、牛磺酸、植物多酚及皂角苷等活性成份。玛卡的成份能调整内分泌系统,抗氧化,抗疲劳,提高生育力,改善性功能,改善更年期综合症,舒缓焦虑等,玛卡中丰富的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s)对化学致癌(包括肺癌、膀胱癌、食道癌及肠癌)均具抑制作用。玛卡中的玛卡烯、玛卡酰胺,人体必须的18种氨基酸、芥子油苷等成份,为我们的复方浓缩液修复人体细胞和基因提供了非常独特丰富的成份。玛卡(Maca)是药食兼用的植物,特产于南美洲秘鲁,当地印加人将其用做补药,称其为秘鲁人参。该植物能使人增加体力,消除焦虑,提高性功能,其保健功能日益受到国际上的瞩目与关注。二、药理作用1.增加雄性性行为及增加精子数量玛卡无论在短期或长期喂养中,均能增强雄性大鼠的性行为。在增强性行为的作用上,已烷玛卡提取物要优于甲醇和氯仿玛卡提取物。但玛卡的各种提取物均表明不能调节糖皮质激素相关因素(GRE)的活性。给玛卡后,能增加大鼠精子的数量。玛卡的水提取物对大鼠睾丸功能及不同器官的重量呈量效关系。给玛卡(黑色)7日后,大鼠每日精子产生数量(DSP)增加,而且,这种作用在给药后第一天便出现,但对睾丸中睾丸酮的数量无影响。玛卡能逆转乙酸铅所致雄性大鼠的生殖功能低下,防止乙酸铅引起产生精子的破坏作用,因而有可能治疗因铅中毒所致的男性不育症。2.抗应激反应玛卡可以通过抑制应激反应来修复大鼠的体内损伤,玛卡对小鼠也有很好的抗应激反应方面的作用。3.预防前列腺肥大玛卡(红色)能减少大鼠前列腺的大小。4.调节内分泌功能玛卡中含有生物碱,具有调节内分泌和平衡荷尔蒙的作用。传统和现代研究都认为玛卡对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有作用。玛卡可以作为外源性雌激素替代物来缓解下丘脑和脑垂体功能亢进,其中生物碱可以补充雌二醇分泌不足。5.抗肿瘤作用最近的一篇关于秘鲁的有潜在抗癌作用的药用植物的综述中重点提到了玛咔。苄基芥子油苷是玛卡中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也较高。已有多篇报道阐明此类成分对动物模型的化学致癌(包括肺癌、膀胱癌、道癌及肠癌)均具抑制作用。苄基异硫氰酸是苄基芥子油苷的衍生物,已被证实是抗有丝分裂剂,这与抗肿瘤机制是一致的。6.营养及增加胚胎成活和后代数量由于玛卡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因而对各种动物,如白化小鼠等有很显著的营养作用,能增加小鼠胚胎存活。混合在鱼饵中可增加鱼的营养和胚胎成活,在渔业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7.抗骨质疏松对切除卵巢的大鼠给予玛卡乙醇提取物,结果表明高剂量乙醇提取物能预防绝经后因雌激素缺乏而产生的骨丢失。8.毒性几个世纪来玛卡在安第斯山脉中部一直被煮过后服用,但至今未发现其有任何毒性的报导。有关玛卡安全性的实验数据表明,玛卡在体内和体外均是安全的。最近的研究表明,玛卡的水提物及甲醇提取物在体外的实验中没有显示肝细胞毒性,相反,发现其具有弱的细胞保护作用。玛卡(黄、红、黑)水提物冻干粉对3T3细胞或不同人的癌细胞株没有显示细胞毒活性。玛卡水提物冻干粉(1g/kg BW)对小鼠着床前胚胎的正常发育没有影响。玛卡(黑、红、黄)剂量在高达每公斤体重17g时,对大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没有呈现急性毒性。给大鼠通常剂量1~ 2g/kg体重表明玛卡是安全的。人每天服用1g/kg可以认为是安全的。三、临床研究以冈萨雷斯教授为首的研究组对玛卡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观察。在年期间,他对60名20~ 40岁的男性进行了玛卡对性功能的作用的临床研究。他将60人分成3组,1组15人给安慰剂,1组30人给玛卡1500 mg/天,1组15人给玛卡3000 mg/天。结果给予玛卡者的性欲和精子数量等均有增加。但他的研究还发现,玛卡对血清促黄体素(LH)、卵巢刺激素(FSH)、泌乳素、睾丸酮及雌二醇等则没有影响。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玛卡还在增加性欲、抗应激、减少焦虑及抑郁以及提高活力方面有作用。四、结语玛卡为近年来国际上瞩目的保健食品,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重要生理活性成分,临床使用安全,对它的研究与开发仍在继续深入中。在我国分布的十字花科独行菜属(Lepidium meyenii Walp.)植物也有不少种类,值得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姬松茸浓缩液姬松茸属菌类,首先发现是在巴西圣保罗郊外皮耶达提山地。当地居民长期采摘为食,研究人员发现该地居民健康长寿,平均寿命高达90岁以上。姬松茸浓缩液来自巴西的皮耶达提山地,浓缩比约为(10:1),姬松茸干品中粗蛋白含量为28.67%,氨基酸总量为19.22%,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总氨基酸的50%,多糖含量为6.55%。姬松茸含有极丰富的多醣,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即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姬松茸较其他菌类有更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富含以亚麻油酸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预防动脉硬化、高血脂和冠心病。姬松茸的药理效果首先在美国受到瞩目,宾州大学教授Dr. W. J. Sinden(辛登)博士等人进行姬松茸关于治癌作用的药效研究论文发表后使姬松茸一夜成名;报刊杂志刊登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皮肤癌手术后持续服用姬松茸,结果癌细胞均无复发迹象,令它知名度更高;目前在日本约有五百家医院使用姬松茸来治疗癌症。姬松茸被称为“菌类之王”。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国立癌症中心研究所用15种菌类对小白鼠做了抗癌性实验,姬松茸剂量只有10mg,灵芝剂量为30mg,但姬松茸对患癌小白鼠的治愈率为90%,是所有菌类治愈率最高的,而灵芝治愈率仅为20%。巴西莓浓缩冻干粉来自巴西亚马逊河热带雨林野生的环境,在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巴西莓被视为国宝级的食物。这里人们从小喝着巴西莓果汁长大,无论男女都拥有窈窕身材。巴西莓是美国最流行的抗衰老、减肥产品之一。巴西莓浓缩冻干粉通过美国有机认证,采用成本最高的冷冻干燥工艺,高度浓缩,浓缩比为28:1(28公斤巴西莓果做1公斤冻干粉)。巴西莓主要成份及其作用:巴西莓含有的花青素、多酚及黄酮等抗氧化物含量极高,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食品抗氧化能力的数据,在果类中,巴西莓冻干粉的抗衰老、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排名第一。2010年美国农业部USDA公布的食品抗氧化能力名称抗氧化ORAC值(1)巴西莓冻干粉102700(2)蓝莓6,552(3)红葡萄酒3,873巴西莓在当地被称为生命树,在美国被称为“青春永驻”的水果。巴西莓抗氧化能力是红葡萄酒的26倍。华盛顿邮报报导“巴西莓在抗氧化、抗酸化方面比蓝莓等更受欢迎”。巴西莓浓缩冻干粉中,有大约50%为人体必需的脂肪酸Omega3、Omega6(亚麻油酸)、Omega9(油酸)与植物固醇。巴西莓中Omega脂肪酸的含量是所有植物中最多的,被称为“植物鱼油”。Omega3、6、9能降血脂,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也有非常好的减肥功效。纯天然的巴西莓植物中Omega脂肪酸的作用,远远强于鱼油。许多知名营养医学期刊,如《J Agric Food Chem》已刊出确认巴西莓所含丰富花青素对于清除自由基的功效。Dr.Perricone所著一书《The Perricone Promise》赋予巴西莓极高评价,可使我们由内到外保持年轻。他为著名皮肤科专家,擅长治疗因老化造成的种种肌肤问题。这本《The Perricone Promise》在纽约排行榜热销,他也因此受访于三大知名电视节目:Oprah Winfrey Show, the Today Show and 20/20。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温弗莉在Oprah Winfrey Show节目中更对巴西莓赞誉有加,称为“青春永驻”的水果。蓝莓浓缩液来自加拿大菲沙河谷的Chilliwack,这里是世界上得天独厚的蓝莓产区。冬季白雪覆盖崇山峻岭,与原始森林交相辉映;菲沙河谷的Chilliwack为山洪冲积而成的疏松的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丰富;夏季阳光充沛,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适中,凉爽宜人;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山泉水质极好(雀巢公司将Chilliwack的山泉水直接灌装,高价销往日本)。这一切,使得这里的蓝莓有效成份含量非常丰富。我们的蓝莓浓缩液为8:1浓缩,即8公斤蓝莓原汁浓缩为1公斤浓缩液。蓝莓浓缩液含有花青素、富含植物营养素Phytonutrients和有机硒。这些成份可以预防多种癌症,还能抗氧化,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功能,软化血管,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增强记忆力,保护眼睛,增强视力等。美国每日健康新闻报道,多吃蓝莓有助预防结肠癌的发生。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发现,吃蓝莓浆果的动物发生结肠癌的几率降低了80%,患消化道肿瘤的几率降低了60%。蓝莓含量丰富的植物营养素、有机硒对于配合浓缩液其他成份,增强免疫功能意义重大。沙棘浓缩液沙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大约经历了两亿多年的沧桑岁月,比1亿年左右的银杏还古老。沙棘以其超凡的生命力傲立于世,被誉为植物中的“生命之王</spa万古基缘细胞养护(gh_e652c8f5d5d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gh_e652c8f5d5db让病患者健康,让健康者长寿!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e652c8f5d5db让病患者健康,让健康者长寿!&&&&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文章来源:河北医大学习吧第一章血液系统疾病
红细胞: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白细胞: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小板: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体积分布浓度(PDW)
第一节 血液细胞数量检测
一、红细胞数量
1.正常值(参考书上)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HGB、HCT低于参考区间下限。
(1)生理性:婴幼儿(生成相对不足)、妊娠中后期(血容量↑)、老年(骨髓造血组织↓)
(2)病理性:贫血程度根据HGB划分为四级:轻度(男:&120g/l,女&110g/l)、中度(&90)、重度(&60)、极重度(&30)
贫血病因(P48)
1.红细胞生成减少
(1)骨髓干细胞损伤或异常: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多发骨髓瘤
(3)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巨幼(叶酸或VB12↓)缺铁、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增多
(1)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G-6-PD缺陷症、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 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外在因素:自发免疫性溶贫、微血管病性溶贫、脾亢、理化生物因素
3.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失血(RBC、HGB基本正常),慢性失血(缺铁性)
一般情况下RBC与HGB平行
缺铁性(IDA):RBC↓、HGB↓↓、HCT↓↓(血红蛋白合成↓)
巨幼性(MA)RBC↓↓、HGB↓、HCT↓(红细胞体积大、HGB高)
慢性失血性RBC↓、HGB↓↓
再障(AA)RBC↓、HGB↓、HCT↓(骨髓造血功能低)
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血浆容量↓eg:脱水(呕吐、腹泻、烧伤)、多尿(糖尿病、尿崩症)肾上腺皮质功能↓
