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问题

东北问题与环渤海●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东北问题与环渤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当前的位置: >>
>> 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
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
【本文摘自】《历史研究》(京)2001年04期第57~71页
【作者简介】邓野,1954年生,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00006
【内容提要】东北问题是战后中国政局中一个相对独立、甚为特殊的问题,其独立性和特殊性,造成东北问题处于一种既不停战、又不谈判、且又无人能够出面调停的局面。苏军撤离后,东北问题必然失控。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之后,国共两党在政协宪草原则和东北问题上形成两个矛盾焦点,双方都需要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以将政局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控制下。四平决战正是在这种政治的直接要求下爆发的。四平之役是国共战争史上一次特殊的战例,即通过局部性的军事决战方式,体现全局性的政治决战意图。
【关 键 词】东北问题/四平决战/毛泽东/蒋介石
1946年春季的四平决战,是整个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军仅有的一次战役决战,四平决战的结果,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是构成因果关系的两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增刊,集中发表一批文章,探讨有关中共进军东北的过程与苏联的东北意图等问题。所谓东北问题,其实质在于国、共、苏三角格局的构成,以及这种三角格局下形成的相互制约关系,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充分认识东北问题之僵局所在,这种僵局,正是四平之役所以成为&决战&的第一个成因。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注:第四野战军战史编写组编写,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一书,就四平之役中共一方的兵力配置、战役指挥等等,做了甚为详尽的叙述,大约受&战史&体例所限,较少涉及政治。一般说,常规性质的军事战役,大多不具有直接的、具体的政治目的,然而四平之役不同,四平之役恰恰是在直接的、具体的政治要求下展开的,这种政治性质,正是四平之役所以成为&决战&的第二个成因。
本文的研究,将主要围绕上面两个问题展开。
东北问题的由来
抗战结束后,由于中共坚决而迅速地向东北进军,打破了中苏条约对东北战后秩序的安排,这样,在东北出现了国、共、苏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而在战后中国政局中,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甚为特殊的&东北问题&。
所谓东北问题,一句话,就是在国、共、苏三个方面一并介入之下,东北的接收与交防问题。在这里,由于有中苏条约这样一个外交协议,国、苏之间的交接防具有外交性质的一面,同时,由于中共的存在,国、共之间又具有内政性质的一面,东北的交接防因此而具体表现为这样一个问题:国共两方均有权、还是仅一方有权接收;苏军应向国共两方、还是一方交防。总括而论,三个方面的利益,通过外交与内政两条渠道,在一个地区展开争夺,东北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和特殊性就在这里。
东北问题的主导力量是苏军,苏军在东北的行动规范,本来是中苏条约,条约规定东北交国民政府接收,并给予缔约方&道义&的支持,所谓道义支持,实际上就是拐了个弯的政治支持。然而维系道义支持的纽带,是共同的政治信念和现实利益,道义支持是不可能仅仅通过条约的形式而巩固的,因此,苏军将其道义支持几乎本能地给予了中共。
另一方面,苏联又与国民党政府保持着国家关系,它的一些国家利益,如外交、经济利益等等,只能通过国民党政府而取得,因此也不能完全不顾中苏条约,无保留地将东北交给中共。
苏联国家利益的这种双重性,具体体现在东北苏军交防的立场上,必然表现为双重立场、双重政策,不过,对苏军的这种双重性,国共双方最初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中苏条约规定,苏军于日本投降后3个月撤离东北,日本于日正式投降,因此苏军的撤离应在12月初。国民党于9月初在重庆组建东北行营,但迟迟未获苏军准许其前往东北的通知。
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张嘉璈于9月14日由国外回到重庆,当日即到外交部了解接收东北的具体安排,但张看到的仅为一般性换文,&而对于我军如何进入东北,行政人员如何接收政权,及经济事业如何移交,并无协议。良以我政府认为我军队一到东北,一切可以迎刃而解。&(注:张嘉璈日记,日,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上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513页。以下所引张氏日记均出自该书,不再一一详注。)张嘉璈大约是对东北接收最早产生不祥之兆的高层人士。
10月12日,熊式辉、张嘉璈、蒋经国以及东北宣慰使莫德惠等,率东北行营飞抵长春,开始接收东北的行动,此时距中共向东北进军,已经晚了一个多月。此前,苏联外交部已明确表示,大连为商港,拒绝国民党军由大连登陆,东北苏军统帅马林诺夫斯基在与熊式辉等人的会谈中,仅允许国民党军于营口和葫芦岛登陆。面对事态突变,蒋介石一开始便既无决心、又无办法,10月25日,蒋致函张嘉璈:&东北问题,此时只可做一步算一步,以待时势变迁如何。吾人惟有尽其心力,不必以此着急或失望也。&(注: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上册,531、532页。)
