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到黄帝内经视频是怎样来的

学习《黄帝内经》心得(1、2、3、4、5、6、7)
1、驳《黄帝内经》以前中国是讲解剖的,而到《黄帝内经》却不讲解剖了,可能这正是《内经》的伟大之处。
这种论调是错误的,一个医生若不懂“人体解剖”,怎么给人看病呢?人家说肝疼,你医生说是头痛。人家说心疼,你医生说是脚痛。心、肝长在那,你医生都不知道,怎么给人能看病呢?《黄帝内经》以前中国是讲解剖的,而到《黄帝内经》却不讲解剖了,可能这正是《内经》的伟大之处。这种论调是给“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错误的理论打掩护。不用说一个医生要知道人体解剖,就是一般人也应该懂得一些解剖知识和卫生、健康知识。怎么能说“《黄帝内经》以前中国是讲解剖的,而到《黄帝内经》却不讲解剖了,可能这正是《内经》的伟大之处。”呢?这不是要我们中医大夫不学解剖吗。纯属是混淆是非。
2、有人为《黄帝内经》中的错误理论开脱,诡辩
我在学习《黄帝内经》时发现该书有很多不妥之处或错误的地方。我便把这些不妥之处或错误的地方记录下来,写出我的看法和观点。有位朋友对我说:“你是以西医的理论来综合了中医。这是学中医的一个大忌!!”还有位朋友对我说:“中医采用意象思维,重功能而轻形质,不能将西医脏器的生理功能盲目地与中医藏象相比拟。”我想中医和西医是不相同的两种医学,但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要讲科学、都要讲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如:中医说心主神明,西医说脑主神明。究竟谁主神明,不能中医说心主神明是对的,西医说脑主神明也是对的,不能说两种不同的说法都是对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用真理来衡量应该是脑主神明,而不是心主神明。再如:《黄帝内经》中说:黄帝说:大地,它在太空中间依靠的是什么呢?岐伯说:大地是空间的大气把它举起来的。”这一段中说的“大气举之也。”是错误的!因为地球在太空中,不是大气把它举起来的,而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这已被科学所证明的了。“大气举之”和“万有引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说“大气举之”和“万有引力”两种说法都对。用科学和真理来衡量。我们说“大气举之也。”的说法是错误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谁的理论合乎科学、合乎真理,谁的理论就是正确的。有人说,你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黄帝内经》。那你说我用什么眼光看《黄帝内经》?有人说你应该用古人的眼光看《黄帝内经》。古人说心主神明,我们也得说心主神明。我们说脑主神明就是说错了。《黄帝内经》中说“天圆地方”我们也得说“天圆地方”是对的。古人说,太阳围绕地球转,我们也得说太阳围绕地球转是对的。我们说,地球围绕太阳转就是错的了。这就是用古人的眼光看古人的书或说是理论和说法。这种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黄帝内经》的说法纯属是胡说八道,是为《黄帝内经》中的错误理论开脱,诡辩。
3、说《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深奥莫测是没有道理的
一婴儿,“呀呀”发出语音!“啊啊”不断出声!家人说,好像是在学话。可是左邻一位中医教授,右舍一位中医专家,看这个婴儿咿咿呀呀的发出语音很好听,但听不懂。研究了几天,也没研究明白这个婴儿说些什么。最后得出个结论:这个婴儿说的话博大精深,深奥莫测。
有人说,婴儿初学语言,刚学说话,能怎么博大精深,深奥莫测。可是,左邻右舍那两个中医专家和教授却不那么认为,这个婴儿咿咿呀呀的发出语音可是深奥的不得了。还说,说婴儿初学语言,刚学说话,不能怎么博大精深,深奥莫测的人是不懂……。
这个故事使我联想到有些中医专家和教授吹捧《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深奥莫测。这个《黄帝内经》不就是象刚刚学话的婴儿一样,是中医刚刚起步阶段,它能有什么博大精深,深奥莫测的地方。所以,说《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深奥莫测是没有道理的。何况《黄帝内经》中还有很多不妥和错误的地方。
4、为什么《黄帝内经》和原中医理论中这么些错误不改呢?
