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脏的结构肾的位置、结构?

免疫复习题(名词、简答和论述) - 牡医复习题的日志,人人网,牡医复习题的公共主页
期末考试接二连三的来啦。主页妞又要重出江湖啦。很久没有更新状态了。来冒个泡。。。
免疫复习题(名词、简答和论述)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是保护性的生理反应,但是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免疫性病理损伤,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等。
二、问答题
1.简述免疫系统的功能及表现.
答:(1)免疫防御:
&& 正常:清除外来异物、病原微生物及毒素;
&& 异常: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低下)。
(2)免疫自稳(稳定):
&& 正常:清除衰老、损伤或死亡的细胞;
&& 异常: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
&& 正常:清除突变或畸变的肿瘤细胞;
&& 异常:易发生肿瘤
(4)免疫耐受:
&&&& 对自身抗原不应答;&具有区分自我及非我&
(5)免疫调节:
2.免疫系统的组成.
答: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
免疫分子:包括膜结合型(MHC、TCR、BCR、黏附分子等)和分泌型(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1.抗原: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产生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 (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抗原分子表面或内部能与淋巴细胞上特异性膜受体(TCR/BCR)或分泌的抗体结合的免疫活性区域,是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又称表位。
3.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4.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5.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一类通过与MHC II类分子(APC)和TCR Vb(T 细胞)结合,刺激表达有特殊TCR Vb 的CD4+T细胞亚群活化的抗原分子。
7.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8.半抗原:不能诱导免疫应答,但可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产物发生反应的物质。(具备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问答题
1.简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1)抗原的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
2)大分子量
3)复杂的化学结构
4)分子构象
5)易接近性
6)物理状态
(2)宿主因素
2)宿主的遗传特性
3)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3)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3.试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
主要是线性短肽
8~12个氨基酸(CD8+T细胞)
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5~15个氨基酸或5~7个单糖、核苷酸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表面
4. TD-Ag与TI-Ag的特性比较
B和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体液、细胞免疫
5.举例说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哪些?
答:一、病原微生物:
&&&&& 如:病毒性抗原:衣壳蛋白、包膜(糖蛋白)
&&&&&& &&细菌性抗原: 细胞壁:蛋白质、脂多糖等
二、细菌的外毒素与类毒素
如:破伤风外毒素和类毒素
三.异种动物血清:
&&&&&& 如:抗毒素血清(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血清等。
四.异嗜性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抗原,可引起肾小球肾炎。
五.血型抗原:如ABO(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
六.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I、Ⅱ类分子
七.肿瘤抗原:如甲胎蛋白(AFP)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
八.超抗原:如
(1)外源性超抗原:主要为细菌的代谢产物。
&&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
&&&& 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1(TSST1)等
& &(2)内源性超抗原:主要为逆转录病毒产物。
&&& 病毒DNA与宿主DNA整合,表达的病毒蛋白质产物。
九.基因工程抗原:如基因工程疫苗。
一、名词:
1.抗体:Ab即抗体,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激活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Ig即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和某些外分泌液中,也可作为抗原识别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
3.CDR:在Ig的VH和VL上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CDR),他们决定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和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5.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属同一类、亚类、型别)的特异性抗体。
6.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组织细胞(NK、Mf等)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的靶细胞。
7.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二、问答题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区。
Ig基本结构:⑴由二硫键连接的二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二条相同的轻链(L链)构成。⑵个端:每条肽链可分为N端和C端。⑶个区:重链N端1/4或1/5与轻链N端1/2为可变区(V区),由高变区、骨架区构成。重链C端3/4或4/5与轻链C端1/2为恒定区(C区)。
2.Ig的同种型是如何划分的?
