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案例分析上分析鬼的存在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用心理学原理分析解剖自己
用心理学原理分析解剖自己
09-05-08 &匿名提问 发布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的成长经历作者:  
  母亲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育了我,记得当时,望着母亲流泪的双眼,我一时不知所措,而母亲那最末一句“你可要为我争口气啊”却有如一巴掌打在我的心上,这句话,又好像是一双手,一下子推开我记忆的闸门,母亲为我们含辛茹苦的一幕幕景象浮现在我的面前。     在我4岁的时候,一场矿难夺去了我父亲仅有30多岁的生命,由于当时年龄还小,所以至今在记忆中父亲的形象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当时母亲没有工作,一家4口人的生计全靠父亲的工资维持,父亲的突然离去队这个家庭来说无异于晴空霹雳。出事不久,姥姥、姥爷见我们实在艰难,就把我们解答他们家去住,于是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搬进了姥姥家前面的厢房里。开始时我们和姥家人一起吃,但不久母亲就提出要找工作,几经周折母亲终于在爸爸生前所在矿的一个家属厂上班了,母亲的工作很辛苦,而且要倒班,每月都要上20天的夜班,上夜班是母亲最愁的,工厂离家有两三里路,母亲又生性胆小,几乎每次都一路小跑来到班上或回到家里的,姥爷要送她或接她,她执意不肯,因为姥爷每都上白班,她怕影响姥爷第二天上班。          虽然辛苦,工资也不高,但母亲还是不忘经常给我和姐姐买些营养品回来,然后微笑着看我们吃,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        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学期,我们终于迎来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个寒假。   。   那年的冬天很冷,雪天又多。冬天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无聊的季节,因为当时家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东西,所以只得静静的呆着。       当然冬天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就是我们久久期盼的,那就是春节。     离春节还有好多天,各家就开始忙活了,那时的市场物质不是十分丰富,许多物质亚凭票供应,而过年时的供应物质较平时多,那时如果看到一个窗口前挤满人,甚至后面的人踩在前面的人肩上,没有人会觉得奇怪,这是在凭票发物品。年前的集日是格外热闹的,每家都在置办年货,买些诸如花生、瓜子、糖果等平时很少买的奢侈品,但买回后是要先锁起来的,以防被馋嘴的孩子偷吃,只有到大年三十才可以吃。  。       盼啊盼啊,大年三十终于在我们的期盼中来到了,这是一年中我们最快乐的日子,可以尽情的吃、尽情的玩儿。吃够了、玩够了,已是将近天黑,我们也都困了,尽管大人一再叮嘱要等到半夜接完神(放完迎春的爆竹)后再睡,可玩了一天的我们却无论如何也提不起精神了,早早的进入了梦乡,朦胧中,听见母亲叫我们,原来该接神了,今晚我还有个光荣的任务,那就是放迎春的爆竹,母亲把长长一串爆竹用线绑在早准备好的一根长竹竿上,我手握竹竿另一端江报竹高高地挑起,姐姐用火柴将爆竹点燃,随着一连串清脆的爆竹声,我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还是别轻易剖析自己了吧,怪麻烦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青少年一般都在13岁到18岁为心理成长期,俗称“叛逆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在寻找“本我”,就是“我”从哪里来?(这个“哪里来”并不是人们所想的妈妈的子宫,而从宇宙学说中的,是很概念、很抽象的东西。)“我”往里去?“生”为何事?“死”往哪里? 在得不到答案的时期,一般青少年的表现就多种多样了,如:逃学、打架、不爱听课、学习成绩下降等等。还有就是生理期的成长,也会带给孩子一些比平时比较积进的想法与作法。 这个时期家长或老师,应该多理解,多于之沟通。态度要平和,由其对那些平时成绩错的孩子,要更加有耐心与爱心。更加不能“管教”,这样会让孩子有阻抗心理,恶性循环。 多带孩子出去玩玩看看,多接触大自然和人群,别老让孩子困在家中,只知道学习。这样孩子心情开阔了、视野开阔了,情绪得到排解,学习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1)树立正确的人生兢,始终保持开阔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2)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也不自负。 (3)积极交友,宽容待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4)积极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5)多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果你不找枪手不给钱 就这种在百度上想让人帮你写好么,是有点不可能。是学心理学的,也没时间帮你写2000字的论文,更何况 打字超慢。还是在网吧上的网。帮你找了点资料,你可以看看,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例如,人们在听广播,看小说时,在头脑中所呈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人物形象;发明家设计新机器时,在头脑中创造出的新产品的形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造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些根据别人的口头或文字描述,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象活动的结果。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人们头脑中,而不是词或者符号。而且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结果。例如,当 们读着马志远的《天净沙o秋思》时,头脑中出现一幅苍凉的画面。虽然这样的场景 们没有亲眼见到过,但是 们头脑里储存的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夕阳、瘦马等表象,人脑就对这些表象加工组合而形成一幅这样的画面。想象不仅可以创造出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形象。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妖魔鬼怪等等。尽管这一类形象离奇古怪,有时甚至荒诞无稽,但它们仍来自现实之中,来自对人脑中记忆表象的加工,孙悟空是人的特征和猴子的习性、动作等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猪八戒则是对人和猪的某些特征加工改造的结果……。想象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它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想象虽然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但表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当人们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运用想象来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天清晨日出时,一个修道士开始沿着盘旋的山路爬山,到山顶的一个寺庙。山路狭窄只有一两步宽,这个修道士爬山时,时快时慢,一路上多次停下来休息,他在日落前不久到达寺庙,在寺庙停留几天后他开始沿原路下山,也是日出时起程,以变化的速度行走,同样在路上多次休息,当然他下山的速度要比上山时快。试证明修道士在往返途中将于一天中的同一时刻经过同一地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想象,你只要想象出有两个修道士同时起程,一个人从山脚向上爬,一个人从山顶往下走。无论他们的速度如何,都会在途中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相遇。由此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想象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不同的,思维是有计划、有步骤、连贯地思考,而想象可以跳过中间好几个步骤,而达到对问题解决的构想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它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巴甫洛夫认为,梦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少数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一些表象被激活,这些被激活的表象由于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以料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结合而产生的形象。   人是不是一睡觉就要做梦,而且不停地做梦呢?根据脑电和眼动的研究,发现人的睡眠有两个时相。快速眼动睡眠时相和慢速眼动睡眠时相,简称为快波时相和慢波时相。人刚开始入睡时,脑电出现幅度大、频率低的慢波,人的意识消失,心率、呼吸、体温、血压代谢率等都降低,眼球只有缓慢的运动,做梦少,这一时期被称为慢波时相。它大约持续90分钟后,就转入快波时相,脑电呈低幅高频的快波,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眼球转动速度快,每秒大约50—60次,梦一般是在快波时相产生。这一时相持续约20—30分钟,又转入慢波时相,如此交替往复直至觉醒,一般交替出现3—5次。只是在睡眠后期,快波时相的持续时间相应延长了。这说明正常人每夜大约有25%的时间在做梦,只是人们有时意识得到,有时意识不到。离奇性和逼真性是梦的两个特点。人在梦中会出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如何也不会经历的事情,而在梦中出现的情境都是可见的,常常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主要是由于人在做梦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缺乏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使激活的表象形成了离奇的结合。