(2)绝对性↑:男性&6.0×1012/L,女性&5.5×1012/L
生理性:胎儿、新生儿(无自主呼吸、相对缺氧)、高原地居民、剧烈运动
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症(RBC、HGB、HCT持续性高于参考区间上限)
&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继发性↑:EPO真性↑ 某些肿瘤或肾疾患、肾癌、肝癌、多囊肾
&&&&&&&&&&& EPO代偿性↑ 阻塞性肺疾病 肺心病 先心病更多学习资料+QQ:
贫血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
大细胞性&&&&&&& ↑&&&&& ↑&&&& N&&&&&& 巨幼、恶性贫血
正细胞性&&&&&&& N&&&&&&& N&&&& N&&&&&& 急性失血、多数溶血、再障、骨髓病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 ↓&&&&&& ↓&&& N&&& &&&慢性感染、肝病、恶性肿瘤、尿毒症、风湿致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 ↓&&&&&& ↓&&& ↓&&&&& 缺铁、铁粒幼、珠蛋白障碍、慢性失血性贫血
白细胞计数
(1)&&&& 大小和形态
最大:单核细胞 12-20um ;最小:淋巴细胞 6-9um ;中性粒细胞:10-13um
(2)&&&& 功能
消灭病原体,免疫反应,过敏反应
(3)&&&& 生成与破坏
①生成&& 粒细胞→骨髓&& 多能干细胞→粒单核祖细胞(CSF刺激)
↙&&&&&&&&& ↘
&&&&&&&&&&&&&& (高浓度CSF )原始粒细胞&&& 原单核细胞(低浓度CSF)
&& &&&&&&&&&&&&&&&&&&&&&&&&&&&&↓&&&&&&&&&&&&&& ↓
&&&&&&&&&&&&&&&&&&&&&&&&&&&& 粒细胞&&&&&&&&&&& 幼单核
体内分布& 骨髓:血液:组织=15~20:1:20
&&&&&&&&&& 单核巨噬系统
② 破坏&&&&&&
&&&&&&&&&& 排出体外(唾液 消化液)
粒细胞;10-14天;B细胞:4-5天;T细胞:100天以上甚至1年;单核:14天左右
(5)生理恒定
①粒细胞生成过多→白血病
②生成少破坏多→白细胞减少症(WBC&4000/mm3)和粒细胞缺乏症(绝对值&500/mm3)
2.正常参考值(记住成人)
成人:(4~10)×109/L& (/ mm3)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09/L
3.临床意义
(1)生理变异
①新生儿~2岁以内幼儿可大于正常
②同一人一天内,下午比早晨高(注意复查时间应相同)
③剧烈运动、饭后、高热严寒(边缘池→循环池)WBC↑
④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WBC↑
(2)病理变化 类似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LDC)
1.检查方法
(1)& 普通显微镜捡法
1) 血涂片制备、2)染色、3)镜检: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分类
(2)& 血液分析仪
1) 三项分析法(体积分析,不准确,过筛作用)
小细胞:35-90 fl,主要是淋巴细胞
中间细胞:91-159fl,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溶血剂溶解RBC,单核细胞质多疏松易皱缩)
大细胞:160-450fl ,中性粒细胞
(3)& 五项分析法 激光型高档
(1)&&&& 普通显微镜捡法(百分比记熟)P12
(2)&&&& 血液分析仪(不要求背)
3.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
生理性↑:
新生儿、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妊娠
病理性↑:
1)急性感染和炎症:化脓性球菌、杆菌,乙脑病毒急性期、狂犬病毒、立克次体;与感染程度不成正比,极严重可减少。
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3)急性溶血:组织缺氧,刺激RBC↑、WBC↑,见于蚕豆病、输血错误。
4)急性失血 外伤,内出血,宫外孕、脾破裂(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1-2h内中性粒可↑,为诊断早期指标,补液后下降,早期Hb、RBC变化不大)
5)急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
6)恶性肿瘤:产生促粒细胞因子
7)骨髓增殖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总数&4×109/L&
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0.5×109/L&
1) 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2) 血液系统疾病:非白血性白血病
3) 物理、化学及药物因素:氯霉素、核素、抗甲状腺、糖尿病、肿瘤药物
4) 感染性疾病:绝大部分病毒感染,伤寒杆菌→伤寒,产生内毒素,使循环池→边缘池
5) 单核-巨噬系统亢进:脾功能亢进(最常见)
6) 其它:肝硬化,过敏性休克、
简记:狼血理化 感康(亢)(主页君自己编的口诀,仅供参考)
(2)嗜酸性粒细胞(E)
1) 过敏性疾病:消化道、呼吸道、皮肤
2) 寄生虫病:多者&80%,类嗜酸性白血病
3) 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
4) 血液病:嗜酸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5) 某些恶性肿瘤:坏死时
6)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乙链→抗原抗体复合物)
简记:过寄皮血 瘤传
减少:少见(如急性感染、伤寒、副伤寒)
(3)&&&& 淋巴细胞
增多:LYM&5×109/L
1) 病毒感染:麻疹、传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
2) 某些细菌感染:百日咳、结核
3) 淋巴组织肿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4)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5) 器官排斥
简记:毒菌 瘤传 斥
三、血小板参数
(一)血小板计数(PLT、BPC)
1.检查方法:(1)计算盘法(2)血液分析仪
2.参考值:(100~300)×109/L(10~30万/ mm3)
3.临床意义
(1)生理:
正常人:6~10%波动;儿童:低;女性:月经前↓;妊娠中晚期↑,分娩1-2天↓
(2)病理:
1)血小板减少:PLT&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症,PLT&50×109/L时,皮肤、黏膜轻度出血,PLT&20×109/L时,可有严重出血。原因: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性贫血
②血小板破环过多:ITP、脾亢、过敏性损伤
③血小板消耗过多:DIC、TTP
④血小板分布异常:输入大量血浆、脾肿大
2) 血小板增多:PLT&400×109/L
①原发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早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②继发性:反应性↑,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脓毒血症、恶性肿瘤早期
(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7-11fl
MPV↑:ITP,巨血小板增多症;
MPV↓:再障、急性白血病
鉴别&&& 血小板破坏增多→PLT↓ MPV↑
&&&&&&& 血小板生成减少→PLT↓ MPV↓
注意:MPV随血小板数量减少持续下降是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造血功能恢复时MPV↑
(3)血小板比容(PCT),PCT= MPV× PLT
血小板增多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早期→PCT↑
(4)血小板体积分布密度(PDW) 15%~17%& 增大有意义,血小板体积越是不均一,PDW越大。
PDW↑: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DS、ITP
四、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一) 定义: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二)检查方法:手工显微镜下计数、活体染色
(三)形态学
(四)参考值:0.5%-1.5%& 绝对值(24-84)×109/L
(五)临床意义
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2、贫血的鉴别诊断
⑴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Ret明显增高
⑵再障Ret明显降低,低于15×109/L作为诊断再障的指标之一
& 鉴别溶血与再障贫血
3、可作为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判断疗效的指标。
&& 给予足够的铁剂或维生素B12及叶酸治疗,用药一周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在2-4周后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
第二节& 血液细胞形态检验
一、红细胞形态
㈠大小异常(正常直径6-9μm、平均7.5μm)
1.小红细胞& 直径<6μm&&& 增多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铁幼粒、地中海贫血
2.大红细胞& 直径>10μm&&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3.巨红细胞& 直径>15μm&&& 增多见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红血 病&
4.超巨红细胞& 直径>20μm& 红血病、红白血病、恶性贫血
5.红细胞大小不均&&&&&&&&&& 以巨幼细胞性贫血最明显
㈡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 &20%可诊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 &25%可诊断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
3、靶形红细胞: 增多见于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可达20%以上,缺铁
4、泪滴形红细胞:骨髓纤维化时增多,也可见于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
5、口型红细胞:&10% 增多见于遗传性口型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溶血性贫血、肝病患者
6、镰形红细胞: 见于HbS、HbC病
7、棘形红细胞: 增多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也可见于尿毒症、肝昏迷
8、红细胞形态不整:常见于DIC
㈢染色反应的异常
1、低色素性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常见于缺铁性、地中海、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2、高色素性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含量↑,常见于球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红细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红细胞增生活跃。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4、嗜碱性红细胞:增多反映红系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
㈣结构异常(主页按 貌似都有溶血性贫血)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内见到散在的大小不均数量不等的深蓝色点状颗粒,称嗜碱性点彩,该红细胞称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
