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5-66-7颈椎间盘轻度突出突出颈3-44-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人民路19号
咨询电话:7 &&&&&&&&&&&&&&&电子信箱: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
发布时间:&&来源:本站&&下载:2151 次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个整体,人的体形与精神是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个整体,进而形成自然一形体一精神一社会的医学模式。这高度综合整体的学术思想,反映到中医康复医疗,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血、精神等学说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康复医疗特点;采用独具风格的康复方法如针灸、气功、按摩、拔罐、牵引等传统的运动方法;构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康复医疗体系。
中医康复医疗理论对医疗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其基本内容有:形神俱养,养神为先;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扶正固本,养气保精;疏通经络,调养脏腑;天人相应,起居有常;动静结合,中和为度;整体康复,综合调治。
本章节主要介绍:推拿疗法、针灸疗法、拔罐疗法、牵引治疗、气功疗法、传统运动疗法。
一、推拿疗法
推拿又称中医按摩,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推拿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定部位,通过经络、穴位实行手法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而通俗所称按摩,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在一定部位上沿血管淋巴循环进行手法操作来治疗病症。因此两者既有区别,但又有共同点,推拿与按摩各有长处,而推拿医治某些疾病较按摩为好,所以按照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推拿与按摩的理论和有效手法统一起来,既保持我国推拿的民族特色,又吸取外来有效成分,统称推拿手法。
推拿疗法是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体表某部分经络、俞穴、肌肉、血管神经等上面而进行刺激的物理方法。其特点:
1.经济简便用一身功一双手来防治疾病,不需要特殊设备,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治疗,是一种简便节约的方法。
2.容易学会凡学会推拿者,只要勤于实践,短者数十日即能操作治疗。
3. 适应证广泛。
4.安全有效。
5. 防病保健。
(二)推拿常用经络和俞穴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推拿治病离不开经络学说的指导,推拿医生可根据经络走向及穴位,推经络拿经筋、擦皮部,按穴位。
1.经络的含义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经过联络的通路,通常将十二经与任督脉合称十四经。
2.十四经循行流注的规律经是一阴一阳,一手一足、一脏一腑交替循环流注,任督二脉循行于腹背正中。其循行流注规律示意如下:
&3.十二经走向规律总规律(双手高举)是阴升阳降,一般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向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3. 十四经走行及其简要俞穴(略)。
(三)原理及生理作用
1.推拿的原理推拿疗法是根据经络俞穴、营卫气血的原理和神经、循环、消化、代谢、运动等解剖生理知识,用手法的物理刺激,通过经穴和神经,使机体发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各种应答性反应,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调节脏腑功能:如胃肠功能紊乱,虚寒型腹痛常伴有腹泻,饮食不下,消化不良等症,取任脉、脾经、胃经、背部俞穴(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予以推拿就能调整其功能,消除其症状。对于麻木酸痛的筋肉关节疾患,推拿局部经穴,可获疗效。
(2)调和营卫,通利气血:营卫气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而言。营是营养物质、捍卫作用,气为人体活动的功能,血是由水谷精微变化而成的物质。四者之间相互依存,制约、转而并列。只有营卫气血保持平衡,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3)调节神经功能:推拿使神经兴奋或抑制,从而反射性引起机体各种反应。推拿用力轻,时间短则引起兴奋作用;用力重,长时问则引起抑制作用。手法强度不同,对神经系统作用也不同:如叩击、颤摩起兴奋作用,推拿、揉点有抑制作用。
(4)增强体质及抗病能力:在推拿手法的研究中,观察到保健推拿可以提高粒细胞总数及其吞噬能力。用推拿与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可以缩短疗程,所以推拿能增强体质及抗病能力,有"扶正祛邪"之功。
