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放射科女大夫怀孕前怀孕多长时间有反应脱离岗位,

> 怀孕多长时间有反应?做爱后最早什么时候

怀孕多长时间有反应?做爱后最早什么时候

25岁 发病时间:不清楚

怀孕多长时间有反应?做爱后最早什么时候就可以去医院检查是否怀孕啊

贾莉君 主治医师 威县妇幼保健院

擅长:产前保健、早孕、先兆流产、无痛人流、阴道炎、盆腔炎、孕期保健等妇产科相关疾病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一般在怀孕的六周左右,会出现早孕的反应,可以在同房后的十天左右做血检,或在同房后的16天左右做尿检,以检查是否怀孕?


马明龙 副主任医师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擅长:对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膝关节损伤、肝脏肿瘤及脓肿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研究。对疑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亦有一定研究。

您好。一般约停经6周,有早孕反应。半数孕妇出现头晕、乏力,嗜睡、食欲不振、恶心,晨起呕吐等。 一般至孕12周左右反应消失。一般同房后10天可以验血确定是否怀孕。。


闭经是指月经停止至少6个月。闭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理性闭经。即妇女因某种生理原因而出现一定时期的月经不来潮,如妊娠期、哺乳期、绝经后等;另一类是病理性闭经,是指因某些病理性原因而使月经不来潮,可由全身性或局部的病变引起。月经稀少也是月经失调的一种表现,与闭经关系密切。月经稀少可分为月经过少与月经稀发两种情况。正常月经周期是由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各个环节的内分泌功能所调节,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就会发生月经失调,有时导致闭经。

  • 症状起因:一类是生理性闭经。即妇女因某种生理原因而出现一定时期的月经不来潮,如妊娠期、哺乳期、绝经后等;另一类是病理性闭经,是指因某些病理性原因而使月经不来潮,可由全身性或局部的病变引起。月经稀少也是月经失调的一种表现,与闭经关系密切。月经稀少可分为月经过少与月经稀发两种情况。正常月经周期是由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各个环节的内分泌功能所调节,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就会发生月经失调,有时导致闭经。

医生是一个伟大神圣的职业

和病魔抗争到底的医生们

他们的一天是怎样的呢?

在首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

特别连线各大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们

深入采访了他们的工作日常

一起走进广东医生的24小时↓↓

2017年,广东以不到全国10%的医疗资源,服务了超过13%的群众,贡献了全国总诊疗人次81亿中的8.4亿,医疗卫生服务辐射全中国、东南亚和北美地区,一个曾经的瘴疠之地发展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医疗高地!

这个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广东医生们的辛勤付出。

“注意休息,不要熬夜。”

在医院,经常听到医生这么嘱咐患者,但转过身还有几台手术等着他,做完后已经是凌晨3点。有调查显示,医生是最缺少睡眠的人群之一,他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关键词是“5+2”“白+黑”。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容错率极低的行业,医生们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而正是有他们负重前行,人们才能安享健康生活。

2017年11月,国家批准设立第四个职业节日——中国医师节,8·19这一天医生们不会加薪,也不会放假,但我们可以用同一个声音,以最诚挚的祝福,向所有奋战在生死一线的医师们说一句:辛苦了!祝你们节日快乐!

凌晨3点 属于急诊医生的时刻

你见过凌晨5点的深圳么?

你见过凌晨3点的汕头、湛江、佛山、韶关……么?

凌晨是繁华广东音量最小的时候,夜蒲的局已经散去,工作的压力尚未重启。一些熬夜加班的人就喜欢用来拷问生活的真谛,但在灯火阑珊的地方,有一群人来不及回答,他们见过广州或者其他城市的几乎每一个时刻,他们的每一秒都可能在救人或者去救人的路上,他们是120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他们的眼中只有需要全力抢救的患者。

凌晨4点,静静被救护车从阳春送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生摸了摸孩子的脚,说能救,父母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个孩子被一辆满载水泥的拖拉机碾压,骨盆骨折,大出血,处于休克状态,命悬一线,此前已经被其他医院相继拒绝。

突如其来的车祸受伤者、突发急症的家人、即将生产的孕妇……每当这种时刻,120是最先被拨打的电话,指挥中心联系就近的医院,不到4分钟,急救医生和护士们已经准备好,救护车呼啸而去,警报器可以根据急重程度选择,病情越急越重警报声频率越高。但有很多救护车司机能不开警报器就不开,一是怕扰民,二是怕开多了市民麻木了不愿意让车。

北京、上海的120急救中心是独立型的,有属于自己的医生、护士、救护车甚至直升机,广州的120是指挥型中心,医生和救护车属于医院,当医院里的专线电话响起,就是急救医生们出车的时候,120急救中心会同时将此前了解到的患者资料发送到他们手上。