2、豪焦小体:又称H-J小体,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卡博环:常与H-J小体同时出现
4、有核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最常见。
㈤分布异常
1、& 缗钱状形成:异常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2、& 红细胞凝集: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白细胞形态
㈠正常形态
1.&&&& 中性粒细胞(N)
2.&&&& 嗜酸性粒细胞(E)
3.&&&& 嗜碱性粒细胞(B)
4.&&&& 淋巴细胞(L)
5.&&&& 单核细胞(M)
㈡异常形态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⑴大小不均& 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
⑵中毒颗粒& 较严重的细菌性感染、炎症及大面积烧伤
⑶空泡形成& 脂肪变性、严重的化脓菌感染、败血症、理化损伤更多学习资料+QQ:
⑷杜勒小体& 嗜碱性着色,呈蓝灰色,严重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烧伤
⑸核变性&&& 严重感染或某些理化损伤
2.巨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形态:紫红色,细杆状物质形似棒状
意义:⑴考虑诊断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⑵排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异形淋巴细胞:最常见于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10%)
㈢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杆状核增多,出现晚幼、中幼、早幼)
常见病(中性粒细胞增多意义)
&&&&&&&&&&&&&& 轻度左移 &6%
核左移程度&&&& 中度左移 &10%
&&&&&&&&&&&&&& 重度左移 &25%
判断感染预后&& 再生性左移:WBC↑,抵抗力强,预后好(急性化脓性感染)
&&&&&&&&&&&&&& 退化性左移:WBC↓或正常,抵抗力弱
2.核右移:5叶以上,&3%
临床意义: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预后不良
三、血小板形态(不是重点)
1.小血小板:&2μm
2.大血小板:&4μm
3.巨血小板:&7.5μm
第三节 红细胞沉降率(ESR)
一、定义:简称血沉,是指一定条件下红细胞在血浆中沉降的速率。
二、检查方法
三、影响因素
1.血浆因素
⑴促进红细胞聚集增多血凝块: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⑵抑制:清蛋白、卵磷脂
2.红细胞因素
⑴红细胞数量:RBC多则血沉慢,反之加速
⑵红细胞形态:RBC形态异常,表面积小,血沉慢
四、参考值
男:0~15mm/h& 女:0~20mm/h
五、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儿童、女性月经、老年、生理性贫血
2.病理性增快:
⑴各种炎症
⑵组织损伤与坏死
⑶恶性肿瘤
⑷高球蛋白血症
⑹高胆固醇血症
前三条可以比照粒细胞增多的意义记,后三条简记为两高一低(高球蛋白,高胆固醇,贫血)
第四节 骨髓细胞学检验
一、临床应用(主要)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如疟疾);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
协助诊断骨髓转移癌。
(一)&& 适应症
1.贫血原因不明 2.红细胞增多症 3.各种类型白血病 4.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 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原因不明肝脾、淋巴结肿大 7.持续性高热 8.血象可疑白血病(血常规检查不正常)9.骨髓癌、骨髓转移癌 10.血液寄生虫病
(二)禁忌症
血友病或其它严重的出血性疾病
二、血细胞生成、发育及形态特点
1.干细胞、祖细胞镜下分不出来
2.血细胞发育系统
造血系统:红系、粒系、巨核系 ;非造血系统:单核系、淋巴系、浆细胞系
阶段:原始、幼稚、成熟
3,形态(彩图1-9):
核:大→小、圆→不规则、核仁(白)无→有
细胞质:少→多、深→浅、颗粒有→无
红系始终无颗粒、粒系非特异→特异
三、检查步骤
(一)取材、涂片、染色
1.取材 骨髓穿刺术
(1)取材部位:成人一般取髂后、髂前上棘,其次为胸骨、棘突或局部病灶部位。2岁以下可胫骨穿刺。
(2)抽吸量:不超过0.2ml
3~5张骨髓涂片, 2张血涂片
(二)低倍镜(10×)观察
1.判断标本是否满意
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3.计数巨核细胞总数:正常7~35只(1.5×3mm),以产血小板型(20%-70%)最多
(三)油镜
1.有核细胞分类
2.计算粒、红比值(M:E):正常2~4:1
临床意义:
1)& 比值正常 ①正常骨髓象 ②粒系及红系细胞平行减少 ③病变未累及到粒、红二系
2)& 比值增高 ①粒系细胞增多 ②红系细胞明显减少
3)& 比值减低 ①幼红细胞增多 ②粒系细胞明显减少
4.有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四)血涂片
1.低倍镜 2.油镜下白细胞分类 3.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 4.有无幼红细胞
(五)填写报告单及提出诊断意见
(1)取材、涂片、染色(可不写)(2)增生程度 (3)粒系 (4)红系 (5)粒:红比值 (6)淋巴、单核、浆细胞(7)网织细胞、内皮、组织细胞 (8)巨核细胞数目、分类;血小板多少 (9)有无特殊成团细胞 (10)有无血液寄生虫 (11)血涂片情况&&& (字体加深的为必写内容,有问题详细写,没问题简单写)
(1)肯定性诊断(2)支持临床诊断(3)排除性诊断(4)描述性诊断:增生性、感染性、抑制性、刺激性、大致正常骨髓象(5)骨髓象难以提示明确诊断
(六)正常骨髓象参考区间P26
1.&&&& 正常骨髓增生程度为增生活跃
2.&&&& 粒系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中幼粒以后占的多
3.&&&& 幼红细胞约占20%,以中晚幼为主
4.&&&& 粒红比值约为2-4:1,平均3:1
5.&&&& 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6.&&&& 单核细胞&4%,浆细胞&2%
7.&&&& 巨核细胞 7-35个,以产血小板型为主
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骨髓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之比约为&&&&&&&&&&&&&&&&& 常见原因
极度活跃&&&&&&&&&&&&&&&&&&&& 1:1&&&&&&&&&&&&&&&&&&&&&&&&&&&& 急慢性白血病
明显活跃&&&&&&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缺铁、溶血、巨幼、失血)&&&&&&&&&&&&&&&&&&&&&&&&&&&&&&&&&&&&
活跃&&&&&&&&&&&&&&&&&&&&&&&& 20:1&&&&&&&&&&&&&&&&&&&&&&&&&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等
减低&&&&&&&&&&&&&&&&&&&&&&&& 50:1&&&&&&&&& 某些增生不良性疾病(慢性再障、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极度减低&&&&&&&&&&&&&&&&&&&& 300:!&&&&&&&&&&&&&&&&&&&&&&&&&& 急性再障
一、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POX主要存在于粒系和单核系细胞中。
临床意义:鉴别粒系和单核系白血病与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 苏丹黑B染色(SB)
使细胞质中脂类物质显色呈棕黑或深黑
临床意义与POX相同,且原始粒呈阳性更敏感
三、 酯酶染色
1.NAS-DCE 主要存在于粒系,又称特异性酯酶(SE),粒细胞酯酶
2.α-NAE又称非特异性酯酶(NSE)
急单:原幼核细胞强阳性,可被NF抑制
急粒:原早幼粒细胞阴性或弱阳性,不被NF抑制
急淋:阴性
鉴别急单、急淋白血病
3. α-NBE 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中,又称单核细胞酯酶,对单核系细胞特异性较α-NAE强
急粒&&&&&& 急单&&&&&&& 急淋&&&&&&&&&&&&&& 意义
POX&&& + + +&&&&&&& +&&&&&&&&&& -&&&&&&&&&&& 急粒与急淋鉴别
SB&&& &+ + +&&&&&&& +&&&&&&&&&& -&&&&&&&&&&& 同上,更敏感
SE&&& &+ + +&&&&&&& -&&&&&&&&&& -&&&&&&&&&&& 粒细胞标志酶
α-NAE& -/+&&&&&&& + + +&&&&&&& -&&&&&&&&&&& 鉴别急单、急粒
&&&&&& NF不抑制&& NF抑制&
α-NBE& -&&&&&&&& + + +&&&&&&&& -&&&&&&&&&&& 单核细胞酯酶
四、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主要存在于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当细菌感染时,其酶活性增强。
1.&&&& 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
2.&&&& 血液病:再障、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中性红细胞增多症↑
五、 糖原染色
2.结果:胞质中红色物质
粒系:原粒、早幼粒阴性;单核:弱阳;淋巴:多为阴性;幼红:阴性;巨核:阳性
3.临床意义
(1)急性白血病
急粒:弱阳或阴性,弥漫淡红色
急单:阳性,弥漫淡红色或细颗粒
急淋:阳性,细胞颗粒或块状
(2)慢淋与淋巴细胞良性增多鉴别
前者:PAS多阳性,颗粒粗大,数量多
后者:PAS多阴性或微弱阳性
(3)幼红细胞增生性疾病鉴别
红血病、红白血病强阳性、其他贫血仅个别幼红细胞阳性
(4)戈谢病强阳性,尼曼-匹克病阴性
六、铁染色
1.原理:细胞内外铁与亚铁氰化钾发生蓝色反应
4.临床意义
(1)缺铁与非缺铁性贫血鉴别
前者内外铁均减少
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和指导铁剂治疗的一项可靠指标
铁染色为反映储存铁的“金标准“
(2)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环形铁粒幼细胞&15%
一、&&&&&&&&&&&&& 贫血
根据骨髓象特点,将贫血分为
⑴增生性贫血(骨髓中幼红细胞&30%)缺铁、溶血性、失血性、巨幼
⑵增生不良性贫血(红系增生减低)再障
㈠缺铁性贫血
1.&&&& 血象
①RBC↓ HGB↓↓ MCV、MCH、MCHC↓,RDW&15%
②WBC分类一般正常
③PLT多正常
④Ret常轻度增高
2.&&&& 骨髓象
①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②红系 幼质老核
③成熟RBC大小不等,以小红细胞为主,中心浅染
④粒系大致正常
⑤粒/红比值减低
⑥巨核细胞、血小板一般正常
3.&&&& 骨髓铁染色
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阳性率&15%
4.&&&& 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铁蛋白饱和度↓
㈡巨幼细胞性贫血
1.&&&& 血象
① RBC↓↓ ,HGB↓,MCV、MCH↑,RDW&15%
②WBC多正常,有核分叶过多现象,严重者减少
③血小板可减少,甚至有巨大血小板
④ Ret正常或轻度增高&&&&&&
2.&&&& 骨髓象
①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②红系&40%& 老质幼核
③成熟RBC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多见,浓染,可见染色质
④粒系相对减低,并可见巨型变
⑤粒:红比值明显减低
⑥部分巨核细胞可发生巨型变
3.&&&& 叶酸、维生素B12
叶酸缺乏: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
维生素B12缺乏:血清叶酸↑
㈢再生障碍性贫血
1.&&&& 急性再障
①RBC、HGB↓↓,为正细胞红色素性贫血
②WBC↓↓、中性粒↓↓,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③PLT&20×109/L
④Ret&15×109/L?