2.推拿的一些生理作用推拿后,该处皮温可以上升0.50c~1.5℃,而且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多,皮脂分泌舒畅,从而可使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推拿有物理作用,使平时关闭的毛细血管得到开启,加速淋巴液和静脉血回流,从而促进组织水肿的吸收,降低周气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全身推拿后,有尿量增加和减肥的作用,还能增强肌力,改善韧带的弹性。推拿腹部,可使腹壁肌张力增加,改善胰腺、肝脏、胃和大小肠的消化(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功能。
(四)注意事项
1.对推拿者的要求推拿医生要有相当的体力,会运用恰当的手法,要有"不怕累、不怕苦"的工作精神,技术上要精益求精。
2.推拿的卫生要求
(1)指甲要经常剪修、磨光,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 在医院工作的推拿医生,上班可穿白衣、带白帽,衣帽要整洁。
(3)推拿治疗每个病人前后,都要洗手一次。
(4)推拿室温度要适宜,冬季应保持在18℃。20℃。
(5)推拿室空气要保持新鲜,特别是夏季要经常通风换气。
(6)推拿单、床单、枕套要经常换洗、消毒。
(7)小儿推拿要注意垫好尿布,以免大小便污染治疗床具。
(8)医生每推拿一位病人,应休息5~10 min。
3.推拿介质为了保护病人皮肤,常在施治部位盖一条布单或涂擦一些药液,如油、酒、水、汁、粉等物质。
(1)布单:半新的白布,洗净后折好备用。
(2)外擦止痛药水:将药水涂在医生手上,或涂在施治部位,然后推拿,多用于风湿痛,关节痛、筋络痛、腰痛、软组织的扭挫伤等,皮肤破损时禁用。
(3)常用油:麻油、冬青油等。
(4)常用酒:50%乙醇、白酒或烧酒,多用于高烧的病人,有活血退热解表作用;药酒,即将所用中药浸泡于50%乙醇或白酒中,二周后取出浸泡液即成外用药酒。 '处方A: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各99,广木香l.59,樟脑69,酒500 mL,有活血去淤,理气止痛作用,用于软组织损伤。
8:生麻黄、仲筋草,透药草,干姜各99,红花、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各39,川芎69,酒l 000 mL。有祛风散寒温经活血的作用,用于痹症或风湿肌肉关节痛。
(5)净水:sJ,J1。推拿时多用,一般用温水或冷水,如高烧者可用冰水。
(6)滑石粉:夏季推拿时,将滑石粉直接擦在施治部位,以保护皮肤,防止汗出粘滞,利于手法运动。
(7)其他:用葱姜汁、冬青膏、鸡蛋白、松花粉、活络药水、玉树油、肉桂油等作介质。
4.推拿时操作顺序和手法规律
(1)操作顺序:一般顺序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前再后,先头面后躯干,先胸腹后背部,先上肢后下肢。
(2)手法规律:①手法的路径遵循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由点到面的规律。施治开始、从面上推拿,以缓解肌肉紧张,给病人舒适温快的感觉,随之循经络路线推拿,再取穴施以手法,最后还转到面上以结束推拿。②手法的力量遵循由轻到重,由重到轻的规律。推拿开始着力要轻,为探索病人对推拿力量所能承受的程度,逐渐加劲,同时使病人逐步适应需要施治的强度,维持一定时间后,慢慢减轻力量。③手法的动作遵循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的规律。推拿时要耐心,不能急躁从事,快慢适宜,渐变行之,一般动作起始慢,逐渐加快到一定速度(最快200次/分),再缓慢下来。④手法的功夫由浅人深,深入浅出,这和上述规律有关,一般是点上力重、快、深,面上轻慢浅。
5.推拿用量是指次数、时间、手法、强度、疗程。
次数:每天一次,有的隔天一次或隔二天一次,也有一天推拿二次。
时间:每次推拿为局部l5 mln,少则10 min,多则20 min,全身推拿为30~40 min。
强度:以病情、胖瘦、年龄、性别、病人反应及接受程度而异。小儿一次l5 min左右即可。一个疗程中,可进行推拿6、8、12、15、30等不同次数。有些慢性病的治疗时间要长,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数天或一个月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必要时可推拿3~4个疗程。
(五)适应证
推拿疗法多用于慢性疾病或病后恢复阶段,对功能性疾病大部分可选用,对某些急性病也有良好效果。
1.外伤科颈、腰椎间盘突出、扭挫伤、急慢性劳损,颈腰椎骨质增生,关节脱位,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腱鞘炎,术后肠粘连。
2.内科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胃下垂、关节炎、瘫痪、感冒、头痛、失眠、呃逆、尿潴留等。
3.妇科乳腺炎、慢性附件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
4.儿科消化不良、慢性气管炎、肺炎、发热、小儿麻痹后遗症、肌性斜颈等。
5.其他漏肩风、急慢性肌纤维组织炎、落枕、昏厥、面神经麻痹、肌肉、关节运动障碍、近视等。
(六)禁忌证
主要有急性传染病伤寒、白喉等;皮肤病湿疹、疥疮、皮炎等;烧伤或严重冻伤;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精神分裂症;骨结核;脓毒败血症;开放性创伤及术后未拆线者;妇女怀孕或月经期,其腰骶、腹部及下肢不宜推拿;饱食后,极度疲劳、酒醉者;病情危急,推拿后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者。
(七)手法和推拿常规
推拿、按摩的方法很多,为便于陈述,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类:
(1)推法:用拇指或手掌在一个部位,一个穴位或沿一条经络上施压并向前推动的手法。推法常用于头面、四肢、胸腹及腹背部。
(2)揉法:用手指或手掌紧贴皮肤,并带动其来回或环形移动,使皮下组织发生摩擦的手法,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3) 滚法:用小鱼际及手背部着力来回揉动,其作用深而广,常用于肌肉丰厚处。
