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银屑病UGT1A1病

1例中国Gilbert综合征家系UGT1A1基因遗传分析--《胃肠病学》2007年07期
1例中国Gilbert综合征家系UGT1A1基因遗传分析
【摘要】:背景:国内关于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综合征)的基因研究极少见。目的:通过分析1例中国Gilbert综合征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突变位点,研究其遗传方式。方法:根据肝功能试验和低热量试验结果确诊Gilbert综合征患者1例,追踪并抽取该先证者及其5名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UGT1A1基因5对外显子以及上游苯巴比妥反应增强元件(PBREM)和启动子TATA盒,以直接DNA测序法鉴定UGT1A1基因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及其4名家系成员PBREM发生T-3279G突变,TATA盒发生TA插入
【作者单位】:
【分类号】:R57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云平;[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年02期
肖平烈;[J];临床荟萃;2005年16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杨琳,丁俊杰,周文浩,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医药、卫生
目的 评价不同人群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TATA重复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chranc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0年2月.获得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TATA重复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遗传关联性的相关文献.以新生儿黄疸为病例组.依据NHI-NHGRI研究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并依据相关文献选取其中的14条标准用于文献质量评价.以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为指标,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CI.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84篇,22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英文文献18篇,中文文献4篇);病例组1 444例,对照组1 835例.按人群构成分为4个亚组: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泰国及高加索人群(印度、土耳其和美国).①GLY71ARG基因型A/A+G/A频率:中国(OR=2.84,95%CI:2.14~3.76),日本(OR=3.22,95%CI:2.03~5.11),马来西亚和泰国人群(OR=2.41,95%CI:1.56~3.72)病例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高加索人群(OR=1.98,95%CI:0.49~8.03)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A/A频率:中国(OR=6.47,95%CI:3.24~12.94),马来西亚和泰国人群(OR=21.01,95%CI:5.21~84.79)病例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日本(OR=3.08,95%CI:1.00~9.49)和高加索人群(OR=5.89,95%CI:0.24~145.49)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等位基因频率:中国(OR=2.82,95%CI:2.22~3.58),日本(OR=2.50,95%CI:1.72~3.62),马来西亚和泰国人群(OR=3.01,95%CI:2.07~4.37)病例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高加索人群(OR=2.47,95%CI:0.66~9.25)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TATA基因型7/7+6/7频率:中国(OR=0.59,95%CI:0.36~0.96)和日本人群(OR=0.15,95%CI:0.04~0.51)对照组均显着高于病例组;马来西亚(OR=1.31,95%CI:0.59~2.92)和高加索人群(OR=1.18,95%CI:0.68~2.02)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7/7频率:中国(OR=1.78,95%CI:0.11~28.69),日本(OR=0.38,95%CI:0.04~3.56),马来西亚(OR=2.46,95%CI:0.46~13.06)和高加索人群(OR=1.45,95%CI:0.91~2.33)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7频率:中国(OR=0.65,95%CI:0.35~1.21),马来西亚(OR=1.40,95%CI:0.59~3.29)和高加索人群(OR=1.17,95%CI:0.80~1.69)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日本人群(OR=0.15,95%CI:0.04~0.50)对照组显着高于病例组.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与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及泰国人群新生儿黄疸有关联性;启动子TATA重复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无关联性.遗传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突变与家系分析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遗传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突变与家系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6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Goodpasture 综合症疾病名称: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 综合征) 疾病别名: Goodpasture 综合征 疾病概述: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可能系病毒感染和/或吸入某些化学性物质引起原发性肺损 害.由于肺泡壁毛细血管基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交叉反应抗原,故可以引起继发性 肾损伤. 发病前不少患者有呼吸道感染,以后有反复咯血,大多数出现在肾脏病变之前. X 线检查见两肺有弥漫性或结节状阴影,自肺门向周围扩散,肺尖及近膈肌处清晰, 常一侧较重,有的无咯血史,但经痰含铁血黄素及胸片检查证实有出血.在咯血时肺 弥散功能减退,出现低氧血症,贫血常见. 肾脏表现:每例均有蛋白尿,红细胞及管型,可有肉眼血尿. 治疗措施:同新月体肾炎,采取综合疗法.血浆置换与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等合 并使用,即可清除和降低血清抗肾基膜抗体浓度,同时可清除对体内组织有损伤的物 质 α,β 补体等.血浆置换和激素免疫抑制剂无效病例,可考虑双肾切除.肺出血明 显者以腹膜透析为宜. 疾病描述 本征好发于年龄人,男女之比为 4:1,病程长短不一.肺出血可因轻微而被忽 略,亦可因严重而危及生命. 症状体征 咯血常为首发症状(少量血痰到大咯血),伴有咳嗽,气促;多数在咯血后数周 (月)出现血尿,蛋白尿,贫血. 疾病病因 病因不明,多数人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病理生理 由于呼吸道病毒感染,吸入化学物质(烃或一氧化碳)等因素,引起患者肺泡基 底膜抗原性变,产生抗基底膜抗体,因为肾小球基底膜和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有关交 叉抗原性,因此,抗肺泡基底膜抗体在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和肾小球起作用引发肺出 血和肾炎.病例肉眼可见肺脏外形增大,表面有广泛出血,切面呈水肿并有新旧出血 灶.镜检可见肺泡内出血,间质腔可见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肺泡结构保持完整, 无小动脉或血管炎症病变, 但局灶性肺泡纤维化多见. 电镜见肺泡基底膜拜有关改变, 荧光染色有肺泡基底膜抗体沉着,肺毛细血管内膜基本正常.本综合征以肺弥散性出 血,肺泡内纤维素沉着和肾小球肾炎为特征. 诊断检查 血清中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滴度升高,病程较短的患者多数死于咯血, 呼吸衰竭或尿毒症.X 线胸片显示弥散性点状浸润阴影,从肺门向外围散射,肺尖常 清晰. 治疗方案 1.西医药治疗 (1)强化血浆置换疗法:每次置换 2L,每日或隔日 1 次.配合泼尼松每日每千 克体重 1mg, 个月后渐减至维持量; 3 环磷酰胺每日每千克体重 2~3mg, 累积达 6~8g 后停药. (2)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甲基泼尼松龙 0.5-1.0g 溶于 5%葡萄糖 200ml 中 静滴,每日或隔日 1 次,3 次为一疗程,间隔 3~5 日,用 3 个疗程.辅以泼尼松及环 磷酰胺口服,用法同上. (3)透析治疗及肾移植:急性肾功能衰竭符合透析指征时及时透析,晚期予维 持透析或肾移植. 2.中医药治疗参见急性肾炎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篇. Goodpasture 综合征可迅速致死.死亡原因常为肺出血和呼吸衰竭,在急性期常需 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和血透.随后的处理依赖于大剂量皮质类固醇的使用(甲基强的松 龙每日 7~15mg/kg,分次静脉注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及反复血透排除循环中抗肾 小球基膜抗体.免疫抑制治疗的疗程变动较大,在某些病人则可能需要 12~18 个月.早 期综合使用这些措施可保护肾功能,晚期肾疾病可行长期血透或肾移植. 用药安全网提示: 发病前不少患者有呼吸道感染,以后有反复咯血,大多数出现在肾脏病变之前, 长者数年(最长可达 12 年),短者数月.病程较短的患者多数死于咯血,呼吸衰竭 或尿毒症.肺出血可因轻微而被忽略,亦可因严重而危及生命.最初为咳嗽,气急和 咯血,常伴贫血,血尿,蛋白尿,肺 部症状早于肾脏. 本病为病因不明的过敏性疾病,血内有循环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及免疫球蛋白和 补体呈线样沉积于肾小球基膜,造成肺出血伴严重进展性发展的肾小球肾炎为特点. 在肺和肾脏,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主要靶位是Ⅳ基底膜胶原 2,3 链的非胶原 (NC-1)性功能区.感染,吸烟和吸入损伤被认为是通过这些抗体造成毛细血管损伤.遗 传也起一定作用.HLA-DRW2 与抗肾小球基底膜疾病相关. 症状,体征和诊断 Goodpasture 综合征不常见.病人常为青年男性,典型的表现为严重咯血,呼吸困 难和急进性肾功能衰竭.部分病例,肺出血可先于肾脏疾病数周至数月出现.血中出现 循环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多有血尿和蛋白尿,尿沉渣中常含细胞及颗粒管形.胸部 X 线 检查可显示进行性,游走性,不对称的双侧性绒毛状致密影.常有缺铁性贫血. 某些胶原性血管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发性急进性肾小球 肾炎,镜下多动脉炎,Wegener 肉芽肿和原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也可同时出现肺出 血和肾衰.但这些疾病可根据其实验室特征,如血清中存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中 性粒细胞胞浆自身抗体(ANCA),或冷球蛋白和肾活检加以鉴别.最近已证实肺出血肾 炎综合征,最常见于 ANCA 相关疾病(如镜下多动脉炎,Wegener 肉芽肿伴毛细血管炎), 而非 Goodpasture 综合征.线形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也可见于少数狼疮性肾炎和糖尿病 性肾小球硬化症,但这些肾脏中洗脱的抗体不具有肾小球基底膜的活性. 艾生曼格综合征艾生曼格综合征(Eisenmenger's syndrome) 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指一种 复合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室间隔缺损,主动脉转位,右心室肥大及正常或扩大 的肺动脉,患者有发绀,与法洛氏四联征的不同仅在于无肺动脉狭窄.广义指凡有室间 隔缺损,伴有肺动脉高压,产生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而出现发绀的先天性心脏病.Mach 氏综合征又称特发性水肿综合征又称 Mach 氏综合征(1955).病因未明,可能于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25 岁以后育龄女性发病,表现为周期 性水肿,多于月经前加重.