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咋样找回医学考试网密码频道两个系统登录能知道吧?

远程医学范文1
远程医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提出。50年代末,医学发展趋于专门化和技术化,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影响了卫生服务潜力的充分发挥。为寻找解决办法,美国学者(如Bird,1971;Bushshur,1975等)对利用电信技术联系身处异地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Telemedicine”(远程医学)的概念,最初的定义是指医学保健专业人员利用电信技术,进行通讯交流,以提高医学保健服务的普及性。
1.1早期的远程医学活动(第一代远程医学)早期的远程医学活动中,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充当了重要角色。60年代初,人类开始了太空飞行,为调查失重状态下宇航员的健康及生理指标,NASA提供技术和资金在亚利桑那州建立远程医学试验台,为太空中的宇航员以及亚利桑那州Papago印第安人居住区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其通信手段为卫星和微波技术,传递信息已包括心电图和X光片。1964年,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提供48万美元支持Nebraska心理研究所和112英里外一家州立精神病医院之间通过双向闭路微波电视进行远程心理咨询。1967年麻省总医院与波士顿Logan国际机场医学中心通过双向视听系统为机场的工作人员及乘客提供医疗服务。阿拉斯加州远离美国本土,地广人稀,许多地区没有医生,为提高州内医疗服务水平,1972年~1975年该州利用空中AST-1卫星,使州内其他地区通过卫星地面接收装置,直接获得州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参与了这项工作的斯坦福大学通讯研究所,认为卫星系统可为处于任何地域的人群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其他早期远程医学活动还有1974年NASA与休斯顿SCI系统的视频远程会诊试验等。早期远程医学活动并非美国独有,1977年加拿大太空计划包括通过Newfoundland纪念大学实施远程教育和医疗、1984年澳大利亚实施过“西北远程医学计划”等。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远程医学活动被美国视为“第一代”远程医学,这时期远程医学的进步是缓慢而又有限的。从主观上讲,远程医学没有得到政府及社会的充分认识和支持,没有及时地推广;客观上讲,当时信息高速公路正处于新生阶段,信息传送量极为有限,远程医学受到了通信条件的制约。
1.2现代远程医学活动(第二代远程医学)至8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大批有价值的项目相继启动,它们代表了第二代远程医学,其声势和影响远远超过了第一代。从Medline中所收录的文献数量看,1988年~1997年10年间远程医学方面的文献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在远程医学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美国和西欧国家发展速度最快,联系方式多通过卫星和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它们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和军事医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2.1现代远程医学在美国1988年美国提出远程医学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系统的新概念。即从广义讲,远程医学包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双向视听通信、计算机以及遥控技术,向远方病人传送医学服务或医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美国学者还对远程医学与远程医学系统的概念作了区分,一个远程医学系统是指一个整体,它通过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给特定人群提供可理解的医学服务。这一系统包括远程诊断、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针对医学资料(包括数据、文本、图片和声像资料)的多媒体特性进行远距离视频、音频信息传输、存储、查询比较及显示。
乔治亚州教育医学系统(GSAMS)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远程教育和医学网络。这个网络可进行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远程医学网是其中的一部分。乔治亚医学院(MCG)远程医学中心于1991年成立,至1995年全州远程医学系统已包括2个三级医学中心(乔治亚医学院和Emory大学)、9个综合性二级医学中心和41个远端站点,州内乡村医院、诊所和大的医学中心联系起来,使病人不必远离家乡,只要通过双向交互式声像通道,就可接受专门治疗。
美国的远程医学虽然起步早,但其司法制度却阻碍了远程医学的全面开展。所谓远程仅限于某一州内,因为美国要求行医必须取得所在州的行医执照,跨州行医涉及到法律问题。德克萨斯州的跨州远程医学活动就曾在美国国内引起争议。而对于军队,这种情况就不存在。另外,美军驻地分散在世界各地,和平时期军人患病常常需要使用直升机后送,运送代价极其昂贵,且很多病例根本没有后送必要。美军认为军队的特殊环境特别适宜开展远程医学,因为军队远离社区,常常需要快速的医学救护,军队内部有严格的组织,且不受州际法律的限制。1991年美军率先在海湾战争中成功地实施了远程医学,由于美军战场伤亡不大,远程医学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1992年美军在美军医科大学召开了第七届军事医学会议,会议深入讨论了现代军事医学所面临的问题,特别讨论了远程医学在现代军事医学中的作用。
1993年2月索马里维和行动中,美军对全球范围内远程医学活动进行了尝试,初步确定了前线部队远程医学系统基本组成,即包括空中卫星、一台高分辨力数字相机、一台便携电脑及附加软件、可移动的全球卫星接收装置。整个维和行动中,美军共向后方传送了74份病例、248份医学图像,其中多数资料具有诊断意义,减少了不必要的后送,提高了卫勤保障能力。美军还在波黑等军事行动中成功实施了远程医疗。多所美军医院参与了远程医疗活动,如华特里德(WalterReed)陆军医学中心,从1993年2月到1996年2月3年间,共进行了240例海外远程会诊,范围包括:索马里、克罗地亚、波黑、德国、海地、象牙海岸、埃及、巴拿马、科威特、意大利、肯尼亚、维京岛。为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的目标,1994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远程医学试验台(DoDTelemedicineTestbed),启动了多种远程医学项目,其目标是实现数字化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将远程医学纳入军队医学服务系统(MHSS),此外根据工作需要,还成立了医学管理技术办公室(MATMO)负责具体实施。
1.2.2远程医学在其他国家在欧洲,欧盟组织了3个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10个大公司、20个病理学实验室和120个终端用户参加的大规模远程医疗系统推广实验,推动了远程医学的普及。澳大利亚、南非、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学活动。1988年12月前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发生强烈地震,在美苏太空生理联合工作组的支持下,美国国家宇航局首次进行了国际间远程医疗,使亚美尼亚的一家医院与美国四家医院联通会诊,不久这套系统在俄罗斯Ufa的一次火车事故再次得到应用。这表明:远程医学能够跨越国际间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经济的界限。
2我国远程医学发展现状
广州远洋航运公司自1986年对远洋货轮船员急症进行电报跨海会诊,有人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远程医学活动。由于无线电电报、电话会诊与书面会诊实际效果类似,且应用范围局限,诊断可信度差,因此这两种方式不在本文远程医学讨论范围中。伴随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现代意义的远程医学活动于80年代,1988年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了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类似活动国内其他单位可能也有过,但未见报道,也许是认识上的原因,远程医学的概念当时还没有为广大卫生工作者接受。1995年3月,山东姑娘杨晓霞因手臂不明原因地腐烂,来北京求医,会诊医生一筹莫展,通过Internet向国际社会求援,很快200余条信息从世界各地传回北京,病因被确诊为一种噬肌肉的病菌,有效地缩短了病程。同年4月10日,一封紧急求助(SOS)的电子邮件通过Internet从北京大学发往全球,希望挽救一位患有非常严重而又不明病因的年青女大学生的生命。
10日内,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E-mail近1000封,相当多的意见认为是重金属中毒,并为以后临床检验所证实(铊中毒)。这两例远程会诊,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并使更多的中国人从此认识了Internet和远程医疗。我国的远程医学活动起步晚,发展却极为迅速。各单位在建立计算机网络等大量前期工作后,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展了应用服务,并逐步建立了开放的分布式远程医学系统。截止到1997年底,我国已展开工作的远程会诊中心在10家以上,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甚至个别边远小医院已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学工作。上海医科大学“远程医学系统”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交通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联合开发研制,1995年建成使用。该系统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范围涉及上海地区,是国内较早实现的远程医学系统。1994年在国家卫生部领导下,国家卫生信息网络(又名金卫工程)由金卫网络工程公司投入建设,该网络可传输数据、语音、图像,计划覆盖全国医院及医疗机构。该网络的建成除为各医学单位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病案管理、收费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等外,还将为各个医学机构提供一条平坦、宽阔的信息高速公路,可在网上开展远程医学、教学、国际学术交流、信息服务等。金卫工程通过3年多的努力,已取得北京—大连—广州卫生专网开通试验的成功,1997年5月首批连接了国内20多家重点医院。
其主要采用卫星专用通讯网(VSAT)和国家公用数据通讯网(CHINADDN)两种通信信道,通信代价较为昂贵。1995年底总后勤部卫生部提出了军队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三大工程”,并分别被列为国家“金卫工程”军字1、2、3号,其中军字2号工程即为建设全军医药卫生信息网络和远程医疗会诊。“三大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推动了军队卫生工作的现代化进程。1995年底北京国防科工委514医院利用卫星系统与美国开通的跨越太平洋的脊柱外科远程病例讨论;1996年5月总医院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与150医院进行了远程医疗会诊,并于1997年8月正式成立了“远程医学中心”,开展了以电子邮件、可视电话、ISDN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各种形式的远程医学活动;1996年8月成立了“远程医学会诊中心”,经过1年多的努力,现已建成1个中心、4个工作站、30多个会诊终端。他们认为电话线方式是现阶段我国远程医学用户的首选方式,在电话线传输中,首选ISDN。如对方不具备IS-DN条件,则采用走公共电话网模拟信号的可视电话方式。
3远程医学发展展望
3.1通信技术不断改进,出现新的通信手段,使远程医学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3.2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远程医学范文2
关键词:远程医疗会诊;优势;应用效果;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和我国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远程医学(Telemedicine)。远程医学主要包括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医疗教育等内容。其中远程医疗会诊构成远程医学最重要的部分,它帮助无数边远山区的人们摆脱疑难重病,及时得到著名医生的诊治,大大提高治愈率和抢救成功几率。因此,远程医疗的发展给当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受广大医生和用户的欢迎。本文围绕目前我国远程医学会诊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展开探讨。
一、概述
(一)远程医学会诊简介
远程医学(Telemedicine)主要是指利用远程通信设备和技术提供医学信息和服务的一门医学,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等多个环节的医学活动。若是从狭义方面讲,他主要包括远程影像、远程诊断和远程护理等一系列的医疗活动。
远程医疗会诊是远程医学中最为重要的业务活动,如何发挥远程会诊的工作质量和保证远程会诊的顺利进行,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通过远程会诊可以利用先进的医生资源展开各种远程医学方面的服务,发挥远程会诊作用从而保证远程会诊工作质量,弥补因地域和经济条件的不足而引起的地域差异,远程会诊的实施对于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益处。
(二)我国远程医学会诊的发展
我国当前的医疗技术手段发展极为不平衡,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显而易见的是一些大型的专家,技术和设备大多都来自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一些发达的医院也大多集中在城镇,全方位的解决我国广大人们病痛的痛苦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多年来共同的夙愿。如何弥补城乡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不足和缩小城镇医疗水平的差距是我国从医人员多年以来实践和探讨的共同课题。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重视远程医学的应用并投入医学领域的实践,但是在1995年以后.全国的省市才在国家卫生部门指导下建立利用卫星,通信技术的远程医疗网络,在此以后才正式的实现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医学教育等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学的发展对我国医学水平的进步和医疗服务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极大的发挥大医院的优势,弥补城乡医院医疗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因此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三)我国发展远程医学会诊的必要性
在我国发展远程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情况下我国的医疗发展极不均衡,加上我国幅源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医疗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多数好的医疗水平都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的疑难、重危病人往往得不到专家的及时会诊,加上差旅费,交通费等给人们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加上路途上耽误时间和颠簸更是增加了病人和家属身心的痛苦,增大了治疗的困难程度和及时性。远程医疗的发展却可以轻松解决这样的难题。
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完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给边远地区的病人架起了通向生命的桥梁。通过远程会诊病人既避免路途上的颠簸之苦。同时还可以享受国家一流技术水平,同时增加医疗收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不仅如此,也给下级医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为医学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带来更大的方便,因此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对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远程医学会诊的优势和影响因素
(一)远程医学会诊的优势
其一,通过远程医学会诊可以快速安全的实现不同区域的治疗和免疫,对疫情区人民实施及时监控,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会诊。对疫情的控制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二,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和咨询解决了大部分疑难重症患者到大医院治疗的机会,提高了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不但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同时也为大医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三,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和咨询,加了经济效益
运程医学会诊不但可以节约患者医疗费用,留着患者,更能够有效减少医院的医疗成本,节省医院人才的进修费用和设备的投资费用。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的治疗,解决了当地病人的疑难杂症,大大减轻了病人因差旅、食宿而造成的费用。
其四,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和咨询,增加医院的知名度
远程医学会诊,不但可以对患者进行会诊,亦能提升医生的知名度,同时对于城乡医院的信誉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亦有益处。在远程会诊中,专家不必亲身到场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指导诊断和治疗,医护人员也可以免费受到高层次的教育培训,这又大大的提高了远程会诊的教育功能,增加了各个医院医疗技术的相互交流,为医院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远程医学会诊发展的制约因素
其一,专业人才的缺乏
远程会诊是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跨专业的复合型管理人员而且还要有懂得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队伍只要在研究所里才能找得到,而研究所优秀人才大部分都不愿意去医院工作,这样势必会阻碍远程会诊的发展,加上远程会诊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家对远程会诊的规范还不够,大多数的医院都有兼职的人员进行远程会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感,在现行的条件下,国家一定要及时的对远程控制进行改革和促进,对远程会诊人员实施定编定岗定员,只有如此才能促进远程会诊的发展。
其二,思想观念的落后
远程会诊虽然有其先进的优点,但是作为一门新生事物它还不能为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所接受,甚至有的医生墨守陈规不肯接受新生事物,有些医生则怕出现医疗事故也尽量避免远程会诊,总之上述原因都会影响我国远程会诊优越性的发挥。
其三,医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不高
我国医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成为制约我国远程治疗的关键因素,大部分的医师对计算机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匮乏的计算机水平直接给远程医疗的发展带来了障碍,因此远程医疗的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才能获得医务工作者的认可和肯定。
三、远程医学会诊的发展对策
(一)政策支持,全面保障
首先国家应该重视远程医疗的发展和规范,给远程医疗提供政策和经济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够从人力,物力上给远程医疗以足够保障,使从事远程医疗的人能够稳定安心的从事此行业,踏实工作,只有从领导层面上重视远程医疗,才能够保障远程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大力宣传,拓展应用
对远程医疗的大力应用应加大宣传,让人民从思想上改变对远程医疗的认识,积极主动的配合远程医疗工作的开展,医院领导也该加强远程医疗工作人员你的培训,上下宣传,齐心协力开辟远程医疗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远程医疗的作用为百姓服务。
(三)建立健全远程医学会诊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健全远程医学会诊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应主义规范远程医疗的收费标准,明确远程医疗的责任,尽早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远程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严密组织会诊专家队伍
远程会诊队伍发展需要一批有专业特长的专家共同支持。因此,选择专家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精挑细选出一批符合我国远程医疗发展需求的专家队伍,对于远程医疗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医院应坚持组织稳定的远程医疗专家队伍,以确保医院医疗的会诊质量和会诊效果,同时根据病人情况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做好会诊资料管理工作
会诊资料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病状况,对病历资料质量的保存可以大大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病历资料质量越齐全准确,就越能够反映病人的真实生病情况;反之病历情况不好则会降低远程治疗效果,因此将病历数据打包传输,做到资料共享,对病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远程医疗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决定远程医疗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我们选拔医疗业务工作人员的同时,要不断的对远程医疗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辅导,注意选拨一些熟悉远程医疗工作的人员,只有如此才能够顺利推动远程医疗的发展。
四、结束语
步入21世纪以来,远程医学会诊因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以及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当始终从学科高度,将其作为医院新发展点,通过远程医学会诊综合运用各种医学资源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远程医学的发展需要突破许多难题,努力实现新型数字化医疗检测设备方面的自主创新。此外,政府方面应当给予足够的支持,促进我国远程医疗事业发展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宏,薛志刚,蒋东辉.浅谈我院远程会诊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医院管理.2008(11)
[2]肖静,邱力军,漆家学,石德光.无线网络环境下实施基于HIS的数字化野战医疗所[J].医疗卫生装备.2008(05)远程医学范文3
关键词: 超声远程; 远程医疗; 病例分析; 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P3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20?0137?04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se study of medical tele?ultrasound
GAO Hai?juan, PING Zi?liang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entury College, BUPT, Beijing 102101, China)
Abstract: Tele?ultrasound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ele?medicine, which can provide high quality medical service from tertiary hospital to remote area patients, and save much treatment time and cost. Meanwhile, the tele?ultrasound can als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less experienced healthcare workers in remote hospitals and specialists in tertiary hospitals, making the discussion more easily and effectively. It balances the medic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equality to some extent. According to specialty of the medical ultrasound test, the tele?ultrasound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tele equipment features, application effect of tele?ultrasound in clinic and some typical cases in domestic environment are introduced.