梦虽然是无意想象,但它也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梦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理变化引起的。如小腿肚生疮,容易梦到被狗咬伤了腿。二是外界刺激引起的。如有人曾让自己的助手在自己睡觉时给予各种不同的刺激。结果发现,当助手抓他的嘴唇和鼻子时,他梦到自己受刑,遭到折磨,当助手在室内喷洒香水时,他梦到自己在逛鲜花店,当他的床铺在脑后部位突然塌下时,他梦到自己被砍头了。三是大脑皮层神经联想的暂时接通,也就是 们平常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引起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使这部分细胞不容易抑制,就会构成梦景。美国赫威发明缝纫机就是得之于梦的帮助,当时他的设计在缝纫针的环节上停滞了,百思不解,一天夜里,他梦见国王强令他在24小时内必须造出缝纫机,否则将他用长矛刺死,突然他惊奇地发现长矛的尖上有眼睛一般的小洞,这个启示使他顿悟出针眼应靠近针尖,从而解决了问题。做梦是脑的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为地连续几天剥夺人的快波时相的睡眠,人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注意力涣散,易激怒,甚至出现幻觉等反常现象。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科学幻想中的形象,宗教迷信中的形象,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幻想的形象是人们希望所寄托的东西。  幻想不一定是有语言符号的描述所引起,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不一定直接指向物质产品的创造,所以,幻想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不同。幻想是指向未来,代表着想象者目前所没有的东西,与当前的创造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不一定立即去实现,他体现着想象者的愿望,幻想的东西就是直接满足个人愿望的东西。例如,古书中所描述的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等,在当时就代表了人们的幻想。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过去的幻想,现在都逐渐变成了现实。根据幻想能否实现,又可以把幻想分为理想和空想。理想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为依据,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例如共产主义的理想,四化建设的理想,建设祖国边疆的理想等,这种对未来的向往,顺乎潮流,合乎规律,只要为之奋斗,人们的理想总是要实现的。幻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发展的规律,而且毫无实现的可能性。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的寓言,一个懒惰的农夫在路旁捡到一只撞死在树上的兔子,便坐在树下,等着另外的兔子来送死,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这个农夫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偶然发生的事件上,而不愿付出辛勤的劳动,他的希望是一定要落空的。所以,理想是一种积极的想象,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人的激励作用很大,是鼓舞人们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幻想是一种消极的想象,它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对人的精神起着瓦解和销蚀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和消除学生的不切实际的空想。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所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人只有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种种推论,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露感知觉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另外,感知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而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一般来讲,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有的人善于发现问题,有的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思维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牛顿从“苹果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的现象中,发现了地球引力。善于发现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则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分析问题就是弄清问题的要求是什么,哪些是已知条件,已知条件与要求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分析问题能否抓住关键,既取决于人的知识经验的多寡,又取决于人的分析能力。分析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提出假设就是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要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推测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只有提出合理的假设,找出正确的方法或答案,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离开合理的假设问题就无法解决。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是否与某些原理、原则、公式相符合。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检验,就是通过实践进行实际操作,检验成功,说明假设正确,检验失败,说明假设错误,那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重新提出假设。例如,科学家的新发明,生产中的设计方案,都要通过实践检验。另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思维活动来检验。有的假设不能在实践上立即进行检验,如作战方案,医疗方案等,必须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逻辑推理,从理论上检验假设的正确性,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当然,最终还得由实践来检验。以上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它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解决问题时,由于过程短,难以区分它们的界限。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这些阶段往往相互重叠,循环往复,需要在不同的方向和问题的情景中进行探索,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法国心理学家杜克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实验要求柏林大学的学生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某一胃病患者需要进行放射治疗,怎样在不伤害健康组织的原则下达到放射治疗的目的? 字数限制,只能装这么多,其他的没法了,自己找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 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 人脑 人工智能 区别1 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区别2 有自觉性 没有自觉性 区别3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 区别4 具有社会性 不具有社会性 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4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 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⑵、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⑷、这个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4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⑴、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是指从过时的、僵化的、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树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 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更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⑷、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个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⑸、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在革命和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本章重点:辩证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辩证法的定义: 