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后裔 星巴克是咋回事?

  乌蒙山中深藏包公祠
  村中权威:族长经族人推荐产生,平时除了看管祠堂,还肩负着召集包家人商议大事,调解纠纷的职责。
包公第30世孙包应恩与包公画像合影
  据云贵《包氏族谱》记载,禄劝包氏属于宣威包氏一脉,大约在清乾隆年间移居寻甸侯家冲。1760年前后相继迁至禄劝乌蒙一带居住,从此以乌蒙为中心,繁衍已有250多年。
  包应恩就出生在乌蒙一个叫发达的村子。“村名是根据谐音翻译过来的,汉字中找不到那两个字。之所以叫发达,和村里包姓男丁兴旺有关。”
  乌蒙山区原来有两个村子全是包姓人家,一个叫树多村,另一个叫洪德村,解放后才徙进了蒋、申、张、吴等外姓人。“树多村现有一个简易的包公祠,里面列了一些牌位,由一位小我一辈的昌字辈族长负责看管。族长经族人推荐产生,平时除了看管祠堂,还肩负着召集包家人商议大事,调解纠纷的职责。”包应恩提起包氏后代繁衍生息的乌蒙时,语气中充满了深情的眷恋。
  2002年,随旅游团去香港的包应恩曾试图探望“世界船王”包玉刚的大女儿包陪庆,“当天恰逢礼拜日,她休息,而我是随团前往,错过了那一天就再没有机会。”专程携带了一幅包公画像的包应恩找到香港演艺学院,托值班人员把这幅画像转交,“此后一直没有回音,不知道那幅画是否真的转交给了包陪庆。如果丢失了,这是我这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因为那幅画是专门请安宁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画的,在我心目中是无价之宝。”
  包公精神在云南 孝肃家风传后人
  愿望:包公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抓紧抢救、保护和继承,使其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据考,这是包拯传世的惟一文学作品。
  在包拯为官的25年里,始终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生活极其俭朴。他病危时留下了一则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东壁,以昭后世。”
  包应恩手上的昆明市包氏族人联络册记录了这样一些名字:劳动模范包朝阳,优秀女警官包琼慧,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包晋,昆明好人包志坚,知名画家包继寿……“他们都是在包氏孝肃家风的熏陶下,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应恩先生认真地说,“孝肃是包公的谥号,以忠、孝、廉为内核的孝肃家风,是包氏族人特有的精神遗产。”
  “继平侄儿今年去开封府寻根问祖前,我们并没有想到,那边会以举办包公诞辰1008周年纪念活动的形式迎接他。我就琢磨,在先祖当年为官的地方,外族人尚能如此弘扬其可贵精神,云贵的包氏后裔是否也应该做点什么呢?”
  “心中常想,历史上出了包公这样一个人,我们作为他的后裔,就要以他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用当代名人包玉刚的话讲,包公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只要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可以为他刚正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感到骄傲。虽然年纪不复当年,但如果能在弘扬包公精神这方面作点贡献,将是我最大的夙愿。”兼有云南省南社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科教文卫组织专家等头衔的包应恩表达了自己的原望,“包公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抓紧抢救、保护和继承,使其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正版”包公画像
  日,“正版”包公画像在合肥市包公祠首次公开亮相。
  据介绍,这张画像是根据合肥包公第36世后裔包信芝等人的回忆重画的,原作则为包拯60寿辰时其学生为其所画,在合肥保存到1966年,后被焚毁。
  历史上的包公
  包拯,字希仁,又名包文正,谥号孝肃,历代人称包公、包青天。