Keywords: tele?ultrasound; tele?medicine; medical case analysis; ultrasonic diagnosis
0 引 言
20世纪60年代,远程医疗成为欧美新型医学课题。80年代末远程医疗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且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远程医疗被广泛应用起来。90年代末国内发表不少关于远程医疗的文章,成为医学界和计算机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1?3]。远程医疗的核心概念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电视传播、卫星通信等一系列现代通信技术将不同地域的医生(或者医护人员)连接起来,通过医生间实时的音视频交流或者离线传输病人数据来完成对疾病的诊断。远程医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弊端,让医疗条件落后的患者可以快捷的得到远端专家医生的诊断建议,既节约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又降低了长途就医的费用。同时,基层医生也在每一次的远程会诊过程中向专家学习了如何解决此类疑难杂症,日积月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诊,这对于基层医院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对于专家医院来讲,远程诊断这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可以减少非急诊患者的求诊人数,减轻医生问诊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医院的拥挤,再加上远程会诊所带来的医疗收入,以及对医院影响力的提升都有所促进,因而也广受欢迎。远程医疗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放射科、病理科、皮肤科等课室。但是,远程医疗在超声课室的应用相对起步晚,在此本文将介绍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国内外超声远程设备情况、以及超声远程的应用效果和国内的应用案例。
1 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
超声检查与X线,MRI,CT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检查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扫查手法,一个探头在一个医生的手上就像一副眼镜在一个人眼睛上一样,医生更习惯按照自己的扫描习惯,调整探头的扫描方位,选取扫描切面来诊断病人。如果借助超声远程,将A医生扫描的病人图像发送给B医生,让B医生来分析诊断,那么B医生一定会非常的谨慎,这就如同让B医生带着A医生的眼镜来走路一样,因为图像往往并不是B医生所习惯看到的图像,如果图像的信息量远远的低于B医生所期待的,那么远程会诊就会失败。A医生必须重新提供病人的超声图像,如此地重复扫描大大的降低了远程的效率和医生应用的信心,不利于超声远程的推广和发展。
目前,一些国内超声水平高的医院已经重视起超声远程规范化扫描的制定,例如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远程会诊中心提出了胎儿超声心动图远程会诊检查流程及基本切面的规范要求。文献[4]提出胎儿远程会诊所需的图像切面、存储要求、测量参数等具体规范,重点提出对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超声远程心动图检查,明确定义16幅必存动态切面图像和14幅必存静态图像的内容,规范了胎儿超声远程的操作方法,有效提高医生之间进行远程诊断的效率。超声扫描规范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超声远程的规范化也会发展起来,让不同地域的医生能在一个标准的扫描框架下,有效地传输超声数据,彼此接受对方的扫描图像,有效的完成超声会诊。
另一个解决此手法依赖性问题的途径是借助超声远程设备的特殊传输功能。比如传输的超声数据中携带着大量的机器原始参数,可以在专家处理端还原超声扫查的过程,重新调整扫描的机器参数和选取扫描的切面,按照专家的习惯重新定位病灶的位置,进行病灶的测量和分析,这样将极大地提高会诊的成功率。目前美国通用电气(GE)的RAWDATA[5]扫描技术即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从技术层面解决扫描手法依赖性问题。
2 国内外超声远程设备情况
超声远程设备按照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在线模式(也称同步模式),一种是离线模式(也称异步模式)。
所谓在线模式,就是申请端医生和处理端医生同时在线,实时的进行视频和音频的沟通。处理端医生可以实时看到申请端超声设备的动态图像,可以看到探头的扫查位置,可以和申请端医生进行通话交流,实时指导申请端医生调整探头的扫查位置,调整病人的,以及根据图像的质量来调整机器参数。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指导性强,互动性强,图像质量高;对双方的时间要求有约束性,缺乏灵活,在实际的应用情况比较难实现,因为专家医生日常工作时间紧张,会诊会占有太多的时间,时间成本提高,业内专家也有同样的顾虑[6]。
所谓离线模式,是指不需要处理端医生在线的等待,处理端系统自动接受申请端发送过来的病人二维超声图像或者三维容积数据,当图像或者数据传输完毕,处理端医生即可灵活安排时间完成会诊意见。此模式的特点是:
(1) 会诊时间灵活,对双方的时间约束弱,可实施性强;
(2) 离线发送过来的病人图像,专家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处理,准确率高;
(3) 可以归纳收藏病人的图像数据,进行后期统计分析,建立病例库。
超声远程设备按照会诊需要的医生人数,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至少两位医生共同来完成,另一类是借助机器人代替申请端医生,只需要处理端一位医生操作完成。第一类设备和常规会诊设备一样,两端设备可以视为两台计算机工作站,两端的医生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分工,申请端提出会诊申请,填写病人基本的情况和初步诊断。处理端医生根据收到的病人数据做出会诊建议,并反馈给申请端医生。第二类设备称为远程机器人辅助超声检查系统(简称机器人超声),它是借助于并行机器人技术[7],在申请端搭建多个机器人装置,覆盖病人待检查部位,机器人模拟医生手持常规超声探头,对病人进行超声扫查,控制机器人的是处理端的专家。此类设备的特点为可以大幅度的发挥专家的技术,保证超声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其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有三个:
(1) 处理端专家操作远端机器人所做动作的准确性。机器人需要施加合理的力度使探头在病人的皮肤上扫查,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机器人需要调整探头的位置,倾斜的角度,锁定部位处进行旋转和微小移动。
(2) 机器人动作的延迟。理想的系统坏境是处理端专家触发控制信号,机器人同步完成动作,超声设备实时反馈图像给专家。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机器人机械控制和电路控制环节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
(3) 超声图像传输的速度和质量。
比较两类设备,机器人超声的最大优点是真正的将专家的“眼睛”延伸,考虑超声检查对手法的依赖性强,这种远程超声技术更能达到预期的诊断效果。在机器人技术的带动之下,持探头机器人的机械控制涉及的机械难点会得到解决,系统的精确性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至于图像传输质量,文献[7]对图像传输中使用的图像压缩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采取的方法是:考虑人眼视觉的灵敏度,在粗略扫查,寻找感兴趣区域的过程中,使用有损压缩或高压缩比率的压缩技术,以提高传输的速率,而在找到感兴趣区域后进行仔细鉴别检查时,则采用无损压缩的压缩技术,以保证图像的质量。超声图像的失真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图像对比度的下降,一是图像噪声的干扰。对比度的调整将由专家来调整,因为系统自动的调整将影响专家的诊断。噪声多数是由于人体组织的不同密度而产生后场散射声场造成的,采用合适的滤波器参数可以达到降低噪声而不影响诊断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机器人超声将凭借其技术的优势得到快速的发展。
3 超声远程的应用优势及效果
超声远程的应用优势包括减少病人不必要的转院治疗、节约病人的就医时间和成本以及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8?10]。文献[11]介绍在急诊情况中应用超声远程缩短病人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大约3 h,既为救治急诊病人节约了高贵的“黄金”时间,又提升了急诊中救护车医护人员与医院手术室人员的交流效率, 所以文献中作者建议应将超声远程推广应用在高风险的孕妇和复杂性分娩等情况。
文献[7]将机器人超声应用在32例病例检查上,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分别为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连接(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和具备动态带宽384 Kb/s的卫星连接。设计病人完成常规的腹部扫查,包括肝脏、胰腺、门静脉、主动脉、膀胱、子宫或前列腺,脾脏等组织的扫查,并对通用的诊断数据(包括组织的大小,轮廓等)进行了记录。用远程超声会诊的方式与传统超声检查方式进行了对比,结论是:机器人超声检查出58例病变的38例,达到66%的检出率。对漏诊的病变分析如下:
(1) 根据病灶大小分为三类:7例是病灶小于0.4 cm,包括胆固醇沉着症,肾结石,胆囊息肉;8例是病灶在1 cm左右,包括血管平肌瘤,肾结石,肝脏血管瘤;4例病灶在1.5~3.8 cm之间,包括囊肿,固态肾包块,肝脏多个低回声病灶。
(2)根据导致漏诊的原因分为:8例是由于图像分辨率低,3例是由于扫描参数设置的不佳,7例是由于不充分的图像数据传输,1例是由于病人的扫查条件不好。
(3)其中12位病人有症状呈现,比如黄疸,发热等,远程超声可以诊断出其中的10位,达到83%检出率。
(4)另外,超声检查常见的扫描局限性,比如病人过胖,过瘦或者年龄大也是漏诊的固有原因。
4 国内超声远程的案例
近五年国内超声远程网络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医疗改革的取向。2012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让信息技术成为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内一些已经在远程医疗设备有一定技术积累的厂家也针对远程超声开展了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
开展超声远程的医院和机构也在逐年增加。典型的有以北京安贞医院牵头成立的胎儿超声心动图远程会诊中心[4],凭借在胎儿心脏的权威性,会诊中心帮助基层医院在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结构畸形和心脏异常等方面展开会诊工作。大连市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也都有各自的超声远程网络系统[12?13]。值得提出的是由上海长宁区卫生部门主导发起的“上海市长宁区超声远程诊断网络项目”[14]。该项目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依托成立了超声远程诊断中心,并与长宁区的10家社区卫生中心实现网络联接,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准的远程诊断服务,同时也节约了就诊时间和费用,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是超声远程的典型应用。
此外,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人民医院和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共同建立了基础医疗范畴内的超声远程省内医疗试点项目[15],采用“1+3+3”的拓扑模式,即“1”是指一家三级医院,也就是甘肃省人民医院,第一个“3”是指3家县级医院,包括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临洮县人民医院和岷县人民医院,另一个“3”是指3家乡镇卫生所,包括香泉镇中心卫生院、新添镇中心卫生院和闾井镇中心卫生院。据媒体报道,从2013年3月10日远程系统全面启动截止2013年5月15日,3家县级医院共完成37例会诊病例,3家乡镇卫生所共完成68例会诊病例,超声远程会诊不仅帮助当地病人及时的诊断疾病,为基层医生提供了诊断思路,也为上级医院减轻了负担。这种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治愈简单的病症,上级医院就专攻疑难、危重病症的模式正是中国整个医疗架构的理想资源分配形式。
5 结 语
本文介绍了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常见设备分类、应用效果和国内的远程案例。技术上,伴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远程设备必定会在技术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更快,更高质量的传输图像,也可能会加入可穿戴智能辅助设备;服务模式上,随着国家全方位立体化远程医疗体系的建设,超声远程会进入社区,为居民提供远程咨询医疗服务;市场推广上,国家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都在积极的推动远程医疗的覆盖面,探索这种模式下的收费标准,用以提高医疗单位主动服务的积极性,保证超声远程的经济效益和长足发展。可见,超声远程在未来的几年一定会有较快的发展,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超声远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中,李凌,蔡立羽,等.国内远程医疗的现状及展望[J].计算机工程,1999,25(5):3?5.
