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界对人的积极影响环境能影响人的情绪?

当前位置: &
求翻译:Bar-on的情绪智力概念及理论模型1997年,Bar on提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合。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是什么意思?
Bar-on的情绪智力概念及理论模型1997年,Bar on提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合。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
问题补充:
Bar-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models in 1997, Bar on propos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s influencing people to meet environmental needs and pressures of a series of emotional,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combined. He believes tha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s to determ
Bar - on the emotional mental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models in 1997,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ar presented on the affected person to deal with environmental needs and pressures of a series of emotional,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He was of the view tha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s to dete
The Bar-on mood intelligence concept and the theoretical model in 1997, Bar on proposed that, the mood intelligence is affects the human to deal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pressure a series of mood, the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ability assembling.He thought the mood intelligence i
Bar-on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model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1997, the Bar on suggested tha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s affected people cope with environmental needs and pressures of a series of sum of all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He believes tha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ood intelligence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model 1997 of Bar-on, Bar on proposes, the mood intelligence is a series of mood influencing people to deal with environment needing and pressure, sum total of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ability. He think mood intelligence to determine important factor th
我来回答:
参考资料:
* 验证码:
登录后回答可以获得积分奖励,并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的回答。 |
我要翻译和提问
请输入您需要翻译的文本!我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情绪,易怒易冲动,
健康咨询描述:
我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情绪,易怒易冲动,工作生活分不开我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情绪,易怒易冲动,工作生活分不开
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08:28:58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36570称赞:3383用微信添加“快速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家人远程诊断和指导用药。
病情分析:这说明你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差,同时肝火旺盛。指导意见:第一位的还是要提高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发脾气之前先深呼吸,第二就是饮食上降降肝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帮助网友:4351称赞:75用微信添加“快速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家人远程诊断和指导用药。
病情分析:你自己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觉察,工作和生活都放在他们应该在的地方指导意见:有时候,心不要太软,原谅自己就好;有时候,心不要太硬,原谅他人就好。有时候,心不要太亮,照耀自己就好;有时候,心不要太暗,照耀他人就好。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百度智能推荐
其他信息专家观点、医患问答、经验分享
中医名词。指肝炎亢盛的病理现象。由于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所致。与情志激动过度也...
网友经验分享
浏览:71·
浏览:84·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泻火明目。用于肝火旺盛,目赤肿痛,视物昏暗,羞明...
参考价格:¥10
润肠通便。用于病后津液不足,肝火内炽,便秘腹胀。...
参考价格:暂无报价
疾病问题推荐
亲:您现在哪里不舒服?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多感官因素下物理环境对人情绪的影响——以北京市丰台区永合庄垃圾填埋
当前位置:&&&&&&&&&&&&多感官因素下物理环境对人情绪的影响——以北京市丰台区永合庄垃圾填埋
多感官因素下物理环境对人情绪的影响——以北京市丰台区永合庄垃圾填埋
发表日期:
刘露露&&&&
李红颖&&&&
李沐蔚&&&&
李昳婧&&&&
蒋佩林&&&&
郑俊&&&&&&
多感官因素下物理环境对人情绪的影响
——以北京市丰台区永合庄垃圾填埋场为例
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法,一方面比较当地居民与非当地居民对于虚拟环境情绪反应,以分析物理环境是否对居民心理存在影响;另一方面深入探讨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对本地环境的态度及采取的调适行为。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群体对虚拟环境的情绪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当地居民对虚拟恶劣环境的情绪反应更加迟钝,即对恶劣环境习惯化;当地居民尽管对本地环境极为不满,但行为上却通常消极地采取躲避的方式。这些以数据形式印证了人们对环境的“习惯化”,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对待环境、解决环境问题以保护居民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多感官;环境知觉;情绪反应
【Abstract】According to our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the landfill and deep interactions with the residents there,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and quantitative data via the survey. The present study is on the one hand aiming to compare the emotional responses to a virtual situation of local residents with nonlocal residents’ ,in order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living conditions influence the residents’ and give a further description of the residents’ living conditions, investigating what attitudes they take towards local environment and what responses they take to adapt,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ults shows that different& group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responses to virtual situation, and local residents reacts more dully to the bad virtual situation, which is called thresho Although local residents discontent with local environment, but they often take less action to avoid.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it’s evident that people will get used to environment,as a result we need to further think about how to reac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solve problems to protect the mental health of residents.
Keywords :Multi-Sensory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emotional response
2010年摄影师王久良举办了“垃圾围城”主题摄影展,将人们一贯忽视的生活垃圾放大到整个视野当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垃圾处理场、垃圾堆带着恶臭、噪声冲击着人们的认知。根据2010年的数据:北京每天生产垃圾1万8千吨,并且按照每年8%的速度在增长,预计到2015年,年生产垃圾总量将达到近1200万吨,北京一共有13个填埋场,其中两个大型的已经处于填埋封场的状态,其余填埋场的容量只能维持四年左右的时间。越来越多垃圾处理场附近居民对自身生存、生活所受到的非正常影响开始审视,对权益受到侵犯进行反击,越来越多学者专家开始讨论如何将垃圾影响降到最小,政府也更多地将资源投入到垃圾处理当中。
