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是不是有忧郁症了吗

觉得我好像得抑郁症了能测试吗?
中原新闻中心
关注实时热点,百姓民生健康。记住我
04:18 作者: microease 来源:
浏览: 9813
咨询实录患者我觉得我好像得抑郁症了,能测试吗
... 咨询实录 患者 我觉得我好像得抑郁症了,能测试吗 张学禄医生 抑郁症典型症状有三低, 张学禄医生 2、情绪低落,缺乏热情不愿与人交往。 张学禄医生 3、意志消沉,不愿做事! 张学禄医生 你有吗? 患者 有 张学禄医生 可否告知我,您的年龄,性别,婚恋,家庭,学历,职业状况? 张学禄医生 最近怎么了,有什么现实和心理原因让自己心情不好了? 患者 可以打电话说吗 张学禄医生 可以的。你购买我的健康顾问。包周的就可电话咨询。时间也很方便的! 患者 好的 张学禄医生 你可关注我,随时多可预约的。就在微信我的主页多有的。 张学禄医生 现在需要电话咨询吗? 患者 现在不能接听是吗 张学禄医生 可以啊。你需要去付费就可开始了! 患者 好,稍等 张学禄医生 ok 患者 点不开支付界面 张学禄医生 点这个连结可以吗?或者我关闭页面,你关注我后。找精神心理科,张学禄。就可以了!
/news/finance/211077/ 版权所有: 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阅更新: 您可以通过相关阅读还没有和本文相关的文章随机推荐
下一篇: 网站统计 会员总数: 1 位 文章总数: 104769 篇 评论总数: 0 个除非註明,本站內容均為原創,如有侵權,不合法規的文章,請發郵件通知,或聯系QQ:修改或刪除。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张进:我是如何对抗抑郁症的?|抑郁症|张进_凤凰公益
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张进:我是如何对抗抑郁症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张进也曾是抑郁症患者,2012年春患双相,半年后临床治愈至今。25日在鸿芷,他用抗争抑郁症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对于抑郁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信心。 要讲的内容很多,而时
前段时间,媒体人朝格图因抑郁症离开了这个世界,第二天,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张进在其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了朝格图离开前他们的对话《痛惜朝格图君》。 张进也曾是抑郁症患者,2012年春患双相,半年后临床治愈至今。25日在鸿芷,他用抗争抑郁症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对于抑郁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信心。 要讲的内容很多,而时间有限,我把今天的讲演,集中指向两个字&&信心。 从自身经历出发,我认为,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希望;失去了信心,结局很可能是悲剧性的。 那么,信心从哪里来?有人会说,有了意志和毅力,就会有信心。这不对。毅力和意志本身,并不能给予信心;相反,有了信心,会给予你毅力和意志,会让你承受痛苦的过程变得稍微轻松一点。 信心也不应该来自迷信,比如某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把灾难盲目乐观化的想法之类。 我的看法是:信心只能从科学来。这是唯一的路径。 接下来,我将以我自己三年来的历程为例,描述一下我是怎么一步步获得信心的。我甚至认为,如果说抑郁症对人是有益,那就是:当你治愈之后,你不仅仅获得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还获得了对自我的信心。人活天地间,最重要的就是自信。有了自信,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你就会无所畏惧。 患病过程 先叙述一下我患病的过程。 在患病之前,&抑郁症&这个词我是听说过的,但从来不觉得这个词和我会有什么关系;对它的具体内容,我也完全是想当然。人们就是这样,当某一件事并不真正触动你的实际利益的时候,即使它整天在你面前飘来飘去,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2011年下半年,不知不觉中,我的工作能力在下降。那时,我并不知道,抑郁症不已知不觉地袭来。 起先,只是发觉自己对于工作不那么应对自如了。我本来是一个做事情特别快的人,我的同事们称我为一把&快刀&。意指我编记者的稿子时,无论多么芜杂,我毫不犹豫,大刀一挥,&喀嚓&几刀下去,一篇稿子的模样就出来了。但2011年11月之后,逐渐发觉自己记忆力下降,反应不那么敏捷,处理问题也不那么决断;慢慢地,情绪也出了问题,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吃、对玩,都索然无味;开小组会,我也不再滔滔不绝,放言高论。 其实,我的同事们比我更早觉察到变化,这大概就是所谓&旁观者清&。我记得一位女记者来问我:&张老师,你最近你怎么不怎么笑?也不怎么说话,也不爱吃。是不是同事辞职你心里难受啊?&我当时内心茫然,不明所以,只是苦涩地一笑:&大概是睡眠不好吧。&&&那个时候,我唯一能自我解释的,就是睡眠障碍。每天睡眠的时间,从五六个小时,减少到三四个小时,困顿不堪。 到了2013年3月,两会之前,我的失眠已经发展到服用安眠药,也只能挣扎着睡上一两个小时。工作能力直线下降。 记得那时,我要做一个民政部部长的专访,先要设计一个采访提纲。过去,这是举手之劳;那时,千难万难。记得我打开民政部网站,想看看民政部最近做了哪些事情,部长做了哪些讲话,硬着头皮看了半天,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或者说,看到的都是字,却不能把这些字连贯成一句完整的含意。 非常恐惧,却不明其原因。我后来知道,这就是抑郁症最明显的表现之一,生命能量的流失。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不快乐。其实不是。抑郁症对人最大的伤害,不是情绪好不好;正常人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开心就不开心,有什么关系?谁能保证永远开心?开心不是生活的必备条件。抑郁症最痛苦和可怕的,是动力的缺失,能力的下降,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几天后,两会开始。我挣扎着编稿,到3月8日那天,编辑一篇消息,改写记者的一个导语,花了很长的时间,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完成。发完稿,我呆立良久,形神俱伤。 恰恰在那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有几个同事先后辞职。3月9日中午,我打开邮箱,又看到了一个记者的辞职信。如果是从前,我会立刻惊跳起来,想方设法抚慰、挽留;但那天,我极其漠然。只简单地回了几个字,表示同意,因为已经没有能力表达更复杂的感情。在内心深处,一个苍凉的声音在说:&走吧,走就走吧;我也干不动了,你走我也顾不得了。& 第二天,我就开始休假。起先以为,脱离工作,休整几天,恢复睡眠,就会好。哪里知道,半年的病程由此开始。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疾病、承认疾病、处理疾病的痛苦过程。 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必须接受自己是一个病人,而且是精神病人。我过去对于去医院看病是非常消极的,感冒发烧从来不去医院,挺几天就过去了。看病程序也不懂,医保卡也不会用。