《黄帝内经》有的地方错了,哪些地方错了?错在哪里?《黄帝内经》错的地方很多!如:天癸不是肾中产生的,是性腺中产生的。人体不是五窍是七窍、不是五脏是七脏、不是六腑是七腑、不是六个奇恒之府是个七奇恒之府。心不主神明是脑主神明。不是肝主谋虑、不是胆主决断是脑脏主谋虑、主决断。不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没有什么气从左升,也没有什么气从右降。地球是“大气举之”的说法是错误的,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泪水是体内积聚的水液来源于肾藏之精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泪水是泪囊分泌出来的,不是肾藏之精。脑髓渗漏而成涕的说法是错误的。涕是鼻腔分泌物。“人七天不饮食就会死亡”是错误的,地震证明还可以活的更长。耳不是肾之窍,是脑之窍。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应,没有任何关系。病传的说法是错误的,不是按《黄帝内经》中说的那么病传。三焦不是腑。营气运行循环的途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六元正纪大论不符合客观实际。针刺“五禁”的说法是错误的。疟疾的病因是错误。消渴病并非积热郁于脾所致。“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的说法不妥。“人气在左,人气在右,和无刺左、右”说法的不妥。“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的说法不妥。“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的说法不妥。膻中者不能喜乐出焉。肾不是作强之官,不主伎巧。三焦者,不是决渎之官,不能水道出焉。“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的说法不妥。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的说法不妥。“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
不足为信。《素问&刺疟篇》》整篇的论述都是错误的。五脏气虚产生的梦境是不可信的。“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诸病以次相传,如是也,皆有死期,不可刺也;”是错误的。“年忌”是错误的。妇人不长胡须的原因的说法是错误的。“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发腠理者也。的说法不妥。心伤神死亡在冬季;脾伤意死亡在春季;肝伤魂死亡在秋季;肺伤魄死亡在夏季;肾伤志死亡&&
在季夏。这种说法不妥。“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的说法不妥“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的说法不妥。“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的这种说法不妥。“亦须待时”是错误的。异法方宜论不妥。阴阳系日月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等等都是错误的。还有很多没有一一列举。
为什么《黄帝内经》中这么些错误呢?
因为《黄帝内经》时期科学不发达,人们文化水准不高,医学仅仅是初级阶段,对人体器官的认识还不全面,对人体器官的功能还不够全面了解,知之甚少。所以就造成很多错误。比如,那时没有显微镜,不能用显微镜检查病毒、细菌、原虫等病源。所以错误地认为疟疾是风寒暑湿引起的,没有认识到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再如,脑主神明,错误地认为心主神明。性腺主生殖,错误地认为肾主生殖。现代中医专家和教授由于用原中医理论用习惯了,他们不去改正错误理论,还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为错误理论去狡辩,袒护。说什么“心通过脑主神明”、
说什么“肾包含性腺主生殖。”说什么《黄帝内经》深奥莫测。你要提出质疑或错误,他们说你不懂,你没有理解《黄帝内经》奥妙之处。
为什么《黄帝内经》中这么些错误还不改呢?
