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不小心中国写意画用笔包括在脸上捅了个坑,现在...

玲珑里曾有不少姑娘分享过零基础学绘画,有油画、水彩、插画等等,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工笔画学习体验。 我绘画是完完全全的零基础,大概只在小时候上美术课的时候用过画笔,之后就连简单的小动物插图之类也不会画。 为什么会选择工笔,是因为我想要学画并不是为了画好画,而是想要更好的做刺绣。我的苏绣老师告诉我,学画画能够帮助刺绣的描稿,更好的理解画意,做出更美的配色和丝理。而工笔,和刺绣同出中国传统审美的一源,在画意、结构、笔触和色彩呈现上是最接近的。 学习工笔的过程,颠覆了我这个绘画小白的很多想象。我以为它一定比刺绣容易得多,结果我错了,这个过程简直麻烦到想死…… 然而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我想象中,工笔画无非就是白描轮廓和上色,然后就是画的比较细腻精致,不像写意的粗放,不像油画用色彩和光影写实(以上是小白的理解,请原谅~)结果我发现要学的东西比我想象的多太多。

首先画纸要自己裱到板上才能作画;其次临摹的古画要用两种不同颜料反复刷上七八遍仿古底色,每次都要等干;

然后进入漫长的三矾九染的过程,这里三九只是个约数,实际远远不止。 这其中还要学习自己制矾上矾,要上矾的原因是工笔的色彩是通过反复染色上色完成的,薄薄的宣纸经过多次湿笔涂抹,会脱胶脱矾上不了色,还会纸面起毛导致上色不均匀过渡不自然,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新上胶矾,然后又要等干…… 实际上每一次上色都要等干,没干透后面上的颜色会顺着水迹流走化开或是挤在一处,不会加色只会减色。所以画画的过程就是一个适合泡壶茶,听个音乐,慢悠悠,五爪抓着七八支笔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多笔等下再说,总之对我这种急性子来说简直折磨,画的时候桌上一片狼藉。

以上都是碎碎念,下面简单说一下作画的过程。 学习的第一副是临摹古画红芙蓉图。

需要的工具包括一套笔(一支勾线笔、一支大水笔和若干支小色笔),水碗一只,白色瓷碟若干(不怕多,用起来只会觉得还不够),木板一块,水胶带一卷(用于裱板),毛刷1-2把(裱画/刷底色/上胶矾),中国画颜料一盒,明胶矾粉各一包。

作画过程, 1, 勾线白描轮廓,这个也很难,毛笔很难掌握,尤其是长线条,容易手抖。 2, 裱板,毛刷沾水刷裱,要用巧劲,不能刷破纸。 3, 刷底色,没啥,就是要耐心,画面不能积水。 4, 重要步骤!!渐次分染颜色。 这一步要重点说,工笔画的上色和西洋画不同,颜料是不能在调色盘里调色的。

中国画颜料只有十几种色,且大部分是透明色,上一层的颜色会把下一层颜色透出来,叠加成新的颜色,所以,画纸/布就是你的调色盘,需要层层上不同色彩,叠加成最后的颜色。 也就是说,在上色没完成之前,你都不知道你画出的颜色会是什么样,这和油画/水彩/彩铅等可以预先调好的颜色,所见即所得,有很大不同。 像我这种小白,比如我想要画一朵粉色的花,然而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个颜色要怎么才能画的出来,一开始简直就是两眼一抹黑啊…… 现在也仅仅是知道了几个基本颜色要怎么叠画出来。 所谓分染,是用色笔在浓处上色,再用水笔把颜色渐次在画面上由浓至淡晕染开,形成自然漂亮的过渡色。一般来说,都是根据色相冷暖选用花青和赭石做分染的底色,再依次叠加其他不同色彩,最终形成所需的画面色。老师用草图示意的分染手法