随着关注的增多,垃圾处理方面有着不少进展,如:早在2006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划”(),借着奥运契机推进了无害化垃圾处理;2009年,北京市市委和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而最近也提出“十二五我国将投500亿支持垃圾处理”()。
尽管近年来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已经有所重视,那些恶劣的环境仍然难以改变,而居住在当地居民在诉求无果后的生活也渐渐归复平静。他们的留守和迁徙到底如何抉择,他们的生存状态是艰辛无奈还是无所谓。他们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但在城市化的背景中显着尤其渺小。这么一群人,或是常住此地,被当作城市化的牺牲品,美丽家园变成垃圾填埋场,安土重迁却心有不甘;或是为求生存,告别家乡来京谋生,不得不选择恶劣环境暂住以求存。本地居民与外地迁客在不堪的地域中交织在一起。他们有自己的梦想而难以实现,他们有同样的诉求却无人知晓,他们用自己的健康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干净体面,过着灰头土脸的生活,畅想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就是我们的研究主体——北京市垃圾填埋场附近居民。
关于垃圾填埋场以及相关环境的研究问题,不乏有研究进行探讨,经过材料收集和分析,大概发现以下几类已有的研究方向:
(1)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与选址问题,如郭永龙(2001) 结合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特点,阐述了进行城市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来考虑垃圾填埋场选址和建设[2];
(2)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如席俊清等(2003)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状况的整体描述,并指出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存在缺陷、处理设施和环保措施不到位,场处理效果差, 二次污染突出等问题[3];
(3)垃圾填埋场自身特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政策,如唐文所叙述的垃圾填埋场的水污染源、噪声源和大气污染源等,对周边环境产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及土壤污染[1],孙亚敏、唐萍(2007) 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有渗滤液造成的水污染、填埋气造成的大气污染和重金属造成的土壤污染;探讨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关注的选址、污染源强、渗滤液处理、环境风险等问题[4];袁玉玉等(2006) 对国外建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和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的建筑垃圾的处置建议[5]。
与此同时,诸多学者也开始研究垃圾处理厂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主要是对居民的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分析,此类文献浩如烟海,不一一列举。还有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研究,主要分析因垃圾处理设施导致的社会冲突和社会流动,如《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张向和,2011)、《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关于环境污染的博弈分析》(张春英,2008)、《从温州市城市环境卫生设施选址难看公私权的冲突与协调》(袁松,2008)。
而伴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引入和发展,也有人开始探讨环境对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但是大都关注在人工环境如何适应、满足人的需求上。恶劣的生存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否存在,如何发生作用,作用形式怎样,影响多大,这些领域涉及很少。《环境保护问题的心理学研究——现状与趋势》(朱建军,2002,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文中,朱建军教授指出心理学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是存在并且有研究必要的,提出生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其后他与吴建平教授合编的《生态环境心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一书中,更多的研究了生态环境对于人健康、认知、行为的影响,但与环境心理学相差并不大,噪声、恶臭、垃圾堆等对于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很少涉及。
因此,我们将研究方向放在了环境污染对人的心理影响上。我们认为垃圾处理场作为污染的集中代表,视觉、嗅觉、味觉等多感官因素都集合在一起,对于人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调查研究更具代表性。在之后的讨论中,我们逐渐将心理影响圈定在环境感知觉上,垃圾填埋场是否改变了人们的环境感知觉?最后确定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就被锁定在了“垃圾处理场附近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生活于此的心理状况”。
、相关概念界定
多感官方面
多感官即视、听、触、味、嗅及平衡等感官刺激[8]。多感官理论又称“史露西伦”理论,其运用主要是多感官治疗体系,“史露西伦”的多感官治疗概念:在置身具有安慰性并兼具刺激性的环境,通过合适的感官设备,提供一个多重感觉的经验或唯一知觉焦点,简单地为患者满足其对“多感官”的具体要求。
这一治疗体系多运用于对于神经障碍型人群、孤独自闭症儿童等的治疗,例如老师在多感室内利用多感室内的荧光画板,书写荧光颜色的生字,透过强烈颜色的视像显示,刺激儿童的视觉感官,让儿童更容易记忆生字的字形。某些研究指出,具自我刺激行为严重的患者,置身在“史露西伦”的环境时,其自我刺激性行为会有明显的减少[8]。
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适宜刺激物,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物产生最大的感受力,从而产生清晰的、有一定意义的感觉,例如眼睛接收光刺激,耳朵接受声刺激,皮肤接受触觉、温度刺激等等。平时人们最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3]。而人们对于物理环境的感知是通过多感官的视、听、触、味、嗅觉为途径的,因此我们打算运用多感官的各种因素来探究环境对人的影响。
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过程,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王征在《分析居住区院落空间设计与环境知觉》中这样定义环境知觉:环境知觉(即人对于环境的认识)是通过知觉的作用进行的以一套源于经验、学习与发展的模式来接受信息、对环境理解、判断,同时产生知觉,是经过理解后的环境并非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给知觉系统调整过的认识环境。因此可以说,环境知觉是生物、生理、心理、行为、社会、自然、空间和时间因素等综合性的统一。本研究认为环境知觉(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是指对环境问题的直接感知、察觉,涉及情感、意志、知觉意识,如烦恼、担忧等。
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研究方向的确定
以往研究不足及本研究改进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总结,我们发现以往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于垃圾填埋场这一环境,而没有考虑过生活于这一地区的居民是怎样的状态,为什么还是有居民居住于此地,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以垃圾填埋场这一环境为依托,从社会学的视角关注生活在附近的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向人们描述一个真实的生活在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居民的生活状况。
(2)一些文献关注到了垃圾填埋场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的影响,如吴梦奎等(1998)通过大型带水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健康影响的调查,得出学龄儿童调查组全学期因病平均缺课学时、感冒及总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对照组的结果[6]。有关研究证明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非常密切,某种生理变化或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那么我们自然就想到了居住于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居民在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的同时心理状况也受到了影响,因此本研究想要了解本地居民受到了哪些心理影响,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
(3)有研究呈现了某个具体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有关于噪声影响的研究,如舒莉、吴建平(2007)在研究中全面揭示噪声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得出噪声不仅对听力、血压、睡眠等有不良影响,还会诱发人的烦恼、习得性无助,容易造成儿童的认知障碍等结果[7]。本研究重在探查垃圾填埋场的哪些方面对人们的影响更甚,怎样平衡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关系。
、研究材料
访谈提纲的确定
访谈问题有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对居民生活状况的描述,包括家庭状况、工作状况、休闲娱乐、公共设施及社会保障和居于此地的原因等,其次是居于此地的环境感知,对本地环境的多感官方面的看法,且在访谈过程中具体问题有所改变。
研究主要通过自编式问卷完成。问卷由个人基本信息和《环境感知形容词量表》组成,问卷包括当地居民和对照群体两个版本,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在以上两部分的基础上增加了现实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感知和环境调试行为作为问卷的第三部分。问卷形容词部分的编制主要参考了钟杰和钱铭怡编制的中文情绪形容词检测表[11],该问卷共30个条目,分为烦躁(F)、愉快与兴奋(HE)、痛苦与悲哀(PS)、愤恨(AH)4个维度,其各维度的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均在0.8以上,经过重测和校标关联效度分析得出该问卷具有合格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量化研究。
