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实质是什么基础是什么

【图文】心理学基础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心理学基础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5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荐书堂 | 推荐书目,推动阅读,我们在努力。。。
QQ群: (6群)
微 信: 荐书堂(jian-shu-tang),扫描左侧二维码或公众号搜索荐书堂
今天荐书堂为大家推荐20本经典心理学入门书籍,读懂这20本书,你就成了心理学家了。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心理学入门必备书—。
简介:《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多年来使用的教材,本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2、戴维·迈尔斯:
在人身上,自然性与社会性融合一体,完美无缺。我们能挖掘出自身多少社会性的东西呢?或许,这本《社会心理学》会给你一些启发。
简介: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3、艾·弗洛姆:
爱是一种艺术,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如果你还不懂成熟的爱,请读这本书,必然会有所收获。
简介: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世事看得多了,观念形成了心理边界,就容易困在思维的迷宫里。推荐。
简介:本书道破了很多被人们视为正常,其实很奇异的思维怪圈,其中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让人颇为感慨。等待,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可是有时候人们却陷入了期待完美的怪圈。
心理学意义上的“变态”是指“非常态”,天才与疯子,都在这个范畴里,那么身为“常态”的我们如何才能理解那个世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扇门。
简介: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6、M·斯科特·派克: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推荐。
简介: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成名之作,为人类世界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
简介: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
8、古斯塔夫·勒庞:
群体之中隐藏着恐怖的力量,它足以抹杀身在其中你的判断力。推荐,群体心理学必读书。
简介: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9、菲利普·津巴多:
一个普通人离杀人犯有多远?心理学研究表明,它肯定比你想象中近得多。这本《路西法效应》,记录了犯罪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死亡实验。
简介:犯罪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情境对人有着多大的影响力?人性本恶还是本善?如果你对以上问题感兴趣,这本书或许能让你找到答案。
10、简·博克,莱诺拉·袁 :
读完这本行之有效的,或许你就再也无力拖延。
简介: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本书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11、罗伯特·西奥迪尼:
这本书在社会公众中的作用确如其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推荐。
简介: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12、罗杰o霍克: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中间学科,在它的发展史上,有一些影响巨大的实验研究,全部收录在这本书中——《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简介: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这些仍炙手可热的历史研究。
13、罗兰·米勒:
爱情如此感性,怎么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进行研究和理解呢?这本做出了榜样。
简介: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14、欧文·亚隆:
《直视骄阳》:让最深沉的痛,写最温柔的诗。
简介:全书论述深入浅出,切中肯綮,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易懂易行。面对死亡的战栗经作者笔锋描过,顿时融为拂面春风,令读者不仅在文字上感受愉悦,在心灵上更是豁然开朗:“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15、Marti Olsen Laney:
《内向者优势》:如果你是一个内向者,如何才能在这个外向的世界中获得成功呢?
