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检查怀疑自己得糖尿病了?

目前,2022年上半年征兵正式全面启动,今年征兵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男兵上半年应征报名时间是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2月10日18时前,女兵上半年应征报名时间是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10日18时,据武汉普瑞眼科医院院长沈政伟教授介绍:随着征兵季的到来,近视手术也逐渐进入高峰期,大批应征青年纷纷到院通过近视激光手术来通过视力检查。

根据国家最新《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规定,任何一眼裸眼视力不得低于4.5,任何一眼矫正视力不得低于4.8或矫正度数不得超过600度。所幸《标准》中已明确认可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的视力: 屈光不正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半年以上且无并发症,任何一眼裸眼视力达到4.8且眼底检查正常,可参军入伍。那么征兵做近视手术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很多人误以为,既然近视手术是征兵允许的,那可以随到随做。对此,国内知名屈光手术专家、武汉普瑞眼科医院院长沈政伟教授表示:近视手术并非人人可做,更不是随时可做;想要当兵投身军营的青年,应及早进行术前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手术条件以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提前预约确定手术时间,以免因延误手术时间而错失军检机会。

至于是否能做近视手术,以及适合什么样的手术方式,需要通过什么来判断呢?严格的术前检查才是基础。一次合格的术前检查一般需要大约2个小时左右,经过十几项细致深入的检查,对于核心关键数据需要经过不同的检查设备反复对比。想要避免手术风险,达到良好的术后视觉效果,术前检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而且沈政伟院长提醒道:“开展术前检查前,需提前做好“停镜”等系列准备,如软性球镜停戴1-2周以上,硬性角膜接触镜停戴4周以上,角膜塑形镜停戴3个月以上方可进行近视手术术前检查。”

避免手术风险,最关键在术前检查。术前检查数据决定着医生的最终判断,直接关系到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手术的安全性。在近视手术前,医生会询问患者手术相关问题,如是否瘢痕体质,是否有其他疾病,是否对药物过敏等……一些患者担心不能手术,隐瞒自己一些病史如果隐瞒一些病史(糖尿病、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实际上是害了自己。

因为近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出现急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等眼病,需先等眼病治疗后才能做手术。如有圆锥角膜、青光眼等则不适宜做近视手术。所以,尽管有严格的术前检查保驾护航,但近视朋友如果故意隐瞒病情只会增加手术风险。

近视手术市场鱼龙混杂,手术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医院以低离谱的价格吸引急于征兵的患者,没有充分深入的术前检查,更没有配备各种先进的手术设备,也没有专业的屈光专家进行手术方案及手术质量技术把关。而此时,如果盲目追求低价,可能导致术中安全和术后效果得不到保证。

事实上,近视手术对医生的手术经验、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和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技术精湛、手术经验丰富,并长期专注于屈光手术领域的专家是规避近视手术风险的重要保证。所以在选择一家近视手术医院的时候,不要仅仅只看表面,医院性质不仅仅是评判医院好坏的标准,医生、设备、视力才是需要考虑的“三大金标准”。

据了解,12月24日上午,武汉普瑞眼科医院携手武汉市慈善总会开启的“普瑞慈善光明基金·阳光爱眼关爱计划”项目在省内多家媒体的见证下,正式启动。由武汉普瑞眼科医院捐款100万元,将用于在全市学前教育机构、中小学、高中、技校以及大学开展视力筛查、健康科普、预防教育、近视治疗援助等系列工作服务项目,凡是3-45岁近视人群治疗可享受200-1000元公益援助。

近视人群关爱对象携带相关信息证明(身份证、学生证、军人证等证件)到院,接受医疗服务及手术并在医院工作人员处登记相关信息,七个工作日内,武汉市慈善总会将“普瑞慈善光明基金”下发到关爱对象银行账户。符合条件的近视朋友们可按照相关要求流程进行普瑞慈善光明基金申请。

据了解,武汉普瑞眼科医院还针对参军人群特开设近视手术专属绿色通道,预约即可尊享专属福利。目前,武汉普瑞眼科医院360°全晰定制近视手术方式,覆盖全球所有主流近视手术,为每位视力矫正者精心设计,个性化量眼定制手术方案。根据每个人差异化的眼部条件和用眼需要找到适合的方式,量眼定制的解决方案。参军报国,无上光荣,这一次,别让近视折断了你追逐梦想的翅膀!

