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在哪的子公司盛迪医药怎么样?

无论是提前选择高端仿制药出口,还是肿瘤创新药,恒瑞都以最快速度进入了热门赛道,那么未来,恒瑞会如何布局抗病毒领域?恒瑞+孙飘扬,成立新公司昨日(7月6日),江苏恒瑞医药发布公告,子公司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出资6000万人民币,关联自然人,公司实际控制人孙飘扬先生出资4000万人民币,共同成立新公司。公告显示,上海恒瑞与孙飘扬共同出资设立瑞利迪(上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利迪”),其注册资本为1亿元。经营范围为生物医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据了解,瑞迪利负责抗病毒疗法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的进出口业务。抗病毒药物是公司新涉足的领域,本次交易有利于公司丰富产品线,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有长远影响。资料显示,恒瑞医药是国内知名的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造影剂的研究和生产基地之一。公司产品涵盖了抗肿瘤药、手术麻醉类用药、特色输液、造影剂、心血管药等众多领域,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产品布局,其中抗肿瘤、手术麻醉、造影剂等领域市场份额在行业内名列前茅。此次进军抗病毒领域,恒瑞面临的是什么?近年来,新增多家子公司自2018年以来,恒瑞就新增了山东盛迪医药、福建盛迪医药、瑞石生物、江苏原创药物研发等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化学与生物药研发、商事主体、药物研发等。一直以来,恒瑞作为中国医药工业的龙头企业,核心优势就是研发和营销两个方面。比如研发方面:经过创新药“立项—研发—上市—销售”的完整周期,其中以阿帕替尼作为标志性产品,2018年以来,形成了创新药上市高峰期,这也是其短期持续成长的保证。2019年瑞马唑仑、卡瑞利珠单抗,2018年吡咯替尼、19K,2014年阿帕替尼上市,这些创新药多个新适应症已进入III期临床,短期正处于高爆发期。尤其是卡瑞利珠单抗,恒瑞国内临床不弱于BMS和MSD,未来峰值收入有望达到150亿元。目前,pipeline已经拥有40个创新药处于临床阶段,形成了每年都有多个新药申报IND,每年都有创新药NDA的良性发展循环。此外,其一直保持高额的研发投入,并且持续提升。从2011年到2019年,恒瑞的研发支出从4亿元提高到39亿元,占收入比重从8.79%上升至16.73%,2019年研发支出总额在国内A+H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百济神州。而在营销方面,恒瑞建立了超万人的学术推广队伍,并在原有市场经验基础上创新思路,建立分线销售队伍,加强市场营销深度和广度。2018年开始,公司建立产品线事业部制,在公司层面成立肿瘤事业部、影像事业部、综合产品、手术麻醉事业部。因此,公司的多西他赛、伊立替康等独家品种市占率都稳居前列,尤其是在手术麻醉和造影剂领域,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上述二者的核心优势直接反应在恒瑞的业绩表现上。恒瑞2019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2.89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33.7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53.28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31.05%。抗病毒市场,564亿美元病毒性疾病是目前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尤其是此次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让抗病毒成为热门领域。新康界分析,常见的人类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流感、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狂犬病等。据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2019年全球抗病毒药物市场规模达564亿美元,4年的复合增长率为8.23%。其中,全球抗病毒药物的TOP10的总市场规模达270亿美元,约占整个抗病毒市场规模的一半。但就全球抗病毒药物TOP10中,抗HIV药物有8个,丙肝药有2个,这两类药物的销售额占比也基本为80%和20%。事实上,在全球抗HIV病毒药物寡头市场垄断格局下,多款新药上市的复合型口服药改写了排名榜。2018年全球抗HIV病毒药物市场已经达到340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8%,TOP15的抗HIV药物市场达到了240多亿美元,新药增长较快,产品在市场中跌宕起伏。总体而言,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全球抗HIV病毒市场将超过450亿美元。此外,2018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全身用抗病毒药物市场达到了190.89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率9.01%,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占据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国家药监局也通过一系列政策,加速了进口和国产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新药的上市,这是中国抗病毒治疗的一大进步。在医保政策的推动,以及新型复合、长效药物用于临床的特点下,抗病毒药物的医院市场也会迎来较快发展。同时,新冠疫情仍然存在,部分药物研发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积极布局,加速研发。多家药企加入抗病毒新药研发阵营。恒瑞进军抗病毒领域,具体深耕哪一方面,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恒瑞管理层的远见,让恒瑞总能快人一步——无论是提前选择高端仿制药出口,还是肿瘤创新药,恒瑞都以最快速度进入了热门赛道,未来恒瑞会如何布局,赛柏蓝将保持关注。

起底司美格鲁肽:“减肥神药”的背后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李子吉
“用完一支,掉了5斤”“打减肥针5个月,从120斤减到98斤,脂肪率从27%降到19%”“特斯拉CEO马斯克一个月内减重18斤”……
打开社交媒体,相信你一定也刷到过这种关于“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的相关分享。
近年来,原本被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司美格鲁肽“跨界”到了减肥圈,在一众医美博主、肥胖“网红”的力捧下,变得风靡一时。而在6月3日,原研厂家诺和诺德提交了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证的上市申请并获受理。如果顺利获批,则意味着这款原本用于降糖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有望在国内“名正言顺”用于减肥。
>> 在社交软件上成为热门话题的司美格鲁肽。
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司美格鲁肽来减肥,且司美格鲁肽的副作用在网络的宣传下极易被忽视。司美格鲁肽本次上市申请掀起的这股与疾病无关的“减肥狂热”,又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而随着众多药企一一入场,未来又会不会出现安全、科学的“减肥神药”呢?