在大城市,急救电话的接听和调度由120急救中心负责,在基层则依靠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过去几年里,通过“五个一”工程,广东所有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专业救护车,极大提升了乡镇卫生机构应急抢救能力和患者运送能力。

120急救是一个系统工程,急救医生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把患者的病情发回急诊科,相关科室医生提前做好准备,以保证采血化验、药物注射、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来,或者顺利接受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收治静静,中山一院急诊科医生就是按照医院危急重病情优先免费诊治的原则,在家属只带了120元钱的情况下,开通绿色通道,请来多学科医生参与顺利做了手术,转入儿科ICU监护治疗。

不管是在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还是在每个医院最醒目的急诊室里的急诊医生,他们每天都在与死神进行抗争,他们需要快稳准地处置危重病患;他们必须24小时待命,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没有明显分界,他们也因此被誉为医界的“特种兵”……他们的故事屡屡被改编成影视剧,让观众领略其惊心动魄的工作日常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这样的生活,这样的苦乐,中山一院急诊科主任詹红已经体会了30年。院长肖海鹏对此表示了自己的钦佩:“在急诊科一天为上百个患者看病,一般人承受不了这么累的工作。并且急诊科晋升很难,因为没时间写论文。像詹红这样坚持在急诊科一线这么多年的女医生,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急诊情况复杂,科室也往往是医院里医患矛盾最突出的地方。詹红曾经被醉酒的患者打砸,也曾被指着鼻子骂,喷了满脸唾沫。

一位老年女性患者脑梗塞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从基层医院转入中山一院急诊科重症病房抢救,家属不方便陪护,但患者的女儿坚决要求陪伴母亲,治疗期间还不断对急诊科的工作提出质疑,认为查房不仔细、觉得护士声音太大、检查安排不合理……

面对如此挑剔的家属,有些医生难免会心存委屈,但詹红没有动气。她总能以人所难及的宽容化解难题,因为“大部分的患者都很体谅我们。老百姓总会说你们不容易,你们是在积德,你们是我们的恩人。而那些情绪激动的人在冷静下来之后,都会来跟我们道歉”。30余年,詹红没有收到任何一个患者的投诉。

詹红一直铭记着当年课堂上老教授们反复念叨的那句“做医生要医病医人医心”。

急诊科医生不止要接救护车送来的患者,有时候也会跑到其他科室救人。

白云区中医医院一名56岁男性患者就诊时突发急性心梗,接到电话后,5名急诊科医护人员带着除颤仪、面罩、氧气瓶、气管插管箱等抢救仪器全部到位,除颤1分钟后患者就恢复了意识,醒来后他问:“发生了什么事?”“刚刚你在鬼门关走了一圈。”急救医生说。

在救护车飞奔的路上,急救医生遇到过的情况要更加复杂。患者意识不清晰无法准确描述方位、小区里被私家车挡住进出口、道路被占救护车一直响着警报还不理不睬时有发生,有时候甚至会接到虚假警情白跑一趟。但也会有让人感动的瞬间,下雨天外卖小哥停车帮助分流交通,上班早高峰数百辆私家车迅速让道,热心群众帮医生抬担架,因为担心医生的头灯和路灯亮度不够路人一起用手机组成“夜空中最亮的星”。

上午8点 门诊室里故事多

太阳升起来,地铁和公交车开始拥挤,城市迅速进入早高峰。

忙乱了一夜的急诊科医生、管床医生、手术医生,还有陪伴他们的护士们终于可以休息了。他们匆忙换好衣服,回到家里,和爱人孩子打一声招呼,来不及看一下东方的朝霞,简单吃点早餐便沉沉睡去,等待被闹钟或者手机铃声叫醒。

而此时,每一家医院都迎来最繁忙的时候,候诊大厅和诊室门外都是人声鼎沸。堵车是医院门外最常见的风景,医生需要穿越拥堵,赶在患者排成长龙前进入诊室,迎接如织的患者、停不下的诊疗。

医院需要安静,但此时嘈杂成为主题,其中分贝最高的地方是儿科。与成年人相比,孩子的疼痛阈值更低,控制力也更低,哭泣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最常用方式,安抚孩子也就成为每一位儿科医生的必备技能。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儿科主任余德钊的诊室里很少听到孩子哭,反而常常看到孩子是笑着的。在问诊前,余德钊总是先夸夸他们,“小妹妹,今天裙子真漂亮!”他还会跟小患者捏捏手、击击掌、按按鼻子。

前一段时间,一个国外疫苗注射的视频走红朋友圈,医生用轻微接触的方式缓解幼儿的情绪,其实广东医生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同样有各种法宝。