本研究问卷分为环境较好和较差两种虚拟条件,每一条件下包括15个条目,共30个条目,其中环境较差虚拟条件根据人们感知环境的方式分为视、听、嗅三种情况,这样以来问卷共有四种虚拟环境,分别是环境优美地区、视觉较差环境、噪音环境、难闻气味环境。研究人员通过查阅网络和书籍等资料选取对应的四种图片:环境优美的小区、存在固体废弃物的城市郊区、车辆拥堵的街道以及焚烧垃圾的环境,探究居民对这四种虚拟环境的情绪反应知觉。
访谈对象的确定
为了让我们的调查尽可能的全面完整和科学,我们采用分类抽样的方法选取了30个访谈对象(实地寻找的访谈对象36个,但是其中6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到最终的要求)。我们根据前2次的实地观察和简单聊天,在制定分类标准时将访谈对象划分为4个层次,首先是本地和外地,在本地和外地之下还按照男女不同性别进行第二次分类抽样,在第三个层次上我们将外地人按照“是否有家人共同居住”作为参考标准,最后,在以上分出的6组中,每组我们尽可能多的选择各种不同职业的人进行访谈(包含失业状态),各5个。最终形成30个样本。
表1样本划分
样本组划分
外地男家人在本地
外地男家人在老家
外地女家人在本地
外地女家人在老家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
表2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
居住时间(针对外地)
儿子一家(含孙子);
卖自家种的菜
老人、孩子;在老家
老人,妻子孩子;
妻子、两个儿子
老人,丈夫 女儿
五金杂货店
卖自家种的菜
公交车乘务员
外地(河南)
妻子、父母、女儿(在本地)
外地(河北)
妻子、儿子(在本地)
外地(黑龙江)
妻子、岳父母(在本地)
外地(武汉)
妻子、儿子、女儿(在本地)
外地(重庆)
儿子(在本地)
儿子一家(含孙子);在老家
外地(安徽)
老人,妻子孩子;在老家
外地(黑龙江)
探亲戚6个月
老伴在这边,儿子女儿在老家
退休(原来是司机)
外地(贵州)
妻子、父母、儿子在老家
外地(河北)
儿子、女儿在老家
丈夫、小儿子(在本地)
蛋糕铺打工
外地(山东)
儿子(在本地)
外地(安徽)
女儿(在本地)
外地(吉林)
丈夫、儿子(在本地)
外地(吉林)
丈夫、父母、岳父母(在本地)
蛋糕铺打工
外地(河北)
老人、孩子;在老家
外地(东北)
儿子孙子在老家
外地(河南)
父母在老家
蛋糕铺打工
外地(河北)
老人、孩子;在老家
外地(辽宁)
父母;在老家
问卷被试的选择
研究主要是以生活在北京市丰台区永合庄和北天堂两个大型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并且随机抽取了100位当地居民完成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其中男性占总人数的37.5%,女性占总人数的63.5%。根据我们之前的质性调查发现,在这个两个垃圾填埋场建立以前,这里主要生活的是本地的居民和一些外来打工人员。垃圾填埋场建立以后,大量的本地居民由于难以忍受恶劣的环境选择了搬离,留下小部分的当地人等待着入住回迁房。外来人口也有减少,但是由于当地房租价格便宜和附近众多工厂的存在,外地人仍然较多。我们还发现生活在此地的居民大多数学历水平不高,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学历占绝大多数。
作为对比研究的普通人群体,我们主要随机选取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附近的100位居民,包括在校的教职员工、以及附近的普通居民。其中男性占总人数的51.8%,女性比例为48.2%。另一对比群体(大学生群体),我们随机选取了中国青年政治学以及北京市海淀区的其他几所高校(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200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其中女生占总人数的53.6%,男生占总人数的46.4%。
、研究过程
访谈抽样过程
对于调查地点,我们先对现有的垃圾处理场进行筛选,在现有的垃圾填埋场或者综合处理场、转运场当中,排除已经封场的、附近(指以垃圾场为中心,1.5km以内,下风向2.5km)没有居民的或居民较少的地点,在剩余的对象中,我们依据:1、附近居民较多;2、建立时间、运营时间较长;3、居民构成较多样。我们在实地调查了永合庄垃圾填埋场、六里屯填埋场、高安屯综合处理厂等地后,最终确定永合庄作为实地考察点。
访谈过程主要采用实地考察观察法和结构式访谈法。
访谈主要内容是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及对当地环境的看法。
我们大概花费了一周的时间(整个调研阶段的第二周)在永合庄和北天堂实地观察,走访了垃圾站,观摩垃圾的储存和处理及垃圾站人员的工作,然后拜访村委会,了解村子居民的分布情况以及搬迁情况。沿着村庄大小街道进行走访,沿途记录道路两旁居民的工作状况(摊贩、店铺)和生活场景,大致掌握了各种行业的小聚居地(如蔬菜摊聚居地)。并和路边商户进行简单交谈,了解一下大致情况以备我们访谈内容的选择。
在讨论并综合现有文献,整理好访谈的文稿之后,实践的第三周是我们的深入访谈。大家集体出发,大范围的对永合庄居民进行基本资料的收集。随后我们从中选取了满足之前样本划分的访谈对象。访谈时,我们6人分成了三个两人小组,一个人负责主要采访,另一个负责拍照、录音、观察等记录。在当天返校之后就对采访录音和相应照片进行汇总,保证将访谈中所获得的全方位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包括文字,神态,姿势等),总结当日收获,逐渐丰富我们下一步的访谈内容。
问卷设计过程
本调查主要通过多感官的因素来探究垃圾填埋场对附近居民造成的心理影响。研究问题包括:(1)垃圾填埋场的哪些特质对居民的心理状况产生了影响,其程度分别是如何?(2)与普通人群以及更加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相对比,垃圾场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3)面对垃圾填埋场的影响,当地居民是否存在相应的调适行为?
本调查在研究初期存在以下个人假设:
(1)、长期生活在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居民对较好和较差的环境的情绪反应都较迟钝,情绪敏感度较低,且逐渐习惯化。
(2)、大学生群体与普通居民及当地居民相比,对较差环境的情绪反应知觉较灵敏。
将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6.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两次因子分析、内在一致性分析。针对环境较差地区的题目,第2次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项目数减至15个,3个因子,这些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达到65.22%,较好的解释整个量表的方差,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各因子中的项目负荷量介于0.42至0.82之间,其中项目负荷量在0.50以上的项目数为15个,有效因子数3个。
4.3.3.1项目分析
参与项目分析的项目为15个,在因素分析前先进行项目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先计算问卷的总分,把总分在前25%的被试群体设为高分组,总分在后25%的被试设为低分组;再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不显著题项剔除。同时做各个项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检验。详见表3。
表3项目分析
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
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数据表明,各项目与总问卷的相关极其显著,而且所有项目的T检验结果都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
4.3.3.2效度分析
(1)构想效度。本文用因素分析来检验《环境知觉情绪量表》的构想效度。构想效度是指测验对理论上的构想或特质的测量程度。若因素分析中抽取的共同因素与理论结构的心理特质甚为接近,则说明该测量工具具有构想效度。
1)线性检验。因素分析要求观测变量间呈线性关系,因此在因素分析之前先进行变量的KMO与球形检验。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度性度量,当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是用来检验相关阵是否是单位阵,即各变量间是否独立。若p值小于0.05,则说明相关阵是单位阵。经检验得知,KMO=0.898,适合做因素分析。p=0.000&0.001,说明指标间并非相互独立,取值有关系,适合于做因素分析。
2)因子抽取。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加方差极大旋转,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在进行因素分析的过程中,根据以下标准删除因子:最大负荷值小于0.3;各个变量在几个因子上的负荷都比较大;一个因子上的题项不少于3个。结合碎石图,最后抽取3个共同因子,共解释方差70.478%,详见表4和表5。
表4.各因子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9、10、11、12、13、14、15
1、2、3、4、5
表5因子负荷
3)因子解释。因素分析结果与最初的设想基本一致,因子1可以概括为痛苦与愤恨,包括第9、10、11、12、13、14、15道题目,因子2为烦躁,包括第1、2、3、4、5道题目,因子3为愉快与兴奋,包括第6、7、8道题目,这三个因子基本上可以很好地描述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情绪反应,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有可能同时存在。因子1和因子2包括悲哀、不安、痛苦、烦躁等负性情绪,而因子3则包括高兴、兴奋、安心等正性情绪,这就适合本量表对个人对环境状况情绪反应的测查。
4.3.3.3信度分析
表6 因子与总问卷的α系数以及因子与总分的相关
Cronbach'α系数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如表6所示,各因子之间的相关低于个因子与总问卷的相关,说明各因子之间存在相对对立性,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各因子与总问卷呈极其显著相关;各因子的Cronbach信度系数均高于0.87,整个量表信度系数高达0.91,说明笔者编制的环境感知形容词量表具有可接受的内在一致性信度。
《环境知觉形容词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效度。总问卷和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03、0.906、0.895、0.875,表明各个项目具有正相关,各因子内部一致性均达到中等以上正相关。问卷15个项目,经因素分析共产生3个共同因子,分别是痛苦与愤恨、烦躁、愉快与兴奋,解释70.478%的方差。各因子与总问卷的相关在0.146~0.932之间,呈现高度相关,显著性水平达到p&0.01的显著水平,说明各因子与总量表方向一致,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综上所述,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具体了解不同群体虚拟环境知觉情况。
以上三个因子可以总结为正性(因子三)和负性情绪(因子一、二),同理,针对环境优美地区的题目经过上述操作,同样可以总结为正性(因子二)和负性情绪(因子一),且具有合格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反映人们对不同环境条件的情绪反应程度。
、访谈结果分析
居民在此生活原因及生活状况
选择永合庄作为居住地的原因
永合庄垃圾填埋场的时间已经很长,曾因恶臭过于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引起居民抗议。丰台区政府及时出台措施,如除臭系统建立、雨污分流、丰台区转运中心建设等等以降低影响。与此同时另一项重要并行措施则是——拆迁。毫无疑问,作为距离垃圾填埋场最近的村子,所受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居民选择在此居住的原因,我们在访谈中进行详细询问并分析。
如前面所言,当地居民分为本地的和外地户籍人口。但在拆迁和污染的大背景下,他们为什么还选择居住在此?