因为有些人保守,厚古薄今,认为古人什么都好,古人放个屁都是香的。所以他们不主张改正。还有人想改,但又怕被保守派攻击,怕身败名裂,还是不改为好。有人改了,如,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就对中医理论错误的地方改了一些,但因为老理论根深蒂固,人们用惯了,也就还是用老一套理论。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很少有人学习和应用。有人对《黄帝内经》和原中医提出质疑和改正,但没有权威,领导阶层看不到,医学权威还压制你改革。只好在大众中流传。还有一些不三不四的原中医理论追随者谩骂和攻击。说什么中医不能改,改就不是中医了,改的四不象了,等等等等。
最后还是用一个故事《还是吃生肉吧》作结束语:&&
虎、狼从古至今总是吃生肉,一天,有人给他们喂一些熟肉,它们吃的很香。便问:“这是什么肉?”有人告诉它们说:“这是经过加工做成的熟肉。”有不少虎、狼说还是经过加工做成的熟肉比生肉好吃。但也有少数虎狼说:“我们吃生肉习惯了,还是吃生肉吧。”
5、“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胡说八道!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中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根据这个理论原中医专家和教授也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对的来“胡说八道”。
《黄帝内经》(白话释译)解释说:“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还有人解释说:“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再看,贺志光主编的《中医学》中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上部心肺属于阳,下部肝肾属于阴。”以上是贺志光主编的《中医学》中说的一段话。按照这个理论来说肺为阳,肝为阴。按照上边说的“阳主升发,阴主肃降”的理论。《中医学》中说:“心肺属于阳、肝肾属于阴”理论,又说左为阳升,右为阴降,那就是肺阳主升发,肝阴主肃降。按原中医理论所说,“上为阳,下为阴”。肺和肝两脏来说,肺在上应为阳,肝在下应为阴。再按原中医理论说:“阳主升发,阴主肃降”,那么肺在上为阳,肝在下应为阴就应该是肺主升发,肝主肃降。再按原中医理论说:“人生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的说法,那么就应该是肺从左升,肝从右降。这都是按原中医理论为依据说的。所以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说法是错误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和原中医理论是相抵触的、是相矛盾的。所以,我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胡说八道!陈景耀在《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说法是错误的,是狡辩》一文中说:“所以人体没有什么气(或物质)从左升,从右降。也没有什么气(或物质)从右升,从左降之说。”所以,陈老在《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说法是错误的,是狡辩》一文中:“还说这两个“上为阳,下为阴”和“左为阳,右为阴”都是原中医理论的说法,正好相反。自相矛盾。所以说“左肝右肺”的说法和“右肝左肺”的说法是矛盾的,都是出于原中医理论,所以“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说法是不能说是对的。“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点而言。”纯属是狡辩或诡辩。”
6、原中医糊里糊涂俩千多年
&你怎么说原中医糊里糊涂俩千多年?你看啊!命门究竟在那?《难经·三十六难》说: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这段文意是说:脏各有一个,肾惟独有两个为什么呢?虽然肾是两个,不都是肾啊,其中左边的是肾,右边的是命门。赵献可提出:“命门在两肾之间,”《类经附翼》一书说:“两肾皆属命门。”孙一奎则认为命门为肾间动气,而无形质为脏腑之本,生命之源。等等说法不一。命门究竟在那?现代专家、教授也没说清楚。教授给学生讲课只是讲《难经·三十六难》说右肾是命门。赵献可说:“两肾之间是命门,”《类经附翼》一书说:“两肾皆属命门。”孙一奎则认为命门为肾间动气。学生问老师究竟命门在哪里?老师也没说清楚?糊里糊涂讲,学生糊里糊涂听。
三焦是什么?也是糊里糊涂俩千多年!李士材的《医宗必读》中说:“肌肤之内,脏腑之外,为三焦也。”
《古本难经阐注》说:“三焦者托于内而护于外之一大囊也。”《类经》中说:“三焦者,盖即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日本滕万卿氏之《难经古义》说:“盖三焦者,虽非正腑,然诸府非借其气则不能以为出纳运化之用焉。唯其非正府,故熏盲膜之内,游行腑脏之间,宛如外廓,故谓外府。问其究竟三焦是什么?谁也没弄清楚》有人还把三焦分为三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人焉”。看原中医说三焦还是按《黄帝内经》中说的老一套。其实按上面所说,三焦把人体分为三段。上焦为胃上口至咽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部以下至膀胱为下焦。其实,三焦就是把胸腔分为一段,腹腔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中焦,下段为下焦。学生问老师三焦是个什么样?老师也没弄清楚是个什么样。
脾是什么?脾的形态结构:《医学入门&脏腑》中说: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
《医贯》中说:脾“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 《医纲总枢》:“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请看,《医学入门&脏腑》中说:“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医贯》:脾“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
是指胰而言。《医纲总枢》:“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是指胰而言。细看,古人根本没弄清到底胰是脾,还是脾是脾。这个说法不一,说明古人根本没弄明白脾是个什么玩意!现代中医专家和教授也没有弄明白脾到底是什么。脾是脾,脾还是指的是胰,没弄清楚,有人说脾就是胰,胰就是脾,还有人说脾和胰加起来叫脾。这又是糊里糊涂俩千多年。还有很多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原中医就是这样糊里糊涂俩千多年。