简介:本书为性格内向的人以及那些深爱他们的性格外向的人指明,如何利用(而不是对抗 )他们的个性来创造并享受美好的生活。书中内容涉及婚姻关系、为人父母 ——包括养育性格内向的孩子、社交活动和工作,书中有应对的策略、管理精力的策略及几百条很有价值的技巧。该书不仅有助于您在外向的世界里很好地生存,而且有助于您获得真正的成功。
16、阿德勒:
人人皆有自卑情结,我们正是在对自身的自卑的不断超越中,完成了成长。《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必读书。
简介:本书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o阿德勒的巅峰著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17、凯利o麦格尼格尔:
你虽是你身体的拥有者,但未必是它的掌控者。能够帮助你建立更强的意志力。
简介:作为一名健康心理学家,凯利o麦格尼格尔博士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管理压力,并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改变。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讲述了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发生作用,以及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
18、原田玲仁:
《每天懂一点性格心理学》:运用插画+文字的轻松形式,深入浅出地帮我们了解自己性格的秘密。
简介:本书将带您探寻性格和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学,教您非常有效的磨炼性格的方法,让您在深刻认识自己个性的同时,将性格中的缺点变成优点。
19、欧文·亚隆:
《当尼采哭泣》是我看过最好的心理学小说,没有之一。
简介: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书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20、丹o艾瑞里:
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常常偏离理性,远非你想象的那样完美。这本为我们揭示了许多生活中人的消费行为的原因,消费心理学必读书。
简介:生活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你真的会失控?一时冲动就是没道理可言?本书作者丹·艾瑞里告诉你:错!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经济的力量!社会当实验室,真人做小白鼠,丹·艾瑞里的这本《怪诞行为学》一语道破,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又该如何改变。他比别的所有经济学家都更好地揭示、解释了我们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来源:社会学吧 编辑:荐书堂)
转载请注明: &
荐书堂 | 推荐书目,推动阅读,我们在努力。。。
QQ群: (6群)
微 信: 荐书堂(jian-shu-tang),扫描左侧二维码或公众号搜索荐书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与心理发展
当前位置:&>>&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与心理发展& 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们长期争论的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关于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的问题,就是与心理发展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西方,柏拉图的天赋说和洛克的白板说也是与心理发展有关的理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关于儿童“本性”的抽象议论被一些具体的记录和研究儿童发展的新方法所取代,这是近代发展心理学的开端。推动心理发展研究的力量,首先来自社会实践,特别是教育实践的需要;其次是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受生物进化论思潮的影响。自1871年达尔文的《人的由来》一书出版,发展的观点开始统治着研究人的科学,儿童发展就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部门。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潮的广泛影响下,一些心理学家以不同的观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始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如斯坦莱·霍尔对儿童的知觉、记忆、学习的研究;比纳对儿童智力的研究等。从此,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地扩展起来,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材料和事实,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在此仅就发展心理学的最主要的和与教育心理学关系最密切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一般特点&1.心理发展的涵义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他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广义来说,发展就是指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例如:由于病理原因而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不能称为发展。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主要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心理的发展是人积极反映周围现实的结果。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一个人出生后,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从一个软弱无能的个体,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思想观点、知识文化和劳动能力的独立的社会成员,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质变,这是客观的事实。在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时,首先涉及到的是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问题,即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数量的变化,还是不连续的、突然的、质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一种不连续的、在一连串相对离散的阶段中前进的质的变化;另一些理论家则强调,发展是一种连续的、渐进的、数量的改变。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心理的发展也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通过数量的不断积累而达到质量变化的过程。心理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到新质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改变。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的发展就到了新的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是连续的,一个大的阶段可以包括一些小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产生都有一个比较长的、以数量改变为主的准备时期,一个阶段所包含的新质以不同的速度从前一个阶段中孕育和产生出来,然后又并入并构成下一个阶段。如:儿童形成某一概念体系之前,必先在一个时期内积累从属于这一概念体系的一定数量的概念。儿童形成某种技能或作为个性特点的某种行动习惯,也要有一个相应的逐渐形成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连续发生量的改变,旧的成分逐渐改造,新的成分逐渐积累和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达到显著的质变。人的心理在一定的时期,以逐渐的、缓慢的速度发展着,旧形式缓慢地改变,新形式逐渐地产生,渐渐发生质的变化。心理发展中的质变也可能表现为飞跃的形式,比如:昨天儿童还不能理解的东西,今天就能突然理解。然而这种形式的质变也是具有准备阶段的,它是儿童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学习而达到的结果。连续与不连续,渐进与突进,质变与量变的争论,所涉及的不止是量变、发展形式问题,更主要的是心理发展的性质、推动心理发展的因素等更为根本的问题。例如,有的阶段论者认为,生物学的因素在发展中起着突出的作用,由于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就引起行为和心理上的不连续的变化;而另一些阶段论者则认为,儿童主导活动的改变是引起心理质变的原因。与此相反,有些强调连续性的人认为,社会历史的和经验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基础,发展多半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过程。应当指出,大多数人都同意发展兼有连续性和不连续性,有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但对于着重点和它们在发展中所占地位的看法是有分歧的,这种分歧差不多涉及到关于心理发展的每一个实质性的问题。2.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的发展是在人与周围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的活动中实现的。