此时,却要进医院,而且一上来就是安定医院;而且医生告知,隔一个月就要来复查一次,至少要吃半年的药。当时知道这个情况,简直要崩溃,茫茫然游走于医院各科室,如同行尸走肉。 尽管非我所愿,也在劫难逃,我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痛苦煎熬过程。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误诊。 误诊了什么?半年后我才知道,我得的其实不是抑郁症,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急性发作&。因为诊断错误,致使治疗方向错误,白白耽误了半年的时间,承受了半年的痛苦。 不过,时至今日,我并不责怪我的第一个医生。因为抑郁症是一种非常特异、非常复杂而微妙的疾病,很难把握,我们要允许医生犯错误。我的第二个医生非常客观公允。有一次,当我在他面前流露出对第一个医生的埋怨时,他对我说:&我对你的诊断,是他的误诊的肩膀上进行的。&听了这句话,我心中的怨怼涣然冰释。 这半年的痛苦很多,为了节约时间,不细说了。纯粹地展示痛苦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从痛苦中有所发现。 这里,我只想挑出来说一个问题:自杀。 在病愈后,我接触了很多患者,我发现,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自杀尝试。有的只是意念,有的是计划,有的甚至有所实施。我后来在一篇文章《抑郁症患者为什么容易自杀》中,专门解释过这个原因。对于一般人来说,想象自杀是非常悲哀和恐怖的事情,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想象自杀,完全是另一种感觉。晚上,当结束一天的煎熬后,随着思绪,想象着自杀,甚至有一种放松的解脱感。 可怕就可怕在这里。 尽管如此,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理智仍然告诉我,不能自杀。因为责任还在,没有理由、没有资格去死。好在抑郁症患者即使能力缺失,理智并不受影响。那时,我能够做到的,就是用理智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具备自杀的条件。比如,等电梯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让自己离开窗口,以防某个时刻突然冲动一跃而下。 推而广之,我想对患者说的是,如果你决定坚持下去,不自杀,那么,在整个煎熬全程中,你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 在那半年时间里,既然理智告诉我不能死,那么,尽管看不到任何希望,没有任何信心,我还是以&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坚持做到几件事:一,不自杀;二,按医嘱吃药,一粒都不少;三,努力多吃一口饭,增强抵抗力;四,体力允许,哪怕多走一步路也行。&&这是我无师自通的方法,后来,对每一个向我求助的患者,我都这么嘱咐。 临床治愈 转机在半年后出现。非常幸运地,6月底,我找到了一个医生,安定医院的姜涛。 起先,友人在&好大夫在线&网站上发现他很受患者好评,就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挂了他的号。当时我非常非常没有信心;这就是今天我做这个讲演的主旨,重要的就是信心。如果我当时能够有信心的话,那么整个过程会变得轻松得多,承受的痛苦也会少得多。 换姜涛治疗,也不是一帆风顺。他对我使用的是联合用药法,下药很猛,第一次就给我开了六种药,同时服用,每天服药多达16粒。副作用很强烈。 时至今日,我评价姜涛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医生。他的了不起,不仅仅是医生高超,更是医德好。这里我说的医德,还不是工作态度好、不怕苦不怕累之类,而是指他敢于担当。在当今医患关系恶劣的情况下,很多医生为求自保,以不出事为原则,放弃责任,选择稳妥治疗方法,而不管疗效如何。姜涛则敢于负责,能够从患者利益出发,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组合,而不惜为之承担风险。 这个风险确实存在。他给我开的六种药,服用一周后,没有任何效果。复诊时,他思考了一会,修改了药方,剔除了一两种药,又换上一两种。我那时完全不懂,听之任之,是以&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消极心态在坚持着。 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是最煎熬的日子。副作用集中显现。最困难的时候,走路踉踉跄跄,手抖得抓不住筷子,喉咙发不出声音。 期间,我曾经给姜涛发短信,告知副作用太大。他回短信说:&实在撑不住,把舍曲林减半粒,一周后再加回。&我问:&减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只是让你的身体能够承受,最终还是要加回来。&我想,这只不过是延缓时间,何必?因此坚持不减量,就这么熬着。 转机在换药后的第19天出现。其实此前两天,就已经有迹象,甚至非常清晰,只是在当时不为人所知,甚至也不为自己所知。 什么迹象?那几天,一个朋友来看我,他的女儿的玩具魔方忘记拿走。百无聊赖中,我坐在沙发上,拨弄着魔方,后来,居然把魔方的一面完整拼了出来。 从那以后,我开始玩手机。这个手机是在病之前买的,病后一直没有开发它的功能。有天,我看到屏幕上一个图标,叫微信,就信手按了按。一瞬间,微信匹配上我的通讯录,把我的信息一条一条发了出去。 顷刻之间,&滴滴&声不断,回信蜂拥而来;我已经很长时间和外界断绝往来了,这一条条短信惊扰了我,吓得我立刻关机。半晌,定了定心神,我又小心翼翼打开手机,发现微信中已经有了几十条回复。 后来,我的同事告诉我,那天,在同一个时刻,他们收到我发来的微信信息,为之一惊一振:时隔半年后,张进又出现了! 第二天,好转的迹象更加明显:当天上午,恰逢复诊。中午,在外面吃饭。吃什么?本来,对于&吃什么&,我完全没有个人意志,吃什么都一样,无非是努力吞咽下去而已。但这天,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马路对面一家店面上写着&麻辣香锅&四个字,不知不觉流下了口水&&那一瞬间,我觉察到:药好像起效了。 下午,去看姜涛,汇报药起效了,对他表示膜拜,感谢的话滔滔不绝。姜涛则一副见怪不怪、无动于衷的样子。也没修改药方,只是说:&就这么吃!& 当晚,情况急速好转。似乎这半年的痛苦完全是大梦一场,是一段空白,身体、精神完全恢复。兴高采烈、精神健旺、胃口大开、健步如飞。兴奋之下,当夜彻夜不眠。 第二天,一个朋友来访。看到我的样子,既惊且喜。立刻开车出去玩,登红螺寺。半年没怎么出门,此刻健步如飞,毫不费力登顶,把我的这个朋友远远拉在后面。在山顶上,给姜涛发了短信,告知情况。 想不到,姜涛的回信,就几个字:&到医院来让我看一眼。& 我没当回事,回信说:&好,本周六复诊我过来。& 姜涛立刻回信:&不行,立刻来。& 尽管我觉得不必要,但医生的话是不能不听的。第二天,我去找姜涛。他扫了我一眼,就说:&你转相了。&然后埋下头开药方。 他停了几种药,又新开了几种药。我非常疑惑,舍不得这几种药,问他:&明明见效了,为什么要停。&他答:&你别管,照着吃!& 后来,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姜涛为什么非要我去让他看一眼?他略略瞥了一眼,又看到了什么?我悟到,这就是一个好医生的职业直觉。好比我对记者说,&把你稿子拿来让我扫一眼&,记者的稿子,我扫一眼,就知道这稿子好不好,有没有修改基础;他当时看我一眼,瞬间就整合了我的表情、动作、语言等等蕴含的所有信息,得出判断:我不是抑郁症,而是双相,已经转相,必须立刻调整治疗方案,在另一个方向上用药。 此后,我的用药就此固定下来,并逐渐进入减药和康复过程。 以上,是我经历的第一个阶段:临床治愈。 &临床治愈&这个词,是我后来学会的,大意是指症状消失。后来我才知道,对于抑郁症来说,临床治愈只是第一步。更艰难的,还在后面。 我后来认识到:抑郁症的症状,只是海平面的波涛汹涌;真正的原因,是海底有火山爆发。