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怎么预防精神病的发生?

01心理(精神)健康是全民族素质的标志精神疾病是常见的、多发的内科疾病之一1.正确认识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精神健康与躯体健康同样重要。人的一生中个体的各个器官都可能出现问题导致疾病,大脑也不例外。精神疾病就是大脑功能失调导致的,它像许多内科疾病一样患病率较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什么人会患上精神疾病?答案是精神疾病影响了全球人口近12%,世界上大约有4.5亿人或者说每四个人就有一个罹患精神疾病。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波及每个国家、每种文化、每个年龄段、以及每种社会经济状态。国外研究表明25%-30%的急诊患者是由于精神方面的问题而就诊。在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其一生某个时段中住进精神病医院,约1/4-1/3的人群将因精神健康问题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2.精神疾病正成为当前我国较为普遍的一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显示:全世界每10人中有一人存在精神卫生障碍,每4人中有1人可能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官网公布中国死亡疾病的前三位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及心脏病归为心身疾病。门诊和住院病人中1/3患有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官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防治也应同时从心理、身体两方面进行。精神(心理)卫生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神经精神疾病的经济负担在所有疾病中居首位,占所有疾病经济总负担的近20%。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结果表明:我国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我国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人数超过1亿人。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1600万。3.提高对精神疾病认识,精神疾病可防可治2006年11月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李克强总理致辞说到:“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生活幸福的基石”;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健康是政治的选择,健康是能够促进的,疾病也是能够治愈的……”。精神健康是健康的组成部分,精神疾病也是可防可治的。我国目前由于大众对精神卫生与精神疾病知识仍所知甚少,患者患病后没有及时就诊接受治疗,精神疾病识别率、治疗率较低;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它是一种疾病,是可以治疗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专家指出“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心理问题及早求助,关心不歧视精神障碍患者。”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各地都会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活动,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精神疾病防治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指导群众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正确寻求专业帮助,保护和促进公众心理健康。02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又称精神障碍1.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精神病是一回事吗?精神障碍一词是我国在2013年颁布的精神卫生法中明确使用的概念。从范围上说,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的范围大体相同,包括各种程度的精神方面的问题,而“精神病”的范围比较窄,指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大脑机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情感、思维等精神活动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障碍分10大类,72小类,近400种疾病。常见的精神疾病有多种类型,如情感性精神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2.精神障碍表现的形式有哪些?答:精神疾病有很多种形式。有些很轻可能持续几周,甚至不被人们注意到;而另外一些比较严重可暴露于社会环境中,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发展,可反复发作,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甚至可能持续终生;像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这样的精神疾病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疾病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果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该担负的责任。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也可以完全痊愈,能够正常的工作和学习。3.精神障碍是不是受刺激引起的?精神病的病因很复杂,其发病与生物学、个人素质、心理素质及社会心理因素都有关系;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应急、个体心理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每个人所处的社会习俗与文化背景等之间的联系;所以精神疾病发病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为止多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03精神障碍是可以防治的1.精神障碍可以治好吗?答:很多精神障碍都能得到有效而形式多样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心理服务及康复治疗;即使是最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经过系统治疗也能够恢复社会功能,参与人类活动。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较好,患者也可以痊愈,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2.目前精神障碍防治措施有哪些?答:目前提供以医院为中心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和以社区为中心的长期心理康复工作相结合,由被动服务和单一服务形式向多层次的服务拓展;急性期在医院,康复期社区。由单纯的治疗型向预防、治疗、康复、培训、回归社会五位一体化转变,由单纯的药物治疗向药物、心理、音乐、行为、物理等多种疗法转变,正在全国逐渐展开。3.精神障碍可怕吗?答:精神障碍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严重精神障碍发病中有冲动行为的患者比例很小,多在急性期发作,及时治疗后病情就会好转。精神疾病患者出现言语、行为上的异常是由于疾病造成大脑功能紊乱所致,大家应该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4.如何早期发现精神障碍的患者?答:精神障碍的早期症状可有以下几种表现。性格改变:突然变得沉默少语,孤僻独处被动;变得不修边幅不讲卫生等。情感上变得冷淡,与家人朋友疏远,无故自笑等;变得敏感多疑,认为周围人的谈笑是在议论他,讥笑他,别人一举一动是针对他的;言语行为脱离实际、沉湎于幻想之中,如做“白日梦”。出现怪异行为:如独自发呆,对空自语,侧耳倾听等。还有莫名其妙的身体不舒服。如强调自己头痛、失眠、易疲劳等。当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正规医疗机构的精神科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和治疗。