水肿于晨间以眼睑颜面为著,晚间以下肢为著,一日之内体重减轻在 2kg 范围,常伴 有肥胖,故又称水潴留性肥胖.可伴有神经症综合征及直立性低血压.Condorellisyndrome 又称肥胖性腔静脉综合征(重症肥胖病人纵隔内大量脂肪储积压迫静脉引起水肿) .疾病名称: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其他名称:下腔静脉梗阻,布加综合征 一,概述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inferior vena cavasyndrome)也称布加综合征,是 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 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 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二,诊断依据 凡表现为两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和胸,腹壁广泛性浅静脉曲张的病人,均应考 虑到下腔静脉综合征的诊断. 询问病史时,常有早已存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如发病年龄轻且 病程长,应考虑下腔静脉畸形;病程短,病情迅速发展,应该想到原发性下腔静 脉肿瘤或外源性压迫如肾肿瘤,胰腺肿瘤压迫下腔静脉的可能性,其特点是阻塞 位置常在中段,有明显的蛋白尿和血尿. 体检时,应注意胸腹壁浅静脉的血流方向.观察方法:病人仰卧,在前腹壁 上取两条曲张静脉,一条在脐上,一条在脐下.用两手食指压于静脉上,循静脉 行径自上而下压陷,以使静脉血液排空,然后分别放松食指,观察静脉充盈时的 血流方向.正常时,下腹部静脉血流由上向下,上胸部静脉血流由下向上.如果 下腔静脉阻塞,胸腹部血流由下向上,若为上腔静脉阻塞,则胸腹部血流由上向 下.借此可以作为鉴别. 酌情选用下列检查方法,有助于确立诊断. 1.下腔静脉测压试验: 可以发现两下肢静脉压明显升高. 如同时作上肢测压, 当仅有下腔静脉阻塞时,上肢静脉压正常,当上腔静脉阻塞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 全身性静脉郁滞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时,上肢静脉压亦见升高. 2.B 型超声波检查:B 超在诊断下腔静脉阻塞中起重要作用,甚至有时可弥 补造影的不足并可筛选病人做下腔静脉造影的主要检查方法. 3.同位素静脉造影:用 2~5 毫居里 脉阻塞部位,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99mTc 注入下肢浅静脉,可以了解下腔静4.CT 检查:CT 结合对比剂的应用,可清楚显示不同平面的血管管腔,精确 诊断腔静脉阻塞部位,程度和可能的原因,侧支循环通路,静脉扩张度等. 5.静脉造影:双向下腔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腔静脉阻塞的可靠检查方法.在腹 股沟部做一小切口,从大隐静脉分支插入导管可避免损伤股静脉,在电视屏幕引 导下插至下腔静脉有阻力处,导管退出 10~15mm,再经上臂浅静脉将另一导管 插至右心房再至下腔静脉近端.远端导管用高压注射器注入 60%泛影葡胺 40ml, 同时经上臂的导管手推 20ml 造影剂,并连续拍片.静脉造影可清楚显示阻塞部 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状况. 在鉴别诊断中,应与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变,缩窄性心包炎,结核性腹膜炎相 鉴别.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根据各自的临床特点不难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发生困难时,采用 B 超或下腔静脉造影,即可做出确诊.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概述(心胸外科)本征是由于各种不同病因引起完全或不完全的上腔静脉阻塞, 使血液回流受阻 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肢及面部水肿及青紫,胸壁静脉曲张. 引 起上腔静脉阻塞的原因多数为纵隔肿瘤或肺门的肿瘤及纵隔炎症. 少数是由于 上腔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本征主要是对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表现 1.进行性头,面,上肢水肿,重者可波及颈部及胸背,皮肤呈紫红色. 2.进 行性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 3.胸壁静脉曲张. 4.原发病的表现. 诊断依据 1.头面,上肢水肿. 2.上肢静脉压升高. 3.胸壁静脉曲张. 4.胸部X线检 查常可见纵隔肿物. 5.上腔静脉造影可明确部位,范围. 6.握拳试验:本征 阳性(握拳动作使上肢静脉压升高). 7.束胸试验,静脉压上升0.2kP a. 8.吸气时测静脉压上升,与正常相反. 治疗原则 1.无抗凝禁忌者,可抗凝治疗,配合中药活血化瘀. 2.晚期肿瘤用放射疗法, 化疗. 3.同种异体血管及人造血管移植术. 4.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炎症: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先锋酶素Ⅳ等,或 选用青酶素,氨S青酶素,先锋酶素Ⅵ等静注或静滴,或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 生素. 2.肿瘤:选用化学治疗药物,如阿酶素,顺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 等. 3.原发病的对症,支持,增强免疫治疗. 辅助检查 1.诊断本征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原发病的诊断,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 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原发病治愈.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原发病 源缩小. 3.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原发病源无改善. 专家提示 本征的诊断和治疗,关键是明确原发病的性质,是炎症抑或肿瘤,炎症者治疗 效果好,恶性肿瘤者预后差.因此,当患者出现上肢及面部水肿,胸壁静脉曲 张等表现时,应尽早到医院诊治.髂静脉受压(Cockett) 髂静脉受压(Cockett)综合征髂静脉受压(Cockett)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是指髂静脉被从其前面跨过的髂动脉压迫,导致静脉管腔内粘连,管腔狭窄或闭塞等改变,进而引起髂静 脉血流受阻,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髂静脉压迫不仅造成静脉回流障 碍和下肢静脉高压,成为下肢深静脉瓣关闭不全和浅静脉曲张的原因之一,而且可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是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左下肢的最重要因素. 左,右两侧髂总静脉于第 5 腰椎平面脊柱的右侧汇合成下腔静脉并延脊柱右侧上行.右侧髂总静脉几 乎成一直线与下腔静脉连接,而左侧髂总静脉则延盆腔壁左侧向上向右,越过第 5 腰椎椎体的前面与下腔 静脉汇合,角度近乎 90°.腹主动脉于脊柱前方偏左下行,于第 4 腰椎椎体下缘平面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右髂总动脉横跨左髂总静脉前方,然后延骨盆右侧壁下行.因此,左髂总静脉在前方受到右髂总动脉的压 迫,在后方又受到来自脊柱向前的推挤作用,而处于前压后挤的状态,从而构成了左髂静脉病变的解剖学 基础. 髂静脉受压后,受压部位管壁及管腔内发生一系列变化,可导致管壁变性,管腔粘连,血栓形成,甚 至管腔闭塞. 临床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彩色多普勒,静脉造影,静脉内压测定,血管内超声等. 随着 CT 设备的不断进步及操作人员水平的日益提高,应用多排 CT 进行静脉造影的方法已日趋成熟. CT 下肢静脉造影选用直接法,就是于患者下肢远端浅静脉以合适的速率,适量的浓度,加盐水,选择 适当的时机,利用多排 CT 快速,薄层,大范围扫描的特点,采集下肢静脉数据,经过容积重建,多平面 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三维后处理技术,得到下肢静脉多种影像资料,来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方法. 此技术拥有方便,快捷,安全,无创,准确及经济等诸多优点,除可应用于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外,还 适用于深静脉血栓,浅静脉曲张,静脉瓣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诊断,可直观看到病变部位,受压程度,血栓 长度,侧支循环情况及静脉瓣功能,并结合 CT 值初步判断血栓种类,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法或制定手术方 案提供依据. 相信在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及病人的积极配合下,CT 静脉造影技术一定能造福于更多的静脉疾病患 者.(刘庆生)中文名: 中文名: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英文名:hepatic vein obstruction syndrome 别 名:肝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肝静脉反流障碍综合征;Budd-Chiari 综合征;Chiari 综合征;Rokitansky 综合征;BCS 概述:肝静脉阻塞综合征(hepatic vein obstruction syndrome)又称 Budd- Chiari 综合 征(BCS),Chiari 综合征 Rokitansky 综合征,肝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肝静脉反 流障碍综合征等.由于某种原因而致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闭塞 闭塞可先发生于 肝静脉而后延伸到下腔静脉,或与之相反.1970 年 Hirooka 将本病征分为 7 型,但 就目前手术水平,有人根据下腔静脉阻塞的特征,肝静脉受累的情况将 Hirooka 分 型简化为 4 型.流行病学:1846 年 Budd 首先记载了肝静脉血栓形成,1898 年 Chiari 报道 13 例,并将本病征 作为独立的类型Aronld-Pick 氏综合征概述:又称脑叶硬化症;脑叶萎缩症;早老性痴呆;失语―识别力丧失―运动不能综 合征;Pick(A)氏综合征. 病因不明,可能有家族型变性.病理改变为双侧性脑叶萎缩,主要限于颞叶和额叶,较 少波及顶叶.病变区域神经细胞脱落,基质疏松,脆浆内有嗜银小体,即 Pick 包涵体.萎 缩区还可见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的缠结. 美尼尔综合症 1861 年 Meniere 医生,翻译成中文,这位医生叫美尼尔也称梅里埃,他对平衡 器官作了解剖,发现平衡器官有异常病理改变,压力增大,循环障碍,保持不了液体 平面,从而揭开了眩晕的由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从此把此种眩晕症与 Meniere 医 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从此这种眩晕症称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什么是美尼尔综合症? 什么是美尼尔综合症 美尼尔氏病是以膜迷路积水的一种内耳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 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患者 性别无明显差异,首次发作在 50 岁以前的病人约占 65%,大多数病人单耳患病. 美尼尔氏病的症状各人不尽相同,发作期的主要症状为:发作突然,可在任何时 间发作,甚至入睡后也可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病人睁眼时,感觉房子或周围物体 在转动,闭眼时则自觉身体在旋转,眩晕来势猛烈时可使病人突然倒地.发作期间病 人睁眼或转动头部则症状会加重,故大多数病人闭目静卧,头部和身体都不敢转动. 多数病人在发作时出现单侧耳鸣及耳聋,少数是双侧的.约 25%的病人在发作前已有 耳鸣及耳聋出现,而在发作后加重. 其余约 25%在发作后才逐渐出现耳鸣或耳聋.耳聋属于神经性,发作剧烈时耳鸣 也加重,发作时病人常伴有不敢睁眼,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甚至腹泻,血 压多数偏低等一系列症状.部分病人伴有头痛;一般病人的意识清醒. 发作期转为间歇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眩晕及伴随症状突然消失,一种是眩晕逐 渐变为头昏逐渐消退.美尼尔氏病的间歇期长短不一,从数月到数年,每次发作和程 度也不一样.而听力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退,最后导致耳聋. 病因 : 美尼尔综合症为一突然发作的非炎性迷路病变,具有眩晕,耳聋,耳鸣及有时有 患侧耳内闷胀感等症状的疾病.多为单耳发病,其发病原因不明,男女发病率无明显 差异,病人多为青壮年,60 岁以上老人发病罕见,近年亦有儿童病例报告,病程多 为数天或周余.关于病因,学说甚多,尚无定论,如变态反应,内分泌障碍,维生素 缺乏及精神神经因素等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因之使血管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 渗透性增加,导致膜迷路积水,蜗管及球囊膨大,刺激耳蜗及前庭感受器时,引起耳 鸣,耳聋,眩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此病不经过治疗,症状可缓解,虽可反复发作, 发作时间间隔不定,但也有发作一次不再发作者. 