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定义: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对立的主要表现: ⑴、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⑵、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⑶、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⑷、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联系的定义: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5、联系的客观性: 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6、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同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同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7、联系的多样性: ⑴、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⑵、是指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8、联系的条件性: 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⑵、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⑶、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观点: ⑴、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⑵、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⑶、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⑷、整体和部分相互包含。 1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有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 ⑴、从概念上;如:太极 ⑵、从理论上;如:天人和一 ⑶、从价值上。 ⒈中国古代整体观比西方哲学传统中天人两分的思想有更多的合理与优越之处; ⒉研究整体观的辩证思想,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人类智慧的继承,同时中国的整体观又可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思想的真理性,丰富其理论体系。 1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 变化:说明物质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 发展: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12、发展的本质是新生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 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 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14、量变的基本形式: 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⑴、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⒈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⒉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 ⒊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⑵、相互渗透: ⒈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⒉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⑵、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 ⑶、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17、规律的含义: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8、规律的特点: ⑴、本质性的特点; ⑵、必然的联系; ⑶、稳定的联系; ⑷、客观的,不能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9、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 ⑴、规律是客观的; ⑵、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 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 人们虽然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20、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21、必然和偶然的定义: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表现: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⑴、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⑵、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2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⑵、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机遇,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观点:&&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⑶、既要反对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或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观点,也要反对只承认偶然性,根本否定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观点。 2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理由: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⑷、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5、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使用概念、判断所发生的不合乎逻辑规则的相互冲突,这是应当排除的。 26、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主要指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或相互渗透。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27、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区别: ⑴、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斗争性是相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⑶、斗争性是同一性基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2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的意义: 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30、矛盾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 ⑴、含义; ⑵、基本属性 ⑶、作用; ⑷、意义 3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⑴、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 ⒈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 ⒉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⒊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⑵、矛盾的斗争性: ⒈推动事物量变; ⒉推动事物质变。 3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和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3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注: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相互区别: 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⒉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⑵、相互联系: 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⒉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的; ⒊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观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用个性代替共性); ⑵、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⑶、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是个性,社会主义是共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性和中国的个性的统一。