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痛感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疼痛感比以前强很多出了问题?

痛觉是我们普遍存在的感觉,也是我们不希望的感觉,感到疼痛并不好受。然而世界上确实有一部分人是感受不到痛觉的,无论他们是被磕了碰了,还是打针、摔跤、骨折,甚至烧伤、断肢、烫伤等等,他们都感觉不到疼痛。因此,当危险来临时,他们也无法感知,自然也没有办法做出应对,只能硬生生地接受危险和伤害。所以,痛疼固然让人讨厌,但是疼痛作为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保护我们远离伤害的一种办法,尽管疼痛给人的感觉并不好受。那么,对于那些没有痛感的少数人,他们的无痛人生是什么样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没有痛感?一、无痛人与先天性无痛症下面举一个无痛人的例子和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没有痛感。如英国《每日邮报》上,有这样一个无痛人的故事,说的是印度的一对姐弟,在家玩游戏时,将对方的手指当作食物吃掉了。事后,尽管伤口不忍直视,但是他们却都没有哭闹,仅仅是因为感觉不到疼痛。送医院后,医生将他们确诊为先天性无痛症,正是这种罕见性的疾病剥夺了一部分人的痛觉。先天性无痛症,也叫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是以损害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为主的一大类遗传性疾病的统称。这类疾病的患病原因大都和基因有关,可导致无痛症的基因有很多种,可以是显性遗传或者隐形遗传的任何一种,不过主要是FAM134B和SCN9A。目前为止,这类无痛症,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尽可能地保护患者少受伤害。并且有无痛症的患者有的还会伴随着无汗症,也就是无痛无汗症,属于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IV型。这种疾病比普通的无痛症要少很多,全球发病率约为十亿分之一,意味着全球的患者可能都不超过十个,非常罕见。比如,国内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患有无痛无汗症的浙江男孩,这种疾病让他具有排汗障碍,并且感受不到疼痛。无汗无痛带来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他只能生活在24~26℃的温度中,否则他就会高烧不退,危及生命;另一个是因为感受不到疼痛,所以他很容易伤害自己,比如,被蚊子咬了,他就会不停的挠,挠到满身鲜血也很难控制。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没有痛觉并不是什么好事。二、痛觉——远离伤害的信号痛觉的消失,一方面让我们的防御机制失灵,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危害而不自知;另一方面,我们也很容易伤害自己而无感觉,没有疼痛,我们可能会遭遇更多的危险和伤害。事实上,我们的身体正是通过这种不美好的痛感告诉我们远离危险和伤害。有的时候,身体上一些地方出了问题,我们要过很久才能发现,就是因为有些器官或者部位不会喊疼,默默承受痛苦而不言语。所以,我们经常会忽略一部分潜在的健康危险,比如牙病,牙是坚硬的,所以如果是牙内部发生牙蛀,牙外部却没有什么痛觉,所以我们就不知道牙齿出问题了;还有牙神经坏死,感觉不到疼痛,牙蛀却没有停止发展,我们就认为没事了,等到发现的时候,可能整颗牙都需要换掉了。一些癌症也是,一发现就是晚期,就是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没有显著的痛感,所以人们就很难发现自己患癌症了。而在临床上,对有些病症的治疗,医生们有时候并不建议使用止疼药,因为疼痛有利于医生更好地发现疾病的症状,从而对症治疗。所以,痛觉除了可以提示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外部伤害,还可以告诉我们身体哪里出问题了,身体感受到痛觉,就更加容易引起我们对自己身体的重视。反过来,我们就能知道无痛症患者没有痛感也不会快乐,因为他们无法接收到来自疼痛的警告,所以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并且,如果他们的身体生病了,他们也很难感受到生病的疼痛,这对于发现他们患病了是不利的。三、有害疼痛与止疼药研发到此,我们知道疼痛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但不是所有的痛都有价值,比如折磨女孩的痛经、老人的颈肩腰腿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过度的癌性痛等。这些痛苦也有提示身体出问题的功能,但是它们过度了,这些过度的疼痛让我们感到痛苦,这些多余的疼痛是让人想要逃避的。并且这些疼痛还会导致人体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和自主神经紊乱等健康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3个人被各种慢性疼痛所困扰,所以有必要减少这些让人们痛苦的、还会带来健康问题的疼痛。