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肛门4cm处有肿瘤大约3.4Cm处起了个疙瘩,怎么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脐针,顾名思义就是在脐部实施针术,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目的。为了便于学习,我们暂且将脐的几个部位进行命名。脐中央朝外凸出的瘢痕状组织称为脐蕊,脐孔的周缘壁称为脐壁,脐壁与脐蕊相连的皮肤凹陷称为脐谷。这三个地方都是脐针疗法的进针区,而以脐壁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常见。现就脐针的进针定位原则叙述如下。



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病人可以在脐壁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部位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压痛点,一针即可见效。而寻找压痛点则是按照洛书定位,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在临床治疗中实为股),五居于中。'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在相应的脐壁上寻找压痛点,然后用针灸毫针以脐蕊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刺入压痛点,留针数分钟。进针深度为0.5~1寸。


有许多慢性病人可以在脐壁上找到皮下结节,按之有疼痛,颜色与皮肤相同,结节硬,一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当发现结节后,只需用手指按压,让病人感到疼痛就可以了,每日数次,数周后结节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


这种方法是笔者利用易学中的后天八卦图的五行生克制化创立的,也是脐针治疗应用最多的方法。笔者将人体脐部看作一个后天八卦图,将脐蕊为中心向四周八方扩散形成八卦的方位。就此方位将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分别按后天八卦定下离、坎、震、兑、坤、乾、巽、艮八个方位,并通过八卦方位找出相应的疾病对应关系,然后进行治疗。比如呼吸系统的疾病,我们一般取兑位(即右位),就是将针在脐部的右壁刺入,方向朝外,呈放射状,留针数分钟。如肝病则取震位(即左位),就是这样简单。

但这里必须强调两点:其一,后天八卦图的方位正好与地图相反,地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后天八卦图则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其二,在行脐针疗法时,上下左右方位是医生看病人,绝非是病人本身的方位。比如肝病在左(震)位,这是医生看病人时的方位,而在病人身上,肝则在右位,这一点千万不可搞错。


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同种疾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病人,我们采用中医的八纲辨证法,分清阴阳、虚实、表里、寒热,采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法,利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相生相克方法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其中又分比合之法、我生之法、克我之法、生我之法等四种,因篇幅关系,不再详述。针往下垂直一扎,平补平泻,五土居中,归了脾胃了;若针往上斜就着重治心脏或眼睛的病症;针向下斜着重治肾治膀胱;向右斜着重治肺的病症,依次类推。因此脐针仅神阙一穴可以治百病。

