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报销的区医院能为80岁的老人做子宫脱出

 从生存艰难到异军突起,从门庭冷落到患者盈门,郑州市金水区人民医院积22年之力,闯出了一条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发展新路——从金水区医院的实践看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本报记者&&&王大庆   前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郑州视察工作时,来到金水区人民医院鑫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该院“一心当好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金水区医院的经验告诉我们,小医院不能盲目和大医院比规模、拼档次,其生存之道在于面向社会大众,服务普通百姓,打造“平价医院”、“惠民医院”。只要找准了定位,突出了特色,不断强化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小医院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办好医院的真谛是通过坚持不懈的思想政治工作,养成高尚的医德医风,使医护人员真正做到心里装着患者,全心全意服务患者,最终赢得社会的认同和群众的信赖。今天,本报刊登长篇报道,介绍金水区人民医院的办院思路和具体做法,以飨读者。
  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种种原因而生存艰难,步履维艰。郑州市金水区人民医院是一所二级综合医院,占地仅7亩,与诸多省、市级大医院相比,犹如一棵毫不起眼的小草在“夹缝中生存”。
  然而,这是一所不甘平庸,锐意进取的医院,它屡有惊人之举:在全国率先推行城乡医疗一体化改革,在河南创办第一家惠民医院,挂牌成立“郑州市农民工定点医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接诊直通车,实行“先看病、后交钱”爱心医疗救助。通过金水区医院提供的各种便民、惠民服务,越来越多的患者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郑州视察工作时,来到这家医院下属的鑫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该院“一心当好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现今的金水区医院已经摇身变为金水区总医院,下设一家二级综合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多年来,固定资产从20万元增长到8000多万元,业务收入增长了100多倍。卫生机构延伸到金水区城乡各个角落,服务对象达上百万人口。
  金水区人民医院的多年实践有力证明,基层医疗机构只要选准定位,办出特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强化内部管理,不仅可以生存下来,而且能够活的筋骨强壮,活的生机勃发!
  办好医院,管理是关键,管人就要先管好自己
  金水区医院22年来的发展,与一个人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他就是现任院长、书记、副主任医师周国平。从当年的满头乌发到今天的两鬓染霜,周国平凭着对患者的深情、对工作的热情,为建设一所“低收费的医院、老百姓能看得起病的医院、咱老百姓自己的医院”倾注了满腔激情。他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被评为“温暖2008河南十大爱心人物之一”,曾获“郑州市卫生系统改革开放30年杰出贡献奖”。
  1987年年底,周国平到金水区人民医院担任院长。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外科专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医院管理人才。20多年来,他凭着无私奉献、大胆改革、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使这所濒临倒闭的医院获得了新生。
  金水区人民医院原是建在省直的一家幼儿园边上,连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也没有。周国平接手时,家底少得可怜:几排上世纪50年代的破旧平房,一台显微镜,还有一台只会透视,不能拍照的X光机。全院100多人,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不超过职工总数的10%。年业务收入仅70多万元,固定资产还不足20万元。职工不能按时领取工资,人心惶惶。
