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遗书)。此景可待成追忆

还可以输入150字
标题已超出10个字
您发布过于频繁,请2分钟后重新发布
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哦!可以选择
赶紧当第一个评论者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新闻:
24小时42区 TOP 10
这事也许我办不了,但一旦有人出头,我绝不会风言冷语,也许没法摇旗呐喊,但至少表示本人的强烈支持!
人民大会堂里也没有人民
傲娇只适合女生用,你一个大老爷们用这招会被反噬到注孤生
知乎上最高赞同答案是我的好吧?中国的确极少发动对外侵略,只有失败的侵略才是侵略,成功的叫统一好不好?
好了啦,知道你们要什么了啦,直接拖到11分13秒就安啦。
好比女的夸前男友dd大,你受得了?
给你添了麻烦你就留着吧
别傻了,干部才有资格去做汉奸,你以为汉奸谁都能做啊!&&&&&&&&正文
台女星朱慧珍独女坠楼身亡 疑似已留下遗书
来源:北青网娱乐
  相关新闻
  资深女艺人朱慧珍非婚生女儿朱安婕,今日凌晨从住处坠楼。并留下遗书,称知道自己很傻,只盼好好离开。今天正好就是母亲节,朱慧珍意外得知女儿死讯,立刻从南部搭高铁北上,悲痛异常。其生父邢峰接到消息后情绪激动,不过他现因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探视。
  朱慧珍当年与邢峰遭到家庭反对,结不成婚,而后朱慧珍产下一女,独力抚养。而朱安婕到了长大以后,才知道父亲是秀场天王邢峰,但2人至此并未相认。邢峰一早接到女儿死讯,起初还以为是诈骗集团,不过,确认死者就是朱安婕后,难忍心中激动情绪,十分悲痛。邢峰妻子稍早前表示,邢峰想前往探视,不过碍于身体状况,暂不便出席。
编辑:郭丹
深度追踪:昨日网友爆料,迟帅与姚笛已谈婚论嫁,但因迟帅买不起市区高达千万的婚房而遭女方家长反对,两人已分手。周星驰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近年不断被传出炒股,投资房产、收购影院,进入上市公司,财富已经超过15亿港元。
精彩图集:
"人妻”徐若u在家人的见证下被求婚,选择老公因他的贴心照顾。槽点1为什么总是伤害“小李子”,槽点2被捧上天的《为奴十二年》。姚晨晒出抱着小土豆在摄影机跟前的照片。称此景是“子承父业”。
王菲离婚后首次公开活动,赴巴黎时装周约赵薇舒淇组最强娘子军。
刘嘉玲关之琳钟楚红三位昔日荧屏女神聚会,网友感慨这才是真女神。杨幂在微博上晒出体重机照写道,有生以来第一次过了50kg。
││││││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 举报邮箱:京公网安备&版权所有&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死刑犯入狱后数度写遗书自杀 七年后终走出阴影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死刑犯入狱后数度写遗书自杀 七年后终走出阴影
.cn 日17:58 《法律与生活》杂志
  文/季承志
  提要:一个死刑犯从入狱伊始,就开始写遗书,准备自杀。入狱7年来,他写了数封遗书,也为结束自己的生命做了多次努力,但始终没有成功。现在,这个一直处于生与死的边缘的死囚终于从死神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他为何不停地写遗书?又靠什么走出泥潭?