懂了上述道理,对脐针的特点也就一目了然,脐针的特点是一穴多治,一穴多针,一穴多效,内外兼治,操作简便,治病范围广,经济实惠。

齐永(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325000)
[摘要]目的:探讨神阙穴在人体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诊断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重新复习脐的胚胎发生、脐的解剖,分析脐全息的理论基础与脐针疗法的关系。结果:通过对脐的观察与易学理论的结合,不仅能诊断疾病而且也能治疗疾病。结论:脐针疗法、脐诊法是一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主题词]脐;中医全息论
脐—神阙也,脐针疗法[1]的独门穴,为人的先天之结蒂,位居腹部中央,又称脐中、气舍、维会等,是胎儿吸收母体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途径。
1脐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
生物全息率认为,生物的任何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缩影,任何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完整性,并与周围部分有相对明确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都是全息胚。
人体存在着大全息元,大全息元中又有小全息元。虽然,每一个全息元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但各全息元之间对整体信息的浓缩度又存在差异。笔者在数年对脐的研究与探讨中认为,脐是人体先天与后天的信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反复体验,就能提取整体的信息,从而指导临床。
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是生命的开始,之后受精卵逐渐发育分化形成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由这3个胚层演化成人体各组织器官。在胚层开始分化的同时,胚盘向羊膜腔内隆起,开始形成胚体。随着胚体的发育,胚体腹侧的卷折缘越来越近,最终在胚体腹侧形成圆索状结构即原始脐带。脐带是连于胚胎脐部和胎盘之间的索状结构。脐带外包羊膜,内为间充质分化的黏液性结缔组织和脐动静脉,还有闭锁的卵黄囊和尿囊,出生前后即行闭锁。脐静脉只有1条,闭锁后成为肝圆韧带,而静脉导管在闭锁后成为静脉韧带。脐动脉有2条,它是髂内动脉的分支,在胚胎时期动脉较短,以后逐渐增长。其由髂内动脉发出后先在膀胱两侧向上行走,后沿腹前壁上行,经脐环穿出闭锁成脐内测韧带。脐是胚胎发育时期腹壁的最晚闭合处,是腹前壁薄弱区。
脐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从剑突至耻骨联合线的中点。因为脐在胚胎发育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所以脐部皮肤深部没有皮下脂肪层,表皮角质层较薄,有致密的结缔组织,脐中央部呈瘢痕化。脐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脐部外皮与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脐下两侧有腹壁动静脉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第10肋间神经的前行支在此通过。脐部动脉壁具有特殊结构。脐部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高,渗透力强,渗透性快,易于药物穿透、弥散和吸收,传统脐疗法也就是根据这个特点进行治疗的。脐部凹陷、隐蔽,故更易藏污纳垢,不易清洗。因为脐部皮肤与腹膜的关系紧密,如粗暴地挖脐眼容易引起腹部疼痛,也易感染。
3.1脐是特殊的穴位信息点
脐又称神阙穴,是全身唯一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以示显贵,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此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之神阙”。
从全息律的的角度来看,人体的经络系统可以手是全身的信息流,而每一个穴位或多或少都包含着整体经络信息,每一个穴位都像是全身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窥获整体的全息。而在人体全身的穴位中,神阙应该是具有最高信息元的穴位。
3.2脐是人体的正中点
如果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这两半分离的人体基本上是对称的,而脐正在这条分离线上。这分离线的人体前部,在中医学中称为任脉,后部被称为督脉。如果我们将人体上下相折叠,脐也恰在前折叠线上,中医成此为带脉。脐处于这个正中位置,与任督带脉相连接,又与冲脉相交会,任、督、冲合称为“一源三歧”,神阙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灵枢·经脉》篇中就有“足阳明下挟脐”“足太阳筋结于脐”“手太阴之筋下系于脐”“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筋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脉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等记载。可见,脐是与诸经密切相关的重要部位,也是关系一切病症的重要穴位,故脐可治百病。
脐乃神阙,为古代丹家所说的“玄关一窍”即“气舍”,是气会聚之所。古代气功家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3寸大小,中间有两个对抱相持的阴阳鱼,在此产生阴阳相感,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2]。故脐是气功修炼的敏感点,也是气功学中的意守之处和定位之点。
脐为先天之凹陷,与腹内组织距离最近,又置阴脉之海—任脉上,成为阴中之阴,与人体的卫气营血相合。如在脐部放置不同温度的物体,可直接使腹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如肠鸣音亢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古人也就利用脐为敏感点来实施熨脐、灸脐,达到温中祛寒、调和营卫的目的。
3.4脐是先天与后天的连接点
脐是我们自母体出生唯一与母体相连的通道。脐带未断之前,子体尚属先天并非一个完整的独立生命,它依然靠母体血液从脐带输入,将代谢产物再从脐带输入到母体。一旦脐带断离后,子体就由先天态转为后天态,这时一个完整的生命才真正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脐是先天与后天的连接门户。通过对脐的观察,我们不但可以得知机体后天的情况,也可推测个体的先天素质,比如目前被认为最先进的产前诊断就是通过脐血穿刺而获得胎儿健康信息。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在脐血中有大量的先天信息,如脐血中含有大量的胎血干细胞,将其提取输入,可利用干细胞分化的特性,治疗许多血液系统的疑难病症。
3.5脐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从脐是胎儿的唯一供血器官来看,脐是人体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一个部位。国外学者认为:脐有动、静脉,并形成一个广泛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系统,这个血管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母体与胎儿的血液之间执行着物质交换,将带氧的血液输入到胎儿,又将不带氧的血液从胎儿带到胎盘,经胎盘带到母体。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脐与循环系统的关系先天就已形成。
出生后脐周分布丰富的脐周静脉丛,分别回流至上、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通过对脐周腹壁血管的观察也可推断病人的肝脏情况。
3.6脐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脐又称“环谷”,是指脐与消化系统及下焦各脏器的有关象征。因为脐与腹膜直接相连,与大肠、小肠、肝脏、脾、胃、胰等中、下焦脏腑的距离很近,自古以来不少医家常通过脐部给药来治疗中、下焦脏腑的各种疾病。
脐位于阴脉之海的任脉上,其位凹陷似井,为阴中之阴,又称老阴,八卦为坤。坤五行属土,先天数位八,与人体脏器脾相对应,与胃相表里,故坤主人体消化系统。可见脐与人体消化系统关系密切。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摩腹与摩脐来加强消化系统功能的锻炼方法。
3.7脐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古人认为“先天之呼吸在脐,后天之呼吸在肺”。胚胎学的研究也证明了人在出生前,呼吸的功能是由脐带和胎盘共同承担的,并还执行着保护和营养胚体、排泄废物和产生激素的功能活动。我国古代气功和印度瑜伽功法均有记载,通过特殊的修炼方法,是修炼者的呼吸逐渐减弱到微乎其微的境界,由肺呼吸转为皮肤毛孔呼吸,随着功夫的加深,由皮肤毛孔呼吸转为脐呼吸,这个脐呼吸也称胎息,是功夫的一个层次,也是入静的较深阶段。胎息是练后天返先天的手段,是返朴归真,是证明脐与呼吸系统关系密切的最有力的证据。
3.8脐与泌尿生殖系统的关系
李时珍曰:“脐者,人之命蒂也。以其当心肾之中,前直神阙,后直命门,故谓之脐。一点真元,属之命门丹田。”脐为“命蒂”,肾为“坎”。坎,水之意也,肾属水脏,故曰坎。心为“离火”,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古人将脐看作是肾水与心火的天然混合区,也是气功修炼的关键部位。
脐属任脉,通督、冲、带脉。冲任督带与生殖及经带胎产密切相关,故脐与泌尿生殖系统关系密切。临床上常通过脐来治疗阳痿、遗精、早泄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3.9脐于精神神经系统的关系
《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从根本上揭示了“神”产生的原始机理。脐为神阙已暗示了脐与心的关系,“神”指人之元神,心主神志。“阙”为中门,神阙就是心之神气通行的门户之合称。而中医所称的神志病实为现代医学的精神神经性疾病。
脐虽为退化组织,但肝圆韧带、静脉韧带、腹下韧带等与腹腔内重要脏器的解剖和功能直接相关,同时腹腔内丰富的血管网及植物神经纤维与脐有密切关系。由于脐与腹内脏器及神志的关系,以至出现精神活动与腹内情况有关的学说。如早期西方医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膈下功能的体现,而子宫的游走可引起许多奇怪的症状。该理论虽被后人否定,但对腹部情况和精神疾病的关系、植物神经功能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等研究并未停止,甚至有人指出,腹部疾病与精神分裂症有内在的联系。
3.10脐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脐朝百脉,谓此一穴而系全身,为元阴元阳系结的部位。《大宝论》曰“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为命门也。先天之命门者,由此而受;后天之命门,由此而栽也……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脐通百脉,调阴阳、补血气、温脾肾、行强壮、培补元气。医学研究认为脐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提示临床对于免疫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治疗,可从脐部着手,不愧为一条新途径。
《河图洛书》被称为华夏文化之源头。《洛书》:“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实为股),五居于中。”如果将《洛书》结合人体看一下,“戴九履一”,“戴”指的是头上,“履”表示为鞋,即从头到脚。人体左边最外侧为左手臂,右边是右手臂,左右手臂到头之间是肩,“二四为肩”。左下为左股(左腿),右下为右股(右腿),“六八为股”,而三七就是腰。脐洛书全息就是把这个投影纳入脐部,根据这个规律可以来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可喜的是近日获悉,脐洛书全息率与胚胎发育信息完全一致(见图1),这证明了脐洛书全息率的科学性,也为我国古文化的高深拍案叫绝。
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脐洛书全息率多用于临床中运动系统疾病、疼痛性疾病及体表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准确率较高。
八卦是易经的主体部分,历代医家不少人用八卦原理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等现象,创立了独特的治疗疾病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所谓“易肇医之端,医蕴易之秘”。八卦又分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两种,而笔者所用的脐八卦全息率则是采用后天八卦。
八卦原意用8个符号(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来表示8个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节气。因为八卦与五行、五行与人体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故八卦与人体脏腑有对应的医学联系。我们将人体脐部视为一个后天八卦图,根据这个图来观察其变化,再进行判断人体的疾病。如离位,方位在南,五行属火,在脏为心,在腑为小肠,五官属目,定点在脐之上部(时钟12点处),如该处有变化可提示心血管系统、小肠或眼部疾病。其他依次类推(见图2)。
脐八卦全息在临床上用于人体脏腑病变较为准确,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在脐周如发现异常变化可提示脏腑潜在病变;其二,在治疗已知的疾病可在脐周相应的部位实施针灸术,故可应用这个全息规律指导临床。
脐部粗看似乎每人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几乎很少有人相同。脐孔的大小、脐孔的深浅、脐蕊的高低、脐壁有无倾斜都不尽相同,观脐诊病就是看脐部的这些变化来诊断疾病。
正常人的脐孔直径约0.8-1.5cm,如果直径超过2.0cm,我们称为大脐眼,直径小于0.5cm,称为小脐眼。脐孔的大小一般取决于胎儿时期与母体相连接的脐带的粗细,一般脐带越粗,脐眼越大,子体先天足,个体强壮;反之脐眼越小,先天禀赋不足,个体赢弱。所以看病人的脐孔大小可基本断定他的先天禀赋及身体素质如何。
脐孔的深浅取决于皮下脂肪的多少,皮下脂肪越厚,则脐孔越深,这说明其营养状态好;皮下脂肪越薄,脐孔越浅,营养较少。如脐孔过深提示营养过剩,则应考虑脂肪肝、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度、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
圆形:脐圆而下半部丰厚朝上,提示血压正常,内脏健康,肾功能强,精力充沛,为男性最佳脐形。
椭圆:脐形椭圆为女性最佳,提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
凸形:脐外凸较少者多见婴幼儿,或见极少运动者内脏张力减弱,内脏器官下垂;脐外凸较多者多见有严重水肿、卵巢囊肿,也是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另外脐外凸应与脐疝鉴别。
凹形:脐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泻、元气将脱,或见于暴吐之后。脐突然下陷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佳。
浅小形:此形人不论男女身体较弱,内分泌功能不正常,经常感到全身乏力,此为先天不足,后天气虚。此外提示精神神经系统脆弱,受刺激易诱发精神障碍。这类人易激动,有歇斯底里倾向。
闭合形:脐眼与脐孔密闭,形成一个闭合性腔隙,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原因是皮下脂肪松弛,提示卵巢功能减弱。
脐位上移:脐向上延长成三角形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或提示胃、胆囊、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上移。
脐位下移:多为肾虚、中气不足、内脏下垂、子宫脱出及脱肛。
脐位右移:多为气虚,可见于高血压、左侧肢体瘫痪。并提示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
脐位左移:多为血虚,见于各种贫血、寄生虫病人及右侧肢体瘫痪。也提示胃肠功能不佳、肠粘连、便秘等。
脐部色泽的改变可提示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色泽又分全脐色和局部色两种,全脐色较易判定,而局部色则需根据脐八卦全息来判定相应的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
色白:提示机能低下。全脐色白多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常与脐凹陷、少腹凉并存;局部色白则反映相应脏器的机能低下。
色赤:提示热毒内蕴。全脐色赤多反映心火旺,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毒溢于脐,可见口渴、便秘、心烦等症状;局部色赤为相应脏器的急性炎症。
色黑:预示病症凶险。全脐色黑为暴病将卒的恶兆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常与呼吸急促、神识昏迷等危象并存。脐周出现对称性黑色素沉着,并有角质增生应注意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癌。
色黄:提示湿热之邪内蕴或过食肥甘所致。临床可见痞满纳呆、大便不爽,可有高血脂、高血黏度、高血压等症状。
色青: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如局部色青则提示相应的脏腑功能欠佳,或见痛证。
色紫:为内有淤积之色,也可见腹内或盆腔内肿瘤,常伴有脐部瘀斑。
体毛:脐周有毛并会阴相连提示精力旺盛,性欲强。如突生体毛并累及颜面和全身则应注意体内癌症。
血管:脐周静脉曲张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常合并有脐周色泽暗黑。
角化:脐周皮肤局部点状角化提示相应脏器有结石存在的可能。
分泌物:脐孔有油性分泌物提示过食油腻。
脐孔虽小,却能窥探全身的健康与否。在脐诊中应该注意光线的变化,必要时还需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另外,腹部暴露要有一定的范围,最好上达肋缘,下抵髂前上棘,以便观察。望脐断病是一种技术,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脐全息是脐针疗法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它不仅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也可用于诊断疾病,笔者称其为脐诊法。这个脐诊不同于近代名医朱莘农先生的脐诊。朱氏脐诊是以手掌鱼际按切病人的脐部,一如切脉之举,按、推、寻,做轻、重、浅、深之按切,以体会脉动脉之动势。而齐氏脉诊则一观察病人脐部的皮肤色泽、脐孔大小、脐部外形、脐蕊皱折等来判断病人的先天禀赋、疾病发生、转归与预后等。简言之,朱氏脐诊重在切按,为中医四诊中的切诊,而齐氏脐诊重在观看,属中医四诊中的望诊。


