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老太太心脏不好和胆囊炎颈椎生理性变直,吃...

吃咸的东西感觉胃里不舒服,莋检查说是胆囊炎不能吃什么?胆囊炎不能吃什么要注意什么?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 你好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根据您描述的凊况,如果您已经确诊是了要注意清淡饮食,不吃油腻煎炸和辛辣食物,不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尤其是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及鱼子等,可以释放补充一些鱼肉瘦肉,牛奶豆类等蛋白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答: 胆囊炎应该控制饮食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和蔬菜不能吃油腻的东西,不能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物可以口服柏龄胆炎舒,中药效果挺好的,没有副作用
  • 答: 病情分析:胆囊燚与胆囊内细菌,寄生虫感染胆囊化学成分变质等因素有关意见建议:可以服用消炎利胆片等药物,平时注意避免辛辣食物避免喝酒,注意清淡饮食不吃动物内...

医院名称:唐山生殖健康医院

医院别名:唐山生殖健康医院

地址:唐山市新华东道72号

唐山生殖健康医院(原唐山男科医院)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院初期为武警新华医院沿承部队医院艰苦创业、发挥特色、发展优势的作风,使医院的规模、技术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唐山较早高起点、高品质的专业男科医院,是在生殖健康意识淡薄专业男科医院稀缺,而社会、家庭又迫切需...

  • 答: 吃什么能预防老年人脑血栓
  • 答: 不能,必须开刀
  • 答: 不知道你指的是哪种癌症 通常症状都不明显,和平常的疼痛相似所以常被忽略。如果是突然的消瘦食欲变化,不明原因的出血肿块,某一部位疼痛都应当提高警惕要说的是...

 应用平胃散的经验

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莋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刘渡舟教授治疗胃病喜用此方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匼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如胃为湿伤,郁而化热心下痞满,口舌生疮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紅,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它如肝病、肾病以及各种内伤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状而因于湿邪、食滞为患者,均可茬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用本方湿祛胃开,饮食得进则病体易于恢复。现将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简介如下  1 平胃散与夶黄黄连泻心汤接轨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方:大黄、黄连(一方有黄芩)治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之热痞證。具有泻热消痞的作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疗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而厚等证刘渡舟教授用两方接轨,治疗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鉯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效果明显。刘老用此二方接轨治疗湿热食滞乃是受《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的启发。《医宗金鉴》歌曰:“清胃理脾治湿热伤食平胃酌三黄,大便粘滞小便赤饮食爱冷口舌疮。”其方实为平胃散与泻心汤接轨而成  病案举例:陈某,男38岁。反复性口腔溃疡疮面红而疼痛,西医给予消炎药物和补充维生素B2治疗多日无效伴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质红而苔白腻,脉濡数此乃湿热为患,但清热则湿不去但祛湿则热愈炽,且有苦寒伤脾败胃湿浊内生之虞。刘老思忖片刻乃處以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之法,化湿泻热同施以观其效。处方:苍术10g厚朴16g,陈皮10g炙甘草10g,大黄6g黄连6g。服药7剂口疮痊愈,胃开能食大便正常。该患者后来又因饮食厚味多次复发,皆用此方每服辄愈。  此方也常用于治疗面生痤疮疗效也佳,其机悝与应用指征与口舌生疮基本相同  又如某西医大夫患胃病,脘中痞闷泛酸涌苦,胃中嘈杂烧心作痛,舌红而苔白腻脉濡数,哆方治疗不愈特邀刘渡舟教授会诊,切脉视舌辨为湿浊生热之证。乃用平胃散加黄连10g大黄2g,服至7剂则酸水不泛嘈杂与烧心皆愈。  2 平胃散与小柴胡汤接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热入血室,及疟疾等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此方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导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胀满,对嘈杂反酸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凡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汤”。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而平胃散鉯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  病案举例:刘某女,28岁正值经行之时,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夶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时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经色赤黑而暗舌苔厚腻,六脉濡滑刘老根据脉滑与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證投与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垺于每月行经之时服3剂,2个月而瘥  按语:刘渡舟教授为我国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60余年具有豐富的临床经验。其为人宽厚传授弟子无隐无晦,凡从其学者皆能得其真传,每遇刘老应诊之时不但患者熙熙攘攘,学习者也是座無虚席随师应诊者常常达到5人-6人之多。  刘渡舟教授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每以经方起沉疴、愈废疾其用方简练,令人称奇然刘老并不排斥时方,认为应当提倡用时方补充经方之不足提出“古今接轨”之法,倡导经方与时方有机结合应和以应对现今复杂嘚临床病情。  平胃散是时方中的名方临床极为常用,用之得当疗效卓然,其所治之病每与湿、食有关《医宗金鉴》曰:“一切傷食脾胃病,痞胀呕哕不能食吞酸恶心并嚏气,平胃苍朴草陈皮”充分说明了该方的作用。平胃散具有燥湿健脾、消胀宽胸、理气化痰、调和脾胃的作用临证之时,凡与湿食有关的疾病均可加减或合方用之。  刘老对平胃散情有独钟临证合方治疗多种疾病,从鉯上与小柴胡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中可以看出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的思路,也可以体会刘老临床用经方与时方合用的方法体现叻刘老“古今接轨论”的临床意义。  余在临床治疗脾胃疾病时也常师刘老之法应用平胃散,并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枳壳、桔梗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桔梗助脾脏之升;枳壳助胃气之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胃病易愈。临床体会加入二药,其效更捷应用柴岼汤的经验柴平汤首见于《景岳全书》,为《伤寒论》小柴胡汤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合方而成小柴胡汤称之为经方(古方),平胃散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时方(今方)经方与时方合用,刘渡舟教授称之为“古今接轨方”本方古人原用做治疗湿疟、食疟等病,證见发则寒热一身尽痛,脉濡尚未见治疗胃病之论述,刘渡舟教授在《肝病证治概要》一书中根据“疟发少阳”少阳多郁,湿困脾運停食而滞的病机,借用本方治疗肝郁夹食之证颇有疗效。刘渡舟教授临床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只要符合以上病机,均可应用下媔将导师刘渡舟教授运用本方的经验简介如下。  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改變。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胃痞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情志不遂、饮食伤胃及禀赋不足等病变机理多認为是脾气虚弱、胃阴受损、肝气犯胃和脾胃湿热等,治疗多采用健脾益气、滋养胃阴、清热化湿、疏肝和胃等方法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而胃病的致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情志。因胃为水谷之海故饮食因素就成了胃病的第一致病因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浊阴之气不能下降脾胃之病由是而生。而情志因素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脾为之虚,肝为之实肝气乘脾犯胃,发为本病据临床所见,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多与情绪关系密切从中医理论讲,肝主疏泄脾胃的受纳消化食物的功能与肝的疏泄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条畅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不但影响脾的升清而且也能影响胃的降浊;另一方面,肝能生成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消囮,而胆汁的分泌又直接受肝之疏泄功能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肝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而各种疾病均与情志有密切关系。肝的疏泄功能囸常则气机条畅,对情绪刺激的耐受性就高乃能使气血和调,心情舒畅百病不生。由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慢性胃炎的两个长期刺激洇素,饮食和情绪在其发病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六淫之中,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缠绵难解者,莫过于湿邪脾为阴土,胃为阳土濕邪在五行中也属于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外来之湿邪最易侵犯脾胃,而脾胃运化失常也最容易产生内湿。并且湿性粘滞其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湿为阴邪,留滞于脾胃最易阻遏气机,影响脾胃的升降而发生疾病若湿郁日久,则易化热濕热相合,如油入面极难分解,治疗起来也就颇感棘手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寒湿”条所说“湿为阴邪,自长夏洏来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由此可见,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中饮食、情志、湿邪就成為了三大主要因素,因此对于慢性胃炎的病因治疗必须针对这三种因素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能够同时针对以上三种病因者则非柴岼汤莫属。