临床表征: 临床表征 1, 眩晕 往往无任何先兆而突然发作的剧烈的旋转性眩晕,常从梦睡中惊醒或 于晨起时发作.病人自诉周围物体绕自身旋转,闭目时觉自身在空间旋转.病人常呈 强迫体位,不敢梢动,动则可使眩晕症状加重.在发病期间神志清楚.发作时有恶心, 呕吐,出冷汗,颜面苍白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数小时或数天后,眩晕症状逐渐消失. 2, 听力障碍 听立为波动性感音性耳聋,在早期眩晕症状缓解后,听力可大部 或完全恢复,可因多次反复发作而致全聋.部分病人尚有对高音听觉过敏现象. 3, 耳鸣 为症状发作前之可能先兆,耳鸣为高音调,可能轻重不一,在发作前 病人可能耳鸣加重,发作停止,耳鸣可逐渐消失. 4, 同侧头及耳内闷胀感,多数病人有此症状,或感头重脚轻. 美尼尔氏综合症类型 美尼尔氏综合症可分为八种类型,分型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普通型,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同时出现,又称常见型. 2, 首发耳鸣型,耳鸣发生在其它症状之前,数月,数周数年. 3, 重耳鸣型:耳鸣表现重.耳鸣发生了,眩晕易发作,眩晕表现重,耳鸣也重. 眩晕治疗好了,耳鸣未好,眩晕必复发. 4, 无耳鸣型,眩晕发作 5 次以上无耳鸣,称无耳鸣型. 5, 突发耳聋型,眩晕发作过程中,由于压力特大,膜述路破裂,发生突然耳聋. 耳聋多―侧,亦有双侧交替发生. 耳聋早期治疗效果理想. 6, 延缓眩晕型,波动性,神经性,进行性耳鸣,听力下降,(短时间不发生眩 晕)复数年甚至 20 年才出现眩晕. 7, 隐藏耳鸣型,病人外表表现没有耳鸣,但耳内有堵塞,闷胀,闷热,瘙痒, 微痛的感觉,这是一种隐藏无耳鸣型美尼尔氏综合症. 8, 眩晕状态型,一个月内发作三次以上,患者处于眩晕状态,称眩晕状态型, 又称重型. 突发耳聋型,是某膜迷路部位由于压力特大,膜迷路部位突然发生破裂致突发耳 聋.早期服眩晕尼尔康,能恢复听力.另外重耳鸣型,单治好了眩晕,如果耳鸣没治 好,不能有效的防止复发.眩晕状态型是美尼尔氏综合症中的最重型.对机体的影响 很大,有危险性.重视治疗的同时要加强护理 治疗 由于对其病因论点不一,所以在临床上治疗方法也多.美尼尔氏综合症可用药物 或手术治疗,有时此病不治疗也可消失,但也可能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以至不得不 作手术以破坏内耳结构 1, 一般治疗 发作时要静卧,戒急噪,进清淡低盐饮食,限制入水量,忌用烟,酒,茶.在间 歇期要鼓励病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劳逸调度适当. 美尼尔氏综合症为什么是世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回顾历史,从古到今有许多医生 研究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古代医生曾猜测美尼尔氏综合症眩晕的病理类似青光眼的 高眼压.探讨用治疗青光眼的机理治疗美尼氏综合症,结果失败了.开展手术治疗, 使用范围很小,效果不理想.输液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长期采用西药治疗,不 能从根本上治好.在世界眩晕学术总结会议上,大会权威人士说:至今没有找到有效 的药.手术以开窗减压缓解为主.所以美尼尔氏综合症仍然是世界公认的疑难症. 2, 药物治疗 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 目前美尼尔氏综合,医院采用输液的办法,能治好吗? 答:输液是一种治疗的办法,临床验证部分病人能够缓解,多数病人效果不好. 如果在液体中加上具有利尿作用的药,效果能好些, 输液能够缓解眩晕的症状.能 够暂时降低平衡器官中的迷路淋巴循环的压力,所以输液是一种缓解性的治疗. 1:保持安静,静卧 2:对症治疗,使用镇静药:如安定,谷维素;配合非那根. 3:酌情选用血管扩张药:西比林,氢溴酸山莨菪碱(654-2)Anisodamine Hydrobromide 4:应用利尿药:双氢克尿噻,氨本蹀定. 5:局部药物封闭:10%普鲁卡因 10ML 作星状神经封闭. 3, 外科治疗 , 不是所有的美尼尔氏综合症的患者都可以手术,手术只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 病人又丧失工作能力的.局限于单侧有病的患者.具统计美尼尔氏综合症只有 5%的 患者在手术治疗范围.又要减去病人有心脑肝肺脾肾脏器有病的,可以手术的很小. 手术概括为 :破坏性,半破坏性,保守性 3 种类型 . 手术治疗,适应用于严重者:内淋巴囊减压术,球囊造瘘术,迷路破坏术,前庭 神经切断术.一般的病人多不接受破坏性,半破坏性手术.现简单介绍保守手术.保 守手术有多种,有内淋巴囊切开术,球囊减压术,交感神经切断术,鼓索神经切断术, 内淋巴蛛网膜下腔分流,镫骨底板开窗术和内淋巴囊乳突腔分流等.综合分析,多是 开窗减压术. 国际眩晕学术会总结性的说,手术治疗不理想,短时间开窗减压术有 一定的作用. 4, 中药治疗 , 白姜散:白果仁 60 克,干姜 12 克.用法:上药烘干共研末,分成 8 份,每份 9 克每天早晚饭后以红枣 12 克,黄芪 20 克煎水各服 1 份.体虚不甚者用温开水送服 也可 正确的补法,要根据药性选用,从辨证的角度分析,凡是眩晕症的病人,治疗的 方法多数是以辨证论治.眩晕的发生与人的脏腑有关,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脾阳不振 运化失司;肝阳上亢诸风掉眩;清浊升降失调,聚湿痰积必眩晕.这完全是对的.眩 晕症的病人都是虚症,虚症就要补,补是对的.但是怎样补?在具体用药方面要具体 分折,临床观察有的补药服了很好,有的补药,服后眩晕症状反而加重,足以说明药 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正确的补法是准确的选药,要根据药性选药. 选好引经药(药引子):美尼尔氏综合症的主要病所,重要部位体积小到毫米, 而且在颞骨内,靠内耳,目前世界范围内,所用的药穿透不到病变部位,要选择理想 的引经药,通过引经药使有效治疗眩晕药到病所发挥中药的特效. 什么是美尼尔氏病? 答:美尼尔氏病是以内耳膜迷路积水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疾病. 该病为一常见病, 多发于中年人, 以男性和脑力劳动者居多. 80-90%为单侧性. 其特点为阵发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多以突然发作,病人感到自身旋转或周围 物体环绕自身旋转,病人常取一定体位闭目静卧,不敢转动,有时因惊骇而倒地,但 神志清醒.眩晕发作时常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症状.发 作后可完全恢复正常,多次发作可遗留耳聋. 本病病因一般认为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情志所 伤,肝气郁结,肝火上炎;或由劳伤过度,伤及气血,血虚生风上扰所致.&美尼尔 氏病&是一种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内耳病,主要病变为内耳的内淋巴液增多,压力增 高,原因不明.患者常反复突然发作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听力减退等症状.因 这些症状首先为法国医师美尼尔所描述,故称此病为&美尼尔氏病&. 美尼尔(内耳性眩晕)剧烈发作是否会危及生命? 答: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它虽然症状剧烈,但病变集中在内耳系统,发作时 病人意识清楚,不会发生生命危险.但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若眩晕伴较长时间剧烈呕 吐, 应及时就诊并适当补充液体. ②如果由于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眩晕应该即时手术, 避免发生严重的颅脑并发症.③病人应远离危险地区,如坑边,井边,以免突然摔倒, 发生危险.④若病人有动脉硬化或脑动脉供血不足伴发眩晕应早治疗原发病,避免病 情加重,发生脑梗塞.[编辑本段]中医如何认识美尼尔综合症美尼尔氏综合症(耳源性眩晕)中医属&眩晕&范畴.美尼尔氏综合症(耳源性眩 晕)之本属虚,病标属实,以脾肾之虚,肝阳上亢居多.脾气虚弱,水湿分布失司, 聚湿成痰成饮,痰浊上犯于头,蒙闭清窍,可见眩晕,胸闷,纳呆;若旧病及肾而肾 阳虚,寒水上泛,可见眩晕,卜心悸动,畏寒肢冷;若肾阴虚,肝阳上亢,化火生风, 风火上扰,可每因情绪波动而发眩晕,口苦咽干,而肝风挟痰上扰之证亦属常见,临 床当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选方服药,方能奏效.Zolinger-Elison综合征 Zolinger-Elison综合征胃泌素瘤即卓-艾综合征,是以难治性或非寻常性消化性溃疡,高胃酸分泌,非 β 胰岛细胞瘤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消化性溃疡,见于 90%~95% 的胃泌素瘤病人,其临床症状常与普通消化性溃疡病人类似.Schilling 试验维生素 B12 吸收试验(Schilling 试验)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肠内细菌过长以及恶性贫血时,维生素 B12 尿排泄量低于正常.MalloryMallory-Weiss 综合征 定义: 以食管胃接合部粘膜撕裂后 (动脉血管) 出血为特征的疾病 () .同义词:贲门食管粘膜撕裂,胃食管撕裂出血,Mallory-Weiss 撕裂,贲门粘 膜裂伤综合征,马-韦综合征.病因主要是由于腹压突然增加而导致贲门部粘膜撕裂.有半数的病人早期有 剧烈或迁延的呕吐(特别是干呕),嗝逆或咳嗽,引起贲门部粘膜撕裂,继 之呕吐鲜血( ).与此病有关的最主要因素是过量饮酒后呕吐,剧烈咳嗽或癫痫惊厥;当 然也有未饮酒的病例.伴有门脉高压者较门脉压正常者,出血要凶猛的多. 发病率:4/10 万人,男性多于女性.Mallory-Weiss 综合征约占所有上 消化道出血的 5%.临床表现两大主要症状:上消化道大出血,表现为呕吐鲜血(也可为陈旧或黑色) 和便血;上腹痛. 体征和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显示贲门粘膜撕裂出血();仅10%为单纯食管粘膜撕裂,绝大多数是正在胃食管接合部或胃近端靠近齿状线 处;失血表现:全血细胞计数可能提示红细胞比容降低;水盐紊乱.诊断在标准上消化道造影中,不能显示 Mallory-Weiss 综合征的粘膜病变. 内镜显示粘膜撕裂的长度 0.5~4 cm,内镜也提示:35%的病人有其他引起胃 肠道出血潜在病因, 消化道溃疡, 如: 糜烂型胃炎或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 Crohn 病等.治疗多数情况下,粘膜撕裂在无特殊治疗下,出血可自行停止,10 天左右可 治愈.给予制酸剂或 H2 受体阻滞剂(特异性阻断胃肠道的组胺受体的药物). 补液以恢复水盐平衡,如果失血量大,应输血以改善循环.如出血不能 自止,可注射肾上腺素,垂体加压素.90%~95%出血不能自止的病人,行出 血动脉电烧可有效止血. 偶有需手术修复的粘膜撕裂伤,常可在内镜(胃镜)下修复( 见以上治疗失败者,需手术治疗.).罕预后复发出血者少见,预后多较好,特别是未饮酒者.复发出血的高危因素 是伴有门脉高压者.并发症:出血(失血).如果呕血或便血应立即就诊. 预防:避免过量饮酒.尽早设法缓解呕吐和咳嗽.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 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 ( Crigler-Najjar 综合征, 综合征, 综合征 , Gilbert 综合征 , Dubin-Johnson 综合征) 综合征 ) :Gilbert 综合征概述: Gilbert 综合征(消化内科)又称为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属一种较常见的遗传 性非结合胆红素血症,1901 年 Gilbert 首先报告.Gilbert 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 间歇性轻度黄疸,多无明显症状.Gilbert 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 大约为 5%左右.男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 1.5 :1 到 7 :1.以青年期(15~20 岁)发 病最多见,可因紧张,劳累,饮酒,感染,受凉,腹泻,便秘,饥饿,或合并其他疾 病而加重或诱发.一般情况良好,多无明显症状,黄疸加重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 区不适等症状.皮肤和巩膜轻中度黄染是唯一的体征.血胆红素波动在 1~3mg/dl, 高或低于此值也常看到.轻型一般不超过 5mg/dl,重型可超过 5mg/dl. 病因: 是指由于胆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UCB)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 酶不足,致血中 UCB 增高而出现黄疸. 症状表现: 1.可无明显症状;2.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3.部分病例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 不适;4.肝脾无肿大或轻度肿大. 诊断依据: 1.青少年发病,随年龄增加,黄疸逐渐减退,常有家族史;2.慢性反复发作性黄 疸,疲劳,饮酒,感染或月经期黄疸加重.3.苯巴比妥或导眠能可使黄疸减轻或消退. 4.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含量正常.无显性或隐性溶血性黄 疸;5.肝功能试验,溴磺太钠试验,肝脏活检正常. 辅助检查: 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检查有饥饿试验(低热量饮食试验),苯巴比妥试验,烟酸激 发试验,口服利福平试验,肝脏穿刺.肝脏穿刺普通病理染色均正常,UGT 的免疫 组织化学染色均有降低.为确诊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客观诊断指标. 