[2] 李军怀,周明全,耿国华.远程医疗的国内外现状及展望[J].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2,25(5):193?196.
[3] 杨勇,彭承琳.国外远程医疗发展近况[J].医疗卫生设备,2005,26(1):19?21.
[4] 何怡华.胎儿超声心动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 车轩.关怀就在身边:当基层医疗牵手超声远程医疗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1):173?174.
[6] 郭勇,何怡华.胎儿心脏超声远程会诊的经验及展望[EB/OL]. [2013?05?08]. http:///show/86604.shtml,
[7] DELGORGE Cecile, COURREGES Fabien, BASSIT Lama Al. A tele?operated mobile ultrasound scanner using a light?weight robot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 2005, 9(1): 51?58.
[8] EICHBAUM Quentin. Telemedicine and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J]. Donald School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9, 3(4): 11?15.
[9] DOWIE R, MISTRY H, YOUNG T. Cost implications of introducing a telecardiology service to support fetal ultrasound screening [J]. Telemed Telecare, 2008, 14(8): 421?426.
[10] ANDERSON G, NELSON?BECKER C, HANNIGAN E. A patient?centered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 by a university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 [J]. Obstet Gynecol, 2005, 105(1): 205?210.
[11] SU M, MA H, KO C, et al. Application of tele?ultrasound i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J]. Telemed JE Health, 2008, 14(8): 816?824.
[12] 佚名.市中心医院省内首先实施超声远程会诊[EB/OL]. [2013?06?24]. http:///shtml/bdcb/20130624/41619.shtml.
[13] 佚名.超声科远程会诊中心落成[EB/OL]. [2013?07?09]. http://www.tj?/jiuyi/Departments/newsinfo.aspx?id=4052&DepID=43.
[14] 佚名.GE医疗助力上海长宁区超声远程诊断网络建设[EB/OL].[2013?05?20].http:///13/0520/10/8VAF9远程医学范文4
1. 背景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共有1000 多张开放床位,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在苏北地区乃至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为适应医疗市场的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改善服务质量,医院从2002 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病人选医生”改革,划分医疗组,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并以此为契机推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改革后全院医务人员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工作热情高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幅度增长。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现代远程医学继续教育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创造了灵活、自主、便捷的学习机会,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 资料及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站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人员。
将资料按科室、类别、职称分类登记,并计算机录入,用Excel软件分类汇总,计算各类人员构成比。
3. 结果与分析
我们以不同职称和各类医务人员就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如表1 和表2 所示。
表1 2003年~2005年医院不同职务人员
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情况统计表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合计
初级 26 22 38 86
中级 42 48 118 208
高级 16 18 30 64
合计 84 88 186 358
表2 2003年~2005年各类医务人员
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情况统计表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合计
医疗类 20 26 32 78
护理类   22 70 106
医技类(包括药剂、检验、镜像等) 64 40 84 174
合计 84 88 186 358
统计和调查结果表明:
3. 1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接受远程教育模式
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络远程教育学习人数由84人上升至186人,尤其2005年人数增加明显,表明现代远程医学教育覆盖人数逐年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课程”的个性化教育服务[2],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相信随着对远程医学教育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会自觉地选择这种继续教育形式。
3. 2  中级职称人员是远程教育学习的主体
表1 表明,2003年~2005年中级职称人员参加远程教育占总人数的58.1% ,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50%上升至2005 年的63.4%。在医院,中级职称人员是各专业的技术骨干,他们在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具有相当的临床实践,也承担了大量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他们一方面迫切需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高理论、技术水平,优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对中级及以上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学分达25分/ 年,其中Ⅰ类学分至少达10分/ 年,因此,他们成为远程医学教育学习的主体。
3. 3  医技、护理人员参加网络教育的人也逐步提高
表2 表明,医疗、护理、医技三类人员中,医技类人员占全体的48.6%,护理人员由2004年占25%上升至2005年的37.6%,医技人员主要包括药剂、检验、影像等辅助检查部门卫生技术人员。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医院门诊量和住院病人大幅度增加,医技科室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工作强度也大大增强。另外医技科室本身各专业领域内学术活动较少,他们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的机会相对较少,且在学分管理上与临床医师要求一样,他们主要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取得Ⅰ类学分。与医技类卫生技术人员一样,护理人员参加网络教育的比例也逐步提高,仅次于医技类人员。
4. 思考及体会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以其灵活性、信息量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2],而且更适宜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学习,已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效继续教育形式。
4. 1  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
通过对继续医学教育政策的宣传和好医生网站远程教育的有效开展,广大卫生技术人员逐步确立了终生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并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和学习手段。在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上,有些人重视学分的获得,忽视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流于形式,失去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真正意义。经卫生部批准的现代远程医学教育项目非常重视适应多层面的需求,项目内容包括基础医学、护理、药学等,一级学科覆盖率达100 %。在众多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完成学分,使自己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从实际出发更新观念,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发展[3]。
4. 2  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途径
现代远程医学教育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信息来源丰富,知识更新迅速,各学科医学知识内容充实、观点新颖,卫生技术人员不仅可以获取医学各专业全面的信息和资料,还可以了解相关最新医学动态。远程医学教育中,卫生技术人员自己选择符合需要的学习内容,掌握学习进度,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还给许多学习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参加远程医学教育,解决了过去仅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获得Ⅰ类学分的难题,同时节省了大量学习经费和时间,成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一条有效捷径。
4. 3  促进卫生技术人员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在许多领域,尤其是跨学科研究更要求对信息有相当程度的占有、控制和处理能力。个人的信息能力、信息行为将极大地影响着科研人员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对每一个人来说越发重要[4]。卫生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继续医学教育接触到网络,他们可以学习应用网络搜索以获得更多信息,对提高医务人员的信息素质有重大意义。同时,医学科学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复杂的科学,“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提出更全面的要求[5]。通过网络继续医学学习,有利于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扩展临床医生知识面,培养和丰富创造性思维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
4. 4  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达标要求
通过参加好医生网站学习,卫生技术人员通过网上注册、学习、考试,授予相应学分,累计最高Ⅰ类学分15分/年/人。根据近三年统计,由于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我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合格率达90%以上,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5. 展望
远程教育在我国仍处起步阶段,其在医学继续教育方面的应用仍需实践和探索。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孟群副司长指出“远程医学教育不是万能的”,尽管远程教育具有不受地域、时间、空间限制,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知识更新迅速,有丰富的表现力,但仍存在自身缺陷,表现为师生缺乏情感交流,而且部分医学知识、技能难以实行远程教育方式。远程医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前途光明,但要经过一定的发展历程,积累经验,创造管理模式,制定相关的规定,使其规范化、合理化的运行。我们坚信,现代远程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必将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事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亚清,曾思恩.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推进医学继续教育发展[J ] . 卫生职业教育,2005 ,23 (18) :55256
[2]薛海东.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 ] .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 ,12 (1) :79281
[3]王定妹,陈敏怡,许小幸,等. 医院实施继续医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 ] . 继续医学教育,2005 ,19 (6) :23225
[4]彭曼华. 新世纪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探讨[J ]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 ,15 (1) :53254远程医学范文5
关键词 研究生学位论文 网络评审系统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ase on Dissertation Remote
Network Assess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TCM
WAN Zhiqiang[1], ZHANG Haomin[1], WEN Hongjuan[1], ZHANG Lili[1], SHAO Shuai[2], WANG Hongfeng[1]
([1]Graduat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2]Medicin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d student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the dissertation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changed, and scope of the study has been expanded. Take X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does not be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area, widely involv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clinical medicine, nursing, literature, chemistry, management and some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X University invited many professors of other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in 2014,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ng review cycle, high management costs, and inefficiency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we need to design an easy to use and high security system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Key words dissertation; network assessment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X大学2014年度共有368人申请博硕学位,学位论文评阅工作量相对较大。由于中医药专业在X省高校、科研院所分布不均匀的局限性,X大学论文送审以省外院校及科研院所为主。
1 中医药院校学位论文评审的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且中医药大学以外的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发展与中医药院校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论文评审很难在省内找到一定数量的评阅专家。论文评审需要送到省外高校,近五年来,X大学论文送审院校主要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
中医药院校的专业领域较为独特,随着近年来交流的不断增进,中医药相关学科专家数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总量是小的。地理位置相近的各院校之间的指导教师大多互相熟识。论文评阅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人情分,不太好意思提出尖锐的看法,也很少会给论文不通过。因此,作为研究生学位部门管理人员,亟需寻求一个更为合理的、有效的论文评价方法。
2 传统论文评阅的弊端
2.1 评审过程繁琐
传统学位论文评阅的方法主要是,X大学随机抽取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将抽到的论文隐去作者和导师信息,编号,记录好编号对应的作者,将论文送至复印社打印。提前与送审院校研究生处联系,将打印好的论文邮寄至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领取论文,按论文方向将论文分发至各院系,各院系研究生秘书将论文发放至相关专业专家评阅,专家评阅论文后返给各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返回所在学校研究生处学位办,学位办将评审完毕的论文评阅意见书邮寄回X大学研究生处。整个工作十分庞大而复杂。很多学校大多只接收5~7所院校论文,邮寄的论文如涉及专业过多,或涉及专业在不同校区、不同医院过多,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论文。特别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论文评阅意见书返回延误。加上往返快递时间,一般最快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②
2.2 论文评审费用高
送审论文需要印刷,1本硕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在50元左右,1本博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为100元左右,邮寄费用大概在每本10元左右,管理费在每本50元左右。这些费用占论文评审费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花费巨大。③
2.3 论文评审时间集中,工作压力大
从全国中医药院校看,学生多在3月份提交论文,很多导师在提交论文前,会临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尽管学校有论文提交截止时间,但碍于导师情面,很多学生要在3月底才能提交论文。由于每个学校都需要将研究生的论文送到外校审阅,且各个学校发放论文评阅意见书的时间都为四五月,这一期间,全国的研究生处工作都比较繁忙。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大量的论文。特别是很多学校同时接收10余所、甚至更多院校的论文,这无疑加大了高校研究生处学位办的工作压力。因此,学校在选取发放盲审论文比例时,不太放心选取过多学生的论文,怕给自己、给他人造成工作负担。由此可看出,这种工作方法,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束缚了学校发放论文的热情。
3 采用网络评审的优势
3.1 网络评审简介
现代计算机快速发展为网络评审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网络评审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利用互联网将更多的相关领域专家纳入论文评审专家行列,且学生的论文可以快速呈现到专家面前,同时,利用WEB程序开发技术,④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论文评阅方法。最大限度地对论文保密、对评阅专家信息保密,较传统评审方法更安全、更有效、更快捷。
3.2 网络评审节省资源,降低费用
传统评审方法,需要将送审的论文印刷,邮寄至送审单位(多为外省份)。通过快递公司邮寄论文,通过快递公司取论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采用网络审阅,环保、快速、省心,优势明显。
3.3 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基础材料收集好,只需给评阅专家网址(或二维码)、账户、密码,专家即可在网络端审阅论文,不受办公环境制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⑤
3.4 提前知道评审结果,便于安排答辩
专家审阅论文过程中,可随时提出评审意见,待论文评阅完成后提交论文评阅结果,学生收到评阅反馈意见后可及时修改论文,管理单位可随时了解评阅情况,以尽快通知各学科、各学院,各学院可根据反馈结果合理安排答辩时间。
3.5 建立评审专家库
网络评审经过几年发展,管理单位可对评审专家建立评审专家库。今后,管理部门可直接与专家交流、沟通,不再走传统的研究生处、各学院研究生秘书、专家这一繁琐的工作流程,直接同专家面对面建立关系,评阅论文。专家库的建立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选取更多院校、更合适的专家评审论文。
3.6 利于数据分析,指导管理者调整政策
网络评阅论文,数据更容易分析,管理者可清晰、直观掌握各年度论文评阅情况,有利于论文评阅工作的总结,及时调整下一年度的论文评阅工作方法和思路。
4 网络评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年龄大的专家不习惯
年龄大的专家接触网络相对偏少,对网络评审工作还不适应。这要求我们开发更为清晰、便捷的网络论文评审系统。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如不习惯网络评阅,可在线打印学生论文及论文评阅意见书。
4.2 电子版论文暂不能实现快速标注服务
纸质版论文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标注,网络评阅论文暂时无法随意标记。目前可采取在线打印的方案解决,未来尽快实现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网络标注服务。
4.3 网络评阅论文对软硬件有一定要求
网络评阅论文对专家使用的电脑系统、浏览器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兼容性还不够完善。论文评阅使用说明书的编写上,尽可能地把所有能考虑到的问题汇总编入。
4.4 培养用户习惯
目前国内采用网络评阅论文的学校还非常少,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尚处于未开发阶段。X大学尚未接到网络送审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论文。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的评审专家,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网络评审。
4.5 电子支付
专家评阅论文后,填写论文评阅专家费用领取单,由X大学研究生处学位办审核无误后直接支付。目前正与技术人员协作开发,争取未来可通过支付宝应用来支付评审费。
4.6 网上签名和盖章
网上签名已无技术障碍,电子盖章相对困难。目前的想法是,在线打印后,盖章,传真回X大学研究生处。
远程网络论文评审工作才刚刚起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未来,论文评审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快捷、安全、有效。
通讯作者:王洪峰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40204070YY)
注释
① 张德勤,龚道华,杨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网上评阅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34-37.
② 封旭红.学位论文盲审区域合作的实践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22-25.