根据访谈整理出的内容分析来看,本地居民仍然居住在此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安土重迁。主要是老人们,他们在永合庄生活了很久,不愿离开这里。同时,也觉得没有离开的必要。但同时,他们的子女往往已经在北京或者其他地区安置生活。
“我就在这儿长大,现在都老了,还能去哪儿啊?现在不还没拆么,我就先待这儿,等哪天必须走了再走。我儿子买了房子,我就偶尔去去。”——7号访谈对象
2、受到牵绊——因为工作在此(或者家人在此工作)、房子未拆,需要照料。
“嗯,我给这片人送水,对,他们的水都是我送过来。还不能走嘛。而且,这搬迁不是停了么?先待着嘛。等这边人都走了再说”——3号访谈对象
3、目前经济能力有限。认为房价过高,装修成本高,还要考虑就业、儿女教育、医疗等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暂时不搬。
“现在搬?我们工资都不是很高,嗯,政府给的安置费是有点,但是房价这么高,还要装修。儿子过去还要上学,那边物价又高。说不定还得换工作。所以现在还没打算的。”——10号访谈对象
4、&认为安置费过低,或者搬迁当中不公平而拒绝搬迁。这部分人有很大比例。他们也是对环境污染、搬迁反应最激烈的一批人。他们认为在搬迁补偿当中存在诸多不公平、不透明,对村领导班子甚至乡镇政府失望,但同时又对更上级的政府怀有期望,希望能够解决问题。对媒体甚至来采访者都极为热情,希望能够被报道,以获得更多关注,使得利益被保障。他们会采取多种措施,比如上访、告知媒体、上网发帖等形式来表达意见。
“我没打算拆。因为他这.我们村的头儿啊,跟巷里那个,姓杜的那个,还有,现在姓苏的那个,已经就给,逮进去了,他们贪污……就因为不合理。我跟您说啊,这前院姓毛,这间,他是杀人犯,判了十年,出来了。他惹不起,我们前后院面积都差不多,差一百多万,您琢磨我能走吗?”——5号访谈对象
“对,我上网去发过,说这儿环境不好,希望有人来报道一下。必须说,不说没人管的。”——4号访谈对象
而外地来此租住房屋的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因为本地的房租较为便宜,大概300元一个月。但是其中也有个别差异:1、部分人是因为此处人口较多,外来租住人口多,因此在本地开办超市、水果摊、餐馆,至今仍然居住是因为本地还有人,都表示会继续呆下去。“我们就是做生意嘛,等这儿人走多了,咱们再走。现在,还得继续做下去。”(29号访谈对象)2、工作靠近此地。外地人大多是亲友介绍来到此地。
同时,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外地人对未来生活预期较好。他们离开家乡来北京奋斗,也大都认为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会更好。但本地人却对未来预期并不赋以高值,他们更多的认为生活只是重复,工作本身并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更多的预期变化是在搬迁获得的拆迁费等突遇变化。
经过分析发现居民生活状况基本居于城乡结合部的水平,且存在着较大的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差异。
1.1.2.1家庭状况
(1)婚姻状况
纵观整个受访者信息表,我们发现30个访谈者中,只有2名受访者还是未婚(28号受访者和30号受访者分别处于恋爱阶段和刚分手阶段),其他人中,25个处于已婚状态并且维持稳定的家庭关系,剩下3个分别是离异或者丧偶。总体来说,生活在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居民很大一部分是已经在这里建立起稳定的家庭关系,不论是来自本地还是外地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现在选择留在垃圾填埋场附近的人大多是已经家庭关系稳定的,不愿意动荡的。而未婚的28号受访者表示在这里的工作只是暂时落脚的,会考虑搬离这里去其他地方打工;而30号表示已经在各处寻找新的工作,因为她不打算在垃圾填埋场附近安家,打算去新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天地。
(2)家庭成员是否也在垃圾填埋场
我们在选择外地访谈对象时,除了按照性别之外还考虑到按照家庭成员是否在本地。这一点主要基于“家庭因素可能使得人们改变他们的环境容忍度”。我们假设因为家庭因素,他们不得不接受永合庄这样一个较差的环境。而在访谈对象当中,外地人对于环境的都有所抱怨,都有提及很难忍受。但只有两位独自在此处居住的外地人(17、30)表示“难以忍受,看看要是还是比较难闻就搬走了”。
1.1.2.2人际交往及娱乐
当我们再次回顾整个永合庄居民的人际交往特点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大杂居,小聚居:因为各种原因而大量居住在此地,有局部性的人口稠密的现象,但是落实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更多的是熟识的人三三两两在一起,而整个村落互相熟稔的感觉几乎没有。村口有一村民娱乐休闲场所,其间分布着不少健身器材和供人休憩的桌椅,这也为我们的观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我们长时间在休闲设施处停留时,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人们的来去均是以小团体规模的游走,其性质多为一家人的散步或者工友的集体娱乐。而不同团体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
然后在我们的直接访谈中,受访者对于人际交往普遍没有太多的热情去陈述。有几位食品包装厂的女性工人表示每天有几个工友上班下班,晚上吃了饭围坐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基本就是生活常态,基本不涉及与陌生人乃至周围人的认识与交流,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孤独或者封闭。而且通过交流得知,他们都是来自河北唐山的农村,有自己群体的沟通方式和生活节奏,对周围各地的外地人知之甚少。同样,我们还采访了另外一家人,他们是本地居民,从他们口中得知,年轻男子都已经外出谋生,家里都是老人和小孩,没有固定工作,也不参加什么群体活动,跟外地人的关系更多是一种房屋租赁的商业关系,所以人际交流仅限于本地人之间,这里我们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不同家庭的小孩儿大都也是各自的母亲在照理,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起嬉戏。所以不难总结中该地的人际交往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本地人与本地人之间较为紧密,外地人更多是以地域为划分的局部人际交往。
“我们都是生意人,平时哪有时间玩啊。也就晚上去那个场子走走。不过我们周围这些人还是会有打牌或者跳舞的,嗯,就自己组织。”——26号访谈对象
“也没什么好玩的,就是回来看看电视,说会儿话就睡觉了”——11号访谈对象
“闲的时候,喝酒!抽烟!…一烦的时候,喝多了,就睡觉了,什么都不想了”——5号访谈对象