(4) 搓法:用双手在肢体上相对用力搓动,使各层组织发生摩擦,常用于上肢。
(1)摩法:用手指或手掌加压在皮肤表面上滑动,其作用表浅,刺激轻柔缓和,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2)擦法:用手指或手掌在体表作迅速的擦动直至皮肤发红。
(5) 抹法:两手拇指向两边分开抹动,常用于头面部和穴位等处。
(1)按法:用手指、手掌或肘部鹰嘴点在身体某处或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压。此法作用较深,刺激较强,掌和揉法结合应用。手指按法适应全身各穴位,掌按法常用于腰背及下肢,肘按法常用于胸背及臀部。
(2)拿法:用两指或数指拿住肌肉并稍用力向上提拿。此法刺激性强,常用于肌肉较多处或穴位上。
(3)掐法:用拇指、食指或中指在穴位上作深入的下掐动作,使病人产生较明显的酸胀感觉,又称指针法。
(4)拨法:用拇指端按入某处软组织的缝隙中,然后作横向拨动。
(5)捏法:用手指抓住皮肤、肌肉,相对用力进行捏挤,并且边捏边向前推进,常用于四肢及腰部。
(6)踩跷法:用足底搓动或踩踏腰部或臂部或大腿,此法刺激量很大,应用时须慎重。4.拍振类
(1)拍捶法:用指面或指掌,手掌尺侧缘或空拳拍打或捶击患处放松肌肉或提高兴奋性,常甩于肩背,腰部及四肢。
(2) 振动:用手指或手掌按住体表,作快速振动。常用以放松肌肉与止痛。
(3)叩法:用手指轻轻叩击患处,一般用于头面部与关节处。
(1)屈伸法:以刚柔相济的手法被动屈曲关节。常用肩、肘、膝等关节。
(2)摇法:顺势轻巧地作各关节的旋转,绕环等被动运动的一种手法。如摇肩,摇髋。
(3)抖法:用手握住肢体末端并略加牵引,然后稍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以放松肌肉。主要用于上肢;
(4)引伸法:是肢体放松时,突然施加轻巧的被动牵伸的一种手法。常起牵伸与复位作用。
二、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在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等对人体一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与灸是两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刺激手法。"针"即针刺,是用特别的金属针具刺人人体的某些穴位,使之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治疗病症的方法。"灸"即艾灸,是使用艾叶制成的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对人体一定的穴位进行温灼而医治病症的方法。在临床上针和灸常配合应用,所以两者相提并论,合称为针灸,但也可单独使用,各有特点,应根据、病症,灵活应用,不可偏废。
(一)主要作用
1.调节机体功能 针灸疗法对人的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均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例如针灸足三里、合谷、三阴交、阳陵泉、太冲、丘墟等穴位,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小肠蠕动功能,缓解肠痉挛,改善消化道功能;针刺内关,间使,心俞可使心率减慢;针刺大椎、风门、肺俞等穴可使支气管扩张及分泌减少,从而解除支气管痉挛性喘息;针刺照海穴可促进肾的排泄功能,针刺中极,关元穴可增强膀胱的排尿功能;针刺合谷、足三里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针刺可促进脑出血病人出血吸收,使血肿缩小,可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等,由此可见针灸疗法对消化、循环、呼吸、泌尿,内分泌,神经系统均有调节作用。
2.提高机体免疫力针灸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增强与调整作用。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合谷穴后可见粒细胞吞噬指数明显提高。当粒细胞吞噬功能低下时,针灸可促进其功能恢复;当其功能活跃时,则可使其吞噬指数下降,说明针灸对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作用。针灸对免疫活性细胞功能的影响也很明显,电针后,外周血中T细胞明显增多外,T细胞内酯酶活性也明显增强。针灸还可调节体液免疫,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血中备解素生成增加。
3.镇痛 中医学认为经络气血不通则产生疼痛,而针灸可通经活络,使气血通畅,从而减轻或解除疼痛。实验证明,针刺镇痛与神经体液密切相关,针刺信息与痛觉信息经传人神经进入脊髓,在中枢各级水平结构中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和痛觉调控系统的整合加工后,疼痛性质发生变化,疼痛刺激引起的感觉与反应受到抑制。此外,针刺信息进人中枢后可以激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释放出5一羟色胺、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加强了针刺的镇痛作用。
(二)适应证
针灸在康复治疗上的应用范围很广,其常用的适应证有以下几方面。
1.痹症中医认为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引起痹症。如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肌筋膜炎、纤维织炎、肩周炎、腰腿痛等。
2.痿症是肢体发生麻木不仁、软弱无力等症。各种瘫痪症都属痿症,如面神经麻痹、偏瘫、截瘫、肢瘫等.