  当时的周国平在金水区祭城乡卫生院当院长,工作出色,业务精湛,小有名气。区卫生局长大冬天骑着自行车,三次登门,请他到金水区医院当院长。面对这个烂摊子,周国平也曾心存犹豫,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接过了这个在当时人们看来颇具挑战性的职位。但他未曾想到,这一干就是22年。  刚到医院时,医院管理之混乱让人难以想象:护士因为夜里不想起床给病人扎针,居然不让大夫开输液药;为了不影响自己休息,便形成了每周一、三、五查房,二、四、六不查房的不成文规定;放射科的医生不去给病人做透视,电工连电线断了都不去接。职工们用消极怠工、有意刁难,甚至无故挑衅向新院长发泄着积聚已久的怨气。  周国平以身作则,发扬苦干精神,打针、抓药、做手术、值夜班,既当院长,又当医生,用实际行动来感化职工。他以院为家,除了出差,几乎天天都守在医院里。每年大年除夕,他让值班医生回家,自己来值班,和家人一起为病人包饺子,还把家里的年货带到医院,送到病人手中。大年三十的班,他一值就是20多年。  头几年,医院最缺的是病源,周国平就开着小面包车,整天守在一家省级大医院门口捡漏儿,有时连等几天才等到一个病人。一年深冬的一天,他在这家医院门口一直守到深夜12点钟,还没等到一个病人。回家刚躺下,电话铃响了:“过来吧,来了6个脑外伤病人,我们医院一下子接纳不了。”周国平一骨碌爬起来,赶到现场,把病人拉到医院。紧接着他和大夫们一起给病人做手术。手术做完,天色已大亮,病人得救了,周国平自己却累得晕倒了。新院长的“能耐”,职工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个院长真行!”  周国平懂业务,又会管理,在他调到金水区医院以后,祭城乡的老百姓一有病也撵到医院来找他看病。他带来了医院最需要的病源,也使医院的境况一天天地好转。第一年医院业务收入就达到125万元,将近翻了一番。  1993年是金水区医院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当年5月,在金水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周国平骑着自行车,行程上万公里辛苦奔波,终于拿到了合法的土地证,职工们激动得直喊万岁,他的威望在职工心中更高了。  回顾金水区医院由乱到治的坎坷历程,周国平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医院的关键。前不久,洛阳市一家医院到金水区总医院来参观学习,周国平所作的讲座正是这个题目。如此枯燥的题目,对方听了两个半小时,听得津津有味。临走,那家医院的院长感慨地说:“走遍全国,还没听到过哪家医院院长有这样讲的。”他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背马列原著,不是列条条框框,而是放下架子,与职工面对面地以心交心。他常讲,领导个人的言传身教,领导班子的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管理。在他看来,“人需要一种精神。一个单位靠的是团队精神,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一个单位能否搞好,关键在你要真心干事,要廉洁,做好表率,职工才服你。”  周国平的办公室只有10平方米,三位副院长都身兼科室主任,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常常坚持在临床一线。周国平外出考察学习,都是吃工作餐,住最便宜的房间。有一次,有急事出差的他吃着干馍就着咸菜坐飞机,以至于飞机上的许多人都投来异样的目光。医院兴建门诊楼、病房楼,包括装修,周国平都是自己买材料,只请工人干活,建一栋病房楼每平方米比市场价低三四百元是常有的事。他经常说:“节约也是增收,要用10元钱办20元钱的事。”&周国平粗略统计,2008年医疗器械采购比正常采购价节支898万元。  医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之后,人员也随之增加。周国平严把用人关,要求自己做到“不收礼、不吃请”,另一个方面,他又做到“用人就要负责任,为人解决后顾之忧。”医院的职工都在事业编制,手续齐全。在管理上,他奖罚分明,铁面无私,对不称职的人坚决辞退,不讲情面。几年来,医院先后辞退大中专生100多人。周国平的直系亲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医院,不适应工作,他毫不留情地将其辞退。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在职工有难处的时候,周国平总是慷慨相助。就连乡村医生,他也总是伸手相助。一次,乡卫生院某医生家人得了肺癌,因为缺钱,准备卖掉家里的房子来看病,周国平立即拿出自己的1万元给了他。    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建设百姓信得过的“惠民医院”    周国平出生在农村,深深理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痛苦。做医生时,他视病人如亲人;当院长时,他将医院定为惠民医院、平价医院,千方百计地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  周国平认为,办好一所医院,政府投入是一个方面,关键在于办院的思路、方向、目的是否正确。大医院要看大病、疑难杂症,小医院要看小病、常见病,乐于干大医院不干的事。金水区医院作为区级医院,在人才、技术、设备、品牌等方面无法和大医院竞争,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把目光瞄准广大社区和农村。  找准定位后,医院突出了妇产科这一特色专科。在医院的产房里,高级产床、新生儿辐射台、新生儿抢救台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虽然设备高端、条件舒适,但收费标准不高。医院在保障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的前提下,把医疗费用降到最低水平,使老百姓得到实惠:  在这家医院,生孩子顺产1000元,剖腹产2000元。而郑州市一般二级以上医院为顺产1500元—2500元,剖腹产3000元—6000元。有的大医院生孩子要花10000多元。金水区医院收费低,服务质量却不打折扣。