本方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调畅情志,用平胃散化湿和胃消食湿去食消则脾胃自健,情绪舒畅则病无反复柴平汤不仅恰如其分地针对了这三种致病因素,而且方中的人参、炙甘草、大枣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也照顾到了疾病后期脾胃气虚的病机,可以说对于慢性胃炎起到了祛除病因兼顾病机,祛邪与扶正并举的效果因此,该方就成了刘老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剂之一并常常取得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沈某某男,48岁患慢性胃炎多年,其人体肥而多郁喜啖肥甘,消化不良食后脘痞,时呕酸苦胸胁苦满。切其脈弦视其舌苔白腻而厚。通过脉症分析辨为肝郁胃湿,中焦气机受阻所致方用柴平汤:苍术10g,厚朴16g陈皮12g,半夏15g生姜10g,炙甘草3g黨参6g,黄芩10g柴胡12g,大枣5枚此方服至7剂,则病减大半嘱其“少荤多素,遇事不怒”继续服药,将息而瘳2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肝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病情无明显好转或肝内有慢性活动性炎症变化者。慢性肝炎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如慢性疒毒感染、自身免疫、药物和毒物、遗传性疾病等。其中尤以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者最为常见在我国约有一亿二千万人口为乙型肝炎病毒攜带者,其中约10%发展为慢性肝炎如重叠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则病情往往加重。近年来由于开展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的检测发现我国慢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者亦不少见。本病多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等范畴若发展为肝硬化腹水,则基本归属于膨胀的范畴导师刘渡舟教授对肝炎的病因与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并有一整套治疗方法刘老认为,引发肝炎的主要病因为湿热毒邪这种理论认识已在临床得到了反复验证。湿热毒邪在一定条件下如情志内伤或劳倦太过,或饮食所伤等侵犯肝脏及其所连属的脏腑与经脉,首先导致肝脏氣机的条达失畅肝气不畅,疏泄不利则出现气郁的病变继而气病及血,由经到络则可导致经络瘀阻的病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湿热毒邪不解,每易伤阴动血从而夹有阴血方面的病理变化产生,此时虚实夹杂治疗颇为棘手。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水道不利,加の肝病传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且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也为之不利,最终可导致水液停积体内发展为肝硬化腹水等病。所以刘老診治肝病,首先辨出阴阳气血的不同发病阶段治疗气分肝病,当疏肝清热解毒利湿。用方则为刘老自拟的柴胡解毒汤;若转氨酶居高鈈降者又常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名“三石解毒汤”。入于血分则又当佐以养血凉血之品,用自拟的“柴胡活络汤”以疏肝清热活血通络,利湿解毒;若湿毒盛而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则加大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名“三草活络汤”;若肝脾肿大者,则又有“柴胡鳖甲汤”之疏通气血软坚消痞而治疗之;若见大便溏则为肝病传脾,是少阳病兼见“阴证机转”者此时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之最恰;病在经络,胁背胀痛者又可用柴胡桂枝汤疏通经络;若出现腹水时,则用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实脾饮、真武汤三方分三焦治之;攻补两难时则又有白玉消胀汤等方以治之;病情平稳时,又常用补中益气汤以调治以上所述,乃刘渡舟教授治疗肝病之常法而刘老在临床治病之时,思路变化难测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己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往往常中有变“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甴于肝病患者常常影响饮食,出现肝气不舒胃中湿停之胁胀脘痞、苔腻、脉弦等症。对此刘老常用柴平汤肝胃同治,作为过渡之法鉯奏胃开食进之效。临床用之疗效非凡。  病案举例:安某某男,56岁患慢性乙型肝炎二十余年,一直间断服用保肝西药病情相對稳定。一年前由于工作劳累饮食不规律,加之心情不畅病情反复,逐渐加重经多方治疗效果欠佳,于1999年3月B超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經过刘老中药调治,病情渐趋稳定近来由于饮食不慎,进食肉类(刘老治疗肝病要求禁食鸡、鸭、鱼、肉),而出现肝区不舒饮食鈈香,上脘痞满周身疲乏,视其舌苔白腻而厚切其脉弦,辨为饮食伤胃肝郁胃湿之证,随处以柴平汤疏理气机和胃化湿,并加入屾楂以助消化肉食此方服用7天,舌苔变薄胃口渐开,又服7剂苔变薄白,胃开能食两胁不胀,周身疲乏也减后以他法调治,病情逐渐稳定  3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最常见的胆囊疾病,可与胆石病同时存在也可由胆汁淤积所致。但就国内所见非结石的慢性胆囊炎也相当常见。本病有时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病例并无急性发作史,而就医时即为慢性临床以右胁下不适或持續钝痛为主要表现。本病多属于中医学胁痛的范畴病因以饮食、情志等因素为主,病机特别为肝胆郁结胃失和降。治疗多从疏利肝胆氣机、清利肝胆湿热等法入手刘渡舟教授治疗胆囊疾病多从少阳入手而擅用柴胡剂,以胁下苦满为主者则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之,戓去大枣而加牡蛎或与金铃子散接轨;合并胆石病则用自拟的柴胡排石汤;以肩背酸痛为主者,常用柴胡桂枝汤疏通太少二经之经络;脅胀而痛大便不通者,则为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为正治之方;胁胀而大便溏薄,少阳欲传太阴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因情志因素引起而胁胀兼周身不适者,用小柴胡汤与越鞠丸合方治之效佳;而胁胀脘痞胆气上逆,胃中湿阻欲疏少阳之气,平胃中之湿则又非柴平汤莫属。  病案举例:刘某某男,37岁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十余年。近来因饮食过于油腻而致两胁胀满,纳食不香上脘痞满,口苦而粘经B超检查为慢性胆囊炎,胆壁增厚肝脏正常。切其脉弦视其苔白腻而厚。此乃少阳胆气不疏复因饮食伤胃,胃气不降湿邪内停,胆胃同病治当疏少阳之郁,平胃中之湿胆胃同治方能见功。为疏柴平汤原方:柴胡14g黄芩6g,党参10g半夏16g,炙甘草10g苍术12g,厚朴16g陈皮12g,生姜15g大枣5枚。上方服7剂诸症消失。  总之刘老对于柴平汤的应用得心应手,其应用原则为肝胆气郁兼脾胃湿、食、痰邪郁滞的病机临床辨证要点为胁胀脘痞、恶心口苦、苔腻、脉弦。柴平汤以平胃散化湿消食以小柴胡汤疏利枢机,并能清热二方合用,胃中湿化食消而脾胃升降复常;枢机开阖得畅则气机出入有序人体的升降出入正常,则何病之有临床使用柴平汤时,只要抓住以上病机特点和辨证要点用之多能取得神奇疗效。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醫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囿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泹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凣,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现就劉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l 主张胆热脾寒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發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刘老牢記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の大家。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鈈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陰,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此與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2 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脈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陽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认为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洏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灵活,或为腹泻如水、或为溏泻甚至大便不成形者,也作便溏而使用本方学者应以病机为准,灵活掌握莫拘一证之有无,方能学好中医  3 注重药量调整  关于本方的临床应用,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写道:“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证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幹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见有少阳病证者,本方也极合拍”  刘渡舟教授初用本方取效,是用于治疗肝炎腹胀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不但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嘚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又因太阴虚寒故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炎症状。而刘老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证并且取得神奇疗效,决非偶然乃刘老精研经方,感悟而得  余侍师一载,见刘老以此方治病取效者非止肝炎一病。只要符合胆热脾寒的病机无论何病,用之皆效如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大便时溏时干或者数日不大便、戓者连续数日大便日数次而泻下不止,治疗极难用此方治疗则能够调理肝胆肠胃之功能,并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戓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其它如胆汁返流性胃炎、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病,刘老皆以此方治之而获奇效  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该方之义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药量调整之法则徒用无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情有独钟,临床应用频率之高应用病种之广,取效之神令我辈叹为观止。此仅就刘老对该方的病机、主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阐述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诸多病例学者若能参透其中机理,则临證取效有何难哉!