为了解决折磨很多人的慢性疼痛问题,人们一直在研究各种有效的止痛药。而上述无痛患者的治疗和研究,给了科学家们启发,可以从导致无痛症的基因中获取研究止疼药的灵感和方向。经过科学家对多位无痛症患者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有利于新型止疼药开发的SCN9A基因,该基因发生突变时,与人们感受疼痛有关的Nav1.7钠通道就会发生堵塞,然后人们就会失去感受疼痛的能力。这种基因突变引起的痛觉丧失,不会影响智力和温度、压力、运动感知等感觉能力。也就是说,如果研制的新药可以抑制Nav1.7钠通道,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止疼效果,还可以减少副作用。基于此研究,在过去的10多年中,各大制药公司针对Nav1.7钠通道,尽可能地研发新型止痛药。到如今,有很多药品经过临床测试,显示出比较好的止疼效果,这意味着很多受疼痛折磨的患者有更多的止疼办法。并且随着相关研究的进展,人体中与痛觉形成相关的基因也不断地被发现。比如,2015年发现的变异基因PRDM12,可以让特定的神经元不能形成,阻止了痛觉纤维向大脑发送疼痛信号,从而不利于疼痛的感受。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多个与痛觉缺失有关的基因,这既有利于止疼药的研发,也有利于了解无痛症患者的病因和找出治疗办法,从而给予无痛症患者更多治疗的可能。总之,疼痛对于人类而言,有利有弊,不可或缺,人们不能接受无痛的世界,需要疼痛保护自己;但人们也没有必要承受更多疼痛带来的痛苦和潜在的健康威胁。所以,有必要研究出更多的止疼科学手段,同时,也要密切关注那些无痛症患者的痛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被无痛和过度疼痛折磨的人,都可以免受疼痛的困扰,获得健康和快乐。PS:了解有关“pain perception(痛觉)”的更多国外最新研究,可以扫码查看。关注微信公众号“密泰尔学堂”,纵览世界名校英文原版课程!
  说起精神疾病中最典型的疾病,相信多数人会说抑郁症,没错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抑郁症了,这种疾病在多数患者的群体中最先体现出来的其实并不是心理症状,而是躯体症状,往往躯体性症状表现并不少见。  在患者的群体中有过抑郁症的躯体表现或者是正在经历躯体表现的,占据了一半以上,甚至对于不少潜在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去医院就诊的时候只是想治疗自己身上的一些莫名其妙的躯体疼痛。  简单来说并不是只有心里上的问题才是抑郁症的表现,有的时候身体上出现的莫名疼痛,也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抑郁症会有哪些比较常见的躯体症状!  1、胸口莫名其妙的疼痛:通常情况下,我们胸口出现一些不适感或是明显疼痛感的时候,你去医院检查医生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抑郁症,而想到的是胸口位置的心脏或者是肺腑是否出现了问题,检查后如果都排除了,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是抑郁症了。  2、睡眠出现了问题:睡眠是我们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多数人出现了长期睡眠的问题时,随后就会出现心理或者是精神上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焦虑以及抑郁,所以说如果我们平时的时候生活中,没有不好的事情困扰着我们,但是经常出现失眠多梦、早睡易醒、晚睡早醒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是抑郁。  3、经常出现浑身痛:当抑郁症出现时,肌肉和关节会莫名奇妙的出现持续性的疼痛,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是抑郁症了,再次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抑郁症引发的疼痛几率是常人的3倍,就好比抑郁症人患上了颈肩痛或者背痛的几率会是正常人群的4倍左右。  4、经常出现腹泻或者是便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时出现腹泻或者是便秘都是很正常的,同时也是非常的痛苦的,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更是烦躁不安,这是因为潜在的抑郁症会直接通过大脑影响到我们的胃肠系统,所以当我们长期的出现腹泻或者是便秘的情况时,就要考虑是否是抑郁症了,但是要排除消化系统没有问题。  5、莫名其妙的出现头疼:在临床病例的报告中显示,很多患者一开始去医院检查头疼的问题,但是最后却发现是抑郁症,专家表示:抑郁症患者出现头疼的情况会是正常人的3倍以上,而且本身患有偏头疼的患者患上抑郁症的几率高达5倍以上。  6、经常性犯困疲劳感重:经常我们休息一段时间后回去上班,我们会出现浮躁的现象,同时也很容易疲惫,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假期综合症,但是有些人就算有足够的时间休息,依旧会出现犯困、没精神等,甚至严重时会出现不能正常的工作,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是抑郁症了。  