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和斜疝的区别的解剖学区别?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局部解剖学
下载积分:
内容提示:局部解剖学,局部解剖,局部解剖学pdf,局部解剖学教学视频,局部解剖学图谱,局部解剖学重点,局部解剖学视频,局部解剖学课件,局部解剖学试题,解剖学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1:40:5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局部解剖学.DOC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区的,即内的或连同壁层形成的通过或进入或。可分为腹股沟斜疝(简称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简称直疝)两种。 俗称“小肠气”、“疝气”,又称为“狐疝”。
根据传统定义,不属于腹股沟疝,但由于部位相近、治疗方法类似,并且与斜疝、直疝同样经过,所以临床上也常将其列入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也是最常见的之一。
16世纪的腹股沟疝手术
西方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有腹股沟疝的记载。公元前900年的雕像展现了使用绷带固定治疗腹股沟疝的做法。公元1世纪的就已经有了对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
在中国,成书于秦汉的《·五色》就有相关记载:“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饗陰之屬也。”
划时代的疝外科治疗由外科医生开创。Bassini于1887年首次报告了其开展的一种新术式,1889年出版专著。后世将这种手术方法称为Bassini法。此后Halsted、Ferguson、Lotheissen、Battle等人都对疝外科做出过贡献。Edward Shouldice是又一位作出重要贡献的医生,其开创的Shouldice法已成为最受推崇的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
医生Irving Lichtenstein提出的无疝修补观念是疝外科的一场革命。他使用等材料制成的人工补片加强后壁以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现在使用各种补片的无张力修补术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腹股沟疝修补术。
随着的发展,已经成功将其应用于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均需使用人工补片,目前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相比尚无明显优势,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英国的统计显示,男性罹患腹股沟疝的终生机率为27%,而女性为3%。1996年美国Rutkow的调查显示,腹股沟疝占全部腹外疝的65.6%。2003年,美国共有77万例腹股沟疝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的发病率大约为2%~4%,1周岁后发病率有所下降,18~45岁较少发病,65岁以后发病又明显增加。
腹股沟疝多发于男性,男女发病率约为15:1。
左上:鞘突闭锁完全;右上:鞘突不闭锁;下:鞘突闭锁不完全
的腹股沟区在腹膜前方主要依靠抵抗腹腔内的压力,缺乏肌肉的支持。对于四肢爬行的动物,当处于爬行体位时,腹股沟处于比腹部更高的水平,腹腔内的压力主要作用于上腹部前壁,腹股沟区压力不大,因而这些动物几乎没有腹股沟疝的表现。而人类在进化为两腿行走的直立动物后,腹股沟区未能进化以适应这种改变,当薄弱的腹横筋膜不能承受腹内压力时,便发生了腹股沟疝。
对于男性而言,在胎儿早期下降的过程中发生的先天性解剖异常是导致腹股沟疝的重要因素。在早期,睾丸位于后第2~3旁,以后逐渐下移,带动腹膜、并推动皮肤形成。随睾丸下移的腹膜形成鞘状突起,称为(或称鞘状突),紧贴于睾丸后壁。鞘状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中上段萎缩闭锁形成一纤维索带。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全,就会成为,内容物由此进入和阴囊,形成腹股沟斜疝。
女性没有睾丸下降的过程,也就没有鞘突,其腹股沟管内口只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较男性更小,因而其发生腹股沟疝的机会大大减少。
当咳嗽、打喷嚏等腹内压力突然增高的情况下,腹壁肌肉会自行同步收缩,使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联合腱)下移,起到保护内环和腹股沟管后壁的作用,这称为“”(Shutter)机制。而腹横肌收缩紧张使内环像括约肌一样称为“吊带”(Sling)机制。腹横筋膜和腹横肌功能不全可导致内环失去保护,当腹腔内压力大于深环外时,腹腔内容物就会推动腹膜形成疝囊从深环突出,形成腹股沟斜疝。而(直疝三角)腹横筋膜的薄弱或缺损可导致腹股沟直疝的发生。
:疝的发病有家族性倾向。
:吸烟可影响人体内的代谢,进而影响的强度。
创伤:腹股沟区的创伤直接影响肌肉和筋膜的强度
腹压增高:重体力劳动、慢性、、、等。
区是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内界为外缘,上界为至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壁层次由浅及深分为7层:、(Camper筋膜)、(Scarpa筋膜)、及其、、、、腹膜外脂肪层、。