要彻底治愈,还需要修复海底的火山口。这就是心理治愈。&&这是后话,过一会再说。 研究抑郁症 回到刚才的话题。那天在姜涛那复诊后,状况越来越稳定。当晚,怀着劫后余生的惊喜,我写下了第一篇文章《地狱归来》,概括记叙了我的病程。并从此走上了研究抑郁症的漫漫长途。 回过头看,我学习和研究抑郁症的办法,是不符合科班程序的,用的是林彪的&急用先学&法。我首先想搞清楚,治疗为何会突然见效?于是把我先后用过的11种药,它们的化学结构、适应症、不良反应、毒理药理,挨个研究了一遍;这就必然涉及抑郁症的病理知识,并扩展到对大脑的研究;同时阅读大量病例,增加感性认识。 再后来,当零散习得的知识断片逐渐交汇,构成一张网络后,我找来大专院校的精神科教材,系统学习了一遍。这时,我对抑郁症的理论知识就基本成形了。 那个阶段的学习很不容易,因为是自学,实在遇到疑惑难解的问题,无人求教,只好乘复诊的机会问姜涛。他太忙,基本不搭理我,显然对我钻研抑郁症不以为然。 大概过了半年,有一次,又去姜涛那复诊。问诊完毕,在他埋头开药方的时候,我大着胆子说:&姜大夫,我想占用您两分钟时间,说一下我对您治疗我的思路的理解,您看看对不对。& 不等他同意,我自顾自说下去:&您最初根据我治疗半年无效这个信息,猜测我有可能是双相,但不确定;又根据我当时的低动力状态,判断我是去甲肾上腺素不足。于是,先使用对去甲肾上腺素有强刺激作用的瑞波西汀,想把我从深度抑郁中提上来,同时试探一下是不是双相;而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转躁,又并用碳酸锂,以防不测。 后来,药物突然起效,你看我好转这么快,就要我过来让你看一眼,确信我是双相,立刻停掉瑞波西汀,减半舍曲林,同时加上奥氮平压躁狂。为了稳定,又加上新型情绪稳定剂拉莫三嗪,以防止压躁太狠而转郁&&这是您对我的完整的用药逻辑。& 听到这里,姜涛停下笔,疲惫的脸庞抬了起来,用陌生的眼光盯着我,然后点点头,说:&是。& 从那以后,我再问姜涛问题,他或长或短,总会回答几句话,或者几个字。他的片言只语,我总是如获至宝,揣摩回味。 再后来,最痴迷的时候,我会在每周六,姜涛出诊的这一整天,赶到安定医院他的诊室,旁听他看病。那时,安定医院的新楼还没有盖起来,姜涛的诊室破旧简陋,他的身边总是挤满了病人和家属,他也无动于衷,从不驱赶。 说到这,插一句话。我当时认为姜涛水平高,一个依据就是他看病不避人。我自己也有一个体验:我给记者改稿子的时候,如果我胸有成竹,就不怕记者站在我后面看;如果我没有思路,就会心虚,赶记者走。姜涛看病的时候,那么多人围观而他无所谓,可见水平很高。 今天在安定医院新楼,这个场景已经不可能看到了,因为要尊重患者隐私。姜涛的诊室外,甚至有保安站岗。但那时,不规范的管理给了我机会,我在姜涛诊室一呆一天,观察姜涛怎么问病人,开什么药。有看不懂的,再回去查书;我还会追出诊室,要到患者的电话,过些天再电话问患者,吃了药效果怎么样。 就这样过了半年,慢慢觉得千篇一律,收获不那么大,就不再去了。 又过了一年左右,我觉得我对抑郁症比较懂,就正式约姜涛采访了一次,写了一篇&对话名医&,发在财新网。那篇文章姜涛很满意,他说:&你写得太好了。&我说:&不是,是你说得太好了。& 再往后,到了2014年3月,我患病两周年,就想写一点东西作为纪念,同时给自己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最开始写了一篇,抓了一个最刺激的问题,标题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容易自杀》;接着写了第二篇,《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而后一发而不可收,一口气写了八篇,收集在一起,命名为《科普抑郁症》。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这八篇文章是很好的,是经得起考验的。它集中了两年间我对抑郁症问题的全部思考和理解。 八篇文章引起很大的反响。此前就有一些患者,在朋友熟人的介绍下来找我。此后,来找我的人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很多。而我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病例,为他们提供咨询,就是让我有机会学习和提高;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莫名其妙地,得了一场病,却增加了一项技能,使得我和社会的接触面更加深、更加广了。这就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对抑郁症的理解,也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最开始,我盲目地认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就是全部;我盲目地崇拜西医,认为中医、心理咨询,都没有用处。现在我认识到,这是虚妄。至少心理学,不但有用,而且用处非常大。 在写完《科普抑郁症》八篇后,我开始进入到学习和研究的第二阶段:进入心理学领域。这一块,我目前还在进行中,只是觉得更加困难。心理学博大精深,比病理、药理难得多得多,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得其门而入。我在这条路上往下走,只是不知道,以我的资质,到底能走多远。 抑郁症患者如何&渡过&? 现在回叙到今天讲演刚开始的时候,我说的那两个字:信心。信心从哪里来&&答案是:从知识中来,从科学来。这不仅仅包括现代医学、病理和药理,还包括心理学。 回过头看, 号之后,我兴高采烈,认为自己霍然而愈,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用医学的词汇来说,只是&临床治愈&。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条漫长的路,就是依靠心理学的自我疗救之路。 先由病理,再过渡到心理,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为抑郁症本身是大脑方面的功能性病变,所谓&身心一体&;而把生理和心理相联系的桥梁就是情绪。 我学心理学,沿袭了学病理学的方法,在看书的同时,就是找人采访。心理学家、心理医生、咨询师&&硬着头皮采访,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回来就慢慢揣摩。我体会到,学习心理学之所以困难,除了学问本身的博大精深,另一个难处是,它需要一个人直面自我的勇气。 这看上去简单,其实是非常困难。你需要追溯自己性格的养成,直面既往生活中内心深处幽暗的一面。有一句成语,叫&自欺欺人&。其实欺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欺。一个人下意识的自欺,会把很多东西都遮蔽起来,让你看不见自己,也看不到世界。 所以,如果一个人想看心理医生,首先要问自己:你是否有勇气直面自己?在我看来,如果说抑郁症有好处,那么,当一个人临床治愈,我认为他应该能获得面对自己的勇气。因为他已经从生死边缘走了一遭,人生很多问题,应该可以看清楚、且放下了。这就可以让你获得勇气,来面对自己,解剖自己,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假如一个人能够真正完成这个历程,那他就会所向无敌,无所畏惧。 最近,在我临床病愈三周年的时候,我以过去三年所写的全部文章为基础,写了一本书,叫《渡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叫《他渡》,中篇叫《自渡》,下篇叫《渡人》。大家从上中下三篇的名字,大概可以看出我对抑郁症问题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相信科学,直面现实。如果必要,应勇于看病吃药,这是现代科学对抑郁症患者的拯救;其次,&他渡&又不是孤立的。抑郁症是一种身心疾病,既是生化现象,又有心理特性。现代医学只能临床治愈抑郁症,要彻底治愈,还需要以内心的力量,修复心灵深处的伤口。仅仅&他渡&还不够,还需要&自渡&。