3.脏腑病是指五脏六腑的病,如哮喘、高血压、冠,病、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等。
4.视、听、语言障碍疾患聋、哑、盲残疾者的视听语言能力的改善,也是康复医学研究的课题,针灸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5.其他如精神病、癔病及其他神经官能症,肿瘤病人的康复治疗以及戒烟、减肥等。
(三)注意事项
针灸疗法较多,常用手法包括迎随补泻、呼吸补泻,疾徐补泻,提插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临床上根据八纲辨证来运用这些手法。
应用针灸疗法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针灸,并禁用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穴。
2.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颈部俞穴不宜针刺,且小儿不宜留针。
3.饥饿、疲劳、酒醉者不宜针刺,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者刺激量不宜过强。
4.出血性疾病者不宜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不宜进针。
5.须避开血管进针,以防止出血,针刺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及腰背时,应防止刺伤重要器官。
6. 施灸时应注意防止烫伤病人。
(四)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针刺穴位得气后,配合应用不同频率的电流,以加强对俞穴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证与针灸方法相同,尤其适于慢性疾病,顽固性疼痛等。
(五)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疗法",是在穴位或相应部位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节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
1.用具及药物常用的注射器有1 mL、2 mL、5 mL、10 mL、20 mL;针头为5、6号普通注射针头。常见药物为维生素Bl、维生素86、维生素812注射液,5%~l0%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液,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泼尼松,安乃近,非那更注射液,当归、红花、川芎、板蓝根、威灵仙等中药注射液。
2.操作方法根据辨证论治,取相应的穴位或刺激点,选择适宜的注射器与针头,抽好所需药液,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将针头刺人穴位,并缓慢推入或上下提插,得气后,如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液注入,注射用量一般为0.5~2 mL,某些部位可达l0。20 mL。
应用水针疗法时应注意:注射前应向病人解释可能出现的感觉与反应,以免其紧张、恐惧;须熟悉注射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禁忌、副作用及过敏反应,药液一般不宜注人关节腔,脊髓腔及血管内;在通过神经干部位注射时,应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防上感染。
(六)其他针法
耳针、头针、眼针、温针、磁针、微波针灸仪、激光针灸仪。
三、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利用各种罐子(竹罐、玻璃罐等),使其内部形成负压后,吸附在体表上造成局部血管扩张和充血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它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效果较好。
(一)主要作用
中医学认为拔罐疗法可祛风散寒,祛湿除邪,温通经络,疏通血脉,并能活血散淤,舒筋止痛。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后吸力甚强,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甚至破裂,随即可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使其功能加强;另一方面负压的机械刺激,通过反射途径,可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温热刺激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还可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因此,拔罐疗法具有镇静止痛、消炎、消肿的作用。、 (二)常用方法
由于拔罐用具、方法、形式等不断演变,因此拔罐疗法种类较多,其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火罐、排罐、走罐、刺络拔罐。
1.火罐是最常用的一种拔罐法,可分为①闪火法,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火后在罐内燃烧片刻,立即拿出,迅速将罐叩在皮肤上;②点火法:用小金属盖盛酒精棉球放治疗部位中央,点火后将罐叩于皮肤上;③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叩于治疗部位皮肤上。
2.排罐是在一个较大面积的部位(腰背、臂、大腿等),同时排列吸附较多的罐,其操作同闪火法。
3.走罐是在平整光滑的罐口边与治疗部位涂以一薄层层凡士林后,将罐子按闪火法拔上,然后用力将罐子上下,左右推移。
4.刺络拔罐 是刺血法,皮肤针法,与拔罐法的综合应用,即在散刺叩刺后进行拔罐。