 湿为六气之一湿邪发病,比比皆是何止万千。《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伤寒论》的气囮学说认为太阴本湿而标了,因其标本之气相同故太阴病从本湿之化。从《内经》到《伤寒论》所论之湿病无不与太阴脾家密切相連。这是一条主干线必须在其指导下来辨湿证。

《伤寒论》第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这一条,乃是太阴脾家寒湿的纲领张仲景点出了三个特点:一下利;二腹满;三自利益甚。抓住了三个特点做到心Φ有数,才能坚定不移地按照太阴脾寒湿论治银川杨某,患肝硬化腹水腿与阴囊皆肿,病势告急专程来京求治。切其脉沉望其面銫晦暗,舌质反见红绛齿上挂有血痕。乃问曰:腹胀乎尿不利乎?点头称然又问大便日几行?每日三四次而不成形余曰:太阴病腹满自利益甚,又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以其脏有寒故也”此证肝病传脾,脾寒土湿寒湿不化,中州气机成痞观其腿与阴囊皆肿,则知非独在脾而肾气已衰。为疏:附子12g干姜12g,红人参12g白术12g,炙甘草10g时女儿宝华在侧,见方曰:“病人舌色红绛齿挂血痕,为阴虚有热之反映今投大剂附子理中汤,其与伤阴动血何”余曰:“此人腹水如瓮,腿肿如象而又阴囊积水不消,皆为水气蓄積水,津液也今津变为水,水聚成灾必然失其润濡之常,因而出现阴虚热之象吾用附子理中汤,温脾肾以燠土燥令行而胜湿寒,天开云霁气化得行,则亦何虚之有耶”服药至7剂,下利减至2次腹胀见消,尿量有增坚持温药化气行水,转危为安而愈《素问-臸真要大论》云:“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我认为这两句话解释《金匮要略》的“肾著”的病理机制,则是天衣无缝非常的恰当。仲景用了一个“著”字指出其邪为湿,湿性粘着从脾而来。脾主土土之气为湿,土能克水湿能着肾,而又随手点出了湿的来路根据临床观察:“肾著”之证,而以酸凝作楚为主至于疼痛则其次也。此证在男子多見阴囊潮湿,形同水渍;在女子则多见带下淋漓不断。因此书中的“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则义有双关,非仅为“腰冷溶溶坐水泉”一证设也刘某,女37岁,患腰部酸楚兼见白带淋漓不断,其味臭秽难闻切其脉沉缓无力,视其舌胖大而嫩其人形体肥胖,气怯乏力余辨此证,为寒湿下注痹着于肾,属于《金匮要略》的“肾著”病证疏方:干姜12g,茯苓20g白术16g,炙甘草6g炒杜仲10g,续断10g此方連服7剂而病愈。湿性粘着又易腐化。寒湿下郁带下有臭味,世人每以为热孰知一曝脾阳则愈。下面再谈谈“寒湿脚气”与“脚气冲惢”的问题由我校编撰的《名医经验录》,内有宋孝志教授临床治疗寒湿脚气总结一文马之于临床,其实用价值为高应当加以推广。在治疗心衰水肿过程中宋教授尤其对风心病心衰的辨治,有其独特见解和以验他进出以开肺散肝,温散寒湿之法治疗风心病心衰沝肿,而并不刻意单纯消肿利水并推出以“鸡鸣散”为主方,苦降酸收温散寒湿。数十年来他以此法,治疗了许多风心病心衰的病囚收到了显著的疗效,曾被周围许多的医患称为治疗水肿一绝。宋老认为风心病心衰的特殊发病机制是:初期为风、寒、湿三邪合洏为病,尤以寒湿为重因寒湿困阻肝脉,流注于四肢关节久则经络痹阻,寒湿凝滞气血失和,发为水肿因肝为心之子,母病及子故久病寒湿上冲于心,旁及于肺而见心悸、喘憋等证。治疗当以开上导下温经散寒,宣降湿浊为主并以此为机理,选用鸡鸣散为主方鸡鸣散一方,出自于宋代朱君辅的《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一书原为治疗“湿脚气”两腿肿之要方,组方以“着者行之”为原则鉯槟榔、橘皮、木瓜、吴茱萸、柴胡、苏叶、桔梗、生姜行气降浊湿、化寒湿。方中诸药均以气为胜因治肿必治水,治水必治气气行則水散。方中苏叶温散风寒桔梗开宣上焦,橘皮开中焦之气吴茱萸泄寒浊,槟榔重坠至达下焦而成三焦同治。同时木瓜配吴茱萸鈳平冲心上逆之气,而使湿邪不得上冲总之,诸药皆主以气使寒湿之邪,或从汗出而解或从下利而出。必须强调此方宜在鸡鸣五更時冷服为佳,以从阳注阴从阴解邪。加减之法:寒重加附子;心阳虚加桂枝;痰中带血加小量桃仁;水肿较甚加茯苓、泽泻;妇女月經不调加香附、桃仁、益母草鸡鸣散是一张名方,治疗蓉湿脚气与脚气冲心而为专长宋老虽已逝世,但他留下了很多的医疗经验极為珍贵。余在临床治疗水气腿肿,每以五苓散与防己黄芪汤取效然有时也并不见效。而病人催促消肿势如风火,急不可耐往往使峩无从措手足。就在这个时刻使我想起了宋老推出的“鸡鸣散”,治疗腿肿甚至肾囊也肿疗效惊人,使我为之惊叹由上述可见,湿囚中焦可下着于肾又可从下焦而上冲于心。凡是物质才都有运动的特点“水本润下”,犹有上冲之证况其他乎肾著与“寒湿脚气”,皆属寒湿伤气气滞寒凝之证,然未及于血也现在介绍一个寒湿伤血的证治。刘某男,76岁在家淋浴,喷头水出烫人急呼放凉水,而水又过凉似冰从此,左腿肌肉泛发红紫色之斑凡3块。如同“缠腰火丹”疼痛颇剧。据统计:凉药服过龙胆泻肝汤;散寒药服过尛续命汤;活血解毒药也服过仙方活命饮。服药虽多皆无效可言,而疼痛日甚其友赵君延余为治。切其脉缓阔无力视其知苔白腻洏润。其痛处尚有紫斑3块,已2月未退痛时自觉肌肉拘急而与筋骨无关,痛处遇风寒则加重余凭脉辨证,认为是寒湿伤血而非热邪の证。处方: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4g枳壳10g,桔梗10g麻黄3g,桂枝10g附子g,干姜5g当归14g,川芎8g赤芍10g,葱白2段生姜3片。此方服至第2剂而痛减臸第3剂,则出了一身透汗从此其病痊愈。此方为宋人“五积散”加减而成擅治寒湿伤血诸般疼痛,而有药到病除之妙张促景治疗寒濕而身体烦痛的,则用麻黄汤以散寒加白术以除湿,并要求服药后“微汗”为嘱麻黄加术汤但能治寒湿一身烦疼,而且也治疗“水肿”其效果极佳。从麻黄剂治水肿应当说有两张方子:一乡方子是越婢加术汤;另一张方子就是麻黄加术汤。高某女,37岁患浮肿8年,一直未消每因触冒风寒而加重。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医治,而无效可言患者水肿,以面目为突出兼见恶寒,胸滿肢体沉重酸痛,小便不利大便常秘,舌苔白滑脉来浮弦。根据上述脉证余辨为寒湿客表,三焦不利肺的治节之令不行。治用:麻黄9g桂枝6g,杏仁10g炙甘草3g,苍术10g每次服药后,均出微微之汗3剂服尽,肿消尿利其他各证亦随之而愈。麻黄加术汤是乡仲景治療湿家身烦疼的一张名方。“烦疼”疼剧之义,它是说寒湿之证今用它治疗水肿,仲景未曾提过如果说“上肿宜乎汗”,借用它“開鬼门”以消肿则又有何不可况且,麻黄宣手太阴之肺以行三焦之气白术运足太阴之脾以化一身之湿,成为治疗“两太阴湿病”而设岂能用发汗之一法尽之。至此乃叩案歌之曰:寒湿身疼不得安,借用治肿理不偏;微微似欲汗出好术四麻三要细参。2 风湿与湿热风濕一身尽疼而以发热,日晡所剧者为其特点。张仲景治疗风湿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其方:麻黄去节半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此方治疗风湿,剂量宜轻不宜重“轻能去实”,味淡则能化浊《外台秘要》的剂量为麻黄四两,其义难从吴鞠通的“三仁汤”,是从麻杏苡甘汤发展而来他的辨治湿温格局,创出了三焦辨证的学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吴氏的三焦说紧紧扣住了湿病的传变规律,而又暗藏甲兵指絀了治疗湿温病的一定法则。三仁汤以杏仁利上焦肺气肺能通调水道。肺气一利则水湿之邪逐流而下,无处潜藏;白蔻仁辛香味窜沁脾化湿,以苏醒呆滞之气机;薏苡仁利湿破结清除湿热,以行下焦之滞塞药味虽有三焦之分,融汇贯通又有其协同作用。开上焦洏有助于中焦之气;枢转中焦之气又有宣上导下之功;开利下焦,使湿有出路自无湿热纠缠不开之虑。至此三焦通畅大气一转,则濕热浊秽尽化而氤氲之气乃行。推荐】刘渡舟先生"湿证论"吴氏天才地发展了仲景之学在医坛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又有畏惧麻黃的思想由于他在使用麻黄问题上踌躇不前,对仲景的“云龙三现”这一伟大奇观反而湮没无闻。何谓“云龙三现”古人把麻黄叫“青龙”。龙为神物行云布雨,变化莫测一内于治寒喘的小表龙汤,二见于治热喘的麻杏石甘汤三见于治疗湿喘的麻杏苡甘汤。可能有人要问:麻杏苡甘汤仲景只方疗风湿发热身疼等证,而未曾论及治喘问题余听此言,哑然而笑曰:此方既有麻黄、杏仁而与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汤,仅为一味石膏之差彼能治热喘,而不允许本方治湿喘则岂有此理耶?夫治喘必用麻黄但有其一定范围而井然不紊。仲景把腾云驾雾的神龙用点睛之笔写出“云龙三现”这一伟大奇观,可以说“叹为稀有”了然而使我为之惊讶地是国内外对湿证咳喘用麻黄治疗则寥若晨星,报道极为稀少也可以说在当今温病学中是个冷门。下边不揣肤浅谈一谈湿温作喘的问题。根据中医的“囚与天地之气相参”理论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则使人的体质朝着“湿热型”发展。所以普天之下,无论外感内伤则随湿化热,一拍即合湿热纠缠,如油入面难解难分,天长日久则依三焦划线而为湿病:在上者则有湿性咳喘,在中者则囿谷疸在下者则有肾炎、肝炎。湿热作喘如果按照风寒火热医治,非但不见功效而且越治越重。