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包括哪几种临床如何分型

新京报讯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切实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根据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及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相关要求,结合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特点和感染者疾病特征,组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重点修订内容如下:一、对疾病名称进行了调整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将疾病名称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考虑,疫情早期新冠病毒致病力较强,临床上大部分有肺炎表现。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奥密克戎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后,病毒致病力减弱,感染人体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咽痛等,仅有少部分感染者会进展为肺炎。因此,“新冠病毒感染”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疾病特征。二、不再判定“疑似病例”随着诊断手段的日益丰富和诊断效率的不断提高,目前新冠病毒感染已可通过核酸和抗原检测等实现及时、快速、准确诊断。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符合疾病特点但病原学检测较长时间不能明确的情况。因此,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效率,更好实现快速收治,十版方案不再判定“疑似病例”。三、增加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作为诊断标准抗原检测对于病毒载量较高的感染者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性。随着抗原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检测准确性的不断提高,新冠病毒感染者特别是传染性较强的感染者,能够通过抗原检测得到及时诊断。且考虑到多数感染者居家治疗,抗原检测操作简便,方便感染者进行快速自我检测。因此,十版诊疗方案在诊断标准中增加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四、进一步优化“临床分型”从疾病临床表现来看,普通型一般代表了疾病最常见的典型表现。新冠病毒早期致病力较强,相当数量感染者出现典型的肺炎表现,因此,在临床分型上采用了“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分类方式。随着病毒不断变异,特别是奥密克戎毒株流行以来,病毒致病力逐渐减弱,疾病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发生肺炎的比例大幅降低。为更好体现疾病特点,十版方案对临床分型进行了调整,主要根据感染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五、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随着乙类乙管措施的实施,新冠病毒感染者可根据病情救治需要选择居家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各类医疗机构均可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为此,十版方案因时因势调整收治策略,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六、进一步完善了治疗方法一是将我国已经批准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纳入新版诊疗方案,进一步丰富抗病毒治疗手段。二是进一步完善了重型、危重型病例诊断标准和预警指标,对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病例进行科学准确判定,同时将未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加入重症高危人群,将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监测指标等加入重症早期预警指标。三是进一步强化新冠病毒感染与基础疾病共治理念,强调要加强感染者基础疾病相关指标监测,并针对基础疾病给予相应治疗,更加有利于促进患者全面恢复健康。四是进一步优化了儿童病例临床表现和救治相关内容,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儿童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特点,完善了儿童重型病例早期预期预警指标,对儿童感染者可能出现的急性喉炎、神经系统并发症等特殊情况提供了治疗方案。五是进一步完善了中医治疗相关内容。加强了对重型、危重型病例中医药救治指导,增加随症用药方法,更加贴合临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儿童病例中医药治疗方案,增加针灸治疗方法,结合部分患者恢复期咳嗽明显等情况,提供了相应的中医治疗措施。七、调整“出院标准”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实行后,不再强化对感染者的隔离管理,而是可按乙类传染病予以诊断治疗。为此,十版方案不再对感染者出院时核酸检测结果提出要求,而是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新冠病毒感染、基础疾病或其他疾病诊疗及健康恢复状况等进行综合研判。当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超过24小时,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可以转为口服药物治疗,没有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并发症等情况时,可考虑出院。八、调整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所有医疗机构都有接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可能,我们在十版诊疗方案中对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有关内容进行了调整,使感染防控措施更加科学精准,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一是进一步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患者分流。同时,指导就诊患者和陪同人员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提供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指导。二是加强诊室、病房、办公室和值班室等区域清洁消毒和通风。三是根据暴露风险落实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四是规范处理医疗废物,落实患者转出或离院后的终末消毒。编辑 陈媛媛
2023-01-11 14:25
阅读:7003
来源:见文末
作者:医**漫
责任编辑:医路漫漫
[导读] 这些新冠相关的药物使用,都有了新的规定!