这个过程根据色彩需要可能分染十几遍,整个画面同时开工需要很多种颜色,每色都需要一个色碟一支色笔,有些颜色需要淘澄和调淡墨,就需要更多色碟,所以现在大家知道那么多碟子和毛笔是怎么来的了…… 初学的水平只能一手拿两三支笔,老师的水平是五爪夹满了笔,总之大约都是这个形象~

像我这种毛糙的个性经常就是一不小心一支色笔刮上了画面…… 所以我每幅画都有污渍(哭) 5, 罩染颜色,在分染的色彩基础上全面积平涂颜色,来调整颜色效果。这一步可以和分染交叉进行,就是觉得哪里色彩不满意了再加一点,手法相对容易。 6, 开白。画面的最后会用粉质的白色或三绿之类的颜料最后上色,一般是突出画面的明亮部分。这几种色有覆盖性,会盖住下面颜色,所以要最后上,但开白之后画面会变漂亮。 一朵花从勾线到开白的过程,请忽略滩难看的污渍~ 据说可以挖裱~~

整个过程非常漫长,我想象的那种只要课堂上画一画就够了的情况完全不能实现,事实是连续一个月,每周上课的间隔都要在家里画上两三天。老师告诉我们,她通常一幅画都要慢悠悠的画上几个月(崩溃脸~~ 第一副完成了,我还挺有成就感。第二副写生一开始,抓瞎的感觉又回来了…… 写生一瓶黄百合~ 从画轮廓底稿开始学习,这和照原本勾线完全不同,零基础的我画了一头汗,才画出铅笔底稿。然后水笔重描修改,再勾线稿。

这次是在绢上作画,发现难度更高。先要把绢布绷到框上平整,上浆糊,用手一点点拉紧抹平。然后绢是透明的,颜色容易看不准;表面比纸要滑,薄,有孔,上色更难,容易打滑,容易跑色,更容易漏矾,一不小心就把之前上的颜色也给刷跑了。 白色为主的花也难画,没想到白花竟然是要用灰色做底色的,又要分冷暖,我中间一度以为自己会把一朵花画成了阴阳花…… 最后补救了效果也并不理想,上色的效果果然是很需要经验把握的。 总之,离开上海之前,我完成了90%,大约这样。

整整花了2个月,尽管其中几次抓狂,但最终什么都不会的我能有这样的成果,心里还是快乐的。也许以后我不再会画(主要我的爱好都太花时间,多了搞不定啊~),但经过这次学习,也许我会尝试自己创作绣稿了,也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多一份了解,总之还是获益匪浅。 肥肠认真的我~

最后分享一个第一堂课老师问我们的问题,你觉得什么是中国画?是水墨吗?是工笔吗?是花鸟山水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大家可以来分享自己的理解。 关于学习工笔,你有什么想问的?