&他渡&与&自渡&合力,才能相互支撑,合力完成对生命的救赎。这就要求,患者要直面内心,观照自我,完成精神世界的重建,实现抑郁症的彻底治愈。 &渡人&的意义则在于,接受患者的咨询,为他们提供帮助,一是可以帮你获得经验,更深刻地理解&他渡&和&自渡&的要义;同时这又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我甚至认为,&渡人&的价值实现,要比我从事了20多年的新闻来得更快、更直接。这是一个非常诱惑的实际体验。 除了&他渡&、&自渡&和&渡人&,再说一点,就是体育锻炼的用处。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我现在开始逐渐认识到,一个轻度抑郁症患者,假如真的有足够的毅力,不吃药,只靠锻炼本身,也是有可能治好的。 为什么跑步对于治疗轻度抑郁症有用?因为跑步的时候,人的大脑是专注的。抑郁症患者一个表现,就是思路集中不起来,跑步的时候,专注的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再,跑步本身可以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叫做内啡肽。这等同于神经递质,它可以调节大脑,让你兴奋起来。跑步就是制造内啡肽的过程。 但要说明,跑步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你每天必须跑足一定的里程,才有可能产生内啡肽。跑的时间太短,产生不了,没什么用。当然,即使不能制造内啡肽,跑步足以健康身心,本身好处都是很大的。所以,对跑步还是不要有过多的约束,立刻跑起来。时间一长,必有收获。 最后再讲一个问题,就是我理解的治疗抑郁症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写作。 最近几天,我在一个群里和群友聊天的时候,表达了一个观点:写作是心灵秩序重建的过程,也是自我心理治疗的手段。 很多人都愿意天马行空地思考,但未必愿意写作。这是因为,写作还是要费力气的。写作是一个把思维片段逻辑化的过程。从心理建设的角度看,写作无异于清理自我,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这和心理医生的功能非常接近。 曾经我不那么相信心理治疗,原因是我觉得好的心理医生比好的西医更加难觅。我现在认识到,我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不能因为好医生难觅就否定心理治疗本身。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转变为:如何找到好的心理医生? 从现实出发,当这个问题不那么容易回答的时候,我们不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尝试写作,自己当自己的心理医生。 以我为例,三年来,当直面内心,沉浸于思考和写作的时候,这写作就如同抽丝剥茧,把生命的真相逐层揭开。在那一阶段,你会发现自己处在一种奇妙的状态中,对美的感受随处可掬,对生活的感激接踵而至,似乎整个人都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驱散了黑暗,光明和希望在那一刻会相继到来。 再回到我今天最开头的两个字吧。现在我可以完整地回答那个问题:信心从哪里来?&&信心从对科学的信仰中来,从对心灵的重建中来,从帮助他人的价值实现中来。有了信心,并不意味着你能够立刻治愈,但至少可以让你的这个艰难的旅程中,不那么痛苦。 来源于财新网博客,作者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马明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公益官方微信
播放数:172994
播放数:114026
播放数:133723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亲身经历】破茧成蝶,抑郁重生——我的重度抑郁症是这样好起来的 - 心理圈
【亲身经历】破茧成蝶,抑郁重生——我的重度抑郁症是这样好起来的
发表于 16:44 10562次阅读
有位朋友这样问过我:“没想到自信开朗的你曾经是位重度抑郁症患者,那你是怎么走出来的呐?”我微笑着对他说:“蝶能破茧而出类似一次死亡,而我穿越抑郁完成了生命的复活,用重生来拒绝死亡,让生命达到质的飞跃。”对于心理康复这条路,我不会说太多道理,但我的个人经历和对生命的探究是我对心理康复的最深切诠释。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分享我对心灵的感悟。陷入抑郁,寻找出路高考后我在家度过了一段相对轻松的日子。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我喜欢躺在床上想象未来,规划人生,有时候一想就是大半夜。可没想到这种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演变成我抑郁症的导火索。在沉溺于这种憧憬时,突然一天,我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中,对周围的人或物都感到极其的恐惧与不安,世界对我来说到处都充满了危险,人人都是可怕的,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给我带来不安感——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满脑子的念头都和恐惧联系在一起。一天晚上我通宵未眠,整晚在恐惧与不安中渡过。错综复杂的恐惧和绝望像魔咒般紧紧纠缠着我,一方面觉得自己在钻牛角尖,认为一切都会自然的过去;另一方面又偏偏放不下这些念头,感觉一天不消除这些恐惧的念头,就一天也睡不好,心理没着没落。正是这些冲突和怪异的想法,驱使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天都试图排除这些恐惧,可越斗争,恐惧和不安就越强烈。随之而来的是身体上的不适,经常头痛难忍、胸口发闷。恐惧、焦虑的思想让我无法平静,屋子里的好多东西都成了我发泄愤怒的牺牲品。我还天真的用头去撞墙,试图用外力带来的身体痛苦,取代内心焦躁的感受。家人的不理解也更加剧我内心的痛苦,整天陷入深深的恐惧与绝望中。8月份,我接到重庆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然而我却没有一丝的喜悦。我感到更害怕:离家万里之远又没有亲戚和朋友,以我现在的状况能否把大学读下来?面对亲朋好友的美言赞赏,然而,头脑里竟蹦出的都是古怪恐怖的念头,令我感到极度的恐惧。“担心自己会在路上疯掉,担心火车万一脱轨了怎么办,会不会遇到抢匪等”,各种不着边的恐惧念头,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这些画面在脑子里翻江倒海,就像真的要发生一样,虽然理智告诉自己是不可能的,然而有种感觉似乎在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内心简直是绝望极了。在强烈的恐惧和挣扎中,我硬是咬着牙坚持到了北京,找到朋友推荐的一家精神科医院。当时,高额的心理咨询费和医药费简直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想只要能治好自己,哪怕学费都花光了,我也豁出去了。可没想到的是,心理医生对我讲的全是漫天的大道理,丝毫没有减轻我的痛苦,我心想:“大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内心感到反而像没有出路了。背着厚厚的行囊,手里拎着一袋子药,浑浑噩噩的到了重庆。一出火车站,感觉自己完全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高山林立的地形和闷热的天气让我无法适应。就连语言交流也是个障碍,加上焦躁的心情简直让我欲哭无泪。大学校园是那么的休闲恬静,而我显然不能融入这个环境,整个人感觉活在真空的世界里,一切变得都不真实,就像个木头。