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有遗传吗病会遗传下一代吗?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7%,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中老年人“第三大杀手”。
    和许多疾病一样,帕金森病有一定的遗传性,尤其是发病年龄早于50岁的帕金森患者将此病遗传给下一代的可能性更大。
    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正参与一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对帕金森患者的成年子女进行早期筛查,在他们出现震颤、强硬、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前的10年-20年就开始干预,来达到推迟发病时间、即使发病症状也轻微的效果。


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 图/视觉中国

    中山一院神经ICU主任陈玲教授介绍,在门诊陪同患帕金森病的父母来就诊的成年子女,常常会很关切地问医生:“我将来会不会得帕金森?”“我多少岁时会得帕金森?”
    陈玲解答,帕金森病的确有遗传性,而在早发患者中,即50岁以前确诊帕金森病的患者中有基因改变的可能性更大,即遗传给子女的风险很高,甚至其子女发病的时间可能还要比父母更早。
    这些帕金森病患者的子女好像头顶一直高悬达斯克摩之剑,随时等待手抖等帕金森病典型症状出现后,再走进漫长的治疗旅程。那么有没有可能在他们发病前10年-20年就能预知他们会罹患帕金森病,并提前开始干预呢?答案是:有可能!

    陈玲教授介绍,他们正在进行的早期筛查项目的对象就是50岁前发病的帕金森患者的子女,他们的共同点是有嗅觉减退、便秘、抑郁或晚上睡觉大喊大叫等症状,筛查的方法除了填写量表外,还将进行核医学显像检查。
    一说起帕金森病,大家一下子就会想到手抖。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有关,多有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有关 图/视觉中国

    不过等出现运动症状再来就诊时,患者的病情往往已经比较重。其实患者在出现运动症状前会有一个“前驱期”,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包括便秘、嗅觉减退等非运动症状,由于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容易被误诊,甚至被忽视。
    其实在这个阶段,患者的神经元已经开始受损了,不过这个损伤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到他/她出现运动症状仍可能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
    中山一院核医学科主任张祥松教授建议,对于帕金森病的高风险人群,如果有上述非运动症状,可通过核医学显像检查——“多巴胺能神经显像”判定多巴胺的神经功能程度是否开始受损,并进行测定。如果检查显示已经受损,则预示其在10年-20年后将会确诊帕金森病。

    如果预知了将会患上帕金森病,如何进行干预?
    中山一院康复医学科陈曦教授介绍,对于这部分人群除了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药物,如有神经修饰功效的药物(可延缓病情的发生发展,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外,还可以通过预防性的康复运动进行预防。
    陈曦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患者会不同程度出现言语、运动功能障碍。以运动为例,患者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平衡性越来越差,那么就可以在还没有这方面问题前,在日常的运动锻炼中有意识地增强平衡训练,让平衡功能达到一个预提高,那么即使患病后,由于平衡功能的储备很足,在这方面的障碍也不会表现得很明显。换句话说,就是患病了,病情也会轻很多。
    以言语障碍为例,有帕金森病高危风险人群可在发病前就经常参加唱歌、朗诵等活动,可改善自身言语功能和呼吸功能。此外,精准康复还可以通过在颅骨外精准导航定位,对颅内相应脑区进行磁刺激来达到干预效果。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帕金森病分会主办,中山一院承办的广东省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多个学科的知名专家举行主题为“关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的健康教育活动,现场为帕友答疑解惑,搭建交流抗帕切身体会和联谊平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帕金森有遗传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