本质上还是节食减肥
源自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于2021年4月获得国家药监局准入,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及降低T2DM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目前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在中国并未获批。
司美格鲁肽属 GLP-1受体激动剂类降糖药,GLP-1 是一种肠促胰素,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同时还有延缓胃排空的作用。而正因为延缓胃排空这个附带作用,司美格鲁肽除了能完成降糖本职之外,兼有抑制食欲的作用,使减肥成为其第二适应证。
也就是说,司美格鲁肽之所以可以成为“减肥神药”,就是让人什么都不想吃,从而不需要靠意志力来节食减肥。
但是尽管 司美格鲁肽尚未在中国完成减肥适应症报批,但其仍凭借减肥产品的“网红”身份爆火。司美格鲁肽原研企业诺和诺德年报显示,司美格鲁肽的“抢手”为诺和诺德贡献了大笔销售额。其中,2022年,用于减肥的司美格鲁肽销售了8.7亿美元,2023年一季度销售额约6.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在“爆火”的背后,是被忽略的用药安全性。
当“减肥神药”被追捧,很多主播、网红对其减肥效果大肆渲染,却对药物副作用绝口不提。致使消费者的眼里只有药物带来的“减重数字”,而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个数字来得是否科学、安全。
司美格鲁肽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胃病患者不适合使用,容易导致食道反流等;偶尔发生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味觉障碍等。FDA 黑框警告甲状腺髓样癌个人既往病史或家族病史,或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患者禁用。此外,司美格鲁肽可能会增加胰腺炎、胆石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病风险,此类不良反应的高风险人群应慎用。另外,节食很容易导致人营养不良,随之而来的就是抵抗力下降,甚至免疫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诺和诺德的临床试验也表明,司美格鲁肽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的胃肠道反应包括腹泻、恶心、腹胀、呕吐、打嗝等,主要发生在药物治疗初期,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会耐受。为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通常建议患者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
被滥用的处方药
除了药效有副作用争议外,另一个问题也值得关注。作为一种处方药,目前司美格鲁肽在中国适应证仅有成人2型糖尿病,如果没有糖尿病只是单纯肥胖就使用该药属于超说明书用药。那么,为什么司美格鲁肽能作为“减肥神器”在市面上流通?处方是如何开出来的?
据中新经纬报道,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司美主要分为三个渠道,第一,从医疗机构或者药店通过医生开药,需要在医院由医生开具处方证明,并根据医生制定剂量注射;第二,在京东、美团等第三方平台上传处方购买;第三,通过代购、黄牛购买,甚至找糖尿病患者代购。
尽管司美格鲁肽是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处方药,但在线上购买并不难。有些药店甚至可以通过帮消费者“伪造处方”的方式,逃避第三方互联网网售平台监管,并意图将消费者引向微信平台进行交易。
根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平台不看处方就卖处方药,既可以看作非法销售药品,也可以当成非法行医来看待。
另外,作为注射药剂,司美格鲁肽的保存环境需为2℃-8℃,除医院药房外,只有部分大型连锁药店具备这样的冷链运输能力。
与线上供应的充足相比,各地医院,尤其是中小医院,反而存在司美格鲁肽紧缺的现象,甚至影响了糖尿病用药群体在医院的正常开药。这种紧缺主要就是因为在许多非糖尿病患者使用该药用于减肥后,厂家产能与市场需求间出现了差距。
诺和诺德表示,为了缓解紧缺现象,2023年,公司已增加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市场的供应。6月3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官网显示,全球胰岛素巨头诺和诺德的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新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而如若减肥适应证在中国获批,诺和诺德也将会提升现有产能和增资扩产来尽力满足需求。
“减肥神药”名正言顺指日可待?
