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血管瘤治疗方法怎么治疗?

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
众 版:┆ ┆ ┆ ┆ ┆ ┆┆
&????????????????
价格走势:00-14年8月 &(<font color="#FF-11-3更新)
行情动态: 
批发市场走势:
零售市场走势:
|畜牧业统计: 
& 地方动态
┆┆┆┆┆┆┆┆┆┆┆┆┆┆(免费)
>> 鸡常见病怎样治疗
鸡常见病怎样治疗
原发表日期:<font color=#CC-04-27&&原作者: 为您服务&&文章来源: 中国蛋鸡肉鸡网&&
-------------------------------------------------------------------------------------------------------
  鸡虱病是由各种鸡羽虱寄生于鸡的体表引起的。鸡羽虱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虫,全部生活史都在鸡身上进行,一般不吸血,只食毛或皮屑。
  一、病原
  鸡羽虱属于食毛虱日短角羽虱科和长角羽虱科的不同属,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鸡羽虱、鸡体虱,广幅长圆虱,大姬圆虱等种类。这些种类大小和外观形态虽有差异,但身体的大体结构均相同。羽虱是无翅的昆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宽,并宽于胸部,有咀嚼型口器。胸部分前中后三节,每节腹面两侧各有一对腿,多数羽虱中胸与后胸不同程度融合,表现为二节组成。
  二、生活史:
  鸡羽虱属不完全变态,缺蛹的阶段,整个生活史都在鸡身上进行,由卵经若虫发育为成虫。卵期约一周,若虫阶段需经3-5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需2-4周时间。成熟雄虫于交配完死亡,雌虫可产卵2-3周产完卵后死亡。
  本病在秋冬季节多发,密集饲养时易发。
  三、致病作用与症状
  主要致病作用是搔痒作用,影响鸡的采食与休息等。表现为病鸡奇痒不安,常啄断自体羽毛与皮肉,食欲下降与渐进消瘦,蛋鸡则影响产蛋。
  四、诊断
  本病易于诊断,找到虱子及卵即可确诊。
  五、防治
  主要是药物防治,常用药物为
  ①阿维菌素:按有效成份0.3毫克/千克体重拌食。
  ②阿维菌素1%粉剂10克,拌入20-30公斤沙中,任鸡自行沙浴。
  ③10%二氯苯醚菊酯,加5000倍水,用喷雾器对鸡逆毛喷雾,全身都必须喷到,然后遍喷鸡舍。
  鸡螨病是由剌皮螨科的刺皮螨属、疥螨科的膝螨属,新棒恙螨科的新棒属以及羽管螨科的羽管螨属和麦食螨科吸盘螨属的螨虫,寄生在鸡的皮肤上,皮肤内,羽管中引起的鸡的寄生虫病。
  1、皮剌螨病
  病原为皮剌螨科,皮剌螨属,鸡皮剌螨。鸡皮剌螨呈长椭圆形,棕灰色,吸血后呈淡红色,俗称红螨,雌虫长0.72-0.75毫米,宽0.4毫米。雄虫长 0.60毫米,宽0.32毫米。口器长,螯肢呈细长针状,有4对长而强大的足。其发育分为卵、幼虫、稚虫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和稚虫时期在晚上爬到鸡身上吸血,其余时期均躲在鸡舍的缝隙当中。成虫能耐饥饿,不吸血状态可生存82-113天。患病鸡表现为日渐衰弱,贫血,产蛋下降,严重的可衰竭死亡。鸡的皮剌螨为红色,易于在鸡舍中发现,找到虫体后可确诊。
  防治方法:
  ①伊维菌素按鸡200微克/千克体重,一次皮下注射。
  ②0.001%及0.002%杀灭菌菊酯药液,用喷雾法喷洒鸡舍墙壁等各个部位,夏季还可直接喷鸡。
  2、鸡膝螨病
  病原为疥螨科膝螨属的突变膝螨和鸡膝螨所引起的。雌虫近圆形,足极短,雄虫卵圆形,足较长。其中突变膝螨雄虫长0.19-0.20毫米,宽0.12- 0.13毫米,雌虫长0.41-0.44毫米,宽0.33-0.38毫米。鸡膝螨较小,体长0.3毫米左右。突变膝螨寄生于鸡趾和胫部皮肤鳞片下面;鸡膝螨寄生于鸡羽毛根部皮肤上,二者生活史相似,全部在鸡身上进行。成虫在皮肤挖洞,在逐道中产卵,孵化幼虫,再蜕化后发育为成虫。突变膝螨使趾及胫部无羽毛皮肤发炎增厚,常形成“石灰脚”病,严重者行走困难,甚至发生趾骨坏死。鸡膝螨沿羽轴穿入皮肤,使局部皮肤发炎,奇痒。鸡常啄咬患部羽毛,严重时羽毛几乎脱光,故称“脱羽病”。病鸡体重,产蛋量均下降。用小刀蘸油类液体刮取病变部皮肤进行镜检,查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有:
  ①阿维菌素按有效成份0.3毫克/千克体重拌料喂服。
  ②胺丙畏配成5/万浓度浸泡“石灰脚”。
  3、新棒恙螨病
  病原为恙螨科新棒属新棒恙螨。幼虫寄生于鸡体表,常寄生于翅膀内侧,胸肌两侧和腿内侧皮肤上。其幼虫很小,肉眼难见,饱食后为0.42×0.32毫米,似一微小红点。幼虫有3对足,椭圆形。只有幼虫寄生在鸡体,其余卵,若虫和成虫阶段均在潮湿的草地上。幼虫在鸡体可寄生35天以上。患鸡常显奇痒症状,出现痘疹状病灶,周围隆起,中间凹陷,中心有一小红点即恙螨。
  病鸡消瘦、贫血、拒食、喜卧,可造成死亡。于痘脐中央用小镊子夹取小红点镜检为虫体既可确诊。
  防治方法为:
  ①鸡患部涂擦10%酒精、5%碘酊或5%硫黄软膏,一次既可杀死虫体。
  ②用氯蜱硫磷按每亩250克,喷洒鸡放牧地。
  ③避免在潮湿草地上放牧。
  4、羽管螨病
  病原为羽管螨科羽管螨属双梳羽管螨寄生在鸡在羽毛羽管中引起的。双梳羽管螨柔软狭长,两侧近平行,乳白色。雌虫大小为0.73-0.99×0.18- 0.28毫米,雄虫为0.23-0.29×0.15-0.19毫米。羽管螨生活史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鸡感染最多的是飞羽,其次是复羽,再次是尾羽。南方感染率高,北方感染率低。该病无显著临床症状,少数鸡在皮肤上形成芝麻大小的充血、出血点,无炎症反应。该病对产蛋有一定影响。感染该病的羽管内有黄色粉末,一般在羽管下部。虫体少时看不到粉末,可将羽管纵向剪开,在解剖镜下检查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其它药物疗法均不佳,可考虑试作阿维菌素按有效成份0.3-0.4毫克/公斤体重,拌料喂服。 
   鸡球虫病
  鸡球虫病是艾美尔属多种球虫寄生于肠道上皮细胞内引起的。在全国流行普遍,3-7周龄雏鸡最易感,平均死亡率为10%,最高达40%以上。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消瘦、贫血、血痢、生长发育受阻。
  一、病原
  病原为孢子虫纲艾美尔属的多种球虫,如柔嫩艾美尔球虫,毒害艾美尔球虫等9种,分别寄生在小肠的前、中、后段及盲肠中。虫体呈卵圆形,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柔嫩艾美尔球虫在镜下原生质呈淡褐色,卵囊壁为淡绿黄色。
  二、生活史
  艾美尔球虫的生活史分为外生性孢子生殖,内生殖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为无性生殖,后一个阶段为有性生殖。
  外生殖性阶段在体外进行,是球虫卵囊排到外界后,经分裂形成4个孢子体的阶段,又称孢子生殖。内生性裂殖生殖阶段是鸡吞食了孢子卵囊后,其中的子孢子游离出来,侵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球型的裂殖体,内含数百个裂殖子,并且反复进行的阶段。正是这一阶段造成了肠粘膜的严重破坏,出现血便。配子生裂阶段是裂殖子经几代裂殖生殖后,分别转变成雌性的大配子和雄性的小配子,两者相遇后形成合子,合子发育为卵囊并从肠粘膜脱落下来,随粪便排出体外。
  三、流行病学情况
  多发于暖湿季节,主见于3月龄以下小鸡,其中15-50日龄最易感,10日龄内雏鸡很少发病,成年鸡感染多无症状而成为带虫者。阴暗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和K等,都可成为本病爆发流行的诱因。本病为接触感染,被病鸡含卵囊的粪便污染的外环境,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四、症状及病变