(三)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临床上拔罐疗法常用于软组织急性扭伤挫伤及慢性劳损、局部风湿痛等,也可用于失眠、哮喘、肺炎、胃炎、肾盂肾炎、膈肌痉挛等病症。出血性疾病、水肿、消瘦者及毛发处不宜使用,拔罐时应选好拔罐部位,一般以肌肉丰满、皮下脂肪丰富的部位为宜。拔罐要注意防止烫伤病人皮肤,取罐时须先用指尖在罐旁按压使空气进人,不能硬抠,胸肋间及腹部勿用火罐拔,以免损伤肋间神经及发生肠梗阻。
四、牵引治疗
牵引治疗是指将外力施加于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通过牵拉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
在康复医疗中,牵引包括用于肢体和用于脊柱的一些牵引方法。其中各种肢体关节功能牵引须按不同关节的需要分别设计或装配,系用于牵伸软组织以治疗关节功能障碍或弯缩畸形。颈椎牵引主要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牵引主要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此外特发性脊柱侧凸亦可应用专门的脊柱牵引装置进行治疗,以矫正或减轻侧凸。
(一)基本作用
脊柱牵引治疗是应用力学中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牵引,使紧张的或痉挛的肌肉放松,使相邻椎体分开,并有使相应的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减轻颈神经根受激惹或促使腰椎间盘突出物还纳或移动,使疼痛得到缓解。由此颈椎牵引主要治疗神经根综合征,颈椎病、颈椎综合征,而腰牵引主要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与症状。脊柱牵引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温热疗法,超声波、按摩并用,使治疗效果更佳。
1.按部位分颈椎及腰椎(骨盆)牵引。
2.按病人体位方向分水平位、斜位、垂直位牵引。
3. 按牵引力来源分自身重量牵引、重锤牵引、机械动力牵引。
4.按时间分长时问(大于l h),短时间(小于0.5 h)。
4. 按牵引的连续性分间歇牵引、持续性牵引。6.按牵引姿势分仰卧位、坐位、俯卧位牵引。
上述各种因素组合搭配,可出现许多种分类,各有优缺点,很难比较优劣,一般以医生、治疗师熟悉或习惯而选择。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颈椎牵引适应证颈部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颈、肩、臂综合征,含颈肩胸及手指疼痛、麻木等症状。
颈、肩、上臂、肩胛间部结缔组织炎、肌肉风湿等症,尤以背部、脊柱旁的肌痛、僵硬为主诉者。颈椎外伤后,恢复期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2.腰椎牵引的适应证(骨盆牵引):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紊乱、变形性脊柱病、韧带肥厚及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症。下腰背疼痛、僵硬或不适感者。
3.禁忌证全身衰竭显著者。出现颈、肩、臂综合征或腰痛、坐骨神经痛症状,但系由结核或肿瘤转移所致者。牵引后症状加重或疼痛剧烈,而不适合继续牵引者。急性期颈、腰部外伤。高龄病人,骨质疏松明显者。
技术操作及方法选用
1.颈椎牵引
(1)枕颌带:颈椎牵引最基本的装置是枕颌带,为避免枕颌部在牵引时受压引起不适感,在枕颌部加海绵衬垫,这种枕颌带比较理想,市场上有打气的颈椎牵引器出售。
(2)牵引姿势、重量、时间:通常采用坐位牵引,便于操作,而且易和其他疗法配合;也可以采用仰卧位牵引,适用于年老体弱,眩晕、或病情较重者。
坐位牵引时,头稍前屈约前倾至200,并以病人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为准,务使牵引力作用在钩椎关节和椎体后缘。使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宽,从而减轻神经根受压和椎动脉扭曲,但脊髓型病人宜采用垂直位牵引,以免加重脊髓受压。
牵引的重量一般主张稍大而牵引时间稍短,通常从3-5 k9开始,逐渐增至8。10蝇或更多,但以不超过体重的l/4为宜,通常应以能取得高效又能为病人易于耐受为度。牵引重量偏大易引起颞颌关节痛、牙痛、头痛等不适,牵引重量增加过快过大亦可造成肌肉韧带、关节炎等软组织损伤。
颈椎牵引一般每日进行l。2次,每次l5。30 min,多数病人选用20 min。通常采用持续牵引法,亦可应用电动自控牵引设备进行间隙牵引,即牵引若干秒(如20~308),放松若干(如2~10 s),反复交替每次治疗20 min。节律性的牵引与放松兼有牵引和类似按摩的作用,但对其评价尚不一致。
为了牵引取得效果,并能巩固疗效,通常须坚持应用数周,甚至更长时问。
2.腰椎牵引
(1)骨盆牵引带:目前使用的腰椎牵引带由骨盆牵引带、上半身固定牵引带(胸肋带)两部分组成。前者特制成围腰固定骨盆,后者可用厚海绵衬垫制成,两条牵引带共同使用适用于任何类似的腰椎牵引,效率高。
(2)腰椎牵引种类很多,按牵引持续性分,可分为持续牵引与间歇牵引;按牵引体位分,可分为卧位牵引、立位牵引与倒立位牵引。卧位持续牵引应用最广,仰卧位(亦可俯卧位),用两个牵引套分别固定骨盘和胸部或腰部进行对抗牵引。腰椎牵引重量一般相当于病人体重或稍增减l0%以内为宜,每日牵引l。2次,每次20。30 min。牵引中病人会感到疼痛减轻或有舒适感。如疼痛反而加重或难以忍受,应检查牵引方法是否正确或是否适合应用牵引。间歇牵引近年在国内应用也渐广泛,采用电子控制牵引床进行,可根据病情选择牵引时间和放松时间,每次治疗总时间为30 min,每天一次,所用牵引重量通常从30妇起,按病情和自觉症状递增至体重水平。
(3) 家庭腰椎牵引:在牵引床上以重锤持续牵引,具体步骤如下:①床脚垫高约15。20121'/1,形成斜面;②床框上安装好带有滑轮的支柱;③小腿处垫一小凳,髋膝关节保持900屈曲位,将骨盆牵引带固定好并与挂重锤的绳索连接;④向病人说明牵引时间及休息时间等事项;⑤重量与时间:根据病人耐受力不同,最初由每侧5 k9两侧共10 k9,利用抬高床脚产生的向头侧的倾斜下滑对抗牵引重量,从而起到牵引作用。适宜重量为经过牵引后人体有轻度向足端滑动为宜,过轻、过重牵引效果均不佳,牵引时间首先由1 h左右开始,适当休息20 min,习惯后逐渐延长连续牵引时间,8~12 h为宜,夜间停止以便睡眠。