无奈之下,蒋介石决定改由营口、葫芦岛登陆。10月29日,熊式辉等就此事与苏军会谈,马林诺夫斯基表示:&锦州、山海关间已有大股十八路军,故不能保证安全&,&此系中国内部事,苏军不干预&(注:熊式辉致蒋介石电,日。陈志奇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15册,台北,1996年,7374页。)。是日,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经过此次谈话,益信所谓顺利二字,已不复存在于东北接收中矣&(注:蒋经国日记,日。《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1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539页。)。
10月底和11月初,国民党军向葫芦岛、营口进兵,遭到中共阻击,担任运输的美国舰船不愿卷入冲突,故未靠岸强行登陆,国民党军只得转道秦皇岛登陆,海上运兵完全受阻。
显然,国民党已不可能于12月初按期接收东北,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于11月中旬展开了一次战术反击,采取了3项行动。第一,令杜聿明由秦皇岛攻占山海关,打开东北的大门,将一只脚插进东北。第二,令东北行营撤离长春,以示对苏军的不满。11月13日,蒋召集何应钦、熊式辉、程潜、白崇禧、陈诚、徐永昌、刘斐等人磋商,&东北问题,蒋先生说出两案,一、将行营撤出,以表暴苏联野心于世界&&二、与其妥协,留行营作傀儡。&(注:《徐永昌日记》,日,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编印,1991年。)程潜、刘斐赞成第一案,其余态度不甚明确。翌日,蒋作出撤退行营的决定,15日,重庆外交部将此决定正式照会苏联大使馆。不难看出,杜聿明进,东北行营出,一进一出,留下进出两可的选择余地。
蒋采取的第三个行动是将东北问题国际化,引动美国卷入。11月17日,蒋致电杜鲁门,介绍东北局势和撤退行营等情况,表示:&此种局势,需待中美双方之积极的与协调的动作,以防止其继续恶化。&(注: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七编(一),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1年,149页。)11月27日,杜鲁门宣布马歇尔使华,对此,王世杰的判断是:&杜鲁门总统决定派马歇尔将军为赴华特使。杜氏之此种决定,与蒋先生去电指述东北危机有关。&(注:《王世杰日记》,日,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编印,1990年。)
这样,东北问题发生了第一次危机。
构成东北问题的第三方是中共。中共在东北的存在,当然处于中苏条约的安排之外,故不具&合法&地位,中共所依据的只能是既成事实,因此毛泽东规定了一条方针:&东北的事情,我们只能做不能说。&(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74页。)
彭真将他担任中共东北局书记的9个月期间,中共中央关于东北的战略布署分为4个阶段(注:见彭真著《东北解放战争的头九个月》,辽沈战役纪念馆等编《辽沈决战》续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5-16页。),简言之,即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
日,刘少奇指示东北局:东北军事部署精神,&不是首先将主力部署在满洲门口,抵住蒋介石&(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507页)。满洲门口即南满沿海地区。毛泽东由重庆返回延安后,中共方针改变为&独霸&东北,10月19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守住东北的大门&(注:《刘少奇年谱》上卷,517页。),这表明中共对于中苏条约已经没有什么顾虑了。
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11月初,中共东北部队对企图在营口、葫芦岛登陆的国民党军进行阻击。11月2日,毛泽东致电彭真:&葫芦岛打枪,重庆已有反映,王世杰请苏方令中共撤退,苏方说,这是中国自己的事,他们不与闻。&(注:《毛泽东军事文集》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7页。)苏军&不与闻&的立场,使中共认为摸到了苏军的底,其行动亦更加放手。
此时距苏军撤离的时间日益临近,11月12日,东北局作出苏军撤离后夺取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的部署,并于当日上报延安。15日,中共中央复电:&一面照顾友方信用,同时准备坚决消灭蒋顽在沈、长、哈三处着陆部队,夺取三大城市,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沈阳城&(注:转引自彭真《东北解放战争的头九个月》,《辽沈决战》续集,7页。)。
然而如前所述,11月15日,蒋介石下达了撤退东北行营的命令,张嘉璈当日在长春接到撤退命令后判断:&推测蒋委员长用意,撤退行营是一种反攻苏方阻碍接收、暗助八路军之策略,且试探其真实态度。&(注:张嘉璈日记,日。)既是反击,又是试探,这个判断是准确的。蒋介石此着立即见效,苏军的双重性自此完全表露出来。
11月17日,苏联大使馆照会王世杰,表示:&苏军司令部严格遵守中苏条约,对于东三省之中国共产党部队,未曾予以任何帮助&。认为苏军撤退区出现中共活动是由于中国政府未能及时接防,表示可延期撤退,以协助接防(注:朱汇森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日,台北,1990年。)。
苏军采取的另一个行动是限制中共。11月20日,东北局电告延安:19日苏方提出,&长春路沿线及城市全部交蒋,有红军之处不准我与顽作战,不准我存在,必要时不惜武力将我驱散。&(注:转引自彭真《东北解放战争的头九个月》,《辽沈决战》续集,7、8页。)当日,刘少奇复电:&彼方既如此决定,我们只有服从,长春路沿线及大城市让给蒋军&(注:《刘少奇年谱》上卷,529页。)。
此后,国共双方态势发生明显变化,中共东北局撤出沈阳,中共东北方针再度改变为分散建立根据地,这个指示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名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而国民党方面于11月底与苏方达成协议,同意苏军延期至日撤离东北。12月4日,张嘉璈、蒋经国率东北行营重返长春。