治疗: 治疗原则 1.Gilbert 综合征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2.必要时可服用苯巴比妥 有降低血胆红素的作用. 用药原则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口服,有助于血胆红素的降 低.Dubin-Johnson 综合征 Dubin目录 疾病名称 疾病概述 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治疗 预防常识[编辑本段]疾病名称Dubin-Johnson 综合征(消化内科)[编辑本段] 疾病概述Dubin-Johnson 综合征又称为慢性特发性黄疸,为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Ⅰ型, 1954 年 Dubin 等首先报告.Dubin-Johnson 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性或间歇性 黄疸. 多数研究表明 Dubin-Johnson 综合征血缘相近比率很高,属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性疾病,一家可多人发病,病人是 Dubin-Johnson 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纯合子,但 也有些病人并无家族史.常见于青年人,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告.[编辑本段]临床表现1.可无明显症状; 2.轻中度黄疸,尿色加深; 3.右上腹不适或隐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黄疸,肝脾轻度肿大或轻微压痛.[编辑本段]诊断依据1.青少年发病,常有家族史; 2.慢性反复发作性轻中度黄疸,尿色深黄,乏力,肝脾轻微肿大.饮酒,饥饿, 过劳,感染或妊娠时加重. 3.血清结合胆红素轻-中度增高,尿胆红素阳性; 4.溴磺太钠试验 45 分钟时正常或稍高,120 分钟时潴留显著,呈双峰曲线.其 他肝功能试验基本正常; 5.口服胆囊造影不显影,静脉胆管造影可显影,无肝内外胆管梗阻; 6.肝组织色深呈绿或黑褐色,肝实质细胞内明显的脂褐素颗粒; 7.尿中粪卟琳排泄障碍.[编辑本段]治疗治疗原则:1.Dubin-Johnson 综合征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 2.苯巴比妥有助 于降低血胆红素. 用药原则:黄疸较深时可加用苯巴比妥口服,有助于血胆红素的降低. 疗效评价:1.治愈:黄疸消退,症状消失; 2.好转:黄疸减轻,症状好转; 3. 未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未改善.[编辑本段] 预防常识Dubin-Johnson 综合征,由于毛细胆管对有机阴离子的转运障碍,致使结合胆 红素从肝细胞向毛细胆管的运转发生障碍,结果使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血结合胆红 素水平增高,病人出现黄疸.Dubin-Johnson 综合征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 Gilbert 综合征,肝炎,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等相鉴别,Dubin-Johnson 综合征经过及 预后良好,没有也无需特殊治疗,但要尽量避免黄疸加重的诱因如过度疲劳,饮酒, 感染,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Rotor 综合征Rotor syndrome Rotor 综合征( RS)是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Ⅱ型,于 1948 年由 Rotor 首先报 综合征( ) 告,当初认为是 DJS 的亚型,但通过有机阴离子清除试验和尿中粪卟啉异构体分析, 证实 RS 是独立的疾病,比 DJS 少见,亦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RS 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与 DJS 很相似,预后良好,也一样无需治疗.但在 实验室检查上,下述 4 方面与 DJS 显然不同:①BSP 潴留试验 45min 显著升高,常 达 20%-40%,90-120min 无再次上升曲线;②肝脏外观不呈现黑褐色,肝细胞内无 特异色素颗粒沉着;③24h 尿中粪卟啉总排泄最明显增加,但粪卟啉异构体的分布如 常人;④口服胆囊造影显影良好. Rotor 综合征的病因 由于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和排泄结合胆红素均有先天性缺陷,致血中结合胆红素 增高为主,吲哚箐绿(ICG)排泄试验有减低. 胆囊造影多显影良好,少数不显影.肝活组织检查正常,肝细胞内无色素颗粒. 所谓结合胆红素,是正常红血球代谢的结果.正常人血中红血球的寿命大约为 100-120 天,人体的红血球每天有 1%衰老死亡,这些死亡的红血球就被吞噬细胞清 除及分解, 形成胆绿素 (biliverdin) 然后迅速被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 , (unconjugated bilirubin),再转为结合胆红素.肝细胞把它运转和排泄到毛细胆管,成为胆汁主要 成分之一. Rotor 综合征的疾病常识 Rotor 综合征是一种隐性基因(autosomal recessive)遗传病,虽然父母带有隐 性致病基因(recessive gene),他们表面上都是正常无恙.可是母亲每次怀孕时, 胎儿就有 25%的机会从父母双方各自获得致病基因,而患上遗传病.胎儿有 50%的 机会,一如父母一样,带有隐性致病基因.胎儿只有 25%的机会完全正常. Rotor 综合征临床表现 本综合征几乎均见于发病在 20 岁以下者,男女无差别,主要表现为黄疽,一般 没有其他症状,有时易疲劳,食欲不振,腹痛.肝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血清胆红 素平均 6 毫克(4―20 毫克)%,其中直接反应部分占 50%以上.45 分钟之溴磺酞潴 留率可高达 50―60%.应用 131I-溴磺酞肝脏时间扫描可见肝摄取染料延迟,可有 胆红素尿但尿胆原排出正常,其他肝功能均正常,口服胆囊造影正常.肝活检无异常, 没有色素沉着肝细胞中,故与 Dubin-Johnson 综合征有所区别.预后良好. Rotor 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这种病没有特效药物,也许有人使用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 )来促进胆红素 运转及排泄.Rotor 综合征是不会演变为肝癌或肝脏硬化的. Rotor 综合征的 预后护理 Rotor 综合症的预后(prognosis)良好,肝功能正常,肝酶( liver enzymes) 没有上升,也没有肝脏肿大.不像很多别的肝脏病, 病人会有发痒的现象.Rotor 患者寿命也正常,病情不会恶化.不过可能因为感染,怀孕,服用口服避孕药物,喝 酒(酒精)等等而出现黄疸.所以应该避免上述所说.criglercrigler-najjar 综合征疾病中文名称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 血性黄疸 疾病概述 crigler-najjar 综合征(crigler-najjar syndrome, CNS)又称为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 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的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又称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伴有胆红素脑病(核 黄疸)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据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程度,又分为 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Ⅰ型和Ⅱ型.Ⅰ型罕见,新生儿出生 2 周内常出现肌肉痉挛和 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等胆红素脑病表现. 疾病描述 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又称先天性葡萄 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伴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根据肝 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程度,又分为 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Ⅰ型和Ⅱ型. 症状体征 Ⅰ型罕见,由 Crigler-Najjar 于 1952 年首先报道.患者是致 criglel-najjar 型基 因的纯合子.新生儿出生后迅速出现黄疸,多在出生后 1~4 天即有显著黄疸,胆红 素浓度可高达 289~816mol/L,90%为非结合胆红素;由于非结合胆红素对脑组织 有亲和力,新生儿出生 2 周内常出现肌肉痉挛和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等胆红素脑 病表现.患者无溶血现象,胆汁呈无色,无胆红素,胆囊造影正常.Ⅱ型少见,但较 Ⅰ型多见,于 1962 年发现,是致 Grigler-Najjar 型基因杂合子.患者出生后不久出 现黄疸,也有在幼年或成年期发病.病情较Ⅰ型相对较轻,无神经系统症状,智力发 育亦正常.黄疸程度较Ⅰ型稍低,血清胆红素波动于 85~374mol/L,胆红素脑病少 见.胆汁有色素,粪便中也有相当量的尿胆素.仅有少数病人因血中非结合胆红素较 高,从而引起锥体外系的损害.其他肝功能检查皆正常. 疾病病因 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Ⅰ型,首先由 Crigler 等于 1952 年报道,系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父母多为近亲婚配.患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完全缺乏,不能形成结合 胆红素,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过高的脂溶性非结合胆红素,经尚未发育成 熟的血-脑脊液屏障,扩散入脑脊液及脑实质内,引发胆红素脑病.crigler-najjar 综 合征Ⅱ型,由 Arias 于 1962 年发现,故又称 Arias 综合征(Arias Syndrome).一般 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父母罕有近亲婚配.患儿肝细胞内葡萄糖 醛酰转移酶部分缺乏,致胆红素结合障碍,引起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因仍可产生少量 结合胆红素,故较少发生胆红素脑病. 病理生理 由于尿嘧啶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的编码区域不同部位的基因突 变,UGT1Al 酶活力减少甚至缺如;crigler-najjar 综合征根据 UGT1A1 的缺乏程度 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肝内 UGT1 完全消失;Ⅱ型,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系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减少但不消失.由于 UGT1A1 酶活力减少 甚至缺如,从而造成胆红素结合功能障碍.病人肝脏组织病理学无特殊改变,仅可见 毛细胆管内有胆栓.在伴有核黄疸的病人,可见到大脑的基底节神经核被非结合胆红 素所深染. 诊断检查 诊断:Ⅰ型诊断主要根据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且无溶血证据.肝功能及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正常.Ⅱ型:因肝内 BGT 部分缺乏,用苯巴比妥治疗可降低血清 胆红素浓度,临床上可视其对酶诱导剂的治疗反应,来鉴别Ⅰ型或Ⅱ型 Crigler-Najjar 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黄疸严重,血清胆红素&340mol/L,伴有胆红素脑病,苯巴比妥 治疗无效者,诊断为本病Ⅰ型;黄疸较轻,血清胆红素&340mol/L,神经系统症状 不明显,苯巴比妥治疗有一定效果者,诊断为本病Ⅱ型. 其他辅助检查:肝活检光镜下正常,偶有胆栓存在.电镜下肝细胞结构大致正常. Ⅰ型可见肝细胞内质网较为突出,肝细胞内偶见不规则小泡,细胞质内有特殊颗粒存 在.Ⅱ型可有肝细胞滑面内质网肥大和增生等改变.伴有胆红素脑病时,可见脑皮质, 丘脑和基底神经核被胆红素深染.肾乳头,肠黏膜,心内膜等处 鉴别诊断 需与感染,新生儿 ABO 溶血病,Rh 溶血病等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鉴别. 治疗方案 1.Ⅰ型 (1)出生后 1 周内应采取血浆置换疗法,以降低血浆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防 止脑组织损伤和胆红素脑病发生;能暂时改善症状. (2)因肝内无 BGT,故对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无效. (3)光照疗法:每天须保持 15h 光疗方能维持血清胆红素浓度在安全范围内,可 使黄疸降低,胆红素脑病减少,能暂时改善症状. (4)用锡原卟啉静脉注射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锡原卟啉为一种血红素加氧酶 的抑制剂,使血红素转变为胆绿素的过程被抑制,减少胆红素的生成. 2.Ⅱ型 (1)因肝内 BGT 部分缺乏, 用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诱导剂苯巴比妥治疗可 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应坚持长期持续治疗,适当改善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从而 使部分病儿生存到成年.