(五)注意事项
颈、腰牵引对颈、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所致症状是行之有效的基本治疗方法。但要正确熟练地使用这些方法,应注意以下事项:
1.处方及治疗报告处方上要指定装置,重锤的重量,牵引的角度、姿势、时间等,以后的时间延长与重锤增量应由医生进行指示。
2.监护与指导在理疗室牵引台进行牵引时,尤其是进行颈椎牵引时,一定要注意监护,有情况要立即采取措施。若病人在病房内牵引时应每日巡诊检查及进行指导,在家庭进行牵引时,一定要有家属在场,医生可指导家属如何解决牵引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必要时及时送医院处理。
3.与其他物理治疗并用最好在牵引疗法的同时用温热疗法、寒冷疗法、超声波等疗法为宜。并用的其他疗法要在牵引前进行,以使肌肉弛缓。此外对颈、躯干肌的合理锻炼按摩也是必要的。
4.无效的处理 开始牵引不久而无效果时,可试行改变角度,牵引皮带的用法、姿势、重锤的重量、时间等多种因素也应调整,亦可将持续改为间歇,垂直改为水平。
5.症状恶化牵引中症状好转,而牵引后又显著恶化时提示操作方法上有某些缺点,可根据情况改换各种条件。虽经上述努力仍逐渐恶化时,可报告医师后中止。如牵引后虽稍有恶化但能迅速恢复者则不必过虑。有时在颈椎牵引中出现腰痛。这提示姿势上有问题,可屈膝或将脚放在小凳子上。也有腰椎牵引时由于牵引腰的皮带压迫而出现感觉异常性大腿痛。
6.恢复方式及效果腰痛、坐骨神经痛时,其恢复方式有时为下肢的散痛消失而腰痛仍存在,反之亦有腰痛消失而下肢麻木感并不消失者。一般说疼痛比较容易消除而感觉钝麻,躅趾背屈力低下等很难恢复。
广义的颈肩臂综合征时麻木感和疼痛易消除,而肩凝、肩胛间部的不适感则难消除,有人认为效果大约l个月以内出现。有人认为以4。5周为限度,并认为颈椎病牵引治疗时,麻木感与疼痛可较快减轻,而运动障碍及脊髓障碍则需更长时间的牵引。
7.治疗时间与次数概括地讲如一个月左右完全无效时,则可认为本疗法无效而中止,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有效果时,再继续2-3个月以上将会有更大的改善。每日治疗一次,最少隔日一次,间隔时间再长则无效果。
五、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调息练气,调心练意,调身练形而起到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一)基本特点
气功疗法是中医药学的组成部分,具有我国传统医学的许多特点,而强调"三调"、"三练"是它有别于其他中医疗法的独特之处。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主动疗法气功疗法中,一方面需要坚定的战胜疾病的信心,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善于主动控制自己、加强思想修养的意志和毅力。使自己的一切心理活动与行为都置于理性控制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2.整体疗法气功疗法并不是针对某个局部或疾病的特异性疗法,而是以改善整体功能状态,增强人体素质的锻炼方法。主要通过加强人体自我调节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和代偿适应能力,靠自身稳态机制消灭疾病而维持健康。
3.自然疗法顺乎自然是气功疗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指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有益无害。
4.综合疗法气功疗法虽然有时可作为主要疗法或单独疗法应用,但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将其作为综合疗法的一部分而加以应用,这种作用在疾病不同的阶段或起辅助作用,或起主要作用。
(二)气功疗法的基本作用
气功锻炼具有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延年和潜能开发等多方面的作用。中医学认为气功疗法具有调和阴阳、调畅气血、调理脏腑、调养精气神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气功疗法具有调整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降低代谢率,改善消化吸收过程,矫正异常的呼吸形式,增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等作用。
六、传统运动疗法
我国传统运动疗法又名导引,是肢体运动与呼吸练习、自我按摩相结合的防治疾病的方法。
传统运动疗法源流久远,从春秋战国时代"庄子"中记述的"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筋鸟伸",到西汉的"导引图"、华佗的"五禽戏",唐宋时代的"八段锦",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以及现代的"祛病延年二十势"、"练功十八法"等,一脉相承,逐步完善,其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传统运动疗法能活动躯体四肢以练形,锻炼呼吸以练气,并以意导气,气率血行,丛而使周身气血得以正常运行,病体得到康复。康复医疗中常用的传统运动疗法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根据不同病情,可选用不同的方法:用于肌肉、骨骼残疾或功能障碍,旨在增强肌力,活络关节,培养良好姿势,防治颈、肩、腰、腿痛,可用"八段锦"和"练功十八法"。用于一般慢性病康复,尤其是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官能症等可选练太极拳及散步疗法。
(一)五禽戏