答:(1)类和亚类(根据H链的抗原性不同&氨基酸组成、排列、构型、二硫键数目、位置)
&&&&&&& 五类:IgG --- γ(gamma)
&&&&&&&&&&&&& IgA --- α(alpha)
&&&&&&&&&&&&& IgM --- μ(mu)
&&&&&&&&&&&& &IgD --- δ(delta)
&&&&&&&&&&&&& IgE& ---ε(epsilon)&
&&&&&&& 同一类Ig的CH抗原性仍有不同
&&&&&&&& IgG:IgG1,& IgG2,& IgG3,& IgG4&&&&&&&&&&&&&&&&&&&&&
&&&&&&&& IgA:IgA1, IgA2
(2)型和亚型(根据轻链C区抗原特异性不同分型):
&&& &&&&&型:κ(kappa)型和λ(lambda)型
&&&&&& &&亚型(λ链):CL个别氨基酸的差异
&&&&&&&&& OZ(+) (或λ1 )& :第190位(亮氨酸)
&&&&&&&&& OZ(-)& (或λ2)&& :第190位(精氨酸)
&&&&&&&&& Kern(+)(或λ3) :第154位(甘氨酸)
&&&&&&&&& Kern( -)(或λ4) :第154位(丝氨酸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①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表现为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免疫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②激活补体:IgG、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或细菌脂多糖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③结合Fc受体:IgG、IgE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发挥调理吞噬、黏附、介导ADCC及超敏反应等。
④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⑤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4.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第五章 补体系统
1.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以及其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系统。
二、问答题
1.试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MBL激活途径的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P因子;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
(2)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衰变加速因子、膜辅助蛋白、同源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物等。
(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包括CRl~CR5、C3aR、C2aR、C4aR等。
2.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3.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1)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调理作用;引起炎症反应。
(2)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清除免疫复合物;清除凋亡细胞。
(3)参与获得性免疫: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增殖分化、效应阶段;参与免疫记忆。
(4)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相互作用:补体系统与凝血、纤溶、激肽系统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影响及相互调节关系,其综合效应是介导炎症、超敏反应、休克、DIC等病理过程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第六章 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受刺激后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
二、问答题
1.简述细胞因子的分类。
答:六大类(按功能分类):
&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IL-1~IL-19
&& 干扰素(interferon,IFN)
&&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 趋化因子(chemokines)
&&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2.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参与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
参与细胞凋亡
刺激造血细胞增埴分化
促进各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异常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 白细胞分化抗原: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2.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种类统称CD。已命名CD1~247,13个组.
3.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增殖和分化、伸展与移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呈高度多态性的集中分布于人和各种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上的特定区域、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不仅参与移植排斥反应,还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3. MHC限制性:T细胞的TCR在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MHC-抗原肽复合物时,同时识别特异性的抗原肽片段和自身的MHC分子,即具有同一 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称为 MHC限制性。
二、问答题
1.试述HLA分子的组织分布
答:(1)HLA-Ⅰ类分子:所有有核细胞(含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还可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血清、初乳和尿液等体液中。
& (2)HLA-Ⅱ类分子:1)APC --- 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2)激活的T细胞,精子和血管内皮细胞。还可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血清、初乳和尿液等体液中。
& (3)HLA-III类分子:主要是补体等成分,故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
4.简述MHC的生物学功能。
答:一、参与对抗原的处理、递呈
&&& HLA-I类分子:α1、α2形成肽结合沟与处理好的抗原肽片段结合,将抗原呈递给CD8+T细胞
&&& HLA-II类分子:α1、β1形成肽结合沟与处理好的抗原肽片段结合,将抗原呈递给CD4+T细胞
二、& 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T细胞的TCR在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表面MHC-抗原肽复合物时,需同时识别特异性的抗原肽片段和自身的MHC分子(CD4+T细胞受MHC-II类分子限制、CD8+T细胞受MHC-I类分子限制)
三、参与T细胞的分化及成熟:MHC分子参与了T细胞在胸腺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使成熟的T细胞具有自身MHC限制性和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四、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及免疫调节
五、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六、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二、问答题
1.简述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
答:(1)TCR-CD3复合物:TCR特异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双识别); CD3传导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2)CD4和CD8分子:
a: 将外周T细胞分为不同亚群:CD4+T细胞和CD8+T细胞
b: 分别是MHC-II类或I类分子的受体,可加强和稳定T细胞表面TCR与抗原呈递细胞或其它靶细胞表面非己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结合,并有助于TCR-CD3信号传递。
(3) 协同(辅助)信号分子
&&& 1)CD2分子(绵羊红细胞受体)&&LFA-3
&& E花环形成实验:检测 外周血...