由此基本上看出,由于远离市区,本地娱乐设施缺乏,居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无非是看看电视,在我们的观察中,有部分人中午会聚在一起打牌。随着搬迁的进行,村子也越显萧条。孩子们大都在街上独自奔跑或是在家人照看下骑骑车。
1.1.2.3住房情况
我们小组在访谈中得知:本地人的居住地基本都在垃圾场建设中搬迁出去了,而进一步的攀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给本地人置办的新房没有完全落实,存在着地基凹陷、房间渗水等多种问题,所以有的本地人不得不面对老家拆迁,新房不能住的尴尬境地,而在组织的多次上访中,也未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外地人情况就比较简单,基本是以极其低下的价格,一般每个月300的价格租赁的本地人尚未拆迁的老屋,而且居住时间也是根据拆建时间而定,就像浮萍一样,驱之即散。当然房租便宜也有代价,经小组观察,房屋基本是脏乱差,安全条件存在一定隐患,很多人工修补和堆砌的痕迹。配以街道的肮脏的环境,淤积的下水道排水系统。矮小又拥挤的临时出租房让人难以接受。
这也引起我们另一个疑问,是否因为经济状况较差,而导致只能选择较低房租的地方居住,而这一选择其实也就选择了环境较差的地方,同时也就意味着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环境?由此,当他们在不得不容忍这种情况时,环境知觉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也为我们接下去的研究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
1.1.2.4公共设施及社会保障
前往永合庄大概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只有一路678公交车到永合庄。当地的道路情况极差:地势较低,721大暴雨后,道路基本上被淹没,一辆678曾在水中抛锚导致道路阻塞;道路坑坑洼洼,找不到多少完好的路面;绿化较差,尘土飞扬。
“东口那边路一直不修,修了也没用,垃圾车,还有那个水泥厂的车子,都从那儿走,到处都是坑。”——7号访谈对象
村子里面的环境也不容乐观,道路因为积水褪去后,许多垃圾积淀在道路两旁,有种腐烂的味道。在村子的一个十字路口有个垃圾池,垃圾被扔的遍地都是,不得不站的很远。
村子的饮水基本上是桶装水或者铁路用水。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当地居民在享受着医保及环境污染补贴的时候,外地人却只能默默承受。如何解决外地人在北京的社保权益,是值得关注的。
环境体验与评价
环境体验——客观物理环境
访谈过程中访谈对象普遍认为本地的水污染和难闻气味影响较大,而噪声污染反而没有那么严重。
气味是垃圾场最显著的特征和影响,所有的访谈者不约而同表示,天气闷热时、阴雨天气压低时垃圾场的臭气是最明显的。
“08年到10年味道都比较重,有的时候得关紧门窗待房间里,不敢出去”——16号访谈对象。
“这两年还好,就是下雨天特别难闻,下雨过后要是闷热也很难闻的。”——22号访谈对象
这一观点在其他访谈中也得到了肯定。除了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季节上的变化也很明显,尤以闷热的夏天为重。冬天略轻。一位64岁的本地大妈则称,自己最开始因为垃圾场的气味情绪很低,但是后来慢慢看到拆迁的房子修好了,心态也就好了很多。而另一位53岁的本地居民边大叔则表示感觉气味上没什么影响。
早前就有研究对永合庄垃圾填埋场附近村庄北天堂地下水质做过研究,(《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评价--以北京北天堂垃圾填埋场为例》)北京市目前共有23个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地下水源补给区,一旦这些填埋场的渗滤液通过包气带进入地下含水层, 将会引起地下水源的大面积污染。
北京北天堂村及附近永合庄岩性为粘性土、砂土和砂砾石。其含水层为潜水系统, 岩性主要为砂土、砂砾石,透水性较好。北天堂村东部分布有多个生活垃圾填埋场, 场地下覆地层岩性为砂砾石, 有许多建筑采砂坑。在早期,城市生活垃圾往往直接在采砂坑中填埋,未采取任何污染防治措施。从 1989 年开始, 北京的城市生活垃圾陆续在此进行填埋,形成的多个生活垃圾填埋的占地面积在 2万~16万m2不等。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永合庄垃圾填埋场对该区域的地下水污染非常明显。因此,这些客观数据让我们更直接地知晓永合庄这里受到的威胁也不会轻的。
“咱们这儿基本上都是买桶装水的,也有那边几家用的是铁路的水。自来水,那不能用,特难闻,有脏东西。不是垃圾站的渗淋液嘛”——3号访谈对象
在噪声方面,基本表示垃圾站运营过程并没有太大噪声。靠近北边的认为噪声较大,但主要是由于运货大卡车造成的。
环境评价——主观环境感受
在访谈的设计中,我们提到了居住在当地的人们对于垃圾填埋场的看法,在访谈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把这个问题当做访谈的主要问题,收集完数据之后,通过分析,我们基本上得到了以下结论,人们普遍对当地的垃圾填埋场表示了厌恶的情绪而且也呈现了出了当地人与外地人不同的态度的特点。
当垃圾填埋场建立,也就意味着给永合庄打上这样的标签:污染与肮脏。各类化工厂、建材厂在此地建立,带来的是轰鸣的卡车与漫天的灰尘。于是当地居民们不得不搬迁,或者忍受这样的环境。在我们的访谈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那种对现在环境的厌恶与无奈。“村子的安宁被打破了,现在什么人都有,车子来来往往。”对于未来生活的不抱期望,普遍认为长期居住会影响身体健康,而至于搬迁,却受着经济的制约。
对于外地人来说,垃圾场对他们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首先,他们来到这务工也是迫不得已之举,因此他们对这个地方的环境要求就不是那么高,加上本地的租金价格低廉,所以他们乐于接受到这里租房生活;尽管如此,他们对于垃圾场对环境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的反映,据分析的数据表示,每当到了阴雨天气,这个地方的气味就会恶臭难闻,他们一般也无法出门,只能呆在家里,在问到他们是否乐意在这样不好的生存环境下生活的时候,他们均表示由于是生计所迫,他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环境。
“都是来北京找机会的,现在暂时住这儿吧。忍忍就行了。等之后好了就会搬走的。”——28号访谈对象
在访谈过程当中,我们深入的接触了永合庄居民和他们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立使得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许多本地人搬迁至他处,也有许多人留了下来,承受着诸多不便。同时许多外地人来到这里,找寻美好生活的契机,也因而在忍受现在的不够美好。