京东已向全国2661个区县提供自营配送服务,支持货到付款、POS机刷卡和售后上门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编号新出网证(京)字150号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消费者维权热线: |

京东旗下网站: | |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3

  1.139亿!这是中国最新的2型糖尿病患者数据。与这个数字形成对比的是,全世界一共200多个国家,只有10个国家人口总数高于这个数据。其中,英国和法国两国人口数量的总和是1.28亿。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1.139亿的背后,还有数字极其庞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我们还不行动,未来会怎样?我们该如何行动?我们的未来会好吗?……

  一位28岁的年轻女性,不吸烟,不酗酒,平时生活很健康,能够管住嘴,迈开腿,无糖尿病家族史,却被诊断为糖尿病。这可能吗?

  “完全可能!”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说,“因为她压力大,生活在大城市,买不起房,买不起车,睡眠不好,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这也是患病的一个原因。”末了,他强调一句:“糖尿病人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2013年9月4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根据2010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糖尿病总患病率为11.6%,其中男性12.10%,女性11.0%。中国成人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其中男性52.1%,女性48.1%。高龄人群、城市居民、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更高。在糖尿病患者中,仅有25.8%的患者接受了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有39.7%的患者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研究数据出自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糖尿病专题调查。这篇名为《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的论文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研究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研究员团队共同完成。

  糖尿病患者为何越来越多

  与以上研究结果形成对比的是,2008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是9.7%,人数为9240万,糖尿病前期是15.5%,人数是1.48亿。很多人由此质疑:为何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糖尿病患者和前期人群增加了这么多?我国真有那么多糖尿病患者吗?

  针对这个问题,接受采访的专家一致表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是这些年来,中国糖尿病患者增多是不争的事实;二是与2008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据对比,要看到二者的异同。

  患者增多是不争的事实

  母义明教授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患病率论证了“糖尿病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的观点:“我们在石景山区的调查发现,40以上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3%,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为26%,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群存在血糖异常。”

  究其背后原因,母义明教授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糖尿病背后流行原因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之前我们说糖尿病是由家族史、肥胖、饮食结构的改变、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而今,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即精神因素。在诊断的糖尿病人群中,有一群人集中在25~40岁。他们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不肥胖,也没有喝酒、抽烟的习惯,但他们生活在大城市里,工作压力很大,生活不规律,渐渐发展为糖尿病患者的生力军。”

  原国家卫生部慢病预防与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和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李光伟教授则从历年来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论证了“我国糖尿病患者一直在增加”。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做过6次糖尿病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详情请见表格),从1980年的0.67%到现在的11.6%,可以说,大家是眼睁睁地看着糖尿病一直在增长。“而且很多老百姓依然认为胖是富态的表现,不愿意减肥。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富人都进健身房,身材都很苗条,只有穷人才大腹便便,并视而不见,或引以为荣。”李光伟教授说道。

  数据爆发的另一层原因

  “诊断标准不一样是导致2008年和2010年差距悬殊的重要原因。”原国家卫生部慢病预防与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解放军第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许樟荣教授说。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2008年的研究结果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只查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负荷后2小时血糖,共调查4.6万人,年龄大于等于20岁;而2010年是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最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包含了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负荷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指标,共调查9.8万人,年龄大于等于18岁。如果去掉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2010年研究提示的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结果与2008年接近。

  “这就好比考试录取,2008年考生录取分数线是500分以上就可以上大学,而2010年是300分就可以上大学。结果当然是2010年录取的人更多。”许樟荣教授比喻说,“如果其他国家也采取这个标准,糖尿病人数也会增加。这样早期把糖尿病人群及高危人群筛查出来,有利于我们更加重视,并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干预。”