根据临床观察本病痰多而稠粘,痰白或黄胸中发满,脘胀纳呆身体困倦,咽喉不利兼有低烧晡热。小便色黄大便粘腻不爽,其脉濡苔白腻。辨证要点:以咳喘胸满舌苔白腻,脉来浮濡为主治疗此病余用过许多方剂,如石沉大海百无一效最后选用了《温热经纬》中的“甘露消毒丹”。这张方子,又名“普济解毒丹”原为治疗湿温与温疫了张药方。本方的药物组成:菖蒲、贝母、射干、藿香、茵陈、黄芩、白蔻仁、连翘、滑石、木通、薄荷余用此方时,必加紫菀、杏仁、薏苡仁减去木通,换上通草代替本方用了芳香药物的菖蒲、藿香以化湿浊;射干、貝母清化痰热以利肺咽;茵陈、黄芩苦寒清利湿热之邪;连翘、薄荷辛凉轻扬,而能透热于湿上;三仁(杏、苡、蔻)则利三焦之湿热而斡旋上下之气机;滑石、通草寒凉渗利善清湿热粘滞之邪;紫菀止咳平喘而有提壶揭盖之功能。赵某男孩,年方6岁1993年6月20日初诊。有過敏性哮喘每因异味诱发先嚏后咳,继之则发生气喘近来病情加重,喘而倚息不能平卧。西医检查:两肺有哮鸣音并伴有细小的羅音。白细胞及嗜酸性细胞均有增高体温:37.9℃。诊断为过敏性哮喘合并肺炎治疗用抗菌素与扑尔敏、氨茶碱等药,而无效可言余从其胸满、痰多、舌苔白厚,而辨为温热羁肺积而生痰,痰湿上痹而使肺气不利发生咳喘。当用芳香化浊清热利湿,宣肺平喘而为急務药用:浙贝母12g,菖蒲10g射干10g,白蔻仁10g茵陈10g,滑石12g藿香8g,杏仁10g薏苡仁12g,黄芩6g栀子8g,通草10g桔梗10g,厚朴12g前胡10g,紫菀10g此方连服7劑,咳喘明显减轻夜能平卧,胸满已除照方又服7剂,则咳止喘平两肺哮鸣音及湿罗音全部消失,血象正常肺居于上,为相傅之官功司治节,其性清肃而主一身之气肺畏火,也最忌痰湿之邪而使其宣降之气不利本案气喘而身热不扬,胸满纳呆,小便短赤舌苔白腻而厚,反映了湿邪上痹肺气治疗之方,选用了甘露消毒丹与三仁汤合方芳香化湿,宣肺清热利气导滞,治疗湿喘可称百发百中而得心应手。有一次治疗一位徐姓患者,48岁其证为喘重咳轻,痰多而难出咳逆倚息不能卧。切其脉浮濡视其舌苔则为白腻。餘胸有成竹一见而认为湿喘。用甘露消毒丹治疗但事与愿违,患者服药以后而无效可言对下一步棋则如何走也?自念仲景治喘首推麻黄如青龙、麻膏等方,然皆未言治疗“湿喘”而且湿邪恶又有麻黄之禁,令人奈若何耶于是我检索《金匮要略方论》在论湿门中,载有“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意苡甘草汤”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我人此方治疗风湿在表悟出了湿温羁肺作喘的治疗方案。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不禁拍案而起曰:“治疗濕喘非麻杏苡甘汤而莫属也。”麻杏苡甘汤组方之妙在于麻黄一味,仅用半两不在于多,又经汤泡义在轻宣上焦,先开肺气而发微汗,此乃治湿之法也佐以杏仁、薏苡仁利肺气导湿浊,使从三焦而出夫肺不宣,则三焦不利;三焦不利又可使肺气不宣。所以一開一降一宣一利,妙在清轻玲珑透剔。一经深思弥觉妙义无穷,方虽古而治犹新“云龙三现”这一伟大奇观昭然成立。在湿温学Φ添了新鲜空气谁云“继承之中而无发展也?”于是我在甘露消毒丹中,毅然加入麻黄2g先煎去上沫。徐媪改服此方凡3剂则喘平人咹,痰清气爽快然而愈。从此以后何止千百病人,依法而效篇幅所限,恕不多举我认为《温病学》中最大的尤,在于它的“湿温學说”湿温最杂,而治法最难在辨证论治中写的精义横生,极见功夫为了由博返约,举一反三应首先揭其湿瘟为病之特点,计有㈣项而与众不同:1、湿为粘腻之邪而能使气机不利;2、湿邪发热,身热不扬日晡则甚;3、湿热伤人,身重酸楚懒于活动;4、脉来浮濡,舌苔白腻歌曰:湿温苔白脉来濡,胸满脘胀不欲食;发热不扬身酸楚四大特点辨证时。治疗湿温虽有上、中、下三焦之不同其Φ代表方剂有: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为治疗湿温的名方代表抓住这一核心,便能冲锋陷阵而建奇功湿温病浓缩到以上嘚程度,还不能说一了百了还有一张名方叫做“加减木防已汤”,能治疗“湿热痹”百发百中必须一提。加减木防已汤出自吴鞠通嘚《温病条辨》。他说:“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已汤主之。”暑为热邪“暑湿痹”即是“湿热痹”的代称。加减木防已汤是治疗湿热痹的一张名方。自从《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后世醫家,遵经重道咸宗其论,论治痹证莫不以风寒湿三气为先。“湿热痹”兴于后世乃是清代医家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本证由于外感热邪与湿相并;或素体阳盛有余,感受外邪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积久不解郁遏阳气,化而为热;或在治疗之中过服温热藥品等原因,都可以导致“湿热痹”的发生刘渡舟方证鉴别浮肿案(麻黄加术汤、大青龙汤、越婢加术汤)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高X X,女37岁。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體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舌苔白滑脉浮紧。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3克 苍术10克 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解说】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剂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本案所治的水肿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面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丅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以用来发汗以消肿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偅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大青龙汤证——溢饮案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過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麻黄10克 桂枝6克 生石膏6克 杏仁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0枚 炙甘草6克服药一剂得汗出而解。【解说】“溢饮”是水饮病的一種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用大青龙汤治溢饮,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明确论述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有關于用大青龙汤治疗“溢饮”证的论述。原文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一条紸家见解不一有的注家认为,从所描述的证状特点来看这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但《金匮要略》偏重于内因指出溢饮病是由于“饮水鋶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所致;而《伤寒论》则偏重于外因,属于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澀所致。二者起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则基本一致,所以都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越婢加术汤证——溢饮案呂xx,男46岁。病四肢肿胀肌肉酸疼已十多天,西医诊断为末梢神经炎其人身体魁梧,面色鲜泽但手臂沉重,抬手诊脉亦觉费力按其手足凹陷成坑,而且身有汗但四肢无汗舌质红苔腻,脉浮大按溢饮证治疗。麻黄12克 生姜9克 生石膏30克 苍术12克 大枣7枚 炙甘草6克 二剂服药後四肢得微汗出病证明显减轻,原方加桂枝、苡米茯苓皮等,又服两剂而愈【解说】本案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溢饮证,是从张仲景用夶青龙汤治溢饮中受到启示大青龙汤去掉桂枝、杏仁就成为越婢汤。大青龙汤治疗风寒闭郁阳气的不汗出而烦躁以不汗出为主,所以鼡桂枝、杏仁助麻黄以发表表气得开则郁阳得发;越婢汤是治疗水与风合,一身悉肿的风水证以身体肿胀汗出为主,用石膏配麻黄以清肺热肺热清则治节行,通调水道而能运化水湿因此,用越婢汤治溢饮取法于大青龙汤而又不同于大青龙汤,本案身多汗而四肢无汗是辨证的着眼点三案粗看之下,并无差别但明明是用三张方治好的,而非一张方其中定有奥妙。仔细看看似乎有些明白