①骨髓增生多为重度减低
②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③粒红比值正常(平行)
④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达80%或更多
⑤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脂肪细胞成堆出现——非造血细胞团
⑥巨核细胞↓血小板↓
2.&&&& 慢性再障
㈣溶血性贫血(不是重点)
骨髓象:幼红细胞↑&40%,没有巨红细胞表现
二、&&&&&&&&&&&&&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
1.&&&& 髓系肿瘤(6类)
2.&&&& 淋巴组织肿瘤(5类)
㈡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诊断策略
1.髓系肿瘤
⑴形态学:①血象 ②骨髓象 ③骨髓活检
⑵细胞化学染色 ⑶免疫表型分析 ⑷细胞学及分子遗传学检验
2.淋巴系肿瘤
⑴形态学:①血象 ②骨髓象 ③淋巴结或骨髓活检
⑵细胞化学染色 ⑶免疫表型分析 ⑷细胞学及分子遗传学检验
三、&&&&&&&&&&&&& 常见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1.&&&&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①RBC与Hb早期可正常,晚期减少,可见有核红细胞,嗜多色性及点彩红细胞。
②WBC↑↑,以中幼粒以下细胞为主,原粒和早粒&10%,嗜碱细胞10%-20%,嗜酸细胞增多
③PLT早期↑,有时可达/L ,晚期可减少
①增生极度活跃 ②粒系增生明显,以中幼粒以下为主
③幼红细胞百分率↓,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
④粒红比值10-50:1& ⑤巨核细胞、血小板早期增多,晚期减少
⑶细胞化学染色:NAP活性减低
⑷染色体与基因检测
出现Ph染色体,融合基因ABL/BCR
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⑴定义:AML 是由于外周血、骨髓或其他组织中的髓系原始细胞克隆性增生所致的髓系细胞肿瘤。
⑵诊断标准:①原始细胞&20% ②原始细胞&20% ,伴有染色体异常
3.&&&& 前体淋巴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⑴B原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⑵T原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诊断标准:原始淋巴细胞&25%
4.&&&& 成熟淋巴细胞肿瘤
血象:RBC和HGB早期多为正常,晚期可见减低;WBC增高;晚期可见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系显著增生,以成熟的白血病性淋巴细胞为主;细胞形态特点同外周血;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
细胞化学染色:PAS染色淋巴细胞阳性率及积分值常显著增高,并呈现粗大颗粒状阳性反应。
⑵毛细胞白血病
⑶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
河北医大学习吧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生理学知识(参阅生理书)
㈠血管壁作用
1.&&&& 血管收缩 2.血小板激活 3.凝血系统激活 4.局部血粘度增高& 此外,有抗血栓作用
㈡血小板作用
1.维持血管壁完整性,毛细血管通透性
2.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3.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
4.提供膜磷脂表面(PF3),提供凝血反应介质
5.促使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㈢凝血机制 凝血因子
㈣抗凝机制
1.细胞& 2.体液(1)AT(抗凝血酶)(2)肝素& 3.蛋白C系统& 4.其它抗凝蛋白
㈤纤溶机制
止血凝血障碍
㈠血管异常
1.&&&& 毛细血管脆性或通透性↑ 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感染中毒
2.&&&& 毛细血管功能异常
㈡血小板异常
1.&&&& 血小板数量↑或↓
2.&&&& 血小板功能异常
㈢凝血异常
㈣纤溶亢进
㈤抗凝物质过多
1.&&&& 病理性抗凝物质,抗心磷脂抗体
2.&&&& 临床应用抗凝物↑
血管壁检测
一、出血时间(BT):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参考值:超过10min为异常(BT测定法)
临床意义:
1.血小板明显减少,功能异常
2.血管功能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血友病(vWD)
3.药物影响 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抗凝药(肝素)、溶栓药
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vWF:Ag)
原理:参考人卫版教材
参考值不记
临床意义:vWF:Ag是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凝指标之一。它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参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反应,起促凝血作用。
1.&&&& 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vWD),是诊断vWD及其分型的指标之一
2.&&&& 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等
血小板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Ca2+ 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血块。
定性:2h开始收缩,18-24h完全收缩;定量:凝块收缩率
收缩不佳:见于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
三、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
(前PLT—后PLT)/前PLT
PAdT↑: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
PAdT↓: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急性白血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是在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诱导剂,血小板由于发生聚集反应其血浆的浊度减低,透光度增加。
定性:显微镜;&& 定量:血小板聚集仪
临床意义:
PAgT↑: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
PAgT↓:血小板功能缺陷,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急性白血病等。
五、血浆血栓烷B2测定(TXB2)
TXB2 ,β-TG,PF4↑: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尿毒症
β-TG,PF4↓:α-颗粒缺乏症
TXB2↓:花生四烯酸代谢缺乏症
六、 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
自身抗体分为PAIgG、PAIgM、PAIgA、抗糖蛋白抗体(参考值不记)
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ITP)的诊断有意义
凝血因子检测
一、&&&&&&&&&&&&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它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常用的指标。
1.PT:10-14s,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为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被检/正常,1.0±0.15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0±0.1
临床意义:
1.&&&& PT延长:⑴因子Ⅰ Ⅱ Ⅴ Ⅶ Ⅹ缺乏。先天性缺乏:一种或两种因子异常。后天性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阻塞性黄疸、肠道菌群失调);⑵纤溶亢进;⑶抗凝物质过多
2.&&&& 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等。
临床应用:
1.&&&& 出血性疾病筛选
2.&&&& 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功能
3.&&&& 口服抗凝药的调整
注意:PT为监测口服抗凝药首选,预期值为参考值1.5-2倍,INR:国人2-3为宜,最大3.5。
二、&&&&&&&&&&&&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磷脂)和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灵敏和常用检测指标。
正常值:26-36s,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 APTT延长:
⑴凝血因子缺乏:①因子Ⅷ Ⅸ减少(轻、中、重血友病)②遗传性ⅤⅩⅪ因子缺乏,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③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ⅡⅨⅩ)
⑵应用抗凝药物或血液中凝血物质过多
⑶纤溶亢进
2. APTT缩短:DIC早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临床应用:
⑴出血性疾病的筛选
⑵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的检测
⑶监测肝素用量的首选指标:预期值应延长到参考值的1.5-2.5倍,小于1.5倍抗凝不充分,大于2.5倍可导致出血。应用肝素过程需检测PLT,如PLT&50×109/L需停药。
APTT PT同时延长:①共同途径:ⅩⅤⅡⅠ②肝脏疾病,纤溶亢进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
1:FIB减少
⑴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⑵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DIC,严重肝病
⑶原发性纤溶:肺、前列腺手术,脑肿瘤,缺氧
2. FIB增高
⑴急性感染:胆炎?、胆囊炎
⑵无菌性炎症: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风湿性疾病