  中国未来会是并发症大国吗

  不过,不论采取的是哪种标准,中国糖尿病的现状的确被大多数国人所忽视。按照目前的研究结果(糖尿病总患病率11.6%,成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50.1%),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上一辆公交车,这辆车上至少会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如果一桌人吃饭,这桌子上也至少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如果你正和一名18岁以上的人在聊天,那么,在你们两人当中,可能有一个处于糖尿病前期。

  然而,当你读到这一段文字时,你肯定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因为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仅有30.1%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其中仅有25.8%的人接受糖尿病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只有39.7%的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大多数人都处于不知、不懂、不重视的阶段。我国正迎来一场健康危机。

  许樟荣教授说,糖尿病不同于肿瘤,它是一种良性疾病,如果能够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完全可以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活到90岁不是梦,并不会给社会增加负担。但是,大多数患者认为,糖尿病不影响生活,没有什么不舒服,于是忽视糖尿病的存在,等到多年后并发症到来时,再后悔早期没有好好治疗已经晚了。

  “若没有连贯性的防治策略出台,仅提高筛查,发现更多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大量患者处于没人管的状态。中国的未来,将会从现在的糖尿病大国变成糖尿病并发症大国。”在一次公开的活动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不无忧虑地说到。

  糖尿病最可怕的也正是其并发症导致的致残和致死情况。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达75%),约70%的糖尿病患者因为心血管疾病需要住院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已有慢性并发症,其中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为16.6%,微量蛋白尿的发病率为21%。国内一项4000人参与的糖尿病并发症调查显示:合并下肢神经病变者占38%,白内障占44%,微量蛋白尿占33%,严重并发症(主要指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肾衰、失明和截肢)为2%~7%。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

  正如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启煜教授所说:“如果人类不能改变糖尿病,糖尿病迟早会改变人类。”

  巨额的医疗经济负担

  血糖控制不当的患者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治疗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费用十分高昂。瑞士信贷研究所近日报告称,全球范围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正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导致医疗费用高达5000亿美元,在医疗总支出中的占比超过10%。

  在我国,201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国际糖尿病联盟联合对1920例患者进行经济影响分析,估计中国糖尿病导致的直接医疗开支占全国医疗总开支的13%,达到1734亿元,糖尿病患者医疗服务的使用是非糖尿病者的3~4倍,其中住院和门诊次数都大大增加,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医疗开支比病程1~2年的患者高460%。

  调查显示,除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产生的巨大医疗开支,由于大量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0~60岁,身处工作第一线,患上糖尿病后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

  纪立农教授所参与设计的中国糖尿病卫生经济学研究显示,在糖尿病相关的医疗花费中,治疗并发症的花费占所有花费的80%。这正应了一句话:“糖尿病不仅伤身体,而且伤钱,并且越伤身体越伤钱”。

  无怪乎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经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将有可能被井喷的慢病而抵消。”

  虎视眈眈的50.1%糖尿病前期人群

  “说糖尿病前期,可能有点吓人,也许称呼为‘高危人群’更加合理,即糖尿病‘后备军’。”许樟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称呼为‘糖尿病前期’可能更能引起大家重视。”

  在宁光教授的研究中,空腹血糖在5.6~7.0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在5.7%~6.5%之间,都被划为糖尿病前期人群,这个人群在18岁以上人群中占的比例高达50.1%。也就是说,当您读到这篇文章时,不是您,就是我。

  与糖尿病不痛不痒相比,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不存在任何不适,因此,这部分人大多数都还“裸奔”在监管范围外。对于这部分人最终的走向,以前认为有三分之一会成为糖尿病人群,三分之一原地踏步,三分之一会成为健康人群。但李光伟教授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不加干预,大部分糖尿病前期人群都会发展为糖尿病。