在脐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中,有了一些体会,今愿与同道一起探讨。
在脐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中,有了一些体会,今愿与同道一起探讨。
1、诊断正确。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对一般性的疾病都不难诊断,但也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明确地作出结论的,如颅内疾病、胸腹部疾病等,还有一些体腔内一些慢性疼痛有时也很难作出正确的诊断,虽然经过仪器的探测检查却仍无结论,有时也要结合中医的四诊合参八纲辩证来作出诊断。
病例1:73岁男性患者,两胁痛连脊背一月,诊断,筋失所养,气滞不通,带脉为病。肝主筋,肺主气,神阙与带脉相通,取震、兑两位,(也可为洛书两侧的腰点)治疗5次痊愈。
2、辩证明了。诊断容易辩证难,正确诊断疾病后,还要经过辩证才能论治,要知道病在何经,属阴属阳,属表属里,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只有辩证正确才能论治得当,治疗得当才能沉疴得起,使之痊愈。在脐针疗法中,我们还必须要辩明病在何经,如用洛书取穴法、脐地支取穴法和八卦取穴法时还得知道该病症是属于那一个方位。然后才能组方治疗。
3、组方合理。辩证容易组方难。疾病既有定论,辩证亦巳明确,这样我们巳是成竹在胸,接下去就是治疗了,而治疗必先组方,就同中药开方一样,根据以上所说的对疾病的诊断、辩证,然后决定采用那些方位进行治疗。组方时我们首选要确定采用那一种方法来组方,因为组方的方法很多,如脐洛书进针法、脐地支进针法,八卦方位进针法。最常用的是八卦方位取穴进针法,这就首先得明确八卦方位的五行生克制化。方位的穴性,(这里我想说一些有关穴性的问题),学过针灸的老师都知道穴位有穴性,如五俞穴、郄穴,募穴,八脉交会穴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穴性,就如同中药的药性一样,脐针的方位就如同大穴里面的小穴,也有各自的穴性,如坎寒、离热、震温、兑凉、中平。春温生木,木能生火,火旺热盛,所以离为热卦,秋凉生金,金能生水,水凝寒极,所以坎乃寒卦。还得根据患者男女老幼,体质强弱等多种因素来组方用穴,组方后最好细细揣摩一下组方是否合理,最后才下针治疗。(将方位比作小穴仅为我个人的观点)
4、定位准确。诊断、辩证和组方三步既明,接下去就要进入到实质性的操作了。定位是最重要的一步,齐永老师说过方位是脐针疗法的灵魂。要知以上的三步都是虚拟的,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定位这一步就没有那么随意,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如定位不准即使以上三步都做对了也无济于事。人的肚脐多种多样,尤其是那些不规则型的肚脐,就更给我们增加了定位的难度,所以我们不要急于下针要在定位这一步上多下些功夫。我的顺序是一看、二摸、三探、四画(线)、五消(毒)、六扎。其实人的肚脐很少有正圆形的,只少也会有些椭圆形,而有相当的一部份人的肚脐是不规则形的,所以我们在定位时最好能利用一下脐针尺。(附脐针尺的制作)
5、深浅适宜。方位既定,还有一个深浅的问题,脐壁分深、中、浅三层,一般来说它与腹针的理论相似,即深层调理脏腑,中层调理气血,浅层调理经络。久病、慢性病或病在脏腑的宜刺深层,而新病、急病或病在浅表的均宜浅刺;而大多数疾病都是刺入脐壁的中层。不过这浅中深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腹部脂肪较厚脐窝深的人三层容易分,而脐窝浅的甚至没有脐窝的人就不是那么好分了,如有些人不但没有脐窝,脐蕊还外翻。对于脐蕊外翻的人是很难将脐壁分出三层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脐壁,除了脐壁的浅、中、深以外,我们在针剌时刺入的深度,也要分为浅、中、深。对那些急症,痛症和病在浅表的可以刺得浅一些,反之,对那些慢性病或病在里的可以刺得深一些;还有就不同的人群来说,年青的、身体壮实的人可以刺得深一些,年老体虚的、瘦弱的人则宜刺得浅一些,还有小儿也宜浅刺。脐壁的浅中深与针刺的浅中深可以结合起来治疗,那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6、留针灵活。最后是留针的问题,关于留针究竟留多长时间为好,以往是根据先天八卦的序数来决定的,如扎乾卦其数为一,留针可以是10分钟,也可以是100分钟,坤卦其数为8。留针可以为8分钟,亦可为80分钟,余依此类推。这样一翻就是10倍,我个人的观点有些机械,而且也不是很合理,我在治疗时也是以疾病的轻重缓急表里虚实为依据,根据病位的深浅,病情的长短等来决定留针的时间。如急症少留,甚至不留,慢性病就得深刺久留才能凑效。
7、疗效的判定:治疗后我们就要判定疗效,急症、痛症要求立见其效,慢性病在治疗三次后也应能看出点效果来。治疗后如效果很好就说明辩证、组方得当,定位准确,如效果不理想就说明在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得重新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很多,如诊断不正确、辩证不正确、组方不合理、定位不准、针刺深浅不适宜等等,好多因素都会影响疗效。但不管疗效好与不好,我们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以便总结。
8、取穴问题。在脐针的八卦取穴定位中我以取水和土为多,水为万物生长之源,土为五行转化之本。在八卦方位五行的占位中,木、金、土各占两卦,水与火各占一卦,水虽然只占一个卦位,但甚为重要,因坎水属肾,肾为先天这本,人体的生老病死皆与肾有关,因此在临床的治疗中取坎水位的较多。土为五行转化之本,八卦中有艮、坤两卦属土,十二地支中有四个属土,也就是说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有四个月是属土的。即三月的辰土,六月的未土,九月的戌土和十二月的丑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且四土寒热各不相同,辰土温。戌土凉,丑土寒,未土热。还有十二天干的排列中,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辰戊已土,所以八卦的方位中以土最多。
中土,(编者注)即脐蕊的中央,太极圈的中心点,为十天干中的戊已土位,戊为阳土,已为阴土,与其他土位不同,戊已土属于阴阳相合之土,在脐针中能起到调和五行平衡阴阳的作用。在八卦定位取穴中有时为了加强土的力量,除了取艮土和坤土外还可加取中土,(有时单取中土亦能奏效)。戊已土阴阳相合,男女老幼寒热虚实皆宜也。
目的:阐述脐针疗法的方位补泻法的原理。方法:从脐针方位的分类、特点入手,分析其与
补泻的关系。结论:脐针的方位补泻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术数构系,建立在疾病相关学和分方归类上,熟练掌握脐针方位补泻法,可对虚实夹杂疾病产生明显疗效。
   定位治疗和方位补泻是脐针疗法的灵魂。传统针刺技术多采用定点治疗(即一穴一针,以直刺为主),脐针疗法则采用定位治疗,这个定位的“位”就是指方位。有了方位就有了阴阳,有了升降沉浮,有了五行生克制化,也就有了补泻。因为脐在人体解剖中的特殊位置,生理、病理中的特殊功能,故临床上在脐针治疗时少用手法补泻,大都采用方位补泻。

