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子宫肌壁间浆膜下多发性浆膜腔积液平滑肌...

推荐专题: |
您当前的位置:&>&&>&
【病史临床】女性,41岁,月经不规则半年入院检查。
CT平扫&&&&&&&&&&&&&&&&&&&&&&&&&&&&&&&&& &CT增强
T1WI&&&&&&&&&&&&&&&&&&&&&&&&&&&&&&&&&&&&&&&&&&&&&&& &脂肪抑制相
&T2WI&&&&&&&&&&&&&&&&&&&&&&&&&&&& 增强扫描
【表现】 子宫体积增大,外形不规则,局部隆起,于子宫前壁及后壁可见多个类圆形影,与子宫肌层相比,T1WI及T2WI均为略低信号,Gd-DTPA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CT平扫示子宫左侧壁可见巨大肿块,其大小约为66&39mm,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强化均匀,膀胱受推移位,肿块与周围肌肉及血管分界清楚。
【诊断】子宫多发平滑肌瘤(诊断)。镜下肿瘤由交叉排列,形态、大小一致的成熟的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构成,平滑肌细胞呈束状排列,各束交错形成漩涡状或栅栏状结构。纵切面见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有丰富的胞浆及位于中央的圆形核。
【鉴别诊断】 1.子宫腺肌病 2.子宫体癌 3.子宫畸形 4.妊娠子宫
【讨论】子宫肌瘤(myoma of uterus)为妇科最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多发于30~50岁之间,常伴有子宫内膜增生。上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常多发、大小不一。肌瘤周围有一层结缔组织包膜。可分为三种类型:粘膜下型、肌壁间型及浆膜下型。临床常见症状为月经改变,子宫出血、贫血及白带增多、腹部包块、下腹痛及临近器官受压等,部分可无症状。
1.诊断要点:
&&& 子宫输卵管造影: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造影可见宫腔扩大变形, 宫腔内见小息肉状或豆状充盈缺损,基底部狭细;肿瘤较大,则可见边缘光滑整齐之圆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子宫可移位,并压迫邻近器官。
&&& 血管造影:较大的肌瘤可见大量肿瘤血管显影,动脉被推移受压,血管变直或呈环绕状,子宫动脉增粗。带蒂的肌瘤可见肌层内血管进入蒂内。
&&& CT和MRI检查:① CT上常可见子宫外形增大,呈分叶状或见子宫向外突出的肿块,边界清楚,宫旁脂肪间隙存在;② 密度均匀,如发生变性坏死则见不规则的低密度区,部分可见钙化;③ T1WI肌瘤常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典型的低信号,边界清楚,如发生囊变或坏死则内部信号不均匀;④ 增强扫描后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
2.鉴别诊断:
&&& 子宫腺肌症:为异位的内膜及基质向肌层浸润生长被平滑肌包绕挤压所致。CT仅显示子宫增大,不易与子宫肌瘤鉴别。而在MRI利用T2加权像可以做出诊断,正常人子宫结合带不应超过6mm,子宫腺肌症表现为结合带增厚,并有一个与结合带等信号的肿块,边界不清,子宫内膜边缘常呈锯齿状,肿块内有时可伴有点状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临床上主要为痛经为主。
&&& 子宫内膜息肉:MRI可表现亮信号或不均匀信号的子宫内膜缺损,但与粘膜下子宫肌瘤不易鉴别,常需临床及活检证实。
&&& 附件肿瘤:浆膜下肌瘤有时需与附件肿瘤鉴别,附件肿瘤亦可像肌瘤样增强后强化,但一般边界比较毛糙,不象肌瘤边缘清晰光滑。通过MRI多方位扫描可显示肿块与子宫仍有分界。
True OR False
(1)病灶可见包膜 对: 错
(2)T1WI病灶呈低信号 对: 错
(3)子宫直肠窝内脂肪间隙消失 对: 错
(4)宫内膜稍厚 对: 错
正确答案: 1:& 2:& 3:& 4:&
下列有关子宫肌瘤的阐述那些不确切:
A.子宫肌瘤可分为三种类型:粘膜下型、肌壁间型和浆膜下型
E.子宫肌瘤均始于子宫肌层
C.常发生于绝经后妇女
D.常伴有子宫内膜增生
E.子宫肌瘤均应手术切除
正确答案:B C E
参考文献:
| 分享到:
上一篇内容:
下一篇内容:
相关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子宫平滑肌肿瘤的类型及病理诊断--《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年11期