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3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3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的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这一观点和方法。 4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和方法来自1920年列宁的&&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之说,列宁这句话的最新翻译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为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而具体事物的性质又都是由它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只有具体分析具体事物,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⑵、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认识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因而,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活力。 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革命的本质。 4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关于矛盾的辩证法思想。如《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矛盾看作是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春秋史墨的&&物生有两&&,孙子的&&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五行论&&相生相克&&理论,老子的&&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2008年经济增长形势分析  由于CPI已连续5个月超过我国5%的通货膨胀预警警界线,生产资料价格近期也在快速上涨,温和结构性通胀已有向全局性通胀蔓延之势,因此防止全局性通货膨胀将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同时加快,经济内生性增长十分强劲,2008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环境良好  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世界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预期是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基础和实力,反过来,这些盛会的召开又将大大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经过多年建设,我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供应紧张状况基本缓解。大型煤气化工程、小火电关停与新装机容量扩充、京沪高铁兴建在即等基础建设蓬勃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能源、交通、水利和生活环境也已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多年稳定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福利事业的推进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内部环境,不仅有力保证了2008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还将延续中国经济增长的上升周期。 农业有望稳产增收  农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特征。虽然中国年连续4年粮食增产丰收,但由于国际市场粮食出现短缺失衡,致使2007年国内粮食供应偏紧。 2008年这一状况有望得到解决,因为从2007年世界粮食收成来看,国际粮农组织十分乐观,预计将达到粮食产量的历史最高水平。其次,我国政府支农力度逐年增加,特别是2007年种粮、生猪饲养等农业补贴发放到位都将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此外,只要政策到位,农民根据市场自主调节生产的能力会进一步显著增强。   投资仍将稳定增长  连续数年的经济增长已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集中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更多的是以投资建设的方式还富于民,2008年正逢政府换届之年,稳定经济增长是其首要工作职责,以建设投资为中心则又是大多数政府工作的常规之策,因此政府投资的内在动力十分强劲。不仅如此,2007年企业利润大幅上升,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的机会和条件增多,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还会继续加大国内投资。综观国内投资的各种因素,2008年投资热度将会依旧不减。  消费迈向新台阶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在保持近几年住房、汽车及旅游火热的基础上,家庭吃、穿、用等日常消费出现较大增长。2007年消费旺盛的另一大特征是在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处于较大上涨时,消费者信心指数连创新高,这一特征表明城乡居民对未来个人收入与未来生活状况等前景看好。分析2007年消费增长加快的原因,除居民收入增长之外,我们认为,2007年最低工资标准、低保、医保、退休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大范围贯彻落实才是我国消费状况明显改善的最重要原因。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障碍,消费活力才能得以释放。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对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看好,2008年我国消费还将迈向新台阶,这一增长态势将充分体现在家庭高档消费品(如新型家电和数码信息产品等)、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及家庭服务等日常消费服务上。  以上诸多因素表明,2008年中国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依然十分强劲,但其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首先,国际国内资源品价格起伏不定。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在农产品、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下,除个别品种外,1—11月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呈现普涨现象,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1—11月现货、期货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升12.21%、12.24%。与此同时,国内初级品、资源品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加快,10—11月份国内钢材、水泥价格开始攀升,石油、化工产品价格涨幅明显。此不但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并且也提高了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支出与消费,为明年的经济总体走势增加了不确定性。其次,我国经济中长期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一是内需不足,2007年我国贸易出口仍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尽管政府采取了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各项调控政策,但出口增长势头依然旺盛;二是消费不足,投资多年来一直是拉动经济的主力军,而且投资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的双高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平均增速;三是资源消耗与环境承受压力过大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财政部日宣布,我国将从日起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总水平保持9.8%不变,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但2008年将继续以暂定税率的方式对煤炭、原油、金属矿砂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并将对木浆、焦炭、铁合金、钢坯、部分钢材等生产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政府希望通过加大出口政策调整力度和执行力度,减小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减小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经济政策的调整不仅体现在出口政策上,资源品价格的定价机制、土地与环境保护的力度都会加强,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传导,影响可能会在2008年集中显现出来,近期出口增速回落的迹象表明经济政策已在发挥潜在的作用。