⑶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大手术,大面积烧伤
⑷其它:恶性肿瘤,妊高症,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血栓前状态
四、血浆凝血酶时间(TT)
原理:凝血酶时间(TT)加入一定量的标准化凝血酶溶液,使血浆发生凝固的时间。
参考值:16-18s,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TT延长见于 ⑴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⑵纤溶亢进:DIC后期 ⑶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多(肝素或肝素样物质)
TT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原理:甲苯胺蓝呈碱性,有中和肝素的作用。在凝血酶时间延长的受检血浆中加入少量甲苯胺蓝,再测定TT。若延长的TT恢复至正常或明显缩短(5s以上),提示有肝素增多或类肝素物质。若不缩短,则存在其它抗凝血酶类物质或缺乏纤维蛋白原。
临床意义:血中类肝素物质增多多见于严重肝病、DIC、过敏性休克、肝叶切除、肝移植后。
抗凝及纤溶活性检测
血浆抗凝血酶(AT)活性测定
原理: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凝血酶,使抗凝血酶与凝血酶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释出显色集团。显色的深浅与剩余凝血酶呈正相关,与AT呈负相关。
参考值:80%-120%(发色底物法)
临床意义:
AT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
AT活性减低:见于DIC早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遗传性AT缺陷
纤溶活性检测
1.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定性:阴性(乳胶凝集法) 定量:&5mg/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纤溶亢进、DIC后期、恶性肿瘤、肝脏疾病及溶栓治疗。
2.血浆D-二聚体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后形成的最终碎片
定性:阴性(乳胶凝集法)定量:&0.5mg/L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DIC):阳性或增高;原发性纤溶:阴性或不增高
D-二聚体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3.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原理:受检血浆加入硫酸鱼精蛋白,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形成的复合物解离,游离的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纤维状物。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DIC早中期
阴性:DIC晚期、原发性纤溶亢进(可鉴别原发与继发纤溶亢进)
4.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原理:血浆优球蛋白含有纤维蛋白原(Fg)、PLG、t-PA,但不含纤溶酶抑制物。受检血浆置于醋酸溶液中,使优球蛋白沉淀,经离心去除纤溶抑制物,将沉淀的优球蛋白溶于缓冲溶液,再加入钙溶液或凝血酶,使Fg变为纤维蛋白凝块,观察凝块完全溶解的时间。(PLG在t-PA作用下激活转化为纤溶酶,使凝块溶解)
参考值:凝血酶法98-216min(不记)
纤溶活性增强(ELT&70min):纤溶亢进
纤溶活性降低(ELT&120min):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1.筛选试验(出血性疾病)
血管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功能异常
ⅠⅡⅤⅩ缺乏,肝脏疾病,VK缺乏,抗凝药治疗,纤溶亢进
因子Ⅶ缺乏(外源性)
因子Ⅷ Ⅸ Ⅺ缺乏
N&&&&&&&&& N&&&&&&&&& N&&&&&& &&&常规准备手术
N或↑&&&& ↓&&&&&&&& ↓& &&&&&&&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
2.纤溶的鉴别
FDP和D-二聚体
3.抗凝药物检测
APTT是应用肝素的首选检测指标
PT是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
PLT、PT、TT、FIB正常 ,APTT延长
单个凝血因子缺乏(Ⅷ Ⅸ Ⅺ)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血象:PLT& ↓
骨髓象: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成熟障碍。急性ITP: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慢性:颗粒型巨核细胞↑
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
PLT、PT、APTT、FIB、3P、TT、FDP、D-二聚体、AT
PLT&100×109/L,PT、APTT先缩短后延长,FIB&1.5g/L,3P试验阳性,TT延长,FDP、D-二聚体增高,
AT降低。有三个异常结合临床表现诊断
7.溶栓治疗的实验室检测
TT:一般不超过正常对照的1.5-2.5倍
PT:INR维持在2.0-3.0为宜
FIB:溶栓后2h即可减少到2g/L,维持在1.2-1.5 g/L为宜,否则易出血
FDP:300-400mg/L,先增高后降低
8.溶栓治疗有效的指标
D-D、FDP明显上升后逐渐下降。注意:D-二聚体的特异性更高。
第三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尿液分析
一、尿液分析临床价值
1.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 2.诊断疾病 3.用药监护 4.健康查体
二、标本收集及保存
1.随机尿:门诊病人和急诊病人
2.晨尿:轻症的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适于检验比密、细胞成分、管型
3.空腹尿:多用于餐前尿糖检查
4.清洁中段尿:用于尿液细菌培养
5.24小时尿:8am-8am,用于定量的检测,注意加防腐剂(甲醛:尿中细胞、管型;甲苯:尿糖、尿蛋白简记:笨蛋,醛管。冰乙酸:醛固酮和5-羟色胺;麝香草酚:尿电解质和结核杆菌。)
三、检查内容(尿常规)
(一)一般性状
参考值:ml
临床意义:
(1)&&&&&& 生理原因& 水摄入、浓茶、咖啡、乙醇、精神紧张
(2)&&&&&& 病理原因& ①内分泌疾病& 如糖尿病、尿崩症
&&&&&&&&& ②肾脏疾病& 如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后期、多囊肾、急性肾衰多尿期
&&&&&&&&& ③精神性多尿
尿量↓& 少尿 &400ml/24h (17ml/h)& 无尿&100ml/24h
(1)& 肾前性少尿: 休克、脱水、心力衰竭、或全身水肿使有效血容量↓
(2)& 肾性少尿:如急性肾炎、急性肾衰少尿期
(3)& 肾后性少尿:尿路结石、肿瘤压迫、前列腺肥大
肉眼血尿:1L尿中1ml的血液,可呈淡红色
镜下血尿:外观无血色、经离心后显微镜下超过3个/HPF
临床意义:
①见于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结石、肿瘤、外伤
②出血性疾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③抗凝药物:香豆素类、肝素
尿三杯实验:1.尿道出血 2.肾或输尿管出血 3.膀胱出血
(2)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
颜色:浓茶色、红葡萄酒色、酱油色
特点:隐血试验阳性,镜下无红细胞
临床意义:
①血红蛋白尿;急性血管内溶血
②肌红蛋白尿:挤压综合征、缺血性坏死、心肌梗死
(3)胆红素尿
颜色:深黄色、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临床意义: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菌尿
脓尿:白色混浊
菌尿:云雾状,加热加酸不消失
(5)乳糜尿、脂肪尿
乳糜尿;混有淋巴液、呈乳白色,见于腹腔结核、肿瘤、丝虫病(压迫胸导管、淋巴管)
脂肪尿:脂肪小滴,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
3.透明度 (正常:清晰透明)
新鲜尿(混浊)→(加热加碱) 混浊消失&&&&&&&& &&&变清 有气泡(碳酸盐)
&&&&&&&&&&&&&&&&&&&&&&&&&&&& 混浊增加→(加酸)& 变清 无气泡(磷酸盐)
&&&&&&&&&&&&&&&&&&&&&&&&&&&&&&&&&&&&&&&&&&&&&&&& 混浊→(乙醚) 震荡后透明为脂肪尿乳糜尿
&&&&&&&&&&&&&&&&&&&&&&&&&&&&&&&&&&&&&&&&&&&&&&&&&&&&&&&&&&&&&&& 震荡后仍混浊为脓尿
氨臭味:膀胱炎或尿潴留
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鼠臭味:苯丙酮尿症
检测方法:(1)尿比密计法:最普及,但用量多,实验影响因素多,不准
&&&&&&&&&& (2)尿试带法:简单、快速、用量少、易pH影响
参考值:1.015-1.025(晨尿) 1.003-1.035(随机尿)
增高:见于高热、脱水等;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
降低:见于大量饮水、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衰;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损害
(二)干化学法
8项检测:包括蛋白、尿糖、pH、酮体、胆红素、尿胆原、隐血和亚硝酸盐
9项检测:增加白细胞
10项检测:增加尿比密
11项检测:增加维生素C
参考值:5.5-6.5(晨尿) 4.5-8.0(随机尿)
临床意义:
(1)&&&&&& pH↓:见于酸中毒、高热、脱水、痛风、口服维C、低钾(酸性尿)
(2)&&&&&& pH↑: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高钾
参考值:定性 阴性& 定量 0-80mg/24h
蛋白尿:定性 阳性& 定量&150mg/24h
产生蛋白尿机制:
(1)&&&&&& 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
(2)&&&&&& 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
(3)&&&&&& 血浆中小分子蛋白质↑
(4)&&&&&& 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分泌
(1)生理性蛋白尿(500mg/24h)①功能性蛋白尿(一过性)
②体位性蛋白尿 直立出现、卧位消失,无血尿 高血压水肿
(2)病理性蛋白尿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 特点:以清蛋白为主&&&&&&& &&&&&&定性&&&&&&&&&&&&&&&&&& 定量