病房内添置了电磁炉、微波炉等用具,方便病人饮食。据统计,全院妇产科每月有300多个孩子出生,年接生新生婴儿数量位居郑州市前几位。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金水区医院成为全市接生“奥运宝宝”最多的医院之一。  妇产科成了金水区医院的一个品牌,医院还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把这一品牌叫得更响更亮。2007年3月—2008年年底,医院宣布实行“低保孕妇享受免费接生”,为郑州市享受低保的孕妇实行围保、分娩、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全免费救助。享受这项优惠政策的孕妇范围很广,凡持有郑州市民政局颁发的《低保证》者、贫困农民工及特殊困难的人员都是救助对象。这些妇女怀孕建立围产保健本后,就可到金水区总医院建立低保孕妇救助档案,开始做免费围保,直至分娩。孩子出生后享受免费儿童保健,免费接受国家规定的7类计划内疫苗注射;这项活动开展几年来,已使几百名孕妇及婴儿受益。  突出为辖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低廉、优质的医疗服务。早在日,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关心,金水区医院在郑州市总工会及金水区总工会的支持下,挂牌成立“郑州市农民工定点医院”,向农民工免费发放“医疗爱心卡”,凭此卡就诊可享受收费优惠政策;并承诺对持有此卡的农民工突发急病时,提供免费手术治疗,切实减轻农民工的负担。为了方便农民就诊,医院还购买了7辆中巴车,开通数十条近郊新农合接诊线路,通往100多个村庄,接送来院就诊的患者,9年多来,共接诊患者十几万人次。  由于找准了定位,开辟了适合自己特长的医疗市场,金水区医院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轨道,收入以15%—20%的速度逐年增长。随着郑州市区规模扩大,外来人口在不断增加,医院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周国平说:“无论到什么时候,惠民医院、平价医院的办院宗旨都不能改变,要永远提供优质的服务,让群众满意。”    贴心服务患者,体现亲人般的全面关怀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金水区医院鑫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时说:“社区医院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建设好、管理好,为群众服务好。”  国家机关单位、城市居民都比较注重健康,每年都有到医院体检的习惯,做到防患于未然。而农民及城市贫困人员因经济比较困难,没有能力到医院做健康体检。往往因发现疾病较晚,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最终落了个人财两空。周国平向区政府提出了由医院出资,以政府的名誉成立“金水区爱心体检站”,专门为农民、城市贫困人口、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进行体检。这一做法,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年11月“郑州市金水区爱心体检站”挂牌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当时的副市长姚待献说:“感谢金水区委、区政府、金水区人民医院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自体检站成立以来,至今有6年的时间,医院每天派出3辆大巴车免费接送群众来院体检。每年体检人数达35000人左右。前来体检的农民群众高兴地说:“政府真好!每年还给我们进行免费体检,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体检站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提高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医院还着重办好社区卫生服务,使金水区的老百姓不出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家住纬五路的刘老汉一家三口都是病人,虽然离医院近在咫尺,但他们到医院看病却很困难。老两口都80多岁了,老汉患脑中风后瘫痪,老太太有严重的肺心病,年近60岁的儿子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强直、变形,无法活动。社区卫生服务站主动承担起了他们一家的治疗护理任务,并经常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刘老汉高兴地说:“家门口有了医生,俺一家人看病再也不发愁了。”  从2008年起实行的片医负责制是医院的又一个大动作。80位片医每位联系1500多户,配备电动车,上门送医送药,陪护病人看病,就辖区居民健康情况建立基本档案。丰产路、经八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支52名的片医队伍,分成26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组成,每人都配备了手机、电动车、笔记本电脑,统一制服、出诊医疗器具,印制名片。