方位是一种空间概念,它包含了方与位的两种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术数构系中的一个重要要素之一。方与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是对天而言,位是对地而言。方指的是天体(主要是指日月)运行的特定区域,位指的是大地的不同位置。随着天体的不断运行,方发生了改变,大地的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故称其关系为方位。最原始的方位是指天有十方,地有十二位,故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区别。
方有什么特点呢?《周易 ·系辞》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可见方的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聚类,每一个方就有每一大类,这个方与类的关系是不可以随便分的,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方的不同类也就不同了。如果将事物的各类随便归方,就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第2个特点:方是可变的。设定的方可因数量的不同,所归的类也就不同,比如东南西北以二方分,则东南为一方,西北为一方。如果以四方分则变为东南西北各属一方。
第3个特点:有参照物才能成方。方的归类是有一个参照物作为对照,失去了参照物方也就不存在了。比如以阴阳分二方,有阴才有阳。这个阴就是阳的参照物,反之这个阳也就是阴的参照物。
第4个特点:方能定吉凶。方是一把双刃剑,善用者能趋吉避凶,不善者却雪上加霜,特别在中医临床更是如此。中医的处方叫“开方”,其实质就是将病人有关疾病不利类的方开出去,利用药物和针刺模拟出一个利于疾病向愈的时间和空间,来治疗疾病。一个病人是热证,我们可以用药物和针刺模拟出一个寒的时段,模拟出一个冬天的季节来进行治疗,就像炎热的夏天使用空调一样,我们不可能拿掉夏天,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空调模拟出一个春天、秋天乃至冬天的时空。
如果在临证时用错了方,不仅不能治病,完全有可能加重病情,延误治疗直至影响生命。
方有许多分类,但与中医学关系比较密切的方
二方:最著名的二方是中医的阴阳学说,仅阴阳
二项就将世界的万事万物一分为二,在天分日月,在
日分昼夜,在人分男女,在季分春夏与秋冬。其他有
静与动、上与下、黑与白、刚与柔、正与负、外与内、左
与右、仰与俯、开与关、进与退、亢奋与空虚??《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四方:最常见的四方分类是四象,即易经中的老
阴、少阳、少阴、老阳,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四方
将世界的万事万物一分为四,如空间的上下左右,季
节的春夏秋冬,方位的东南西北,人类的男女老少,
生命的生老病死等等。如果阴阳是将万事万物一分
为二,那么四象就是将事物一分为四。与阴阳相比
四象更加详细,更加具体。
五方:常用的五方就是五行,五行是中医的基
础,阴阳为体,五行为用。其实五行的实质就是阴阳
的不同阶段表现,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虽然是五
种不同的物质,但分别代表阴阳的不同阶段,如阳在
生的阶段就是木,在长的阶段就是火,在收的阶段就
是金,在藏的阶段就是水,在生长收藏的转换过程就
五行除了代表阴阳的不同阶段,还表示五方即
东、南、西、北、中,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五气即
寒、热、温、凉、平,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音即
角、微、宫、商、羽,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人体的五
脏即肝、心、脾、肺、肾,五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
八方:最常见的八方分类就是依照《易经》里的
八卦来分,分别是乾、兑、离、震、翼、坎、良、坤。八卦
分类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与上述几种分
类相比其更加细致,更加一目了然。
在脐针疗法里,这个八方的分类是依后天八卦来
分,而后天八卦的顺序排列其实质也是反映了阳的不
同阶段,所谓后天八卦,实际上就按《说卦》中“帝出乎
震,齐乎粪,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
劳乎坎,成言乎良。”在《说卦》里的帝即是指太阳,整
个后天八卦就是一个太阳的升降过程。太阳的上升
代表阳的释放,太阳的下降代表阳的收藏,这就是《内
经》里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过程。
八卦除了代表阳的不同阶段,还表示八方即东、
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节即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象即天、地、雷、
风、日、月、山、泽,八体即头、口、目、足、手、股、耳、腹,
八性即健、顺、悦、动、丽、险、止、人,八个人体相应的
脏腑即心、肝、脾、肺、肾、胆、大肠、胃等等。
此外,临床上也还有十方、十二方、二十四方等
等,但其核心就是阴阳,古人教导我们“治病必求于
本”,这个本就是阴阳。
位就是指位置,其字义已清楚地告诉我们是人
站立的地方。单人部做一个立字,有停留的含义。
所以方位联在一起就是人停留的那个方向和位置,
方是方向,位是位置。原始的位,指的是十二地支,
而十二地支的实质也是阴阳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
现。子、丑、寅. YP、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
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十二地支也是阴阳的一个
循环图,所以说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即阴阳为本。
2 脐针疗法中的方位补泻应用
定位治疗和方位补泻是脐针疗法的灵魂,知道
了方,知道了位,掌握了各种分方归类,在脐针治疗
2. 1 脐针疗法中的方位
方是方向,位是位置。脐针疗法的方位就是进
针的方向和留针的位置,因为脐针的治疗是定位治
疗,它的进针都是以脐蕊为中心,放射性的斜刺和横
刺,故进针的方向和留针的位置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这种进针的方向和留针的位置并非是随意的,是根
据病人的阴阳盛衰和疾病的分方归类来决定的。
2.2 脐针治疗中的分方原则
脐针治疗采用的是五方与八方相参的方法,五
方是采用五行的归类,八方则是采用后天八卦的分
方归类。在前面笔者已经介绍了五方和八方的基本
归类,它们都与人体的脏腑有相应的关系,临床就是
利用这种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再则五行与后天八卦
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后天八卦中的乾与
兑都是五行属金,震与翼都是五行属木,良与坤都是
五行属土,离属火,坎属水,知道了八卦与五行的关
系,也就知道乾兑是反映阳在收的阶段,震粪是阳在
生的阶段,离是阳在长的阶段,坎是阳在藏的阶段,
而良和坤则是阳在生长收藏的阶段的转换过程,了
解了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将五行和八卦结合起来,
定位治疗和方位补泻是脐针疗法的灵魂。传统针刺技术多采用定点治疗(即一穴一针,以直刺为主),脐针疗法则采用定位治疗,这个定位的“位”就是指方位。有了方位就有了阴阳,有了升降沉浮,有了五行生克制化,也就有了补泻。

