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txt的四大典籍是那四部?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是1999-12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万兰清
等。ISBN3定&&&&价12.00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12装&&&&帧平装
1肾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如何?  2为什么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3在人体阴阳清浊升降出入的生理活动中,清阳与浊阴的概念是什么?  4“壮火”、“少火”的含义是什么?它们对人身各有什么意义?  5阳气有余则开泄,应见身热汗出,而经曰“汗不出”;阴气有余则闭塞,应见身寒无汗,而经曰“汗出”,为什么?  6何谓“七损八益”?这一说法的实际意义何在?  7《素问》中的《灵兰秘典论》和《六节藏象论》,在对脏腑的认识上有哪些异同点?  8何谓“藏象”?《内经》把脏腑学说命名为“藏象”的意义是什么?  9为什么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10望诊察色中平、病、死、生之色的鉴别特点是什么?  11经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论中“藏”和“泻”、“满”和“实”应如何理解?有何临床意义 ?  12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是什么?  13《内经》何以强调“诊法常以平旦”?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怎样?  14脉有胃气的形象应如何体会?  15怎样鉴别四时五脏的平、病、死脉?  16何谓“五实”、“五虚”?《内经》断为死候并又指出“其时有生者”的机理各是什么?  17“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的机理是什么?  18“署当与汗皆出,勿止”的意义何在?  19《素问?热论》与《伤寒论》的关系怎样?  20何谓“阴阳交”?经称“交者,死也”的机理是什么?它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怎样?  21《内经》的阴阳交、《伤寒论》的阴阳易、《金匮要略》的阴阳毒概念各何?  22如何理解“胃不和则卧不安”?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23《内经》论咳 一说“肺之令人咳”,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为什么?  24九气为病的病机及其表现如何?  25如何理解“百病生于气”的含义?  26三痹、五体痹及脏腑之痹的关系如何?  27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之气的关系怎样?这一认识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如何?  28《内经》论痿,病因首重肺热,而治痿则独取阳明,为什么?你如何看待它?  29《内经》与《伤寒论》所称的“寒厥”、“热厥”,有何异同?  30《内经》中关于“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含义及病理机制是什么?与现今通行的认识有何不同?  31何谓“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32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味归形,形归气”一节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33何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34“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含义是什么?  35如何理解“左肝右肺”的理论?  36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与五脏的关系如何?  37营卫之气的运行规律是什么?它们与三焦的关系怎样?  38如何理解“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读”的含义?  39六气不足的病变特点及病理机制是什么?临床辨证时应如何掌握运用?  40何谓“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一发病观点有什么指导意义?41伤寒六经的实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之。  42试述六经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43六经病正邪斗争在阴阳消长的动态变化中的反映如何?  44六经病的传变规律有哪些?  45六经病证的正治法是什么?  46举条文为例说明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  47伤寒与温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8为什么说伤寒是温病的基础,温病是伤寒的发展?  49如何看待《伤寒论》中的误治?  50伤寒汗解的方式有哪几种?机理如何?  51为什么说“伤寒法在救阳”?  52《伤寒论》中的烦躁证有哪些?怎样辨证施治?  53“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证未解”这句话是否适用于伤寒六经辨证?为什么?  54“传经多热,直中多寒”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55“误汗伤阳,误下伤阴”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56六经病皆有发热,其病机有何不同?临床应如何鉴别?  57六经病皆有恶寒,其病机有何不同?  58太阳发热恶寒如疟状与少阳往来寒热有何不同?与疟疾有何联系?  59少阴兼表证与阴盛格阳证均有发热,如何鉴别?  60阳明病恶风寒的机理如何?  61试述《伤寒论》中“身重”一症的病机  62试述《伤寒论》中“嗜卧”、“但欲寐”、“多眠睡”三症的异同点?  6340条指出“渴”是小青龙汤证之一,41条又指出服汤后有渴为“寒去欲解”的佳兆,如何理解?  64太阳中风表虚证是否虚证?为什么?  65太阳病“中风”与“伤寒”的“风”与“寒”是否病因?为什么?  66试述太阳病误汗伤阳证有哪些?并分析其辨证要点  67太阳病的喘证有哪些?怎样辨证施治?  68太阳病兼变水饮证有哪些?试分述其病机及辨证要点?  69你对麻杏甘石汤证的有汗用麻黄,“无大热”用石膏是怎样理解的?  70太阳蓄水证的“消渴”、“烦渴”与阳明经证的“烦渴”有何不同?为什么?  71大、小结胸证的病机、证治有何异同?  72《伤寒论》中有哪些痞满证,如何辨证施治?  73试述太阳风湿三证的异同点及其便硬加白术之理  74太阳病吐利的病机是什么?如何辨证治疗?  75阳明病吐利的病机是什么?如何辨证治疗?  76少阳病吐利的病机是什么?如何辨证治疗?  77太阴病吐利的病机是什么?如何辨证治疗?  78少阴病吐利的病机是什么?如何辨证治疗?  79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异同点何在?为什么?  80《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合病”诸条的病机证治有何不同?  81《伤寒论》中“发黄”一症的病机有哪几种?  82治102条的“腹中急痛”一症“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之理?  83阳明外证“身热汗自出”与太阳表虚“发热汗出”如何鉴别?  84试述阳明经证与腑证的区别及联系?  85“承气”的涵义是什么?如何区别使用三个承气汤?  86阳明病“脉迟”的机理如何?  87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有何不同?  88“阳微结”的病机证治如何?与纯阴结有何不同?  89“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能否作为少阳病提纲?为什么?  90“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91280条指出太阴病“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与279条“属太阴”而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  黄汤治疗,是否矛盾?  92对“太阴为自利不渴”和“少阴病多为自利而渴”这两句话应如何理解?  93“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能否作为少阴病提纲?  94少阴寒化证与热化证的主证、主方是什么?  95什么叫格阳证?什么叫戴阳证?有何区别与联系?  96厥阴病的实质是什么?  97试述《伤寒论》中厥证的不同病因和辨证要点  98葛根汤、葛根芩连汤、桂枝人参汤均可治发热下利,如何鉴别使用?  