7、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体重变化:生活中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是厌食症或者是暴食症,但是这些很可能与抑郁症有关,患有抑郁症的人,有时候就会在进食方面产生极端型症状,比如突然食量增加亦或者是长期性的没有胃口,食量变少。  8、夫妻之间出现了问题:如果当夫妻一方甚至是双方都出现抑郁或者是情绪趋向于负面状态时,往往夫妻生活就会不和谐,紧接着带来的就是,家庭婚姻的考验,因此,如果突然发现自己对夫妻生活失去了兴趣,就需要考虑到是不是抑郁症引起的。  抑郁症有时候并不单单只是心理层次的问题,有时候也可能会表现在你的躯体症状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正确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里疾病,人的情绪千变万化,有积极消极之分。悲伤、痛苦、失落都是消极维度的情绪,这些情绪如果处理的不好,很有可能就会产生抑郁症。很多抑郁症的患者都蹭有过这方面的经历,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医学上也同样有此道理。  所以,对于缓解和疏导抑郁症患者的心情方面,也是有迹可循的。很多人在换上抑郁症之前并不知道自己存在在这样的一种风险之中。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疗法又称支持疗法。是指在执行医护过程中,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合理的采用劝导、鼓励、同情、安慰、支持以及理解和保证等方法,可有效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你知道吗?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伤痛你可能已经遗忘了,但大脑和身体却从未忘记事件发生时的恐惧!科学实验也发现:情绪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当一个人说感到“心碎”的时候,“心碎”其实已经不完全是一个比喻了,他的神经系统可能真的体验到了同级别的疼痛。今天这篇文章,带让我们了解身体为什么会记着那些伤痛,以及清除你的身体记忆,如何做更好的自己。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记着那些伤痛?爱丽丝·米勒在《身体不说谎》一书中写到的主人公兰波,就是一生在追求母爱,最终消逝在童年的牢笼里。兰波,是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的母亲是一个虚荣、高傲、顽固、乏味又心怀仇恨的人,并且喜欢将兰波完全置于她的控制之下。起初兰波以为这是爱,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发现母亲对她的关怀不是因为爱,是因为母亲的控制欲而已。但是他又不能恨自己的母亲,毕竟母亲是生他养他的人,因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他将恨意对准了自己,无意识地坚信着那些谎言和冷漠是自己应得的。于是,在他的青少年时期,曾两度逃离家中,不过每次都被带了回去,重回母亲的“照顾”之下。他被这种厌恶折磨着,试图靠酒精、大麻、苦艾酒、鸦片以及到远方旅行来逃离这种感觉。再后来,兰波认识了保尔·魏尔伦,两个人因为文字而惺惺相惜,互相陪伴与支持,而兰波对于爱与真正的沟通的渴望,起初在这段关系中也得到了满足,但到后来关系越来越亲密的时候,兰波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童年对母爱的猜疑。正是因为这样,两个人之间的爱意无法永存,最终他们逃向毒品,给彼此造成了许多精神伤害。魏尔伦最后扮演起如同兰波母亲般的毁灭性角色,在喝醉酒后甚至用枪攻击兰波,并为此在牢里服刑两年。而兰波在37岁那年,死于癌症。因为一生都没有得到“真正的爱”,也就是童年时错过的爱,所以兰波一生都在寻找爱,比如体谅、同情他人,或者给与别人自己从未得到的,但是所有的尝试都落空了。身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它童年时迫切需要但未能获得的滋养,这就是为什么身体会记着那些伤痛的原因。试着倾听你的身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压力和焦虑之下,身体总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疼痛感;小时候因为被父母抛弃过,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很依赖对方;孩童时期受过创伤,一直没有走出那个阴影,每次想起还会感到痛苦;……有些事情,其实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这些记忆你的潜意识,你的身体都帮你记得,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生活。