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内仔猪腹泻的治疗用药总是很难起作用,这是为什么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群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据调查,仔猪因腹泻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46.5%,死亡率10.3%。仔猪腹泻在养猪业危害中居首位,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导致饲料报酬率较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即所谓的僵猪),甚至死亡。由于引起本病发生的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临床诊断与防治困难。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提高仔猪成活率已成为养猪业生产的一项重要课题。
  1发病原因:
  仔猪因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自身抵抗力较低,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哺乳仔猪以传染性腹泻较为常见,而保育仔猪以日粮抗原过敏、断奶、饲料突然更换、寒冷、环境应激等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为主。这两类因素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既相互影响,又互为因果,常呈多重感染或交叉混合感染。
  1.1传染性腹泻病因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是指传染性病原,其中病毒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等。
  1.1.1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空肠和十二指肠,其次为回肠。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尤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幼龄仔猪死亡率可达100%,5周龄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传染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临床诊断以消化道感染为特征,其中以仔猪的症状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排腥臭水样粪便、呕吐和高度脱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和死亡率都逐渐降低,在老疫区,发病率较低,症状较轻。轮状病毒感染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以2&5周龄的仔猪多发,发病率高(50%一80%),死亡率低(7%一20%)。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较轻且缓和。
  1.1.2细菌性腹泻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有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和仔猪白痢(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90%)和死亡率(50%)均很高。临诊症状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病仔猪精神萎顿,粪便呈黄色浆状、腥臭,严重者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沾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发于寒冬、炎热季节,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母猪饲料质量较差、母乳中含脂率过高等常常是本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临床上以排灰白色浆状、糊状腥臭味稀粪为特征。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主要多发于1-2月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寒冷、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偶发生于2&4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症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1.2非传染病病因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应激因素等。
  1.2.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断奶仔猪从吃初乳变成了以饲料为主,加上断奶应激,降低了酶的水平。据资料表明,断奶后一周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使本来就不足的酶含量更少,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断奶后,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抑制了乳酸杆菌的生长,最终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1.2.2日粮抗原过敏。胃肠黏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通过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物质。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在6&8周龄前很低,在采食饲料时,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要经历一段过敏时期,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进而引起功能变化而腹泻。此外,由于肠道组织的损伤,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人,加剧腹泻病程。断奶仔猪在进食固体饲料或变换饲料后,一般3&5天出现腹泻,在无病原微生物的参与下,一个星期左右病情得以缓解。