各项经济政策的共同作用将会大大降低依赖资源品生产、制造和加工企业的利润,一些缺乏技术竞争力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此外,为防止全局性通货膨胀,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频率与调控力度前所未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3月18日第一次调整的6.39%上升到年底第六次调整的 7.47%。利率的提高,将减少部分过热的投资。  因此,综合分析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各类因素,预计2008年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但速度会有所放缓,从2007年态势小幅回落1—1.5个百分点。   2008年经济增长景气分析与主要指  标预测  2008年我国经济景气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我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最近几年我们一直采用经济景气指数和预警信号灯方法对我国经济走势进行月度跟踪,并以此分析的结论作为经济走势总体判断和指标预测的一个参考依据。从近3年的中期和年末分析报告来看,对经济总体趋势的历史分析和未来判断都较为准确,并用具体指标数据说明经济走势动态变化的不同特征。目前计算出来的经济增长合成指数1、10大重要指标构建的预警信号灯1综合指数以及CPI合成指数2数据截至2007年11月,下面的定量分析皆基于景气指数之上。  (1)经济增长一致合成指数与先行合成指数走势表明(见图1),2008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总体趋势将呈高位运行、小幅回落态势。一致合成指数自2005年3月以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持续时间已达31个月。先行指数经历近20个月的下降以后,开始回升。由当前运行的一致指数和先行指数分析得到,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既便有所回落,也只呈小幅回落状态,不会发生大起大落。  (2)警情综合指数显示2007我国经济整体处于偏热状态。警情综合指数是描述经济运行具体位置的综合性分析指标。从图2可以看出,尽管央行在2006 年和2007年实施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但经济总体形势自2006年5月以来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的偏热状态。对构建警情综合指数的10个具体指标逐一进行分析得到:工业增加值(红灯界线:16%;下同)、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5%)、发电量(15%)、财政收入(25%)以及狭义货币量M1(20%)处于红灯区;固定资产投资(黄灯界线:25%;下同)、CPI(5%)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16%)处于黄灯区;10个指标中只有消费(绿灯区:12%— 20%,下同)与进出口总额处于绿灯区(15%—25%),见图3。分项独立指标数据表明经济的偏热状态来源于旺盛的生产和充足的货币供应,反映经济运行特征的两个滞后指标(消费与CPI)也有快速跟进的迹象,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还将延续。2008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具体措施需“有保有压”,充分利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良好环境,在发展中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3)物价先行指数与一致指数双双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CPI先行合成指数在2006年1月到达谷底后,年持续走高,随之CPI 一致合成指数也大幅上升(图4)。由于时至2007年11月CPI先行指数仍呈上升趋势,因此至少未来6个月CPI还将保持一定的上涨态势,2008年防止全局性通货膨胀任务极为艰巨。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对主要经济指标做出2008年全年预测计算,为保证经济景气监测的实时性,对部分重点指标做出月度预测,提高经济监测预警能力。预测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经济整体上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平稳态势,增速出现小幅回落,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4 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环境依然良好,促进经济继续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但经济过热和全局性通货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2008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全局性通货膨胀。值得关注的是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同时,也要预防经济意外下滑,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以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抓住经济平稳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平稳、较快、协调、健康”增长是中国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之策。着眼于长期利益和短期突出问题,对我国2008年宏观经济发展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调整投资方向,完善投资结构  长期以来,评判经济过热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是投资的增长速度。而经济是否偏热或过热应从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即从投入产出比进行判断。经济多年高速增长为国家带来了巨大财富,投资是财富还富于民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政府还可从税收制度上进行调整,减税让利,给企业以更多的投资自主权,政府从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给予政策上的指导,并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政府投资也需调整方向,应把重点落实到环境、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国计民生工程,而不应局限于交通道路等基础硬件设施。 增加居民收入,积极扩大消费  在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改善是我国经济增长财富效应的集中体现,多年“内需不足,消费低迷”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在2008 年出口增长可能出现减缓的情况下,要积极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保持今年消费回暖的势头。在此有两方面工作可做,一是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农村消费升级;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繁荣,发掘和释放消费市场的内在升温动力。  解决社会薄弱环节,稳定经济增长基  础  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密不可分。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力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的社会薄弱环节依然存在,例如9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9年义务教育还未完全落实到实处;低收入家庭和贫困人口的基数较高;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的覆盖面不够广;农业生产、生活基础实施有待提高。大力解决社会薄弱环节,一是为了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改变和调整经济增长的基础。  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性,提高政策的  实施效果  2007年以来,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央行实行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客观地说央行对经济趋势的判断和预测较为准确,货币政策的制定也较为及时和稳健,但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尽人意。特别是近年的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调控效果更是不够明显。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政府相继出台了新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相关政策,但由于此类政策实施面窄、操作难度大、执行成本高,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十分微弱。而针对房地产调控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鲜有建树,诸如物业税的征收至今还停留在讨论之中。所以,在今后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可实施若干不同类型的组合政策,以达到政策制定的预期意图和执行效果。参考资料: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形势及政策建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析心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