整个村子像是一个正在消亡的生命,但却也充满着另一种生机:许多建设项目、生产工厂在此地开工建设。我们可以预想,这里的人们终将进入到另一个群体当中,进入城市内部,而这里,也将成为为城市服务的另类“村庄”。
而我们的研究还要继续。从访谈当中,我们发现居民大都表现出对垃圾填埋场的厌恶,对环境污染的反对。但是是否真的如此?垃圾填埋场对他们的影响究竟还有多少?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是否会使得他们环境容忍度上升,对环境的知觉迟钝?我们试图用问卷来找出答案。
、问卷结果分析
不同群体对虚拟环境的感知状况
1、三个群体在四种虚拟环境下的情绪反应程度
表7三个群体在四种虚拟环境下正负性情绪反应的方差分析结果
3.15±1.04
3.38±1.07
3.15±1.17
3.42±1.05
3.54±1.08
3.35±1.12
1.34±0.78
1.28±0.74
1.37±0.83
1.31±0.84
4.66±0.74
4.70±0.79
3.45±1.04
3.54±1.12
3.64±0.94
3.48±1.08
3.35±1.08
2.58±1.01
1.24±0.69
1.30±0.81
1.89±0.41
4.63±0.87
1.53±0.43
注:其中1、2、3分别表示大学生群体、普通群体和当地居民
由表7可知,三个群体在环境优美地区、视觉较差环境和噪音环境的正负性情绪反应均存在显著差异,嗅觉较差环境的正性情绪具有显著差异,但负性情绪则差异不显著。在噪音和难闻气味环境上的负性情绪反应平均值均高于视觉较差环境,即三个群体对视觉较差环境的容忍度较高,更难以忍受噪音环境和难闻气味环境,这与目前我们总体固体废弃物随意丢弃的物理环境是一致的,大家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因此对它的容忍度就相应地提高了。
具体来说,在三类视、听、嗅觉较差环境下,对比大学生、普通群体和当地居民三个群体,负性情绪平均值由高到低分别是普通群体、大学生和当地居民,普通群体与大学生的差异在文章后半部分有所解释,两个群体虽然平均值不同,但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在问卷填写过程中大学生群体表现得更为理性,对情绪形容词较为斟酌,因此平均值较低;而当地居民产生的负性情绪最少、正性情绪最多,也就是说当地居民对于恶劣环境的容忍度与其他群体相比是较高的。
而在环境优美地区条件下,当地居民的正性、负性情绪平均值都较低,研究者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就得出了这一结果原因,不少居民表示“这种环境离自己太远”,或者“不可能住到这么好的地方,没什么感受”。
2、学生和普通群体对虚拟环境感知的差异分析
经过F检验及事后检验,对比大学生和问卷中所设定的四个虚拟环境:环境较好地区、视觉较差环境、听觉较差环境和嗅觉较差环境,尽管平均数有所不同,但学生和普通群体并没有显著差异,这就推翻了本研究对于三个群体的假设b,因此在以下部分这两个群体合并为与垃圾填埋场附近居民作对比的对照组来进行数据分析。
3、不同属性居民的对虚拟环境的感知差异
表8不同属性居民对环境优美地区情绪反应方差分析结果
3.29±1.15
3.18±1.19
1.84±0.49
1.71±0.43
高中及以下
2.98±1.19
3.45±1.09
高中及以下
1.70±0.50
1.87±0.44
3000元以下
3.10±1.20
3000元以上
2.90±1.13
3000元以下
1.80±0.56
3000元以上
1.70±0.44
年龄段对所有虚拟恶劣环境的三种情况产生的正性情绪具有显著差异,年龄越高正性情绪越多,而负性情绪没有显著差异,不过普遍是年龄段在30岁以下的群体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而对环境优美条件则是正性情绪没有显著差异,负性情绪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高负性情绪越低。学历水平对所有虚拟恶劣环境的三种情况产生的正性情绪具有显著差异,学历越高正性情绪越低,而负性情绪没有显著差异,不过普遍是学历较低群体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而对环境优美条件则是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均存在显著差异,学历越高负性和正性情绪均越高。不同收入群体对环境优美地区的情绪反应不存在显著差异,对所有虚拟恶劣环境的三种情况产生的正性情绪具有显著差异。
4、两个群体不同性别对虚拟环境的感知差异
笔者将男女生分为不同的组,运用2*2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个群体男女性在4种虚拟环境条件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结果由于数据较多,故不予以报告呈现。
群体间在这四种虚拟环境中产生的正负性情绪均存在显著差异,但群体内男女性别不存在显著差别,对于难闻气味环境群体与性别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对于对照组,男性在3种虚拟恶劣环境感知正性情绪平均值高于女性,而优美环境感知正性情绪平均值低于女性,这与当地居民正好相反。
总的来说,男女性对噪音及难闻气味环境的负性情绪平均值高于视觉环境,而正性情绪则没有差别,这与前面群体的总体结果也是一致的。
5、当地居民对现实环境感知与四种模拟环境感知的关系
表9当地居民现实环境感知与4种虚拟环境感知的相关分析
现实环境感知
环境优美地区
视觉较差环境
听觉较差环境
嗅觉较差环境
现实环境感知
环境优美地区
视觉较差环境
听觉较差环境
嗅觉较差环境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现实与虚拟环境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由表9可知,当地居民对于垃圾填埋场这一现实环境的感知与他们对于4种虚拟环境的感知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换句话说,生活在垃圾填埋场附近这一点已经极大影响了他们对于环境的态度,也许认知方面他们与普通群体没有很大的差别,理性上都能判断环境的好坏,但他们的对于这种环境的个人接受度却是变化很大的。
当地居民状况方面
1、居民属性与其虚拟环境感知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居民的年龄、学历、收入等因素对他们对于4种虚拟环境的感知并没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当地居民对于虚拟环境感知的差异不是这些因素造成的,这样也同样印证了我们的假设,由于生活在垃圾填埋场附近,长期受到较差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对于环境的感知阈限提高,情绪反应也较为迟钝。
2、居民调适行为的总体描述
环境污染的调试行为就是指居民对具体环境问题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法的行为能力。那么生活在垃圾填埋场附近、长期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的当地居民会产生怎样的调适行为呢?
