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球新冠病毒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疫情吗疫情衰落了4000%,是不是只有新冠病毒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疫情吗不存在了,其他的猴痘和流感仍然存在?

图源:pixabay撰文|周叶斌●  ●  ●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赛宣布接受前一天举行的第15次WHO新冠紧急会议的建议,不再将新冠疫情列为全球公卫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1]。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三年多的新冠全球大流行结束的象征,也意味着我们应对新冠的方式方法会步入新阶段。结束新冠大流行水到渠成自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新冠为全球公卫紧急事件(PHEIC)起,共组织了15次紧急会议。PHEIC的宣布在疫情早期提高了全球这个新型传染病的警惕性,之后则协调了全球的应对,包括跟踪新变异株的出现、推广新冠疫苗以及治疗药物等重要事项。这些显然在整个疫情期间起了巨大的作用。可在最近几次WHO的新冠紧急会议中,新冠疫情是否能从PHEIC中移除,是否可以由WHO来做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宣布新冠大流行结束,逐渐成了核心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一方面是任何紧急状态必然要有一个终点,威胁再大的疾病,最终也需要通过构建长期稳定的防范措施来应对,而不是一直“特事特办”。但更重要要的原因是新冠疫情真的变了。如同谭德赛在宣布取消新冠PHEIC时提到的,过去一年里,新冠疫情整体处于下行状态。而根据WHO在5月4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新冠流行病学更新来看,近在4月全球新增感染与死亡分别比过去一个月下降17%与30%[2]。图1.全球新冠新增感染与死亡病例持续走低即便东南亚地区因XBB.1.16等新病毒株的出现引发了当地疫情反弹,可是这种反弹并没有影响全球疫情走势,而且当地无论是感染病例数还是重症、死亡人数都远低于以往疫情高峰时期。从流行病学的数据来看,新冠疫情变得不那么冲击全球、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了。这背后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全球人群对新冠的免疫水平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这种群体高免疫水平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疫苗接种,在5月4日的15次WHO新冠紧急会议里公布的一个数据是,全球已经接种了133亿剂新冠疫苗,全球82%的60岁以上老人与89%的医务工作人员都完成了基础免疫[1]。另一方面,三年多疫情,特别是2022年初奥密克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很多人也经历了自然感染,有的还是多次自然感染。疫苗接种与过往感染结合,让全球绝大多数人都对新冠有了一定免疫防护,降低了新冠的致病能力,也降低了新冠的健康威胁。当然,传染病的健康威胁是病原体与宿主双方角力决定的。如果说人群免疫水平提升是宿主一方让新冠威胁降低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今新冠健康影响降低的另一大原因则是在病原体一边,近一年半来全球主要流行的病毒株均是奥密克戎的亚株。尽管各个奥密克戎亚株仍在不断演变,但在转播能力、致病性等方面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人群免疫水平让新冠的健康威胁下降,病毒株的内在攻击力稳定,两厢叠加,让我们看到了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冲击日益降低,也使得把新冠疫情移出PHEIC,告知世界大流行结束了,变得水到渠成。新冠没有消失WHO总干事谭德赛宣布新冠PHEIC结束是依据WHO新冠紧急会议专家组的意见,而专家们做出此决定是参考PHEIC的标准:新冠是否还是超乎寻常的事件;新冠是否还会通过国际间的传播对各国造成公卫威胁;新冠是否还需要国际协调来应对。尽管全球感染仍然很多,新冠病毒的演变也没有停止,可如前文提到的,随着疫情趋于稳定,对全球健康威胁下降,如今的新冠疫情很难再被定义为超乎寻常的事件。这也让WHO的专家组与总干事谭德赛都能有理有据地宣布新冠不再需要全球以紧急状态面对。宣布新冠PHEIC结束,无疑可以视作我们走出新冠大流行的一个象征。在疫情暴发的第四个年头里,这也是我们翘首以盼的一天。可是在庆贺这一极具标志性的时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实: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失,新冠构成的健康威胁不再构成全球大流行也并不意味着新冠就不再是健康威胁。新冠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去面对,不应从此忽略的疾病。截止2023年4月底,全球累计新冠感染病例超过7.65亿,死亡超过690万人,这固然反映的主要是过去近三年半大流行的冲击,可即便如今,全球每个月因新冠死亡的人数也接近两万[2]。不仅在全球,新冠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疾病,大流行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全球各地区都同时同步地不再受疫情威胁。