一个多月下来,我的情况比以前更糟了,复杂的情绪且不说,躯体的不适与日俱增,视力变得越来越模糊、心跳莫名的加快、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难以呼吸、对食物也完全没有胃口。最要命的是,整晚、整晚都无法入睡。恐惧的思想就像我的呼吸一样持续地伴随着我,即便睡着了感觉也像醒着,也处在一种极度的不安中,无边无尽的痛苦折磨着我,让我痛不欲生。寝室的同学见我一副消沉的样子,经常开导我,可他们无法理解我内心的痛苦。在大学的几年里,我从未停止过求医,我先后去过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几乎访遍我所了解到的有名心理医院和心理咨询中心,奔走一遭后,我才敢于承认,自己患上了重度的抑郁症。当时我的症状已经不仅仅是抑郁的症状,还伴有明显的强迫、恐惧和焦虑的症状,用专业的话说,症状已经全面泛化。我到底是抑郁症还是强迫症?也给我当时增添了巨大焦虑。很多心理医生诊断我为抑郁症,但也有的医生诊断为强迫症,导致我一度都不知道该相信谁的话,我想:“我的症状看来是太严重了,连医生都无法定性”,当时,对治好这个病的信心都快丧失了。其实从现在的专业角度来说,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或是恐惧症等症状都是神经症的一种表现,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哪一个症状是单独、纯粹的,都是相伴、交织或者说复合型的存在,所谓的不同,只是说表现的主体症状不同而已。在我发病之前,并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正是这些可怕的症状,让我开始了一边了解心理学,一边和抑郁做斗争的历程。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样因为自己的内心痛苦,才了解到相关的一些心理疾病知识。对于重度抑郁症来说,在所有的神经症和心理疾病中是最为严重的,自从我的状况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之后,我的心理又被深深的蒙上了“可怕的抑郁症”阴影,感觉自己这辈子算是完蛋了。记得当时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同学陪我去重庆歌乐山精神病院,在门诊大厅里我看到一名护士,正在陪一个穿着病号服的精神病人做检查。这个病人斜着眼看着我,还不时的向我傻笑挤眼,趁护士不注意蹑手蹑脚的凑过来对我说:“你跑不了了,红卫兵小将已经把这里包围了”。当时我完全被吓死了、惊呆了,自己感觉完全不行了,害怕自己也会变成这个样子,恐惧的想法一直笼罩着我,当晚满脑子都是那个病人和我说话的情景,越害怕越想,越想越害怕,生怕自己会变成一个“精神病”人。后来甚至发展到,听到或看到有关“精神”的字眼都会联想到精神病,自己会不会变成疯子,感觉头脑都要炸开了。我曾多次想到过死,也曾写过遗书,想给自己的痛苦做个了断。记得有一次我站在学校寝室的天台上,只要一抬腿,人就会坠下去,当时,如果不是同学及时的出现,我可能早已不在人世。我一次次地劝说自己,打消这个念头,可持续的失眠,以及对生活的极度恐慌每分每秒都在侵袭着我,那时在我认为,死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解脱。闭上眼是无法摆脱的持续失眠和恐惧,睁开眼又感觉自己很无力,无论是什么样人,包括路边的小贩、民工或是扫大街的,我都认为比自己强。自己没有任何价值感,生活没有任何快乐可言,心中没有一丝温暖,前途也更没有任何希望。长期的恐惧使我变得更加敏感多疑,经常会因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小动作而胡思乱想。记得在大二元旦,同学们去重庆平顶山公园看烟花,有个同学开了句玩笑:“这么多人要扔颗炸弹会是什么样?”大家都被这玩笑逗笑了,而我当时真被吓死了,冒了一身的冷汗,整个人完全处在紧绷颤抖的状态,看看周围陌生的面孔感觉都有可能是恐怖分子,仿佛重庆就是美国。恐惧的感觉无处不在:“上课时担心顶棚的风扇会掉下来削掉同学的脑袋;听说谁有钱了,就会担心他会被坏人陷害算计;躺在床上,担心上铺塌下来砸死自己;看到别人用水果刀削苹果,就会担心自己失去理智夺过水果刀去杀人;听到有人提起精神病,就会担心自己会变成个精神病人等等”,可以说没有我想不到的恐惧。整个人变得极度紧张,感觉自己如同困兽,四处走动,想做点什么,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有时,逃出去的想法非常强烈,但是对逃到哪里去,去做什么一片茫然。生活对我来说变得异常黑暗,毫无快乐可言。即便说有快乐,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恐惧,因为快乐会使我联想到“乐极生悲”。我发现自己无法集中精力去做任何事情,包括看书、听歌等等很多小事。觉得自己像被一片乌云笼罩着,陷入了无法攀爬的深坑,总是挣脱不了这种强烈的束缚,整个人处于随时崩溃的边缘。出现转机,有所突破由于身心极度痛苦又没有快速、直接的解决方法,我开始服药。服用一种精神类抗抑郁药“盐酸氯米帕明”,这种药的副作用非常大,在前半个月里,白天整个人全身无力,头昏昏沉沉并伴有恶心的症状,晚上胃里像有团火在燃烧,大量盗汗就连小便都有失禁的现象。大概通过三个多月药物的控制,我的抑郁、强迫、恐惧等症状有些改善,可是令我更痛苦的是,我发觉自己的记忆力明显下降,思维也变得迟钝,感觉整个人都处在一个很不对劲的状态,几经挣扎,我决定放弃服药。没想到的是停药几天,恐慌与不安的情绪又扑面而来,甚至比之前更强烈。无奈下,我只能继续服药来维持自己的状况。相比之下,百忧解是我吃过多种抗抑郁药中副作用最小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在一年多的服药期间,我曾多次停药,但没过多少日子症状就会再次复发,并且症状更加严重,最后导致出门在外,身上都要随身携带这种药。治抑郁症的费用是相当高的,就连吃药的费用可能就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甚至更多,更别说心理咨询的费用了。高额的医药费用,也是我非常头痛的事情,家里对自己的情况根本不相信,以为是找借口多要钱用,所以给的钱也是有限的。一次暑假,我带着从堂姐那借来的钱,来到上海同济医院,看了心理门诊,并且还去了当地的心理咨询中心,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钱所省无几,除了拿几盒药、几本书外,心理的折磨和症状没有任何改变,灰头土脸的失望而归。都说久病成良医,但在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上关注越多,有时反而自己的问题、障碍就越多。由于自己没有健康的心理防线,对于网络或书本杂刊上,所看到的各种心理疾病的介绍,都会和自己的症状对照,令自己完全陷入对号入座中,甚至在电视上或听到某人的一句话,都会让自己落入极度的恐惧中,更可怕的是,我总是控制不住去感觉、去想自己,有没有幻听、有没有幻觉的症状,同学们有没有在背后说我闲话,有没有人想害我等等,越是害怕自己会精神分裂,就越是控制不住去联想、体验精神分裂的症状。我在求助过程中,还遇到比较大的困惑,就是医院和心理咨询中心的理念上有很多冲突,比如:医院主张药物,而心理咨询中心则主张心理疏导。在方法和理念上,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搞得自己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无奈之下,我没有办法,只好一边求助,一边自己寻找答案,庆幸的是,这个过程便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人生起起落落,多少谷底在等着我们逾越,现在回过头看自己从谷底走出来,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无论经历怎样的痛苦,生命本身都在忠诚的为我们寻找解脱的出路,都在帮助我们把负面转为正向和光明。