  1.2.3营养因子缺乏。仔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它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1.2.4应激因素。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伙伴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泻。病仔猪排水样或鸭粪样稀粪。
  1.哺乳母猪换料或患病:哺乳期间的仔猪主要通过母乳获得营养,哺乳母猪换料和患病会直接影响乳汁的成分和品质,从而影响仔猪健康。
  2.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改善饲养、加强管理、血清制剂或疫苗的免疫预防、口服补液盐等。并针对导致仔猪腹泻的具体病因,采取不同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2.1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2.1.1对病毒性腹泻,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预防加以防治。由于本病的发生发展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把握好仔猪初乳关,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病,发病猪应立即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中,加强护理,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的传播。猪轮状病毒病主要通过给母猪免疫注射提高初乳免疫的途径进行预防,在母猪怀孕前2周和仔猪出生后1周使用;在没有疫苗的疫区,可在出生后一周内使之感染病毒以刺激仔猪产生主动免疫。由于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治疗药,对于患病仔猪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如投服收敛止泻剂,口服补液盐,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等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5%一10%)和碳酸氢钠(3%一10%)治疗脱水和酸中毒,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饲料,加强护理,一般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2.1.2对细菌性腹泻,主要从饲养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饲养管理方面,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和护理,新生仔猪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和及早哺喂初乳,保护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消除各种诱发病因。仔猪副伤寒在30&40日龄首免,70日龄进行二免;仔猪黄、白痢对种母猪在产前14&21天注射疫苗,对发病严重的猪场在猪出生后1&2天、12&20天接种疫苗。仔猪红痢对种母猪在产前14天和28天各免疫1次,每次5&10ml。连续产仔的母猪,因前一胎已在分娩前注射过本苗,故只需在分娩前半个月注射1次,剂量为3-5ml,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
  2.2非传染性因素腹泻的防治
  2.2.1加强饲养,防止营养因子缺乏。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保持营养平衡,防止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的缺乏,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同时,为使免疫母猪尽可能多地给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可在母猪饲粮中添加VE;在配种前15天内及妊娠期间,在母猪日粮中加入适量低分子脂肪酸,可显著提高初乳中总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从而增强仔猪抗御病原体,特别是肠道病原体的能力,减少断奶前肠道疾病造成的损失,防止腹泻的发生。
  仔猪出生后,让其及早(15分钟内)吃上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同时,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以1.5%一2%的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和甲酸等混合酸效果较好)、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保持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提高饲料粗蛋白的消化率,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加快仔猪生长发育,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仔猪出生后及时补铁、硒和维生素E可有效防治仔猪营养性贫血和硒缺乏症,但补硒和补铁应间隔7天以上,以防两者拮抗。
  2.2.2减少蛋白质含量,降低日粮抗原反应 。一般在7日龄左右,仔猪开始喂全价颗粒料,在断奶前每头至少补饲600克,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得到加强和健全,以适应断奶后采食饲料,尤其是植物性饲料,建立对饲料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减少日粮抗原过敏反应。也可对饲料进行加工处理或减少抗原物质,如大豆(,0.32%)经65%一70%的热乙醇(78℃)后,其抗原作用可大大降低。同时,在保证仔猪生长发育所需必需氨基酸的条件下,蛋白质水平不能过高,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9%以内,既可减少日粮抗原反应,也可减少肠内蛋白质因消化不良造成的腐败和仔猪断奶后腹泻。
  2.2.3加强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仔猪自身神经调节和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对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适应性较差,易造成消化机能的紊乱引起腹泻。因此,保持舍内温暖和一定湿度(50%一60%)、避免温度骤然升降,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保持分娩舍、保育舍清洁、卫生、干燥;逐步断奶(白天将母猪隔离,夜间母仔合并,最后去母留仔),保持断奶前的饲喂次数和方式;逐渐更换饲料。避免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各种应激反应对预防仔猪腹泻至关重要。