“你知道龟兔赛跑,乌龟为什么跑在前面吗?”余德钊一边问小患者,一边用写病历的笔在白纸上画着。“为什么呀?”小患者好奇地问。“因为乌龟穿了溜冰鞋呀!”余德钊又在乌龟的脚下画上了溜冰鞋,小患者开心地笑了。

小孩有时爱捣乱,画画是许多医生安抚小朋友的拿手好戏,余德钊也擅长此道。孩子们拿到余伯伯的画,情绪一下稳定下来,有的还会把画珍藏起来,复诊的时候带上自己的习作,回赠给余德钊。

“年龄大的孩子,有些画作画得很好,年龄小的孩子,会画蓝天白云、小房子、小汽车……”收到孩子送来的绘画作品,余德钊有说不出的感动。

余德钊还是家长心目中的暖男。尽管每天出诊的时间很长,但余德钊坚持每个患者至少问诊七八分钟,“该听该看的环节不能省,习惯了。”开完药,他还会详细叮嘱家长,这些中药什么时候吃、如何熬制、是否可以放糖……

从毕业到现在,余德钊已经做了30年的儿科医生,习惯了传染疾病高峰季节的“魔鬼赛季”,也习惯了用孩子们的笑声减压。每周出诊5天,一天下来要看10多个小时,除了喝水和去洗手间,一刻不停。

加号是门诊室里最常听到的请求。广东是全国最早推出网络挂号的省份之一,很多专家的号放出,几秒钟就会被抢空,但是医生们几乎都不忍心拒绝前来求医的患者。

“患者不容易,有些大老远过来,挂不上号,我们也不忍心让他们白跑一趟。”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广医附一院变态反应科主任李靖等等都说过这样的话。上午的门诊几乎看到下午,下午的门诊则要看到晚上都是常有的事。在挂号系统上,每个医生的号都是有限的,但他们的门诊量几乎都会超额。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骆抗先教授的号更为抢手。

已是87岁高龄的老人家上班一直都是早到晚走。每天,他天不亮就起床,读医学文献、写科普文章——为了普及乙肝防治知识,骆抗先在年过七旬时开通了乙肝科普博客。文章写完天已透亮,骆抗先就出门上班了。有患者7点就来等候,却发现骆抗先的诊室已经打开了门。

看完全部患者,常常已经是下午一两点钟。2017年11月,骆抗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这一崇高荣誉。从北京飞回广州的那一天,他不顾舟车劳顿,带着行李直奔医院,“有两个预约好的患者,我要先给他们看病,不能让人白跑一趟。”整整40分钟之后,骆老才看完两个患者回家休息。

在诊室,骆抗先一如既往细致地看检验单,询问病情,做出诊断,再详细交代如何治疗。随后劝患者要有耐心,因为乙肝治疗是长期的事情。甚至谈及患者从哪里来,要花多少路费住宿费,总费用是多少,再给出建议可以隔多长时间前来复查,尽量以最经济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古人有云:“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意思是为预防不测,年已耄耋的老人最好减少外出,如果实在需要也最好在儿女陪伴下早去早回。但为了所挂心的乙肝患者,骆抗先依然在外奔波,“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是他心中最美满的人生。

骆抗先的弟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继承了老师的衣钵,也传承着他的梦想——“未来没有肝炎”,为此他30余年如一日奔忙在抗击肝炎的最前线。

侯金林经常跟同事、弟子们说的一句话是,“抬头仰望星空看理想,低头脚踏实地加油干”。

患者以性命相托,是对一名医生的最大褒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学术带头人王清海就是患者愿意以性命相托的医生。他虽已年逾花甲,但依然神采奕奕,让患者如沐春风,焦虑不安的情绪随之得到缓解。

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的王清海从事心血管病中医临床研究近40年,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方面经验丰富,患者“粉丝”遍及全国。

广州市越秀区年逾70的翟姨认识王清海13年,也接受他治疗13年。“我十几年前患上重症肌无力,后来患上肺癌做了左上肺切除手术,以后又做了腰部手术放了6颗钉,还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命运多舛的翟姨对王清海的感佩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没有王教授,我根本不可能坚持到现在。为了感谢这样的医生,我也必须坚持下去,所以,我一直配合着治疗,中药,我已经吃了13年。”

王清海信奉“精诚善仁”的医德医风。

这样的故事不单单发生在南粤大地,天南地北,都有广东医生的影子。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分院主任医师艾宙,2014年赴新疆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工作了3年。

一天上午,人民日报社的记者来到医院采访,碰巧艾宙正在诊治一位中风偏瘫、已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70岁维族老人。当艾主任在病人的腹部扎了10针之后,这位半身瘫痪的老人右下肢马上可以大幅度抬高了,针灸疗效立竿见影。在场的很多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后惊奇万分,正在录像的那位记者禁不住喊道:神了,真是神了。要不是亲眼看见,我真不敢相信!