近年来,全球超重及肥胖人口近年来持续增加,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受到显著影响,心脑血管风险极高,亟需有效和安全的减重药物。而目前针对高BMI人群的治疗选择并不多,以代谢手术为主。而GLP-1受体激动剂类降糖药在减重方面的表现给了药企们新的思路。
以司美格鲁肽为例,作为一种肽类药物,其一般需要注射给药,若是口服给药,有可能会受到肠道消化酶的影响而效能减低甚至失效。诺和诺德通过制剂改进,研发了包含吸收增强剂SNAC的司美格鲁肽片。SNAC可以局部升高pH从而保护司美格鲁肽不被蛋白酶降解,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司美格鲁肽跨细胞转运来增强胃内吸收,使得口服途径给药也能达到疗效。
5月22日,诺和诺德公布了一项关于口服司美格鲁肽3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据诺和诺德官网介绍,该试验基线期平均体重为105.4 kg,在评估所有完全依从治疗的患者的疗效时,接受口服司美格鲁肽50mg治疗的患者在68周时实现了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体重减轻,体重降幅达到17.4%。而安慰剂组患者的体重降幅为1.8%。此外,接受口服司美格鲁肽50mg治疗的患者中,有89.2%在68周时实现了5%或更大的体重降幅,在安慰剂治疗组中则为24.5%。
除了司美格鲁肽外,GIP/GLP-1 双靶点降糖药物由于同样具备减肥功效而备受关注。
目前唯一一款 GIP/GLP-1降糖药就是国际药企礼来2022年5月所推出的替尔泊肽,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而减重适应证的进展可以参考公司近期发布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数据显示,替尔泊肽治疗组患者第72周时减重效果均显著优于安慰剂对照组,最高剂量替尔泊肽治疗的亚组平均体重降低22.5%(约24kg),其中63%的受试者体重降低至少20%,是目前通过药物减肥的最佳效果。
GLP-1减肥赛道同样也吸引着大批中国药企纷纷入局。其中,华东医药和信达生物进度较快。
信达生物与礼来共同开发的玛仕度肽(IBI362)属于GLP-1/GCGR双重激活剂。信达生物官方资料显示,该药除了通过激动GLP-1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外,还可通过激动GCGR增加能量消耗增强减重疗效,同时改善肝脏脂肪代谢。
5月11日,信达生物披露的一项二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玛仕度肽高剂量9mg在中国肥胖受试者中的减重疗效优效于安慰剂,治疗24周后玛仕度肽9mg组体重较基线的平均百分比变化与安慰剂组的差值达-15.4%;体重较基线的平均变化与安慰剂组差值为-14.7kg。
早在2017年,华东医药便发力减重产品,研发进度领先。目前公司在已上市减肥药的仿制药、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下一代多靶点新药和口服减肥新药多个领域均有布局,并且是国内最早 (2023年3月)获批上一代减肥药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的药企。
除此之外,丽珠集团的司美格鲁肽已获得临床批件,正在全力推进产品的临床工作,目前在做糖尿病适应证,下一步考虑减肥适应证;恒瑞医药子公司盛迪医药的HRS9531注射液也已获批开展减重适应证的二期临床试验,HRS9531注射液为GIP和GLP-1的受体激动剂,与礼来的替尔泊肽同靶点。
目前,我国仅有奥利司他一种药物获批用于减重,但该药物减重效果有限、副作用较明显,应用范围有限。如果有更多减重药物获批,对于日益增多的肥胖症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同时需要明确,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依靠这些药物“躺瘦”。
拿司美格鲁肽来说,其在国外批准用于肥重存在限制条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每周注射一次 2.4mg的司美格鲁肽用于BMI>27合并至少一项肥胖并发症(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或高胆固醇)的人群;或者BMI>30的单纯性肥胖患者。诺和诺德口服司美格鲁肽的3期临床试验基线期平均体重也达到105.4 kg。
而且司美格鲁肽的减重效果是“用药前越胖,减幅越大”,身体不胖(BMI<25)的患者减重幅度相对小。
归结到底,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GLP-1类药物用于减重,只是针对性地用于那些无法控制食欲、无法限制自身热卡摄入的部分人群,药物只是前期帮助他们控制和调整饮食习惯,更多是为了改善代谢。如果不配合其他方式,往往前期效果比较好,后面就很难持续减重,停药后也面临体重反弹的问题,长期体重管理还是要靠饮食控制和运动,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自以为胖”的用药者,相关部门和药企也要考量,在药物研发获批上市之后,这类在其减重适应证未获批的时候就已经被大量使用的减重药物,是否会进一步降低用药门槛?潜在的药物滥用风险又是否会加剧?下阶段,如何评估其是否规范、合理使用,恐怕是监管部门需要关注的重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恒瑞医药在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