苯巴比妥(鲁米那)衍生物之类的药物,副作用较小. (2)光照疗法也有一定效果,利用日光或一定波长的人工灯光照射患儿.光照能改 变胆红素的有关异构体, 加速非结合胆红素的排出而减轻黄疸. 波长 430~470nm 的 光波,可促使间接胆红素氧化,产生无色的水溶性物质,直接分泌入胆汁或从肾脏排 出.随着年龄增长光疗的效果越来越差. (3)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等药物,因该药能同血清非结合胆红素竞 争与白蛋白结合,使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诱发胆红素脑病.目前正在实验的新的 治疗方法是肝脏移植和肝细胞移植. 并发症 Ⅰ型可出现嗜睡,惊厥,角弓反张,肌肉痉挛和强直,昏迷.Ⅱ型可有智力异常, 感觉缺陷,紧张性震颤. 预后及预防 预后: Ⅰ型病人预后不良, 大多数在出生后 18 个月内死于胆红素脑病或后遗症. 少数黄疸持续终生.Ⅱ型预后比Ⅰ型好,轻型患者或可存活至成年. 预防: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相关药品 苯巴比妥 相关疾病 感染 ABO 溶血病 Rh 溶血病Meig 综合征(卵巢纤维瘤伴有腹水和/或胸水).castleman 病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治疗 预后[编辑本段] 概述Castleman 病 (Castleman's disease, CD)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 , 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 , 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 其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 临床较为少见 .其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 ,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 ,临 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 多系统损害 多系统损害, 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 或 )多系统损害 , 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 效果良好. 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 , 效果良好 . 19 世纪 20 年代 CD 首先被描述 ,1954 年 Castleman 等正式报道一种局限于纵 首先被描述, 隔的肿瘤样肿块, 组织学显示淋巴滤泡及毛细血管明显增生的疾病称为血管滤泡性淋 隔的肿瘤样肿块 , 巴样增生(vascular follicular lymphnode hyperplasia). 1969 年 Flendring 和 巴样增生 . Schillings 提出 CD 的另一形态学亚型 ,以浆细胞增生为特征 ,常伴全身症状 .由于 的另一形态学亚型,以浆细胞增生为特征,常伴全身症状. 以上故又名巨大淋巴结增生. 本病淋巴结肿大常十分明显 , 有时直径达 10cm 以上故又名巨大淋巴结增生 .[编辑本段]病因CD 健康搜索的病因未明 . 浆细胞型则认为可能和感染及炎症有关 , 有作者提出 健康搜索的病因未明. 浆细胞型则认为可能和感染及炎症有关, 感染, 免疫调节异常是 CD 的始发因素 , 临床上 25%的中心型病例证实伴 HHV-8 感染 , 还 的中心型病例证实伴 细胞恶性增生的危险中, 少数多中心型可转化为恶性淋巴瘤. 认为 至少部分 CD 处于 B 细胞恶性增生的危险中 , 少数多中心型可转化为恶性淋巴瘤 . 然多数病例追随结果并未转化为恶性肿瘤 .[编辑本段]症状CD 临床上分为局灶型及多中心型 . 1.局灶型 青年人多见 ,发病的中位年龄为 20 岁 .90%病理上为透明血管型 .患 局灶型 病理上为透明血管型. 病理上为透明血管型 者呈单个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 生长缓慢形成巨大肿块直径自数厘米至 20cm 左右可发 但以纵隔淋巴结最为多见, 生于任何部位的淋巴组织 ,但以纵隔淋巴结最为多见 ,其次为颈 ,腋及腹 部淋巴结偶 眼眶等均有个例报道. 见于结外组织如喉 ,外阴 ,心包 ,颅内皮下肌肉 ,肺 ,眼眶等均有个例报道 .大部分 无全身症状, 即呈良性病程. 病理为浆细胞型, 无全身症状 ,肿块切除后可长期存活 ,即呈良性病程 .10%病理为浆细胞型 ,腹腔淋 病理为浆细胞型 常伴全身症状如长期低热或高热乏力,消瘦贫血等, 巴结受累多见 ,常伴全身症状如长期低热或高热乏力 ,消瘦贫血等 ,手术切除后症状 可全部消退, 且不复发. 可全部消退 , 且不复发 . 2.多中心型 较局灶型少见 ,发病年龄靠后 ,中位年龄为 57 岁 .患者有多部位淋 多中心型 较局灶型少见,发病年龄靠后, 巴结肿大易波及浅表淋巴结.伴全身症状(如发热 及肝脾肿大, 如发热)及肝脾肿大 巴结肿大易波及浅表淋巴结 . 伴全身症状 如发热 及肝脾肿大 , 常有多系统受累的表 现如肾病综合征,淀粉样变 ,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变,颞动脉炎, 现如肾病综合征 ,淀粉样变,重症肌无力 ,周围神经病变 ,颞动脉炎 ,舍格伦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口腔 ( 干燥综合征 ), 血栓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及口腔 , 角膜炎性反应 20%~ 30%的患 ~ 的患 细胞淋巴瘤. 者在病程中可并发卡波西肉瘤或 B 细胞淋巴瘤 . 少数患者若同时出现多发性神经病 器官肿大(肝 脾 , 变, 器官肿大 肝 , ), 内分泌病变 , 血清单株免疫球蛋白和皮肤病变 , 则构成 POEMS 多中心型临床常呈侵袭性病程, 综合征的临床征象 . 此外 , 多中心型临床常呈侵袭性病程 , 易伴发感染 . 并发症 : 1.约 1/3 的患者可并发卡波西肉瘤或 B 细胞淋巴瘤 . 约 细胞淋巴瘤. 2.合并神经系统 , 内分泌及肾脏病变 , 还可合并舍格伦综合征 ( 干燥综合征 ), 合并神经系统, 还可合并舍格伦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 合并神经系统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编辑本段]检查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 1.外周血 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健康搜索 , 外周血 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健康搜索, 部分病例有白细胞和(或 血小 部分病例有白细胞和 或 )血小 板减少也可表现为典型火罐网的慢性病性贫血. 板减少也可表现为典型火罐网的慢性病性贫血 . 2.骨髓象 部分患者浆细胞升高自 2%~ 20%不等 , 形态基本正常 . 骨髓象 ~ 不等 形态基本正常. 3.血液生化及免疫学检查 肝功能可异常 , 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升高 血液生化及免疫学检查 少数病人肾功受累血清肌酐水平上升血清免疫球蛋白呈多克隆升高,较为常见 , 少数病人肾功受累血清肌酐水平上升血清免疫球蛋白呈多克隆升高 ,较为常见,少数 血清出现 M 蛋白, 血沉也相应增快. 部分患者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及抗人球蛋白试 蛋白 , 血沉也相应增快 . 部分患者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及抗人球蛋白 试 验阳性. 验阳性 . 4.尿常规 尿蛋白轻度升高, 如伴发肾病综合征 , 则出现大量蛋白. 尿常规 尿蛋白轻度升高 , 则出现大量蛋白 . 其它辅助检查 : 1.组织病理学 肿大的淋巴结活检显示上述 CD 的特殊病理改变 . 病变主要累及 组织病理学 身体任何部位的淋巴组织 , 偶可波及结外组织 CD 病理上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 (1)透明血管型 : 占 80%~ 90%健康搜索淋巴结内显示许多增大的淋巴滤泡样结 透明血管型: ~ 健康搜索淋巴结内显示许多增大的淋巴滤泡样结 透明血管型 有数根小血管穿入滤泡,血管内皮明显肿胀,管壁增厚, 构 ,呈散在分布 .有数根小血管穿入滤泡 ,血管内皮明显肿胀 ,管壁增厚 ,后期呈玻 璃样改变 .血管周围有数量不一的嗜酸性或透明状物质分布.滤泡周围由多层环心排 血管周围有数量不一的嗜酸性或透明状物质分布 . 形成特殊的洋葱皮样结构或帽状带滤泡间有较多管壁增厚的毛细血管 列的淋巴细胞 , 形成特殊的洋葱皮样结构 或帽状带滤泡间有较多管壁增厚的毛细血管 及淋巴细胞,浆细胞 ,免疫母细胞,淋巴窦消失 ,或呈纤维化 .大体标本见淋巴结直 及淋巴细胞 , 免疫母细胞 , 径为 3~ 7cm, 大者可达 25cm, 重量达 700g. ~ , , . (2)浆细胞型 : 占 10%~ 20%. 淋巴结内也显示滤泡性增生但小血管穿入及滤泡 浆细胞型 ~ . 周围的淋巴细胞增生远不及透明血管型明显, 周围的淋巴细胞增生远不及透明血管型明显 ,一般无典型的洋葱皮样结构 .本型的主 要特征为滤泡间各级浆细胞成片增生 ,可见 Russell 小体 ,同时仍有少量淋巴细胞及 免疫母细胞. 免疫母细胞 . 有人称本型为透明血管型的活动期 , 可有 TCRβ 或 IgH 基因重排 . 少 数患者病变累及多部位淋巴结,并伴结外多器官侵犯 ,病理上同时有上述两型的特点 数患者病变累及多部位淋巴结 ,并伴结外多 器官侵犯 称为混合型. 称为混合型 .也有少数单一病灶者病理上兼有上述二型的特点 ,则为另一意义上的混 合型 . 有报道少数浆细胞型患者可并发卡波西肉瘤 , 以艾滋病伴发 CD 者多见. 者多见 . 2.根据临床表现 , 症状 , 体征选择 X 线 , CT, B 超及心电图等检查 . 根据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 , 相关检查 : & Coombs 试验 &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 & 抗核抗体 & 浆细胞 & 类风湿因子 & 肌氨酸酐 & 蛋白定量 ( 尿 ) & 血小板 & 血沉[编辑本段]治疗均应手术切除,绝大多数患者可长期存活, 局灶型 CD 均应手术切除 ,绝大多数患者可长期存活 ,复发者少 .病理上为浆细 胞型的局灶性 CD, 如伴发全身症状, 在病变的淋巴结切除后也可迅速消失 . , 如伴发全身症状 , 也可手术切除, 多中心型 CD, 如病变仅侵及少数几个部位者 , 也可手术切除 , 术后加用化疗或 , 放疗病变广泛的多中心型 CD 只能选择化疗 ,或主要病变部位再加局部放疗 ,大多仅 能获部分缓解 .化疗通常选用治疗恶性淋巴瘤的联合化疗方案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也是一种治疗选择 .[编辑本段]预后本病为局灶性病变, 而多中心性并伴单克隆高丙球蛋白血症时, 本病为局灶性病变 ,预后较好 ,而多中心性并伴单克隆高丙球蛋白血症时 ,预后 易发性恶变转化或淋巴瘤等. 较差 , 易发性恶变转化或淋巴瘤等 .PPD 试验有些风湿性疾病与结核感染密切相关,例如结节性红斑,结核感染引起的反应性 关节炎等,有时需要在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同时进行抗结核治疗.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感 染的重要指标之一是 PPD 试验.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TB―PPD)试验,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常用参考指标,与 旧结核菌素相比,TB―PPD 具有纯度高,灵敏度高,全身反应较少等优点.所以, 在临床上诊断结核性疾病时,它是除结核菌检查,影像学检查外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增高,TB―PPD 试验近几年来越来越普遍应用于结核性疾病的 诊断,但在判断 PPD 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时,由于医务人员的知识欠缺及患者不正 确的理解,患者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和指导,甚至影响疾病诊断转归的现象也很常见. 现将 TB―PPD 试验的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简述如下. 实验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采用 Mantoux 法.选用 1ml 容量的兰 芯注射器,4-5 号针头,不宜太长,前臂掌侧中下 1/3 处为最佳(此处皮肤薄嫩,反 应敏感易观察).避开疤痕,血管和皱褶.用 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以皮内注射法 将 PPD 0.1ml(含 5 个结素单位)缓慢注入,注射深度要合适,剂量准确时局部可出现 7-8mm 大小的圆形橘皮样皮丘(有毛孔出现), 不要在注射部位按压揉搓和肥皂刺激, 72 小时内禁止洗澡,洗脸时尽量避开注射部位,尽可能避免用激素类的药物,如果 有其它反应请到有关医院检查处理. 注射后 48 与 72 小时观察结果,用卡尺测量硬结纵横直径,硬结平均直径=(纵径 +横径)/2. 判断标准:硬结平均直径如小于 5mm 为阴性,大于等于 5mm 小于 20mm 为阳 性反应[5~9mm 为弱阳性(+),10~19mm 为阳性(++)],20mm 以上(+++)或局部有水 疱,坏死,淋巴管炎均为强阳性.与旧结核菌素一样,TB―PPD 试验除引起局部反 应外,偶可引起全身反应,但较前者少见. TB―PPD 试验的临床意义: (1)婴幼儿:常用于卡介苗接种的选择和监测.阳性时常表示已感染结核菌并 产生抗体而不需要接种卡介苗; 阴性时则应该及时接种卡介苗. 