第二天,老人就可以下地行走了。他做梦都没想到,激动的他只是不停地擦着眼泪。他的老伴和3个儿女含着泪,紧紧拉着艾宙的手不停地说:“热合买特”“广东医生亚克西”。而艾宙的两位维族徒弟也兴奋异常,用汉语大声说:“针灸真神奇,老师好牛啊!”

这一幕,以图文的形式刊登在2014年11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

中午13点 手术台上的歼灭战

门诊医生走上岗位的时候,外科医生也陆陆续续走上他们的战场。

和往常一样,8点30分,吴旭就出现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外科楼手术室。罹患食道癌的患者刚被送入手术室,麻醉科医生和护士正忙着上呼吸机、消毒、准备手术工具,离吴旭正式登台的时间还早,但他已经早早到场。

戴上手术帽和口罩后,他的眼睛变得更加有神、锐利起来。作为一名曾上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的军人,如今他将每台手术都看作一场战斗。即便病情再复杂,只要每一个细节都重视了,对他来说,都是一场可以来一次 “歼灭战”的常规手术。

他有这样的底气。作为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一病区主任,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创造过很多奇迹,新闻报到时多以“首例”“最”来描述。

“敬畏生命,创造奇迹,如履薄冰,从不失手”是吴旭的行医理念,他常以此鞭策自己,“胸外科的手术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我的工作大多以救命为主,不像整形医生的任务是让你看起来更美。如果一个救命的医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成功,那么他就不及格了。”

同样身负性命相托使命的还有儿外科医生,他们挽救的是一个孩子的生命,带去的是全家人的幸福。或许是因为常年与儿童患者打交道,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番禺院区新生儿外科主任朱小春总是满脸笑容,声音温柔,语气和缓。朱小春深知责任重如泰山,他手握手术刀挽救了众多身患先天性疾病的儿童,许给他们健康的未来,也拯救了无数个家庭。

朱小春每个月要做40余台大大小小的手术,虽然辛苦,但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快乐和成就感。著名小儿外科专家Alberto Pena教授曾说过:“外科医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医生享受手术,而另一类则日复一日忍受着做手术的痛苦。在后面一类中,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名优秀的、有创造力的外科医生。”显然朱小春属于前者,用爱心和技术回报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并持续收获着快乐。

中午1点多,吴旭和朱小春的手术还没有结束,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刘新通也穿上铅衣走上了他的战场。

半个小时前,一名危重患者被救护车送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60多岁的男性患者在家休息的时候突然发病,CT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的闭塞,考虑是急性脑梗塞。医院随即开启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将病患送进导管室做溶栓治疗。

这是刘新通擅长的领域。“取了两次血栓之后,患者的体征明显有所改变,手脚能够在手术台上抬起来,神经系统缺损的眼征也恢复。”

治疗脑梗塞就是与死神抢时间,越早进行治疗,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就越低。取栓手术、心脏介入手术、肿瘤手术由于需要射线引导等,会产生较强的辐射,医生们需要穿上防护的铅衣,老铅衣就像一件无袖大衣,有30多斤重,近年来改良的铅衣重量也有20多斤。除了沉,铅衣还不透气,时间一长就是一身汗。更让人担忧的是,铅衣并不能挡住所有的辐射,他们的双手和胳膊常年暴露在X光下,一台手术下来所受的辐射甚至相当于普通放射科医生一年的辐射量。

“我们背着30斤重的铅衣,一站就是近两个小时,在台上为了抢救患者注意力集中不觉得累,但是下了台之后,骨头像散了架一样感觉非常疲乏,这个时候我们经常是喝点茶提提神,另外呢,最希望能安安静静睡会儿。”刘新通说。

通常这些都是奢望。刘新通每天6点多起床到医院上班,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到家中,往往忙得顾不上吃饭,经常在手术室外的休息间对付几口。家中有90多岁的老母亲和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刘新通对她们常感内疚。但他说:

想睡觉几乎是所有手术医生的共同心愿,但是十几个小时的手术、连续几个通宵才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根据坊间传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是从来不睡觉的。他对这个传闻很不满:“开玩笑,我无时无刻都想席地而睡,现在头都快要抬不起来了。”

何建行是国内胸外科顶级专家,曾经创造了用11个小时20分钟的超长术程,帮患有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合并高血压的73岁彭奶奶进行了双肺移植术后,又走上另一个手术台,用4个小时帮双肺弥漫性肺纤维化、矽肺的81岁老人完成了单肺移植,创下世界最高龄肺移植纪录。两位肺功能只有正常人1/10的老人又可以自由呼吸了,何建行却已经累得气喘吁吁。