子宫平滑肌肿瘤的类型及病理诊断
【摘要】:子宫平滑肌肿瘤的类型及病理诊断朱燕宁近年来,对于子宫平滑肌肿瘤的分型及病理诊断标准,国内外学者有了新的认识。这些进展无疑是对临床工作的促进。本文将这些新观点简要作一介绍。一、病理诊断标准的回顾1.子宫平滑肌瘤:为子宫良性肿瘤的一种,妇科临床工作中最为...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737.330.2【正文快照】:
子宫平滑肌肿瘤的类型及病理诊断朱燕宁近年来,对于子宫平滑肌肿瘤的分型及病理诊断标准,国内外学者有了新的认识。这些进展无疑是对临床工作的促进。本文将这些新观点简要作一介绍。一、病理诊断标准的回顾1.子宫平滑肌瘤:为子宫良性肿瘤的一种,妇科临床工作中最为常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灵;[J];中国基层医药;2004年02期
雷元卫;[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候亚君,刘丽影;[J];癌症;1992年04期
汪晨霞;[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周应芳;[J];北京医学;1994年03期
张颖杰,刘长江,吴国富;[J];北京医学;1997年04期
缪雪影,谢振家;[J];海峡药学;2003年06期
甄宏伟,任永昌;[J];河北医学;1998年06期
王淑;张凤珍;王彦英;;[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6年03期
史彩霞,廖革望;[J];湖南医学;199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雪琼;[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耿鹂姝;[D];吉林大学;2005年
陈艳;[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宝麟;;[J];中国肿瘤临床;1988年03期
赵平;;[J];肿瘤防治研究;1988年02期
王忠良,王士雯,李向红,李维华;[J];中国老年学杂志;1989年06期
唐建武;朱正美;;[J];细胞生物学杂志;1990年03期
袁而恩;王美清;李素英;曾宪芳;张文尧;;[J];实用肿瘤杂志;1991年02期
唐建武;朱正美;;[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张杰;;[J];中国肿瘤临床;1993年02期
孙广义,姚敏,作山携子;[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4年03期
林国宏,刘宝宜,高长利, 沈华;[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甘岫云,赵茜,李显贵,龙文祥;[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宏;吕晓萍;史爱武;张庆升;梁团星;平苏萍;郭宏斌;赵玛丽;王虹;张连珊;;[A];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医学体视学和军事病理学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姜良进;陈世伟;周京旭;曾吉超;;[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罗彦英;;[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与基础学术会议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外科危重病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3年
戴军;张林;施尧;胡运彪;莫剑忠;;[A];第三届中日消化内镜及胃肠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朱军;张红梅;;[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黄光照;;[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义学;[N];科学时报;2001年
董卫国;[N];中国医药报;2002年
杨明;[N];西藏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耿鹂姝;[D];吉林大学;2005年