  摘要:工笔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门类,只有和写意结合,才能形神达意,虚实相生,气韵生动,达到远看像“写意”,近看像“工笔”的艺术效果。它主要通过自由的表现形式,诗词、金石入画,丰富的绘画处理手法等几个方面得以表现它的写意性。
  关键词:工笔画 写意性 虚实结合 意境
  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白描本来大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如宋代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工笔画是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门精雕细琢的艺术功夫;在技法上分为「勾染法」与「没骨法」两种。「勾染法」是先用线条勾勒出造型与结构,再予敷色上彩。「没骨法」则是以色彩直接依其造型结构来点、染完成的绘画方式。
  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马王堆出土帛画)到两宋(画院的设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符合事物原有的特征,同时又保持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20世纪80年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工笔画作为中国视觉艺术中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艺术门类,在风格样式、技术手法、表现形式的拓展与创新中,出现了新的面貌。
  三、工笔画用具介绍:
  (1)笔。工笔画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一般选用狼毫类细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2)染色笔。常用的染色笔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纯羊毫过于软,一般不太好用,白云笔较好,因为它外层是羊毫,中间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弹性。(3)板刷类。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此需备有各种宽度的羊毛板刷或排笔。
  工笔画用熟宣纸或是熟绢,是生宣纸或生绢经过一定比例的胶矾水刷制而成。其性能是不渗水。熟宣纸目前有不少品种,如清水书画宣、冰雪宣、书画笺、蝉翼笺、云母笺等。以上熟宣纸中有薄有厚,胶矾水有浓有淡。以蝉翼笺最薄,冰雪宣最厚。绢为纯丝织制品,分圆丝、扁丝两种。圆丝绢又称“原丝绢”,在古代绘画中常用。现在常用的是扁丝绢,是在绢织成之后加以捶砸,使绢丝呈扁形,以减少绢丝之间的空隙,使绢刷上胶矾水之后不易漏矾。
  四、工笔画、写意画的区别
  写意画是与工笔画相对而言的一种画法。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唐代吴道子则在一天之内就画成三万余里的嘉陵山水,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来画,一定是比较粗放、简练的。这说明那时的绘画已经有了工笔、写意的区别了。到了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主张画画“不求形似”,而应写情寄意,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绘画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图》,画一株枯树、一块顽石,石后露出一、二枝竹子,树下几根细草。这幅画抒发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书法家却给以极高的评价。元代以后,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酣畅淋漓、讲究意趣的写意画大盛。这样,写意画就同遵守传统、恪守法则的工笔画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大派,长期地在画坛上争相辉映,代代地相传下来。
  五、工笔画中写意风格
  (一)线条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二)色彩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三)装饰性与平面感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写意,是指画家从事艺术创作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意境、意象,画家的精神、思想、审美情趣;也可以理解为以书写的笔法来描绘胸中的意象。写便是画,意便是意思。意还包含画家通过目视对所要描绘的形物摄取之后,经过心视,即与自我的审美情趣,思想相融之后产生的意象。中国画艺术的写意性,不但表现客观形物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精神,内在美,还表现画家自我的主观意识、精神、审美观、感情旨趣。既有具象的内容,又有抽象的成分;既有再现的形物,又有表现的意识;既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又强调主观的意志性。它们形意相融,主客相合,物我相契而又不互相排斥,构成了中国画特殊的审美艺术观。在画家的把握与引导下,借助笔墨表现出来,既反映了客观自然的美,又揭示了画家的心理世界。这才是中国画真正意义的写意性,既是对工笔画也是对写意画而言。写意性不仅仅是对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简笔水墨画而言。善于绘画的人注重作品的写意性而不拘泥于形物,形只是为了传载“意”的载体,只要达到传载“意”的目的就可以了。所以形的抽象、具象、简约、繁密应该根据画家所要表达的精神思想、意境来决定。 中国画中的写意性,就是有与无、虚与实的写照,表现在中国诗画中给人呈现出一幅幅朦胧飘渺,闪烁幻化的画面,如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佳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等,以画家特有的眼光审视自然世界而感悟到的那种宇宙意识和道的精神。宇宙意识和道的精神,在绘画和诗词中的表现尤为畅快淋漓,给人予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工笔画尤其要讲究意境,讲究虚实,讲究诗意,讲究情趣,只有这样才称得上绘画艺术。把写实与写意相融,自然之精神与画家的心境、情感合一,形神兼备,工写结合,也就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界于工笔与意笔之间。追求工笔画中的写意性的要有感而发,随意而作,只有发之有感,艺术品才会感人动人,让欣赏者领悟到作品的自然的内在感情,从而避免刻板和腻味。其二为虚实结合,才能灵动深远,工笔画中的写意性,最为关键的就是虚实矛盾,画面之所以刻板、呆滞,从技巧方面讲就是因为虚实处理不当。画境之妙,在于虚实变化。
  [1]奚传绩.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杜,1983.

采纳数:5 获赞数:9 LV3

错,两个解释对调一下就差不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素描用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