有时医生才把病人送下手术台自己又躺上了手术台。广州解放军第458医院外科军医施章时连续做完4台手术后突发心肌梗塞躺上了医院的ICU病床;很多人在朋友圈里见过医生跪着手术的照片,不过在跪地手术的照片主角之一的东莞莞城人民医院王荣兵医生看来,“跪地手术在医疗界是件非常普通的事。”

有时候,手术医生还会身兼多职。中山一院整形外科医生曾瑞曦给一个2岁的小朋友做完下巴整形手术,由于麻醉科复苏较好,患儿醒得很快不肯睡在床上,曾瑞曦就把他抱到复苏室。麻醉科护士拍下这张照片时是下午3点,手术医生最忙碌的时候。

下午15点 呵护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

因为地面热量的积累和辐射,下午3点钟左右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广州市花都区小布村卫生站医生黄剑勤和同事打了招呼,冒着高温走出村卫生站,她要去签约家庭医生的群众家里随访。

黄剑勤今年3月被花山镇卫生院派驻小布村卫生站。她先是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后来到了花都区人民医院,再后来去了花山镇卫生院,于今年3月被派往小布村,完全跟俗语所谓的“人往高处走”反着来。

看到这位主治医生、硕士研究生,村民们充满感激和信任。但黄剑勤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位直爽的姑娘回答:“我并没有什么心理落差。做一名医生,服务的对象只有一个群体,那就是患者,不分什么城里人还是农民。”

在村卫生站工作了一段时间,黄剑勤对基层看病难的问题有更多的感触。她介绍,小布村有很多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他们病了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治疗,但去大医院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我能解决他们的病痛,能给出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这样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如今的小布村卫生站有包括黄剑勤在内的2名医生,每天平均接诊患者30余位,多的时候80余名,跟大医院相比显得没有那么忙碌。“我可以很从容施治。”黄剑勤说。

最让黄剑勤挂心的莫过于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了。“有些老人很顽固,总以为血压、血糖控制好了就可以不用再吃药,我只能每天都给他一点点教育,让他们慢慢了解各种疾病和治疗方法,这也是全民健康意识提高的一个过程。”

“每天都能得到一点小幸福”,黄剑勤说这是她成为一名卫生站医生最大的收获。

广州市天河区员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童慧玉也和不少患者交了朋友。“开始的时候,患者来看病会先在心里打一个问号。等他去了大医院发现医生讲的差不多,甚至还没我讲的这么清楚——毕竟大医院医生分配给每个患者问诊的时间更加有限,就会再回来找我。”

“刚来时患者很少,一天只有七八个,现在每天至少二三十个,甚至更多。越来越多的人信任社区医院,我们确实很高兴。”童慧玉说,她是2013年3月加入员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此前她从武汉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武汉一家国企下属的二甲医院做妇科医生。

有些居民怀孕时是童慧玉做检查,小孩出生后会送姜醋猪脚、喜饼表示感谢,做儿保、打预防针时也会抱着孩子过来找童慧玉看病,很多人都成了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加了微信,成了朋友。

同样在基层工作的尹朝霞现在是全科医生们的“指明灯”。她所在的深圳罗湖东门街道社康中心成了全国学习的典型,良好的顶层设计让她对工作更有信心了。

她目前更多的工作在于预防,“宝宝手卫生”计划就是一个具体体现。为引导儿童及家长养成良好健康行为习惯,有效减少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她带头整合托幼机构、小学和疾控中心多方资源,通过对辖区托幼机构和小学进行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参与晨检、风险排查,在校区园区入口和学生活动场所安装洗手设施,建立传染病综合防控模式,大大降低患病风险。

这些投入短期看起来是难以奏效的,但长期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这些小孩相比上一年少生病少花钱,对施行“总额付费、结余留存”医保政策的罗湖医院集团来说,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投入。

类似的还有“老人家庭防跌倒工程”。老人跌倒可引发一系列的疾病风险,医疗费用可能是个无底洞,“防跌倒工程”就是通过将风险前移,包括加强社区防跌倒知识普及,免费为独居老人安装防跌倒扶手等设备,每一到两年再通过危险因素评估和干预,有效减少老人跌倒情况发生。

随着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年轻的基层医生们正在慢慢积攒口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正在快速上升,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信任也在快速提升。

番禺垅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周红亮,既是中心主任,也是资深全科医生。他有一名82岁的患者甘炎,2005年给老伴签了家庭病床,老伴去世后他自己也建立了家庭病床,儿媳妇2017年因胰腺炎导致血糖高,为了更好地调整血糖及给予心理疏导,也建立了家庭病床。近几年来,一家人的健康问题基本上不需要到其他医疗机构就诊。

社区医生、乡村医生掌握着家庭医生签约者及其家人的健康情况、经济状况、饮食爱好等信息,可以给予签约者及家人最适合的健康干预及建议,正是在这些基层医生的推动下,广东省“首诊在基层”的改革目标初现。