陈艳;[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张素丽;[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图文】妇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文档简介
&&辽​宁​中​医​药​大​学​ ​课​件
大小:20.3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关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后子宫破裂的问题
作者:郝敏|尉楠&单位:&来源: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编者:
&&&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20%~30%,同时,也是5%~10%不孕症患者的病因。随着晚生育妇女人群的增加,以及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等,近年来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广泛开展,已经成为有生育要求子宫肌瘤女性的首选治疗手段。LM治疗后总体妊娠率较高,在33%~65.7%之间。但同时,患者子宫为瘢痕子宫,妊娠期间可能发生直接威胁母儿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子宫破裂。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临床医生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预防意识已大大提高,但LM后妊娠导致子宫破裂的认识还明显不足,随着LM越来越广泛的开展,LM术后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发生的高危时期、术后避孕时间和分娩方式等相关问题,已成为需要手术医师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国内外已报道的25例LM术后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临床处理提供参考意见。&&& 一、LM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生率&&& 任何子宫手术后妊娠,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子宫破裂的风险均会增加。但目前研究显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破裂是一个小概率事件。1964年和1966年的2个研究共统计了236454次分娩,209例子宫破裂,其中仅4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abdominal myomectomy,AM)有关。LM手术方法、器械等与开腹手术不同,其不能充分缝合子宫肌层、过度使用单极或双极电凝阻断血管,均可干扰子宫肌层的愈合,增加破裂的发生。但迄今为止,关于LM术后妊娠期子宫破裂大多为个案报道,因未知LM术后妊娠患者的总数,故无法确切计算发生率。Dubuisson等统计了LM术后100次分娩,仅1例发生子宫破裂,发生率为1.0%(95%CI 0~5.5%)。Hurst等总结了21项不同的研究,LM术后妊娠者共626例,其中1例发生子宫破裂。Seracchioli等报道158例LM术后妊娠患者,无一例发生子宫破裂。Sizzi等回顾性分析了2050例LM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仅1例(0.26%)发生子宫破裂。这些研究提示,LM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破裂少见,发生率偏低。并且,具有娴熟手术技巧的术者实施手术的前提下,LM和AM术后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似乎无明显差异。但这些研究均为回顾性、未提及随访率或随访率不高,不排除低估了发生率的可能,且作者报道成功的经验多,许多发生破裂病例未报道,所以实际发生率可能高于报道的发生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LM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可以接受,不应刻意避免LM的实施。但应掌握LM的适应证。