例如,美国在如今的疫情低谷每周仍然有超过一千人死于新冠,意味着新冠将成为美国长期要面对的健康负担[3]。我们也看到最近东南亚地区由于新的奥密克戎亚株影响,疫情处于反弹期。而中国过去几周出现了XBB株系取得其它奥密克戎病毒株的迹象,可能意味着第二波疫情即将形成[4]。我们仍然要认识到新冠对高危人群的威胁不能忽视,帮助我们降低新冠致病力的人群免疫水平也会随时间出现下滑导致感染波动,而新冠病毒的持续演变也意味着这个病毒不会被人群免疫屏障消灭。因此,当新冠不再是全球大流行,不再是PHEIC,不代表新冠病毒消失了,甚至也不代表新冠疫情消失了,而是督促我们需要开始更长远地应对新冠。长期管好新冠的征途刚刚开始在PHEIC之下,全球应对新冠有诸多特别合作以及经费支持,这些随着新冠PHEIC的解除将停止或转变方式。面对并未消失,在不同地区可能还有差异波动的新冠,各国在新冠PHEIC终止后,需要建立长期的新冠应对方案。为此,WHO在5月3日发布了2023-2025年新冠由紧急状态向长期疾病管理的战略计划方案,提出了包括紧急协调、联合监测、社区保护、安全可调整的医疗方案以及具有可及性的防护措施五个方向的十项关键建议[5]。图2. WHO对新冠长期管理的建议宣布终止新冠PHEIC的声明中,WHO也再度强调了多项帮助各国过渡到长期应对新冠的建议。例如,新冠还在不断演变,对新冠病毒的监测也仍然至关重要。在紧急状态下,新冠感染的检测、基因组定序往往是单独立项获取经费支持,未来需要纳入到包括流感病毒监测在内的长期系统中。又比如,在降低新冠健康威胁中至关重要的新冠疫苗。多个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研发出来的高效疫苗,无疑会成为药物研发史上特殊的一章。可是我们无法一直沿用大流行时期隔几个月临时决定要不要再增加一针疫苗的随机打补丁方案,而是需要将新冠疫苗纳入到常规的疫苗接种项目中。而在新冠对全球、全人群威胁下降的背景之下,不同地区的疫情反复往往让当地的老年人以及有多种基础疾病的高位人群处于波动的风险之中,如何向不同人群沟通真实准确又贴近他(她)们实际情况的健康风险,也应是一项长久工程。我们更不能忘记新冠仍然是一个进入人类视线不到4年的“新鲜”病毒。对这个病毒以及它引起的疾病还有很多未知需要去研究、探索。新冠病毒今后会如何进化,我们能否研发出更广谱、持久性更好,甚至能彻底阻断传播的新冠疫苗?而很多康复者仍然受到新冠后综合征,即新冠后遗症的困扰,造成这类“长新冠”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药物、治疗手段能帮助他(她)们?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间,继续支持新冠的研究。WHO宣布新冠PHEIC结束一方面可以视作新冠大流行结束的象征,可另一方面,也可以视作长期管理、应对新冠的开端。大流行的教训与希望三年多的疫情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当我们看到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假期再度游人如织时,很多人就有诸多感概。而在极具象征意义的WHO宣布新冠全球公卫紧急状态结束之际,大多数人同样也可能有不少感触。作为新冠大流行的亲历者,我们每个人身边甚至自己身上可能都发生了很多会影响我们终身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们无疑看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短短几周,科学家确认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不到一年,全球研制了多个新冠疫苗;三年,新冠抗病毒药物得以大量推广。病毒基因组监测更是让我们做到了对病毒演变近乎实时的跟踪,甚至还具备了一定的预测能力。另一些故事则让我们看到了第一线工作人员的不易与努力。这里面既有穿梭忙碌的医务人员,也有维持社会基本运转的关键岗位人员——他(她)们的工作未必光鲜亮丽,可能只是超市的勤杂工,也可能只是货车司机、送货员,但毫无疑问,三年多疫情让我们在多个特殊的时刻意识到我们正常的生活是建立在他(她)们的工作之上。作为个人,我们很难忘记这些故事,而作为国家、社会,我们也不应忘记这些故事背后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在解释为何解除新冠PHEIC的电话会议上,多位WHO工作人员鼓励各国汲取新冠大流行中的经验教训。例如WHO新冠领域的技术负责人Maria Van Kerkhove就表示“我们不应忘记那些火堆。不应忘记那些坟墓。在场的我们没法忘记那些。”新冠大流行导致了很多困境,也暴露或者恶化了很多社会中本就存在的问题。例如医疗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被疫情放大,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又比如疫情让大量学生没法获得良好的教育体验,也进一步恶化了本就日益严重的全球心理健康危机。而之前已经蔓延、危害全球的虚假信息,更是在疫情之中大肆扩张。这些大流行里让我们失望、痛苦、愤怒、悲哀的一面,也该当作经验教训谨记。甚至需要我们如今去弥补、去改变,例如如何建立更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如何为年轻人补上失去的教育机会,如何阻止各种虚假医学信息威胁人们的健康等等。只有汲取这些经验教训,才能让我们以更一个更公正,更完善的社会走出新冠的阴影,让我们在走出大流行之时,感受到的不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而是未来更多丰富多彩的希望。参考文献1. https://www.who.int/news/item/05-05-2023-statement-on-the-fifteenth-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andemic2.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weekly-epidemiological-update-on-covid-19---4-may-20233.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trends_weeklydeaths_select_004.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5.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WHE-SPP-2023.1