1月6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特点和感染者疾病特征,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重点修订内容如下:
一、对疾病名称进行了调整
将疾病名称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二、潜伏期
多为2~4天。
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
三、优化“临床分型”
不再用“轻型”“普通型”“危重型”等。
而是根据感染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
四、推荐了5种抗病毒药物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阿兹夫定片、莫诺拉韦胶囊等、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
特别提醒:
不再推荐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用于儿童;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莫诺拉韦胶囊只推荐用于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
阿兹夫定片用于治疗中型新冠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
五、免疫治疗推荐了这两类
推荐了糖皮质素(地塞米松、甲泼尼龙40)和IL-6抑制剂(托珠单抗)。
未推荐JAK抑制剂(巴瑞替尼)。
六、对儿童感染者可能出现的急性喉炎、神经系统并发症等特殊情况提供了治疗方案。
常用治疗药物用法用量见后文,第十版全文见附件。
一、临床分型
二、抗病毒治疗
1.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
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
用法:奈玛特韦300mg与利托那韦100mg同时服用,每12小时1次,连续服用5天。
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不得与哌替啶、雷诺嗪等高度依赖CYP3A进行清除且其血浆浓度升高会导致严重和(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的药物联用。
只有母亲的潜在获益大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时,才能在妊娠期间使用。
不建议在哺乳期使用。
中度肾功能损伤者应将奈玛特韦减半服用,重度肝、肾功能损伤者不应使用。
2.阿兹夫定片
用于治疗中型新冠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
用法:空腹整片吞服,每次5mg,每日1次,疗程至多不超过14天。
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问题。
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中重度肝、肾功能损伤患者慎用。
3.莫诺拉韦胶囊
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
用法:800毫克,每12小时口服1次,连续服用5天。
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
4.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
联合用于治疗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患者。
用法:二药的剂量分别为1000mg。在给药前两种药品分别以100ml生理盐水稀释后,经静脉序贯输注给药,以不高于4ml/分的速度静脉滴注,之间使用生理盐水100ml冲管。
在输注期间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测,并在输注完成后对患者进行至少1小时的观察。
5.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
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使用剂量为轻型100mg/kg,中型200mg/kg,重型400mg/kg,静脉输注,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次日可再次输注,总次数不超过5次。
三、免疫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病例,酌情短期内(不超过10日)使用糖皮质激素。
建议地塞米松5mg/日或甲泼尼龙40mg/日,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减少副作用。
2.白细胞介素6(IL-6)抑制剂:托珠单抗
对于重型、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IL-6水平明显升高者可试用。
用法:首次剂量4~8mg/kg,推荐剂量4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输注时间大于1小时;首次用药疗效不佳者,可在首剂应用12小时后追加应用1次(剂量同前),累计给药次数最多为2次,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800mg。
注意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四、抗凝治疗
用于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病例,以及重型和危重型病例,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时,按照相应指南进行治疗。
六、儿童特殊情况的处理
1、急性喉炎或喉气管炎
首先应评估上气道梗阻和缺氧程度,有缺氧者予吸氧,同时应保持环境空气湿润,避免烦躁和哭闹。
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轻症可单剂口服地塞米松(0.15~0.6mg/kg,最大剂量为16mg)或口服泼尼松龙(1mg/kg),中度、重度病例首选地塞米松(0.6mg/kg,最大剂量为16mg)口服,不能口服者静脉或肌肉注射;也可给予布地奈德2mg雾化吸入;
气道梗阻严重者应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维持气道通畅。
紧急情况下L-肾上腺素雾化吸入可快速缓解上气道梗阻症状,每次0.5ml/kg(最大量5ml),持续15分钟,若症状不缓解,15~20分钟后可重复吸入。
2、喘息、肺部哮鸣音
可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雾化吸入,常用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痰液黏稠者可加用N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
3、脑炎、脑病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应积极控制体温,给予甘露醇等降颅压及镇静、止惊治疗;
病情进展迅速者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严重脑病特别是急性坏死性脑病应尽早给予甲泼尼龙20~30mg/kg/日,连用3日,随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
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注射,总量2g/kg,分1或2日给予。
也可酌情选用血浆置换、托珠单抗或改善线粒体代谢的鸡尾酒疗法(维生素B1、维生素B6、左卡尼汀等)。
脑炎、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治疗原则与其他病因引起的相关疾病相同。
4、MIS-C
治疗原则是尽早抗炎、纠正休克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脏器功能支持。
首选IVIG2g/kg和甲泼尼龙1~2mg/kg/日;若无好转或加重,可予甲泼尼龙10~30mg/kg/日,静脉注射,或英夫利西单抗5~10mg/kg或托珠单抗。
来 源
国家卫健委、药评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冠状病毒包括哪几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