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在接受药物医治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依赖药物,并且剂量也慢慢增加,我意识到药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我的问题。我想“心病终须心药医”。眼看就要毕业,但我当时的状态显然无法融入社会,焦虑的心情好比雪上加霜,令我再次陷入绝望。现在想想,也许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就在绝望之时,不知道是哪来的一股力量,心想:“反正已然如此,那我就自己救自己算了,大不了一死了之”。我开始大量阅读专业的心理书籍,其中有两本书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一本是《奇迹课程》,作者是美国从事医学心理的两位心理专家海伦o舒曼和威廉o赛佛;另一本是《心灵的处方》,是德国的两位著名心理专家,多丽斯o沃尔夫和罗尔夫o梅尔克勒所著。在反复研读这两本书后,我试着去实践书中的一些练习。每天早晨5点钟,都坚持到学校的操场上去跑半个小时,回到寝室躺在床上开始练习呼吸放松,我发现一段时间后,自己的视力越来越好了,而且身体肌肉不再像以前那样紧绷了,这极大的鼓励了我。之后,一次助缘我接触到《生命的重建》这本书,可以说,这本书开启了我生命新的篇章,使我走上了助己助人的光明道路。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灵导师露易丝o海所著。她曾患有癌症,但在他人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终战胜了癌症。书中讲述了一些较为具体改变自己的方法。当我看完此书后,内心倍受鼓舞和感动,泪水一次次夺眶而出,感觉这本书就是我的及时雨。书中有些个案的症状就像是在说自己,那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真是难以言表。我想癌症都能治好,还有那些遭遇各种心理痛苦的人也都成功的蜕变,那我的抑郁症也一定可以治好。改变的过程,总会走一些弯路,我反复研读《生命的重建》这本书,并依照书中的一些誓言句子去练习,几个星期后,我发现自己的恐惧思想好像减少了,这给了我很大信心,说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大方向是没错的,这对我来说已是不小的收获。可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我感觉自己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经过反复研究,我找出了问题,书中誓言的句子对我来说,不完全具有针对性,我想如果能找出对自己症状吻合的句子,一定会效果显著。一个星期后,我总结了几个适合自己练习的句子,如:“我放弃在我意识中制造担心和害怕的旧思想,我现在接受人们对我总是很友好,我完全的安全”,“我放弃各种担心和害怕,在我生命中没有万一,在我生命中发生的只有对的和好的”、“我所有的担心和恐惧都是我的旧思想造成的,我现在决定放弃”。当时觉得这些句子很好笑,但我还是坚持练习,正是露易丝o海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一直在支持着我。起初一段时间,没有什么效果,甚至感觉是在自欺欺人,但随着练习时间的加大,感觉自己的消极、恐惧思想一点点在减少,并且体会到在不同情景下练习有不同效果,尤其是早晨一边跑步一边大声宣读句子,效果更加明显。白天除了誓言练习外,我还大量的研习儒、释、道思想,以及各种心理疗法。晚上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练习“静坐”。开始的时候真是非常痛苦,闭上眼坐下来,脑子里的害怕念头反而更多,就像有个马蜂窝一样嘈杂不停,并且在静坐的练习上,也有一定的疑虑和担忧,担心自己会走火入魔,担心会被同学说是邪门歪教,搞得自己百感焦虑。无论用什么方法练习,开始都会遇到阻碍和困难,“冥想”也不例外,躺在床上想象一幅安全画面,自己身处其中,在这个环境中,我是主宰者。往往预期的想象和实际总是有差距,恐惧和不安全的画面总是会不断的冒出来,打破平静,反反复复的出现。但反复的研习和实践,我慢慢地对这种内心波动,掌握了应对的方法和技巧,自己也逐渐地能较好的接受一切,并坚定地持续练习。尝试过很多方法,最后我发现催眠法、冥想、誓言练习和呼吸练习效果非常好。在选择了有效的训练方法后,我非常精进的用功练习,自我调整心态,每天坚持从不懈怠。改变的过程是缓慢的,坚持的过程是痛苦的,尤其是刚开始停药时那种痛苦,就像一个人身处在黑洞里,没有一丝光明,你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充满恐惧。但随着持续努力的练习,发现自己在没有药物的控制下,也能够入睡了,这令我非常的惊喜,激励着我能继续地坚持下去。“所有的努力都不会付之东流,只要努力终会获得回报”,这句话我现在坚信不疑。三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我在新华书店看书,突然感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整个人从头到脚一下子松弛了下来,感觉长时间扣在头上的东西一下子没了,思维也清晰了,眼睛也变得明亮了。回来的路上天上虽飘落着阴雨,但对我来说是那么的平静与柔润,这种感觉在爆发抑郁症之前都从未有过。心变得像黎明时山中的湖水一样静谧,周遭人和物也是那么的和谐与自然。感觉心静得可以倒映出周遭的一景一物,仿佛细看的人可以澈见它的深处,整个人完全融入了这种平和、宁静与安详,我知道这是我的重生之刻。助人之路,探索内在秘密回顾大学的几年里,有辛酸与苦涩,更有磨练与成长,经历了多少次的绝望和打击,走过那种种痛苦,内心真是感慨万千。在面对抑郁、探究内在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后,最后终于走出了抑郁,重见天日。我暗自立誓,决定全心投入心理救助的事业中,一方面原因是,了解到还有许多在痛苦中挣扎的朋友,还没有找到出路;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这段心路历程促使我要继续探索内在的秘密不断成长。毕业后我全身心钻研心理学,决定终身从事心理研究与实践。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潜心研修心理学,并跟随国内外顶级催眠大师廖阅鹏、艾瑞克森的大弟子斯蒂芬o吉利根学习催眠疗法,也在香港进修自然医学顺势疗法、音乐疗法。在北京从事多年心理咨询工作,为更有效的帮助患者走出内心低谷,重塑自己,我已亲身经历和体悟,结合当代心理学流派以及儒、释、道的思想,创立了“心灵重塑疗法”,使诸多患者从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等神经症中成功地走了出来,获得新生。一些患者向我咨询,我告诉他们我经验到的疗愈方法,建议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按照方法持之以恒的去练习,有的人迎接到了光明,但也有的人仍然在黑暗中徘徊。了解清楚原为,我给他们讲述了佛陀的一个故事——《自己走这条路》,如果你听闻了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理论你觉得是正确的、有效的,但最后没有身体力行的去实践,那么这种理论或方法永远不会在你身上产生奇迹。无论任何方法都要自己去经验后,才能属于自己的,才会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如果我们只是听闻了、思考了、并没有运用,那这种方法再好再有效也永远是别人的方法,奇迹也永远只会在别人身上实现,自己永远经验不到方法带来的成果。路是自己走的,如果你向前迈一小步,目标就缩短一大步;如果你走完全程,就到达了最终目标。我就是这样一步步坚持地走下来的,只要坚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实践,就一定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看到雨后的彩虹。