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 去日苦多为何苦短

《圣严法师禅修精粹》:苦,人生本苦短,心系苦则长 - 如是我闻佛教网
苦,人生本苦短,心系苦则长
《圣严法师禅修精粹》& -& 苦,人生本苦短,心系苦则长
第一种苦是“苦苦”,例如有所求而终不得。&&& 第二种苦是“坏苦”,就象苦于变化而不能满足。
禅宗追求大悲无泪、大笑无声,悲与笑都是人的主观情绪,从出生到离世都将与人相伴相随。这也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苦处。人生,无常则苦。苦是人生五味之一,与甘相对,这样的定 义虽不完整,却也从味觉上说明了何谓“苦”。
第三中苦是“行苦”,世间一切无常而人却偏偏追求永恒。&&& 佛教灭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建立正见;二是通过修行,如打坐、诵经等。
苦是的基本观念之一,是佛教对人的现实存在所做的状态定位和价值判断。苦谛是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一谛。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盛。圣严将这八苦分为了三个等级:第一种是“苦苦”,即普通的苦,例如有所求而终不得,忍不了却不能躲.情人天各一方而冤家却偏偏路窄;第二种是“坏苦”,是苦于变化而不能满足,尤其指快乐的短暂与快乐的变质,快乐的终点总是通向痛苦,乐而受苦,无法改变;第三种是“行苦”,世间一切无常而人却偏偏追求永恒,缘灭而欲望不熄,美丽总是如一现的昙花,这样的规律与行相悖,人就朝着已经偏离的方向越走越远,苦苦挣扎不得解脱。
唐代有一位禅师,居住在杭州秦望山的一棵松树之上,松树枝繁叶茂,上有一个鸟巢,禅师就住在鸟巢旁边,因此被人称为“鸟窠遁林禅师”。
诗人白居易非常仰慕他,于是就前来拜访,他看到鸟窠道林禅师稳坐在松树之上,不由得担心地说:“禅师,您的处境很危险啊!”
禅师却回答说:“太守大人,你的处境才危险呢!”
白居易大惑不解:“您坐在树端,随时可能因不慎而掉下来;我稳稳地站在地上,且身居要职,地位名声都有,怎么会危险呢?”
鸟窠道林禅师解释道:“你身居官场,犹如干燥的薪柴放在烈火之侧,怎么能说不危险呢?”
白居易顿时大悟。
对于身在官场的白居易而言,官场沉浮,其中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是防不胜防的,危险就在眼前,痛苦也就在身畔。官场之中的人要承受痛苦,职场中的人又何尝不是?学校里、社会中,甚至是一个家庭里,有谁能够摆脱苦的纠缠?常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外在的“江湖”这个环境与内在的“己”的不自由共同束缚了人的心性,既带来了身体发肤的疼痛,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认为,拯救世人的心比拯救世人的肉体更为重要。一切皆由心生,每个人在自己的心里勾画着自己对道的追求或者对俗世欲望的渴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苦也从心而生。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心会生苦呢?
圣严法师根据佛教教义,找到了三个心苦的原因。第一个是“无始以来的无明”。西方科学一直追求的宇宙起源在佛教观念中是不存在的,佛教认为生命是一个圆,既无起点,也无终点,而人的本性是趋向于追根溯源的,不得而苦,甚至连这个苦的源头也不存在,因而苦是永恒的,不能消除。第二个是源于“不知苦其实是循环”。世人尝到的每一个“苦果”,其实都由前因造成,而现在的果又将成为将来的因,因果循环,不断制造苦。第三个造成苦的原因是“烦恼”,烦恼由环境和自身情感的混乱而引起。
苦是不可以消除的,但是却可以减轻。圣严法师将佛教灭苦的方法概括为两种:一是改变观念,建立正见,如建立因果观、观、慈悲心;二是通过修行,包括打坐、、拜等。
其实当我们真正参透了因果循环、了悟了生之大义、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时,就一定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度过生活的困境。
从前有一个青年总是哀叹自己命运不济、生活多舛,既发不了财也求不到一官半职,终日愁眉不展。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个老,看到老和尚一脸的平静祥和不由得叹了口气。
老和尚拦住青年,问他为何叹气,青年说;“我看到你开心的样子觉得很羡慕。为什么我总是有这么多的烦恼?为何我既没有一技之长偏偏又一贫如洗?”
老和尚说:“年轻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青年问:“富有?我除了烦恼什么也没有。”
老和尚并没有急着解释,而是继续问他:“那么,假如有人给你一千两银子,换你十年的寿命,你换吗?”
“当然不换!”
“给你五千两银子,换你的健康,你换吗?”
“还是不换!”
“给你一万两银子,换你的生命,你换吗?”
“不换!”
老和尚顿时笑了:“年轻人,到现在为止你至少拥有一万六千两银子了,难道还不够富有吗?”
所以,不要感叹命运不公,不要埋怨生而受苦,凡事只要换一个角度,只要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人就能够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创造无穷的价值,苦,也就不完全是苦涩的了,也许还能从中品尝出另一种甜蜜。
责任编辑:&& 文章修订1.1&&「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到底是什么意思?
按投票排序
建议观看电影《死亡诗社》,看完后记得回来删除这个问题。
1、一个男人为了哄一个女孩子上床的时候,他可能会用这样的话……2、一个男人失恋的时候,另一个男人可能会对这个失恋的男人说这句话……3、一个男人内心躁动的时候,他可能会对自己说这样的话……综上所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句话还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做判断的,而且一定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
我想到阿尔贝·加缪《反抗者》,以下是引文伊壁鸠鲁深深的忧愁发出一种新的声音。这种忧愁无疑来自于对死亡的焦虑,这在希腊人的思想中并非陌生之物。然而这种忧愁的爱玩情调给人以启示。“人们可以有把握地与各种东西对抗,然而对于死亡,我们统统都像一座被摧毁的城堡中的居民一样束手无策。”卢克莱修进一步说:“这个广广袤世界上的物质最后皆归于死亡和毁灭。”为何不及时行乐?伊壁鸠鲁说:“我们等待复等待,白白消耗了生命,将来都会痛苦地死去。”因而必须享乐。然而是何等奇特的享乐呀!这就是堵塞城堡的墙壁,生活在宁静的黑暗中,有面包和水足矣。既然死亡威胁着我们,便必须指出死亡算不了什么。伊壁鸠鲁如同埃彼克森与马克·奥莱勒一样,将死亡置之度外。“死亡对我们何足道哉,因为已溶解之物不复有感觉,毫无感觉之物对我们已无所谓。”这就是虚无吗?不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均为物质,死亡只不过意味着回归为元素。生物,就是石头。伊壁鸠鲁所提到的奇特的享乐所指的主要是没有痛苦,这是石头的幸福。为了摆脱命运,伊壁鸠鲁扼杀了感觉,首先扼杀了感觉的第一声呼喊,即希望。「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应该是无畏碰壁的另一种享乐吧,我没看过《死亡诗社》,虽然不知道它的更多含义,但是喜欢这句话
叔本华说过,欲望不满足是痛苦,欲望满足了是无聊。及时行乐,无非是再次经历这个过程。
Seize the day
!get a grip!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626 views - 398 views - 366 views - 277 views - 259 views - 253 views - 245 views - 227 views - 206 views - 202 views
猜你喜欢的美图...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