  主要症状为病鸡排带血水样便或血便;精神萎靡,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增加,嗉囊内充满液体;常发生痉挛或昏迷等神经症状,多于发病后6-10天死亡。4-6日龄鸡及成年鸡感染多取慢性经过,有消瘦,间断下痢,产蛋下降等症状,很少死亡。病变主要集中在肠道,柔嫩艾美尔为盲肠肿大,比正常粗2-3倍,腔管因出血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血凝块和灰黄色、黄绿色肠粘膜坏死物的柱状肠栓。肠壁增厚,出血,并有黄白色小坏死灶。毒害艾美耳球虫引发的病变与前者相似,主要发生在小肠中段。也有的虫种危害和病变程度较轻。
  五、诊断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情况和肠道特征性病变可以作出诊断。进一步做试验室诊断可以确诊。其方法是,用小外科刀或竹片刮取病变肠粘膜表层物或粪便放载玻片上,用1-2滴甘油与生理盐水等量混合液稀释,拌匀、摊薄,加盖玻片镜检,找到卵囊、裂殖子、裂值体或配子体均可确诊。但需注意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等情况综合诊断,不能单纯只靠镜检定性。因为该病常有隐性感染而不表现临床症状的鸡。
  六、防制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1、药物预防
  ①球痢灵以1.25/万浓度拌料喂小鸡,连续饲喂,用作预防。倍量可治疗球虫病,连喂3-5天。
  ②莫能菌素,按1.00-1.21/万浓度混料长期使用,屠宰前3天停药。
  ③氨丙啉,按1.25-2.5/万浓度混料或0.6-2.4/万浓度饮水,连用7天,以后半量喂14天。
  2、搞好环境卫生,要保持鸡舍的干燥,通风,清洁。定期清除粪便,堆集发酵。使用旧的鸡笼鸡舍前要彻底消毒,用1-2%火碱冲洗,然后用甲醛熏蒸消毒,通风后使用。
  鸡组织滴虫病
  组织滴虫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鸡引起的急性寄生原虫病。该病主要侵害盲肠和肝脏,又称“盲肠肝炎”,病死鸡头部呈黑紫色,又称“黑头病”。
  一、病原及生活史
  火鸡组织滴虫为多形性虫体,大小不一。在肠道中,虫体近球形,有一根粗壮的鞭毛,虫体直径3-16微米,鞭毛长6-11微米,常作钟摆样运动,在组织中,虫体无鞭毛,直径为12-21微米,圆形或变形虫样。组织滴虫在鸡体内寄生以二分裂法繁殖,并能进入鸡异剌线虫体内及其卵内,随卵排出虫体外而能存活较长时间,成为主要传染源。鸡吃进含组织滴虫的卵或吞食了该卵的蚯蚓后而感染本病。
  二、流行病学情况
  本病最易感者是2-16周龄的火鸡,8-16周龄的鸡也易感。成年鸡感染症状不明显。而成为带虫者。本病无季节性,但湿热的夏季发生较多。吞食了含有组织滴虫的异剌线虫卵的蚯蚓、蝗虫,蟋蟀等都是本病的传染源,被病鸡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或土壤都是本病传播媒介。
  三、症状及病变
  潜伏期15-21天,最短5天。病鸡精神萎靡、身体蜷缩,羽毛蓬乱,两翅下垂,下痢,粪便恶臭呈淡绿或淡黄色,严重时血便。末期鸡冠呈暗黑色,称“黑头病”。病程通常1-3周,康复鸡仍可带虫达几周至几月。
  病变主要在盲肠和肝脏,一般仅一侧盲肠病变,有时为两侧。盲肠是壁肥厚,腔内充满干酪样渗出、坏死物,形成凝固栓子堵塞整个肠腔,肠管异常膨大变粗。有时发生肠穿孔与粘连。肝脏病变具有特征性,出现黄色或黄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病灶。坏死灶呈特殊的碟形,中心凹陷,边缘稍隆起。有的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坏死灶大小不一。散在或互相融合成大片。
  四、诊断: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情况及特征性病变可以作出诊断。必要时可采新鲜盲肠内容物,用温生理盐水制用成悬滴标本,镜检,见到呈钟摆状往复运动的虫体后确诊。
  五、防治
  防治措施其一应保持鸡舍的清洁卫生,其二注意驱除异剌线虫,其三是药物治疗与预防。使用药物为:
  ①痢特灵:按0.04%比例混饲,连用7-10天。