  公元999年2月25日午时,包拯生于安徽省庐州府肥东县解集乡包家村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受过良好教育,自幼便以“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1027年举进士甲科,敬孝不仕。
  39岁起登仕途,历任知县,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
为官25载,清正廉洁不贪财贿,明断曲直昭雪冤狱,铁面无私不徇人情,立朝刚毅不畏权贵。
  日逝世,享年64岁。
  包拯是中国流传最广,家喻户晓的清官。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秉性和执法如山的政绩,《宋史》均有记载。中国老百姓几乎都能讲述包拯的故事。
  在世界众多国家,包拯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法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都积极开展对包拯的研究,甚至把包拯的塑像作为主神敬奉。(本文由包公30世孙包应恩提供)
  (本文图片除链接外均由实习生吴妍摄影及翻拍)
编辑:乔维 第
[字号:&&]&&&[]&&&[]&&&[]A01版 重要新闻
A02版 要闻综合
A03版 民生现场
A08版 征文
B01版 热点新闻
B02版 江阴港口口岸
B04版 炫彩生活你现在的位置是 >&>&&>&
5万包公后裔遍布云南
日 08时45分35秒&&来源:
包继平与自己参与创作的包公画像合影   日,河南省开封市。和煦的阳光懒洋洋的,呼呼作响的春风迅急地绕城拂过。七朝古都在一派盎然春意中,乍暖还寒。   这一天,一场纪念包公诞辰1008周年的座谈会,在950年前包拯任知府的开封府隆重举行。开封市包公研究会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等当地各界人士参加了纪念活动,为期两天的活动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让人惊奇的是,这场隆重而特殊的纪念活动竟是因一位从昆明专程赶来的不速之客而特别举办的。   这位不速之客,就是包公31世孙、云南书法家包继平。由于他的到来,竭力传承和开发包公文化的开封府才第一次知晓,现今分布在云贵高原的包公后裔竟有8万人之多,其中,仅云南就有5万之众。据介绍,全国各地包公后裔总人数虽没有确切的统计,但估计约有10万多人,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云南、贵州、江苏、四川、福建等省,而云南就占了近一半。难怪开封府确认之后颇为震动。   纪念活动结束后,开封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成义特意向包继平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今后能加强与云贵包氏族人的联系,将来举办相关活动一定邀请云贵包氏后裔参加。   寻根   昆明来客当街义卖书法 敲开“开封府”   意外发现:连日来在开封市竟没有找到一个姓包的人,所有从事弘扬包公文化的都是外姓,或是从省外去到当地的人士。
包继平与刘成义合影   云贵分支的包氏后裔中,在包继平之前,尚未有人抱着寻根问祖的目的同开封市的有关机构取得过联系。   据包继平讲,包公出生地虽然在安徽合肥,但存放包公史料最为齐全、对包公思想研究最为全面的却是河南开封,因此本次溯源首先选择到此地。“古都开封,规模和云南的曲靖市不相上下。”去到那里的近半个月时间里,给包继平最深印象的是当地人对包公的尊崇,还有因开封府而发展起来的别开生面的文化现象。   走在开封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包公的形象,一家生产五香花生的企业,索性把他们的产品取名“包公豆”,包公作为开封城市文化的首推这句话并不假。   然而,当包继平备齐证明个人身份的材料,于4月4日拜访开封府时,却吃了闭门羹。“我和爱人抵达开封后,向开封府的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哪知对方却不予理睬。”   此后几天,开封府以怀疑包继平是假冒包公后裔为由,一再拒绝了他。“每天四处奔走,多方找人提供材料,甚至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我的不少文章,但都不奏效,开封府管理负责人也不愿见面,问祖一事被拖延了下来。”   性情耿直的包继平被晾了5天后,眼看拜会无望,正生气地准备打道回府,这时爱人孙凤琳想出个主意,到开封府门前摆案挥毫,把义卖书法所得的钱全部捐给开封府。“主要还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换取他们的信任。”