③ 吕向前.研究生学位上评审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3(6):27.远程医学范文6
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成立于1998年,2006年根据省政府及卫生厅的指示精神启动了山东省远程医学惠民工程,加大了对中心的建设力度。到目前为止,中心已经对口援建了省内外180家联网医院,包括2008年援建北川县,对震后临时医疗机构和新建县人民医院投入了建设支持;2011年,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的具体部署,省远程医学中心又援建新疆喀什地区4个县的县医院,分别是疏勒、英吉沙、岳普湖和麦盖提,这4个县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十分落后,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基本由国家、自治区和山东省援助或资助;2012年中心将援建青海省海北州,将远程诊疗的触觉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为对口援建医院提供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远程心电图传输、远程医学影像传输、远程病理会诊和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医学帮助,切实缩小了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差距,将山东省立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了边远基层地区的医疗诊断水平和质量。
远程医疗提升基层医院技术水平
1. 基于云平台的远程医疗网
为规范远程医疗的工作流程,中心建设了远程医疗网作为其官方网站。“我们的网络是基于云平台的理念而建设的,在远程医疗网络里,联网医院分别设为三级、二级和一级,用层级辐射的方式来构建远程医疗平台。”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主任张喜雨介绍说,“省医学中心建设一级平台,辐射到地级分中心;地级分中心再建设二级网络平台,辐射到下面的县医院;县医院建设三级网络平台,辐射基层的乡镇卫生院。这些医院共享一个数据库,既有公有云又有私有云,这样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医疗资源,将小病留在乡镇等基层医院解决;疑难病症集中到市三级医院获得诊治。”
据张喜雨介绍,目前省远程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两个地级分中心,一个是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个是泰安中心医院,还有其他一些地区的地级分中心也在相继建设中。
同时,由于县医院建设资金有限,无法实现数据本地、异地备份,省远程医学中心还利用自身的服务器、存储等资源为县医院开设了数据托管服务,县医院的医疗数据会在相对空闲时间内自动备份到省远程医学中心,即实现了数据异地备份,也实现了数据安全保护与托管。
2. 24小时内解决远程会诊申请
在远程医疗网上,记者可以实时看到联网医院提交的远程会诊申请,有临床会诊和影像会诊等各类需求。一般每天会有15~20例会诊申请,有时会高达25例以上。而不论多少例申请,中心都尽量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具体流程是:联网医院提交申请,中心总服务台和申请医院指定的专家进行电话沟通,请专家到远程医学中心进行会诊并出具诊断建议。
“除了远程会诊,我们中心还通过远程医疗网开展远程医疗教育、区域临床检验、远程电子病历、远程家庭监护和远程重症监护等多种医疗服务,目前还可以实现远程挂号、远程会诊和远程转诊转院等操作。”张喜雨说,“现在省远程医学中心的远程会诊网络和卫生应急指挥网已经联网,将有助于重大疫情和应急医疗救助的患者实施紧急诊治和远程会诊。”
3. 远程遥控数字病理切片会诊
省远程医学中心是卫生部病理远程会诊试点省级中心。在远程病理会诊中,张喜雨现场与五莲县人民医院进行了远程互联,向记者演示了远程遥控数字化病理切片的诊断。通过远端的遥控,中心不仅可以做到远程病理切片的诊断,还可以遥控对方的病理显微镜,进行如物镜转换、放大倍数、玻璃片移动和灯光调节等操作,效果非常震撼。
“病理科的远程会诊可以极大地提高下级医院的诊断水平,在这方面我们也已经进行过多次会诊。下一步我们将会在联网医院部署远程移动查房,从源头上减少医疗事故和差错,帮助基层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张喜雨说。
4. 移动式远程巡诊工作站实现远程查房与重症监护
未来,中心将在联网医院中部署远程移动查房和远程重症监护项目。在这个项目中,移动式远程巡诊工作站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省远程医疗中心的走廊上就摆着这样一台移动式远程巡诊工作站,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
据张喜雨介绍,这台移动式远程巡诊工作站总价值约30万元,配备高清摄像头、专业医用显示器、无线网络接收器及交互式电子病历系统等高端配置。还可以通过软件将平板电脑、PDA移动终端与巡诊工作站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远程操控。助手现场为记者演示了平板电脑与巡诊工作站屏幕的远程互动。也就是说,将来无论把远程巡诊车摆放在任何一个病区或任何一家基层医院,中心的专家都可以手持平板电脑对巡诊工作站所装载的系统进行远程遥控,实现工作站屏幕与远端屏幕的实时互动,对患者进行远程查房和诊治。
“将来我们要将移动式远程巡诊工作站推广到基层医院中,真正实现远程移动查房和远程会诊相结合。这个项目将有效延伸远程医疗的触角,避免基层医院由于诊断水平有限而造成的诊断错误或用药不合理现象。”张喜雨说。
远程医疗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省远程医学中心发展的这十几年中,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对于远程医疗目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张喜雨坦言:“信息标准和质控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远程医疗开展起来就会很难。”
1. 信息标准不统一
其实,信息标准问题不只是远程医疗,也是国内医疗信息化面临的最大难点所在。虽然我国制定了部分信息的标准化规范,但标准宽泛、更新缓慢等问题还是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另外,各医疗IT供应商的产品种类繁多,一些不符合信息标准的产品也造成医院信息系统的种种乱象。
“我认为,各地应该设有自己的信息标准主管部门,来负责定期实时更新标准。还要设置企业的准入制度。这方面可以参照IHE测试,从一个系统的每一个角色开始,一步步做起。”张喜雨说。
2. 信息的质量控制很重要
现在很多地区和医院都在部署远程医疗,但远程医疗的准入制度是什么?恐怕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抱有疑惑。有人说我们医生用QQ软件与专家沟通;有人说我们的远程会议也可以进行会诊,那么这些方式究竟能否纳入到远程医疗的范畴中来呢?
针对这个问题,张喜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质控的重要性不亚于执行标准。我感觉远程会诊的技术标准、准入制度一定要提高一个层面,如果QQ沟通、截屏传输也可以算作远程医疗的话,那么远程会诊则无标准可言。”
一般来说,远程会诊是基于特殊的、疑难病症而开展的诊治,如果图像不清晰,那么专家也无法鉴别。所以远程会诊的信息一定要是原始数据,才能支持远端的分析和会诊,信息的质量控制是头等重要的事。
3. 将远程会诊收费纳入医保报销
目前的远程医疗还处于发展阶段,要让患者、医生和医院都满意,才能在这三方的支持下获得全方面发展。而现在,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仅仅向基层医院收取部分专家费,有的基层医院甚至是免费为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这些费用远远难以维持中心运转。
“所以,目前远程医疗发展受阻也存在机制的原因。应该把远程医疗纳入到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范畴中,并且将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探索适应远程医疗发展的长效机制,远程医疗才能得到顺利发展。”张喜雨说。
4. 实现纵向的信息化建设
在当前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以HIS、EMR、LIS和PACS等系统为中心的横向建设相当完善。“但现阶段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非常缺乏纵向的延伸,而只有纵向的信息系统、纵向的数据整合才能对医院的诊疗水平有所提高。”张喜雨说,“以EMR为例,如果能实现纵向的EMR共享,那么将某一种疾病在乡镇医院、县医院、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中的所有数据整合起来,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这才是医疗数据的真正价值。所以下一步的区域信息化建设,必将是基于横向建设的纵向信息化发展,这才能提高整个医学的专业水平。”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远程医学范文1
远程医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提出。50年代末,医学发展趋于专门化和技术化,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影响了卫生服务潜力的充分发挥。为寻找解决办法,美国学者(如Bird,1971;Bushshur,1975等)对利用电信技术联系身处异地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Telemedicine”(远程医学)的概念,最初的定义是指医学保健专业人员利用电信技术,进行通讯交流,以提高医学保健服务的普及性。
1.1早期的远程医学活动(第一代远程医学)早期的远程医学活动中,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充当了重要角色。60年代初,人类开始了太空飞行,为调查失重状态下宇航员的健康及生理指标,NASA提供技术和资金在亚利桑那州建立远程医学试验台,为太空中的宇航员以及亚利桑那州Papago印第安人居住区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其通信手段为卫星和微波技术,传递信息已包括心电图和X光片。1964年,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提供48万美元支持Nebraska心理研究所和112英里外一家州立精神病医院之间通过双向闭路微波电视进行远程心理咨询。1967年麻省总医院与波士顿Logan国际机场医学中心通过双向视听系统为机场的工作人员及乘客提供医疗服务。阿拉斯加州远离美国本土,地广人稀,许多地区没有医生,为提高州内医疗服务水平,1972年~1975年该州利用空中AST-1卫星,使州内其他地区通过卫星地面接收装置,直接获得州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参与了这项工作的斯坦福大学通讯研究所,认为卫星系统可为处于任何地域的人群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其他早期远程医学活动还有1974年NASA与休斯顿SCI系统的视频远程会诊试验等。早期远程医学活动并非美国独有,1977年加拿大太空计划包括通过Newfoundland纪念大学实施远程教育和医疗、1984年澳大利亚实施过“西北远程医学计划”等。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远程医学活动被美国视为“第一代”远程医学,这时期远程医学的进步是缓慢而又有限的。从主观上讲,远程医学没有得到政府及社会的充分认识和支持,没有及时地推广;客观上讲,当时信息高速公路正处于新生阶段,信息传送量极为有限,远程医学受到了通信条件的制约。
1.2现代远程医学活动(第二代远程医学)至8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大批有价值的项目相继启动,它们代表了第二代远程医学,其声势和影响远远超过了第一代。从Medline中所收录的文献数量看,1988年~1997年10年间远程医学方面的文献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在远程医学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美国和西欧国家发展速度最快,联系方式多通过卫星和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它们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和军事医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2.1现代远程医学在美国1988年美国提出远程医学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系统的新概念。即从广义讲,远程医学包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双向视听通信、计算机以及遥控技术,向远方病人传送医学服务或医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美国学者还对远程医学与远程医学系统的概念作了区分,一个远程医学系统是指一个整体,它通过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给特定人群提供可理解的医学服务。这一系统包括远程诊断、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针对医学资料(包括数据、文本、图片和声像资料)的多媒体特性进行远距离视频、音频信息传输、存储、查询比较及显示。
乔治亚州教育医学系统(GSAMS)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远程教育和医学网络。这个网络可进行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远程医学网是其中的一部分。乔治亚医学院(MCG)远程医学中心于1991年成立,至1995年全州远程医学系统已包括2个三级医学中心(乔治亚医学院和Emory大学)、9个综合性二级医学中心和41个远端站点,州内乡村医院、诊所和大的医学中心联系起来,使病人不必远离家乡,只要通过双向交互式声像通道,就可接受专门治疗。
美国的远程医学虽然起步早,但其司法制度却阻碍了远程医学的全面开展。所谓远程仅限于某一州内,因为美国要求行医必须取得所在州的行医执照,跨州行医涉及到法律问题。德克萨斯州的跨州远程医学活动就曾在美国国内引起争议。而对于军队,这种情况就不存在。另外,美军驻地分散在世界各地,和平时期军人患病常常需要使用直升机后送,运送代价极其昂贵,且很多病例根本没有后送必要。美军认为军队的特殊环境特别适宜开展远程医学,因为军队远离社区,常常需要快速的医学救护,军队内部有严格的组织,且不受州际法律的限制。1991年美军率先在海湾战争中成功地实施了远程医学,由于美军战场伤亡不大,远程医学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1992年美军在美军医科大学召开了第七届军事医学会议,会议深入讨论了现代军事医学所面临的问题,特别讨论了远程医学在现代军事医学中的作用。
1993年2月索马里维和行动中,美军对全球范围内远程医学活动进行了尝试,初步确定了前线部队远程医学系统基本组成,即包括空中卫星、一台高分辨力数字相机、一台便携电脑及附加软件、可移动的全球卫星接收装置。整个维和行动中,美军共向后方传送了74份病例、248份医学图像,其中多数资料具有诊断意义,减少了不必要的后送,提高了卫勤保障能力。美军还在波黑等军事行动中成功实施了远程医疗。多所美军医院参与了远程医疗活动,如华特里德(WalterReed)陆军医学中心,从1993年2月到1996年2月3年间,共进行了240例海外远程会诊,范围包括:索马里、克罗地亚、波黑、德国、海地、象牙海岸、埃及、巴拿马、科威特、意大利、肯尼亚、维京岛。为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的目标,1994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远程医学试验台(DoDTelemedicineTestbed),启动了多种远程医学项目,其目标是实现数字化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将远程医学纳入军队医学服务系统(MHSS),此外根据工作需要,还成立了医学管理技术办公室(MATMO)负责具体实施。
1.2.2远程医学在其他国家在欧洲,欧盟组织了3个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10个大公司、20个病理学实验室和120个终端用户参加的大规模远程医疗系统推广实验,推动了远程医学的普及。澳大利亚、南非、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学活动。1988年12月前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发生强烈地震,在美苏太空生理联合工作组的支持下,美国国家宇航局首次进行了国际间远程医疗,使亚美尼亚的一家医院与美国四家医院联通会诊,不久这套系统在俄罗斯Ufa的一次火车事故再次得到应用。这表明:远程医学能够跨越国际间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经济的界限。
2我国远程医学发展现状
广州远洋航运公司自1986年对远洋货轮船员急症进行电报跨海会诊,有人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远程医学活动。由于无线电电报、电话会诊与书面会诊实际效果类似,且应用范围局限,诊断可信度差,因此这两种方式不在本文远程医学讨论范围中。伴随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现代意义的远程医学活动于80年代,1988年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了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类似活动国内其他单位可能也有过,但未见报道,也许是认识上的原因,远程医学的概念当时还没有为广大卫生工作者接受。1995年3月,山东姑娘杨晓霞因手臂不明原因地腐烂,来北京求医,会诊医生一筹莫展,通过Internet向国际社会求援,很快200余条信息从世界各地传回北京,病因被确诊为一种噬肌肉的病菌,有效地缩短了病程。同年4月10日,一封紧急求助(SOS)的电子邮件通过Internet从北京大学发往全球,希望挽救一位患有非常严重而又不明病因的年青女大学生的生命。