  而干预的措施其实很简单,由李光伟教授参与的世界著名“大庆研究”发现,“管住嘴、迈开腿”的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可大大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

  只是,这一研究发现并没有在我国得到较好地转化。大家依然经受不住“舌尖上中国”的诱惑,同时享受着开车、电梯所带来的舒适与便捷。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糖尿病前期”将会一直对中国4.934亿人群虎视眈眈,并且随时将一部分人拉进糖尿病队伍。

  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几类:

  1.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

  2.年龄≥45岁;

  3.超重或肥胖者——体质指数(BMI)≥25千克/米2;

  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酯蛋白胆固醇≤0.90mmol/L;甘油三酯≥2.82mmol/L;

  5.高血压:收缩压(高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低压)≥90毫米汞柱;

  6.患有心脑血管病变,如常见的脑卒中、偏瘫等;

  7.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8.生活中习惯久坐少动者;

  9.使用一些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很多人认为中国糖尿病现状很可怕,但事实上,现在还不是糖尿病爆发的最高峰时期。因为中国大部分人群是农民,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这群人的生活方式继续改变,那时中国糖尿病流行情况将是不可想象的。”母义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以,我们必须着眼未来!”

  如何保护我们的未来?这不能只依靠医生,还要依靠政府、媒体、社会等所有人参与。因为当前糖尿病已经不是健康医疗问题,还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以下是我们采访的专家意见:

  针对宁光教授的研究文章,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主任Juliana C.N.Chan教授写了一篇述评文章,讲述了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

  1.吸烟与糖尿病相关,这已经被多项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所证实。亚洲目前有最高的吸烟人群,虽然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政府系统有别、人群也有差异,但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实施烟草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糖尿病的流行趋势。

  2.中青年糖尿病人群增加,这些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普遍很差。针对这部分人群,应该从保护母婴健康入手,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儿童期出现肥胖。同时应提高知晓率和检查率,对糖尿病前期高危者特别是有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家族史者实行早期干预。这些都是列入世界卫生组织非传染性慢病控制和预防全球计划的措施。

  3.最新的2013~2020全球预防与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定义为糖尿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的行动计划,特别强调患者和社区应接受循证基础上的伙伴关系,降低由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提前死亡、有害的酒精和烟草消耗、不足够的体力活动、盐或钠的摄入和增高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病率;增加基础技术和基本药物以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

  母义明教授:防治糖尿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1.全民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只有大家都拥有了健康理念,认识到“管住嘴、迈开腿”的重要性,才可能真正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患病人数的进一步增加。

  2.重视基层医疗:目前,中国农村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中国大部分人生活在不发达地区,将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部分人群将很可能转化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基层慢病防控的宣传。我们可以参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每个乡镇都有卫生院,村村都有医生,这些人为疾病流行数据的调查和健康知识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而现在我们正缺少这样的一群人。

  3.寻求循证医学的证据:糖尿病患者要会花钱看病,不是用了新药,花了多少钱就能把病治好,而是要看花钱办了多少事,是否能把疾病控制住。医疗界应拿出适合中国人的临床证据,符合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地区特色的治疗方案,不能直接照搬西方的指南。

  4.建立完善的医疗市场:在中国,假药、假广告信息泛滥,这导致60%~70%的糖尿病患者不接受正规的治疗,甚至还相信糖尿病能被根治的谎言,因此整顿医疗市场刻不容缓。

  李光伟教授:政府可颁布一系列强制措施

  预防糖尿病,仅有来自医生和护士的教育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媒体宣传的引导。医生做的教育与政府的政策不同,前者是非强制性的,后者是可以带强制色彩的。比如,美国密西西比州议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持该州营业执照的餐馆向肥胖人士供应食物。日本立法规定每年测量腰围,男性上限90厘米,女性85厘米。在英国,成功减肥将获现金奖励。美国快餐不能进入学校,麦当劳不能在黄金时段打广告。