未接种卡介苗的儿童, 如果皮试呈强阳性时常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灶,应及时进行结核菌检查,影像学检 查,血沉等检查以确定诊断和治疗. (2)成年人:因我国城镇中人口密集区成年居民的结核感染率很高,所以,如 果 PPD5 单位试验阳性,仅表示有结核感染,并不一定患病;但呈强阳性时,常提示 有活动性结核灶.因此,TB―PPD 试验在诊断成人结核性疾病时诊断价值受限. 另外,在临床上有感染结核的确切依据而患者 PPD 试验却阴性,这种情况常见 于以下疾病:初次感染结核菌 4~8 周以内,重度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机体免疫缺 陷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个别老年人因机体 变态反应功能低下也常呈阴性反应. 72 小时后阴性反应及一般阳性反应(皮丘&5mm 不超过 10mm)者可恢复正常生 活.强阳性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预防性治疗.如局部有水泡要注意保护创面,必要时 用纱布覆盖.爱唐综合征皮肤弹力过度症 (爱唐综合征) 【分类】 小儿科--皮肤疾病 【概述】 皮肤弹力过度症(cutis hyperelastica)也称爱唐综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e, EDS). 【病理病因】 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的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患,也有隐性遗传者或伴 性遗传者. 【临床表现及诊断】 EDS 特征为患儿皮肤弹力过度,拉长后立即弹回,如将颈部,肘部或其他较松 的皮肤向外拉出,可以距离很长而且立刻回缩.其次是皮肤脆弱,表现在面部及四肢 的皮肤血管很脆弱, 受微伤后容易发生皮肤瘀斑或皮下血肿, 损伤大血管可致大出血, 以后形成萎缩性紫色疤痕.有时齿龈在刷牙后即易出血.偶可发生鼻衄,便血,咳血. 如皮肤发生裂伤,伤口缝合后,易扯裂且缓慢愈合,最后形成范围较大的薄膜状萎缩 性疤痕,间有微小皱纹.还有关节活动过度,表现关节松弛,特别以手指过度伸直较 为多见,拇指可以向后弯曲,与腕部接触.由于体内结缔组织都软弱无力,常并发脐 疝,腹股沟疝,膈疝及膈膨升还可与其他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先天性肌肉骨骼畸 形,蜘蛛脚样指,先天性成骨不全等同时发生.基于临床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缺陷,目 前又分 11 种亚型,但尚不能包罗本病,诊断本病应根据发病史,临床表现,生化改 变及遗传史等综合分析后诊断. 【治疗及预防】 目前治疗尚无良法,应经常避免剧烈运动,创伤及出血,对容易受伤部分如足跟, 膝盖及肘部均宜注意保护.对并发疾病则给予对症疗法,宜给大剂量维生素 c,使伤 口容易愈合.felty 综合征目录 概述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治疗 免疫反应异常的疾病及其治疗原则[编辑本段]概述Felty 综合征又称为关节炎-粒细胞减少-脾大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脾大综合 征,感染性关节炎.其病因不明,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1924 年 Flety 首先报道成 人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粒细胞减少及脾肿大,此后屡见报道,遂将具备上述三大 主征的疾患称为 Flety 综合征.[编辑本段]临床表现本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殊类型,常于关节炎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典型症状, 可有: 1.全身不适,发热,疲倦,厌食,消瘦. 2.皮肤暴露处出现棕色色素沉着,甚呈黑色. 3.皮肤或粘膜溃疡,尤小腿溃疡. 4.脾肿大,个别呈巨脾. 5.部分患者全身淋巴结肿大,紫瘢和反复感染.[编辑本段]辅助检查 1.骨髓中红细胞每系统中度增生,粒细胞成熟障碍. 2.血象:呈中度低色素性贫血,血小板轻度减少,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严重时 可&1×109/L;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 3.红斑狼疮细胞检查阴性,Coomb's 试验阴性,R-F 乳胶凝集试验常阳性.[编辑本段]治疗1.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有近期疗效,但很少完全缓解.抗类风湿治疗,如抗 炎剂,青霉胺,氯喹硫酸锌,雷公藤等均可试用.免疫刺激剂,应用转移因子,左旋 咪唑等刺激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疗效.中医中药治疗,黄芪注射液可调节免疫功能. 2.脾切除术,对重度粒细胞减少伴严重贫血(溶血性)或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 者宜行切脾术,但长期缓解仅者 30%~40%.[编辑本段]免疫反应异常的疾病及其治疗原则一,变态反应 (一)I 型变态反应 本型临床上最常见.有过敏体质的人初次接触 某些抗原后,引起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痉挛,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等,产生 各种症状.临床常见的疾病有: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肠炎和过 敏性休克等. 治疗原则 凡能使细胞内 cAMP 浓度降低或 cGMP 浓度升高的物质均 易致脱颗粒,反之则抑制脱颗粒.如色甘酸二钠(disodium chromoglycate)防治支气 管哮喘作用, 可能是通过增高细胞内 cAMP 浓度, 防止脱颗粒之故. 拮抗生物性介质: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扑尔敏(chlorpheniramine maleate),异 丙嗪(promethazine )等抗组胺药. (二)Ⅱ型变态反应 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血型不 符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粒细胞减少或 血小板减少及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等. 治疗原则 本型疾病 中某些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用 Rh 免疫抗体 300g 肌注于母体分娩时可以有效预防其发 生,或采用换血治疗.其他疾病可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三)Ⅲ型变 态反应 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变态反应性血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复合物型 肾炎,变态反应性肺泡炎等. 治疗原则本型疾病治疗可选糖皮质激素,或伍用细胞 毒性免疫抑制药. (四)Ⅳ型变态反应 临床上常做的结核菌素皮试,就是典型的 IV 型变态反应.常见的疾病有传染性变态反应,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腮 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组织脑浆菌,白色念珠菌等感染过程中,皆可出现 IV 型变态 反应.接触性皮炎,接种后变态反应性脑炎及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等亦属此型. 治疗 原则 本型疾病的治疗应根据病种而定,如传染性变态反应,就应针对病原体给以相 应的有效治疗,如结核病给予抗痨治疗.若为急性移植物排斥反应,则应采用免疫抑 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及硫唑嘌呤(azathioprine,imuran)或环孢素 A(cyclosporin A)等 治疗. (五)V 型变态反应 治疗原则 本病虽为 V 型变态反应所致,但其始动机制不 明,可能是由于 Ts 细胞的免疫监护和调节功能的遗传性缺陷有关.故无需用免疫治 疗,目前仍沿用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及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治疗. (六)Ⅵ型变态 反应(ADCC) 临床常见疾病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 甲状腺损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 Ts 的缺陷,B 细胞易转变为浆细胞,产生针 对自身甲状腺细胞的自身抗体所致.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应视甲状腺功能状态,用甲 状腺制剂,或同时用抗甲状腺药物或甲状腺制剂治疗.糖皮质激素仅用在甲状腺迅速 肿大且有压迫征者,疗程要短,一旦缓解,宜递减用量后停药. 二,自身免疫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一)临床分类 通常根据原因和涉及器官的不同可分为二类. 1.器官特异性自免疫疾病 常见的疾病有: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 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迟症,青年型糖尿病,Goodpasture 综合征,重症肌无力, 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链球 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发性硬化症,交感性眼炎及天疱疮等. 2,非器官特异性自 身免疫疾病 常见的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硬皮病及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等. 此外有些疾病的发生与感染,药物,外伤等因素有关 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谓之继发性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的疾病有慢性活动 性肝炎.Guillain-Barre 综合征等. (二)治疗原则 本类疾病繁多,受累的器官不同 或损伤的组织器官广泛,不同疾病的治疗亦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在变态反应中,当 外源性抗原被机体破坏,清除后,病程即可终止.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原系来自机 体因有组织细胞,自身抗原不断释出,频频刺激免疫系统,故本病病情往往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加之对于自体抗原的不断释出,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故不易根治.针对病 种可选用免疫抑制剂或刷免疫调节剂治疗,常能使病情缓解.临床上常用激素,环磷 酰胺(cyclophosphamidum),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amethopterin,MTX)及 6-巯嘌呤(6-MP),6-硫鸟嘌呤(thioguanine,6-TG),氟尿嘧 啶(fluorouracilum 5-FU)等. 三,免疫缺陷疾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一)原 发性免疫缺陷及治疗原则 临床上较常见者有: 1.伴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Bruton 病) (1)系伴性遗传,仅见于男婴.可用丙种球蛋白定期注射治疗.另外还有一种罕见 的常染色体遗传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见于女婴和女孩子,表现如 Bruton 病,治疗 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2)选择性 γ-球蛋白缺乏症 是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最常见的类型, 两性均可累及.临床上常可致呼吸道,消化道感染(IgA 缺乏);或反复化脓菌感染(IgG 缺乏);或革兰附性菌感染(Ig 缺乏).治疗可用丙种球蛋白定期注射. 2.T 细胞免疫 缺陷 (1)先天性胸腺不发育(Di-George 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外周血 T 细胞明显降低, 缺乏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易发生病毒,结核菌和霉菌感染及肺炎支原体 感染.治疗可移植胎儿(胎龄小于 14 周)胸腺来重建免疫功能. (2)胸腺发育不全症 (Nezelof 综合征)由于胸腺小且发育不全,易有病毒和真菌感染.由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 治疗用胎儿胸腺移植. 3. T/B 细胞联合缺陷 (1)婴儿严重免疫联合缺陷症(SCID) 主要有二种类型,一为伴性隐性遗传型(即 X-联合淋巴细胞减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 症);另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淋巴细胞减少性无丙种球 蛋白血症. 二者均因 T/B 细胞的功能完全缺乏. 临床表现常在出生后一年内死于感染. 治疗可用组织相容抗原匹配的骨髓移植,也可用胸腺移植.成功后,定期注射丙种球 蛋白制剂治疗. (2)湿疹伴血小板减少性免疫缺陷症(Wiskott-Aldrich 综合征)系伴性 隐性遗传,仅见于男孩.临床特点为血小板减少,湿疹及联合免疫缺陷,及反复发生 感染.