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医馆看病可信吗中医上面有多少医生,都是正规医院的坐诊医生吗?


李怕怕
写在前面:
大学的一次胃病被中医治好之后,我就逐渐有了看中医的这个「爱好」。
稍微有点不对劲儿,我就去找大夫。有时候没什么症状也去,似乎就愿意听到一句「你身体挺好的,没啥毛病」,然后心里就特别踏实。
周围朋友觉得我挺作。但我确实从小身体就不怎么好,经过漫长的调理后已经比之前好很多。这些年下来七七八八看过的医生,亲戚朋友介绍的,当地的外地的,没有几十个也有十几个。
这么经历过来,我对自己的身体从一无所知到越来越熟悉,与医生沟通的过程也顺畅多了,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生,似乎有了一套自我总结的心得。今天,就想在一个资深病友的角度上,与大家分享我选择医生的一些经验。并不专业,但都是来自我的看诊和生活,希望能对和曾经的我一样的小白病号有点帮助。
首先呢,大家对于中医有很多普遍的认识,我之前也一样。但后来,随着看诊经验的积累,很多曾经的固有观念都逐渐的被改变了。
1. 中医年纪越大越好吗?
不一定,年轻的医生也可以很靠谱。
我也遇到过年轻但医术很厉害的中医大夫,后来我了解到,对中医来说,除了经验,自身的悟性、感受力、修为甚至更加重要。年龄并不是什么关键因素。
2. 开的药方里药物种类越多,功效越全面吗?
不见得。有时候用药精简更能体现医生的水准。
以前我就是这么以为的……遇到开出方子里只有几味药的医生,还隐隐担心来着。后来才知道,用药的方剂有两大类别,经方和时方。经方派的理论承袭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的处方很多都是简单的几味药组成,甚至两味药就可以直中病灶,药到病除。
用药其实讲究的是辨证准确,中医把人看做是一个整体来做判断,而不是简单的疾病症状的叠加,一个人身上有七八个症状的时候,往往病因就只有那一个,所以中医都是处理那个最根本的东西,不以药物的多少作为评价。
3. 一两副药下去,病就好了,这才是治对了吧?
不光看这个。中医治病有的快有的慢,不要总想着药到病除。药到病除的是少数,疾病康复也需要时间。药有没有效果,我主要以下面这个为准。
看病吃药有这么几种结果:
1)不但症状没好,人的体质还变差了。
2)症状没了,但人的体质变差了。
3)症状没了,体质没变好也没变糟。
4)症状好了,体质更好了。
四诊合参指的是望闻问切,在我的理解中,这个就是初步了解信息,做出假设,再验证判断的过程。每位医生诊断的方式会有区别。
有的医生一见你进诊室就会扫上一眼,有经验的医生从你的面色,形体,眼神,精神,就可以基本知道寒热虚实的状态。所以很多中医的望诊是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已经进行了。闻,就是听声音。
问问题,也就是问诊,通过问诊可以听你的声音,是宽厚的还是细的,是有力的还是没力气的,这个可以判断虚实;还可以听你的用语用词,是坚定的,对自己很了解的,还是模模糊糊的,很糊涂的,看的是你的神的状态。当然还有收集病情信息等等。
有的医生问的问题,和他之前对你的判断有关,他会去佐证那些他的判断。而有的医生更加严谨,除了他需要佐证的部分,还会按照自己的传承或者师父的规矩进行更详细的提问,比如我们在学习辨证课时用的十问。
关于脉诊,是望闻问切的“切”。脉诊可以反映一个人身体的状态,同时也可以与其他诊疗信息互为佐证。以前我会很在意医生号脉的方式细节,试图从中找出判断医术的蛛丝马迹。后来发现,每位医生的方式都不一样。
有什么都不问直接搭脉的医生,这也是和传承有关,有的单纯脉诊的医生也很厉害。还有的医生搭脉的时间很短,有的医生搭脉的时间很长。不能简单的说,搭两只手脉的就是高明的医生,也不能说号脉时间短的那个就是菜鸟医生。这都和具体的每个人的病情,以及医生所使用的不同的思路和经验有关。
还有的医生手凉,有的医生手热,搭脉的时候,以前我总觉得那个手热的可能判断的会准确一点。后来发现,有的医生手凉但是诊疗也是不错的。
包括很多小朋友的病,连号脉都不需要,因为小朋友的身体大多比较简单,而且轻灵,所以不需要搭脉,只要望问闻就分析的差不多了。
总得来说,一个医生在望闻问切上的方式具体是怎么样的,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医生你觉得他是不是专注认真的?他的神定不定?他是不是在感受你的?他的话语是慈悲的吗?有没有给你有信心的感觉?这些有了,其实病就好了一半。
有段时间我咳嗽了很久,吃了很多药都没好。后来遇到了Z医生。头几副吃下去,咳嗽好了一大半,但后来一两个月内都一直没断根。偶尔咳嗽的时候,老公就问我:你吃这药到底行不行啊?