&&& 二、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后,子宫切口愈合欠佳,使子宫肌层变薄或弹性减弱,或因子宫血管曾有栓塞等而引起子宫肌壁变薄、坏死,使得再次妊娠时发生子宫破裂。因此,子宫切口愈合是发生子宫破裂的关键。可能影响子宫瘢痕愈合的因素是肌壁间肌瘤、电凝止血或多层缝合等。&&& 1.子宫肌瘤的大小和位置: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单个肌瘤结节,还是多个结节;肌瘤是小,还是大;深度是仅限于浆膜层,还是子宫壁全层,其所形成的瘢痕也不同,其中后者较前者创伤大,致使子宫瘢痕薄弱或弹性差,更易发生子宫破裂。本文所分析的25例LM术后子宫破裂的病例中,以肌壁间肌瘤为主,但大多数仅剔除了单个肌瘤,平均肌瘤直径4.5cm大小,不排除与手术时患者较年轻、子宫肌瘤不大及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有关。关于不同子宫肌瘤大小和位置与发生子宫破裂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LM的适应证,目前观点不一,其很大程度上与术者的手术技巧和手术器械的配置相关。现多采用意大利Malzoni等提出的LM适应证:术者应该掌握娴熟的腹腔镜下缝合技巧;子宫肌壁间或浆膜下肌瘤直径≥4cm、≤10cm,以带蒂肌瘤为宜;多发肌瘤者肌瘤数目≤10个;术前除外子宫肌瘤恶变。&&& 2.手术方法&&& (1)切开:本文所分析的25例LM术后子宫破裂的患者,均采用电切开器械。电切开可以阻断供应血管区的血流,可能导致肌瘤剔除部位愈合的不满意,子宫薄弱导致切口裂开。故建议少用电切,而以锐切或电损伤小的手术器械替代。切开时,应尽量保留肌纤维,即使是浆膜下肌瘤,也不应采用梭形切口,切除部分肌肉组织,因肌纤维细胞数目不可再生。且LM术中尽量避免进入宫腔,以保证子宫切口愈合良好,为将来的妊娠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子宫的解剖,子宫体的肌层,外层肌纤维纵行排列,较薄;中层占肌层大部分厚度,呈交叉排列;内层肌纤维环形排列。而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还有少量弹力纤维及平滑肌。子宫的血供中,子宫动脉进入子宫肌层后第一级分支为弓状动脉,走行于子宫肌层外1/3处,环绕子宫分布;从弓状动脉发出第二级分支朝向子宫腔垂直分布称放射状动脉;放射状动脉进入子宫内膜,弯曲呈螺旋状称螺旋动脉。所以切口的选择应根据体部、宫颈的肌纤维走形和血管走形特点进行选择。目前大多数医师在LM时采取纵切口切开子宫肌瘤假包膜,但国内也有学者认为,子宫体部肌瘤的切口上应选择横向切口,因为横向切口与子宫的弓状动脉及螺旋动脉平行,可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粘连。&&& (2)子宫肌瘤剥除:子宫肌瘤长期压迫周围组织,致使周围血管扩张。为了避免剥除时出血,较多应用电器械剥离,是切口愈合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与电凝引起子宫肌层坏死而形成瘘有关。剔除子宫肌瘤可用“剥洋葱法”(onion-skinning)进行,包括切进肌瘤内、牵引和分离肌瘤等。&&& (3)止血:在所有个案报道的病例中,术中几乎均采用了高频电凝固止血。高频电凝是目前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止血器械,是利用高频电流与机体接触时产生的热效应达到切割与止血的效果,包括单极点电凝、双极电凝等。Cobellis等比较了剖宫产术中10例AM与5例LM术后的子宫瘢痕,显示AM术后子宫肌壁的厚度与正常相似,而LM术后子宫瘢痕紧张、边缘不清,比正常肌壁薄弱。作者认为,这些不同可能是因为开腹手术使用缝合止血,而腹腔镜手术用电凝止血。其机制可能是电凝产生的热损伤诱导子宫肌层的结缔组织细胞凋亡,并且在术后和妊娠期间不能重塑。LM术中过度电凝,使子宫边缘组织对合欠佳、肌层坏死,造成术后局部肌层薄弱,子宫壁肌纤维组织增生、弹性及扩张性减弱,导致子宫伤口愈合不良。若止血不充分,可形成血肿,亦影响伤口愈合。也有作者提出,防止子宫血肿的形成,应靠快速的缝合止血而不是电凝。故手术中应尽量减少电凝的使用,应依靠娴熟的腹腔镜下缝合技巧快速缝合止血。&&& (4)缝合:术中缝合欠佳是LM术后妊娠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子宫肌瘤剥除后未缝合或者缝合不彻底,只缝合浅层,造成疤痕处变薄或裂开。在个案报道的病例中,有7例未缝合,3例仅缝合1针,5例为单层缝合。另外,2007年,Parker等报道1例7年前腹腔镜下以单极电刀剔除11cm有蒂浆膜下肌瘤,未缝合,妊娠34周子宫破裂。②缝合过程未按解剖关系准确对合,致使子宫肌层局部出现薄弱点,当张力加大可引起子宫破裂,缝合决定了以后妊娠时子宫壁的强度。