治疗可试用骨髓移植.也可用转移因子注射,输血小板和抗生素等对症治疗. (3)共济失调性毛细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a)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为 血管异常和胸腺分化缺陷及 IgA,IgE 缺如.易合并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及小脑退行 性变所致共济失调症状.治疗目前主要用丙种球蛋白制剂,也可作胸腺移植和注射转 移因子. 4.补体缺乏或异常免疫缺陷病 补体系统中共有 11 种成分,即 C1q,Clr, Cls,C4,C2,C3 及 C5-9.其中有少数成分显著缺乏者,则易发感染.补体缺乏常 与遗传有关.因为补体有促进细胞吞噬和促进炎症的作用,缺乏补体必然会增加机体 对感染的易感性.治疗用正常血浆内的相应的补体替补. 5.吞噬细胞功能不良的免 疫性疾病吞噬功能是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血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组 织中的巨噬细胞皆具有向炎症区域趋化的能力,并能非特异性地吞噬及杀灭致病菌; 故吞噬细胞的质或量,趋化作用,吞噬及域杀菌作用等有缺陷时,则易致感染.临床 上偶可见到的疾病有: (1)慢性肉芽肿病 临床表现伴性遗传,仅见于男孩,偶见成 人,少见于女性.很容易感染,如反复淋巴结炎,肺炎,骨髓炎和脓皮病.但细胞免 疫,体液免疫反应正常.治疗主要是早期发现感染,及时应用抗生素. (2)Chediak-Higashi 综合征 是一多系统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局部 白化病(partial albinism),反复发作上呼吸道,肺和皮肤感染,周围血中白细胞减少, 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出血倾向和溶血性贫血等.治疗除用抗生素外,无其他有效治 疗.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及治疗原则 临床上有很多疾病都可影响免疫功能,诸如 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肾病综合 征,烧伤,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感染性疾病等.现着 重就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艾滋病,AIDS) 的临床和治疗.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名艾滋病.1979 年在 NewYork 和 California 首先发现 AIDS,以后波及全美及欧洲.目前已查明患病者数百万人,已在 全球有蔓延倾向;病死率高,引起人们极度恐惧.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带毒者及发病明 显增加.本病好发于 45 岁以下的成年男性,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者,同性恋者,血 友病病人及海地共和国居民,亦可通过输血而传染.其 2 年存活率小于 20%. 发病 机制:目前认为系病毒感染,由人体 T 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Ⅱ)引起.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 8-22 月,临床症状有发热,消瘦,腹泻等.继之出现机体感染的症状群, 如真菌性肺炎,脑膜炎,念珠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CMV 较为多见,占 94%)及 隐孢病(cryptosporidosis),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包括食管炎,广泛性粘膜皮肤感 染等.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到卡氏肺囊虫病(pneumocysti Cariniti)及 Kaposi 肉瘤等 相应的表现.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显著减少,T 细胞减少更显著,TH(T4+)下降,而 Ts(T8+)改变不大或略增加.T4+/ T8+倒置为 0.05±0.08/1(正常为 1.6-1.3/1). 治 疗原则:尚无特效治疗.可用 SMZ 合并 TMP 治疗肺囊虫病有效,但不能逆转 AIDS 的预后.叠氮胸腺嘧啶(azidothymidine,AZT)是公认的抗 HIV 药,CD4 蛋白质与免 疫毒素结合剂,利用毒素直接杀伤 HIV-1,这种治疗谓靶疗法(targetting)目前尚处于 研究阶段. 四,免疫增殖性疾病(immunoproliferative disease) 本组疾病是一类免 疫细胞异常增殖,免疫球蛋白异常增多的疾病,多属恶性疾患.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 免疫细胞异常增殖,包括由 B 淋巴细胞增殖的有淋巴肉瘤,恶性淋巴瘤及多数慢性淋 巴细胞性白血病.属 T 淋巴细胞增殖,包括部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少数慢性淋 巴细胞性白血病及少数淋巴瘤.由网状细胞增殖所引起疾病有霍奇金病,结节病和网 状细胞肉瘤.由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所致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肉瘤及 淋巴性白血病等.因浆细胞增殖株数的多少可产生单株 γ-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 瘤,Waldenstrom's 症和重链病等),和多株 γ-球蛋白血症,后者多株浆细胞良性增 殖出现多株型 IgG 的增多,常见于慢性感染,风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肝脏病.治 疗应根据病种而定,如恶性肿瘤性疾病应选用合理联合化疗或放射治疗方案.而其他 疾病则应治疗原发疾病或用免疫抑制剂或刷免疫调节剂治疗.化疗药物,常用尹脑床 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如 CTX,MTX,长春新碱(vincristini sulfas),门冬酰胺酶 (L-asparaginase),放线菌素 D(更生霉素,dactinomycin),柔红霉素(dau-norubicin rubidomycin,DRB)或阿霉素(adriamycin,ADM),三尖杉酯碱(harringtonine),新药 有氨苯吖啶(amsacrine),米妥蒽醌(mitoxantrone),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cin)及表 阿霉素(epiadriamycin)足叶乙甙(etoposide)鬼臼噻吩苷(teniposide)等药. 几种药物联 合治疗组成不同的治疗方案, 方用于多种免疫增生性疾病及白血病, 恶性肿瘤等疾病. 五,免疫疗法 临床上常用免疫疗法治疗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 免疫增殖疾病,移植后排斥反应及肿瘤疾病等. 常用的免疫疗法有脱敏或抗过敏疗 法,以免疫替代或免疫重建,如注射胸腺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及 Y-球蛋白制 剂, 或骨髓脐带血干细胞移植, 胸腺及胚肝移植等措施. 移植可望重建免疫功能. (一) 临床常用的免疫调节剂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①免疫缺陷病;②慢性感染性疾病;⑤癌 症.目前所有的免疫调节剂或免疫增强剂(immunostimulating agents),均正在研究 之中. 1.胸腺素(thymosin) 胸腺素是胸腺上皮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分子 量 10 000,能诱导前 T 细胞(preT cells)成熟.本药可用于 Di-George's 综合征,或 其他 T 细胞缺乏性疾病.小儿各种免疫缺陷病,有 60%以上病儿用胸腺素治疗,约 有半数以上的儿童有良好反应.其治疗作用如同胎儿胸腺移植.胸腺素的剂量视替代 疗法需要量而定. 2.干扰素及其诱导剂(interferons&interferon inducer)干扰素主 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病毒或双核苷酸所诱导出来的,由人白细胞产生的名为 IFNα; 由人纤维母细胞产生的为 IFNβ.IFNα 和 IFNβ 均为 I 型.第二类是抗原或有丝分裂 原诱导出来,谓之 IFNγ 属Ⅱ型.I 型干扰素已用于某些传染病如肝炎和某些淋巴细胞 增殖, 如由 B 细胞引起的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 用量: 用纯 0.1%干扰素制剂 106 一 109u/d 静注.副作用有倦怠,贫血,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3.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 本品是由正常人淋巴细胞制备的小分子 RNA 或多肽,分子量约 5000. TF 常将阴性 IV 变态反应转变为阳性;可用于某些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或麻风,Wiskott-Aldrich 综合征及成骨肉瘤.TF 其 1 次 用药剂量为由 40×109 个淋巴细胞制备的 TF.本品无免疫原性,重复注射罕有发生 反应者. 4.左旋咪唑(1evamisole) 原为治疗寄生虫感染的化学药物.近年证明本 品能增强人 T 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或增强迟发型变态反应.本药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 关节炎,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有毒性.本药能使有免疫缺陷的霍奇金病病人的 T 细胞 E 花结形成的数目减少,能增强皮肤的反应性.左旋咪唑的作用机制未明,故作为免 疫增强剂仍有争议.用量 120 一 150mg/d,分三次服.副作用:约 20%病人发生 不良反应如皮疹,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及血小板减少症,口腔溃疡,恶心,呕 吐,及可逆性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等. 5.卡介苗及其他佐剂 卡介苗(BCG)及 其他佐剂如卡介苗脂质提出物及短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arvum,CP)菌苗 等,皆可用作抗肿瘤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法可采用皮下或静脉注射,剂量视人 而定.BCG 的副作用是倦怠,发热,感冒样症状.CP 副作用是发热,寒战,感冒样 症状及注射部位疼痛等.且静脉注射比皮下注射反应大. (二) 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 制剂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三种临床病症;①器官移植;②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同种 免疫性疾病(如新生儿 Rh 溶血性疾病). 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中各种药物的 抗免疫作用的强度,与其抗炎效果基本平行,泼尼松(predisone)较强,泼尼松龙 (prednisolone)作用与泼尼松相似,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次之,可的松 (cortisoni)又次之.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的原理,主要是作用于免疫反应的感 应阶段和效应阶段,表现为稳定巨噬细胞内溶酶体膜及干扰补体系统,从而抑制巨噬 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作用,以及抑制抗原敏感细胞,阻断免疫应答的效应. (三)免 疫治疗的不良反应 注射 γ-球蛋白制剂有时会引起补体激活而产生过敏反应;骨髓, 胸腺移植时,常可能因机体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的失败.至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 剂的副作用,除各种药物特殊的毒性作用外,均易导致如下的不良反应. 1.致感染 作用因为降低了机体抗感染的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的能力,易诱发严重感染.常见的 病原体多为细菌, 及平时致病性较低的病毒及真菌等条件致病感染. 2. 致癌作用 长 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后,机体免疫监视作用减弱,丧失了清除突变细胞和病毒细胞癌变 的能力,故有致癌作用. 3.不育和胎儿畸形 使用环磷酰胺治疗时,可致脱发,出 血性膀肮炎,男性病人可引起精子减少,不育;女性病人可发生卵巢功能抑制.妊娠 早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类药物等,均可引起胎儿畸形.孕妇不宜用这类药物. 4.致骨髓抑制,几乎所有的免疫抑制药对细胞的损伤都无选择针对性,对胃肠道和 骨髓造血功能都有影响,故易致出血和骨髓衰竭.威尔逊氏综合征威尔逊氏综合征 Wilson's syndrome 此病致病基因携带者在 10 岁之前一切发育正常,往往在 10~20 岁之间突然发 作,出现脑中心退化,肝细胞被纤维组织代替造成肝硬化,角膜中间出现色环,眼球 震颤,肌张力亢进,尿中含大量末端双羧氨基酸的肽和氨基酸残基等.它是由于基因 突变引起患者体内铜代谢障碍所致. 