阅读(923)|
亲,免疫的选择记得你说过有三章不用背,是哪三章来着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您的位置:
肾的形态 位置 结构 功能
http://www.39.net     时间:日
  肾的形态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   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的内缘中央有一凹陷,称为肾门。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均由此进出,这部分结构总称肾蒂。   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肾的位置   肾脏的位置:右肾门针对第二腰椎横突,左侧针对第一腰椎横突,右肾由于肝脏关系比左肾略低1-2厘米。正常肾脏上下移动均在1-2厘米范围以内。肾脏是在横膈之下,体检时,除右肾下极可以在肋骨下缘扪及外,左肾则不易摸到。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脊肋角),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肾结构   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在肾纵切面可以看到,肾实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肾皮质新鲜时呈红褐色。由肾小球和曲小管所构成,部分皮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成为肾柱。   肾髓质新鲜时呈淡红色,为10-20个锥体随构成。肾锥体在切面上呈三角形。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为集合管,锥体尖端称肾乳头,每一个乳头有10-20个乳头管,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   在肾窦内有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肾椎体与肾小盏相连接。每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肾孟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小管汇成集合管。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肾的功能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量比血红蛋白大的蛋白质外,所有物质都随水分滤至肾小囊腔内,称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各类物质又被选择性重吸收回血液,其余形成尿液。其中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全部重吸收,水、钠、钾、氯等大部分重吸收;对机体无用或有害的物质,如尿素、尿酸、磷酸根等只少量重吸收,肌酸酐全部不吸收。除重吸收外,肾小管和集合管还有分泌与排泄的功能,如尿中的氨,绝大部分由肾小管和集合管所分泌,故虽然一昼夜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总量可达100~200升;但每天排尿量只有1~2升,而且其成分与血浆有很大差别。
如觉得本文有用,请向朋友推荐39健康网 |关注你的肾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关注你的肾本词条缺少概述,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作&&&&者吴志英主编出版社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2
本书内容涉及正常肾的结构、生理功能,肾脏病常见症状,各种肾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以及与肾相关的一些知识、患者想了解的一些问题;还阐述了30余种原发与继发性肾脏病种。[1]第一部分有关肾脏与肾脏病的医学常识
第一章肾脏的位置、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肾脏的大小、形态及位置
第二节肾脏的内部结构
第三节肾脏的功能
第二章肾脏病的常见症状
第一节水肿
第二节高血压
第三节尿路刺激症
第四节腰痛
第五节贫血
第六节少尿
第七节多尿
第八节夜尿多
第九节尿潴留
第十节蛋白尿
第十一节血尿
第三章肾脏病的检查
第一节尿液常规检查
第二节血液生化检查
第三节肾形态学检查
第四节肾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测定
第五节肾穿刺组织活检
第四章与肾脏病有关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肾脏病患者的性生活和生育、遗传问题
第二节影响肾脏的一些因素
第三节与排尿相关的一些现象的医学解释
第五章肾脏病患者的饮食调养
第一节肾脏病患者的药膳举例
第二节肾脏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第三节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
第二部分各种肾脏病的概况、治疗、饮食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急进性肾炎
第四节肾病综合征
第五节iga肾病