通过此番折冲,国共两方对苏军意图都有所了解。11月5日,张嘉璈致函蒋介石,对苏军的意图作出3点判断:其一,&使今后东北成立之政权,不能有与苏联不友好之意思与行动&;其二,&使今后东北不能为美国所染指&;其三,&使中国不能在关外植一雄厚之武力,以夹击关内之八路军。&(注: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上册,541、542页。)
张嘉璈对苏军的看法为周恩来获悉,12月初,周在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张公权的窥测是对的:苏联不愿意在东北有军事纠纷,绝不愿美国军队开入东北,也不愿国民党派过多的兵驻扎长春铁路&。周的结论是,苏联是要坚守中苏条约的,因而对中共的支持&必然是不公开的,这种支持必然是暗示式的&(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6、7页。张嘉璈曾于11月30日在重庆约见董必武,笔者推测,周恩来大约是从董必武给延安的报告中获悉了张嘉璈对苏军的看法。)。
综上所述,国共双方对于苏军的基本意图,认识基本相同。然而问题在于结果,经过此番波折,三足鼎立的格局因此确立起来。苏军的双重性是导致三角格局的根源,而三角格局则是全部东北问题的由来。
【】【】【】【】【】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战后“东北问题”的冲突及演变以《熊式辉日记》和《张嘉璈日记》为中心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战后“东北问题”的冲突及演变以《熊式辉日记》和《张嘉璈日记》为中心,问题,东北,矛盾,战后东北,熊式辉日记,东北问题,东北问题的,冲突,熊式辉,张嘉璈,熊式辉简历,和平演变,汉字演变,汉字的演变,战后之战,汉字的演变过程,战后之战电视剧,汉字演变过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9|
上传日期: 08:46:29|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战后“东北问题”的冲突及演变以《熊式辉日记》和《张嘉璈日记》为中心.PDF刚占标:解决东北问题还是靠发展
刚占标:解决东北问题还是靠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主要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所带来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就得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吉林市市长刚占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他的观点。
&&&&刚占标代表告诉记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企业多、对市场不完全适应、设备陈旧、设备和装备落后、技术和产品结构也跟不上,还背上了劳动力过多、债务过多等各方面的沉重包袱。
&&&&刚占标代表表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最终还得用发展的一些有效办法去解决它,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等。
&&&&“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创造条件创造就业,信息对称充分就业。”老工业基地下岗职工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都很大,刚占标代表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也是靠发展,“经济总量大了,企业多了,岗位就多了,机会就多了。”同时,刚占标代表表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始终要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结合起来”。
&&&&刚占标代表表示,东北这几年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历史包袱重等原因,相对其他地方而言发展可能慢一些,相对不是那么太快、太好、太优。他希望国家能给予一定的支持,“东北三省要加倍努力,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建设,要奋发进取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得需要靠国家全局性的政策支持和战略安排,它们结合,可能解决得更快更好。”
&&&&刚占标代表表示,东北问题是局部的,但从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均衡性与公平性看,又是全局性的,应该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因此,刚占标建议,国家在西部开发战略之外,再来一个振兴东北战略,并多次强调这“非常非常必要”。
&&&&刚占标代表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有长远发展的潜力和潜能。一旦再给一些有促进的、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条件,这种潜力和潜能就会爆发出来。他希望国家能把振兴东北的战略,安排到我国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里面,并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安排和支持。(张诗雨 王有军)
&&&&中国经济时报 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李克强谈东北问题“动情”:为其振兴开三味药
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东北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推进东北发展的相关工作。