片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和患有慢性病的人,实行24小时送诊上门服务,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人。片医提供终身制基本医疗服务,一个人从刚出生起,片医要立即在该户建立孩子的健康档案,着手进行新生儿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从新生儿免疫接种,到妇女儿童保健,再到老年人的慢性病防治,可以说,辖区居民整个一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都在片医的职责之内。目前,6个社区中心,已有3个实行这一制度,已经覆盖27万人,预计到2010年推广到全区。  一切为了病人,一切为病人着想。2006年7月的一天,来自中牟县的瓜农陶保国在郑州卖瓜,在给一位六楼住户的家里送西瓜时,突然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被“120”救护车紧急送往金水区人民医院,经过医院紧急抢救,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经主治大夫了解后得知,病人一是因为经济困难,没钱住院治病,二是家里几亩成熟的西瓜无人买,眼看就要烂掉。周国平知道后立即召集全院领导开会,决定把他家没有卖掉的3000多斤西瓜全部买下,以解决病人的后顾之忧,使他安心养病,病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爱心奉献社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008年冬,河南省及全国多家媒体曾报道了这样一件新闻。11月17日,家住安阳县农村、刚刚15岁的小燕突然晕倒在地,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患有格林巴利综合征。1个多月的时间,小燕仅靠呼吸机呼吸,花去医药费9万多元。家里实在凑不到医药费,小燕被迫出院。乡亲们用自行车架、一台电机加上一只气囊组合自制了一个简易的“山寨呼吸机”,维持着小燕奄奄一息的生命。  了解到小燕的遭遇后,周国平带着医务人员来到小燕家。当看到小燕在村民自制的呼吸机下艰难呼吸的场景时,周国平落泪了。他连夜返回郑州,第二天带领医务人员将一台高档呼吸机送到了小燕家。  此后,周国平带领专家多次来到小燕家中看望,并将小燕接到自己的医院进行治疗,并且只收药费,其他费用全免。  47个日日夜夜,周国平和同事们用仁心仁术创造了生命奇迹:今年4月9日,已能够搀扶行走的小燕出院了。&  像小燕这样的病人,只是金水区总医院热心公益的一个实例。周国平常说:“医院不挣钱不行,但医院是个救死扶伤的场所,不能只顾挣钱。医院挣钱要讲究原则和方法,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近年来,金水区医院年年推出新举措,累计为社会各界群众减免医疗费用3000多万元。对小医院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2006年年初,医院推出为100名贫困病人免费手术活动,手术项目涵盖了脑外、普外、泌尿、骨科、妇产科等60多种手术,患者包括有低保证明的下岗职工、残疾人、贫困农民工以及需要救助的其他人群等。  66岁的老党员马英俊是这项活动的受益者。4个月前,老马被诊断为食道癌,面对2万元—3万元的手术费,他惊呆了。儿子、媳妇双双下岗,自己和老伴仅靠一亩多地维持生计。为给他治病,老伴含泪向亲朋好友东借西凑,也没凑够。无奈,只好靠吃药维持。他了解到金水区总医院为贫困患者免费手术的消息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医院找周国平。当天,老马就住进了医院,第三天就走进了手术室。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病情很快好转。手术后,时任副省长王菊梅到病房看望他时,老马泪流满面地说:“感谢政府!感谢医院!”开展这项活动,医院共拿出60多万元。近几年,医院每年都要为困难病人推出一些惠民措施。  2008年1月,金水区总医院面向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群众推出“先看病、后交钱”的爱心医疗救助活动。参加新农合的患者,凡因家庭困难一时交不起费用的病人,医院实行先看病,后收钱,病人出院后将新农合报销的那部分钱交给医院,剩余部分与医院签订还款协议,分期付款。姚桥乡来童寨白云娣患直肠癌,家庭经济困难没钱住院做手术,医院知道后登门给他讲解这一惠民措施,使病人得以及时入院做手术,出院后签订了还款协议,病人家属十分感激。祭城乡魏庄村农民周可明,患肝硬化脾亢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在出院时,除新农合报销外还欠医院1万多元,病人家属说:“你们对俺太好了,病治好了,我们去借钱也得交,不欠你们的,否则对不住你们。”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共有30多人受益,缓交金额20多万元。  据粗略统计,在金水区总医院做手术,要比郑州市其他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低20%—40%,比如做一台腹腔镜手术,一般二级医院收费5000元—7000元,金水区总医院的收费为3000元—4000元;子宫全切,一般二级医院收费为5000元—7000元,而金水区总医院的收费为3500元—4500元。这么低的收费,医院如何维持,又如何发展呢?原来,实现成本最小化是一大秘诀。金水区总医院本部有200多张床位,280多名职工,但行政人员专职的只有4人,后勤科仅3人。