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因子微信是什么么?

细胞因子可分几类?每类重要的生物功能是什么?_百度知道
细胞因子可分几类?每类重要的生物功能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细胞因子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 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   (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有三十余种(IL-1-IL-3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细胞因子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5.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family, TGF-β family) 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β1β2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IGF-Ⅱ、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神经生长因子(NGF)、抑瘤素M(OSM)、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   7.趋化因子家族(chemokinefamily) 包括两个亚族:(1)C-X-C/α亚族,主要趋化中性粒细胞,主要的成员有IL-8、黑素瘤细胞生长刺激活性(GRO/MGSA)、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碱性蛋白、蛋白水解来源的产物CTAP-Ⅲ和β-thromboglobulin、炎症蛋白10(IP-10)、ENA-78;(2)C-C/β亚族,主要趋化单核细胞,这个亚族的成员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1β、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MCP-2、MCP-3和I-309。
其他类似问题
细胞因子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再论“T细胞的呈递作用”“B细胞的增值分化需要淋巴因子的活化”
新教材修订后,关于这部分的描述,大家看教材吧!
不多说了,看说明:
1 体液免疫过程
体液免疫的过程也可分为抗原识别,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三个阶段(见图2)。&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是通过其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来进行的。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或识别蛋白质降解而暴露的抗原决定簇,而无需抗原呈递细胞(APC)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有人将结合了抗原的B细胞称为致敏B细胞,只有这些细胞在接受T细胞的辅助时才能够活化来产生抗体。也就是说,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抗原信号和活化的T细胞信号(并不是递呈抗原,而是通过其他的分子信号提供的),并需要T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通过提供刺激信号、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辅助B细胞,B细胞作为APC可通过加工、处理、递呈抗原的形式激活T细胞,但B细胞不能激活初始T细胞(由树突状细胞来激活)。B细胞最终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浆细胞多在2周内凋亡。需要指出的是,抗原特异性B细胞和T细胞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不同的,但二者必须识别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抗原决定簇,才能相互作用。因此,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赖于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三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抗原呈递细胞(APC)指哪些细胞?
能摄取和在细胞内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细胞的细胞称为抗原递呈细胞,它是一组特化的细胞群体,包括单核细胞、各种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APC,可激发初次免疫应答)、内皮细胞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树突状细胞可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只能将抗原递呈给效应T、B细胞,不能刺激初始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主要是巨噬细胞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是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
T细胞没有递呈抗原给B细胞的作用
不仅在体液免疫中,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也不具有递呈抗原的作用;只有少数的B细胞能够直接接受抗原信号或病原体在体内产生的非特异性免疫产物的刺激而得到致敏,这些致敏的B细胞在收到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能够迅速地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大多数B细胞起的作用是对抗原进行处理、递呈。T细胞不具有递呈抗原给B细胞的作用,它通过分泌的淋巴因子起作用。
少数抗原不等于少数种类的的抗原
修订后的教材称: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作用B细胞是什么意思?这里“少数抗原”指的是同一种抗原中的少数;在体液免疫中,多数B细胞在对抗原的摄取和处理中起作用。这些少数的B细胞若产生抗体,必须有两个信号:(1)抗原本身的刺激或抗原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免疫产物的刺激;(2)T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并依赖T细胞所分泌的淋巴因子。这些信号缺一不可。
淋巴因子就是细胞因子吗?到底是谁产生的?
细胞所分泌的因子通称为细胞因子,淋巴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又称为淋巴因子。效应T细胞根据它所发挥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对靶细胞起杀伤作用);(2)辅助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3)调节性T细胞(起免疫抑制作用)。【摘自蒸水滔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淋巴因子的作用