2023-06-22 10: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不是中医不好,而是我们没有传承好。”近日,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院长张书富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直言,中医绝对不是慢郎中。五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医功不可没,中西医之间应该学习互补。
张书富直言,由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现存的问题,璀璨中医瑰宝的挖掘度远远不够。传承中医最重要在于回归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的学习、在临床中应用经典、在实践中发展经典。呼吁企业、资本更好关注“经方热”,挖掘热爱经典的全国各地人才深入研究经方。
中西医应融合互补
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社会如何认知中医科学和疗效,何以提高信任度?
“在防治新冠疫情时,有些老百姓认为中医很有效,有些认为是忽悠。”张书富结合个人参与实践经历表示,去年4月到6月,重症抢救是每天讨论的话题,实践证明中医确实有很好的疗效。中医本身具有天然信任度,只是全国各地中医水平参差不齐,百姓对此感受不一。
“中医药学魅力巨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的智慧值得世人挖掘。”张书富举例感慨道,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经典中挖掘出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正如她所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
作为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院长,张书富除了抓管理,也仍坚持“坐诊”。他强调中医医院必须姓“中”,必须保持中医属性,一定不能西化;只有中医药味道越来越浓,中医特色越来越明显,中西医有机结合,才能让中医医院良好生存。
值得关注的是,他本是“出身”西医,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工作30余年,近年来自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并应用于临床,积累了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的丰富经验。“学习伤寒论一定是学习医圣张仲景的智慧、思想、方法,不应当只是背方子”。
张书富举了十多个中医治疗案例。其中,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产后3天狂躁、胸闷、失眠等,就诊多家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双相性抑郁,并建议抗抑郁等治疗,患者坚持母乳喂养,拒绝西药。就诊时见其舌红、苔黄、脉弦。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4周后治愈,随访4月,产假结束正常上班。
谈及中西医思维差异感受,张书富直言《伤寒论》是最早的西医思维,“辩证论治”并非源于《伤寒论》。临床上疗效是最有力的证明,中西医不能互相排斥贬低,二者应该融合互补,提倡西医执业者要学习中医,中医执业者也应该学习西医,具体到某一个病人,医生应该选择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人才培育要回归经典
“中医学习确实有门槛的,从经方入手是学习中医的捷径。”张书富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及感受,举办“传承经典,修炼临床”中医经典学习班,“经方”系列讲座,“中医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中医药大学教授讲课。将经方应用于疑难杂病、危重症患者治疗、开展经方查房、制定单病种经方治疗方案。此外,在师承资源上与国内多位经方名师建立良好的共建合作关系。
就中医药学人才培育而言,“中医工作需要‘沉下心’,但考虑到薪资、学位、奖学金等现实情况,很多中医毕业生并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张书富提出建议,产业、教育要聚力发展中医,培育吸引人才是关键点。
就产业前景而言,张书富认为当前中医+AI方兴未艾,也会是未来发展趋势,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经典文化的智慧在科技基础上融合、创新、传承。当下企业、资本要更好关注“经方热”,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医AI”会展现出连连惊喜,甚至与“名中医”齐名。
猴痘感染几率不大
“二阳”仍在持续,有网友表示仍会出现发热、咽痛、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备受关注的是,新冠病毒会否“流感化”,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等脆弱人群该如何应对?