5.精神障碍预防一级预防为病因学预防:是通过消除和减少致病因素来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包括:营造健康的精神卫生社会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的工作或学习方式;优生优育等。二级预防为临床前期预防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早期用药。包括广泛宣传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和医生早期识别精神疾病的能力,及时就医,及时诊断;合理用药,家庭治疗,双向转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三级预防是康复期的预防:重点是防止和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包括缩短病程的治疗原则;抗复发的原则;减轻残疾程度的原则和精神康复的原则。04《精神卫生法》解读1.《精神卫生法》是什么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是一部从准备至最终出台,历时27年,在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于2013年5月1日实施的法律。精神卫生法共七章八十五条,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康复、精神卫生工作的保障措施、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等做了规定。2.《精神卫生法》立法原则和宗旨:精神卫生法立法原则是保证患者能享受到精神卫生服务,立法的宗旨是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3.精神卫生法体现的精神工作的方针、原则:(1)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应该以健康状况为依据,由精神科执业医生做出。(2)我国精神卫生立法体现了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的原则,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3)精神卫生法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从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等分别作了专章规定和说明。其中,治疗部分是本法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对于全体公民来说,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应当通过心理健康促进来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预防主要是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增强精神障碍的保护因素,减少危险因素。(4)国家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的公益性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5)防治结合主要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早康复,控制疾病,降低疾病危害。4.《精神卫生法》对精神障碍患者权益保护的规定有哪些?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家庭成员之间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家庭暴力,禁止遗弃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应当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侵害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5.《精神卫生法》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权益保护的规定: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全社会应当尊重精神卫生工作人员。05公共卫生服务社区管理的精神障碍有哪些1.2009年卫生部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除了有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也包括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项目内容: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精神科专业医生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疾病有哪些?答:重性精神疾病是一个管理概念,属于严重精神障碍范畴,是指发病时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障碍。目前社区管理的疾病是经精神科医师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痈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六种严重精神疾病患者。3.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哪些免费服务?答:(1)患者信息管理。社区医生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患者疾病诊疗的相关信息,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随访评估。对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精神状况检查评估: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如何,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危险性评估分级,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是否恢复、服药情况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3)健康体检。每年进行1次免费的健康检查。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需要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4.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目标在本辖区内(1)对精神病人的精神状况进行连续的监测;(2)确保病人和照料者充分了解所患疾病特点和治疗的实质;(3)帮助病人合理用药,缩短病程;(4)减少住院治疗所致的创伤和焦虑(5)为继发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共病寻求治疗;(6)帮助减少疾病对病人的心理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7)帮助病人康复,回归社会,重建正常生活。06严重精神障碍和精神残疾1.什么是严重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的精神障碍和严重的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全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是一个法律概念,不是一个专业诊断名称。重性精神疾病是一个管理概念,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癫痴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六种精神疾病。属于严重精神障碍的范围。2.什么是精神残疾?分为几级?答: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病人的病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以至于影响到个体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导致其对家庭、社会应尽职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根据患者的病程及疾病造成的各种功能损害程度分为1-4级,1级为最重。3.精神残疾是如何产生的?答:(1)精神疾病治疗不及时。有些患者缓慢起病,不易被发现,加上家属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使患者长年得不到系统、彻底的规范治疗。(2)病情久治不愈。约10%的患者在使用现有的抗精神病药疗效不佳,往往需要长时间较大剂量的药物治疗,因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3)病情反复发作。