多年来从事心理咨询我深深地感悟到,心理咨询是一项光明的事业,这是因为它承受着生命的份量。我能够走上心灵救助这条路,是因为我经验到心理咨询承担生命的过程。我心怀感恩,庆幸自己用亲身的经历感悟到,自助助人的生命艺术。也正因如此,我更懂得如何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心”支撑“心”的道理。心灵救助不是用道理来帮人解脱,而是用生命的力量彼此支持,用人天性的力量“爱”来推动人的成长。&破解心理问题的两个复杂性当时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令我非常害怕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遗传论,另一个是内因性抑郁症,这两者在当时康复率都是非常低的。对于这两个问题,学术界也一直是争论不休。对于“遗传”因素,很多医院的心理医生都比较关注,这令我当时非常害怕,在我母亲家族中,我二姨患有精神病,还有一个表舅从北京进修学习回家后,莫名其妙的精神失常了。很多心理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如果这位患者家族有精神疾病史,那么他就会被帖上潜在的“遗传”标签,其实他们并没有做“基因检测”,所下结论也是不科学的推论,也并不符合心理的发展特点。美国新一代权威心理学家Helen Schucman 和William Thetford的研究中表明:“我们所有的心理痛苦都是来自过去形成的思想”。“所谓心理疾病的遗传性,是指成长经历中家庭环境、人际关系模式、教育方式等因素有沿袭和传递现象,不健康的关系在不同的代际传递,同样的家庭关系模式、思想观念、氛围往往造成家族里出现同样的心理问题。很多心理疾病并没有发现生物学所指的基因遗传性,而遗传性也只不过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模式传承而已”。也就是说我们的抑郁、焦虑及恐惧等情绪模式,是后天习得的思想观念,是我们过去的成长经历负面的积累所致。我的童年是可悲的,但以现在来看它也是我生命中要学习的课题,是有意义的。我成长在一个充满愤怒和暴力的家庭。父母都是乡村教师,父亲的脾气非常暴躁,而母亲性格温和。在我记忆里,直到上大学前都经常被父亲打骂。每当父亲遇有不顺心的事或是喝得醉熏熏的回来,都会找茬打骂母亲,而我也逃脱不了被责骂。那个时候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我和母亲不被打骂。生活中,父亲对我非常严厉,要求我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最好,并且还会拿我和别的孩子比较。我要是犯了一点小错误或是做的不符合他要求,下场不是打就是骂,有的时候还会牵连到母亲。那个时候我非常害怕看父亲的眼睛,就连父亲的举手投足都会让我胆战心惊。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没有任何快乐可言,都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不知道是真的没有快乐,还是那点快乐早已被紧张、害怕的情绪所掩埋。现在我知道,恐惧和不安的种子早在这个时期,就已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内心。由于对父亲的惧怕,我做事说话都特别的小心谨慎,生怕有什么疏忽,即便如此,也还是难逃严厉的责骂。父亲从来没有夸奖或肯定过我,我曾努力去表现自己来赢得父亲的赞赏,但结果是,我考了第一名父亲也没有任何表扬和鼓励的话,就只是说一句:“这还像个样子”。我常常觉得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才会引发父亲的怒火,甚至会认为父亲对母亲的粗暴也和自己有关系。童年的我性格孤僻、内心自卑,没有真正的玩伴,看着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闹,我只有在一旁羡慕的份,有时通过给小朋友买好吃的讨好才能同他们玩耍。这令我在意识里更加印证了自己“不够好”的事实。这种对自我的不认可与不接纳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最终导致我高考后突然爆发抑郁、强迫。正是美国心理学界的新论点,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使我认清自己的问题早在童年时就埋下了种子,只是积累到高考后导致症状全面爆发。所谓“遗传论”的说法,在我得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后完全瓦解。我们在没有健全的心理防御机制时,思想、情绪、情感以及性格都会受到成长经历、家庭教育和环境所影响。“遗传论”真是害人不浅,似乎暗示着这种病是治不好的。很多抑郁症或是强迫症等神经症患者,为此背负沉重的枷锁无法自拔。多年来从事心理咨询,我遇到太多被归类化或是被疑似遗传的患者,这无疑对他们本就脆弱的心又是重重的一击。抑郁症本身并不可怕,但如果当一个人丧失了求治的信心,那才是可怕的。期待今后心理的问卷测评,能合理地改变一下或积极地解释家族病史这一块,心理医生也应高度注意自己言语,至少不要给患者造成新的负担。我认为家族病史的查询,对治抑郁症来说,没有积极的作用,过去的可以作为了解,但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当下。如果做家族病史的调查,我敢说绝大多数人的家族系统中,都能找出那么一两个有精神疾病或是沾边的人。当我们去查找时,我们往往能在七大姑八大姨,上一代或是上上代中找到。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遗传性呢?假使如此,为什么有的人好好的,而我们却有了问题?难道是我们存在某种基因缺陷或者说我们点背赶上了?假设是这样,但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过去我们好好的,现在就不行了?还有太多的疑团oooooo,如果按照所谓“遗传论”的方面去推论,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矛盾重重。我认为真正的科学是合理的,是能解释清楚的,而不是相反。再一个就是“内因性抑郁症”难以康复且时常复发,对此,心理医生通常是借助药物来控制症状。对于一些心理疗法,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有些心理医生认为,“内因性抑郁症”是性格或者说是气质类型所决定的,且无法改变,除了药物的维持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在我当时非常恐惧。因为当初我的抑郁爆发就是没有具体的诱发事件,一般来说,这类状况都会被划为“内因性抑郁症”。但我不甘心,癌症都能治好,甚至精神分裂在国外都有无数治好的案例,我想即使是“内因性抑郁症”还会比这些疾病都严重吗?我不断给自己这样打气。在持续探索中,我印证了自己的观点,正如美国心理创伤协会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内因性抑郁症同多数的心理问题一样,都是由成长经历、环境、及教育方式所造成的,且是完全可以痊愈的,并指出性格特征或气质类型与心理疾病没有必然关系,性格也绝不是先天固有的,后天的成长才是塑造的土壤,因此性格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这令我如释重负。也就是说,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抑郁或是其他的心理问题,都是一个长期的情绪积累所致,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知道性格的改变不是轻松的,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或性格形成,是成长的环境、教育和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等因素塑造起来的,尽管如此,但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记得以前在美国心理学大师斯考特o派克的一本著作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个家庭,男孩的爸爸是名外科手术大夫,爸爸敏感多疑;性格内向,做事情严谨认真,完美主义。