第二章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第一节糖尿病肾病
第二节高尿酸血症肾病
第三节高血压肾病
第四节狼疮性肾炎
第五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第六节系统性血管炎肾损害
第七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第八节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
第三章肾小管、间质疾病
第一节急性间质性肾炎
第二节慢性间质性肾炎
第三节肾小管酸中毒
第四章肾脏的血管性损害
第一节缺血性肾病
第二节肾血管血栓形成与栓塞
第五章尿路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尿路感染
第二节肾结核
第六章遗传性肾病
第一节多囊肾
第二节alport综合征
第三节薄基底膜肾病
第七章乳糜尿
第八章药物性肾损害
第九章泌尿道结石
第十章肿瘤相关性肾病
第十一章肾功能衰竭
第一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二节慢性肾功能衰竭
第十二章正常生理变化与肾脏的关系
第一节妊娠与肾脏
第二节老年与肾脏
第十三章肾脏病的终末期治疗
第一节血液透析
第二节腹膜透析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三个部位异位肾的形态结构
核心提示:胸内肾(thoracic kidney)很少见,左侧及男性略多。可发现于任何年龄,除有肾血管异常外,还并发有先天性膈疝,缺损小者只能通过肾蒂而无其他脏器进入胸腔内,一般无症状,在体检或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膈上有肿物。
  异位肾(renal ectopia) 肾胚芽位于盆腔内,随着发育肾逐渐上升到正常位置,若上升发生障碍或过度上升,或误升向对侧,即形成异位肾。可位于盆腔、髂部、腹部、胸部和对侧或交叉。
  1.盆腔肾(pelvic kidney)其发生率为500~1200人中有1例。肾较小,呈扁平、球形、并有一定程度的向前旋转;也较短,有轻度曲折。肾功能正常。但易于并发、、感染而引起症状,主要为疼痛、、排尿困难、、和肠症状。超声检查、肾盂造影、或扫描可协助诊断。症状的异位肾不需任何治疗,如有并发症则进相应的处理。
  2.(thoracic kidney)很少见,左侧及男性略多。可发现于任何年龄。除有肾血管异常外,还并发有,缺损小者只能通过肾蒂而其他脏器进入胸腔内。一般症状,在体检或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膈上有肿物。肾盂造影可以确诊,毋需治疗。
  3.交叉异位肾(crossed ectopic kidney)一侧由原侧跨越中线移位至对侧,而其输尿管仍位于原侧。可分为融合型和非融合型。前者较多见。异位肾一般低于正常侧,肾盂位于肾的前面,输尿管仍从原有径路进入,开口于正常部位。常合并其他泌尿系畸形。多数症状,或有、肿块及压迫症状。肾盂造影可协助诊断。
(责任编辑:王翊榆 实习编辑:张莹秀)
常见症状:并发症状:相关检查:
推荐医院:推荐医生: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求医就诊小贴士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妇产大解密
糖叔的甜蜜私厨
皮肤大件事
男性不育患者中,约35%—40%是因为精索静脉曲张引起的。精……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近30年我国肺癌发病率上升了465%,已经超越肝癌成为癌症中…… []
我快奔六了!为什么我的性欲持强啊?…… []
大多的肾异位在临床上没有很典型的症状,大部分患者是由于患侧肾出现梗阻性结石,导致疼痛,才引起患者的注意。肾的形态及构造
肾的形态及构造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人体的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侧。肾脏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为肾元(原),每个肾脏约有100万个肾元,所以正常人体共有约200万个肾元,肾元是由肾小体和与它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肾脏的表面自内向外有三层被膜包绕。①纤维膜:为贴敷于肾实质表面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赙而坚韧。②脂肪囊,位于纤维膜外面,为肾周围的脂肪层,对肾脏有弹性垫样保护作用。③肾筋膜:位于脂肪囊外面,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肾的冠状切面,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皮质位于浅层,占1/3,富于血管,肉眼观察可见粉红色颗粒,即肾小体。肾髓质位于深部,占2/3,主要由小管结构组成。
肾髓质的管道结构有规律地组成向皮层呈放射状的条纹称髓放线,向内侧集合组成15~20个锥形体称为肾锥体,每2~3个肾锥体的尖端合成一个肾乳头,肾乳头顶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是尿液流入肾盏的通道。肾皮质包绕肾髓质并伸入肾锥体之间,称为肾柱。2个或2个以上肾乳头伸入1个肾小盏,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肾大盏2~3个,集合形成一个前后扁平的漏斗状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逐渐变细形成下行的输尿管。