  其实,中国也可以仿照以上国家,出台一系列强制性措施,比如肥胖的人看病,要交更多的医保费用;肥胖的人不能考公务员,既然当兵有体重的限制,考公务员也可以有体重的限制;国家应该建立更多的运动场所;强制推行工间操……有处罚同时也应该有奖励,比如肥胖的人减肥多少斤可以获得奖励。这种奖励不一定来自现金,也可以减少交医保的钱。

  许樟荣教授:政府和个人都要努力

  1.建立良好的基层医疗体系,确保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非发达地区,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在当地及时接受治疗并降低医疗费用。早期的治疗和预防是降低糖尿病风险的关键。

  2.国家需要加大对医保的扶持力度。虽然目前医保已经覆盖糖尿病患者,但纳入医保的药品、医疗用具范围有限,很多费用需要患者自己承担。如果医保能扩大糖尿病药品、医疗用品的范围,如患者日常检测和治疗中使用的血糖仪、试纸、针头、注射笔、胰岛素泵及常用耗材都考虑纳入医保范畴,将能帮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从而最终减少由于糖尿病并发症住院而支出的高昂医疗费用。目前医保政策不太适应糖尿病等慢病,因为这些疾病特别强调患者个人自我管理,一些地区实行门诊医疗费用自费而住院可以报销的医保政策,造成相当一部分本来可以在门诊控制好糖尿病的患者寻求住院诊治,这就会浪费卫生资源和增加医疗费用,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不便。实际上,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不需要住院,通过门诊治疗和加强自我管理就能够将糖尿病控制得很好。国外一些大的著名糖尿病中心并不设立住院病床。另外,一些保险公司不给1型糖尿病办商业保险,1型糖尿病患者不能上大学和不能入职公务员等政策,都是不理性、不人性至少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事实上,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只要加强自我管理、坚持科学治疗,可以如健康人一样胜任许多工作。世界上第一批使用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少都活到七八十岁,有的成了著名的医学教授和科学家。

  3.相对于早发现、早治疗,国家还要想办法如何把“大庆研究”的结果落到实处。因为生活方式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防治糖尿病的办法。比如在城市建立自行车专用车道。如果各个城市都有了自行车专用车道,糖尿病患者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旅游等,无形中增加了运动量,对预防糖尿病也有好处。另如北京市医保在社区推广利用结合能量消耗的计步器,鼓励糖尿病患者运动,允许报销这方面的一定费用,结果是患者血糖控制明显好转,医疗费用下降。另外,也要提醒糖尿病患者:在物资丰富,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我们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吃法和活法,但我们需要智慧地吃,同时要学习健康的知识,提高维护健康的能力。因为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4.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糖尿病患病率剧增确是不幸之事。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反映了社会进步,是人的寿命延长、经济条件改善的结果。而且,也给许多相关产业带来发展的机会,从糖尿病食品、运动器材、药品开发、血糖仪等器材研发到宣传出版媒体等诸方面,以及一些新的工作岗位,如糖尿病教育管理专科护士、糖尿病足病师、心理师、营养师等,都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大量的机会等待我们去开发。糖尿病是一种产业,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糖尿病既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也给社会发展带来机会,希望政府和社会都重视糖尿病。

  郭启煜教授:工作重心前移

  郭启煜教授说:“现在糖尿病爆发,就像是发生了一场火灾,光靠医生去泼两盆洗澡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一起救火,同时还要一起防火。”

  郭启煜教授引用了美国心脏协会曾经用过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落实到具体的建议上,郭启煜教授认为,政府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建立更有效的疾病预防体系;医学人员应该将战线前移,适当地增加预防工作,去厂矿、机关、养老院、大型企业、学校和农村去宣讲健康知识;体检机构应该增加餐后血糖的项目。

  “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开始,就应该努力控制结局;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结局,我们就应该努力改变进程;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进程,就应该努力尽早行动。如果我们现在观望,未来就只能收获失望。”郭启煜教授的话意味深长。

  ■文/本刊记者 朱俊平 杨洁 李文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疑自己得糖尿病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