(1)居民对当地的环境如果不满意,那么他们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当地环境?统计结果见表10。从比例来看,超过半数的居民很少或没有采取有关措施来要求改善环境。在采取的措施中“打电话给有关部门”得分相对最高,所以打电话是居民最常用的要求改善环境的措施。对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的调适行为以“尽量不出门”为最常用的措施;对水污染调适行为主要采用的是“购买桶装水”。
(2)当受到环境问题困扰时,居民最常用的措施是在家中规避。向同事抱怨、搬家和不采取任何措施都属于很少使用的措施。对居民来讲,搬家是最为有效的环境调适行为。当不能容忍环境压力时,就可能寻找更合适的居住环境而搬家。对居民的搬家想法调查结果表明:没有考虑过搬家的居民只有12.6%,这对于有着故土难离思想的中国人来讲,想搬家或曾经想搬家的比例非常高。那么居民想搬家是否都是因为环境污染呢?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发现,想搬家的居民中77.5%都是因为环境污染的原因,经济原因只占18.3%,社会原因占4.2%。
表10 居民调适行为统计
percentage
percentage
1=不采取任何措施
1=不采取任何措施
2=向他人抱怨
2=使用耳塞
3=在家中规避
3=向他人抱怨
4=关紧窗户
1=不采取任何措施
1=不采取任何措施
2=向他人抱怨
为改善环境
2=写信给有关部门
3=尽量不出门
3=向媒体反映
4=关紧窗户
4=起诉有关部门
5=向人大代表反映
6=打电话给有关部门
1=不采取任何措施
2=购买桶装水
3=向他人抱怨
4=减少用水
(3)对居民没有或很少采取措施改善环境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48.1%的居民认为采取措施“没有用”,上诉或向相关部门反映不起任何作用。30.2%的居民不知道如何着手,9.1%的居民表示“习惯了,不采取任何措施”。另外还有 8.0%的居民表示自己是外地人,跟这儿没有关系,这儿的环境问题也跟自己没关系,等到打完工自己就离开了,所以环境怎样都无所谓。还有少数居民表示没有时间或等待别人采取措施解决本地的环境问题。可见,居民对居住区的环境问题所采取的调试行为相对比较被动。这种结果对于主管部门来讲值得反思。接近一半的居民认为没有用,说明主管部门在以往的环境问题解决方面不得力,也经失去了公信力。另外三分之一的居民不知道如何采取措施改善环境,监督环境污染,所以今后政府部门在宣传和环境教育方面急需加强。
3、居民属性与调适行为分析
居民属性不同,其对环境污染调适行为可能有差异。在本研究中,数据显示居民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与居民的调适行为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所以我们由此推断,对于这样一群人来说,环境对他们内在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强大的,但是限于学历的因素和年龄层次的高龄化,他们所能对待环境污染的方式也只能是个人方面的被动应对,一大批的外地居民甚至认为如果搬家就找不到像这样一个租金便宜的地方了,反而觉得政府对本地的拆迁措施不符合他们的利益;而还留在这个地区的本地人,基本上是年龄较大、没有资金、对拆迁补偿以及对所搬楼房不满等因素,尽管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那点儿对本地的依赖也在拆迁的大潮中消磨殆尽了,只是消极地等待,而面对环境污染当然是尽量在家中躲避,也不愿主动解决问题。
两个群体关于虚拟环境感知的对比
当地人在长期处于垃圾填埋场周围的情况下,同时本地生活环境也日益恶化,他们对于垃圾填埋场这个巨大的污染源保持了较高的敏感度,反对垃圾填埋场在自己周边的存在。但是,其在问卷中反映出对于三个具体的较差环境的照片,却并无明显反感情绪。这令人感到疑惑:居民们是如何在容忍较差环境的同时又鲜明说出对垃圾填埋场的厌恶呢?
在我们的访谈中,当地居民主要提及的是垃圾填埋场的臭味和水污染。但是从没有提及过本村的环境如何。正如前面所谈及过的,当地环境已经相当恶劣,十字路口四处乱丢的袋子,街道两旁的污水,门口堆放的各种垃圾,问卷当中第一张即是这种环境。但数据分析显示,当地人对于这张照片的负面情绪并不大,访谈中也有人说“这就是我们这儿嘛,这有什么,不还得过么”,说明当地人对于这些具体的、相较于垃圾填埋场微小的污染容忍度较高,敏感度下降。
我们尽可能的去分析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1、垃圾填埋场的影响。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与其他群体最为显著的差别正是垃圾填埋场的存在。垃圾填埋场作为巨大污染源的存在,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忍受恶臭等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在这种影响中,他们的抵抗能力也不断增强,心理敏感度不断降低,环境容忍度上升,环境感知觉弱化。但同时,因为社会、他人对垃圾填埋场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居民们也会因此对其保持着较高的“词汇敏感度”,媒体上的介绍、所接受的教育都将“垃圾填埋场不好,是巨大的污染”镌刻在他们的认知当中,进而在访谈当中,他们会很轻易的说出垃圾填埋场的种种不好。
2、社会分层导致的种种后续影响。我们发现,生活在永合庄的居民们,无论是来自他省还是本地人,大多是社会下层。我们在访谈、问卷中也得知,他们的文化水平大多不高、经济收入一般。因为经济收入的分层,使得他们在文化上也处于一个较低端的位置。他们天然的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在社会底层,人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关注自身生活环境的好坏,虽然他们向往更好的环境,但是生存的压力注定了他们只能暂时寄存于现有的较差环境。而政府也很难有更多的资源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城市底层的人往往居住在环境恶劣、较混乱的区域,他们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认知,忽视那些恶劣因素。他们的成长教育使得他们对于较差环境的不敏感。比如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去过的马各庄,这个村子大多是外来人员,从事一些低端产业。高安屯垃圾综合处理站在其2km外,对其影响极小。但是当地的生存环境令人瞠目:随地乱丢的垃圾、路上横流的污水、常常可见人们随意吐痰、基本没有清洗的公共厕所、低矮破乱的房屋。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人的心理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其表现行为也对环境产生作用。马各庄人民即是很好的代表。人们挣扎于自身的生存,而恶劣的环境给了他们不爱护生活环境的理由,使得他们对环境破坏更大,对恶劣环境容忍度更大。环境感知觉敏感度也下降了。
综上,社会分层导致人们接受的教育不一,使得人们本身便对环境感知觉出现较大差异,越底层往往容忍度越大。
而同时,政府在选择垃圾填埋场、重工业企业建址的时候,也往往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使得当地居民被迫接受这样的生活环境,而这又使得居民环境知觉继续发生改变。使得以上影响继续循环。
3、他人影响。在整个舆论媒体、周边人都大声疾呼垃圾填埋场造成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他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信念。
而另一个影响因素则有可能是类似于霍桑效应,当被访者接受采访时,会主动掩藏一些真实信念,以大众化、主流的观点来迎合采访者,从而达到群体认同或者被认可的效果。而或许在社会下层的人群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一些。我们会在接下来的研究调查中,用相似访谈调查进行验证,将两次访谈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一些原因。
访谈发现,当地居民对于本地现实环境问题觉得深受其害,认为本地环境污染严重,政府的工作很不完善,而同时问卷却表现出当地居民对于恶劣环境的“强大容忍度”,而其他群体对于视觉较差环境同样也“习惯化”了。这些都反映出人们理性认知对于环境的要求逐渐增高的同时,自身环境容忍度却在提高、敏感度在下降。
针对前文所分析的原因,首先应该重视环境问题对于人们心理造成的重大影响。“习惯化”看似有利,使得人们更好的适应环境,却忽视了有可能带来的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正如马各庄一样,人们开始破坏环境。政府重视了理性认知的推广,但很多时候这些理性认知并不一定能指导人们的行为,更好的措施仍然是加强人们对美学的追求,强化对于好环境向往的情感。
这也涉及到另一点,社会分层。如前文所说,社会分层导致的循环使得某些人可能一直存在于某种文化当中,处于某种社会环境中,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正义的。我们更建议增加机会的流动性,降低人们获得更好生活环境所需付出的代价,同时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对环境的整治。
另外,当地居民在面对环境问题困扰时,通常不采取任何措施,对待本地的水污染、空气污染也只是消极面对,很多居民认为采取措施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对政府所做的工作也不抱希望。
这些与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是自相矛盾的,这就给相关部门启示:居民的不愿意主动改变问题说明政府解决问题的公信力受到了挑战,有关部门该做的工作都没有做到,只是简单地实施拆迁,没能顾及居民的真实需求,成本高昂而收效甚微,这样只能导致公信力的进一步丧失。
本研究不足