因为脐在人体解剖中的特殊位置,生理、病理中的特殊功能,故临床上在脐针治疗时少用手法补泻,大都采用方位补泻。


方位是一种空间概念,它包含了方与位的两种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术数构系中的一个重要要素之一。方与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是对天而言,位是对地而言。方指的是天体(主要是指日月)运行的特定区域,位指的是大地的不同位置。随着天体的不断运行,方发生了改变,大地的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故称其关系为方位。最原始的方位是指天有十方,地有十二位,故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区别。


方位有什么特点呢?《周易·系辞》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可见方的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聚类,每一个方就有每一大类,这个方与类的关系是不可以随便分的,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方的不同类也就不同了。如果将事物的各类随便归方,就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第2个特点:方是可变的。设定的方可因数量的不同,所归的类也就不同,比如东南西北以二方分,则东南为一方,西北为一方。如果以四方分则变为东南西北各属一方。

第3个特点:有参照物才能成方。方的归类是有一个参照物作为对照,失去了参照物方也就不存在了。比如以阴阳分二方,有阴才有阳。这个阴就是阳的参照物,反之这个阳也就是阴的参照物。

第4个特点:方能定吉凶。方是一把双刃剑,善用者能趋吉避凶,不善者却雪上加霜,特别在中医临床更是如此。中医的处方叫“开方”,其实质就是将病人有关疾病不利类的方开出去,利用药物和针刺模拟出一个利于疾病向愈的时间和空间,来治疗疾病。一个病人是热证,我们可以用药物和针刺模拟出一个寒的时段,模拟出一个冬天的季节来进行治疗,就像炎热的夏天使用空调一样,我们不可能拿掉夏天,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空调模拟出一个春天、秋天乃至冬天的时空。

如果在临证时用错了方,不仅不能治病,完全有可能加重病情,延误治疗直至影响生命。


方为有许多分类,但与中医学关系比较密切的方有下述几种。
二方:最著名的二方是中医的阴阳学说,仅阴阳二项就将世界的万事万物一分为二,在天分日月,在日分昼夜,在人分男女,在季分春夏与秋冬。其他有静与动、上与下、黑与白、刚与柔、正与负、外与内、左与右、仰与俯、开与关、进与退、亢奋与空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四方:最常见的四方分类是四象,即易经中的老阴、少阳、少阴、老阳,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四方将世界的万事万物一分为四,如空间的上下左右,季节的春夏秋冬,方位的东南西北,人类的男女老少,生命的生老病死等等。如果阴阳是将万事万物一分为二,那么四象就是将事物一分为四。与阴阳相比四象更加详细,更加具体。

五方:常用的五方就是五行,五行是中医的基础,阴阳为体,五行为用。其实五行的实质就是阴阳的不同阶段表现,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虽然是五种不同的物质,但分别代表阴阳的不同阶段,如阳在生的阶段就是木,在长的阶段就是火,在收的阶段就是金,在藏的阶段就是水,在生长收藏的转换过程就是土。

五行除了代表阴阳的不同阶段,还表示五方即东、南、西、北、中,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五气即寒、热、温、凉、平,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音即角、徵、宫、商、羽,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人体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等。

八方:最常见的八方分类就是依照《易经》里的八卦来分,分别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分类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与上述几种分类相比其更加细致,更加一目了然。

在脐针疗法里,这个八方的分类是依后天八卦来分,而后天八卦的顺序排列其实质也是反映了阳的不同阶段,所谓后天八卦,实际上就按《说卦》中“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在《说卦》里的帝即是指太阳,整个后天八卦就是一个太阳的升降过程。太阳的上升代表阳的释放,太阳的下降代表阳的收藏,这就是《内经》里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过程。

八卦除了代表阳的不同阶段,还表示八方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象即天、地、雷、风、日、月、山、泽,八体即头、口、目、足、手、股、耳、腹,八性即健、顺、悦、动、丽、险、止、人,八个人体相应的脏腑即心、肝、脾、肺、肾、胆、大肠、胃等等。

此外,临床上也还有十方、十二方、二十四方等等,但其核心就是阴阳,古人教导我们“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


位就是指位置,其字义已清楚地告诉我们是人站立的地方。单人部做一个立字,有停留的含义。所以方位联在一起就是人停留的那个方向和位置,方是方向,位是位置。原始的位,指的是十二地支,而十二地支的实质也是阴阳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十二地支也是阴阳的一个循环图,所以说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即阴阳为本。

2 脐针疗法中的方位补泻应用

定位治疗和方位补泻是脐针疗法的灵魂,知道了方,知道了位,掌握了各种分方归类,在脐针治疗中就可以得心应手。

2.1 脐针疗法中的方位

方是方向,位是位置。脐针疗法的方位就是进针的方向和留针的位置,因为脐针的治疗是定位治疗,它的进针都是以脐蕊为中心,放射性的斜刺和横刺,故进针的方向和留针的位置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这种进针的方向和留针的位置并非是随意的,是根据病人的阴阳盛衰和疾病的分方归类来决定的。

2.2 脐针治疗中的分方原则

脐针治疗采用的是五方与八方相参的方法,五方是采用五行的归类,八方则是采用后天八卦的分方归类。在前面笔者已经介绍了五方和八方的基本归类,它们都与人体的脏腑有相应的关系,临床就是利用这种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再则五行与后天八卦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后天八卦中的乾与兑都是五行属金,震与巽都是五行属木,艮与坤都是五行属土,离属火,坎属水,知道了八卦与五行的关系,也就知道乾兑是反映阳在收的阶段,震巽是阳在生的阶段,离是阳在长的阶段,坎是阳在藏的阶段,而艮和坤则是阳在生长收藏的阶段的转换过程,了解了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将五行和八卦结合起来,进行治疗。

2.3 脐针疗法方位补泻的应用

“下针必有方向,进针需含补泻”这是脐针进针的原则[1~3],其临床的补泻原则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来确定的,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具体可分比合法、我生法、生我法和克我法几种方法。

(1)比合之法:比合之法又分大比合与小比合,无论是大比合还是小比合,其在临床上作用都是平补平泻。
大比合之法:所说的大比合就是本位之病刺本病之位,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八卦本位是兑金,在治疗该系统疾病的时候,针刺脐八卦的兑位,这就是大比合之法。兑金病变取兑金方位,以金助金,兄弟相帮,以多取胜,用于虚实难辨之证。