客观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外界的环境和教育并不能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授予”人或“移植”到人的身上,而是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通过主体的内部原因来实现的。人的心理发展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社会生活条件,而且也随着主体的特点而转移。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外部的客观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制约下,通过内部原因、内部矛盾而发展的。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呢?一般说来,在心理发展中那种新生的和衰亡的过程、特点、品质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外界环境和教育不断地对人提出各种新的要求,引起人的新的需要,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这就要求心理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要求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心理过程、特点和品质。一个人的心理就是在外界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这种矛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列宁把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看作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他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心理的发展同所有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在于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和动力问题,目前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许多人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的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矛盾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主要矛盾,也有非主要矛盾。在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矛盾也有不同。对此,研究心理发展时应作具体分析。例如,儿童入学后,新的生活、学习活动对他们的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反映在儿童身上就产生进行随意的、有目的的注意、记忆以及新的思维形式的需要,而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则与这种新的需要相矛盾,为了完成学习活动,儿童不断改变心理活动,使心理发展水平逐渐提高。3.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有它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前进过程。每一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都逐渐地、持续地发展着,由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可以说,心理的发展自出生的一瞬间即已开始。例如:婴儿一出生就能够喊叫,使成人得以了解其肌体的某些状态;其后,呀呀学语,逐渐有了发音的组合,直到发展成为能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成人。第二,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整个心理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个别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例如:儿童的思维总是从具体的思维发展到抽象的思维;记忆总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喜、惧等一般情绪,而后有理智感、道德情感等。第三,心理发展过程中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从而有规律地过渡到下一阶段。例如,儿童入学是一个新心理阶段的开始,它是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阶段经过一个发展时期,就又过渡到下一阶段。心理发展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是渐进过程中的突变的表现。这时儿童会显露出某些新的心理特点,如产生了一种新的情感,表现出新的兴趣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就是以儿童心理的主要矛盾和新质的出现来划分的。各个相邻阶段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初期和末期,心理特点也有一定区别。第四,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它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有的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达到较成熟的水平。例如感知觉、机械记忆等早在少年期之前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而逻辑思维则需至青年时期才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第五,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例如,儿童知觉的发展是记忆发展的前提,而记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知觉的发展。知觉为思维提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而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他的知觉也得到改善和完善,获得概括的性质;与此同时,记忆也由形象记忆为主变成意义记忆为主。可见各种心理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在相互制约中发展的。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各种个性特点之间、心理过程与个性特点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第六,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有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别首先表现为不同儿童的同一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例如:两个儿童同为8岁,其中一个抽象思维已获得较好的发展,已能掌握某些数的概念,利用概念进行运算,而另一个儿童则还不能脱离实物进行运算;个别儿童的智能或某一方面的才能可能很早就表现出来,而有的儿童的智能或某种才能发展较迟。有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相对来说具体的、形象的想象能力则较差;而另一些学生则相反。这种差别还可能表现在兴趣、性格等其他方面。&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关于生物影响和环境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是有关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围绕着先天与后天、遗传与环境、生长和学习等问题,心理学界有着激烈的争论,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其中,主要有两种极端和片面的理论,即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另外还有折衷的“二因素论”。遗传决定论认为,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生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他们武断地宣称:儿童的智能和个性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美国心理学家斯坦莱·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奥国儿童心理学家彪勒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着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与此相对,环境决定论则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由环境机械决定的。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动性、自觉性的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者华生就曾公开扬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许多人采取折衷的二因素论的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说两种因素哪一种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这种观点,也没能真正解决遗传、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此外,还有一种生长或成熟决定论,它实质上是遗传决定论的一个变种。美国小儿科医生A·盖塞尔就认为,心理发展是由肌体的成熟所决定的。他说:“神经组织是以其自身的内在模型成长的,行为的第一次的形式是根据这种内在的模型所天生的东西。这种行为方式不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决定的。因此,经验对这种行为方式是不起作用的。”(1933)他的理论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和反对,后来,他的论调虽然稍有缓和,但并没有根本改变。