99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大青龙汤证、栀子豉汤证、黄连阿胶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干姜附子汤  证、茯苓四逆汤证等皆有烦躁,如何鉴别?  100抵当汤既可治疗太阳蓄血证,又可治疗阳明血证,理由何在?  10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栀子厚朴汤、理中汤三承气汤均可治腹满,如何鉴别使用?  102大陷胸汤、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均有峻下热结之功,如何鉴别使用?  103栀子豉汤是否吐剂?为什么?  104试比较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异同  10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主治各异,为什么?  106理中汤、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都治太阴腹痛,如何鉴别使用?  107真武汤与附子汤,药仅一味之差,其功用主治有何不同?  108黄连阿胶汤、猪苓汤、栀子豉汤都能治心烦不眠,其不同点是什么?  109阳明、少阴、厥阴病篇皆有吴茱萸汤证,其病机有何不同?  110乌梅丸、黄连汤、干姜黄苓黄连人参汤均主治上热下寒证,如何鉴别使用?  111试述《伤寒论》中桂枝的运用特点  112试述《伤寒论》中麻黄的运用特点  113试述《伤寒论》中芍药的运用特点  114试述《伤寒论》中人参的运用特点  115试述《伤寒论》中附子的运用特点116《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117《金匮要略》诊脉部位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118《金匮要略》方药服法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119《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何异同?  120“治未病”的精神在《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是如何体现的?  121《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提出了哪些治则?应如何理解?  122《金匮》中痉病如何辨证施治?有何治禁?应如何理解?  123试述《金匮》湿病的治则及辨证施治。  124《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说:“湿伤于下”,为何《痉湿?篇》又有“病在头中寒湿”之证?“病在头中寒  湿”为何现“脉大”?  125百合病在病机病证及治疗上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126狐惑病有哪些临床表现?怎样掌握甘草泻心汤临床运用?  127瘅疟、温疟及牝疟病机有何不同?试简述疟母的病机及证治  128中风如何辨证?这种辨证方法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129试述历节病的病因 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应掌握哪些主要症状?  130试述血痹的病因病机,它与风痹如何鉴别?治疗血痹为何用通阳之法?  131举例说明《虚劳病篇》辨证和治疗上的特点  132如何理解小建中汤的适应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肾气丸、酸枣仁汤、大黄庶虫丸、薯蓣丸在临床上  怎样具体运用?  133肺痿与肺痈如何区别?肺痿应如何辨证?  134越婢加半夏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在治疗上有何不同?  135射干麻黄汤证与厚朴麻黄汤证如何区别?  136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和千金苇茎汤同为治疗肺痈方剂,在应用上有何不同?  137根据奔豚气病的症状分析,它是何种性质的疾病?  138奔豚气的病因应如何理解?怎样治疗?  139“阳微阴弦”应如何理解?胸痹的主证和主方是什么?  140试比较栝蒌薤白白酒汤与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半夏汤与乌头赤石脂丸,枳实薤白桂枝汤与141以方剂为例说明胸痹心痛证的用药规律  142腹满应如何辨证施治?  202湿温病应如何辨证分型?各型如何鉴别?  203湿温初起的主证、主方是什么?  204湿温病的治则是什么?为什么?常用治法有哪几种?  205湿温病的治禁是什么?为什么?  206湿温后期为什么容易出现大便下血?如何论治?  207何谓“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208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的治疗原则?  209为什么白虎汤可两用于太阴阳明肺胃无形热炽证?  210试比较白虎汤证、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参方证、化斑汤证之异同点。  211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竹叶石膏汤、青蒿鳖甲汤都可治温热病后期阴伤发热,应如何区别使用?  212试述通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中医四大经典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外文名Four great classics of TCM拼&&&&音zhong yi si da jing dian释&&&&义四部经典中医巨著包&&&&括,等
《黄帝内经》是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能论》),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学说”“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学说”、“”、“”、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最早著录于《》及班固《》,原为18卷。医圣“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 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如今,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南阳人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六种,即所谓“”。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辨、辨、辨、辨、辨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法”、“”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该书是一部论治的专着,作者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亦有“”,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东汉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圭臬
《温病条辨》为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温热病机、及《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难经》,原名《》,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
此书的作者把自己认为的《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病因、病理、营卫、、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脏腑、经脉、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包括中风、伤寒、、、),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难经》全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相提并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证结果,有说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原书早佚,所能看到的本书是后世辑录的结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可以治疗、大黄可以泻火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与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对应,进行类比,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起),古典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一系列全方位的,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中医概念的革命和突破。如气概念混合统一的气集合,分形经络,数理,中医分形集,中医哲学观的新创造,藏象分形五系统的开创等。