小比合之法:所谓的小比合就是本位之病刺本病之表里关系位,也是临床上经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肝病的脐八卦的本位是震位,在治疗肝病的时候,因为一些其他原因,不能针刺震位,可改为针刺巽位,震为阳木,巽为阴木,震主肝,巽主胆,肝胆相表里,这就是小比合之法。

在大小比合中,一般来讲大比合疗效胜于小比合,为什么有些病人在临床上不取大比合反而取小比合之法呢?就上述这个病例,关键就是该病人不但有咳喘,且又有便秘或动脉硬化及神经系统部位的疾病,所以在取针方位上考虑到这些因素取小比合之法,可以兼顾其他病种。

(2)我生之法:我生之法就是利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则,采用我生来减弱病势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多用于实证,其作用为泻。中医说“生我者母,我生者子”“生我则我强,我生则我泻”。意思就是采用我生之法,那么我就虚了、泻了、弱了。同样举上面这个例子,肺实热证引起的咳喘可针刺脐八卦坎位,因为坎属水,而脐右兑位属金,金生水,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针刺坎水,让该区活跃起来,以减弱其母兑金的病势,兑金自然虚弱。同样,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这要求首先知道该病的八卦方位,其次知道方位的五行所属,再根据所属生克关系,选择具体的进针方位。

(3)克我之法:克我之法方简意赅,用克法制邪,临床作用为泻。肺实热咳喘者也可采用脐八卦离区进针来克制肺邪,离为火,以离火克兑金,常也收到很好的效果。离火为目,为心;兑为气管,为肺。在现代医学里很注重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心脏为人体之动力,只有一个健康的心脏,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才能完成大小循环。如果一个人的心脏健康,一般来讲他的肺部疾病也较容易治愈,反之则难。所以在治肺金之病时,先强其心火来克制肺金,克我则我弱。


(4)生我之法:生我之法为补,用于虚证,病久体虚等致该病的脏腑虚弱,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虚者补之。如肺虚久咳病人不仅可用针刺脐蕊(五土居中),也可取艮位、坤位,这两个位也属土,培土生金,都可起到补母壮子的作用,也叫补脾胃之气壮肺气。


综上所述,五行生克制化补泻法有比合法、我生法、克我法与生我法。比合法中又有大比合与小比合之分,是最容易掌握的方法之一,对初学者来讲比较容易定位。如果对该病的虚实寒热一时难以辨证,也可暂不理会,在方位上进针并留针10分钟左右也可达到治病效果。如果水平提高了,就要掌握其他的几种方法,这样在治疗上采用一穴数针,扩大治病的范围,其可谓一穴可治百病。在方位补泻法的使用中,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生克关系,才能对证治疗,对那些虚实夹杂的疾病才可起到明显作用。


     青春痘也叫痤疮,痘痘,粉刺,是很普遍的皮肤问题,青少年发病人数最高。青春痘是一种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颜面和胸背部,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囊肿及疤痕等多种皮肤损伤,有碍容颜。
2007年10月25日就诊。由于平常吃饭辣椒过多,而导致上火,脸上长满了红色毒痘,主要分布于面部两颊。脐象:椭圆。脐色:正常。脐味:腥臭。脐征:湿润。针灸取位:艮位、坎位。留针半小时,针感:病人感觉脚心发凉,出凉气,腰周围似水波泛到脊背和脚踝处,五六分钟后,足心发温而后发热,身上一股温流泛到全身。又有一阵似水波到全身脸上开始温热,又慢慢变成烧灼感,有疙瘩的地方发蛰,脸一直发热,面部毛孔扩大,脸红。半小时后取针,疙瘩全部消失,脸光滑细腻粉红如涂胭脂。

2)梁** 女20岁;于2007年10月27日到本门诊就诊。也是食辣椒过多的原因。 脐象:椭圆;脐色:黑红;脐味:淡;面部症状:两颊、额头布满红色栗米粒大小的痘痘,时间约有一星期。针灸取位:艮位、坎位。留针半小时连针两天。针感:只感到脸颊出凉气,痘痘全部消失后,有疙瘩的地方发蛰。脸光滑细腻,皮肤如常。
2007年11月4日来本门诊就诊,脐象:大、圆;脐色:正常;脐味:淡;脐征:干燥;面部症状:面部两颊,额头,布满如玉米籽大小的毒痘,头尖有白色脓点,底硬,红肿热疼,鼻尖上有三个大如花生米般的红色毒痘,痛不敢摸。下巴有许多褐黄色的粟米大小的斑疹,触之不痛。整个面部通红。自诉:这些毒痘已有好些年了,平素学习压力大,睡眠极差,大便几天才解一次,干涩,疼痛难解。月经周期不正常。经量减少,最近一次只有一天,色黑暗,小肚疼痛。身体越来越胖。针灸取位:艮位、坎位。(由于时间太紧,不可能天天来就诊,就留针三个小时。)