当时我虽然不知道咳嗽什么时候能完全好,但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似乎更有力量了。
大便从不规律变成每天一次,睡眠也很踏实,整张脸从浮肿变得越来越紧实,舌头的齿痕不明显了。至于咳嗽,起初能感觉到痰的位置很深,不好咳,但吃药之后,痰逐渐松动了,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就能咳出来。于是我就这么吃着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再咳了,连带着一些胃痛拉肚子的毛病,也比之前频率低了很多。
这里要说的是,我们自身的感受,比起症状那些都来得重要。吃药之后,除了看症状,更多的想一想,自己的大便、睡眠、精神状态是变好还是变差了?舌苔和气色也可以观察出很多东西。只要整体状态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即使症状还没有完全解除,也说明治疗是有效的,方向是对的。
有的小孩子感冒之后可能吃了寒凉药去压制,症状很快就没有了,但是等到过几周一个月,同样的症状又会重来。如果他症状没了,但是吃不下,睡不好或者是从一年感冒两三次,发展到一年感冒七八次,那就很明显的是治错了。小孩子的身体很通透,反应快,观察起来会比大人明显很多。
上次和朋友交流看病之后的体会,她说在某位医生治疗之后,她出现过好几次发烧和呕吐的症状。等症状过去之后,身体变得比之前更轻松,状态更好。很多人会在吃药之后,出现一些更剧烈的反应,比如咳嗽更频繁,痰排得更多。比如有的孩子在治疗之前不大会发烧,但调理中发烧了。这都很有可能是排病反应。
排病是把体内积淤的垃圾往外排出的过程,就相当于炒菜时的油烟,用开窗通风会很缓慢,打开抽油烟机就快的多,但动静也会比较大。虽然症状更明显了,但你能感受到那是更强的生病力在运作和修复。只要睡眠、精神、消化比之前好,就是好事情。
在备孕的那两年,我遇到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医生。有的医生非常在乎结果和效率,希望用药让我下个月就“完成任务”。也有的医生偏于保守,为了不犯错,只愿意用最温和的方子,却感受不到任何进展。
最终我选择的那一位,他说:你再等等。这几个月先调理,气血补起来之前别着急要孩子。那个瞬间觉得,这才是比较符合我的内心愿望的答案。
其实每个大夫的治病策略都不大一样。有时候治疗效果甚至无关医术,可能是沟通的问题。在看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想达到什么效果?愿意付出多少时间,或者愿意冒什么风险?然后去跟医生多沟通,找到那个你与他目标一致的,一起配合才会有理想的结果。
曾经我特别崇拜中医大夫,以为随着号脉问诊的那几分钟,他就可以把我的一切了解的彻彻底底。但等我吃了更多药,见了更多的医生,我意识到,医生也是普通人。对于人体黑箱子的探索,他们是比我们多走了几步,但也并不意味着就会掌握全部的真相。而关于我们自己的身体,也许自己才会是最最了解的那个人。
治疗,并不是医生单方面的事,而是要互相的信任和配合。比如,建议忌口的,别把忌口当儿戏。建议早点睡,多锻炼,多晒太阳少生气的,我们不照做,自己的身体骗不了人。不按时吃药,或者明明是长期的问题,却指望几副药就能迅速扭转乾坤,也很难会不失望。
那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该承担的部分承担起来。不论是自我的了解观察(观察你的睡眠、胃口、精神状态、大小便等等,是比之前更好还是更差了),或是忌口锻炼、调节情绪,这些都不是医生或什么神药能替代的。医生可以作为我们的朋友、顾问,但最终,身体的疗愈还是要靠自己。
我的老中医经验就差不多到这里了。总听说,找到好医生需要缘分。但除了缘分,还有很多功课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好的。通过观察,反思和沟通,希望大家都能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位仁医。
特朗普证实美国正在升级核武器!详细现场视频,尽在“中国网”抖音(78787445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鹿医馆看病可信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