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在医院看病是确诊医病,而在药店的医生会看病吗买药是尝试医病?

喜欢旅游的人很少有人没被潜规则过,只要报了旅游团,除了游景点,就是要逛商店。据说,导游拿的是底薪,游客不购物,导游收入就会掉下一大截。不购物的人自然都没有好结果。人生在世,很少有人不同医院打交道。曾几何时,世道变了,到医院也是如此。不仅要看医生诊病情,而且还要拿着医生开具的处方单到指定药店购药品,不仅价格高得离谱,有时治疗还效果还不尽人意。导游强制游客购物,最多也只是谋财,但不害命;而医生强迫患者到指定药店购药,如果耽误了病情的治疗,不仅是谋财,而且还是在害命。在医疗系统反腐的大背景下,强迫患者到指定药店购药,掀开了冰山一角,人们都想看看里面到底会有怎样的猫腻!事件回顾最近,浙江海宁的汤先生遇到了槽心事,因为事关生命健康,本想忍气吞声,但又实在气愤不过,一时没忍住就向朋友周先生吐槽,结果很有正义感的周先生就把他的遭遇在网上捅了出来。7月10日,汤先生10个月左右的女儿在家中,因磕碰导致头部淤血鼓包,他就带着女儿到杭州滨江区的浙江省儿童医院看病,慕名挂了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沈某的号。拿到处方单,他纳闷了。因为不是到医院的药房拿药,而是到医生指定的药店购药。作为患者父亲的汤先生也别无选择,爱女心切的他,尽管满脑子疑问、一肚子不高兴,还是在指定的药房购了药。7月17日又同样挂了一次号。这期间,他多次被医生指定前往同一连锁药店购买了14支“复方曲肽注射液”。引用报料人周先生的话:“医生出具了一张单子,让拿到杭州滨盛路浙江英特怡年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购买复方曲肽注射液,该药330元一支,前后花了4620元,患儿家长称复方曲肽注射液用到第四支的时候,孩子头部鼓包内部淤血增多,不但没有起到治疗作用,反而加重了病情。”外购也好,价高也吧,不能报销就随它吧,但药得管用呀!现在不管用,还加重了病情,这不是天方夜谭吗?随后,汤先生咨询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神经外科专家,在远程会诊下,医生建议停掉复方曲肽注射液。汤先生听从了专家建议,不再使用任何药物后,患儿两天后就开始消肿了。现在孩子已基本康复,但还有好几支没用。对此,浙江省儿童医院回应:已在调查。并非个例我自感自己身体比较杠实,平时也没个小病大灾的,活了大半辈子,记忆以来,大概只在2013年到医院做了一次肾结石的微创手术,所以,对医院基本没有什么印象,在我的认知里,不是什么罕见的疾病,应该是到医院都能拿到药。看到周先生的爆料,也觉得很奇怪,心想,大概是个案吧!谁知看了评论区里的留言,颠覆了我的认知。在滨江儿童医院就不止沈医生一个人这么做。有网友说,她女儿出生时,被诊断得了血管瘤,今年上半年她带着女儿也在滨江儿童医院看过病,医生看了直接说去医院地下广场这家药店买十盒眼药水滴上面治疗。一支40元。难道,这只是滨江儿童医院一家的做法,网友的评论又否定了我的看法。有网友说,杭州浙一也这样,我记得六七年前我爸做手术,医生指定在指定药房买所谓的营养液,3000多,我看了下配方成分,和普通的运动功能饮料差不多,2瓶3000多,当时我爸的命在他们手里,一点办法都不敢想。这也不是浙江一地的做法,看来是医院的的潜规则。有网友吐槽,我前嫂子颅脑损伤在广西南宁中医一咐院治疗,一个多月里,医生开处方人血白蛋白,一共开了五十多支,每支450到498元,平圴每天一支,造成黑色便便,每天十几次,又说内消化道出血,各种检查包括胃肠镜,我知道后要求停止输入白蛋白,一星期后,次数少了颜色淡了,两星期正常,我们怀疑医生拿药店回扣过度治疗,但苦无证据和医疗常识,巨额的治疗费和每天230元的护工费压倒了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我也深受牵连,苦不堪言。还有网友说,这种事情现在很多啊。前年女儿鼻子不舒服带她去我们当地的三甲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说孩子是小儿鼻炎,但是孩子小不能用激素类药物,开单子让我去医院门口药店买两瓶喷剂。我去买了158一瓶,转天我去另一家连锁药房买咳嗽药,看到一模一样的喷剂,76一瓶。由此看来,医生要求患者到指定的药店购买高价药,甚至是天价药并非浙江一地,在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各说各话为什么医生要让患者到指定药店购买药品呢?(1)专家: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康震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药品往往由于价格较贵医院不引进,患者无法在医院买到这些药物。