那么,如何正确看待遗传、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呢?人的个体心理发展是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前提的。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种的生物特征,主要是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的特征,如肌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这些就是遗传素质。不同种的动物,由于种的演进,所遗传下来的生物特征各不相同,从而它们个体发展的可能性也有着巨大的差别。人所特有的遗传素质为他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就会影响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的脑髓,因而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内脏感觉等。现代遗传学的进展,也证明出现三体型21的情况(称先天愚型)会产生严重的智能缺陷。至于有先天的生理解剖缺陷,像色盲、聋哑等病态的儿童,就无法把他们培养成画家,歌唱家。所以,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应当指出,个体的经验是不能由遗传而留给他的后代的。尽管近代有些科学家认为个体的经验也可以遗传,并致力于这方面的实验研究,但这种观点至今还没有得到科学事实的可靠证明。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一种自然条件,它仅仅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不能预定或决定心理的发展。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则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以及自己的主观努力等条件,也就是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实践。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一个生来就有健全的头脑和器官的儿童,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自己又不刻苦努力,他的智能和其他个性品质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另一个大体上具有同样先天素质的儿童,如果生活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己又勤奋努力,则可能获得智能和个性的较高度的发展。许多早期就表现出音乐、绘画等特殊才能的儿童的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听觉或视觉器官生来都很健全的儿童,如果没有适当的音乐环境或绘画环境,没有适当的教育,就不能成为音乐家或画家。出生后丧失母亲,很少有人同他一起交谈的儿童,言语发展就会因此受到影响。一个健全的儿童,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但不可能学会说话,而且也不可能发展正常人的智能和个性品质。有关早期行为、早期学习的研究,为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和证据。所以,一个人的心理能否得到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程度如何,主要以他所处的生活条件、所受的教育为转移。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教育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条件,一种环境影响。但是,教育又跟一般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因此,它比一般的环境影响更为主要。我国新生一代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通过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实现的。因此,我们说,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的条件,但是这并不是说它可以机械地或任意地决定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是通过主体的活动而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之间的影响是通过主体的内部原因来实现的。心理的发展是实践活动中主客观条件的统一,它依赖于主体和周围客观条件的相互关系。决定人的心理发展的环境和一般动物的环境有本质的区别。人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但主要是社会环境。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的发展是在人的活动中实现的。人在积极活动中去接触现实、改变现实,从而发展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由于活动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便促使人们注意不同性质的具体活动形式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活动有所不同。学习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心理的发展与机体的生长和成熟有着一定的关系。成熟和生长给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前提,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脑的成熟对儿童智能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随着骨骼、肌肉的成熟,儿童活动的范围扩大了,这就给智能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心理的发展同样不是肌体成熟和生长的自然结果。&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只有当教育工作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时,才能起到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同时,教育工作也要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都要受教育的影响,没有适当的教育措施就无法指导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教育工作不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能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说,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首先,学校教育虽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但其作用并非是万能的、唯一的和无条件的。除了教育以外,对学生心理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其他因素,如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筹。同时,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又是教育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教育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所以,学校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要符合学生正在发展着的心理特点,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要很好地考虑这些条件,特别是要取得社会、家庭的配合,并对它们加以指导。换句话说,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考虑学生的主观客观条件,并把它们相互协调起来,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心理发展。其次,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实现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积极活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就难于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教育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复杂,还因为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这种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学生的智能。1.教育与学生智能的发展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教学,不仅把某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形成某些技能,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能。智能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它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上,如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和其他心理特点的发展一样,学生智能的发展虽也以脑的发展、成熟为自然条件,但主要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并且,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影响智能的发展是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中介的。