由于疾病治疗不规范或疾病本身特点,病情反复复发,病情复发的次数越多,治疗就越困难,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也就愈加不容易。(4)对患者缺乏科学地照顾。过分迁就、事事包办代替,或过分指责、不尊重他人的态度都不利于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4.如何防止精神疾病复发,减少残疾发生?答:精神疾病也属于大内科疾病,具有较高复发率,病情复发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预防疾病复发,应注意以下几点:(1)家属要定期带患者到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复查。一般情况下,根据病情急缓应1-3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就诊。(2)坚持遵照医生嘱咐药物品种及剂量维持治疗。(3)帮助家属和患者认识疾病的症状表现,理解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4)注意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5.精神疾病的复发预兆有哪些?答:患者家属如能在早期识别精神疾病复发的迹象,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常能显著改善疾病的预后。精神疾病常见的复发预兆有:(1)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2)情绪变化。如病人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易发脾气、无故担心等。(3)发呆,语言增多或减少、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不爱理事、生活懒散。(4)头痛、头昏、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消瘦等。(5)原有的精神症状重新出现。(6)病人原来主动服药治疗,突然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服药治疗。6.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家属应配合什么工作?答:精神疾病患者病好后,康复治疗有利患者回归社会,由于病人的思想较复杂,顾虑较多。如怕受岐视,对工作学习失去信心,怕疾病复发、怕影响生活和家庭关系导致情绪低等不配合康复,家属应给予患者加倍的关心和常识教育,鼓励他们树立信心配合治疗。针对其顾虑,用多种方式帮助解决,常与其谈心,给予安慰,鼓励其积极参加社区康复,配合好防治工作。7.精神疾病康复后为什么还要长期服药?答:精神疾病经过系统治疗,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能很好适应正常工作学习,仍要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维持量,这是因为精神疾病有易复发的特点,目前研究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疾病复发的最有效措施。如果过早停药或过多的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剂量易导致精神病复发。8.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有损身体吗?答:在治疗期(特别是药物最高治疗量时)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过敏、皮肤色素沉着、月经紊乱、阳萎、白血球减少,肝功能异常等等,不同的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是不同的。而服用维持剂量药物,一般很少出现上述或其他有损身体的副作用,也不会成瘾和出现耐药性。定期的检查和及时处理可以避免对身体的损害。07国家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哪些救助政策1.同意参加社区随访服务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享中央补助地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的“贫困患者门诊服药治疗补助”2.持有我省低保证(或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开具的低保证明)和残疾人证,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贫困精神残疾人,可申请贫困精神残疾人医疗保障。3.拥有我省户籍并持有残疾人证(精神残疾类别)和低保证或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的精神残疾人,并且常年服用精神科药物的精神残疾人,可申请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中1000元/人/年的药费补助。4.拥有我省户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残疾人证,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照护持续6个月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可申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部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可申领监护管理补贴,具体事宜请咨询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居住地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个案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村(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卫生人员、残联专干、民政专干),对监护人监护管理情况进行审查认定后,发放每年不低于2400元(各地市补助标准不同)的监护补贴。
怎么做才能彻底治好精神病2021年08月23日
【健康号】
精神科医师彭军想要彻底治好精神病患者,必须要坚持心理治疗,就算治愈后,也要定期去做心理咨询和疏导。平时也要坚持服用药物,药物可以维持清醒。  想要彻底治好精神病患者,必须要坚持心理治疗,就算治愈后,也要定期去做心理咨询和疏导。平时也要坚持服用药物,药物可以维持清醒。除了这些以外,也要注重饮食调节,少吃上火食物,多吃海鱼。  精神病虽然不是一种绝症,而且也很容易控制,但是精神病在治愈后非常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精神病一旦反复发作,就会比上一次更加严重,而且发作后也会变得更难以控制,甚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逻辑和智力。因此最好尽早治愈。怎么做才能彻底治好精神病?  一、怎么做才能彻底治好精神病  1.坚持心理治疗:精神病其实并不难治,但是这种病在治愈后是很容易复发的,所以要想彻底根治精神病的话,一定要坚持心理治疗。定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可以防止患者长时间陷入负面情绪中。而且坚持心理治疗,可以及时监测患者不正常的情绪,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复发。  2.长期药物治疗:有一些精神病患者较为严重,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其实长期服用药物对身体并没有明显影响,只要遵循医嘱就可以有效控制情绪,让人保持清醒。但是患者也不可以过度依赖药物,最好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这样才能根治精神病。  3.注意饮食调节:除了坚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外,也要注意生活上的一般治疗,平时要多注意饮食调节。建议多吃一些能够营养神经的食物,比如说海鱼。平时少吃容易上火的食物,例如火锅和烧烤。  二、引起精神病的原因  1.社会因素:现在生活压力比较大,长期处于一个高压的竞争环境中,就很容易造成精神病。因为在压力较大的环境中,会让人长时间焦虑和不安,这样就会使情绪出现异常,最终就会崩溃,形成精神病。  2.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比较负面消极也是很容易得精神病的。平时要避免钻牛角尖,多看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尽量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3.家族遗传:精神病有较强的遗传性,家里有亲属有精神病,最好定期接受心理检查,及时预防疾病。提示x您已经顶过了!确认顶
''举报
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预防精神病的发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