【部位】  肾脏位置肾脏的位置:右肾门针对第二腰椎横突,左侧针对第一腰椎横突,右肾由于肝脏关系比左肾略低1-2厘米。正常肾脏上下移动均在1-2厘米范围以内。肾脏是在横膈之下,体检时,除右肾下极可以在肋骨下缘扪及外,左肾则不易摸到。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肾门的体表投影:在腹前壁位于第9肋前端,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此角称肾角或背助角。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肾的体表投影:在后正中线两侧2.5cm和7.5~8.5cm处各作两条垂线,通过第11胸椎和第3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线,肾即位于此纵横标志线所组 成的两个四边形范围内。此范围内如有疼痛等异常表现时,常提示肾有病变。肾的位置可有变异,位于盆腔或髂窝者为低位肾;若横过中线移至对侧,则为交叉异位肾。肾的位置异常比较少见, 在腹部肿块的诊断中,应注意与肿瘤相鉴别。  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脊肋角),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形态】  肾-形态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   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的内缘中央有一凹陷,称为肾门。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均由此进出,这部分结构总称肾蒂。   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构造】  肾脏构造解剖示意图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在肾纵切面可以看到,肾实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肾皮质新鲜时呈红褐色。由肾小球和曲小管所构成,部分皮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成为肾柱。 肾髓质新鲜时呈淡红色,为10-20个锥体随构成。肾锥体在切面上呈三角形。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为集合管,锥体尖端称肾乳头,每一个乳头有10-20个乳头管,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 在肾窦内有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肾椎体与肾小盏相连接。每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肾孟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 (一)肾单位  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小管汇成集合管。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毗邻肾的上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肾上腺相邻,两者共同由肾筋膜所包绕。两肾的内下方以肾盂续输尿管。左肾的内侧有腹主动脉,右肾的内侧有下腔静脉,两肾的内后方分别有左、右腰交感干。由于有肾邻近下腔静脉,右肾肿瘤或炎症常侵及下腔静脉,因此在右肾切除术时,需注意保护下腔静脉,以免损伤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肾前方的毗邻,左、右侧有所不同。左肾的上部有胃后壁,中部有胰横过,下部有空肠 样及结肠左曲;右肾的上部为肝有叶,下部为结肠有曲,内侧为十二指肠降部。左肾切除术时应注意勿伤及胰体和胰尾;右肾手术时要注意保护十二指肠降部。 肾后面第12肋以上部分与膈邻贴,并借膈与胸膜腔相邻。肾手术需切除第12肋时,要注意保护胸膜,以免损伤造成气胸。在第12肋以下部分,除有肋下血管、神经外,自内向 外有腰大肌及其前方的生殖股神经,腰方肌及其前方的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等。肾周围炎或脓肿时,腰大肌受到刺激可发生痉挛,引起患测下肢屈曲。  (二)肾门、肾窦、肾蒂  1.肾门肾内缘中部凹陷处称肾门,是肾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肾的部位。肾门多为四边形,其边缘称为肾唇。前唇和后唇有一定的弹性,手术需分离肾门时,牵开前唇或后唇可扩大肾门,显露肾窦。  2.肾窦由肾门深入肾实质所围成的腔隙称肾窦,内有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肾盂,肾大、小盏,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组织。  3.肾蒂由出入肾门的肾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所组成。肾蒂主要结构的排列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由上向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 肾盂。有的肾动脉在肾静脉平面以下起自腹主动脉,经肾静脉的后面上行,然后绕至前方进入肾门。