10日内,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E-mail近1000封,相当多的意见认为是重金属中毒,并为以后临床检验所证实(铊中毒)。这两例远程会诊,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并使更多的中国人从此认识了Internet和远程医疗。我国的远程医学活动起步晚,发展却极为迅速。各单位在建立计算机网络等大量前期工作后,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展了应用服务,并逐步建立了开放的分布式远程医学系统。截止到1997年底,我国已展开工作的远程会诊中心在10家以上,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甚至个别边远小医院已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学工作。上海医科大学“远程医学系统”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交通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联合开发研制,1995年建成使用。该系统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范围涉及上海地区,是国内较早实现的远程医学系统。1994年在国家卫生部领导下,国家卫生信息网络(又名金卫工程)由金卫网络工程公司投入建设,该网络可传输数据、语音、图像,计划覆盖全国医院及医疗机构。该网络的建成除为各医学单位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病案管理、收费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等外,还将为各个医学机构提供一条平坦、宽阔的信息高速公路,可在网上开展远程医学、教学、国际学术交流、信息服务等。金卫工程通过3年多的努力,已取得北京—大连—广州卫生专网开通试验的成功,1997年5月首批连接了国内20多家重点医院。
其主要采用卫星专用通讯网(VSAT)和国家公用数据通讯网(CHINADDN)两种通信信道,通信代价较为昂贵。1995年底总后勤部卫生部提出了军队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三大工程”,并分别被列为国家“金卫工程”军字1、2、3号,其中军字2号工程即为建设全军医药卫生信息网络和远程医疗会诊。“三大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推动了军队卫生工作的现代化进程。1995年底北京国防科工委514医院利用卫星系统与美国开通的跨越太平洋的脊柱外科远程病例讨论;1996年5月总医院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与150医院进行了远程医疗会诊,并于1997年8月正式成立了“远程医学中心”,开展了以电子邮件、可视电话、ISDN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各种形式的远程医学活动;1996年8月成立了“远程医学会诊中心”,经过1年多的努力,现已建成1个中心、4个工作站、30多个会诊终端。他们认为电话线方式是现阶段我国远程医学用户的首选方式,在电话线传输中,首选ISDN。如对方不具备IS-DN条件,则采用走公共电话网模拟信号的可视电话方式。
3远程医学发展展望
3.1通信技术不断改进,出现新的通信手段,使远程医学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3.2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远程医学范文2
关键词:远程医疗会诊;优势;应用效果;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和我国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远程医学(Telemedicine)。远程医学主要包括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医疗教育等内容。其中远程医疗会诊构成远程医学最重要的部分,它帮助无数边远山区的人们摆脱疑难重病,及时得到著名医生的诊治,大大提高治愈率和抢救成功几率。因此,远程医疗的发展给当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受广大医生和用户的欢迎。本文围绕目前我国远程医学会诊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展开探讨。
一、概述
(一)远程医学会诊简介
远程医学(Telemedicine)主要是指利用远程通信设备和技术提供医学信息和服务的一门医学,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等多个环节的医学活动。若是从狭义方面讲,他主要包括远程影像、远程诊断和远程护理等一系列的医疗活动。
远程医疗会诊是远程医学中最为重要的业务活动,如何发挥远程会诊的工作质量和保证远程会诊的顺利进行,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通过远程会诊可以利用先进的医生资源展开各种远程医学方面的服务,发挥远程会诊作用从而保证远程会诊工作质量,弥补因地域和经济条件的不足而引起的地域差异,远程会诊的实施对于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益处。
(二)我国远程医学会诊的发展
我国当前的医疗技术手段发展极为不平衡,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显而易见的是一些大型的专家,技术和设备大多都来自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一些发达的医院也大多集中在城镇,全方位的解决我国广大人们病痛的痛苦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多年来共同的夙愿。如何弥补城乡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不足和缩小城镇医疗水平的差距是我国从医人员多年以来实践和探讨的共同课题。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重视远程医学的应用并投入医学领域的实践,但是在1995年以后.全国的省市才在国家卫生部门指导下建立利用卫星,通信技术的远程医疗网络,在此以后才正式的实现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医学教育等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学的发展对我国医学水平的进步和医疗服务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极大的发挥大医院的优势,弥补城乡医院医疗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因此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三)我国发展远程医学会诊的必要性
在我国发展远程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情况下我国的医疗发展极不均衡,加上我国幅源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医疗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多数好的医疗水平都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的疑难、重危病人往往得不到专家的及时会诊,加上差旅费,交通费等给人们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加上路途上耽误时间和颠簸更是增加了病人和家属身心的痛苦,增大了治疗的困难程度和及时性。远程医疗的发展却可以轻松解决这样的难题。
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完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给边远地区的病人架起了通向生命的桥梁。通过远程会诊病人既避免路途上的颠簸之苦。同时还可以享受国家一流技术水平,同时增加医疗收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不仅如此,也给下级医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为医学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带来更大的方便,因此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对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远程医学会诊的优势和影响因素
(一)远程医学会诊的优势
其一,通过远程医学会诊可以快速安全的实现不同区域的治疗和免疫,对疫情区人民实施及时监控,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会诊。对疫情的控制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二,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和咨询解决了大部分疑难重症患者到大医院治疗的机会,提高了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不但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同时也为大医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三,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和咨询,加了经济效益
运程医学会诊不但可以节约患者医疗费用,留着患者,更能够有效减少医院的医疗成本,节省医院人才的进修费用和设备的投资费用。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的治疗,解决了当地病人的疑难杂症,大大减轻了病人因差旅、食宿而造成的费用。
其四,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和咨询,增加医院的知名度
远程医学会诊,不但可以对患者进行会诊,亦能提升医生的知名度,同时对于城乡医院的信誉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亦有益处。在远程会诊中,专家不必亲身到场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指导诊断和治疗,医护人员也可以免费受到高层次的教育培训,这又大大的提高了远程会诊的教育功能,增加了各个医院医疗技术的相互交流,为医院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远程医学会诊发展的制约因素
其一,专业人才的缺乏
远程会诊是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跨专业的复合型管理人员而且还要有懂得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队伍只要在研究所里才能找得到,而研究所优秀人才大部分都不愿意去医院工作,这样势必会阻碍远程会诊的发展,加上远程会诊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家对远程会诊的规范还不够,大多数的医院都有兼职的人员进行远程会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感,在现行的条件下,国家一定要及时的对远程控制进行改革和促进,对远程会诊人员实施定编定岗定员,只有如此才能促进远程会诊的发展。
其二,思想观念的落后
远程会诊虽然有其先进的优点,但是作为一门新生事物它还不能为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所接受,甚至有的医生墨守陈规不肯接受新生事物,有些医生则怕出现医疗事故也尽量避免远程会诊,总之上述原因都会影响我国远程会诊优越性的发挥。
其三,医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不高
我国医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成为制约我国远程治疗的关键因素,大部分的医师对计算机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匮乏的计算机水平直接给远程医疗的发展带来了障碍,因此远程医疗的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才能获得医务工作者的认可和肯定。
三、远程医学会诊的发展对策
(一)政策支持,全面保障
首先国家应该重视远程医疗的发展和规范,给远程医疗提供政策和经济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够从人力,物力上给远程医疗以足够保障,使从事远程医疗的人能够稳定安心的从事此行业,踏实工作,只有从领导层面上重视远程医疗,才能够保障远程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大力宣传,拓展应用
对远程医疗的大力应用应加大宣传,让人民从思想上改变对远程医疗的认识,积极主动的配合远程医疗工作的开展,医院领导也该加强远程医疗工作人员你的培训,上下宣传,齐心协力开辟远程医疗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远程医疗的作用为百姓服务。
(三)建立健全远程医学会诊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健全远程医学会诊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应主义规范远程医疗的收费标准,明确远程医疗的责任,尽早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远程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严密组织会诊专家队伍
远程会诊队伍发展需要一批有专业特长的专家共同支持。因此,选择专家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精挑细选出一批符合我国远程医疗发展需求的专家队伍,对于远程医疗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医院应坚持组织稳定的远程医疗专家队伍,以确保医院医疗的会诊质量和会诊效果,同时根据病人情况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做好会诊资料管理工作
会诊资料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病状况,对病历资料质量的保存可以大大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病历资料质量越齐全准确,就越能够反映病人的真实生病情况;反之病历情况不好则会降低远程治疗效果,因此将病历数据打包传输,做到资料共享,对病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远程医疗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决定远程医疗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我们选拔医疗业务工作人员的同时,要不断的对远程医疗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辅导,注意选拨一些熟悉远程医疗工作的人员,只有如此才能够顺利推动远程医疗的发展。
四、结束语
步入21世纪以来,远程医学会诊因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以及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当始终从学科高度,将其作为医院新发展点,通过远程医学会诊综合运用各种医学资源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远程医学的发展需要突破许多难题,努力实现新型数字化医疗检测设备方面的自主创新。此外,政府方面应当给予足够的支持,促进我国远程医疗事业发展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宏,薛志刚,蒋东辉.浅谈我院远程会诊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医院管理.2008(11)
[2]肖静,邱力军,漆家学,石德光.无线网络环境下实施基于HIS的数字化野战医疗所[J].医疗卫生装备.2008(05)远程医学范文3
关键词: 超声远程; 远程医疗; 病例分析; 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P3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20?0137?04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se study of medical tele?ultrasound
GAO Hai?juan, PING Zi?liang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entury College, BUPT, Beijing 102101, China)
Abstract: Tele?ultrasound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ele?medicine, which can provide high quality medical service from tertiary hospital to remote area patients, and save much treatment time and cost. Meanwhile, the tele?ultrasound can als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less experienced healthcare workers in remote hospitals and specialists in tertiary hospitals, making the discussion more easily and effectively. It balances the medic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equality to some extent. According to specialty of the medical ultrasound test, the tele?ultrasound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tele equipment features, application effect of tele?ultrasound in clinic and some typical cases in domestic environment are introduced.