T淋巴细胞合成许多淋巴因子,还有不少其它细胞因子,它们有的与肿瘤的治疗有关,如干扰素、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这些淋巴因子,有的能杀伤肿瘤细胞,有的能刺激造血组织,对抗化疗或放疗的副作用。
(1)干扰素
干扰素分α、β、γ三种,复合白细胞人干扰素对造组织肿瘤有一定效果,对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用中等剂量(10&106/m2),每周3次,共8周,有效率达44%~54%,可有16~55周的有效期,用α干扰素对淋巴瘤白血病有同样效果,对某些实体瘤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所用竟是量要提高。
γ干扰素是T淋巴细胞的产物,对造血肿瘤及实体瘤有效,有些如毛细胞具有α干扰素受体,但没有γ干扰素受体
,提示γ干扰素对毛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无效。
有人用胃癌细胞SGC-7901进行实验,经干扰素处理后,浸润淋巴细胞杀伤胃癌的敏感性有所提高。若将坏死因子与干扰素一起处理SGC-7901细胞,则使胃癌浸润淋巴细胞杀伤作用更加显著,但干扰素对IL-2诱导淋巴细胞没有影响。
使用干扰素要警惕其副作用。α干扰素用量超过36万单位,将诱发严重的毒副作用,多次人表现性欲减退,行为有改变。
(2)白介素-2
白介素是一些促进淋巴细胞功能的物质,IL-2是对T细胞的生长有作用,它能激活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有IL-2的受体,因而对细胞免疫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单独体内应用,高剂量的IL-2就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动物实验证明,给接种A-105肝肉瘤的小鼠高剂量的IL-25万至15万单位,可使实验组小鼠的
肿瘤转移比 对照小鼠降低66%~95%,但单独使用不如先在体外用IL-2培养该动物的淋巴细胞(LAK),然后注入
体内,用2万至2.5万单位即可产生显著的抗肿瘤效果,Rosenberg等于1989年总结了652例晚期肿瘤患者使用IL-2LAK细胞的结果,表明IL-2LAK细胞优于
单独使用IL因而目前临床上使用IL-2,主要用于LAK细胞的制备,使用时仍需较大剂量,副作用大,突出 表现为“毛细管漏”(
Capillary leak)。
(3)肿瘤坏死因子
1975年Carswell等发现,经卡介苗(BCG)感染的小鼠,14天后再用
细胞脂多糖处理,其血清中出现一种活性较高的肿瘤细胞毒因子,这种因子,可选择性地使带瘤动物的肿瘤(S-180等)发生明显的出血坏死,并对体外培养的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但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毒性,名之为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是一种由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的多功能因子,主要有TNFα和TNF-γ两种,目前已克隆出编码TNF的基因,并能在肠
杆菌中表达,对其氨 基酸序列也已清楚,TNF不仅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且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及 功能过程。
&&& TNFα或
TNF-γ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均有直接溶解和抑制增殖的作用,但不同类型的细胞或同一类型而克隆不同的细胞对TNF的敏感性不同,人宫颈细胞ME-183、乳腺癌细胞MCF-7、肺癌A540以及人胃癌细胞MGC-863等对TNF较敏感,对其抗肿瘤的机制有两种理论:①TNF首先与肿瘤细胞表面的TNF受体相结合,然后被瘤细胞内化(internalization),与溶酶相结合,引起溶酶体酶释放,从而引起细胞破坏;②内皮细胞受损,抽血管血流障碍,引起缺血坏死。
在体内,TNF对小鼠的肿瘤有 细胞毒和抑制增
殖作用,对TNF进行Ⅰ期临床实验,多数结果说明,TNF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对胃癌实验治疗也有一定效果,但人用的剂量远比动物用的为高,所以副作用较大,出现发热、血像下降、甚至休克等,所以TNF的临床应用在于和其它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如胃癌细胞学的杀伤实验时,发现TNF与IL-2联合应用,对诱导TIL细胞的效果更大。
(4)转移因子
淋巴因子中,转移因子可把一个淋巴细胞的免疫特性,转移给另外的淋巴细胞,目前我国应用的有两类:一种是非特异性转移因子,将脾淋巴细胞经过粉碎,用离心透析方法,将大分子的物质去掉,再将经
半透明膜扩散到透析液中的小分子多肽物质,作为非特异性转移使用;第二种方法是用手术切下的肿瘤标本作为抗原,免疫猪羊等动物,取该动物的
淋巴组织,予以粉碎、溶解、分离小肽,然后给供给肿瘤的患者输入,有的病人经特异性或非特性“转异因子”治疗有一定效果,有的则无效,所以通过临床对疗效作出切实的评价十分重要,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并没有人把转移因子或能代表转移因子的物质分离出来,所以临床效果的评价十分困难。
(5)刺激白细胞增生的细胞因子
在细胞因子中,除了一些对抗肿瘤的细胞因子外,尚有许多细胞因子,如刺激骨髓白细胞增生者,当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时,往往有白细胞减少,致使病人不能坚持治疗,成为化疗或放疗的一大障碍,这些细胞因子的应用,能大大改善这种情况,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这些因子多
有基因工程产品上市。
已投稿到:淋巴因子是什么分泌的?_百度知道
淋巴因子是什么分泌的?
提问者采纳
淋巴因子是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同种抗原刺激后,所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也是淋巴细胞的产生,它的本质是蛋白质 。
其他类似问题
答:效应T细胞分泌。解析:在特异性免疫中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释放出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淋巴因子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淋巴因子属于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可以辅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是由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
Tl\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属于淋巴细胞的一种,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淋巴因子是什么?_百度知道
淋巴因子是什么?
淋巴因子是效应T细胞产生的,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辅助作用的一类物质,例如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它们本身一般不具备杀伤力,但能增加免疫系统相关细胞或物质的杀伤力。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淋巴因子是效应T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免疫阶段发挥作用和体液免疫反应阶段起作用。
淋巴因子是淋巴组织分泌的对免疫有辅助效应的物质。
淋巴因子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