分享给小伙伴们:
中殖网,中国优秀养殖业门户网站。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桂ICP备号-1您当前的位置:&>&&>&&>&
配置您偏爱的颜色:
仔猪腹泻的发生及防治
随着现代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对仔猪实行早期断奶是提高其生产能力和饲料利用率及养猪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但早期断奶后由于其消化功能未发育完善,饲养管理跟不上,也给仔猪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腹泻、水肿病等,其中以腹泻最为普遍,轻者影响仔猪生长,重者导致仔猪死亡,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现将仔猪腹泻的发生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仔猪腹泻的病原因素
1.1 大肠杆菌 致病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有O5,O8,O60,O115,O138,O189,O147,O157等;具有荚膜抗原K88,K99,K987,及F41等感染。
1.2 致猪水肿病溶血性大肠杆菌 O318,K81,O139,K82,O141,O149等感染。
1.3 病毒 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轮状病毒(BVV)感染,梭菌感染,球虫侵袭。
2 仔猪腹泻的饲养管理因素
2.1 初乳与仔猪腹泻 初乳免疫球蛋白中IgG含量最高,其次为IgA和IgM。IgA能耐受蛋白消化酶的作用,在预防肠道感染上有重要意义,新生仔猪虽能从初乳中获得免疫力,但由于缺乏游离盐酸,胃肠屏障不健全,在污染环境中易感染发病。仔猪随着日龄增长,乳汁中免疫球蛋白日趋降低,此时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和球虫等感染发病率逐渐增高。
2.2 肠道微生态与仔猪腹泻 猪的正常粪便中99%以上是厌氧菌,需氧菌不超过1%。仔猪生后由需氧菌占优势逐步过渡到由厌氧菌占优势,并保持相对稳定。至断奶期由于日粮变换,又需达到一个新的平衡。7日龄内和断奶三周内的仔猪多发生大肠杆菌病与此过程有关。
2.3 营养状态与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与其在胎儿期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引起出生后发育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如妊娠母猪饲料中缺乏维生素D、A时,所产仔猪极易发生腹泻。仔猪出生后,生长发育极快,对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从乳汁中难以获得的微量元素的需求量猛增。仔猪因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引起或继发的仔猪腹泻时有发生。如母乳中维生素C不足,可减弱仔猪胃酸的分泌功能;维生素B不足,可使仔猪胃肠蠕动机能发生障碍;维生素A不足,可导致消化道黏膜上皮角质化。母猪发生乳房炎时,乳汁中含有大量的病理和病原产物,可引起仔猪腹泻。微量元素缺乏所致的仔猪腹泻以仔猪营养性贫血和仔猪缺硒症最为常见。
2.4 应激与仔猪腹泻 对仔猪造成的应激主要表现在:一是心理应激,仔猪由依附于母猪的生活变为独立生活;二是饲料应激,由原来吃温热母乳或母乳加饲料转变为完全固体生干饲料;三是环境应激,由产房转到保育舍引起;四是仔猪消化功能不完善,主要为消化酶不足及pH值偏高。此外,贼风侵袭、舍温偏低、温度变化、潮湿、寄养、圈舍清洗不彻底等均可成为腹泻的诱因。饲料应激最为强烈,影响最大。可见,断奶时仔猪非常脆弱,容易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加剧了仔猪的腹泻。
综上所述,断奶仔猪的腹泻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其腹泻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由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腹泻,有饲养管理不当的现象存在;由饲料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腹泻,有饲喂酸败变质的饲料、饲料搭配不合理的现象,饲料含盐或脂肪过多或含有毒、有害物质。但对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腹泻要做出正确的诊断难度较大。因此,大面积的仔猪腹泻有必要采用实验室检查,以确定腹泻的病原。
4.1 大肠杆菌病 ①庆大霉素:每头每次2~4ml,口服,连用2~3天。②痢菌净:每千克体重5mg,内服每日1~2次。③氟哌酸:50g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每头每次20~30ml,内服每日2次。④痢特灵:每头仔猪100mg,内服每日2次。⑤脱水仔猪补充水分、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B、C及氨基酸等,可采用内服或腹腔注射。⑥最好经药敏试验,选用适当的抗菌剂。
4.2 致水肿病溶血性大肠杆菌病 ①氟哌酸20mg/kg内服,每日2次。②链霉素1万单位/kg肌注,每日2次。③地塞米松1~3mg,肌注。④0.1%亚硒酸钠1~3ml肌注,隔日1次,注射2次停止。⑤有水肿症状者可应用脱水剂。⑥应用维生素B2、C、B12。
4.3 病毒性腹泻 抗菌素对病毒无效,但可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可应用抗病毒药,如病毒灵等;可腹腔注射葡萄糖、氯化钠及维生素。
4.4 梭菌性肠炎 用青霉素30万单位,链霉素20万单位,一次内服,每日2次,也可采用对症疗法。
4.5 球虫病 采用氨丙啉、磺胺剂等药物治疗。
4.6 对原因不明的腹泻可采用综合疗法治疗 ①对哺乳期仔猪:用痢菌净、病毒灵、肌苷、庆大霉素、喹乙醇、胃复安、口服补液盐加葡萄糖、氯化钠制成口服液,内服,每日2次。②对断奶后仔猪:用氟哌酸、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痢菌净、病毒灵、口服补液盐加葡萄糖盐水制成口服液,内服每日2次。以上两种配方如腹泻停止,减去口服补液盐,再服1天。
大肠杆菌、病毒、梭菌引起的腹泻可用疫苗免疫母猪进行预防,病毒性腹泻除接种母猪外,还可对8~10日龄仔猪口服弱毒疫苗,20~22日龄再用灭活疫苗肌肉接种;初生仔猪保暖(30℃~32℃),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做好仔猪诱食工作,供给清洁的水;仔猪断奶后,先将母猪赶走,让仔猪在母猪圈舍停留一天再转到保育舍;断奶后的仔猪料内添加抗菌素及酶制剂,断奶后仔猪料酸化,加1%柠檬酸或乳酸,将仔猪胃内pH值由5~7降至3~4,料内粗纤维由2.5%增加到4%。
读完这篇文章你的心情如何
热门阅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仔猪腹泻的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