本研究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首先在被试方面,由于对当地居民的调查较困难,因此问卷的被试量相对较少;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干扰变量,比如当地人与外地人,它直接影响了因变量的结果,但是它无法通过抽样来消除,因此我们不得不将其引入自变量,同时出现了两个群体的对比研究设计,赘加的变量使得原初设计中的变量关系复杂化,面对分析结果时,我们很难剔除其对结果的影响。另外在问卷的图片选取上主要考虑大多数人的看法,可能存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从而影响问卷的质量;最后问卷结论中为什么男性对虚拟环境感知的反应在不同群体上的会产生差异,这一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访谈结果显示当地居民言语中对垃圾填埋场及生存环境的不满情绪,但问卷结果却表明他们与普通人相比反而正性情绪更多,负性情绪更少,也即是更能忍受恶劣环境,那么我们可以推测正是由于生活于此地时间久了,居民对恶劣环境产生了习惯化,习惯化后的居民内在是可以忍受恶劣环境的,且由于周边的环境影响,反而自身开始破坏环境,随地乱扔垃圾等等。对当地居民而言,这种习惯化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然而对当地居民的“去习惯化”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因此我们想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使得居民不至于自身破坏环境,且在改善环境的诉求中不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习惯化就作为一个重要自变量来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
其次,本研究问卷部分有一个潜在假设,即每个人的情绪敏感性都是相似的,对待不同事物而产生的情绪反应也相似,而现实如何研究者不好判定,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将情绪敏感性作为一个被试变量加以控制,以验证问卷结果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由访谈结果可以看出本地人和外地人、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对待环境的态度的明显差异,外地人优于本地人,年轻人优于中老年人,由此结果研究者推测是对生活的预期这一原因影响了他们对待恶劣生存环境的态度和看法,因此预期也会成为接下来的一个重要自变量。
综上所述,在接下来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将操纵习惯化和预期这两个自变量,操纵情绪敏感性控制变量,探究被试对环境的情绪反应,以了解何种程度的习惯化和预期产生何种程度的情绪反应,从而在习惯化这一方面找到一个更好的习惯恶劣环境的程度。
[1]唐文.垃圾填埋场周边的环境治理[J].科技信息:355
[2]郭永龙.论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保护.-30
[3]席俊清,蒋火华,汪志国,曹杰山.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21-23
[4]孙亚敏,唐萍.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6-199
[5]袁玉玉,王罗春,赵由才.建筑垃圾填埋场的环境效应[J].环境卫生工程.):25-28
[6]吴梦奎,冯碧君,邬国框. 大型带水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健康影响的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407-408
[7]舒莉,吴建平.噪声与人的身心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664-666
[8] 陈文峰,江一波. 多感官训练体系的理念[J].社会福利
[9]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9
[10]陈葸静.音乐和阈限下信息对服刑人员情绪和认知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音乐.4-250
[11]王征.分析居住区院落空间设计与环境知觉[J].福建建筑,2001,(l):16
[12] 钟杰,钱铭怡. 中文情绪形容词检测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一、基本信息:年龄、籍贯、学历、家庭状况
1) 姓氏、性别(在访谈前的接触中获得)
2) 请问您的年龄是多少?
3) 您是本地人么?如果不是,那么您的家乡在哪儿?
4) 您的学历是?
5) 您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
二、来此居住原因
1.&& 您在这儿居住了多长时间了?
2.&& 您选择居住在此的是出于什么考虑?(当时选择居住在此的状况是怎样的?)
三、生活状况
1、 工作状况
1)&& 您目前正在从事什么工作?
2)&& 请问您的工作的地点在什么地方?距离您居住的地方远近怎样?
3)&& 您平时采取怎样的交通工具前往工作地点?
4)&& 您在到这里来之前从事过哪些工作呢?
5)&& 您目前的薪酬状况是怎样?
6)&& 请问您现在每天工作的时间是多长?
7)&& 每天工作下来您认为您可以承受吗?
8)&& 您是通过什么途径找到现在的工作的,通过他人介绍还是通过中介所?
9)&& 找工作中您是否得到了政府的帮助?
10)&您自己怎么评价自己的工作?
11)&您目前的工作您认为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吗,或者会持续多久?
12)&您对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期望?(您心目中希望自己今后从事什么工作?)
2、 家庭状况
1) 家庭年收入是多少?
2) 每年用于消费性的支出(食品、衣物、日用品、交通通信、住房、水电)是多少?
3) 请问您是否有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为多少?
4) 是否享有任何国家或集体任何形式的补贴?何种补贴?为多少?
5) 你现在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怎样(是否具有医疗保险)?
6) 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7) 你能大概描述一下搬来此地以前的生活状况吗?
8) 子女的相关情况(居住地、学习、工作、收入、基本生活状态)
9) 老人的相关情况(是否健在、健康状况、是否有人照顾)
10)&&&&& 每年是否有回家计划(每年回家几次、都是什么时候回家)
3、 居住状况
1) 请问您现在居住的房子是自己的还是租的?
2) 如果是租的,每月的房租大约是多少?
3) 方便介绍一下房内的设备情况么?比如是否有独立卫浴,家电设施?
4) 您觉得周围的基础设施如何?比如道路是否平整,交通是否便利,求医是否便利,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能够多大程度满足呢?
4、 生活节奏
请讲述您日常生活的一天基本是怎样的。
5、 人际交往
1) 您和同事的关系怎么样?
2) 您与邻里的关系如何?
3) 您跟他人交往通常有什么活动呢?
4) 您觉得其他人对您有什么形式的帮助吗?
5) 您会主动帮助身边的人吗?
6、 休闲娱乐
1) 你每天的闲暇时间是怎样分配的?跟搬来之前有什么不同呢?
2) 你平时是怎么安排这些时间的?
3) 你对目前自己的休息时间,休闲活动的安排有什么看法?
4) 您认为这些安排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是来自自身还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单调乏味,途径少,效率低,观念落后)
5) 如果有条件的话,您会有哪些休闲活动呢?
6) 您认为快乐是什么?您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改变么?
四、环境影响
1、 您对旁边的垃圾填埋场是什么看法呢?
2、 它对您的生活有影响吗?
3、 垃圾场的噪声(气味、垃圾、污水)对您有影响吗?
3、您觉得这个垃圾填埋场对您的生活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
4、您觉得搬到这儿后自己有什么变化吗?(比如身体上、情绪上)
关于环境感知觉的调查
亲爱的同志:
首先请原谅打扰了您的工作和休息。我们正在开展一项对环境感知觉的调查,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您所填写的问卷将为我们提供极其宝贵的信息,希望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本问卷不用填写姓名,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调查结果仅用于科研,不会泄露您的任何私人信息,请放心回答。
再次感谢您的理解和参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课题组
填写说明:
①&请在每一个问题后适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号码上画√,或者在&&&& 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第一部分:个人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 B、20~30岁&&& C、31~40岁&&& D、41~50岁&&& E、50岁以上
3、您的学历:
A、小学及以下& B、初中& C、高中(职高) D、本科(大专) E、研究生及以上
4、您目前的月收入情况:
A、1000元以内 B、1000元~3000元  C、3000元~5000元 D、5000元以上  E、暂无收入
第二部分:环境对情绪的影响
接下来会分别呈现四张图片,请仔细看图,想象自己置身其中,记住自己的体验,回答以下问题,在出现相关情绪时请在相应的方框内标记你的情绪强度,从1-5分别表示无或者很弱、较弱、一般、较强、很强,例:您在看到图片1时认为“烦躁的”情绪很强,在方 框内标记数字5,无该情感时标记1。必要时请重新浏览图片。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界对人的积极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