:)为一潜在的管道,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后壁为腹横筋膜,上方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方为腹股沟韧带。是解剖学名称,临床又称深环、内环、腹环,向内通往,又称浅环、外环、皮下环,向外通往。腹股沟管内有(由、和精索动静脉构成)。
临床多称为直疝三角,又称Hesselbach三角,由腹股沟韧带、外缘和围成。
腹股沟管(右侧)
切开皮肤、皮下筋膜见腹外斜肌
切开腹外斜肌,显露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股沟管,精索已被切断
腹部(右侧)内面观,右为髂外动静脉,左上为腹壁下动静脉(其右侧为深环),左下侧为直疝三角
右侧腹股沟疝,疝囊位于腹股沟,未进入阴囊
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的突出肿块,肿块增大可进入阴囊,常伴有胀闷不适,偶有疼痛。肿块常在站立、行走时出现,多引起活动不便,、体力劳动时常加重,平卧或手托可使肿块向腹腔回纳而消失。如果疝囊内容物不能回纳,则为,如果嵌顿的是肠袢,则有明显疼痛,并有、、等表现,若不及时处理,终将发展为,出现肠袢坏死、穿孔、感染。
根据疝内容物的情况和特点,可分为可复性(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等。一些特殊性质的疝常以人名命名,如、、等。临床上常用的分类如下:
根据疝囊颈与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的腹腔内容物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前内下斜通过,可经外环进入。发病率占腹股沟疝的85%~95%。
腹股沟直疝的腹腔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接向前突起,不穿过腹股沟内环,一般不进入阴囊。较腹股沟斜疝少见,仅为腹股沟疝病例的5%。
两者的区别如下:
儿童、青壮年、老年
经腹股沟管突出,常进入阴囊
由腹股沟三角突出,一般不进入阴囊
是否经过内环
与精索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外前方
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如果患者在同一侧同时患有斜疝和直疝,则被称为“裤型疝”(“马鞍疝”)。
根据传统定义,不属于腹股沟疝,但临床上也常将其列入腹股沟疝,与直疝和斜疝并列。
为指导临床实践,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今,许多疝外科专家建立了多种疝分类分型系统,但目前尚无一种被广泛接受。使用较多的分类分型系统如下:
Gilbert于1980年设计了名为CHATS的分类系统,分为5型,1986年Rutkow和Robbins又增加两种类型。
Ⅰ型,内环口正常的斜疝;
Ⅱ型,内环口扩大(小于两指宽)的斜疝,后壁完整;
Ⅲ型,内环口扩大(大于两指宽)的斜疝,后壁受损;
Ⅳ型,大的直疝
Ⅴ型,小的直疝
Ⅵ型,“裤型疝”(“马鞍疝”)
Ⅶ型,股疝
美国Nyhus于1993年公布,分为
Ⅰ型,内环口正常的斜疝;
Ⅱ型,内环口扩大的斜疝;
Ⅲ型,腹股沟管后壁薄弱的所有直疝、斜疝和股疝;
Ⅳ型,复发疝
法国Stoppa领导的欧洲腹壁疝研究组(GREPA)于1998年对这个分类法稍作修改,特别强调了“加重”因素。
由Bendavid于1994年提出的分类系统,是最详细而复杂的分类系统,称为TSD(Type,Staging,Dimention)系统,T代表类型,S代表分期,D代表腹壁缺损的直径。
前外侧型(斜疝)
前中侧型(直疝)
后中侧型(股疝)
后外侧型(围血管型疝)
Ⅰ期,疝囊在腹股沟管内
Ⅱ期,疝囊在外环外
Ⅲ期,疝囊进入阴囊
2002年Robert和Zollinger, Jr将现有各分类系统归纳,提出“统一分类法”,分为9个类型:
Ⅰ型,斜疝,小
Ⅱ型,斜疝,中
Ⅲ型,斜疝,大
Ⅳ型,直疝,小
Ⅴ型,直疝,中
Ⅵ型,直疝,大
Ⅶ型,“裤型疝”(“马鞍疝”)
Ⅷ型,股疝
0型,其它特殊类型
1岁以下的婴儿随着腹肌的增强,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可以暂不手术。此外,因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耐受手术者也可选择疝带压迫的保守治疗。
1岁以上的儿童以及成人极少有自愈的机会,药物治疗对腹股沟疝无效,一般主张诊断明确后即行手术修补。对于有便秘、咳嗽、排尿困难等腹压增高的情况,应于术前先行处理。
常见的手术方式如下:
显露疝囊颈,予以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然后切除疝囊。对于婴幼儿而言,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就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在疝囊高位结扎的基础上,再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称为疝修补术。
Bassini术式:在精索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与切开的上下两页共同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即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由外科医生于1887年所开创,这是最经典的疝修补术。
McVay术式:在精索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合至上,可同时封闭入口,防止的发生。最初由Lotheissen所创,而由McVay加以推广。