  ②二甲硝咪唑,预防量0.01%饮水。治疗量0.02-0.04%混饲。
  ③卡巴砷:预防量0.037%混饲。
  鸡白细胞原虫病
  鸡白细胞原虫病是由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孢子虫病。临床特征为贫血、鸡冠苍白,又称“白冠病”。
  一、病原和生活史
  病原为孢子虫纲,疟原虫科,住白虫病的原虫。我国有卡氏白细胞原虫和沙氏白细胞原虫两种,前者多见。
  卡氏白细胞原虫虫体为圆形,大配子体13.05×11.6微米,小配子体大小10.9×9.42微米。配子体中央有肾形、梨形、亚铃形等形状的核。沙氏白细胞原虫体呈长圆形,成熟配子体呈长形。
  白细胞原虫的生活史可分为裂体增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其中裂体增殖和配子生殖的大部分过程在鸡体内完。配子生殖的一小部分和孢子生殖在双翅目昆虫体内完成。裂体增殖阶段:当带有成熟子孢子卵囊的库蠓或蚋叮咬吸吮鸡血液时,卵囊随唾液进入鸡体内,先后在血管内皮细胞,各个脏器和脑及肌肉组织中进行裂殖增殖,形成裂殖子,并在肝细胞和吞噬细胞内重复进行。配子生殖阶段:最后裂殖子进入红白细胞内,开始配子生殖。数个裂殖子进入一个白细胞,进一步发育为大、小配子体。宿主细胞被破坏后,配子游离于血液中。孢子生殖阶段:当库蠓或蚋等吸血昆虫吸鸡血时,大小配子进入昆虫胃内,并迅速形成合子,进而形成卵囊。卵囊成熟后又可随昆虫吸血进入鸡体,重新感染鸡。
  二、流行病学情况
  本病的传播与中间宿主库蠓、蚋的活动有关,因此在北方多发生在7-9月份。各种年龄、品种的鸡都可感染,但本地土种鸡易感染性低。散放鸡感染性高,舍饲鸡感染率低。1-3月龄鸡最易感,常引起大批死亡。成鸡感染症状轻微而成为带虫者。
  三、症状与病变
  童鸡感染后表现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废绝,流涎,腹泻。患鸡消瘦,贫血、羽毛蓬乱,鸡冠和肉髯苍白,呼吸困难,两肢轻瘫,伏地不动。病程1-3天,重者死亡。耐过的转为带虫状态。
  病变为尸体消瘦,肌肉苍白。血液稀薄。病变显著特点为患鸡口腔内积有血凝块,全身广泛性出血,尤其胸肌,腿肌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内脏器官出血、以肺、肾和肝最重。肌肉、肝和脾有粟粒状灰白色结节,压片染色后可见大量的白细胞原虫的裂殖子,属特征性病变。
   四、诊断
  依据症状,流行病学情况和典型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病原学检查。采取病变部位的小结节做压片镜检检查裂殖子,或翅下静脉取1滴血做血液涂片,姬氏瑞氏染色,镜检检查配子体,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五、防治
  1、在流行季节消灭或防止蠓蚋叮咬。
  2、药物防治
  ①磺胺二甲基嘧啶,治疗量为先按0.5%比例混料饲喂2-3天,再按0.3%比例混料饲喂2-3天;预防量为0.2%混料饲喂3天,或0.1-0.2%自由饮水3天。
  ②痢特灵,治疗量按0.08%比例混料饲喂5-7天;预防量按0.04%比例混料饲喂5-7天。
  鸡绦虫病概述
  鸡的绦虫种类很多,但最常见对鸡危害也最大的是戴文科赖利属的棘沟赖利涤虫,四角赖利绦虫,有轮赖利绦虫和戴文属的节片戴文绦虫。这些绦虫都寄生在鸡的小肠内,引起患鸡的贫血、消瘦、下痢,发育障碍和产蛋减少,严重的也可造成死亡。
  一、病原
  棘沟赖利绦虫,虫体扁平带状,淡黄白色,长85-250毫米,宽10-40毫米。分头节,颈节和体节(字节)。头节上有4个圆形吸盘;颈节起向后生长出新体节作用;体节生殖孔单侧,节片中孕育有大量虫卵,并不断脱落排出鸡体外。四角赖利绦虫外形与大小与棘沟赖利绦虫相似,主要区别为吸盘为卵圆形,头节较纤弱而颈节细长。
  有轮赖利绦虫较小,一般不超过40毫米长,头节顶突宽大而肥厚,形似轮状突出于前端,颈节不明显。
  节片戴文绦虫最小,节片最少。长0.5-3毫米,宽0.18-0.6毫米,由4-9片组成。
  二、生活史:
  四种绦虫的发育均需要一个中间宿主,这种中间宿主在棘沟赖利绦虫,四角赖利涤虫是蚂蚁(后者还有家蝇),有轮赖利绦虫是家蝇和金龟子,步行虫等,节片戴文绦虫是蛞蝓或陆地螺蛳。这些绦虫的孕卵节片或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中间宿主吞食后,在消化道逸出六钩蚴,移行到适当组织,经2-4周,发育为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鸡吞食了含感染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似囊尾蚴用吸盘或顶突固着在小肠壁上约经2-3周发育为绦虫成虫,并开始向外界排出孕卵节片。
  三、流行病学情况
  这四种绦虫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各种年龄的鸡均能感染,但以小鸡易感性强,25-40日龄雏鸡死亡率最高。孕卵节片在外界抵抗力不强,只能存活几天。但在中间宿主体内存活时间较长,如在蛞蝓体内可存活1年。
  四、致病作用与症状
  绦虫的致病作用也是以机械剌激、阻塞,毒素作用和夺取宿主营养危害感染鸡的。因此可引起肠炎,肠阻塞与破裂,代谢产物中毒出现神经痉挛等。病鸡表现下痢,食欲降低,贫血、消瘦,发育受阻,严重的衰弱死亡,有的突然痉挛死亡。成鸡还有产蛋减少。
  五、诊断:
  通过粪检,发现孕卵节片或虫卵可以确诊。必要时可进行剖检或诊断性驱虫。
  六、防治
  防治措施一是注意消灭禽舍及饲养地的中间宿主,二是药物驱虫。所用药物为:
  ①硫双二氯酚按100-200毫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
  ②丙硫咪唑按15-20毫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
  ③溴氢酸槟榔素按1-1.5毫克/千克体重,饮水,给药前绝食16-20小时。
  鸡线虫病概述
  鸡线虫病种类很多,我国已知有45种。如寄生于消化道的蛔虫、异剌线虫、毛细线虫、华首线虫,寄生于呼吸道的比翼线虫,寄生于眼的吸吮线虫等等。这些线虫的寄生给鸡带来严重危害,甚至造成大批死亡。
  一、鸡蛔虫病
  鸡蛔虫病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鸡蛔虫寄生于鸡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虫体形态为线形,黄白色,雄虫长26-70毫米,雌虫长65-110毫米,虫卵大小为 70-90×47-51微米,壳厚而光滑,深灰色。鸡蛔虫的发育为直接发育方式。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孵出幼虫但不出卵壳,被鸡食入后在胃内破壳而出,之后进入小肠经四次蜕皮变为第五期幼虫,并直接发育为成虫。
  本病主要危害3-10月龄的鸡,3-4月龄鸡最易感染而且病情最重,1年以上鸡感染不呈现病状而成为带虫者。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6个月,经3个月的冻结仍不死亡,对普通消毒药有抵抗力。但不耐高温,干燥和阳光直射,相对湿度低于60%,温度高于39℃即不能发育,45℃时5分钟,阳光直射1-1.5小时死亡。
  雏鸡感染后,常出现消化紊乱,腹泻便秘交替,病鸡发育迟缓,精神萎靡,贫血消瘦,鸡冠苍白,最后衰竭死亡。成鸡感染不出现明显症状,但母鸡产蛋量可下降,本病根据临床症状,经粪检找到虫卵或剖检找到虫体即可确切诊断。对本病的防治主要措施为药物的定期驱虫。对地面的平养鸡,每年进行2次预防性驱虫,成鸡在10-11月份进行,第二次在翌年春季。雏鸡第一次驱虫应在2-3月龄,第二次在秋末冬初。所用药物为:
  ①左旋咪唑按24毫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
  ②噻嘧啶:按60毫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
  ③硫化二苯胺(酚塞嗪):按成鸡0.5-1克/千克体重,小鸡0.3-0.5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连用2天。可杀死成虫并阻止幼虫发育。
  ④丙硫咪唑,按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二、鸡异剌线虫病