此种肾动脉可压迫肾静脉,使肾静脉血流受阻,静脉压增高,动脉血 供也相对减少,尤其在直立位时,动脉压迫静脉则更明显,这可能是直立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  (三)肾血管与肾段  1.肾动脉和肾段肾动脉多平第l~2腰椎间盘高度起自腹主动脉,于肾静脉的后上方横行向外,经肾门入肾。由于腹主动脉位置偏左,故右肾动脉较长,并经下腔静脉的后面右行入肾。肾动脉起始部的外径平均为0.77cm,肾动脉的支数多为1支,2支或3~5支者少见。肾动脉进入肾门之前,多分为前、后两干,由前、后干分出段动脉。在肾窦内,前干走行在肾盂的前方,分出上段动脉、上前段动脉、下前段动脉和 下段动脉。后干走行在肾盂的后方,入肾后延续为后段动脉。每条段动脉均有相应供血区域,上段动脉分布于肾上端;上前段动脉至肾前面中上部及肾后面外缘;下前段动脉至肾 前面中下部及肾后面外缘;下段动脉至肾下端;后段动脉至肾后面的中间部分。每一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为肾段。肾段共有五个: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肾各段动脉之间彼此没有吻合,若某一段动脉血流受阻时,其相应供血区的肾实质即可发生坏死。肾段的划分,为肾限局性病变的定位及肾段或肾部分切除术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肾动脉的变异比较常见。将不经肾门而在肾上端或下端入肾的动脉,分别称为上极动脉或不极动脉。据统计,上、下极动脉的出现率约为28.7%,上极动脉比下极动脉多见。上、下极动脉可直接起自肾动脉、腹主动脉或腹主动脉与肾动脉起始部的交角处。上、下极动脉与上、下段动脉 相比较,二者在肾内的供血区域一致,只是起点、行程和人肾的部位不同。手术时对上、下极动脉应引起足够重视,否则易被损伤,不仅可致出血,而且可遭致肾上端或下端的缺血坏死。  2.肾静脉肾内的静脉与肾内动脉不同,无节段性,但有广泛吻合,结扎单支不影响血液回流。肾内静脉在肾窦内汇成2或3支,出肾门后则合为一干,走行于肾动 脉的前方,以直角汇入下腔静脉。肾静脉多为1支,少数有2支或3支者,且多见于右侧。肾静脉的平均长度,左侧为6.47cm;右侧为2.75cm。其外径两侧亦不同,左侧为1.4cm; 右侧为1.1cm。两侧肾静脉的属支不同。有肾静脉通常无肾外属支汇入;左肾静脉收纳左肾上腺静脉,左睾丸(卵巢)静脉,其属支还与周围的静脉有吻合。肝门静脉高压症时,利 用此点行大网膜包肾术,可建立门、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从而降低肝门静脉压力。左肾静脉约有半数以上与左侧腰升静脉相连,经腰静脉与椎内静脉丛、颅内静 脉窦相通,因此左侧肾和睾丸的恶性肿瘤可经此途径向颅内转移。  (四)淋巴双神经  1.淋巴肾内淋巴管分浅、深两组。浅组位于肾纤维膜深面,引流肾被膜及其附近的淋巴。深组位于肾内血管周围,引流肾实质的淋巴。两组淋巴管相互吻合,在肾蒂处汇合成较粗的淋巴管,汇入各群腰淋巴结。其中有肾前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右肾静脉横行,或斜向内下方,注入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及主动脉前淋巴结。右肾 后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右肾动脉注入腔静脉后淋巴结。左肾前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左肾静脉注入主动脉前淋巴结及主动脉外侧淋巴结。左肾后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左肾动脉注入该动 脉起始处的主动脉外侧淋巴结。肾癌时上述淋巴结可被累及。  2.神经肾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同时有内脏感觉神经。肾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皆来源于肾丛。一般认为分布于肾内的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可能只终止于肾盂平滑肌。 肾的感觉神经来自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由于分布于肾的感觉神经纤维皆经过肾丛,所以切除或封闭肾丛可消除肾疾患引起的疼痛。  (五)被膜  肾的被膜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肾筋膜、脂肪囊和纤维囊。  1.肾筋膜,质较坚韧,分为前、后两层,两层筋膜从前、后方共同包绕肾和肾上腺。在肾的外侧缘,两层筋膜相互融合,并与腹横筋膜相连接。在肾的内侧,肾前筋膜越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与对侧的肾前筋膜相续。肾后筋膜与腰方肌、腰大肌筋膜汇合后,向内侧附于椎体和椎间盘。在肾的上方,两层筋膜于肾上腺的上方 相融合,并与膈下筋膜相连续。在肾的下方,肾前筋膜向下消失于腹膜下筋膜中,肾后筋膜向下至髂嵴与髂筋膜愈着。由于肾前、后筋膜在肾下方互不融合,向下与直肠后隙相通, 经此通路可在骶骨前方做腹膜后注气造影。由肾筋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与纤维囊相连,对肾有一定的固定作用。由于肾筋膜的下端完全开放,当腹壁肌减 弱,肾周围脂肪减少,或有内脏下垂时,肾移动性可增大,向下形成肾下垂或称游走肾。如果发生肾积脓或有肾周围炎时,脓液可沿肾筋膜向下蔓延。  2.脂肪囊又称肾床,为脂肪组织层,成人的厚度可达2cm,在肾的后面和边缘脂肪组织更为发达。脂肪囊有支持和保护肾的作用。经腹膜外作肾手术时,在脂肪囊内易于游离肾脏。肾囊封闭时,药液即注入此囊内。