打定主意,包继平4月10日中午在爱人的陪同下,抱着笔墨纸砚在开封府外当街写起了书法。   这一举动立即引起过往市民和开封府工作人员的注意,大家纷纷凑拢过来,不少员工被包氏墨迹折服,提出索取墨宝的请求。此情此景,被开封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成义悄悄地看在了眼里。   次日,当义卖进行到一半时,刘成义董事长让员工传话给包继平,“外面风大,请入室叙谈。”   “至此,刘先生所谓的对我们的考察总算结束。由拒绝到接纳,从不认识到认识,我们足足等了7天。”包继平有些感慨。   同包继平夫妇见面后,刘成义解释说,开封府从未听说过云贵高原还有包公后裔,包继平是第一个到开封府寻根问祖的云南人。由于此前曾发生过几例冒充包公后裔登门造访的事情,故而开封府对自称是包公后代的来客不敢轻信。   随后,经过迅速筹备和组织,名为“纪念包公诞辰1008周年”的座谈会于4月12日在开封府举行。包继平认为这次纪念活动表达了两层含义:迎接云贵包公后裔前来寻根问祖;承认这一数量庞大的包氏族人的存在。“他们当时透露,今年本来不打算搞相关纪念活动,因为我们的到来,才举行纪念座谈会的。”   “在开封府最大的收获,就是从先祖的成名地取得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包继平还发现,连日来在开封市竟没有找到一个姓包的人,所有从事弘扬包公文化的都是外姓,或是从省外去到当地的人士。   历史   云贵包氏始祖镇守宣威   起源:包公后裔云贵分支的始祖名叫包什一(字绍尧),系包公14世孙。以“治军严谨”而闻名于世的包什一,当初奉明朝朱元璋之命前来把守云南东大门宣威关,遂定居于此,其后逐代繁衍。
  分布在云贵高原的包姓族人真有8万之多吗?他们从何时开始南迁繁衍,如今具体居处何方?云南境内的包氏后裔数量如何,昆明又有多少呢?对此,一本包继平珍藏的《上党郡?包氏族谱》,以及多年来坚持收集整理包公史料、寻找同宗裔孙的包公30世孙包应恩给出了答案。   1990年前后,当宣威等地的包氏族人开始策划续修族谱之初,当时尚在部队、籍贯为宣威的包继平第一次知道了自己是包公的后代。后来转业回到昆明,包继平参与了第6次族谱续修,他曾是于1995年编著完成的云贵《包氏族谱》的编审者之一。“当时有100多名家族代表从四面八方聚到一块,投入到具体的修谱工作中。而高潮要算1994年七八月份在宣威召开的家族代表座谈会,与会者上百人,比预计的多出了一倍,辈分跨越5代,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20多岁的青年,分别来自云南的宣威、曲靖、马龙及贵州的盘县、威宁等地,代表着两千多户一万多人口,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团聚。”   包继平回忆,修谱过程中所联系上的各地包氏族人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大家的捐款赞助下,为著书筹措到了13万余元的资金,一位从曲靖迁徙到台湾定居的族人,在捐赠上万元钱后,又将不辞辛劳从日本国立图书馆找到的包拯画像真迹寄来,并提供了包氏在全国的繁衍分布图。   据云贵《包氏族谱》记载,包公后裔云贵分支的始祖名叫包什一(字绍尧),系包公14世孙。以“治军严谨”而闻名于世的包什一,当初奉明朝朱元璋之命前来把守云南东大门宣威关,遂定居于此,其后逐代繁衍,最终扩散、迁徙到云南和贵州的多个地方,至今已有722年的历史。这位云贵包氏后裔的鼻祖21岁弃笔从戎,一生身经百战,爱兵若子,他所率领的军队军纪严明,一脉相承了其先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的优秀品质。   “本次续谱,云南这边主要以宣威市、曲靖市、会泽县、禄劝县、富源县为主,贵州那边则包括了盘县、水城、织金、毕节、大方、威宁、普定这几个地方。”包继平说,未续上族谱的包氏后裔,还有云南的文山、红河、建水、景洪、玉溪以及贵州的凯里市。“估算下来,包公后裔云贵分支目前应该不少于8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是保守的。”   “你问云南的包氏后裔确切有多少人,这个还真不好说。据我所知,当年修族谱时有几个地方的族人被漏掉了,到了后来才陆续联系上。但我们现在提供的云南境内的包氏后裔分布地点比较准确,总数也就5万人左右吧,宣威的数量最多。”包公30世孙包应恩说。   生长在禄劝县的包应恩今年68岁,他退休前是安宁中学的教师。   包应恩说,那年续谱前,贵州分支还专门派人到包公的出生地安徽合肥,根据全国的总族谱统一了云贵包氏后裔的排辈。看了族谱后,包应恩马上找到包继平,通过他又和其他包氏后裔取得了联系,十多年来,他联系上的包氏族人已有100多人。