其实,除了昨天的会议,李克强最近几个月的活动与话题多次与东北产生交集:
3月底,他在辽宁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
6月初,他于北京再度主持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其中又有
黑龙江代表参会;
甚至在6月中旬,他出访英国,公开演讲中都提到了一个东北棚户区的“冻”人故事;7月底,《大连金普新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一个国家级新区即将发力。
尽管总理的关注颇多,但当前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也是复杂和多面的:一方面过去的振兴战略已经让东北经济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都得到发展和改善;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去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个别省份的GDP季度增速垫底,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
面临这些新挑战,国务院正在寻求新的对策。工作会议上,李克强为振兴东北开出了“三味药”:
一是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经营和创新创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
二是加强民生保障,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三是紧扣转方式、调结构,做强实体经济。
毫无疑问,当前东北地区所面临的形势,既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在其他省份或多或少也正在经历同样的阵痛和困惑,也有地区特色的个性问题,比如“历史旧账”较重,这需要有针对性解决方案。
李克强在东北工作过多年,谈及东北不免触动感情,他在会上说:“我们要负责任、讲良心”。而在“动情”的同时,他转而强调,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最终要靠改革激发东北的“内生动力”,向改革要红利。李克强指出,当前要集中力量抓好几件一举多得的大事,努力破解东北发展难题。
首先,东北需要还“历史欠账”,持续改善民生,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在民生领域,棚户区改造是东北的重中之重,那里居住了许多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工人,诚如李克强所言“城市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实在对不起这些老工人,也对不起他们的后代”。
在中国,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这本就是政府心头之痛。尤其是在北方,棚户区居民过冬往往是极大的难题。所以,今年早已安排了更大规模改造各类棚户区,关键是要尽快兑现承诺,出台更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支持棚改的措施。
其次,东北需要依靠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从各级政府自身改革做起,激活市场和社会活力。不久前,国务院派出多路督查组到地方督促政策落实,其中有路人马就到了东北,他们既发现了工作中的亮点,也注意到个别地方和领域存在“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力。
李克强就提到东北某地级市个案,一个重点民生工程花了8个月盖了133个公章,结果还没能按原定日期开工,因为还有12个公章没有盖完。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既说明一些政府部门束缚企业的条条框框有多严重,同时也表明,一旦政府简政放权,取消、下放那些“不必要的权力”,就能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市场、社会活力。
再次,东北需要推进创新创业,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谋求新的增长点。正如李克强所说:“振兴东北,最终要靠东北自身,要靠创新创业。”东北的转型升级要立足自身的传统工业优势,比如做强装备制造业,抓住高铁、核电、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促进技术、产品创新,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
同时,还要推动东北的农业现代化,这要走在全国前列。这其中就包括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产品[2.42% 资金 研报]深加工,加快粮食仓储建设,实施深松整地、黑土地保护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此外,东北地区还可以借力东北亚的区位优势,以沿海经济带和沿边口岸带动开放、激活经济。
总之,东北的发展难题再多再大,唯有依靠改革才能解决,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诚如李克强所言:“要靠改革激发上亿东北人的积极性,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活力。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东北变成创新创业的新热土。”责任编辑:王箭
新闻热线: 4&&&广告热线: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
·····
·····
·····
·····
新闻热线:4
广告热线:9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师范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