  本病是由异剌科异剌属线虫寄生于鸡的盲肠内引起的,故又称“鸡盲肠虫病”。异剌线虫虫体呈针状,雄虫长7-13毫米,有两根2毫米左右的交合刺;雌虫长 10-15毫米,尾细长。虫卵为褐色椭圆形,长60-70毫米,宽36-45微米,其一端特别明亮。异剌线虫成虫寄生于盲肠,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被鸡吞食后在小肠孵出幼虫,移行至盲肠,钻入盲肠壁内发育一个时期,重返肠腔,发育为成虫。此外,鸡还可通过吃进含有异剌线虫卵的蚯蚓感染。异剌线虫的卵在外界抵抗力强,能在1%硫酸,0.1%升汞溶液中发育,在土壤中能生存8个月。异剌线虫可引起盲肠炎症,同时还是鸡组织滴虫病的传播者。患鸡下痢,食欲不振,消瘦,雏鸡发育受阻,成鸡产蛋下降,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病理变化主要是盲肠肿大,肠壁发炎和增厚,粘膜出血,溃疡。本病的确诊需要粪检虫卵或剖检查到大量虫体。需注意与蛔虫卵的区别。
  防治措施一是平时每日清扫鸡舍,粪便要堆积发酵,同时注意清除鸡舍内的蚯蚓;二是药物防治,定期驱虫,由于本病无明显季节性,所以预防性驱虫可以结合鸡蛔虫病的时间进行。所用药物为:
  ①硫化二苯胺(酚塞嗪):成鸡按0.5-1克/千克体重,1次混料饲喂。雏鸡按0.3-0.5克/千克体重。1次混饲。
  ②丙硫咪唑:按30-35毫克/千克体重一次混饲。
  ③左旋咪唑,按25-35毫克/千克体重自由饮水,隔2-3周再用1次。
  三、鸡毛细线虫病
  毛细线虫病是由毛首科,毛细线虫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鸡的消化道引起的。有轮毛细线虫,寄生于鸡的嗉囊和食道;封闭毛细线虫,寄生于鸡,鸽及雉的小肠;膨尾毛细线虫,寄生于鸡、鸭的小肠;领绳状线虫,寄生于鸡的肠道;鸡绳状线虫等。这些毛细线虫形态相似,大小在7-8毫米到20-25毫米左右,最大的可达到60毫米,雄虫略小子雌虫;虫卵小于蛔虫卵,在50×25微米左右。壳厚,微棕色腰鼓状,两端有卵盖。在这些毛细线虫的生活史中,封闭毛细线虫是直接的,既卵排出体外,在卵壳内发育为第一期幼虫,然后被鸡吃进,进入十二指肠粘膜内,发育为成虫再进入肠腔。而有轮毛细线虫,膨尾毛细线虫需要一个中间宿主-蚯蚓。虫卵排出体外发育为含幼虫的卵后,被蚯蚓吞食,发育为第二期幼虫,鸡吞食了这种蚯蚓而感染,二期幼虫钻入鸡小肠粘膜中发育为成虫,然后返回消化道。鸡感染后可造成寄生部位嗉囊、食道和小肠的炎症,出血,甚至坏死。病鸡表现食欲不振,萎靡,消瘦,肠炎症状或常作吞咽动作,严重时,雏鸡成鸡均可死亡。由于本病的虫卵特征性不强,诊断时需将临床症状,剖检发现虫体及相应部位的病变以及粪检虫卵结合,作综合判断。
  本病的防治也是加强卫生管理与药物防治。常用药物为:
  ①左旋咪唑,按25毫克/千克体重,混合饲喂。
  ②噻嘧啶:按6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③硫化二苯胺(酚塞嗪):按小鸡0.3-0.5克/千克体重,成鸡0.5-1克/千克体重混料饲喂,连喂2天。
  四、鸡比翼线虫病:
  本病是比翼科比翼属的比翼线虫寄生于鸡的气管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病鸡有开口呼吸的症状,又称开口虫病。本病主要侵害雏鸡,成鸡很少发病和死亡。本病的病原体有气管比翼线虫和斯克里亚宾比翼线虫,但外形和大小相近,虫体均呈红色,头端大,呈半球形,口囊宽阔呈杯状,雌虫远大于雄虫,雄虫以交合伞附着于雌虫位于体前部的阴门处,永成交配状态,形状上成丫字形。雄虫长2-4毫米左右,雌虫长7-26毫米之间。卵两端有盖。
  比翼线虫的发育不需中间宿主,虫卵随气管粘液到口腔,或者咳出,或者咽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通过三条途径感染鸡,一是感染性虫卵直接被鸡吞食;二是卵孵出幼虫被鸡吞食;三是感染性虫卵被贮藏宿主吞食(在其体内不发育),包括蚯蚓、蛞蝓等。鸡吞食了这些感染了的贮藏宿主而感染,幼虫钻入肠壁,随血流移行至心脏,肺,最后在气管发育为成虫。虫卵在蚯蚓体内可存活4年多,在蛞蝓和蜗牛体内可活1年以上,而野鸟则是隐性感染的带虫者。