Keywords: tele?ultrasound; tele?medicine; medical case analysis; ultrasonic diagnosis
0 引 言
20世纪60年代,远程医疗成为欧美新型医学课题。80年代末远程医疗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且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远程医疗被广泛应用起来。90年代末国内发表不少关于远程医疗的文章,成为医学界和计算机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1?3]。远程医疗的核心概念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电视传播、卫星通信等一系列现代通信技术将不同地域的医生(或者医护人员)连接起来,通过医生间实时的音视频交流或者离线传输病人数据来完成对疾病的诊断。远程医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弊端,让医疗条件落后的患者可以快捷的得到远端专家医生的诊断建议,既节约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又降低了长途就医的费用。同时,基层医生也在每一次的远程会诊过程中向专家学习了如何解决此类疑难杂症,日积月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诊,这对于基层医院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对于专家医院来讲,远程诊断这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可以减少非急诊患者的求诊人数,减轻医生问诊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医院的拥挤,再加上远程会诊所带来的医疗收入,以及对医院影响力的提升都有所促进,因而也广受欢迎。远程医疗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放射科、病理科、皮肤科等课室。但是,远程医疗在超声课室的应用相对起步晚,在此本文将介绍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国内外超声远程设备情况、以及超声远程的应用效果和国内的应用案例。
1 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
超声检查与X线,MRI,CT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检查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扫查手法,一个探头在一个医生的手上就像一副眼镜在一个人眼睛上一样,医生更习惯按照自己的扫描习惯,调整探头的扫描方位,选取扫描切面来诊断病人。如果借助超声远程,将A医生扫描的病人图像发送给B医生,让B医生来分析诊断,那么B医生一定会非常的谨慎,这就如同让B医生带着A医生的眼镜来走路一样,因为图像往往并不是B医生所习惯看到的图像,如果图像的信息量远远的低于B医生所期待的,那么远程会诊就会失败。A医生必须重新提供病人的超声图像,如此地重复扫描大大的降低了远程的效率和医生应用的信心,不利于超声远程的推广和发展。
目前,一些国内超声水平高的医院已经重视起超声远程规范化扫描的制定,例如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远程会诊中心提出了胎儿超声心动图远程会诊检查流程及基本切面的规范要求。文献[4]提出胎儿远程会诊所需的图像切面、存储要求、测量参数等具体规范,重点提出对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超声远程心动图检查,明确定义16幅必存动态切面图像和14幅必存静态图像的内容,规范了胎儿超声远程的操作方法,有效提高医生之间进行远程诊断的效率。超声扫描规范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超声远程的规范化也会发展起来,让不同地域的医生能在一个标准的扫描框架下,有效地传输超声数据,彼此接受对方的扫描图像,有效的完成超声会诊。
另一个解决此手法依赖性问题的途径是借助超声远程设备的特殊传输功能。比如传输的超声数据中携带着大量的机器原始参数,可以在专家处理端还原超声扫查的过程,重新调整扫描的机器参数和选取扫描的切面,按照专家的习惯重新定位病灶的位置,进行病灶的测量和分析,这样将极大地提高会诊的成功率。目前美国通用电气(GE)的RAWDATA[5]扫描技术即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从技术层面解决扫描手法依赖性问题。
2 国内外超声远程设备情况
超声远程设备按照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在线模式(也称同步模式),一种是离线模式(也称异步模式)。
所谓在线模式,就是申请端医生和处理端医生同时在线,实时的进行视频和音频的沟通。处理端医生可以实时看到申请端超声设备的动态图像,可以看到探头的扫查位置,可以和申请端医生进行通话交流,实时指导申请端医生调整探头的扫查位置,调整病人的,以及根据图像的质量来调整机器参数。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指导性强,互动性强,图像质量高;对双方的时间要求有约束性,缺乏灵活,在实际的应用情况比较难实现,因为专家医生日常工作时间紧张,会诊会占有太多的时间,时间成本提高,业内专家也有同样的顾虑[6]。
所谓离线模式,是指不需要处理端医生在线的等待,处理端系统自动接受申请端发送过来的病人二维超声图像或者三维容积数据,当图像或者数据传输完毕,处理端医生即可灵活安排时间完成会诊意见。此模式的特点是:
(1) 会诊时间灵活,对双方的时间约束弱,可实施性强;
(2) 离线发送过来的病人图像,专家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处理,准确率高;
(3) 可以归纳收藏病人的图像数据,进行后期统计分析,建立病例库。
超声远程设备按照会诊需要的医生人数,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至少两位医生共同来完成,另一类是借助机器人代替申请端医生,只需要处理端一位医生操作完成。第一类设备和常规会诊设备一样,两端设备可以视为两台计算机工作站,两端的医生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分工,申请端提出会诊申请,填写病人基本的情况和初步诊断。处理端医生根据收到的病人数据做出会诊建议,并反馈给申请端医生。第二类设备称为远程机器人辅助超声检查系统(简称机器人超声),它是借助于并行机器人技术[7],在申请端搭建多个机器人装置,覆盖病人待检查部位,机器人模拟医生手持常规超声探头,对病人进行超声扫查,控制机器人的是处理端的专家。此类设备的特点为可以大幅度的发挥专家的技术,保证超声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其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有三个:
(1) 处理端专家操作远端机器人所做动作的准确性。机器人需要施加合理的力度使探头在病人的皮肤上扫查,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机器人需要调整探头的位置,倾斜的角度,锁定部位处进行旋转和微小移动。
(2) 机器人动作的延迟。理想的系统坏境是处理端专家触发控制信号,机器人同步完成动作,超声设备实时反馈图像给专家。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机器人机械控制和电路控制环节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
(3) 超声图像传输的速度和质量。
比较两类设备,机器人超声的最大优点是真正的将专家的“眼睛”延伸,考虑超声检查对手法的依赖性强,这种远程超声技术更能达到预期的诊断效果。在机器人技术的带动之下,持探头机器人的机械控制涉及的机械难点会得到解决,系统的精确性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至于图像传输质量,文献[7]对图像传输中使用的图像压缩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采取的方法是:考虑人眼视觉的灵敏度,在粗略扫查,寻找感兴趣区域的过程中,使用有损压缩或高压缩比率的压缩技术,以提高传输的速率,而在找到感兴趣区域后进行仔细鉴别检查时,则采用无损压缩的压缩技术,以保证图像的质量。超声图像的失真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图像对比度的下降,一是图像噪声的干扰。对比度的调整将由专家来调整,因为系统自动的调整将影响专家的诊断。噪声多数是由于人体组织的不同密度而产生后场散射声场造成的,采用合适的滤波器参数可以达到降低噪声而不影响诊断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机器人超声将凭借其技术的优势得到快速的发展。
3 超声远程的应用优势及效果
超声远程的应用优势包括减少病人不必要的转院治疗、节约病人的就医时间和成本以及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8?10]。文献[11]介绍在急诊情况中应用超声远程缩短病人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大约3 h,既为救治急诊病人节约了高贵的“黄金”时间,又提升了急诊中救护车医护人员与医院手术室人员的交流效率, 所以文献中作者建议应将超声远程推广应用在高风险的孕妇和复杂性分娩等情况。
文献[7]将机器人超声应用在32例病例检查上,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分别为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连接(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和具备动态带宽384 Kb/s的卫星连接。设计病人完成常规的腹部扫查,包括肝脏、胰腺、门静脉、主动脉、膀胱、子宫或前列腺,脾脏等组织的扫查,并对通用的诊断数据(包括组织的大小,轮廓等)进行了记录。用远程超声会诊的方式与传统超声检查方式进行了对比,结论是:机器人超声检查出58例病变的38例,达到66%的检出率。对漏诊的病变分析如下:
(1) 根据病灶大小分为三类:7例是病灶小于0.4 cm,包括胆固醇沉着症,肾结石,胆囊息肉;8例是病灶在1 cm左右,包括血管平肌瘤,肾结石,肝脏血管瘤;4例病灶在1.5~3.8 cm之间,包括囊肿,固态肾包块,肝脏多个低回声病灶。
(2)根据导致漏诊的原因分为:8例是由于图像分辨率低,3例是由于扫描参数设置的不佳,7例是由于不充分的图像数据传输,1例是由于病人的扫查条件不好。
(3)其中12位病人有症状呈现,比如黄疸,发热等,远程超声可以诊断出其中的10位,达到83%检出率。
(4)另外,超声检查常见的扫描局限性,比如病人过胖,过瘦或者年龄大也是漏诊的固有原因。
4 国内超声远程的案例
近五年国内超声远程网络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医疗改革的取向。2012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让信息技术成为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内一些已经在远程医疗设备有一定技术积累的厂家也针对远程超声开展了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
开展超声远程的医院和机构也在逐年增加。典型的有以北京安贞医院牵头成立的胎儿超声心动图远程会诊中心[4],凭借在胎儿心脏的权威性,会诊中心帮助基层医院在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结构畸形和心脏异常等方面展开会诊工作。大连市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也都有各自的超声远程网络系统[12?13]。值得提出的是由上海长宁区卫生部门主导发起的“上海市长宁区超声远程诊断网络项目”[14]。该项目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依托成立了超声远程诊断中心,并与长宁区的10家社区卫生中心实现网络联接,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准的远程诊断服务,同时也节约了就诊时间和费用,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是超声远程的典型应用。
此外,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人民医院和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共同建立了基础医疗范畴内的超声远程省内医疗试点项目[15],采用“1+3+3”的拓扑模式,即“1”是指一家三级医院,也就是甘肃省人民医院,第一个“3”是指3家县级医院,包括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临洮县人民医院和岷县人民医院,另一个“3”是指3家乡镇卫生所,包括香泉镇中心卫生院、新添镇中心卫生院和闾井镇中心卫生院。据媒体报道,从2013年3月10日远程系统全面启动截止2013年5月15日,3家县级医院共完成37例会诊病例,3家乡镇卫生所共完成68例会诊病例,超声远程会诊不仅帮助当地病人及时的诊断疾病,为基层医生提供了诊断思路,也为上级医院减轻了负担。这种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治愈简单的病症,上级医院就专攻疑难、危重病症的模式正是中国整个医疗架构的理想资源分配形式。
5 结 语
本文介绍了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常见设备分类、应用效果和国内的远程案例。技术上,伴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远程设备必定会在技术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更快,更高质量的传输图像,也可能会加入可穿戴智能辅助设备;服务模式上,随着国家全方位立体化远程医疗体系的建设,超声远程会进入社区,为居民提供远程咨询医疗服务;市场推广上,国家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都在积极的推动远程医疗的覆盖面,探索这种模式下的收费标准,用以提高医疗单位主动服务的积极性,保证超声远程的经济效益和长足发展。可见,超声远程在未来的几年一定会有较快的发展,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超声远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中,李凌,蔡立羽,等.国内远程医疗的现状及展望[J].计算机工程,1999,25(5):3?5.
[2] 李军怀,周明全,耿国华.远程医疗的国内外现状及展望[J].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2,25(5):193?196.
[3] 杨勇,彭承琳.国外远程医疗发展近况[J].医疗卫生设备,2005,26(1):19?21.
[4] 何怡华.胎儿超声心动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 车轩.关怀就在身边:当基层医疗牵手超声远程医疗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1):173?174.
[6] 郭勇,何怡华.胎儿心脏超声远程会诊的经验及展望[EB/OL]. [2013?05?08]. http:///show/86604.shtml,
[7] DELGORGE Cecile, COURREGES Fabien, BASSIT Lama Al. A tele?operated mobile ultrasound scanner using a light?weight robot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 2005, 9(1): 51?58.
[8] EICHBAUM Quentin. Telemedicine and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J]. Donald School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9, 3(4): 11?15.
[9] DOWIE R, MISTRY H, YOUNG T. Cost implications of introducing a telecardiology service to support fetal ultrasound screening [J]. Telemed Telecare, 2008, 14(8): 421?426.
[10] ANDERSON G, NELSON?BECKER C, HANNIGAN E. A patient?centered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 by a university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 [J]. Obstet Gynecol, 2005, 105(1): 205?210.
[11] SU M, MA H, KO C, et al. Application of tele?ultrasound i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J]. Telemed JE Health, 2008, 14(8): 816?824.
[12] 佚名.市中心医院省内首先实施超声远程会诊[EB/OL]. [2013?06?24]. http:///shtml/bdcb/20130624/41619.shtml.
[13] 佚名.超声科远程会诊中心落成[EB/OL]. [2013?07?09]. http://www.tj?/jiuyi/Departments/newsinfo.aspx?id=4052&DepID=43.
[14] 佚名.GE医疗助力上海长宁区超声远程诊断网络建设[EB/OL].[2013?05?20].http:///13/0520/10/8VAF9远程医学范文4
1. 背景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共有1000 多张开放床位,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在苏北地区乃至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为适应医疗市场的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改善服务质量,医院从2002 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病人选医生”改革,划分医疗组,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并以此为契机推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改革后全院医务人员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工作热情高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幅度增长。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现代远程医学继续教育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创造了灵活、自主、便捷的学习机会,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 资料及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站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人员。
将资料按科室、类别、职称分类登记,并计算机录入,用Excel软件分类汇总,计算各类人员构成比。
3. 结果与分析
我们以不同职称和各类医务人员就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如表1 和表2 所示。
表1 2003年~2005年医院不同职务人员
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情况统计表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合计
初级 26 22 38 86
中级 42 48 118 208
高级 16 18 30 64
合计 84 88 186 358
表2 2003年~2005年各类医务人员
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情况统计表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合计
医疗类 20 26 32 78
护理类   22 70 106
医技类(包括药剂、检验、镜像等) 64 40 84 174
合计 84 88 186 358
统计和调查结果表明:
3. 1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接受远程教育模式
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络远程教育学习人数由84人上升至186人,尤其2005年人数增加明显,表明现代远程医学教育覆盖人数逐年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课程”的个性化教育服务[2],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相信随着对远程医学教育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会自觉地选择这种继续教育形式。
3. 2  中级职称人员是远程教育学习的主体
表1 表明,2003年~2005年中级职称人员参加远程教育占总人数的58.1% ,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50%上升至2005 年的63.4%。在医院,中级职称人员是各专业的技术骨干,他们在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具有相当的临床实践,也承担了大量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他们一方面迫切需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高理论、技术水平,优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对中级及以上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学分达25分/ 年,其中Ⅰ类学分至少达10分/ 年,因此,他们成为远程医学教育学习的主体。
3. 3  医技、护理人员参加网络教育的人也逐步提高
表2 表明,医疗、护理、医技三类人员中,医技类人员占全体的48.6%,护理人员由2004年占25%上升至2005年的37.6%,医技人员主要包括药剂、检验、影像等辅助检查部门卫生技术人员。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医院门诊量和住院病人大幅度增加,医技科室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工作强度也大大增强。另外医技科室本身各专业领域内学术活动较少,他们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的机会相对较少,且在学分管理上与临床医师要求一样,他们主要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取得Ⅰ类学分。与医技类卫生技术人员一样,护理人员参加网络教育的比例也逐步提高,仅次于医技类人员。
4. 思考及体会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以其灵活性、信息量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2],而且更适宜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学习,已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效继续教育形式。
4. 1  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