常见疾病:&&&& A急性肾小球肾炎& +~++&&&&&&&&&&&&&&&& 3g/24h
&&&&&&&&&& B肾病综合征&&&& +++~++++&&&&&&&&&&&& 3.5g-10g/24h
&&&&&&&&&& C急进性肾炎&&&& +~++(或更多)&&&&&&&& &3g/24h
&&&&&&&&&& D隐匿性肾炎&&&& ±~+&&&&&&&&&&&&&&&& &1g/24h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 特点:以小分子蛋白为主(重吸收↓)
&&&&&&&&&&&&&&&&& 定性:+~++&& 定量:1-2g/24h
&&&&&&&&&&&&&&&&& 常见疾病:肾盂肾炎(多伴脓尿),多由进行性感染所致
③混合性蛋白尿&&& 肾小球肾小管中均有病变、慢性
&&&&&&&&&&&&&&&&& 常见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
④溢出性(肾前性)& 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
&&&&&&&&&&&&&&&&&& &常见疾病:a.多发性骨髓瘤 浆细胞病 本周蛋白尿(凝溶蛋白尿 轻链病)
&&&&&&&&&&&&&&&&&&&&&&&&&&&& &b.急性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尿
&&&&&&&&&&&&&&&&&&&&&&&&&&&& &c.肌肉挤压损伤:肌红蛋白尿
⑤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
⑥假性蛋白尿:由于尿中混有血、脓、粘液等成分而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注意:尿蛋白含量与肾脏疾病的病情并不成正比,而与蛋白种类有关
尿蛋白电泳检测&& 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轻,免疫球蛋白不增多
&&&&&&&&&&&&&&&& 非选择蛋白尿:肾小球损伤严重、预后不良
3.尿糖检测(GLU)
原理:GLU氧化酶反应
参考值:阴性 24h:0.56-5.0mmol/l
产生机制:(1)血糖增高超过阈值(2)血糖未升高但阈值降低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饮食、妊娠、精神
(2)&&&&&& 病理性:
①糖尿病(血糖持续升高超过肾糖阈)
②其它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嗜铬细胞瘤、垂体前叶功能亢进、Cushing征
③应激性糖尿:颅脑外伤、急性心肌梗死
④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对葡萄糖重吸收能力↓ 肾糖阈↓,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家族性糖尿病
⑤其它糖尿:乳糖、果糖、半乳糖
4.尿酮体检测(KET)
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饥饿、禁食过久、剧烈运动
(2)&&&&&& 病理性: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②婴儿或儿童发热、严重呕吐、腹泻
③严重妊娠反应、子痫
5.尿胆红素
原理:血红素辅基蛋白质代谢产物
参考值:阴性& &2mg/L
临床意义:见于梗塞性黄疸(肝脏疾病)
6.尿胆原(URO)
原理: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通道转化为尿胆原、从粪便排出为粪胆原。大部分→结合胆红素;小部分→肾脏排出
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0-20μmol/L
临床意义: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7.亚硝酸盐(NIT)
原理:革兰阴性菌将尿中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可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亚硝酸盐试验阳性反应需要四个条件:
(1)&&&&&& 体内有适量硝酸盐存在
(2)&&&&&& 尿液在膀胱中停留4个小时以上
(3)&&&&&& 尿液中致病菌含硝酸盐还原酶
(4)&&&&&& 尿液必须新鲜,使用抗生素48h内可干扰该试验
8.尿白细胞
参考值:0-5个/HPF
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脓尿):各种类型细菌感染
(2)&&&&&& 淋巴、单核细胞↑: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3)&&&&&& 嗜酸性粒细胞↑:药物变态反应、急性间质性肾炎
9.尿隐血和尿红细胞
11.维生素C&&&&&& 假阴性
(三)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方法:新鲜混匀的尿液10ml,留0.2ml
1.&&&& 细胞
(1)红细胞
参考值:0-3个/HPF &0-5个/μl
形态&&& 等渗尿:红细胞为浅黄色双凹圆盘状
&&&&&&& 高渗尿:皱缩成表面带刺颜色较深的球形细胞
&&&&&&& 低渗尿:吸水胀大,红细胞淡影
肾小球源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80%,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
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50%
形态:新鲜尿中,白细胞外形完整,胞质内颗粒清晰、胞核清楚
尿中白细胞↑见于:①泌尿系统感染 ②成年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3)上皮细胞
1)鳞状上皮细胞&
来源:尿道前段、女性阴道上皮
参考值:易见
临床意义:一般无临床意义,大量→尿道炎
2)移行上皮细胞
①大圆上皮细胞(表层)
来源部位:膀胱黏膜表层
参考值:无或可见
临床意义:膀胱炎
②尾形上皮细胞(中层)
来源部位:肾盂
形态:大小不一、梨形有尾
参考值:无
临床意义:肾盂肾炎
③肾小管上皮细胞(小圆)
来源部位:肾小管上皮
形态:圆形或多边形,白细胞的1.5-2倍,核大为圆形,被膜厚,胞质中有明显颗粒
参考值:无或偶见
临床意义: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慢性肾炎
定义:管型是尿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形成管型的条件:
①尿中白蛋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蛋白构成管型的基质
②肾小管有浓缩酸化功能,使蛋白质,无机盐类浓缩和酸化而析出
③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淤积,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各种成分凝聚
④具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利于管型的形成和排泄
参考值:透明管型 无或偶见
①透明管型:健康人偶见,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时可增多
②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出血、主要见于肾小球肾炎活动期
白细胞管型:来自肾小管管腔间质的白细胞包含在管型内形成,主要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
混合性管型:含有各种颗粒物质和细胞的管型
③颗粒管型
细颗粒: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粗颗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物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④肾衰竭管型(宽大管型):慢性肾衰竭少尿期
⑤蜡样管型:严重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⑥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四、尿液细胞和管型计数
(一)标本留取
1.12小时尿& 8pm-次日8am,加甲醛
2.3小时尿& 6am-9am,不需加防腐剂
(二)测定方法
临床意义:急慢性肾炎红细胞↑、管型显著↑,泌尿系统感染→白细胞↑
第二节 肾功能试验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
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清除血浆中某一物质的能力。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概念:肾单位时间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标本:24h留尿法,甲苯防腐,取血2ml,同时测定血、尿肌酐浓度
参考值:80-120ml/min
1.&&&& 较早判断肾小球损伤
2.&&&& 评估肾功能受损程度
①代偿期50-80& ②失代偿期 20-50 ③衰竭期10-20 ④尿毒症期 &10
3.&&&& 指导治疗 ①慢性肾衰 20-50 ml/min& ②噻嗪类利尿剂常治疗无效&30 ml/min ③透析治疗&10 ml/min
(二)血清肌酐(Scr)
临床意义:
1.Scr浓度升高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2.评估肾功能受损程度
①代偿期133-177μmol/L ②失代偿期186-442 ③衰竭期 451-701 ④尿毒症期 &707
3.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
①器质性肾衰Scr&200μmol/L,肾前性少尿&200
②器质性肾衰,血清Scr与尿素Scr同时增高;肾前蛋白分解代谢旺盛或蛋白摄入过多,Sur升高,Scr不升高
(三)血清尿素(Sur)
参考值:成人3.2-7.1 mmol/L
一般在肾功能不全的失代偿期或氮质血症时,尿素才会增高
1.&&&& 肾性
2.&&&& 肾前性
3.&&&& 肾后性
4.&&&& 蛋白分解代谢亢进
肾衰竭代偿期:&9mmol/L,失代偿期:&9mmol/L,肾衰竭期&20mmol/L
Sur不能用于早期肾功能不全的筛查和诊断,但对晚期肾功能评估有意义。
通常Sur/Scr大约为10/1,器质性肾衰≤10/1,肾前性氮质血症&10/1
(四)血清尿酸
(五)血清胱抑素C&& 首选
二、远端肾小管功能试验
(一)尿浓缩-稀释试验
方法:昼夜尿比密试验(莫氏试验) 3小时尿比密试验
(1)&&&&&& 尿少比密高
(2)&&&&&& 尿多比密低
(3)&&&&&& 高血压肾病:早期表现夜尿↑
注意事项1.尿试带法不适用此试验 2.夏天 尿少比密高 3.冬季可表现尿多比密低
(二)尿渗量
尿渗量指尿内全部溶质的微粒总数量。
测定方法:冰点下降法
等渗尿:提示肾小管浓缩功能严重受损
低渗尿:表明肾小管浓缩功能丧失,但稀释功能存在,见于尿崩症
三、 近端肾小管功能试验
(一)尿中β2微球蛋白测定
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法或酶联法