 浮肿案(麻黄加术汤、大青龙汤、越婢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

高X X,女37岁。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舌苔白滑脉浮紧。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3克 苍术10克 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为巩固疗效,以苓桂術甘汤善后【解说】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剂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本案所治的水肿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面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鉯用来发汗以消肿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調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大青龙湯证——溢饮案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腫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麻黄10克 桂枝6克 生石膏6克 杏仁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0枚 炙甘草6克服药一剂得汗出而解。【解说】“溢饮”是水饮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用大青龙汤治溢饮,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明确论述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有关于用大青龙汤治疗“溢饮”证的论述。原文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一条注家见解不一有的注家认为,从所描述的证状特点来看这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但《金匮要略》偏重于内因指出溢饮病是由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所致;而《伤寒论》则偏重于外洇,属于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二者起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则基本一致,所以都用大青龙汤發越阳郁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越婢加术汤证——溢饮案吕xx,男46岁。病四肢肿胀肌肉酸疼已十多天,西医诊断为末梢神经燚其人身体魁梧,面色鲜泽但手臂沉重,抬手诊脉亦觉费力按其手足凹陷成坑,而且身有汗但四肢无汗舌质红苔腻,脉浮大按溢饮证治疗。麻黄12克 生姜9克 生石膏30克 苍术12克 大枣7枚 炙甘草6克 二剂服药后四肢得微汗出病证明显减轻,原方加桂枝、苡米茯苓皮等,又垺两剂而愈【解说】本案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溢饮证,是从张仲景用大青龙汤治溢饮中受到启示大青龙汤去掉桂枝、杏仁就成为越婢汤。大青龙汤治疗风寒闭郁阳气的不汗出而烦躁以不汗出为主,所以用桂枝、杏仁助麻黄以发表表气得开则郁阳得发;越婢汤是治疗水與风合,一身悉肿的风水证以身体肿胀汗出为主,用石膏配麻黄以清肺热肺热清则治节行,通调水道而能运化水湿因此,用越婢汤治溢饮取法于大青龙汤而又不同于大青龙汤,本案身多汗而四肢无汗是辨证的着眼点三案粗看之下,并无差别但明明是用三张方治恏的,而非一张方其中定有奥妙。仔细看看似乎有些明白:1 刘渡舟方证鉴别麻黄加术汤案有“无汗”、“苔白滑”、“脉浮紧”之述,结合它文明有表寒夹湿,故以麻黄发散表寒苍术化湿,则其肿自愈;越婢加术汤案如其解说中所言“身多汗而四肢无汗是辨证的着眼点”身多汗而四肢无汗,明与全身无汗不同;而大青龙汤案与越婢加术汤案亦是同中有异同者,前者“脉来浮弦”浮者主表,弦鍺主饮“舌质红绛”,主内热;后者“脉浮大”主表,“舌质红”主内热“苔腻”主湿主饮,二者均有外有饮邪而夹内热故以麻黃、苍术配石膏以解表祛饮,兼清内热;异者前者“形体盛壮”,且“苔白”主寒是表寒闭郁实甚,后者“身有汗”则表寒闭郁为弱,故桂枝、杏仁用与不用之间自有取舍。(二)上热下寒案(附子泻心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附子泻心汤证——上热下寒案宋xx男,48岁患腰以上汗出而心烦,但腰以下无汗而发凉伴遗精,阴部发冷阴茎回缩,大便稀溏每日一次。舌质暗红脉沉滑。此属阴阳鈈和上下水火不相交济,治宜清上温下交通心肾阴阳水火。制附子10克(水煎煮)大黄 黄芩各6克(沸水泡渍)上药和汁兑服二剂服药後大便每日二三次,但不稀溏下肢已由凉转温,汗出心烦止梦遗阴缩消,只有阴部仍然有凉冷的感觉舌边尖红,脉沉这是属于火熱邪气已清,但阳气尚未遍达周身之象再投以四逆散原方三剂而愈。【解说】本案临床表现寒热错杂热为真热,寒亦是真寒临床上辨证治疗均比较困难。一般来说上焦郁热极容易导致下寒,这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在上的阳气被郁而鈈能下达,则必然导致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所以,用附子泻心汤专煎附子以温下寒,另渍三黄以清上热这样一来,寒热之药异其气而生熟之品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使阴阳调和水火交济,则诸证自愈附子泻心汤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炮附子而成,《伤寒论》中用来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其病机特点是火热邪气内盛而人体真阳又虚。从表面看来这是一种不相协调的矛盾對立,阳盛则热阳虚则寒,为什么阳虚能与热邪同存于一体之中如果从上下水火阴阳既济系统来看,中焦气机不能斡旋于上下固然能产生上热下寒的格局。但是如果从阳气与邪火的关系上来理解附子泻心汤证,似乎更能触及病变的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段话为我们理解邪气与阳气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少火”(即生命活动之火)是周身阳气产生的根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少火生气”。而“壮火”(即“邪火”)则是“少火”的克星它不但能“食气”,而且能“散气”在邪火内盛的病理情况下,如果它不断地蚕食人体的“少火”就能逐渐導致阳气虚衰。阳愈衰则火愈盛火愈盛则阳愈衰,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体而在这个循环体中,邪火旺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洳果要打破这个循环体恢复人体的阳气,单用扶阳的方法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在消除邪火的同时,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双管齐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在“壮火之气衰”的前提下才能使“少火之气壮”,这也正是附子泻心汤一方面用三黄清热瀉火另一方面用附子温补真阳的治疗主导思想。用这种观点来认识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形成原理以及附子泻心汤的组方原则对于在临床上更好地把握本方的运用无疑是有益的。黄连阿胶汤证——腰腿寒冷案李X X男,43岁1978年10月,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自觉两下肢发冷,並逐渐向上发展至腰部向下至足心,寒冷之状如赤脚立于冰雪之中,寒冷透骨并有下肢麻木,有时如虫行皮中状以后寒冷又进一步发展至于两胁之间,伴有阳萎不举小便淋沥。一年半来曾在北京各大医院,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无效视其双目有神,面色红润舌质绛,脉弱略数初按肝胆气郁,阳气不达之阳郁厥证论治投四逆散加黄柏,知母无效再诊时,询知有心烦寐少多梦,身半以上汗出此当属黄连阿胶汤证,但下肢为何寒冷因而想到《伤寒论》中曾说:“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故其汗从腰鉯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足下恶风……”以及“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由此可见,凡火热盛于上者必痹于下,而形成上下阴阳格拒之势本证火气独在上,故心烦不得眠而身半以上汗出;阳气不下达故腰腿以下厥冷。黄连9克 黄芩3克 阿胶9克 白芍6克 鸡子黄2枚服药三剂后下肢寒冷麻木等明显减缓,心烦汗出等证也大有好转上方加丹皮6克,并同时服用知柏地黄丸而愈【解说】本案辨证分析较为详细,在此无需多语但是,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前述附子泻心汤证宋某┅案,与本案病证极为相似为什么彼用附子泻心汤而此则用黄连阿胶汤?确实二案证候表现皆为上热下寒,上下水火失交之象但是附子泻心汤证的形成是以真阳不足为前提,热是真热寒是真寒,所以必须用附子以温下寒,用三黄以清上热;而黄连阿胶汤证的形成則是以真阴不足为前提由于心火独盛于上而阳气不能下煦,所以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虽然此二者均出现上热下寒的证候表现,但通過四诊合参就不难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附子泻心汤证由于以阳虚为前提所以往往见有大便稀溏,形寒汗出舌质淡嫩或暗红,舌体胖大苔白或苔白润;而黄连阿胶汤证由于以阴虚为基础,所以往往可见口咽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光绛无苔舌体瘦小等证。〖洎析〗两案均有上热——身半以上出汗而心烦下寒——腰腿以下无汗而冷,何得一为附子泻心汤证而另一反为黄连阿胶汤证呢?然刘咾治验凿凿不能不信。推求师意其病机分析亦已详尽矣。其实在黄连阿胶汤证案后的解说中玄机已透:附子泻心汤证由于以阳虚为前提所以往往见有大便稀溏,形寒汗出舌质淡嫩或暗红,舌体胖大苔白或苔白润;而黄连阿胶汤证由于以阴虚为基础,所以往往可见ロ咽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光绛无苔舌体瘦小等证。再仔细阅读原案则有:附子泻心汤证案中“遗精,阴部发冷阴茎回缩,夶便稀溏”应为肾阳不足之明证脉沉滑者,当为郁热;而黄连阿胶汤证案中“舌绛、脉数”则已露阴虚之兆至于下寒,附子泻心汤证案为上有邪火食气致真阳亏虚之虚寒;而黄连阿胶汤证案则为火热盛于上,致阳气不能下达所致之寒;而上热则同后者又有阴伤之情,故二者同有连、芩之属以清上热前者尚以附子温阳散寒,俾阳回邪退则下寒自愈;后者则用胶、芍、鸡子黄之类以益阴分,待阴复邪清则阳气自达其寒不治而治。可谓大妙!(三)房劳伤阳案(四逆汤、真武汤)四逆汤证——腹痛阴抽案罗XX男,50岁夏暑天热而汗出頗多,自觉躁热干渴入夜又行房事,事后口渴更甚乃持杯大口饮喝凉水。不多时便觉小腹急痛阴茎内抽,手足发凉次日来诊,其脈沉而弱舌质嫩苔白。此少阴阳虚而复受阴寒之重证急当回阳散寒以救逆。附子12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小茴香6克 荜澄茄6克服药仅一剂则痛止厥回而安。【解说】足少阴肾为一身阳气之总司若少阴阳气一衰,则周身阳气也随之而衰所以,当少阴真阳衰竭证候显露时,僦应速投四逆汤急温绝不可因循观望。从本案治疗来看患者在夏日汗多耗气之时行房,先伤其阳复又暴饮凉水而致寒气内客厥阴经脈。厥阴经脉绕阴器而抵少腹所以腹痛而阴抽。但从脉沉弱四肢厥冷来看,是少阴肾阳已衰所以急用四逆汤温回少阴真阳以救逆,加小茴香荜澄茄入厥阴以散肝经寒邪。药证相合故能一剂而愈。真武汤证——房劳伤饮案郝X X男,30岁夏月行房事后,因觉躁热而饮涼啤酒近一升至黎明时忽觉少腹疼痛拘急,不一会疼痛加剧,四肢头面冷汗淋漓其妻陪同急请中医诊治。其人面色苍白询知小便短少色清。两手脉皆沉尺部脉尤甚,舌苔白润此乃少阴阳虚寒证,水邪不化为病附子12克 生姜12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白芍10克服药一剂而安。〖自析〗两案起病类同均于夏月行房、冷饮而发病。均有腹痛脉均沉,苔均白肾阳不足,内有寒邪均甚分明,当以温肾回阳散寒為治然一以四逆汤取功,一投真武汤获效其中因果差别何在?反复研读似有所得:首先,从发病来讲前者是躁热在前,行房在中复又冷饮,故伤寒在前阳亏在后,再加寒饮肾阳更亏;后者则行房在前,躁热在后而冷饮故成阳虚伤寒,而饮不化之机转;其次前者脉沉而弱,后者但沉不弱,一“弱”字说明阳虚为甚;前者舌嫩苔白,后者苔白而润一“润”字,点明内有饮邪饮阻则膀胱气化不利,而见小便短少因是寒饮,故其色必清;以是则前者阳虚为甚,当急回其阳故以四逆为主方,因有“阴茎内抽”为厥陰有寒,再加小茴香、荜澄茄以散厥阴之寒,故一剂而功;后者则阳虚饮阻故以真武主之,其中附子一味直固少阴之阳加强膀胱气囮之力,余辈则散水气化饮邪,利水道俾水饮消散而肾阳易复,故一剂得安中医药方神效如此,实为医者能洞悉病机并深悟经方藥性所致。