Shouldice术式:将腹横筋膜切开后多重重叠缝合,再在精索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由医生Edward Shouldice所创,已成为最受推崇的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
Nyhus术式:前述的几种术式都是腹股沟管前进行手术操作,即前进路(anterior approach),而利用腹膜前间隙进行手术操作的后进路(posterior approach)则在临床上使用较少。这一方法最早由英国Annandale于1886年提出,一直未引起重视。Nyhus对该技术做了改进并大量应用于临床,于1960年做了相关报道。Nyhus提出,这一方法特别适合曾经采用前进路进行手术,后又复发的患者,因为后进路可以避开前次手术形成的瘢痕组织。
制造的补片,左为预成形的网塞和补片,右为大张补片,术中根据具体情况修剪
传统疝修补术都存在缝合张力大等缺点,使用人工合成纤维(常见为、)制成的网状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可有效防止疝的复发。常见以下几种术式:
Lichtenstein单纯网片修补术:医生Irving Lichtenstein于1986年首次提出无张力疝成形术(Tension-free Hernioplasty)的概念。其方法是只用1张网状补片缝合固定于腹股沟管后壁。
预成形网塞加补片修补术:在Lichtenstein术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方法是将网状补片卷成一锥状体置于内环(斜疝)或腹壁缺损处(直疝),然后再按Lichtenstein术式操作。最早由Lichtenstein等人提出,后制成预成形(PreFix)锥状网塞,1993年美国Rutkow和Robbins将该术式标准化,现已成为应用最多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式。
使用双层修补装置的术式:美国Gilbert于20世纪80年代设计出双层立体的补片,内层置于,外侧置于腹股沟管后壁,两者之间的连接部分则通过内环或腹壁缺损处。这种补片后由制造,称为普理灵疝装置(Prolene Hernia System,PHS),故这种术式常以PHS作为名称。
Stoppa术式:Stoppa术式的正式名称是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Giant Prosthetic Reinforce of the Visceral Sac, GPRVS),由法国Stoppa于1969年开创。主要用于巨大疝、双侧复合疝等。
Kugel术式:美国Kugel于20世纪90年代初设计了一种新型补片及相关术式。这一术式采用后进路将补片置于腹膜前间隙。
1979年,Ger首次将技术引入疝外科,在90年代后,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普及,也推动了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发展。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对传统疝修补术,尚无明显优势。
单纯内环口关闭法(Ring Closure Techinque,RCT):由Ger于1982年完成,是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最初术式,其实质是腹腔镜下的疝囊高位结扎术,现已很少人采用。
经腹腔内法(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 technique,IPOM):Fitzgibbons于1991年首先报道。其方法是将补片放入腹腔的腹膜内面,直接覆盖缺损。由于补片与腹腔内脏器、组织直接接触,容易导致肠粘连,现已很少采用。
经腹膜前法(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approach,TAPA或TAPP):经腹腔在腹股沟缺损上方切开腹膜,置入补片后缝合腹膜。
完全经腹膜外法(totally extraperitoneal approach,TEA或TEP):利用腹膜前间隙进行操作,不进入腹腔。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
精索及睾丸的并发症:障碍、、睾丸萎缩
腹股沟区慢性疼痛
陈孝平. 第三十四章 腹外疝//外科学. . –450.  .
陈双 主编. 腹股沟疝外科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
··五色第四十九.
Robert J. Fitzgibbons, Jr; A. Gerson Greenburg. 疝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
John T Jenkins, Patrick J O’Dwyer. . BMJ. 2008, 336 (7638): 269–272. :.  .  .
Biswas S, Vedanayagam M, Hipkins G. . World J Emerg Surg. 2010, 5 (16). :.  .  .
彭裕文 主编. 局部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
Desarda MP. . BMC Surg. 2003, 3: 2. :.  .  .
Amato B, Moja L, Panico S, Persico G, Rispoli C, Rocco N, Moschetti I. Shouldice technique versus other open techniques fo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9, (4): :CD001543. :.  .