  人物简历:
  魏玉堂,江苏省徐州市人。上中学的时候,他对文学十分感兴趣,经常给《辽宁青年》杂志投稿,结识了不少笔友。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脾气暴躁、自以为是的顽劣青年,经常为一件小事,就和别人拳脚相见。在读高中二年级时,一次打架后,他偷偷地离家出走,跑到浙江省余杭市,投奔了笔友。被父亲找回来后,他只好继续上学。但是,不久他又从姥姥手中骗得了一些钱,私自跑到河北怀来县锡盟武术学校,学起了武术,并拿了教练证,当起了小教练。
  一个偶然的机会,魏玉堂认了一个“干姐”。“干姐”原是个“鸡头”,常常带着他出入酒店、舞厅等娱乐场所。由于长期接触社会不良环境,耳濡目染,不到两年,魏玉堂就成了一个多达几十人的社会团伙里的“混混”。这些来自东北、青海、安徽的“打工仔”开始只给老板看场子,后来发展到结伙入室盗窃,最后抢劫。
  魏玉堂跟随这个社会团伙作案数起,于1998年8月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日记,记载失去自由心路
  从学生时代起,魏玉堂就有记日记的习惯。刚被捕时,魏玉堂就做好了“死”的准备。他意识到罪行的严重性,认为死也许是一种解脱,活着有太多的痛苦。
  抱着这种“宁在自由的天空里死,也不在失去自由的牢狱里生”的绝望心态,他在日记中写道:
  一生一世十八载,翔志散去枉为人。
  昂首向天今何去,不敢迎风叹红尘。
  历尽苍桑终成囚,永留骂名一世悲。
  此情无法任人怜,愿将红血化为空。
  可就在魏玉堂等待死神来临的时候,接到的却是“死缓”的判决书。同伙中已有被判死刑的,他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有了生的希望,本来应该高兴才是,可是他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在他的心里,“死缓”也就是能与父母碰个头,跟妻子见个面罢了……
  1999年9月,魏玉堂被送入北京市监狱服刑。三个月后,调到江苏省南京监狱服刑。此时,他已做好了“自杀”的准备。
  在监狱,魏玉堂和一个名叫徐振雷的服刑人员处得比较好。他把早就写好的一份遗书交给他保管,请他暂时保密,待他“死成”后再把遗书交给他的家人。
  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藏在徐振雷身上的遗书被监狱民警发现了。
  魏玉堂写遗书引起监狱民警的重视,民警一方面找他谈话,一方面采取严密的监控措施,监狱安排几个人24小时轮流盯着他,使他自杀的企图无法得手。可如此一来,魏玉堂冷漠的心不但没有平静,反而更加烦躁不安起来,时不时地发着无名火,经常惹事生非,动手打人。由于当时南京监狱还没有组建“严管队”,监狱从挽救他的角度出发,没有用更严厉的措施来对待他。
  然而,监狱民警的良苦用心丝毫没有触动魏玉堂改弦易辙的神经,他反而变本加厉地凶狠起来。一次,他发疯似的,把一名服刑人员打得头破血流,缝了十几针,几个人都制止不住。还有一次,他乘人不注意,自伤自残,弄得监房到处是血,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没酿成大祸。监狱民警只好让他带手铐反省,可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口出狂言:“反什么省,反正一死!”明目张胆地对抗管教民警。
  不久,魏玉堂又一次偷偷地把遗书写好,打算自杀。面对他的异常行为,张成龙等监狱警官头脑非常冷静,不是火上浇油,而是釜底抽薪。张成龙警官和魏玉堂开始了一次新的“长谈”。
  从拉家常开始放松魏玉堂的神经,接着谈魏玉堂感兴趣的写作,从谈家庭的生活到如何与人相处……
  渐渐地,魏玉堂一颗冰泠的心开始融化,由低头不语、三缄其口,到慢慢地抬起了头,尽管目光里充满不信任的神情,但也出现了期盼的眼神,由时不时回答几句,到与张警官交流了起来。特别是张警官的“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主要看你以后怎么去做,怎么去做好”的话语,使魏玉堂从迷雾中看到了希望,来了精神。从夜色朦胧时开始,到在夜深人静中结束,张警官讲得口干舌燥,累得精疲力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警官的话如细雨,滋润着魏玉堂干枯的心田。那一刻,魏玉堂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要去证实这句话。”魏玉堂第一次被张警官的正气和真情所感动,他在日记中写道:
  无助地走在人生的低谷,一切都变得迷茫,成了黑色,是谁使我拥有了一个希望,给了我一个生存下去的理由,就像狂风怒吼的寒夜里一缕柔和的灯影,温暖着我这颗失意而沉重的心?是你的威严,你的正气。是谁照亮了我的生命前途?他的关怀是无声的,他的感染力是无形的,却总能让我的灵魂一次次得到浣洗,亦拥有是真是幻的心情。是你吗?是你‘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看你以后怎么去做,怎么去做好’的谆谆教诲。是谁,到底是谁?因他我不再沉沦,每当看到他,就像天地间充满着光与热,心中那种激动、进取的感觉真的很美,很好,就如同点燃了一盏心灯,不再孤独、恐惧,全身流淌着燃烧的力量。
  真爱,令他生死两难
  1998年,魏玉堂和妻子喜结连理。结婚前夕,他的同案已被警方抓获。于是,他就带着女朋友逃亡。
  他们的结婚仪式是在逃亡途中进行的。婚前检查时,魏玉堂被查出患有丙肝,这种病在没有治愈前是不能结婚的。因此,婚检部门拒绝出具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女朋友却义无反顾地与魏玉堂结了婚。果然不出婚检部门所料,结婚后魏玉堂就因病情发作住进了医院。结婚半年,有四个月的时间他是住在医院里的。
  新婚刚满半年,魏玉堂就被逮捕了。
  被捕后,魏玉堂觉得除了父母之外,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婚前带着她外逃,婚后的成了他住院的陪护;半年的婚史,洞房设在了医院的病房;出院就踏上了漫长的坐牢之路……
  他恨自己,他不想让妻子跟着往火坑里跳,他要把她从火坑里救出来。于是他给妻子写信,郑重其事地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可是他一连写了六封要求离婚的信,却没有接到妻子半个字的回音。
  2002年春节前夕,南京监狱一派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在这暖融融的环境中,监狱千方百计给服刑人员创造一个欢乐祥和的心境。举措之一就是联系长期未接见的服刑人员家属在春节前来监狱与亲人见一次面。魏玉堂当然也在警官们的关心之列。
  在临接见前两天,当警官问他吃得饱不饱、睡得暖不暖时,魏玉堂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向坚强,在许少艰难面前从未流过泪的他,听了这句亲人般的问话,竟平生第一次在外人面前无声地流泪了。警官的关心让他在感受一种温暖的同时,也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接见那天,父母疼爱地对他说:“你要好好的,不要太任性,你再出什么事,我们真的活不了,我们等你出去。”妻子也一往情深地对他说:“每年春节年三十吃饺子时,爸妈都会多盛出一碗放在一边,说是留给你的,一定要留到你出去为止。你不要多想,我是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的,一定要等你回到我的身边。”听了亲人们的真情话语,魏玉堂的心里很矛盾,直到亲人们走远了,他仍没有能实现与亲人永别的誓言,因为他真的不忍心,真的放不下。
  魏玉堂给了自己尝试改造的机会,可却很不适应。没有生的信心,也没有死的决心,让他徘徊不定,他曾用剪刀刺自己的胳膊来验证自己是不是麻木,因为在他的意念中,流泪远不如流血来得痛快。
  在这种彷徨与不安的情绪煎熬之下,魏玉堂的肝病复发了。在精神和肉体痛苦的双重折磨下,他又一次思虑起如何面对妻子的痴情。有时他莫名其妙地想:“如果哪一天自己突然病发,那亲人们等到将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局。既然结果都是一样的,我还要从精神上、物质上去连累他们,太不应该了,长痛不如短痛……”
  在这种情况下,魏玉堂又一次写了遗书,这封遗书是他写给妻子的。
  心理矫治,帮他找回自信
  2005年春,南京监狱“心理健康活动月”拉开帷幕,标语板报营造气氛,心理咨询、、心理操、心理、心理知识问答等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形式在服刑人员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互动效应十分明显。