妈妈是搞化学试剂的,平时言语也很少。男孩受爸爸影响很大,不仅做事情的风格和性格相象,而且男孩心理暗暗的励志以后也要象爸爸一样,做一名外科手术大夫拯救病人,但不幸的是,在男孩15岁那年,爸爸在一次车祸中离开了他,这次意外给男孩内心造成了巨大打击,两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完全给封闭了,每天都是抑郁寡欢,性格变的更加内向,他开始仇恨这个世界,仇恨周围的人,他认为上帝对他不公平。后来男孩的妈妈认识了一个百老汇的演员,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两人结婚了,同男孩的亲生父亲大不相同的是,他的继父是一个非常开朗又很风趣的人,继父为了能让男孩改变这种心境,经常带男孩去观看各种演出,给他讲励志故事,受继父的影响,渐渐男孩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变的越来越开朗,并逐渐的迷恋上戏剧,在继父的鼓励下,后来这个男孩成为了百老汇有名的风趣幽默大师。故事中的男孩,就是美国心理学大师斯考特o派克的好朋友,如果这个男孩的亲生父亲没有去世的话,很可能他会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外科手术大夫,在没有其他的变故下,他的性格也很可能像父亲一样敏感多疑oooooo。一个人的气质类型与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些变故或遭遇一些打击都是会发生相应变化的。一个积极开朗的人在遭遇了一些挫败后,想想看,他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人的心理好比一根皮筋,在心理积累了过多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思想时,就会像皮筋被不断的拉伸,直至极限长度发生变形或断裂。皮筋固然是有弹性的,但这种弹性是有限度的。我们的心理也是一样,它可以承载和消化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自身的消极思想,但心理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限的承载,一旦负面情绪累积超出了我们的心理荷载,具体的症状就会表现出来。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症就是这样的一个长期积累所致。如果我们运用积极、正面、爱的思想滋养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灵就会像,重新呈现一根有良好弹性和张力的皮筋。从中医和心理学的理念来说,身心是一体的,70%以上的身体疾病都于人的心态密不可分。我发现在诸多患者中,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他们会把生活中普遍性的焦虑、抑郁情绪视为不正常的,担心自己的不好情绪是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不断地给自己贴上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标签,反而强化了情绪的波动,变得愈加惶恐不安,加重了症状。有很多人也会到网上或一些书刊上了解抑郁等相关指标,结果越是关注那些负面的情绪和症状,就越是会拿自己与其对照,其演变的模式就是:&&&最后他们陷入恶性循环的模式里,不断地验证对照,结果他们真的有了这些问题。这是不断强化、增长的结果。就像一些失眠症患者,本来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如果及时正确的调节,便可很快恢复,遗憾的是错误的认知强化了症状,过分的关注睡眠,导致焦虑,而焦虑又导致他入睡困难,入睡困难又再次加剧焦虑担心,结果是越焦虑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焦虑,不断地验证强化。由害怕失眠而变成真的失眠。心理学相关知识是给人以帮助,而不是让我们用这些知识、或标准约束我们的心灵。无论是哪一种心理困境,我们都可以选择以一颗平衡而开放的心接受新的思想,用信任的心相信自己有自愈的能力,用恒久的心坚持自己的信念。用“理解”、“接纳”、“坚持” 三心合一的力量,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我相信无论你是哪种心理疾苦,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当然我们现在运用的疗法“心灵重塑疗法”,是结合了大量临床案例所凝结出的有效、快速、科学的方法,如果你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请同我们联系,我们可以让你的“心”回归安定。我们虽没有灵丹妙药让你立刻消失痛苦,但我们有一颗“爱”和“支撑”的心给你力量,有一种科学、实操的方法,帮助你走出黑暗的低谷。结束语在探寻自我拯救的漫长期间里,曾读过(A Course In Miracles)中文译名《奇迹课程》,作者是美国研究医学心理学的两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海伦o舒曼与威廉o赛佛,这本书一经出版便轰动了全美书籍,此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在书中,写着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心理问题和思想模式都是来自于我们的过去,只有放弃过去的,接受新的思想,才有真正的解脱”。每个人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能有着各种复杂的原因,也许你的问题是童年成长过程中积累的,也许是你生活中遭遇了某个或某些对你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oooooo。引起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无所不有,也许你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的复杂严重,也许你还在为自己的问题怨天尤人,或者你曾求助过多位的心理医生或尝试过多种方法最后无效而感到无助,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都可以成为过去,健康和快乐才是我们的天性。如今,有了方法你就能到达光明的彼岸,请敞开你的内心,我们可以帮助你摆脱痛苦的羁绊重塑新的人生。过去的我,就是现在的你,现在的我,就是明天的你。我做到了,我的很多学员也做到了。愿你拥有健康、快乐、安详的人生!
你好!你说的情况和我很相似,我看到了一些曙光,您可以帮助我吗?谢谢!!!
重塑心灵心理康复中心
90天帮你摆脱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
微信 csxlxl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甲48号
TA的手机网站
扫描二维码,查看ta的手机网站
& &All Rights Reserved. &
登录壹心理
开始心理测试,收听FM,用心理学改变自己!
使用其它账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是不是有忧郁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