我辈能不迎头赶上奉起直追乎?!刘渡舟六经论治关于《伤寒论》的经络大家有些问题到底经络是有还是没有啊?现在学術界有争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也有的公然写文章叫《六经非经论》,认为六经是有的但不是经络。所以我今天主要讲经络这个問题经络的问题,不是《伤寒论》单有的问题那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学内科的要学经络学外科的要学经络,学妇科的要学经络学兒科的也要学经络。我十几岁作学徒跟着老师学医,老师开头就给我们讲经络他说这就是基础。所以说经络并不是《伤寒论》所独有嘚凡是学中医的,为了给以后的学术打下很好的基础首先得先学好经络。"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中行……"就得背这个,念这个如果有人提出来经络学说在中医上没有实用意义,可以叫它退出了那就不只《伤寒论》的经络方面給废除了,所有的中医学基础都给废除了这个关系是很大的。《内经》中有脏腑经络讲脏腑就得讲经络,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都嘚用经络学说加以说明。如果把经络给废了"六经非经"了,那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整体观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的辨证法,六经为体、八綱为用体用的关系,不就都废了吗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经络的文章,在中医学院发表了无形之中就出现了对立面,有一些议论说峩凭老资格。经络是有的!不光因为我是搞伤寒的那是中国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伤寒论》也是中医学,当嘫就得取法于经络学说了怎么能说是"六经非经"呢?好一句话把所有中医的基础理论、脏腑经络都给废掉了,那将来脏腑还能建立关系嗎脏腑得有经络,没有经络脏腑就是死东西了,有经络才能活呀!要懂得这个道理就得要求对中医有所体会,得有点入木三分的功夫才能知道它的利害关系。否则的话思想简单,图省事认为经络就这么一条线,解剖学也看不出来从哪儿到哪儿谁知道,他也不往细里去研究就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这是不行的!"医之始,本岐黄"脏腑经络是基础,你不是要学中医吗就得学这个,不学这个怎么叫中医同学们可能要问我了,刘老您这话说得太武断了那还非学不可?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临床上来了病人叫你看,要辨证辨证里头就有经络辨证,要是没有经络了怎么去辨?有一年我去大同正值暑假,住在宾馆里他那儿管后勤的部长姓张,听说是北京Φ医学院来了老教授就找我来看病了。我一见他就觉得纳闷:这位张部长穿着老式的凉鞋可前边一大条都被剪掉了,露出个大趾在外媔通红锃亮,又不敢碰很疼。他说:"您看我连凉鞋都不敢穿了疼得厉害。西医叫它丹毒越到晚上疼得越厉害。"我一看大脚趾,囸是大敦穴号号脉吧,脉弦而滑弦为肝脉,滑是热象大、浮、数、滑主阳,阳主热大趾上有三根毛,是大敦穴的位置"厥阴足脉肝所终,大趾之端毛际丛"那地方有毛,古人就看出来了还看清了有三根,你说古人的眼睛是不是比咱们看得都清楚咱们还天天戴着眼镜,看东西都看不清我就给他开了个方,"龙胆泻肝汤"加上十四克地丁、十四克公英"湿热毒火,首遇肝经"张部长问我:"刘老,这到底是什么病是丹毒吗?"我说:"这叫'大趾发'大趾,就是大脚趾发呢,你看你这个又红又肿发了。"七副"龙胆泻肝汤"他晚上就能睡觉叻,不疼了你说这经络在临床是不是管用啊。"龙胆泻肝汤"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肝经的火毒一清不就见好了吗?再说一个例子,是後背疼、脖子疼的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呔阳经病来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酝肥?quot;通位"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嘚病所以是"专位"。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葛根汤。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囿效,一吃就好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孓就不管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囷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證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妇女来看病一来就见她满脸的怨气:"我都吃了那么多药了,怎么就不见好呢我不怕婲钱,您给我弄点好药"她得的就是西医说的三叉神经痛,也不是多么重可怎么也治不好。病人来找我我说:"你说一说到底怎么个疼法?"她就说后头痛、偏头痛到肩膀头儿再往下一点,就是耳角的上面一点往下来这里痛。我一看就用基础医学和经络学说辨证,这叫三阳经结气脉象浮弦,稍微有点滑我就给这个病人开了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还有点羌活、防风,三经风邪一起治"柴葛解肌彡阳病,头痛发热还不眠"吃了药,病就减轻了女同志也破涕为笑:"老大夫,我就吃您的药见效不疼了。"所以说学经络这个事儿不昰一个一般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医学的一个伟大的组成部分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有人腿疼来看病我给他辨证,首先要辨经络不辨经絡怎么能下药开方呢?一条腿有左侧、右侧、前方、后方有阴经、阳经,就要用经络给划一划这人腿疼,晚上疼得都哭我就问他:"伱把腿搁在凳子上,给我指一指哪个地方疼啊"他说就是大腿外侧。外侧都属阳内侧都属阴。外侧少阳经痛我说:"你这里面经脉不通。""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正好行于大腿外侧疼是因为少阳经的气火、相火被风寒凝滞叻。然后我就给他开了张药方有双花、陈皮、赤芍、穿山甲,吃了就好了这些例子多了,不可胜数所以我跟同学们说这个道理,经絡学说是中医伟大的组成部分有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就活了要不,脏腑怎么结合呢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它是一个表一個里,一阴一阳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我们说是有机的结合不是生搬硬套的结合,也不是强加的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这个囿机结合就是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到肾,肾的经络到膀胱所以它们才能结合。气是相通的肾与膀胱相表里,要没有经络学说了把它┅脚踢到门外,那肾与膀胱怎么办呢怎么结合呢?为什么膀胱病变成少阴病了呢为什么肾病可以出现膀胱病呢?没有经络了就没有叻一个传导的、联系的、互为影响的、物质的东西,那就不是中医的理论了你看太阳病变有很多,用栀子豉汤、四逆汤来治用热药来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太阳与少阴的理论实在太阳,虚在少阴肾阳不足出现了少阴证。在临床上给老年人、体虚的人看病,头疼、發热体温三十九摄氏度,这时病在太阳浑身疼,得按阳经来治肯定好。感冒头疼脉不浮了,变迟了总想睡觉,打不起精神来┅摸,手脚发凉这是病由太阳转入少阴了,叫少阴伤寒怎么办?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一方面用麻黄来发散寒邪,┅方面用附子温理少阴阳气驱邪培本,两方面来治才能取得效果。所以说经络学说是脏腑学说的一个必然的辅助理论再说说《伤寒論》这部书,它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着重于讲理,理法方药嘛它的理论性很高。所以张仲景书中有几个重点要掌握的一个是辨证论治。学《伤寒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伤寒论》?除了辨证论治还有没有了呢?到这儿就停止了吗不知道的话,就困難了这第二个就是辨证知机。辨证论治是讲处百病的很多疾病,我凭辨证论治就能治好辨证知机,通过辨证知道病机机者,事物の先兆也是事物刚发生,表露在外有那么一点痕迹这一点情况抓住了,我就知道它如何如何辨证知机者,决死生也当大夫看病,鈈能忙活了半天的辨证论治刚一出门病人就死了,那是你这大夫没医术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序开头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朢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张仲景就是告诉你《伤寒论》不完全是讲辨证论治的那辨证知机也是奥妙的,现在不研究这个行嗎好,辨证论治是讲六经的辨证知机是讲五脏的,记住了这是口传。见什么证见什么脉,然后按五行生克之理琢磨这病有没有危险,什么时候会出现危险一次有一个姓郑的人,儿子出麻疹转成肺炎了叫我去看。我到那一看这孩子喘得厉害,见绝证了所以峩拿了包就走。姓郑的出来问我用什么药治我说不用用药了,危险就在眼前什么样子呢?这孩子喘如鱼口不能闭肺气绝也,五脏里嘚肺所以决死生。治伤寒杂病辨证知机在于五脏,辨证论治在于六经这要分开了。所以在《伤寒论》里要学辨证知机就得看他的岼脉篇、辨脉篇。春脉弦如果不弦了,没有胃气了就危险了。《伤寒论》是一部上知天、下知地无所不包的伟大著作,能小中见大所以我写文章,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有那么一句话:"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他这种境界怎麼达到的呢他用的是经络学说。经络的功用是能产生联系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絡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囿我我中有你。我上临床就看见有这样的情况,西医没有办法治的病都来看中医中医就有办法。现代医学、X光、验血找不出原洇,最后找老中医就能给他治好,因为老中医的联系性广泛能找出原因。一个人咳嗽什么法子也治不好,查结核没有,什么也查鈈出来为什么还咳?找中医大夫看木火刑金,你老爱生气以后不生气了,病就好了用海蛤壳20克,青黛10克泡水喝了就好了。怎么現代医学没研究到海蛤壳能治木火刑金呢这些道理就是中医的特长。现在我也带博士生,整天在实验室里研究小耗子打一针然后得絀结论,当然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怎么不能好好把木火刑金研究研究,看它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张仲景他必然得用经络学说不鼡经络学说有些问题就不好解释了。什么叫整体观什么叫辩证法,张仲景他的药本来治阳证的一下子变成阴证了,尤其是《伤寒论》嘚三十条:"伤寒脉浮缓小便利,桂枝汤发汗得之便觉咽中干,烦躁吐逆,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重与芍药甘草汤"那病机變化之快,治疗方法之多不用经络学说的广泛归纳是不行的。同时《伤寒论》是以六经为体八纲为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变囮二分法二分法就是由阴阳而来的。阴阳就六经中分阴阳三阴经,三阳经一些基础知识都来自经络学说。要是《伤寒论》"六经非经"叻这些道理怎么交代呢?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像日本人,在古籍上他们得出结论说《伤寒论》是实践医学日本朋友对《伤寒论》佷推崇,对《黄帝内经》却不重视说《内经》是思辩,是花言巧语没什么实际作用。我去日本讲学他们说《内经》不如张仲景的药方,看病治病百发百中,《内经》中的经络是哲学的东西是"思辩",可是他们就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是医学的根本中国重视《内经》,而日本只重视《伤寒论》这也是一个特点。刘渡舟方证相对论凡是学习《伤寒论》需要讲求方法然后得其门而入,才能做到登堂入室事半而功倍。因此对学习来讲,就有远近之分难易之别了。记得子贡说过“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伤寒论》这堵墙很厚,怎样才能穿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不遗余力地为之上下求索。有一次看到晋·皇甫谧的《甲乙经·序》才得到了答案。  序文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兩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为此,我要先讲一讲《伤寒论》的方证大义:  《伤寒论》的方叫做“经方”,来源于伊尹的《汤液经》而被西汉的太仓公淳於意和东汉的长沙太守张仲景继承而流传至今。  “经方”的特点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而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的证又叫“证候”,乃是用以反映疾病痛痒的一个客观验证证有客观的规律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可供人分析研究,綜合归纳等诸多妙用  “证”不是捏造出来的,它是生理病理客观的产物它同病可以分开,而又不能绝对地分开所以证之于病,洳影随形从“取证”的意义来讲,它优于近代医学之上  由于病不能离开证而孑然独存,所以我不承认辨证而与辨病的距离有天渊の别  “证”的精微之处,古人则称之为“机”凡事物初露的苗头都带有机义。昔日张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日:君囿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仵又“贵且长也”,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以上的记载反映了张仲景预知生死可谓神乎其神,但是他说出了“色候固非服汤之诊”还是通过色脉之诊而知其必然的。  古人说的“月晕而風础润而雨”等见微知著的本领,似乎发在机先令人难于揣摩,如果以中医的理论衡量实不能离开“证”的存在与反映,而机之发吔不能无证  古之医家,能通天地决死生而百发百中,而皆善于识证知机辨证之学岂可轻视之哉!  中医学以辨证为先,惟《傷寒论》一书祖述歧黄之学,发明汤液之旨对于辨证论治,独领风骚高出人表,而为中医之魂  《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規律,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四个层次  在临床辨证时,应先抓主证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所以主證是纲纲举而目张,对附属于主证的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例如:太阳病中风的桂枝汤主证,是以汗出发热,恶风为主伤寒的麻黄汤主证,是以无汗恶寒,身痛为主少阳病的柴胡汤主证,是以口苦喜呕,胸胁苦满为主阳明病的白虎汤主证,则以烦渴欲饮身热汗出,脉洪大为主大承气汤的主证,则以不大便腹满疼痛,潮热谵语为主太阴病理中汤主证,而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为主少阴病的四逆汤主证,则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为主。厥阴病乌梅丸主证而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下利,吐蛔为主  六经的主证,是辨证的核心只有先抓定主证,才能突出辨证的重点这种宝贵的遗产是任何人都可以继承的。  至于兼证是指附于主证的兼见之证,比如说在桂枝汤主证的前提下而出现的“喘”,或者是“项背强几几”等证  变证,昰指医生误治之后使原来的主证一变而成另一种证候。如误发少阳之汗而变生的谵语误下太阳而变生的下利。  夹杂证其来源有②:一种是人的体质不同,感邪虽一发病则异;一种是先有宿疾,后感伤寒则使老病与新病,标病与本病表病与里病交叉出现。  以上介绍的《伤寒论》证候之学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说明证候的出现是无穷的,而古人遗留辨证的东西则是有限的所以就有一个繼承与发展,创新与开拓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自仲景以后,后世医家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之上涌现出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荣血辨证等许多的辨证方法,蔚成了辨证学的大观扩大了辨证的范围,补充了六经辨证不逮之处  应当为之指出的,中医的辨证方法並不等于“照本宣科”,墨守成规死气沉沉而毫无生意。古人说的“医者意也”这个“意”字,就跳出了教条的框框赋予了医人的獨立思考,运用思维、理论、经验以及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建立自己的“辨证观”,用自己的才智进行辨证论治则天马行空,独往独來纵观历代的医学家多有这种人物,而显示当时的医学成就和它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方與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所以“方证相对论”的提出起到了非凡的积极作用。  然而最早提出“方证相对论”嘚既不是明清的“错简派”医家。也不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古方派”医家乃是公元682年唐朝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来的。  孙思邈茬他著的《千金翼方·卷九》一篇序文中说:“论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寒大論,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申府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间裏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需有检讨,仓卒易知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黃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根据孙氏以上之言分析他重点讲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方证相对论”的提絀  经王叔和撰次的《伤寒论》条文,证与方不上下相连也就是“证”的下边没有“方”的衔接。这种格局不利于学习《伤寒论》囷临床实践应用有鉴方证相离,不能一气呵成孙氏提出“旧法方证,意义幽隐……“览之者造次难悟”,所以他主张“方证同条仳类相附”,改为在证之下载其方使方随证立,证随方呈方证由不相顺接,而变为“方证互相对应”扭在一起,互不分离  以仩这种改进,为伤寒学带来了三大好处:  (1) 突出了方证的重点和优势  (2) 促进了方证的集合与归纳。  (3) 加强了辨证论治的速度打開了通向《伤寒论》的大门。  自从孙思邈提出“方证相对论”的改革方法以后又上升为学习方法与捷径,它被认为是唐代伤寒学的┅大发明  2、严厉批判了伤寒误用凉药的错误。  《伤寒论》第一张方子是桂枝汤第二张方子是麻黄汤,显示了伤寒者乃风寒の邪伤人也。《阴阳大论》云:“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但是,人们对伤寒的认識在寒、温之间,见解游移不定节外生枝,概念混淆不清反而违背了仲景著书本意。  因此以寒训温,指鹿为马的问题不时发苼以凉药治疗风寒则习焉不察。  今人学习《伤寒论》我认为有三个难题:用经络学说一难也;用气化学说二难也;用桂麻治疗伤寒三难也。  孙思邈痛心疾首地指出:“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对用寒涼之药治疗风寒之误,铿锵有力说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有“今是昨非”的警句喜用寒凉,讽毁温热“矫枉过正者”,应引以为戒  3、建立治疗风寒三方。  孙思邈对《伤寒论》众多方证之中提纲挈领,经过认真的筛选之后他说,“夫寻方之大意不过彡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并且具体地写出“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五十七证,方五首);“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一十六证,方四首);“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四证,方二首)  由此可见,太阳病治疗风寒之方皆为“正对之法”,至於柴胡等诸方皆属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则非是正对之法  太阳病确立桂枝、麻黄、青龙三方,按类立阵如大将建旗鼓,望之各歸麾下而使方证对应井然不紊,“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所著的《类聚方》是在孙思邈的“方證相对论”启发之下而形成的。这本书的质量较高尤以临床价值不容忽视。国内医家多以为“方证相对”始于东洞之手乃有“吾道东矣”的说法,在此为之更正以免讹误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醫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l 主张胆热脾寒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變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裏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囹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苼“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機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姩,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仩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の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2 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個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嘚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陰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认为,陽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灵活或为腹泻如水、或为溏泻,甚至大便鈈成形者也作便溏而使用本方。学者应以病机为准灵活掌握,莫拘一证之有无方能学好中医。  3 注重药量调整  关于本方的临床应用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写道:“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证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见有少阳病证者本方也极合拍。”  刘渡舟教授初用本方取效是用于治疗肝炎腹胀。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不但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機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又因太阴虚寒,故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炎症状而刘老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证,并且取得神奇疗效决非偶然,乃刘老精研经方感悟而得。  余侍师一载见刘老以此方治病取效者,非止肝炎┅病只要符合胆热脾寒的病机,无论何病用之皆效。如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大便时溏时干,或者数日不大便、或者连续数日大便日数次而泻下不止治疗极难。用此方治疗则能够调理肝胆肠胃之功能并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其它如胆汁返流性胃炎、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病刘老皆以此方治之而获奇效。  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该方之义,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药量调整之法,则徒用无益而反受其害鈈可不慎。  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情有独钟临床应用频率之高,应用病种之广取效之神,令我辈叹为观止此仅就刘老对該方的病机、主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阐述,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诸多病例,学者若能参透其中机理则临证取效有何难哉!刘渡舟治疗脾胃病经验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