  魏玉堂看了看写的遗书,听了听心理健康活动的好消息,想了想自己的“准备离世”的心境,他对自己的自杀心理又重新思考了一下,他抱着好奇之心,第一次走进了监狱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的警官亲切地对他说:“你好!”紧接着,又把一杯热茶递给了他。这场面一下子使魏玉堂脑门一热,心头一紧,眼珠一动,冰冷的脑门上冒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呆滞的眼框里涌出了热泪。魏玉堂不畏严厉的指责,只惧温情的关心。在不知不觉中,他竟向一个陌生人――心理咨询室的警官道出了久藏于心的话。通过倾诉,魏玉堂的心里渐渐感到轻松了许多。心理咨询室的警官没有太多的话语,多数时间是在认真地倾听,并适时向他强调了良知、责任等概念,让他对这些概念认真地去重新思考一下,让他去寻找自己向善向上的本性。
  从心理咨询室回来,魏玉堂感到自己的心情一下明亮了很多,他逐渐懂得了做人首先应对自己负责,尤其现在更不能再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更相信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相信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充实与欣慰,使他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有了一个愉快向上的心情投入到改造生活中去,从那时起,他喜欢上了心理学这门课。通过与咨询师的交谈和学习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感悟,他对人生、家庭、妻子及自己的行为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
  从那以后,魏玉堂习惯了寂寞,习惯了周围的空气,在深夜的沉寂里他已不再感到茫然,他不再沉浸在虚构的世界里。这一次,他在日记中写道:
  因为生命的本质是一种过程,不必再踩着冬雪枉自嗟叹,我尽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眼前的风景,去努力发现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和我可能拥有的光华与风采,去找回原本属于我的那份自信与怡然,也许现在的我并不能清楚品味人生的内涵,但轰轰烈烈也好,默默无闻也罢,我现在只能努力去争取,去做好,去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相信这样春天就会在我的心中永驻了。遥望远处的高山,我多么地想向亲人、警官、心理咨询师道一声: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不会再让你们失望,因为‘乌云将被风吹散,恶梦会被雷击碎’。
  从此以后,他振作起精神,踏实改造,一举从监区“服刑人员事务犯岗位竞争”中胜出,担任了改造车间的安全管理员,整日忙碌在改造车间,欢乐在心坎上。
  前些日子,他的刑期由原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被减为有期徒刑17年零8个月,最近又获得一个监狱改造积极分子的奖励,不久就可以申报减刑了。
&【】【】【
【】【】【】
/ 17:32:59 / 17:32:59 / 17:32:59 / 17:19:23 / 17:03:13 / 17:03:13 / 17:03:13 / 18:14:50 / 18:14:01 / 18:11:31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资 讯】: -
【行 业】: -
【商 务】: - 建设市场 -
“来修路前,都是写好遗书的”(图)
   路,是墨脱人的恨。
    恨它不通,恨它艰难,恨它几十年一次次给你希望又还你失望。
    路,也是来墨脱修路人的恨。
    恨它太难修,恨它埋葬了自己的战友,恨它令人绝望又舍你点希望。
2013年10月的最后一天,墨脱终于让人们有理由不再为路而恨,全长117.278公里的墨脱公路终于通车了。 筑路人说――喜悦?没有。恨得已经快忘记要去高兴了。 无论如何,公路通了,墨脱人的喜悦无法掩饰。