对于新冠病毒会否流感化,张书富告诉记者, 现在已经流感化了,下一次可能在6个月后,但根据历史规律推测,病毒流行性会增强,但是毒性力量会下降。“心态很重要,不要焦虑担忧,平时生活做到戴口罩、社交距离、作息规律、通风洗手”。
“ 猴痘感染机会不大,传染源宿主国内相对较少,公众接触得也少。此外,现在国家相关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更为完善科学,应对也会更为及时。对于国内近期出现猴痘案例,张书富建议不要恐慌。
夏至已至,吃着冷饮、吹着凉风,“二阳”下的夏季如何养生?
张书富认为,《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中医的精华所在。容易生病最大的问题在于作息不规律、熬夜压力大,他建议要适应节气的变化,做到早睡早起、情绪平和、饮食规律、精神内守。另外要及时规避虚邪贼风,例如夏天高温天气,空调温度建议在25度以上。
记者:朱灯花
编辑:陈偲
责任编辑:毕丹丹
—— / 好文推荐 / ——
全球资本活水向东流
中美双方达成五项共识!
范一飞被逮捕
刘德华等被索赔9999.9999万元
格兰仕子公司实名举报云赛智联
深度
美联储暂停加息,对我们有啥影响 ?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来源:
长安观察
累计报告近2.5万猴痘病例,超过全球病例数的三分之一,居全球之首……新冠疫情的阴霾还在持续,美国又在猴痘疫情中成为最大抗疫失败国。对此,美媒纷纷发文痛批,多名议员抱怨“这是灾难性的失败”。要知道,美国今年5月就报告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但直到7月才能进行有效检测。同时,美国猴痘疫苗持续数月短缺,病例的监测统计工作也存在诸多漏洞,实际感染病例数一直被严重低估。一些民众无奈表示:无处检测、无处治疗,感到自己再一次“被政府抛弃了”。协调组织不力、检测能力堪忧、疫苗准备不足、数据系统空白……这一幕何其熟悉!《波士顿环球报》刊文称,美国政府正在重复2020年应对新冠疫情时的几乎每一个错误。可值得一提的是,与新冠病毒不同,猴痘病毒早已存在,针对该病毒的药物和检测技术也很成熟。2003年,美国就曾暴发过猴痘疫情。过去十多年,美国更是一直在囤积疫苗。即便这样,美国还是交出了“不及格”答卷,实在让人费解。
丧钟叫不醒装睡的人!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也是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面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美国的抗疫防线为何次次被洞穿?一场又一场“意料之外”的溃败,暴露的是美式治理“意料之中”的沉疴。美式民主“太虚妄”。美国政客常常自夸美式民主制度的“精巧设计”,而现实呈现的,却是“精巧设计”所产下的“否决政治”怪胎。选情大于疫情,资本扭曲民意,新冠死亡人数飙升,两党及其支持者却一直为戴不戴口罩、打不打疫苗这些最基本的防控措施争吵不休、诉讼不止。美国名义上是“合众国”,实为“分裂国”,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事务主要归各州管理,联邦政府无法命令各州实施统一防疫政策。美式人权“真要命”。一方面,“悲剧性里程碑”一个接一个,美国新冠肺炎累计死亡已超108万人,美国人均预期寿命连续两年下跌,“减寿”近3岁。另一方面,美国少数族裔遭受系统性种族歧视的痼疾愈发凸显。在新冠疫情期间,拉美裔和非洲裔美国人感染概率约为白人3倍,感染后死亡率约为白人2倍;仅占美国总人口约30%的拉美裔和非洲裔在美国猴痘确诊病例中占比超过60%,然而仅有10%的猴痘疫苗分配给了他们…… 视人命为草芥,“人权卫士”的人设早已稀烂,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台“扫描仪”前,更是输得连底裤都没有了。美式霸权“很自闭”。一个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的社会,必然离不开强大的自我净化、完善和提高能力。很显然,美国当前的政治环境下严重缺失这样的力量。 有观察人士直言,独霸的优越感,让美国愈发走向一种自闭,失去了应有的反思、批判和鉴别能力。可问题是,历经各种内外消耗,美式霸权早已外强中干、摇摇欲坠。大玩甩锅卸责、自欺欺人的把戏,要干事就两手一摊,说治病就强迫别人吃药,这恐怕不只是自负,而是愚昧。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在帝国衰落的拐点,美国何时能认清现实、救救人民?---------- The End -----------撰文:何若【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欢迎合作,拒绝剽窃。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后台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冠病毒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疫情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