现代化中医又指较不发达社会或学科通过社会改革,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一个社会变革过程。这个社会变革过程是由国际之间或社会之间的交流所促使的。
现代化中医的一个方面是技术的、思想的、理论的大爆炸,它使人类思想以惊人的速度和数量增长和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在缩小,中医与西医的距离拉近,而专业技术领域上的差别却在扩大
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倾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中医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技术上的科学化等。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在中医界的社会、科技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中医现代化的核心是中医“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或西医。
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四个亚过程:
技术的发展。 理论的革新、思想的变革,学科的进步
然而,战后年代很快表明,就连“西方化”这个扩大了涵义的字眼也无法充分表达战后世界的交流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实际情况的需要,“现代化”这个新词便应运而生。因为它可以简明地表达所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的相似愿望而不论其地域和传统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阴阳概念的现代化于1998年产生。
阴阳的现代定义;阴阳分形集,阴阳分形维数,阴阳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现代化科学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数维数气=&信息,能量,物质&流
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质&混合流统一体.经络观念的革命产生于1996年。
分形经络解剖结构,粗糙,非管,不平滑,细胞充填的&-体液-神经调节&的&细胞群(细胞社会学)&经络.
分形-自身调节--神经调节的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中医哲学观的新发现
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
(第二中医哲学观--辩证观
第一哲学观---整体观)
中医分形集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现代经络发展简史
近代经络创新简史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的机理、经脉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自身调节--神经调节&大统一的分形经络
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
·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1995年?
· 体液论:认为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孟竞璧(同位素示踪)
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
1984年,,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Eore用研究经络。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1]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现代气概念原始创新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
1996年,邓宇等: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既是“‘物质-能量-信息’混合体”统一物。“‘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物质、能量、信息’混合统一体”中医气的本质。
: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说
1962年,危北海:,‘气的两义说’。
罗石标:在六十年代初期‘气的功能说’(1962年)。
:五十年代末期‘气的物质说’1959年?。
气是统一场说
黄坤仪等:人体气场说
等:气与熵流说
吴邦惠:气的序参量说阴阳的揭秘,历史悠久,偏重现象罗列,重视表面叙述,是古典阴阳的特点。而现代探索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了革命性的进展、新意颇多。数学物理化,即“数理阴阳”成为现代阴阳的标志。将阴阳用世界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测度,用数学模型表述是现代化、科学化阴阳的特点。
1995年,,阴阳定义析疑,辽宁中医药杂志,1995,6期。阴阳定义偏向中医临证。
1997年,赵喜新,中医的数学模型,河南中医,1997,5期。
1998年,邓宇等,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61.数理阴阳,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期。
1999年,邓宇 等,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v12,3期.创建“阴阳分形集”等概念。阴阳的分形维数=1.
2003年,,与数学,数理医药学杂志,2003,期。
2004年,齐凤军,论阴阳的数理权衡,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7期。
2005年,赵致镛,,中医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积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医,2005,11期。
2007年,,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007,6期。
1998年,阴阳的哲学和逻辑学现代定义
定义1: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下的两个种概念&阴和阳&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与阳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的定量测量:用“状态函数u”指标来描述,该性态或状态可用‘物质-能量-信息’整体描述,
E是运动学或动力学指标能量;P是系统混乱度(有序度)指标,与熵密切相关。五系统
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引子:1980年,雷顺群, 系统论与(一), -, 年,续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二) - 辽宁中医杂志, 1983)
1994年,肖烈钢.试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特性[J].陕西中医,):211-213。侧重、强调藏象学说中五‘脏’系统(器官的)有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自主性作了较为系统地阐述,说明了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思想,其本质与现代系统论是一致的,然又有其特点。
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分形藏象五系统。
1999年,邓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统的新英译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藏象五系统,超脱出心肝脾肺肾五脏腑,五器官的传统局限性认识。
邓宇 等,1999年,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
2002年,《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邓中炎主编,主审。藏象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脑系统等。
2005年,赵喜,论《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卷3期。心系统。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典籍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