1.&&&& 尿中β2微球蛋白升高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
2.&&&& 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监测:出现排异反应,数天即见尿β2微球蛋白升高。
注意:恶性肿瘤感染均可产生较多β2-M使血及尿中含量升高
(二)α1微球蛋白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伤时,尿α1微球蛋白升高
对近曲小管和肾小球功能的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比β2微球蛋白高
肾功能试验小结:
(1)&&&&&& 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β2微球蛋白
(2)&&&&&& 远端肾小管功能试验: 尿浓缩-稀释试验、尿渗量
(3)&&&&&& 近端肾小管功能试验:尿β2微球蛋白、尿α1微球蛋白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的实验诊断策略
(一)尿常规
(二)进一步检查 蛋白尿、血尿、其它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13年的大题,虽然简单但很多人没答上,再次证明实诊考试没有所谓的重点)
1.尿液异常
初期尿量减少,几乎全部患者有肾小球源性血尿,30%患者可有肉眼血尿,24h尿蛋白定量通常为1-3g,白细胞和上皮细胞轻度增多,可见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等。
2.肾功能异常
Ccr↓,尿比密、尿渗量↑
3.免疫学检查
4.其他改变
肾病综合征
1.尿液异常
产生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超过3.5g,多以白蛋白为主
2.血浆蛋白异常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均显著减低
3.高脂蛋白血症
4.血液高凝状态
1.尿液异常
脓尿、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2g/24h),白细胞(脓细胞)显著增加
急性肾盂肾炎:白细胞满布视野,可有白细胞管型
慢性肾盂肾炎:出现慢性肾衰时,尿蛋白↑,可有颗粒管型,上皮细胞管型、蜡样管型
2.尿液细菌学检验
3.肾功能改变
4.血液学异常
第四章 肝功能试验
(一)血清酶试验
(1)ALT/GP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2)AS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 急性病毒性肝炎:ALT和AST均可升高,尤以ALT升高显著
(2)&&&&&& 重症肝炎和亚急性肝炎:转氨酶明显升高(以AS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的同时,酶的活性反而降低,同时黄疸加重,称酶-胆分离现象,是肝细胞坏死的表现。
(3)&&&&&& 慢性肝炎:转氨酶轻度上升或中度上升,其中慢性活动期肝炎多为AST&ALT
(4)&&&&&& 肝硬化肝癌AST&ALT
(5)&&&&&& 脂肪肝、药物性肝炎、酒精肝
(6)&&&&&& 梗阻性黄疸
(7)&&&&&& 心肌梗死
2.碱性磷酸酶(ALP)
参考值:正常成人20-110U/L& 儿童&250U/L
临床意义:
(1)&&&&&& ALP和转氨酶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鉴别(阻塞性黄疸↑)
(2)&&&&&& 肝癌:ALP↑,因此可用于辅助诊断肝癌
(3)&&&&&& 肝外疾病:骨骼疾病,由于成骨细胞增生和活动旺盛血清ALP↑,妊娠中晚期、生长中儿童ALP↑
3.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γ-GT)
肾脏活性最高,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临床用于肝胆疾病的诊断
临床意义:
(1)&&&&&& 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
(2)&&&&&& 胆道阻塞性疾病
(3)&&&&&& 肝实质性病变
(4)&&&&&& 酒精性肝损伤
4.胆碱酯酶
反映肝蛋白合成功能的好坏
(1)&&&&&& 肝疾病
(2)&&&&&& 有机磷化合物中毒
(3)&&&&&& 肝外疾病
(二)蛋白质代谢检查
1.血清总蛋白含量、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血清总蛋白检查方法(TP):双缩尿法加以测定
白蛋白(ALB):溴甲酚绿法测定
球蛋白(GLO):STP-A
参考值:TP 60-80g/L&& ALB 35-50 g/L& GLO 20-30 g/L (这个还是记一下吧,有的题目会用到)
低蛋白血症:TP&60 g/L或ALB&25g/L
高蛋白血症:TP& 80g/L或GLO&35g/L
临床意义:
(1)&&&&&& 急性或局灶性肝损伤:TP,A/G多为正常
(2)&&&&&& 亚急性重症肝炎:TP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若呈进行性减少,应警惕发生肝坏死
(3)&&&&&& 肝硬化慢性肝炎 肝癌等:多有ALB↓ GLO↑,A/G下降或倒置
(4)&&&&&& 肝外因素
2.血清蛋白电泳(SPE)
(1)&&&&&& 急性肝炎:早期无明显异常,病情加重时可有γ球蛋白↑
(2)&&&&&& 慢性肝炎肝硬化:A↓,α1α2β↓,γ球蛋白持续↑,γ球蛋白增高程度与病情成正比,肝硬化时可有β-γ桥
(3)&&&&&& 肝癌:与肝硬化相似,但偶有甲胎蛋白带
(4)&&&&&& 肝外疾病:M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多有γ球蛋白单克隆性增高,A↓;肾病综合征:A及γ↓、α2β↑;结缔组织病:多克隆γ球蛋白↑
3.血清前蛋白测定(早期反映)
(三)血清胆红素检查
检查目的:检查有无黄疸
1.血清总胆红素(STB)
参考值:&17.1μmol/L
临床意义:
(1)&&&&&& 判断有无黄疸
(2)&&&&&& 判断黄疸程度
2.血清结合胆红素(CB/SDB)
参考值:&6.8μmol/L
3.非结合胆红素(UCB/SIB)
原理:UCB= STB- SDB
参考值:&10.3μmol/L
4.尿内胆红素检查(BIL)
5.尿内尿胆原检查(URO)
黄疸类型鉴别
黄疸类型&&&&& 血清结合胆红素&&&& 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尿胆原&&&& 尿液胆红素&&&&& 粪便颜色
溶血性&&&&&&&&&& ↑/正常&&&&&&&&&&&& ↑↑↑&&&&&&&&&&& ↑↑↑&&&&&& -&&&&&&&&&&&& 深棕色
肝细胞性&&&&&&&& ↑↑&&&&&&&&&&&&&&& ↑↑&&&&&&&&&&&&& ↑↑&&&&&&& +~++&&&&&&&&& 棕黄色
梗阻性&&&&&&&&&& ↑↑↑&&&&&&&&&&&&& ↑/正常& &&&&&&&&&↓&&&&&&&& ++~+++&&&&&&& 浅黄或灰白
(小君按:开始还费了一番功夫才把这个表记住,后来发现非常简单:
首先要明白原理,实诊书上说的好像不是很不明白,推荐物诊教材,李金鹏编的那本上也有相应的图示。要大概清楚胆红素的来龙去脉:
血液(UCB)→肝& (UCB→CB)→胆& →&& 肠(URO)
&&&&&&&&&&& &&&&&&&&&&&&&↖血(肝肠循环) ↙
&&&& &&&&&&&&&&&&&&&&&&&&↓(小部分)
肾(尿胆原& )
溶血性:红细胞破坏过多→UCB↑↑,CB正常或代偿性增加,因此肠内URO增加,重吸收增加,肝脏处理有限,进入肾,所以尿中URO增加。
肝细胞性:肝细胞受损,UCB转化为CB数量减少,UCB增加。CB仍能经胆道,但一部分由于胆道阻塞会返流,所以血中CB增加。血中CB运到肾,因此尿液胆红素阳性。
梗阻性:这个应该最好理解了,胆道完全阻塞,肠内URO肯定少了,血液返流,因此血中CB大大增加,尿液胆红素也如此。
如果你记不住原理,就单说这个表格,也有规律:未结合胆红素和尿胆原基本上是相同的;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相加都是4个↑,记住其中之一就行;结合胆红素和尿液胆红素也是对应的。)
(四)肝纤维化检查
1.Ⅲ型前胶原肽(P-Ⅲ-P):血清P-Ⅲ-P是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良好指标,且增高与肝纤维化程度正相关。
2. Ⅳ型胶原(C-Ⅳ):诊断早期指标
3.透明质酸(HA):反映肝损伤严重程度,及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指标。
4.层粘连蛋白(LN):肝纤维化后期增高尤其明显
(五)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 P280
1.甲肝病毒
检测项目:HAV-RNA阴性;甲型肝炎病毒抗体(血液、粪便)
临床意义:
HAV-IgM:感染后1-4周出现阳性(高滴度),持续2-3个月(低滴度),逐渐转阴(12个月)。此抗体阳性是新近感染HAV的证据,甲肝早期指标。
HAV-IgG:出现晚,感染后3-12个月达高峰,终身存在(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现已痊愈,已获得一定免疫力。
HAV-IgA是肠道黏膜分泌的局部抗体,阳性反应见于甲肝早期和急性期,是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2.乙肝病毒
检查项目:HBsAg 抗-HBs HBeAg抗-HBc
参考值:阴性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阳性见于:①急性乙肝潜伏期、发病期 ②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 ③无症状携带者
(2)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阳性:说明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对HBsAg有一定中和作用
(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阳性:说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乙肝病毒复制,传染性强
(4)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
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清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乙肝病毒c抗体(抗-HBc)
HBcAg抗原性很强,感染后免疫反应出现最早,其抗体有抗- HBcIgM和抗- HBcIgG两种
抗- HBcIgM::HBV近期感染指标,也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传染性极强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临床意义
+&&&&&&&&& -&&&&&&&& +&&&&&&&& -&&&&&&&&& +&&&&&&&&&&&&& 急性或慢性感染(大三阳)
+&&&&&&&&& -&&&&&&&& -&&&&&&&& +&&&&&&&&& +&&&&&&&&&& &乙肝后期或慢性感染(小三阳)