&7、看原中医理论糊里糊涂两千多年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中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根据这个理论原中医专家和教授也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对的。《黄帝内经》(白话释译)解释说:“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还有人解释说:“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再看,贺志光主编的《中医学》中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上部心肺属于阳,下部肝肾属于阴。”以上是贺志光主编的《中医学》中说的一段话。按照这个理论来说肺为阳,肝为阴。按照上边说的“阳主升发,阴主肃降”的理论。《中医学》中说:“心肺属于阳、肝肾属于阴”理论,那就是肺阳主升发,肝阴主肃降。按原中医理论所说,“上为阳,下为阴”。肺和肝两脏来说,肺在上应为阳,肝在下应为阴。再按原中医理论说:“阳主升发,阴主肃降”,那么肺在上为阳,肝在下应为阴就应该是肺主升发,肝主肃降。再按原中医理论说:“人生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的说法,那么就应该是肺从左升,肝从右降。这都是按原中医理论为依据说的。所以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说法和“肺阳主升发,肝阴主肃降”的理论与原中医理论是相抵触的、是相矛盾的。学生问老师,老师也弄不清楚到底是“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还是“肺主升发,肝主肃降”.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个理论又是糊里糊涂两千多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谁知道《黄帝内经》是谁写的
挪亞方舟000D3
  《黄帝内经》  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泉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  《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  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  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  《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  《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之作.淮南子曾指出: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讬之于神农、黄帝.  《内经》既非黄帝之作早已为确论,但其成书究竟何时?又出于何人之手?对此,  历代以来意见纷纭,终未能取得共识.例如,司马光指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  则恐未可.他认为“此周汉之间,医者依讬以取重耳”.综观历代学者,在《内经》之  成书时代上,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如有成书于战国者,有成书于战国末至秦汉之际者,  有成书于西汉者,或谓更为晚出者等等,现仍为学者争论最为激烈之问题之一.在这个  争论之中,有一点则为大家所公认,即明代医学家吕复之所论:“乃观其旨意,殆非一  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还有扁鹊内、外经等.何以分  内经、外经,犹《易》之有内、外卦,《春秋》之有内、外传,《庄子》之有内、外篇,  《韩非子》之有内、外储说.故知医学之分黄帝内经、外经等,只有次第名而并非有何  深意.今《黄帝外经》早佚,唯《黄帝内经》尚存.  《黄帝内经》成书后,在其传抄流布过程中,既有内容的散落,也有掺入和补撰,  在历代注释整理中,也增加了该书内容.因此,出现了何为原文?何为讹传?何为杂入  等难以分辨的混乱局面,为研究者的辨析鉴别造成了困难,也时有争论.《黄帝内经》  流传甚广,现就今之《素问》、《灵枢》分述之.  《素问》: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全面注释,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公元  762年,王冰次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  经王氏补入“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释,改名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之蓝本和依据,刊刻者有数10种  之多.  《灵枢》:在《汉书·艺文志》名为《九卷》,公元6世纪前后,其名有《针经》、  《九墟》、《九灵》、《灵枢》等不同书名之传本.南北朝、隋唐间,《针经》注本多  种曾有流传,并见于隋唐及日、朝之医事法令将其列为医学教材,但未能流传后世.如  前所述,宋史类刻刊《灵枢》(1135年)后,即成为《九卷》之唯一刻本流传于世,虽  有12卷本与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内容次第等并无差异.  《素问》、《灵枢》历代之注释、节要、语译以及国外之注释、译本,共计有200  余种之多,其中少数影响大者,每种刊刻印行有达40多次者.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  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  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  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  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  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  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  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的科学成就:前已提及,《内经》之成书,既非成于一时,也非成于  一人.