通过对继续医学教育政策的宣传和好医生网站远程教育的有效开展,广大卫生技术人员逐步确立了终生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并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和学习手段。在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上,有些人重视学分的获得,忽视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流于形式,失去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真正意义。经卫生部批准的现代远程医学教育项目非常重视适应多层面的需求,项目内容包括基础医学、护理、药学等,一级学科覆盖率达100 %。在众多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完成学分,使自己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从实际出发更新观念,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发展[3]。
4. 2  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途径
现代远程医学教育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信息来源丰富,知识更新迅速,各学科医学知识内容充实、观点新颖,卫生技术人员不仅可以获取医学各专业全面的信息和资料,还可以了解相关最新医学动态。远程医学教育中,卫生技术人员自己选择符合需要的学习内容,掌握学习进度,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还给许多学习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参加远程医学教育,解决了过去仅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获得Ⅰ类学分的难题,同时节省了大量学习经费和时间,成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一条有效捷径。
4. 3  促进卫生技术人员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在许多领域,尤其是跨学科研究更要求对信息有相当程度的占有、控制和处理能力。个人的信息能力、信息行为将极大地影响着科研人员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对每一个人来说越发重要[4]。卫生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继续医学教育接触到网络,他们可以学习应用网络搜索以获得更多信息,对提高医务人员的信息素质有重大意义。同时,医学科学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复杂的科学,“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提出更全面的要求[5]。通过网络继续医学学习,有利于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扩展临床医生知识面,培养和丰富创造性思维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
4. 4  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达标要求
通过参加好医生网站学习,卫生技术人员通过网上注册、学习、考试,授予相应学分,累计最高Ⅰ类学分15分/年/人。根据近三年统计,由于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我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合格率达90%以上,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5. 展望
远程教育在我国仍处起步阶段,其在医学继续教育方面的应用仍需实践和探索。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孟群副司长指出“远程医学教育不是万能的”,尽管远程教育具有不受地域、时间、空间限制,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知识更新迅速,有丰富的表现力,但仍存在自身缺陷,表现为师生缺乏情感交流,而且部分医学知识、技能难以实行远程教育方式。远程医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前途光明,但要经过一定的发展历程,积累经验,创造管理模式,制定相关的规定,使其规范化、合理化的运行。我们坚信,现代远程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必将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事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亚清,曾思恩.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推进医学继续教育发展[J ] . 卫生职业教育,2005 ,23 (18) :55256
[2]薛海东.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 ] .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 ,12 (1) :79281
[3]王定妹,陈敏怡,许小幸,等. 医院实施继续医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 ] . 继续医学教育,2005 ,19 (6) :23225
[4]彭曼华. 新世纪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探讨[J ]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 ,15 (1) :53254远程医学范文5
关键词 研究生学位论文 网络评审系统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ase on Dissertation Remote
Network Assess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TCM
WAN Zhiqiang[1], ZHANG Haomin[1], WEN Hongjuan[1], ZHANG Lili[1], SHAO Shuai[2], WANG Hongfeng[1]
([1]Graduat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2]Medicin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d student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the dissertation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changed, and scope of the study has been expanded. Take X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does not be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area, widely involv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clinical medicine, nursing, literature, chemistry, management and some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X University invited many professors of other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in 2014,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ng review cycle, high management costs, and inefficiency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we need to design an easy to use and high security system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Key words dissertation; network assessment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X大学2014年度共有368人申请博硕学位,学位论文评阅工作量相对较大。由于中医药专业在X省高校、科研院所分布不均匀的局限性,X大学论文送审以省外院校及科研院所为主。
1 中医药院校学位论文评审的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且中医药大学以外的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发展与中医药院校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论文评审很难在省内找到一定数量的评阅专家。论文评审需要送到省外高校,近五年来,X大学论文送审院校主要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
中医药院校的专业领域较为独特,随着近年来交流的不断增进,中医药相关学科专家数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总量是小的。地理位置相近的各院校之间的指导教师大多互相熟识。论文评阅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人情分,不太好意思提出尖锐的看法,也很少会给论文不通过。因此,作为研究生学位部门管理人员,亟需寻求一个更为合理的、有效的论文评价方法。
2 传统论文评阅的弊端
2.1 评审过程繁琐
传统学位论文评阅的方法主要是,X大学随机抽取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将抽到的论文隐去作者和导师信息,编号,记录好编号对应的作者,将论文送至复印社打印。提前与送审院校研究生处联系,将打印好的论文邮寄至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领取论文,按论文方向将论文分发至各院系,各院系研究生秘书将论文发放至相关专业专家评阅,专家评阅论文后返给各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返回所在学校研究生处学位办,学位办将评审完毕的论文评阅意见书邮寄回X大学研究生处。整个工作十分庞大而复杂。很多学校大多只接收5~7所院校论文,邮寄的论文如涉及专业过多,或涉及专业在不同校区、不同医院过多,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论文。特别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论文评阅意见书返回延误。加上往返快递时间,一般最快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②
2.2 论文评审费用高
送审论文需要印刷,1本硕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在50元左右,1本博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为100元左右,邮寄费用大概在每本10元左右,管理费在每本50元左右。这些费用占论文评审费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花费巨大。③
2.3 论文评审时间集中,工作压力大
从全国中医药院校看,学生多在3月份提交论文,很多导师在提交论文前,会临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尽管学校有论文提交截止时间,但碍于导师情面,很多学生要在3月底才能提交论文。由于每个学校都需要将研究生的论文送到外校审阅,且各个学校发放论文评阅意见书的时间都为四五月,这一期间,全国的研究生处工作都比较繁忙。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大量的论文。特别是很多学校同时接收10余所、甚至更多院校的论文,这无疑加大了高校研究生处学位办的工作压力。因此,学校在选取发放盲审论文比例时,不太放心选取过多学生的论文,怕给自己、给他人造成工作负担。由此可看出,这种工作方法,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束缚了学校发放论文的热情。
3 采用网络评审的优势
3.1 网络评审简介
现代计算机快速发展为网络评审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网络评审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利用互联网将更多的相关领域专家纳入论文评审专家行列,且学生的论文可以快速呈现到专家面前,同时,利用WEB程序开发技术,④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论文评阅方法。最大限度地对论文保密、对评阅专家信息保密,较传统评审方法更安全、更有效、更快捷。
3.2 网络评审节省资源,降低费用
传统评审方法,需要将送审的论文印刷,邮寄至送审单位(多为外省份)。通过快递公司邮寄论文,通过快递公司取论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采用网络审阅,环保、快速、省心,优势明显。
3.3 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基础材料收集好,只需给评阅专家网址(或二维码)、账户、密码,专家即可在网络端审阅论文,不受办公环境制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⑤
3.4 提前知道评审结果,便于安排答辩
专家审阅论文过程中,可随时提出评审意见,待论文评阅完成后提交论文评阅结果,学生收到评阅反馈意见后可及时修改论文,管理单位可随时了解评阅情况,以尽快通知各学科、各学院,各学院可根据反馈结果合理安排答辩时间。
3.5 建立评审专家库
网络评审经过几年发展,管理单位可对评审专家建立评审专家库。今后,管理部门可直接与专家交流、沟通,不再走传统的研究生处、各学院研究生秘书、专家这一繁琐的工作流程,直接同专家面对面建立关系,评阅论文。专家库的建立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选取更多院校、更合适的专家评审论文。
3.6 利于数据分析,指导管理者调整政策
网络评阅论文,数据更容易分析,管理者可清晰、直观掌握各年度论文评阅情况,有利于论文评阅工作的总结,及时调整下一年度的论文评阅工作方法和思路。
4 网络评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年龄大的专家不习惯
年龄大的专家接触网络相对偏少,对网络评审工作还不适应。这要求我们开发更为清晰、便捷的网络论文评审系统。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如不习惯网络评阅,可在线打印学生论文及论文评阅意见书。
4.2 电子版论文暂不能实现快速标注服务
纸质版论文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标注,网络评阅论文暂时无法随意标记。目前可采取在线打印的方案解决,未来尽快实现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网络标注服务。
4.3 网络评阅论文对软硬件有一定要求
网络评阅论文对专家使用的电脑系统、浏览器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兼容性还不够完善。论文评阅使用说明书的编写上,尽可能地把所有能考虑到的问题汇总编入。
4.4 培养用户习惯
目前国内采用网络评阅论文的学校还非常少,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尚处于未开发阶段。X大学尚未接到网络送审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论文。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的评审专家,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网络评审。
4.5 电子支付
专家评阅论文后,填写论文评阅专家费用领取单,由X大学研究生处学位办审核无误后直接支付。目前正与技术人员协作开发,争取未来可通过支付宝应用来支付评审费。
4.6 网上签名和盖章
网上签名已无技术障碍,电子盖章相对困难。目前的想法是,在线打印后,盖章,传真回X大学研究生处。
远程网络论文评审工作才刚刚起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未来,论文评审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快捷、安全、有效。
通讯作者:王洪峰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40204070YY)
注释
① 张德勤,龚道华,杨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网上评阅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34-37.
② 封旭红.学位论文盲审区域合作的实践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22-25.
③ 吕向前.研究生学位上评审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3(6):27.远程医学范文6
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成立于1998年,2006年根据省政府及卫生厅的指示精神启动了山东省远程医学惠民工程,加大了对中心的建设力度。到目前为止,中心已经对口援建了省内外180家联网医院,包括2008年援建北川县,对震后临时医疗机构和新建县人民医院投入了建设支持;2011年,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的具体部署,省远程医学中心又援建新疆喀什地区4个县的县医院,分别是疏勒、英吉沙、岳普湖和麦盖提,这4个县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十分落后,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基本由国家、自治区和山东省援助或资助;2012年中心将援建青海省海北州,将远程诊疗的触觉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为对口援建医院提供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远程心电图传输、远程医学影像传输、远程病理会诊和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医学帮助,切实缩小了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差距,将山东省立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了边远基层地区的医疗诊断水平和质量。
远程医疗提升基层医院技术水平
1. 基于云平台的远程医疗网
为规范远程医疗的工作流程,中心建设了远程医疗网作为其官方网站。“我们的网络是基于云平台的理念而建设的,在远程医疗网络里,联网医院分别设为三级、二级和一级,用层级辐射的方式来构建远程医疗平台。”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主任张喜雨介绍说,“省医学中心建设一级平台,辐射到地级分中心;地级分中心再建设二级网络平台,辐射到下面的县医院;县医院建设三级网络平台,辐射基层的乡镇卫生院。这些医院共享一个数据库,既有公有云又有私有云,这样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医疗资源,将小病留在乡镇等基层医院解决;疑难病症集中到市三级医院获得诊治。”
据张喜雨介绍,目前省远程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两个地级分中心,一个是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个是泰安中心医院,还有其他一些地区的地级分中心也在相继建设中。
同时,由于县医院建设资金有限,无法实现数据本地、异地备份,省远程医学中心还利用自身的服务器、存储等资源为县医院开设了数据托管服务,县医院的医疗数据会在相对空闲时间内自动备份到省远程医学中心,即实现了数据异地备份,也实现了数据安全保护与托管。
2. 24小时内解决远程会诊申请
在远程医疗网上,记者可以实时看到联网医院提交的远程会诊申请,有临床会诊和影像会诊等各类需求。一般每天会有15~20例会诊申请,有时会高达25例以上。而不论多少例申请,中心都尽量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具体流程是:联网医院提交申请,中心总服务台和申请医院指定的专家进行电话沟通,请专家到远程医学中心进行会诊并出具诊断建议。
“除了远程会诊,我们中心还通过远程医疗网开展远程医疗教育、区域临床检验、远程电子病历、远程家庭监护和远程重症监护等多种医疗服务,目前还可以实现远程挂号、远程会诊和远程转诊转院等操作。”张喜雨说,“现在省远程医学中心的远程会诊网络和卫生应急指挥网已经联网,将有助于重大疫情和应急医疗救助的患者实施紧急诊治和远程会诊。”
3. 远程遥控数字病理切片会诊
省远程医学中心是卫生部病理远程会诊试点省级中心。在远程病理会诊中,张喜雨现场与五莲县人民医院进行了远程互联,向记者演示了远程遥控数字化病理切片的诊断。通过远端的遥控,中心不仅可以做到远程病理切片的诊断,还可以遥控对方的病理显微镜,进行如物镜转换、放大倍数、玻璃片移动和灯光调节等操作,效果非常震撼。
“病理科的远程会诊可以极大地提高下级医院的诊断水平,在这方面我们也已经进行过多次会诊。下一步我们将会在联网医院部署远程移动查房,从源头上减少医疗事故和差错,帮助基层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张喜雨说。
4. 移动式远程巡诊工作站实现远程查房与重症监护
未来,中心将在联网医院中部署远程移动查房和远程重症监护项目。在这个项目中,移动式远程巡诊工作站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省远程医疗中心的走廊上就摆着这样一台移动式远程巡诊工作站,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
据张喜雨介绍,这台移动式远程巡诊工作站总价值约30万元,配备高清摄像头、专业医用显示器、无线网络接收器及交互式电子病历系统等高端配置。还可以通过软件将平板电脑、PDA移动终端与巡诊工作站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远程操控。助手现场为记者演示了平板电脑与巡诊工作站屏幕的远程互动。也就是说,将来无论把远程巡诊车摆放在任何一个病区或任何一家基层医院,中心的专家都可以手持平板电脑对巡诊工作站所装载的系统进行远程遥控,实现工作站屏幕与远端屏幕的实时互动,对患者进行远程查房和诊治。
“将来我们要将移动式远程巡诊工作站推广到基层医院中,真正实现远程移动查房和远程会诊相结合。这个项目将有效延伸远程医疗的触角,避免基层医院由于诊断水平有限而造成的诊断错误或用药不合理现象。”张喜雨说。
远程医疗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省远程医学中心发展的这十几年中,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对于远程医疗目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张喜雨坦言:“信息标准和质控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远程医疗开展起来就会很难。”
1. 信息标准不统一
其实,信息标准问题不只是远程医疗,也是国内医疗信息化面临的最大难点所在。虽然我国制定了部分信息的标准化规范,但标准宽泛、更新缓慢等问题还是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另外,各医疗IT供应商的产品种类繁多,一些不符合信息标准的产品也造成医院信息系统的种种乱象。
“我认为,各地应该设有自己的信息标准主管部门,来负责定期实时更新标准。还要设置企业的准入制度。这方面可以参照IHE测试,从一个系统的每一个角色开始,一步步做起。”张喜雨说。
2. 信息的质量控制很重要
现在很多地区和医院都在部署远程医疗,但远程医疗的准入制度是什么?恐怕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抱有疑惑。有人说我们医生用QQ软件与专家沟通;有人说我们的远程会议也可以进行会诊,那么这些方式究竟能否纳入到远程医疗的范畴中来呢?
