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 不可怕是什么?可不可怕。

新洲区中医院
新洲区中医院
友情链接&&&&&&&&&&&&&&&&&&&&&“手足口病”可不可怕?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5岁以下儿童多发,患儿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少数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者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密切接触是肠道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与患儿近距离接触也能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感染。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1~2天后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有口腔粘膜疱疹。部分患儿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二、患儿护理方法
1、一旦发现感染手足口病,家长应立刻带领孩子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孩子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孩子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2、如夏季得病,孩子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宜卧床休息,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孩子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孩子,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拭清洁口腔。
4、孩子的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孩子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孩子,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孩子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时,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三、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四、肠道病毒的抵抗力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和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也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五、消毒要点和方法
(一)环境消毒要点
1、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2、只需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消毒。
3、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二)消毒方法
1、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搅拌均匀消毒。
2、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3、生活用具、玩具、校舍、书籍: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的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4、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曝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5、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6、饮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7、灭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8、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9、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六、洗手方法
“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3、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4、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5、擦: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手足口病”可不可怕?
听说现在有一种宝宝流行病叫“手足口病”,不知道它到底严重不严重?我家宝宝6个多月该如何预防?宝宝的爷爷昨天一回家就叮嘱我们说“从今天起不许把宝宝抱出去跟别的小宝宝接触了,这种病厉害着呢……”。这种病是到底都有吗?它只针对多大的宝宝?要怎样预防?孩子发烧:不可不知的9件事_健康_亲子中心_新浪网
孩子发烧:不可不知的9件事
高烧,没有想象的可怕!
  案例:媛媛已经发烧3天了,每天都烧到39℃。她体温超过38.5℃时,父母给她用了泰诺或美林等退烧药。吃药后退烧效果倒挺好的,可是吃完药后几个小时,媛媛体温还会回升。父母还给媛媛采用多喝水、温水浴等辅助治疗方法。现在媛媛除了发烧,有点流鼻涕,没有明显咳嗽、呼吸困难、呕吐和腹泻的现象,也没用其他药物。可是,父母仍然很担心:高烧这么长时间,会不会把孩子烧坏了?!
  孩子发烧太常见了。可是,孩子一发烧就很容易出现38.5℃以上的高热。摸着孩子滚烫的身体,父母都很害怕、担心。如果孩子好几天都不退烧,那更是沉不住气了。
  ⒈ 孩子体温多高是发烧?
  当你亲吻或触摸孩子的前额时,如果感到比较热,就说明孩子可能发烧了。从医学角度讲,虽然每个孩子的基础体温不同(正常体温可波动于35.5℃~37.5℃之间……&&
  ⒉ 人为什么会发烧?
  发烧是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上调所致。虽然一天内正常人体的体温会有少许波动,但是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增加机体的散热或&……&&
  ⒊ 发烧是不是一种可怕的征兆?
  发烧是人体遇到病菌侵袭后,对抗病菌的一种保护机制,对人体是非常有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当然不是一种可怕的征兆。
  ⒋ 为什么孩子很容易出现38.5℃以上的高烧?
  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体温的水平与病情有密切关系,但是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够成熟,遇到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信号后,经常出现调节过度的现象。这就是……&&
  ⒌ 发烧时,什么迹象不用紧张?
  如果发烧时孩子玩耍自如,吃喝正常,交流如前,皮肤红润,都说明孩子的病情并不严重,家长可以在家观察孩子。
  ⒍ 怎么护理发烧的孩子?
  父母在家要经常给孩子量体温,注意他的体温变化情况。还要给孩子多喝水,增加孩子排尿和皮肤蒸发水分的机会,这样可以通过增加散热降低发烧孩子……&&
  7. 出现什么情况要带他去医院?
  ⒈不满3个月的婴儿体温超过38℃⒉3个月以上的孩子体温超过40℃,还伴有◆ 拒绝喝水……&&
  ⒏ 能不能用抗生素对付发烧?
  遇到孩子发烧时,不要一味以控制孩子体温恢复到正常为目标。只要将孩子体温控制在38.5℃以内,就既能发挥人体自身抵御疾病的效果,又能够避免高热可……&&
  ⒐ 孩子会因为高烧时间长,烧出肺炎或大脑炎吗?