为解决这样的困境,厂家将这部分药品投放在医院周边的DTP药房(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专业服务的药房)来进行销售。这一类药以特药、昂贵药品或罕见病药品为主。问题是医生指定购买的也不全是特药、昂贵药品或罕见病药品,从留言区网友的评论来看,很多是普通的常见药。对此,有网友一语中的,根源在DRG制度有漏洞。(2)网友:也不能全怪医生,现在实行DRG支付,DRG制度最吃亏的是患者。什么是DRG制度?在这里科普一下。DRG是一个医疗管理工具的英文简称,全称是Diagnosis Related Groups,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起源于美国,当时美国发现他们的医保基金要崩盘了,所以开始做DRG。以后被世界多国采用。在引入DRG之前,我国医院的发展模式是,只要在医保范围内,做多少,医保就付多少,导致过度医疗,患者苦不堪言,医保承压过重。于是,2019年国家医保局正式通知在全国30个城市进行DRG试点。针对试点中的问题,我国进行了优化,引入了DIP。DIP是基于DRG的中国式创新,全称是Diagnosis intervention packet,疾病诊断干预分组,也叫病种分值付费。目前,我国两种模式并行,处于扩大试点阶段,预计2024年将全面推广,最终会选择一种模式。DRG和DIP有何区别?通俗地说,DRG是“多病一组”,相似的病归为一组,这一组内都是一个标准,医保部门按总额支付,结余属于医院;DIP更精细化,它是“一病一操作”,同一个疾病,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值和费用都不一样,也就是按病种,在地区当年医保预算总额内按分值付费,结余属于医院。按分值付费中纳入了自费费用,每个细分病种中哪家医院的分值高,获得的医保支付比例就高,而高分值来自于患者疗效。这项改革有三大好处、三大弊端:三大好处:一是解决了医保超额支付问题;二是解决了过度医疗问题;三是明面上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三大弊端:一是作为自负盈亏的医院,有转移医疗成本的动机,导致鼓励或默许医生开处方要患者到外面购药;二是医生不能再从过度医疗中增加奖金收入,就会激发他们另辟途径的欲望;三是患者到医生指定的药店购药,费用往往高于其他药店,无形中加重了负担。作出这样的判断,并非个人揣测,毫无依据。(3)患者:这早己不是秘密,大家都心知肚明,要不然,你看不管哪个地方的大医院外边,零售药店不是整整齐齐的排成一排。并且生意极好。说白啦,就是坐诊医生与药店联手,坑害病人,赚昧心钱。你不去他指定的药店,你买不到药。本人试过。因为医生写的只有他指定的药店才能看懂,别的药店看不明白。(4)医生:有个患者家属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姐姐在上浙江上虞人民医院住院,医生叫我去外面买,我说医院没有外面有,这是怎么回事?他说再一次问你,买不买?再问一次买不买?你可以去告我。我没办法,姐姐住院,忍住了,气得我没法说,外面买了五六千元的针药水。(5)知情人士:一种情况是多名医生(或他们的亲人)联合在医院门口开药店,医生利用自己的处方权和患者的资源,指定药房买药,最后药店根据各个医生的业绩分利润。另一种情况是药代、药店和医生三方勾结,药代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在药店售出的药品数量,进行业务提成,医生避免了在医院业务提成过多遭人嫉妒,或是由于医院的业务提成比例过低(因院长、业务院长、业务科长、业务人员、库房、医生都要提成),医生自己不满意而采取的在外拿业务提成的措施。实际上,患者当了冤大头,受到了经济伤害。这不是与导游强迫购物一样吗,难道医生与指定的药店也是利益共同体,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好好地利用这次医疗系统反复的机会好好地查一下。写在最后医疗系统事关人民的生命健康,而医疗系统又是腐败的重灾区,当前国家在医疗系统重拳反腐、刮骨疗毒、治病救人,顺应了人民的期盼。据媒体报道,针对医生要求患者去指定药店购药的现象,近期青海、广东、福建、黑龙江多地进行了专项整治。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医疗系统的腐败应该标本兼治,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一是扩大进入医保目录的范围,主力药品不要轻易退出医保目录,减少可能造成的寻租问题。二是加大监管力度,打击擅自涨价行为,杜绝同药不同价的问题。三是建立外购药的采购目录,即使发生外购情况,患者也能按目录价购药。四是在医院等关乎国计民生的系统试行高薪养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店的医生会看病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