  成虫寄生于气管引起气管炎症;幼虫在肺移行时,可引起肺炎、肺溢血,严重的可造成大叶性肺炎而使鸡死亡。病鸡表现张口呼吸,甩头,有时甩出的分泌物内可带有虫体。食欲减退而至废绝,精神萎靡,消瘦,最后呼吸困难,窒息而死。幼鸡感染死亡率几乎达100%。
  根据临床特异性症状,结合粪检可以作出诊断。也可剖检死鸡气管,或打开病鸡口腔,在强光下观察喉部有无虫体,或用小棉拭子插入气管,看能否裹带出虫体。虫卵检查需与毛细线虫卵区分。由于本病危害严重,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搞好环境卫生,粪便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鸡舍应保持干燥。
  2、污染的土壤可用硫酸亚铁,硫酸铜和五氯酚钠处理,以杀灭蛞蝓等贮藏宿主。
  3、流行地区定期进行药物驱虫。
  治疗药物有:
  ①碘溶液:碘片1.0克,碘化钾1.5克,蒸馏水1500毫克,配溶液,雏鸡1-1.5毫升,气管注射或细胶管灌服。
  ②噻苯唑:按0.05-0.1的比例拌料喂服,对幼虫成虫均有效。
  五、鸡华首线虫病
  本病是由华首属和四棱属的线虫寄生于鸡的食道,腺胃,肌胃及小肠引起的。病原有斧钩华首线虫,旋形华首线虫和美洲四棱线虫。其中斧钩华首线虫寄生于鸡和火鸡的肌胃角质层下方,旋形华首线虫寄生于鸡、火鸡、鸽子的食道、腺胃、偶见于小肠;美洲华斧线虫寄生于鸡和火鸡的腺胃内。前两种虫体形态为线形。斧钩华首线虫雄虫长10-14毫米,雌虫长16-29毫米;旋形华首线虫雄虫长7-8.3毫米,雌虫长9-10.2毫米;二者虫卵大小均在30-40微米左右。美洲四棱线虫呈雌雄异形,雄虫纤细线状长5-5.5毫米;雌虫长3.5-4.5毫米,宽3毫米,呈亚球状。这几中线虫的发育均需要中间宿主参加。斧钩华首线虫的中间宿主是蚱蜢,甲虫,象鼻虫;旋形华道线虫的中间宿主为虾类等足纲节肢动物;美洲四棱线虫的中间宿主为直翅类昆虫。随粪排出体外的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鸡等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而感染。然后不同种幼虫分别到各自寄生部位发育为成虫。
  该病的主要致病作用是在寄生部位造成损伤和炎症,化脓等,从而影响该部位的功能,严重的造成肌胃破裂等重大损害。病鸡表现消瘦,贫血、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消失,羽毛松乱,下痢。1月龄内鸡感染死亡率高。对本病的诊断只有进行尸体剖检才能确诊。
  防治措施上首先要消灭中间宿主,防止昆虫进入鸡舍。第二是药物性防治,所用药物为:
  ①丙硫苯咪唑5-10毫克/千克,拌料连喂2-3天。
  ②噻苯咪唑:按10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混饲。
  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品的作者尽快与我们联系。电话:010-转信息中心。
【关联文章显示】
――――――――――――――――――――――――――――――――――――――――――――――――――――――――――――――
建议使用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Copyright@2003 CAA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畜牧业协会 版权所有
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6号时间国际大厦1座9层
010-&传真:010- 电子邮件:
设计、程序:中国畜牧业协会信息中心  备案序号:
京公网安备
本网站为公益网站,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详情请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管瘤怎么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