作为院长的周国平,既是管理者也是医生,常常上手术台,每7天还要值一个急诊夜班。  在周国平那间仅仅10平方米的简陋办公室里,有一份近年来医院便民服务情况汇总,兹实录如下:  从1998年至今,累计发放老年优诊卡5万多人次,发放对象涉及50岁以上农民、城市低保户、农村独生子女、下岗职工、残疾人、老党员、省市劳模等。截至2008年12月底,优惠款共计650多万元。  从2000年起,每年中秋节、春节为全区离休人员及部分退休人员送去慰问品,医疗保健品及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共计4000人次,直接经济价值50多万元。  从2002年起,每年每月为辖区全体离休人员和部分退休人员赠送《家庭医学杂志》,持续四年,共计12000册,价值60多万元。  2003年非典防治期间,为全区部分残疾人、低保户人群免费发放消毒药品。  日,投入300万元举行为老党员献爱心活动,为农村60岁以上老党员发放“爱心卡”,以金水区为主,附带其他各区。共计发放“爱心卡”3000份,每人持卡到院就诊,一切检查如CT、心电图、X线、检验等费用全部免费,此卡价值1000元,可多次使用,用完为止。  日,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发放“爱心健康卡”,凭此卡可享受免费常规体检一次,全身B超检查2次,心电图检查2&次,一年免费测血糖12次。  有人说,金水区总医院净干傻事,事实证明,就是这些看似赔本的“生意”拉近了医院与群众的距离,体现了亲人般的全面关怀,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推行城乡医疗一体化,破解农村患者看病难、看病贵    金水区常住人口约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多人,区属医疗机构有一所区医院、四所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主要是承担农民疾病诊治、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妇女围产期保健等诸多职能。近年来处境尴尬,艰难维持,一个月收入只有几万元,外债累累,职工工资每月500元,还不能正常按月发放。  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瓶颈是人才问题。家住城市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下农村;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也不愿回农村,再加上卫生院工作人员工资没有保证,这是农村卫生院缺乏人才的重要原因。没有好的技术人才,就不能为农民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农民生了病,到卫生院得不到及时诊治,不得不往城里大医院跑。为解决这一问题,周国平就向区政府提出了实行城乡医疗资源一体化的建议,区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  2002年,金水区人民医院开始了对乡镇卫生院实行一次托管尝试。当时,姚桥乡卫生院远离市区,由于技术人才匮乏、经营困难,到2002年时,已关门停业12年。区政府将该乡卫生院交给医院管理,接管后,乡卫生院名字不变,院长由区医院选派,人员工资也由区医院发放。区医院投资对乡卫生院房屋进行了整修,配备了检验、X光机、B超等医疗设备,并派驻了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到该卫生院工作。卫生院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起死回生。  经过5年探索,为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作用,金水区政府出台《金水区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区属医疗机构整体合并,组建以金水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的金水区总医院,下设柳林镇、庙李镇、祭城镇、姚桥乡4个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0多个村卫生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日,金水区总医院正式挂牌了。总医院对下属机构的人员统一调配。总医院招聘人员时,明确表态应聘人员都有可能被派到卫生院、社区中心、站工作,但人事档案关系在总医院、工资也在总医院发放。根据工作需要总医院的人员可派到卫生院、中心、站工作,卫生院、中心、站的工作人员也可调到总医院工作,这种人员调动只是医院内部科室之间的调整。这一做法,为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心、站之间的人才流动创造了长期稳定的平台,实现了通过区医院这个载体吸引、培养、留住人才,为不断向乡镇卫生院输送人才提供了保障,破解了乡镇医疗机构“留不住人才、引不进人才”的难题。  金水区总医院还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轻松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利益互补。区医院接管卫生院后,在抽调业务骨干充实到卫生院的基础上,又派出专家到各卫生院定期坐诊、查房,使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和乡镇卫生院低廉的收费,还可以节省陪护费、交通费、就餐费、住宿费等诸多额外费用;总医院设立远程会诊系统,卫生院将病人的影像资料通过网络传输总医院会诊中心,由总医院的专家写出诊断报告,再将结果传回卫生院。