    “老了,走不动了。”
  “有路通车了,终于可以出去看看了,好啊。”
    听说墨脱公路要通车了,72岁的其那特别地开心。他早早地生起炉子,准备着食材,墨脱特有的皂石锅里炖煮着松茸和土鸡。不一会儿,一股令人难以抗拒的奇异香味从那皂石锅里蒸腾、飘散、弥漫。其那老伯就盼着这一天,通车能给自己的农家院带来更多自驾游的客人。
    墨脱这朵“隐秘的莲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前流经我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因为嘎隆拉山阻隔,墨脱素有“高原孤岛”之称,佛教徒们称之为“白隅白马岗”。
    “山顶在云间,山底在江边,说话听得见,走路得几天。”这首西藏南部的当地民谣,生动而形象地勾勒出墨脱的交通状况。
    日上午,墨脱公路正式通车,这里与世隔绝的状况被彻底改写。
    为了这一天,其那从黑发盼到了白发,眼睛都泛了黄,几乎绝望。“早前通过一段儿车,命运弄人,以为终于能走出大山,不料刚通车就发生坍塌,这一等又是19年。” 对于这位72岁的老人来说,一条路能带给他的,或许与更好的生活联系不大,只是一辈子想走出去看看的愿望,这下真的可以实现了。
    “老了,走不动了。有路通车了,终于可以出去看看了,好啊。” 其那老伯一边给炉子添柴火,一边自言自语。
    今年59岁的珞巴族人坚争对墨脱的路恨到了心里。21年前,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开会,从墨脱县徒步跋山涉水到波密,居然用了整整14天。
    坚争说:“那年我费了天大的劲儿,好不容易才赶上听取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一位军人家属想去墨脱看望驻守在那里的丈夫,但是尝试了9次都没能成功;广东顺德的一位老板,在徒步前往墨脱的途中,累得瘫倒在山岩旁大哭,感叹自己腰缠万贯,在那一刻却毫无用武之地。
    站在墨脱公路上,望着平整的车道,来自墨脱县的白玛玉珍不顾泥水的迸溅,奔跑起来,开心得像儿时过年似的。
    26岁的白玛玉珍是门巴族人,在法院工作。“2005年考上林芝八一镇高中,我走了两天路,坐了两天车,才赶到学校。”交通不便,年幼的她从高中到大学7年没回过家。
    日11时20分许,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宣布:西藏墨脱公路正式通车。
    此前行走艰辛,使得无数汉、藏、门巴、珞巴等干部群众自发地穿着盛装,赶来参加通车仪式。
    少年背夫为自己挣学费;
  唯一没请背夫走进来的居然是个1.5米的北京姑娘;
  76岁老人被人背着进墨脱,只为捐款修座小学……
    10月底的墨脱色彩斑斓。记者采访的车过隧道,沿着曲曲弯弯的盘山路一路急下坡,渐渐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扑面而来的温润空气,郁郁葱葱的灌木林,眼前出现了绿色、黄色、红色不同季节的树叶。两日来的泥泞、下雨、下雪,坐在车里时而从椅子上被颠起来的疼痛,在此刻的美景中荡然无存。
    也是在这里,4年前的2009年8月,记者第一次到墨脱境内,4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从高山寒带植物到热带植物几乎都能生长。那一次,生平第一次见到了濒临绝种的“红豆杉”。
    “这里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来过很多植物学家,都被典型的植物多样性惊呆了。他们惊叹,樟木、桫椤许多品种只在资料中见过,还有很多都叫不上名的植物。”墨脱公路项目办主任邹宗良指着路边的植被说。
    几乎每一位徒步墨脱线路的驴友回来都会说,如果条件许可,墨脱实在是好游者该去的地方。
    震人心魄的马蹄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全段尽在墨脱,就峡谷而言深度和长度都名列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在墨脱,由高原冰川陡降至亚热带风光的奇特自然景观在墨脱,永远被云雾神秘缭绕的神峰南迦巴瓦也在墨脱,墨脱还有姿态各异、景致万千的众多瀑布,奇奇特特的各式藤索桥梁,叫不上名字的植物……墨脱的风光可谓旷世绝境,其实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它都不过分。