缝合时重点确保浆膜层边缘接近无张力,并且在子宫肌层中不形成血肿。关于具体的缝合方法,如采用间断缝合、连续缝合、“8”字缝合、连续锁边缝合后子宫瘢痕的愈合情况尚未见报道,主要根据术者的经验,酌情选择。除了蒂部较细的浆膜下子宫肌瘤,其余类型的肌瘤均应缝合子宫缺损,表层的肌瘤剔除也应该缝合,当肌瘤深在,穿透宫腔则需要分层缝合,当缝合困难时,应毫不犹豫的应用腹腔镜辅助肌瘤切除术(laparoscopic-assistedmyomectomy,LAM)。对肌壁间较大(>7cm)或较深肌瘤可采用腹腔镜和微小剖腹术联合法,此法结合了二者优势,不仅可充分暴露,也利用了腹腔镜的放大作用,使肌瘤的剔除和子宫切口的缝合变得轻松,解决了腹腔镜下缝合难度大的缺点,提高缝合质量及瘢痕的愈合质量。&&& 3.切口感染: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如有感染,切口不能Ⅰ期愈合,切口瘢痕大、弹性较差,再次妊娠较易裂开。故术后应密切注意切口愈合情况,适当的预防感染。&&& 4.术后切口血肿:在缝合子宫切口时,必须缝合子宫切口切缘全层,避免术后在肌层内形成深部血肿,这种血肿能够使瘢痕组织变弱且可能继发瘘管形成,造成肌层弹性减弱,在术后妊娠时引起子宫破裂;另外,血肿常为细菌的培养基,在吸收过程中可引起继发感染,这对子宫的切口Ⅰ期愈合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5.个体差异:伤口愈合的过程非常复杂,包括炎症、血管生成、新的组织形成和结构重塑。这些过程需要一些生长因子的释放、胶原的沉积和平滑肌纤维的形成,存在个体差异,即个人的愈合能力不同。Pollio等检测子宫瘢痕组织样本,显示胶原物质的沉积和平滑肌纤维组织的减少,可能与子宫肌层的张力降低有关。并且瘢痕组织内转移生长因子-β3显著降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升高、血管形成生长因子轻微增加,血小板生长因子和肿瘤凋亡因子-α表达,这些都对伤口的愈合很重要。病理性瘢痕,如过度瘢痕的形成,可能就是因为上述因子表达的不同。因此,个人的愈合能力不同,相同条件下瘢痕形成的质量不同,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就不同。此外,LM是在气腹下进行手术,二氧化碳可能也会影响愈合。&&& 三、子宫破裂发生的高危时期及适宜的妊娠时机&&& 本文研究的25例子宫破裂患者的孕周17~40周(平均30.4周),均在正式临产前发生。LM术后妊娠间隔在66周到8年不等,平均29.4个月。LM手术后适宜的妊娠时机选择尚缺乏大样本研究。Paul等评价了115例LM术后妊娠患者的妊娠结局,82.6%的患者在手术后第1年、55.6%的患者在6个月内妊娠,无一例子宫破裂。提示子宫肌瘤切除术后1年内妊娠是相对安全的。Tepper等用超声检查评价肌瘤剔除术后子宫瘢痕,发现子宫肌层腺体萎缩,血肿降解,缝线吸收,瘢痕缩小发生在术后3个月后。Landi等认为,LM术后等待较长时间以确保伤口完全愈合后再妊娠的建议应受到质疑。随着年龄增长,子宫肌瘤复发率增加,受孕能力下降。故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指导患者妊娠时,要避免与剖宫产一样强调术后避孕2~3年,否则将造成术后妊娠率的下降。但术后近期妊娠,瘢痕组织愈合时间短,局部组织弹性差、炎细胞浸润,肌层瘢痕尚未愈合坚固,也可能并发子宫破裂。多数学者认为,应根据LM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避孕6个月到1年。行浆膜下肌瘤及肌壁间肌瘤切除术未进入宫腔者,避孕时间为6个月。肌壁间多发性子宫肌瘤及进入宫腔者,避孕时间为1年。&&& 四、LM术后妊娠妇女孕期及围生期的监测&&& 鉴于瘢痕妊娠有发生子宫破裂的可能,不少学者建议妊娠前或妊娠期间评估子宫瘢痕指导妊娠。LM患者术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妊娠,通过加强孕产期保健与监护是降低子宫破裂风险的有力保障。Dubuisson等提出妊娠前行二次腹腔镜检查有无盆腔粘连,术中同时用亚甲蓝试验评价子宫瘢痕的厚度和质量;也可在术后或孕期行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子宫瘢痕,指导妊娠。但未指明具体的指征和时机。Chang等用三维多普勒超声前瞻性的评估了97例症状性子宫肌瘤行LM术患者的子宫血管灌注和伤口愈合情况,患者平均年龄39岁,子宫肌瘤的平均直径8cm,平均重量250g,平均体积380cm3。结果发现,术后1周LM愈合区周围出现高回声区伴有丰富血流,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降低,非手术区血流明显多于愈合区。2例有血肿,呈低回声,几乎无血流。