是汉代名医华佗在前人基础上,编练了虎、熊、鹿、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故又名"华佗五禽戏"。五禽戏流传至今,在不断发展中已形成各种流派,每一流派各具风格与特色。一般而言,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的功法。模仿禽兽既要形似,亦要神似,、即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中寓于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练虎戏可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练猿戏时要仿效猿的敏捷灵活天性;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怡然之态;练鸟戏时要表现展翅凌云之势。
1.五禽戏的作用实践证明虎形能益肺气,熊形能舒肝气,鹿形能健脾气,猿形能固肾气,鸟形能调心气,即对人体五脏均有作用,常用于肺气肿、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可用以抗衰老及保健。
2.五禽戏的操练
(1)虎形:闭气低头捻拳,站如虎威式,两手如提千金,轻轻起来,莫放气,平身,吞气人腹,使神气上而复下,觉腹内如雷鸣,或七次止。
(2)熊形:如熊身倒起,左右摆脚腰,后立定,使气两旁肋骨皆响,亦能动腰力,除肿,或三五次止。
(3)鹿形:闭气低头捻拳,如鹿,转头顾尾,本身缩肩,立脚尖,跳跌跟,连天柱通身皆震动,每日一次。
(4)猿形:闭气如猿爬树,一只手如捻果,一只脚如抬起,一只脚跟转身,更运神气,吞人腹内,觉有汗出方可罢。
(4) 鸟形:闭气如鸟飞起头,吸尾闾气朝顶,虚双手,躬前,头要仰起,迎神,破顶。
(二)八段锦
(1)八段锦是在人创造的以八节不同动作组成的一套医疗体操,它以立、屈、马步三个姿势为主,其功效是调三焦、和脾胃、理肺气、宁精神、消食去积、固肾养精、锻炼躯干四肢肌肉关节,用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实践证明,它对于脊柱后凸、慢性腰背疼痛等均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练功时应思想集中,精神安定,呼吸缓慢,闭口、舌舐上腭,唾液满口时咽下,操练时间依体质及病情而定,一般每节重复l0。15次,每日l。2次,练完后散步数分钟再休息。
八段锦的动作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举单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考中国康复医学有关章节。
(三)太极拳
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项拳术,亦是传统康复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由练身,练意,练气,三者结合而成。
1.太极拳的主要作用通过"三练"可使气血周而复始流注,心神轻松自如,经络疏通,脏腑协调,阴阳相济,从而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实验研究证明,它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改善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郧。凼向,太微季灯备柙慢任病:高血压,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肺气病等,均具有良好的康复作用。
2.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1)松静自然:始终,保持心平气和、掌握"松静"二字。做到松肩、松腰、松髋以至全身都放松。
(2)姿势正确:身体要端正自然,躯干要正直不偏,不可挺胸凸肚,低头弯腰。
(3)动作协调:用意识指导动作,动作是弧形或环形、并要协调,均匀连贯。
(4)气沉丹田:呼吸要自然,做到气沉丹田。
3.太极拳选练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流派与架势,其难度很大。为推、 广太极拳,国家体委先后编了二十四式、四十八式两种简化太极拳,但仍有不少人练不了成套太极拳。为此,可以选练以下动作:预备势;起落;开合;立园;平园;斜园(野马分鬃);搂膝拗步;云手;蹬脚;独立;马步卷肱;收姿。
4.太极拳的适应范围及用法太极拳对慢性病症有良好的康复作用,如高血压、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其用法一般每日1-2次,可分别在早晨或傍晚,也可在工问休息时,太极拳类型可自由选择,一般以简化太极拳为多,具体做法见有关书籍。
(四)肢体伤痛练功法
肢体伤病练功法 有颈项功,见(图3-21-3-28);肩部功,见(图3-29-3-34);腰背功,见(图3-35。3-42);四肢关节功,见(图3-43~3-60)。
(1)颈项功图解
①前伸探海(图3-21)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双手叉腰。
动作:头颈前伸并侧转向左(右)前下方,眼看前下方。还原。
②回头望月(图3-22)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双手叉腰。
动作:下颌先内收后,向左(右)后上方尽力转动,眼看后上方。还原。颈部慢慢转动,转动时需稍用力,转回时亦需慢慢转回。上身及腰部不要转动。转动时下颌微向内收,使下颌贴近胸骨。
&③颈项侧弯(图3-23)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双手叉腰。
动作:头颈向左(右)侧弯。还原。侧弯时不要耸肩。
&④双手举鼎(图3-24)
预备姿势:两臂屈肘,双手虚握拳,平放胸前,高与胸平。
动作:两拳逐渐松开,掌心向上,两臂向上直举,抬头向上看。两手逐渐下降,下降时虚握掌,低头眼看地。
上举时吸气,下降时呼气。
&⑤转腰推碑(图3-25)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双手握拳,抱于腰际。
动作:向左(右)转体,右(左)掌向前推,左手握拳,抽至左腰际抱肘,头向后转,眼看左(右)后方。还原。转动要慢,不要勉强,以免突然晕倒。
&⑥幼鸟受食(图3-26)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两臂下垂在两腿侧。
动作:屈肘上提,两手掌与小臂相平,提至胸前与肩平,掌心向下。两手掌用力下按。屈肘上提时吸气,下按时呼气。上提时肩部用力,下按时手掌用力。肩部尽量放松。