    或许越难以到达就越是充满诱惑,对探险的人来说,与外界道路不通带来的刺激感更为强烈,而这样的不畅,对当地墨脱百姓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苦难。
    一位当年参加墨脱公路考察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年来考察,墨脱人对一条路的渴望,让考察组成员印象深刻。
    2006年,由13辆吉普车组成的第一支考察组车队出现后,当地老百姓打出了写着“墨脱人民盼修路”、“公路是世代墨脱人民的梦想”的条幅。
    因为路不通,墨脱或许是中国唯一保留着刀耕火种方式的地方。县域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万人左右,多是门巴族,也有珞巴族、藏族和汉族。
   向导和背夫是墨脱特殊的职业人。人背物资,翻嘎隆拉山每斤5元,过了山这边,每斤2.5元;背生猪钱多些,150元一天。马驮则是14元一斤。墨脱干部的办公费里,就有一项“背夫费”。
    墨脱人有三件宝:雨衣、手电和拐杖,当地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走路。当地有民谣说,其他地方有贵贱之分,这里无论县长还是村民脚板不分贵贱――都得走路。
    在干部许晓珠的记忆里,3年援藏自己徒步进出墨脱14次,而路上遇到的墨脱人,更让他感动。 有一次,他在过一个塌方路段时,碎石泥沙滚落而下,门巴族向导欧珠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拽倒并用身体护住,石块就从欧珠头顶上跳跃而下。他向欧珠道谢,欧珠却憨厚地说,这是当向导该做的。第二次路遇一个少年,背着沉重物资,步履蹒跚,他搭手想帮忙,那少年却拒绝了,说是自己挣学费,不想被人分运费。“一问,那孩子才9岁啊!”
    “孤岛”里的故事,那些细节总是让未曾经历的人难以想象。
    几年前,在墨脱达木乡小学,全校100多个学生,二层教学楼看上去很新,却无门窗。藏族校长红星在当地任教7年,他无奈地说,援藏资金帮助修建了新教学楼,但门窗还没运进来。
    在墨脱的客栈里,也总能听到各种离奇的故事。
    “四海旅馆”的老板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小伙子,他见多了来往的“驴友”。“这么多年来真正没请背夫自己一个人走进来的,只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女孩子,身高不到一米五!走进墨脱年龄最大的是个老人,他76岁了是请人背着进来的,只是为了捐65万元,要在背崩乡修一座小学。”
    “一点高兴都没有!”
  “修了五年,天天都在干不成、想办法、干不成之间恶性循环,能高兴才不正常。”
    通车了,墨脱人喜悦,而筑路人却内心复杂。
    程春明在墨脱公路鏖战了5年。5年,艰难、煎熬、痛苦,都无法完全准确地总结这段日子。所以,结束的时刻终于来了,他却发现,“一点高兴都没有。”
   建设条件有多艰苦?作为武警交通一总队二支队墨脱项目部主任的程春明说:“我们在川藏公路海拔4685米修海子山隧道时还军歌嘹亮,到这里却真的是熬哭了。”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一封闭就是10个月;半年雨季、半年冰天雪地;雨季天天下雨,穿着雨衣干活,戴着防蚊面具干活;冬天四处白茫茫,连上厕所都找不到方向,房檐下挂着1米多长的冰柱子,要戴着头盔过房檐――工人们都干疯了,技术员也干疯了,大伙自嘲“领工资的囚犯”。
    10月31日5时,大雪几乎下了整整一夜,雪花还在飞舞。程春明和战友早早起了床,“一夜都没睡好,天气一变,这心里就不踏实。”程春明负责带领队友打通嘎隆拉隧道,描述5年来挖隧道的日子,“与天斗,与命争。”
    墨脱公路项目办主任邹宗良介绍,此前墨脱公路不通的主要原因是“南通北阻”。“北阻”即指嘎隆拉隧道。嘎隆拉雪山每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开始积雪,到第二年七八月才化完,每年只有3个月的不冻时间。为此,只能以打通隧道的方式贯穿嘎隆拉雪山。