到术后3个月,血流和子宫体积明显减少,但有1例720cm3子宫肌瘤的患者,术后仍有11cm3的血肿且组织灌注不佳。认为三维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评价LM术后瘢痕愈合情况,充分的子宫血管灌注可能提示伤口愈合好和血肿的清除。同时,建议如三维超声发现子宫瘢痕处出现缺陷或下段厚薄不均、子宫下段局部失去肌纤维结构或羊膜囊自菲薄的子宫下段向母体腹前壁膀胱方向膨出,应考虑先兆子宫破裂。此外,有研究表明,超声评价术前肌瘤>10cm和术者的经验与术后瘢痕血肿的形成有关。因此,LM术后尤其是子宫肌瘤较大的,应加强妊娠指导及孕期风险评估。&&& 五、LM术后分娩方式的相关问题LM术后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laparoscopicmyomectomy,VBALM)的相关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际上尚未见VBALM的统一标准,瘢痕子宫妊娠分娩大多参照2004年ACOG推荐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病例的前提下,VBALM的成功率为79.2%~82.6%,具有一定的可行性,LM术后并不是剖宫产的指征。Dubuisson等回顾性分析了100例LM术后妊娠并分娩的患者,72例(72%)选择阴道试产(TOL),其中58例(80.6%)顺利阴道分娩,无子宫破裂。Kumakiri等回顾性评估108例LM术后妊娠的患者,32例LM术后妊娠并分娩,其中23例(71.9%)选择TOL,2例过期妊娠、2例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余19例成功阴道分娩(82.6%),其平均子宫肌瘤直径(6.9±1.8)cm,数目(2.9±2.1)个,肌壁间子宫肌瘤12例,无子宫破裂。随后,又前瞻性的评估了LM术后阴道分娩的安全性,111例LM术后妊娠的患者肌瘤平均大小(6.61±1.88)cm(6.26~6.96cm),肌瘤数目(3.5±3.6)个(2.8~4.2个),穿透宫腔13例。共82例(73.9%)选择阴道分娩,其中8例因其他妊娠并发症行剖宫产、15例因过期妊娠或胎儿因素行剖宫产,余59例(79.7%)经阴道分娩,无子宫破裂发生,与剖宫产的分娩结局无统计学意义。作者认为,LM术后阴道分娩在无剖宫产指征的患者中是安全的。Makino等[38]前瞻性研究分析了218例剖宫产史者和109例LM史者的分娩方式,结果显示剖宫产史患者再次剖宫产者180例(82.6%)、TOL者38例(17.4%),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2.0%(31/38);109例LM史患者中,37例(34.0%)剖宫产,76例(66.1%)TOL者,成功率79.2%,相对剖宫产患者,有LM史患者更愿意选择阴道分娩。因此,LM术后进行TOL是可行的。但应掌握适应证,产程中密切监护,必要时行急诊剖宫产,以保证母儿安全。关于产程中能否使用无痛分娩,有人认为无痛分娩可能会掩盖子宫破裂的症状,应慎重使用。但2004年的ACOG诊治指南中指出,可以应用无痛分娩。迄今为止,关于LM术后子宫破裂的报道大多为个案报道,今后应组织LM手术后妊娠大样本的研究,确定子宫破裂发生风险的因素、超声评价LM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风险、VBALM的适应证等,以积累我国自己的循证医学数据。确切的关于合适的手术技术的讨论和建议仍需要相关研究。
免责声明:本网所发布的会议通知,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向广大妇产科医生及妇产科从业者传递更多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广大妇产科医生认真鉴别。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不负任何责任。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京)-经营性-
Copyright &copy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京公网安备号
中国妇产科在线所刊载之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目的。您从妇产科在线上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及您的健康问题。
本站所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发性浆膜腔积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