包括疫苗注射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也是基层医生的重要工作。就职于黄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侯志雄是防保科科长,她带领着一个10人组成的预防接种团队,为社区群众接种疫苗服务。“虽然有的社区中心在预防接种日就像一场压力测试,但是我们感觉还比较好。”侯志雄说,从上午8点到11点半,又从下午2点到5点,每天最多接种量超过500人。

疫苗风波发生后,侯志雄迅速组织同事在妈妈微信群发布权威信息,呼吁不信谣、不传谣,对于不放心的家长也开放中心数据给他们查询接种记录。

晚上21点 用来交流的时间

珠江两岸的灯光璀璨成银河的时候,广东卫生在线记者如约打通了钟南山院士的电话。

虽然已经82岁高龄,钟南山的行程表依旧排得满满的:推广慢阻肺早诊早治、写论文、参加“院士大查房”和院士门诊,忙下来基本上就到了七八点钟,而晚上11点前他会上床睡觉,于是八九点钟就成了他的会客时间,他也才有空接受采访。

但是他留给病人的时间一直很宽裕。

“团队里的医生会先筛选患者,把最疑难的患者给我看,每个患者我都要看上起码半个小时,否则查不出问题来的。”每次出门诊,钟南山最多只能看上十几个患者,在他身边学习的学生都希望他不要那么拼,爱惜一下自己的身体,钟南山总是说,“没关系,患者大老远来一趟医院不容易。”

幸好不是所有的粉丝都会来找他看病,不然广医附一院呼吸中心肯定会变得水泄不通。

钟南山有一个善待患者的细节让许多人念念不忘:冬天为了不冻到患者,他会用手焐热听诊器再给患者听诊。直到现在,钟南山看病还保留着一个习惯:主动俯下身,一只手臂托着患者后颈和肩的部位,扶着患者慢慢躺下,等检查完之后,再慢慢扶起来。

遇到小孩、老人,钟南山会特别贴心,常常提醒孩子要等病好了才吃零食,提醒老人家要定期检查自己的肺功能。每一位患者就诊结束后,他总会留给患者几句鼓励的话,因为他深信,生病的一半问题都出在心理上。

在互联网时代,结合了新科技手段的院士大查房,惠及患者与医生的效能实现大飞跃。“每周有一次医院内的大查房,每两个星期有一次全国大查房。”全国大查房指的是广医附一院与国内其他大医院通过互联网共同讨论病例,为患者提出更有效精准的治疗方案。

说起全国大查房,钟南山不自觉地提高了嗓音,显得很兴奋:“我们已经坚持5年了,非常受欢迎。除了参与查房的两三家大医院,其他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同步收看直播和观看视频回放,我们还试过跟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的医生一起联合查房,这能给疑难患者提供更优良的治疗方案,也让更多医生从中学习。”

从平台的记录上看,最近10次的全国大查房已经累计95万人次参与或上网看。

“查房能得到治疗方法是否有效的快速反馈,我很享受出门诊、查房时解决患者问题的感觉,真正让我感受到当医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钟南山院士准备休息的时候,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副主任医师,模拟医学中心负责人王西富还在紧张地忙碌着。夜晚,他的访客要多很多——他有一个微信公号“急诊夜鹰”,阅读量基本上都在2万以上,最多的一篇有64万,内容是针对溺水的科普知识。

“当时有一个铅笔画描绘一个人背着孩子在跑动,说倒背控水就可以救溺水者。”王西富说,这是错误的,他迅速写了一篇辟谣文章,同时上传了自己此前拍摄的溺水急救示范视频,超过1000万人次观看,得到了人民日报、丁香园等100多个公众号的转载。今年入夏,国内又出现多起溺亡事件,人民日报微信公号再次转发了这篇稿子。

最早写科普时,王西富选择的也是微博,和骆抗先一样。“微博刚出来时我就好奇,上去看,发现经常有一些关于急救的话题传播,但很多都是错的。”王西富说,那时他已经在临床工作之余,参与很多急救培训教学,2008年拿到了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急救培训资质,看到这些错误的东西,就会习惯性地写一些东西来纠正。

半年前,王西富离开急诊,成为医院模拟医学中心负责人,比在急诊时时间宽松了一些,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坚持做正确的科普”。

吴旭和何建行没有微信公众号,但他们会在微信朋友圈隔三差五地更新一条信息。何建行转发文章比较多,吴旭则喜欢发成功实施了某个手术的照片,或者是与康复出院的患者合影,还会配上一些短小文字:“没有切除不了的肺癌,为了这个初心,匍匐前进。” “患者的赞赏,是医生最大的荣誉。”