    徒步翻越横亘在墨脱和波密县之间的嘎隆拉雪山至少要7个小时。每年只能依据季节、气候分段通行,通车时间很短。而现在,嘎隆拉隧道通车后,走出来用的时间则不到以前的十分之一。
    “天气不好,就害怕发生地质灾害。”程春明说,大断层、强岩爆、高纵坡、强涌水、浓烟尘,各种极端的工程难题都经历了。
    嘎隆拉隧道被喻为“三高”隧道,地处高地震烈度、高地应力、高海拔寒区,隧道坡度为4.1%,是国内坡度最大的隧道,也是墨脱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
    “这么一条‘不三不四’(三级四级)的路,修了5年,天天都在干不成、想办法、干不成之间恶性循环,能高兴才不正常。”程春明矢口否认他的成就感。可是,他也说,如果在死的前一秒回想工作画面,那一定是在墨脱公路。修路20多年,跑遍大半个中国,参加过青藏铁路、川藏公路等艰险工程,他和他的队伍觉得最难的路也不过如此了,可到了墨脱才发现,挑战前所未有。
材料员崔智5年里,100 余次翻越嘎隆拉雪山。“从山上滑倒,翻滚下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崔智回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阵阵心悸,就在正式通车这天,他走在隧道尽头,把脸贴在墙壁上,咧着嘴肆无忌惮地哭喊着,“妈,今天要通车了,你来墨脱看看吧。”
    2009年11月,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崔智双目紧闭,默然无语,没有停下运送炸药的脚步。今天,他再也不想刻意压抑心底的遗憾,第一次直白地说:“就想带她老人家一起看通车。”
  天路旁,一面经幡祭奠着一条生命。
  “你知不知道,我们的武警战士上来修路前,都是写好了遗书的?”
    只是一条路,能有多难?
   程春明接到任务时,做好了思想准备,即便如此,犹如50年的5年中,经历的种种依然让他无法释怀。
    “你知不知道,我们的武警战士上来修路前,都是写好了遗书的?”程春明说着,指  着远处玛尼堆上的经幡,一时无语。
    在嘎隆拉隧道工地,看守人达仁桑珠屋后的山包上,玛尼堆上插着50多面经幡。他在嘎隆拉呆了10多年,目睹许多人因为翻雪山而丧命,一面经幡祭奠着一条生命,愿其安息。“嘎隆拉隧道通了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人因为翻越嘎隆拉雪山而丧命了,这让我心里感到平静。”
    日,正在建设的墨脱公路遭遇了3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带来的大雪崩,造成在墨脱公路施工现场的100 多名务工人员和群众被困。
    公路K16处,雪量达600万立方米,“用这些雪垒砌100米见方的立方体,能搭成200层楼的高度”。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重点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邓超称。
    记者看到这段路附近要比其他地方视线都宽阔,山上能看到一些断了的树木。“树林在雪崩后都不见了,直径1米2的大树被气浪拦腰截成3段,树木的树皮被全部剥光,至今还没有恢复。”邓超用手比划着大树的直径。
    大面积的雪崩遮盖了整个工地,两座库房中的一座大半被压垮,现场的施工机械、车辆被严重损毁。一位藏民这样描述,“一名工人正在清理积雪、整理器材。一声巨响,眼看着一根横梁被大雪压断坠落,人也被雪埋了。”毁灭性的灾害致使隧道洞口临时设施、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材料、施工驻地等全被摧毁,死亡6人。
    据悉,墨脱公路全线有27处雪崩点,大规模的就有9处。雪崩稳定后,项目部先后投入了十多台大型设备、近200人清理积雪,历时两个多月才开辟出一条通道。
    “工地被雪夷为平地,一台奔驰1200千瓦发电机,被雪崩向北推移了100余米。”亲历者邹宗良指着当时的雪崩现场说。
    5年里,他经历了无数次雪崩,次次惊心,“雪崩来临时,有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气浪瞬间就把树木、工房全部吹倒”。
    而在公路K16的前方,K18-K19.5公里处是特大型冰川泥石流常发路段。仅2009年、2010年两年,就发生过8次大型泥石流。