掌握知识、技能是智能发展的主要的和必要的条件,但智能发展不等于掌握知识、技能。智能发展是指心智活动本身所发生的质的变化,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过程。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本身也是一种心智活动的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智能也就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智能发展的水平又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的重要条件。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心智活动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几何构图的课题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在论证、推导数学课题中则要求使用逻辑思维。所以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身也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心智活动的方式。心智活动的方式并不仅仅与某一特定的任务相联系。不同的学习活动所要求的心智活动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因此,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可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某些知识以后,他们就可以把掌握这些知识时所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运用于其他的、与之相类似的知识的掌握,解决与之有联系的其他课题。当他们能够以某种心智活动方式解决某一类的、具有一般性的课题任务时,他们的智能发展就达到了更高一级的水平,即心智活动的质的改变和发展,从而为掌握知识创造了新的条件。如果智能发展水平低下或落后,就会使掌握知识遇到困难,甚至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由此可见,智能发展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相互依存的,但不是等同的。两者是不同的过程。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智能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相应的心智活动方式不断地改造和完善,才能达到心智活动的质的变化,达到智能的发展。在一般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心智活动的形成往往要从外部的、开展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过渡,这就是内化过程。例如,儿童先是借助实物进行运算,然后脱离实物进行形象或出声的运算,以后才发展成为抽象的和概括化的运算。然而对于学生,这种内化过程并非总是要通过它的一切阶段、一切环节。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学生已形成的心智活动,已有的知识、技能。学生已经形成的某种心智活动,在解决学习任务时,又会得到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所以,智能形成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最近几年,发展智能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普遍的重视。许多心理学家指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能。他们提出“学习怎样学习”、“发展性教学”等主张,并正在研究发展学生的智能的途径和方法。这些研究,虽然观点不同,在看法上有分歧,但都认为智能的发展需要通过专门的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教育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教育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他们的智能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学生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如对祖国、对学习、对劳动、对别人和对自己的态度)和他们的行动方式上。人的个性品质反映着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他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个性品质是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也表现在实践活动中。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实践活动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具有社会性,在阶段社会中,往往也具有阶级性。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过程和智能发展过程一样,主要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学生的先天素质(如先天的神经类型)在个性品质形成中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勇敢的、果断的、有组织性的、有首创精神的人,可从具有不同神经类型的学生中培养出来。人从幼年起就受着周围人们的影响,这给他们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以最初的影响。学校教育则系统地和有计划地体现了社会向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上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在学生的各种活动(学习、生活、集体活动等)中,在教师的教育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和努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学校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措施教给学生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道德规范的知识等)并向学生提出各方面的要求,这是形成学生的观点、信念和个性品质的必要的条件。但是,掌握知识经验,还不等于学生就能遵循它们去行动,学生的行动和所掌握的知识经验之间常有脱节的现象。要使知识经验成为他们行动的动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和需要。只有当知识经验和教育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并且通过实践产生相应的情感、养成习惯时,才能成为他们的个性品质。由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不同,同样的教育内容、方法可能有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作为外部条件,它在学生个性品质发展中的作用是以学生本身和这些条件处于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为转移的。如果外来的要求没有转化为学生本身的需要,就不能成为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的来源。因此,只有适当的合乎规律的教育措施才能获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养成学生的优良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条件&教育内容应当经过精细的选择,使其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教育意义和培养价值,这是保证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教育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又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唤起学生相应的努力,以促进心理的不断发展。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能有效地促进心理的发展。教育工作要促进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活动来实现。否则,难以给学生的发展以显著的影响。因此,教育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等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去完成各种活动任务时,他们的智能和个性品质就能得到发展。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和一致性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由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特点(如顺序性、阶段性等)决定的。如果教育工作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如果各种教育不一致,不协调,也会造成学生个性品质的缺陷。在实际活动中,经常地反复地进行练习,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对每个学生都要考虑他们的个别特点,分别对待。教育的内容和难度要适合他们的能力。提出要求的方式、时间、地点也要有适当选择,以便适合每个学生的特点。既要注意培养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帮助那些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2页。《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276、277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的实质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