针感变化:大约十几分钟后,两颊、下巴、鼻两侧的痘痘变小,变淡,面部皮肤颜色如常,鼻头上的痘痘也变成绿豆粒大小的硬块,两个多小时后,面部皮肤完全平整,痘痘消失,脸上有凉气冒出,皮肤紧缩,三小时后取针。用手拂面,从脸上掉下许多黑色如米糠般的表皮,整个面部粉红如桃花。皮肤光滑细腻。
青春痘发病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由厌氧性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
1、基本病理:毛囊皮脂腺开口被阻塞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毛囊皮脂腺开口被阻塞的情况下,厌氧性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导致炎症,形成痤疮。
2、发病外因:患者毛孔粗大,油性皮肤,皮脂分泌多,皮肤清洁差。
3、发病内因:在下述各种情况下,患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促使皮脂分泌活跃,增多。
1)青春期开始后雄性激素及代谢产物增多,使皮脂腺活性增强,引起
内分泌失调,如女性月经不调,男性生理功能异常;
3)喜食辛辣,刺激性或油腻食物;
4)排泄系统不畅如大便常期燥结,几天排便一次,小便黄;
祖国医学在《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位于八卦离位,在五行属火。《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故按病机治疗要祛火。祛火有两种治疗办法。一种是火生土的五行相生来治疗;一种是水克火的五行相克来治疗。除了按五行的生克治疗外,还取形象和意象作为治疗方法。“痘”即为身体凸起的疾病,“艮”五行属土,意象为山,卦意又为止,主一切凸起的疾病和身体凸起部位的疾病。如凸起的炎症,凸起的肿瘤,痘、增生、结石等。故针灸取本位即符合火生土的相生原理,又符合艮卦的意象,还具有停止,治愈的意义。故按以上原理推论可得出:治疗方案为:艮位、坎位
从以上三个病例来看,脐针之奇在于应乎八卦之卦理,合乎五行相生相克之规律。故见效之神,病愈之快。笔者认为脐针是:中医针灸界具有开拓性的发明,真心希望脐针能够尽快流传开来。造福苍生,挽救百姓之性命!
脐针方位: 兑(本位病,肺开窍与鼻) 离坎(先离后坎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力)
腹针:清热解毒方加鼻的对应点(中脘上3分旁开2分), 有咽炎的话可以加中脘下3分
清热解毒方大家反复说过, 具体进针深度我已经在清热解毒方中叙述, 这里不在赘述了。
一般我留针1小时。这些是我临床上总结出来的, 不一定正确,望大家互相交流.
   上面是一个鼻窦炎患者的针刺情况,她左侧鼻塞,鼻咽部发干,伴头痛.
  脐八卦诊法,是将脐按八卦分布,配属人体各部及脏腑,根据其不同的变化来诊察人体各部位及脏腑的疾病。
  脐八卦居于腹之正中,可以遍观胸腹全身疾病,其八卦图有两种,一为先天八卦图,一为后天八卦图。其脐的划分,首先以脐为中心划一条垂直线和一条横线,再从其两线交点处划两条斜线,以呈米字型。根据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不同分属,配以相应卦位和脏腑。
     先天八卦主要配属人体外在的各部。如垂直线的上点为乾属头,下点为坤属足;其横线左点为离属耳,右点为坎属目;其左耳之上点为兑属口,下点为震属腹;其右目之上点为巽属额,下点为艮属手(见图10-1)。
     后天八卦主要配属五脏六腑。如:垂直线的上点为离属心,下点为坎属肾;其横线的左点为震属肝,右点为兑属肺;其横线左点肝之上点为巽属胆,下点为艮属胃;其横线右点肺之上点为坤属脾,下点为乾属大肠(见图10-2). 二、脐八卦诊法
  因为脐八卦分属不同,所以在诊断疾病上也有所区别。先天八卦多用于诊测各种疼痛、肿瘤病症,后天八卦多用于诊测各种脏腑杂病。
  临床诊病中,脐八卦诊主要用于触诊,根据各区域出现的疼痛来诊测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疾病。其触诊步骤为,依顺时针方向按压,由轻渐重下压,按有疼痛不适者为疾病。脐诊范围不宜过大,不得超过直径为五寸的范围。
  对于小儿进行脐诊时,可采用视诊法,视其颜色、凸凹、形态、血络、斑点等,对照上列定位即可诊测疾病。
第十章第三节 脐部色诊 
  脐部色诊,主要观察脐部色泽的变化来判断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一般脐部的色泽改变,多提示内脏寒热的变化。
脐色症白无光泽,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临床可见气促心悸、头晕乏力、虚浮食少、唇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常与脐下陷、腹凉并见。
脐色红赤、甚至有疮疖,表示心火重、热毒内蕴,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内应于脾,或腑气不通,阳明热毒内蕴、毒溢于脐,可与口渴面赤、舌质红、苔黄乾、便结、心烦等全身症状并见。
脐色黑为肾阳衰微、命火败绝的凶讯,亦为暴病将卒的恶兆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临症险恶,常与急促息微、神识昏迷等危象并见。
脐色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兆,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内生湿热所致。证见身热起伏或无热,脘痞满闷,呕恶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脐色发青或青蓝,为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中州,常与腹皮寒冷、拘急板滞并见。常有腹痛隐隐,喜按就温,肠鸣泄泻,四肢欠温,口淡食少,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此外,痛证亦可出现脐色发青。
脐色发紫,色泽晦枯,或见瘀斑,为内有瘀积之色。腹腔症积和盆腔肿瘤亦可反应于脐,重者可见脐腹肌肤甲错、干燥如鱼鳞,腹内可触及包块,腹皮拘急拒按,全身可见口乾夜热、善忘、面色黧黑。
第十章第四节 脐形态与脐位主病 
  正常人脐位于人体正中,脐环圆整,轮廓宽余,肌肉厚实,脐深,色泽明润,按之有力。应手如有根蒂之脐,为神气内守,元气充盛,说明身体健康无病。若脐的形态和脐的位置发生改变,则提示人体内脏可能发生疾病。因此,观察脐的变化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
肚脐圆圆,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这是男性中最好的一种。这种肚脐表明血压正常,肝、肠和胃等内脏都健康,而且此类人精力充沛。
脐如满月般丰满调和,下腹有弹性,这种脐表明女性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
肚脐眼又浅又小,具有这样肚脐者,不论男女,身体都较虚弱,内分泌功能不正常,经常感到浑身乏力。气功出偏差和精神障碍者,常见这种肚脐。
因静脉扩张使肚脐周围如海蛇缠绕一般,这种肚脐是肝硬变等肝脏疾病常见的征兆。
肚脐外突为水肿的凶兆,提示严重水肿。脐外突凸又为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此外还可见卵巢囊肿。
脐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此外,脐突然下陷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良。当腹内发生炎症变化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可向内凹陷。
肚脐向上延长几乎成三角形,为气逆、气滞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常以郁怒为诱因,多与胀满、呕吐并见。此外,内有症瘕、积聚亦可牵提致脐上移。临床常提示,不论男女,肚脐上移多为胃、胆囊和胰脏有病。
脐位下移,为肾虚、中气不足表现,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常提示内脏下垂。证见少气无力,动则息促,头晕眼花,腹部坠胀,脉虚无力,舌淡苔白等中气下陷证,提示有胃下垂、肝肾下垂及脱肛、子宫脱出等。
肚脐偏向右侧为气虚,可见于高血压、左侧肢体偏瘫。此外,肚脐偏右尚提示,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为血虚,见于高血压、右侧肢体偏瘫。此外,肚脐偏左提示,肠胃不佳、便秘、大肠粘连等症。
脐针,顾名思义就是在脐部实施针术,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目的。为了便于学习,我们暂且将脐的几个部位进行命名。脐中央朝外凸出的瘢痕状组织称为脐蕊,脐孔的周缘壁称为脐壁,脐壁与脐蕊相连的皮肤凹陷称为脐谷。这三个地方都是脐针疗法的进针区,而以脐壁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常见。现就脐针的进针定位原则叙述如下。
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病人可以在脐壁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部位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压痛点,一针即可见效。而寻找压痛点则是按照洛书定位,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在临床治疗中实为股),五居于中。'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在相应的脐壁上寻找压痛点,然后用针灸毫针以脐蕊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刺入压痛点,留针数分钟。进针深度为0.5~1寸。

    有许多慢性病人可以在脐壁上找到皮下结节,按之有疼痛,颜色与皮肤相同,结节硬,一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当发现结节后,只需用手指按压,让病人感到疼痛就可以了,每日数次,数周后结节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
这种方法是笔者利用易学中的后天八卦图的五行生克制化创立的,也是脐针治疗应用最多的方法。笔者将人体脐部看作一个后天八卦图,将脐蕊为中心向四周八方扩散形成八卦的方位。就此方位将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分别按后天八卦定下离、坎、震、兑、坤、乾、巽、艮八个方位,并通过八卦方位找出相应的疾病对应关系,然后进行治疗。比如呼吸系统的疾病,我们一般取兑位(即右位),就是将针在脐部的右壁刺入,方向朝外,呈放射状,留针数分钟。如肝病则取震位(即左位),就是这样简单。

    但这里必须强调两点:其一,后天八卦图的方位正好与地图相反,地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后天八卦图则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其二,在行脐针疗法时,上下左右方位是医生看病人,绝非是病人本身的方位。比如肝病在左(震)位,这是医生看病人时的方位,而在病人身上,肝则在右位,这一点千万不可搞错。
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同种疾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病人,我们采用中医的八纲辨证法,分清阴阳、虚实、表里、寒热,采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法,利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相生相克方法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其中又分比合之法、我生之法、克我之法、生我之法等四种,因篇幅关系,不再详述。针往下垂直一扎,平补平泻,五土居中,归了脾胃了;若针往上斜就着重治心脏或眼睛的病症;针向下斜着重治肾治膀胱;向右斜着重治肺的病症,依次类推。因此脐针仅神阙一穴可以治百病。

    懂了上述道理,对脐针的特点也就一目了然,脐针的特点是一穴多治,一穴多针,一穴多效,内外兼治,操作简便,治病范围广,经济实惠。
[转帖自凤凰] 脐针打油诗
坎艮共取了女红.留针三时不放松.

减肥效果坎兑坤.女加震巽苗条身.