    日,K18公路上方,三四十吨的巨石从山上滚下来,路一下子就没了。“石头在谷底滚动,发出巨大声响,加上周边洪水的声音,在山间回荡,让人胆战心惊。”邹宗良经历的冰川泥石流、雪崩,已经超出了记者的想象范围,但记者驱车一路上,还能看到一些被泥石流和雪崩等灾害毁掉的施工机械,它们扭曲的钢铁外壳是对那一场场灾难的白描。
    这样的经历给邹宗良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做恶梦是常有的事,恐惧追赶着人从梦中惊醒,然后自言自语一句“又做梦了”,算作自己对自己的安慰。
    正如程春明说的那样,记者曾经看到一份关于抽调武警官兵到墨脱公路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凡是独子、身体有病、没有高原施工经验的,一律不能去。可是申请参战的官兵中就有80%是独子,许多官兵上工地前不仅写了请战书,还给家人写下了遗书。
    那些简单的遗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看到的人却总会立刻被打动。然而,真的,有些人的遗书变成了真正的遗书。
    “嘎隆拉隧道一通,网购热潮立刻接踵而至。”
    墨脱公路通了。
    对那些担负着责任的人来说,责任依然无法卸下。
    对那些生活在墨脱以及对墨脱的神秘之境充满憧憬的人来说,则是不折不扣的好消息。 过去,孤岛似的墨脱,物价水平却极高。
    “一个罐头20元,一包红塔山香烟20元,1只鸡150元,一盘素炒土豆丝25元,一盘土豆炒肉丝50元。”墨脱县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路通了,物价水平可以下来一半。”
    由于运输困难,墨脱一直存在着“背夫”的行当。“盖房子的钢筋、水泥,都是我们背进来的。”门巴族青年旺尕因家里穷从16岁起就当背夫,“钢筋得先从县外用机器轧成卷,背夫背进墨脱后,再用骡马把钢筋拉还原,再用锤子敲直。”旺尕回忆时还不忘开玩笑,“不敢再重活一遍,当背夫的日子太苦了,怕了。”
    31岁的门巴族小伙子全红,对未来的生活则充满了希望。
    全红的农家乐就开在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我希望路好走了,有更多的人能进来,农家乐的生意就能好些。”全红盘算着把农家乐扩大一些,这样,到了明年旅游旺季时,就能接待更多的游人。
    公路建成后,人性的本能使得墨脱人有了更为强烈的向往现代生活的冲动。
    2009年墨脱县邮政局成立,2011年9月开办储蓄业务,12月有了第一台自动取款机……由于公路建设的推进,最近又出现了新的业务。
    墨脱县邮政局的门巴族副局长迪阿达瓦说:“嘎隆拉隧道一通,网购热潮立刻接踵而至。女人们成天上淘宝购物,也让家里的男人感受到了什么是‘一入淘宝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谈到送货的速度,他说:“只要不封山,一般只比山外面晚两三天,墨脱公路全线正式贯通,以后速度还会更快!”
    通车仪式上,33岁的索朗平措背着一堆竹筐、竹垫子、竹篮子,站在人群中格外显眼,“路通了,旅游的人就能进来了,我们这儿的好东西就能卖给游人了。”
    索郎平措是巴登村人,墨脱的气候特别适合竹子生长,“我们这里竹子弹性好,编织不容易断。”他拿起一只垫子塞给记者,俨然已经学会了推销,“你带一个回北京,坐着可舒服。”
    索朗平措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眼中映着奔往幸福的墨脱公路,那条平均每公里近两条生命筑就的“天路”。( 来源: 中国公路网 作者:于宛尼 )
敬告:转载本文时请注明出处为“中国公路网”,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中国公路网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今日信息概览
上周网友最关注公路新闻
上周网友最关注行业热点
中 路 公 告
[ 服务热线 (010) ] [ 在线服务QQ:6673744(大聪头)、(公子哥) ]
京ICP备号 中国公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此景可待成追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