由于该层脂肪组织发达,易透过X线,在X线片上可见肾的轮廓,对肾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3.纤维囊又称纤维膜,为肾的固有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所构成,质薄而坚韧,被覆于肾表面,有保护肾的作用。纤维膜易于从肾表面剥离,利用这一特点,可将 肾固定于第12肋和腰大肌上,以治疗肾下垂。在肾部分切除或肾外伤时,应缝合纤维膜,以防肾实质撕裂。  输尿管是位于腹膜后隙的细长管状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上端起自肾盂,下端终于膀胱,在成人长约25~30cm。通常将输尿管分为三部:  ①腹部,自肾盂与输尿管交界处至跨越髂血管处;  ②盆部,从跨越髂血管处至膀脱壁;  ③壁内部,斜行穿膀胜壁,终于膀联粘膜的输尿管口。输尿管腹部长约13~14cm,紧贴腰大肌前面向下内侧斜行,在腰大肌中点的稍下方有睾丸血管斜过其前方。输尿管腹部的体表投影:在腹前壁与半月线相当;在腹后壁约与腰椎横突尖端所作的连线一致。输尿管腹部的上、下端分别是解剖上的第1、2狭窄部。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的直径约0.2cm;跨越髂血管处直径约外0.3cm;其中间部分较粗,直径约0.6cm。输尿管的狭窄部常 是结石的阻塞部位,尤其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的狭窄性病变,是导致肾盂积水的重要病因之一。右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管、回结肠血管、精索内血管、回 肠末段,右侧与盲肠及阑尾邻近,因此回肠后位阑尾炎常可引起有输尿管炎,尿中可出现红细胞及脓细胞。左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空肠菌、降结肠血管,精索内血管也斜 越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抵达骨盆上口时,两侧输尿管跨越髂外血管的起始部进入盆腔。由于输尿管腹部的大部分与升、降结肠血管相邻,故行左或右半结肠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 输尿管腹部。输尿管变异比较少见。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容易发生输尿管梗阻,有时需要手术将其移至正常位置。双肾盂、双输尿管的行程及开口也有变异,如 双输尿管开口于膀胱,可不引起生理功能障碍,但若其中一条输尿管开口于膀胱之外,特别在女性可开口于尿道外口附近或阴道内,因无括约肌控制,可致持续性尿漏。 输尿管腹部的血液供应是多源性的,其上部由肾动脉、肾下极动脉的分支供应;下部由腹主动脉、睾丸动脉、第1腰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等分支供应。各 条输尿管动脉到达输尿管边缘0.2~0.3cm处,分为升支和降支进入管壁,上下相邻的分支相互吻合,在输尿管的外膜层形成动脉网,并有小分支穿过肌层,在输尿管粘膜层形成 毛细血管丛。输尿管腹部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血液来源,由于血液来源不恒定,且少数输尿管动脉的吻合支细小,故输尿管手术时若游离范围过大,可影响输尿管的血运,有发生 局部缺血、坏死的危险。供血到输尿管腹部的动脉多来自内侧,手术时在输尿管的外侧游离,可减少血供的破坏。输尿管腹部的静脉与动脉伴行,分别经肾静脉、睾丸静脉、髂静脉等回流。  肾上腺为成对的内分泌器官,位于腹膜后隙内脊柱的两侧,如以椎骨为标志,则平第11胸椎高度,位于两肾的上端,属腹膜外位器官。  肾上腺的形态,左侧为半月形,右侧呈三角形,高约5cm,宽约3cm,厚0.5~1cm,重5~7g。肾上腺与肾共同包在肾筋膜内,通过腹膜后注气造影,可显示肾上腺的轮廓,对诊断肾上腺病变有一定意义。  肾上腺的毗邻左、右侧不同,左肾上腺前面的上部借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隔,下部与胰尾、脾血管相邻,内侧缘接近腹主动脉。右肾上腺的前面为肝,前面的外上部没有腹膜,直接与肝的裸区相邻,内侧缘紧邻下腔静脉。左、右肾上腺的后面均为膈。两肾上腺之间有腹腔丛。  肾上腺的体积虽然较小,但血液供应却十分丰富,每分钟流经肾上腺的血量,相当于其本身重量的7倍。  肾上腺的动脉有上、中、下三支,分布于肾上腺的上、中、下三部。肾上晚上动脉起自膈下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起自腹主动脉;肾上腺下动脉起自肾动脉。这些动脉进入肾上腺后,于肾上腺被膜内形成丰富的吻合,并分出细小分支进入皮质和髓质。一部分在皮质和髓质内形成血窦,一部分在细胞索问吻合成网,皮质和髓质的血窦集合成中央静脉,再穿 出肾上腺,即肾上腺静脉。左肾上腺静脉通常为1支,仅有少数为2支,平均长度约2cm,外径约0.4cm。右肾上腺静脉的支数比较恒定,通常只有1支,平均长度约1cm,外径约0.3cm。左肾上腺静脉汇 入左肾静脉;右肾上腺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少数汇入有膈下静脉、右肾静脉或副肝有静脉,个别可汇入副肝有静脉。由于右肾上腺静脉很短,多汇入下腔静脉的右后壁,故在有肾上 腺切除术结扎肾上腺静脉时,应注意保护下腔静脉。肾上腺的集合淋巴管多斜向内下方,注入主动脉外侧淋巴结、腔静脉外侧淋巴结及中问腰淋巴结。肾上腺上部的一部分集会淋巴管沿肾上腺上动脉走行,注入膈下淋巴结。
解剖学看看吧,,说的怎么也不如
看的明白啊。。
等待您来回答
健康常识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心脏的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