坎位一针一天整.腰突重病去九成.

近视坎离进两针.视力准见日日新.

颈椎离位平三针.震坎三十度角补.

当下病位立感松.起针不需一时功.

脐针是针腹针针,针无分别定乾坤.

有针无针心内行.天地日月自平衡.

法无定法见效行.黑猫白猫有果用.

医者心中无天地.乾坤自在运行中
脐针得气与疗效的临床观察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   柳学剑
脐针得气与体针得气有本质不同。本文定义了脐针得气的概念,介绍了用手法激发经气来促进脐针得气的方法,报告了212例有关脐针得气与疗效的临床观察结果。结论是,1脐针得气的特点: 温热为主要得气反应,趋病性,交叉性(符合巨刺原则),与神经分布不一致,而与洛书,内八卦,外八卦基本一致,容易泛化。2脐针得气的临床类型:超敏感型、敏感型、低度敏感型、轻度迟钝型、迟钝型。3脐针得气与疗效的关系:脐针得气是取效的必要条件。手法激发经气可以促进脐针得气,提高临床疗效。4手法激发经气的副作用, 手法激发经气,以及脐针得气的影响因素。脐针是齐永教授于上世纪末创立的一种全新的针刺疗法。二十年来,迅速在国内外传播,其出色的临床疗
效为越来越多的业界同行所认同 。
笔者于2012年6月和11月分别接受了齐先生亲授的脐针初、中、高级班的培训,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用脐针治疗了千余例患者,深刻体验了脐针的神奇疗效。在临床过程中,一例患者的内视反应引起了我对脐针得气与疗效的极大兴趣。该患者女性,29岁,因不孕症就医,辨证结论除轻微肝郁气滞外,一般情况均可。西医认为自身免疫障碍。针刺震、坎二穴,留针20分钟后,该患者告诉我:针刺后她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子宫,包括子宫的位置、形状、颜色和运动。这种感觉持续了1周,而原有的肝郁气滞症状全部消失。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位患者出现的得气反应和临床疗效,是否可以在多数患者身上重复呢?若是,又如何使之重复呢?
一 : 手法激发经气的方法

著名经络研究学者祝总骧教授曾用机械敲打、电刺激的方法使经络感传的出现率大幅度上升,我的老师北京中医医院已故著名针灸学家于书庄教授曾用手法激发经气(催气)的方法使气至病所以提高临床疗效。例如通过反复捻转刺入合谷穴的毫针,使得气感觉到达面部,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于是我在借鉴祝于二人的基础上,参考齐永教授的有关论述,大胆地尝试了在脐部用以捻转为主的手法激发经气的实践,以提高临床疗效。具体方法如下:将直径0.25mm, 长30mm 或40mm 的不锈钢毫针刺入脐针穴位至理想深度,医者感觉针在穴中不松不紧,患者不感觉疼痛或其它不适,然后开始快速(250-300次/分钟)、小幅度捻转,每穴持续一至数分钟,得气而止(得气的定义见下文)。

二 : 脐针得气的定义

我于2012年7月23日至2012年9月21日在澳大利亚自己的诊所内对212例随机选择的白色人种病人进行了脐针得气的系统观察,其中男65例,女147例,小于20岁5例,21-30岁22例,31-40岁42例,41-50岁36例,51-60岁46例,61-70岁39例,71-80岁15例,81-90岁5例,90岁以上2例。 观察前将脐针得气的概念定义如下:凡针刺脐壁任何穴位,或按齐氏易医脐针理论针刺脐周的相关穴位,无论医者使用或未使用催气手法,只要患者在病变部位,或与病变相关的部位(如病变部位的相对一侧),在脐与病变部位之间,乃至全身出现发麻、气流、温热 或其它特殊感觉,均谓之得气。这与体针得气的定义患者感觉酸、麻、胀、重, 医者则感觉手下沉、紧、涩、滞有本质的不同。
qi)外,还有病情缓解,如疼痛明显减轻、消失,精神放松,情绪释放等,在个别病人还可出现内视,如上文所述某女针刺后能感觉自己的子宫。得气感觉的出现顺序一般是先发麻,次气流,后温热,有的可仅见气流或温热。得气强度有的随留针时间的延长而衰减,有的不变,有的增强,但一般随针刺次数的增加而范围扩大,强度增加。


三 : 脐针得气的基本特点
·        温热为主要得气反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脐针得气时所产生的温热,应视为少火。“少火生气”表明少火可以祛病,有益于人体健康。
某男,67岁,患焦虑症,神经肌肉萎缩症,失眠症,脊柱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多年。初次接受脐针治疗即出现了非常好的得气反应和临床疗效。针前检查离、坎、震位有压痛。刺入离位激发经气(简称激发)不到1分钟,气流伴随着温热感即开始沿任脉深部向上传导;刺入坎位激发不到1分钟, 温热气流传至双足第四趾;刺入震位后激发不到1分钟全身发热;刺入兑位后未经激发即全身完全放松。以上感觉持续约20分钟,然后逐渐消失。此人再诊时感慨:这次是他过去10年针刺治疗中,疗效最好的一次 (He never felt so peaceful in the past 10 years)。该患者坚持艾灸气海、关元近10年,每次艾灸几分钟后即出现舒适的全身温热感。自今年6月份学习脐针后,我建议他由艾灸气海、关元改为艾灸肚脐。2-3 周后,奇迹出现了:艾灸几分钟后除了出现灸气海、关元的全身温热感,还出现了一种体外温热感,这种温热感象蚕茧一样,约10cm 厚,包裹着全身, 向患者的体表辐射并向体内渗透。体内外的温热交融在一起。患者沉浸在内外温热交换的动态平衡之中,舒适无比,“如入仙境”。这个温热的“蚕茧”外罩, 使天人感应在一起。这个病例对于理解脐针激发先天之气的理论有重要意义.
   趋病性:头痛患者,针刺离位,气感上头;膝关节疼痛,针刺艮、坎位,膝关节温热;左侧坐骨神经痛,乾位打枪时,左下肢发麻、温热;不孕症患者,针刺坎、震位,多腰骶部、下腹部发热;眼压增高的患者,针刺离、震位,患侧眼部发麻。某女,右侧面痛2年余。针巽、兑、艮,分别行手法激发经气5分钟,1分钟,1分钟,不仅得气到头到面,而且自诉右侧肾区有强烈气感。原来是该肾有结石2块。五诊后不仅面痛愈,结石亦全部排出。


      2000年,吴博的老师齐教授士创建了脐针疗法。其理论源于《易经》。中国许多的临床案例已经证实了它惊人的临床疗效,它是中国21世纪中医针灸学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它的优势是:“实用、简单、快速、见效快”。
脐针疗法是通过在脐部扎针来治疗疾病,在临床中通过脐针疗法治疗各种痛症已经取得很好的疗效,像偏头痛、劲椎痛、腰痛、冰冻肩、肘部发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痛症都可以通过脐针疗法来治疗。脐针疗法已经被证实对于治疗某些严重病症也有好处,如心脏病,高血压,巴金森,截瘫,中风后遗症,失眠,红斑狼疮,闭经,忧郁症,前列腺问题,过敏性鼻炎,哮喘,耳鸣,减肥,牛皮癣等均有明显的疗。近期更有研究证明针灸对于治疗癌症和艾滋病也有显著疗效,脐针在治疗癌症,艾滋病方面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良好开端,其临床效果可谓“惊天地而动鬼神”。

    吴医生在2008年拜齐博士为师并开始应用这种针灸疗法,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距离肛门4cm处有肿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