:隐藏分类: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1.2.9成人腹股沟斜疝
成人腹股沟斜疝诊断鉴别
一般说来,腹股沟斜疝根据上述症状和体检,可以确定诊断,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类型:应区别是可复性,难复性,嵌顿性和绞窄性腹股沟斜疝,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制定出不同治疗方案。
2.注意隐匿性斜疝的诊断:疝早期,疝囊底仅局限于腹股沟管内,未出外环口,疝块只出现在腹股沟区域,呈稍隆起的圆形或椭圆形半球状肿块,若病人肥胖,可因腹部体征明显而忽略疝的存在。
3.注意滑动性疝的诊断:滑动性斜疝的症状与一般斜疝相似,一般在术前不易确诊,但有些特殊的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如疝内容为降结肠或乙状结肠时,病人在疝复位后才能排便;如为膀胱且较大时,排尿时常有&截尿&现象,即排尿后感疝部疼痛,在第1次排尿后疝块缩小,而不久又有尿意,形成一次尿2次排出现象。
4.注意两种疝同时存在可能性:在某些老年患者,由于腹壁松弛,可以在同侧发生斜疝和直疝,称为马鞍疝(saddle hernia);约15%病人可两侧同时发生斜疝,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并存股疝和其他腹外疝。
一般而言,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容易诊断的疾病,但易与某些疾病相混淆,应注意与之鉴别。
1.腹股沟区域的直疝,:
(1)疝的位置与疝出途径:要对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有完整,立体感的认识,要判断疝是三角还是股管突出而来,腹股沟斜疝病程长者可进入阴囊,回纳后压住内环,疝块就不再出现,直疝则少见,Hesselbach三角位置偏内侧,不论病程长短,始终不进入阴囊,压迫内环疝块仍脱出,股疝出现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下方,与前者在解剖位置上有较大差距,腹股沟斜疝和直疝无论大小都不会扩展到此位置。
(2)疝块的外形:腹股沟斜疝疝块常呈椭圆形或梨形,其上方似有蒂柄;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股疝虽也呈半球形,但在平卧或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并不完全消失,且咳嗽时冲击感也不如前两者显著。
(3)嵌顿情况:斜疝,股疝的嵌顿率高,直疝一般不发生嵌顿。
(4)术中注意检查腹壁下动脉与疝囊颈的关系:个别病例需要在术中检查腹壁下动脉与疝囊颈的关系,才能肯定是斜疝或直疝。
2.该区域的其他疾病:
(1)睾丸:本病是由于鞘状突的远端未闭合而形成,在阴囊内有肿块,疝块若进入阴囊,尤其是难复性疝,应与睾丸鞘膜积液鉴别,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而腹股沟斜疝来自腹腔,体外则摸不到肿块的上界,肿块有蒂柄通入腹腔深处,用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能透光(即阳性),而疝块则不能透光,腹股沟斜疝可在肿块后方扪及实质感的睾丸;鞘膜积液时,睾丸在积液中间,故肿块各方均呈囊性而不能扪及实质感的睾丸,睾丸鞘膜积液发生感染时,应与嵌顿性斜疝相鉴别,前者有较长的不能复位的肿块病史,有局部炎症反应,而且病人没有的临床表现。
(2)交通性鞘膜积液:又名先天性鞘膜积液,其鞘膜囊与腹腔相连通,肿块的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但往往在起床数小时后才缓慢地出现并逐渐增大,平卧或挤压肿块,因积液流入腹腔,其体积可逐渐缩小,透光试验阳性。
(3)精索鞘膜积液:本病是睾丸的上方精索部的鞘状突一部分未闭合而形成,其特点是肿块小,有上下界,其下界与睾丸分界清楚,肿块不能因为卧床或捏压而消失,肿块位于腹股沟区睾丸上方,有囊性感,牵拉睾丸时可随之而上下移动,但无咳嗽冲击感,无回纳史,透光试验阳性。
(4):由于左精索内静脉进入左肾静脉处为直角,不及右侧进入下腔静脉成钝角那样回流通畅;另外,左精索内静脉经常受到充满粪便的乙状结肠所压迫,所以,精索静脉曲张好发于左侧,而斜疝则多见右侧,精索静脉曲张者精索略粗,其曲张程度与病程发展,站立时间长短等有关,平卧时缩小,无咳嗽冲击感,站立时阴囊松弛,睾丸上端有迂曲的静脉丛,似蚯蚓状,精索静脉曲张透光试验阴性,触诊呈蚯蚓样感。
(5):睾丸扭转多见于睾丸下降不全的病人,病人突感睾丸剧烈疼痛,并有恶心,呕吐,有的呈状态,其临床表现如局部疼痛,,恶心,呕吐等与嵌顿性斜疝的症状颇相似,但睾丸扭转远比嵌顿性疝少见,病人睾丸肿大,阴囊,睾丸与附睾分界不清,压痛明显,病人既往史中常有轻度可耐受的睾丸疼痛,睾丸扭转,常误诊为嵌顿性斜疝,但是斜疝病人多有可复性肿块史,而且发生嵌顿之后,胃肠道症状比较显著。