心理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在所有的身体记忆中,负面语言和肢体虐待的双重攻击,造成的创伤对人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孩童时期受到的伤害,一般很难走出来。比如,孩子因为做错一点小事情,就被父母大骂、打耳光、打屁股等,这对孩子的自尊心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比较极端的话,对孩子的成长也很不利,而孩子要走出这一段记忆,也需要很久的时间,但是在他日后的生活中,如果再次遭遇小时候类似的事情,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很容易崩塌。所以当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那是你身体的创伤印记,它在提醒你曾经受过的伤痛,不要感到害怕,而是去感受身体哪个部位感动疼痛,从而去接纳它,允许疼痛的出现,而不是去刻意的压抑它。作者在《身体不说谎》书中写道:有些人为了逃避那些创伤带给自己的伤痛,会通过吸毒、赌博或者一些极端行为来释放自己,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身体压力更大,患上其他身体疾病。所以,不要忽视你的身体,去倾听它的声音,感受它的存在,并接纳和允许它的疼痛,细心的呵护它。如何清除身体里的痛苦的记忆?虽然,走出身体的记忆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也很漫长,但也要试图去清除身体里的痛苦记忆,而不是任它影响我们的生活。01.与父母分离在《身体不说谎》中,作者写道:在伊丽莎白小时候,她的父母曾给她带来极大痛苦,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她最终成功地摆脱了这种痛苦。伊丽莎白的母亲在她小时候,只要有不合心意的时候,就会对伊丽莎白拳打脚踢,那个时候的伊丽莎白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只能察觉母亲的情绪,避免自己挨打。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伊丽莎白,不出意外的得了抑郁症,于是她开始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医生告诉她,和母亲和解,是唯一办法。但是伊丽莎白很难做到和母亲和解,因为她只要和母亲在一起,她的身体就开始出现疼痛,比如:偏头痛或者坐骨神经痛。于是,伊丽莎白不再寻求心理帮助,减少见母亲的次数,身体也不再提醒她那些疼痛的记忆,她对母亲的恨意从而也减轻。这也是其中一种方法,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尹建莉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在学会爱与接纳的同时,也要在受到严重伤害时,学会建立自己的边界,切断与父母不必要的接触。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给自己愈合创伤的空间。02.去爱童年的自己当年纪越大,就越难从别人身上获得父母曾拒绝给予的爱。但身体的期待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停止——甚至完全相反!期望通常会转嫁给其他人,最有可能的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儿孙。离开这种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能对这种机制有所自觉,并借由自我觉察的过程,竭尽所能地看清我们的童年真相。我们便能给予我们自己从出生以来或更早以前就等着被填满的需求。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给自己提供未曾从父母身上获得的重视、尊重、对自身情绪的理解、必要的保护,以及无条件的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一项特殊的能力:去爱童年的自己。没有这种爱的能力,我们就不会知道爱是什么。当我们的情绪,在他与我们面前一步一步地揭露童年曾承受过什么,以及过去必须忍受些什么时,这位陪伴者可以陪我们一起体验我们孤单、年幼时的惊惧与愤怒。如果我们得到这种陪伴,我想我们就可以从此刻开始去帮助我们心中的那个孩子,去理解他的身体语言,去探究他的需求,而不是像我们的父母那样一直以来忽视这些需求。当我们不再需要将精力耗费在压抑自身的真相后,就不会活得很压抑了。03.感恩我们的身体其实,我们的身体就是一面镜子,无论是我们情绪欠佳,还是想到了孩童时期的创伤,它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们。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所以,要好好对待你的身体,拥抱并爱抚它,因为身体承载了我们的一切,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生活的更加幸福。最后,要善待我们的身体,并且学会接纳它,呵护它,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体疼痛感比以前强很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