这样病人在乡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总医院专家的诊治。卫生院没有开设的检查项目,患者需要检查时,由区医院的免费班车接到区医院接受检查,收费仍按卫生院的标准执行,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常见病不出乡镇的目标,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总医院闲置、剩余的设备也可以补充到乡卫生院,改变了卫生院设备资源落后的局面,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互补。  这样乡镇卫生院的总体实力和医疗服务质量都得以全面提升,形象大为改观,病源稳定,收入猛增。金水区总医院还拿出资金,为庙李镇卫生院建造了7000多平方米的病房楼,配置了CT、彩超、大型X光机等先进设备,使之成为全省一流的乡镇卫生院。柳林卫生院原来1个月收入十多万元,现在达100多万元。4家卫生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次平均增加了8倍多,业务收入增长了7倍多,预计今年收入可达到3200万元。  一体化改革,农民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金水区姚桥乡薛岗村60余岁的村民侯泽才突发脑梗塞,家人急忙把他送进离家不远的姚桥乡卫生院。经过半个月住院治疗,老侯可以出院了。家人去住院部结算,除了新农合报销的部分,个人只花了不到1500元。拿着结算单,老侯直说便宜:“这要是到市里去看,肯定不是这个数。”&据估算,同样的疾病和住院天数,在市级综合医院需花费上万元。在乡镇卫生院看病,除了国家规定的医疗收费标准的较低外,还能省下陪护人员的住宿费、患者来往的交通费、就餐费等诸多“看病外延费用”,患者介绍说,住院期间,吃饭都是在家做好了骑自行车送来的,不用上街去买,家离得近,晚上家人回家住,和进城看病相比,在家门口住院,确实省了不少钱。  2007年,在全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上,周国平介绍了“兼并”乡镇卫生院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关注。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省委书记徐光春,时任省长李成玉、时任副省长王菊梅和原省卫生厅厅长马建中等领导的肯定,并分别给予批示:这一做法值得推广;同时也得到了卫生部的赞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给予报道。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对该模式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金水区总医院闯出了一条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壮大之路,引起众多媒体关注。金水区总医院的经验告诉我们,基层医疗机构不能和大医院攀比,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应该强化内部管理,使运营成本最小化,把重点放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上,为患者提供低廉、优质和温馨的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也不能盲目追求看疑难杂症,要敢于干、善于干大医院不干的事,明确办院宗旨和基本定位,做到为中低收入人群服务,突出特色病种,重点看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需要国家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更需要医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医德教育,培养一颗关爱病人的心。  今年8月26日前后,经卫生部推荐,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和黄金时段报道了周国平一心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服务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金水区总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周国平个人的突出事迹也由此走向全国,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全国数字报联盟
----更多媒体----
南国都市报
现代生活报
小龙人学习报
申江服务导报
学生英文报
人才市场报
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环境报
三湘都市报
河南日报农村版
华西都市报
金融投资报
四川政协报
精品健康导刊
连云港日报
安徽日报农村版
安徽法制报
今日生活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农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