  发烧本身如果没有引起高热惊厥,就不会造成人体任何部位的损伤。倒是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可能造成肺炎、脑炎或人体其他部位损伤……&&
  特别提醒
  出现这些迹象,一定要马上带孩子去看急诊
  ◆ 无休止地哭闹已达几小时;
  ◆ 极度兴奋;
  ◆ 极度无力,甚至拒绝活动,包括:爬行、走路等等;
  ◆ 出现皮疹或紫色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淤斑;
  ◆ 嘴唇、舌头或指甲床发紫;
  ◆ 位于小婴儿头顶部的前囟向外隆起;
  ◆ 颈部发硬;
  ◆ 剧烈头痛;
  ◆ 下肢运动障碍,比如:瘸腿;运动时疼痛等;
  ◆ 明显呼吸困难;
  ◆ 惊厥。
  孩子感冒发烧令人着急。可是,如果为了让他快快好起来就让他吃各种各样的感冒药,这样做很危险!文/
> 相关阅读:
同时发往微博&
更多关键字:&&&&乙型脑炎疫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乙型脑炎疫苗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人畜间流行。常累及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重型患者病死率很高,幸存者常残留有明显的后遗症。外文名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accine禁忌症发热及急性疾病 疫苗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accine)
一、 疾病简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人畜间流行。常累及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重型患者病死率很高,幸存者常残留有明显的后遗症。
乙脑疫苗预防乙脑可收到明显的效果,1960年我国开始使用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灭活疫苗,一直沿用至今。80年代后期,我国又研制成功并使用。,90年代末对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并纯化了乙脑减毒活疫苗,减少了副反应。
用乙脑病毒接种于地鼠肾细胞,培育后至一定浓度收获病毒液,经甲醛灭活,制成疫苗用于预防乙脑。  1.接种对象
⑴乙脑流行地区6月龄~6周岁儿童。
⑵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儿童和成人或。
2.使用方法
接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接种剂量:见表1,初免针次间隔7~10日。
表1乙脑灭活疫苗接种次数和剂量
年龄组  初 免  加 强 针
第1针 第2针 (初免后1年、4年、6年)
6个月~7周岁  0.5ml  0.5ml 0.5ml
&7周岁   1.0ml  1.0ml  1ml
3.免疫效果
地鼠肾组织培养灭活疫苗经2针基础免疫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在60%~85%。次年加强注射后中和抗体滴度上升明显,阳转率可达到90%以上,且可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流行病学效果经大量人群调查,其保护率一般在80%左右。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有发热,一般均在38℃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和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①发热及急性疾病。
②严重慢性病。
③脑及神经系统疾病。
④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者。
5.注意事项
⑴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
⑵为减少注射时疼痛,在疫苗中加入适量亚硫酸氢钠,疫苗由橘红色变为黄色,即可注射。
⑶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
⑷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以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
⑸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乙脑流行区,人群隐性感染率很高。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
6.贮存方法
流行性乙脑灭活疫苗于2℃~8℃贮运,自效力检定合格之日起有效期2年。
系将乙脑病毒经人工减毒使之失去致病性仍保留免疫原性的SA14-14-2株,接种于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育繁殖后收获病毒,加入保护剂冻干制成。
1.接种对象
乙脑流行区1周岁以上健康儿童。
2.使用方法
⑴每安瓿内加入疫苗中附带的稀释液(灭菌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2.5ml时,待完全溶解后使用。
⑵初免儿童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75%乙醇消毒,待干后皮下注射0.5ml。
⑶2岁、7岁加强免疫时各注射1针0.5ml,以后可不再免疫。
3.免疫效果
本疫苗经1针注射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80%以上,次年加强1针,阳转率可达90%以上。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②急性传染病。
③中耳炎。
④心、肾及肝脏等疾病。
⑤活动性结核病。
⑥有过敏史或史者。
⑦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治疗者。
5.注意事项
⑴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⑵本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
⑶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可使用。
⑷疫苗溶解后应在1小时内用完,用不完者应废弃。
⑸1岁以内儿童慎用。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乙脑活疫苗于8℃以下贮运,有效期在8℃以下保存为1年半;在-20℃保存为2年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炎 不可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