(6)睾丸下降不全:多位于腹股沟管内,由于发育不全,肿块都比正常睾丸为小,触诊肿块较坚实,边缘清楚,用手挤压时有一种特殊的睾丸胀痛感,同时患侧阴囊内摸不到睾丸,应注意的是,睾丸下降不全的病人,50%~90%同时有腹股沟斜疝。
(7)子宫圆韧带囊肿:女性患者,肿块位于腹股沟管,在腹股沟区有逐渐增大或大小变化不明显的圆形肿块,边界清楚,质坚韧有囊性感,张力高,不能回纳,挤压有酸胀,无蒂柄伸入腹腔深部,无咳嗽冲击感,伴有感染时局部红肿痛,但无肠梗阻症状。
(8)腹股沟肿大的淋巴结:腹股沟韧带上方淋巴结慢性炎症有时成团,易误诊为斜疝,但淋巴结呈结节分隔,质较硬,膨胀性咳嗽试验阴性,若能找到原发感染灶更有助于鉴别。
(9):也可在腹股沟部形成肿块,病人有不洁性交史,曾有外生殖器的原发损害,如小丘疹,脓疤等,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表面皮肤红或紫红色,多沿腹股沟韧带呈腊肠样排列,必要时可以作Frei氏试验,以明确诊断。
(10)髂腰部寒性:已渐少见,脊柱结核以及骨盆结核的干酪样脓液沿腰大肌流入腹股沟区,肿块往往较大,较腹股沟斜疝更偏外侧一些,多偏于髂窝处,与外环和阴囊无关,咳嗽时可有冲击感,平卧后稍缩小,边缘不清楚,但有波动感,还可以根据结核病史以及X线摄片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经典网上问答
回复医生:
回复医生:
回复医生:
回复医生:
咨询在线医生& 股疝和腹股沟疝的区别有哪些
股疝和腹股沟疝的区别有哪些
收藏更新时间:
| 权威编辑:
快速问医生(医生组)
  很多人知道,不是很了解股疝,股疝属于一类,但股疝和通常腹股沟疝有着一定区别,对此,我们需要认清二者之间关系,从而对症治愈疾病,让患者尽早摆脱疾病的烦恼,下面就由专家为大家解答一下。  股疝是怎么一回事?  股管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位置,即人体的大腿的根部,与腹股沟管相比,腹管的位置相对低些。股管是人体一个狭长的漏斗形间隙,长1厘米至 1.5厘米,内含脂肪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结,股管的上口称为股环,直径约为1.25厘米,前方为腹股沟韧带;后缘为耻骨梳韧带缘这股静脉,内缘为腔隙韧带。股管下口为卵圆窝,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下方。当疝内容物经股环、股管的卵圆窝突出所形成的疝称为股疝。在患者腹内压力升高的情况下,股环部位的腹膜被下坠的脏器推入股环,进入股管而形成股疝。  腹股沟疝是怎么一回事?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和两种。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占腹股沟疝的95%。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专家提醒大家,腹股沟疝和股疝不是一回事,但有时不是很容易区分的。腹股沟疝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上方,而股疝则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下外方,腹股沟疝的疝囊只会向阴囊部扩展,而股疝无论大小都不会进入阴囊,腹股沟的突出部位为腹股沟管,而股疝的突出部位为股管,此外,腹股沟疝在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都有不同点,不能混淆。  了解股疝和腹股沟疝,我们需要做好其护理,减少疾病带来的伤害,但发现股疝的相关症状,就需尽早到医院就诊治疗,在医生帮助下对症治疗疾病,争取尽早摆脱疾病的困扰,享受您健康的生活,最后祝患者早日康复!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
最新经验文章
股疝 推荐医院
2条患者评价
医院电话:010-
医院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羊坊路
1条患者评价
医院电话:010-
医院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北
更多你想知道的(云推荐)
专家互动问答
股疝 精彩推荐
相关热门资讯
精彩健康专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疝和斜疝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