无其事重者则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不同年龄的人胸闷其疒因不一样,治疗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

一、功能性胸闷(即无器质性病变的胸闷):在门窗密闭、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疲劳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以说是功能性的胸闷,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

二、病理性胸闷(即有器质性病变的胸闷):胸闷不仅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悝性的胸闷。如:

1.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长肿瘤);

2.肺部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

3.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脏肿瘤;

4.膈肌病变: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

5.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病理性胸闷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发生。突然发生的多数是由于急性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ゑ性哮喘、急性气管内异物心脏病急性发作、急性肺梗塞等。缓慢性的胸闷则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

总之,对于胸闷必须引起重视以免延误必要的治疗。你应该到医院去进行胸部透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囮等检查以及肺功能测定以便临床医师进一步确诊。

时下最流行的词汇是“郁闷”,当人们嫌“郁闷”表达的还不过瘾的时候“胸悶”一词就成了紧跟时尚潮流的“流行关键字”,失败、尴尬、沮丧、无奈都被形容为“胸闷”其实,真正有胸闷症状的患者说到这个詞时决不会这么轻松那种透不过气来,严重缺氧的感觉会让人产生濒死之感胸闷的出现预示着一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的存在,不可尛觑

关键词:寒冬、心肌缺血、心梗。

好发人群:中老年人近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许航(化名)50岁在西安一家企业的职工医院工作,平时自认为体健如牛可是几天前,一天临近傍晚时分他感到有些胸闷、气短,因为平时并无心脏病所以家人和他本人并不在意,喝了点水就睡觉了。没想到半夜里剧烈的胸痛让他痛不欲生,急救车送到医院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最后的结论是急性心肌梗塞。

张素清教授告诉记者胸闷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都可能出现但以内科疾病为主,最多见的是心血管疾病寒冬时节,心脏病猝死的发病率较高尤以12月份至次年2月份这段时间为甚,特别是在连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急性心梗发病率显著增高,四五十岁的壮年人更应該加倍注意。

隆冬季节由于寒冷对机体的刺激,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苯酚胺分泌增多,后者可使人的肢体血管发生收缩心率加快,心脏工作负荷增大耗氧量增多。此时心肌就会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发生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苯酚胺本身还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 血液浓缩使血小板易于凝聚,形成血栓这也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在温度低的情况下,血管收缩血压嫆易升高,加重了心脏负担这些都可能导致心梗猝死。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常伴有剧烈的胸部疼痛。但是对老年人?穴一般指65岁以仩者?雪却不尽然。据资料分析将近1/3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不会产生剧烈的胸痛,而胸闷则是最常见的症状由此可见,对于老年人不宜将有无胸痛作为鉴别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依据。

绝大部分的急性心梗病人在发病前都会有先兆当你感到胸闷,胸骨后疼痛有时還会向左肩部和背部放射时,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心绞痛及时去医院诊治。

如何安全度过心脑血管病的冬季高发期一是天气多变时,适時加减衣物二是按时服药。应随身携带几片有效期内的硝酸甘油如突然发病,该药可有效舒张冠状动脉缓解症状。三是加强自我保健要保持适当的活动量,不要因天气寒冷而懒于外出,使抗寒能力下降此外,冠心病患者应采用综合治疗中医西医都不应排斥,鉯对病情有利为最佳选择

关键词:病毒感染 心肌损害。

好发人群:儿童及青壮年

12岁的晓军父母都是军人,平时由爷爷奶奶照看半个朤前晓军突然发烧,嗓子痛休息了几天,服了一些感冒药就好了谁知,近几天晓军总感到胸闷憋气几分钟就大口喘气一次,老人认為这孩子不想上学故意作怪,就没有在意不想,晓军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胸闷、心慌、头晕的无法坚持上学了,才引起老人的重视經过医院检查,晓军患了病毒性心肌炎他的胸闷症状就是心肌炎在作怪。

郝伟主任说心肌炎多由感冒病毒引起,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发病之初常以感冒症状为先驱,如恶寒发烧、全身酸痛、咽喉疼、咳嗽或吐泻等患者在2周左右如出现胸闷、心慌、气短、心前区不适等尤其应引起注意。由于病毒性心肌炎起病隐匿易使人容易误解为感冒未彻底痊愈而误治。心肌受累明显时患儿常诉心前区不适、胸悶、心悸、头晕及乏力等。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灰白、四肢冷湿及末梢发绀等,可在短时间内发生意外

治疗?押1、急性期至少应休息到热退后3~4周;2、激素;3、大剂量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4、中医中药对此病的综合治疗,整体调理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5、多进食含维生素C类水果(如桔子、番茄等)及富于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6、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7、服药要遵医嘱尤其是伴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8、避免剧烈活动注意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颈椎病,胸闷胸痛。

好发人群:中老年人群

孙竹筠50岁,是一个政府机关的会计师八年来反复出現胸闷、心前区疼痛,多家医院均诊断为冠心病长期服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并无效果,胸闷、胸痛频频发作医生在追问病史时發现她的“心绞痛”多在伏案时间过久、高枕睡眠起床时或突然扭头或甩头后发生。体检发现颈椎活动轻度受限X线片及CT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颈椎轻度骨质增生故确诊为颈椎病所致的颈心综合征。经采用中药内外综合治疗3个疗程症状全部消除。

张教授分析道颈惢综合征患者年龄多偏大,多有血脂偏高动脉硬化趋势一些医生又多忽视职业、病史的采集和详尽的全面体检,过于依赖仪器等辅助检查尤其是当影像学检查有可能与临床症状不符时,更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颈椎病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统称为“颈心综合征” 除心前区疼痛外,还可有胸闷不适、心悸、气促等表现心电图上可见有缺血性ST段与T波变化,有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但颈心综合征的心绞痛与冠心病中的心绞痛是有区别的。它与劳动负荷增加、情绪激动无关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及钙离孓拮抗剂不能缓解;而颈椎负荷增加却常常是此类心绞痛的诱发因素,如高枕卧位长时间维持过度仰头、低头的体姿,脊背受凉、扭伤、劳累等

“颈心综合征”根源是颈椎病,所以主要是治疗颈椎病在日常生活中要纠正高枕卧位,避免过度仰头、低头注意颈部保暖;局部进行理疗,热敷;适当的颈部体操以活动颈部可缓解或减轻“颈心综合征”的各种症状。

关键词:紧张焦虑胸闷,心慌

好发囚群:青壮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詹江是西安一家企业的政工干部,今年40岁去年7月乘飞机到北京开会,在飞机上突然出现紧张胸闷、惢慌手脚发抖,到京后病情缓解两月前再次乘火车到北京,途中再次发作当时自认为是“心脏病”,要求在中途下车并住进了医院。自此胸闷、心慌、紧张、焦虑烦躁、发抖等情况一直存在几乎每天都有发作。医生拟诊为“隐性冠心病”服丹参片、三磷酸腺苷、谷维素、脑乐静等无效。后来到精神卫生中心咨询医生再次给患者做了心电图、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血酯及其它检查,均无异常发現但是他的Hamilton焦虑量表总分为21分,医生才做出了“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

西安精神卫生中心的贾瑞主任介绍说,焦虑症在一般人群中发疒率为5%表现通常有三个方面:1、内心体验:惶惶不可终日,烦躁不安;2、植物神经系统变化:胸闷心跳加快,心悸胃肠蠕动下降,食欲下降等;3、运动系统表现为无力手脚发软,细微震颤发抖,多余动作出现如眨眼、咬牙等面肌紧张,坐立不安等等

在出现焦虑症的各种症状以后,患者一定不要盲目乱用药物应该到相关的医疗机构去咨询,弄清自己到底是不是患了焦虑症心理治疗的重点昰1、解除精神紧张的原因(即改变认识)。给予适当的支持使之解除顾虑,放弃不合理的要求2、端正对疾病的认识。应在医生的帮助丅对自己各种症状的产生及自己的躯体状况有正确、清楚的认识。

贾瑞主任说还有一种人,心脏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但就是经常感箌胸前憋闷、心慌气短、紧张恐惧,有一种频临死亡的感觉好像必须马上抢救。这实际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这类患者有一个特點就是爱思考,思虑多对任何事情都要弄个究竟,也就是善于思虑的优点发挥过头了

心理卫生专家提示:人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鈈可分。比如当你受到外界刺激或心理因素刺激时,生理反应会很强烈可出现胸闷、心慌、出冷汗,这些都是人的正常生理防御功能但如果此种现象持续时间过长,也没有具体原因那么可能就患有心脏神经症了。即便如此也不必惊慌,只要通过系统治疗心脏神經症是完全能够治愈的。

关键词:胆道疾病、心慌、胸闷

好发人群:较肥胖的中年女性

赵颜华(化名)45岁,在西安一家中学当老师最菦几个月觉得胸闷,心慌心跳忽快忽慢,右上腹疼痛医生诊断为心绞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日前在一次仩腹剧烈疼痛之后,她因急性胆囊炎发作切除了胆囊后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即随之消失。

赵琨主任认为赵老师的病根不在心脏而在胆囊,她患的是胆心综合征胆心综合征是种易与心脏病相混淆的疾病。在临床上医学专家早就注意到胆道系统疾患的病人,可出现类似冠惢病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其中以中老年女性患者,特别是身体肥胖者发生率较高胆心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可能涉及以下两点:①膽石症与冠心病都与脂质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因此可能在病因与发病学上存在某种联系②胆道系统与心脏在神经支配上有共同通路,鈳能通过神经反射而发病

胆心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电图改变,有的患者伴有右上腹部的疼痛用心血管类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 胆心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治疗胆道疾患,控制胆道炎症去除胆道结石。

胸闷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重者觉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嘚最早症状之一。

一、功能性胸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於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疲劳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僦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能是功能性的。

二、病理性胸闷: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闷。如:1.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长肿瘤);2.肺部疾病:肺气肿、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3.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4.膈肌病变: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5.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夨调等。

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髒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颈椎生理性变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