蔡卫平也多选择在晚上打开微信,回复患者的咨询。

面对面接触患者时,蔡卫平总是脸带微笑,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而隔着手机,依旧能感受到他的温和可亲。他说,也许这是职业特性带给自己性格上的最大回报,“经常与艾滋病患者打交道,如果没有笑容,不让人感到亲近,会让患者放不下戒心。”

阿哲和妻子都是蔡卫平的患者,恋爱时的争吵、婚后生活的矛盾、要不要孩子的困惑……遇到这些难题时,他们都会去咨询蔡卫平。

蔡卫平深知,对艾滋病感染者来讲,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而是一张由歧视、恐惧结成的无形巨网。他经常与患者一同进餐,甚至还带上妻子和孩子,就是想用行动告诉世人。

“所谓医生,就是把插队去见上帝的患者揪出来,让他们好好排队。”正是这份简单而美好的信念,让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临床一线,希望让更多的艾滋患者能够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蔡卫平跟很多艾滋病患者都成了好朋友,阿华是让他最难忘的一个。刚入院时,阿华病情很重。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情好转出院。跟蔡卫平成为好朋友后,阿华试探性地问蔡卫平,能不能给他介绍一个女朋友。经过思考,蔡卫平给阿华介绍了一个患艾滋病住院的女孩,一来二往,日久生情,不久他们成了夫妻。

后来,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母婴阻断技术的帮助下,他们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儿。“我一直鼓励患者结婚生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拥有完整完美的人生”。事情被病友们传开,就“一发不可收拾”,请蔡卫平介绍对象,或者咨询能否要孩子的病友越来越多,晚上短信的滴滴声也越来越多,有时会一直响到午夜12点。

每当夜幕降临,魏华林就要把手机调为静音,微信互动也随之中断,因为马上就要迎来一天中最忙的时刻了。作为广州市惠爱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心理援助热线的医生,从2007年10月心理援助热线开通以来,魏华林一直坚守在接听的第一线,至今快11年了。每晚十点以后,是她接线的高峰期。

“我们习惯了,吃饭都是15分钟内快速解决。”魏华林说,因为每错过一个电话,可能就意味着求助者错过一次求生的机会。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有一位男士在准备从高楼边纵身一跃的前一刻打来电话。当时他欠下高利贷,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原谅,极度绝望。”这种有自杀倾向的咨询电话属于高危评级,魏华林马上警觉起来,首先稳定他的情绪,再逐步跟他分析解决办法,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劝解,来电者动摇了,“他从天台上下来的那一刻,危机总算暂时解除了。”后来回访时魏华林了解到,来电者最终获得了家人的谅解,全家人一起渡过难关,重新开启了新生活。

与其他咨询师不同,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无法与咨询者面对面,只能依靠声音,这对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可以通过表情、精神状态等情况来判断咨询者,如果只有一个话筒,我们会更注意来电的语气、语速,有时候需要我们主动提问,获取更多信息。”

在过去的11个年头里,魏华林接听过的心理求助电话有上万个,其中包括五六百名有自杀倾向的来电者。“心理医生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是一坐到电话机前,我们就要进入状态。”尽管帮助了很多人,甚至有求助者称她为人生导师,但魏华林特别向记者强调,并不认同这个赞美词。

很多人觉得,心理医生每天接受很多负能量的信息,就像一个“垃圾桶”,但魏华林却是乐在其中。“每每知道一通小小的电话能够挽回一个生命,所带来的成就感不是其他事情可以相比的。” 心理援助热线办公室不时会收到来电者送来的感谢信、鲜花、锦旗,这些工作中的小感动,鼓励着她和同事们把负能量净化,再把正能量传递出去。

半夜12点 产房里的啼哭

2017年,广东省平均每天有4288个孩子出生。随着全面两孩政策放开,本来已经很忙碌的产科医生变得更加忙碌。而夜晚又是妇产科医生最忙碌的时候,有统计显示,超过半数的孩子是夜晚出生的。

因为要迎接新的生命,妇产科是医院里最神圣的地方。

在这里,医生肩负的担子更重,他们的手里掌握着几个家庭的希望。在这里,和累相比,快才是医生们工作最大的特点。产妇特别是重症孕产妇身体情况瞬息万变,救治必须要果断、及时,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

广医三院是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重症产妇占了产妇总量的70%。不知道有多少回,产科学科带头人陈敦金接到电话,马上赶回医院参与指导危急重症孕妇的抢救。

一名被诊断为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高危产妇从外院转入广医三院,属于典型的凶险型胎盘植入。如果用传统的手术必须切除子宫,但是产妇保全子宫的愿望特别强烈。陈敦金决定为她量身定做一台高难度手术,将子宫的中间部分环形切除,子宫的上段和下段进行缝合,保全了产妇子宫,母婴平安,此手术方式解决了一部分胎盘植入需要保留子宫患者的需要。这个国际首创的术式已经得到了推广。