针对这个问题,张喜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质控的重要性不亚于执行标准。我感觉远程会诊的技术标准、准入制度一定要提高一个层面,如果QQ沟通、截屏传输也可以算作远程医疗的话,那么远程会诊则无标准可言。”
一般来说,远程会诊是基于特殊的、疑难病症而开展的诊治,如果图像不清晰,那么专家也无法鉴别。所以远程会诊的信息一定要是原始数据,才能支持远端的分析和会诊,信息的质量控制是头等重要的事。
3. 将远程会诊收费纳入医保报销
目前的远程医疗还处于发展阶段,要让患者、医生和医院都满意,才能在这三方的支持下获得全方面发展。而现在,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仅仅向基层医院收取部分专家费,有的基层医院甚至是免费为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这些费用远远难以维持中心运转。
“所以,目前远程医疗发展受阻也存在机制的原因。应该把远程医疗纳入到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范畴中,并且将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探索适应远程医疗发展的长效机制,远程医疗才能得到顺利发展。”张喜雨说。
4. 实现纵向的信息化建设
在当前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以HIS、EMR、LIS和PACS等系统为中心的横向建设相当完善。“但现阶段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非常缺乏纵向的延伸,而只有纵向的信息系统、纵向的数据整合才能对医院的诊疗水平有所提高。”张喜雨说,“以EMR为例,如果能实现纵向的EMR共享,那么将某一种疾病在乡镇医院、县医院、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中的所有数据整合起来,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这才是医疗数据的真正价值。所以下一步的区域信息化建设,必将是基于横向建设的纵向信息化发展,这才能提高整个医学的专业水平。”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2015卫计委公布临床医学病历书写规范第一章 基本要求  第一条 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二条 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第三条 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四条 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复写的病历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计算机打印的病历应当符合病历保存的要求。  第五条 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第六条 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第七条 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的责任。  第八条 病历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书写,并由相应医务人员签名。  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应当经过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  进修医务人员由医疗机构根据其胜任本专业工作实际情况认定后书写病历。  第九条 病历书写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日期和时间,采用24小时制记录。  第十条 对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  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告知患者近亲属,由患者近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及时记录。患者无近亲属的或者患者近亲属无法签署同意书的,由患者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关系人签署同意书。  第二章 门(急)诊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第十一条 门(急)诊病历内容包括:门(急)诊病历首页、(门(急)诊手册封面)、病历记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  第十二条 门(急)诊病历首页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门诊手册封面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或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第十三条 门(急)诊病历记录分为:初诊病历记录和复诊病历记录。  初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阳性体征、必要的阴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意见和医师签名等。  复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病史、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处理意见和医师签名等。  急诊病历书写就诊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第十四条 门(急)诊病历记录应当由接诊医师在患者就诊时及时完成。  第十五条急诊留观记录:是急诊患者因病情需要留院观察期间的记录,重点记录观察期间病情变化和诊疗措施,记录简明扼要,并注明患者去向。抢救危重患者时,应当书写抢救记录。门(急)诊抢救记录书写内容及要求按照住院病历抢救记录书写内容及要求执行。  第三章 住院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第十六条 住院病历内容包括:住院病案首页、入院记录、病程记录、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病危(重)通知书、医嘱单、辅助检查报告单、体温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等。  第十七条 入院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获得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归纳分析书写而成的记录。可分为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  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应当于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  第十八条 入院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一)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入院时间、记录时间、病史陈述者。  (二)主诉:是指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三)现病史:是指患者本次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应当按时间顺序书写。内容包括: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后诊疗经过及结果、睡眠和饮食等一般情况的变化,以及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资料等。  1.发病情况:记录发病的时间、地点、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原因或诱因。  2.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或加剧因素,以及演变发展情况。  3.伴随症状:记录伴随症状,描述伴随症状与主要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4.发病以来诊治经过及结果:记录患者发病后到入院前,在院内、外接受检查与治疗的详细经过及效果。对患者提供的药名、诊断和手术名称需加引号(“”)以示区别。  5.发病以来一般情况:简要记录患者发病后的精神状态、睡眠、食欲、大小便、体重等情况。  与本次疾病虽无紧密关系、但仍需治疗的其他疾病情况,可在现病史后另起一段予以记录。  (四)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等。  (五)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  1.个人史:记录出生地及长期居留地,生活习惯及有无烟、酒、药物等嗜好,职业与工作条件及有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有无冶游史。  2.婚育史、月经史:婚姻状况、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有无子女等。女性患者记录初潮年龄、行经期天数、间隔天数、末次月经时间(或闭经年龄),月经量、痛经及生育等情况。  3.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健康状况,有无与患者类似疾病,有无家族遗传倾向的疾病。  (六)体格检查应当按照系统循序进行书写。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般情况,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头部及其器官,颈部,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腹部(肝、脾等),直肠肛门,外生殖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等。  (七)专科情况应当根据专科需要记录专科特殊情况。  (八)辅助检查:指入院前所作的与本次疾病相关的主要检查及其结果。应分类按检查时间顺序记录检查结果,如系在其他医疗机构所作检查,应当写明该机构名称及检查号。  (九)初步诊断:是指经治医师根据患者入院时情况,综合分析所作出的诊断。如初步诊断为多项时,应当主次分明。对待查病例应列出可能性较大的诊断。  (十)书写入院记录的医师签名。  第十九条 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是指患者因同一种疾病再次或多次住入同一医疗机构时书写的记录。要求及内容基本同入院记录。主诉是记录患者本次入院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现病史中要求首先对本次住院前历次有关住院诊疗经过进行小结,然后再书写本次入院的现病史。  第二十条 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出院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出院时间、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情况、出院诊断、出院医嘱、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一条 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死亡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死亡时间、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二条 病程记录:是指继入院记录之后,对患者病情和诊疗过程所进行的连续性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会诊意见、医师分析讨论意见、所采取的诊疗措施及效果、医嘱更改及理由、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  病程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一)首次病程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书写的第一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的内容包括:病例特点、拟诊讨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  1.病例特点:应当在对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和整理后写出本病例特征,包括:阳性发现和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和体征等。  2.拟诊讨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根据病例特点,提出初步诊断和诊断依据;对诊断不明的写出鉴别诊断并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诊治措施进行分析。  3.诊疗计划:提出具体的检查及治疗措施安排。  (二)日常病程记录:是指对患者住院期间诊疗过程的经常性、连续性记录。由经治医师书写,也可以由实习医务人员或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但应有经治医师签名。书写日常病程记录时,首先标明记录时间,另起一行记录具体内容。对病危患者应当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书写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是指上级医师查房时对患者病情、诊断、鉴别诊断、当前治疗措施疗效的分析及下一步诊疗意见等的记录。  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补充的病史和体征、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的分析及诊疗计划等。  主治医师日常查房记录间隔时间视病情和诊疗情况确定,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等。  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查房的记录,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等。  (四)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是指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对确诊困难或疗效不确切病例讨论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参加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等。  (五)交(接)班记录:是指患者经治医师发生变更之际,交班医师和接班医师分别对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进行简要总结的记录。交班记录应当在交班前由交班医师书写完成;接班记录应当由接班医师于接班后24小时内完成。交(接)班记录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交班或接班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交班注意事项或接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六)转科记录:是指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转科时,经转入科室医师会诊并同意接收后,由转出科室和转入科室医师分别书写的记录。包括:转出记录和转入记录。转出记录:由转出科室医师在患者转出科室前书写完成(紧急情况除外);转入记录:由转入科室医师于患者转入后24小时内完成。转科记录内容包括:入院日期、转出或转入日期,转出、转入科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转科目的及注意事项或转入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七)阶段小结:是指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由经治医师每月所作病情及诊疗情况总结。阶段小结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小结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交(接)班记录、转科记录可代替阶段小结。  (八)抢救记录:是指患者病情危重,采取抢救措施时作的记录。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内容包括: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及措施、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称等。记录抢救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九)有创诊疗操作记录: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各种诊断、治疗性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等)的记录。应当在操作完成后即刻书写。内容包括:操作名称、操作时间、操作步骤、结果及患者一般情况,记录过程是否顺利、有无不良反应,术后注意事项及是否向患者说明,操作医师签名。  (十)会诊记录(含会诊意见):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其他科室或者其他医疗机构协助诊疗时,分别由申请医师和会诊医师书写的记录。会诊记录应另页书写。内容包括申请会诊记录和会诊意见记录。申请会诊记录应当简要载明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的理由和目的,申请会诊医师签名等。常规会诊意见记录应当由会诊医师在会诊申请发出后48小时内完成,急会诊时会诊医师应当在会诊申请发出后10分钟内到场,并在会诊结束后即刻完成会诊记录。会诊记录内容包括:会诊意见、会诊医师所在的科别或者医疗机构名称、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申请会诊医师应在病程记录中记录会诊意见执行情况。  (十一)术前小结:是指在患者手术前,由经治医师对患者病情所作的总结。内容包括简要病情、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名称和方式、拟施麻醉方式、注意事项,并记录手术者术前查看患者相关情况等。  (十二)术前讨论记录:是指因患者病情较重或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前在上级医师主持下,对拟实施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所作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案、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参加讨论者的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讨论日期、记录者的签名等。  (十三)麻醉术前访视记录:是指在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医师对患者拟施麻醉进行风险评估的记录。麻醉术前访视可另立单页,也可在病程中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案号,患者一般情况、简要病史、与麻醉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拟行手术方式、拟行麻醉方式、麻醉适应证及麻醉中需注意的问题、术前麻醉医嘱、麻醉医师签字并填写日期。  (十四)麻醉记录:是指麻醉医师在麻醉实施中书写的麻醉经过及处理措施的记录。麻醉记录应当另页书写,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术前特殊情况、麻醉前用药、术前诊断、术中诊断、手术方式及日期、麻醉方式、麻醉诱导及各项操作开始及结束时间、麻醉期间用药名称、方式及剂量、麻醉期间特殊或突发情况及处理、手术起止时间、麻醉医师签名等。  (十五)手术记录:是指手术者书写的反映手术一般情况、手术经过、术中发现及处理等情况的特殊记录,应当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特殊情况下由第一助手书写时,应有手术者签名。手术记录应当另页书写,内容包括:一般项目(患者姓名、性别、科别、病房、床位号、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手术日期、术前诊断、术中诊断、手术名称、手术者及助手姓名、麻醉方法、手术经过、术中出现的情况及处理等。  (十六)手术安全核查记录:是指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病人离室前,共同对病人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麻醉及手术风险、手术使用物品清点等内容进行核对的记录,输血的病人还应对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应有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核对、确认并签字。  (十七)手术清点记录:是指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术中所用血液、器械、敷料等的记录,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手术清点记录应当另页书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术中所用各种器械和敷料数量的清点核对、巡回护士和手术器械护士签名等。  (十八)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是指参加手术的医师在患者术后即时完成的病程记录。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简要经过、术后处理措施、术后应当特别注意观察的事项等。  (十九)麻醉术后访视记录:是指麻醉实施后,由麻醉医师对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情况进行访视的记录。麻醉术后访视可另立单页,也可在病程中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案号,患者一般情况、麻醉恢复情况、清醒时间、术后医嘱、是否拔除气管插管等,如有特殊情况应详细记录,麻醉医师签字并填写日期。  (二十)出院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患者此次住院期间诊疗情况的总结,应当在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日期、出院日期、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诊断、出院情况、出院医嘱、医师签名等。  (二十一)死亡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死亡患者住院期间诊疗和抢救经过的记录,应当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入院日期、死亡时间、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重点记录病情演变、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等。记录死亡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二十二)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是指在患者死亡一周内,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记录者的签名等。  (二十三)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是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病重(病危)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应当根据相应专科的护理特点书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床位号、页码、记录日期和时间、出入液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护士签名等。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第二十三条 手术同意书:是指手术前,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拟施手术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手术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经治医师和术者签名等。  第二十四条 麻醉同意书:是指麻醉前,麻醉医师向患者告知拟施麻醉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麻醉意见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术前诊断、拟行手术方式、拟行麻醉方式,患者基础疾病及可能对麻醉产生影响的特殊情况,麻醉中拟行的有创操作和监测,麻醉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麻醉医师签名并填写日期。  第二十五条 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是指输血前,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输血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输血的医学文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案号、诊断、输血指征、拟输血成份、输血前有关检查结果、输血风险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医师签名并填写日期。  第二十六条 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是指在实施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前,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检查、治疗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特殊检查、特殊治疗项目名称、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患者签名、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七条 病危(重)通知书:是指因患者病情危、重时,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并由患方签名的医疗文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目前诊断及病情危重情况,患方签名、医师签名并填写日期。一式两份,一份交患方保存,另一份归病历中保存。  第二十八条 医嘱:是指医师在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医嘱单分为长期医嘱单和临时医嘱单。  长期医嘱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页码、起始日期和时间、长期医嘱内容、停止日期和时间、医师签名、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签名。临时医嘱单内容包括:医嘱时间、临时医嘱内容、医师签名、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签名等。  医嘱内容及起始、停止时间应当由医师书写。医嘱内容应当准确、清楚,每项医嘱应当只包含一个内容,并注明下达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医嘱不得涂改。需要取消时,应当使用红色墨水标注“取消”字样并签名。  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下达口头医嘱。因抢救急危患者需要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医师应当即刻据实补记医嘱。  第二十九条 辅助检查报告单:是指患者住院期间所做各项检验、检查结果的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报告日期、报告人员签名或者印章等。  第三十条 体温单为表格式,以护士填写为主。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室、床号、入院日期、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日期、手术后天数、体温、脉博、呼吸、血压、大便次数、出入液量、体重、住院周数等。  第四章 打印病历内容及要求  第三十一条 打印病历:是指应用字处理软件编辑生成并打印的病历(如Word文档、WPS文档等)。打印病历应当按照本规定的内容录入并及时打印,由相应医务人员手写签名。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打印病历应当统一纸张、字体、字号及排版格式。打印字迹应清楚易认,符合病历保存期限和复印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打印病历编辑过程中应当按照权限要求进行修改,已完成录入打印并签名的病历不得修改。  第五章 其他  第三十四条 住院病案首页按照《卫生部关于修订下发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卫医发〔2001〕286号)的规定书写。  第三十五条 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4年卫生部令第35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咋样找回医学考试网密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