& +&&&&&&&&& -&&&&&&&& +&&&&&&&& -&&&&&&&&& -&&&&&&&&&&&&& 潜伏期或急性乙肝早期
-&&& &&&&&&&+&&&&&&&&& -&&&&&&&& +&&&&&&&&& +&&&&&&&&&&& 痊愈或恢复期,有免疫力
-&&& &&&&&&&+&&&&&&&&& -&&&&&&&& -&&&&&&&&& +&&&&&&&&&&&&&&&& 痊愈,有免疫力
-&&& &&&&&&&+&&&&&&&&& -&&&&&&&& -&&&&&& &&&-&&&&&&&&&&& 疫苗接种或感染时,有免疫力
简记:1.3.5大三阳;2.4.5小三阳
(六)肝癌诊断P335
1.甲胎蛋白(AFP)测定
参考值:成年人&25g/L& 阴性
临床意义:
(1)& 原发性肝癌& &400μg/L
(2)& 其他肿瘤&& 检测灵敏度低,一般&300μg/L
(3)&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一般&300μg/L
(4)& 妊娠&& 3-4个月开始升高,在第8个月达高峰,可达400-500μg/L
2.癌胚抗原测定(CEA)
参考值:0-15μg/L(ELISA法)
临床意义:
(1)&&&&&& 转移性肝癌:CEA↑↑,阳性率为90%
(2)&&&&&& 其它部位肿瘤:超过4倍,恶性肿瘤可能性较大;超过8倍,高度怀疑恶性肿瘤
(3)&&&&&& 非肿瘤性疾病:CEA轻度增加,但一般不超过参考区间上限的4倍。
胸腹腔积液检查
一、形成机制
(一)漏出液(非炎症性浆膜腔积液)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白蛋白降低),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
2.毛细血管内压力↑(静脉压↑),如心衰、缩窄性心包炎(回流受阻)
3.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或肿瘤压迫
(二)渗出液(炎症性或其它感染性原因导致的浆膜腔积液)
1.感染:结核性感染最常见
2.理化损伤:外伤、胃肠穿孔
3.恶性肿瘤& (管壁原因)
4.自身免疫性疾病 (毛细血管通透性↑)
二、标本采集
无菌条件通过穿刺术获得标本
(一)一般性状
漏出液淡黄色,
渗出液不定
(1)红色:年轻人多为结核,中年以上警惕肿瘤
(2)草黄色稀薄:见于结核病
(3)黄色脓样:化脓性感染
(4)深黄色:黄疸患者,胆汁性腹膜炎
(5)乳糜样:由于胸导管或大的乳糜管遭受破坏或阻塞所致
(6)绿色:绿脓杆菌感染
2.透明度:漏出液透明;渗出液混浊
3.比重:漏&1.015 ;渗&1.015
4.凝固性:漏 不凝;渗可凝
(二)化学检查&&&&&&&&&&&&&& 漏出液&&&&&& 渗出液
1.粘蛋白定性试验&&&&&&&&&&&&& 阴性&&&&&&&& 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25g/L&&&&&& &30 g/L&&& 总蛋白是鉴别最有用的指标
3.糖定量试验&&&&&&&&&&&&&& 等于血糖浓度&& 低于血糖浓度
(三)显微镜检查
1.细胞计数& 总细胞数:漏 &100×106/L;渗 &500×106/L&& (数10个大方格细胞)
2.细胞分类& 漏: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渗:化脓性(中性粒)、结核性积液(中性粒为主、后期淋巴细胞为主)、慢性炎症、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为主)
3.细胞学检查:怀疑恶性肿瘤
粪便检查P166
一、临床应用
二、标本采集
1.应盛于洁净、干燥的有盖容器内,不得混有尿液、水或其它杂物
2.选取含有黏液、脓血等病变成分送检,外形无异常的应多处取材,其量至少为大拇指末段大小
3.查阿米巴滋养体标本要注意保温、并立即检查
4.孵化血吸虫毛蚴,最好留全份粪便
5.检查蛲虫卵应在清晨排便前从肛门周围皱襞中试取标本
6.灌肠后粪便或服用油类泻剂的粪便不适合做标本
7.隐血试验:检查前3天禁食肉类及动物血制品,禁服铁剂、维C等
三、参考区间
(一)一般性状
正常:1次/日,100-300g/次,一般与饮食种类有关,病理性增多见于胃肠 胰腺 肝胆有炎症或功能紊乱时。
(1)稀水样便:急性肠炎、服泻药、食物中毒、伪膜性肠炎
(2)粘液脓血便: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结肠癌
(3)米泔样便:霍乱、副霍乱等
(4)细条状便:直肠癌
(5)胶冻样变: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肠易激综合征
(6)羊粪便(球形硬便):习惯性便秘、老年排便无力
(7)乳块便:婴儿对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完全,引起婴儿腹泻
(1)鲜红色:下段肠道的炎症或出血
(2)黑色(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59-75ml)
(3)白陶土色:梗阻性黄疸、脂肪泻
(4)果酱样大便:阿米巴痢疾
正常粪便有臭味;
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有恶臭;
阿米巴肠炎粪便有血腥臭味;
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有酸臭味。
(二)显微镜
(1)白细胞(主要指中性粒)
正常:无或偶见
①肠炎时↑ &15/HPF,分散存在
②菌痢:满布视野,成堆存
③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2)红细胞
正常粪便无
增多:见于①肠道下段炎症及出血 ②细菌性痢疾,红细胞&白细胞,分散 ③阿米巴痢疾 红细胞&白细胞,成堆
(3)巨噬细胞
增多:菌痢,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
(4)肠黏膜上皮细胞
增多:菌痢、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
(5)肿瘤细胞:直肠、结肠癌
(三)化学检查
(1)化学方法:邻联甲苯胺法、联苯胺法等(特异性差)
(2)免疫学方法:不受动物血红蛋白干扰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主要诊断上消化道出血
(1)消化性溃疡间断阳性
(2)消化道恶性肿瘤持续阳性,如胃癌阳性率可达95%,可用于普查
(3)其他:钩虫病、门脉性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流行性出血热等均可阳性
脑脊液检验P355
一、脑脊液生理
(1)生成循环
(2)生理作用
二、临床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脑血管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协助诊断脑肿瘤
三、标本采集
腰椎穿刺术
第一管细菌学;第二管 生化和免疫学;第三管 细胞的计数和分类
四、检查内容
(一)一般性状
(1)红色 穿刺损伤;病理性出血( P357鉴别)
(2)黄色:①少量 陈旧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②椎管梗阻 ③脑膜炎
(3)乳白色:化脓性脑膜炎
(4)绿色:绿脓杆菌感染
(5)棕色、黑色:见于肿瘤、如黑色素瘤
2.透明度(正常 清晰透明)
①化脓性脑膜炎:脓性混浊
②结核性脑膜炎:毛玻璃样混浊
③病毒性脑膜炎:透明或微浊
3.凝固性(正常 不凝固)
①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放置1-2h形成明显凝块
②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放置12-24h,表面形成蛛网膜样梗阻
③蛛网膜下腔梗阻:(三大特征)黄色、胶冻状、蛋白-细胞分离(蛋白含量高、细胞不增多)
(二)显微镜检查
细胞计数:10个大方格
(1)直接计数 成人:0-10×106/L& 儿童:0-15×106/L
(2)白细胞计数
(3)白细胞分类,直接观察分为单核和多核
临床意义:
(1)见于中枢神经炎症
①化脓性脑膜炎:白细胞 &500×106/L (显著↑),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②结核性脑膜炎:白细胞(31-200)×106/L(中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后期淋巴细胞为主,可有中性粒、淋巴细胞、浆细胞共存现象(特征)
③病毒性脑膜炎:白细胞 &100×106/L(轻度↑),以淋巴细胞为主
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白细胞&200×106/L,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2)脑肿瘤
(3)脑寄生虫病
(4)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蛋白质检查
脑组织和脑膜炎症性病变时常呈阳性反应,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
参考值:0.2-0.4g/L
临床意义:蛋白增加意义更重要
①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化脓性脑膜炎:高度增加, +++以上,可达50g/L
结核性脑膜炎:中度增加,++~+++,可达10-15 g/L
病毒性脑膜炎:轻度增加,+~++
②椎管内梗塞,如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蛋白可达30-50 g/L
③脑部肿瘤
④各种颅内出血
2.葡萄糖检查
参考值:2.5-4.5mmol/L
临床意义:
①化脓性脑膜炎:葡萄糖显著减少
②结核性脑膜炎:次之
③病毒性脑膜炎:脑脓肿、葡萄糖多为正常
3.氯化物检查
参考值:120-130 mmol/L
临床意义:
①结核性脑膜炎:显著减少
②化脓性脑膜炎:次之
③病毒性脑膜炎:脑脓肿、氯化物多为正常
小结: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鉴别
&&&&&&&&&& 化脓性&&&&&&&&&&&&&&&&&&&&&&& 结核性&&&&&&&&&&&&&&&&&&&&&& 病毒性
透明度&&& 脓性混浊&&&&&&&&&&&&&&&&&&&& 毛玻璃样混浊&&& &&&&&&&&&&&&&&透明或微浊
凝固性&&& 1-2h形成凝块&&&&&&&&&&&&&&&& 形成薄膜&&&&&&&&&&&&&&&&&&&&& (-)
白细胞&& &500×106/L (显著↑)& (31-200)×106/L(中度↑)&&&& &100×106/L(轻度↑)
&&&&&&&&&& 中性粒细胞为主&&&& 早期中性粒为主,中后期淋巴为主&&&&& 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质&&& 高度增加, +++以上&&&&&&&&& 中度增加,++~+++&&&&&&&&&&&&& 轻度增加,+~++
&&&&&&&&&& 可达50g/L&&&&&&&&&&&&&&&&& 可达10-15 g/L
葡萄糖&&&&& 显著减少&&&&&&&&&&&&&&&&&&& 中度降低&&&&&&&&&&&&&&&&&&&&&& 正常
氯化物&&&&& 中度降低&&&&&&&&&&&&&&&&&&& 显著减少&&&&&&&&&&&&&&&&&&&&&& 正常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列腺肥大怎么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