20多年的产科生涯,生死时速的紧急抢救,陈敦金已经忘了多少次把命悬一线的危重产妇救过来。但陈敦金认为很多危重情况本可以避免,应该做好产前检查工作,早发现早处理潜在疾病,减少意外发生。为此,他把目光又定位于重症孕产妇的预测、预防。

陈敦金的咨询门诊,有怀孕两个多月头痛失眠而无法入睡无法工作的孕妇,有担心10年前查出脑部垂体瘤会复发影响怀孕的女白领,有46岁停经后又想怀孕生宝宝的高龄妇女,有因患阴道炎治疗时发现意外受孕担心孩子健康的年轻女孩……

虽然伴随着嘹亮的哭声,但新生命的诞生总是愉悦的。

有时候也有乌云密布。在每一家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汇聚了医院里最危重的患者,而在PICU儿童重病监护病房里,这种危重可能更加牵动医生、护士、家属的心,因为一个个小生命在死神边挣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是广州市重症儿童救治中心,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危重患儿都会往这里送。每天深夜,一个患儿接一个患儿抢救下来,PICU医生几乎要到天亮才能下班,这种体验,对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副主任医师、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副主任武志远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最让武志远印象深刻的3岁的小琳琳,因呼吸衰竭由急诊火速送入PICU病房,检查发现患有甲型流感并感染流感嗜血杆菌,双肺变“白肺”,需要气管插管上高频振荡呼吸机,病情危重。已经是晚上12点了,武志远带领的PICU团队立即进行抢救,成功维护患儿的各个脏器功能。1个月后,患儿痊愈出院!

患儿70多岁的老奶奶用两张大红纸手书一份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工工整整地讲述孩子救治的过程和感恩的心情。“那一刻,真觉得之前那些日日夜夜的抢救都是值得的了!”

“做PICU大夫,首要条件是身体好,这么大的工作强度,没有好身体是吃不消的;第二是要学会倒下就睡,醒来就干;此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常常需要面对家属的焦虑、不解,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向患儿家属做好沟通,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帮孩子度过难关。”武志远说。

对陈敦金和武志远们来说,帮助每一个妈妈平安地抱着初生的健康婴儿,感受着窗外的阳光,露出虽有疲惫但充满欣喜的脸庞,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画面!

医院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在病房里,当一名患儿承受着痛苦,他的双亲忍受着巨大的心理折磨,仍然充满爱意地注视着孩子,这个病房就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在手术室里,当医生尽力去救一名患者的时候,那里就是整个世界。

某个为人类所信仰的教义里有这样一条:凡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世界。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广东医生的成就:2017年广东全省人均预期寿命77.2岁,珠海、广州、东莞更是超过80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1.03/10万、2.53‰,远超全国19.6/10万、6.8‰的平均数。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全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数字的背后是医生的不断付出甚至透支健康。2016年,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和华南理工公共政策研究院等联合发布《广东省执业医师队伍现状研究报告》,报告显示,51%的受访医生不会准点下班,半天门诊要看诊五六十人,44%的医生节假日要加班,48%的医生因忙于工作不能照顾家庭而自责……

两年过去了,上面数字或许有变化,但是压力依旧,压力下的温暖也依旧。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钟南山院士说,医生就要换位思考,竭尽所能为患者减轻病痛的折磨。“患者的信任是医生最大的动力,患者的康复是对医生最大的鼓励”。

8月19日迎来我国首届医师节,钟南山坦言自己百感交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师是人类健康的工程师。同样是工程师,一个是思想方面的,一个是身心方面的。国家设定医师节,体现了对医师的尊重与认可,希望今后能在制度上给予医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让医师们别无旁念地当一名人民好医生。”

其实,广东已经涌现出了太多的好医生。

“近年来,广东卫生健康界涌现出了骆抗先等10多名全国时代楷模和全省重大先进典型,充分展示和弘扬‘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精神。”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段宇飞强调。

因为事迹紧扣时代主题,徐粼、车小燕、禤国维等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在社会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因为解决了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骆抗先、陈伟蓉、林丽珠等先进典型,为和谐医患关系架起了桥梁和纽带;因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徐克成、吴朝晖、詹红、蔡卫平、艾宙等,为传播人间大爱发挥较好的示范作用。

他们是医学家,用银针、用手术刀,用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救死扶伤;

他们是科学家,传承、发展岭南中医流派,创新、缔造世界领先的手术方式;

他们德技双馨,是患者的希望,是时代的楷模,也是每一个广东人幸福生活的守护神。

采写|李楠楠 宋炳军 周颖怡 王日飞 廖维佳

编辑|Henin 杨洁 责编| 黎晓心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欢迎分享此文,向所有医师致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孕多长时间有反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