肝豆状核变性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威尔逊氏病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威尔逊氏病)Wilson 威尔逊氏病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 于铜在体内过度蓄积,损害肝,脑等器官而致病. 什么原因引起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病 ) 什么原因引起肝豆状核变性 本病铜代谢障碍的具体表现有:血清总铜量和铜蓝蛋白减少而疏松结合部分的铜 量增多,肝脏排泄铜到胆汁的量减少,尿铜排泄量增加,许多器官和组织中有过量的 铜沉积尤以肝,脑,角膜,肾等处为明显.过度沉积的铜可损害这些器官的组织结构 和功能而致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病 )有什么症状 肝豆状核变性 有什么症状 本病大多在 10~25 岁间出现症状,男稍多于女,同胞中常有同病患者.一般病 起缓渐,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为: 一,神经系统症状:常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言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首发症状, 以后逐渐加重并相继出现新的症状.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力 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面具样脸,语言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常有困难.不 自主动作以震颤最多见,常在活动时明显,严重者除肢体外头部及躯干均可波及,此 外也可有扭转痉挛,舞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等.精神症状以情感不稳和智能障碍较 多见,严重者面无表情,口常张开,智力衰退.少数可有腱反射亢进和锥体束征,有 的可出现癫痫样发作. 二,肝脏症状:儿童期患者常以肝病为首发症状,成人患者可追索到&肝炎&病史. 肝脏肿大,质较硬而有触痛,肝脏损害逐渐加重可出现肝硬化症状,脾脏肿大,脾功 亢进,腹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及肝昏迷等. 三,角膜色素环:角膜边缘可见宽约 2~3mm 左右的棕黄或绿褐色色素环,用裂 隙灯检查可见细微的色素颗粒沉积,为本病重要体征,一般于 7 岁之后可见. 四,肾脏损害:因肾小管尤其是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可出现蛋白尿,糖尿, 氨基酸尿,尿酸尿及肾性佝偻病等. 五,溶血.可与其它症状同时存在或单独发生,由于铜向血液内释放过多损伤红 细胞而发生溶血.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 肝豆状核变性 需要做哪些检查 1.血铜检查.血清铜总量降低. 2.尿液检查.尿铜排出量增高.青霉胺负荷试验有助于诊断,尤适于症状前期 及早期病人的检出. 3.肝功能异常,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减少. 4.颅脑 CT 检查,双侧豆状核区可见异常低密度影,尾状核头部,小脑齿状核 部位及脑干内也可有密度减低区,大脑皮层和小脑可示萎缩性改变. 5.脑电图异常. 6.组织微量铜测定. 一,血清铜蓝蛋白 可用酶法或免疫化学法检查,正常值 1.3~2.6mol/L(20~40mg/dL).在仅有肝 脏损伤表现的患者中,85%低于 1.3mol/L,但铜蓝蛋白降低本身不是 Wilson 病的一 诊断指标.杂合子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低下,25%患慢性活动性肝炎者血清铜蓝蛋白低 下,15%Wilson 病伴严重慢性活动性肝病者血清铜蓝蛋白正常. 二,非铜蓝蛋白血清铜 正常人与白蛋白和氨基酸结合的铜为 15~20g/L,未经治疗的 Wilson 病患者血 清该类铜含量可达 500g/L,但其他肝,胆病变也可升高,因而诊断价值不大. 三,尿铜 正常人&40g/24h,Ⅰ期后或有临床表现的 Wilson 病可达 100g/24h 以上;Ⅱ 期患者偶有增至&1000g/24h 者.但是,其他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胆汁淤积 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也可升高,因而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作随诊 D-青霉胺治 疗效果的一指标. 四,肝铜 正常含量为 15~55g/g 干重,未经治疗的 Wilson 病达 250~3000g/g 干重, &250g/g 干重者可除外 Wilson 病.但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 炎,肝外胆管阻塞,胆管闭锁,肝内胆汁淤积或其他胆道疾病均可致肝铜增高,因而 肝铜增高本身对 Wilson 病诊断价值不大. 五,放射性核素铜渗入试验 在诊断困难的情况下,如 Wilson 病铜蓝蛋白正常,杂合子有基因缺陷,其他疾 病伴随因而有 K-F 环,肝,尿铜都增加,而又不充许肝穿刺活检时,可用此试验.口 服&Cu 2mg,于 1,2,4,24,48h,测血清核素活力,正常人口服后 1~2h 出现高 数,以后下降,随后用 64Cu 参与铜蓝蛋白合成而释放至血液,在 48h 内缓慢上升, Wilson 病时,起始 1~2h 出现高峰,但下降后,64Cu 很少或根本不能参与铜蓝蛋白 合成,因而血清放射活性不再加升. 如何治疗 本病可以治疗,但无法根治 目前大多数医院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低铜高蛋白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甲壳类,坚果类,豆类,巧克 力,猕猴桃,库尔勒香梨,动物肝脏,血液等.禁用龟板,鳖甲,珍珠,牡蛎,僵蚕, 地龙等高铜药物. 二,使用药剂驱铜: (一)D-青霉胺.应长期服用,每日 20~30mg/kg,分 3~4 次于饭前半小时口 服. (二)三乙基四胺.对青霉胺有不良反应时可改服本药,长期应用可致铁缺乏. (三)二巯基丙醇. (四)硫酸锌.毒性较低,可长期服用.餐前半小时服 200mg,3/d,与 D 青霉 胺合用时,两者至少相距 2h 服用,以防锌离子在肠道内被 D 青霉胺络合. 三,对症治疗: (一)保肝治疗.多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等. (二)针对锥体外系症状,可选用安坦或东茛菪碱. (三)如有溶血发作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血浆替换疗法. 四,手术治疗 肝移植,虽不能彻底治疗此病.因为本病不是肝脏本身出问题,而是染色体,是 一种基因病. 但是肝功能严重丧失或肝硬化严重可以考虑肝移植延长其生命. 除了目前还在研究中的基因疗法,没有可以彻底治疗此病的疗法. 况且患者如果进行了肝移植,就无法进行驱铜疗法了.因此有些早中期患者进行 肝移植,生命往往要比其他早中期非手术治疗的短,并且要服用大量的排异药. 因此,除非肝功能丧失衰竭,严重硬化,不推崇肝移植! 此病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人工促使铜从患者身体中排泄出来.如果时久没有 排泄出去,铜则会在患者体中沉蓄,对周围器官产生化学反应,使器官的器质性改变. 这时再进行铜排泄人工协助治疗手段也仅能使器官不继续病变,但以前铜沉积所导致 的质变损伤已无法救补,患者会留下终生的症状,仅能靠持续的治疗与服药维持正常 动作.用来促使患者体内铜排泄的药物主要有青霉胺,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丁二酸钠 等化学药物.其中最为确实的治疗手段则是长期口服青霉胺片,成人每日摄用量应当 保持在 0.6 至 1.5 克范围内,儿童每日服用量保持在 0.3 至 0.8 克内.除此之外, 还需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尽量避免含铜量高的食物(硬壳果,贝类,蕈类,豆类食品 及动物的血或肝部).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位于第十三对染色 体上一个称为 ATP7B 的基因产生突变所引起的. 这个基因的产物被认为是一种与传 送铜有关的蛋白质,在肝脏中含量很多,它的缺乏导致从胆汁排出的铜减少,进而堆 积在肝脏内导致肝细胞铜中毒而死亡.自肝脏大量释出的铜则借由血液循环至身体其 他的器官,大量的铜便堆积在各个器官内.目前治疗的药物其作用就是在加速铜从体 内排除,但若能避免食用含铜食物,例如豆类,有壳海鲜,巧克力,核果,糙米等外 加维他命 B6 补充剂,也可帮助减缓病情.目前的疗法就是使用螯合物疗法(英语: Chelation Therapy)将铜自患者体内排出.摄取锌可以帮助减少小肠对铜的吸收.虽 然已经有治疗方法,但是只有 0.4%的患者对治疗产生有效反应. 肝脏移植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根治方法,因为绝大部分的基因缺陷所导致的蛋白质 缺乏都是在肝脏内发生,所以移植肝脏通常可以治愈威氏症.威氏症患者需要接受长 期的治疗,若不接受任何治疗的话死亡率可以高达 99.96%. 预防常识: 本病属遗传性疾病,致病因数造成体内铜代谢异常.病变主要侵犯大脑基底节及 肝脏.本病是目前遗传性疾病中治疗效果最好的,但治疗不及时或未经治疗往往死于 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尤其对以肝脏病变 或精神症状为首发的易误诊为肝炎或精神病,对早期神经症状不典型者,易误诊为神 经衰弱.故对儿童或青年人出现上述神经,精神症状或原因不明的肝硬化应想到本病 及早进行检查. 对有家族史而无症状的儿童应争取查角膜 K-F 环, 血清铜, 铜氧化酶. 病人应避免食用坚果类等含铜食物,避免用铜制食具.[编辑本段]肝豆状核变性的有哪些常见并发症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免疫功能部分低下,部分患者有假性延髓麻痹的症状如吞咽困 难,饮水返呛等,特别是长期卧床的病人更容易患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与褥疮.有锥 体外系症状的患者,行走困难易跌倒而出现骨折.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肝硬化失代偿 期有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低静脉曲张者,易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发生出血性 休克;少数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易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亦有患者由于脑 部损害而合并癫痫发作上述种种并发症往往加重病情,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使患者 住院时间延长如不及时,准确的处理,部分患者预后较无并发症的患者差.Fanconi 综合征范可尼氏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又称 deToni-Debre-Fanconi 综合症)是一 种先天性代谢病,由于肾近球小管功能多发性障碍,在正常人中应被近球小管回吸收 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尿酸,磷酸盐,重碳酸盐(钠,钾及钙盐),都在尿中大量 排出,出现骨骼变化,骨龄减低和生长缓慢. 病因: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1.原发性或遗传性.2.其他遗传并所致,如胱氨酸 病,洛氏(Lowe)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色氨酸血症,遗传性乳糖不耐受,丙酮 酸羧化酶缺乏等.3.异常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 γ-球蛋白病等.4.继发 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伴慢性低钙血症,如维生素 D 缺乏或拮抗,维生素 D 依赖等. 5.药物或毒素,如过期四环素,3-甲基色酮,链脲霉素,胶水,庆大霉素等.6.重金 属中毒,如铝,镉,汞等.7.肾小管间质疾病,如干燥综合征,髓质囊性病,肾移植 等.8.其他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淀粉样变,骨硬化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病因治疗:可给予 Cysteamin 治疗胱氨酸病;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限制果 糖摄入;避免金属接触中毒;积极治疗重金属中毒. 治疗:补充碳酸氢钠,钾,磷酸盐,镁和维生素 D 等 Fanconi anemia (fan-KO-nee uh-NEE-me-uh), or FA, is a rare, inherited blood disorder that leads to bone marrow failure. FA causes your bone marrow to stop making enough new blood cells for your body to work normally. FA also can cause your bone marrow to make many abnormal blood cells. This can lead to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such as cancer. FA is a blood disorder, but it also can affect many of your body's organs, tissues, and systems. Children who inherit FA are at higher risk of being born with birth defects. People wi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银屑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