&⑦左右开弓(图3-27)
预备姿势:两掌横放在眼前,掌心向外,手指稍屈,肘斜向前。
动作:两掌同时向左右分开,手掌渐握成虚拳,两前臂逐渐与地面垂直,胸部尽量向外挺出。两拳放开成掌,还原时含胸拔背。分开时吸气,还原时呼气。拉开时两臂平行伸开,不宜下垂,向后拉开时挺胸,肩胛骨夹紧。
⑧凤凰顺翅(图3-28)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手下垂。
动作:上身前弯,两膝稍屈,左手向左上方撩起,头颈亦随向左上方转,眼看左手,右手虚按左膝。还原。反方向重复上述动作。头部左转或右转时吸气,转回正面时呼气。
(2)肩部功图解
①双手托天(图3-29)
预备姿势:两脚自然开立,两手相握,手指交叉。
动作:健手拉患肢上举,反掌手心向天,以拉足为度。还原。
②左右开弓(图3-30)
预备姿势:两掌横放在眼前,掌心向外。动作:两掌左右平行分开,胸部尽量挺出。还原。
&③弯肱梳头(图3-31)
预备姿势:两手自然下垂。
动作:左手作梳头动作后成侧平举下落。右手作梳头动作,左右交替。
&④体后拉肩(图3-32)
预备姿势:两手在背后相握。动作:用健手拉患肩。还原。来回反复拉,并逐步向上。
&⑤轮转辘轳(图3-33)
预备姿势:两手交叉在小腹前。
动作:两手交叉举至头顶上端,随后向两侧分开,恢复至预备姿势。两手作反方向轮转运动。
&⑥甩手拍肩(图3-34)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双手下垂。
动作:左手拍右肩,右手向后背拍。右手拍左肩,左手向后背拍。
&(3)腰背功图解
①腰部转动(图3-35)
动作:腰部自左向前、右、后作回旋动作。再改为腰部自右向前、左、后回旋。两腿始终伸直,膝部勿屈,上体伸直,两手轻托护腰部,回旋的圈子可逐渐增大。k
&②转体伸掌(图3-36)
动作:向左转体,右手成立掌向正前方推出,手臂伸直与肩平,左手握拳抽至腰际抱肘,眼看左后方。向右转动身体,左手变立掌向正前方推出,右掌变拳抽回至腰际抱肘,眼看右后方。推掌的动作要缓慢,手腕稍用力,臂部不要僵硬,转体时头颈与腰部同时转动,两腿不动,推掌与握拳抽回腰间的两臂速度应该一致。
③掌插华山(图3-37)
动作:右手伸向前方,右掌向右搂回腰际抱肘。左掌向正右方伸出(如用力插物状),身体向右转,成右弓步左掌向左方平行搂回腰际抱肘,右掌向正左方伸出,身体向左转,成左弓步。双眼凝视插出之手掌,手向外插出的动作可稍快。
④双手攀足(图3-38)
动作:腰向前弯,手掌下按着地还原。两腿要伸直,膝关节勿屈曲。
⑤俯仰腰部(图3-39)
动作:体向前俯,眼看双手,两手交叉举至头顶上端,身体挺直。两臂上举后向两侧分开,恢复预备姿势。上举时如向上攀物状,尽量使筋骨伸展,向两侧分开时掌心向下成弧线。
⑥飞燕点水(图3-40)
动作:两腿交替向后作过伸动作。两腿同时作过伸动作。.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还原。
⑦仰卧提腹(图3-41)
动作:挺起躯干时,以头后枕部及两肘支持上半身,两腿支持下半身,成半拱桥形。当挺起躯干架桥时,膝部稍向两边分开速度宜缓慢。
⑧仰卧起坐(图3-42)
动作:首先由卧位用腹力坐起,双手叉腰,左右转动上体3次,然后松肩,两肩慢慢抬高,再用力放下、放松,重复3。5次。
(4)四肢关节功图解
①扩胸运动(图3-43)
动作:两肘由下而上屈肘,然后屈臂,两上肢两侧外展,挺胸。
②伸臂运动(图3-44)
动作:两手由下而上屈肘,然后左上肢向对侧肩部方向伸展。还原后,右上肢重复上述动作。
③展臂运动(图3-45)
动作:左上肢由下外伸展。还原后,右上肢重复上述动作。
④臂上举运动(图3-46)
动作:左上肢先屈肘,然后上举。还原后,右上肢重复上述动作。
⑤环臂运动(图3-47)
动作:左上肢白后向上,再向前向下方向运动。还原后,右上肢重复上述动作。、
⑥臂后伸运动(图3-48)
动作:左上肢自下向后上方运动。还原后,右上肢重复上述动作。
⑦摆臂运动(图3-49)
动作:两上肢同时由下向上,以后再向后上运动。
⑧屈肘运动(图3-50)
动作:手部握拳,前臂向上,渐渐曲肘部,以后逐渐还原。
⑨旋肘运动(图3-51)
动作:手部握拳,前臂旋前,渐渐旋后,上臂尽量不动,以后还原。
⑩腕部旋转(图3-52)
动作:两手握拳,掌心朝上,逐渐向前内侧旋转,使掌心向下,以后还原。
⑩手握皮球(图3-53)
动作:手掌内握皮球,手指反复作伸握动作。
⑩指弹网络(图3-54)
动作:手指置于橡皮筋网格上,手指反复作弹拨动作。
&⑩伸屈髋膝(图3-55)
动作:两脚立正,右小腿向后提起,大腿保持原位,然后右脚向前踢出,足部尽量跖屈。右脚还原再后踢,以脚跟触及臀部为度。然后右下肢抬起屈膝,右脚向里横踢。右下肢抬起屈膝,右脚向外横踢,练完后换、左下肢同样操作。
⑩旋转膝部(图3-56)
动作:两足跟、膝部并紧,微屈双膝,两手按于膝部,自左向后、右、前作回旋动作,以后自右向后、左、前回旋。
⑩活络踝部(图3-57)
动作:足部踏在圆棒上,做前后滚动圆棒动作。
⑩抗阻力屈伸踝、膝部(图3-58)
动作:取坐位,将踝部套在弹性绳索内,然后作屈伸踝、膝关节动作。
⑩屈伸踝关节(图3-59)
动作:取立位,足底垫斜形木块,利用身体的重量作踝关节屈伸活动。
⑩抗阻力伸屈踝关节(图3-60)
动作:取坐位,足底垫斜坡形木块,足背放置沙袋,足踝部作背伸、跖屈活动。
2.要使传统运动疗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适宜的方法选择:此点很重要,应因人而异。年青者选择运动量大,动作较复杂的方法,老年人应选择一些动作较为简单、运动量较小的方法。
(2)循序渐进:锻炼时运动量及运动时间要有限制,复杂动作可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成功。
(3)调匀呼吸。
(4)避免风寒:练功时,皮肤毛孔开放,风寒之邪可由毛孔进人人体,引起疾病。所以不要在"风口"上练功,如出汗,切不可带汗在通风处直接吹风,冬季可保暖,以防风寒侵袭。
(5)持之以恒:这一点很重要,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坚持每天锻炼,这样才有所补益,否则前功尽弃。
版权所有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人民路19号&&
医院病房电话:43、
门诊部电话: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颈椎间盘轻度突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