由此可知,乃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的总结,是对十分  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并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高水  平,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或者正因为如此,《内经》至今仍有  其很强的生命力.  现仅就其科学成就之重要者分述如下:  公然宣布与巫术决裂.中国医学在商周时期仍处于鬼神观念占居统治地位,不但病  因要寻求鬼神作用的因素,治疗也多巫术之法.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认识逐渐发生了  动摇,围绕着疾病诊疗是否鬼神因素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民间医生扁鹊  及《内经》作者们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斗争中,鲜明地反对鬼神说.《史记·扁鹊仑公传》  明确记述了扁鹊行医的六不治,其中之一即“信巫不信医不治”.《内经》的作者在  《素问·五脏别论》中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  巧.”用意深刻地阐明了他们在这关系医学发展道路和方向上的立场和观点,他们的观  点为历代医学家所遵循,从而保证了中国医学基本上一直沿着唯物的疾病观不断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研究的成就.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内经》的作  者们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灵  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例如消化道  解剖,《灵枢》已详述了唇口几何,唇到齿距离几何,舌形重量,齿至咽距离,会厌形  质,口腔容量,食管长度,胃容量及体大小,贲门、幽门形质,小肠长度、如何曲屈、  容量,大肠之升、横、降、容量、重量,肛门形质等等,其所记述之大小、长度、容量、  形态与相互关系等,同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又如关于消化系统之功能,血液环流周  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虽然认识多有失之于笼统,然而也有许多科学的论断.  譬如血与脉的关系,不但对血管区分为经脉(大血管)、络脉(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  孙脉(细小血管),并且明确指出血脉是运行人体经过饮食消化而产生营养精气等物质  的,特别强调这种运行在人体“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实际上他们对人体  的血液循环系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高明的医疗技术.《内经》是一部理论专著,但个别部分也涉及医疗技术.例如该  书不但记述了水浴疗法、灌肠技术,而且比较正确地论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的外科手术截趾术等.《内经》已设计使用了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  技术,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疗和减轻患者痛苦比较成功的尝试.筒针穿刺放腹水虽然未  能创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至今虽然在器械条件和技术上已有了极大的进步,然而其原理却是完全一致的.可  贵的是《内经》还记述了筒针的制作技术要求,指出:“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  末”.在进针的技术要领方面也已达到与现代基本相似的步骤和方法.  提倡疾病预防强调早期治疗.中国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促进人体健康以预防疾病的  思想,追其原则始于《内经》.例如:反复强调的“虚邪贼风(指致病因素),避之有  时”.又如强调,一位高明的医学家,应当治未病之病,而不是治疗已病的病.如果等  到病已发而后才给予药物治疗,就犹如渴而穿井,战乱已成才去制造兵器的道理一样,  不是太晚了吗?  又说:一位高明的医学家,治疗疾病必须“救其萌芽”.并批评了医学家中对一些  久病轻易作出“不可治”的结论,指出:  “疾虽久,犹可毕也(是可以治愈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本也.”其思想都是  很先进的.  《内经》虽有不少待研究、商议的内容,但其科学的内容、积极探求的思想等,是  其2000多年来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内经》不单在中国医学的发展上创造了2000多年医学家们不断研究、不断运用以  解决医疗理论和技术的有效记录,而且为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学家所研究和运用,  以为指导,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内经》也早已为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  家图书馆所广泛收藏和流传,而且有被部分节译或全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者.在  当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内经》也更加为人类所重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图文】黄帝内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文档简介
&&黄​帝​内​经
大小:282.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内经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