“昆明市内的包氏后裔基本来自州市,比较零散,数量不会少于200人。而现在包氏后裔比较集中的禄劝县乌蒙村委会,1995年族谱上的数量是2000多人,现在恐怕有3000人。”   修谱之后,云南的包氏后裔先是成立了昆明包氏x族联谊会,后又扩大为云南包氏x族联谊会,联谊会的秘书长正是包继平。   心愿   浓墨重彩传承“青天”本色   采访中拍照时,面对镜头的包继平,怎么也舒展不开他那太过严肃,以致愁容不展的面容。这位长得敦实,有一说一的“三长两短”斋主(包继平的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离两载后,目前正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亲自参与第6次续谱的包继平说,早在1995年的时候,就产生了北上开封府寻根问祖的想法。可为什么这个心愿直到今年才得以实现呢?包继平用力吸着水烟筒,若有所思地道出了原委……   2006年4月的一天,在《深圳青年杂志社》供职的张女士来到云南,一路顺着各地风景名胜旅游下去。在建水文庙观光时,酷爱收藏书画的张女士惊喜地发现了包公后裔的作品。“文庙里有一个小四合院,是用我的另一个书斋号‘牡云庐’命名的,里面陈列着我和族兄包继寿的书画。”不过,张女士当时并没有选购包继平的书法,而是买了一幅包继寿的画作,离开时不忘记下书斋主人的联系方式。   过了一段时日,身在昆明的包继平接到了张女士打来的电话。对方说自己想收藏一幅包公后裔的书法作品。他乡遇知音,包继平于是以遒劲的笔力即兴挥毫,分文不取,很快就把赠字寄了过去。   以文会友的包继平没想到,心存感激的张女士此后竟认他做了弟弟。“张姐是位很善良的人,她有自己的慈善事业,仅在深圳就收养了5个孤儿。”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张女士向包继平说出了一个想法,既然身为包公后裔,在书法方面又有很高的造诣,为何不举办一次纪念先祖的作品展呢?她的建议触动了包继平。   2006年9月,在张女士的盛邀下,包继平启程前往深圳考察。“张姐建议我们的展览能够走出云南,这样会更有影响力。她甚至提出,如果我们的书画作品真能出来的话,去深圳办展览的食宿等费用全由她提供。”   有了愿望,但还缺一个关键的内容,那就是有关先祖包拯翔实的历史资料。这时,多年前到开封府寻祖的想法再次闪现在了包继平的脑海,“国内只有开封府才珍存有包公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有了它们,作品展的内容才会更真实、具体。”   之后的几个月里,包继平潜心创作展览作品之余,积极为北上做起准备,最后于今年4月4日去到了开封。   开封府里重现的一幕幕包公任知府时的人间世象,让他啧啧称奇。“开封府实际就是包公府,进入府内就仿若回到了大宋,一切都模仿古时。每天上午9点按时举行开衙仪式,一天要上演4场包公断案的戏,手持尚方宝剑的包青天,身怀绝技的展昭、张龙、赵虎、王朝、马汉5名侍卫,全部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游客眼前。去到开封府的游客循此可以听到、看到有关包公的无数故事和公案文献。我们还了解到,2003年重建的开封府,仅去年创下的旅游收入已高达1200万元。”   开封许多研究、宣传包公思想的有识之士几十年来所做的事令包继平很受启发。此次开封之行也收获颇丰。一来,让传承包公文化的开封府知道,并承认了数量庞大的云贵包氏后裔,两地从此启开交流包公文化之门;二来,获取大量珍贵史料,为策划了快两年的书画展补充了实质性的内容。   可是一波渐平,一波又起,今年,身在深圳的张女士突然罹患重病住进了医院。包氏兄弟的书画展顿时变得举步维艰。“除了经济上的难题,更加严峻的还是远赴深圳办展览,因人地生疏所带来的苦衷。”   为了帮助丈夫实现举办纪念先祖的书画展,妻子孙凤琳长期以来都处于熬夜工作的状态。“他每创作完一幅,就得帮着连夜装裱,熬夜到凌晨四五点这是常事。虽说拿到外面请人装裱不但省心,而且成本也能降到一半。但这毕竟是他多年的一个艺术愿望,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得漂亮点,根据书画作品内涵来确定装裱样式,使之少留遗憾。”孙凤琳说。   两年来,包氏夫妇光是筹备展览的开支已花去数万元。“我们俩的积蓄都投了进去,但距离去深圳办展览的费用仍有几十万缺口。”   不过,困难重重的包继平始终没有放弃,坐在他身旁的妻子也坚定地表示,无论展览最后成不成功,都将支持他进行下去,“因为我们是为振兴包氏后代的声望在做这件事情。”
阅读次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公后裔 星巴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